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范文

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

第1篇: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教育;课程设置;文化传播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关于礼仪的著作更是丰富多彩,这些著作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是几千年来规范人们行为和塑造独特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重视逐步弱化,加之西方文化的入侵,人们对礼仪文化的学习也慢慢减少,各高校的礼仪教育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本文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加强高校礼仪教育。

一、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江西省十所高校及其他省若干高校关于礼仪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目前最热门的高校慕课平台中有关礼仪的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礼仪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第一,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将礼仪教育归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单独开设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课程,且未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教师对礼仪教育不重视;第二,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礼仪课程(包括传统文化礼仪),但多数高校都是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学生可自由决定选修与否,并未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二)高校礼仪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设置不合理第一,多数学校的礼仪内容主要是西方礼仪及现代礼仪,对中国传统礼仪讲解较少;第二,多数教材虽然涉及部分传统文化礼仪,但仅仅是对传统礼仪的简单介绍,并未将其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讲解;第三,由于礼仪教育一般被作为公共课程,因此,多数学校一般为该课程选择一套教材,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三)慕课平台中缺乏传统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对慕课平台的调查研究发现,发展相对成熟的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上收录的关于礼仪的课程只有两门,一门是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另一门则为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这两门课程的受众比较广泛,也是时下各礼仪教育和视频课网站中点击率最高的两门课程。此外,超星尔雅通识课程库中关于礼仪的课程只有四门,分别为上海理工大学的“公共关系礼仪实务”,国家行政学院的“女子礼仪”,南开大学的“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以及清华大学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综观慕课平台的这些礼仪课程可以看出,只有清华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彭林教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将传统礼仪文化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日常行为相结合,生动讲解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而其他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现代礼仪”和“西方礼仪”,对我国传统礼仪的讲解较少。(四)缺乏礼仪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礼仪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社会学科,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礼仪教师并不具备礼仪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来的,经过后期的培训和学习,即走上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缺乏礼仪教育的专业知识,对传统礼仪研究不够,导致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将礼仪教育从思政教育中独立出来,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或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礼仪专业,设置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方向;将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列为公共必须课,并通过考试、论文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的学分任务。其次,教师也要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在遵循学校教育要求的基础上,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将礼仪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内容。(二)优化礼仪教育的内容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礼仪的发展进程,了解古代文化礼仪及当前礼仪的丰富内涵,了解其功能和作用,使学生对礼仪形成全方位的认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将思想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相结合,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从礼仪概述、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习俗礼仪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归纳,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礼仪知识,了解中国文化。(三)借助高校文化社团传播礼仪文化近年来,高校社团发展迅速,各种文化社团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礼仪教育可充分利用社团这一途径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知识的传播。结合学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周、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开展传统礼仪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具体来说,高校校团委应鼓励各院系学生以社团活动为号召开展各种类型的礼仪风采大赛、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大型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四)加强礼仪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各高校要提高礼仪教师的选聘标准,引进不仅有礼仪教育专业背景知识,而且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各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礼仪教育的培训和教师交流会,引导教师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从而不断提升礼仪教学效果。

三、结语

建设以传统礼仪文化为内核的高校礼仪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坚守传统,但更多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应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辉艳.谈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传统礼仪文化的渗透[J].文化视点,2015,(12):89-90.

[2]王琳.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8):59-60.

[3]周沫含.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72.

第2篇: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 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40.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116-02

The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of dru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ZHANG Mingshu, LI Shuhui

(Changchun Medical Junior College, Changchun 130031,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Based 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established working proces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s, the sense of exploration.

[Key words] Specialized field;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和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药流通领域管理体制的改革,这项改革必然对药品经营人才有广泛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以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和专业带头人认真研究和探索课程体系建立的基本规律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以高职高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导引,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研究剖析,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总体思路并付诸实施,从而带动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1 教学计划修订依据及基本思路

遵照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2006、2007、2008年企业药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调查的结果,进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分析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技能)分解,最后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而构建初步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为:①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基于药品经营管理的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②“必须、够用”为度,精简课程,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避免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③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知识要求接轨,利于学生取得双证书和学生后续的发展。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加大,增设选修课,如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商业应用文写作等。

2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的实施

2.1 提升职高专的教育理念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缺乏。所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广大教师要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努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教师是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能力指导者和组织者。

2.2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社会和岗位需求调研

制订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计划,其总体框架和思路应该来源于企业的岗位需求,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工作:

2.2.1 专业岗位需求调研 为使制订的教学计划能够真正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我们首先在企业、药业公司等学生可能就业的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就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本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在药品经营管理岗位必须具备的医药知识、企业认为该专业学生最需的职业证书、本专业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知识缺陷以及来自企业的其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制药企业不仅迫切需要具有营销或医药专业知识技能,有过良好培训经历的人才,而且,多数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情况,如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需要对市场敏感并且反应迅速,爱岗敬业,团队意识强,德才兼备的营销管理专才。多数企业认为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知识缺陷是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和人文素养欠缺,这将为设置适合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2.2.2 召开一线技术骨干访谈会 为使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能够基本符合企业的工作技能岗位要求,我们邀请了不同层次的药品经营管理的骨干,畅谈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哪些基本技能为依托等作为以工作任务为框架课程开发的基础。同时,对完成具体任务时,需要设置哪些工作情境来组织学生学习等相关问题与一线专家们进行了探讨。

