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015-03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ideological basis and inner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flect the quality.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the old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The platform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focusing on three core points, Chines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the case of Professor LingYiKui, the platform study and inherit academic thought and academ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old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through uploading documents and video information of the professor LingYiKui,and widely publicize the academic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old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inheritance; spread
1 概述
“十一五”期间,各地紧密结合《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大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使中医药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而中医药文化传承作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名医效应来推进中医药传承事业将会得到很大的反响。现在国内外也在推广名医效应,建设名医工作室,建设名医成果信息资源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页也设置了中医药文化专栏,中医药图谱专栏。中医药网络平台中也设置了名医课程视频专栏。通过加大对名老中医的宣传力度,达到传承与传播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目的。
但是,目前很多中医院及信息平台对优秀老中医的宣传不到位,宣传也只仅仅局限于对人物简单介绍,并未从其思想、学术研究、文化历程等方面展开。"凌一揆的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将涵盖上述几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名老中医的经验等知识进行整理和挖掘,提取精髓,快速发现名老中医经验知识并通过平台进行宣传。
2 凌一揆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简介
2.1平台简介
凌一揆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是以凌一揆教授为实例,通过采集凌一揆教授的有关资料和视频等信息,总结其教育思想、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主要文献,将分析结果通过此信息平台呈现并进行宣传和推广,以达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优秀中医药学术知识的目的。从凌一揆教授的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中,可以对中医药有一个全新具体的认识,也可以探索其研究方案,更可以加强中药的管理和研究。
2.2平台建设
在Windows平台下利用HTML等语言进行平台的搭建,采用HTML、、C++、JavaScript、AJAX等语言。
2.3平台系统架构
B/S结构模式和Web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善了C/S结构系统扩展性较差的缺点,B/S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凌一揆的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采用B/S(Browser/Server)模式,基于Web与.net技术开发完成,并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上运行,使平台具有易于移植、扩充与扩展的特点。平台系统架构是具有开放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的三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数据层: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来对需要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中间层:中间层主要是服务器组件,用来实现用户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并为上层客服端提供网上信息浏览服务;表示层:B/S客户端可以让平台其他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平台,并通过Web Server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3 凌一揆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前台内容模块与后台管理模块
凌一揆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网站平台的前台功能模块和后台功能模块。前台内容模块包括名医介绍、传承团队、典型案例、影像资料、传承成果、在线交流、友情链接、注册登录、关键字搜索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包括内容、权限分配、数据统计模块。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3.1前台内容模块描述
平台前台界面展示如图3所示。
1)名医介绍
名医介绍是对凌一揆教授的人生经历、生平事迹、对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历程以及对中医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进行的简要描述,让学习者首先对凌一揆教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逐步深入学习其中医学术思维、传承其临床经验。
2)传承团队
传承团队介绍了凌一揆名老中医传承室的专家团队,由专家团队对名老中医凌一揆的学术论文、影像资料、科研成果、学术经验等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与挖掘,并开展传播交流与推广应用等工作。
3)典型案例
此模块主要展示凌一揆教授在临床治疗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中医典型案例以及研究成果,用于用户的学习和研究。
4)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包含了一系列视频文件,如凌一揆教授的珍贵影像资料、对凌一揆教授的同事及学生的访谈视频以及其凌一揆教授的授课视频等。利用媒体效应传播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5)传承成果
传承成果展示了专家团队对凌一揆教授的中医学术知识与学术经验的研究成果,通过平台此模块展现。
6)在线交流
在线交流主要用于用户留言和用户咨询。注册登录的用户可以通过留言发表看法,也可以通过在线咨询与其他用户在线交流中医药学术知识和思想等,留言后其他用户可以直接回复,管理员也可以进行回复。
7)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可以链接到其他名老中医的宣传信息平台或者相关平台,是具有一定资源互补优势的网站之间访问形式,在提高自身网站访问量的同时,也拓宽了中医文化的传播范围。本平台链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卫生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友情链接直接访问这些平台。
8)注册登录
用户可以通过此模块注册自己的账号信息并登录平台,注册登录后的用户可以获得相关权限,如留言、在线交流等。
9)关键字搜索
关键字搜索就是将平台上信息的标题罗列出来,按照搜索条件和规则显示,搜索的结果就是标题显示页面。用户通过关键字搜索快速查找需要的信息。
3.2后台管理模块描述
1)内容
管理员登录后可以通过后台编辑和一系列文章、图片、视频等信息,最后显示在平台前台界面上。
2)权限分配
系统管理员在后台用户>权限分配为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特别是涉及专利问题如:中医药研究创新点就需要后台管理员做好保密工作,只能有相关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这样既宣传了凌教授对中医药事业奉献,也可以方便名老中医学术交流。
3)数据统计
统计平台上传的各类数据量、平台访问量以及平台内容点击量等,便于平台的数据管理、数据操作以及平台的优化,比如及时清理平台无效数据,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
4 应用前景
凌一揆的中医药信息平台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理和挖掘,积累知识,提取经验,快速发现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知识并进行广泛传播。同时在传统中医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进行传承,这也是今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工作的总体方向。
目前基于名老中医凌一揆的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已经搭建完成并通过互联网,服务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泰斗凌一揆教授的学术思想,使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5 总结与展望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高度结合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学术经验和临床思维是中医药文化瑰宝。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和推广工作,探索推广学术经验传承的有效方式和创新模式,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传承领域的应用解决了传统传承模式不能满足传承需求的问题,并对中医药传承模式的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大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为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环境。
中医药传承信息化平台搭建最重要的目的是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以及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宣传普及。通过"凌一揆的中医药传承信息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丰富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内容,提高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凌一揆教授为实例中医药传承信息化平台搭建完成后,下一步将加强对平台的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宣传凌一揆教授的教育思想以及在中医药方面的学术知识和主要贡献,并由小渐大,做一个模板平台出来,将平台发展为传承和推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主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本平台学习和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白桦,徐春波,顾晓静,等. 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 世界中医药,2012(2):96-98.
