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亲子教育范文

小学生亲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亲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亲子教育

第1篇:小学生亲子教育范文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初步情况,设计和编制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家庭氛围三个部分。于2012年4月对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00份,统计数据由人工统计。其间与家长面对面访谈8次,接受个别访谈的家长共计30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农村小学生家庭背景情况

(二)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其中有82%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攀比的占73%,有4%的家长认为任其自然发展;也有13%的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2.家庭教育内容方面

据调查,被调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侧重点不同。

(1)家庭智育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要求在80分以上的分别高达85%,其中分别有45%的农村小学生父母要求子女的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

(2)家庭劳动教育方面,有20%的家长经常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34%的家长偶尔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46%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

(3)家庭美育方面,教孩子孝敬长辈,关心长辈的占12%;时常教孩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占24%;有64%的家长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以上可以看出,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的高。

3.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就满足,不合理就不满足占50%,与孩子先分析要求的合理性、再决定是否满足的占49%,无条件满足的只占1%;有25%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以身作则;当孩子犯了错时,只有25%的家长与孩子分析原因,找自身不足。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氛围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56%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共同语言,缺乏沟通;有78%的家长认为孩子自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庭人际关系情况是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仅占30%。农村小学合校后大多数都有寄宿部,85%的农村小学生都寄宿,在家的时间仅仅为周五晚上至周日下午和寒暑假。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教育期望过高

据调查结果得知,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期望的强弱,与子女学业和品德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这样在教育孩子上可能会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培训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或缺乏创造性。

(二)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由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家庭教育的内容侧重家庭智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高,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这几个方面不是全面发展的。

(三)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持的态度与教育方式很不科学,存在偏差。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里、在父母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家庭不是专门的机构,家长也不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在教养方式和行为上存在的一些偏差,会背离正确的教育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违背家庭教育的初衷而彻底失败。

(四)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

由调查结果可知,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关系不融洽,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亲子沟通是维持健康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内部氛围的必要保障。但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沟通出现了重重障碍,严重影响家庭氛围。

四、应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

针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一)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系统的教育好孩子,应该积极参加家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老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村小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向农村小学生家长宣传最新的家庭教育资讯,并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老师与家长要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对家长进行科学家教主题培训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观,加强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目的是进行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期望则是家庭教育目的的反映。只有家长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才有可能合理。前面提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以目前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的观还是可行的。

(三)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

上文提到,农村小学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我们知道家长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导致亲子间发生冲突。因此,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要获得成功,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方法。[5]

第2篇:小学生亲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手牵小手 大班 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如果说幼儿从家庭到上幼儿园过群体生活要经历一个“心理断奶期”的话,那么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就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期。大班时期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如何使幼儿很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多年来幼教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近两年我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动把家庭、社区教育融入课程,下面以我园在大班后期开展的“大手牵小手共同来学习”家、校、园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为例作介绍。

二、案例及说明

(一)活动目标。

1.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幼儿熟悉小学校园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进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美好感情。

2.指导学龄前儿童家长进一步在家庭中为幼儿入学做好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3.通过亲子参观、学习活动,进一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4.增强家长对社区小学的了解,使家长能够顺利地为孩子报名入学。

说明:孩子从幼儿园跨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其社会性发展的一个过程,个体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中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目标的制订上,我针对两种对象分别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认知教育目标,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幼儿来讲,本次活动第一目的是通过与教育资源(校园环境、小学生、教师、家长)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与幼儿园学习活动的差异,形成对学校、小学生及其学习生活的认识。对家长来说,由于存在着“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在园归老师管”的误区和家长特别关注孩子认知与智力发展的现象,通过亲子参观、家校沙龙等活动,让家长们在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共识,并把它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二是情感教育目标,在目标1和目标3中得到体现,情感不是“教”出来的,也不单单是“熏陶”出来的,更多是在亲身经历中主动“养”得的。本次活动家长和幼儿都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参与、体验,会萌发出美好的情感,这就是活动的又一目的。

活动目标包含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原则。

(二)活动组织。

1.前期准备

(1)幼儿园事先与小学取得联系,征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并且在活动目标上与之达成共识,拟定活动方案。

(2)幼儿园发《告家长书》,告知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积极争取所有家长能够参加此项活动。通知家长收集整理自己关注的问题准备现场交流。

(3)各班幼儿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各种准备送给小学生哥哥姐姐的小礼物。

说明: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功能,这是《纲要》的要求。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大班重要的教育任务,它更需要我们跨出园门,与小学牵手。因此我们主动与小学联系,使幼小衔接工作做到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又成为学校教育的新课程。

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告家长书》,告知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为家校沙龙活动积极做好准备。其实从真正意义上说,家长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们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成功的育儿经验不仅是幼儿园有效的教育经验来源,而且是家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知识来源,这是一次由幼小衔接教育活动而引发的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分享与利用。

