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理念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过程生成"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要向学生展现"有价值有思想有活力的、顺应学生思维与教育规律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知识生成过程",基于"过程生成"教学理念,给出了整式概念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过程生成"教学理念;整式;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如果传统的注入式观念不能根除,那么改革就只能是娓娓动听的空谈阔论,所以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根本点是教学观念上的破旧立新。那么新为何也?我们认为"过程生成"教学理念是理想的选择。所谓"过程生成"教学,就是向学生展现"有价值有思想有活力的、顺应学生思维与教育规律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知识生成过程",具体论述请见笔者《论"过程生成"教学》一文①或见文献[1-3],本文只说明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过程生成"理念认为教学必须通过良好的知识生成过程使学生有思想、会思维、明事理;二是"过程生成"理念认为最基本的是做到通过有思想、显能力、求创新的知识生成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践行"创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本文基于"过程生成"理念,设计"整式概念"的生成过程,意在抛砖引玉,旨在推广"过程生成"教学理念。
一、设计说明
传统的数学概念的教学总是"从部分走向整体",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关于代数式概念的安排就是如此: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然而实际问题却并非如此,因此也就导致某些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例如进行单项式概念辨析时,多数教师总会莫名其妙地提出形如 的分式让学生判别其是否为单项式,这就造成了讲解与理解上的困难,结果是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毫无素质与能力上的长进。
实际上,无论从过程哲学讲,还是从系统科学看,整体性是重要的,时代的发展需要整体认知、整体思维方法,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因此本文基于"过程生成"教学理念的整体性原则,设计了一种整式概念的生成过程,其大意是:类比整数与分数生成整式与分式概念拟定先研究整式、适当时机再研究分式的研究方案对整式分类而生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拟定先研究单项式、再研究多项式的研究方案研究单项式研究多项式综合训练知识结构。
准确地说本设计只是给出了一个知识生成过程,至于教学中如何实现,可酌情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讲授式、开放式、探究式均可;实在地说讲授法应该是最基本的、且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过程生成"式讲授法基础上,酌情辅以各种新型教法,必将产生理想的效果。
二、具体设计
1、整式概念的形成
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与分数,谁能说出:"整数与分数的区别?"(注意:一定要要落脚到"除"的本质区别上)。请思考以下问题:
①、如果列车每小时运行100公里,那么2小时运行多少公里? ②、如果列车每小时运行 n公里,那么2小时运行多少公里?③、如果列车每小时运行 n公里,那么t 小时运行多少公里?④、设甲乙两地相距200公里,列车从甲地到乙地运行了2小时,问列车每小时运行多少公里?⑤、设甲乙两地相距s公里,列车从甲地到乙地运行了t小时,问列车每小时运行多少公里?⑥、设甲乙两地相距s公里,列车从甲地到乙地运行了2小时,问列车每小时运行多少公里?
那么 称为分式好,还是整式好?
与4n 比较, 4n是"数"与"字母"相乘, =s也是"数"与"字母"相乘;
与 比较, 的特点是"分母中含有字母",但 的分母中没有字母。
看来,称之为整式好!
于是:分母中不含字母的式子称为"整式",分母中含字母的式子称为"分式"。
练习:(酌情练习,略)
有了整式及分式的概念,应该继续研究它们的性质,当然一般来说不能同时进行,于是先研究较为简单的整式,适当时候再研究较为麻烦的分式。
2、整式的研究
⑴、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形成
研究整式的性质。思考下面问题且分析结果的特点:
①、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为多少?体积为多大?②、买一个篮球需要x元,买一个排球需要y元,买一个足球需要z元,买3个篮球,5个排球,2个足球共需多少钱?③、一个数比数x的2倍小3,则这个数怎么表示?④、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单价2.5倍,圆珠笔的单价是多少元;⑤、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他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多少;⑥、如图1,三角尺的面积为多少?⑦、如图2是一所住宅的建筑平面图,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有多大?⑧、数n的相反数是什么?
