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品牌策略范文

简述品牌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品牌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品牌策略

第1篇:简述品牌策略范文

关键词:果蔬 品牌 变化 机遇 建设 策略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里,全球化与国际化市场竞争依旧激烈,品牌仍是现代市场竞争中最为成功的利器之一。随着农产品短缺时代的终结与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果蔬业的品牌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三农”问题的品牌解码正在逐步形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果蔬生产国和果蔬品加工基地,也是最大的果蔬消费国,果蔬加工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1/4,是我国创汇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脱水、速冻果蔬、果蔬汁和果蔬罐头等在国际市场有较大优势。

当前中国各地果蔬品牌创建发展的规划,陆续出台;果蔬品牌传播推广的活动,风起云涌。随着中国果蔬产区的探索与创新,果蔬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农业多功能拓展与果蔬品牌建设的良性互动日臻成熟,发展创建以符号传播、关系融合、价值彰显为特征的新型农业品牌经济,已成诸多中国果蔬产区的共识。

一、中国果蔬品牌成长背后的两大变化

(一)果蔬消费市场显著升级

1、果蔬消费需求结构层次呈现高级化与多元化

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95年的50.1%和58.6%下降到2009年的36.5%和41.0%,居民消费逐步转入营养健康导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乡果蔬消费的高级化趋势显现,即消费者对果蔬产品的需求不只是简单地追求数量,高质量的安全、营养、保健果蔬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增长,更关注果蔬产品的品牌附加值,有机蔬菜、天然绿色果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同时,消费者面对日益丰富多样的果蔬品类,不只钟情于单一品类产品,在果蔬产品的选择上喜欢尝鲜和创新,消费需求出现多元化特征突出。

2、果蔬消费需求形式呈现感性化和体验化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农产品与相关服务的体验和感官享受,注重精神和心理需求满足的感性消费特征突出,消费者对果蔬产品的品质、功能、外观、包装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质化果蔬产品的需求增长逐步放缓,差异化的品牌果蔬需求高速增长。同时,果蔬品牌延伸的关联产业大行其道,以新自然主义为主张的体验消费日渐兴起。当城市不断承受喧嚣和污染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亲近大自然,并且选择乡村的旅游活动。乡村的自然空间和果蔬采摘体验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它越来越成为旅游休闲、体验探索的理想场所。

3、果蔬消费区域的差异化及城乡的差异化

199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水果数量为36.56千克,2009年则达到了56.55千克,同时,我们也看到,1995年最高收入户的人年均购买水果51.32千克,尚不及2009年的全国平均水平。果蔬消费的区域差异与城乡差异是细分市场和品牌定位的重要指标。2009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瓜果及制品消费量有所不同,其中东部地区21.7千克,中部地区21.87千克,西部地区17.06千克,东北地区27.04千克;2009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水果数量与农村相比,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57.2千克,中部地区57.12千克,西部地区51.01千克,东北地区63.77千克。

(二)果蔬生产供给格局悄然转化

一方面,中国果蔬产品总量供应相对充裕,品类选择丰富,并且已由生产的量的提升逐步转变到质的飞跃。中国是果蔬生产大国,栽培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种质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多种果蔬的发源地,堪称“世界园林之母”。1995年果园面积8098千公顷,2009年上升到11140千公顷;1995年菜园面积9515千公顷,2009年上升到18414千公顷。1995年全国水果产量3499.82万吨,2009年已达到20395.51万吨,其中苹果、柑桔、梨、葡萄和香蕉五大水果品类占总产量的43%,水果的人均年占有量达到152.8千克;自1993年水果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以来,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国的位置。

另一方面,近十多年来,中国主要果蔬产品,尤其是水果产品,长期短缺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买方处于主动地位,有了更多选择的主动权,甚至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的过剩现象,果蔬产品卖难和供不应求现象同时存在。

因此,通过果蔬品牌建设,面向特定消费市场,开发供应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果蔬产品,既可以帮助果农菜农达成市场对接,解决产品偏离市场需求而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全面提升消费需求的有效供给,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

