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理学特性范文

药理学特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理学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理学特性

第1篇:药理学特性范文

关键词:中药;物理;化学;特性;功效

 

相当一部分中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其功效已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来表征,从而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采使用。如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从而可治疗相应病症如便秘、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等。如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法标定出其相应的中药的特性,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西药。 

 

1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现状与意义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

2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由相应化合物构成,具有以下同一性: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 

 

3通过中医研究中药物质的五味 

 

一般来说,成分不同,其味各异。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味的多样性。这一研究结果,给传统中药五味赋予了新的内容,为中药显味、显效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开拓了思路,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味与化学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酸味多含有机酸,甘味多含糖类及其他活性成分,苦味多含生物碱及苦味质,咸味多含钠、钾、钙、镁、铝、碘等无机物质几其他活性成分,辛味多含挥发油等。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揭示了五味作用的物质基础,其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这项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虽已初见端倪,但要获得突破性进展,仍需继续努力。味与化学成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化学成分不能完全揭示五味的真谛,更不能成为其规律。由辛味为例,有人对80种辛味药与170种非辛味药含挥发油的百分率进行了比较。结果:80种辛味药含挥发油者占58种(72.5%),不含挥发油者占22种(27.5%);170种非辛味药含挥发油者30种(15.9%),不含挥发油者140种(84.1%)。结果显示:辛味药中有27.5%的不含挥发油,非辛味阿唷中有15.9%的喊挥发油。挥发油作为辛味的物质基础,只能说明多数,不能说明全部,更有一些例外的情况,需要我们加以解释。总的来看,目前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基本上是以西医药理论为指导,从中药中寻找某些活性成分,最终合成新的药物(西药)。这种研究,忽视了中医药理论,更没有结合中药本身的特性,因而难以对中药药效给予科学的阐释。

 

参考文献 

第2篇:药理学特性范文

农村医学学生 药理学教学 提高质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不是理论知识雄厚而不会动手的书呆子,而是需要毕业后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解除病人疾苦的好大夫。针对这个问题,高等医学院校如何使这些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培养,成为与基层需求相符的技能型人才呢?这一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结合药理学自身的特点,分析农村医学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为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1.性格特征

和普专学生不同,他们组织纪律性、自律性相对涣散,中专生年龄普遍偏小,在进入学校之后没有离开过家庭和父母,心理比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性格外向,常常会在课上当场提问很多问题,而且看问题角度多样。药理学教学实践应该充分考虑这一性格特征。

2.知识结构

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初中毕业,没上过高中,这就决定了农村医生专业的学生起点低,基础参差不齐。易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另一部分学生接触到药理学这门基础课,总觉得与以前所学的数理化大相径庭。专业术语大量涌现,且缺乏数理化的趣味性,学生很难接受,导致越学越无兴趣,厌学、逃学等问题产生。

二、药理学特点分析

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由于药物多、药名多、药理作用多、临床用途多、不良反应多,再加上开设这门课程时学生还没有接触临床,理论与实际脱节,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且易混淆,以至对学好该门课程丧失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1)联系临床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药理学之前,临床课还没有开讲,听到相关的病,往往感到陌生,因此只讲有关药理学方面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对相关疾病作简单介绍。如讲授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就要简单解释什么是重症肌无力,讲授强心苷治疗心衰,就要简单解释什么是心衰。

(2)比较教学法

在药理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同章节同类药物进行横向比较,归纳出异同点,如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的比较。对跨章节药物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药物,有助于学生临床上合理应用药物。如氯丙嗪和阿司匹林对体温影响的比较。

(3)讨论教学法

例如,在讲抗心律失常药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能见到这样的病人,因此在课前我先设定了三个题目: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常用抗心律失常药Ⅰ、Ⅱ、Ⅲ、Ⅳ类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再将全班分成三个组,每组抽一个题目,课前让学生到各药店了解常用药物,并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药物的进展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和整理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验实训教学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校药理教研室实施了“三种训练、二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三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二个衔接”是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2)示范教学

要想把农村医生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就要把重点落在实际操作上,故在示范教学中,教师演示过程会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形成生动而准确的操作姿势,有助于学生在实验实训课学习中模仿练习。例如,慢动作演示法,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把操作过程慢慢地展现出来,这样能够使学生观察操作要领;分解演示法,将操作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来分别演示;边讲边演示法,让学生边看边听,有助于学生能够理解加深印象,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理论和实际融为一体。

(3)操作指导

学生在实际操作这一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具体操作极为重要。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讲课形式与专业学习有根本的区别,这一专业重点突出的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尽量让学生适应农村医生专业的学习规律,使学生进入到听一听,看一看,练一练的教学形式中去,让他们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这时老师一定要巡回指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要想把农村医生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德能、智能、技能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不仅要深化理论教学改革,更重要是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力度。

参考文献:

第3篇:药理学特性范文

目的:研究益肾中药复方对抗措施对尾部悬吊大鼠承重骨的影响. 方法:SD雄性大鼠18只,按体质量配对后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悬吊组(6只)和中药处理组(6只). 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的基础上,中药处理组大鼠每日给予中药复方灌胃. 利用物理测量和三点弯曲等实验,观察4 wk中益肾中药复方灌胃对尾部悬吊大鼠股骨生长、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结果:悬吊组和中药处理组大鼠股骨质量、灰分、直径和密度均较对照组大鼠下降(P

【关键词】 模拟失重 中药复方 骨 生物力学

0引言

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生理系统会出现一些变化:心血管系统失调、航天贫血症、肌肉萎缩、骨质脱钙等. 而失重引起骨骼系统的变化是航天医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航天实践表明,失重条件下骨形成减弱,骨吸收相对增强,失重性骨量减少和钙代谢紊乱呈进行性过程,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平均每月丧失1%~2%的钙 [1]. 为防止长期太空飞行中可能出现的骨质疏松、骨折等严重后果,人们设计和采用了多种对抗失重的方法,如体育锻炼、药物、添加营养物质等[ 2 ]. 虽然这些措施减缓了骨量减少的速度,却不能有效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传统中药毒副作用小、药效温和,近年在航天医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国内外重视. 中医学理论的精华在于“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在航天微重力、辐射、狭小隔离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将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 有研究者认为在航天微重力环境较长时间停留及模拟失重状态均可出现肾虚及血瘀之证[3]. 沈羡云等根据对兔头低位-20°限制活动模型观察,提出利用益气活血等中药行防护的观点[4]. 本实验我们根据中医“肾主骨”的理论和航天期间的特殊变化,从整体调节入手,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的基础上,给予益肾强骨中药,考察了其对尾部悬吊大鼠骨丢失的防治作用,为中药防护失重性骨丢失提供实验依据,初步考察此种对抗方法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SD清洁级大鼠,雄性,18只,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军医动字第C98008. 于动物饲养室内适应1 wk. 实验开始当日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 悬吊组(6只)和中药处理组(6只), 体质量分别为: (200±7) g; (203±7) g;(206±5) g. 4 wk实验期间,给予充足清洁饮水和摄食,大鼠可自由活动. 室温保持在(22±2)℃,人工控制室内照明,保持12 h光照(08:00~20:00)和黑暗(20:00~次日8:00),交替循环.