解:学生回答,并诱导分类得到以下结果:
分析 :首先,①-⑧的结果都是整式;其次,比较看来可这样认为:①、④、⑤、⑧是由数字、字母的乘积构成的,可看作一种基本的元素;而③、②、⑥、⑦是由多个这样的基本元素相加而成。这就是说①、④、⑤、⑧与③、②、⑥、⑦是两类不同的整式,区别在于"单"与"多"。于是为了研究方便,即给这两类不同的整式分别起个名字,称前者为单项式,后者为多项式,因此给出以下说法:
只含数与字母乘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而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应研究单项式及多项式的性质,当然只能分别研究,于是做出计划:先研究基本的单项式,随后再研究较复杂的多项式。
⑵、单项式的研究
按研究方案,先研究单项式的特征.从形式来看,单项式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因此应分别研究其数字因数与字母因数的特征,为此分析下列单项式(当然也可是别的)
6a2,a3,2.5x,vt,-n
①、分析数字因数:从个数来看,每个单项式有且仅有一个;从意义来看,具体分析:
6a2的意义是6个 a2相加,简单说是有6个a2 (譬如:我有6个桃子);
于是 2.5x可看作 2.5个 x(你有两个半苹果);vt 可看作1个vt 啦(他有一个西瓜); -n可看作-1 个n (你欠了我一个梨)。
看来数字因数的意义"非同小可",于是给它起个名字,称为系数。(注:理解 6a2是 6个 a2等非常重要,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
②、分析字母因数:从形式来看,不同单项式所含的字母因数是不同的,所以无法确定什么;从意义来看,同一个字母在不同问题中可有不同的意义,例如:(略),于是无法得到字母因数的具体意义;从个数来看,不同单项式所含字母因数的个数不一定相同,但每个单项式所含字母因数的个数是确定的,例如:
2.5x与 -n中各有一个字母因数; 6a2中有几个字母因数?(谁能说出,这是小小的难点!); 6a2与 vt中各有两个字母因数; a3中有3个字母因数。
看来单项式所含字母因数的个数,也就是所有字母因数的指数和,是单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于是特别称之为单项式的次数。
练习 (酌情练习,略)
注意:练习中,建议以图表方式板书展示结果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实际上"过程生成"教学理念倡导使用"逻辑图表"(具有逻辑关系的图表)方法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能增强板书的直观性逻辑性,更能展示知识的生成脉路。如下表:
⑶、多项式的研究(略).综合练习(略).
⑷、知识结构
注释:
①此文是课题《基于三维目标的高师数学过程教学模式研究》之《结题报告》的精简,将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发表。
参考文献
[1] 王积社. 系统科学视阈下:对三维目标的系统化解读[J].大家,2012,(2,中):112-113.
[2] 王积社. 过程化:三维目标视野中讲授法的诉求[J]. 教学与管理,2011,(33):116-117.
关键词:中学物理;新课程理念;概念教学
中学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老师要掌握三个主要环节,首先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学习概念物理知识的良好环境,这样方便课堂引入物理概念;其次是要是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物理概念;最后是不断地运用、巩固、深化以及活用物理概念,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物理概念的学习。
一、中学物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中在新课改之前就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侧重点不同。下面就具体分析传统的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1.成功之处
在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根据物理概念的基本文本内容进行解读,老师在上课期间按照物理概念的定义、内容、物理意义、延伸意义、适用范围和条件、相关概念的异同点的顺序进行讲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习技巧和知识结构,进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
2.不足之处
传统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两部分。
(1)老师对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的相关内容时,主要是侧重于讲解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这样就会导致老师在引入物理概念知识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进而使学生只是在死记硬背一些物理概念的延伸内容和意义,并没有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在即将考试的时候,老师一般是让学生使用题海战术进行物理知识的复习,虽然学生的习题量加大了,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含义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和掌握。
(2)物理概念教学的课时少。在中学的传统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是用五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其余时间是让学生进行习题练习,较短课时的物理概念讲解,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无法充分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在学习和习题练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去同化相关的物理概念知识,使学生无法建构自己的物理概念认知结构。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措施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营造物理概念学习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引入物理概念
首先在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中要营造出良好的概念引入环境,一般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环境:利用实验演示,老师提出物理概念的问题,在新课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验演示新课的物理现象,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的过程中进入学习情境;引入物理概念相关的故事,使学生能够通过故事进入物理概念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物理知识的经验引入物理概念的相关内容。
2.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加工
在老师营造的物理概念学习情境中引入物理概念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对物理概念相关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给物理概念下一个严格的定义。
一般说来,老师要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和意义,这样能够准确地概括物理现象,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程,并能够透过物理现象,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积极进行问题思考,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并能够长久地记忆物理知识,能够通过自身的感性认识,不断地进行物理概念的分析、抽象总结、综合概括,进而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定义,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物理素质,并且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通过思考,归纳物理概念。
3.老师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并能够关注异质反馈
