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防教育质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边远地区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09-03
Discussion on Promoting Open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of Remote Areas//Zhang Zhihong
Abstract After simply introducing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about the open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of remote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hat influenc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open education in remote areas are respectively explained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are students’ inner learning motivation, teachers’ basic quality and teaching attitude and the service philosophy of the manager in open university , so as to provide constructiv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open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in remote areas.
Key words open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remote areas
1 我国边远地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背景简介
开放大学的建设要求以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抓手。在内地已建成国家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的同时,边远地区也积极响应上级要求,向地方政府开放大学建设的目标迈进。各地建设开放大学的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其中各级地方政府原来建立起来的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就是构建开放大学的基础,而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设是各级电大在发展过程中的“生命支柱”,所以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建设地方开放大学的极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只有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脚步跟得上,才可以为进一步建设地方开放大学提供良好、稳健的基础。因此,在建设开放大学的大背景下,就要求保证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开放教育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随着普通高等院校开始不断扩招生源,社会各界对普通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质疑声和问责声四起。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在现有的教育大环境下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做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普高教育尚且如此,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就更是被声讨和被关注的对象了。
因此,基于以上背景分析,必须要将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和如何保证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边远地区的这两个项目提上日程。
2 影响边远地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边远地区的方方面面都相对走在全国的后面,电大开放教育也不例外。因为边远地区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对匮乏,所以有能力的人员一般不去关注电大,那么电大的人力资源配置就可见一斑了。管理机制不完善,学员的学习环境配备跟不上或者没有,学员的学习动机差异性大,学员对网络环境以及上网操作的陌生甚至不懂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大的整体发展,更不用说教学质量的建设、提高与保证了。在上面这些可见的阻碍和干扰因素外,还有一些内部隐形的没有挖掘出来的因素会不同程度地进一步影响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路上有很多“绊脚石”,因此要清理这些障碍才能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铺就一条坦途。由此可见,保证我国边远地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显得比较迫切且有一定现实意义。
如何才能保证边远地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摆在边远地区电大管理人员与教学一线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通过分析影响边远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就保证边远地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寻找一些对策,为相关管理人员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建设性的参考。
对边远地区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来讲,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大系统,大系统里的核心就是开放教育教与学的小系统。小系统里牵涉到学员层面、教师层面以及管理者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层面和评价机制层面。为了避免重复,以下所提及的教师、学员和管理者都将范围限定在边远地区。
2.1 学员学习动机对边远地区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有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1]。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有指向、激发和维持的功能;需要包含在动机之中,动机是产生行为内部动力,动机所支配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一定的效果也反映某种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指引和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1]。学习动机主要有五大类,分别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归因论、凯勒的ARCS动机模型。
学员在开放教育中占据很重的分量,学员出处直接影响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开放教育教学的理念不同于正统的普通高校,这样就使得社会上没能够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资格的那部分人员有了可去之处。但与传统教育相比,这部分学员的素质就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而恰恰社会和用人单位更多是用毕业生的质量来衡量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毕业生质量就是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电大开放教育教学学习者大多数是在职成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许多麻烦,这就从侧面影响了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成人在职学员学习动机不纯。他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有甚者大多抱着掏钱混个文凭这种思想和态度,在这样的指导理念下,有谁还会注意到质量?学习是一种枯燥乏味单调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员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持久的恒心等良好品质。而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接收的学员一般都是成年人,他们只在乎如何顺利将文凭拿到手。由于这些不纯的外在动机的影响,学员在学习中所投入的学习精力可谓少之又少。
其次,由于开放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差。英国专家伯纳狄特・罗宾森做的一个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整体特征表现为“缺乏自主性、独立性,缺乏自我控制学习能力”,在网络学习面前普遍缺乏必要的准备[2]。
2.2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对边远地区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也是关系到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的素质如果低下,必然使得他的教学质量糟糕。如教师本人都对开放教育是什么摸不着头脑,或者以前从事其他行业,现在转到开放教育行业中来;再如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懂教育信息技术,而凭着老资格继续执教,他们能给学员传授些什么?有些教师从内心就极其厌恶开放教育以及参加开放教育的学生,以这样的情绪去从事开放教育,结果可想而知,更不用谈质量。
态度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开放教育教学中作为学员进行知识建构的引路人,他们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有些教师觉得这些开放教育的学员全部都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不是前来学习知识,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就没有重视自己作为学员进行知识构建的指导者的作用。有些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缺乏,这就使得他们的教学态度根本无从谈起。
2.3 电大管理者的服务理念对边远地区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许多有关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中提及电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但是这些研究中有关电大管理者的服务理念还是凤毛麟角。鉴于此,笔者在介绍影响边远地区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中要讨论一下电大管理者的服务理念。
现在除了开放大学以外的电大一般都是两个层面上的管理,即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两层管理,也就是国家抓大,主要制定一些电大开放教育的方针政策,地方在国家的指导下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地方上的电大管理者往往认为在电大这个小团体里自己是领导,是做管理工作的。他们一般都比较注重行政管理这一层面,认为一流的管理制度才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因此往往忙于研究一些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殊不知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冲击下,开放教育教学的生源才是开放教育教学的立身之本,而社会上的开放教育教学生源一般都是奔着开放教育教学的服务而来。所以开放教育教学的服务理念尤其是管理者的服务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者有了对教师和对学生的服务理念之后,开放教育的服务就跟得上,服务质量跟得上,相应的教学质量也就有了。在服务理念的驱使下,可以将电大开放教育事业看作企业来运行,这其中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就是奥鹏教育。
3 提升边远地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不断激发和培养学员的学习动机策略
1)满足学员的缺失需要,培养学员的学习需要。在众多学习动机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是学习动机理论的一大代表理论。该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7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高到低像一个金字塔一样排列。马斯洛进一步将这七层分为两个大的层级:前四层为人们所必需的缺失需要,后三层为生长需要。如果学员的缺失需要得不到满足,则学员的学习需要就无从谈起。