1.2方法悬吊组大鼠采用李勇枝等[5]改进的方法做尾部悬吊,大鼠始终保持30°头低位及后肢自由悬垂不荷重状态. 中药处理组在尾部悬吊处理的基础上,每天给予益肾中药复方灌胃. 益肾中药复方由黄芪、丹参、杞子、山楂等构成,由本医院制剂室分别煎汤浸膏,制成干粉备用. 用蒸馏水将中药干粉配制成悬浊液,按照100~110 g/(kg·d)的剂量,每天灌胃1 次. 自实验期满开始,依次断头处死大鼠,尽快取出其双侧股骨,去除结缔组织. 右侧股骨测量一般物理指标,包括质量(湿)、长度、直径、体积、密度、质量(干)和灰分质量,除后两项外其余均在处死大鼠后立即测量. 质量及灰分采用ACA 2100型电子天平测量(精度为1×10-4 g,Denver Instrument Company,美国). 测质量(干) 时,标本先在118℃加热烘烤48 h至质量恒定;然后在灰化炉中800℃,24 h完全灰化测其灰分. 长度和直径(骨干中点最细处)使用精度为0.02 mm 游标卡尺测量. 用排水法测量体积(精度为1×10-4 cm3). 湿质量密度为湿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左侧股骨即刻密封保存于4℃环境中,并于2 d内进行三点弯曲实验. 三点弯曲实验在Instron 1195 (Instron,英国)电子拉伸机上进行. 股骨放置方向及位置保持不变,跨距为16 mm,加载砝码2 kg,加载速度为0.05 mm/min. 通过所得载荷-应变曲线计算弹性载荷、最大载荷、破坏载荷、极限挠度、破坏挠度、刚性系数和韧性系数等力学指标.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利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P

2结果

2.1一般情况对照组大鼠在实验期间体质量持续增加,而悬吊组和中药处理组大鼠体质量在实验期间的前4 d,均呈下降趋势,从第5日开始逐渐增加. 实验结束时,3组大鼠的体质量分别为:对照组(292±11) g;悬吊组(255±8) g;中药处理组(263±7) g. 悬吊组和中药处理组大鼠平均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大鼠,而悬吊组和中药处理组之间大鼠平均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

2.2大鼠股骨理化指标的变化3组大鼠在股骨长度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悬吊组和中药处理组大鼠在股骨质量(湿、干)、灰分、直径和密度等方面均较对照组大鼠下降(P

转贴于

2.3大鼠股骨力学特性的变化悬吊组大鼠在股骨弹性载荷、最大载荷和刚性系数等方面均较对照组下降(P

3讨论

力学特性是反映骨的生长代谢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航天失重和模拟失重均可引起骨力学特性的显表2各组大鼠股骨(左)力学指标著降低,Cosmos飞行发现大鼠股骨和脊柱的力学性能下降[2]. Skylab23飞行大鼠骨的强度和硬度均较对照下降. MoreyHolton等[6]利用后肢悬吊大鼠模型发现股骨的所有弯曲参数(硬度、负荷、能量) 较对照显著降低. 前人的实验结果提示失重引起骨力学性能降低,且主要发生在承重骨. 本次实验也得到类似结果,悬吊组大鼠股骨的股骨质量(湿、干)、灰分、直径和密度、股骨弹性载荷、最大载荷和刚性系数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韧性系数和弹性范围内的挠度载荷比值较对照组显著上升,表明尾部悬吊使大鼠股骨骨钙丢失,力学性能降低.

国内外在进行失重药物防护措施的研究时,一般是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针对失重对不同生理系统的影响,采用不同的药物. 我们认为航天中虽然各生理系统的反应不一,表现不同,但它们的起因是一致的,都是由于失重引起的体液头向分布和运动减退所产生的一种适应失重环境的征候群(航天适应性综合征)[7] . 在这个征候群中,各个生理系统有其各自的表证和特点,但其内在的机制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所以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我们从中医“审证求因”“辩证论治”的理论出发,分析失重引起生理变化的特点,确定以补肾、益气活血中药为主来选择中药,最后选定了黄芪、丹参、杞子、山楂等进行实验.

骨矿盐含量反映骨中无机质含量. 而且由于单纯骨矿盐含量测定不能表现骨结构和材料特征的变化,因此结合骨力学指标测定可以更全面评价骨质量,反映骨骼抗骨折能力. 最大载荷和弹性载荷反映骨结构力学特性,它们的变化反映骨小梁质量、结构连续性和皮质厚度的改变[ 8]. 与悬吊组大鼠相比,中药处理组大鼠的股骨直径和密度有显著改善,弹性载荷显著提高,在质量、灰分、最大载荷、刚性系数和挠度载荷比值等方面有提高的趋势;表明采用补肾、益气活血中药对抗措施后,模拟失重大鼠股骨的生长和力学性能有一定恢复.

参考文献

[1] Saunders DK, Roberts AC, Aldrich KJ, et al. Hematological and blood viscosity changes in tailsuspended rats[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02,73(7):647-653.

[2] Ohira Y, Yoshinaga T, Nomura T. Gravitational unloading effects on muscale fiber size, phenotype and myonuclear number[J]. Adv Space Res, 2002,30(4):777-781.

[3] 范全春, 李勇枝, 白桂娥, 等. 强骨抗萎方对模拟失重大鼠骨代谢影响的观察[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3, 16(2):107-109.

[4] 沈羡云, 孟京瑞, 王玉清, 等. 头低位-20度限制活动期间兔生理指标的变化[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4, 7(3): 186-191.

[5] 李勇枝, 石宏志, 范全春, 等. 强骨抗萎方对模拟失重大鼠骨及相关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3, 16(2):103-106.

[6] MoreyHolton ER, Globus RK. Hindlimb unloading of growing rats: A model for predicting skeletal changes during space flight[J]. Bone, 1998, 22(5):83-85.

第4篇:药理学特性范文

1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网络药理学的产生离不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以及高通量、高内涵筛选等现代新药发现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网络生物学及计算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可以说,网络药理学是生命科学发展到系统生物学阶段的产物,是生物学、医学、计算科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和研究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

1.1系统生物学

美国科学院院士莱诺伊•胡德(LeoryHood)最早提出了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体系,按照他的定义,系统生物学就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学科[4]。系统生物学认为生物体是一个包含多个个体和多个层次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系统生物学研究就是要在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对结构和功能各异的所有组成成分(如基因、蛋白、mRNA、小分子代谢物等)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如遗传、环境因素变化时)这些组成成分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进行研究,同时还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来定量阐明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生物系统具有涌现性(emergence)、复杂性(complexity)和鲁棒性(robustness)的特点[5-7]。生物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中又涉及到不同种类的生物大分子,研究时需着眼于将这些所有的分子、子系统放入整个生物系统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其所有的相互关系;系统生物学不是用单一的方法同时研究成千上万个基因或蛋白质的“水平”研究,而是要将“水平”研究和“垂直”研究统一起来,成为一种“高维”的研究,既要同时考虑多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生物信息,还要考虑时间因素;“部分之和大于整体”是系统科学的核心思想,系统特性是由于不同组成部分、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而“涌现”的新性质,如果只是针对组成部分或低层次的分析并不能真正准确地预测高层次的行为。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带给药理学工作者的启示是“分子到药物”的简单模式将逐渐被“生物学到药物(biologytodrug)”的模式所取代,药物靶点将从单一分子扩展至分子组合、某个信号转导通路甚至几个通路的组合。对新药研发工作者来说,则认识到那些“dirtydrug(不纯的药物)”尽管对单个靶点的亲和性和选择性可能都不高,但因为可作用于疾病网络的多个靶点,或对各靶点的作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使其总效应大于各单效应之和,从而达到比单靶点药物更佳的治疗效果[8-9]。

