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治理的措施范文

环境治理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治理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治理的措施

第1篇:环境治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环境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modern mining various appear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must from capital, technology, the policy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Key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矿山环境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矿山生态平衡,实现矿产开采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实现矿山附近居民、村庄的环境改善。根据矿山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和生态治理措施,有效提高矿山环境质量。

1我国矿山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引发地质灾害

我国矿山地质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呈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由井下开采而导致的地质灾害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在煤矿、磷矿、以及金矿、铜矿的开采过程中时常发生。露天开采则常出现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产发生在建材类矿产开发中。

1.2破坏地下水资源

由于开采会对原本的地质情况造成破坏,也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质量,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位下沉几米或者几十米,造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导致地表缺水或地表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1.3“三废”问题严重

我国每年在矿山开采中会遗留大量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不仅占用土地面积,还会带来环境污染,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矿水废液超标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开采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废气都会导致空气浊化,扩大酸雨面积。

1.4破坏地貌景观

我国露天矿山开采数量较多,由于管制不力,不少矿山开采对自然生态、自然风景造成了巨大破坏,大量建筑石材的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岩石,树木被砍伐,尤其是处于交通干线附近的矿产开采,对交通运输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环境。

2如何做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

2.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精神,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规定对矿山进行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加强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以现代技术支持环境保护,提高矿山资源再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实行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预防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从源头上进行环境治理,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运用现代技术、采取经济措施,实现矿山环境的优化管理。

2.2明确重点

由于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突出,要一下子全部解决好是不可能的,加上财政投入有限,所以,我们要从重点问题入手,先解决主要矛盾,从而带动其它力量共同进行矿山环境保护。由于矿山开采处于长期管理不善的现状下,导致出现了各种遗留问题,而我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荒地的复垦,处理好由于矿产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边坡失稳、水土流失等问题,对矿山废渣、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做好在环境监测控制下的矿山开采管理工作。

2.3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要解决矿山环境根本问题,关键还在于实时监控,找出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是目前维护地质环境安全的常见有段,利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健全监测网络,随时监测,通过实时监测掌握矿山地质运动的规律,预测将要发生的地质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国家财产和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了落实地质监测工作能做到实处,管理部分还应建立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对于在矿山环境监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各部门应积极协调,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4责任明确任务

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这也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应遵循的不二准则。针对一些矿山出现环境保护工作理不清的状况,主要原因就是责任不清,目前,不少地方执行“三家抬?”的管理模式,这种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是明确了环境维护的工作分工,突出了矿山企业的主要责任,让他们在规划生产的过程中就着手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问题,最大限度的恢复矿山环境,此外,政府还应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中的分配责任,通过与各企业的协调,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只有采取各方合作的方式,才能做出利于城市、利于企业、利于市民的工作。

2.5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并认清勘察工作的重要性,要找出所有的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地质勘察,而这也是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勘查工作要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及其所处地质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勘察方式。工作中,要充分研究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对根本问题进行治理方案设计,设计中必须考虑适用性和实用性,既要经济合理,也要科学可行。

2.6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相结合

地质环境的修复必须与地质灾害的治理相结合,在治理灾害时,应积极考虑到接下来的工作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样,在地质环境修复中也要把握好分寸,预防再一次地质灾害的发生,要作到灾害治理与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和谐统一。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努力实现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增强视觉效果,提高环境形象。

3结束语

治理矿山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环境的保护也不是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坚持预防与保护共同进行的原则,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管理。在矿山开发过程中,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通过治理、恢复和改善矿区环境,提高矿山的开采效率,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促进矿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一致,积极解决好矿山环境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国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闰国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中国地质,2004,13.

第2篇:环境治理的措施范文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农民的生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4.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

        2.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增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8.加强农村环境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

第3篇:环境治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矿山环境 污染 治理 改善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90-01

自环境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以来,许多城市在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重点秉承了“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环保理念,许多地方更是主动实施了青山生态系统工程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地方在开发矿山资源的同时,有效的修复了矿区植被,大大降低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但是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没有根除,尤其辽宁省一些地区依然问题较为严重,本文主要从辽宁省矿山环境问题着手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该地区在未来矿山环境保护过程中,于理论上能够有所借鉴。

一、辽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一)治理现状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大省,如果要实现该省及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近几年来,该省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中,重点强调了要因地制宜开展矿山生态治理工作。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2年到2017年,辽宁省将拨付专项资金用于闭坑矿山恢复植被绿化,面积大约为43万亩地。而且,仅2013年,辽宁省就投入了395个项目来治理铁路两侧、高速公路以及水库周边的环境。除此之外,该省还“见缝插绿”,挖坑植树建“生产矿山”。截至今年六月份,辽宁省的章古台硅砂矿、双扶福利黏土矿、天旭煤矿等多家矿山已经完成治理1.69万平米,植被数高达7000棵。后期该省将会在更多的矿山周边加强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以实现重工业发展生态化。

(二)问题现状

虽然辽宁省在矿山生态建设方面已经投入了许多努力,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

1、历史遗留问题多

辽宁省许多城镇发展都是“因矿而兴”,这样就会使得许多人盲目的认为矿山是“多开多富裕”,矿山开采规模不断加大,从而对环境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了重污染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辽宁省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出现了许多地质灾害问题,例如矿震、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岩爆等,甚至由于三废排放导致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土壤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山资源开发逐步发展成为了该省发生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就目前来看,全省现有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近400处。由此可见,辽宁省矿山历史遗留问题多,无形中加大了环境治理工作的难度。

2、资源开采后遗症多

辽宁省以重工业闻名,市场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使得该省每年的输出量都十分惊人,地表、地下矿产开采区更是星罗棋布。这些土地在开采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含量过高的开采区,这些都是导致土地资源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的罪魁祸首。具体来说,辽宁省矿山资源开发后遗症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大气质量、水资源以及生物生态等方面。

第一,土地污染。据统计,辽宁省现有矿山已超过5000家,其中国有矿山不到4%,其余均为个体小矿山,由此产生的乱采乱掘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这些矿山有七成以上都是露天开采,开采方式也大多为民采群挖,从而致使矿山土地千疮百孔,地面塌陷、沉降、土地污染等问题日趋严峻。

第二,大气质量。辽宁省许多地市都是重工业区域,大气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虽然近些年来开展了许多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有效的控制了城市低空污染,但是问题依然很多,例如鞍山市虽然也开展了此项行动,但是空气质量依然无法完全达标,尤其受技术和治理资金的影响,该市的钢铁行业在烧结过程中污染问题并没有彻底被解决。

