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治理污染的措施范文

治理污染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治理污染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治理污染的措施

第1篇:治理污染的措施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水污染治理中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本文从政策、组织、制度和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水污染防治存在主要问题

水污染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快速发展使水污染防治压力增加,我们国家近些年经济增长保持在9%,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增长很快,水污染量也增加,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这些年来得到很高的关注,加大了投入,但是投入的增长和我们经济发展的增长不成正比的,尽管做很大努力,做了很大投入,但是最后水污染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完全得到控制,这样对水污染的压力也不断增加。第二,由于管理体制和技术因素的制约,对水环境执法力度不足,现在有一些企业并部分做到达标排放,这里面主要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存在的原因,多头的管理,通过这几年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体制改革大家知道是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方面影响的有技术方面的因素,同时也相对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导致了执法力度不足,有相对部分企业没有达到完全环保要求,得到有效的治理达标排放。第三,这些年经济发展过快,在基础建设材料包括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在能源这方面开发加大特别在水利电力方面现在开发力度也比较大,为了满足能源的需求,加大能源的开发,尤其水利的开发,导致过多的开发对大江大河造成生态破坏。第四,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充分,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进行水务市场的改革,要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污水和垃圾处理这个市场要实施产业化,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整体上看还没有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发展的一个总趋势。

2 水污染治理的目标

根据我们国家环境保护的需求和我们经济发展的水平,确定水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到2010年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要改善,污染排放要得到有效控制,这一方面是投入,一方面是管制,重点行业污染排放强度要明显下降,城市集中饮用水的水源,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和地表水质和近还水质有所好转,地方水超采及污染趋势减缓。我国家水资源开发量大,对水资源要求很高,确实对水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我们国家113个环境保护的重点城市,污水处理要不低于70%,到2010年十一五期间要增加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所有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也要60%的目标。第三我们重点防治的领域,城市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化工、轻工,造纸等等,其次是饮用水水源,国家正在组织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的调查,通过调查提出引用水源地的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第二方面三河三湖,这是国家重点的水源,还有松花江,三峡水库,黄河小浪底以及上游,以及南水北调水源以及沿线,还有渤海重点海域和河口,要加强对海洋污染的治理力度。

第2篇:治理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用地膜;污染现状;治理措施

1 农用地膜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现有地膜降解度低

生物降解指的是优质物质通过某种活生物作用产生的分解现象,常见的或生物就是微生物如细菌等,最终将化合物转化成为二氧化碳与水。不同的物质降解作用也不一样,某些物质的讲解速度非常快且讲解过程很安全、某些物质发生的降解会做会促使其成为较小的之间分子,这样的降解也就是初级降解。这样的分子也只生物降解作用的中间产物,随着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它们很有可能比原有的污染存在的时间更长、拥有更大的毒性。

1.2 使用量和覆膜面积持续增加,残留量逐年增大,污染日趋严重

农膜覆盖种植被誉为农业的“第三次革命”。正是由于它的这一功效,使得它的应用量和覆盖面积不断增加。根据相关研究,中国在过去十多年当中农用地膜的使用数量一致呈现增长的趋势。

残留在耕地土壤当中的地膜主要在耕作层分布,约集中在0-10cm厚的土壤中,占到残留地膜的2/3,剩余的残留地膜则分布在厚度为10-30cm之间的土壤中,40cm深度以上的土壤中几乎没有分布。耕地中残留的地膜的数量、大小以及形态各部相同,受到农事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膜的使用方式影响,残留的地膜主要呈现片状、球状以及卷筒状等,在土壤当中呈现水平、倾斜或者垂直分布。地膜残片的面积大小不一,在我国,山西的棉田中地膜残片面积一般为10-15cm2,占到地膜残留量的73.9%左右,此外小于5cm2的残片占到全部残留量的13%左右;而在新疆的棉田中,有约34%的残留地膜面积都小于5cm2;华北以及华东地区的地膜片面积偏大,多为20-50cm2,主要受到使用年限因素的影响。

1.3 农用地膜方面的政策不到位

农民本来就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没有足够的地位,要让他们对残膜的利用和回收做到百分之百的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现在关于农用地膜方面的政策又很少,只有给农民提供一个足够好的环境,给他们提出一些既有利于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又不会造成农用地膜残留于田间土壤的政策,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农用地膜污染的防治措施

2.1 改进地膜的可降解性,提高回收利用率

2.1.1 提高地膜的质量

在现有普遍使用的农用地膜中添加各种抗老化物质不但能够延长地膜的使用年限,提高地膜保温保湿效果,同时利于干净地进行回收。此外,由于宽幅地膜可有效减少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因此研究适合不同地区种植模式的地膜宽度,对提高作物产量、改进地膜回收率意义重大。