二、中国果蔬品牌建设的三大机遇

(一)新型农业的发展为果蔬品牌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地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农业多功能化的推进,新兴的农业生产形式不断涌现,如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79个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19个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分布在25个省市,遍及十个一级农业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已接近4000家,产品超过1万个,有机食品企业达到483家,产品达到1700多个。新型农业以满足了消费者个性、高端、新颖等需求为特点,成为现代果蔬品牌建设的稳固阵地。

(二)果蔬产品销售方式的变迁提供了市场扩容良机

目前,中国果蔬产品零售交易主要发生在城市交易市场,而城市农产品零售贸易方式正在由集市销售向超市销售方式过渡。在大中城市,连锁超市销售的果蔬产品数量已达总销售量的1/3以上,并且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逐步成为城市居民购买果蔬产品的主要方式。连锁超市销售方式的迅速发展为品牌果蔬产品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同时也排斥了无品牌果蔬的市场进入,这也使得创建果蔬品牌成为最佳选择。

(三)电子商务成为果蔬品牌低成本壮大的锐利武器。

截至2010年底,全国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的比例分别达到100%和94%,实现了全国100%乡镇能上网,其中99%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备了宽带接入能力。农村通信环境改良,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涉农网站已近2万个。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中国果蔬品牌发展提供了新的利器,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上进行品牌传播、果品销售,不仅节约成本,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已经成为推进果品与蔬菜品牌营销的有效手段。

三、中国果蔬品牌建设“七剑”应对策略

(一)以战略远见构筑果蔬品牌发展未来

从果蔬产业链的初始环节逐步渗透至全部产业链,占领产业链关键的高附加值环节,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品牌产品和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省知名品牌,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品牌发展的纵向一体化。以品牌共享为基础,支持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进而联动三次产业,构建果蔬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休闲农业旅游等品牌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二)以果蔬区域公用品牌驱动果蔬经济发展

江西赣南脐橙、安徽砀山酥梨、新疆哈密瓜、山东金乡大蒜、浙江建德草莓、陕西洛川苹果……由于地域优势,果蔬产品品质优良,通过消费者认可,口口相传,从而形成了现有的区域公用品牌。今天的中国果蔬区域公用品牌是果蔬品牌主力,由于中国特定的消费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占领着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并影响着的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其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十分稳固。充分发掘果蔬区域公用品牌资源,可成为发展品牌经济的有力引擎。

(三)以差异化定位放眼不同区域市场

差异化定位是为了让消费者清晰地识别记住品牌的特征及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产品开发、包装设计、广告传播等方面都要围绕品牌定位去做。首先,通过系统的市场调查,研究目标消费人群对果蔬产品的品牌认知、消费能力和偏好习惯等信息,完善品牌形象体系、设计品牌传播口号,挖掘独特的记忆点,注入品牌诉求和区域文化精神,使品牌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在目标人群心中构建品牌差异化,为开展品牌攻势奠定扎实基础。其次,选择进入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差异化市场,深入挖掘市场空白,依据竞争形势锁定关键的消费群体,尤其要抓住三四线市场的果蔬消费增长机会,针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以精准定位助力果蔬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四)以成套符号体系匹配品牌传播系统

深入挖掘果蔬品牌相关资源,以构筑独特的品牌形象体系为先导,借助策划创意、媒体传播、包装设计、终端服务等多种方式,以符号传播,让品牌深入人心、占领心智。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的精心使用,或提炼品牌文化精华,或倡导时尚生活方式,或突显消费者利益,成功搭建与品牌目标人群间的沟通桥梁;通过视觉形象符号的反复应用,以反复出现的颜色、字体、图案、造型等视觉形象符号,向消费者传输信息,引发品牌的联想,促使形成品牌好感,帮助识别记忆;通过热点事件符号的巧妙运用,在社会和行业中热点事件风行时,借助新闻热点事件的符号化特征传播品牌,以四两拨千斤,迅速建立良好品牌形象。