第三,水资源。矿山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矿坑水(酸性废水)等,如果直接流入河流、湖泊会污染水体。而且,矿山开采过程中抛弃的废石由于长期浸泡渗滤到地下水中,也会给地下水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保护和治理辽宁矿山环境的具体策略

从上述辽宁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地质环境会造成许多破坏和影响,为了整治矿山环境,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一)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

想要保护、治理辽宁矿山环境,必须要首先知道全省地质环境的具体现状,可以聘请专人对全省开展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系统化的矿山环境数据库系统和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并在综合治理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以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

(二)实施绿色矿业工程,建立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辽宁省在未来矿业开采和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大力实施绿色矿业工程,建立矿山植被恢复保证制度,强制企业缴纳生态恢复保证金,提高矿区附近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且,在矿产开采过程中也要坚持技术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将矿产开采与“绿色环保”相结合,坚持两者并重,推行绿色矿山建设,建立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三)实行生态补偿经济政策

在矿山环境保护过程中,需要采取生态补偿经济政策,以鼓励矿山开采单位主动实行环境保护工作。具体来说,辽宁省有关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保护和治理矿山环境。其一,矿产资源输出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治理费用需要由受惠地区补偿;其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严格监管矿山企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状况,对于那些破坏环境较为严重的小矿山要依法予以取缔;其三,在处罚矿山企业的同时需要连带追究矿区负责监管监测人员的的责任,以提高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

(四)实行尾矿再利用产业化

由上可知,辽宁省许多矿山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尾矿随意丢弃造成的。如果实行尾矿再利用产业化,不仅可以避免这些污染的产生,更能够“变废为宝”,提高矿产的利用效率。具体来说:第一,辽宁省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尾矿施工工艺的引入,并要建立尾矿库,待检验合格以后方可投入使用。而如果发现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尾矿库,则会直接吊销相关证照,并处以关闭整改或直接取缔的措施;第二,辽宁省要重点支持尾矿再利用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行人才引进,从而在科研上突破尾矿的产业化利用,实现尾矿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带动本地区经济和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辽宁省矿山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治理必须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要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实施绿色矿业工程,建立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实行生态补偿经济政策和尾矿再利用产业化,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陈丽新. 对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若干建议[J]. 中国矿业,2011(2).

[2]雷琴霞. 矿山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探讨[J]. 绿色科技,2012(8).

[3]车路宽,郭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探讨[J]. 科技风,2013(6).

[4]丁冬.辽宁矿山将变生态乐园[N].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3.

[5]薛庆天. 辽宁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第4篇:环境治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危害;治理措施

引 言:我国工业生产模式落后,还在采取粗放型的生活,能源浪费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根据统计,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这些大气污染加速了铁路、建筑物的腐蚀,还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大气污染直接影响到臭氧层,人们生存环境的安全持续已经岌岌可危。

1 大气污染的概念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2 大气污染成因分析

2.1 燃料燃烧

一些城市中,天然气在居民的生活中并未完全普及,烧煤仍然是人们做饭取暖的第一选择。而在煤炭市场上,高硫煤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经济条件和眼前利益驱使的原因,多数人也不愿意放弃廉价的高硫煤而去购买环保型的低硫煤,这就使得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增无减。

2.2 工业生产

在我国,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量虽仅占大气污染总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于排放点相对比较集中,浓度较高,所以工矿区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另外,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等部门也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并且,这些工矿企业大多是大气污染的主力军。

3 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3.1 二氧化硫 SO2 主要危害

二氧化硫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能刺激眼结膜和鼻咽部黏膜。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易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黏膜的富水性黏液所吸收。因而它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和支气管以上的气道,造成该部位的平滑肌内末梢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反射性收缩,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大,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组织坏死。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和黏膜的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咽炎,并对其他刺激物的敏感性提高,引起咳嗽,并能刺激眼结膜引起炎症,极高浓度时可发生声门水肿或肺水肿以及呼吸道麻痹,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3.2 悬浮颗粒物 TSP(如:粉尘、烟雾、PM10)主要危害

随呼吸进入肺,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杀伤微生物,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3.3 氮氧化物 NOX(如:NO、NO2、NO3)主要危害

氮氧化物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长期吸入低浓度NOX可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过氧化,损害细支气管的纤毛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破坏肺泡组织的胶原纤维,并可发生肺气肿样症状。它尚能缓慢地溶于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亚硝酸、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NOX在肺中形成的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即变性血红蛋白),能降低血红蛋白带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当污染物以二氧化氮为主时,肺的损害比较明显;当污染物以一氧化氮为主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中枢神经损害比较明显,对心、肝、肾以及造血组织等均有影响。

3.4 一氧化碳 CO 主要危害

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合力要比与氧的亲合力大200~300倍,同时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一旦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向机体组织运载氧的功能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对供氧不足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大脑)和心肌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从而使人产生中毒症状。

4 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

4.1 综合整治

在治理大气污染时,必须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制定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各功能区最大能承受的排放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根本在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交通状况,才能在根源上控制污染物的浓度、范围,同时也是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治理。

我国城市化建设中,主要使用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费,污染物的排放也随之增加,由此带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能源燃烧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加快使用气体燃料、低硫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能源。城市地区采取集中供暖的方式,调整工业布局,规范能源使用,通过经济正常和科学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4.2 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植树造林一直被认为是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且成本低,还能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增加绿化环境,也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树木能发挥其光合作用的本事,充分发挥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为此,我们应扩大植树造林的面积和范围。根据污染源位置、污染物汇集区的地形地势、风向和污染气体的季节分配,合理安排,因此质疑(因地制宜)。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建设包围式或隔离式的林带,让那些含尘、含污染的气体在大气中被树木吸收,减少污染物的扩散。有研究显示,不少植物具有一种以酶作催化剂的潜在解毒力,可以分解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或形成一些大分子络合物,降低这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因而对大气具有特殊的净化功能。加入我们每种植一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00多公斤SO2,并吸收30多吨灰尘。

4.3 利用气象条件防治大气污染

如果城市的污染源已经确定,并处在稳定的阶段,那么大气污染状况就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和扩散受主要受气象条件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充分利用气象条件,是控制大气污染,减少污染物传播,实现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自然的途径,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则是其中的关键。气象部门在防治城市大气污染方面,不仅要提供详细的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还要为政府规划部门搞好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雾的出现是大气污染已经恶化的重要表现,而降水可以冲刷大气中的污染物。所以气象部门可以通过人工增雨、增雪、消雾等技术来净化大气、消除污染。

5 结束语

总之,大气污染对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防治大气污染,就要减少人为污染物的排放,既要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各能源利用率,开发绿色新能源,使用无污染的太阳能等,更要保护森林和海洋,大量植树造林,采取积极、切实的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蓝天。

参考文献:

[1]吕连宏,罗宏.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概况与污染防治新思路[J].中国能源,2012(01).

