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保基金监管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宣传目的
为建立和强化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长抓不懈,做到打击欺诈骗保工作全覆盖,实现工作常态化,引导公众正确认知和主动参与基金监管工作,为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宣传主题
此次集中宣传活动主题为“打击欺诈骗保“维护基金安全”,各相关单位要围绕主题,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以适宜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三、宣传内容
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开展宣传工作。
(一)典型案例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公开曝光部分定点医药机构、参保人员涉及医保违法违规处罚情况的典型案例;引导教育定点医药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和参保人员增强法制意识,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医疗保障基金的安全运行。
(二)举报监督宣传。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健全完善举报奖励工作机制,规范举报投诉受理督办和反馈流程,落实奖励措施,强化举报奖励激励作用。
(三)政策法规宣传。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办法》、《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医疗服务协议》、《刑法》相关条款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四、宣传方式
此次宣传要在满足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础上,采取多手段和全方位对打击欺诈骗保行为进行宣传。以广播、电视、咨询台、海报及条幅等方式,宣传打击欺诈骗保,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要向社会公布本地举报投诉电话;对投诉举报查实且符合奖励条件的案例要进行宣传报道。计划4月1日至10日为启动阶段;4月11日至25日为集中宣传和重点整治阶段;4月26日至30日为活动总结阶段。
五、责任分工
县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科:负责向定点医药机构发放宣传资料、协调新闻媒体、对宣传月活动进行总结并将影像资料和工作总结上报市医疗保障局。
县医疗保险经办中心:负责设立咨询台、制作悬挂条幅及其它与宣传有关的工作。
定点医药机构:负责本单位标语、条幅的制作张贴悬挂等医保基金宣传月活动各项工作。
六、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宣传工作对推进全县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发挥好宣传应有的作用。要结合实际,精心准备,积极部署,周密谋划,狠抓落实。
[关键词]医保定点医院;财务管理;内控机制;人员素质;财务控制
[中图分类号]R-0;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039-02
医保定点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原则是保障基本医疗、鼓励节约、减少浪费,这就要求医保定点医院必须按照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等基本要求进行医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应新医疗体制的改革,满足社会和人民健康的需要。笔者以在泉州市医保定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医保定点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并提出改革的相关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对促进医保工作和谐、稳步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医保关系有所裨益。
一、存在问题
1.医保基金运行监管不严。监管机制有待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大部分是通过定点医院支付,因此,对定点医院的医保财务监管尤为重要。医疗科负责定点医院医保运行监管,由于参保人数不断增加,险种不断扩大,基金结算日益加大,大部分医疗人员只是忙于日常的零星医疗费用报支工作,很少有时问对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用进行日常监控,以致出现有的定点单位冒名住院、挂空床,非医保医疗项目套取医保医疗项目,医保医疗项目数据库对应不准确,医疗分解收费、重复收费,从而造成了大量医疗保险基金损失。
2.医保次均测算方法不科学、数据不准确。虽然医保中心每年都与定点医院签订服务合同,规定次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次均门诊费用等考核指标,但在测定预算过程中,对医保次均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对次均预算只是停留在3年的平均数上,忽视重大因素如扩大医保医疗项目数据库、各定点医院的业务专科情况、医院的等级情况等,导致编制出来的预算往往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次均测算严重偏离事实的后果,导致对定点医院的考核形同虚设,影响医疗保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3.医疗保险政策宣传不够。医保定点医疗单位的医保政策宣传不但要靠医院的领导、医院的医保科,同时也需要全体医保中心人员的齐心协力。由于对医疗保险政策宣传不够,部分医生开处方时,开大方,开大量非医保项目,开医药代表的促销药品,获取私利,有部分医院的药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大于50%,形成以药养医,影响广大参保人员的利益。有的定点医院甚至违反医保政策,编造假住院以骗取医保基金;有的卫生院则是管理混乱,非医保药品项目可以换取医保药品,重复收费,分解收费,巧立名目获取医保基金。
