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教学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一、主要活动与形式
据校情我们以听课、评课为主,每两周一次听、评课,用示范课、公开课、随机听课的形式互听互评,听课评课时请相关领导和老师作指导,作好笔记,重作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另外,利用好网络资源,共同学习新课标,利用网络的教学实录与自身作比,找差距,促改进。公开课尽量用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促进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新教师成长分析
自我认为是极富悟性和灵性的人,工作中具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特点。以我个人庸见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
1、师德健全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心学生、团结同事等品行表现出色,这块作为党员的王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
2、教态稳健走向成熟
一学期以来的结识,我由一个娇柔、可爱的学生形象正在向一个成熟、稳健的资深教师看齐。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天空对于初步教坛的我来说过于陌生,因此,学期初课堂表现给人以不知所措的感觉,通过几堂公开课的历练,我自信了,举止文雅,口齿清楚,文语滔滔不绝,学生的反应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一般到“爱上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课堂操控能力的全面提高
初为人师的我,处处以自身的标准和要求去衡量学生,因此,教学中常遇尴尬局面,原因在于高估了学生的成绩,“因材施教,因生定法”是我需要学习的课堂教学理念,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应重基础教学,加以适当的知识拓展教学,那我们就必须要从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入手,利用好校本,适应学生,落实教学。
在与学生的磨合中我悟到了独解。十月份,《多变的天气》这节示范课的教学是成功的:重难点突出,学生体验突出,课堂教学时间把握的恰到好处。这节课可以明显地看出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4、落实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变革的高峰期,从教学设备,到教学方法,都处于不断革新之中。然而,改革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教学理念。现代高等教育的对象,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更广泛的信息和更平等、开放的教育,这就对从教者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和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适应新一代的教育对象,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在过去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将其当作教育的终极目的,学生则成为被加工、被塑造、被动施加影响的产品,使得学生只是知识的附庸而不能成为知识的主体,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应是一个主动和富有建设性的过程,知识只有在学生的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坚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转变观念,合理组织教学过程,进行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积极地学习,激发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提倡教师应尊重与关爱学生。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一批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年轻,有思想,有活力,同时充满叛逆,需要被尊重,渴望得到肯定。教师必须和学生多交流沟通,在生活上关心,在专业上帮助,在课堂上给予尊重和鼓励,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QQ聊天、电子邮件等都能作为现代教学手段,教师可借此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对哪方面知识有迫切的需求,喜欢的课堂组织形式等,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调整课程难度和侧重点,合理组织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2.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教育活动,学生参与的程度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课程等不同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与接受知识并举。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活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开拓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尽管有时候学生提出的观点不成熟,甚至有一些分析没有理论支持,但是通过参与课堂的讨论,分析实操案例,以及参与课堂的准备工作,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锻炼实践操作。
3.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
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然而,每个人都能基于本身的特质持续地向前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面临着学生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对课堂内容接受程度差异较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以一种平等、宽容、博爱、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将学生视为鲜活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知主体,公开地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表示赞赏,鼓励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思路和步骤去寻找答案,教师绝不横加干涉或设置条条框框加以约束。通过多次来自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这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思考,必然使得更多学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并理解和感受他人。
三、注重潜能开发,创新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教育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被赋予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即以充分开发个体潜力为核心,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个体潜能,帮助学生在观念的碰撞中理清思绪,独立判断,做出自主的选择,这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教育价值的取向。
1.突出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
人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因个体差异,某些能力发展的空间很大,而有些则较小,只要得到开发,这些能力都能表现出来。能力与知识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能力作为一种实践的本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起来的,所以改革教学方法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实操能力为核心,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行性答案的探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等综合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常常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连续的、发散的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全方位、多角度、联想迁移式地思考问题,使学生经常在打破常规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正是创新思维的特点。通过针对同一来源的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锻炼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分析对比大家讨论中提供的不同意见和解决方案,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又可使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这就是求同思维的表现。
四、回归社会生活,实现教育目标
作为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直接指导学生日后实操,所以必须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入社会这个真实的环境中。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高等教育都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教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向社会生活回归才是当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以人为本的教学,除了传授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生活发展。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源。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扬学生的个性,挖掘潜能,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达到回归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孙群智.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本理念构建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7).