第5篇:环境治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型纸尿裤;降解;焚烧;环保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众多一次性商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由于一次性纸尿裤具有使用简单、防侧漏、防渗出、用后即抛等诸多特点,成为很多婴幼儿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一次性纸尿裤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是随着纸尿裤用量的陡增和纸尿裤不易降解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着。传统纸尿裤在生产过程中能耗高,并且还伴随着某些致癌物质的产生,在使用过后若不能妥善处理,会给大气、土壤及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要解决纸尿裤生产过程及废弃后的环境污染问题,要么寻找新的生产原料,要么改进后期的处理技术,或者彻底改变消费观念。无论采取怎样的手段,都必须行动起来进行纸尿裤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2 废弃纸尿裤的环境危害

    2.1 一次性纸尿裤的使用量分析

    据统计,美国有80%的婴儿使用一次性纸尿裤,丢弃的纸尿裤每年多达270万t,这些用过的纸尿裤已经多到足以从地球到月球来回铺上几趟。英国有90%以上的婴儿使用一次性纸尿裤,而纸尿裤在法国的普及率为98%,在瑞典的普及率为100%。虽然纸尿裤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晚,市场覆盖率略低,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仍有超过80%的婴儿使用纸尿裤。2006年底,世界着名的调查机构AC尼尔森曾针对中国的生育形势作出预测:中国新一轮的“婴儿潮”正在形成。据统计,2006年新生儿数量超过了2 000万人,在这次的人口出生高峰中,峰值大概出现在2010年左右,新生儿数量将达到每年2 011万人左右。新生儿数量的攀升,加之80后逐渐成为新一代的父母,即使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纸尿裤的覆盖率也在急剧增长。2008年,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的《纸尿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婴儿纸尿裤(片)总消费量达到77.5亿片以上。据估算,在中国全年废弃的纸尿裤等垃圾物超过了200万t。

    2.2 纸尿裤的成分

    纸尿裤主要由表面包裹层、中间吸收层、防漏底层、不粘胶贴等几部分组成。表面包裹层主要是无纺布,防漏底层由阻水材料PE膜构成,吸收层由木浆绒毛和SAP(超强吸水性树脂)组成。SAP是指通过水合作用能迅速地吸收自重几十倍乃至上千倍的液态水而呈凝胶状,在干燥的空气中可缓慢释放出所吸水分的一种轻度交联的高分子。

    2.3 纸尿裤的环境问题

    2.3.1 纸尿裤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据统计,平均一个宝宝在自己会上厕所前,大约需要换6 000片纸尿裤,即需要砍倒4~5棵树作为木浆原料,需要325kg塑胶做防水垫层和包装,制造这些塑胶又需要2 800m3的天然气。整个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被源源不断地排到江河湖海中。纸尿裤中的木浆绒毛是由木浆经活性碱软化、以氯化物漂白得到的木浆纤维。在漂白的过程中,木质素芳香环的电子与氯作用,造成芳香环侧链裂解,从而产生致癌物质二恶英。此外,在纸尿裤生产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戴奥辛——多氯双苯戴奥辛及多氯双苯喃系列的化合物,该物质是一类持久性污染物质,毒性是氯化钾的10 000倍、沙林毒气的2倍。戴奥辛虽不立即致命,但会积蓄在体内,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损害。以上2种物质已被证实为环境荷尔蒙,在干扰人体正常激素生成的同时,还具有强大的雌性化促畸性。

    2.3.2 纸尿裤使用后的环境问题

    目前纸尿裤的处理和处置方式主要为掩埋、焚烧和随意丢弃,但由于纸尿裤不溶于水、难于降解,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被掩埋的纸尿裤因与空气、阳光隔绝,分解变得更加困难,占纸尿裤30%的塑胶成分甚至根本无法分解。由于1/3的纸尿裤都带有排泄物,这些污物随垃圾直接渗入地下,成为各种细菌、病毒的温床,并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若用焚烧炉焚烧经氯化物处理过的纸尿裤,会释放出更多的二恶英和戴奥辛。随意丢弃纸尿裤最不卫生,病菌和脏物在刮风时被卷入空中,造成大气污染;在下雨时随水乱流,造成水源污染。由此看来,目前常采用的几种处理、处置方式都会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3 解决一次性纸尿裤污染的措施分析

    3.1 用尿布替代纸尿裤

    在所有的婴儿尿布中,棉尿布的历史最悠久。纯棉尿布既舒适又透气,价格低廉,而且还很环保,生产能重复使用的棉尿布消耗的自然资源仅相当于纸尿裤的53%。棉尿布不会引起尿布疹、肛周疾病,也不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用能多次使用的棉尿布替代一次性纸尿裤,安全、环保又节能。

    3.2 新型纸尿裤的研发和推广

    纸尿裤要想在低碳时代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材料、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并减少环境污染。很多公司都致力于开发新型的环保型纸尿裤,让纸尿裤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不给环境增加负担。

    3.2.1 新型表面包裹层

    常规的无纺布不宜降解,这是纸尿裤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法国Fiberweb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非织造布。该新型材料以小麦、玉米或其它碳氢类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发酵变成乳酸,然后聚合而成。这种“布”在30d内可完全生物降解或者完全变成肥料。

    3.2.2 新型吸水材料

    (1)鱼蛋白凝胶纸尿裤。根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一次性纸尿裤占全美填埋场0.5%~1.8%的数量,而渔业每年扔掉的无用海鱼和其他海洋生物多达2 000万t,威斯康星大学食品科学家达莫达兰将这些海洋垃圾变废为宝,用于开发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纸尿裤吸水材料。他从废弃的鱼中提取出蛋白质,然后将亲水性分子粘到蛋白质上,合成出一种能够吸收自身重量600倍的水凝胶。由于这种凝胶具有吸水性强、可生物降解的优点,成为了一次性纸尿裤的理想材料。