2.3 药品经营管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笔者设置了职业能力(技能)分解表,岗位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表等,将本专业一线就业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列表对照并进行分析,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不仅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注意分析非专业的技术能力,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以建立适应药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2.4 药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

2.4.1 打破学科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由“多而全”转为“少而精”为避免课程设置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在课程设置时采用“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课程整合适当减少系统的理论内容讲解,如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整合为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中药学和中医学基础整合为中医药学概论,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整合为药品检验技术,重点讲解在工作实践中最实用的知识;删减了一些课程,如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经济学、广告管理教程,在学习药品营销专业知识时适时渗透相关知识。

2.4.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规划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指导思想。以往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有学科化的痕迹,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力图将专业课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统一。

新的课程体系将药品经营管理分成若干的任务,如药品市场开发、药品零售服务与咨询、药品采购与储存、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等,将常规学科体系下课程如电子商务课程、市场调查有预测、药品经营管理、药品营销技巧、社交商务礼仪、品检验技术、临床药物治疗等,成为相应任务项下的子任务。由教师和药品经营技术骨干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协同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以实现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这种以药品经营任务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2.4.3 重视并加强职业关键能力课程设置职业关键能力为除职业技术能力外,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也是药企近年来人才招聘别看中的能力,而且需求迫切。因此,我们在必修课中增设了大学语文课程,选取社交商务礼仪、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营销与消费心理学、商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改革的关键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对学科体系教学计划的颠覆性的改革,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过程,同时,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和注意的问题不容忽视。①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强调实践,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并不是不要理论,应强调在专业课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注意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时有必要适时融入人文课程,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和特长。③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精简课程和课程整合,减少基础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课程开发是否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相匹配,主要取决于一线技术骨干的评价。④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群)。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同时考虑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

4 总结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及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学生由专业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专业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为所培养的人才真正为企业所需,实现本专业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OL].(2007-10-17).省略/news_xiangxi.asp?id=279.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3篇: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广西高校 资助模式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06-02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资金额度的逐年增加,学生本人和社会对高校资助的育人功能的多方面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增加。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传统的、单一的资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广西区内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现状,结合部分高校的先进经验,探索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广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现状

(一)资助工作理念较为单一。部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然以“按照国家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各种评选,按时、足额的发放资助金,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主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职数配置等原因,对充分、有效发挥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重视程度和措施不够。

(二)资助工作内容较为单一。目前不少高校仍然是经济帮扶为主、相对简单的资助育人工作为辅。部分高校忽略了或者是忙于日常的经济帮扶工作而忽略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育人成才理念和措施,更多是注重或者停留在经济上的资助,对贫困学生在心理、学业、技能、人格、人际沟通和交往等方面的帮扶相对不足。

(三)资助无偿化较为普遍。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视无偿资助模式,而轻视有偿资助途径,给受助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少,不再组织受资助学生进行义务劳动或志愿服务等,使得部分学生在长期接受无偿资助时,逐渐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无法真正地自强自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甚至无法说出自己获得资助的具体项目名称、申请条件和资助金额,只知道填表、申请,等着资助金发放,不劳而获的思想和现状在学生中较为严重。

(四)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正在得到尝试。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强,社会及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近年来,不少高校也在逐步尝试着转变现有的资助工作模式,即从以经济资助为主转向经济资助与能力资助并举的模式,不断尝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育人成才理念。

二、广西部分高校贫困生能力开发的资助新模式

2013年,为了总结广西高校资助育人的经验,全面提升资助育人水平,广西教育厅面向全区高校开展了首届广西高等学校资助育人优秀项目评选活动,部分高校在探索贫困生资助新模式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得到充分展示。现以部分高校为例进行介绍。

(一)广西师范大学――金凤计划。“金凤计划”,全称“女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是200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青年教师发起的公益项目,目的在于帮助校内的女大学生成为健康、独立、优雅、幸福的女性。该项目由“女大学生素养”系列课程、“金凤巢 梦想中心”、“金凤主题游学”三个核心公益品牌组成。参加“金凤计划”的女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大型的公益事业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在经历中成长,开阔眼界,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金凤计划”也是社会企业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充分融合的有力体现,资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宽。现在该项目已经成为广西关心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名公益品牌,先后被3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其先进事迹。该项目开展至今已经有超过300名女大学生从中受益,走向个人成长成才之路。

(二)桂林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服务公司。桂林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服务公司属于市场运营,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在校学生,公司从经营、管理等各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管理。该公司开设有书店、文印店、咖啡屋、服务超市等,让学生独立经营,锻炼自我,同时开设如收银员技能竞赛等各种技能比拼大赛,让学生以赛促学,提升自我,这个项目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需要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或需要能力提升的学生群体,项目始终坚持“授人以渔”的工作理念,强化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造血和育人功能,利用勤工助学平台服务同学,提高自我,不断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建设。

(三)广西大学――自强服务与学习中心。广西大学自强服务与学习中心是广西大学专门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学习的培训基地,从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培训一万多名学生。该中心通过开设计算机、艺术、礼仪、普通话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就业技能等多种培训班,对学生进行培训。上课时间均为周末,利用学院的研究生给在校生上课。培训结束后,组织结课仪式,让各个培训班级通过不同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把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从“保障性”资助到“发展性”资助的转变。

