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管理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科专业代码:120210)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产业,包括影视产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与数字产业、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化博览、文化会展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主要课程: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概念、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人力资源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美学与艺术概论、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演艺传播、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
推荐院校: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其民族文化产业极具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206;专科专业代码:650204)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课程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六个模块而展开。
主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组织理论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选聘与测评、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人力资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前景:在企事业单位及咨询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办公室文秘等工作。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901K;专科专业代码:640101)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旅游饭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信息系统、旅游文化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经济法、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学、公共关系与礼仪学等。
关键字: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前景
一、引言
2009年7月,继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规划之后,我国政府又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的出台具有划时代意义,意味着文化产业终于被提升到国家层面,作为一种产业受到政府的巨大重视,自此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使我国文化产业开始了一个新的征程,它将站在更高起点上,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以为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以生产和为社会提供精神财富为主旨而发展壮大的一门产业。文化创作狭义上包括电视剧创作、音乐创作、小品相声创作、舞蹈创作、电影创作、文学创作、机械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产业是在人们消费方式与手段大变革,国际分工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被喻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朝阳产业”。
(一)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虽然中国文化产业开始比较晚,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迅猛。2009年,我国政府制定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中强调:“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十报告指出,“着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
这些政策的出台明显提升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战略地位,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巨大的政策优惠,将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机构有34万个,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逾500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为1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012年,第一次突破4万亿元。
(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日本、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一段距离,如日本的GDP构成中,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到20%,美国的文化产业总产值约为GDP的22%,由此观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性明显,文化产业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则发展较慢。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中东部地区人均文化事业费为36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27元和25元,相差甚远。
另外,我国文化产业中在各行业发展情况也大不相同。电影行业发展最为迅猛,2012年我国电影产量共893部,居全球前三。2010年,我国出版传媒、音乐、广告、电影等行业的增长约为16%,增长情况相对温和。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我国拥有5000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情怀,有非常的丰富文化资源可用于开发。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文化产业。
(一)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带动国民消费经济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增加就业率和创业水平。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效益和作用不言而喻,由于市场空间广阔,可以拉动巨大的消费需求,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要发展一国文化产业,就必须深度挖掘该国文化产品的内涵,努力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不仅要对各种文化作品与服务进行市场细分,还要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运营方式进行操作,努力营造文化气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三)弘扬中国文化
文化只有得到广泛传播,才能促进不同肤色、不同地区的人们广泛交流。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都有着不同的语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和文化差异,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增进相互了解,要实现这些,就必须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相关产品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该国人民,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四、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暴露出的问题日益明显,例如对文化产业投资过少、缺少影响力品牌、对外文化交流局限性大、文化输出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一)文化产业投资过少
2012年,全国在文化、娱乐、体育方面的投资达到2400亿元,同比增长60%,但其投资完成额仅占全国城镇投资完成总额的1.2%;2012年国家财政支出为113600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仅为155亿元。
我国文化产业接受和利用外资水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外商投资比例,2012年,外商投资额为1117亿美元,只有6亿美元投资在文化和娱乐业领域,仅占全部投资额的0.5%。2012年。与外商签订的直接投资合同中,文化体育娱乐业仅占全部总数的0.5%。我国文化产业在利用外资结构和方向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融资方面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处境不容乐观。
(二)缺少影响力品牌
如今,商品品牌成为全球经济瞩目的焦点,有影响力品牌意味着巨额、丰厚利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屹立而不倒,就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品牌作为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载体,成功打造文化品牌作为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不言而喻。
每年,全球65%的动画片和动漫产自日本,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去巨额财富。2001年,日本文化产业仅次于制造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美国文化娱乐业以年收入超过400亿美元的成绩早已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据中国文化产业司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幅为1.5万亿元,仅占GDP比重的3%,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加速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我国经济发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规划》的出台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目前还只是一个口号,落实具体政策才是关键。
(三)文化输出速度缓慢
根据《中国文化文物交流年鉴》显示:从1985年到2012年,签订的文化协定从5项变为145项,从协定数量上可以看出,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变化。在这一段时期内,中国GDP总量却从9016亿元增长到519322亿元,增幅达5660%。由此观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机制、市场、平台尚不完备,文化交流信息不对称。虽然,我国有比较完善的房地产、人才、农贸、证券交易、黄金期货等市场,唯一缺少的是文化交流市场,缺少全民交流就是失去了文化产业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必然会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前景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意见高度统一。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接近14000亿元,约占GDP的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1.94%增加至2011年的2.85%,年平均增长23.35%。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收入为14569亿元,电子、图书出版物发行量居世界前列。2012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产值超过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总额和比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012年,国产故事片上映893部,电影的票房收入达到171亿元,比2011年增加30个百分点。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投资最佳选择
根据调查,一国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时,居民在文化领域的消费就会快速扩张;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会呈快速上升势头;超过5000美元时,就会发生井喷现象。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6100美元,步入文化产业消费增长的快车道,是进入文化产业的最佳时机。
(二)文化产业投资空间广阔,回报链条延伸长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包括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业的内容价值可以重复使用、多次消费,产品形式丰富,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电影、音乐、电视剧、画册等,之后可以把这些产品制作成CD或纪念品,延伸产业链条。
(三)文化产业是国家战略发展要求
我国正在执行“拉内需、扩消费”的政策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困境,扩大文化产业消费是拉动我国内需,拉大居民消费的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手段。尽管我国从2003年才开始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但政府部门很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门强调要施行一系列举措,不断继承、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09年,我国政府《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具体措施。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确定了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这些政策的出台都说明了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六、启示
中国拥有世界大最庞大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资源并不等同于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如市场主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产品缺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亟待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我国要实现文化产业繁荣的远大目标,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还需要社会、企业和政府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从而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改革来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诟病,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解放市场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价值,共迎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张晓明,胡慧林.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曹晶.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2(01).