让幼儿自制小礼物,既是亲情培育,又让幼儿知道在受到别人的关爱后学会感谢和感恩。

2.方案实施

(1)亲子参观小学校。由小学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门口迎接小朋友们,分班带领家长和孩子参观学校操场、廊道、图书馆、电脑房等环境。组织幼儿观看小学生升旗、行队礼和做操活动。

(2)走进小学课堂。各班幼儿在老师有组织的安排下分别进入小学三年级教室,与小学生同坐一课桌,观察小学教室环境,感受上下课铃声、师生相互问好,等等,体验小学的上课形式,鼓励幼儿坚持45分钟内不处理自身生活问题(如喝水、上厕所、随便走动等)。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坐在教室后面观察孩子参与活动情况。

(3)课间活动体验。课间由一位小学生带领一名幼儿进行课间活动,或解决生活问题或进操场游戏。老师与家长于近处观察孩子与新朋友的沟通交往、生活问题的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帮助。

(4)分组活动。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读书俱乐部”和小学生哥哥姐姐一起看书、讲故事,向小学生哥哥姐姐赠送自己制作的礼物,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家长由幼儿园和学校领导老师组织到多功能厅进行“幼小衔接家校沙龙”活动。

说明:半日活动共有四个内容,既有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又有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内容。虽然是由幼儿园与小学共同组织的幼小衔接活动,但是活动展开井然有序,小学生热情主动,幼儿积极投入,家长认真参与,真正体现了“牵手”“成长”的主题――小学与幼儿园、家长与学校(园)、学生与幼儿、家长与孩子,在共同牵手中收获着成长的快乐。

亲子参观使陌生又神奇的校园变得亲切又美丽,孩子们细心地观察、家长耐心地解说,加深了幼儿对学校环境的认识,融洽了亲子关系。走进课堂让孩子试做一次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学习活动,使之对未来的学习活动充满了信心。课间活动、分享阅读给了幼儿与哥哥姐姐交往的机会。

家长在半日活动中能够了解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区别,幼儿园里有两位老师时时刻刻与小朋友在一起组织活动,随时满足孩子们的生活需求。而学校老师只是在上课时才跟学生在一起,课间由学生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让家长更加明确在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情况,使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气氛热烈的家、校、园幼小衔接沙龙活动是大家交流思想的好时机,有关“择校”问题、“打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独生子女的独立性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儿童认知与社会性的同步发展”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许多地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使他们得到了家庭教育的现场指导,而且获得了很多的信息与经验。由于活动准备充分、形式新颖、针对性强,家长参与率达100%。

三、效果与体会

(一)活动内容具有针对性,家长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家庭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之路上具有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家长文化素质、能力水平的不同,学校(幼儿园)必须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大班后期,家长一方面关注孩子的发展,另一方面注视着社区学校的动态,打听学校的教育质量。一部分家长也在默默地为孩子择校做着准备。为了指导家长为孩子顺利入学做好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同时也让他们对学校教育有更好的了解,我们改变了以往家长默默无闻听讲座的形式,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让家长在陪同孩子一起参观小学,走进小学课堂,看孩子和小学生一起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从而在生活、学习习惯、社会交往能力、环境与心理适应等方面在家庭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在家校沙龙活动中,家长把自己关注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本次活动家长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是因为活动具有针对性,贴近现实,家长从中能得到启示。在活动中,家长既看到了孩子的发展,又体验到了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感。相信在今后的活动中家长会更积极投入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形成教育整体,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组织形式富有情境性,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组织形式是形象生动的。我们充分利用小学教育资源,将幼儿置身于一个生动真实又心驰神往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提供主动探索和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条件,增强生活能力和学习兴趣。整洁的校园环境、庄严的升旗仪式、新颖的课堂学习形式、精彩的主题班队活动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他们轻松愉快主动积极地与之互动,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第3篇:小学生亲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小衔接;亲子活动;教育活动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其学习环境、教育内容、规则秩序、生活常规、人际交往等都突发变化,这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一次重大转折,如何真正实现有效的幼小衔接,已引起当前世界各国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着眼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多层次,双向性的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幼小衔接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关注,并不断趋于科学化、合理化的今天,却依旧存在着诸多如入学后产生厌学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弱、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其原因多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技能缺乏所致。因此,本文拟针对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开展各项亲子活动,以帮助幼儿顺利过渡这一方面展开探讨。

一、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家长过度依赖幼儿园

为了提高家长工作的满意率,争取更多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幼儿园教师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面对面交流、家教沙龙、QQ群、飞信、联系册等多种方式来搭建家园合作的桥梁,在取得家长信赖的同时却也导致部分家长过度地、完全地依赖幼儿园的教育,认为把幼儿的一切教育问题,包括幼小衔接问题统统交给幼儿园教师就可以了。