(四)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银雁计划。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银雁计划”将贫困生比喻成雏雁,以“引导―孵化―高飞―反哺”为项目理念,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为主线,以免费开展各种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将创业意识贯穿于整个项目中,从而实现“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双提升,最终让这只雏雁展翅高飞,受惠学生,反哺学校,感恩社会。该项目组织受资助的学生组建“校园文明监督岗”,主动劝阻校园内各种不文明行为净化校园环境,组织他们到社区、敬老院、博物馆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在贫困生中开展商务礼仪、办公设备维护、办公自动化、茶文化、古乐器文化、东盟文化等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班;与培训机构和企业密切合作,定期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培训班、微软高级商务课程培训班、中级茶艺师培训班、点钞真假币识别培训班;邀请创业明星、励志明星、优秀企业家到校开展讲座或沙龙活动;向考证成功的贫困生发放考证补贴。项目实施至今,学员已经超过1000人次,逐步实现经济资助和能力资助全覆盖。

三、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从以上几所学校的注重以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来看,大多是围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识技能等方面着手,通过强化或者专门化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偏重对学生“发展性”的资助工作。可见,新形势下,高校应建立起以经济帮扶为基础、以意志磨砺为支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的立体式资助新模式,使扶困、励志和强能实现功能互补的有机结合。

(一)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帮扶活动。专业能力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一项专门性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拥有最大区别度的地方。因此,高校在资助育人活动中应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教学系部、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拟订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计划,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多学、多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尤其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而言,帮助他们逐渐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意义更为重大。

(二)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帮扶活动。各高校在开展能力帮扶工作的同时,需注意围绕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通识能力的提升和帮扶工作,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开展诸如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精神心理、舞蹈修身、演讲口才、普通话等通用职业素养的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认证、专业技巧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帮助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职业通识能力,以便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需求。

(三)加强就业创业的实践能力。在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工作理念下,国家给予高校毕业生非常丰富的就业尤其是创新创业的资源。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在这种背景下,充分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提供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参与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创业机遇的敏感性。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如开办专门的创业培训班、创业学院等,在贫困生中选拔一批有创造力、有主见的、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集中培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在有条件且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扶持一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四)强化人文素质养成工程。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气质、修养和综合素质的综合,高校通过开展系列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及人文综合素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受教育和实践使这些优秀的品质内化成为自身的气质、性格、修养及处世风格,并通过这些内在的品质转化成职场所需的良好的职业素养。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应加强如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修身教育,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培养,朝着专业技能扎实、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人这个方向培养。

(五)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着社会人所需的真善美,资助工作应重视并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注重把资助育人工作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通过展示、体验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掀起自觉学习、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的热潮,增强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善美的修为。

此外,高校应不断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坚持让受资助学生从事义务劳动,让学生感觉到获得资助是需要付出的,淡化无偿资助的理念。同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企业或校友基金会的影响力,既可以扩大资助金的来源渠道,增加受助面,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推送人才的模式,让资助与回报的形式更加灵活和丰富。总之,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与创新工作,还需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还需要各学校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工作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5(2)

[2]岑道权.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

第4篇: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范文

我认为担任幼师班班主任应做好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同学认清现在社会的形式,帮同学分析升学、就业、择业问题。因为职中是学生步入更高学府、踏入社会的一个跳板,而升学、就业问题,便是对同学们职中生活中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考验。所以在校期间必须督促他们认真学习和注重培养能力。以下是我20XX年幼师20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班级概括

我所带的班级是幼师20班。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和付出,幼师20班的总体状况良好,班内大多数同学学习态度端正,遵守学习的规章制度,取得了一些成就,所做的许多工作都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赞扬。现进入高二下半年,我认为在班级工作上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学期纪律问题是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保持多的方面与改进好的方面的同时应狠抓差的方面,使幼师20班的形象更有待提高。

二、班级应举行的一些活动

因为班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同学们应该上课学好课堂知识,在自习时班委也应带动大家学习,搞一些活动使大家在乐趣中学习知识,在轻松中感到知识的重要。

1、兴趣小组活动

在学校二课堂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下,我班本学期继续建立班级兴趣小组,如剪纸小组、组长梁艳云;街舞小组,组长刘燕;十字绣小组,组长杜江涛。丰富的活动带给了同学许多乐趣,而且通过各种办法,途径使同学们轻松掌握了许多生活中必知的小知识,而且还让同学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各小组分别组织活动,班主任监督并鼓励,以周为单位,每周举行两个课时,来活跃班级气氛,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礼仪知识

因为职中是学生走入大学、步入社会的一个台阶,所以在这个台阶上同学们必须学会很多知识,而礼仪就是最基本的一项。

在本学期中,学校举行文艺汇演等许多活动,我们都要求同学穿演出服,化妆最基本的色调搭配,舞台妆与职业妆的不同,黑色皮鞋不能与白袜子搭配等,许多生活中基本常识学生都不懂,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注重这方面的知识。要是学生将来走上职场做一个有素质、有礼貌的人,开展这样的礼仪知识培训班会是十分必要的。

3、心与心的交流班会

迈向大学、踏入社会,社交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在同学们还未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层面时,同学之间应该多交流,多体会彼此的想法,就像本学期所举行的"畅想自己的人生"这种主题班会的效果,在心与心交流的班会是同学们可以任意提问,让大家共同探讨假如进入社会后,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4、创新活动

进入21世纪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学习成绩好学历高的人,也需要有能力,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的人才。所以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鼓励学生们多参加学校的活动来锻炼自己,并且学会我突破,提高自己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讲出自己的想法。一开学,学生就自发做起了十字绣展、剪纸展、个人作品展等。