2)以学员为轴,挖掘学员潜在的内部学习动机。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强调要培养学员的内部学习动机。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在以下方面把好关。
①将学员的专业教育进行到底。在开始之初要有专门负责某专业的专业带头教师介绍该专业,让学员从开始就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从而带动学员的兴趣和热情;也要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开放教育教学所培养的目标及自己要前进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顺利激发出对学习影响重大的学员的内部学习动机。
②突出学员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强调学习不仅是为了在社会上能够存活,而且要突出学习对个人修养提高、自我充电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要使学员能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痛苦负担。这样的话,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就可以得到激发。实践证明,持有这样观念的学习者,其内部学习动机就会不断被成功所强化,内部学习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当遇到挫折时,决不破罐子破摔,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争取最后的胜利。假如将读书学习作为获取某种物质利益或功名的手段时,那么当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时,其学习积极性就会荡然无存。因此,突出学员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是有必要的,且从一定意义上能帮助挖掘学员潜在的内在学习动机。
③提高学员在电大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能力。提高学员在电大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开放教育教学中的面授课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习以及一些考试是要靠学员自己在电大网络学习平台上完成的。这部分内容没有人去监管,所以学员很容易钻空子。有些需要长时间完成的任务有的学员花几小时就完成,这样质量容易有水分。有些学员根本就不懂计算机和网络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话质量之说只是空谈。因此,电大远程开放教育院校在学生入学阶段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学员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学员能了解并掌握网上学习平台的基本操作,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3.2 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他们的教学态度的措施
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得从三方面做起: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都要得到提升[3]。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他们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态度,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教育行为。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正确导向的教育观念做支撑,教师的知识水平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用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来传授学生一滴水,要具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现有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技能包含许多,其中以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手段应用能力为主,要提升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一定要求教师在仅有的一定面授机会里能够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组织,不断寻求结合多媒体的多种教学手法。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为教师制定一定的培训计划并将其付诸实践。
3.3 变更管理理念,提升电大开放教育服务水准
要想提升边远地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电大开放教育的服务水平一定要提上日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逐步清晰明朗。在教育界,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紧随人的根本需求来调动人性中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4]。在此基础上,开放教育教学管理者要树立服务意识,建立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
要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服务水平,要围绕两方面来构建。
首先,在从社会上招进来到从学校里送出去这一漫长的环节中做到每个环节的服务水平都要有保证。在招生环节中要充分分析学员的学习需求,而不是一揽子以先招为主,求数量而放弃质量;在学员进来进行学习的时候有什么问题要及时解决,要充分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能在一些热门专业领域还欠缺专业教师,使得导学困难。
其次,进行人性化服务。接受电大开放教育的学员,学习底子薄、基础差,学习信心不足和学习能力缺乏,特别需要人性化关心和服务。教师应主动通过不同渠道调查他们的学习动机,设法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和调动外在学习动机;帮助学员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进行个性化教学和辅导等来夯实他们的学习基础,提升学习信心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于连科.学习动机理论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3):16-20.
[2]杨天阳.我国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2012(3):39-42.
关键词: 中国教育 美国教育 应试教育
1.前沿
教育可以用来培养极权主义,也可用来促进民主;教育可以用来解放心灵和鼓励探索及创新,也可以用来禁锢思想和培养顺从及服从。不仅要看到优点,而且要研究美国教育经验和教训所诞生的土壤,必须坚持科学研究的精神,学习理性的态度研究中国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中国小学教育VS美国小学教育。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中,通常学校以年级为基准,再将班级分为一班、二班。但在美国班级都以老师的名字命名,在那个老师班上就是那个老师的孩子。美国大部分小学低年级都是实行教师包班制,老师包揽除了音、体、美以外的所有课程,老师的办公、上课、备课都在这个教室里。在中国学校都有班主任,可在美国小学阶段有“主教室老师”,到中学就全归“学生辅导员”。中学以后美国学校的班级和年级都比较模糊,学生都是自由选课的,没有固定的班集体,每个年级都会叫做“Class Office”的学生会组织。
在美国每个学生人手一张课表,上什么课就找什么老师,在中国老师要去不同的班级上课,下课后回到办公室。在美国学校对学生有明确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及相应的违规、违纪处罚条例,加之美国孩子从小在家庭和学校被灌输的一直是尊重权威、顺服、合作。在国内,班上总有几个“反骨”,要么毫无顾忌、天不怕地不怕,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生好调教多了。在中国不允许体罚学生。在美国每学期开始学校学校都会将体罚许可协议送给家长签字,如果家长不同意,那么学校任何人不能对其子女体罚。但对于顽劣学生,学校会一再地要求家长签协议,同意必要时实施体罚。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是通过查阅王文老师的零距离美国课堂一书及大量的互联网浏览,进行归纳、分析、比较、整合等获得相关的材料。
2.2.2比较分析法
从表1来看中国学生时间安排得很紧凑,一点自我学习时间都没有,美国学生时间单节课虽然时间长点,但是他们充分利用时间,每天有90分钟学习数学和语言;科学和社会课各占1小时,还有1小时体育艺术课。
3.研究结果分析
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教育严谨,美国教育自由,但恰恰中国的犯罪率要比美国高得多。因为他们给了学生犯错误的权力,家长和老师不应该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力,否则会让学生感到很压抑。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中国人教育孩子认为孩子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中国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将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鹦鹉学舌。在美国,有一种共识――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
一、在教育管理中抓好渗透
1. 要把组织“建”起来。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长、团队干部、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参加的学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在教研组、教学班选定专门的国防教育骨干,明确目的、任务和分工,实现国防教育管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2. 要把内容“统”起来。依据《国防教育法》和《国防教育条例》要求,结合国防教育特点,全面落实《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把国防知识列入学生的德育考核手册,使国防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做到有机的结合。
3. 要把层次“分”开来。依据“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学龄的接受能力,把低年级列为第一层次,把中年级列为第二层次,把高年级列为第三层次,使国防教育适应学生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1. 要做到统筹计划。要把国防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硬性工作指标,体现在教学的各个内容和环节之中。团队组织要把国防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各年度工作计划;各教研组要根据各门功课的内在特点与外部联系,研究制定开展渗透式教育的具体计划。
2. 要做到认真准备。为提高国防教育质量,备课做到与《纲要》同步,认真准备,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当在校内开展评选“国防教育好教员”活动,形成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 要做到灵活施教。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把国防教育与学生所学的文化课程相结合,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爱国、爱军的教育内涵,渗透国防教育思想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根据这些教学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把国防教育知识和各学科知识“揉”在一起,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向他们讲授国防教育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国无防则不立”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
三、在实践和活动中渗透
1. 团队活动。团队活动是学校每一个星期都必须开展的活动之一,利用此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良好契机。由于团、队员都是思想比较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国防教育,再通过他们对身边的同学进行宣传,国防教育就会遍地开花,深入更多的人群。在团队活动中可以开辟国防教育角,举办国防教育手抄报、征文演讲、主题团、队会等,对他们进行国防教育。