2.部分家长不能理性看待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逐渐形成“六对一”模式,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幼儿,大家都争着把最完整的爱、最完善的物质给幼儿,却忽略了幼儿最应该拥有的不是一味的给予和溺爱,而是一个有益的伙伴,一次次正确的引导。其次,许多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过于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而忽略了幼儿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多层面多向性的衔接,导致家庭的教育资源难以充分发挥。

3.部分家长缺乏教育技能

幼小衔接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家长与子女间实现的仅仅是单向互动;有的家长选择的方式不适宜幼儿;有的家长急于求成;有的家庭存在着主体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家长教育技能的缺乏。

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我们应有针对性地为家长创设参与衔接的亲子活动平台,对家长进行互动指导,帮助家长架构幼小衔接的内容体系,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从而实现有效幼小衔接。

二、开展亲子活动,实现有效幼小衔接的策略

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观念的转变是有效开展幼小衔接亲子活动的先决条件,家长角色的转换是有效开展幼小衔接亲子活动关键因素,合理安排活动是有效开展幼小衔接亲子活动的切实保障。

1.转变家长家庭教育观念。

通过往年幼小衔接的成功案例,树立科学育儿的典型,让家长感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亲子共同参与的重要意义;邀请小学教师来园为家长答疑解惑,结合幼儿入学后的多发问题进行指导,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重点和着眼点;利用往年幼小衔接亲子活动留下的照片、文字、图片等资料,向家长宣传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开展亲子活动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幼小衔接亲子活动的现场观摩或片段展示,帮助家长拓展幼小衔接过程中应具备的指导策略;建立独立的家园联系手册,以便于教师根据不同家庭不同时期不同个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

2.转换家长角色。

作为大班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我们捕捉到幼儿向往小学、渴望了解小学的内心需要,结合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我们从家庭、幼儿和幼儿园这三位一体的关系入手,以主题活动和亲子活动等方式尊重并支持幼儿的学习,鼓励幼儿与同伴、家长积极互动。

亲子活动是父母与幼儿通过共同参与某一活动实现亲子情感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而以往家长高高在上的角色则无法实现情感双向互动,这就要求家长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应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为了避免幼儿入学后无法较准确地理解课本中所授予的内容,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我们组织家长利用每晚的睡前时间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阅读的载体可以是图画、书本、报纸,或是小小的说明书,在此期间家长自然成为了幼儿阅读的陪伴者,并在幼儿的阅读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又如在亲子传话游戏中家长理应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在亲子布置学习角活动中家长则是幼儿的合作者,在亲子参观小学的活动中家长还同时承担着保护幼儿安全、引导幼儿参与、关注幼儿需求、给予幼儿支持等不断转换的角色。

3.合理安排活动

一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结合幼小衔接的阶段性目标,注重幼儿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家长能力范围内的多元化亲子活动内容,满足家长和幼儿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使其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主动地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如:在幼小衔接活动开展的初期我们可以开展《我是小记者》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带着幼儿采访正在上放学路上的小学生,给予幼儿面对面了解小学学习生活的机会。

二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在幼小衔接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亲子活动的时间安排应注重生活化、常态化,随时随地的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与幼儿进行互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也不应将活动局限于某些特殊的时间,重视活动结果而忽略了活动过程本身,影响了亲子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还给工作繁忙的家长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如上述《我是小记者》这一亲子活动的时间则可根据家长的空余时间进行随机安排,上班族家长可以选择在幼儿上放学途中进行,自由职业家长可以选择带着幼儿到小学门口进行,其他家长还可以带着幼儿到邻居的哥哥姐姐家中进行深入采访。

三、实现有效幼儿衔接亲子活动的若干形式

1.社会性亲子活动――小记者行动

活动目标:幼儿通过对小学生的采访,解答心中对小学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疑惑和不解;培养幼儿社会性,促进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对上小学存在的疑虑,并给予积极的辅导。

活动过程:亲子共同制定采访计划,即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幼儿主要采访方向;家长协助幼儿绘制采访记录表;陪同幼儿寻找时机采访小学生,鼓励幼儿见到小学生后独立表达自己的意图并给予适当支持;协助幼儿梳理采访结果并进行记录,探讨下次采访的主题。

2.体验性亲子活动――我是红领巾

活动目标:初步理解红领巾所代表的意义,了解红领巾的由来;热爱少先队和红领巾,激发幼儿加入少先队的愿望。

活动过程:亲子共同观看介绍少先队和红领巾的相关视频;家长与幼儿共同协商体验性亲子活动《我是红领巾》的地点和形式,如慰问小区老人、收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成为社区少儿图书馆的义工等;制作《我是红领巾》海报,张贴活动照片,家长记录幼儿口述的活动感想;向幼儿园的同伴介绍自己的亲子体验活动,交流尝试成为一名“红领巾”的感受。