4.财务控制和分析体系薄弱。多数医保中心的财务人员习惯于把大量的工作用于记账、报账,很少对医保的收支活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可行性的分析,对定点医院的医疗活动不知如何监控管理。医保财务人员缺乏管理性思考,对医保的财务处理仅仅反映在医疗费用的收支结果,而不能反映定点医院经营活动的具体细节,缺少对基金财务收支情况的深入剖析,使管理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如果医保财务控制不能在医保财务管理中发挥保障基金医疗、鼓励节约、减少浪费的作用,就会严重阻碍医保中心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陛,造成决策的失误,影响医疗保险制度整体的良性发展。
二、管理对策
1.建立高效的财务内控机制。高效的财务监督管理组织机构是确保财务内控机制顺利实现的前提。医疗科负责参保人员和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的结报和审核;财务科负责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的二次审核和拨付,防止某一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达到了内部牵制的目的。此外,应设立财务稽核审计科,专门负责对各项基金的业务运行、财务结算进行监督管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对征收核定、业务经办、财务拨付等程序的审查,包括对参保人员缴费基数的审核、对医疗费用零星报销支付的审核、对定点医疗机构有无骗保和套保行为的审核、对基金支付是否符合程序和制度的审核以及对医保定点医院采取日常审查、抽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2.建立有效的财务数据分析机制,逐步实行按单病种支付。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入实施,应注意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建立财务数据的定期分析、报告机制,定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基金运行情况。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提倡的是基本医疗和基本用药,针对个别确实需要花更多的钱才能医治的患者给予更多的帮助,比如特病管理和单病种管理等等。而即使就是针对特病和单病种管理也存在不同病人区别对待的原则,如定额核定给付原则,针对各种病人患病的程度给付不同的定额。医保中心在核定不同患者需要救治的情况时,应作大量细致的调查工作,比如癌症病人、手术病人,应逐步实行单病种支付,对于节约的全额奖励给定点医院,超出定额的定点医院负担70%,医保中心负担30%,这样能够鼓励医院合理用药、合理医治,减少开大方、开人情方、拿药品回扣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3.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财务指标分析。根据医疗保险统计和日常管理的实际需要,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定点医院进行费用分析,将医疗保险的待遇进行对比分析,参保人员的报销比例过高或过低,系统都会自动筛选出来,财务人员再根据筛选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实现对定点医院的违规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违规行为在第一时间告知,违规费用在第一时间扣除,为医疗费用稽核指明方向,使费用稽核更加有的放矢。如利用计算机对药品的销售情况进行排名,并对药品销售排列前10名进行审核论证,对属于厂家促销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药品,将其剔除出医保药品目录;对重复收取医疗费用或分解收费的,计算机自动查出,拒绝支付医保基金。
4.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参与决策管理。要加强医保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必须配备相应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使财务人员树立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自觉维护和执行财会法律法规,抵制违法、违规和违纪行为。通过相应的技能培训提高医保理论水平和财务专业知识,发挥对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熟悉的优势,对相关决策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为医保的运行决策服务。
5.加强稽查管理。降低医疗费用。对定点医院的财务应加强稽查管理,财务人员应全面参与费用的稽核与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财务专长,通过指标监控和分析,对出现的不正常的苗头及时进行稽查,使费用控制关口前移,扭转以往财务监督均为事后监督的弊端,改为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并将稽查分为重点指标稽查、重点人群稽查、重点医疗机构稽查、重点病种稽查4类。对发现异常的单位进行重点稽查,在实施稽查中,重点对上年度考核得分较低以及医院日常管理比较混乱的定点医院进行检查,并对各项费用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对非医保支付范围对象的重点稽查,如工伤、交通事故、打架、斗殴、酗酒、女职工生育等发生的费用进行稽查。
6.加大处罚力度,保证基本医疗管理的健康发展。通过日常检查和重点稽查,查处一些违规行为,对查出的问题及时与医院医保科沟通,如果是医生或医院管理引起的,一经查实,实行以一罚十的处罚措施。泉州市2009年稽核剔除不合理医疗费用206.59万元,与2008年的157.74万元相比较,增加了48.85万元,增长率为30.97%。这一系列的举措促使医生及医院严格按照基本医疗规程办事,保证了基本医疗管理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医保定点医院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医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医保定点医院财务管理的日常检查,建立高效的财务内控机制,使医保定点医院的财务管理走上合理化、规范化的道路,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医疗保险的档案材料是一种信息资源,是记录医疗保险发展的一手材料,是对医保经办部门日常工作记录下来的真实内容。医保档案材料作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一项无形资产,在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领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做好医保的档案管理成为各地医保经办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环节。