2. 共建活动。积极与驻地军(警)部队结成共建对子,组织学生参观军(警)营,体验部队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在重大节日,邀请退伍军人和现役军人讲军事课、部队官兵到校联欢等,从而增进与子弟兵的感情。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 目的 探讨案例分析教学联合病房见习在提高临床示教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案例分析法应用于外科教学见习课中,经老师授课、见习讨论的模式将病例讨论引入见习教学中,通过临床能力测评及问卷调查表学生意见反馈探讨该方法应用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和案例诊断技能考试成绩均好于对照组(P<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支持典型案例教学法。结论 案例分析教学联合病房见习在提高临床示教质量与效果上具有较好的成效,值得推广。
[
关键词 ] 外科教学;案例分析法;临床见习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42-02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Ⅱ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LC201315)。
[通讯作者] 方法(1980-),湖南,主治医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科教学。
现今,培养和造就具有高超临床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关键的技能培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将诊断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与外科学知识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转变为临床技能。案例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创新的能力[1]。而临床见习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增强对医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自觉地学好理论课,而且拓宽了知识面,对未来的临床工作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向临床医师过渡的关键[2]。因此,我院在临床教学中采用以病例分析联合病房见习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外科理论与临床的有机结合,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1个班,随机分为4个组,随机抽取两个组作为实验组,另外二组作为对照组。各组学生的来源、入学成绩、外科学学习内容及学生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各组学生在理论课学时数、学习进度、授课内容、指导教师资历等方面均相当。实验组,男生50名,女生40名,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22±1.65)岁;对照组,男生44名,女生46名,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51±1.97)岁。
1.2 方法
依据外科学教学大纲选取典型案例,案例要求真实、典型具有代表性。让学生们通过案例中给出的内容推断结果,达到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论课内容的效果。
1.3 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为
①理论课后,教师给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提供本节课内容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告诉学生案例中病人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等,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案例积极思考,认真归纳总结,对于案例中该疾病的初步诊断、相关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效果的评判等提出意见。②见习课时针对上次理论课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讨论,并对相似病例患者进行问诊,得到患者临床表现等相关信息,结合案例中的相对应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其中不同并讨论,最后由老师讲解,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以及学会一定的临床思维。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从旁不断给予启发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为课堂学习的中心,针对案例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广泛讨论,最后教师针对学生们的问题做归纳总结。对照组则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依照外科学教学大纲要求按照教学进程教授课本理论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核心,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导,配合少量案例,完全由教师对案例进行讲述,基本无问题讨论。两组学生均由高年资教师授课并编写学生考评内容,无考前辅导,不划定考试范围,采用统一评判标准,对同一试卷进行闭卷考试。
1.4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应用不同教学方法,采用闭卷考试及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进行评判教学效果及可行性。
1.4.1考试评价闭卷考试由理论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占总分的60%,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和问答题等题型。案例分析部分占总分的40%,所有内容严格按照大纲要求,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临床诊断思维方法、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等内容为主,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及病例分析考试成绩,评估典型案例教学法在外科学理论教学的效果及可行性。
1.4.2问卷调查对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是否锻炼逻辑思维能力;②是否提高学习积极性;③是否加强临床思维能力;④是否强化专业课及相关知识的学习;⑤是否增强理论转化为实践相能力。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效果综合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两组成绩对比
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案例分析考试成绩均好于对照组(P<0.01),主要表现在实验组在理论知识记忆及实际问题临床诊断思维能力上(即疾病诊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表明实验组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见表1。
2.2 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显示
实验组大约95.6%(86/90)的学生支持典型案例教学法,认为该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对疑难重点的理解、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基础及临床知识的融合掌握、形成科学的临床分析判断思维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有约4.4%(4/90)的同学虽然在对课程学习中感觉到有更大的压力,但仍认为实施案例教学法对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帮助。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并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得到广泛应用。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感受事物并观察分析,通过自己思考深入了解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置好病案的编排、讨论、解疑、理解、掌握等知识点[3],注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以典型的病例为主线,是学生主动的进行问诊、查体、给出辅助检查和初步的治疗方案,将以往掌握的基础及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科学的临床思维,对自己收集到的病例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思考,得到明确的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案例的选择要难度适中,以免引起相反的结果[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过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案例诊断技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外科教学中采用病例教学法为约95.6%的学生支持,认为该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对疑难重点的理解、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基础及临床知识的融合掌握、形成科学的临床分析判断思维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将教材内容与案例教学同步进行,必将大大促进学生科学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提示通过开展案例分析联合病房见习教学能有效提高学员学习能力,改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分析问题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5-6],有利于为外科临床输送更多基础知识扎实、工作态度端正、思维分析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临床医生。在外科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 可通过接触临床外科病例, 使学生尽快实现从教科书固定的思维模式向临床思维模式的转变, 进而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临床见习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的桥梁课程,学生学习如何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有意识地将已学基础知识与外科学知识结合,并融会贯通。外科学教学有其自身特点,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广,而且临床病例复杂多变。与其他临床学科比较,外科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教材各章编排缺乏共同点以及有机联系,对初接触临床知识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而对外科专科知识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另外,传统教学法多依照教学大纲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传输为主,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忽略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
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在教学中讲究灵活性、科学性、有效性和个性化,不仅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教授,更重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和科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我国各学科该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7-9],案例分析教学联合病房见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临床诊断分析思维能力,将原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10]在医学生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中, 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临床技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在外科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联合临床实践教学对比单纯传统临床教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11-13],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刘少峰,伍丽娟,王传喜,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实习教学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2,126(4):20-22.