[2]侯艳萍.现代大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探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成黎明,黄艳.大学教师教学以人为本之策略.大学教育科学,2007,(1).
[4]曲海英,王丽萍,孔令玲.案例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医学教育探索,2007,(10).
关键词 社会责任理念;会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91-03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我国许多企业和会计人员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忽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导致违背诚信、做假账、偷税漏税等社会责任问题日趋严重。高校作为会计人员培育基地,不仅有义务向社会输送会计知识之才,更应当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德才兼备”之才[1]。传统会计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过分强调会计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并由此形成一系列传授会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的熏陶下,培养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但不难发现,这些会计人才的道德水准、法纪观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且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是其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障碍。因此,在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理念是高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当前会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会计理论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方法落后。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教师辗转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缺乏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选择仍局限于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然而会计行业的发展伴随着会计知识的更新,亟需高校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长期不变的教学方法赶不上教学质量要求的步伐,亦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降低上课效率,不利于会计知识的传授与社会责任理念的培养。
2)重技能,轻思德。在利益因素的驱动下,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强调实用性,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社会责任知识的融入。学生则认为社会责任的教育只是一如既往的形式教育,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会计专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忽略对学生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的正确引导,导致学生以考证为学习目标,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未接受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在步入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很难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明辨是非,亦很难意识到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导致其在会计实践过程中道德伦理丧失,违纪、违规、违法等现象时有发生。会计人员出现这种问题,就是高校长期“重技能、轻思德”教育的结果。
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众多高校的会计教学形式局限于侧重道德和法规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忽视社会责任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如部分高校虽开设了实验与实习环节的实践课程,却没有将“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其中。然而,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理念以及理解运用社会责任相关知识,亦不利于培养其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这也是传统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2)实践教学薄弱。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是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会计专业生源扩招,实习经费短缺,校外实习基地少,再加上高校侧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等原因,会计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例如,部分高校安排了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统一组织、确切落实实习环节,毕业实习最终变成“面试”实习,实践环节的社会责任教育更无法落实。
3)考核环节不完善。众多院校虽已设立实践教学环节,却并未建立较完善的考核体系,抑或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在教学考核方面仅重视专业技能考核,缺乏社会责任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考核,或者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形式化,并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即使设立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环节的不完善也将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亦不能真正落实会计社会责任教育。
2 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的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加大课堂实践和案例教学的比例,以基本教学资料为素材,运用课堂讨论、课堂交流和案例教学等形式,传授经验类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案例讨论教学法 案例讨论教学法引领学生身处真实、强有力和多角度的范例环境中,切身体会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利于其更清晰地理解会计专业知识,更准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更加明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履行社会责任。课前,教师精心挑选案例,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帮助学生理解书籍中譬如社会责任等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课中,教师通过采取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案件。课后,教师应将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纳入课外作业中,认真批改,及时讲评,通过作业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社会责任理念的掌握程度,并将其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思考,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引导其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背景下进行多角度分析,探讨事件的真正原因;再联系会计人员在案例中所处的位置、担负的职责与社会责任进行深层次分析,剖析其处理业务的方式和运用的专业技能,辨别处理方式合理与否,并对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及矫正;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评价。真实客观的案例有益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以及更好地了解现实的经济社会。
错导法 该方法与苏格拉底辩证法相似。苏格拉底在辩论中以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们产生新思想[2]。如图1所示,在错导法中,教师首先介绍背景知识,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教师故意和学生“唱反调”,增进课堂师生互动,引导其运用专业知识思考,引起对违反会计道德与法规行为的争论,从而巩固专业知识并产生正确合理的职业判断。师生之间的相互辩驳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并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教学方式[3]。辩论式教学通常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之后进行,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就论题中涉及社会责任的问题创意设疑,创造辨析情境,让学生判断真伪,在较好地拿捏社会责任这杆秤的同时,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求异思维,有助于培养其有主见、有独立价值观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教师应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运用大量的图表分析和案例分析[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自学能力。
