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媒体技术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媒体指的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产生、记录、处理、传播、获取的信息媒体。主要出现的形式有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数字媒体是拥有数字化特点的延伸产品。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一些相关的IT技术,结合数字媒体的特点,构建数字媒体储存管理、、互动平台,满足用户对于数字媒体交流的需求。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充分的挖掘数字媒体隐藏的价值,它在社会中,广泛的被运用在政府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等领域[1]。
1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
在教育的应用中,数字媒体的多媒体技术将声、文、图三部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模拟教育知识现象,还可以模拟推导过程。完全符合我对于知识认识的规律,并且丰富了教学手段,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再有无聊的想法。比如在学习一些科学实验课程的时候,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普遍像我一样的高中生先从计算机上模拟学习。然后在进行实验,这样可以让我们减少因为不清楚实验详细步骤而损坏实验器材的几率,还能节约我们实验的时间。从这个层面想,我希望今后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广泛的在学习的生活中运用,这样和我一样的高中生,一定也会更加愿意学习[2]。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在各个行业的融合,让信息的获取以及数字媒体的传播成为各种行业不能缺少的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就需要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环境给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的技术媒体已经不再局限在区域网中。现在的用户已经可以随意的选择网络中运用需要的系统,并且进行交流应用平台。数字媒体的传播基于这种形式下,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交互式的应用方式开始推广了。这样使得数字媒体不再已广播性质传播,用户以网络作为基础可以享受综合性的服务。比如,我是一个高中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的教学中,我对一个知识很好奇,想广泛的了解。那么我可以自己选择想要浏览的页面,不再是只能被动的从其他人口中知道这个知识。这样多渠道的服务,让我可以更好地学习,开拓我的思维与眼界。
2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因为融合了数字媒体技术而得到快速的发展。数字媒体的产生由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进程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中国的数字媒体进入快速增长的时间段,一些相关的产业不仅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现在结合了更多创意与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3]。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我认为未来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弘扬中国创新文化的优秀精神。现在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紧密,两者之间以文化为主体,科技为辅助,相互之间结合发展。在面对其他国家的技术产业的时候,以文化为承载的核心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是我国独特之处,而文化产业则是我国战略性的产业。社会进步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就会有越来越高的追求。也许以前我会认为有一个可以和他人聊天的软件就可以了,但是渐渐地我会想要一个可以看视频的软件,最后发展到可以与他人视频聊天的工具。媒体传播方式正在被数字文化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断推动改良着,人们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与数字媒体的网络快速的发展为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电视为例,从最早的老式大面积方块电视,到有线电视,一直到如今的数字化电视。其中数字媒体解决方案的运用有很大的贡献力量,因此,我认为国家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相关产业要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创新的能力。可以多培养一些数字媒体的专业人才,在现在的教育学院中多设置关于数字媒体的学科。确保有这方面想法的高中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学习,如今很多高中的学生早就已经定下向数字媒体方面发展的目标,这些同学在计划好自己目标以后,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不如在早一些时间让有这方面志向的同学学习数字媒体方面的知识。这样既节省了他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够尽快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为以后中国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行业多添加几个人才。
3结语
以上的文章,是我作为一名高中生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一些个人的理论分析,可能其中会有一些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成熟的想法。但是我会在以后深入了解数字媒体技术之后改正,然后继续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高畅.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未来发展趋势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30.
[2]刘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J].科技信息,2010(28):251.