(五)以综合保护机制确保果蔬品牌持续发展

政府农口部门会同工商局、质监局及有关协会,加强果蔬品牌跨区域保护工作的分工协调,逐步建立跨区域打击假冒伪劣联合应对机制;研究借鉴国外品牌保护的优秀经验,加强对商标境外注册、使用和保护情况的跟踪。同时加强对果蔬品种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处理好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合理地适度开发,确保资源长期利用和高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避免因环境污染,毁坏果蔬品牌持续发展的有机环境。

(六)以多层次渠道策略完善品牌市场体系

中国巨大的果蔬消费市场,消费习惯迥异,区域特征鲜明,需要制订针对性的渠道策略,应该着眼重点消费区域市场、打造样板市场、实施精细化渠道管理。针对果蔬产品营销渠道链条长、流通效率低的状况,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现代专业化物流配送系统,提高营销渠道效率。把传统的多层次复杂物流流程简化为由生产者经配送中心到达零售终端的简单流程。在传统果蔬产品及加工品分销渠道基础上,加强特殊渠道的开发,满足日益个性化的顾客需求。

(七)以新兴网络媒体快速塑造果蔬品牌口碑

在媒介消费时代的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国消费者在各种互联网论坛、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站进行讨论和交流。他们在网络上分享意见、提出建议或者投诉。通过在互联网上倾听、接触和与果蔬品牌的目标群进行互动,将能够确保及时了解果蔬品牌健康状况,并对收到的产品负面信息作出迅速反应,形成良好品牌口碑,甚至扩大达成产品销售。如近期的四川盐边县农民“微博卖瓜”现象,整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仅耗时7天,体现了电子商务易进门、低成本、高效率的固有优势。

参考文献:

[1]科特勒,凯勒 著 梅清豪 译 营销管理(第12版)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凯文·莱恩·凯勒 著 卢泰宏 吴水龙 译 战略品牌管理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第2篇:简述品牌策略范文

关键词:湖湘特色文化;动漫艺术;现代品牌

一 简述湘文化特色

1 湖湘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湖南是比较有特点的内陆省份,历史上,湖南就有“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龄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围。

2 湖湘文化的特色思想文化――湖湘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精神文化。湖湘文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而近代湖湘文化又是在古代湖湘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时空历练。

二 湖湘文化市场发展概述

湖南特色文化已经大幅度超出了仅有的文化范畴,已经跨越了各个文化娱乐领域。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在全国享有盛名。湖南文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发展道路我国第一部大型科普动画系列故事片《蓝猫淘气3000问》更是深受观众喜爱,每年创造的收益过百亿。

三 树立品牌对湖湘动漫市场发展前瞻

品牌也是一种效益,是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品牌是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灵魂,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要求、一流的人才来打造品牌,为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走向繁荣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动画产业的突破――数据显示,2007年,宏梦卡通形象授权一项的收入达到2950万元依靠动漫品牌授权开发,是一项动漫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2008年,宏梦形象授权收入预计达到6000万元以上"宏梦卡通推出了国内第一部按照迪斯尼标准制作。全国300多家电视台每天播出22个钟,赢得亿万少年儿童对虹猫蓝兔动画形象的喜爱,宏梦还获得红杉资本750万美元的投资主题公园和衍生品开发方面全面推进打造成中国的迪斯尼,在湖南株洲建立了方特动漫主题公园。

四 湖湘在动漫艺术设计品牌中创新的不足

1 缺少动漫创造的原创性和传统性

湖南动漫三只猫此种说法既是对湖南动漫品牌影响力的一种赞誉也反应了湖南动漫现存的不足,“大致雷同,缺乏原创"。现在许多动漫作品都是翻版,故事情节平淡无味,缺乏创作性作品。因此在人们心中,动漫世界尚没有中国制造的概念,往往忽略了自己本土文化特色。

2 缺少创新性

近年来,我们的动漫企业将大量精力用于动漫产品的来料加工,已经成为美国,日本等动漫大国的重要代工基地,而忽略了本土的的民族性。

五 湖湘特色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品牌中的创新中的的五大坚持原则

任何一种文化模式的存在和发展必然需要一定的外在形式或是载体,这种载体在一个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对文化发展起着带动作用,而且对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文化品牌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和例证。