此外,演讲法、表演法、合作教学法和专题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奇妙之处,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
3 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树立社会责任理念,首要在于更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中。同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此,强化会计人员社会责任感应把握会计课程学习的规律性,有序进行[5]。“社会责任”理念下的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
实验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环节由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组成。
1)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配合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增强授课效果。教师将课程理论知识和社会责任理念贯穿于财务会计学、审计学、初级会计学和成本会计学等实验课程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基本动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并通过管理会计学、财务分析及财务管理学等课程设计实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培养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
2)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可以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验一般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之后进行,如“基于社会责任绩效的企业竞争决策模拟”实验教学环节。实习时,一个班可根据人数分为若干组,一组即为一个企业,每个小组在拥有相同资源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彼此间进行商业合作和竞争,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坚守岗位,在处理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出谋划策。在考核小组业绩时,要同时引入经济和社会责任指标,小组成员必须明白: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是正相关的关系,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身上都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可以锻炼协作共处能力,并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道德学分”。
实习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根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的变更和发展会影响其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价值观的形成和根本性变更。实习环节是最贴近社会实践的一环,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1)认识实习。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帮助其了解会计业务流程,促进对会计认识的具体化。此外,学校可以组织课外社会责任主题活动,开展诸如以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为主题的辩论赛、专题讲座,以诚信为话题的演讲比赛,放映涉及会计法律题材的电影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更透彻地理解会计的社会责任。
2)业务实习。业务实习体现为模拟实习,如会计手工模拟实习、沙盘模拟实习、会计软件实习等。实习成绩包括手工实务操作技能、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经营决策技能以及抽查成绩,学习态度、责任心、诚信和团队精神也应予以纳入实习考核成绩中,这也是所谓德才兼备中的“德”字的体现。其中,抽查方式是一种由教师口头向学生提出会计实践报告中的问题并要求当场作答的考查方式。这一成绩的设置与评定,一方面有利于指导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会计实践的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少数学生作假,抄袭他人的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资料的行为,进而有助于评价学生的“诚信”水平[6]。
3)毕业实习。通过参加毕业实习,学生能真正走进企业,进行真实的会计业务处理、审计和财务管理活动,并在实习结束时提交实习心得与实习公司出示的评价书,借此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指标之一。毕业实习在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现行会计、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审计工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会计的社会责任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奠定基础。
科研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研环节是深化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部分,帮助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有利于提升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创新和动手能力,为发明新产品和研发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这一环节通常可以通过诸如进行社会调研或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开展科研活动等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院校举办的各种科研比赛活动,出席科研讲座,学习他人的科研成果、科研经验与精神。学生应跟随导师做科研项目,从事与专业相关或感兴趣领域的基础研究、开发与应用研究,譬如参加关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项目。同时,教师要加强教学辅导,指导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及时撰写论文,并将其成果作为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指标之一。通过科研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深层次的专业知识,逐步完善会计技能,并为将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奠定基础。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在加强企事业财务管理、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亟需大批的专业会计人才,此人才缺口的培养是社会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高校本科会计学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保持对品德的崇尚及社会价值的追求,对现实社会中的负面行为予以批判,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教学方法培育愿担负社会责任、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同时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本科会计人才培养问题,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经济、会计准则、管理方式和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高层院校会计教学方法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会计教学方法的各方面应根据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雷振华,阳秋林.基于社会责任感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138-140.
[2]梁景时.试论苏格拉底哲学与柏拉图哲学之间的血脉关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9):26-33.
[3]苏振兴.苏格拉底的教育价值思想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2):180-184.
[4]阳秋林,邹树梁,唐洋.《社会责任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设想[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4):77-78.