2.1.2 研究开发地膜回收机,提高对残膜的回收利用

地膜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人工回收的费时费力,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而使用机械进行回收成为必然趋势。加强技术攻关,以利用残膜回收机械为主,辅以人工捡拾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残膜的回收率,拓宽残膜的利用途径。当前国内对回收机的研究生产已经比较成熟,在一定范围中得到了推广。以新疆研发的卷膜式棉花苗期残膜回收机为例,其回收率高达85%~94%,生产效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1.3 开展地膜替代品和新农业技术研究,减少普通地膜的应用量

研发出可降解、零污染的新型地膜材料是治理残膜污染最理想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降解塑料地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难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虽然如此,依照地膜的增产原理,对于新型保温保湿材料还是有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常见的有:光降解地膜、玉米塑料膜、生物降解地膜、光生物降解地膜、纸地膜以及液态地膜等。当前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出现了一定的进展,但受到材料、价格方面的影响较大,难以面积的推广应用。同时,使用玉米秸秆、麦草等农作物进行覆盖也是较好的选择,能够有效的避免地膜残留污染情况的发生。相关研究结果证明,使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对于改善耕地质量、优化土壤结构非常有效。

2.2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利用广播、电视、海报等宣传途径,向社会与农民宣传残膜对农作物以及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解,提高农民对地膜的认识以及清理和回收残膜的积极性。农业、农机、环保、质检、工商等部门应当制定约束性强的政策、措施,同时向农民宣传使用合格地膜对于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真正的践行“残膜不清净,机车不播种”。

2.3 制定严格的农用地膜政策并监督施行

要减少地膜造成的污染,首先需要进行生产标准的严格化,对企业当前的生产规范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农膜产品的质量,其厚度以及拉伸强度均满足国家相关的标准规范。同时还应对生产劣质地膜的厂家进行严格查处和处罚。凡使用不能回收的超薄农膜要收取污染费,把农田地膜污染源头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并制订农田地膜残留标准。国内当前的通用标准分为三级。一级标准指的是农田中有少量地膜残留,对与农田生态环境以及农作物生长不产生负影响;二级标准指的是农田中有一定量的地膜残留,对作物的生长与产量基本不造成负影响,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值就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三级标准则是指土壤中地膜的残留量较多,对耕地土壤造成污染,同时还导致农作物减产5~20%。

3 结论

针对农用地膜残留及造成污染的途径,可从以下几点措施对其进行改善:通过添加抗老化物质、生产宽幅地膜、研发可生物降解地膜等手段改进地膜的可降解性,加强地膜回收机的研究,提高地膜的回收利用率;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农用地膜的认知度,自觉回收残膜和减少对普通农膜的使用;用政策手段标准化、规范化农用地膜的生产和使用。减少农用地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3篇:治理污染的措施范文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农民的生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4.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

2.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增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转贴于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8.加强农村环境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

第4篇:治理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硅铁厂,大气污染源,治理措施

 

总体来说,硅铁厂的大气污染源包括硅铁炉冶炼产生的烟气、出铁口产生的烟气、配料与上料过程产生的粉尘、硅铁破碎产生的粉尘、硅铁炉烟气处理系统收集的粉尘及硅微粉临时堆存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原料堆存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1.硅铁炉烟气处理措施

硅铁炉在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尘烟气,一般烟气的温度为450℃左右,烟气中烟(粉)尘的含量为5~8g/m3,对于硅铁炉烟气一般采用空冷+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的方式进行处理。

硅铁炉烟气净化系统运行时,含尘烟气由矮烟罩通过风管引至自然空冷器,将烟温从450℃冷却至250℃以下,然后进入旋风除尘器,将烟气中的大颗粒粉尘和带有火星碳粒除掉,以防烧坏布袋和提高硅微粉的品位。再进入布袋除尘器过滤,含尘烟气经玻纤覆膜滤料过滤后可做到达标排放。为保证袋式除尘器的安全运行,一般在风机入口前管道上设自动混风阀,此阀与除尘器入口温度测点联锁,当温度大于250℃时阀门自动开启,混入冷风降低烟气温度,以确保除尘器安全运行。

硅铁炉的烟气处理系统还分为正压式和负压式,正压式即系统主风机安装在布袋除尘器前,烟气经处理后直接由布袋除尘器袋室的顶端排放;负压除尘方式即风机安装在布袋除尘器之后,烟气最终经烟囱排放。两种除尘方式各有利弊,其中正压式除尘器系统阻力小,漏风率相对较低,对硅铁炉烟气的收集效率较好,硅铁炉生产时车间无组织粉尘排放相对较小,但处理后的烟气直接经布袋除尘器袋室的顶端排放,不利于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采用负压式除尘方式,烟气经处理后通过烟囱排放,有利于污染源的规范管理和对废气的取样监测,但是其系统运行阻力较大,运行电耗高,不利于节能。总之两种处理方式各有利弊,但处理后的烟气均能做到达标排放。目前,正压式除尘方式应用较广泛。

