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学理念范文

高校教学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学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学理念

第1篇:高校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理念

近年来,篮球运动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体育项目,篮球公共课也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球类课程之一。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篮球也深受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但是,通过篮球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虽然学生带着热情与期望走进篮球课堂,但在篮球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学生普遍反映“篮球课没意思”“篮球课不如对抗赛”,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篮球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理念的创新对于改善篮球公共课现状和完善教学结构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篮球教学理念的概念界定

篮球教学理念是指人们对于篮球教学活动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具体说,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怎样的篮球教学,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篮球教学,应该怎么样加深学生对篮球的认识。篮球教学理念对篮球教学活动的方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不容忽视的教学理念。

二、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篮球公共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只一味地强调课时的完成以及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对动作要领和原理缺乏了解。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在篮球课堂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情感体验的引导更是少之又少。单一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篮球课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缺乏趣味性的课堂也就失去了体育活动娱乐与健身的重要功能,使篮球课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篮球课程是一门公共课,大多数学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部分学生是对篮球有初步的认识和基础,还有少部分学生对篮球感到陌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篮球。在学生个体差异严重的情况下,教师采用统一的学习任务对其进行教学,会使有些学生感觉“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则感到“很吃力,难消化”。教师也往往将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基本技术扎实、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身上,对于技术薄弱的学生缺少必要的关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低。

3.@球教学重技能轻文化

由于课程自身的性质,篮球课外堂课的课时分配要远多于篮球理论课。但无论是外堂课还是理论课,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中都很少涉及篮球的文化。对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教师不应只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更应该重视其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的价值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高校是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高校篮球教学中,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导致学生对篮球认识的不足,进而导致学生的知识涵养不足。

三、改善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现状的对策

1.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活化篮球课堂

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勇于尝试,在学习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在篮球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篮球公共课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动作的规范和对技能的掌握,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及其参与的积极性。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篮球教学中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应当在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篮球基础不同的大学生,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以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篮球知识,进而增强其篮球学习的自信心。

3.丰富教学内容,弘扬篮球文化

普通高校篮球公共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上对篮球文化价值的目标要求不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篮球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在重视理论与基础传授时更应该与文化相结合。教师应当将篮球文化融于课堂教学,比如,可以利用篮球课堂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将对大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荻.大课程背景下高校篮球教学新理念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刘占锋.分层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课中的实验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第2篇:高校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理念反思

随着管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管理学原理逐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对管理学的发展、演变和现状有一定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管理学打下基础。笔者通过近几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发现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如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淡化教学实效;初学者的学习存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确、理解比较难度、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有多种途径,本文主要以教师教学理念反思为出发点对该问题进行阐释。

基于过程理念,渗透管理学发展实质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材众多,在现阶段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材中以周三多的《管理学》和罗宾斯的《管理学原理》两个版本的使用居多。无论哪一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无一例外的都是从管理理论说起,该课程的理论分为管理理论的萌芽、科学管理理论、中期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当论的新发展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都是拆分成章节授课,学生对管理理论的学会出现以下错觉:“这个理论很好”、“那个理论也很好”,似乎每一个新理论都了前人的理论,理论之间都是断裂的。

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发展的过程性理念为导向向学生渗透,任何观点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任何学科的理论都不是静止的,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管理学理论是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后人的理论都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新探索。

基于形象理念,强化管理学案例教学

学生在面对一门新的课程内容时难免产生概念陌生、理论抽象的问题,他们大多希望教师尽可能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此类建议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主要内容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进行教学,而案例大多数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有效果。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应注意:案例教学法不等同于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是一种方法单一的基本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则是一种方法复杂的高级教学模式,该方法要选取合适恰当的案例,否则会适得其反。