[2]陈锐.案例教学法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中的心得体会[J].教法研究,2013(47):54-55.
[3]韩庆奇,张宝,刘文宝.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应用中的基本模式及特征[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46-248.
[4]李荣辉,徐明鑫,岳丽玲. 实验诊断学教学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3(11):324-326.
[5]杨丹,刘宁.案例教学法在外科学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J].当代医学,2010,16(2):162-163.
[6]邢雪松,吕威力,赵海.案例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10,32(6):452-453.
[7]易滨,邱应和,勇鹏,等. 提高医学留学生肝胆外科教学质量的方法[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2):206-208.
[8]蔡青,谭俊珍,李春深,等. 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 PBL 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8):584-586.
[9]王清,刘英莲. PBL 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儿科杂志,2012,8(4):52 -54.
[10]郑述铭.案例教学结合 TBL 教学法在临床见习带教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7):648-649.
[11]竺瑞芳,林亚珍,滕少康.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医学生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10(5):711-712.
[12]Harold W.Webb,Grandon Gill,Gary Poe.Teaching with Case Method Oline: Pure Versus Hybrid Approaches[J].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Education,2005,3(2):223-250.
(二)认真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素质的意见》。认真落实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促进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落实。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健康行动”,适时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和省州级赛的预赛竞赛活动,开展全县学生体质体能检查评估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掀起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三)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贯彻落实《*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锻炼自己的体魄,磨炼自己的意志,努力将“运动丰富人生”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将青春健康的阳光洒遍每一所学校。
(四)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的精神。加强对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督查工作,进一步促进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的落实。
(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实施率,从小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六)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进一步推动农村艺术教育发展,切实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
(七)广泛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扎实有序组织青少年学生艺术活动。
(八)贯彻落实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下发的《学生军训工作管理规定》,全面部署新学年学生军训工作。
引言
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对设备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行业的用电设备不再直接接入交流电网,而是通过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得到电能,它们的幅值、频率、稳定度及变化形式因用电设备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如通信电源、电弧焊电源、电动机变频调速器、加热电源、汽车电源、绿色照明电源、不间断电源、医用电源、充电器等等,它们所使用的电能都是通过对电网电能进行整流和逆变变换后得到的。因此,高质量的逆变电源已经成为电源技术的重要研究对象。
1 工作原理
1.1 主电路拓扑与SPWM的产生
单极性SPWM逆变电路的拓扑如图1所示,
由全桥4个开关管组成的2路桥臂所构成,一路以高频开关工作频率工作,称为高频臂(S3,S4);另一路以输出的正弦波频率进行切换,成为低频臂(S1,S2)。
单极性逆变有两种产生SPWM的方法。第一种控制方法是将给定的载波(正弦波)整流成正的,调制波(三角波)也是正的,如图2(a)所示,称为单边SPWM控制;第二种控制方法是给定的载波(正弦波)是一个完整的正弦波,调制波(三角波)当正弦波为正时是正的,当正弦波为负时是负的,如图2(b)所示,称为双边SPWM控制。
上述两种控制方法产生SPWM的机理不一样,各自的控制电路也有所不同。
1.2 单极性SPWM的两种控制方法
1.2.1 单边SPWM控制
单边SPWM的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图3中的Sg3及Sg4分别对应高频臂上下管的驱动信号;Sg1及Sg2分别对应低频臂上下管的驱动信号。由于低频臂的切换作用,高频臂PWM输出性质随之改变。例如,原来过零时Sg1的窄脉冲对应输出低电压,低频臂切换后突然成为高电压。因此,PWM有一突变过程。
图4所示的是单边SPWM控制方法在过零点时的示意图。图4中E1为理论上跟基准(电压波形)同相位的误差信号,由于在电压环和电流环两个环节中存在积分环节,根据负载的性质和轻重,实际的输出误差信号E2与基准信号有一个相位差。图中SPWM1是理论上的高频臂上管的驱动信号,SPWM2则是实际的高频臂上管的驱动信号。
1)t0~t1时刻由图4可以看到,在t0~t1时刻,由于给定的低频臂信号是1,对应图3可以知道主电路低频臂下管导通,图4中SPWM对应的是高频臂上管的驱动信号,上管的SPWM驱动信号逐渐变小。由图1可以知道在t0~t1时刻,输出正弦波信号由正逐渐变为0。
2)t1时刻在t1时刻,低频臂信号由1变为0,所以,低频臂由下管导通变为上管导通,由图3可以分析出,在低频臂切换的同时,产生SPWM的比较器也进行了切换,所以,由E1误差信号产生的SPWM(高频臂上管)在t1时刻马上变为接近100%的SPWM,然后逐渐变小。高频臂下管的驱动互补于高频臂上管的驱动,所以高频臂下管的驱动由0逐渐变大。由图1可以得知,输出正弦波信号由0逐渐变负。
3)t1~t2时刻实际的输出误差信号E2会与E1相差一个相位,所以,产生的SPWM2与SPWM1是不同的。由图4可以看出:t1时刻以后,SPWM2马上就为0,由于高频臂下管信号互补于SPWM2,对应于主电路,在t1时刻高频臂下管马上以一个比较大的占空比导通,然后占空比慢慢变小(图中SPWM2逐渐变大),高频臂下管信号并不是由0逐渐变大,SPWM的突变必然会引起输出正弦波信号在过零点的振荡。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如下:
(1)在低频臂切换的同时,把输出误差信号人为地放电,使其为0,这样就可以减弱在过零点时刻所引起的振荡;
(2)人为地把低频臂信号超前或滞后一定相位,但是,这一方案由于低频臂信号的相位受负载轻重的影响,实际上难以做到准确。
1.2.2 双边SPWM控制
双边SPWM的控制电路如图5所示。由于低频臂的切换作用,高频臂PWM输出性质随之改变。例如,过零前Sg1的窄脉冲对应为输出低电压,低频臂切换后突然成为高电压。然而与单边SPWM控制所不同的是,双边SPWM中的反相动作是与低频臂同时进行的。由于控制器中的输出没有突变,低频臂的切换也不会造成输出的突变。
图6所示的是双边SPWM控制方法在过零点附近的SPWM示意图。图6中E1为理论上跟基准(电压波形)同相位的误差信号,由于在电压环和电流环两个环节中存在积分环节,实际的误差信号E2会与基准信号相差一个相位。图中SPWM1是理论上的高频臂上管的驱动信号,SPWM2则是实际的高频臂上管的驱动信号。
1)t0~t1时刻由图6可以看到,在t0~t1时刻,由于给定的低频臂信号是1,对应图5可以知道主电路低频臂下管导通,图6中SPWM对应的高频臂上管的驱动信号,由图1可以知道在t0~t0时刻,输出正弦波信号由正逐渐变为0。
2)t1时刻在t1时刻,低频臂信号由1变为0,所以低频臂由下管导通变为上管导通,由图5可以分析出,在低频臂切换的同时,产生SPWM的比较器也进行了切换,所以,由E1误差信号产生的SPWM(高频臂上管)在t1时刻马上变为100%的SPWM,然后逐渐变小。高频臂下管的驱动互补于高频臂上管的驱动,所以,高频臂下管的驱动由0逐渐变大。由图1可以得知,输出正弦波信号由0逐渐变负。3)t1~t2时刻实际的输出误差信号E2会与E1相差一个相位,所以,产生的SPWM2与SPWM1是不同的,由图6可以看出,在t1到t2时刻,高频臂上管驱动一直都是高电平,由于高频臂下管互补于上管驱动,所以,在t1到t2时刻,高频臂下管是不导通的,此后有一软开通过程。由图6中SPWM1与SPWM2的比较可以看出,误差信号滞后于基准信号有利于抑制正弦波输出信号在过零点的振荡。
2 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结果
应用电子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于设计软件Matlab,分别对上述两种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
仿真条件:输出220V,f=25Hz
2.1 单边SPWM控制的仿真波形
单边SPWM控制的仿真波形如图7所示。从图7可以明显地看到,正弦波在过零点的时候有明显的振荡,跟理论分析完全吻合。
2.2 双边控制方法之仿真波形
双边SPWM控制的仿真波形如图8所示。从图8可以明显地看到,正弦波在过零点的时候没有振荡,跟理论分析完全吻合。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单边SPWM控制方法之实验波形
实验波形如图9,图10所示。
3.2 双边SPWM控制方法之实验波形
实验波形如图11所示。
3.3 讨论
由仿真波形和实验波形可以看到,单边SPWM控制方法在过零点有很大的振荡,并且由实验可以得知,单边SPWM控制方法在没有闭环前振荡得十分厉害,而且电感有很大的噪音,单边SPWM控制方法在闭环以后也有振荡,电感依然有噪音。
双边SPWM控制方法有很好的抑制过零点振荡的作用,实验时,双边SPMW控制方法在闭环前和闭环后过零点都没有振荡,电感的噪音也很小。
关键词 教育 教育改革 美国