3.教育性亲子活动――自我保护

活动目标:知道在上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认识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能不玩火、不玩电等危险物品;初步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过程:邀请从事警察工作的家长来园为幼儿介绍件,教育幼儿认识安全标志,提示幼儿遵守相应的交通规则;邀请从事消防工作的家长向幼儿展示玩火、玩电可能带来的危害;邀请从事医生工作的家长来为幼儿介绍自我保护的基本常识;亲子面对面展开讨论与交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关于自我安全防护的疑问,并请家长一一解答。

4.生活型亲子活动――我的学习小空间

活动目标:能尝试与家长一起布置自己的学习小空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进入小学学习充满期待;了解常用的文具用品及其使用方法;能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适宜的学习用品。

活动过程:亲子共同绘制“我的学习小空间”设计图,探讨学习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所要添置的物品;家长根据设计图指导幼儿进行资金预算;家长将预算内资金交予幼儿,陪同幼儿前往图书城或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具,尝试引导幼儿购买经济实用的物品;亲子按照设计图,结合实际购买的物品布置幼儿的“学习小空间”;指导幼儿定期整理、打扫自己的“学习小空间”。

5.游戏性亲子活动――传话

活动目标:能够仔细观察游戏者的神态动作表现,并用通顺的比较形象的话语表达出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按一定次序就坐,第一位成员把话语轻轻地传给第二位家庭成员,绝不能让第三者听到,依此类推。最后一位家庭成员表达所听到的内容,完整说出传话内容就算胜。建议家长们可以在活动初期借助幼儿们熟悉的、贴近日常生活的玩具进行游戏,并将幼儿的传话顺序从安排在第二位逐渐过度到最后一位。

6.共读性亲子活动――读报知新闻

活动目标: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前阅读习惯;培养幼儿对身边所发生新闻的兴趣和敏感性。

活动过程:家长在幼儿每天早晨起床后陪同幼儿共同阅读当天的报纸,可以是家长阅读幼儿倾听,是幼儿读图家长解说,或是幼儿自主阅读家长陪伴阅读;家长指导幼儿尝试在字典中查阅感兴趣的文字发音和注释,提升幼儿的前识字经验;亲子共同制作新闻剪报;幼儿与同伴交流剪报的内容。

第4篇:小学生亲子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公民道德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培养的关键期是小学教育阶段。在小学阶段公民道德培养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环境潜移默化法,树立权利意识法,重点时机培养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网络教育法,人际关系法;学校教育中的岗位服务法,课堂教育法,宣传引导法,创设情境法;家庭影响中的榜样启迪模仿法,劳动体验法。要想发挥这些方法的最好效果,还必须建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公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又是人们分析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公民道德培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道德培养的最佳期。要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习惯,也要使他们能区分善与恶、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如果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有效、最迅速地进行公民道德培养?笔者于2004年4月和7月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3所小学的6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测验和访谈测验。

一、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公民道德培养方法的探索

(一)自然环境

环境潜移默化法。小学生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很强,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小学生本身具有的这一优点,对他们进行深化教育。问卷结果显示,39.6%的小学生认识到环境和生态问题应该引起人类的注意。43.8%的小学生表示要从自身做起。针对学生已达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上的认识程度,应采取:

(1)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育。例如,表演短剧《请关注大自然》。让小学生扮演森林中遭受伤害的动植物,并自编台词。让他们知道大自然的痛苦心声。(2)随时进行口头教育。(3)在学校或社区的宣传橱窗内设置环保专栏。(4)维护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5)开展“绿色环保周”活动。(6)带领小学生走出大门,用城市已遭破坏的环境和美好的环境教育他们。(7)买一棵小树苗,和孩子一起种上,定期带孩子去照顾它,让孩子和小树苗一起长大。(8)经常带孩子到动物园,看到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会萌发怜爱之心。(9)多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曝光破坏环境的人与事。(10)每一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加大管理力度,尽量不要让小学生看到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11)组织环保和拯救大自然的志愿活动,吸引小学生参加。

(二)社会环境

1.树立权利意识法。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的教育太过成功,大大忽视了对权利意识的培养。访谈结果显示,29.1%的小学生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不会要求退换。问卷结果显示,平均有78.6%的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牺牲自己,取悦他人。为了弥补对权利教育的缺陷,追求权利和义务协调发展,应采取:(1)老师和家长利用媒体和周围发生的事情教育小学生。(2)生活中,大人以身作则,积极维护自我权利。(3)社会上的各因素各尽其职,激起小学生的权利意识。

2.重点时机培养法。各种重要的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五一”、“十二”;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问卷结果显示,在节日或自己的生日时,只有少数小学生愿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大部分小学生只是在家里和父母过。建议老师和家长要带领小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社会的相关部门也要多为小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以增加他们对国家、对家乡、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爱国主义教育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问卷结果显示,80.1%的小学生对2002年中国足球出线怀有积极的态度,无论怎样,他们都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以此良好状态为基础,应采取:

(1)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带小学生参观历史革命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2)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活动。(3)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例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小学生说说祖国好在哪里。(4)学校宣传橱窗内设置“祖国好”专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与秀美。(5)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6)利用新近发生的国际大事教育小学生。