基于行动理念,增强模拟公司实践教学

管理学的课程性质要求不仅重视理论知识,还应当加强实践活动。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对管理类专业而言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方式。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公司运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包括可能面对的突发事件和风险环境。这种模拟公司教学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模拟公司管理”环节,从学习课程之初,可将班级学生分为几组,要求每组成立模拟公司,设立公司的目标和使命,设置公司框架结构图,对人员进行明确分工等,并要求各“公司”时刻关注现实行业动态,及时进行理念、任务、结构和人员的调整,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感受组织的运作模式和流程、分工协作问题和环境对组织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使之更好地理解“管理”的内涵,为日后真正走向职场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就业理念,强化学生创业就业意识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考研热、考公务员热成为大学生不得已的选择,但考上的人数有限,其余大多数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被挑三拣四。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应不限于这些路径,他们应该有更多的一些选择。反观大学生大学四年受到的高等教育,除了大学生自己就业能力不足之外,学校创业意识教育的缺失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除了管理理论学习之外,还应具备创业意识。作为管理类专业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了解国家出台支持创业的政策法规和创业成功案例,把完成教学任务与着眼学生就业相结合,强化学生创业意识。但是在校期间拥有创业意识并不是要学生一定去创业,而是让学生在将来就业选择方面多一条出路。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管理原理课程教学体验和探索中,应当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用理念指导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把完成教学任务和提升学生能力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使命。

参考文献:

[1]田英翠.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

[2]于艳鑫,孙荣春.“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第3篇:高校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整合

一、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近年来各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二、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诠释

何为现代教育技术呢?现代教育技术是指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结合。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然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课堂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高度整合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再也不用那么多的吃粉笔灰,只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上课了。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有了很好的保障,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作为教育者,也不能盲目的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要领悟现代化教育的真谛。

三、现代化教育的优点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原因很简单,老师们之前都做了很好的备课,教师教得也很辛苦,可是短短40多分钟,不仅仅讲不了多少内容,而且一味的在黑板上进行教学,很是枯燥,但是简单的计算机技术的加入,就使课堂的教育有了不一样的效果,最简单的例子,学科教学与幻灯片的结合,不仅仅是教育方式变得新颖,而且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

例如:低年级利用智能ABC打字,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总之,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是很有前景的。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的相结合传造出了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曾经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只是在想象中想象一下,并不指望能够实现这样的现实,不过时代的发展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没想到现在,也可以用远程教育了!远程教育使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开始消除地区性的教育差距;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以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为信托,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辅助教学、辅助管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建立全新的面向信息时代的新教育体系,人类的学习也从阶段学习逐渐转变为终身学习。利用远程教育教学,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增加了课堂容量。通过学习和使用让我懂得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是服务教学,而且是服务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让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在以上这些典型的课例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直观。从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经验等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一种包括各种类型资源的网上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

四、领悟现代化教育的真谛

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但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已,万万不能将其作为目的。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信息技术对当前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使用计算机不意味着可以不用黑板和粉笔,可以取消语文课上的朗读,我们必须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个崭新而永不褪色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另外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越来越趋向于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时的各个小问题,才能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种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纪望平,高校教育与网络教育整合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6上):30―35.

第4篇:高校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绿色实验 教学理念

在“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重新以新视角看待人与环境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重新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自然观、生态环境观和资源观。在电子工业中,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是重要的焊接和管脚电镀材料,而铅等物质对人体、环境的有害影响已成为共识。我国2007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已将铅、汞、镉、六价铭、多溴联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列入了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六种有毒有害物质。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包括半导体元器件在内的1800种电子信息产品作为监管对象被列入分类(EIP LIST)表中。也就是说,绿色生产己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一种主流意识。高校理工科电类专业具有最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验课程群,其特点是应用面宽,授课面广,学生人数多,所占实验经费比例大。显然高校理工科电类专业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来重构现代电类实验教育体系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为了适应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和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随着对技术依赖的增加,实验教与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实验室建设追求新、大、全,实验教科书从单一的书本发展为包括一系列旨在丰富大学老师和学生教学经验的辅助产品,以及在密集型技术领域最新应用的自编教材、实验讲义等。10年来高校的实验教学成本上涨了近20倍,实验室耗材和电子垃圾越来越多,并且还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占用教学资源、消耗教学经费的主要环节。目前,建设节约型校园已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应从和谐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高校电类实验教育理念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以人与自然共同的和谐发展为本位,充分利用己有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影响,使学生带着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杜会,以满足21世纪对高层次电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绿色实验”可以理解为实验中心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理念为主的绿色教育贯彻实验教学的始终,以构建和谐绿色实验环境。充分利用已有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影响,以满足21世纪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绿色实验”是实验教学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理念为主导的绿色教育贯彻实验教学的始终,师生共同构建和谐绿色实验环境,在理工科电类专业中,开展电子电气绿色实验、实施电器维修绿色服务、培养绿色产品设计人才、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绿色实验”追求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包括充分挖掘实验室老师和学生的潜力,不断自我开发新的实验管理手段、实验教学技术和实验教学模式,精印实验教材和讲义,不断降低实验所需的成本。