在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课堂上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案,都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困难和疑惑,并能够通过交流时关注的已有共识中的同质性问题进行问题解答,同时关注异质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反馈出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观念和意识思想的变化和碰撞,使学生能够从理性上进行物理概念的认识,并能够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而能够使学生多方了解科学家在研究物理概念的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形成自我学习习惯,找到自身学习的困难,不断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从理性上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
4.灵活运用、巩固、深化和活用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掌握的物理知识引申到实际的生活中,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能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在讲解一个物理概念的知识点之后,要分析相关知识点的例题,通过案例,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并将类似的物理概念进行区分。
总而言之,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三个重要的环节。首先是对物理概念的引入,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问题了解物理情境所要呈现的物理概念,明白自己将要解决的物理问题,进而能够更好地定义物理概念,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物理概念,将自己总结的物理概念与其他概念进行区分和联系,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物理概念,并能够不断地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物理概念知识结构,不断地活用物理概念。
5.注重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教学
一般中学的物理知识教学有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事例分析、实验,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然后做题目进行物理概念的应用。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物理知识总结,这样就忽视了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和记忆是短时记忆和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理性分析物理概念相关知识,无法构建理性的物理学习方法。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应该要注重过程教学,具体的教学方式有。
首先,应该要注重整个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这样学生能够理性、正确认识到物理概念知识。所谓的物理概念都是一些客观的物理属性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和生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吸收能力。因此,老师在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时,最好是利用一些感性材料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物理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能够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
比如说中学物理在引入质点的物理概念时,可以举例研究雄鹰的飞翔状态,使学生先各自进行雄鹰飞翔运动的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出雄鹰的大小、形状会影响到整个雄鹰在空中的运动情况,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方法忽略掉影响雄鹰运动的形状和大小,进而引出物理运动时质点的概念。
其次,在进行物理概念的过程教学时,应该要注重学生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将物理概念进行还原,主要是将物理概念形成的思维历程进行还原,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索,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和掌握整个物理概念形成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索思维,并能够透过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找到事物的本质,进而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说在高中的物理概念加速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从问题产生开始的地方进行思考,面对最原始的加速度问题(如蜗牛在15秒内速度能够从0加速到0.2cm/s,在7s内,磁浮列车能够以433km/h的速度匀速运行),使学生比较和体验不同速度变化,然后再举出类似的速度变化,使学生能够了解到速度变化的概念,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而在比较和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探索出基本的速度变化概念,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掌握基本的加速度概念。
最后,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深入理解和兴趣,进而能够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发展的过程,才能够总结出物理概念的本质。在遇到物理概念教学难点时,老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物理学史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有耐心进行物理概念之间的比较,在比较和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进而能够内化为自身的物理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不仅是要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同时还要教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物理概念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能够将物理概念和人文文化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探索和生活体验,不断形成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的物理老师要对物理概念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有足够的重视,并能够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良好的物理概念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进行物理问题的思考,在此期间,老师要灵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本质,为灵活运用物理概念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活用物理概念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永强.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11,29(04):65―68.
[2]许锴明.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0(49):185―186.
[3]王秋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的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09):7.