>> 文化产业信用担保机制:台湾的经验与启示 台湾地区银发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规范发展文化产业担保行业的几点建议 我国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台湾信用卡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倒逼机制与文化产业的分类改革 台湾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 基于台湾经验的福建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思考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启示 文化产业的“福田经验”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 西方文化产业管理的特征与经验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文化产业:来自深圳的启示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台湾运动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启示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机制及双向发展模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而直接保证,则需企业自备申请书及相关文件向信保基金直接申请,经信保基金直保审议委员会匿名投票,审核通过后核发承诺书,企业再凭承诺书向往来银行申请融资(见图2)。相比间接保证,直接保证手续更为烦琐,需要企业提供除申请书外详细的企业资料表,分析产业状况、企业经营管理概况、撰写贷款计划书等,对企业从业人员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直接保证的优点则在于,相比银行初审,直保审议委员会更注重非财务面资料,如无形资产、产业前景、经营团队、研发创新等,这为缺乏抵押品的文化创意产业等中小企业带来更高的成功概率。
图2 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直接保证申请程序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还存在一些问题,文化产业多元投融资体制亟待完善,以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难题,为河南区域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一)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缺失
现阶段的政策性投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如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是通过补助、贴息、奖励三种形式,支持有产业基础、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或产业项目,但资金数额有限,难以满足众多中小文化企业的需求。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单一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重点企业,多数是由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形成的,如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支柱产业,政府投入仍占相当比重,在企业的发展中,融资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运用证券市场融资的大型文化企业仍是凤毛麟角。吸引外来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在扩大发展规模上,融资渠道也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
(三)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不畅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有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由于融资平台搭建尚不完善,文化企业又缺乏专业的融资团队和融资理念,多数文化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银行借贷为辅,利用其他融资方式获得资金的文化企业为数较少。
二、解决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困难的建议
(一)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准入政策,加强文化产业政策与投融资政策之间的协调,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细则,确保文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之间的衔接,提高政策的协调配合与执行效率。
(二)完善文化产业政府投资机制
强化各级政府财政投资政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额度,通过政策性投资对有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市场潜力的文化企业提供投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或产业资本进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同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还应建立对投资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确保财政投资政策的引导作用。
(三)建立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
建立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需要有政策性银行支撑,支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需要有政策性银行跟进,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扶持新兴文化产业的兴起,支持文化产业规模发展。
(四)构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
加强银企之间协作,为文化企业构建融资平台,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完善文化产业融资政策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衔接,建立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建立文化产业重点优质项目数据库,提供金融专家为文化产业的咨询服务,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银企洽谈会,促进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双向对接。
(五)加强文化产业融资市场管理
在构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的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融资市场管理,规范融资市场竞争。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后备文化企业的上市安排,优先办理立项审批、核准、备案等手续;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以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参股控股等方式的融资,推动风险投资基金等风险投资者给处于创业阶段、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
关键词: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使得文化产业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引擎[1]。但要实现文化产业能够保持良好态势发展需要对文化艺术管理加以重视。
一、文化艺术管理简述
人们在进行一项文化艺术活动的时候会预先设立理想的目标和最佳的效果,然后根据预设的目标使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活动的实行。与物质化的商品来说,文化艺术产品的意义更显深刻。营利性的艺术产品依旧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尽管具有盈利的目的,但是文化产品在生产、销售及管理等方面与物质化商品都具有区别。文化产品还可以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文化涵养,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富的意义。因此文化产业管理具有切实意义,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化艺术管理地位
1.文化产业的特性
由我国文化部在2003年出台的规定文化产业的具体范畴。将之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根据这一规定,让文化产业更加清晰明辨,使得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发展。根据这一规定,可以积极推行文化艺术管理,大力推发具有产业特性的文化艺术产品。当前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拥有的产业类型比较丰富,还包含了文化服务等行业。如果没有实现有效的文化艺术管理,在资本等各因素的刺激下有可能会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需要对文化行业加以规范,才能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重视文化艺术管理要素
文化产业的产品与工业商品的营销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工业产品可以凭借薄利多销的方式来获得利润,但这种方式在文化产品的销售中却无法行得通,低劣的文化产品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无法进行销售。在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要想获得成功,推出文化产品,需要有质量优良的文化产品,策划可行的销售方案,借助新媒体进行产品宣传,使文化艺术产品可以为大众所知并吸引他们进行消费。以《阿凡达》为例,这部作品以新技术作为噱头,未来科幻等富含想象力的内容牢牢抓住了大众的眼球。因此,文化艺术管理不仅是艺术一方面内容还涵盖了管理的要点,二者在文化产品的创造和推广中发挥作用。
三、提高对文化艺术管理重视度
1.形成重视管理要素观念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历史都非常久远,但是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各国开始加大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视度,并且由于他们的前瞻性发展推动了他们文化产业的兴旺,有些国家的文化产业甚至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在我国周边的日韩两国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他们的文化产业之繁荣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需要从观念上意识到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性,从战略高度对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进行思考分析,在文化产业管理中使生产要素的能量得到释放,运用先进管理推动产业的良性长久发展。
2.逐步落实专业科学的管理
我们国家不缺乏高水平的创造团队,但是和国外同类型的团队相比较起来,却拥有更低的收入,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为艺术寻求资金的方法,也就是没有好的管理。要想扭转这个不良局面需要落实专业科学的文化艺术管理。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制度转变后遗留下来的人员安排不合理的问题需要解决,对管理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加以改革,采用任命市场职业经理人的方法,以这些人才为核心进行专业的集资、规划、宣传、销售,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重要因素。