正压式烟气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负压式烟气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

图1 硅铁炉正压式烟气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图2 硅铁炉负压式烟气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2.出铁口烟气处理措施

硅铁炉出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无组织烟尘,这些烟尘如得不到较好的收集,将严重影响车间的操作环境,也造成硅铁炉车间无组织烟尘超标排放。

出铁口烟气的一种收集与处理方式是在出炉口设集气罩和风管(风管与硅铁炉烟气输送管道相连接),配备小型风机,出铁时开启风机,烟气由集气罩收集,再由风机动送往硅铁炉烟气输送管道与硅铁炉烟气一并经空冷器、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处理后排放。其工艺流程见图3。

图3 硅铁炉出炉口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

出铁口烟气的另一种处理方式是在出铁口设独立的烟气处理系统,即硅铁出炉口烟气经集气罩收集,然后进入布袋除尘器处理后再经烟囱排放。

从运行效果看,第一种除尘措施对出铁口烟气收集效果明显较第二种差,通过对甘肃省部分硅铁生产企业出炉口烟气收集措施的调查情况看,造成其处理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为出铁口集气风机功率偏小(一般情况下出铁口烟气收集风机功率为5~7kw),这样一方面造成出铁口附近产生的负压相对小,另一方面整个除尘系统的压力不平衡。从而导致不能有效地收集出铁口烟气效率较低。

对于出铁口烟气的收集,提倡设独立的烟气收集与处理系统。

3.上料、配料系统粉尘收集与处理措施

上料、配料系统具有粉尘产生点多,分布较分散的特点,目前,甘肃省一般的小型硅铁厂采用人工配料及加料。一方面操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另一方面,上料、配料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无组织粉尘对厂区及场外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然而,在硅铁生产向着大型化和高度自动化发展的今天,硅铁生产中的上料、配料采用人工操作已不再现实,自动配料和上料已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对自动上料配料过程中的无组织粉尘必须得到较好的收集与处理。

甘肃省配备自动配料与上料系统的企业有两家,一家为腾达西北铁合金厂,另一家为嘉峪关宏晟电热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硅铁炉的规模均为25000KVA)。其中腾达西北铁合金厂建有上料廊道与配料站,但上料与配料系统没有配套建设无组织粉尘收集与处理系统。,硅铁厂。嘉峪关宏晟电热有限责任公司10万t铁合金项目在上料系统无组织粉尘收集与处理方面做的较好,建有上料廊道与配料站,并对上料、配料工序各产尘点的无组织粉尘均进行了有效的收集,其具体收集与处理工艺如下:

原料经地下仓由胶带输送到各自日料仓,然后由称量斗称量配料,配好的原料再由胶带机送至炉顶料仓。整个上料、配料过程中各给料点、胶带机产尘点均配备集气罩,上料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经集气罩统一收集,由脉冲布袋除尘器处理后排放(系统配备设50个粉尘收集点)。,硅铁厂。上料、配料系统无组织粉尘收集处理主要设备见表1,处理工艺流程见图4。

表1 上料、配料系统主要设备一览表

第5篇:治理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 污染 治理

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各国的水环境污染治理经验都表明,水环境污染治理依赖于一套围绕水资源配置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这套体制有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水资源产权制度,二是水资源市场机制,三是围绕水资源市场的政府规制体系,四是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这四个组成部分有其内在的层次联系,其中,水资源产权制度是水资源市场机制得以建立的前提,水资源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需要政府的规制体系的有力支撑,而政府的规制体系则应该有公众的参与。

一、完善水资源产权制度

世界各国的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都表明,如果水资源产权界定不清晰,水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更多的依靠市场手段。水资源产权的清晰界定是水资源市场存在的前提。

1.对于自然状态的水资源,规定自然水资源为全民所有,赋予政府水资源配置权、水经营特许权和水管理的监督权,也赋予公众适当的水管理的监督权,这能运用国家权威来有力地保证在水资源初始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持续性,也可以将水管理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2.在水资源经营环节,无论是原水利用处理还是污水处理、利用,都应当只允许有水资源开发利用、处理资质的经营企业从政府手中取得水资源经营权,在清洁水制备环节,允许多个自来水处理企业在市场上出现,政府制定统一的自来水处理标准,鼓励自来水处理企业采用先进自来水处理技术设备。

3.在水资源的使用权分配上,政府应参与到清洁水供水管网的投资建设中,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或市场资本的介入来完成投资建设,依靠政府权威来保证清洁水供应管网的公平、全面覆盖,使用水单位和个体都有条件获得清洁水的使用权。