本文主要从我国医保档案的共性特点和完善我国医保档案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我国医疗保险档案的特点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医疗保险工作起步较晚,且医保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均有待完善,再加上我国医保参保范围广和医疗服务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医保档案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医保档案管理的内容丰富、复杂。主要包括“医、保、患、药”四大块内容。“医”,指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具体包括医保经办机构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住院费用结算清单、报销凭证、门诊慢性病、特殊病种的认定资料、转外治疗的审批备案表,等等。“患”,即参保患者,包括以下一方面内容:参保者基本信息、医保基金账户转移和关系转接、参保个人账户每月划入金额明细单据等。“保”即医保经办部门、医保管理机构。业务范围:参保患者的档案管理、参保单位基本情况、单位医保基金征缴详细情况以及医保基金的支付档案,等等。“药”指定点零售药房,包含与医保经办机构签订的医保服务协议、医保定点药店资格认证资料、结算费用清单和凭据,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医保事业档案管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且专业性强。
第二,我国医保档案管理涉及面广、工作内容丰富、类别多。目前,职工医保的包括内容主要是城镇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里的社会团体,等等。职工医保辐射范围广、人员类别多,包括在职和退休人员、个体、建国前参加工作人员、离休干部、二级以上伤残军人、企业下岗工人等特殊人群均包含在内,涵盖范围较广。
第三,医保档案管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医保经办机构保存的参保者医保档案是其享受医保报销待遇的唯一依据和凭证,医保参保患者享受医保报销主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办理医保参保手续,按时交纳医保费用,然后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包括门诊和住院),发生治疗和药品等方面的费用,最后医保结算,享受医保报销待遇。操作过程中还包括调整缴费比例、缴费基数以及诊疗项目的报销范围和报销标准等。以上所述工作环节均需要依据参保患者详细、完整的个人信息资料,同时依据本地区所执行的医保政策才能完成。所以医保档案管理必须要做好详尽、准确,关系到广大参保患者的切身利益。如果医保档案资料管理不当,资料残缺或者不准确,将会引起诸多矛盾、纠纷,降低参保人员的满意度。
二、完善我国医保档案管理的建议
第一,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丰富医保档案管理的内涵,强化监管力度,构建全民医保档案管理体系,并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各地医保经办机构要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档案管理的具体部门和管理业务人员,要按照“收集―整理―归档”程序,保证医保文档资料的完整性,避免出现丢失、缺页等情形,要确保医保业务档案的完整率。
第二,要建立真实、可靠、可查询的工作体系。医保事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当前,医保经办机构的各级负责人和业务人员均需加强管理意识,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为确保医保工作的有效推进奠定基础,对我国医保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保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和了解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当前我国医保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把医保档案管理纳入档案事业建设中,为全方位发展我国医保档案工作奠定政策上的基础。
第三,要做好多维度的服务工作。1.领导决策方面。医保管理质量的好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参保患者的切身利益,广大老百姓有着很高的关注度。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对医院、药店、参保患者等信息存储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加工,为领导最终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2.参保患者和参保单位方面。从参保患者和参保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全力为他们提供快捷、高效、满意、周到的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3.医保制度方面。通过动态分析本地区医保基金的收支变化、参保个人负担比例以及医保报销待遇水平等方面,分析查找规律性,进一步促进建立医保基金预警预报制度、医保信息制度,确保本地区医保管理制度的稳定、健康、平稳发展。
[关键词]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稽核
[DOI]10.13939/ki.zgsc.2017.08.157
在管理医疗保险基金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工作内容就是进行医疗保险的核查,如果该工作能够较好地进行可以确保工作人员最基本的医疗权益有所保障,同时能够防止出现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确保医疗基金的运行能够安全,与此同时也可以带动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行为的规范,防止出现医疗欺诈现象,确保医疗保险基金能够安全支付。现在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持续地进行改革,大部分的城镇职工和居民都开始享受医疗保险带来的优惠政策。医疗保险不仅需要提供服务,同时还需要进行保险基金的管理。
在医疗稽查核对工作中依旧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部分,比如参与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没有成立专门的队伍进行稽查;对于稽查工作的管理规范欠缺、没有建立一定的工作标准;不能及时地查处存在于医疗过程中的浪费、欺诈现象,导致医疗基金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疏漏,甚至某些医疗机构为了获得更高利益,经常出现冒名住院、分解住院的情况,部分参与医疗保险的患者小病大养。所以,为了保障职工医疗权益不受侵害需要加强稽查核对工作,防止基金运用在不当的地方。
