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围城读书笔记范文

围城读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围城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围城读书笔记范文

一直是有书就翻翻,看到有兴趣的就多看上两眼,堆在床头,有空就把它啃完。看的时候会被书中的描述所感染,或痴笑,或跟着落泪,或兴奋,或伤感。待把一本书看完,也会跟着欣喜或者感伤两天,可过了那劲,再过一阵子,竟是对书中所写也记不起多少了。

昨天看了篇杨绛老师所谈的关于钱钟书老师平时读书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很有感触。

杨老师说,别人都传钱钟书记忆力超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这个“本领”的奥妙,其实就是钱老师的爱读,细读,精读,不仅对好书看过几遍,还下功夫认认真真地做过笔记,如此专注做地做一样事,自然那些他曾阅过的文字就能很牢固地停宿在他的脑海中了。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有些惭愧,想想自个平时喜欢看书,最多也只是浅尝辄止,就算是好书,再翻开第二遍时,似乎也没有了初读时的探险的兴趣。其实读一本好书,真的不应该只是读它表面上的故事情怀,有时作者的文字功底,描述能力真的能让人拍案叫绝,就像钱老师的《围城》,其中精妙语句之多,看的时候时不时被逗乐,随后却又跟着反思。

就像钱老师做笔记的原因,也是谈到,初谈一本书,很多东西很会被疏忽,很多精妙的文字,精彩的地方要多读几遍才知晓。

原本对钱老师的了解还是多基于《围城》,因为里面实在有很多很棒的描写,后来想想方鸿渐身上是否也有钱老师在现实生活中一起留学的同学们的影子,在如今21世纪还不曾走出国门的我来说,1936年就留学且旅居海外,是多么厉害的一件事,毕竟,身在农村的我们,父辈以上的长辈很多还是不识字的,更谈不上读书,还有留学这回事。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钱老真的是一生都在做学问,他居然一人精通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语!并且用这些文字了相关的外文笔记,实在是令人叹服,想想自己学一门英文都啃不烂,羞愧之极。

第2篇:围城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山区中学生 课外阅读 阅读状况 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中学生“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在附录中给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中学生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新大纲的颁布已有12年,新课标的施行也有9年了,然而,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堪忧。我执教的学校是山区中学,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寥寥无几,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读过《水浒传》原著的更是屈指可数。《失街亭》没有入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尽管在必修五的“名著导读”有推荐《三国演义》,但我想读过的学生也不会多。这个学期我市高一期末统考时,现代文阅读考钱钟书的《围城》(节选),本题满分为11分,而市平均分只有1.77分,我所在的学校平均分是1.73分。我想,这样的结果除了和设题的角度有关外,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有极大的关联。

是什么原因在影响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呢?就这个问题,我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经过调查,得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生升学压力大,功课多,很少能抽出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二是家庭经济原因,家长不支持;三是觉得名著不好读,只喜欢看娱乐消遣的书;四是读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没有效果,便失去信心。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首先,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些目标都与阅读密不可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而且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不管是古诗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考的都是课外阅读篇章。虽然知识点是课内知识的迁移,但要想考出好成绩还是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在抽样调查中,我也发现,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阅读量也较大。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成绩,还得提高自己的课外阅读量。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课外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在抽样调查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是经常在看课外书,但很少选择与课文知识相关的书籍。他们大多喜欢看流行小说和网络小说。女生偏爱言情小说、校园小说;男生偏爱玄幻小说。流行小说和网络小说虽然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中学生对这类小说的阅读,只在于其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读一些消遣性的报刊杂志,看到眼里的是奇闻趣事、明星生活、影视动态,还有一些女性化的小散文。在经历了一场好奇心满足之后,在柔柔的一阵唏嘘感叹甚至洒下几滴廉价的泪水之后,什么都没有收获。所以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应给予引导和鼓励,向学生推荐有益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目。阅读的范围也要适当扩大。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定出读书计划。读书计划可分为学期计划和周计划。《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在学期初完成,在《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中,写出自己在本学期计划要读的并适合自己读的健康有益的书。学期中对新发现的好书进行阅读,可以申请更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将其列入课外阅读计划当中去。《周课外阅读计划》在每周一完成,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本周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这样,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就会加强。