4.网络教育法。小学生很愿意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问卷结果显示,77.7%的小学生会进入网上道德论坛,也有12.4%的小学生只会关注,不会参与。仅有4.9%的小学生完全不感兴趣。

在网络上,小学生完全可以敞开心扉。这样,他们的有关公民道德的问题就便于解决。学校要有自己的电脑室、要定期让小学生上网、要有专门的老师经营论坛,并清理非法网站。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小学生参与进去。

5.人际关系法。帮助、教育小学生处理好同学、师生、亲子、邻里关系。问卷结果显示,晾在外面的衣服被邻居弄脏,只有24.3%的小学生会去与邻居说理,化解此事。其他的选项,或争吵,或自己洗干净,或报复,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同学关系。1)在同学问出现矛盾时,老师正确对待,及时协调。2)平日里,大人讲述团结友爱的道理。3)老师之间、家长之间和睦相处。4)从小培养活泼、友善、合作等性格。5)家长注意孩子的细节问题。(2)师生关系、亲子关系。1)对小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向。2)不责骂,不让孩子望而生畏。3)亲近小学生,与他们沟通。4)露出点本领,让他们因为佩服而喜欢你。(3)邻里关系。在生活中邻里之间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这样,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下成长,在人与人的友好交往中,他们会悟出许多道理,自己也会变得体贴、亲切、文明。

2.小学生对于健康与保健、法律知识的了解以及坚持性品质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和提高得十分缓慢。

这说明在相应的方法上施加的力度相当不够。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仔细琢磨培养的方法,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实施力度,弥补小学生这些方面的不足。

3.随着年级的升高,愿意利用节日和生日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的小学生有大幅度增长,由16.2%上升到44.3%。虽然数字仍然没有过半,但是只要加强教育,我们要在活动中培养公民道德水平的目的不难达到。

第5篇:小学生亲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在成长中所必须接受的重要受教育途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接受学校教育而没有接受到健康的家庭教育,那么学生就失去了身为个性的约束,这不仅仅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扭曲、三观不正的问题,更加容易导致学生在处理事情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由于家庭等因素做出违法的事情。因此,家庭教育对于是非观没有完全树立的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保证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其重要意义的体现就在于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学习以外其他事情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凸显出学生自身的个性[1]。而作为亲身经历孩子成长每一步的家长,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一颗茁壮成长的树苗,不仅仅需要人去灌溉和照料,更加需要帮助他们剪裁掉那些影响孩子成长的枝枝杈杈,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2.1隔代教育造成性格缺陷

由于年轻的家长们平时需要上班、照顾孩子的时间较少,很多家长总是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隔辈教育的问题也是我国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爷爷奶奶的眼中,孩子就是捧在手里的明珠,不仅仅舍不得去责骂和教育,更加普遍存在着溺爱的现象,这样的家庭不仅仅不能够给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更加容易导致学生在与其他人接触时存在着任性、无理取闹的问题。

2.2方式不当影响心理健康

据统计,氛围和睦、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大都心理健康、三观正确,对于事情的是非观也十分明确。而在家庭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家长权威的凸显,这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缺失等等问题。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是非观模糊的阶段,对于很多事情的判断往往习惯于效仿父母,总是下意识的认为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

2.3丧偶式教育影响学生意志

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很多家庭由于现实原因的限制都出现了丧偶式教育。由于工作原因或是其他原因,很多家庭成员健全的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却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长期缺位,导致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时长期得不到完整的教育,身心受到影响。如长期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跟健康家庭的孩子比较,会表现得意志力低下,自信不足,缺乏冒险精神[2]。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会选择逃避。

3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3.1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典范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任老师是家长,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家长。而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一就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典范。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长就需要注意自身在生活中对于各种事情的处事方式,为孩子树立起正确的处事典范。

3.2亲子有效陪伴成长,影响成长轨迹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仍旧是家长,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环节,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思想的成长和思维方式的进步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就让很多耐心较差的家长失去了陪伴孩子的良好情绪。有效陪伴不仅是陪在身边,更重要的是接纳共情,积极倾听,积极关注。而事实上,亲子有效陪伴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密程度,在孩子不断成长中,同样能够给予家长以启示,让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因此,在开展家庭教育时,一定要重视亲子有效陪伴成长的重要性,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环节,为孩子的成长轨迹起到良性帮助。

3.3注意教育方式方法,推动人格塑造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只是班级中数十名孩子中的一员,教师在教学和班级日常管理中往往通过学生的共性入手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自身的个性。而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不仅仅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是大多数父母为之奋斗努力的目标,而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与国家的义务相比,家庭教育更加重视的是孩子的个性。这就需要广大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出家长对于孩子的鼓励作用,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家长的选择应当是鼓励孩子去克服困而不是立即伸出援手去帮助孩子。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其重要的影响还包括家长支撑学生勇于奋进,帮助孩子塑造独立的人格。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坚定的态度和温和的方法教育学生。