5、班级例会

班长带领班委必须每周坚持开展班级例会,并且给班委明确分工,提高班委的管理能力,确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全班同学认真学好每门功课,搞好班级的各种活动,并且在班主任开班会之前先对班级做一整顿,一可以提高班长威信,二可以锻炼学生口才。

6、临时会议

班干部要及时开临时会议,要求做到及时传达学生与老师学校的工作要求与安排,并且能够准确把各项工作做到位。

7、节日班会

例如清明节、端午节等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却受到别过人的争夺,我认为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有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节日,开展与其有关的主题班会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学生对我国历史知识和文化遗产的了解。

三、根据这学期的具体工作,我认为下学期的工作计划有:

1、号召学生多参加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

2、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多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进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定期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要时何其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学生成长进步。

3、不定期的去宿舍检查,关心学生的住宿情况,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学校的相关规定,杜绝所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5、了解自己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状况。多与代课老师沟通,请教其方法并采纳好的意见,更有利的帮助每一位学生进步。

6、班级卫生工作计划,督20XX年班主任工作计划促班委做好班级卫生管理,尤其是地段、教室、办公室、琴房、舞蹈室的卫生。

第5篇: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39-03

【Abstract】We should renovate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eory-oriented policy to practice-oriented policy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o meet the needs on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modern 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society. The local colleges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practice in the re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abilities, be guided by the career as well as form the pattern of students cultivation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y optimizing their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ing methodolog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and so on.

【Key words】The major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e pattern of talent cultivation Local colleges

西方国家100年间行政学的发展从公共行政逐步向公共管理的范式发生重大转变,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意味着公共行政正寻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增强综合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途径和模式,正在寻求与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有效结合,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体制与结构。在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是在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更名后才设立的专业。这不仅是在学科归属上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正在推进的行政体制改革和大部制改革,促使行政管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日渐成为“显学”。对此,加强转型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课题,厘清未来发展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加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建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强能力、高素质、厚学问为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培养出同时拥有行政管理知识和实际行政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于地方高校办好行政管理专业,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30年代,行政管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始发展。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它于20世纪50年代终止,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恢复和发展起来。1984年,我国才恢复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几百所,并有加快发展的趋势。当前,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中高级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取得了一批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历史短暂、地方高校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有限、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深入等因素影响,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概括起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观念传统滞后

当前地方高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一层不变,停留于传统的层面上。在教学上,有的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认为讲什么,怎么讲,都由自己做主,而学生只需记住自己的任务是认真听讲以牢记于心,不必对课上所讲的内容有所思考和质疑,这就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使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间接导致理论学习效果不显著。同时,教师只注重常规内容的训练,教学内容仍以概论性、介绍性、原理性知识为主,不涉及其他方面,例如沟通、写作、统计、办公自动化、餐桌礼仪、交谊舞等能力。即使明知有些技能对学生未来得发展有用处,也未将其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培养这些技能违背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落伍,为了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达到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出现了重视理论性课程、轻视应用性课程的问题,安排的政治学、管理学等基本原理类课程比例高达50%以上,而英文口语、办公操作、公文写作、语言表达与口才等应用性课程比重只有20%。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以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能力没有得到着重培养,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来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高校在安排各类课程的课时时,存在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学校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学生实习的课程时间安排的极少。据统计,现有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92%以上的时间在学校里学理论,即使有实习,也只是打打杂,没有实际有效的行政管理行为。[1]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需要实践才能学以致用的学科,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便是空谈,学生也就无法展开行政管理行为,以成长为复合型的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地方高校在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上,多数采取理论教学模式,其中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比例较低,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更是脱节。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乏味性,使学生无法轻易地掌握内涵丰富的行政管理理论。案例教学的运用则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抽象的概念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是一个模拟的实践环节。而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的质量渐呈滑坡之势,有的高校虽然安排了社会实践,但疏于管理,结果流于形式,以致质量没有得到保障,使学生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地锻炼。实践教学的滞后无疑是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缺失,忽略以及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做法,致使很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等到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4.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行政管理专业主要开设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课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投身于教育事业之中,他们主要从事于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因而毫无实践经验,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深刻体会,也就无法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得到质的突破。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对师资队伍要求较为严格,需要多种领域的专业教师,而地方高校由于内外的多种原因达不到师资力量雄厚的要求,因此一些学科师资薄弱,甚至没有专业教师,只能让从事史学、哲学的老师给学生上行政管理课,这些教师本身并不懂这些理论知识,只能照本宣科,因此,学生和教师都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教学理论体系创新

传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已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理论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完整地掌握基本原理、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如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学生要系统地接受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学习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懂得一定的社交准则,形成良好的素养。同时,地方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量增加公共管理的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及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塑造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定位的新形象。

2.注重能力素质培养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多倾向于在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任职,而这些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这就需要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组织协调力和了解分析管理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原理提出新的对策和思路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交礼仪。同时,为了达到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要求,高校在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度,在教会懂得必要知识的同时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技能,提高全方面的素质;在教学实践环节要注重安排学生的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锻炼,培养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懂得行政人员在处理行政事务时的基本思路,能够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单独处理一定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