摘要:本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给出了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实施方案,并在课程设置方面给出了安排细节,供同仁们研讨。
关键词:数字媒体;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背景
数字媒体技术是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对媒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的技术,在影视特技、数字动画、游戏娱乐、演艺业、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字媒体专业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
目前国内开设“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艺术”等相关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既包括传统的传媒类、艺术类大学,也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针对数字媒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003年开始筹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2005年成立了数字媒体技术系,06、07年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列入正式本科招生计划,目前该专业的在校本科生300余人。
本文介绍的课程体系参考了国内外多所大学的现行课程计划和多个成熟的课程体系(例如SE2004、CFC2004等),于2004年开始在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逐步实施,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一个教学周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力培养软件开发和数字媒体开发能力,以数字媒体技术和软件核心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技术为主、技术与艺术并重。在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上强调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主要涵盖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数字媒体类软件的分析与开发,包括计算机游戏设计与开发、网站开发与维护、动画设计与开发、媒体内容处理与制作、数字媒体系统管理等。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具备数字媒体软件项目开发和工程管理方面所必需的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员交流与沟通能力。
3设置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和北京市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结合目前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技术需求,我们坚持“打牢基础,突出技术,适应市场”的基本原则,以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导向,其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迅速满足产业和技术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目前,由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有偏向于数字媒体创意和设计的,有侧重艺术表现的,有侧重技术实现的……同样,数字作品表现手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可以是平面作品,也可以是电影表现,也可以是在手机或屏幕上展示……根据我们学校的特长,将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从事数字媒体工作的、专门的技术开发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将以技术为主线,渗透一部分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基本艺术修养和欣赏品位;突出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课程,特别是突出当前流行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首先要为学生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这些课程除了数学、英语、政治等课程以外,还保留了传统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例如“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数据库原理与设计”等),以保证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并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在此基础上,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增了多门必修课程(例如“数字艺术设计基础”、“3D数学与算法”、“动画原理与实现”等)和选修课程(例如“动画脚本与渲染”、“游戏架构与设计”等)。同时为了适应课时的要求,压缩整合了一些传统课程(例如,“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是“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等课程的整合;而“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接口与通信”等课程的整合)。这样,就做到了既覆盖基本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学科基础,也突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
4课程体系及实施方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3个层次:必修课程、实践周课程和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不论是哪类课程,在具体课程实施时都遵循“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形成性考核为基础,以过程化质量控制为保证,实现教学设计的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必修课的设置。必修课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的第一层次必修课部分。表1列举了部分必修课的情况。
(2) 实践周课程的设置。实践周是指每学期初和学期末专门留出的给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应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该类课程全部都是实践类课程,由任课老师和指导老师共同承担,学生一般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项目(例如,开发Flash多媒体课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部分课程与业界公司共同开设,学生将分组完成公司的小型实际项目(例如,开发游戏原型或者完成商业网站的部分功能)。
(3) 专业教育选修课的设置。专业教育选修课分为多个系列,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媒体技术、游戏开发、数字艺术、Web开发、软件工程、网络与安全和电子商务等,表3列举了其中的几类。设置专业教育选修课时主要考虑了课程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力争通过一系列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成长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例如,游戏开发类课程涉及6门选修课,结合必修课、实践周课程和其他类别选修课,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游戏开发人才。
5结束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急迫而持久的工作,在教改深入发展的推动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将会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本着满足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理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
程体系将会向更加思想开放、技术领先、方案可行的方向发展,真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 ACM and IEEE-CS,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EB/OL]. /ccse/,2004-8-25.