“绿色实验”倡导实验内容系列化,实验手段虚拟化。力求将上一个实验的结果作为下一个实验进行的平台,形成一组系列化实验。并且尽可能用计算机仿真方式(比如EDA技术)取代实物实验。这样做能够节能、节省器材,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

“绿色实验”应在环保氛围的影响下,充分发展学生潜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价值观,体现出自然环境与实验环境良性互动的多元性体制,营造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自由探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风气。

“绿色实验”提倡“绿色数据”,要保证实验所获得的数据都是真实可靠,要大力提倡诚信,不自欺欺人,使绿色实验室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沃土。

“绿色实验”是时代需要我们强化的一种新的实验理念,它突出优先考虑防止废物和浪费的产生,而不是待其产生后再来处理。

通常情况下,理工科电类“绿色实验”应遵循的8条原则是:

1.以尽量可能小的物质成本、知识成本、财力成本、时间成本完成尽可能大的实验项目。

2.设计实验方案应体现完成实验所用的方法和元器件是环保的,少有电子垃圾产生。

3.尽可能将所有的元器件材料重复利用。

4.所有损坏的元器件、电池等实行以废换好,对废物实行分类回收,防止乱扔弃。

5.不使用有毒的焊膏、腐蚀剂等辅物质。

6.如果条件许可,尽量用虚拟实验取代实际实验,大力推广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7.全面注意实验过程中的节电、节水。能量消耗是越小越好。

8.在实验过程中,应减小各种实验事故的潜在危险。如安全用电,防火、防静电、防电磁辐射等。

遵循的上述8条“绿色实验”的原则,高校电类实验应重点发展的方向是:

1.仿真实验。仿真实验是采用虚拟现实的方法,建立实验的仿真模型,以多媒体方式展示实验的信息,它可以适时地表现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已有大量的电子教案涌现,而作为实验教学,由于设备、仪器、工艺的差异,就更需要电子仿真实验了。当前欧美等国也都在进行仿真实验的开发和研究,而我国得天独厚的教育大规模为现代化仿真实验教学开辟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比如用EWB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实验过程非常接近实际操作的效果。各元器件选择范围广,参数修改方便,不需要像实际操作那样多次地把元件焊下而损坏器件和印刷电路板。软件不但提供了各种丰富的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等元器件,还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调试测量工具:各种电压表、电流表、示波器、指示器分析仪等。是一个全开放性的仿真实验和课件制作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验器具完备的综合性电子技术实验室。

2.网络化实验。随着各高校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某些耗资巨大、价格昂贵的实验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人数急剧增长的实际需要。利用Ineternet网络技术,提供远程网络实验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在任何具备网络连接的学生宿舍或其他实验室都可以向网络实验室申请实验。利用互联网络资源, 使用仿真技术、虚拟显示技术等高技术手段,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弥补实验仪器设备的不足,实现“高、新、尖”实验资源的共享。并且可以同时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接受教师的网上个别辅导,参与实验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搜寻全国各个学校的有关实验信息,以及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例如,行实验内容的预习和网上质疑,开展实验的设计、仿真。无实验条件的个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络虚拟实验,查阅实验指导书或其它相关资料,可以随时在网上下载相关内容,共享实验专家的优质教学和实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实验的远程教育。

3.模块化实验。将电类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检测实验、综合实验、开发实验等实验模块,实现按实验内容与功能的电路模块化,能有效克服传统采用大电路板进行实验造成的资源闲置与浪费。通过实施模块化实验教学,纠正了传统实验的一些弊端,解决了课时少、要求高的矛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和创新型人才。模块化实验要求开放性的系统模式,它可以构成电类实验定的基本实验单元。具体地说,根据电源模块构架和接口、选择、配接使用不同实验内容的专用实验模块,便能进行不同的教学实验。模块化的设计和装置很好地解决了实验器材的生产,采购和保管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丰富、提高实验技能和效率也有裨益。