[2] 徐春波,白桦,顾晓静,等.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应用方法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3(9):1036-1038.
[3] 姜丽娟.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模式研究与数据平台构建[C]//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3.
[4] 唐仕欢,申丹,卢朋,等.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应用评述[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2):329-331.
[5] 卢朋,李健,唐仕欢,等.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9):1-4.
[6] 陶有青,徐春波,李振吉,等. 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世界中医药,2015(1):113-116.
[7]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国家服务平台建立[J]. 河北中医,2015(9):1287.
[8] 凌一揆,彭司勋.中国药学年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L320-321.
[9] 凌一揆,林森荣.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文献考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24-27.
[10]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Z].
北京市东城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发展实验区,为全面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将北京宏志中学(北京市第一四二中学)指定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单位,已帮助学校在校内建立了“一地、一区、一园”的中医药教育实践基地,中医药文化教育在全校普及开展。
经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宏志中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中医药“杏林”实验班,面向全市招生。学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密切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依托项目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中学和高校的充分合作,通过高色化教学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与中医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真正、深层次地对接,为学生搭建了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如今,北京宏志中学已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既有益于自身发展,为建立学生多种成长模式发挥其办学效益,又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北京宏志中学实事求是,因校制宜,找准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战略,勾勒学校未来发展蓝图,走特色化普通高中的发展之路——传承中医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生生不息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国际化,必将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和动力,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北京宏志中学在制订学校“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确定了“品牌学校、特色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中学的目标;确定了依托东城、立足北京、走向全国的发展方针。与这些目标、定位、方针相配套,学校明确以建设中医药“杏林”实验班为抓手,以培养中医药专业的后备人才为目标,带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实现特色立校。
北京宏志中学鲜明地提出:创办特色高中是普通高中的最好出路,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推动力。学校确定的中医药特色化办学目标与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中国文化热有关。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广泛和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掀起了一个个热潮。华夏文化的魅力与光芒,已辐射五大洲,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桥梁。而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上生长发展起来的。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成型和发展的基原,中国古代文明是中医学萌发之基础。正值全球中国传统文化热时,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也必将受到全球的瞩目。趁着这种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的良好势头,北京宏志中学特色化办学模式必将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北京宏志中学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办学之路,是以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创建独到而杰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最高学府——北京中医药大学毫无疑问就是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地方。弘扬和传承一种文化,绝不仅仅是开设一些专业、讲授一些课程就能实现的。因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宏志中学联袂打造中医药专业的后备人才,让中学生作为中医药薪火传人,在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培育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重任,这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北京宏志中学也将在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中实现学校的发展。
文章概述了中医药文化的含义和特色,论述了中医院校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探索以中医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新途径:开展以校风、学风建设为内容的文化活动,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品牌;开展以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医者风范;开展以传承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
【关键词】
文化育人;中医药文化;途径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明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焕发其时代光彩和现实价值,具有繁荣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在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中医药文化,对于增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作用。中医药院校应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文化育人的实践中去,推动文化育人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一、中医药文化的含义及特色
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义的说,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从本质上讲,中医药文化是构成中医学的母体,是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民族文化体系;从功能上讲,中医药文化是传承中医药学的载体,承载了中医药学的灿烂历史,更是世界人民的医学财富。
1、中医药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为思想基础,以崇尚和谐、追求平衡为思维方式,以以人为本、大医精诚为道德准则,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等一批人文学科和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人文的思辨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临床实践则是根本。中医药学的学术成果涉及哲学、天文、地理、环境、气象、生命科学和医药学等诸多领域。
2、中医药文化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化的软实力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受到了国际社会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已遍布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格局。作为中国特有的具有中华智慧的医药卫生、科技和文化资源,中医药正越来越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对文化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文化育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思想。中医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特色和文化氛围,因此,更应当在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过程中自觉以文化为载体,以广大学生为主体,切实做到文化育人。