第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学会选择读物之后,还要学会怎么读,才会有收获。所以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也是很关键的。

1.除了定好读书计划之外,还要要求学生建立《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自己每天的阅读情况。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要让山区的每一个同学都拥有成套的名著去阅读,是不现实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同时还可鼓励同学之间互借。山区中学生,平时要干些家务活,暑假里一部分学生要打暑期工帮补家用。阅读时间只能靠挤,建立阅读登记卡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2.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良好的看书习惯包括动脑的习惯、动手的习惯。所谓动脑,就是在看书时一定要边看边思考,要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所谓动手,是指看书时,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不看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有人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说的都是读书动笔习惯的重要。这里的“动笔”包括摘记、作标记和写感想、读书笔记。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步走。第一步,作摘记。摘什么?摘平时写作能用到的材料(事实材料、理论材料),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以备日后写作文时采用;第二步,写读书笔记,对读物进行评价,可以采用眉批、旁批、夹注、设疑等方法。如果是在农忙或打工之余看书,可在书中夹些小纸片,发现有可记之处随时记下,回学校后再整理成册。

3.做到速读与精读相结合。当前社会是信息时代,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文章发表,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广泛涉猎,所以速读必不可少;但一味地讲究速度,而不讲究质量,即使读了收效也不会太大。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一般的文章,大致看一看,了解大概意思就行,甚至报刊杂志上的有的信息,看看标题就足矣,但对于一些精美的文章,必须仔细咀嚼,反复揣摩。这就如同吃东西,有的可以囫囵吞枣,有的则需要细嚼慢咽,才便于吸收。

第四,采用相应的检查方法。

教师布置任务后,如果不加以督促检查,一些学生就会偷懒。久而久之,读书计划就无法实行下去。所以,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检查方法来促使学生顺利完成读书计划并得到更大收获。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资料查阅法。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主要由学生组内互评,教师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总体评价,并填写评价表。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总体评价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方式。

2.活动评价法。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3.作品展示法。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独立发现的需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充分利用好黑板报、学习园地、手抄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一些体会。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所以,不但要方法得当,还要持之以恒,课外阅读才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年

第3篇:围城读书笔记范文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6月17日,第18周星期一,今天升旗仪式的主题是:首届校园读书节闭幕仪式及颁奖典礼。

这是一场迟到的闭幕式,原本5月27日闭幕,因为天公不作美、因为高考正当时,更因为读书节的成果是如此丰硕,以至于体重倍增而行动迟缓……

本届校园读书节以“幽幽书香伴我行”为主题,涉及“好书推介”、“阅读书目推荐”、“二月风现场作文大赛”、“我和书的故事主题班会”、“阅读之星评选”、“读书笔记展评”、“学习型教师评选”等诸多环节,持续了一个月时间,爱读书的同学多了,所读书籍的内容丰富了,书籍的格调提高了,整个校园读书的氛围浓厚了。这种变化令人欣慰,让人鼓舞!

我品读了本次读书节活动的一些优秀作品,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都让我折服,我从中看到了附中的希望。

高一2班的刘俊华在阅读感言中写道:凡是用金钱能买到的,都不值得珍惜,而值得珍惜的都是无价可沽。而由读书获得的精神财富是唯一骄人的资本。读书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更是一种充满生机、勃发向上的生命精神。谁拥有了它,谁的生命之花便不会衰落。

高二20班的何婉滢在《读“边城”有感》中写道: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代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是我在《边城》中最喜欢的句子。她用“美、清、凄”三个字,表达了自己最真切的体会。

高一8班的陈璋颖在现场作文《书香伴我成长》中写道:我在片片书香中悟出了“毅力”。奥地利短片小说巨匠“茨威格”说过:“命运赠送的礼物,暗中都标记着它的价格。”罗曼罗兰所写的《名人传》中最触及我心里深处的人物莫过于“贝多芬”了。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音乐而坚持着,他先是遭遇失恋,后是失明,再是失聪,他痛苦过、徘徊过,可这都没能让他倒下,而是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的壮志,若不是他这番屹立不倒的毅力和雄心,又怎能谱写出《命运》、《英雄》这般雄浑的乐章呢?