3.民营企业需要进行管理改革
美国的百老汇是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案例。他们的文化产业全部由市场进行调控,所有文化产品都是具有营利性的商品。他们在进行剧本主题的选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市场运作模式。由制作人通过对受众群体的审美趋势、票房走向分割市场要素进行调查后确定主题,以此提出策划方案吸引有投资意向的投资商,资金落实后再聘请作家完成剧本或聘请作曲家完成曲目的制作。一个完善的文化产业链是多方面力量的合作,与市场密不可分。市场调研、专家评估、资金准备、聘请艺术创作者、销售、售后统计等具体节点的筹备依靠一个普通企业是不能完成的,需要专业的管理队伍进行统筹规划。这将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精的发展。民营企业应当舍弃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方式,引进先进管理团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运营水平。
4.创造引进先进管理要素环境
国家需要出台更多积极有效的法规政策来激发文化艺术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和执行力。美国的文化管理力量不仅是自身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利用而且还调动的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如迪士尼电影中不仅运用了欧美文化,还运用了中东的文化已经我国的文化。根据电影衍生的各类周边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获取了超高的效益。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足,这暴露了我国文化管理层面的漏洞。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的竞争和挑战,我们需要保护好自身文化产业资源,创造多种条件发挥文化艺术管理优势。
四、结语
我们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获取利益的同时不难遗忘社会效益,应当做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将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对于国外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取其精华,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不可轻视,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然比较晚,规模还不够大,但是我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科学管理,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产业 风险资本 产业化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以大量彻底性创新形式出现的。然而既有的文化事业管理制度框架以及其他传统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的惰性,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形势,同时调整这些制度和结构也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比如这可能意味着传统产业从业者失去工作和技能)。它们会理所当然的成为新的文化产业发展阻力,文化产业化会经历一段整体社会制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产业政策和逻辑思维占据着统治地位并进行着有力的抵抗。但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强大而有活力的朝阳产业,显然已经影响了当下的政策制定、产业结构和投资偏好方向。它在近十年迅速点燃了创业者、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想象力,并将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引发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当然,如果想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就必须在投资模式上、在以效率最大化为目的的组织模式上、在所有社会角色的思维地图和那些对经济及社会进程起着调节和驱动作用的制度上(包括行政管理,产业政策,金融管制等),进行大量配套的变革。毕竟,我国的文化产业化需要引导大量资本迁移到文化领域,而在这个过程中,风险资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产业投资的高风险特征
我国的文化产业化起步较晚,不同门类文化产品形态差异较大,运作规律不尽相同,受到的政府管制程度不同,其所适用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也不同,具备好的商业模式和成长性的文化企业仍是少数,尚未形成规模巨大的文化航母,而是以中小型的文化企业竞争为主。这些中小文化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初期,资本积累少,有形资产少,贷款资信少,经营风险高,市场难预测,成长性模糊,同质化竞争严重。相对应的,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投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投入的资本是个人的创意、智力和知识等无形资产,不易衡量。文化创意及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也具有不确定性,文化创意项目或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这一系列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给文化创新贴上了高风险的标签。因此,创新型的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它可能造成投资的血本无归,也可能会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企业。文化产业界有二八定律之说,亦即文化创新的成功率仅为20%甚至更低。
这种高失败率导致传统的国有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对文化领域的谨慎态度,毕竟这些机构更加重视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偏好低风险的贷款,而且由于利率等方面的限制,它们即便承担了高风险,却难以获得相应的高回报。但是,由于原有的事业管理制度,我国对文化经营单位的设立以及民营和境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形成了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制度性壁垒,加之国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投资与退出管理机制,如何在兼顾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的平衡下建构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理论和实践体系,指导文化产业投融资活动,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毕竟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但是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内容的管控制度还在制约着它的发展,这些社会、文化和制度框架的惯性依赖和模糊处理,也给文化产业投资带来了极高的不确定性,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而涉及到文化产业的投资机制,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本增殖的委托合同关系。投资方无法观察到文化企业或融资者的行动,只能预测市场并通过最终的结果来检验这种预测,但是这种结果受到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随机事件的影响。我们不能凭借某个导演拍摄影片的票房以往业绩来对本次投资行为作出确定的结论,我们也不能凭借对创业团队的主观认定而断定这家文化企业必然会开拓出广阔的市场。可见,对于文化创业的投资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创业团队非常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持有机会主义的心理,进行欺诈性的自利从而导致道德风险。
风险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兴趣
风险本身是中性的,它意味着为了未来预期收益而牺牲现在,这种必然是一个相当直接的、确定的、可预见的牺牲,而未来能够得到什么却是间接的、不确定的和不可预见的。但是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利润,比如IDG早在1999年互联网行业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就以120万美元获得了百度4.9%的股份,而在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百度的股价曾迅速蹿升到150美元,仅百度一项投资,IDG就获得了1亿美元的投资回报,加上对搜狐、腾讯、慧聪等著名的互联网公司的投资,它的平均回报率高达500%,回报金额高达10亿美元。我们倾向于把这种偏好高风险、高回报的资本称为风险资本,它将闲置在世界各地的具有一定风险偏好的资本吸纳集中,并重新配置到那些富于冒险和创业精神的人手中,一部分用于房地产投机或者任何传统产业中可能存在的机会,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改造传统产业和促进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在近几年成为风险资本的新宠,风险投资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将这些资本投向不同的文化企业或者项目以分散风险获取利润,这种投资在很多情况下无抵押担保要求,并且着眼于企业或者项目的未来。
人力资本也是文化产业和风险投资之间最本质的内在关联,这一点也使得文化产业具备了吸引风险资本的特性。文化产业是一个以原创力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获取财富的经济活动,它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本价值的产业。而最明确承认人力资本价值,从理论到实践均认可人力资本价值的投资机制,就是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将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视为有价值、可投资的资源,帮助这些创意、创新企业实现从人力资源向市场价值的转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风险投资承担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巨大的风险,因此,作为一种回报,它们在前期进入的时候,通常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就可以分享到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在未来高成长中的高增值。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而更多的表现为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文化产业中的人力资源凭借自身的智慧创造,使风险资本投资者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合作伙伴而存在,并以高额的投资回报作为条件雇佣了风险资本。这是一种让资本服务于人才的新的经营机制。