第6篇:小学生亲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家长,小学生,英语成绩

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于青少年的未来和前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英语学习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为将来大学、研究生乃至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英语学习不仅对小学生,乃至当今的研究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得到事,如果我们能够在义务阶段帮助学生打下比较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那么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长才必将有着巨大的帮助。很多地区已把英语学习提前到一年级,随之而来的五花八门课外辅导班也层出不穷。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帮助孩子提高英语成绩是家长们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完善家庭学习环境,促使教养方式科学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完善家庭学习环境,创建“学习型家庭”

21世纪不仅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家庭是适应学习社会的新型家庭形态。那么在日常的家庭环境下,有能力对学生的英语进行辅导的家长务必要抽出时间关心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有些家长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由于担心自己对知识的遗忘,怕给学生无意中灌输了不正确的知识,反而造成学生的误解。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是确实存在的,很多家长的英语语音语调很不标准,对字母的和单词的书写规律也不太清楚,从而造成了学生学到了很多不标准的英语知识,反而使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很长时间都改正不了个别错误,就是由于家长在家中的错误教导。对此,我给出的建议是,如果家长确实具有非常专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那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给予实际的指导。不仅可以给予指导,更要利用这种专业优势提高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参与程度,可以对带着学生一起看英文电影,学习英语歌曲,了解外国风土人情等,这样学生在课外也能受到专业的指导,接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家长也大大的提高了对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而对于大部分只是学过英语而没有专业能力的家长来说,需要做的是配合任课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任务,帮助和监督学生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即可。一般情况下,小学英语的家庭作业多是抄写单词、识记单词、听写单词或是课文,这时候家长的就要发挥监督作用,遇到学生不会读的单词和课文,可以跟学生一起拿出点读机或者课本配套的磁带或光盘,让学生认真反复的听读课文和单词,而不要自己盲目的去教,在听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听的更准,模仿的更像,从而掌握既准确又纯正的英语,这也是共同学习的宝贵经历,家长可以跟学生比一比谁模仿的更像,发音更标准。识记单词或课文的时候家长不仅要监督,更需要跟学生一起互动,看谁记的又快又准,这样既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又与学生一起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亲子关系。一些完全不懂英语的家长总是说没办法辅导监督学生的学习,其实是推卸责任的行为。对于这些家长,我给出的家庭学习建议是,跟着学生学英语。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习英语学习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小学生都是非常乐意当“小老师”的,家长的参与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增加了亲子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内涵,久而久之,学生就更乐意与家长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共同进步和提高。不管是对于什么类型的家长,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都是需要家长的帮助和监督才能更顺利的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只是当一个旁观者,更要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二、教养方式科学化,期望程度合理化

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中,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是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般来说,这是值得肯定和理解的。但是如果期望值偏高或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再加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欠妥或有问题,良好的愿望就难以实现,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英语成绩是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期望程度高对小学生的英语成绩也有同样的效果。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性的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英语学习方面,很多家长借口不懂而全权推给老师,同时又对学生的英语成绩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旦学生的英语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埋怨老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对小学生英语成绩的期望值都很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在给小学生设定期望值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英语学习的规律,不能盲目随意的提出很高的要求。建议家长在新学期开始跟老师沟通,了解这学期英语课程的重难点,然后听从老师的建议,结合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合理的给小学生制定这学期的英语成绩的总体目标。根据总体目标,再给小学生制定出各个阶段的小目标,比如每个模块要掌握多少单词和句型等,小目标越细致越好,家长与小学生共同来制定,由家长监督,一旦到达一个小目标立即给予适当的鼓励,并及时跟任课老师沟通,随时监督和调整各个英语学习目标的实现。调查中还发现绝不大部分的家长对小学生的教养方式都是较为合理科学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不能用一样的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孩子。家长之间沟通如何教育孩子,这本无可厚非,但要根据小学生本人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建议家长之间可以建立多种联系方式,定期互相交流家庭中如何更科学合理的辅导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专业英语基础的家长要及时积极的给予别的家长较为专业的意见,如买什么样的英语书籍、如何帮助孩子快速记单词等。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选出有英语专业基础的家长做为带头人,定期组织家长们进行交流,共同分享如何有效辅导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还可以互相推荐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等,带动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不断的去完善家庭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小学生亲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课余时间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15-0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余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这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质量究竟如何?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选取了福建省龙岩市小学生和家长作为样本,就小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文献法和访谈法。在问卷调查方面,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向小学生和家长发放问卷(表1)。共发放学生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21份(郊区学校占25%);发放家长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郊区学校占20%)。

一 小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

学生回答“放学后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除去睡觉时间)”时,回答“小于1小时”的有502人,回答“1~3小时”的有813人,“回答3~5小时”的有211人,回答“大于5小时”的有84人。经过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后,得到生均课余可利用时间为1.72h。同题也设置在家长问卷中,经统计,家长认为孩子的平均可自由支配时间为2.00h。