一、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紧跟时代步伐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注重学习是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的最有效的手段。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平时,我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类刊物,从刊物中汲取营养,领略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促使自己彻底改变陈旧和落后的教育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三、课间体育工作
加强两操大课间管理,特别是广播操的教学。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第二,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课间体育舞蹈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第四,口令要清楚、洪亮、准确。第五,纠正错误动作要及时。另外,在课间操教学过程中还得到了各位班主任的大力支持。所以,使做操质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训练工作
关键词:知识 能力 素质 教学模式 烹饪技能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58-01
1 烹饪“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
烹饪知识是在烹饪生产、研究等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烹饪认知和经验的总和。烹饪知识是学生学习烹饪专业的起点,是开启学生烹饪学习智慧和才能的前提。学生以在烹饪职业学校校园学习有关课程的书本知识为主要获取烹饪知识。
烹饪能力是学生能够胜任某项烹饪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而言烹饪能力以技能操作能力为主。烹饪能力是学生立足餐饮业获得行业承认的基本条件,以操作技能为主的烹饪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烹饪素质是以培养学生烹饪职业素养为主,包含:烹饪职业道德、烹饪职业行为习惯、和烹饪职业意识等方面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安全卫生意识,团结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烹饪职业素养的教育和生成寓于烹饪知识和烹饪技能能力的学习和培养活动之中。
烹饪知识是烹饪能力与烹饪职业素养形成的基础,又是烹饪能力与烹饪职业素养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烹饪技能课程的教学中,要重视烹饪知识的回忆、巩固和发展。
烹饪能力是烹饪知识与烹饪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又促动着烹饪知识的更新与烹饪职业素养的完善,在烹饪技能课程的教学中,应以烹饪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
烹饪素质是包含烹饪知识与烹饪能力在内的综合反映,又制约着烹饪知识的运用与烹饪能力的发展,在烹饪技能课程教学中,必须融入以烹饪职业素养为主的素质教育。
烹饪知识、能力、素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在烹饪教学活动中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同步提升的过程。
2 “知识、能力、素质”理念引领下的烹饪技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2.1 适应现代餐饮企业需求高素质、高技能员工的需要
现代餐饮企业要求员工不再仅仅地掌握一门烹饪操作技能,而是人格、知识、修养和创新等方面的终合素质要求。烹饪专业技能课程是仿真教学,与餐饮企业的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学生在烹饪专业技能表现出来的素质技能就是今后在餐饮企业工作岗位表现出来的素质和技能,因此,以“知识、能力、素质”理念为引导进行烹饪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和烹饪操作技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受餐饮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员工。
2.2 能促使烹饪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以技能为本位到能力为本位。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以技能为本位的传统理念,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烹饪专业技能课程是烹饪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知识、能力、素质”理念引领烹饪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对烹饪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影响,能促使烹饪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2.3 有利于促进烹饪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职业教育没有应试教育的矛盾和压力,然而技术至的传统理念影响着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有不少烹饪专业技能课程教师认为,烹饪技能操作课程就是教学生烹饪技术,烹饪技能课程重视烹饪技能学习,轻视烹饪专业知识和烹饪职业素质培养的传统理念不符合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影响着烹饪人才的培养质量。以“知识、能力、素质”理念引领烹饪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能促使烹饪专业技能课程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参与烹饪技能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 “知识、能力、素质”理念引领下的烹饪技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
以中国名菜《京东板栗鸡》教学为例。
3.1 教学理念
(1)知识。
掌握河北菜特点和京东板栗基础知识、江西名菜三杯鸡、河北名菜烧南北等拓展知识。
(2)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烹饪知识、烹饪原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制作中国名菜技能操作能力,展示盘饰制作能力。
(3)素质。
培养学生热爱烹饪专业、尊敬教师、勤于思考、安全卫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立志成才。
3.2 教学内容
(1)授课章节名称:中国名菜主题二:京鲁风味名菜子课题:京东板栗鸡。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制作京东板栗鸡的工艺流程,提升中国名菜制作的烹饪技术能力,知晓河北菜的特点,京东板栗的原料知识、食疗知识,培养学生烹饪技术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3)教学重点:①烹饪实训课礼仪规范素质养成。②京东板栗鸡的工艺流程。
(4)教学难点:①刀工:鸡的分档。剁块 ②京东板栗鸡的原料知识、食疗知识。③ 烹调方法:红烧。
(5)更新补充:①河北菜的特点。②京东板栗鸡的食疗知识。③鸡类菜肴的盘饰。
(6)课外作业:①完成京东板栗的实习报告。②上网查阅河北传统名菜和创新菜的知识。③以鸡为原料,设计一款创新菜。
3.3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素质)]
(1)礼仪规范、素质养成:烹饪系实训礼仪规范(素质)。