当然,风险资本介入文化领域,还会积极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并在很大程度上给予指导。那些具有成功企业及运营经验的创业家也可能会被引入到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投资家一起寻找项目、识别项目,开拓新的事业,甚至代表风险投资方进驻被投企业,担任高管。风险投资家往往也是被投企业的重要投资顾问,为企业的发展战略、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建议,风险资本进入之后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这就对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和创业者的道德风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监督作用,较早地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控制资金流向和流量等方式规避风险,帮助企业的运营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风险资本助力文化产业化进程
一个产业的发展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文化产业化过程涵盖了产业从形成到成熟的整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风险资本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险资本尤其喜欢文化产业这种新兴的产业。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正处在形成期向成长期的过渡阶段,大量寻找盈利机会的风险资本蜂拥而至。虽然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没有成长为支柱产业,但是它创造的高增长率和利润率却符合风险资本的偏好。文化领域的重大创新已经或者有望获得快速的增长和超额的利润,新内容、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在风险资本支持下显示了它们巨大的潜力。这时,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可投资货币,这是在传统产业增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们也同样在寻找机会。而文化产业惊人的增长速度和利润表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更加物美价廉的文化产品大规模进入消费领域。
但是,毕竟风险资本更倾向于使创业者(生产资本)别无选择地按照金融逻辑而非产业逻辑行事,并且使之屈服于它的标准。它将从文化产业获得巨大收益视为必然,也期待着从每一次和每一种投资中获取厚利,而不满足于较少的数量。这时,风险资本并不为还不够发达的文化生产提供资金,而是会发展出复杂的金融工具以实现钱生钱的目的,再加上金融领域较高的预期利润,使得很多原本的生产资本不愿意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去,反而流向金融领域。这样,围绕着文化企业及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金融开始热炒,并可能迅速形成泡沫并急剧膨胀。十几年之前的互联网泡沫就是如此。在概念炒作和风险资本运作的鼓噪声中,人们对文化产业的信心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投资加入其中。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必然会经历这样一段投资狂热期,大量的金融资本过度关注了企业估值而不是按照产业自身规律进行生产。比如2013年一家刚完成几部作品的影视公司估值动辄十几亿人民币,这种潜在盈利的生产和对利润的现实要求之间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最终会导致文化产业投资泡沫破灭。虽然这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可能损失惨重,但是无疑,风险资本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成长,使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得以建立、市场环境得以完备。
之后,市场会重新建立更广泛的金融资本而不仅仅是风险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适当关系,生产资本被明确视为文化产业的财富创造者,金融资本则发展成为财富创造的促进者而非投机者,二者在什么是值得进行并且有前景的投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金融资本能够从文化产业成长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利润,同时也会促进文化产业真实增长和真实红利的发生,这显然已经演变为一场正和游戏。未来,文化产业的成熟和繁荣阶段,更可能是在生产资本而不是金融资本的主导下发生的。金融资本是流动着的,它并不积累文化生产能力或产品营销经验。随着一些企业变得足够强大,向垄断过渡的并购浪潮就开始了,比如华谊兄弟、百度、腾讯等,追寻投资机会的巨额资金为这些兼并、收购、多元化和海外扩张等行动提供了方便。之后,文化产业最终成为传统产业并逐渐衰退。实际上,在文化产业的成熟阶段,对于风险资本而言,它在其中获得丰厚回报的机会已经较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减少很多,但是它已经在客观上促使文化产业完成了它的产业化进程。这时候,风险资本会选择从文化领域流出成为“闲置资本”并开始寻找其他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展开新一轮的风险资本与新兴产业的热恋阶段。
结论:风险资本、文化产业与产业结构变迁
在产业变迁的过程中,曾经作为增长引擎的传统产业(比如钢铁、制造等)开始遭遇市场饱和、规模效益递减、增长放缓、利润下降等困境,它们在获得了规模经济最后一些好处之后,却反而受到了巨额固定投资的强力束缚。这时候,文化领域的创新却层出不穷,创新可能意味着丰厚的利润,也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正是因为风险资本家手中掌握着寻求利润的大量资本,文化创新才有可能获得资金的支持从而转变为商业现实以及产业繁荣。尤其是当在传统领域的投资回报越来越低、投资机会越来越少、投资前景越来越渺茫的时候,风险资本会更加倾向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创新想法,尽管这样做也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077-03
[作者简介]刘迪(199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
文化既是社会生产力也是社会软实力,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创新力的表现形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尚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尚不能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抗衡。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对世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进一步研究,紧跟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增强我国文化实力,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国外文化产业主要发展政策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趋近成熟,目前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政策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引导模式;以韩国为代表的政府推动模式。
(一)美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美国的文化产业世界领先,文化整体竞争力占据世界首位,文化产业政策采取市场主导的模式。政府并不直接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秉承公平竞争的原则,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采用纯商业运作的模式。
早在1965年,美国联邦政府就通过了《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并建立了国家人文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保证政府对文化艺术方面的出资。美国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每年独立用于文化产业的转移支付金额约占地区政府转移支付总额的11%,转移支付资金由政府部门核算,交由议会审批,再由法院裁定。在法律方面,美国十分重视对文化产权的保护。1998年,美国针对时代特性采取数字化文化版权保护策略,制定并实施了《跨世纪数字版权法》 [1]。同时,美国注重科技优势和艺术家的活动。美国文化产业领先地位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科技含量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美国发达的电子传媒技术,支撑着美国文化产业的输出平台。美国从事文化产业相关活动的艺术家在指定的文化产业区内从事与文化创意有关的各种活动,即可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
(二)英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英国是文化产业的起源地,文化产业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文化产业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英国政府制定的文化政策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政府与文化机构之间的关系。政府与文化机构有明确协定,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在文化产业管理上采取互动模式。
英国是世界上首个以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英国牢牢把握住文化知识带来的全新机遇,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推进本国经济持续发展。英国在1997年就创立了文化创意产业行为领导小组,在国家产业战略层面提出文化产业理念。1998年创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出口推广咨询小组,大力推进文化创意的出口,并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和艺术基金。英国政府对文化市场及企业不采取直接干预的措施,由民间机构全权负责文化企业的鉴定、审核、培育等方面。英国注重对长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部署的投资,出台各项有利于提升文化创新的政策,从早期幼儿教育开始着手,发掘文化创造才能,加强各阶段文化人才培养。英国政府通过成立的基金、出台国家贷款保证计划以及投资的形式给予文化产业支持,到2000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第二大产业,约占GDP的8%。
(三)韩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韩国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竞争中不得不提及的典型范例。韩国文化产业繁荣离不开韩国政府的推动。
韩国政府在1997年金融经济危机过后,将文化产业提升为新世纪的战略支柱产业,在1998年制定“文化立国”的政策方针,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多部法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韩国政府实行系统的财政资金支持措施。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有方向、有选择地实施资金扶持,保证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并对其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2]。韩国政府还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政府优先对文化产业园提供优越的地理位置,并对园内文化企业进行投资。韩国政府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在文化产业发展中重要地位,韩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占政府总预算的1/5。为满足持续增涨的文化人才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东国大学、首尔大学等高校增设产业设计、游戏设计等专业。同时也注重国际间人才的交流c合作,每年出资选派大量人员到海外进行实地调研与学习。
二、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优势