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所处区位、年级和性别的不同与课余可自由支配时间的长短没有显著关系。但是,年级不同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是否满意”时有显著差异。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sig.值为0.036,Pearson相关系数为0.045。表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自身课余时间利用满意度在下降。

二 小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

1.整体概述

在调查学生“你放学后的课余时间主要做什么”时,除完成作业、发展兴趣特长外,回答人数在前三位的选项依次为“看课外书”(55.0%),“娱乐性活动”(44.0%)以及“体育锻炼”(44.2%)。同题询问家长时,家长认为孩子课余主要活动是“娱乐性活动”(64.8%),“看课外书”(51.3%)以及“体育锻炼”(25.8%)。

调查发现,家长易将孩子的课余活动简单理解为“娱乐性活动”。这显示家长和学生对学生课余时间活动项目理解上有分歧。除了学生主体和家长主体不同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不足的问题。因此,许多家长常常要求孩子在外玩耍时间不能过长,而没有认识到孩子的“体育锻炼”是课余时间利用的需求。

针对排名前三位次的学生课余时间利用项目“完成家庭作业”“发展兴趣特长”和“娱乐性活动”,下面逐一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2.完成家庭作业

学生回答“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完成作业”时,有263人选择“小于半小时”,有836人选择“0.5~1小时”,有436人选择“1~2小时”,有78人选择“大于2小时”。统计后得到小学生的平均作业完成需时为0.8h。

调查发现,学生所处年级和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sig.值为0.00,Pearson相关系数为0.176。表明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加重。另一方面,家长回答“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是否合理”时,随着学生学段的增长,平均得分逐渐提高,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随着年级增加,教师安排的学生作业量也在增加,见表2。

教育部规定,中低学段生每天作业量应在30分钟之内完成,中高学段在60分钟内完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减负”工作的实施,作业量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就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而言,家庭作业仍占最大比重,这能显著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时仍然主要依靠家庭作业,并没有完全达到“减负”的效果。

调查显示,教师仍主要依靠家庭作业作为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主要手段。尤其在低年级学段,应当减少作业量的布置,通过开展“家长学校”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家庭时间利用,适当情况下可以开展“亲子共读好书”活动,“亲子绘画”活动以及“亲子手工制作”活动等。亲子活动寓教于乐,寓知识于游戏中,同时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反应力、创造力,使孩子能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丰富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段学生的课余生活。

3.发展兴趣特长

在询问学生“你有几项兴趣爱好”时,有1618人回答。回答“一项”的占21.6%,回答四项以下的占75.17%。答案明显集中于前端,见图3。

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方面,我们选取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和家长所希望的学生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进行观测。家长回答“您是否清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时,有87.1%的家长对此选择了“清楚了解”或“基本了解”,只有12.9%的家长对此选择了“不了解”或“说不清楚”。然而,在学生回答“当父母要你学一些你不感兴趣的特长你会怎么做”时,有95.8%的学生回答“会去被迫接受”或“反正是为父母学,会去学”,只有4.2%的学生回答“和父母沟通,不去学习”。

以上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当前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沟通尚不充分。家长是否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兴趣爱好的真实想法也应该受到质疑。尤为重要的是,大部分学生无法拒绝自己不喜欢的特长项目,绝大部分学生也迫于无奈接受这些兴趣项目。这一调查结果也说明,作为教育者,不能代替学生进行选择,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加以合理引导,而不是全权代办。

4.上网娱乐

第8篇:小学生亲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诗文诵读;兴趣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生网民和手机用户也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大量接触网络,对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渐渐陌生。如何使小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强化民族精神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对经典诗文诵读的兴趣。

一、改进策略,重视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文教育的过程中,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对经典诗文的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校内互动,师生共读。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首诗,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通过课余聊天、网络对话、查阅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及时给予指导。

(2)表演背诵,理解记忆。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绘画背诵,提升记忆。教写景诗文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描写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并给画编一个故事,这样学生自己画画,不但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能牢牢记住诗句内容。

(4)活动结合,快乐诵读。经典诵读要与竞赛、演讲、辩论、抄录、歌咏、绘画、手抄报等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切忌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二、改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学生对于家庭的依赖程度较深,这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方便。家长要利用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对小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1)校外延伸,亲子同读。利用家长会宣传读书的重要性,端正家长的读书观,赢得家长的支持很有必要,在此过程中可以灌输“亲子共读”的理念。

(2)课内扎实,课外补充。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其它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小学生的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课文内容单一,表现手段雷同,学生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审美疲劳;选编的古诗文虽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但是基本上都停留在课文加注释的层面。学生只能通过文字和注释感受古诗文所传达的意思。而一些课外读物,在内容、表现方法上都较课本有所超越。如一些少儿读物,以绘画、图文和注释的形式来全方位地阐述古诗文所表达的涵义,尤其是一些写景的诗文,通过画面更加直白地描述了诗文表达的景色、情景。这些优秀的读物,对每个汉字配以汉语拼音,学生在有了基本的拼音知识之后,也可以很好的进行自学。