二、建立统一的水务市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公共物品的供给也开始逐步市场化。人们己经意识到,水资源有自身的价值和价格,要使水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就应当把水资源作为水资源产业的产品进行开发、管理。

城市水务属于区域性自然垄断行业。包括区域内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在内的供排水一体化运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打破原有的水务产业链条断裂的格局,实现水务投资、建设和运营一体化,可以在前期设计建设时充分考虑后期运营管理对水务系统的需求,控制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和运行效率。同时,城乡之间、上下游城市之间,在水务方面互相影响,由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大型水务集团提供流域一体化的水务服务,可以将取水、排污等产生的负外部性和节水、治污等产生的正外部性内部化,从而提高流域内大中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有效治理流域水体污染,而且还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流域内的水资源量。

只有建立了完整的水务产业链,水资源市场的价格机制才能形成,水资源才能从源头上得到合理配置,从而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而导致水体环境容量和自我净化能力的退化、丧失。另外,污水处理市场的建立将对工业水污染的控制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将在污水处理市场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污水处理市场的建立给排污企业寻求先进污水处理技术提供了更大的余地,当市场上某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处理成本低于企业违法排污成本和企业自行处理的成本时,企业将在趋向于在市场上购买这种技术来满足自身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流域水管理体制

流域水环境之间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水环境污染治理应当以流域为单位,加大流域水环境治理力度,保障流域治理规划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表明,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应该以流域为主体,建立适合流域治理的管理体制。

一方面,在建立强有力的流域管理机构并由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的同时,由中央政府在流域,尤其是跨行政区域流域设立管理机构,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如法国在塞纳河流域设立了水管局,直接隶属国家环境部管理,经费由国家财政支持,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环境部进行监管和协调;加拿大为治理圣劳伦斯河跨省界流域污染问题,由国家环境部设立了圣劳伦斯河管理中心,进行直接监管。

另一方面是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同的协作。如塞纳河流域的治理,建立了部际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由环境部、农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组成。

四、充分利用经济规制手段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正在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体制被认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不仅仅是因为它赋予了经济主体以自主决策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价格信号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尽管这一切都是以市场各方面信息的充分获取为前提。对于工业水污染的治理,市场手段的积极作用还在于,它可以使政府在治理上花费的成本大大减少,因为有效的市场机制只要求政府做必要的监督工作、维持公平的竞争环境。

目前提倡的污染治理经济手段主要有:

1.价格配给制:收费和补贴。与之对应的政策工具有:①排污税:对于向空气、水和土壤排污染以及产生噪音的行为所进行的收费,其设计思路是让污染者至少为他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负担一部分成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减少污染或改善污染物的质量;②环境浓度税。如果生产者的排污量超过了总体环境浓度,那么它就要受大惩罚,反之如果生产者的排污量低于总体环境浓度,那么它可以得到奖励;③产品税:通过提高污染性材料和产品的成本方式,激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用环保产品和材料来替代非环保产品和材料;④补贴:补贴是监管者给予生产者的某种形式的财务支持,可以用来作为一种激励来刺激生产者进行污染控制,通常采用的形式是拨款、贷款和税金减免。

第6篇:治理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大气污染;危害;防治

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之一,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石油、煤炭的燃烧,城市人口的密集,以及机动车辆的增多,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害,使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体的体质健康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大气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物

大气环境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大气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等。SO2是强烈的刺激性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原煤等燃料的直接燃烧;NO2主要来源于各种炉窖、机动车和柴油机的排气;CO是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和机动车尾气;大气颗粒物包含总悬浮颗粒(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主要来源于燃烧后直接排放的气体和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气体;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的光化合作用下,经转化形成的具有剧烈刺激作用的雾状气体,其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和煤燃烧废气。

二、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大气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一些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会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体的体质健康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二氧化硫 SO2 主要危害:二氧化硫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能刺激眼结膜和鼻咽部黏膜。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易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黏膜的富水性黏液所吸收。因而它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和支气管以上的气道,造成该部位的平滑肌内末梢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反射性收缩,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大,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组织坏死。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和黏膜的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咽炎,并对其他刺激物的敏感性提高,引起咳嗽,并能刺激眼结膜引起炎症,极高浓度时可发生声门水肿或肺水肿以及呼吸道麻痹,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2、悬浮颗粒物 TSP(如:粉尘、烟雾、PM10)主要危害:随呼吸进入肺,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杀伤微生物,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3、氮氧化物 NOX(如:NO、NO2、NO3)主要危害:氮氧化物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长期吸入低浓度NOX可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过氧化,损害细支气管的纤毛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破坏肺泡组织的胶原纤维,并可发生肺气肿样症状。它尚能缓慢地溶于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亚硝酸、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NOX在肺中形成的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即变性血红蛋白),能降低血红蛋白带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当污染物以二氧化氮为主时,肺的损害比较明显;当污染物以一氧化氮为主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中枢神经损害比较明显,对心、肝、肾以及造血组织等均有影响。