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政府明确的战略规划、严格的法律政策、科学的投融资模式以及文化人才的培育方式。
(一)注重战略规划及文化资源聚集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战略产业,目前有些文化资源还很有限,急需具有权威性、能够统筹全局的发展规范指导,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并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将有限的资源聚集。通过分析美、英、韩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对文化产业重视度极高,从战略层面认可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建立各类文化产业园区,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美国高度重视经济市场和竞争,一直以来美国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为文化产业迅猛发展营造宽松的外在环境,保护文化企业间的竞争行为,推进文化产业持续繁荣态势,各州均有文化产业园区,给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致力于构建科学的文化产业规划,注重文化资源的聚集,政府推动如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为园区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改变旧城区的经济和文化生态,为城市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
(二)产业保护法律体系健全
美、英、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均已建立健全的保护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文化产业不同部类的专业法律主要由国会或者议会主持制定,具有法定性、严密性、规范性等特点,为文化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已将文化产业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保障层次。例如,美国颁布实施《国家人文艺术事业基金法》《版权法》《反电子盗版法》《伯尔尼公约实施法》等;英国制定实施《保护已印刷成册之图书法》《垄断权条例》等;韩国制定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基础法》《影视录像振兴法》《数字音乐振兴法》等。这些文化产业发达国家以现实国情、科学技术条件、产业成熟发展度为根据,有选择、有规划地制定适合本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法典,注重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广大群众版权意识,维护市场上各文化主体的公平竞争,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3]。
(三)充足的资金扶持
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当前,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发达国家及地区将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投入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当中,通过完善金融政策体系建立起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引导带动全社会共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在资助构成方面美国财政支出仅占小部分,大部分资金来自大型企业、公益组织以及个人捐助。英国文化企业发展靠政府引导,在根据自身规模核算所需资金后,由财政带头吸引外部资本流入,并给予企业一定支持比例。韩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大量的政府资金支持,2000年韩国政府出资60亿韩元在韩国多地进行文化投资,突破国家预算总额的1%。韩国政府还通过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创业风险投资及文化企业创立初期税收减免等多种形式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资金[4]。
(四)明确的人才教育培养管理机制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企业竞争优势的保障都源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新。各国政府都将产业发展的重点聚焦在完善人才引进与管理方面。在纽约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设了广泛的艺术课程,为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培养大量的人才做铺垫。美国的文化企业按照从业人员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按比例向员工分配公司股份,为文化人才提供自由的工作环境与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文化产业争取到大量高级人才。英国在2008年实施了“创意英国―新经济的新人才”战略计划,通过艺术机构、广播公司、贸易团体等机构的共同合作给年轻人提供发展创意和批判性思维的机会。韩国政府建立了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库、人才培养委员会、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等机构,注重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职业培训,提供大量的国际交流的机会。
三、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从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来看,有效的政府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也应制定合理的产业科学发展战略。
(一)科学制定文化产业战略,构建布局文化区域
当前,美、日、韩等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对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一,要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针对国情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耍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调整产业布局,促进我国文化繁荣。第二,鼓励对文化产业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政策领域明确文化产业概念,利用有效的传播渠道向公众进行推广,使文化强国的思想深入人心。第三,对文化资源进行区域整合,合理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园区。中央及地方政府应研究定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内部资源科学开发、有效利用,实现聚集区内文化企业相互带动,充分发挥经济规模优势及地方历史文化优势,形成文化产业效应。
(二)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提升文化产权保护意识
我国制定的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数量不足、内容不完善、法律层次较低的问题,若想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急需健全与完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第一,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立法经验及国际文化立法惯例,在已有法规条例的基础上完善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文化产品审核标准和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制度。设定合理的文化产品审查标准,明确文化产品审核程序,确定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机制及退出机制,对文化企业经营资格进行严格审查[5]。第二,加大文化产权保护力度。我国对文化产权保护法律缺失,民间产权创意保护意识薄弱,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资产版权开发的阻碍。在立法上,应该突出网络环境下有关网络图书、文案创意、影视媒体的创意产权立法,逐渐完善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增强大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三)加大文化财税扶持力度,形成多元产业融资体系
现阶段单一融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产业扩大发展需求,要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就必须不断完善财税制度,形成融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第一,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资金投入方向上选择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重点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战略并突出区域特色文化。第二,完善文化产业税种及财税政策内容,在其中体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鼓励和引导,支持向社会提供健康、积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合理运用财政补助、税收抵免、投资退税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文化产业发展。第三,加快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机构,给予有实力的文化集团公开资格认定,鼓励商业银行向信用良好的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有前景的文化领域,实现文化产业多渠道筹资融资[6]。
(四)加强人才基础专业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政策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保障与支持,因此人才问题是关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第一,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加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及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强大的教育效用,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培养创意、管理、策划等高端人才,并综合利用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及网络教学平台,鼓励设置与文化相关的课程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培养大量文化人才。第二,扩展文化人才来源渠道。着重吸引大量海外高水平的文化创作人才,学习国外各文化行业组织策划经验,训练出一批了解文化产业链运营的高级运营人才。第三,完善专业人才保障激励政策。应该提高文化专业人才基本工资水平,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对创意、创新给予高额奖励。为专业文化人才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以及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其充分发挥想象,大胆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菲菲.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54-55.