1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稽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针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稽查核对工作较为困难,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度治疗,行为表现主要是检查、治疗以及用药等超过需求,甚至鼓动消费者进行其他消费。即使目前招远市的公立医院对制度进行了改革,设置了基本目录用药,不再针对药品消费进行加成,但是在参与医疗保险的人员看病过程中,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可能进行过度的检查等行为,并且可能降低接受病人住院的标准,在住院之后对病人进行不必要的检查从中获取利益。
二是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在医院中不断出现新仪器、技术、设备以及药物。很多患者对此了解不够,因此无法辨别是否需要进行这些检查,存在一些医生为了追求利益而推荐患者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或者购买不必要的药物,从而导致患者看病的费用增高。
三是参与医疗保险的患者在住院时期向医院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医院对其进行不规范服务。因为看病的人大部分对于医学的了解不够,因此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检查项目或者药品,简单地认为价格越贵越好。
四是参与医疗保险稽查核对的人数有限,队伍不够庞大,因此在医院内很难全面进行。因为没有具有主动性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监管的效果不够理想。现在医疗改革推广程度越来越深,在医疗监管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加明显,现在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国覆盖,但是参与医疗保险稽查核对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同时现在出现的病情种类越来越多,在医疗机构不断出现新的违规行为,进行医疗审核面临的困难逐渐增加,因此需要进行监管的工作人员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
2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稽核管理的对策
2.1依靠群众的举报或者投诉,并且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群众对于违规行为的举报是维护社会公平以及正义的行为,因此应该进行鼓励。若想在医疗保险的稽核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果必须重视利用群众的力量,因为很多的举报信件或者来访者都提供了很多有利的线索,可以帮助进行稽查的工作人员找到合适的调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最近几年,依靠社会举报解决了很多相关的大型案件,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群众的监督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将群众举报作为稽查的方法之一。
现在进行医疗保险稽核的人手较少、力量较弱,因此利用社会网络进行监督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监督的最好方法就是处理好每一个投诉案件,同时也可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相关的管理部门认真地处理和调查群众们所关注的违规案件可以提高医保稽核部门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社会中建立义务监督员制度,定期组织一定的活动对参与其中的义务监督员进行工作指导。
建立奖励制度,面向社会公布医疗稽查的投诉电话,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建立有关投诉处理以及通报的制度,在医疗机构或者药店的员工考评中纳入投诉情况,将医、保、患三者联系起来,保证违规工作人员、医疗机构以及药店可以处于社会监管之中。
2.2开展稽核的主要单位是民营医疗机构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医疗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营医疗结构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便利的医疗,同时增加了群众看病的渠道,与此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增加了国民收入。但是存在部分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者或者医师对于法律的了解不够,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做出一些违规行为,比如私自扩大治疗范围、在进行药品结算的过程中将医保范围外的药品换成范围之内的药品、收取的费用超出标准、医保结算的项目和实际治疗的项目不同等。
部分医疗保险定点药店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鼓动购买医疗保险的人员使用医保卡购买生活用品,导致医保卡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没有出示医生处方的条件下购买处方药,并且用医保卡消费非处方药。由于大量的违规行为出现,导致用于医疗保险的基金无法真正发挥价值,打乱了正常的秩序,威胁了各位参保人员的利益。为了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社保机构应该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加大惩处力度。同时仔细分析出现问题的诱因,总结出适当的管理办法,防止违规现象再次发生。
2.3确保与社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落实是确保稽核管理能够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为了保证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得到实现,应该多加宣传或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提高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监督管理是否到位、是否及时处理违规问题直接关系着法律、法规的落实程度。如今医学发展迅速,医保管理的重要程度逐渐显现出来。