1 坚持文化发展突出不动摇

湖南致力于打造了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电影湘军”乃至“文艺湘军”等这些给湖南文化事业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是湖南文化产业立足的一个重要核心。

2 坚持特色文化发展战略不动摇

根据我们的丰富文化遗产和人文积累,将传统文化宝库认真地整理研究,规划利用,可以将一些适合改编为动画片或游戏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进行加工,使动漫产品能够体现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也正是上世纪中叶中国动漫辉煌的关键所在;并借以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3 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湖湘文化有着敢为人先的优秀传统,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注重内容创新,十分重视抓原创,把创新融入到创作生产、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具有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的动漫崭露头角漫画题材也进一步多元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传统题材与情节离奇的的奇幻题材共同发展,同涌现出一批新漫画作品,试图将东方审美和当代生活联系起来"如姚非拉的漫画这个中国哲学中重要的概念来诊释都市青年的生活以审美愉悦架起古老时令和时尚生活连接的桥梁,再将本土文化资源的再开发融入现实思考,逐步形成了民族风格。

4 坚持湖湘品牌不动摇

源于湖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来看的话,湖南目前仅有虹猫蓝兔和山猫等卡通形象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我们不能立足于此,相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需要是仅仅不够的,我们必须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开创更多的特色品牌来填补这一巨大的市场空缺,满足亿万的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都注重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注重于宣传我们本土的文化特色,从区域局部出发,从以点盖面的理论出发,着重发扬本土名族特色,宣传本土文化。

六 结语

古语说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湖南的动漫产业能充分地挖掘中国文化资源,融入湖南文化元素,就能更好的走向全国,走上国际的舞台"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兼容并蓄,建立起自己的视觉风格和表现结构,推动湖南动漫产业动漫品牌建立发展,能达到传播文化的效果,作为在动漫产业领域有所优势的湖南,将动漫作品的创作与湖湘文化进行对接,利用动漫这一可视化手段对湖湘文化进行表现,对湖湘文化的宏扬和传播,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湖湘文化与中国现代化,郑宪春,船山学刊J,1996-02

[2]品牌策略新观念,菜波啦戴维斯帕克,周关尚2004 ,中华工商联出版社

[3]论近代湖湘文化的奋斗精神,谷菲,文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05

第3篇:简述品牌策略范文

【关键词】 品牌; 品牌危机; 危机起因; 危机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品牌危机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及社会都造成了恶劣影响。2008年9月,一直有着良好品牌形象的三鹿被查出其婴幼儿奶粉中含三聚氰胺,不久该事件被认定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启动了I级响应机制,三鹿遭遇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机。随后,蒙牛、伊利、光明受牵连,被撤销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国内整个乳制品行业陷入危机。2009年全年,享誉全球的丰田先后陷入“刹车门”、大规模召回事件和“爬坡门”,公司因此不得不放弃预期的发展战略,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品牌价值缩水使得公司陷入发展低谷。这两起典型的品牌危机不仅极大地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导致了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危机,而且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作为近几年来品牌危机事件的顶峰,掀起了人们对品牌危机的又一次研究热潮。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品牌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变得更加严重。创建一个世界级品牌的考验时间已经由过去的20年以上,缩短到3年左右,高速成长的品牌俨然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纵观国内市场,伴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众多企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塑造,纷纷采取措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然而品牌所有者在享受其带来超额利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遭受着因不恰当的品牌运作方式导致的危害,加之越来越多的媒体广泛地传播企业的品牌事件,品牌危机正愈演愈烈。2004年之前,国内市场品牌危机事件屈指可数,而之后,平均每年有影响力的品牌危机事件就近50起。品牌危机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以及众多的社会问题,不论对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和谐都增添了阴影。

企业要正确地进行品牌危机管理,就势必要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分析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目前,现有文献虽然对于品牌危机起因的概述较为全面,但对危机起因影响程度的研究较少或主要集中在定性描述上,缺乏对危机成因特征的准确性分析。由此,本文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选取国内品牌危机事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企业品牌危机起因的特征和启示,以求对企业品牌的塑造和品牌价值的维护提供参考。