2、文化育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校园文化是学生心灵塑造、情感培养、人格提升的重要动力。文化育人形于外化,重在内化,其效果更持久更深入。中医药文化包含的神奇、丰富、有趣的知识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蕴藏的德育、励志的内容,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等,对于形成中医学子高尚的医德,端正其学医信念具有促进作用;另有许多修身养性的观念,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等,能够引导中医学子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自觉培养以德为上的价值取向。
3、文化育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信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动力,有助于锻造良好的人格修养。以塑造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大学文化的浸润。
三、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中医药院校依托中医药特色资源,有着很强的专业优势。如何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营造中医药文化的育人氛围,培养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共同面临的难题。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学生在特定的专业特色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中医药院校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广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与中医药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进一步坚定投身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毫不动摇地捍卫中医,坚持不懈地传承中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中医药院校围绕中医药文化,以形式多样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有利于在学生中树立中医药文化理念,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营造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中医药文化软环境。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在高中阶段为理科学生,人文科学知识薄弱,缺乏文化素质教育的熏陶。进入大学后,由于中医院校专业特色突出,专业课程繁重,导致学生只重视课业学习,往往忽视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无形中使学生不得不更多的考虑现实问题,重临床轻文化现象严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均衡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着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活动,将全面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帮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升综合能力。
四、以中医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新途径
1、开展以校风、学风建设为内容的文化活动,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品牌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气氛和成长环境,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方式和培养模式。中医药院校应依托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等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充分发挥文化特色,例如,开展“诵中医经典,品中医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以“诵典籍、评人物、说经典、传故事”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掘校史资源,将参观校史陈列馆、医药博物馆列为新生教育内容。丰富校园景观内涵,进一步拓展文化育人范围,打造多元校园文化。开展“走近名师名医”系列活动。国医名师是中医药大学精神的生动体现,可以定期开展国医名师讲座,通过与国医大师、国学大师的零距离接触,鼓励学生以大师为范,树立成才信念。
2、开展以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医者风范
中医药院校由于专业特点,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上,应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围绕“传播中医文化”、“医疗卫生知识宣传”、“扶贫义诊”、“志愿支教”等开展主题活动,以“青春、理想、责任、奉献”为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参与此类社会公益活动,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锻造志愿精神,打造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志愿文化,充分发挥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医者广施仁德的风范,内化道德品质。
3、开展以传承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
传统文化的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近代名医秦伯末说:“专一的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素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几乎成为了共识。因此,处于培养中医药人才最前线的中医药院校更应该发挥其阵地作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校园学术氛围,使中医院校的学子能在这种文化“软环境”下潜移默化的接受熏陶,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忱。可以通过文化沙龙、学术论坛、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不断浓厚校园学术氛围,开阔学术眼界,营造校园学术讨论的生动局面,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动力。
总之,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式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牢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育人为章,构建一个与时俱进,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软环境,使其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人才上起到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保国,年亚贤. 精诚与博学(上、下)[C].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2]雷莹,张季菁.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与研究[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徐超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医药导报,2006(12).
[4]胡旺阳.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J].东北大学报,2008(12).
在中医药“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尴尬处境下,在惊悉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消息时,在2006年尘嚣至上的“废除中医”论调氛围中,三生御坊堂在震惊后陷入了深思。“我们该为弘扬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次的万人签名启动大会,万人的誓言和呐喊。” 三生董事长黄金宝表示,御坊堂万人签名活动的意义在于使中医药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让更广泛的民众参与传播中医药文化,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中华医药之先河。中医药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科学体系,是解开中国古代科学方法之谜的一把钥匙,具有“突出的世界性的价值”。并且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将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因此,取消中医药,无异于数典忘祖。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但或许只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才会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其目前尴尬的境地不得不让我们每个国人深思,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已刻不容缓!