当今世界数字化发展进程很快,因此医院也应该尽快完成数字化建设,运用数字化可以对医保中的违规程序进行拦截,对患者使用医保进行治疗的费用进行监督,比如患者在每一个临床科室花费的总医疗费用、住院费用、医药费用等。由此可以实时地了解患者使用医保卡的情况,真正地将医生的时间都花费在患者身上,确保医保真正用于需要的地方,将信息化建设运用于医保制度的建设中可以帮助患者接受更好的医疗。
3结论
实施落实每一项社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提高稽查效率的关键所在。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群众的相关法律意识、了解医保相关政策,明确自己享受的待遇以及需要履行的义务。帮助参与医疗保险的群众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学会拒绝不合理的医疗需求,拒绝进行盲目的治疗。同时可以帮助医疗相关的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建立较好的管理制度,将诚信作为考察医师的重要标准。
针对参与医疗保险的群众建立诚信监控体系,同时需要对执业医师进行信用管理,对于违反规定的人进行严肃处理,比如计入信用档案等,让其不敢做出违反规定的事。提高社保监管人员自身的素质,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敢于面对新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他人进行监督。监管人员还需要了解相关案件具有的特点,寻找其中的规律,确保打击能够顺利进行,维护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同样也是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李香.从64例医保违规案例分析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稽核管理的重点[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1).
关键词:医疗保险 基金 财务 核算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109―02
1 概述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险基金规模逐步扩大,基金来源更加多元化,管好用好基金,是保证基金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基金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支撑则是会计核算。规范的会计核算,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仅关系到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完整,也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是为实现医疗保险的基本目标,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支付、投资营运、监督管理等进行全面规划和系统管理的总称,是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核心环节。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现行的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法,存在很多制度上的局限性,制约了数据的合理性及相关部门对医疗保险资金的监管,推进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法改革,使其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稳步发展相适应为当务之急。
2 现行医保基金核算体系的局限性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化,医疗保险逐步实现全覆盖,医保经办机构已不再是单纯地征收保险费或支付保险待遇,向参保人、社会审计机构、基金管理机构提供更全面、详实的财务信息为其必需;通过几年的会计实践发现,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存在很多制度局限性,制约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
2.1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制度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及实际结余情况,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如由定点医疗机构垫支的参保人员发生的应由医疗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支付的费用以及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隐性债务”在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和报表中得不到反映,只有在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实际结算和年终个人帐户计息时才能体现支出,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的负债及实际结余情况,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2.2基金财务信息不具备可比性,容易造成信息误导。收付实现制以资金进出作为经济事项会计确认、核算的唯一依据,企业因破产等原因一次性预存的医疗保险费及部分企业按季度或年度预交的医疗保险费一次性计入基金收入,不可比的一次性因素无法剔除,造成收入成本等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畸高畸低,导致财务信息使用者既无法准确评估当期盈亏,也不能对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进行比较。
2.3编制会计记账凭证工作难以完成。会计制度规定:对于经办机构征收的确定归属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应计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收入”,实际业务工作中还要涉及公务员医疗补贴分配、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及困难企业医保费的财政拨款、财政集中支付部门代扣的个人应交2%医保费部分、代收的大额医疗保险费、意外医疗保险费等,会计一般根据各参保单位申报缴费时分配的上述项目金额分别编制会计凭证,这种记账方法在当前医疗保险实现无缝覆盖的形势下已经难以实现。