4、一氧化碳 CO 主要危害: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合力要比与氧的亲合力大200~300倍,同时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一旦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向机体组织运载氧的功能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对供氧不足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大脑)和心肌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从而使人产生中毒症状。

5、光化学氧化物(如:臭氧O3)主要危害:低空臭氧是一种最强的氧化剂,能够与几乎所有的生物物质产生反应,浓度很低时就能损坏橡胶、油漆、织物等材料;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浓度很低时就能减缓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杀死叶片组织,致使整个叶片枯死,最终引起植物死亡,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树木死亡就被分析与臭氧有关;臭氧对于动物和人类有多种伤害作用,特别是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类过敏症。

6、重金属(如:铅、镉)主要危害: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也可在降落到土壤之后,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降落到河流中的重金属微粒随水流移动,或沉积于池塘、湖泊,或流入海洋,被水中生物吸收,并在体内聚积,最终随着水产品进入人体。

7、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主要危害:阻断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气候变暖,发生大规模的洪水、风暴或干旱;增加夏季的炎热,提高心血管病在夏季的发病和死亡率;气候变暖会促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上升,其结果是地势较低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被淹;气候变暖会使地球上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使全球的水和食品供应趋于紧张。

三、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防治

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径有:

1、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历史遗留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及污染大、耗能高的产业,加快结构型调整,予以关停并转迁,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3、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4、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煤、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三大主要能源,经济在发展,能源也在不断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势必影响我们的大气环境,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通过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消除废物的产生,减少污染废气的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5、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管理是手段,治理是措施,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防止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从根源上对排污企业起到督促、整改的作用;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增强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才能保证排污单位废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6、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生产和使用迅猛发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加重,因此,对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尤为重要。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机动车从生产、使用及报废都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并鼓励生产和使用小排量的机动车以及替代汽油燃料,以减少石油的消耗量,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污染。

7、另外,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著,所以绿化造林也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

总之,大气污染对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防治大气污染,就要减少人为污染物的排放,既要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各能源利用率,开发绿色新能源,使用无污染的太阳能等,更要保护森林和海洋,大量植树造林,采取积极、切实的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蓝天。

参考文献:

第7篇:治理污染的措施范文

全保障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和污染压力预测分析,研究探讨治理措施,为减轻淮

河流域蚌埠段区域水污染压力和保护水质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问题识别;污染压力预测;治理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xistence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 of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safety, ecological safety of water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as the goal,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ducing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pressure and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

Key words: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淮河流域蚌埠段位于淮河中游下段,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平原南部,北纬32°43′~33°30′,东经116°45′~118°04′,辖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区和怀远、五河(部分)县。淮河是蚌埠境内最大自然地表水,自怀远县尹家沟北的赵拐村入境,纳茨淮新河、芡河来水后,穿越荆山峡,汇涡河之水,折头向东,过蚌埠闸,向东经蚌埠市区、五河县,过浮山后在五河县东卡子出境,境内全长约14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区北岸长16.8公里,南岸长28公里,河床宽600~800米,年平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除淮上区外,蚌埠市区主要位于淮河南岸,所辖怀远、五河两县则主要居于淮河北岸。在“十五”和“十一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淮河流域蚌埠段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因此,有必要对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研究探讨,制定有效措施,与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整个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1 自然地理

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主要包括:蚌埠市区(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部分,境内流域面积约2120平方公里,河流主要有:淮河及左岸汇入的有黑河(蚌埠-淮南边界河道)、茨淮新河、芡河、涡河、北淝河下游等支流,右岸汇入的有独山河、天河湖(天河)、八里沟、席家沟和龙子湖(龙子河)等支流,主要蓄水洼地及湖泊有:芡河洼、天河湖、龙子湖。淮河流域蚌埠段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兼有两个气候带的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该区域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四季以东北风最多,另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历年平均风速每秒2.5米,相当于2级风力。

2 水资源

根据统计,该区域多年(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为872 mm、地表径流深为221 mm、地表径流系数为0.37,产水模数为32.22万m3/km2。2009年该区实际地表水资源量约为4.74亿m3。蚌埠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26亿m3,地下水资源模数15.20万m3/km2·a,可开采资源模数为9.80m3/km2·a,平均可开采系数0.645。

3 社会经济现状

淮河干流蚌埠优先控制单元辖4区2县,含市区两个开发区合计57个乡镇和街道,详见表1-2。其中,五河县城关镇紧邻怀洪新河与淮河干流之间,考虑到城关镇污水处理厂排向怀洪新河,因此不将城关镇纳入优先控制单元。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2012年末总人口367.81万。