高二9班的郭丽珊在现场作文《我愿藏身书页间》中写道:书本已经翻开。我从《项羽本纪》中读到的霸王拉弓伏弩时四溢的霸气,读到了自己毫不掩饰的自信。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我读到了人民对黑暗的恐惧,对光明的渴望,读到了自己对“正义”这个词的的认识是多么的浅薄。从钱钟书的《围城》里,我读到了孙柔嘉的手段,读到了她对未来的向往,也读到了自己对生活的烦恼和无知。每次翻书,便能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在书中,与我相遇。

合上手中的书本。离不了的,是书籍字里行间满溢的墨香;断不了的,是古今相连,中西碰撞的思想火花。拿起杯子,翻开另一本书。再次藏身书页间,再次遇见,未知的你。

我坚定地认为,学生的真正发展,希望在于阅读,附中的内涵发展,希望系于阅读。这几年,我忧心如焚,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静心、培养人的定力;读书可以增强人的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提升人的眼力、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富有智慧。读书可以陶冶人格,使人变得优秀、高尚。

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接受诺奖答谢辞里说道:“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向人们道出了文学的终极价值。

在犬儒当道、物欲横流的汹涌激流中,读书人被视为傻瓜、呆子。可莫言的这句话让我们理直气壮:读书看似无用,一旦发生作用,力量可达千钧。

一本书的成本:相当于半张电影片、一个鸡腿汉堡、一次打车费、两斤肥肉、两份快餐,但其价值,并非物质可以估量……

我始终认为,读了一百本书的人和没有读书的人,存在着天壤之别,他们呼出的气息就是不一样。

任何一本书,只要打开它,我们便进入了一个与凡尘不一样的美轮美奂的世界:那里光芒万丈,那里流水潺潺,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那里没有贫穷和争斗,那里没有可恶之恶,那里的空气充满芬芳,那里的果树四季挂果--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

翻开一本书,我们就是在和伟大的灵魂对话,唤醒我们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抗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答案全在其中。

回想20几年前读高中那阵,在新华书店和旧书摊里淘书的情景,那种无功而返的失落和柳暗花明的狂喜依然历历在目。学校门口有一个报刊亭,每当拿到新的一期《语文报》,那墨香沁人心脾,足以让人陶醉。

在附中的未来发展中,阅读将会被提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1、完善二师附中教师、学生必读书目和荐读书目;

2、优化图书馆和阅览室功能,建设班级图书角,尝试实现图书馆和图书角之间的直通车,更好地为全体师生提供阅读服务;

3、将阅读纳入各年级课程体系,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课程化,加大语文教学改革力度,提升阅读在语文教学的地位;

4、将阅读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比如:各项涉及学生的奖励,尽可能以书籍作为奖品、将必读书目的阅读情况纳入学分制管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的评选,将读书列入评价要素之一;试行读书消过制度,学生违反学校相关规定,受记过、记大过等处分,撤销的前提是必须完成相应的读书量。

我渴望附中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种场景:同学们迎着朝阳、沐着晨曦,在紫荆树下,在细叶榕旁,在孔子园里,在先贤像前,手捧经典,陶醉其中,与大师对话,与圣贤交流。这才是人类最优美的姿态。

第4篇:围城读书笔记范文

一、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总体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我校学生入学时的高考分数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刚刚跨过三本分数线,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学校招生名额不足的情况下降分被录取的,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应有的知识储备不足、科学合理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皆不完善,亟待提高。

2.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自觉性不高

我校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学习的,进入高校后,原有的直接监管人和集体远离了他们,造成直接监管的缺失。另外,高校的学业压力没有高中时期面临高考选拨的紧迫和集中,能够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之前大大增加。再加之身边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水平都相差无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自控能力。