关键词 技术 艺术 融合 实践教 学体系
中国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他们支撑的学科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旗下,并有国家重点图形图像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它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艺术素养、具备管理素质和领导才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将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本专业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中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则各有侧重。”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 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 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
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 “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 “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是创新实力和创新能量的象征,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行业给学生提供许多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比如国内外的新媒体作品的比赛,几乎每月均有,组织机构层次各异,尽管行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但就机会本身来说,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多样,只要积极参与,都会有好的收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提供极好的发展空间,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创新实践;课堂教学;全景漫游
中图分类号:TP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512-03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传媒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先进传媒理念[1-2],具有较强策划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数字影视艺术、数字互动艺术、数字图像、数字音视频,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网络媒体、虚拟空间、游戏、广告策划与设计等课程,具有艺术和技术综合创作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3-4]。它是解决我国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内容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而设置的专业[5]。以面向教育领域和实践应用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教育为核心[6-7]。但目前大多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以灌输基本理论知识为教育方针,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实践运用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9],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一定时间的实习才能独立进行相关工作。
改进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建立“面向应用型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体系”,加大创新实践培养,通过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模式完成媒体技术的本科教学[9]。并通过参加全国传媒专业相关比赛,增强专业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 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通过实践课堂、参加数字内容设计创作大赛、文化创意作品展等活动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整合学院在艺术内容创新方面的资源,调动学生在媒体艺术创作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特色的符合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的内容创作新平台[10]。为此,学校提出开门办学、实践为用的指导思想,提倡跨专业联合创作,发挥综合艺术优势的发展战略。
创新实践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并实现数字内容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术[11]。通过把二维图像处理、全景漫游、三维重建、动作捕捉、表情捕捉、实时预演、交互式渲染、视频游戏等技术,与传统的数字内容设计和制作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高效数字内容设计系统,并将其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广,储备专业素质基础。
2 创新实践课程实施
以实践课题“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例,设计完成整个创新实践课堂的教学任务。
2.1 结合《数字媒体技术概论》课程完成选题与方案
方法:课堂教学与文献阅读、文献踪述。
目标:项目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案。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推土机的轰鸣,老北京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将二维的平面图模拟成真实的三维空间,其强烈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呈现给观赏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又由于其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文件小,形式多样等优点,将使其成为今后展示领域的趋势。不少胡同的名称随着胡同的消逝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更有许多胡同名称如果不翻看老地图,已根本看不见它们的踪影。基于序列图片的数字三维全景技术,把静态的图片缝合在一起形成360度全景影像,能真实再现现实景象。这些新功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给浏览者带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给了北京老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与传承,整个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与实现有四个组成部分:拍摄照片、生成全景JPG格式、生成SWF格式、展示全景图。
2.2 结合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完成实践项目
基于媒体专业前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二维动画应用技术PHOTOSHOP》、《FLASH网络多媒体开发》和结合目前主流的功能开发包编程。
方法:前期代码移植式学习、按功能模块组建协作模式。
目标:完成创新实践课堂任务。
2.2.1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制作流程与总体结构
1)全景图像的制作流程
关键词: 数字媒体设计
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引言
伴随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信息媒介正快速转向数字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传播模式。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专业教育应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将教学更多的引入产学研的方向上去,尝试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数字媒体设计教育的新思路。