[2] 王家忠.文化创意产业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6-50.
[3] 杨京钟.中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01-203.
[4] 乔桂明,刘沁清.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创新[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54-59.
(xxxx市文化局),
根据省文化厅(xx文计函[2006]66号)文件要求,我局就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xxxx市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xxxx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xxxx市民营文化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异军突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不断扩大,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日益增多,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步成为一支“生力军”。这些民营文化企业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x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xxxx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构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影和演出为主,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艺术摄影、培训、网络、印刷等项目为主的综合市场体系。截至目前,共有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700余家,其中歌舞厅67家,占总数的9.6%;网吧163家,占总数的23.3%;电子游戏厅116家,占总数的16.6%;图书发行零售142家,占总数的20%;图书vcd出租88家,占总数的12%;打字复印社120家,占总数的17%;婚纱摄影14家,占总数的2%,从业人员近万人,年营业收入约1.5亿元。另外,民营艺术培训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初步摸底约有30家以上,大多是家庭式培训,少有规模性。对这一领域,目前我市工商、文化等部门尚未管理起来。全市还有上百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40余家流动电影放映队,主要活跃于农村乡镇,大多数是业余性质、家庭作坊式,基本没有工商注册。
(二)企业构成。此次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20张,回收116张。民营文化企业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有45家,占总数的38.8%,注册时间在3—5年的有36家,占总数的31.1%,注册时间在6—10年的有34家,占总数的29.3%,另有1家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0.86%。本次调查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为个体性质,有85家,占总数的73.3%,私营独资有25家,占总数的21.6%,股份有限公司有6家,占总数的5.2%。
(三)地域分布。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市区、城区及靠矿区的集镇。这些地区的文化企业起步早,发展也较快,偏远乡镇的文化企业相对就很少,发展也较慢。但是也涌现出了如临涣镇、百善镇、刘桥镇、南坪镇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的亮点,主要是依靠自身特长,发展民间演出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正比,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充分说明和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分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迅速,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集中于市区和城区,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衡。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基本都是家庭式个体经营,尚无法律意义上的治理机构,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还有待发展。但是,近年来新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也有部分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型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ktv量贩等歌舞娱乐场所,如阿里巴巴飚歌城、翡翠明珠娱乐会所、聚富圣会自助卡拉ok等,投入规模在400万以上,单个文化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近百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800万元左右。
在调查中,大多数的民营文化企业业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民营企业业主对未来企业发展持“一般”、“不佳”、“不好说”的态度分别占29.3%、27.6%和15.5%,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仅占18.1%。
二、企业融资和资本运营
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积累(86.4%)和民间借贷(74.6%)上,银行借贷的比率仅为18.2%。民营文化企业存在较大的融资困难,有部分民营文化企业认为是企业资本金不足,找不到担保人,但大多数认为是管理不规范。所有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业主都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由于民营文化企业自身规模小,大多未介入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全市仅有原市电影公司由于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由原公司人员买断经营。
三、企业发展环境
有近八成的民营企业业主对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尚可(很好类占12%,较好类占18%,一般类占66%,较差和差类为0)。但是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在土地使用、专业技术职评、社会保障及劳动用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税费方面还存在有关税收减免、奖励不能兑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和多头收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税费压力较大,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加之市场准入、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当民营企业遇到麻烦时,首选的解决途径也是找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或工商联,仅有2.91%的业主选择打官司来解决问题,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训(占总数的62%)、信息咨询服务(占总数的42%)、技术服务(占总数的42%)和创业辅导(占总数的42%)。最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占总数的8%)、减少审批(占总数的42%)、人才培养(占总数的34%)、禁止“三乱”(占总数的24%)和提供信息咨询(占总数的20%)等方面提供服务。
就目前调查的状况看,民营企业对当前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尚可,较满意率达85%以上。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对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了解少、信息闭塞等问题。有85%以上的企业认为2005年4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文艺繁荣。但是,从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和较低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还不适应。
首先是观念陈旧,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来把握文化产业。
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散、规模小。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700余家,但投资大多在50万元以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为数甚少,缺少大规模,连锁化的民营文化企业龙头。经营项目与内容单一,文化企业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
三是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占较大比重,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经营项目与内容竞相模仿,大多停留在价格、硬件设施等低层次竞争上,缺乏服务内容的创新。
四是从区域上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区域不均衡,城市中扎堆,偏远乡镇断档,除部分发展较快的乡镇外,其他偏远乡镇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
五是融资难。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行业人士常常有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总是缺少资金去实行或包装。大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得很好,但更多小企业处在艰难生存的状态,银行的大门几乎不向他们敞开,故民营文化企业只能靠“滚雪球”的办法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六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目前,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者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例很少,学文化经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几乎没有,加之员工流动性大,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七是信息闭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指导和引导,使得民营文化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加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类型,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依存性较大,信息闭塞导致家庭作坊式的文化企业比比皆是。