一、微课的定义――微课是什么
尽管大家都在研究制作、学习应用微课,但很少有人关乎它的概念。对于事物一定要把握住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它、研究它和利用它。微课的概念目前说法不一,对于这个新事物的内涵尚未达成定论,但个人认为:微课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录制一个小时间段(约5~8分钟)的视频,就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应用于教师课堂教学或学生自主学习等途径的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多媒体教学由来已久,但鉴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使得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短片,由于开发制作成本高昂等因素而未能得以有效推广。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计算机以及各种配套软件的不断更新为微课出现打下坚实基础,微课实现了教学设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其次,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来自主学习,满足了个别化教学的需求。最后,微课是通过讲解知识点来反映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借助视频仅是它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在看到微课成为热点的同时,更要厘清微课的本质,它是一种新型教学媒体,最终体现的还是教学设计,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教学设计不到位,过分夸大微课的新颖性、重要性,那肯定会舍本逐末,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微课的优势――微课有哪些作用
对教师来讲,制作研发微课是获得碎片化、个性化学习的有效途径,可以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在课堂中实践应用微课,既丰富教学方式,又提升教学效果。一是有效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微课时间要求较短,需要以小见大,把成熟的教学经验浓缩,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运用最巧妙的方法,把一个知识点讲得清晰透彻、简单易懂。这就迫使教师在制作前必须储备较多知识,否则根本无法过滤沉淀出有效信息,并且一开始还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弄明白教学目的,做到统筹兼顾、效率优先。同时,制作后还要不断反复观看,进一步修改完善,以期达到更高标准,所以制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研究、加深学习、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逐步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同时,微课可以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显性化、固定化,其他教师通过学习借鉴,从中获得启迪灵感,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效果。二是丰富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假如微课开发成为系列,具备一定整体性、系统性,能够涵盖一门学科的绝大部分内容,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放映微课,自己承担起答疑解惑、补充说明的角色,相当于课堂上有两个教师在上课,无形之中增加了课堂授课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教师把微课应用于课堂,或用于学生课后补课和再学习,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方式,又减轻了教学负担,一举两得。
对学生来讲,通过微课这种视频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对网络的新鲜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把微课作为学生及家长再次学习的有效资源,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一是实现了学生兴趣化学习。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书本以及呆板说教式的课堂,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乏味感,而微课以新颖、有趣、感染力强以及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并具备结合网络服务的特点,很容易满足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有效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兴趣性和主动性。二是实现了学生个别化学习。要提高学习效果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学生,除了从书本模式化的知识学起,其他没有任何资源。而微课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课前学习微课可以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解决疑惑部分。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教师把行、列以及数对含义通过微课形式转成形象的图像,学生在更为直观地感受学习后,并在完成导学单的过程中提前掌握一定知识,再上课时就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课后复了对事出有因的缺课进行补课外,开展有针对性的微课“小灶式”学习,更有利于对课堂所学进一步巩固强化,特别是对于灵活难懂的数学思考题,不会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直至学会为止。
三、微课的劣势――微课存在什么问题
当前,微课发展之势令人惊喜,取得的教学成效也逐步凸显。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在开发制作、实际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对于年轻教师因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可以独立完成微课制作,但毕竟缺乏教学经验,制作出来的微课水平不算太高;对于教学经验丰富而年龄偏大教师,却因缺乏计算机知识且缺少兴趣,很难独立制作微课,存在成熟教学经验无法显性化的问题。二是从制作程度上来讲,由于设计者一开始就对设计目的、如何应用、在哪些地方应用以及以什么方法应用等问题缺乏理性思考,或因比赛而设计,所以目前小学数学微课开发制作存在质量不高、数量较少、不成体系等问题。三是从实践应用上来讲,目前开发制作的微课很少实际应用于课堂,大多将资源放置在市教育局彭城课堂网站上,供教师、学生自主选用,而现实中教师、学生极少主动去学习利用这些资源。另外,如若学生去学习这些资源,网络诱惑监管、学生视力损害、学习负担增加等新问题又会接踵而来。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30-01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和灵魂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作为现代科学工作者的基础学科的数学,其教学形式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单位一的目标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下面试从备课、授课具体过程中的准备和安排来说一下本人对新观念的初步认识,敬重专家学者斧正。
一、在备课中体现新概念
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素材。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过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课、例题已不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其次,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教学呈现方式,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再次,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做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面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例如,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后,利用平面图图形知识,为自己家设计某样东西(如窗台、台布等),也可以为学校设计花坛,给学生一块正方形地,要求种花面积是花坛的一半,怎样设计?给出几种草的价格,怎样设计?这些问题,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使“学有用的数学家”,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找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总之,在备课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这样才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