一、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是理论学习的补充,是实践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这一理念突出强调了教学与实践是在同一实施过程中同时完成,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分离,也不是传统教育观念所理解的“实践是对理论教学的辅助或补充”,而是经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式交流探讨的教学过程,实践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相互补充、互相促进。这一理念强调了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反映出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使数字媒体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对市场需求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
(二)改革创新思路
首先,数字媒体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既包含传统的艺术设计学科,也包含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的设计门类,因此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学科融合的领域。对此,应把握在这一领域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规律,建立学科融合机制,形成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互动平台。
其次,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取决于实验教学教师的实操素养;因此,实验教学教师的能力水平成为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首要关键因素,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的实践素质显得至关重要。
再次,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实验教学方法,应当摆脱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积极探索和研究创新型的,适合与新一代学生沟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实验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最后,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基础理论试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研究实验等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数字媒体设计领域,则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能将自己的想象力释放出来,实现创意意图,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技能得到提高,因此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
(一)通过课程体系来构建学科融合机制
利用实验教学平台机制灵活、反映快的特点,并根据数字媒体领域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规律、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的需求、以及学生对掌握知识的要求,研发课程体系模块,通过动画、音频、交互、编程等学科方向的交叉融合,实现适合数字媒体学科建设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秉承“学科交叉,边缘摩擦,产生火花,星星之火,终将燎原”的信念,进行学科课程体系的创新。
第一,打破传统横向课程体系结构,实行纵向项目制课程安排,将每个完整生产流程设为一门课程,具有整体化、系统化的思维习惯和深度认知,明晰设计项目的整体运作流程,了解项目设计与制作的程序方法,掌握设计实践所需的技能和素养,使得学生可在这一门课中跨越时空限制,系统集中掌握传统大学四年课程完成之后才能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课程安排根据基础一综合一创新的标准进阶,打破传统按年级制定培养方案的局限,适合各个年级层次的学生学习,将学生更早的领入专业职场的门槛;传统教育模式切入专业时间太晚,有的到大二、甚至是大三才开始接触真正的专业课程,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模式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的让每个年纪的学生都在课程中完成由浅入深的系统学习。
第三,通过选修将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集中教学,因此班级更像一个微型公司的组成结构,在数字艺术领域,同时包含初期策划、市场、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文学剧本、数字媒体设计、后期营销等各个方面的人才,逐步培养统筹管理、整合思考、严谨分析、周密部署的综合素养,实现对于项目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营销运营模式,并由专业教师带领引入科研项目或实体项目,形成产学研共同创新的特色课程模式,这也为各个专业的学生选择就业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教学教师实践素质的提高
实验教学要求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践素质,而数字媒体设计作为一个新的交叉性的学科还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革之中,因此从事数字媒体实验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这一领域的实践,以使自己保持与数字艺术领域的前沿发展,力图将自己塑造成科研与实践结合的双师型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将教师送人国内外大型数字媒体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实现与产业实践的紧密结合,并与实业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可通过将实际项目操作引进到课堂中,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进行项目运作,同时也可以将富有丰富实操经验实业界人士引人课堂教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引导学生在“微型仿真”公司的环境下更好的求索。
(三)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对于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教学并不拘泥于传统美术学院艺术学科的模式,在思考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摸索与创新,设计出独具特色概念并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以下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实践出真知”教学法。教学上反其道而行之,先领导实践,然后组织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引导结论接近真理,形成“创作目标-市场调研_发现问题-自发讨论-解决问题-得出理论-确定方案-创作实践”的授课模式。
“头脑风暴”开发思维法。设计类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在于开发思维方式。数字艺术领域不同于理工科,同时也不同于纯艺术。它属于设计的范畴,设计便是科学加艺术的混血儿。怎样才能有别人没有的新颖的点子,是任何从事设计都需要的,也就是灵感的来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设计思维和创意思维的开发环节,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找到灵感的来源,激励创新。
“望闻问切”教学法。学生在进行数字媒体设计项目制作的过程中,先深入了解所再现的事物的结构形式、材料特性、物体的颜色、触感,光感,再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表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了解所要表现对象的各种特质,有直观的感受,然后进行数字上的表现就得新应手,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为学生进一步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之以渔”教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论,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点项目。实验教学更注重交给学生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效率,加速人才培养。整个中心的课程有一个与传统美术学院艺术类课程的教学鲜明的区别,就是每一门课都具备一个完整的工业流程。学生不需要上很多门课程,就能够了解动画或者影视制作的完整工业流程,并且在这个流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同时在软件教学方面,我们也在一门课中不局限于只教一个软件,与课程相关的软件我们都会涉及到,实行综合的多种软件教学,并且灌输给学生不要“软件至上”的思想,其只是一种工具的运用。在让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他们学习任何一种软件都没有了障碍,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自如,利用软件真正完成一个作品的创作。这也打破了传统院校和社会软件培训机构陈旧枯燥的软件教学方式。