(2)任务1 刀工展示:将光鸡经分档后剁成块(能力)。
(3)任务2 盘饰制作和展示:运用食品雕刻和冷菜拼摆技法进行盘饰制作(能力、素质)。
(4)任务3 演示烹调工艺流程:将切配好的原料烹制成京东板栗鸡成品(能力)。
(5)任务4 烹饪知识演讲:①河北地方风味的特点。②京东板栗的原料知识(知识、素质)。
(6)任务5 烹饪知识抢答(拓展知识):①板栗在食疗上被称为什么?②三杯鸡菜名的历史文化传承?③菜肴盘饰分为哪三种型?④烧南北的烹制工艺流程?(知识、素质)。
(7)活动评价菜品展示:①结分评价(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②京东板栗鸡的成品展示(知识、能力、素质)。
(8)布置作业(拓展知识):①完成京东板栗鸡的实习报告。②上网查阅河北传统名菜和创新菜的知识。③以鸡为原料设计一款创新菜(知识、能力、素质)。
(9)职业素养培养检查:卫生大扫,烹饪设备检查保养(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人教版数学 自主学习
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的规律,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开拓创新思维。对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进行探讨,阐述了如何有效地进行人教版数学教学。
一、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数学教学有利于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不能准确地分辨事物的真伪,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人教版数学教学在学生的初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学是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实施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充分、完美地结合。
二、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对于刚接触学习的孩子,对每一门学科都是以一种好奇的心态去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应重点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授的学科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自身做起,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人都平等对待,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教育,多和学生交流,消除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内容,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在视觉上吸引、打动学生,给枯燥的数学学习增添了色彩。将数学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环境中,快乐、顺利、自觉地展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进行计算,应适当地将学生喜爱的游戏运用到教学中,触发孩子的感觉器官。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发展
教师在备课时,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面对问题鼓励学生敢说、敢想,在自主探索中找寻答案。计算是整个数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计算也占有较大比例。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往往都是先做题后进行思考,这样并不能让他们得到更大的收获,而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寻方法,自己主动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将数学回归生活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应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为基础,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使学生的生活经历转变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并对其应用和说明的过程,在学生对数学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是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得到发展。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统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是将数学回归于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在学生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让他们回想在何时何地使用过人民币,激发他们积极发言的兴趣,他们通过交流、讲述、观察、回想等方式,用较短的时间认识了人民币。此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在生活中弄清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鼓励学生多亲自实践,多经历一些事,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应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鼓励,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后,适当地安排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学会使用货币等。最后,同学们都带来了他们买的东西,并清楚地记录了钱的用处,计算出了数据,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此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快乐。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书本上枯燥的数学知识相结合,学生将会在生活中得到丰富的教育财富和新的创新思维,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将变成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小结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表现,新的课程理念则是新课改活的灵魂,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理念正逐步深化,在使教师自身得到改变的情况下,也带来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惊喜。如何正确使用好教材,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其措施、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人的体会和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需要教师们共同探讨和研究,真正完成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晴霞.巧用主题图,打开数学之窗[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8(3):45-47.
[2]赵春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0(39):231.