    (2)瓜尔胶纸尿裤。日本尤尼奇卡纺织品公司已研制出一种新型纸尿裤,该纸尿裤以瓜尔胶组成的新型吸水树脂为原材料,在水中会被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也可以安全焚烧或直接扔到厕所内,由于吸水树脂的保水性和无毒性,甚至可以用于掩埋以帮助沙漠地区植被的生长。

    (3)玉竹纤维纸尿裤。玉竹纤维是以玉米纤维和竹纤维为主要原料,经特殊工艺提纯生产出来的一种纤维素纤维,它兼具玉米纤维的高吸水性、柔软性,竹纤维的抗菌、抑菌、杀菌性以及2种纤维制品的可降解性,被称为会呼吸的纤维。该纤维的吸水性是棉的3 倍,将其用于生产纸尿裤,可从原料上改变传统纸尿裤对婴儿的不良影响和对环境的污染。竹纤维制品废弃后在土壤或海水中经微生物作用可分解为CO2和H2O,燃烧时,不会散发毒气,不会造成污染。

    3.3 现行纸尿裤后期处理方式改进

    目前,在我国废弃纸尿裤的处理手段仍是填埋。填埋占用土地量大,欧盟已经设定目标要在2010年以前减少垃圾填土的数量,地方政府如果不减少填土数量将受到巨额罚款。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对填埋有更高的要求。还有少数纸尿裤被用于焚烧,而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纸尿裤的使用量越来越大,若不采取妥善的处理办法,我们的环境将不堪重负,我们将面临继白色污染之后的又一大污染问题。

    3.3.1 纸尿裤粉碎器的应用

    粉碎器可将纸尿裤粉碎成细小颗粒,与水混合后形成浆状,此浆液可以先通过水解将其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变为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入微生物体内,然后利用酸化将水解后的有机小分子进一步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经过水解酸化后,可提高浆液废水的可生化性,便于后续工艺进一步的净化处理。

    3.3.2 回收利用纸尿裤

    英国人每年制造75万t的一次性尿布垃圾,为了解决纸尿裤的污染问题,伯明翰规划委员会已经批准加拿大高科技回收公司Knowaste投资1 200万英镑,在2011年底前开工建设首个回收纸尿裤的加工厂,工厂投入营运后每年可回收大约3万t以上的尿布,约是英国人每年使用一次性纸尿裤(布)的4%。普通的纸尿裤包括纤维、混合纤维素、塑料和吸水树脂,其中长的纤维可以被提取出来,用作可降解的植物花盆,塑料可被回收作为生产屋顶瓦片的原料。第一阶段,WKnowaste公司准备先回收纸尿裤中的塑料,用来生产瓦片,然后逐渐回收生产出自行车头盔、鞋垫等产品。第二阶段,WKnowaste将从纸尿裤中提取甲烷,然后用作煤气或电力能源。到2014年Knowaste还将在曼彻斯特、利物浦和伦敦再开四家回收加工厂,计划最终能提升回收量达到英国人每年使用一次性尿布的13%。

    3.3.3 纸尿裤的“SFD”系统处理

    早在2006年,第5届新环境展览会上,日本的Superfaiths公司推出了名为“SFD”的处理系统。该系统可以用废弃的纸尿裤制造出燃料,整个过程是首先进行纸尿裤的破碎,然后使排泄物在有氧环境下发酵,之后用吸水材料对发酵产生的气体进行干燥,最后高温灭菌。经过以上4个步骤,纸尿裤就变成了没有异味的再生燃料。据介绍,一套“SFD” 系统每天能处理300kg纸尿裤.生产出170kg再生燃料,而每千克这种再生燃料可以提供20 920kJ热量。

    3.3.4 焚烧设备和技术的革新

第6篇:环境治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固体废物;一般废物;危险废物;环境工程;治理措施

1引言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注重经济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环境的品质,因此,环保成为新时代的新主题。固体废物污染作为普遍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环境工程建设应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2固体废物的定义和特点

2.1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俗地说就是“垃圾”。固体废弃物可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而工业固体废物按特性又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由于危险废物具有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反应性、传染性和放射性等特性,因此,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更大[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有利于对它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分析,进而明确它在生活中的危害性。

2.2固体废物特点

2.2.1污染性。固体废物污染分2种:(1)它本身具有污染性;(2)对固体废物处理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固体废弃物在整个产生、排放、后期处理过程都会造成污染,控制不好将会对人们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2]。2.2.2资源性。固体废物可通过再开发,再处理,挖掘出在一定条件下可具有的使用价值,进而成为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比如,生产产品的原材料、燃料等。2.2.3社会性。固体废弃物的前期产生、中间排放及后期处理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社会的作用。固体废弃物的存在是由社会每个成员在生活工作等过程中产生的,对社会经济都有影响,其排放和处理过程中的经济投入都会再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

3固体废物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对土壤的污染

固体废物中存在很多有害物质如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这些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对土壤结构造成改变,同时也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改变土壤性质,导致土壤健康状况恶化。对于生长在农田的农作物来说,有害成分会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3.2对水体的污染

固体废物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一种污染方式就是将固体废物直接倾倒在海洋或者河流中,破坏了水质,同时它会直接对海洋生物和河流的动植物等造成伤害;另一种污染方式就是随着天然降水或者随风飘移进入地表径流,进而流入江河湖泊,造成地表水的污染。

3.3对大气的污染

固体废物对大气的污染随处可见,比如,生活垃圾任意堆放散发的恶臭,直接影响了空气质量。有的固体废物的细小颗粒在一定条件下还会被微生物分解,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也会影响居民的生活。

3.4对市容环境卫生及美观的影响

城市角落中存在垃圾堆、粪便等,会影响到环境卫生,还会降低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度,也破坏了城市的美观性和好感度。

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

固体废物种类繁多,不同的废物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常用的处置方式包括预处理、一般物化处理、生物处理、卫生填埋、安全填埋、焚烧处理及热解法。预处理是采用压实、破碎和分选技术将复杂的固体废物进行预处理,然后再送去填埋、焚烧和堆肥或进行资源回收利用。一般物化处理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含油、含酸、含碱或含重金属的废液进行物理化学处理,这种方法也属于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是通过微生物作用,使固体废物中有机物转化为稳定产物,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机固体废物,如动物粪便、污泥等。卫生填埋是利用地形或人工构造,将固体废物填充、压实再覆盖,主要处理生活垃圾,不能处理未经预处理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填埋是针对危险废物的一种处理方法,通过把危险废物与环境隔绝,以达到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方法。焚烧处理是通过高温热处理技术,使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这种方式可用于处置城市生活垃圾、一般固体废物,甚至危险废物也是可以处理的。热解法区别于焚烧法,是利用热能将有机物裂解为小分子量的化合物或燃料等有机物质,适用于具有一定热值的有机废物。无论是危险废物还是一般废物的处理,其防治原则都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处置这些废物时首先要进行预处理,结合多种处理技术,从而达到最终的处理目的。