1.2网络生物学和生物网络

网络生物学(networkbiology)的概念是Barabasi和Oltvai[10]于2004年提出的,他们提出可以利用网络学科的语言,将复杂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抽象表达为网络,建立网络模型,进而通过研究代表生物体的复杂网络的成分关系和特性来揭示生物体的原理和本质。采用数学领域图论的研究手段,借助网络的概念、属性和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将生物体中各种生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加以抽象(将构成系统内的各个组分如生物分子抽象成节点,它们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关系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描绘成边,由节点和边构成的图就是网络),组成一个包含多个体、多层次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称为生物网络(biologicalnetwork)[11]。度分布(degreedistribution)、小世界效应(small-worldeffects)、聚集性(clusterness)和鲁棒性(robust-ness,也称稳健性或弹性)等是描述生物网络性质的基本参数(表1)[12-13]。从网络生物学角度来讲,当生物网络为稳态和平衡态时,机体处于健康状态。网络平衡被扰乱或破坏时即可导致病理或疾病状态。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其本质在于重建生物网络的平衡或减轻平衡被破坏的程度[10,14]。

1.3生物网络平衡理论

勒夏特列原理(LeChatelier''''sprinciple)又称平衡移动原理,是一个定性预测化学平衡点的原理。该原理认为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以抗衡该改变。该原理体现在生物网络上就是生物网络具有鲁棒性,表现在拓扑结构的鲁棒性、功能的鲁棒性和动力学的鲁棒性,这是由于生物分子的功能冗余性和替代补偿性信号通路的存在造成的[15]。生物网络的鲁棒性反映了机体或网络对错误和攻击的容忍能力。生物网络的勒夏列特原理,即如果一个系统(生物网络)的平衡(健康状态)经历了一个改变(疾病状态),那么有效药物的作用将使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网络生物学和生物网络平衡理论提出的,它为新药发现提供了新的思维体系(anewframework)和研究策略,同样也为研究和理解药物作用方式(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1,3]。生物网络保持平衡的能力或鲁棒性带给药理学和新药研发工作者深刻的启示就是要干扰“致病网络(disease-cau-singnetwork)”,寻求“扰动(perturbations)”而不是寻找“致病基因(disease-causinggene)”,可能才是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发现的有效途径,这也正是网络药理学的核心[10,16]。

2网络药理学在药理学研究和新药发现中的作用

建立在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之上的网络药理学能够在系统的分子水平上更好地理解细胞以及器官的行为对功能表型的影响,推动对药物作用机制的重新认识,为药物重定位(drugrepositioning)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多药组合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并系统的预测和解释药物相互作用、优化药物的使用,预测及发现影响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因素,加速药物靶点的确认以及发现生物标志物。

2.1对认识药物作用机制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意义

过去几十年间,药理学科将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分子药理学研究方面,对体内大量单个分子靶点及其与许多疾病和药物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入地认识,但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深入研究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当时还非常有限。网络药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从整体网络的角度认识药物的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已如前述,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疾病的本质在于生物网络失平衡,药物治疗疾病的本质在于重建生物网络的平衡或减轻平衡被破坏的程度[14,17]。因此,从整体生物网络稳态的角度来讲,理解单个生物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生物学地位和动力学过程要比理解单个生物分子的具体生物功能更为重要。同样,对于药理学和新药研发工作者来说,理解药物在生物体系中的地位和动力学过程要比理解药物在个别靶点或组合靶点上的有效性更为重要。寻找那些作用于生物网络中多个构件(而不是网络中的单一构件)、恢复或改善生物网络平衡的药物才是突破目前新药尤其是治疗多因素复杂性疾病药物研发瓶颈的出路。生物网络具有鲁棒性,即对于内外干扰的承受能力。鲁棒性关系到生物体的生存,是生物体承受内外环境变化的一种能力。然而,这种鲁棒性在多个扰动因子的作用下则变得非常脆弱。如对酵母的基因敲除与化学干预、环境影响的合成致死(syntheticlethality)实验结果表明,酵母中只有34%的单个基因敲除可引起死亡或疾病,但是单基因敲除叠加一个小分子化合物或一个环境因素干预,则可对63%的单基因敲除产生增强效应,如死亡或疾病;若单基因敲除、一个小分子化合物、一个环境因素三者同时干预,则可对97%的基因敲除产生预期的缺陷,如死亡或疾病。该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基因在任何一种环境下可能是冗余的,但是通过遗传扰动结合化学干预的各种条件谱实验,说明这些基因似乎很少是冗余的[18]。这充分体现了生物网络鲁棒性的容错和抗攻击能力,也从反面说明了具有多向药理学(或多靶标)性质的药物在临床上将更为有效。在临床药物治疗学中,基于具有多向药理学性质的药物对多个靶点的低亲和力相互作用,或平衡调节与疾病相关且具有内在联系的多个靶点,或许将产生更好的疗效和更小的副作用,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且药物对各靶点的作用可能产生协同(协同有效或协同毒性),使总效应大于各单效应之和[19]。在给定剂量(配伍比例)的药物在联用时,其联用的顺序可对网络产生不同的扰动,并可能对功效产生巨大的作用[20-21]。因此,在临床上,无论是多药联用,使用同一药物载体中含多组分配伍药物还是使用基于设计的可选择性作用于多靶点的单一药物,除了关注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显著疗效外,不可忽视其同样的对表型的改变作用(毒性作用)。在目前临床药物治疗中,抗药性(如肿瘤药、抗菌药)的产生已然成为常态。这是因为目前所用药物多为基于单靶点设计的药物,而靶点蛋白的一个单独的氨基酸突变通常就足以导致药物抗性,因此,许多有效的抗生素通常是通过同时靶向多个蛋白而不是单个蛋白来发挥作用的[22]。如β-内酰胺类(β-lactams)的抗菌作用依赖于多青霉素结合蛋白(multiplepenicillin-bindingproteins,PBPs)中的至少2个来发挥抗菌作用的,这主要基于多PBPs缺失而对表型无变化的事实[23]。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抗生素是蛋白ParC和GyrA蛋白的双靶标抑制剂[24]。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药物,可以同时调节疾病网络系统中的多个环节,不易产生抗药性。

2.2对新药发现的影响

网络药理学与传统药理学一样,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新药的发现和新药作用评价,并开发新药。但网络药理学却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药物靶点并不是随机分布在网络中,而是具有靶点分布的特点和一定的规律,因此,可通过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来寻找、优化或确认靶点;为多靶点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信息;预测和分析药物毒性作用产生的可能性。