4.节约型实验。创建“节约型实验”,将节约渗透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节约实验成本的需要,更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具体举措。建设电类专业“节约型实验”的原则有:(1)实验步骤简洁原则。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对实验项目和实验步骤进行合理的合并、简化,剔除重复、冗长的项目和步骤,将同类实验按一定顺序合理融合在一个项目中,即能节省时间和经费,又满足实验现象明显而不互相干扰。(2)实验内容的承前启后原则。在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实验材料的连贯利用为主线,可以贯穿出系列实验。另一方面,利用前一个实验的产物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器材和实验平台。(3)实验结果的研讨原则。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费用做出的实验结果,不论效果任何,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做一项电类实验不纯粹是对一种电子电路的现象进行观察,而且还是对这一现象的理论解释。实践证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建立健全电类实验室工作档案,高档精密仪器设备实行专管共用、有偿占用,常规仪器设备实行互通互用、集中使用等制度,引入新型激励和竞争机制,激发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实现实验室工作的主动高效有序运转,从而大大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并且对电类实验仪器、耗材的采购必须坚持公开招标,货比三家;加强对电类实验设备、器材的统一管理,明确责任,协调各课程的使用,提高仪器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6.开展绿色实验研究。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创新的根本保证,也是创建绿色实验的必经途径。注重实验教学内容、过程和管理的创新,充分挖掘实验室内部的潜力,开展节约研究,不断完善电类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技术和模式,特别是在电类实验方法的节约化改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考评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节约教育教学时间和成本,为建设高校电类绿色实验提供理论和技术层面上的有力支持。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绿色实验”是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建设的一个新目标。创建“绿色实验”,将绿色理念渗透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理工科电类“绿色实验”虽然要从实验方式、实验环境保护入手,但其宗旨同样离不开对全面合格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对象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因此在发展高校理工科电类“绿色实验”的同时,要注意其内容与手段的创新应符合大学教育的特点,通过“绿色实验”与其它绿色教育的整合,放大绿色教育资源。同时,充分调动教师在“绿色实验”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既有专业资质,又有良好人格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这对于“绿色实验”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承担着向社会直接培养和输出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应率先将绿色教育的理念进一步创新,并最终落实在高校的各种教育模式上。实验中心应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将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理念为主的绿色教育贯彻于实验教学的始终。打造“绿色实验”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它主要通过开发和节约来实现,需要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以实现绿色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成谢锋等.基于校园网的“电工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2(2):25-26.

[2]刘得军,于波,王永涛等.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加强学生电子设计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109-110.

[3]陶冶薇等.混沌合成波形在EDA中的应用[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4).

[4]王小扬,任强.对开放实验室的认识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5):113-114.

[5]成谢锋,滕爱玲,杨学岩.工科电技术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6):46-49.

第5篇:高校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63-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工程数学课程,也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几乎遍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很多学生在初学这门课程时感到很多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学习效果欠佳。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及对概率的直觉,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及严密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1 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提高学习兴趣

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生学好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要惧怕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外,还必须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传授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1)教师的对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课程知识现实,与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比如在设计正态分布课程内容时,就可以跟学生介绍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学生综合素质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另外有些医学现象,如同质群体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量,以及实验中的随机误差等,均呈现为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教师确立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平庸死板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信息获取量大。掌握了一道题的常规解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学习完了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还有没有二维或多维随机变量可研究?

(3)教师应关注学生听课时的精神状态,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有不耐烦情绪时,应调整教学的形式、授课的语速语调等,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课堂上来。 比如在组织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猜想、观察、示范、模拟、操作、自学、讨论、练习、分组竞赛等。

(4)教师自身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比如上课时精彩幽默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而漂亮的板书,大方的仪表,亲切的话语,真挚的鼓励,肯定的目光,独到的见解,游刃有余的解题技巧等,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那将会得到持久而巨大的效果。

2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升华的结果,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如何通过教学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思维被简单的定义为具有逻辑思维,把直觉、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观念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意识,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打破这种旧的观念,只有这样,数学教育才能不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再造型思维”。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证明数学定理时,凡是简捷的过程、巧妙的方法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