二、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物理 概念课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31-01
新的课程理念必然对应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具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来看,新理念所对应的高中物理概念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高中的物理教学应当与新的课程标准相切合,针对新提出的特点与情况,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升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教学效果。由于新课程理念的推出,再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就会显得较为简单,不利于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增加了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与难度。因此,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高中时期的学生来讲,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用实验、练习等方法与教学相配合,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将书本上学习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的开展概念课的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理解物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程度,提升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促进他们更好的与老师配合,融入到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来。
不过就实际的情况来看,在新课程理念下推行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时候还伴随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第一点,对于物理学来讲,其本身便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往往会涉及到许多方面,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感觉较为困难,而且就实际的教学效果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物理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往往会被忽略,使得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背景等不够了解。而且现阶段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仍然使用的是题海战术,教师会让学生以题型训练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知识。第二点,物理传统教学的方式往往会将物理概念中的形象抽象思维相分离,使得学生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不够充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高中物理概念课无法正常开展的重要原因。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课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2.1 设立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资料显示,一个人在产生印象的时候,总是遵循先入为主的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身所掌握的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接受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新知识来讲,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引入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就物理学科来讲,由于该学科与实际的生活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将实验作为基础来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将一些有趣的实验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知识设立不同的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将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在课堂中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便能够有效地提升物理概念课的教学效果。
2.2 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从教学心理学的相关资料来看,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由多个方面的造成的,主要有遗传、家庭教育以及成长环境等,这些方面的存在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影响。而分层教学的方法主要指的就是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别,任课老师可以进行总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情况,提出相应的授课方式。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成长,让他们更好的开始学习物理。
通过长期的实践调查后可以看出,高中学生所具有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的发育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一个班级上,对于物理的兴趣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于同样一节物理课程来讲,有的学生通过课上时间便能够完全掌握该堂课的知识,可是有的学生只能掌握一半。因此,学校针对这一情况应当设立不同的班级,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2.3 设置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对于任何教学工作来讲,学生都是整体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角后,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培养起兴趣,通过努力来提升自身的能力。
第一点,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对于传统的物理课来讲,课本中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仅仅只是进行观看。不过就演示实验的本质来看,许多演示实验实际上都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操作,教师只从旁进行辅导便可以了。通过这种方法的使用,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一来,便能够建立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
第二点,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同龄人来讲,他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相对会比较轻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要一讲到底,应当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而且还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
3 结语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的物理概念课应当是全新的理念与方式进行。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任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实践为出发点,通过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更好地促进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的热爱物理。
参考文献:
[1] 朱玉荣.高中物理学习的知识、方法[J].理科考试研究,2014年13期.