(3)培养习惯,注重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不仅要认识到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离不开家庭的支持配合,更要注意督促的方法要恰当,以免产生欲速不达的结果。

①避免急功近利。让孩子背诵经典著作,目的是着眼于他的未来,切勿出现急功近利的想法。

②避免强制。不求理解,只求熟读;不能强迫,只能奖励。孩子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有所理解。

③避免尝试心理。浅尝而止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要持之以恒,坚持阅读才能得到收获。

三、创新思维,结合社会教育

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不但要重视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手段上与时俱进,创新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教育也要利用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脑、网络等新兴媒体和新兴手段。这样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能综合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1)利用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传统佳节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利用电视媒体,培养自学习惯。很多电视节目都会有专题的节目,像讲解历史,评析诗文等。例如,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的“百家讲坛”,其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节目内容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此栏目也较多的涉及经典古诗文,配以音响,名家解读、节目制作人诵读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容易让人增加知识,提高兴趣。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组织小学生观看此类节目,久而久之,小学生便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3)利用网络媒体,激发学习兴趣。网络除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外,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比如:现在很多教育网站都设有“听书”的栏目,一些经典评书、世界名著、少儿读物、名家故事等内容,都以声音为介质来传达。学生可以通过听的方法来感受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景,还有一些网站将古诗文涉及的情景作成视频文件,以动画的形式进行直观的完成情景再现。

总之,在培养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来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小学生亲子教育范文

儿童时期,家长和教师都应该通过游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既要注意因性施教,又要注意不能因性有别,要多开展男女生合作的游戏,鼓励学生跨性别交流。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北京市健康教育课题组指导下,将研究主题定为“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研究”,请家长走进学校,和教师、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充分尊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让家长成为“局内人”,消除了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的分歧,加强了家校共育意识。

一、研究过程

(一)注重前测

研究前,对1~6年级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和测试,了解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明确了家长可以接受的程度和学生已有认知情况,确定了1~6年级的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家长与教师、学生一起参与教育的方式。

(二)全面研究

1~6年级核心研究小组教师打磨教学方案、活动方案并开展研究课,征求改进建议。家长走进课堂,但不只是听课,而是和孩子一样成为课堂的主体,敢说、想说,参与互动,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注重后测

收集家长、学生、教师三方反馈情况,完善教学方案、活动方案,确定完整的校本教材,形成课录集。

(四)重视培训

积极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各级培训,并且在回到学校后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通过微信群,大家及时交流学习心得。

二、研究效果

学生认为,和家长一起在健康教育课堂学习,不但对自己,而且对家长都有所帮助。

学生100%愿意父母继续走进课堂,和自己一起进行健康教育。比如,一年级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男孩女孩不同的地方,很有趣,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很快乐。 ”

四年级有的学生说:“和家长一起上课,我觉得太好玩了,家长也可以发言,比我们自己上课有意思多了。我还知道了男生和女生有许多的不同和相同,以后我要保护女生,因为我们男生力气大。”

六年级有的学生说:“今天的亲子沙龙我收获了许多,我认为有魅力的男女生有共同之处,有个性、有主见、有责任、敢于担当、有见解、会交流,能遵守承诺。他/她不一定要循规蹈矩,不一定是个乖乖女,但一定文明有礼,个性独立!”

家长觉得和孩子一起,在健康教育课堂上学习对自己和孩子有很大帮助,而且感受很深。

家长非常愿意继续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进行健康教育,一年级家长说:“没想到老师会在课堂上和家长一起讲课,我颇为兴奋, ‘认识自己的性别’这个课题对小学一年级孩子确实挺有必要的。”

二年级家长说:“我和孩子都喜欢这种一起学习、交流、提高的形式。”

四年级家长说:“不知道这样的课堂是二小专有的,还是国家规定的,如果是规定的,那是孩子们的幸运;如果是二小专有的,建议在各学校推广。作为家长要支持和协助,为孩子们塑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贡献一份力量。”

五年级家长说:“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成为魅力男孩、女孩,与孩子一起学习、探讨,拉近了家长和孩子的距离,感谢二小有这样的课堂!”

亲子课堂发挥了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亲密他人,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孩子性别角色的认识,利于孩子接受!

亲子课堂为孩子与家长的相互了解搭建了平台,学生可以看到与平时不一样的家长。

教师们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对健康教育知识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了解了不同阶段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积累了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局限性

有的家L提出:“性别差异是淡化还是强化?”性别差异是个群体特点,有的男生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女生的特点,有的女生也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男生的特点,所以,这个疑问有待今后在工作中去关注,去摸索。

体验交流式的亲子课堂存在不确定性,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及时发现并灵活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要具备引导家长参与的能力,让课堂上活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