2.4财务帐面个人账户资金结余与业务明细难以核对。会计制度规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收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支出”均应按收人种类、支出去向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每一位职工设置“个人账户”明细账。此项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面对近百万参保人员是难以实现的,一般医保经办机构只能依靠业务程序中个人账户收支余记录代替财务明细账。而业务程序每日上传的个人账户支出随时发生变化,总帐与明细账定期核对的工作难以完成。
3 医保基金会计核算改革对策
3.1医保基金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换。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可以弥补收付实现制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弊病。真实反映医疗保险基金财务运行状况和财务成果;同时又能有效地将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的责任联系起来,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现在和未来隐性债务的信息,增强医疗保险基金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可信性和透明度;也能正确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为政府规避基金风险、实施稳健的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的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医疗保险基金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对大宗的医疗保险费预收预支进行日常核算将更具合理性。
预收保险费的核算方法:①对企业因破产等原因一次性预存的医疗保险费,借记:收入户存款,贷记:暂收款;②按期分配时,按本期分配额借记:暂收款,贷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等各收入科目。
对本期参保人已发生但经办机构尚未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的医疗费支出,预留一定考核金后,借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支出,贷记;暂收款;待实际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时,借记:暂收款,贷记:支出户存款。这种核算方式能更真实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情况。
3.2改革“待转保险费”科目核算方法。“待转保险费”科目根据能否确定归属建立明细账户,将经办机构征收的确定归属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人“待转保险费”―已确定归属科目,月末根据业务程序分配数统―转入各分配账户。
3.3统一使用医保业务软件与财务软件接口程序。由于医疗保险财务核算软件由劳动部指定使用统一软件,建议由指定部门统一协调财务软件编制单位制作财务软件接口程序,便于医保业务软件与财务软件对接,自动生成会计记账凭证,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进行核对,此举将大大提高财务核算工作效率。
3.4改革“统帐结合”管理办法。将“统帐结合”管理重点放在统筹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上,财务核算取消每一位职工设置“个人账户”明细账,保证拨入个人账户资金数据正确性,将个人账户资金支出管理放开,具体操作建议:将个人账户资金打入银行卡上,由参保职工个人支配。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改革,不仅需要医疗保险基金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修改,还需在立法、人员培训、软件设计等多方面协调配套;以保证医疗保险会计核算的正常有序,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益和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医疗保险 保障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对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及其身体素质,减轻学校以及学生的医疗负担和推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甚至国家的建设都有重要作用。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单纯的公费医疗到逐渐多样化的发展过程。我国公费医疗制度建立于1952年,几十年来,这一制度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费医疗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而逐渐被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所取代。目前我国的高校仍然实行公费医疗制度,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传统的公费医疗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对广东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调查研究,并针对该项制度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对大学医保的基本看法与主要问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我国大学生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这一制度设计无疑对于引导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大学生们对于这一制度构架存在着什么样的反应和改革要求,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一)大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熟知程度低。