五、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要树立文化经济化理念,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地同经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xxxx在安徽率先崛起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发文化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全面发展我市各项文化产业。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第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可将民营文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得部分,设立专项资金,创立“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办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性贷款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每年由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将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第四、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研究制定xxxx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中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其中。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信息传播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五、构建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要加快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领域资本、人力、信息、生产资料等集聚,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文化要素市场中,发展文化中介市场尤为重要,要积极培育立足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与文化管理部门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经济实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集体、个人及非文化性质的企业参与文化中介机构的组建。
今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中国经济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将从人力资源转向人才资源,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为中国经济打造人才高地,教育与就业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教育与就业格局却出现了裂缝,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人尽其才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地区出现了技工荒、民工荒。怎么样让人才结构调整跟上经济结构转变的脚步?这不仅需要学生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三思而行,也需要政府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跟踪研究,建立完备的高校专业预警和社会就业预警机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使教育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需求。
需求门: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就业市场
文化产业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的起步与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影视、动漫、网络数字内容产业、文博会展、文化旅游、文化经纪、演出、设计、广告业等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迫切,政府的文化部门同样亟需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管理人才。多年来,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偏重于艺术理论、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以及服务于艺术本体的技术人才,对艺术产业、艺术市场经营和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文化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滞后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懂经济管理、理解现代技术、又深谙艺术内在规律的复合性管理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十分匮乏。
目前,文化产业人才主要的就业去向有:一是贴近市场,为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集团各相关行业提供服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二是适应新时期文化事业管理需求,从事文化事业管理和公益性文化产品策划营销的管理人才;三是为高校与科研院所输送教学、科研人才。尤其是日益崛起的文化产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快速上升势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逐步开放,外资进入壁垒逐步消除,国际化的文化经营人才需求也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管理各层次的从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从业人员”反映的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程度和对就业的贡献。文化产业从业总人数不断增加,2008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82万人,比2004年增长18.6%,占全国从业人员(77480万人)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30210万人)的3.91%。
综合文化实力促进和影响综合经济实力,加快了城市的国际化步伐;反过来,城市的国际地位和综合经济实力又会作用于综合文化实力。美国就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文化对世界各国的渗透,与西方国家一起垄断了90%以上的世界新闻,控制了全球75%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来自美国;美国影片产量占全球影片总产量的6%─7%,但却占据了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
文化产业为各国创造了更多的潜在社会经济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据统计,文化产业每年为加拿大提供大约60万个直接的工作岗位,为秘鲁提供20万个工作岗位,为墨西哥提供200 万个工作岗位以及更多的临时就业机会。在20世纪80-90年代,整个欧盟的文化产业就业人口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所占比例上都呈强劲增长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与整个欧盟的就业形势相比,文化部门的就业仍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趋势。到2002年,欧盟文化产业的就业人口达416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2.5%。正如欧洲委员会在《文化、文化产业和就业》(1998年)中所指出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不应被看做是纯粹的投资,文化领域的消费也不应被看做简单的消费,而应被看做一种中长期投资,这种投资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公共税收,而且有利于长期就业,并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增强区域和地方的活力。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也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十一五”期间国家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培养门:
想说爱你不容易――合适人才凤毛麟角
种种迹象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十分引人瞩目的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规模和财富创造能力上也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实力,成为其不断扩张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就业“蓄水池”
文化产业的行业和门类众多,产业链条长,进入门槛低,就业容量大,且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不仅适合个体、自由职业者和掌握传统技艺者等各类不同群体就业,而且,作为知识经济和服务行业,特别适合大学生、研究生等知识阶层就业和创业。据有关专家估算,在北京多达数十万人的“北漂”中,有一半以上属于灵活就业的各类文化人和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但是文化产业专业的毕业生就真的吃香吗?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民,不仅自己带研究生和博士生,而且还是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位跨越高校和企业的“两栖人物”,在谈起文化产业专业的毕业生时,却露出一脸困惑。“尽管我自己也带学生,但作为文化产业集团的董事长,在招人时,如果知道是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的,我一定会非常警惕,生怕这人高不成、低不就。”
什么是文化产业?什么是文化产业管理?这是每一个相关系科的老师,被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任何一个学科发展,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研究对象、基本构架、逻辑起点等等。如果连这个东西是什么都不明白,又怎么去研究呢?”很多高校老师都十分疑惑。
正因为某些高校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所以其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可谓是“各唱各的调”。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各地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参差不齐,学术支撑和学科设置不尽合理。
华东政法大学王建龙副教授自2005年以来,一直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负责人。他坦言:“可能有人觉得我们已做得很好了,在进行本科项目评估时,也没有一个人说不好。但我并不开心。”
展开实地调研、举办文艺活动、搞社会实践,华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表面看起来干得热火朝天。“但我一直感觉很怪,这些东西就像一群中文系的学生做出来的。如果我们搞的东西,中文系的学生也完全可以做出来,那需要我们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干什么?”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211和985学校中,文化产业专业的所属院系五花八门,包括经济类的、文史类的、传媒类的,还有艺术类的。这无形中导致某些院校偏重经营管理,有些偏重媒体或人文领域,甚至还有高校将其归于文化遗产方向,不一而足。
对此,王建龙副教授表示,文化产业相关学科不能再依附于其他学科与学院,而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文化产业专业的负责人要清楚文化产业专业究竟是什么。“做研究的可以搞,从商的可以搞,法律专业的可以搞,但是学生要毕业、要吃饭,我很着急,我觉得对不起我的学生。”
“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需要与产业紧密结合。但目前,我们的理论研究与产业融合度不高,教学与实践脱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范周教授表示。
“表面上看,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很热门的专业,但与实际需求一接触,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虚热’。”广东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方东教授表示。据悉,去年广东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的毕业生,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就业的比例仅为15.4%,而今年这一数字又下降到了14.6%。
一位来自山东某高校文学院的教师说,在确定文化产业专业的招生数量时,学校并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具体需求。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自从2006年设置文化产业专业以来,学生的招生数量连年上升,计划招收100人,实际却招了122人。去年,实际招收了130人,而今年则直接递增到150个以上。“市场有没有具体的需求?需求的数量是多少?在设置专业时,我们是否考虑到这些问题了呢?”