2.2.1加速治疗靶点的发现和确认

传统的药物靶点发现研究是一种“垂直式”的研究,即以个别分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手段研究其生物学性质。这种将分子靶点孤立起来的研究不但耗时长、投资大,而且很难对靶点的功能建立全面的认识,以该模式开发出的新药进入临床后通常会因药动学或毒性作用而终止。而以整体性和系统性为特征的网络药理学则具有强大的预测能力,而且着眼于靶点分子或靶点分子组合或子网组合在整体生物网络中的定位和生物动力学以及调节动力学,并注重研究其扰动后所“涌现”的表型。因此,对于药物治疗靶点的发现和确认会更加迅速,以其为模式进行新药的研发其临床成功率会更高。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靶点发现中需考虑以下基本事实:①多靶标的成药能力在根本上优于单靶标。②对于生物体,靶标不必要是唯一的,或在宿主中是缺失的。尽管许多基本的看家酶在宿主和传染原之间是共同的,但是药物在宿主和传染原之间的选择性即在结合位点水平上是不相同的。③组合靶标(作用于多靶点)的作用是致死性,但在单个基因敲除研究中却被忽略为非必要的靶标(单靶点敲除对表型无作用)。④被预测为有可能和相同化合物结合的靶标群优于单个可药性靶标[2]。在药物靶点发现中,各种不同的网络被构建和不同的模型算法被开发以用于建立连接、分析拓扑结构和定量优先位次,如使用多种药物-靶点数据库如Drugbank,SuperTarget,TDR,TTD,Matador,Pdtd和STITCH等,利用多种靶点预测工具如CellDesigner,COPASI,iPATH,SABIO-RK,SYCAMORE和Tide等,在构建均相的(homogenous)和异质的(heterogeneous)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号转导网络、代谢网络、基因调控网络、miRNA网络[25]等上进行靶点的预测和发现[26]。如使用与疾病相关的生理通路联合其已知的药物和药物靶点构建网络,预测生物药过程-药物相关性(biologicalprocess-drugrelationships),所建立的模型预测的2078个相关性中有401(18.1%)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27]。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抑制剂对有BRAC1或BRAC2缺陷的细胞具有高致死性,因而PARP抑制剂作为BRAC1和BRAC2突变携带者肿瘤患者的有效治疗药物而进入临床。PARP抑制剂合成致死siRNA筛选结果表明,许多激酶的沉默(或敲低)对PARP抑制剂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包括CDK5,MAPK12,PLK3,PNKP,STK22c和STK36。尤其是CDK5对于非神经元细胞的DNA损伤反应、细胞周期的内-S(intra-S)和G2/M期检查点(checkpoints)是必需的[28]。分析乳腺癌基因表达数据揭示了4个基因:COX2,MMP1,MMP2和表皮调节素(epiregulin)对于肺癌迁移是必需的[29-30]。在小鼠模型中,这4个基因的遗传和药理学抑制皆可导致肿瘤迁移进程的停止[29]。

2.2.2指导新药研发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使得新药研发从指导思想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主要归结于以下4个事实:①针对单一靶点的高选择性药物似乎呈现出更低的临床有效性和成功率[2];②多靶点药物在临床上已经成功,特别是是双重或多重激酶抑制剂[31],如2005年批准的索拉非尼(sorafenib)、2006年批准的达沙替尼(dasatinib)、2007年批准的舒尼替尼(sunitinib)和拉帕替尼(lapatinib);③许多被批准的药物其选择性比最初预想的要差[32],如肿瘤治疗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和舒尼替尼可与多个激酶的结合[9];④生物网络的鲁棒性说明药物-靶标网络具有无标度性质[14,33],则意味着单个蛋白具有功能障碍的补偿机制,抑制单个通常在治疗上是无效的[2]。在具体的新药研发实践中,已有研究表明,在基于多靶点设计合成具有多向药理学性质的药物时,片段或分子量相对小的化合物成药性更好[33]。药-靶相互作用呈现化合物分子结构和靶蛋白氨基酸序列成对碎片相互嵌入,因此,建立分子的子结构和序列片段对(subgraph-subsequencepairs)进行药物的研发就是可行的。而且已批准药物的75%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符合显著的亚结构对,而且这些亚结构对的聚类具有高度排他性,提示着每个聚类有其对应的独特的多向药理学类型。同时,说明基于序列片段的药物设计方法在网络药理学指导下的新药研发实践中一样具有使用价值[34]。

传统的虚拟筛选方法关注药物分子与靶点结合的亲和力,而不是药物分子对疾病系统的表型数据,这远离了复杂性疾病的本质特性。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药物评价则会给出不同靶点在生物途径中的权重,并能给出多个靶点部分抑制后的显著有效性证据。如将多靶点对接(multi-targetdoc-king)研究的亲和力预测与生物网络有效性分析进行整合,来评价化合物的抗凝血活性。人类凝血级联网络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在人类凝血级联系统中,因子Ⅹa和凝血酶是两个最脆弱的酶,而复合体ⅨA∶ⅧA所介导的催化反应和复合体ⅧA∶ⅨA的形成是两个最脆弱的生物物质。实验数据和网络有效性降低的相关性(r=0.671)表明基于网络的多靶点药物评价方式是有效的[35]。

目前,基于网络药理学进行新药研发中,药物联合应用和多组分药物使用的策略需要研究药物彼此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证明所用药物组分无论是在单独应用还是联合应用都是安全的。基于靶向设计合成的有选择性的非选择性化合物(selectivelynon-selectivedrugs)的策略需要找到选择性地作用于多个靶点的药效团且化合物具有平衡生物网络系统的活性和所能接受的药动学特征。

3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网络药理学目前的研究思路一是根据公共数据和公开发表的已有数据,建立特定疾病及其防治药物靶点预测网络模型,预测所研究药物的作用靶点,进而构建所研究药物-靶点-疾病网络,解析所研究药物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并通过相应的实验进行机制的验证。二是利用组学技术以及高内涵高通量技术,观察药物对模型(细胞和动物)的作用或模型对药物的作用,针对所产生的大量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分析和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进而解析在研药物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当然,这两个思路也可并行发展、综合分析。其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技术如下述。

3.1网络构建以及可视化方法构建疾病网络、疾病-疾病网络、疾病-药物网络、药物-药物网络、药物-靶点网络、靶点-疾病网络、药物-靶点-疾病网络等,用于药物的快速重新定位和药物靶点或作用途径的确证以及药物新的临床适应证预测等。目前常用的网络构建以及可视化工具主要有三类:使用直接编程语言或工具,例如Java,C,Perl等;使用半编程性质的脚本性软件,例如Matlab,Rproject等;使用专门用于构建网络的工具,主要有Cytoscape,GUESS,Pajek,Osprey,MultiNet,UCINET,NetMiner,NetworkX等。

3.2网络分析方法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及网络平衡或鲁棒性分析,可以客观、准确地找出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关键节点、亚结构,明确药物干预的主要靶点、次要靶点和协同靶点,理解网络达到平衡状态涉及的亚网络间关系,为预测干预药物提供理论计算的参考。网络分析通常包括:网络拓扑学信息计算(如Cytoscape中的NetworkAnalysis)、随机网络生成和比较(如Cluster)、网络分层和聚类(如AllegroMCODE)。网络比对方法通常包括:基于图模型的启发式搜索方法(如MaWISH,Network-BLAST,Grmlin)、基于目标函数的约束优化方法(如IsoRank,MNAligner)、基于分治策略的模块化比对方法(如Match-and-Split,BiNA,DivAfull)。

3.3预测网络模型建立方法通过整合网络搜索算法、数据标准化算法和生物活性预测算法以及相关软件等,建立网络预测模型,能够迅速且较稳定地筛选出具有较强的结构相关性及功能相关性的靶点或靶点组合或子网,进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常见的有最小二乘法(leastsquare)、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leastsquare)、布尔网络(Booleannetwork)模型、线性组合模型(linearmodeling)、加权矩阵模型(weightedmatrixmodels)、贝叶斯网络(Bayesiannetwork)模型、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etwork)、随机森林法(RandomForest)、随机游走算法(Randomwalk)、PRINCE算法以及微分方程等。