“微型公司”教学法。打破艺术教育中传统意义的团队合作,创造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形式。首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和公司实地考察,观摩动画、影视、游戏制作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引人完备的公司运作流程的各环节,形成仿真职场,然后安排不同院系的学生在公司中不同位置,或者执行随机抽签的方式分组,进行集体工作,提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并在课程终结时进行投标方案汇报,同时邀请专业教授和别班学生充当用户进行体验,填写调查问卷给出反馈意见,最终以此评价成绩。模拟市场来评价作品成绩,通过此方法实现中心实践教学理念中的“创作与市场相结合”。
“分享”教学法实践教学是一种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主体角色的变化,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分享教学法就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角色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然后依据分享的理念,以汇报,演讲,展示等方式相互交流,互相促进。
(四)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运作模式
所谓“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按照数字艺术行业的运作规律,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行团队作业。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方面体现了“全真实践”要求,让学生在一个全真的实践环境中熟悉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就是在知识传授之外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管理与组织能力、分工与协作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将思考能力转化为策划能力,从而引导学生逐步积累创新意识和创意素质,将自己原创性的想法表现出来。经过这一实验教学模式所构成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
本文是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活动课。所在单元是以《看云识天气》一文为导引的科普说明文单元。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有所欠缺。本文教学涉及一些地理知识,让学生直接进行云的形态辨识比较困难。初一学生尚没有较系统的说明文知识体系,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也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了解各种云的特征,赏析关于“云”的诗歌,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整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和初步运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字星球”实现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习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发现,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展示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领略云的世界。
教学资源及环境
具有模拟效果的数字星球教室,辅助数字星球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师运用“数字星球”展示千变万化的气象流动云图,并在屏幕上展示拿破仑同荷兰作战中以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从而获胜的故事。
2.走近文本中的云――活动方案一:我是气象小记者
师展示“我是气象小记者”的活动要求,请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选出一位“气象小记者”走近每种不同类型的云,其他组员可扮演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云”,互动采访。
3.走进生活中的云――活动方案二:我是气象主持人
师播放视频《天气预报》,继而出示“我是气象主持人”的活动要求,请各小组成立一个“气象播报栏目组”,选择一种学生已经熟悉的云或一组云,通过小组成员分工:筛选搜集素材者、负责组织语言者、“数字星球”演示者、多媒体课件操作者等,并选出一位“气象主持人”,带领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展示。
(1)《太空之旅》栏目组――积云代表队
以太空旅行的方式做客“积云家族”,由特派记者采访积云家族的族长,由族长来详细介绍它的家族成员。在采访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多媒体课件向我们展示各种积云的“生活照”,教室的上空也随之出现了“数字星球”模拟的积云流动气象图。
(2)《走近自然》栏目组――高积云代表队
由一幕短小有趣的“校园情景剧”导入《走近科学》栏目组,主持人与专家面对面交流,通过“数字星球”的仿真模拟效果,并辅以小组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为“情景剧”中的同学进行解惑,生动直观地引领大家认识并了解了“高积云”这种自然现象。
(3)《同一首歌》栏目组――卷层云代表队
卷层云代表队的小组成员手举自己制作的卷层云手工作品走上讲台,同唱一首歌《漂浮的云》,拉开了《同一首歌》的序幕,先由主持人利用“数字星球”的模拟气象图播报一组天气新闻快报,再由另外三名组员借助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卷层云的形成、位置与范围以及它所带来的天气变化。
(4)《云中漫步》栏目组――卷云代表队
先播放了一段卷云代表队策划并自己制作的视频《最美丽的云――卷云》,再由两位主持人从卷云的位置、形状、特征、天气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小组成员辅以展示他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数字星球”效果的遥相呼应下,揭开卷云的神秘面纱。
(5)《曲苑杂坛》栏目组――卷积云代表队
卷积云代表队先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组制作的课件《卷积云的奥秘》,并与“数字星球”同步,一步步揭秘卷积云变形后带来的阴雨、大风天气。然后主持人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快板表演”,并在一幕音配画的“话剧表演”中落下《曲苑杂坛》的帷幕。
4.走近心中的云――活动方案三:假如我是一朵云
让学生用心写下以云为主题的小诗,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5.结束语:云端起航――《写给云》
师生诵读《写给云》这首小诗。
6.科海泛舟――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查询或去图书馆查询有关资料,完成一份探讨环境与人类的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
1.“数字星球”――情景再现入佳境
通过“数字星球”的仿真模拟演示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观察、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的研讨,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达成了学习目标。此外,本课淡化了文体,突出了重点,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口头表达能力为主,把对天气知识的学习渗透在三个课堂活动训练中。教师引领学生适当向“云文化”延伸,让课堂上有着浓厚的语文氛围,上出了“语文味”。
2.“多媒体课件”――风格独争鸣