二、品牌危机事件选取及分析

(一)品牌危机事件的选取

根据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等原则,本文选取2004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名牌》杂志公布的年度“品牌危机全回顾”作为原始数据。自2004年以来,《中国名牌》杂志每年均会刊发题为“品牌危机全回顾”的文章,对当年的品牌危机事件做较为详细的回顾和评价。该杂志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其由新华通讯社主管,是专门从事品牌战略研究的工商经济类月刊。自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报道中国名牌现象,传播优秀工商理念,促进中国名牌的创造和保护,展示优秀品牌形象。《中国名牌》杂志以新华社为背景,依托于新华社庞大的信息资源和数千人的记者队伍,能够及时权威、专业、有深度的信息;在公关活动方面,它能够调动全国各地的媒体,拥有做好各个媒体间充分互动的实力。

2004年至2009年期间,杂志共刊登307起品牌危机事件,事件既涉及企业品牌也涉及产品品牌,每个品牌危机事件均包含危机发生年月、危机品牌、危机起源、危机指数、危机简述等内容,其中危机指数由杂志社品牌监测中心根据品牌危机评价系统分析得出,主要指标有危机性质、关注程度、波及范围、持续周期、企业应对、资产损失、品牌减值、品牌恢复等。

个别危机事件中涉及多个行业或多个品牌,文章根据典型性选取其中某一行业的品牌作为代表。例如2009年10月份,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雀巢、壳牌等18家企业涉嫌隐瞒排污情况,遭遇品牌危机,因该起危机事件涉及多个行业的品牌,本文根据典型性选取雀巢等食品与饮料行业的品牌作为代表。品牌危机爆发的因素众多,可能是单一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便于研究,本文选取危机的主要成因作为危机起因。例如2009年11月份,新闻出版总署叫停网易的美国暴雪公司网游《魔兽世界》的审批,并退回关于引进出版该网游的申请。对此,文化部则表示,按照相关规定,文化部是网络游戏的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终止《魔兽世界》的审批通知是不符合规定的,属于越权行为。此次品牌危机表面看是企业在转交权过程中处理不善所致,但实际原因在于法律环境的突然变化,导致企业难以防备,故文中以外部环境恶化作为主因。此外,本文所指的企业品牌既包含狭义的企业品牌,如宝洁、中国移动等,也包括产品品牌,如海飞丝、动感地带等,如此称谓旨在与城市品牌、国家品牌等相区分。

(二)品牌危机事件分析

本文在对307起品牌危机事件起因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了品牌危机起因相关理论和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起因分为总体4大类,具体16类。如表1所示。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涉及内部与外部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情景,一个或多个威胁性事件的发生促使了企业品牌危机的爆发。由于诱发品牌危机的因素类型众多,且具体的诱发因素因不同的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故本文从危机事件数和危机程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行业进行了举例分析,为品牌危机起因的阐述总结提供依据。

1.品牌危机事件数归类分析

首先,从企业品牌危机的总体起因来看。由品牌资产管理问题、品牌管理策略失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和企业外部环境恶化导致的危机事件分别为179起、36起、52起和40起,分别占总数的58.3%、11.7%、16.9%和13%,如图1所示。

其次,从危机事件的具体起因来看。将各因素造成的品牌危机事件数由多到少排列(如表2),产品质量问题、品牌信誉问题、服务问题造成的品牌危机数目分别占24.1%、15.0%和7.8%,分列前三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品牌传播策略问题、宏观环境问题等造成的危机数目紧随第三名之后,分别为7.5%、7.2%和6.8%。从早期的秦池、三株,到近年来的三鹿奶粉、丰田大规模召回等事件不难看出,产品质量关系着消费者的切身生命健康,一旦出现问题,会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恐慌,品牌受到的冲击极大。从大连雪龙冒充奥运极品牛肉、欧典捏造品牌洋血统和劲霸男装入选巴黎卢浮宫等事件来看,品牌信誉是建立消费者对品牌认同和忠诚的重要前提,是品牌持续发展的保证。