(2)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概念的教学,首先是知识概念的引入的必要性,创设思维情境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此时,如果教师能结合有关数学史谈其必要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效果。数学概念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是怎样想到的”问题,以及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如何建立和发展理论的问题。比如在给出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后,又给出了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二者的区别何在,又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呢。其次,就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理解概念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对新知识的加工,也是旧的思维系统的应用,同时又是使新的思维系统建立和调整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在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的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几条基本性质、应用范围以及利用概念进行判断等。总之,要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创设思维,又使他们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还应指出,概念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还应阐明数学概念及其特性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在讲述n重伯努利试验A恰好出现 k 次的概率时,我们可以引入以下这个例题:姚明罚篮的命中率为80.9%,若姚明在某次比中获得4次罚球机会,假设每次投篮都互不影响,那么他投中3次的可能性有多大?在解决这个有意思的实际应用问题时更能把概念和公式牢记于心。

学生很难从应用抽象概念转换到具体的实际情景。因为这时既要涉及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更要求助于形象的非逻辑思维。概念的教学,从引入、理解、深化、应用等各个阶段都伴随着重要的创设思维活动过程,因而都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3)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6篇:高校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81-02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性科目,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理念、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出德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推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

1.1能够促进专业学科的技术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在传统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工作中,课程形式与教材内容非常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写作实践中的母语文化特性与人文精神探讨,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使得学科沦为了纯粹的考试工具。尤其理工科专业院校的教育内容中,往往偏重于专业学科的技术技能,而忽视基础写作实践教育,这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就职后,虽然书本知识记忆跟多,但是实际操作能力严重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低下,对单位各类文件文书的写作运用缺乏基本的了解,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对新人进行二次培训教育。天长日久,不少用人单位便不愿意再招聘应届毕业的新人,宁可花较高薪资招聘已经有一定经验的“老手”,这样的现状最终造成了日益严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而推进语文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专业学科的技术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1.2能够提高语文应用文写作基础

推进语文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基础。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传统应用文写作课程学习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尚不能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学习偏重于死板知识记忆上。另外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侧重专业学科(例如计算机、英语、财会及其他各类可考证的专业等),容易想当然地以为中国人一定懂语文(专指中文语文),忽视应用文写作基础的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更多地是从故事性去看待,而不是从章法、语法、词性、格式等专业性去理解。结果很多人对于理论内容记忆滚瓜烂熟,自己动笔写作时则一筹莫展,几乎写不出格式、语言逻辑、条理性合乎规范的应用文,甚至刚刚参加工作后都写不好类似请假条、公告这样简单的小应用文,更不用说提交规范的工作报告、制作程序书等正常工作。

2 高职院校应当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文性与职业性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理念

中国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多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要求。

通过对教育部文件精神的学习可以看到,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点核心:一是实践能力要强,二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首先要具备应用文写作实践运用能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应当具备足够的人文性、专业性、实用性与针对性,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注意加强针对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所需的实际应用培养,树立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应用实践、帮助学生胜任就业目标的教学理念。

3 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制度

3.1设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教材内容与职业应用能力培养

旧式教材注重理论知识记忆与范文阅读,教学内容类型单一,过度偏重于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应用文的实践应用,且其教材内容几乎没有任何职业针对性,更谈不上能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其实很多工作都与应用文、说明文有着紧密联系,例如公文公告、合同契约、往来信函、说明书、流程文件等等。高职院校实行教学改革后,课程内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方向,从工作应用分析着想,合理制定教学教材内容与教学计划,重视人格品德教育,注重职业应用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课程。

3.2设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

道家老子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申到教学中,便是指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当今社会,知识资讯呈现爆炸式增长。一味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所能教授的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需求的。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足够的有针对性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学习型、创造型的优秀人才。此外孔子也曾经谈到,在教育时要注重启发式教育而不是填充式教育,要培养学生善于判断甄别、善于举一反三,培养作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时方式方法要丰富多样,注重教学双方交流互动,鼓励学生锻炼具有职业实用性的能力,采取各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提高写作应用水平。

3.3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

要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方向与目标,不断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技巧,培养自己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养成认真刻苦的教学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拓展思路,掌握社会工作岗位对写作实践应用的要求,并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职业应用能力。

3.4设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考核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必定要对传统教学考试方式作出改变。像过去那样纯粹的答卷考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新的考核方式,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实践需要,改革考试内容,注重检验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课程与拓展活动中,对学生实行综合动态评价。理论答卷考试应当只占考核的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模拟表现、实习应用等都应当列入考核范围综合打分,才能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文娜.关于高职语文课程考核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8)