4 水环境现状

蚌埠市2005-2010淮河干流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淮河干流水质明显好转。由表2-1可见,2005年至2007年均是在淮河干流新铁桥下和沫河口断面水质超标,主要超标因子是氨氮。根据2005年-2010年全年12个月的监测数据,选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个指标来分析“十一五”水质变化趋势,见表2-1和表2-2。

表2-1 淮河干流蚌埠段化学需氧量年均变化(mg/L)

表2-2 淮河干流蚌埠段氨氮年平均值(mg/L)

5 环境问题识别与压力分析

5.1问题识别

5.1.1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突出

淮河为蚌埠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以粪大肠菌群超标为表征的水质问题突出,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监测表明,2005年至2008年饮用水源地的超标因子主要集中在氨氮、溶解氧、粪大肠菌群三项指标。虽然随着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的推进,近两年饮用水源地水质明显改善,但目前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普遍存在未脱氮除磷和未消毒的问题,特别是丰水期上游支流污染水团下泄对水源地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在饮用水安全保障还存在以下问题:

(1)受上游支流入淮污染物汇入影响较大

蚌埠市饮用水源地取水口位于蚌埠闸上,距离涡河入淮口下游约2km,距离怀远县城下游约2.5km。因此涡河入淮水质的好坏和怀远县废水排放对取水口水质影响较为明显。

(2)缺乏联动管理机制

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口均位于取水口下游,因此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受上游淮河淮南段及涡河、茨淮新河水质影响。目前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域和陆域管理牵涉到许多单位,属于多头管理,造成管理权限不明确,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因此,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水安全保障既需要上下游水环境管理协调控制,更需要多部门协同管理,占在流域管理的角度,建立水源地联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较低

上游怀远、淮南乡镇生活污水、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还不完善,村庄排水多为地表漫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就近排人沟渠、河道、渗坑,最终流入淮河及主要支流,对水源地水质影响较大。

5.1.2水污染防治仍面临的巨大挑战

(1)工业污染防治压力加大

根据《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蚌埠市经济预期年均增长14%以上,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工业主导地位将进一步突出,工业化率超过50%。这无疑将给工业污染控制带来较大压力,如何实现工业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城镇、乡镇生活污水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将加快城镇化进程,预计城镇化率超过55%,市区人口增加到130万。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不能适应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部分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其相应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急需投入建设;由于配套管网建设滞后等原因,部分已建成污水处理项目不能稳定达标运行,减排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配套管网建设急需进一步完善。

(3)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基本空白,乡镇生活污水多通过暗渠、排水沟直排水体,对控制单元地表水影响较大。畜禽养殖粪水无害化处理率不高,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沟渠或农田,污染当地水源和农田;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较大,利用率较低,大量农药和化肥随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和流入地表水体,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5.2压力分析

5.2.1工业污染新增量预测

根据预测“十二五”GDP增长数据,按照单位GDP排放强度法测算,工业废水增加量为2932.9万吨,工业COD新增量为3197.2吨,工业氨氮新增量585.9吨。(注:根据环保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规定的取值原则)。

5.2.2城镇生活污染预测

根据预测“十二五”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数据,按照人均综合产污系数法测算,生活废水新增量为897.8万吨,COD新增量3314.1吨;根据预测“十二五”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数据,按照人均综合产污系数法测算,生活氨氮新增量354.3吨。

5.2.3农业源污染预测

根据预测“十二五”各类畜禽养殖数量增长数据,按照各类畜禽排污系数测算,农业源新增量为12.4万吨,COD新增量为237吨;根据预测“十二五”各类畜禽养殖数量增长数据,按照各类畜禽排污系数测算,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氨氮新增量为17吨。

6 治理措施

6.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

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限制类工业和产品,禁止转移或引进重污染项目,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工艺改造等措施,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有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减轻流域内水环境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建立节水型工业。

6.2治理工业和生活污水,有效削减排污总量

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所有的污水处理厂要配套脱氮工艺,确保达到一级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供水、用水、节水与再生水利用统筹考虑。省级以上的工业园区必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工业企业要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鼓励企业集中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按流域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实行持证排污。

6.3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水质达标率

全面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核查,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根据不达标水源地实际情况,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实施方案。严格依法执行排污口关停、垃圾清运处理、水产与畜禽养殖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措施,坚决取缔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6.4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有效消纳污染物

协调林业、水利等部门,依法保护好区域内的林草植被、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处理好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科学安排必要的生态用水。对主要入河道(口)逐条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地建设前置库、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有计划地开展河道清淤,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强生态功能。

6.5 强化分区保护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区域内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功能布局,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从区域布局上统筹协调流域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工作。