3.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来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普及虚拟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对学生展开案例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其能够身临其境,置身于一个近似于实践的环境中。其次,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依托所在地区优势并积极拓展实习基地网络,以院属各单位为基础,以事业单位为核心,并拓展到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实习基地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跨区域、跨行业的行政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网络。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双方切实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合作,如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派遣学校老师为实习单位职员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项目申报等各种形式的联络。且可将实习时间提前到第五或第六学期,学生有问题可以回到学校再行研究解决,使学生实习时真正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合理构建师资队伍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实行和取得成效。[2]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改善。第一,分批派遣教师去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它们的实际运作情况、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条件,并对有关的公共管理课题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和学习。第二,积极主动聘请相关的政府部门官员、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行政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将自身实践中的所得所想再结合理论传递给学生,以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实际战斗力。此外,根据地方高校的自身状况,结合全校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建设有利于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师资队伍。针对各高校的薄弱学科,一方面,可以选送本校优秀的老师去深造学习,待其学成归来,就可以变薄弱学科为优势学科了;另一方面,可以高薪引进这些学科方面的权威教师,使行政管理专业各个学科达到平衡。

三、优化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思考

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不同,其承担的人才培养的任务也不同,社会期望值及服务目标的取向自然不同。依据当前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又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而着重培养以有较深厚的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更具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县、市或以下政府机关公务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具体行政管理工作,服务于区位经济发展的人才。

1.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行政能力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一般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区域范围内经济与社会环境变革培养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就是培养具备行政管理业务能力与素质,能适合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必须认真研究本地方、本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培养能够解决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重视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准确把握地方发展与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结合点,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行政能力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开展专业方向的调整与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整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要具备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3]通过四年的专业训练,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政治辨别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组织协调力和了解分析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原理提出新的对策和思路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要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接受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熟练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能够单独处理一定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中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如设置①公共管理模块:开设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领导学、西方行政学说史、中外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制度、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非政府组织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服务公众的意识与能力;②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开设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运营管理、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薪酬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才测评与招聘、劳动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能力。选修课设置应突出专业方向,如设置专业基本技能模块、沟通与交往能力子模块、写作能力子模块、基本行政技能子模块等,为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要更新教学方式,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样化和现代教学技术结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用丰富的事例、案例来阐述并解释理论,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阅读、讨论、写作。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位,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3.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和锻炼。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操作是理论的深化。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非要削弱理论教学,而理论教学也不能挤压实践教学的学习。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大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紧跟市场需求,在各个年级段要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暑期实践、毕业实习等各环节,加强学生毕业前走入工作岗位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一是认知层实践教学活动,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党政系统、企事业单位的学习实践,可以增加对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现实与现象的认识与判断,增加了解社会需求和激发学习动力;二是开发层实践教学活动,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进行管理沟通、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沟通与交往能力的训练,通过基础写作、公文写作、科研论文写作等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开展行政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速记、公共关系等基本行政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三是生活层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专业课程的社会调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各种兼职的锻炼以及毕业实习等,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此外,要拓展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实训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社会上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实训平台。[4]

参考文献

1 彭忠益、许源源.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1(2):51~53

2 蒋国宏.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8(4):52~55

第6篇: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就业;求职竞争;软能力

一、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改革加快了大学生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部分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应届毕业生更是创下历史新高的699万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就业形势严峻不仅来自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直接影响了劳动力需求减小;还有就是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供过于求但有效需求不足,经与多家用人单位了解得知,现行就业要求毕业生除必要的职业能力外更要求多元化能力,强调员工不仅要具备与职业相关的硬性要求能力,而且还必须满足善于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及挑战创新等方面的软能力,而现行高校的普遍做法是专业教学完成较好,但以上谈到的软能力普遍不重视有所缺乏,从而使其成为就业过成功的绊脚石。

二、软能力对就业的影响

软能力是社会心理学术语,它和人的情商有关,是人格特质、社交礼仪、语言沟通能力、个人习惯、品德和乐观态度的体现。其实软能力涵盖的面非常广,它通过人的性格特征、身体素质来呈现,个人的特质情况不同,差别要求也不一样。和硬能力有着本质区别,在就业中,硬能力只能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而软能力往往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情感问题,特别是在工作当中,软能力的缺乏如同跛子走路行走艰难。

通过对用人单位用人标准需求得知,当代高校毕业生应在就业中具备的基本软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独处能力、演讲说服能力、自信和亲和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抗压能力和吃苦精神、公共事务参与能力及诚信的良好品格。

现行状况是普遍高校毕业生的表现是相对自我,据调查,在校时除上课时间外半数以上的学生会选择在宿舍宅着,上网冲浪、网游、学习等相对封闭的方式成了主旋律,而对学校的各项活动和赛事表现得较为冷漠,即使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表现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如此状况的延续导致了虽然可以大学毕业但明显表现为社会成熟度不足,也就是本文提到的软能力不足,从而在就业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较为落寞和脆弱,涌现出更多的“被失业”和啃老族。

三、大学生软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分析,如何协调软硬能力,使得高校毕业生能够从容面对目前的就业环境,胜任职业岗位需求,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根据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工作经历的毕业就业工作的经验来看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导向,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为高校学生软能力培养指明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指导方针,决定着培养人才素质的养成关键,所以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招收学生的情况量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一些科研能力较弱、就业优势较为薄弱的地方院校,更要培养出超强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学校不仅要教会大学生专业知识,更加要重视软能力的培养,不但将软能力的培训纳入日常的教学,还特别改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软能力培养的课时比重。比如交际口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等调整为第二课堂的必修课程,以便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习有的放矢;或者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统一印制毕业生服务指南,人手一册,并进行相关课题的公开宣讲。同时学校还应践行相应的企业课程置换,可以将企业相关技术和人力要求请进课堂,让学生直接接受职场熏陶和影响,快速提升自身素质,对以后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二)开展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大学校园相应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精神素养,还可以激发其学习潜能以及创新能力。在活动比赛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个人能力,还可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同时亦可增强团队协作、沟通及组织能力。对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使其与社会接轨,提升责任感和人格品质,培养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建立激励机制和诚信机制,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就业打好人文品质