[2]赵旭艳.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第7篇:高校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外语教师;教学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已逐步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并以其丰富的信息,生动的画面,高效的传输及多样性的信息载体等优势逐步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给外语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对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外语教师的从业素质也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及时转换角色,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下外语教学的要求。而在教师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地、有针对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外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并加以完善的问题。夏纪梅(2002)主持的大学英语教师素质问题研究项目对全国600多所高校骨干教师进行了包括教学信念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发现,“不少教师处于现代与传统观念的交替过程中,认识比较混乱,行动与认识不一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面对新技术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教学理念的界定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学习及学生相关概念的看法。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观念体系。这些观点、看法可能是教师原本清楚的,也可能是隐含、非系统化的,但都影响教师评估、计划甚至决定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预测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指标。一方面,教学理念来源于教学实践,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起指导作用,是教学实践的先导。另一方面,教学理念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的应用于外语教学,无疑对高校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外语教师从业素质的要求

首先,要求外语教师熟悉、掌握、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外语教师不仅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相当的电脑知识,网络知识;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技能,如课件制作,基本网页编辑,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等等;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网上交流与合作,积极汲取其中有益成分,及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时代气息。从而改变多年来外语教学的多数课型始终处于完全依赖粉笔,黑板和书的落后状态。比如,通过PowerPoint教学演示文稿这个多媒体整合平台,可以把要传授的知识,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制成图、文、音、像并茂的电子教案。将一些较为枯燥乏味,却又是学习外语的基础内容的某些课程制成相关的软件,更直观、更生动、更有趣的展现给学生,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要求外语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音、形、意立体式的外语,这对外语教师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从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或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的学习,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观察能力,认知能力,研究能力等。古人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其输出的信息并进行信息反馈,才能使教学过程顺利的进行。

此外,.要求外语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是万能的,而只是为改进外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外语教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的设计、完善教学过程。这样才可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的优势。

二、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外语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理念

(一)信息化教学理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外语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当我们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某一方面的问题时,很自然的会想到利用网络来寻找知识和解决相关的问题。是否具有信息意识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外语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理念,并以此指导教学,培养学生信息化意识。这需要在现代教育技术下,让学生多次实践和反复体验才能逐步形成。 我们现在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大目标,正是利用这一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面对丰富的网络文化,教师应与多元网络文化相谐相融,追求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

转贴于

(二)终身学习教学理念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自动化程度提高。随之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已经由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由生存教育转向生活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一次性学习满足终身需要的误区;同时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也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这就对(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70页)外语教师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外语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当今时代,如何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要考虑学生当前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即如何终身学习。外语教师首先要有终身教学的教学理念,自身具备终身学习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古人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学生发展的初期要传授学生知识,但是,我们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自我发展。

(三)提倡个性学习教学理念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各自的特点,每个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习方式及学习规律都会有所不同。提倡个性学习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倡学生个性学习提供了可能。现在外语教学大多还是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师上课注重面向全体,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加上教师对学生了解不深,使许多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所以外语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倡个性学习。

三、结语

教学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现代教育技术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而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才能见实效。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反思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支配教学行为的教学理念,针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反思,在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海,邓娜,等.论教学理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教学研究,2004,(3).

第8篇:高校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慕课”理念;理论力学;教学改革

“慕课”(MOOC),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在线学习方式,也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目前,“慕课”已经在国外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并逐渐进入中国学习者的视野。据三大“慕课”平台之一Coursera的统计显示,2014年每8个新增学习者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可以说,“慕课”已经开始影响当今的中国教育。

一、“慕课”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网络公开课不同,“慕课”不是传统课堂的重放,而是一种理想课堂的呈现。它有强烈的学习现场感而且重视学习过程,通过严谨的知识点拆分,以精妙的短视频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上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传统“灌输式”的线性教学方式转变为“对话与协商式”的非线性教学方式。此外,“慕课”教学设有交流平台,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流、讨论学习,并以协作式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过程。

二、“慕课”理念在高校理论力学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理论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有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具有“理论易懂,做题难”的特点。理论力学的教学中一直存在诸多难点亟待解决:(1)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2)多媒体课件讲授公式定理效果差;(3)教学内容无法按需学习;(4)教师无法及时获得学生反馈信息。因此,利用“慕课”的优势,发展一种适合中国高校理论力学教学的全新模式,可以为高校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途径。