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仅能拓展课堂空间,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接触大量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还营造出了课堂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对“走近云的世界”这一课题的探讨,有关“云”的网站的充分利用,使学生对这一活动课题的探讨更为深入。
3.“小组合作”――百花竞放齐争春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调查、采访、上网、阅读报刊等方式,多方面了解“云”的知识,培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点 评
阳老师的这节课与信息技术相整合,既体现了“综合活动”,也突出了“语文性”,其在参赛过程中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应用数字星球为语文学科教学创新思路。数字星球系统是典型的地理学具,从平面到立体多角度转换,配合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采用数字星球系统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模拟情景再现,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第二,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教师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案,课件呈现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之中。通过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第三,小组合作展示,让学生感知语文,增加了语文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展示《太空之旅》栏目组――积云代表队、《走近自然》栏目组――高积云代表队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发现感受;引导学生观摩评价,让学生学会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能力。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一:FPGA器件、配套软件系统及其测试技术的研发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研发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FPGA器件,实现器件与配套软件的产品化,并在通信、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研制与国际主流芯片兼容的抗辐照百万门级FPGA,能够满足航空、航天等应用工程的需求。
研究内容:
1.高性能FPGA器件系统:FPGA器件结构研究,FPGA配套EDA软件研究,FPGA的封装测试技术研究。
2.百万门级FPGA关键技术:百万门级抗辐照FPGA器件及其配套EDA设计系统的研究,满足航空、航天等应用工程的需求;
3.多核平台化百万门级FPGA器件的开发及其配套EDA设计系统的研究;
4.FPGA产品化及产业化应用推广技术:完成高性能FPGA的产品化,实现其在通信、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互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便携式多媒体终端、数字电视中相关芯片及模块研发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基于国内主流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研发便携式多媒体终端和数字电视中的相关芯片、模块与解决方案,实现高性能、低功耗,并得到实际应用。
研究内容:
1.研究数字电视各类标准的低功耗、低成本和高性能编、解码算法及其IP核的实现,通过对各类IP的集成及其配套软件开发,形成移动数字电视和手持多媒体终端芯片开发的SoC平台及其应用。
2.研究无线信道解调关键技术,研发融合地面国标和手机电视功能的信道解调模块(芯片),并为终端厂商提供单模块解决方案。
3.研究高性能的参数可调图像缩放算法、接口技术、图像抖动处理、伽玛校正与过驱动处理等功能模块专有技术;开发图像控制、处理专用芯片以及将各种处理技术融合的SoC芯片及应用系统。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三:模拟及接口电路产品与应用解决方案研发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以通信,消费类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机接口设备的市场应用为目标,设计和研发基于国
内亚微米BCD等工艺技术的模拟及数字模拟混合集成电路产品。开发多系列绿色节能电源
管理芯片产品及整体电源管理解决方案。
研究内容:
1.平板显示器电源管理系统中AC/DC、DC/AC控制、大功率白光LED驱动集成电路和开关系列芯片开发及应用解决方案,实现较高的节能降耗水平。
2.适合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应用的模拟及接口集成电路芯片及应用解决方案。
3.面向便携式设备的多模直流电压变换控制芯片的开发。
4.应用多媒体接口的多媒体数据矩阵电路以及相关的ESD+EMI保护电路。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四:宽带通信领域核心IP和集成电路特种工艺设计技术的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围绕国内超深亚微米工艺发展重点,开发宽带通信与接入系统用成套电路和关键IP核研究;研究纳米级工艺SoC设计所必需的关键技术、特种工艺设计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
研究内容:
1.新型宽带无线通信与接入系统的射频收发机芯片和关键IP核研究,研发相应的模块、系统解决方案及终端产品;数字基带关键算法研究及其VLSI实现研究,完成相应关键IP核的嵌入式应用。
2.利用无线局域网实现有线电视网络数字视频信息传输(EoC)的芯片研发。
3.面向下一代有线电视网络的550MHz~1.2GHz的多载波宽带接入成套芯片及音视频宽带应用SoC芯片研究。
4.用于通讯、汽车电子、太阳能利用等领域的特种设计技术,专用控制芯片及应用系统的研发。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五:超宽带无线通信关键射频集成电路、核心IP研究与实现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基于CMOS工艺技术,研究应用于MB-OFDM超宽带(UWB)系统的射频收发集成电路,提出MB-OFDM-UWB系统的射频收发集成电路解决方案,以支持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0Mbps以上,传输距离不小于10米的超宽带通信系统,实现超宽带技术在数字家庭无线互连、多媒体视频传输等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
研究内容:
1.研究针对OFDM超宽带体系(工作频段为3.1GHz~4.8GHz或更高)的CMOS射频收发器、快速跳频的频率综合器等关键射频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及实现技术。
2.开发相应的超宽带ASIC或SoC芯片,特别是超宽带射频芯片。
3.研制超宽带无线通信试验系统。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可行性方案”,并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填写。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及匹配资金;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3、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5、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建议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需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
6、本课题申请起始日期为*年6月4日,截止日期为*年6月25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在线递交电子文本1份。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6月19日至25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7、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数字媒体业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给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实验体系等还不完善,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本文介绍了山东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特色,以供交流和探索。