在高校中,开展竞技活动的同时,附带各种奖励或加分政策为动力,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更好的专注于搞好研究,这都依赖于校方的密切配合和经济支持,而不是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加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诚信系统和档案,如考试诚信教育以及申报学习成果的反作弊调查等,对于信誉良好的可以在学生评价中具体指出加以鼓励和推荐。

(四)加强政府和家庭的积极引导,有效拓展抗压能力训练

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离不开政府营造的大环境和政策指引。政府应该深入了解社会当前的发展和现实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择业观。因势利导,积极开展公益免费培训活动或提供个人发展创业平台,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政策透明公开、执法透明,为社会的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另外,家长也应该改变以成绩论能力的旧有观点,鼓励孩子多参与并参与事务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创造逆境以便增强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的就业

困境及出路探索[J]. 社会研究,2009,

(11).

[2]鲁鸣.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M].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9.

[3]陈涛,王贤芳.就业市场双重主体对大

第7篇: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家政专业;专业设置;双师培养

一、国内家政服务需求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阶段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在子女教育、个人健康、居室环境、社交往来等生活方式的有了新的变化,促使居民对包括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等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服务标准越来越高。以沈阳为例,对沈阳市区980个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38%的家庭曾使用家政服务,22%的家庭目前已经聘用了家政服务人员,还有46%家庭明确表示将续聘或希望聘用家政服务人员。换句话说,还有46%的家庭在家政服务信誉良好、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仍有潜在的用工需求,这也表明家政服务将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调查显示家政行业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有的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无法满足需求家庭的要求。这就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办学空间,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合格的家政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二、家政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设置

(1)家政专业设置。社会中人们收入不同,对家政服务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情况将家政专业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三个层次。一是针对高端层次,可以挑选一些自身条件优秀,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并精通英语的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培养,强化专业技能。这样的学生以后可以从事像涉外的高级管家、高级营养师、育婴师、私人秘书等方面的家政工作。二是针对中端层次,可以挑选一些自身条件不错,有基本的文化素养、语言表达流利并掌握一些英语的学生,进行中等层次的培养,强化专业技能。这样的学生以后可以从事像月嫂、家庭保姆、家庭教师、私人陪护等方面的家政工作。三是针对低端层次,可以多培养一些这方面的家政服务人员。虽然低端层次没有前两个层次要求那么高,但接触的范围比较广,对家政服务的口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也要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强化。(2)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素质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一是基础理论素质学习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这部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家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些管理技能。可以开设礼仪、心理学、卫生保洁、营养配餐 、婴幼儿及老人照护的基本常识、突发事件处理、口才表达、外语学习及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专项技能实践培养部分就要根据学生各自所处的层次进行分别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知识。高端层次的学生要增加基本功的学习,还要进行家务管理、家庭财务管理、家庭人员管理、营养搭配、家庭文秘和婴幼儿护理等技能的学习,并要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中端层次的学生要多掌握一些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增加一些婴幼儿护理、老人及病人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最好也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低端层次的学生要加强家庭卫生保洁与安全、衣物清洗、熨烫、保养与整理、花卉养植、宠物饲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家政专业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校内实践学习分为认知实践学习、基础技能实训和专项技能实训。认识实践学习可以安排在第一学期,时间为两周。基础技能实训可以安排在课程中,随堂训练,将理论教学场景与实践应用场景相结合。专项技能实训可以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5周。校外实践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学习和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学习安排在假期进行,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习,时间为四个月。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场地,可以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相关行业举办的技能竞赛,老师可以推荐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相关部分进行实习。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8篇: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范文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清晰确立语言文字工作定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工作发展纲要》规定:语言文字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学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阵地,只有认识语言文字工作的地位和社会功能,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认真履行有关法律规定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把语言文字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因此,为了真正给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在重视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要用深厚的中华文化浸润人才的培养,提升全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我院是商科类院校,重点面向现代商业贸易、旅游服务、物流物业、金融保险等行业的经营与管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从事窗口服务行业及第三产业的工作,由于这些部门直接面向社会公众,其工作性质对毕业生的语言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为了实现学院培养具有现代商人头脑和文化素养、能操作、会经营、懂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成立了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结合学院语言文字工作的实际,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贯彻落实。成立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站,负责全院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每年培训测试3000多人,合格率98%以上。学院重视测试员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提高测试员业务水平,实行年度测试员业绩综合评价制度。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被自治区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优秀单位。

二、聚焦商贸视野,贯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念

事实证明,语言文字工作只有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口语及书面表达水平和语文综合能力,对个人成长、成功、成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提高每个人的语言文化素质,能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学院以贯彻实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教育理念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将语言文字和推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推广普通话、写规范汉字工作纳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轨道上,从提高文明修养、掌握汉语表达工具和社会交际等层面上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将语言文字工作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我院把语言文字教育纳入商科人才培养方案,从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出发,从工作对象主要是人考虑,更加重视学生与人打交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院开设语文类基础课程,将《应用文写作》等课纳入必修课,并覆盖全部专业。将《演讲与口才》、《普通话》、《社交礼仪》、《艺术概论》等课程纳入专业拓展知识教学,充分体现了商科人才培养特色。