纵观美国教育的改革,不难看出,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而激烈的教育改革始于1957年“卫星冲击波”导致《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颁布,持续到60年代中期,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又集中在基础教育这一领域,此后1965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改革的视角才不断地扩展开来,一直持续到现在。
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由瞿葆奎先生主编的《美国教育改革》这本书将美国教育改革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1918~1945,主要解决的是一些中等教育问题,其间以“八年研究”最为醒目;1946~1957,致力于机会均等、课程、儿童及师范学院等一些问题;1958~1987,对公立教育、进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激烈的辩论[1]。
因此,我们可以将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作为分界线,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教育改革一分为二:之前是总体趋向缓和的教育改革,之后是激烈而又不乏激进的教育改革。本文以后者为论述对象。
一、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历程
(一)拉开帷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此外,当时美国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特别是“进步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2],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改革奠定了文化基础。而真正的导火线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引起了美国朝野上下的极大震动,教育改革的呼声更为高涨。
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批准了《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拨出大笔经费用于改善美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教学,以改善日益下降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等等[3]。《国防教育法》拉开了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帷幕,是美国教育立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也影响了以后美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改革在继续。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的教育改革继续进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此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主要是心理学家布鲁纳领导的课程改革;与之匹配的一系列法案主要有1965年的《中小学教育法》、1966年与1967年的《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1963年的《高等教育设施法》、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以及1968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
《国防教育法》颁布以后,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因为教材过深、要求过高而导致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因此截止到70年代中期,美国中小学生的素质不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低于“卫星冲击波”之前的水平,加之美国在与日本、联邦德国的竞争中连连失手,其一极化的地位逐渐呈现多极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界、企业界和教育界强烈要求“回归基础”(Back to Basics),于是1976年美国开展了一场“回归基础运动”。主要是对中小学校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进行改革;内容主要是围绕“生计教育”和基础教育;旨在消除进步主义教育造成的学生知识水平下降,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倾向,主要强调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实行严格的纪律,开展学习上的竞争,采用标准化测验,实行能力分组,增加家庭作业,加强爱国主义与道德品德教育[4]。不可否认,这次运动为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新一轮改革。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美国教育改革大刀阔斧的开始。美国向来是擅长以危机促进改革的国家[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于1983年4月的教育报告书——《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是推动美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名篇之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个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育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培养国民素质的作用与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高低甚至是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报告书开头即指出美国社会的教育根基现在正在为日益强大的“平庸”浪潮所侵蚀,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已经到了对国家形成安全威胁的地步[6];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此报告的公布,在美国教育史上又一次揭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大大超过了1958年教育改革的声势和规模。
到1985年,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共同启动了“2061计划”,经过将近四年的调查,最终用哈雷彗星下一次与地球相遇的时间为代号完成了该报告,命名为《普及科学——2061计划》。报告称:“普及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美国没有任何事情比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更为迫切”,最终“帮助美国变成一个普及了科学知识的国家”;报告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合过负责任的生活”,然而科学文化应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因为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变成富有同情心的人,使他们能够独立考虑怎样面对人生[7]。这一工程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对于深化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向以“教育总统”自居的老布什又推行了2000年教育优先法,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坚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等。
(四)教育改革的新。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迹象,一系列的法案多是直接由总统亲自提出和签发的,并且在教育领域投入的经费也是大大超过了以前,开创了一股教育改革的。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既是对80年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对20世纪最后十年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
1991年4月18日,美国前总统布什正式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他提出了六项宏伟的教育目标:到2000年,①所有儿童具有入学读书的准备;②高中毕业生至少达到90%;③学生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方面具有国际竞争能力;④学生在科学领域领先于世界各国;⑤每个成年人都具有文化知识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竞争能力;⑥每所学校都成为没有暴力和的良好场所[8]。为实现上述目标,布什还提出应该采取四项策略与之匹配:①为今日的学生创立更好和更负责任的学校;②为明日的学校创立新一代美国学校;③把美国变为一个全民皆学之邦;④使社区成为可以进行学习的场所。由此可见,美国2000年的教育战略已不仅仅是面对普通教育,同时也是成人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突破。 转贴于
1993年1月,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出于政党的不同和政治竞争的需要,克林顿虽然对布什时期的许多条文作出了修改,但在教育上基本是采取了延承的态度。次年3月,国会通过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并使其成为正式法律。该法首先将布什的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增至八项,增加了教师培训和家长参与两项新目标以及八项目标的检测数据指数;其次,还增加了外语、艺术两门核心课程及其他内容。该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随后,联邦政府还颁布了《改进美国学校法》、《学校与就业机会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且都得到了国会预算的支持。
1997年2月4日,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全面地阐述了教育问题,并指出:美国要在下一个世纪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就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培养一流的人才;把教育作为他第二任期里的头等大事来抓,并提出了美国未来发展教育的三大目标及实施纲领[9]。同年,克林顿总统又提出了《1997重建美国学校伙伴关系法》,计划用四年的时间拨款54亿美元来协助州和地方整修旧学校和兴建新学校。同年,美国教育部还提出了一个《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要求延长公立学校时间,让儿童、社区民众在课后、周末和假期拥有一个安全无毒害的去处,在其中学习、成长。