[2] 李雀飞.谈高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3] 李育成.浅谈个人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看法[J].文理导航(中旬),2014年06期.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对另个两个目标却容易忽略。针对这一现状,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五步分别是情境激趣-问题驱动-活动探究-交流表达-练习评价。五个步骤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五步教学法既渗透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又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一种值得推广教学方法。
关健词
课程标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32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新课标一般要求应用科学探究法。但有的教师怕麻烦,简化探究过程或根本上就不探究,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就训练学生解题。这样做实际上是没有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是有害的。现在考试也越来越注重过程与能力的考查。没有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没有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考试中也考不出好成绩。笔者在开始新课程改革时,也有这种错误认识,多年的习惯很难改过来。笔者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所以经过总结反思,逐惭形成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在教学设计和备课时,严格按照五步教学法的五步设计教学和准备素材,在课堂教学中亦严格执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课堂中采用该模式组织教学,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在全镇和市的统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作者就以《光的反射》和《摩擦力》为课例,对该模式的教学环节展开说明。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五步教学法的第一步是情境激趣。由于现在90后的学生社会实践少,见识少,很多物理现象根本没见过或稍微听说过,感性认识太少。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再过度到理性认识,才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因此,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一看就明,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是一节课成功的关健。物理现象选取的原则应尽量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这样学生更有兴趣,例如,学生上学每天都要骑单车。象《运动的描述》、《速度》、《摩擦力》和《惯性》都可以从骑单车入手。学生感受比较少的物理现象,可以通过大量的清晰的图片,或是高清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短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效果也很好。如我在讲授《摩擦力》这一节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观看视频《身边的摩擦现象》,学生观看很认真,这么多发生在身边的摩擦现象和人们对摩擦的应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达到了情境激趣的目的,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的。
五步教学法的第二步是问题驱动。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能书面或口述发现的问题。发现问题是活动探究的前提。因此,结合教学目的,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情境引出的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设问时,可以通过老师黑板板书、投影显示或是学生自己记录都可以。这些问题就是下一步活动探究的主线。在《光的反射》一课中,我情境激趣和问题驱动就很自然,我选的例子是:有时调皮的学生会一拿一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黑板上,师生的身上,让反射光点在教室四处移动,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就很快调动起了,这时,直接提问:这是光的什么现象?同学们很快会说出,这是光的反射现象。同时,教师恰到好处地在黑板上画出光的反射图,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且,实时提出问题,你们是怎么做到让反射光在教室乱窜的?学生很快会说出通过转动反射面。想把光射到哪,都可以通过反射面来实现。这说明光的反射是有规律的?什么规律呢?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在《摩擦力》教学中,学生观看完《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后,因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我让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记录下来。通过分组合作,每一组解决一个问题,然后让他们表达交流。实现了协作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步教学法的第三步是活动探究。这里,我把科学探究要素中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统称为活动探究。这是因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科学探究可涉及所有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灵活取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站在一个高度来处理各个教学环节。例如在《光的反射》一课中,学生只需要简单的猜想,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器材,设计实验,找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反射面之间的关系。在《摩擦力》这一节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经历探究的所有要素。基础差的学生当然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探究,有时还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以其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五步教学法的第四步是交流表达。科学探究最后的两个要素是: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学一般用交流与表达代替了上面的两个过程。交流与表达非常重要,因为它既是强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绝不能越殂代庖,只有学生自己加工的语言学生才能理解和牢记。学生之间互相表达,多次重复也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表达和交流,实现第三维教学目标。
五步教学法的第五步是练习和评价。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要用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物理问题。现学现用比学了以后隔一段时间再用的效果好得多。现学现用,可以强化知识,更全面理解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完后要有小测。以实现评价功能。没有评价,教师就不知道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没有约束力。这对于平行班的教学尤其重要,评价的结果也是对学生针对性教育的重要依据。
时间安排原则,以一堂40分钟的课为例:复习(3分钟)—情境激趣(2分钟)—问题驱动、活动探究、交流表达(共25分钟)-练习和评价(10分钟),这样的时间安排是最合理的。通过精心设计和精心准备素材,控制教学时间和节奏并不难。
一、当今高职民法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民法发展的曲折性,使得我国民法课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再加上高职教育是一个新型教育类型,其课程教学无论是在教育的培养目标、结构设置等宏观方面,还是从教育模式、方法、内容和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都传承本科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民法课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具体而言有:
(一)在培养目标方面,民法课教学没有和法律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长期以来,法律教学并非从事法律职业的必要条件,更不是惟一途径,因而民法课教学也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训。这使得法律职业与民法课教学之间缺乏制度联系,民法课教学与民事法律实践脱节。把民法课教学作为纯粹的知识传授性的教育,虽然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二)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释现有的民事法律条文以及论述民法学课程的体系、历史发展、概念的争论及一些基本理论,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涉及甚少。但是,在现实中纯粹的民事条文的分析几乎是不存在。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不正常的现象,一个熟背法条、理论深厚的人竟然不会解决实践中的案例,而一个没有专门学过法律的人反而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民法课教学方法单一。在民法课教学过程中,讲授式的理论教学过多,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仿真模拟教学等运用过少。