三、适应商贸行业需要,全面提高语言文化素养

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大融合,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些年轻人由于对自己本土文化不太了解,显得文化信心不足。他们在崇拜西式生活的同时,也在逐步丧失民族语言文化的自豪感。“雅言传承文化,书写延续文明”的说法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有些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工作在整个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人才综合培养上存在缺失。在排满各类专业课的学校里,语文课已没有了课时,偶设选修课,又鲜有人修读。许多学生可以用很多时间去学外文,但却抽不出时间继续学习中文。再加上原本就单薄的语文底子,使得很多学生写出的专业性文章出现错字、别字、语法、逻辑等问题。

通过推进中华经典诵、写、讲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传统节日诵读活动、全体性诵读活动等工作,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打造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利用“商贸大讲堂”,开设中国语言文化主题讲座,活跃学院学术气氛,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兴趣。

四、传承商贸文化,形成良好的语言文字工作环境

纵观历史,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创造、保存、传播文化的基本工具。它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品的质量。语言文字能力历来是国民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交流沟通的基本工具,应当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学生能够流畅自如地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沟通交流,本身就是当代商人走向社会生活,走进经济文化舞台的必备素质。

中国的商人在长期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中,由最初的易物贸易发展到今天的全球经济一体化,遵循同一贸易规则,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路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标准统一的语言文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语言文字在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商科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商贸历史和文化。从开设古代商业文论选修课,当代商贸系列讲座,建立长久性语言文字、文明经商警示标志,到用规范汉字书写各种合同文本、产品推介书、创业计划书等,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广播、院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规范标准、有关知识、管理制度以及师生普通话测试达标情况。发挥语文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课成为普及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主要阵地。充分利用“推普周”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推普周”大型活动。

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商贸人才语言能力评价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语言文字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商贸服务面向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严格、科学的检验标准的。众所周知,学生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都需要用语言去交流和沟通。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准确流畅、标准优雅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工作的开展一定是有益的。反之,不能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不仅无法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还将处处面临尴尬和被动的局面,乃至影响企业形象。

多年来,学院推行了“三证托一证”制度。即学生要取得学历毕业证,需在所有规定课程学习合格后再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和普通话合格证。把普通话证视为和职业资格证书同等重要的证书。

同时,学院规定与口语表达有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导游、文秘、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另外,在此基础上,学院还将进行汉字应用能力考试的推广。真正形成“五证托一证”的制度。

六、创建示范学校,建立语言文字工作长效机制

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对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培养目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学院把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同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的目标,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等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把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网络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学校的质量目标、教师考核办法、学生技能训练、学校常规管理、课堂教学、专业素养养成、专业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让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在良好的氛围中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建立起稳定而且长效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与能力的教育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关键在于过程,在于实效,在于潜移默化的自主教育感悟与文化环境的长期熏陶。学院特别强调语言文字工作在日常工作、教学中的作用,如:经常举办推广普通话的宣传活动,建立语言文字规范专题网站,在学生作业、实训、实验等方面要求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在教师板书、教案、课件等方面考核评价指标中,都提出用语用字规范。从而养成师生规范用语用字的良好习惯。

第9篇:社交礼仪与口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者预期;旅游企业应对措施

一、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认识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经历,在其旅游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的事物及所接受到的所有服务都构成了旅游产品。

因此,旅游产品质量的好坏源于整个旅游过程,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而正是由于旅游产品的本质是一次经历,对于旅游产品的质量的评定并不完全取决于为旅游者提品及服务的旅游企业,最主要的在于旅游者根据自身感受来对其进行的评定。因此,旅游者的感受和评判标准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旅游企业要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第一要务。

虽然旅游过程的每个环节在整个旅游经历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但根据旅游质量蛛网理论,旅游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旅游者来讲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看似十分微小的细节,例如马桶是否漏水、服务员的微笑是否真诚还是有某种意味等,都会影响旅游者对整个旅游过程的看法。另外,由于是主观判断,旅游者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以及出游动机等也会影响其判断。

中国消费者协会根据投诉情况总结了消费者对旅游业的十大不满意,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旅行社不遵守承诺,随意减少参观景点或旅游时间,或者是不完全履行合同,旅游时食、住、行的档次低于事先约定的标准,为节省费用擅自将旅游者转团、拼团;二是有关接待单位强制收费、变相收费,或以增加景点为由向消费者收费,如不交钱,就在服务方面大打折扣,刁难消费者;三是对景点或参观项目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或者以“免关税”、“拍照免门票”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引诱购物;四是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一些饭店宾馆向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出示不同的价目表。此外,一些景点环境“脏、乱、差”;景区内的旅游车任意改变路线,强行兜售物品;还有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档次较高,但是经常出现旅游者财物被盗等安全问题以及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等不雅行为,损害酒店形象,影响旅游者的游历感受。

二、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标准分析

一般来讲,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判主要通过直观体验和接受服务后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根据差距分析理论,旅游者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旅游者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实际体验的最终感觉与他对服务商的期望之比率,用公式来描述:客户满意度=客户实际感觉/期望值。

当旅游者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旅游者的感知与其期望的比值越大,他的满意度越高。通常所说的“让顾客100%满意”,意思就是要让顾客的感知和期望完全相吻合;而“120%的满意”则是要让顾客的感知超过顾客的期望。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感知与其对旅游产品的期望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者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

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对消费感到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良好口碑。在旅游接待过程中,企业应该找出人们最看重的那些东西并狠下功夫,使消费者期望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使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二)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旅游者期望存在差距