1998年,美国教育部提出《小班化计划》,计划在十年内拨款208亿美元,增加10万教师,从而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班级学生数降低至每班18人。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采用“校中校”(Schools Within a Achool)的方式,将一所大规模的高中分成小规模学校,由师生自己选择一所“校中校”,学生大部分课一起上,但各个校在人事、财务、教学计划等方面是分开自治的[10]。
2000年5月,克林顿总统在其“学校改革之旅”中宣布了《学校为社区中心:规划与设计公民抉择指南》,提出教学适应学习者需要、学校成为社区中心、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有效利用所有资源、在变革中赋予学校弹性等教育改革思路,尝试着让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推进教育改革。
2001年1月,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出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简称(NCLB)的教育改革计划。“这项改革计划称之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原因在于它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每个孩子应该接受好的教育,也就是说,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业上掉队,每个孩子必须会学习。”[11]该法案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在12年内使阅读与数学达标的学生达到100%,各州必须在四年内使所有教师都合格,同时强调要缩小富人和穷人、少数族裔与白人学生的学业差距;该法案还强调州和地方要致力于绩效责任的落实,奖励成绩优秀的学校,惩罚绩效太低而又改善不力的学校。
这个法案自出台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时间,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也不少见,到底进展如何?相信能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二、改革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了解一下美国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些矛盾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是政府的责任在不断地加强,影响在不断地增大;另一方面是一些别的因素(主要指市场)不断渗入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对教育质量的不断强调,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公平的不断追求;一方面是政府的自上而下,另一方面又是平民百姓的全体动员,等等。说到底,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反映出美国教育领域乃至世界整个教育领域内的问题。
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美国近半个世纪教育改革的特征:
(一)速度快,步伐大。从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到2001年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不到50年时间,美国教育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且从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改革的步伐一次比一次大,受重视程度也一次高过一次。也正是这些,才使美国教育更好地适应了21世纪和信息社会的需要,使美国教育不断前进、领先世界。
(二)前进中不乏浮躁。不可否认,这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对美国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好多问题特别是中小学领域内的问题在这50年中得到有效地解决。但可能是基于各方面的需要,“浮躁”之风在美国也是愈演愈烈,其实不仅仅是在美国,“浮躁”可能是整个教育领域内的通病。
比如,《国防教育法》的颁布确实适应了当时大背景的需要,但里面定的好多目标都偏高,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迟迟没有得到好的效果,以至于后来很多法规的颁布都是在不断地对它修正;再者,著名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老布什定的六项宏伟的教育目标过于笼统与死板;还有,80年代在美国几乎随处可见的“危险论”,但当时的情景远不是1983年报告书中渲染得那样,“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险。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于领先地位,现正在被世界各国的竞争者赶上”[12],“危险”一次的涵义早已被大大地泛化了。
(三)成绩不断肯定,问题不断出现。《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4月发表)这一报告发表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美国各界也在对这20多年的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不断地评价。2003年4月26日,美国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座谈会,正是以该报告诞生20周年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为主题来展开分析,可以说评价和结论是多样的,支持与批评共存。其实从这50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以看出,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有相应的法规不断地出台。
(四)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整个教育领域出现了一股新思潮——终身教育(法国、朗格朗P.Lengrand)[13]。美国也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1963年颁布《职业教育法》;1975年将原来的“全国职业教育中心”改称“全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加强了理论上的指导与研究;从1962年到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四次加强职业教育法案,颇有影响的《生计教育法》便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强调要重视学生职业准备能力的培养。
自70年代以后颁布的有关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文件可以参见文后附录。
三、小结
综观美国这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不难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即优质教育)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一思想仍表现得十分明确和突出,但自80年代以来还有另外一条基本思想愈加明显——民主主义,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最后,需要说明两点:①美国教育的立法实际上还是一种经费资助法。因为美国教育的决定权主要是在州和地方,假若有的学校因某种原因拒绝该法,那么这一立法的完全实施还是很难的;②目标与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教育改革更是如此。教育改革是一项困难的、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任何教育问题都不是一次两次的法案的提出就能解决的,教育问题依然是决策领域的前沿和中心问题。
当然,任何一项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美国政府的好多教育改革都是通过自愿参加的改革计划来实施的,教育界及民众在其中的渗透力越来越大,像特许学校、高成就中学、磁性学校、“校中校”等一系列新思路的出现,都是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各方最终达成平衡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环境下,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参考文献
1.瞿葆奎,马骥雄.美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姚丽霞,洪明.美国真的处于危险中吗?——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主旨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5.谷贤林.九十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1)
论文关键词: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战后美国 基础教育改革
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改革迭起,虽然各个时期的改革目的不尽相同,但每次改革都是以基础教育教学为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结构主义,对美国课程改革影响重大,自20世纪中叶至今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以二战后美国历次教育改革为线索,论述结构主义对其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
结构主义课理程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二战以后,出于与苏联抗衡的需要,美国急需改善教育质量低下的局面,要求改变教育落后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而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无疑成为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强劲催化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国防教育法》。1959年底,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全美科学院召开了35位各领域专家参加的会议,布鲁纳担任主席。《教育过程》一书是布鲁纳在大会结束时做的总结报告,其中心问题是,教育课程的编制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它是围绕课程改革的中心论题阐述教学理论的,因此又称为结构课程理论。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课程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等理论知识。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只有把具体的事物放到知识的结构里去,才容易记忆和便于运用;只有掌握了基本结构,才能举一反三,有助于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