由于现行的民法课教学存在以上的这些问题,因而造成现在的民法课教学只是传授给高职院校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不能使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们学会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面对民事法律实务时,其动手能力不尽如人意。由些可知,民法课教学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以及社会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高职院校民法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民法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现代教学思想的核心是,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为学生创建思维活动的空间,进而培养其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在国外,课堂教学较多采取的是“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这对实现双向交流、教学互动及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顿悟力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简言之,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创造精神,这应成为我国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民法课教学要改变以往和学生交往和沟通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学生的需要和学生面临的问题,不能只关注自己准备的教案和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案的关系,教案最后是否会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二)教材与课外读物并重。传统的民法课教学由任课教师选定一本教材,教师和学生都围绕该教材进行教与学,考试一般也不超出教材的范围。而目前民法课程的教材不下20种,各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而教师在选择教材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只能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教师应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教材和课外读物并重”。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传统的民法课教学由任课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很少甚至没有设实训教学环节。很多教师形成了“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忽视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没有直接感性的认识,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对民法理论的适用与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从“以理论教学为中心”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并重”,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三、高职民法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民法课教学的模式是一种训政式的、由上而下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如此教学,理论肯定与实际相脱节,这样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天生营养不良”,毕业后,无法立即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民法课教学必然做出积极的改革:
(一)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法律思维
高职院校的民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的角色的转换,引入诊所式教学方法。
1、通过运用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所式教学的实质和目标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攻克难关,协调处理所面临的法律事务。在处理实际案例时,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所面对的法律问题,然后协商讨论达到共识,从不同的角度将理论探讨推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老师居于指导地位。通过实际案例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如何与法官、检察官、对方当事人打交道;如何查阅案卷材料,准备证据,撰写司法文书,如何准备庭上辩论等。
2、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在运用知识处理法律问题的时候,老师的指导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式的指导。学生亲自接触案件,处理法律事务,老师只是作为“旁观者”发言,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老师和学生都处于独立的地位,双方不必追求对同一问题的共同见解。对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做出“好”与“不好”、“对”与“错”的判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
(二)运用“二位一体”的民法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体现。学习民法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把民法的教学分成理论教授、操作能力培养两个环节进行。
1、注重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我们所倡导的理论讲授,不是教师满堂灌,而是将“传道”与“解惑”相结合,并且在“传道”时突出重点、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清楚,教给学生较成熟的理论,以免学生误入歧途。注重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教材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教学应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抽象理论知识,而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回归具体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演练,其对消化教材、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技能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德国的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教学模式,将课堂设在工厂与车间的旁边,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这种方式可以借鉴来改变课堂教学依纲照本、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形态。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将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空间。
重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机械效率的概念.难点:额外功判断、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教学资源:PPT课件;铁架台,动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教学过程
2.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校买来了一批物理实验器材,要将实验器材从一楼运到三楼物理实验室.请问:你如何较省力地把这些器材运
到三楼?(说明:该设问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学生:可用简单机械,如滑轮组,或杠杆,或斜面,或轮轴.教师:今天,我们首先从最简单的动滑轮提升物理实验器材开始学习讨论相关问题(如图1).教师提出问题: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通过细绳对机械做功相等吗?请各位同学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2.2猜想与假设学生提出猜想及依据: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不相等,使用机械做功大小可能比手对货物做功大,因为使用机械做功不仅包括提升货物所做的功,还包括提动滑轮所做的功及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所做的功.(说明:在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经验和事实,或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利用发散思维对未知的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预见.教师在让学生提出合理猜想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以此教育学生猜想与假设不是异想天开,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3设计实验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应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我们共同来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请问: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学生:为了比较使用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是否相等.教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学生:需测出物体的重力和物体上升的高度,手对绳端的拉力和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教师: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学生: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教师: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测量前,弹簧测力计应调零;测手对绳子的拉力时,应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测距离时,刻度尺应竖直放置;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应改变物体的重力,多次采集实验数据.教师: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怎样设计?表格中应包括哪些物理量?学生:应包括实验次数、物体的重力G、物体上升的高度h、手对绳端的拉力F、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动滑轮对货物所做的功W1、手对机械所做的功W2.