在调查中发现,作为大学生医疗保险保障对象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基本内容、相关规定及实施方法等了解的程度都很低,甚至还有部分同学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完全不了解。根据我们的问卷资料,目前在校大学生认为医疗保险很重要的占到79.75%,但其中有主动了解医保知识的只有16.46%,没有主动了解和不清楚自己是否有主动了解的占到83.54%(图1)。另据调查问卷显示,有79.75%的大比例人数完全不知道我校医保办的电话,只有12.66%比例的同学了解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如报销比例、异地就医、门特门慢项目等),对医保卡使用不清楚的占86.08%。由此可见大学生医疗保险知识的缺失。
(二)大学生主动参保比例大,参保率高,但参保覆盖面仍不全面,部分学生参保意识淡薄。
在86.08%参加了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的学生中,通过自己对医保的了解和学校的宣传以及身边人的影响,大学生都认为医疗保险有益,并表示会主动参保的学生的比例很大,占已参保学生的73.53%。(图2)但在13.9%没有参保的同学当中,有多种原因导致他们未能参保,如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没有参保的必要、报销比例较少、手续繁琐等。但其中他们有81.82%认为参加了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的作用不大,里说明有些大学生对大学生医保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没有正确认识大学生医保的作用。当问到是否希望参保后,他们有63.64%的学生是没有意愿和不清楚是否要参保的。在没有参加保险的同学中,经济因素不是未参保的主要原因,因为贫困而不参保的同学只占少数。在今后对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中,其参保率还会不断地提高。
(三)大学生赞同强制参保比例较高。
调查发现,大学生认同高校强制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占43.04(“非常好”占15.19%和“好”占27.85%)(图3),比例较高,接近半数。但持“一般”和“不好”的态度的学生过半数,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目前居民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是每个居民医保年度每人280元,其中,个人缴纳80元,政府自助200元。大学生对目前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80/人/年)认为合理的有46.84%,与持赞同态度的学生比例较相符,而认为缴费标准太高、不合理的同学占51.9%。
(四)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对缓解医疗负担作用不大,需提高大学生医保的报销金额。
问卷调查可知,大学生认为参加医保完全可以减轻应对疾病的经济负担的只有8.86%,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医保对减轻负担的作用不大。对于身体检查、住院大病、特殊疾病、意外伤害等需要高医疗费用的医疗项目,他们认为大学生医保的保障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门诊小病(占48.1%)。门诊小病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都希望门诊小病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大学生医保去弥补,从而减轻应对疾病的经济负担。大学生患病风险较低,但对普通疾病的医疗需求较大;然而当前大学生医疗保障水平低下,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所以,医保的保障重点也应该放在除门诊小病的其他项目,对于其他医疗费用较高的大病实行保障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体现大学生医保的优越性。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适当降低医保费用报销的门槛,真正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五)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报销程序复杂、报销手续繁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报销的程序和手续成为大学生参保后比较担心的问题。医疗保险知识普及范围不宽,导致大学生缺乏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了解,他们有的不了解报销比例,有的不了解报销的程序,从而出现了“大学生参保后最担心报销手续繁琐”的问题。从问卷中发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医保的三大问题是报销手续、报销比例和范围、转诊、转院手续,分别占比例75.95%、63.29%、51.9%。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报销手续等问题需要向参保学生明确。
(六)大学生对参保的担心各异,存在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
调查得知,大学生对参保存在很多担忧,分别有担心报销程序和手续太麻烦、医疗费不能报销或报销很少、就医不方便、医疗机构环境不好、态度差等。这与学生的自身原因和学校的这一外部原因有关:学生没有主动了解医保知识,导致不清楚相关的报销比例和报销程序等,造成自身的忧虑;而在学校和社会中没有完善好相关的宣传措施,缺乏对医保知识的普及,因此人们缺乏对其了解,也是造成参保的忧虑的原因之一,而与医疗相关的硬件措施也会成为学生的忧虑因素。
二、改善大学生医保的政策建议
完善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及其身体素质,减轻学校以及学生的医疗负担以及维护大学生的基本医疗权益。但是,将大学生纳入“全民医保”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推进与改善。
(一)以政府为主导,实行在校大学生强制性全员参保。