2.学习准备观念的转变,提倡早期学习。
提倡早期学习是布鲁纳的中心思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关于“学习的准备”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式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因此,他认为应该将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学习,随年级升高,多次反复学习,逐渐加深理解,最终掌握。在课程编排上,提出了螺旋式编排方式。
3.提倡发现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体认识结构的构造过程,基本结构要靠学习者对它的主动作用来获得。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取知识,成为一个发现者。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历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改革
这次教育改革就是在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这次改革中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贯彻。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认识到自身科技教育的落后,他们决心改革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教育法》规定,增拨科学教育经费,重点改进各级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称“新三艺”)的教学,这成为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改革开始的标志。
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变革。课程目标,从“生活适应”教育转向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内容,出现了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在内的“新三艺课程”。新教材的编写,采用螺旋式编排方式。内容现代化,使教学适应时代的需求;内容理论化,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某些课程内容逐级下放,贯彻早期学习的理念,等等。教学方法,倡导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从未认识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像科学家一样思维,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发现的积极性。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优等教育,强调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培养天才,制订了严格的学术标准并采纳了重视学术性科目的课程政策,加强了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语的教学,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可以说,这次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纠正“适应生活”教育的弊端,提高了美国教育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强调学科独立性和完整性,教材编制脱离学生实际,对教师要求过高,造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同时,这次改革由于过多增加了抽象理论知识的比重,忽视了应用知识和基本知识的训练,产生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源于对结构主义课程的批判,其思想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激起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造成学生对科学的日益冷漠和不信任。人们开始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指责学校压抑个性,是非人道的,学术至上的课程受到怀疑和指责。在这种形势下,人本主义的课程改革思想兴盛起来。 转贴于
这次教育改革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课程结构方面反对学科中心课程,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课程内容上提出“适切性”原则,即课程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与其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联系;课程结构的组织上注重“统合”,打破教材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教学方法上倡导“掌握学习法”,以情感影响为主,提倡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可以说,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颠覆,它对结构主义课程的唯理智、唯学术倾向进行了强烈的批评,反对片面地把重点放在智力和学问上。因而,这次教育改革不仅没有体现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影响,其思想反而在改革中受到批判。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改革
70年代的人本主义课程改革,并没有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反而助长了反理智主义,造成了学生学业水准低落和纪律训练松弛,甚至不少公立学校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比60年代的学生还差得远。这使人们又开始重新反思结构主义课程的价值,重新强调中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掌握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次改革思潮称为新学科结构主义思潮,其要旨在于既强调学科知识,又避免学科结构主义的唯理智的片面倾向,美国又掀起了一场“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这次运动中,各科目注重基本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教授,大力压缩选修课,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加强纪律教育。在小学,要把读、写、算作为重点;在中学,要把大部分在校时间用于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历史的教学等。这场恢复基础的运动,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消除了人本主义课程改革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注重科学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奏响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
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提出了加强学术教育,揭开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序幕。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家学会为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先后在16个州开始试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又制定了“2061计划”,倡导“教导所有的学生在各科学和技术方面有相当扎实的基础”。该组织在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一份题为《普及科学——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文件,强调教学的重点应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科学基础知识教好。
进入90年代,美国已真正认识到学术素养不足是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的症结所在,1990年的《全美教育目标》,1991年的《2000年教育战略》和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都一再强调中小学的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可以看出,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又重新强调学术标准,提高教育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政府颁布各种文件、方案,制定国家标准,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内容上,注重最基本的知识,不求广而求精,结构上,要求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而不在于内容有多高深。这些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观点是吻合的。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为办学方向,以"统筹兼顾搞建设,求真务实重管理,聚精会神抓质量"为工作思路,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创新,扩大优质资源,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具有永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管理和运行体系,进一步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各类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各项改革,构建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要,各类教育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发展协调,效益较高的现代化教育格局.力争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地区乃至全省上游水平,争创全省教育强县.