2.4学生小组实验及物理概念的建构表格设计好后,学生两个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表格中的W1和W2.(说明: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展开实验,在提高学生实验器材使用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师在巡视中注意指导个别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相等吗?想想:什么功对我们有用?什么功对我们没有用?学生:两者不相等.使用动滑轮对货物做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提动滑轮所做的功和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做功对我们是没有用的.教师:我们将对人们有用的功称为有用功;对人们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如:克服机械自重、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称为额外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称为总功,即总功为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教师板书: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定义)教师:为了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从而引入机械效率.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计算公式:η=W有W总×100%(教师板书)教师引导学生注意:(1)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2)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的,所以机械效率小于1.教师:若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60%,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6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60%,另外的40%是额外功.教师:小常识介绍: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40%~6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60%~80%.
2.5分析归纳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刚才所测的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议议:三次实验机械效率相等吗?你认为机械效率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学生:三次实验动滑轮机械效率不相等,从实验数据可知,用同一个动滑轮提升重物时,物体的重力越大,提高相同高度时,有用功越大,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大.可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有关.由此可推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还应与动滑轮重力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有关,即与额外功有关.当有用功一定,动滑轮重力越大、绳与滑轮间的摩擦越大,额外功越大,机械效率越低.因此,为了提高机械效率,可增大有用功和减小额外功(教师板书).(说明: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论证环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但初中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并不成熟,教师要给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甚至是讲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6生活物理社会教师:请同学们再议一议我们课堂教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使用滑轮组搬运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到三楼,如何做到既能省力又有较高的机械效率?学生:应尽量增大实验器材的重力,使用轻质的滑轮组提升器材,使用表面光滑且轻质的细绳绕滑轮组.
2.7课堂小结(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2)机械效率定义、提高的意义及途径.
2.8课后作业若用杠杆、斜面或轮轴搬运物理实验器材,又如何做到既能省力又能提高机械效率呢?哪一种简单机械效率较高?
3总结
1转变旧思想,形成新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更新课改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当然,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否则就不能摒弃传统教育中的“填鸭”、专制、封闭的恶疾,摆脱旧的束缚,高扬人文、民主,创新的大旗,走出教育创新的新路子。作为课改的先锋教师,我利用课余的一切时间,积极参加每一次的培训,做好每一次的笔记,写好每一次的经验总结和反思,逐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并在理念上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思想转变。我还积极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并在2008年的省级培训中获得优异成绩,这些都为我在课堂教学中解读教材,创设情境,设疑提问,激发兴趣、师生互动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2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而言,理论性强,概念观点多,不好理解,不好记忆,再加上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地讲的话,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想说爱你不容易”。那么,如何给沉闷而严肃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下面就是我在课堂实验改革中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创设情境,树立学生的主体思想,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全体参与。同时情境的创设也不应该是一个又一个活动的叠加,而要尽量注意情境间的递进性和承接性,给学生留下情感体验的过程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结果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很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注重时政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就滔滔不绝,可一旦上课就无精打采、哈气连天。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以时政新闻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方面,我及时通过报纸杂志、视听媒体、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扩大视野,增加知识的储备,让自己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捕捉当今的最新信息,上通国际风云变幻,下晓社会是非曲直,并能精挑细选各种社会素材,以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切入点,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乏味的理论内容变得生动、通俗、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
“要想知道梨的味道,必须亲口去尝一尝。”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集相应的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我不会再给学生留一些死记硬背的作业,而是让学生步入社会做调查,或者让学生动手作时政简报、名人名言录,收集德育小故事,名人伟人典型事例等。多样化的课后实践作业行式,既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又能使课后实践趣味很浓,让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在趣味中激行,在趣味中掌握实践探究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最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在课堂教学中,我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还可增加课堂的容量,加快课程的进度。如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教学中播放伊拉克战争的片段,使学生对国家主权、领土、政权有了深刻的理解。
3及时总结反思,指导将来教学
在进行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经常进行总结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希望形成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以利于将来的教学,我也知道这是一个永不止步的漫长过程,但是我会坚持不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