5环境工程建设中固体废物的治理措施

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厨余垃圾、污泥、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物质提取及表面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质、煤炭开采中产生的尾矿和煤矸石等、石油天然气开采中产生的泥浆、锅炉产生的炉渣、工业加工过程中回收粉尘、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粪便和动物尸体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作物秸秆、科研和医疗等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动物尸体和化学药品以及其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根据不同固体废物的特点和危险特性,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如生活垃圾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由环卫部门收集后送至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置;厨余垃圾应由获得餐饮废弃物处置特许经营权的单位进行处理;凡是经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固体废物,应交由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置;医疗废物应由具有医疗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另外,为了进一步减轻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还应采取如下治理措施:1)加强管理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宣传工作,就是要向全民倡导环保,引导全民学习环保知识,提升爱护环境资源的意识。2)完善法律法规。关于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法规在施行过程中,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对法律法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逐步解决各种矛盾。3)积极鼓励绿色消费行为。鼓励全民进行绿色消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达到安全消费、经济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目标。

6结语

第7篇:环境治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三同时;环境监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271-02

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1.地方保护主义作祟

当前,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日益趋紧,一些地区环评监管不力、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把关不严,使一些不符合国家环保规定的建设项目盲目上马,环保“三同时”制度不落实,环评机构弄虚作假,不当的经济开发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引发。一些地区环评管理中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一些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擅自变更、未验先投、久试不验等环境违法行为突出,严重损害了环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2.环境法律不完善

中国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级审批、管理制度、国家、省、市、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法规规定负责相对应的和规模的建设项目和环境审批、“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的现场检车和环境设施的试运行、竣工验收工作。对国家、省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地方环保行政部门看得见但管不着,管得着的上级环保行政部门却看不见,使得一些建设项目没有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

3.随意性建设

建设项目的环保“三同时”制度不落实,“三同时”落实不到位,未经批准建设内容擅自发生重大变动等违法违规现象仍比较突出,这是建设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有些项目的建设单位对工程设计、施工的内容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想怎么建就怎么建,今天这样改,明天那样变,说改就改,说变就变,既没有法律观念,更缺乏环保意识。

4.法制观念淡薄

有的建设项目业主不能认真落实环评和批复文件提出的施工期污染防治要求和项目的“三同时”环保配套设施的要求,在工程设计上与环评及批复的相符性就存在不少问题,实际建设情况肯定就更差;一些业主“重生产、轻环保”,“先生产,后环保”,由于不重视落实施工期的环保措施,对环评要求的“三同时”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往往“短斤少两”。

5.业主素质较低

有些项目一直到生产线建成快要申请试生产核查了,业主才去看环评文件,结果发现没有按照环评的要求完成各项环保配套设施。比如,有的没有建事故池,有的没有安装在线检测装置,有的煤矿没有建设矸石场,有的没有建成环评要求的棚、库,还有卫生防护距离内的搬迁等。于是就想办法赶快“补救”,或者去找某个环保工程公司赶快搞一套设施,不管效率如何先应付过关;或者给环保管理部门说好话,下保证,承诺尽快完成环保配套工程。

6.存在侥幸心理

有的项目要进行试生产核查时,明明存在着许多问题,业主不是积极地去整改,完成“三同时”配套设施建设,而是找种种理由、想各种办法企图蒙混过去,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普遍,所以陕西省人大才通过《陕西省实施办法》要求对施工周期长、生态环境影响大的水利、交通、电力、化工、矿产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监理,需要环境监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

7.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环保系统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管理与环境督查衔接机制不完善,造成审批、监察、验收相脱节。有的地方建设项目经环保审批部门同意建设后,环境监察部门跟踪“三同时”执行情况,环保审批部门负责试用和竣工验收;有的地方建设项目经环保审批部门同意建设后,环境监督察部门跟踪“三同时”执行情况、试运行、环保审批部门负责竣工验收;有的地方环保审批部门只负责项目审批,环境监察部门负责跟踪“三同时”执行情况、试运行和竣工验收;一干存在移交时间差和互助沟通不到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的执行,甚至出现环境监督官工作“真空”现象。

8.环境法制观念淡薄

建设单位环境法制观念淡薄,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严格按照环评报告和环保部门审批意见落实环保投资、能省则省。二是在主题工程的建设内容、规模、采用的设备和工艺发生较大变化时,没有重新进行环评。三是在主体工程建设是虽然同步建设了部分环保设施,但环保投入和设施建设与环评和环评批复要求相距甚远。四是在污染防治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擅自投入生产,造成事实。然后边生产边整改,新污染资源成了老资源。五是试生产严重超过期限,仍不主动申请验收,造成久拖不验,长期试生产。

9.监察力量薄弱

环境监察工作任务繁重,环境监察部门的工作除了污染源日常监管外,还承担着污染减排、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环境、环境应急管理、环境安全等工作、监督队伍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环保队伍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人员编制数量,却承担着是21世纪的环保管理任务,经费不足,甚至捉襟见肘,人员不足,终日里疲于应付已成常态。

二、环境监理“三同时”制度“瓶颈”因素的解决办法

1.高度重视环境监理“三同时”制度

我们要高度重视建设项目的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因为业主(建设单位)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环评及批复的各项环保措施和“三同时”配套设施的要求不清楚、不理解,这样业主同样需要环境监理在施工期进行伴随性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环境监理可以利用自身在环保设施、环保措施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业务优势,通过专业的环保技术咨询服务,指导施工单位落实好施工期各项环保措施,协助建设单位配合好环保部门的“三同时”监督检查、建设项目环保试生产审查和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其中包括项目建设过程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三同时”配套环保设施的进度得到全面落实,环保投资与环保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2.实行环境监理“第三方参与”机制

由于一般的业主是很难自己去管理建设工地的环境质量,业主也不可能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所有技术细节都很清楚,因为他们对环保法规、标准;对环保技术同样不专业,所以必须要聘请“第三方参与”,进行“内行人管理”,环境监理就承担起项目环境管理方面所需要的这个重要角色。参考工程监理的一般作法,环境监理应该是立足于为业主单位服务的定位,作为“第三方”来实施环境监理工作,要依据合同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代表业主进行施工期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