3.4网络药理学实验方法网络的基本特性就是当网络被扰动时,蛋白就会“涌现”一定的功能。因此,网络药理学的具体实验方法通常通过调节网络的节点来进行,如缺失节点、调节节点的浓度。缺失是完全去除了一个网络节点的所有相互作用和功能。调节则为衰减或增强。衰减(如拮抗剂)仅仅是部分去除了一些相互作用(比如降低代谢产物的浓度)而不是移除所调节节点的整体的连接(比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相反,增强(如激动剂)可加强网络中的特异连接。这样基于连接而不是节点的研究思路与药物作用的具体情况更为接近。但是研究表明,一个网络中仅仅大约有15%的蛋白节点可能是由小分子药物化学可控的[36],因此,除了工具药筛选方法之外,药物混合物、化学工具和RNAi/过表达等联合筛选方法非常重要。同时,基于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之上的网络药理学,其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搞清楚节点和节点组合、通路和通路组合或子网和子网组合的可药性(druggability)和多向药理学相互作用在整体的生物学网络中的定位、作用动力学(dynamics)和生物动力学(kinetics),由此也要求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是高通量、高内涵的技术。网络药理学实验方法通常有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等)技术、生物芯片(核酸、蛋白和细胞芯片等)技术、高通量酵母双杂交技术、高通量/高内涵基因过表达技术、基于siRNA和miRNA文库的高通量反义核酸/RNAi技术、报告基因检测技术、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高通量/高内涵细胞表型筛选技术,如进行基因过表达,进行信号转导通路筛选、多通路协同筛选、细胞表型变化筛选等,进行基因敲减和抗体封闭以及药物调节等。

4网络药理学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网络药理学作为药理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建立在基于海量组学数据的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之上的,其发展面临的挑战除了来自于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理论知识的限制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1)靶点或靶点组合的鉴定:一方面,生物网络分析和比对研究是生物学、数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综合交叉领域的研究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生物网络的无尺度特性,使得理想的网络模型算法、结果的评价与比较标准难以界定。而且还有来自于具体实验技术方面的限制,使得通过扰动其即可导致理想的治疗功效的节点或节点组合的鉴定困难重重。

(2)多向药理学药物的发现:尽管多靶标策略高于单靶标策略的生物学原理是不容置疑的,但优化多活性药效团的同时需要平衡成药性所具备的特性以及控制不想要的脱靶效应依然是一项困难的工作。药物分子均是以特定的立体结构在生物体内与立体的靶点蛋白产生相互作用,这种药物与靶点间基本的分子作用机制也使得基于多靶点抑或是子网的具有多向药理学性质的药物发现举步维艰。

(3)数据库数据的扩充:网络药理学依据现有数据库和已有实验数据,进行网络的建模,进行药物药理学性质的预测和评价。尽管目前的数据能够反映一些生物体内真实的细胞网络的特点,但其肯定不能反映全部,或者其中一些被反映出的特点可能并非是真实的,因为大部分原始实验数据、图谱信息来源于不同的实验条件,相关性差,数据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都较高;已经评价的小分子化合物及其作用靶点数量均有限;公用数据库的信息有限,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因此,供作网络分析的数据库数据的完整性,已成为制约这类网络分析与客观真实相接近的关键。对数据库加以完善,才能完成均一、无偏见的网络的构筑,这是确保网络分析可靠、客观的重要手段。

第5篇:药理学特性范文

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纽带,是医学教育的一块重要的基石。药理学的涉及面非常广泛,知识涵盖内容多,记忆量大,并且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新药特药复方制剂等发展迅速,给药理学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任务,并且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药理的时候还没有接触临床,对疾病缺乏客观、直接的认识,学起药理来更觉得难上加难,课堂枯燥,知识难记,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授课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面对如此教学境况,教师应当从实际入手,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改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为临床用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1.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1创新课程内容设计。

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向社会发展的方向与要求靠拢,药理学课程内容设计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满足时展的需要,才能找准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并贯彻实施。一方面以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为基础,阐明药理作用及作用的原理,另一方面为临床医学奠定基础,在临床上特别强调用药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药物的特性制定用药规划,有目的地通过药理学将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做到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灵活运用的技能,并有机会通过思考实践加以创新,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贴合实际,新颖有趣,关注前沿,才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教育体系。另外,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必讲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每年的流行信息开展研讨活动,为课程补充新的内容,拓展课程知识,深掘课程内涵,不断充实教学大纲、完善教学日历,理论课程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

药理学习本身比较严谨枯燥,生僻的概念、复杂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是学生学习直接面对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教材上要多下工夫,所选用的教材不仅要反映出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满足本课程所需的基础,而且要与时俱进,具有先进、科学的前沿理论,还要与其他学科衔接流畅、平衡、统一。我国的教材编写较注重知识的传承性、学科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繁杂,重点在灌输知识,继承已有,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相对较少。另外,文字编写占了很大篇幅,图片、表格等其他方式的辅助较少,这在无形中使教材显得无趣无味,只有文字表达相对苍白。另外,教材内容多偏重于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对林场新药的介绍相对较少,并且在课堂上较少涉及,这一点要进行改进,要将课堂的教、学、用联系起来,避免出现课堂中学的药物临床没有应用,临床应用的药物课堂却不讲授的错位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多接触新药及药物的研究进展,增强课堂的先进性和趣味性,创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2.更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

2.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药理学教学中应当重视的因素,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创造有利于教学的积极氛围,引起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注意,并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指正即可,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比如在讲授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分析中毒机制,思考解毒办法,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还可以围绕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在共同分析的时候对知识加深理解,并且活跃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更新教学思想观念,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以教材为中心,课堂教授知识为主,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死记硬背而不会活学活用,如此学会的药理知识很难应用到实际临床中,造成学科脱节,学用分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引入案例教学,课堂教学以病例为引,开展授课,学生可以直观接触到临床病例,对病理能有更深入的观察和见解,根据病例再引入药理,遵循规律,逐步深入。学生通过病例对于发病机制、药物机制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也强化了对于药物的熟悉感,这种教学方式将药理学的桥梁作用充分体现了出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普遍应用于教学,电子课件、网络平台、课程建设等多媒体方式为教学带来了更加新颖的课堂方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药理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具象化,让问题更加直观、化繁为简,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用。

2.3积极开展双语学习,培养国际型医药人才。

全球一体化加速了国际之间的融合,将来的医药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会讲一口流利的外语,这是现在对于医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可以采取英语课件汉语讲授和汉语课件英语讲授的方式教学,强化学生的双语语境。在此,首先教师要提高外语素质,才能准备一堂精彩的双语课教学。虽然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但是针对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能够有效促进双语课堂的建设,对学生是很有助益的。

第6篇:药理学特性范文

[关键词] 药理学;总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R9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192-02

药理学在医学教育中有桥梁学科之称,其地位举足轻重。本门课程知识面广泛,涉及众多基础学科,又与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因此,药理学的教学存在难度,而纵观整门课程又以总论教学难度最大。药理学总论主要介绍药理学基本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规律,药物效应动力学基本机制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虽然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例不大(8~10个学时),但它负担着开宗明义、提纲挈领之作用,是药理学学习的总纲和具体药物学习的基础。总论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绪,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对本门课程的后期学习效果起决定性的影响[1]。教师如能讲得精彩,可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科学地学习,为学生进行全课程的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2]。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上好药理学总论课谈几点体会。

1 激发学习兴趣,寻找学习动力

怎样拉开总论课的序幕,才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位学生,使他自觉、主动地进入药理学世界的大门呢?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总论课上的首要任务之一,对今后教与学的密切配合有着重要意义[3]。