“在大学学习时,我和身边的同学都有些困惑。本科四年,我们学的东西很多,也很杂,但却并不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小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在沪上某媒体集团负责发行管理工作。她说:本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去媒体的,有去公关公司的,有从事行业咨询的,也有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之,就是一个字――杂。我们曾经觉得文化产业专业是‘万金油’,能从事的行当很多。但临毕业时,我和身边的同学发现,真正称得上对口的就业机会其实很少。”很多文化产业的毕业生都面临着这样相同的问题。
看来,要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虚热”状态,教育界还需从学科定位和市场需求出发,合理布局,扎实办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具备真才实学的文化产业人才。
我国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是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国内众多大专院校都设有广告、设计、传播等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毕业生,但多数大专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或者是专业性欠缺,大量的文化创意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职位。从2007、2008年和2009年初的美术设计、创意等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难,就可见一斑。
人才的教育和成长需要时间来磨炼,而产业的成熟,也同样需要时间。
以下数据来自于麦可思对2007届、2008届,以及最新完成的2009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调查数据(该调查结果以就业蓝皮书的形式,已经于6月2日正式),继续推出国家振兴产业中的文化产业业所对应的重点专业供需分析,以帮助高校配合国家振兴产业发展,调整相关专业结构。
注:本分析报告基于2007届、2008届和2009届在文化产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实际就业数据。抽样调查从事文化产业本科毕业生有效问卷总数为9604份,高职毕业生2552份。调查覆盖了文化产业所招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全部职业和专业。数据来源于麦可思全国调查。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事实上,世界各国对其并没有统一界定,美国多讲“版权产业”,日本则称“内容产业”,强调内容的精神属性。在一个经济体越来越发展成熟时,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提升它的经济贡献率,会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点。张艺谋的“印象”系列、2010年的上海世博,都是其中的优秀案例。高质素的创意推广人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宠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文化产业对应的专业都应当迅速扩展。以动画专业为例,虽然排在文化产业对应的主要本科专业第5位,但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其2008、2009两届毕业生皆比全国同届毕业生平均半年后就业率低出10个百分点以上,被2010年就业蓝皮书列入红牌预警专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则由于目前中国的动画产业发展不充分,仍对大学应届毕业生需求有限。二则高校培养过程中缺乏创意,难以匹配产业的需求;而就读该专业的学生,不少人选择这一专业许多是因对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而就读此类专业,需要的却是对动画本身的热情。
高校门: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科建设的困惑
学科归属不明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效果评估体系缺失等。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文化产业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就直接受到限制,“我们的学生想攻读文化产业专业的研究生,却没有相应的硕士学位点。” 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包晓光介绍,目前大多数学校培养文化产业专业研究生的做法都是挂靠在其他学科之下,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硕士培养挂靠在艺术学院下面,授文学硕士学位。“因为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相关专业刊物也缺乏,我们的许多科研成果都没有地方发表。”包晓光说。
事实上,对于文化产业这样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专业,对它进行学科划分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几乎没有一个学科能完全涵盖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同意把它划为管理类或者经济类学科,因为它毕竟是一个产业嘛。”包晓光说。
专业涵盖范围过广、学科归属不明的情况也给当前的本科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多数学校表示,在教学、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出现过迷茫、困惑,“我们发现,全面教授文化产业相关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实用,很难和市场对接,因为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具体的,各个门类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这样的培养方式实际没有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胜冰说。
中央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在文化与传媒学院,是最早被教育部批准设立这一专业的学校之一。其系主任何群说,由于学科界线不分明,培养目标不清晰,最初培养的人才和市场完全脱节,“不过,经过最近几年的摸索调整,同时结合我们学校的专长,现在逐渐明确了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方向,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大而全的人才。”她说。
事实上,经过近四五年的发展,各高校都逐渐认识到,不可能培养出适合文化产业所有行业的人才,只有结合自己的特色和专长,集中向某一方向培养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林振宇表示他们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影视项目管理,主要培养制片人,一是文化经纪方向,这两个方向都是结合传媒大学自身的优势设立的。尤其是影视项目管理方向培养出的人才很受欢迎,有的毕业生已经参与到当前一些热播影视剧的制作经营当中了。“我们认为这个专业不能跟整个产业对接,而应该跟业态对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市场所需要的。”不过他也表示,至今在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仍有困惑。比如说,是应该把文化产业概论等课程设为核心课程,还是把影视制作、演艺活动策划、媒介营销等设为核心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存在种种混乱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经过几年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对整个专业体系的摸索有了进展,对文化产业学科的认识更为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