2.企业品牌危机程度分析

有些品牌危机起因虽然造成的事件数较多,但危机程度不大,较易受企业控制;相反,某些危机起因造成的危机数目较少,但对企业品牌的危害较大,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名牌》杂志社刊登的各年品牌危机事件均包含相应的危机指数,其表示品牌危机事件造成的品牌危机程度,用来表示事件造成的企业品牌危机程度,而五角星的多少表示程度的大小。为了方便定量分析,本文将实心和空心五角星分别等于数值1和0.5,危机指数根据五角星对应数值求和得出,数值越大表示程度越深。定义危机指数平均值为Ai,危机指数和Si,危机事件数为Ni,其中i取整数,i对应2004年至2009年不同的危机起因,由Ai=Si÷Ni计算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

战略决策失误、财务危机和品牌扩张策略失误造成的事件数虽然只占3.6%、3.6%和1.3%,但对应的危机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59、4.45和4.38,危机程度位列前三。据统计,世界上1 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约有850家是因战略决策失误所致。因此,战略决策失误一旦出现,对企业品牌的影响就极有可能是致命性的。典型事件如2009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遭商务部否决,战略扩张失误遭遇品牌危机。其他如宏观环境恶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媒体舆论等的危机指数平均值也均超过了4.0,表现出较强的危害性。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因素,如战略因素、财务因素、品牌扩张策略因素等虽然不是造成品牌危机的普遍性因素,但却是品牌危害性较大的因素;外部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和媒体舆论)造成的危机事件数和危机指数平均值均居前7名,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媒体舆论强大的传播和影响力,使得外部因素成为危机管理不可忽视的对象。

3.企业品牌危机起因行业举例分析

造成品牌危机的起因众多,类型各异,不同行业之间的危机起因存在异同。由于篇幅限制,文中仅以汽车与零件行业、日用消费品行业为例进行分析。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中国汽车年产销量世界第一,国内车企众多,品牌竞争异常激烈。而日用消费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选择这两个行业较具代表性。

首先,对比汽车与零件和日用消费品两行业危机事件发生次数(如表4所示),前者品牌危机主要起因包括产品质量问题、品牌信誉问题和服务问题,分别造成了48%、12%和9%的事件数;后者品牌危机的主要起因有产品质量问题、品牌信誉问题、品牌传播策略失误及媒体舆论,比例分别是32%、23%、10%、10%。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都是造成两行业品牌危机的主要因素,但同时存在不同点。汽车与零件行业发生39起危机事件,明显高于消费品行业的21起,且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了汽车业近一半的危机事件,比例远远高于后者,主要原因是汽车行业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更容易引发危机。两行业的危机因素特点与从危机事件角度分析相比,具有一定相似性,即产品质量因素和品牌信誉因素造成了多数品牌危机。其他一些行业如食品与饮料行业、家电业和服装鞋帽业等也都印证了上述观点。因此,品牌危机预警评价应着重考察产品质量相关指标。

表5为两行业的危机指数平均值。其中,战略决策失误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虽然只导致了1起危机事件,但危机指数高居榜首;品牌信誉问题、媒体舆论和产品质量问题及品牌信誉问题等保持了对企业较大的危害性。对比发现,不同的品牌危机起因在不同行业中的危害性有所不同。例如由于汽车是耐用消费品,售价高昂,质量与消费者的生命息息相关,消费者对质量和信誉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日用消费品,出现的质量和信誉问题造成的危机程度自然要高于日用消费品业的品牌危机。