1山东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数字内容产业对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设计制作人才的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动画、互动娱乐和数字媒体系统等的设计、构建、实现和运行维护能力;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和与领域专家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技能。
2山东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
2.1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山东大学建设成为一支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开放性、研究型大学,并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山东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目前山东大学与本专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有美术学、音乐学、新闻学、广告学、工业设计等;硕士研究方向有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音乐学、美术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等;博士研究方向有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艺术考古、民艺学、艺术史、工业设计等。
2.2 扬长补短的“2+X”培养模式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依托山东大学软件学院,专业定位是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招生规模是100人/年,理科招生。学生入学时不进行艺术测试,有艺术基础和兴趣的考生优先录取,学制四年,合格的毕业生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针对理科学生数学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但形象思维、人文艺术素养和技能欠缺的特点,我们制定了扬长补短的“2+X”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扬长教育指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更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利于创新、增强自信、激发激情;补短教育指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缺陷进行的教育,能够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扬长教育和补短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我们制定的“2+X”培养方案,将两种理念融合为一体,特别符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培养理念。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后前两年首先加强计算机软件和人文艺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注重拓展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艺术方面强调素养、沟通和欣赏能力,弥补学生在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缺陷;后两年制定了多个专业特色方向,根据学生的特长,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和学习激情,进行扬长教育。
3 “2+X”培养模式的实施
为了保障“2+X”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2”指前两年的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的教育,“X”指学生在后期可以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方向,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时间是不固定的。
3.1与艺术学院联合培养,加快学生人文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与艺术类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熏陶学生的艺术素养,加强与艺术学院学生的沟通。艺术类学生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组成团队和兴趣小组,一起动手设计和创作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专业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每学年均安排与本学年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年级安排有数字媒体认识实习和野外写生、练耳。数字媒体认识实习通过参观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三维动画生产企业、游戏设计制作公司等让学生了解数字内容的生产流程。写生实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构图方法,能准确表现空间关系,对场景有自己主观的处理和把握能力。
二年级安排动画制作实习和摄影摄像实习。动画制作实习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动画短片,包括剧本创作、造型设计及分镜头设计、原动画设计、动画后期等,从而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综合创作能力,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之中去。摄影摄像实习主要了解摄影机的基本构造,掌握光圈、焦距的调整和使用技巧,广角和长焦镜头的使用,附加镜头的安装和维护,简单的布光技巧,摄像机输入和输出,并实际拍摄DV短片。
3.2引入国际和工业师资力量,在实际技能训练中发挥学生不同特长
在教学过程中,聘请来自国外大学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聘请企业界人士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接触社会、企业。让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学习,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综合创作能力,尽可能地把所学的动画、游戏、影视后期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当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第三四学年,本专业安排游戏设计、动漫设计和数字内容管理三项实践教学内容。游戏设计实习旨在让学生了解游戏开发的流程,掌握游戏的方法,最后达到能制作与开发较为完整的游戏的基本目标。动漫设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非线性编辑、影视特技、三维动画等技术制作动漫作品,并熟悉常用的后期制作方法。数字内容管理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媒体的传输、存储和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等内容。
3.3组织各种社团和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本专业始终把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除第一课堂知识传授外,将课外学术科技文化作为第二套重要的有效育人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将学术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强调师生一体,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兴趣特点,成立相应的技术团队,每个团队都有教师参加,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创新项目,同时引入企业项目,既为开发增加了技术力量,也让学生接受实际项目的训练。
另外设置了“院长奖学金”、“学生科技创新奖项”、“业界专项奖学金”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同时把创新活动作为教师考核的内容,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尽可能地反映现代企业先进技术与管理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通过实践,有助于艺术与技术背景的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促使艺术形象思维与技术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通过交流合作达到和谐统一,这样可以吸纳两方面的优势,在注重创意和艺术性的同时又兼顾数字内容制作的逻辑性和技术含量。以作品案例为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并非仅仅停留于理论阶段,发挥实习基地作用,突破校内实践只限于感性认识的壁垒,尽可能与行业前沿保持一致,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校与公司的“无缝”衔接,为动画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建立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大纲