笔者在第一堂课上,首先根据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任务,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不是照本宣科。如:在大家的经历中,多多少少都曾受过疾病的侵袭,治病的手段都有哪些?学生争相回答后可总结并提示: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是临床医生治病的基本手段,是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紧接着再抛出第二组问题:在用药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每种疾病要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进入机体后如何发挥作用,机体如何代谢药物,等等。然后再举出一个临床实例,简要回答上述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初步明确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范围,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喜欢药理学,就会以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其中,由此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不良反应是药物使用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但初接触药理学的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介绍这部分知识之前,首先以具体数字向学生展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致死率之高;再举出实实在在的案例,如反应停事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良反应对患者、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危害之大。至此,学生自然而然要想到究竟什么是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有哪些种类的不良反应,各自发生于什么情况,等等。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及求知欲被高度唤起的时候,再给他们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势必要容易得多,甚至还有的学生感觉这些内容不够多,会在课外自觉主动地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更多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由此达到了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想办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会”为“我要会”,使之爱听、愿学、勤问,敢于知难而进,真正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掌握基本概念,打好学习基础

药理学总论涉及众多概念,如药物、首过效应、受体等。对这些概念的正确理解与熟练应用,对今后具体药物的学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概念往往是一些枯燥无味、概括性较强的内容,学生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分解-合并-实例验证-引伸的方式,彻底将抽象的概念讲透讲清。

如教材中药物的定义是这样的: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仅凭死记硬背却难以奏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先将其拆分为容易理解的单句:药物的作用、用途、本质分别是什么,并采取边板书边提问的方式进行,学生结合以往知识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药物的概念,又理解了药物所涵盖的范畴,纠正了以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继而复述整句话时学生对药物的定义就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再认为难以接受。最后再介绍一些有关药物的其他知识以加深印象,如药物的特性,尤其是两重性,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等。

再如,副作用是药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学生在学习具体药物之前对此并没有太深的认识。将概念分解,着重指出其要点,如发生前提是治疗剂量下(有别于毒性反应发生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原因是药物的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本质是药物本身固有的药理作用,可随用药目的而改变,并以阿托品为例来强化上述认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使得抽象的药理学名词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清晰化,不仅改变了药理学教学乏味单调的状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后期药理学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4]。

3 把握时代脉搏,触摸学科前沿

当今药物研究日新月异,新药层出不穷,药理学内容也与时俱进,更新较快。总论内容却相对较为固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总论的讲解就可以是“一潭死水”,而应是不断更新的“活水”。总论教学同样要紧跟学科前沿进展,力争在讲授既成知识体系的同时,又向学生介绍药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动态,紧跟时展步伐。

长期以来,临床用药总是针对同一疾病应用相同的药物和剂量,由于个体差异常导致相当比例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药物治疗学正经历着由经验式向个体化治疗的革命性转变。

大量研究证实,除环境因素外,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以及药物作用靶位等基因的变异是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因[5]。因此,以基因为导向的个体化用药将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和更经济合理地使用药物提供重要途径。这就是方兴未艾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6],即通过对包括药物起效、活化、排泄等过程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研究,鉴定基因序列的变异,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基因突变与药效的关系,将基因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的个体多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使研究结果更易于在临床得到应用。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也是人类进入“个体化医学”的重要标志,其结果有可能对每位患者的药物选择、剂量、给药方式等作出预测,从而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也将大大降低新药研发的成本,提高其投入产出比。

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好药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的是,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学习人类已知和探索人类未知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他们今后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打下基础。最后也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适应21世纪医药卫生发展趋势,符合更好地培养跨世纪医药卫生人才的要求。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实施与合理运用,学生普遍反映对总论部分不再感到畏惧,而认为是药理学课程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时有所侧重,能够抓住学习精华和知识点。重要的是,通过总论的学习,学生对药理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再次印证了我们古老的谚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参考文献]

[1]李金莲.上好解剖学绪论课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6):629-630.

[2]赵燕燕,李春玲,范华英,等.密切联系实际多种方法并用强化生药学总论的教学[J].中外医疗,2009,28(1):96-97.

[3]胡慧玲.浅谈《药用辅料学》的教学方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3):31-32.

[4]孙志春,郭常亮.对精心组织上好绪论课的探讨[J].职业圈,2007,(16):73-74.

[5]刘昭前,周宏灏.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新时代[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1):1-6.

第7篇:药理学特性范文

我国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交流学习,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留学生中医学专业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言学专业,位于第二。《药理学》是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杂、逻辑性强、与临床关系密切等特点[1]。我校于2005年开始招收学历教育研究生,2007年进入教育部30所临床医学本科(英语授课)招生院校名单。现结合笔者带教留学生《药理学》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总结教学经验和体会。

1. 充分了解留学生特点

我校留学生主要来自印度,该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因此印度留学生英语程度普遍较高。但是,他们的英语口语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标准英式或美式英语存在较大差异,给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带来不小的障碍,这也对授课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国内高校学生相比,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更为活跃自由,喜欢互动讨论式教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会随时提问,也会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在这方面授课教师应当鼓励与引导。同时,与中国学生普遍良好的纪律性相比,相当一部分留学生表现为自律性较差,课堂纪律散漫,经常迟到旷课,因此需要加强管理。

2. 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向导,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为此我们查阅分析了多种英文原版专著,最终选择了以Rang HP等主编的Rang and Dale’s Pharmacology为主体教材,以Mycek MJ等主编的图解药理学(Lippincott’s Illustrated Reviews: Pharmacology)和Katzung BG等主编的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为辅助教材。图解药理学调理框架清晰,基础概念明确,图表形象生动,是美国著名医学院校教材,非常适合初学者使用。Rang and Dale’s Pharmacology内容更加广泛,讨论更为细致,适合于作为药理学的主体教材使用。而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在讲解基础药理学的基础上加入了临床药理的内容,内容更为丰富,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用于专业拓展和提高。我们选择英文原版教材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印度留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可以直接阅读医学英文教材;其次,全英语教学模式应该向教学的纵深延伸,使留学生的知识起点与世界先进水平靠近,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国际市场对知识结构的要求[2]。当然,原版教材的使用也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编排结构方面,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有很大不同。以抗微生物药物章节为例,原版教材以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章节,而中文教材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章节。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从新安排讲解的思路。

3. 改进教学方法

印度留学生受国外教学模式影响,课堂思想活跃,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认为,对他们的教学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弥补传统“讲授法”教学单调、呆板的学习局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实际授课中,我们主要联合采用了病案式(CBL)和多媒体辅助教学(MAI)方式。

3.1 CBL 是指从病例入手,结合临床和实际应用以启示性教学为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3].基础阶段的CBL教学有其独特性,不完全等同于临床的病例讨论,但又需要结合药物的实际应用。CBL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通过临床病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药物的选择和应用。病例的素材我们以两本书为主,一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教材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这本教材在每个章节前都有Case Study,在章节的结束部分有相应的Case Study Answer;另外一本是密歇根大学Shalafer M主编的Pretest。这本书是备考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药理学部分的复习和自测参考书,里面的选择题接近考试真题,并且对选择题答案都有详细深入的解释,适合教师参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和开放的心态引导留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关注于讨论的知识点本身,而不要对学生答案正确与否做太多评论,以免打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毕竟如果大部分学生只是旁观而不参与,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

3.2 MAI 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MAI可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等优点[4]。MAI的使用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一方面有助于减轻教师英文授课是的压力。比如,讲到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时,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将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起始,延伸到终止的全过程展示出来,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直观起来,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记忆。

4. 及时归纳总结,阶段性测验,引导学生有效复习

药理学由于其学科特点,专业知识点较多,对所学内容的及时梳理和系统化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出现处处是重点,点点需记忆的不利情况[5]。而归纳、比较与总结则是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一个较高效的方法。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各章节结束时对重点内容进行梳理,以思考题的方式给出相关的习题,围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和记忆各种药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阶段性测验的方法,对各部分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另外一方面可以帮助授课教师及时的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做出调整和改进。