针对问题(1)和(2),利用“慕课”教学“数字化”的特点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即时通讯软件QQ几乎是每个大学生电脑或手机中的必备软件。利用QQ群的文件共享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进行学习。工程实际问题的视频可以通过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获得,理论推导的视频则由任课教师出镜录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面对面”地学习理论推导过程。经调查显示,学生平均每周会花1~2小时在网络资源上,一些学生会投入更多,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针对问题(3)和(4),“慕课”教学的“网络化”特点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以QQ群为媒介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集中在网络上形成“第二课堂”。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针对课堂内没有理解的公式定理进行反复学习,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前置知识点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不仅如此,“慕课”教学重视整个学习过程,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同步,教师可以根据网络互动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存在问题,让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下一步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慕课”的线上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理论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以线上资源为线下课堂提供扩展与补充,线下课堂为线上资源提供目标和方向的全新教学方式。同时,这种创新教学方式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精神,让课堂教学“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

三、“慕课”理念在高校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慕课”作为教育界的新生事物要正确对待,在看到它优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它的缺点。近几年来,“慕课”逐渐暴露出弊端,课程完成率低和课程成本高。因此,现阶段的“慕课”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但是其理念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为高等教育的组织和运行带来新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舶来品的“慕课”应该被正确地“本地化”,发展适合中国高校的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对传统大学课程的“升级”,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艾薇,侯作富,周思柱等.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力学与实践,2009.

[4]刘玉威.“慕课”对于大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初探[J].时代教育,2015.

作者简介:周震寰(1983― ),男,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固体力学,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

叶宏飞(1984― ),男,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孙家斌(1983― ),男,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第9篇:高校教学理念范文

0 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十中进一步提出24字核心价值观,在此大背景下,贯彻以人为本、使受教育者被动施教,变为主动求教,才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高校的日常教学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是理论框架,而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业管理中的实际运用。这就需要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强调以人为中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培养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把专业培养目标溶于整个管理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个人的成长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谐而统一,这样,高校才培养了真正的人,赋予人真正的才能,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教育具有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在于,教育的过程和目标选择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方法。

21世纪初部分教育专家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田建国(2004)提出三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张加明和潘春波(2011)指出以人为本观念是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而出现的。产生以后,以人为本才得到了真正的科学说明。在高校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此外,李国志和刘美瑜(2013)指出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尊重教师和学生个体,尊重教育规律,能够满足教师、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张晓林(2015)通过分析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构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策略。

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比例逐年提高,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高等教育学习专业知识、掌握高端技能,为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集聚动能。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更应认真思考教育的本源和最终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是否还应遵循课堂上的知识灌输,所有的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就应接受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这些是否应该做以调整?实际上,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创造性,他们不应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而是在“以人为本”的自由环境中接受训练、勇于思考、主动创新的差异化个体,相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氛围、多层次的培养模式锻造出多样化的人,这才是在未来变幻的复杂环境中可以继续提高能力、不断进取的真正“人才”。

2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就是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研究并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意义所在

传统教学理念较长时间占据教育的主流,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一直是被加工、被抑制,被动接受的对象,与自主学习、孜孜探索的教育人文精神背道而驰。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大学阶段,许多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做改变,大学的课堂甚至变为一种机械化的重复。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不只是一个理论,而更应是实践。目前,各类高校已逐步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是创造的原生动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2 革新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意义所在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探讨针对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并已经初见成效。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不少教育者发现,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了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了诸如“探究式”、“启发式”等方法,但学生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完全调动,教学效果改进并不明显。深入探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是教育者的理念没有完全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流于形式,没有触及灵魂;二是对受教育者的认知不明确,对“90后”、“00后”群体广泛、开阔的思想体系和信息化时代的接受能力没有真正认识。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对认知和学习有明确的定位和认识,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3 加强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路径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构建人性化教学管理制度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是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规律和基本要求,即尊重个性、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认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化需求和能力,将课堂教学翻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变化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方面,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是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特点和专长,根据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拓展其学习能力、建立其职业规划,明确长远的个人发展目标、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境界。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蕴含深厚能量的有机体,教师和教育的本源是不断开拓和挖掘有机体的本能,使其具有源源的动力,在未来的人生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迸发出应有的价值。

三是在教学和管理中要给予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强制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大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独立性较强,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选择需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选择专业、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3.2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