[3] 葛敏辉.对人教版课标小字数字戴验教材的实践思考[J].教法改革纵横.2004.(28).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反思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体验性的体现程度;反思教师角色转换是否到位,在师生关系上是否和谐,在教学方式上是否做到了民主、平等,与同事是否做到了教学合作。
2、反思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案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教学情境中师生是否情感交融,学生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是否得以点燃;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尖刻的问题,教师如何驾驭;教学过程的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反思教学是否运用了启发式和探究性等教学方式。
3、反思教学得失。
对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片断详细地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将教学片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以使自己在教学中精益求精。对教学瑕疵之处,认真进行回顾、剖析,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再设计。
这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要通过反思得出新的教学规律。教法上要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知识上进行拓展,教学设计趋向合理,对教学过程进行再梳理、再发现、再研究、再创新,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或案例,不断升华,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流程来看,教学反思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高质、高效地进行。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反思可以是教学理念的反思,可以是教学行为的反思,还可以是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能够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三、教学反思的意义
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驱力,一位名师不只是教学经验丰富、善于反思总结,而且会积极改进。教师要通过反思,洞悉具体问题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应对措施,以求达到教学的更高层次。教师若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无疑是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又推动了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反思是教师构建个人教育理论、实践创新的必要环节。教师是在以先进理论或先进理念指导下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调整教育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包涵着丰富实践性学识的个人教育理论的。教师通过反思成功地将共同理论运用于实践,构建起个人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凭借反思能够实现实践创新,并且可能进一步走向理论创新。
关键词:全人教育 高中数学 教学改革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思想作为当代教育发展领域的新趋势,其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教育界。一般认为“全人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主要观点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和实现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是知识、文化的传授、灌输与获得,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完人”,而非工具的人、残缺的人。该理念纠正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多年来普遍存在的“机械化”与“功利化”的不良倾向,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不谋而合。因此,本文就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全人教育”思想做初步探讨。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数学教学理念
自古以来,关于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两种对峙的观点:一种是把数学作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重视数学的实用价值;另一种则是把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工具,强调数学的育智价值。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看待这一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一直以来,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在“应试教育”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总体上仍是偏重于数学的思维训练,过于重视数学的“育智”价值,而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所忽视。
诚然,从数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足以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的确越来越大。但是我们认为,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知识学习的本质意义在于学习者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从而实现学习者自我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和谐发展。在全国上下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个性化、多样化、弹性化教育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所以我认为,高中数学的全人教育应当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从以传授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不仅要重视打好数学的全面基础,更要重视数学应用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心智的开发,更要注重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他们的未来发展。因此,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课程应当是育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相互交融、辩证统一,应当在数学的应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堂结构,变革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对话”与“交往”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也是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趋势。在全人教育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着重点应当放在学上,而不是教,这亦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焦点。当前,中国课堂教学过程大多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一个接一个指令的学习过程,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为此,数学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尽量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构建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利用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数学课堂。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高中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教学内容的把握,尤其要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为突破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任务形式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调查和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有效地学习。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复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意识到,数学的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它比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广大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跳出“会解题”的教学误区。
三、挖掘非智力因素,开发高中数学课程的多元价值
根据全人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转变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上来,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教师应开发高中数学课程的多元价值,通过课程去帮助学生开发其非智力因素,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动机、毅力、兴趣等,从而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改革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一是增强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反馈中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提升数学课程的情感效能。二是培养探索精神。数学课程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更是培养和优化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数学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者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时也需要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和合作的探索,鼓励他们用已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提问和问题式反馈,推动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和分析,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猜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学得新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欣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分享。
四、重视数学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如前所述,数学课程本身即存在着双重价值目标:育智与应用。而目前社会上关于高中数学课程的议论表明,我们目前的数学教育偏重于理论,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而高中数学不应作为抽象的理论学科,而是能够实际应用的学科。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现行数学教材中的数学习题,不管是从“量”上讲,还是从“质”上讲,对“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都是非常乏力的。现行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同其赖以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的“鱼水关系”被割裂、被“纯数学化”了,乃至给人一种错觉:数学是数学,现实是现实;要“创造”,只能在“纯数学”高不可攀的枝梢上进行,而在现实中,似乎没有什么数学的创造性可言。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关系这就从源头上被掐断了,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而在国外,数学课程的开设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即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去解决相应的实际数学问题。例如美国高中的数学课程标准就把“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列为学校教学达到的五个课程目标之一。而英国在其1982年的《科克罗夫特报告》中指出,数学教育应成为重视应用的教育,所有学生应具备掌握日常基本数学知识的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包括“讲解,讨论,处理实际问题,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练习,问题解决,探究性工作”等诸多内容的教学活动。这种思想显然与我国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标准差异甚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因此我认为,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习题,特别是应用题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数学教师可以借鉴数学建模的核心思想,将书本的抽象数学问题具体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再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已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将问题抽象化为数学模型。进而,学生可以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解题条件、自己设计解题步骤等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此外,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还应注意加强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联系。我们必须谨记,教学除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结语
诚然,全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而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贯彻全人教育理念也同样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数学教师作为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应当积极迎合全人教育的实践步伐。为了适应全人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应当主动去学习那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思考那些没想过的问题,而且要重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理念,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合理改革,为全人教育的深入开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青兰.试论我国基础教育确立全人教育观的必要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张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3).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March, 1999.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