三、企业品牌危机起因总结

(一)品牌危机大都源于企业自身管理

品牌危机是企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关键因素。从图1及表2可以发现,产品质量或服务问题的危害范围最大,31.9%的危机由此爆发。众多企业在追求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渐渐忽视了质量的严格把关或“顾客第一”的服务宗旨,遭受了严重的品牌危机。2009年,全球汽车巨头丰田因过度追求成本而忽视质量,全年召回问题车辆逾800万辆,品牌价值一落千丈,企业深陷召回泥潭。导致危机爆发或难以控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缺乏信誉和诚信,在媒体的曝光下,遭受了广泛的质疑,引起了极大的公愤,极大地损害了品牌的形象。2008年,康师傅企业被迫承认,其矿物质水广告中声称的选取优质水源其实是自来水,虽然企业强调其生产的矿物质水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10789饮料通则中有关饮用矿物质水品类的定义,但企业缺乏信誉的行为导致部分商家纷纷将康师傅矿物质水下架。同样,经营管理不善或权益纠纷等因素,如不及时处理,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下,同样导致严重的品牌危机。因此,品牌危机的起因主要在于企业内部的品牌管理和其他管理问题,外部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不同行业的品牌危机起因集中在质量、信誉和营销方面

一方面,造成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涉及企业运作中的众多方面,如产品或服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外部复杂的环境,如行业环境、社会环境等,无不影响着品牌危机的发生。品牌危机的起因呈现内外夹击的复杂特点。不同的行业因为运作方式的不同,品牌危机起因有所差异。尤其是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危机起因差异显著。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行业危机起因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或服务问题、品牌信誉缺失、品牌营销策略三方面,部分行业如汽车和零件行业等因这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品牌危机事件数占比达80%。尽管危机起因总体分布较为复杂,但质量第一、服务至上、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对于不同行业中塑造品牌的企业是共通的。

(三)品牌危机起因的本质是信誉和信任危机

品牌危机的发生是普遍的,即品牌危机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任何企业都会遇到一定程度的品牌危机。企业在塑造品牌的同时,实质上是在作出承诺。企业不仅要按照承诺的内容为顾客提供价值,同时还要为没有承诺的内容作出努力。品牌的责任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品牌对顾客的责任。企业产品或服务存在安全问题,意味着企业忽视了对品牌最基本责任的承担;企业未按照宣传的标准向顾客提品或服务,意味着企业违背了品牌事先的承诺;产品或服务代言人不恰当的言行,意味着对品牌良好形象宣传责任的忽视。第二种是品牌对社会的责任。企业依靠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创造着社会财富,同时承担着不危害社会、人类和自然的社会责任。企业污染环境、无视环保等行为均表明了其社会责任的缺失。此外,品牌营销策略问题中的文化冲突、恶意攻击等行为更是对顾客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忽视。即使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竞争者恶意陷害造成的企业品牌事件,没有得到企业恰当和及时的处理,依然会因为顾客和公众的不信任而使企业品牌陷入信誉危机,最终导致品牌危机。因此,信誉和信任危机是品牌危机起因的本质。

(四)品牌危机起因有向非利益相关者延伸的趋势

依据波特五力模型,企业处在这样的一个行业环境:上游的供应者、下游的购买者、行业内的竞争者、潜在的进入者和替代品企业。企业的品牌管理不仅仅是对内部因素的经营,更是对整个行业利益相关者的管理。一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违法、违规行为,高层管理者的错误决策,关键人员的变动等成为品牌危机的起因。另一方面,上游供应者的产品质量问题,下游购买者的文化观念冲突,竞争者的恶意攻击等也成为诱发品牌危机的重要因素。其中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对企业危机的形成作用明显,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危机事件较为普遍,且一般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品牌危机。行业环境以外,企业还面临着包括媒体、市场监督管理者、其他认知品牌的非消费人群等。媒体的错误报道、公众传言等看似与品牌不相关的事件,也在逐渐成为品牌危机的诱因。因此,造成品牌危机的因素正在向着行业环境以外的其他非利益相关者延伸,品牌危机的管理不仅涉及到产业链的上下游,而且已经延伸到了产业以外。

四、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启示

(一)政府层面

1.应进一步加快各行业产品和服务等标准的修改、制定和实施

行业标准的缺失或陈旧一般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某些行业中的企业为创造可观的利润增长,趁标准缺失之机,夸大自身产品功效或服务档次,涉嫌以欺骗的手段说服消费者,虽然增强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但极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对消费者构成威胁,但是因为标准的缺失和媒体的广泛传播,一旦 “问题”被曝光,短期内便会引起公众的恐慌,企业难以据理力争和恢复品牌声誉,不得已遭受巨大损失以至于破产倒闭。典型例子如,自我国入世之后,一些国际品牌虽然有毒物质含量超标,却能在国内市场盛誉多年,成为国内品牌难言之痛。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加快某些行业标准的制定,维护企业和公众的正当利益。