6.6有效利用水利工程,增加淮河水环境容量,改善水污染状况

水资源短缺导致环境容量不足和生态环境用水无法得到基本保证是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利用沿淮湖泊洼地在汛期增加蓄水,缓解干旱年份缺水压力,有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加水环境容量。另外,针对闸坝众多的现状,积极开展流域内水质~水量联合模拟与闸坝调控技术研究。

6.7推进科技进步,增强技术支撑能力

积极推广治污新技术、新工艺,建设一批水环境技术示范工程,如淮河流域水质改善综合示范河段工程、典型行业减排和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多闸坝重污染典型河段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示范工程等。鼓励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展开联合攻关,如农业面源转移途径及其与河流水质关系研究、淮河流域面源控制方案研究、淮河流域排污政策标准与水质改善方案研究等。完善淮河综合治理技术服务体系,建成一批重点研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野外台站。

参考文献:

第8篇:治理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防治

前言

最近几年,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密度迅速增大,加上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的施工,以及绿化设施的缺乏,使得城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不断增大,雾霾问题越发严峻,不仅影响了大气能见度,而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可吸入颗粒物概述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在空气动力学当量中,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也称为PM10,可吸入颗粒物会被人体吸入,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沉积,引发相应的疾病,一般来讲,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到呼吸道的深度也就越大,对于PM10而言,通常都会沉积在上呼吸道,而颗粒在2微米以下的则基本上会完全深入到肺泡和细支气管。PM10对于人体的危害程度基本上取决于其自身的来源以及颗粒物的理化特性,如浓度、暴露时间等,可能会引起相应的呼吸道疾病,改变肺功能和结构等。

同时,可吸入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有着很大的影响,部分颗粒物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如车辆尾气、烟囱排放的废气等,也有一部分颗粒物则是由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与其他化合物相互作用结合后,形成的细微颗粒,这些颗粒物的理化性质受地点、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 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

对于大气中存在的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环保部门更好的了解PM10的迁移变化规律和污染源,强化相应的预防管理,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治理,也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得其能够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2.1 研究方法

以某城市为例,在主要人口聚集区域设置若干空气质量监测点,选择基于TEOM原理的R&P1400系列测尘仪,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设定监测周期为1年,确保1年内有效数据的捕获率在95%以上,为污染状况的分析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2.2 污染现状

一是浓度水平,结合监测得到的结果,该市PM10的年日均质量浓度为148μg/m3,区域背景站PM10的年日均质量浓度为175μg/m3,结合我国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给出的100μg/m3的浓度限值,该市的污染比较严重。对比国家标准,背景区的PM10质量浓度距离国家标准限值的余量为25μg/m3,其与环境浓度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推动这种变化的气象条件是一致的。而对比不同月份PM10的质量浓度变化,在3-4月份,由于气候干燥、植被处于休眠期,减尘作用相对较差,背景站的月均质量浓度达超过了标准限值。在监测时间段内,该市的PM10年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二是地域分布,结合监测站的分布,可以将该市大体划分为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对其PM10年日均质量浓度进行分别计算,数值为148μg/m3和147μg/m3,基本不存在差异。而从月变化曲线分析,两个部分的PM10月变化趋势一致,浓度差距不大。但是,这种粗略的划分方法在对月均值进行计算时,存在着一定的失真,可能掩盖了部分差异。因此,如果对其进行细分,根据监测站的分布划分为5个部分,就能够看出该市PM10污染的地域分布状况,即由北向南逐渐加重。对各个区域每天的空气污染指数进行计算,结合统计看结果可知,南部以及西南部的空气污染指数最高,可以达到63%,北部则低至2%,与浓度分析结果一致。而从相同的气候条件分析,PM10的这种地域分布规律与污染排放源的强弱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结合六月份的检测数据,发现在下午两点左右,各个监测站点PM10的浓度相近,主要是大气扩散条件良好,排放源也相对较少;而在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5点左右,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因此在污染相对严重的南部和西南区域,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达到峰值。以表现突出的西南某站点进行分析,该站点两侧环山,山区分布有水泥、砂石以及石灰等建材加工厂,存在严重的粉尘污染,同时交通运输量巨大,污染排放源具有点多、面广、分散的特点,因此污染积累率相比较其他地区更高。

3 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防治措施

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一是阻挡太阳光,导致高空温度升高,地表温度降低,影响了空气的流通;二是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导致能见度的下降,影响城市的交通安全;三是对于人体有着巨大的危害,可能会引发一些呼吸道、心肺系统疾病,甚至部分物质还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对此,做好可吸入颗粒物的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3.1 控制污染源头