然而,要传承文明火炬,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绝非一企业之力,也非万人签名就可以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需要医药、保健企业的积极参与,自觉地承担起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这样才能使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加发扬光大,让古老的中华中医药焕发出时代的青春。
记者认为,弘扬中医药文化首要的是传播和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让国内民众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其次是要顺应中医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承传和创新,做到科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激发其与时俱进的活力。
企业的主动参与、民众的广泛传播是中医药事业振兴的不二法则。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主任对于中医药和传统文化建树颇深,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如同他认为最高明的中医师应该“悟道”,他自己也颇有些仙风道骨。而谈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时候,他言语中则透露出几分担忧,诚然,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期。就像传统文化讲“出世”和“入世”,担负重任的李继明们也将在精英和大众的平衡间努力。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
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
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
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
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医药与文化无法割裂开来,它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生共长。
“这种共生表现在对宇宙世界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上,”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教授讲述道:“中国传统文化用太极理气来讲述宇宙自然变生的根本,用阴阳五行来说明有形世界的变化,中医与之一脉相承。”
它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人们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内部环境发生变化而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导致内外失衡,而思想、情趣、起居、行为等很多事情都在干预人体的内部环境。中医文化中提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传统文化还认为“天生一物,必有一物相克”,这就是中医用药的依据。
这种共生还表现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形式与路径上。其中,医学与哲学、文学的关系颇值得玩味。
历史上的文化大家往往博采众长,横跨多个学术领域。宋代大文豪来自四川眉山的坡就有着丰富的医学知识,著有《苏学士方》,还与《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的医学典籍合编为《苏沈良方》。“医文相通”的案例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上不胜枚举。
因此,在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李继明主任非常注重历史文献的阅读。“不要局限于中医学专业,各个领域的古籍都要有所涉及,中医的源头就是文化。通过广泛阅读,才能融会贯通,对中医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着重讲的是圣贤之学,何为“圣贤”?就是发现并掌握自然规律的人。中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和西医并没有矛盾
记者(以下简称记):一直有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对此您怎么看?
李继明(以下简称李):很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用对“科学”的迷信来反对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运用。其实古人对宇宙世界、自然规律有一整套很合理的看法。但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就不承认它了。
现代科学也是有局限的。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能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但另一方面,医源性疾病越来越多,由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影像诊断、抗生素滥用等。
记:现在,中医和西医互相交流、借鉴是大的趋势。
李:是的,因为中医和西医并没有矛盾,只是切入点有所不同。西医围绕“实证”,所见即所得;中医讲求“悟”,通过读书和临症两种方式来达到对人体、健康这些自然规律的掌握。
当然由于文化土壤和理论体系的不同,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因为面对同一个目标需要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某些病因明确的疾病有着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文化需要找到更好的传播方法
记:如今国内以及四川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如何?
李:中医药文化在国内的传播效果并不好。但从区域来说,四川比北方一些地区要好,川内的中医药市场、对中医的信任度以及中医药承担的医疗任务都比较可观。
但是在传播的途径、力度、方式上都还不够,这造成了很多人对中医药的认识很模糊、很片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如今体系培养的很多中医,他们本身对中医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掌握不够精准,或一味迎合病人,这些都导致了中医药的效果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对于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喜欢给病人用贵药、用猛药,再加上商业广告宣传的狂轰滥炸,这都对人们产生了误导。
记:那么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方面,文化中心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李:首先,通过讲座交流的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今年4月我们中心就和省科技馆合作举办了“天府科普大讲堂——中医文化引领健康之路”的讲座。但这种形式毕竟参加人数有限,影响不大。
然后,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我们正在考虑创作中医药科普作品和让中医药文化走进社区。
最后,与企业合作,创办文化公司,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公司一个重要业务就是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的打造建设。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门诊大厅已打造出雕塑墙,展示中医药发展历程和文化故事。同时还正在修建一座中医药文化广场,建成之后会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
记:是的,如今很多中药企业也很注重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比如宛西制药的“仲景文化”,东阿阿胶的“阿胶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它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李:企业标榜的文化头衔只是形式,背后的实质性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
东阿阿胶专门建造了阿胶博物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总投资4000余万元。就阿胶这一味中药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进行全方位地展示,阿胶观光旅游更取得了文化和经济上的双赢。
记:中医药文化中心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承担着成都中药炮制技术和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等项目的研究。
中医药的价值
健康大视野:关于中医药,在现代社会里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司富春: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来看,切合了国家政策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在医改中,在新农合中,中医药已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且在逐步推进。
作为中医药本身,它的医疗技术、医疗方法是非常贴近老百姓的,所以容易理解、掌握、使用,当前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在医院的文化建设方面,在日常养生、保健宣传方面等,都能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再加以推广宣传,并研发出一系列体现中医药的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的实力就更加雄厚。
健康大视野:今年归真堂的事情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
司富春:归真堂本身也是在研发一些民族医药,作为我们从业人员,我觉得对于中医药,对于民族特色医药,应该是需要加以发展的。当然我们对动物需要加以保护,我们是在保护动物的同时,重视对这些中医药的利用,这是我们医疗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健康大视野:关于藏药纳入医保、基药体系,您怎么看待?