一些企业虽然能够准确理解旅游者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由于企业能力所限或为降低成本,无法提供或不完全提供旅游者期望的内容。

(三)企业的对外宣传与实际内容不符

例如,一些新开发景区在宣传促销中经常夸大其词,声称是“绝品”、“极品”等等,但实际仅是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景点,旅游者来后大失所望;还有的景区号称“世外桃源”,但是景点内外环境较差,烟蒂、碎纸、饮料瓶等垃圾遍地,与景致形成极大反差。

三、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具体措施

旅游企业运营的核心任务就是尽可能地缩小实际服务质量与旅游者预期之间的落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旅游产品人性化

旅游产品人性化就是要求旅游企业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在这里旅游产品已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管理等。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在旅游硬件和软件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1、硬件上,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性化的旅游设施。旅游硬件设施是人们用肉眼所能观看到的,而且也是人们在最短时间内能对它做出反应的,也就是人们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于旅游者是重要的,它能决定人们用怎样的心态完成这次旅游经历。舒适、醒目的设施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预示着潜在的、长远的效益;相反,则会是短期的效益。在这里,旅游者的满意度取决于旅游者对硬件设施的第一美好印象,因此对旅游硬件设施要做长远的规划。

2、软件上,根据旅游者的感受提供符合人性需求的无形的旅游产品(服务)。无形产品往往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易被忽视,但事实上,较之于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对旅游者更有深远的影响力,而旅游企业履行道德的行为是这些无形的旅游产品真正体现人性化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所谓道德的行为,在伦理学意义上,就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履行其有利于旅游者和社会的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对旅游企业来说只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之差完全可能导致企业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状况。道德的行为可以使企业走向良性的循环,而不道德的行为会使企业走向恶性循环,也就是僵死的边缘。道德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者要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同样,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企业的信誉是深入人心的广告,是不属广告的广告。企业信誉的建立和信誉度的不断增强靠的是产品质量,更要靠树立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的责任心,靠全方位的服务承诺的兑现。服务承诺是企业信誉的直接张扬,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活动的竞争中,服务承诺是增强信誉度的重要举措。这里的产品即旅游产品,也就是旅游服务。因此,旅游企业要对旅游者坚决地履行其服务承诺,具体表现为旅游企业不降格服务,即不降低原来约定的等级标准;不擅自增减旅游项目;不延误游览日程和时间;不以次充好欺骗旅游者等等。对社会要有责任心。不要为了局部的利益而损坏社会整体的利益。比如说生态环境问题,旅游企业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破坏自然资源。否则,是不道德的。

(二)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

包括服务环境、产品服务的设计、服务手段、服务管理体系、服务补救体系等。

1、加强对旅行社遵守合同承诺的监控力度。对随意更改合同内容的旅行社予以重罚或追究领导责任,同时在全社会营造重合同、守信用的诚信环境。

2、适时更新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强化现行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为有效治理不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对违规经营、收费混乱、欺客宰客、服务质量低等行为和现象加大处罚力度,必要时追究法律责任;另外,一些旅游管理方面的法规滞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使一些企业钻了法律空子,应适时更新旅游法律法规,将一些新情况补充或增加进去,使行政部门在处罚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3、提供标准化服务,强制实行外部认证体系。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实行标准化服务不仅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还可以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这些标准在企业内部具有强制性,在外部则必须依法接受当地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目前,我国有一些旅游企业已实行ISO9001、ISO1400等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但仍属于企业自愿行为,应当逐渐推进,由自愿实行转为强制实行,使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化运营体系。

(三)在服务中控制服务质量

在旅行中难免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有一定的方法控制服务的质量,采取一定的措施。

1、对客户的抱怨做出快速反应。旅游服务人员应具有观察力,能预测可能引起顾客不满的情况,提前采取行动,将顾客的不满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诚恳主动地当场解决客户的问题是客户最需要的,可以有效减少客户的遗憾和抱怨,甚至为客户带来美好的体验。

2、授权服务人员快速解决问题。服务人员常离开总部陪同客户旅游,应被培训并授权现场解决客户的问题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旅游企业对有效行使了授权的雇员还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3、为顾客服务投诉开辟途径。抱怨的顾客往往是忠实的顾客。那些对企业(沉默)的顾客会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为他们最容易转向公司的竞争对手。旅游企业应当给顾客提供便捷的投诉途径,这样既可能尽早发现服务质量缺陷所在,又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并可监督服务人员的工作。旅游企业应该把对顾客投诉的处理看成一次新的对客服务,鼓励顾客投诉。在旅游企业内部建立尊重每一位顾客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顾客,企业尊重他们的权利。热线电话、投诉箱等都可以是有效的投诉渠道。

(四)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人员

1、招聘具有服务精神的职员。乐于帮助他人、细心、喜爱社交等品质是服务精神的表现。招聘具有服务精神的员工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必要步骤。研究证实每个人的服务精神不同,只有服务技能而缺少服务精神的雇员难以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员工培训。对各岗位员工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大力加强员工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思想教育;普及开发与管理、生态保护、地理、历史、民俗、宗教等文化基础知识以及礼貌礼仪、政策法规知识;还应培养基本的口才(语言表达能力)等,使服务人员真正成“游客之师、游客之友”。

参考文献:

1、姜晶花.旅游业服务质量柔性化探微[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陈健平.略论旅游区服务质量问题的产生与控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