3.实行“四控、两管、一协调”

环境监理要做到“四控、两管、一协调”,“四控”指的是帮助和引导业主方面监督、控制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不产生较大的影响;监督、控制环保工程的进度做到“三同时”(即监督管理项目的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的“三同时”),控制项目的环保投资;监督、控制项目的环境安全,实现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目标,防治和减缓施工造成的的周围环境的污染。“两管”即对建设项目施工期环保制度和现场环境污染控制的环境管理;即要求项目的施工单位必须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要求建设单位兑现环评报告对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的承诺。

4.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赐予环保部门责令建设项目停止建设、期限补办手续、罚款等处罚手段,但在实际执行中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限期补办”的存在,无异允许“先上车后买票”、使得环保部门应从法律上被赐予查封违反环保“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权利。而且要减少自由载量,加大处罚力度,环境处罚向刑事责任方向发展,彻底扭转“违法成木低”的局面。

5.完善管理体制增强环保部门管理权限

加强建设项目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中同级别、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做到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区域互动。系统内各部门要互通信息,实践资源共享,确保行政审批、现场督查、验收各环节无缝衔接,互补脱节。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赐予基层环保部门查处当地非本机管辖违纪建设项目的权限。对违纪的建设项目要查明事实,有管理权限的及时处理处置、无管理权限时的及时上报,或者移交平级单位处理。

6.构建全方位的环境监督检查体系

实行建设项目全方位环境督查,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不仅要关注工业项目的环境污染,还要关注生态型项目的环境污染;不仅要关注建设项目运行后的环境污染,还要关注建设项目施工期和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不仅要关注重点建设项目,也要关注中小型建设项目。

7.加强环境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管理队伍建设已不能适应当前环境保护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坚持抓队伍强基础,健全市、县(区)、镇三级执法网络,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增加人手,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监察。

8.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构建全社会监察体系

积极鼓励公众参与,逐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实行有奖励举报等措施,增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动力。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各阶层的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增强人手,加大重大环境违法案件的媒体曝光力度,促进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形成全社会参与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第8篇:环境治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字:畜牧养殖;生态;防治

中图分类号:S954文献标识码: A

1 畜牧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畜牧业经营方式及饲养规模的转变近年来, 畜牧业超常规

大发展, 规模由小变大, 经营方式由分散到集约,饲养管理方式向立体高密度、机械化方向转变,随之粪便也由过去的垫圈或半固体态转向液态,使粪尿及污水量大大增加, 特别是污水(是粪便的几十倍), 如不加处理, 就会污染附近的土壤、水源等, 形成公害。

1.2 畜牧场自农区、牧区转向城镇郊区随着都市化的进展, 城镇对畜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多, 为便于运输, 牧场多设在市郊, 且种植业用地减少, 粪尿不能及时施于农田或弃之不用,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3 农业由使用有机肥料逐渐转向使用化学肥料

化肥使用方便、价格便宜, 粪尿则相反;结果造成粪尿积压。还由于对畜牧场粪尿处理的设备、设施投资存在一定的难度, 及个别牧场老板对畜粪及污水任其自流, 从而造成公害。

1.4 家禽业对生态环境的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家禽排泄物( 包括垫料、废水) 、病原体和病( 死) 禽。家禽粪便和垫料如果没有适当的管理, 可成为蝇、虫繁殖的媒介,并可携带和传播病原菌。

1.4.1 病原体增多且复杂 家禽非典型性、混合性感染增多, 病症复杂化, 病原变异型增多。由于环境日益复杂, 对畜禽生产不利的病原体变异频率增加, 严重威胁正常的畜禽生产和人群健康, 甚至引起周边群众和消费者的恐慌。特别是中小型养殖户分布比较散, 饲养点常与民宅混杂, 养殖技术与卫生防疫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交叉流动频繁, 粪污自由堆排放, 这些均不利于畜禽生产和人群健康。

1.4.2 水禽饲养方式 目前, 绝大多数水禽饲养方式还是沿袭传统的倚塘而养, 俗称“水养”。鸭粪通常直接落入鱼塘或经直接冲洗入塘, 因此,排泄物中病原体和药物均随粪便进入鱼塘, 成

为“鸭—鱼”模式中卫生安全问题的焦点。排泄物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中有机质和氮磷等植物性养分、外来化学物质如消毒剂和药物等, 这些物质可引起鱼塘水质下降, 药物可在水、鱼塘底泥、鱼体以及水体其它生物中会造成蓄积, 药物及其中间产物破坏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影响水产养殖, 甚至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禽类排出的粪便携带着大量微生物, 这样将会使鸭在水中活动满足水性的同时, 也引发一系列疫病, 影响水禽生产。

1.5 随着我国规模化奶业的迅速发展, 奶牛养殖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正成为很多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规模化养猪场畜禽产品的粪尿和生产污水, 也在不断地产生有关部门测算:一头猪的日排泄粪尿按6 kg计, 年产粪尿达2.5t。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 一头猪日排污量约为30 kg。一个千头猪场日排泄粪尿达6 t, 年排量达2500 t, 采用水冲式年排污水达1万多吨。

综上所述, 畜产公害就是由于畜牧业废弃物的高度集中, 不能利用自然环境的土壤、水体进行分解、净化、投入再生产而造成的牧场污染。

2 畜牧场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2.1 合理规划

适当控制饲养规模,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对畜牧场进行合理布局, 不要过分集中于城郊或交通线附近, 最好是合理的农牧结合, 以利于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置、消纳和控制。

2.2 家禽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2.2.1 保持适当的养殖规模与密度 加强源头建设性引导与管理, 根据地区环境容量与人居情况, 探讨养禽业的适度规模与密度, 减少人与动物的接触, 避免病禽和动物废弃物跨区域运输。

2.2.2 加强禽场合理选址 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要按照政府相关规定, 避开村庄和居民区, 远离集贸市场等, 采取必要、合理的隔离。根据小型养殖户的特点, 更需要加强动物防疫与环境保护, 加强社区建设与农户培训。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小型养殖户向健康、规范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2.2.3 粪便及病( 死) 禽的无害化处理 搞好环境卫生和废物管理, 降低场地风险, 减少有害物和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对现代养禽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保持粪便干燥、防止舍内管道漏水等。粪便及垫料要用专车通过专用通道运出舍外一定距离, 再进行发酵无害化处理。关于鸡粪还田还要关注科学的施用强度和方法, 并注意跟踪监测对土壤和水环境的长期效应。