司富春:藏药作为民族医药,也是我国整个中华传统医药里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藏药里面有很多有优势的品种和一些非常适用的理论,所以近几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作为把藏药纳入医保体系,我认为应该是逐步可以推行的,尤其是对一些有效的、经过很长时间使用的一些药物,应该是可以采纳的,像冬虫夏草、红景天等等,这些药物应该逐步推进使用。
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司富春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尤其是以我国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研究,为中医的继承、传播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助推我国中医药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在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上司富春建议:第一,投入专项资金,分地区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第二,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专项资金。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是保持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基础。第三,加紧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中医药文化领军人才。第四,加强文化宣传,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加强中药价格监管
面对中药价格的上涨,国家应加强价格监管。“2010年下半年九成中药材价格都在上涨,多数涨幅在30%以上,部分已经翻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子参,半年价格涨幅高达5倍。”司富春说,中草药种植面积减少、气候灾害频发、药材需求增加、市场有游资炒作等因素是造成去年中药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除了上述4点,政府对中草药的价格监管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中药饮片生产经销企业定价不规范也是导致中草药价格失控的重要原因。”
摘要:传统国学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本文从国学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大力开展国
>> 图书馆在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与经典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与中医药文化传播 高等中医院校图书馆中医药古籍综合保护的几点思考 财经高校图书馆国学教育初探 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同行优势能力评价的研究 基于中医药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以开放式服务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 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和途径 中专院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途径分析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如何在中医药院校开展德育教育 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医学期刊的资源结构分析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提升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对策与建议 对文化传承理念的筑建是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之重 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图书馆为国学教育服务的方法和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作用及途径初探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作用及途径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徐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传统国学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本文从国学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大力开展国学教育的有利因素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并对图书馆如何开展国学教育进行了客观介绍,就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实践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图书馆;中医;国学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12The Effects and Ways of Emplo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Libraries to Implement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Xu Hao(Library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 350122, China)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soul and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rom the aspects of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great role of cultural heritage plays in libra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favorable factors brought by vigorous implemen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en, this article reached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mplo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libraries to implement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 gave an introduction of how to carry out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libraries, and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practical ways of carrying out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TC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Key words: library; TCM;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国学原意是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如太学、国子监。世纪初,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国学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渐指为“学问”一说。关于国学的定义,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界定。常常与“西学”相对而称,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广义而言,国学还应包括中国历史和现代通过原始性自主创新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切科学文化技术和文明[1];即中国特有之学术系统,乃相应环绕于人生之诸问题,以探讨其原理、原则,并寻求解决之方术,就此探求而得之原理、原则,以及解决之方术,它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典籍、学术与文化的学问[2]。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学习、研究国学已经成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校管课题[X2009040]作者简介:徐好,图书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技术服务。E-mail: 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必然要求,国学教育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图书馆可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宣传阅读国学典籍的意义,采用多种多样的导读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且对丰富图书馆自身的资源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1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国学博大精深,蕴含着大量积极的超越性的思想要素。依托图书馆等现代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国学的潜在的价值能够得以更合理充分地开发利用,有助于大学生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道德境界,同时增加精神力量[3],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的洪流。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鲜明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地域性特征。我国的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传统国学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主场所,其图书馆责无旁贷应当为莘莘学子搭建国学教育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国学教育,引领学生寻根溯源,为更好地学习传统医学知识打下坚实根基。2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作用2.1 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国学传承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一项社会职能,大量的国学典籍在图书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促进国学文化传播以及国学传承上的贡献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支持。2.2 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推动国学文化的传播现代图书馆发展已经融合了多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的存储与传播形式不断丰富,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保存和传播成为图书馆主流的服务手段。