一方面,应该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市政工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应该采取封闭式管理的方式,实现封闭运输、封闭施工,减少施工导致的扬尘污染。同时,应该尽量消除大面积地面,扩大绿地覆盖率,提升城市道路的清扫和洒水频率,尽可能对地面扬尘引发的二次污染问题进行控制和消除;另一方面,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烧效率,尽可能减少其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应该对一些现有的污染控制设备,如消烟除尘设备、机动车尾气颗粒物回收装置等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提升其整体效果;应该积极研发和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等污染物,对污染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3.2 重视工业布局

应该对城市中的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在新城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时,充分考虑城市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做好工业企业的选址。具体来讲,一是应该结合城市主导风向,确保工业企业位于下风向;二是应该确保场地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利于废气的稀释和扩散;三是工业区必须与居住区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在两者之间设置绿化防护带,避免废气向居民区蔓延。

3.3 做好城市绿化

应该加强城市绿化工程的建设,利用绿色植被进行杀菌、滞尘,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对大气污染进行控制,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了首要的大气污染物,对于城市的环境以及人们的健康影响巨大。相关技术人员和环保部门应该做好对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状况的分析和研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诚.浅析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污染及防治措施[J].能源与环境,2015(4):53-54.

[2]李文萍.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4(10):218.

[3]邓志强,赖肖,谢许情,等.2012-2014年南昌市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状况研究分析[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5(5):449-451.

第9篇:治理污染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流动采血;护理工作;血液污染;问题

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普及, 采血模式已经由原本的政府指令执行单位集中采集[1-3], 逐渐发展成为街头流动采血车的居民志愿参与无偿献血。因为流动采血受到气温、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积极开展有效防范措施是确保血液质量的重点。护理安全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所在, 重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增强护理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血液质量的好坏是维持生命的根本, 优质的服务是医院输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现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站流动采血车参加无偿献血的268例, 针对其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站流动采血车参加无偿献血的268例, 包括男168例, 女100例。年龄21~49岁, 平均年龄(32.51±5.49)岁。

1. 2 防范措施 ①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不断强化护理安全意识, 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查找安全隐患问题, 并制定相应、有效的防范解决措施, 加大落实力度。②坚持严格要求、高标准的原则[3], 在护理工作、服务方面不断完善, 同时围绕质量管理的要求, 逐渐完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护理工作的质量, 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隐患问题, 为献血者创造优质、安全的护理, 积极保障献血者的安全, 进而避免或减少护理差错问题、护理纠纷的发生。③采血不但要求娴熟、过硬的技术水准, 并且还要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 才可以保证血液的质量。所以, 要求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律己, 并且技术上应该精益求精。血液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安全, 流动采血时必须将安全的血液质量放在一切行动的首位, 努力提高质量意识。④根据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 加强把控质量管理, 在根本上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严格内部管理, 不但改进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 提高工作人员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严格抓好质量, 同时这也是实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 血液质量的好坏是维持生命的根本, 优质的服务是医院输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 结果

流动采血护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与工作问题。本组268例献血者中, 3例献血者由于环境在质控中会有菌落超标, 从而造成血液污染, 约为1.12%。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所在, 重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增强护理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流动采血车为便于献血者无偿献血主要以流动式运行。采血车一般停泊在人流密集的地方, 车内环境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车内空间有限, 很难划分采血区与非采血区。人员流动性大, 频繁进出, 车内不容易保洁, 很容易污染采血环境。护理人员或献血者如果衣着不规范、随意进出车内[2], 也会污染采血环境。大部分献血者不是特意前来献血, 一般多是临时路过, 献血的随意性比较大, 所以不会特别注意个人卫生、衣着卫生等, 很容易污染采血环境。因为献血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等一般资料各有差异, 对献血的认识程度不同, 在献血时身体状况不同, 一些献血者存在劳累过度、睡眠不足、空腹、体虚以及烦躁等情况, 均会造成突发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对献血者身体状况缺乏评估, 未了解详细的既往病史。对于献血者献血次数、上次献血时间未进行询问了解, 献血者的资料不完善或发生误差, 均会对献血者、采血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高低对献血者的献血状态具有直接的影响, 消极态度、生硬的语言均会导致献血者的身心不适, 引发献血不良反应的产生。护理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也会导致血液的污染或献血者发生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不够熟练, 不仅会增加献血者的痛苦, 还会提高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本研究268例献血者中, 通过加强流动采血过程中的防范措施干预, 仅3例献血者由于环境在质控中会有菌落超标, 从而造成血液污染, 约为1.12%。因此,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 仍需继续努力加强防范措施, 提高护理服务意识, 将护理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正确诠释护理安全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护理的理论水平、强化专业技能, 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注意观察, 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杜绝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郝琼, 夏华红.流动采血车采血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探讨.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1):163-164.

[2] 蒋会远.流动采血护理服务质量与管理问题探讨.中国卫生产业, 2011, 23(12):6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