2.2.4 水禽饲养方式转变 健康养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建设和维护一个健康的养殖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所有动物保持良好机体状态的前提, 是各种养分和药物发挥正常功能的基本保证。在现代生产的激烈竞争和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 鸭鱼结合难以兼顾二者生产效益, 鸭需要清水, 养鱼则需要适度肥水。为此, 一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传统的“鸭—鱼”养殖模式的安全性, 包括降低单位面积塘面的水禽养殖密度(还与水深、养殖鱼的品种结构有关) , 防止病禽的排泄物直接入塘, 同时塘面可适当漂浮种植植物, 以缓解水体养分超负荷的压力。

2.3 解决畜禽业环境污染的技术途径

从技术上讲, 防治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原则, 达到“治本治标, 标本兼治”。解决养禽业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主要通过畜牧环保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养禽业粪便污染问题。

2.3.1 环保饲料技术 提高家禽的饲料利用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除了采用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高效促生长添加剂, 应用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及物理形态, 如用生物制剂和酶制剂处理、饲料颗粒化饲料膨化或热喷技术等手段外, 应用生态营养原理, 开发环保饲料, 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2.3.2 畜用防臭剂开发 为了减轻畜禽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 从预防的角度出发, 可在饮料中或禽舍垫料中添加各类除臭剂。

2.3.3 粪便能源化和肥料化技术 通过能源化和肥料化手段来资源化处理家禽粪便及其废弃物, 一是利用厌氧发酵原理, 将污物处理为沼气。其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用于肥田养鱼。二是高温

堆肥处理生产有机肥。这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处理量较大、费用低廉、适应性较强、比较经济的方法。

2.3.4 鸡粪的饲料化技术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利用鸡粪加工饲料, 德国、美国的鸡粪饲料“托普蓝”已作为蛋白质饲料出售, 英国和德国的鸡粪饲料进入了国际市场。而今已将鸡粪大规模加工成商品饲料及其它产品。

2.3.5 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 大多数植物性饲料及副产品, 尤其是豆类及饼粕、统糠中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 如蛋白酶抑制因子, 凝集素、单宁等, 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 如膨化、制粒等, 可降低其含量, 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 减少氮和磷的排出量。

2.3.6 猪场粪污水无害化处理 根据我国目前养猪水平和实际条件, 对猪场粪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可采用不同形式。常用处理方法:作肥料用:主要有粪尿直接上地和经腐熟后施用两种方法: 前一种是利用“土壤自净”能力。消纳分解有机物质, 提高肥力; 后一种是堆积发酵产生“生物热”, 通过杀灭菌、寄生虫、分解有机物而消除污染, 特别是厌氧发酵后的渣液作肥效果更好。

作燃料用: 利用粪尿中有机物, 在高温(35-55℃) 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降解为沼气, 同时,杀灭粪尿中大肠杆菌、蠕虫卵等。沼气可用作能源, 作为燃料或照明。

粪尿污水生物生态化处理方法:

解决规模猪场粪尿水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无害化处理成为关键, 建立“污水净化生态工程”是可持续发展养猪业粪尿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根据粪尿污水特点, 通过生物和生态技术

手段净化畜粪及其污水, 利用厌氧发酵原理,将污物处理为沼气和有机肥、费用低、处理量大, 比较经济。在正常气温条件下可使污染物BOD减少10%-90%, 再结合氧化处理效果更好。

结合我国农业大国实际, 应把养猪、污水处理、种植业、水产业统一考虑, 将猪、种、渔三者统一安排, 结合发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是发展生态养猪业、解决环

境污染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建立人工生态型奶牛场,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奶牛场生产,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对奶牛养殖生产中产生的、有污染的、易造成“公害”的粪尿和有机废水进行生态无害化处理, 使奶牛的生存环境始终保持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平衡的环境中。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努力建设生态奶牛养殖场, 建立“土地—种植业—奶牛养殖业”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 推广奶牛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粪便固液分离和利用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等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科学处理和利用奶牛粪便的水平。

2.4 解决养殖业环境问题的政策途径

2.4.2 加强药物管理, 减少畜产品公害 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等。一般, 有机氯农药排泄较慢,而抗生素类药物则排泄较快。所以对兽药和添加剂, 要根据其毒性、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蓄积等情况的实验资料, 分别定出最高允许残留浓度, 以便为达到此一允许浓度而规定用药量、休药时间等。

2.2.4 寻找解决途径从政府到企业, 从生产到科研都要重视寻找和采取有效的解决途径。政府对新建的畜禽粪污处理厂要采取扶持政策, 免除某些税收和地方摊派, 实行无息贷款等措施, 增加科研投入, 促进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

结语: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形成一整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以法兴牧, 以法治牧为了更好地发展畜牧业生产, 保障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必须要以相关的法律给于制约, 从而使畜牧场的畜禽粪便及污水的污染能得到更好的治理。对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振钧. 我国家禽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解决途径[J].

中国禽业导刊, 2001, (07).

[2]肖冬生.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研究[D]中

国农业大学, 2002.

第9篇:环境治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汽车涂装;环境污染;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全球顶尖汽车制造商都进入了中国,大量的工业污染及能源资源消耗使得人们对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的意识不断加强,国际组织条约及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涂装技术也随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汽车涂装是汽车制造过程中能耗最高且产生三废最多的环节之一。因此,减少排放、节省能源已成为涂装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涂装工艺中污染源分析

1、涂装工艺

涂装工艺是指汽车涂漆前车表面的处理、漆膜涂盖、烘干等过程。汽车涂漆前处理有预清洗―预脱脂―脱脂―水洗―磷化―二次水洗―二次纯水洗等多道工序,其中在脱脂过程中,经常使用由聚合性碱盐、强酸、强碱、表面活性剂等组成的热碱清洗液,在清洗完毕后,带有这些物质的废水含有很高的污染性和毒性。

2、污染源分析

在整个涂装工艺中,废水的主要来源于脱脂、磷化电泳、喷涂及涂装车间其他工艺等工序中。

(1)脱脂废水

汽车在进行前处理时,使用热碱清洗液清洗车身的油脂物质,白色的汽车在涂装前面还要去除表面的油污、铁屑、灰尘等杂质。常用的清洗液具有高效表面活性的复合型碱性脱脂剂,在进行脱脂工艺时,会连续的排放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清洗液,当脱脂液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进行定期的排放高浓度的废液,废液的主要有油类、磷酸盐、COD、SS等。