促进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国学教育结合,能够改变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和表现形态,丰富并推动国学文化的传播。2.3 行使社会教育职能,促进国学文化的发展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使命。利用文献教育是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通过宣传、引导和帮助读者多读国学典籍,让读者在阅读中接受国学文化熏陶,结合有针对性的国学讲座、国学沙龙等活动,帮助他们自主正确地学习和研究国学文化,促进国学文化发展。2.4 丰富图书馆文化内涵,促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背景、以图书馆资源为平台、以馆员与师生的互动为基础、以追求知识为目的、以育人为核心所形成的一种由馆员与师生共同认可并遵循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3]。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内涵丰富,在知识传播、大学生的性格养成以及在增加学校的文化底蕴等方面弥足珍贵。图书馆文化具有导向性、引领性、认同性。因此在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可直接推进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立,丰富图书馆文化的内涵,进而直接促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2.5 开展国学教育,密切中医药学与国学的多维连接中医药学的根基是中华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作根基,中医药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也一直有“儒理与医理相通”、“道家与医家相融”之说。由于一些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在近代中医药学与国学的一些相融相通之处被有意无意地割裂,使得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近几年,国内外中医药学界的有识之士都积极呼吁做好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工作,因此重续中医药学与国学的血脉刻不容缓。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更应积极推进国学教育,进一步密切中医药学与国学的价值连接、思维连接和文化连接。 3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的途径3.1 基于传统馆藏开展国学教育的途径3.1.1 开辟国学阅览器或建立国学文献区,整合国学图书资源 国学文献资源丰富,涵盖内容广泛,涉及多个学科。如果按《中图法》分类,这些文献一般都会被分散到图书馆内各个不同类别的书库和书架上,读者索取和找寻不便[4],不仅导致许多国学文献资料利用率较低,也不利于激发读者对国学文献的阅读欲望。为克服这些不足,图书馆可对馆藏国学资源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理,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国学阅览区,或在图书馆内醒目的位置设立国学专题书架,使读者对国学文化经典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也更方便读者获取国学书籍,有效地提高国学文献的利用率。3.1.2 加强国学经典推荐,充分发挥导读功能 国学文献门类数量繁多,可在充分研究分析各类国学文献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读者推荐代表性的作品,梳理、编撰、推荐国学经典书目,摘编国学书评,介绍相关国学作品的内容特色价值及阅读指南。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导读功能,促进并保障国学文献资源的保障服务力度和深度服务。3.2 基于数字馆藏及网络技术开展国学教育的途径3.2.1 网络国学资源导航 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国学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组织专人有针对性地对网上的国学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筛选重组和分门别类,构建网络国学资源数据库,也可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国学资源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网络国学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服务,使网络环境成为国学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平台,将资源丰富可信的一些国学网站,如国学网、中国国学教育网、国学数典论坛等直接呈现给有兴趣的用户。3.2.2 引进国学专题数据库,建立国学特色资源库 当前,大学生读者的信息来源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满足不同读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仅仅拥有传统国学馆藏数据和资源已经远远不够。因此,在继续丰富和不断采集更多纸质国学文献的同时,还要努力优化馆藏结构,有针对性地增加电子文献的比例,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和境外比较成熟的国学专题数据库[5]。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还应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特色以及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开发本馆的国学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可以包括:有关儒家、道家、佛家的经典著作,今人研究的著作和文章等;书法及国画,有关名家论著作品、图片及相关鉴赏等;古今历代名医相关论著以及各代本草图谱书籍等等。3.2.3 开展国学相关参考咨询服务 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建立国学专家服务台,开设咨询专栏、网络论坛等,培训和配备专业咨询馆员,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国学、医学经典相关的咨询服务。还可以与校内外国学专家、中医药临床及文化专家合作,参与咨询与讨论。图书馆还可将读者提出的常见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建立国学常见问题与解答库。一段时间后即可在图书馆网站上专题展示,供读者检索查询,方便读者从中迅速获得类似问题的答案。3.2.4 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国学热点推送服务 随着个人移动终端的普及,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主动服务理念,积极开展主动推送等服务。图书馆可以开设手机短信服务,依托微博、微信等手机平台有征对性的向用户主动推送国学热点话题、最新国学动态、国学新书推荐、国学专题活动等信息,让用户在第一时间能够接收到相关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信息获取行为。3.3 基于图书馆建筑硬件开展的国学教育途径3.3.1 利用图书馆馆舍等硬件设施营造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 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包括图书馆建筑、景观、文化设施、休闲娱乐场所等,在室内装修和装饰方面体现人文内涵,能让这些设施体现丰富的国学气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可有机融入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中医药的构成要素,凸显国学文化特色,彰显传统医药内涵,使用户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出良好的古典艺术氛围。3.3.2 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环境开展各种国学主题活动 在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图书馆的馆舍功能空间和实体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设国学专题,专题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可以深入浅出。专题活动包括:有组织地开展国学讲座、国学论坛、国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国学学习和研究;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及国学专家开展系列讲座[5];与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等部门合作,成立国学书友会,既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国学活动,也可以通过书友会成员的影响和宣传,促进国学文化在校内外传播;利用图书馆的场地和资源,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国学及医学经典名师导读、征文竞赛等;使大学生在图书馆中吸取国学精华,融汇医学传承。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充分挖掘国学文化的资源精粹,能够更有效地带动师生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吸收,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扬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李宏巧.公共图书馆开展国学研究与推广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3(5):81-84.[2]肖红霞.国学导读与当代大学生的国学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10(5):3-4.[3]钟志春.浅谈大学图书馆文化及其建设[J].黑河学刊,2011(7):127-129.[4]邱圣晖.关于高校图书馆国学推广的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1(12):59-60,72.[5]林移刚,何天云.高校图书馆国学教育途径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2(9):53-56.(收稿日期:2013-12-27,编辑:魏民)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对策;亳州市
一、亳州概况