2,具体目标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通过小学附设学前班,深化国办园体制改革和大力扶持民办幼儿教育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到2015年,力争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9.5%.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在经费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整体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巩固扩大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到2015年,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都达到100%,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毕业率分别达到98%和97%.
——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高中教育品牌,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到2015年,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教育入学率达到90%.
——突出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一个省级,三个市级骨干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扩大办学规模,争创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到2015年,力争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2.构建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农村初职班为基础,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
——同步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实现民族教育一体化,进一步巩固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特殊教育惠及程度,力争残疾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8.5%和99%以上.保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地区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
——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正确引导民办学校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实现规范化.到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科学,规模合理,质量较高的具有永吉特色的民办教育格局.
三,工作任务
1,调整教育结构,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县城东扩"和"三化统筹"发展战略需要,扩大口前镇第二小学,开发区中心校办学规模,新建一所劳动实践总校.根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中新吉林食品区的需要,在岔路河镇移址新建职业高中,恢复永吉二中完中建制,新建两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
2,坚持"两手抓",努力办好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抓好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村级幼儿园,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办园条件优质,入园机会基本均等的学前教育.到2015年,力争所有公办园达到市级达标园标准,再有1所民办幼儿园达到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
3,突出重点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招聘"特岗教师"和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均衡师资配置.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按学区入学,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分班,强化高中招生指标调控作用,促进教育公平.深入开展"送课下乡","蹲点教研","邻校共研"等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到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中小学全面达到《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4,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能力.三所高中在省级示范校和省级重点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实力,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出实验高中的教学质量品牌,永吉朝一中语言教学品牌和永吉四中以国防教育为主的特色教育品牌.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与国际现代化教育接轨,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
5,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全力打造幼师,焊接,汽修,机加四个骨干专业.围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结合钼矿万吨技改和中新吉林食品园区等项目,走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工学交替之路,适时开设农机,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等专业,通过盘活固定资产,引企业进校园和顶岗实习等办法,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骨干专业教师培养,以每年3%的比例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到2015年,确保每个专业都有4—6名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6,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增强服务经济能力.建立起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实用型,开放型化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全面提高农民,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技能水平.依托职教中心,继续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就业工程"等短期培训;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围绕种植,养殖,防疫等涉农项目,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服务"三农".
7,扩大优质资源,支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根据生源变化调整民族学校结构,探索民族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体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配齐康复和教学需求的各类设施和专业教师,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
8,加强监督指导,提高民办教育质量.严格审批制度,着力构建民办教育科学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积极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政策引导,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具有现代化教育功能的民办学校.
9,强化继续教育,提高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制定实施《永吉县中小学领导干部发展规划》,完成新一轮校长全员培训.全面启动"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名校长个性化培养计划",采取多元培训方式,努力打造一批教育家型名校长.构建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建立"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到2015年,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专业学历合格率达到80%,小学专科,初中本科和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达到98%,90%和30%,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分别达到60人,200人,500人.
10,深化教学科学研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验工作,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际交流等教研方式,促进全县学校学科建设整体,均衡发展.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活动,以"增效"促"减负",建设高效课堂.树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理念,紧紧围绕"立足实效研究,突出学校特色"的主题,加强"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检查,指导,结题验收等工作,确保每校至少有一项市级以上重点课题,打造一批"科研兴校"的科研典型.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探索德育自主管理模式,切实把法制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贯穿于德育全过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倡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强化对学生课余活动和生活的引导与管理,推进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2+1"项文体类技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审美素质.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力争构建全县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2,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县学校校舍达到抗震标准.适时完成校舍新建和维修改造任务,全县中心中小学以上学校楼房化比例达到95%,村级小学暖气化比例达到100%.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普通高中"八室两馆三系统",义务教育学校"七室一馆(室)一场两系统",村级小学"四室一库"建设.全县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率达到100%.卫生,音,体,美器材配备率达到95%,计算机配备达到高中8人1台,初中10人1台,小学18人1台标准.全县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按《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配备图书,生均藏书小学不少于20册,初中不少于30册.
四,保障措施
1,坚持优先发展.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补充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改革教师评聘制度和分配制度.
2,推进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学校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正确有效行使学校自主办学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创新特色普法形式.全面构建规避教育风险管理体系,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
3,加强行风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招生阳光工程,遏制各类违规招生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弘扬优秀师德风尚,坚决制止有偿家教等以教谋私行为.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升全系统行风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