3.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

考入三本,并且又在独立学院就读,我校学生普遍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有一些自愿选择我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乐观,学习态度也很端正,认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另外一部分由于高考失利或迫于家庭压力选择我校的学生,则自视清高,认为很委屈,对学校教学满腹牢骚,课堂不听课,课后不复习。日积月累,学习上的问题来越积越多,成绩也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4.应有的阅读储备不足

学好中文的前提基础之一就是要有大量的阅读储备,尤其是文学经典的阅读量,但是阅读经典通常在短时期内无法取得直接的功利性回报,所以很难受到学生的重视,更不用说非经典的阅读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在应试教育仍旧大行其道的当下,学子们为了取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依旧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很难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5.课程课时数减少

随着独立学院的教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国家推行的独立学院(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不断向应用技术型学院转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数也由原先的一百多个减少为五十多个,这对独立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1.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学习兴趣

我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更要注意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从大一开课,对于刚结束高考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来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该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学好该课程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以文本阅读为基础,提高学生理论素养

针对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调整教学重点,在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基本文学知识和文学现象的基础上,适当淡化“史”的线索(如思潮史、流派史等),将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的阅读和深度理解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比如,在开课之初,可以为学生开列出一份学期必读作品书目、一份参考阅读书目,可以以“鲁迅作品阅读”“巴金作品阅读”“王蒙作品阅读”“莫言作品阅读”等专题性作品阅读的形式构建。这样既能使阅读是系统的,同时又能对专题深入学习,能够得到系统性的锻炼。不但可以学习到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不流于形式,可以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教师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并且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轮流上讲台就自己或大家感兴趣的作家作品阐述个人看法,引导学生相互争辩,以此提高他们的分析感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5篇:围城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 班级文化 特色 经典文化 人文 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13-02

以人为本,品味情调,领略精神,激扬情怀。

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班集体中,既要有学生严谨的学习、刻苦的钻研,更要有学生对宇宙自然人生深入的领悟;要有融洽和谐的氛围,须要有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作为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适合班级的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以学校德育工作为指导,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特色班级文化――经典阅读特色班级,努力创建上进和谐的班集体,逐渐形成班级文化浓郁的人文风貌。

经典阅读特色班级创建的目的是什么呢?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努力形成一种主题鲜明、方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级文化,促进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的形成。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园地、发展的沃土、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是学生开启人生的起点。每个学生内心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自我实现的设想、成长的烦恼……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校园以外色彩斑斓的世界,渴望追求真善美,而阅读就是广阔的,它能展开最微乃至最大的大千世界,包含着人类几千年文明、文化的泱泱大气和浓缩精华,散发着璀璨的光彩;经典阅读,蕴含着作家大量的智慧与创造,对成长期的学生而言,它是精神的营养,是美的熏陶,美的净化,美的感染,美的教育。

一、提供学生成长沃土,创建班级特色文化

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要有“美”的仪表风范、美的心灵,品行端正,善于思考,乐观上进,须热爱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注重对文化经典的解读和领悟。

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是通向接受美感的途径,即在阅读中领会文学文化经典,与作者作家灵魂对话,情感上产生共鸣。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情美。二是让学生受到作品中形象的激励,受到作者情感的鼓励和美好精神、品质的感化,增强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以明辨是非,精神升华,如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壮志,也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情怀。

大浪淘沙。在人类浩瀚的书海中,作家作品何其之多。而在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不少思想内容贫乏,艺术粗糙,格调低下的作品与文化精品混杂,致使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学生从社会获得的书籍可以有很多,但“不良刊物”也会乘虚而入。我们在学生的书包可发现教材之外的漫画书、言情小说等,良莠不齐,学校与家庭均为之担忧。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经典,了解经典,已是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当务之急。

二、灵魂对话情感共鸣,熏陶净化感染教育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创建特色班级文化,通过文化经典,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实现育人的目的,将班级文化内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善、美滋润心田。

下面是我在班级中推行经典文化阅读,创建特色班级文化实践的一些做法:

1. 每周课外阅读:推荐阅读篇目并要求学生写作随笔

首先,按照教育部推荐,我先向学生列出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

《论语》、《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呐喊》(鲁迅)、《女神》(郭沫若)、《子夜》(茅盾)、《家》(巴金)、《雷雨》()、《围城》(钱钟书)、《谈美书简》(朱光潜)、《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歌德谈话录》(艾克曼)、《巴黎圣母院》(雨果)、《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诗选》(普希金)、《老人与海》(海明威)、《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作随笔。

通过文学讲座、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时,要端正欣赏文学作品的态度,站在正确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鉴别文学作品,对作品作出较客观、正确的评论,从文学作品中培养出健康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情操。

在我们的中学教材中,不乏中外文学的佳作精品。例如:初、高中语文教材均有《红楼梦》个别章节的选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高峰的作品,对其评论历来是众说纷纭。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指出:对宝黛的爱情悲剧,要从历史、社会背景的角度要找社会的根源。这样,宝黛悲剧不仅有自身爱情的意义,而且更有历史时代的意义。对照时下的言情通俗小说,前者更具有崇高的感人的精神内涵和深远的审美意义。通过让学生学会感知作品形象,鉴别、选择优秀作品,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开拓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其内心感情,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并逐渐学会选择自己的精神食粮。

2.学生阅读讲坛:每周课外阅读随笔优秀作品交流

创建经典阅读特色班级文化,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博览群书。力求学生在作品展示的形象和情节的感召下,自觉进入作品描绘的天地,见作者之所见所听,思作者之所思,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所恨,体悟作者的感情,“亲临其境”。利用文学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介绍哲学、美学乃至文学评论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积累,仔细推敲、琢磨,提高理解能力,分清文学作品的高低、粗细之分,正确评价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文学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心灵逐渐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达到班级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借助经典,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收效明显。读《简・爱》时,指导学生明白女主人公精神的可爱可贵之处,她的个性的独立与精神的追求;读《红与黑》时,指导学生了解作品除了反映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史”外,更是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社会广阔画卷;而读《欧也妮・葛朗台》时,我们也等于在阅读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上升发迹和贵族阶段衰亡没落的历史的“人间喜剧”。

设立“学生阅读讲坛”,每周都有课外阅读随笔优秀作品交流活动。一学年下来,先后有学生高纪君主讲的“《红楼梦》之林黛玉”、周梓健主讲的“三国讲坛”、湛炳发主讲的“《水浒传》之话说宋江”、湛晓彬主讲的“赫思嘉和简爱”等,学生反响很好。活动形式多样,思想火花碰撞,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净化、感染、教育。

3.阅读材料

⑴教育部推荐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见上文)

⑵具体阅读篇目、讨论问题及其德育意义(例举)

附学生读书笔记摘抄:

赫思嘉和简・爱(摘抄)

湛晓彬

赫思嘉和简・爱这两位女性文学形象,我更喜欢简・爱。简・爱是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简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她遭受众多不幸,却没有绝望,没有自我摧毁,没有在侮辱中沉沦,取而代之的是,她从所有不幸中换来了无限的信心,拥有了坚强不屈的精神,拥有了一种可战胜内心的人格力量。在爱情的面前,坚贞不渝,她对罗契斯特的爱是简单的、单纯的,丝毫不夹杂些私心杂念,功利色彩。当简得知罗契斯特在火灾中不幸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生活能力,家财尽毁后,毅然回到他的身边。这让我敬佩,她的精神人格值得我学习,所以我喜欢简・爱。

⑶校本阅读资料:《故事与时评》、班级自编的多期班刊等;

⑷班级宣传栏及标语:“我读书,我进步,我快乐!”,“阅读经典,观照人生”。

“我读,故我在”等,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创建经典阅读特色班级文化,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精神作用很大。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去采,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创建经典阅读特色班级,我和学生一起领悟经典,感受和领悟作家的智慧和创造,关照人生,去采撷人类精神的奇葩,去享受人类文化的满径花香,去收获璀璨夺目的“宝石”,去获得人生的大智慧,雕琢心灵的天使,收获了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发展的快乐。经典文化,是灯,照亮前方的路,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成才。

携经典同行,书香满径;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创建文明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