亳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76万。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华佗故里,全国闻名的“中华药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就成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亳州的医药是亳州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防病治病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是宝贵的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市坐拥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所以这是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亳州市目前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如何把丰富的这些中医药文化资源好好利用起来,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医药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1月,首届中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太原市隆重举行。这次大会与会者有300多名国内著名的各界专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医药大师、著名养生健康专家及传统文化学者等,他们就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医药行业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因为这次论坛的有效开展,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意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亳州市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也加大了力度。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也就是全国中药材交易会,因亳州独特的优势,连续七年亳州在举办中医药博览会。在国内外中医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成为亳州加快发展、顽强崛起的支柱产业和强大动力。所以,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亳州中医药概况
每当想到从小就能背诵的“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首诗,就可以想象清代文学家刘开看到的景象。我们不难知道在当时中药材的种植已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从史料中,也可以作证我们的猜测,我们知道自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亳州人便开始从事中药材的种植、生产、使用和经营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亳州在安徽省的西北部,亳州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因为亳州的气候比较适合药材的生长,所以种植的中药材的质量也就比较好。在中国药典里以“亳”冠名的中药材就有亳芍、亳菊、亳花粉和亳桑皮。目前亳州已发展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中药材的生产与销售早已闻名中外。中药资源普查发现亳州现有中药171科410种,经常种植的品种约有230个。比如白芍、牡丹、红花、桑皮、板蓝根、、白芷、紫苑、桔梗、丹参、地黄、乌头、防风、薄荷、菘蓝、怀牛膝、何首乌等药材。
中国的四大药都分别是:河北的安国市、河南的禹州市、江西的樟树市、安徽的亳州市。亳州市很荣幸的位居中国四大药都之首。创建于1995年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简称亳州中药材市场),从相关的负责人了解到相关的信息,经过他的介绍我对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比如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中药材销售摊位也有6000个:占地387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交易大厅的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现在到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卖家和买家来自全国各地,但还是以亳州市当地的人居多。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被康美药业在2010年4月收购以后,规模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中药材种类的日渐丰富,每年的客商都会云集于此,这就为亳州市中药材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中医在亳州的发展,现在亳州建有华佗中医院,亳州市华佗中医院集医疗、科研、养生等为一体,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大做强中医药品牌,华佗中医院聚国医精粹,在2008年开设了“国医堂”。“国医堂”以新型的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一个温馨的诊疗环境。众多中医界名老专家以祖国传统医学、传统疗法为根本,以全新“治未病”的医疗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养生、康复、医疗、保健等服务。
笔者在2015年对华佗中医院的20多名中医生(如杨从鑫、张道光、蒋玉清、崔绍华、胡秋伟等医生)进行了访谈,杨医生说现在亳州市对中医的发展还是很重视的,但现在中医人才有所欠缺,我们要培养中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中医这行,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多与同行交流心得,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和创新。经过和这些中医家的访谈,初步了解目前中医在亳州的状况。
三、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一)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了了解,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都有什么因素呢?
S(优势):亳州市是神医华佗的故乡,中医文化已经有进2000年的历史、亳州市的药材种植的历史也是悠久中药材的种类丰富、有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是中华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身体的健康,人们愈来愈重视健身与养生,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无疑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把这些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通过全国华佗学术讨论会,越来越多的人会投入到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方向上来,毋庸置疑,这也会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W(劣势):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现在还没被充分发掘、中医的传承机制还不完善、中药材种植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中药材种植的成本太高、中药材的质量难以把控有造假现象出现、没有形成自己的中药材品牌。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中医的待遇不高,不利于调动中医的积极性。
O(机遇):现在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力度在加大、有了政策的支持,顺势前进。“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理念符合时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
T(威胁):中国的其他三大药都,对药都之首的亳州存在一定的竞争、亳州市的交通相对比较闭塞、造假现象使亳州市的药都形象受损。
(二)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的论述中,经过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进行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我们就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政府部门做好发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工作。针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还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相关的文化部门要做好中医和中药这方面资料的收集工作,做好文献的整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市场运作,中医药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我们应该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动态化,焕发其活力,我们亳州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与亳州市的旅游文化相结合,开发出适合时展的养生资源。
2、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资金投入。经过假期的田野调查,发现了中医的发展没有兴盛,虽然是华佗故里,但我们亳州市的中医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西医的强势冲击,所以我们要发扬我们的中医药文化,首先就要把我们的中医做大做强。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其他地方,我们要把中医的发展放在一个突出地位,各项配套资金应一应俱全,不会让有的部门因为资金问题而对这个伟大的事业望而却步。和其他的项目开发一样,中医药文化的开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因为中医药文化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而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如果没有充裕的可用资金,中医药文化相关开发将难以为继。所以,亳州市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开发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与此同时,各个相关的部门也不要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资助,也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这两大资本,进行多方融资,以便可以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奠定充足的资金基础。在拥有资金的基础上,关键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要用刀用到刀刃上。
3、提高中医待遇和降低药农的种植中药材的风险。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资源和中药材资源这两部分的有力支撑。所以针对中医,要提高中医的待遇,让他们能在中医的这条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而不用考虑经济负担。针对药农,要有相关的种植补贴或者保价收购,因为中药材的种植相对于其他的经济作物,成本较高,药农为了降低风险,就放弃药材的种植。给药农发放中药材种植补贴或保价收购,可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完善中药材的质量监督体系。央视曝光中国药都安徽亳州假药泛滥,这无疑是对亳州药都形象的一个致命打击。这个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一定要健全和完善中药材的质量监督体系,把造假售假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提高药都美誉度。
5、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要有意识的提升我们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效应。因为我们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我们具有发展品牌的资本,不要让一些假药流向市场,那样我们就是自毁门路。我们需要以自己的诚信、我们药材的好的品质来做我们的通行证。