5.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第8篇:药理学特性范文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为白芍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主要含有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羟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苷类化合物。白芍总苷的药理及临床研究发现,白芍总苷具有止痛、抗炎、保肝,以及多途径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药理作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有确切疗效。现对其药理作用和毒性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研究

1.1 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

镇痛作用,高崇凯等[1]用TGP粉针剂100~300mg/(kg·d)静脉滴注可显著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揭示该药具有镇痛作用。王永祥等[2]利用大鼠热板反应和扭体反应检测TGP对痛觉的影响,发现TGP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小鼠扭体和嘶叫,且该作用不能被纳洛酮阻断,提示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吗啡受体无关。而TGP对白细胞介素-2的抑制作用,可能参与其镇痛机制。Kobayashi M等[3]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白芍有抗胆碱能作用,因而具有止痛功效。国内动物实验研究证实TGP具有抗惊厥作用。张艳等[4]采用最大电休克发作法、士的宁惊厥法和戊血氮最小阈发作法,观察TGP对动物惊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GP呈剂量依赖性对抗小鼠的最大电休克发作,TGP[60~100mg/(kg·d),ig]能对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和大鼠的惊厥。TGP[40~80 mg/(kg·d),ig]对小鼠的戊血氮最小阈发作无影响。TGP[40~80 mg/(kg·d),ig]对小鼠最大电休克发作的作用高峰时间在0.5~1.5h之间。

1.2 抗炎作用

TGP粉针剂50~150mg/(kg·d)静脉滴注可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并对佐剂性关节炎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100~300mg/(kg·d)静脉滴注可显著抑制小鼠耳二甲苯所致的炎症,揭示该药对急性、慢性和免疫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5]。进一步发现,松果腺切除大鼠角叉菜胶致炎前5d,每日给予TGP 50mg/kg可以显著抑制松果腺切除引起的大鼠足爪的过度肿胀,且与褪黑素有协调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GP抑制炎症局部致炎因子,如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的合成有关。等[6]综述说明TGP对白三烯B4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可能参与TGP的抗炎机制。近期,魏伟等人对TGP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7-8],结果发现,TGP能有效改善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抑制其过度增殖反应和产生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和前列腺素E2的水平。表明TGP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功能亢进的滑膜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滑膜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分泌能力有关。通过检测滑膜组织Bcl-2、Bax蛋白的表达,该项研究还发现,Bcl-2、Bax参与胶原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TGP可下调滑膜组织中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及降低Bcl-2/Bax的比值,这可能也是其治疗胶原性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1.3 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TGP的免疫调节作用得到广泛证实,TGP还有调节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的作用。近年对TGP的药理学研究发现,它对自身免疫过程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调节作用,这可能与它的多种有效成分分别起着不同的药理作用有关。

1.3.1 在T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免疫的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杀伤T细胞,然后给TGP,腹腔注射5mg/kg连续8d,发现可显著促进抑制性Th2细胞的增生,这可能是TGP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途径之一。同时还发现TGP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具有浓度依赖特性,在低浓度(0.05~0.4mg/L)促进细胞免疫功能,高浓度(0.4~1.6mg/L)时则呈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某一药物成分浓度达到一定阈值,启动另外的调节通路,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1.3.2 对B细胞的调节作用

在类风湿关节炎及实验性关节炎(如佐剂性关节炎、胶原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自身抗体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12],因此抑制B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自身抗体生成应该也是治疗策略之一。王斌等[13]观察了TGP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体外培养中加入TGP,在0.4~1.6mg/L浓度范围内,可显著抑制脾B淋巴细胞的增殖。在李俊等[14]研究中,用脂多糖诱导小鼠B细胞增生,加入单核巨噬细胞和不同浓度的TGP(0.0016~5mg/L),当TGP浓度上升至0.04mg/L时,细胞生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提示TGP对B细胞的生长有逆向调节作用。

1.3.3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王斌等[15]的研究发现TGP以12.5~250mg/L的浓度加入大鼠腹腔单核细胞的培养体系,肿瘤坏死因子的活性随TGP的浓度增加而降低,而前列腺素E2浓度随TGP浓度的升高而上升,提示TGP对肿瘤坏死因子的下调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E2有关。

1.4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白芍是肝炎及肝硬化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方之一,近年来对其保肝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戴俐明等[16]应用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肝炎动物模型,观察TGP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TGP(20mg/kg)连续7d,腹腔注射的预防给药可显著改善小鼠肝损伤后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血清蛋白下降及肝糖原含量降低,并使形态学上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恢复。同时超微结构上肝细胞内线粒体的肿胀、内浆网的空泡变性、溶酶体的脱落也得到明显改善。TGP对肝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王世宏等[17]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TGP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并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形态,发现TGP(0.5~2.5g/L)能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细胞生长,且呈浓度依赖性;TGP(1.0、1.5g/L)分别作用72h后,人肝癌细胞株细胞出现体积缩小,荧光染色增强,胞核或胞质中可见致密浓染的块状或颗粒状黄绿色荧光染色,说明TGP在体外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的增殖,并能诱导细胞凋亡。

1.5 对肾的保护作用

近期研究发现TGP有肾保护作用[18]。采用胃肠道综合免疫方法建立大鼠肾小球肾炎模型,以不同剂量的TGP干预,以雷公藤多苷为对照,观察对大鼠蛋白尿、血生化指标以及肾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增加,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下降,肾小球系膜细胞中至重度增生,系膜基质聚积。灌胃给予TGP干预4周后,给药组的系膜细胞增生、基质聚积减少,大鼠的蛋白尿减轻,血肌酐和尿素氮下降,表明TGP可保护肾小球肾炎大鼠的肾功能,部分逆转受损的肾小球病理改变。

1.6 对睡眠节律的影响[19]

TGP 50mg/(kg·d),ig连续7 d,可延长正常大鼠慢波睡眠的持续时间,并能使咖啡因诱导的失眠大鼠,睡眠各参数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还可明显延长游泳大鼠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总时间,提示TGP可改善不同功能状态下的大鼠睡眠。

1.7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TGP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20],TGP具有降低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的作用。说明TGP通过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降低红细胞聚集性而降低血液全血黏度,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21]。

1.8 其他药理作用

TGP对东莨菪碱引起的小鼠学习和记忆获得不良有改善作用,而对亚硝酸钠和乙醇分别造成的小鼠记忆巩固不良及记忆再现缺失无明显影响;能增强正常小鼠的学习和短时记忆,而不影响其长时记忆[22];可使豚鼠结肠离体平滑肌收缩积分和时间显著性增加,且收缩效应的改变具有剂量依赖性[23];可减轻心肌缺血引起的细胞膜损伤,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24]。

国外有人报道,白芍或其提取的有效成分有去极化的神经肌肉阻滞剂作用,具有类似琥珀酰胆碱功效,但不产生收缩作用,并具有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和抗焦虑与忧郁作用[25-27];周辉等[8]观察了TGP对不同状态的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其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提示TGP对正常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现小剂量兴奋和大剂量抑制的剂量依赖性调节作用。并观察到TGP可兴奋轻度应激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抑制重度应激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表明TGP对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现轴机能依赖性的调节作用[28]。抗抑郁作用,杨士友等[29]做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白芍解郁颗粒可以对抗小鼠因强迫悬尾及强迫游泳造成的抑郁症状,并可对抗因利血平所致小鼠眼睑下垂和体温下降。