(2)磷化废水

汽车前处理的磷化过程中,使用由酸式磷酸盐、强氧化剂、添加剂等组成的磷化液磷化工艺产生的废水组要成分有酸性物质、重金属、磷酸盐等。

(3)电泳废水

电泳废水主要来源于汽车电泳后清洗、超滤产生的废水。电泳的涂料大多是由离子水溶树脂、色浆、有机中和剂组成,在车身清洗后,排放的高浓度超滤液、电泳槽残液及电泳过程中排放的低浓度清洗液是废液的主要来源。废液中含有大量的电泳漆、颜料、有机溶剂。

(4)喷漆废水

汽车喷涂的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树脂,喷漆结束后,用水对空气中的漆雾进行清洗,去除喷房中空气悬浮的漆雾,排放中的废水中含有酯类、酮类等低分子有机溶剂。

(5)其他废水

涂装车间其他废水主要有:热轮清洗废水、反渗透清洗酸碱废水、空调加湿废水、化验

室废水等。

二、新涂装材料的应用

涂装材料的开发应用是各涂料供应商永恒的主题。在不断满足涂层性能和外观要求的前提下,除考虑涂装成本外,涂装材料的开发始终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节省能源为主要发展目标。

1、水性涂料的应用

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及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汽车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标准。国外VOC排放现状及要求见图1。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汽车单位面积VOC排放的限量,但也对二甲苯等有机溶剂的排放作了规定,我国也会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更为严格的VOC排放标准。

2、高固体分涂料的应用

由于很多早期的汽车涂装生产线都是在水性中涂和面涂产生之前投资建设的,这些设备改为使用水性涂料需要很大的投资。设备改造对生产也会带来影响,并且水性涂料耗能大(与“低碳经济”矛盾)。另外,水性涂料的生产维护也比溶剂型涂料困难,鉴于此,汽车涂料商研发了其他环保型溶剂型涂料如高固体分涂料。高固体分涂料采用低黏度的聚酯、丙烯酸树脂及高固体分氨基树脂制成,在汽车中涂、面涂和修补漆等方面都得到了应用。目前溶剂型中涂、金属闪光色漆、罩光漆的涂装固体分分别达到了65%~70%、45%~50%、50%~60%。高固体分涂料最高的施工固体分可>60%,平均每kg涂料的溶剂挥发量可减少1/3以上。

3、硅烷前处理材料的应用

德国Chemetall等公司在21世纪初先后开发出一种取代磷化和钝化的硅烷表面处理材料,该材料无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可以在常温下对金属表面进行防腐处理,目前该技术在一般工业领域应用较多。硅烷前处理和磷化处理的差异见表1。

表1硅烷前处理和磷化处理的差异

三、涂装设备的现状及发展

1、喷涂室节能技术

涂装车间喷涂室能耗约占整个涂装车间的40%,因此削减喷涂室的能耗是涂装车间乃至整个汽车制造厂节能减排最重要的环节。为了节省能源,可尽量缩短喷涂室的长度和宽度;可考虑喷涂室空调风循环再利用、空调热泵技术应用、干式喷涂室应用等许多新技术。

(1)采用壁挂式机器人

为了节能,我们通常会想方设法减小喷涂室的送风截面积,以前通常会考虑采用将喷涂机器人外置等技术。自从德国EISENMANN公司开发出壁挂式机器人之后,喷涂室采用壁挂式机器人已成为一种趋势。采用壁挂式机器人可以缩小喷涂室的宽度,最终能够减少喷涂室15%的送风量即减少15%的能耗。表5是常规机器人和壁挂式机器人喷涂室的尺寸对比。

(2)循环使用喷涂室空调风

喷涂室的送排风量都很大,以前这些空调风经喷涂室及水处理系统后都直接排到了大气中。目前,越来越多的涂装车间开始循环再利用喷涂室的空调风,尤其是水性涂料喷涂室的排气经过漆雾净化后,VOC含量较少,因此可以将人工作业区的排气循环利用至机器人喷涂区和流平室等,这样减少了新鲜空气的使用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涂装车间中涂段循环风利用的方式为:将中涂擦净区的排气在漆雾净化后循环利用至中涂机器人喷涂区、中涂检查区及闪干区入口,最终能够减少喷涂室约47%的新风送风量及相应的能耗值,见图2。

图2中涂段循环风再利用示意图

面涂段循环风的利用方式为:将色漆人工喷涂区的排气在漆雾净化后循环利用至色漆及清漆机器人喷涂区,最终能够减少喷涂室约28%的新风送风量及相应的能耗值,见图3。

图3新能源工厂面涂段循环风再利用示意图

(3)采用空调热泵技术

基于热泵技术可以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近年来在汽车涂装领域已开始推广应用。涂装循环风空调为湿式再循环空调器,其功能段大致为过滤、冷却除湿、再加热调温,正适合冷温水同时使用的热泵。采用热泵技术后,该空调器CO2排放量较原来方式可削减66%,见图4。

图4面涂喷涂室空调热泵技术流程图

2、烘干炉余热利用

采用蓄热式热力焚化炉装置(RTO)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物的燃烧热,见图6。其原理是将来自烘干炉的废气在760℃以上燃烧,使废气中的VOC转化成CO2和H2O。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流经特制的陶瓷蓄热体,使陶瓷体升温而“蓄热”。此“蓄热”用于预热后续进入的烘干炉的废气。从而节省废气升温的燃料消耗。由RTO装置燃烧后排放的气体温度高达180℃,目前利用这部分热量预加热烘干炉的新鲜空气,更进一步地节省烘干炉的供热燃烧消耗。

图6烘干炉废气余热利用

3、电动泵在调输漆系统中的使用

国内外汽车厂涂料循环系统一般都选用气动泵和液压泵,气动泵和液压泵运行稳定可靠,但存在有气动泵、液压泵噪声大、能耗大、占地面积大(须建相应的空压站、液压站)、涂料压力不稳等诸多弊端。在调输漆系统中使用电动泵势必会成为一种发展方向。电动泵用电量对比见图7。

图7电动泵用电量对比(11条管线)

结束语

虽然很多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开始在涂装车间得到了应用,但是有些新技术还存在一些质量、使用维护、使用成本等方面的难题需要去解决。同时还有一些可预见的节能减排的技术有待开发。在今后的涂装生产线改扩建、新建项目中,有责任和义务采用涂装技术领域出现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先进材料和设备。

参考文献

[1]李子欣.关于汽车涂装生产线的环境管理探讨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