6、大力提倡中医药养生文化。亳州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亳州市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利用。我们应该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不应局限在单一的开发模式中,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在芍花盛开的季节,举办芍花节,以提高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对于人文景观我们应该利用好花戏楼、华祖庵等景区,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做大做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健身与养生,亳州的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无疑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把这些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也要办好每届的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博览会。
7、中医传承的方式需要改观。工资待遇提高的同时,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
四、结语
亳州市的文化底蕴丰厚,中医药文化资源充足,虽然目前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开发和利用还不是那么的让人满意,但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医药文化的政策支持下,凭借我们的资源和发展的决心,相信我们的亳州中医药文化一定会发展的很好。亳州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要把“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名片推而广之,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作者单位: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医药管理局.安徽省医药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1).
[2] 金光明,王飞,姜云立等.皖北中药材种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1).
[3] 韩路宾,胡倩,王茹侠.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2008(8).
[4] 陈旭华,齐鹏飞,余晓庆.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以亳州市为例[J].理论探讨,2011(6).
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各种健康理疗,中医药旅游便应运而生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养生旅游的扩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的出台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健康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总要契机。
伴随着中医药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郭鲁芳等学者(2000年)[1]认为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切有益于现代人消解第三状态、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田广增(2005年)[2]认为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3]提出中医药自然旅游、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属于中医药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集部分,是生态旅游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综上内容来看,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还处于概念、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也多是描述性为主。因此,本文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对岭南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四季常绿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医药植物生长。巴马旅游、长寿养生和中医民族医药相结合,继承发扬民间壮药、瑶药的中医药疗法;玉林市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旅游资源;云浮市禅宗文化资源,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惠州葛洪鲍姑夫妇的养生文化与坡养生文化;鲍^和何仙姑相传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州的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等使得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展馆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巴马、玉林、云浮、惠州等岭南地区主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地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自身蕴藏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并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条例措施。
二、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
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除巴马地区的养生旅游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弱,中医药产品价值低,品牌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较小。
(二)中t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机构、硬件设施,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扩展度不够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需要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促进中医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有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将外语与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掌握中医药知识、外语导游服务技能及拥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中医药旅游制度管理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新业态,其产业边界相对模糊,在产业管理、监控、引导等方面具有大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当薄弱。缺乏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及行业服务标准,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把关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造成旅游市场更加混乱无序。
三、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一)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中医药资源紧密结合,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实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对农民加以引导,让农民参与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
近年来,玉林市着力打造以“五彩玉林,都市田园”为口号的乡村旅游取得成效。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名单中,玉林市7家乡村旅游区和5家农家乐上榜。同时玉林素有“南方药都”的美誉,中药材原材料丰富,市场交易活跃,是岭南特色中药材主产地。那么玉林可以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一方面,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将其纳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中。另一方面,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完善中医药相关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对景区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素质的培训,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管理中药材种植园并投入建设中医药相关设施设备。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绿色、健康”等养生旅游要素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
对巴马、云浮的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如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寓药膳、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如太极拳、太极剑等)整理挖掘与创新,形成养生药膳、中医药加工参观体验、中医药疗养服务等产品。再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结合为主要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从而了解中医药旅游这一新的概念,推进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将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与地方古朴居民、民风、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并对名人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形成地方独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
如惠州有中医药文化养生名人葛洪鲍姑夫妇和坡等,在中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着这些历史名人的中医药理念展开,打造惠州独具恃色的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已成型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未成形的打造成型,将其连片成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