2 毒性研究

长期毒性实验采用大鼠静脉点滴[500、1000和2000mg/(kg·d),连续给药30与90d]和狗静脉点滴[280与560mg/(kg·d),连续给药90d],长期给药后这两种动物除血小板数目增高外,其摄食、体质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对两种动物的心、脑、肝、肾等18个重要脏器与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亦无明显毒性作用[30]。致畸变试验研究表明,TGP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1~10000μg/mL),中国仓鼠肺细胞染色体试验(37~333.3μg/mL)和微核试验(39.06~2500mg/kg)均呈阴性[31]。长期中医实验未发现白芍对人体有毒性,TGP的动物毒性研究也显示TGP无明显毒性损害,安全范围大[32]。然而,TGP致突变致畸性研究表明当大剂量大鼠体重增重减低时,对胎仔和胎盘发育具有胚胎毒效应(主要表现为胎仔和胎盘重量明显减轻),但未见TGP对胎仔外观、内脏和骨骼形态等产生明显的致畸作用[33]。

综上所述,白芍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与药理活性的中药,其中TGP作为主要成分发挥药效药理,其作用广泛、显著、毒副作用性小。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中药必将呈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高崇凯,吴雁,王勇,等.白芍总苷粉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新药药理与临床药理,2002,13(3):163-165.

[2]王永祥,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的镇痛作用[J].中国药理学及毒理学杂志,1988,2(1):629.

[3]Kobayashi M,Ueda C,Aoki S,et al. Anticholinergic action Paeony root and its active constituents[J].Yakugaku-Zasshi,1990,110(12):964

[4]张艳,明亮,王瑜,等.白芍总苷的抗惊厥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4,10(5):372-374.

[5]高崇凯,吴雁,王勇,等.白芍总苷粉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新药药理与临床药理,2002,13(3):163-165.

[6],栗占国.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1):687-691.

[7]贾晓益,魏伟,郑咏秋,等.白芍总苷对胶原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Bcl2,Bax表达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2):143-146.

[8]朱蕾,魏伟,郑咏秋.白芍总苷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的作用及机制[J].药学学报,2006,41(2):166-170.

[9]王兴旺,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2,8(5):340.

[10]王兴旺,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1,7(6):609-611.

[11]王兴旺,魏 伟,陈敏珠,等.白芍总甙调节小鼠免疫功能的机理[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0,6(6):363-366.

[12]Cruzd D. Testing for auto immunity in humans[J].Toxicol Lett,2002,127(1):93-100.

[13]王斌,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功能和脾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4,8(2):129-131.

[14]梁君山,魏伟,周爱武.白细胞介素-1的检测及白芍总甙对其产生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6):354-357.

[15]王斌,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的调节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13(3):255-257.

[16]戴俐明,陈学广,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9(6):449-453.

[17]王世宏,魏伟,许杜娟,等.白芍总苷对SMMC2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安徽医药,2006,10(1):8-9.

[18]周登余,徐星铭,戴宏,等.白芍总苷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保护作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2):146-149.

[19]张安平,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大白鼠睡眠节律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9(6):454.

[20]YangYanfeng. Effect of TGP on platelet congregation in rat[J].Anhui Tradit Chin Med Coll,1993,12(1):51-52.

[21]杨煜,吕文伟,宋瑛士,等. 白芍总苷抗血栓形成作用[J].中草药,2006,37(7):1066-1068.

[22]明亮,马传庆,张艳.白芍总苷对小鼠记忆行为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3,28(1):19-22.

[23]杨小军,李建军,轩原清史.白芍总甙对豚鼠结肠平滑肌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3):151-153.

[24]王晓明,李付彪,吕文伟,等.白芍总苷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3):393-396.

[25]Kimura M,Kimura M,Kimura I,et al. Blocking effects of a new component,paeoniflorigen- one,in paeony root on neuron muscular junctions of frogs and mice[J]. Pharmacol,1984,35(1):61.

[26]Kang SS,Shin KH,Chi HJ,et al.Galloyl paeoniflorin,a new a-cylated monoterpene glucoside from paeony root[J].Arch-Pharm-Res,1991,14(1):52.

[27]Watanabe H. Psychotropic effects of Sino Japa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J]. Yakubutsu Seishin Kodo,1993,13(2):951.

[28]周辉,张安平,陈敏珠,等.白芍总甙对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免疫功能的调节[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4,10(6):429-432.

[29]杨士友,黄世福,孙 备,等. 白芍解郁颗粒对小鼠抑郁模型的影响[J]. 安徽医药,2004,8(2):87-88.

[30]李军,李延凤,周爱物,等.白芍总苷的毒性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1):53-55.

[31]王家骥,余素贞,徐德祥,等.白芍总苷致突变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0,21(11):496-498.

第9篇:药理学特性范文

1 生产hiPSC衍生细胞以供药物毒性检测多潜能干细胞沿着特定的谱系分化的技术使研究细胞发育和细胞特异性的毒性成为可能。事实上,hiPSC分化而成的细胞的概念验证毒性试验支持大规模基于人类细胞的毒性筛选试验。但是,对于iPSC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还有以下三个限制。其一是重编程的效率和分化的可重复性,对于hiPSC,重编程方法的效率低于0.1%。而分化过程同样在效率和差异性上面不令人满意并且需要很长的培养时间。其二是在iPSC的分离,诱导和成熟中发生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造成试验结果难于被解读。其三是获得成熟表型的细胞,获得一个完全成熟的细胞是个挑战,这会限制依赖于成熟细胞生化过程的毒性检测。

2 hiPSC在毒性评估的几大应用人源诱导多能干细胞可以应用在毒性评估中的很多方面,下面主要讨论几个方面。

2.1 发育毒性胚胎干细胞检测,作为动物检测的替代方法,是一种评估致瘤性危害的体外实验。该实验探讨了包括细胞毒性,终端分化,生物化学指标,蛋白组和基因组的检测值,以提高敏感性和检测额外的细胞毒性机制。生化通路的种属间差异危害是人源化此类发育毒性试验的原动力。由于hiPSC分化方法目前还不成熟,所以利用此类细胞的发育毒性研究局限在早期分化阶段,诱导分化方法的日益发展必将可以拓展评估致瘤性危害的发育窗口期。

2.2 验证继发性药理学脱靶效应研究普遍利用细胞系统来完成。iPSC分化细胞可以在更生理化环境中表达相关靶标,当药理学特性依赖于靶标表达水平和信号转导蛋白相互作用时,则显得尤为关键,例如GPCRs,此靶标的相对丰度和细胞背景可以影响受体的药理学,因此,结合hiPSC和可在自然表达水平上分辨GPCR功能的技术[5]可以用来更加准确的评估一个候选药物的脱靶效应。

2.3 评估器官特异毒性毒理学家一直努力发展各种分子、生化和细胞模型来重现已知毒性物质的特殊在体反应以及描述毒性物质作用通路。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脏,心脏,和大脑。例如,lin和will评估了549种分别有肝毒性,心毒性,神经毒性物质对来源于肝脏、心脏、和肾脏细胞其中ATP水平的作用,大部分的毒性物质对三种细胞都有着相同的效果,显示了不能用这样的一般指标来预测器官特异性毒性。器官特异性毒性可能来源于该组织特殊的生物特性,结合hiPSC分化细胞特异的功能参数可以阐明利用永生化细胞观察不到的毒性物质作用通路。结合兼容高通量的新技术,可以检测大量的合成物。这有助于在药物筛选早期对关键安全性危害进行评估并且有助于进一步利用追踪试验进行验证以确定安全性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