2.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体系,为企业创造公平、诚信的品牌竞争环境

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已经成为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十分不和谐的现象。国内众多行业依然充斥着如月饼行业的陈馅新饼、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等潜在规则,这已严重破坏了竞争秩序。经济学原理指出,在市场经济交换中,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自然会成为市场经济内在道德律令和游戏规则,但对于国内非完全市场经济的现状,政府应推动诚信的进一步法制化,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净化品牌健康发展的环境。

3.适时、适当地规范企业品牌营销策略,引导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文化

品牌给消费者带来功能利益的同时,也带来心理上的利益,并且有时后者远远高于前者。企业品牌策略的运用既是迎合消费者心理的过程,也是影响甚至改变消费者理念的过程。优秀的品牌文化能够引导健康的消费理念,相反,不恰当的品牌营销策略会助长社会不良消费风气。诸如近年来的垃圾食品的过度消费,奢侈品消费的快速增长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监督者,有必要规范企业品牌营销策略,促进市场经济深层次健康发展。

(二)企业层面

1.优秀的品牌文化是谋求企业与社会双重利益的保证

企业品牌文化的形成应该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而社会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大众,因此塑造品牌的过程唯有与大众消费文化相吻合,企业才能顺利发展。优秀的企业品牌文化的塑造应首先明确企业品牌的使命,即企业对于品牌的发展所承担的责任。社会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取得企业利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的长期整体利益。企业品牌是促销工具,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承诺。因此,塑造优秀的品牌文化,不仅有利于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而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长期设立以最高管理者为领导的危机管理小组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和品牌资产管理的企业内部因素,导致了超过85%的品牌危机事件,且因决策失误导致的事件危机程度更为严重。品牌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决定其应是一项日常管理活动,融合到组织管理过程之中,而非“异常性管理”。因此,企业品牌危机的消除关键在于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改进,应长期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在培养全员尤其是管理者危机意识的同时,着重在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质量、财务管理等方面采取管理措施。同时,危机管理小组的建立应以高层管理者作为领导,充分增强危机管理小组的执行力,保证危机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消除潜在危机。对于由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品牌危机,一般是难以避免的,企业危机管理小组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危机发生,及时正确地处理,以最小化危机造成的损失。

3.建立品牌危机事件责任发言人制度

企业违反诚信或忽视履行社会责任的事件,容易受到媒体的传播,进而引起公众的关注,加快了品牌危机的演化和升级。Bradford & Garrett通过实验强调,无论在何种危机情境下,企业“必须”采取“回应”途径。实际上,企业品牌的塑造是责任履行的过程。企业一旦犯错便陷入“沉默”,久而久之,公众便认为企业缺乏责任心。因此,企业应建立危机事件发言人制度,在对危机事件进行预估的基础上,坦诚及时地回应媒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应以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的危害为代价,相反,企业应建立起公众的信任,努力提高自身的“正外部性”。

(三)消费者及公众层面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复杂性的增强,品牌存在的基础不仅包含消费者,而且包括媒体,市场监督管理者、合作伙伴、供应商、零售商及其他认知品牌的非消费人群。消费者及公众一方面是品牌文化的接收者,另一方面作为品牌塑造的基础,拥有一定品牌文化塑造成功与否的话语权。企业以顾客和公众为本,同时顾客和公众的理念和习惯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由此,消费者及公众不仅要监督企业的不正当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且要积极追求正确的消费习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世界品牌实验室.2009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EB/OL].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 省略/

world/2009/,2010-03-08.

[2] 韦晓菡.浅析品牌危机的成因与类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5):56-59.

[3] 雷平贤.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14-15.

[4] 吴狄亚,卢冰.企业品牌危机防范[J].管理论坛,2002(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