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即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即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通过“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学生在进行必修教学环节的同时可以在选修教学环节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进行课程的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事理工研究的人如果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和感觉,其研究问题和观察事物的视野会变得更开阔,由此,技术的学生可在选修模块中多增加一些与艺术相关内容的培养熏陶,调动其潜在创新能力和艺术欣赏力,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其在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中既能掌握与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电脑动画、网络游戏软件开发等数字媒体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艺术的学生则能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技术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培训指导,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增加其计算机素养,提高其技术实践水平,以便为内心创意更完善的表达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数字媒体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动画复合型人才。
实行“1+2.5+0.5”三段式培养模式
目前院校动画专业的课程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和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所有学生上同样的课程,忽视学生的特点、能力水平以及兴趣,造成同一层次人才过剩的问题。“1+2.5+0.5”即1年的公共基础教学、2年半的学科教学以及半年的专业教学,因材施教、逐层递进。实行三段式培养模式,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确保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最有效率地掌握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资源优化整合,形成交叉特色
江南大学动画专业其具有设计创新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依托江南大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文学、设计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将动画专业与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物联网等专业学科交叉互融。其所依附的数字媒体学院兼具动画艺术和计算机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教师和学生,教学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其本身拥有良好的学科交叉条件和平台。根据地方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再利用艺术、技术各自学科的优势,借助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学院平台,通过打破院系界限,整合学科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整合与协作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一切教育教学手段,建立合理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力量较为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和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三个结合”,培养复合人才
由于艺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科学素质的提高,还要重视相关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强调在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同步达标的要求。通过规划好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使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复合创新型动画人才。
采取可行的实施办法
初期准备包括实地调研、文献检索,并进行广泛的咨询、讨论,设计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继而进行核心理论研究,对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复合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等核心理论进行研究及实践任务分解;试点工作和配套辅助工作改革,选择试点专业班级,组织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边实践边研究;实践完成后总结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凝练理论思想、明确操作方案。其中,设计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培养模式的核心,该方案决定了教学大纲的改革以及课程建设等核心教学工作的方向。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个人建设和团队建设。艺术与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超,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以及兼具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素养的教师队伍。在教师个人建设方面,应建立良好的教师任用机制,重点聘用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面教师。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应建立良好的教师合作机制,增加艺术专业教师与技术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师层次上首先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良好融合,对于艺工两个学科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研讨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内部交流以及资源共享。
其次,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难点,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传统而言,工科的教学方法普遍为课件加讲解并以板书为辅,虽然有利于技术知识的剖析与传达,但实则学生在领悟和吸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具有很大的弊端。相反,艺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则相对多元化,通常重于动手的实践,也不乏户外的采风,课堂气氛活跃而充满创造力,使学生在看似玩乐的同时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但在这种教学方法引导下的学生往往缺少理性与逻辑性。因此,需要两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尽量避免“灌输式”教学,而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开拓性,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应通过各种形式适当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及独立研究能力,应当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