该制度以政府为主导,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主管,基金独立并封闭运行。社会医疗保险费根据财政、高校与个人的承受能力合理分担,在加大国家财政力度补贴的基础上,吸纳其他多方面社会资金作为基金来源。由于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且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如果采取自愿的方式,参保率难以保证。政府和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引导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参保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对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有强制性的要求。为保证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顺利实施,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开展。而学校也要做好相关的医保落实工作,如当学生医保卡丢失、医保卡密码被盗时,要提供相应的指引或服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医保意识。
1、制度规定:将参保范围、保险费用分担比例、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的规范与引导、对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处罚办法等都列入学校经常性制度安排,提高学生对医保知识的了解。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对学校医保工作的开展起着监督作用。
2、日常宣传工作:学校宣传依然是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但宣传的内容要更为深入、具体。首先学校在参保方面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适当增设有关医保的选修课程,利用教学的优势更新学生对于医疗保险的认识,使学生纠正错误观念,增强保险意识;其次可以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如开展医保讲座、开展竞赛类的比赛,在同学参与活动当中向同学宣传医保知识;再次,学校可以将医保知识(包括缴费标准、就医范围、转诊规定、报销比例等)设置医疗服务专区,挂在校园网或发表在校报上,以便同学随时浏览了解。
(三)发挥学校的重要功能,进行校医院的改革。
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的卫生保健和预防工作,建立大学生健康档案,实行完全信息化管理,让校医院工作人员或行政人员进行管理;有关部门还应定期开展体检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新生入学时的体检。同时,对于贫困的同学,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扶持,通过建立“助医贷款”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分散风险、互助共济的功能。也可适当举办公益性活动向社会各界筹资,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学校直接面对学生,一定要监管好大学生医疗保险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同时重视索赔工作,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大学生享受到方便快捷,保障全面的医疗保障制度。
依据方便参保学生就近就医购药的原则,校医院应成为大学生获取医疗服务的首选,进行校医院的改革应以创新管理机制,改善基础设施与就医环境,强化服务能力为重点。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的质量,增加医药用品种类,同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校医院的业务水平,结合卫生保健和预防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升校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在校学生对校医院的评价,提高其满意度。
(四)建立大学生医疗保险个人账户,适当提高保费标准,并指定相应的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单位。
可以从学生每个学期缴纳的学费中扣取适当的金额进入大学生医保个人账户,作为账户的最基本资金保障。还应适当提高保费标准,切实发挥医保缓解学生应对疾病困难的作用,提高保障水平。本着引入竞争机制的原则,可以在学校附近设置二至三家大学生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并优先选择高校附近的公立医院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定点,同时,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必须遵循交通便捷,就近学校的原则,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广泛、更规范的医疗服务。
(五)建立国家、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新型医保体系,使制度法制化。
整个体系的资金来源为三部分,分别是国家的财政划拨、学校的划拨和学生定期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学生缴纳的大部分划入学生的个人账户,这些钱作为学生日常的门诊及药品费用支出。国家和学校的财政划拨及剩余的个人交纳的资金用以成立共同医疗保险基金,这个基金用于保障学生的大病及意外伤害。在这个体系中,国家、保险公司、学校必须要各行其职,国家有必要增加对在校学生的保障支出,保险公司是要真正使医疗保险体系得到完善并贯彻实施,基于患大病和意外事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建议适当调低最低报销点,而对门诊小病适当提高报销点,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保险带来的实惠。
目前各地大学生医疗保障模式多样,但保障水平低,并且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彼此不能平等的享有医疗保险,因此急需相关部门建立合理、统一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并鉴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该体系应独立于目前其它的医疗保险制度,由国家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既要使医疗保险基金能够合理合法保值增值,又不能使保险基金结余过多而影响大学生医疗权益,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使基金独立并封闭运行。国家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医疗保健方面的法律法规,更好地明确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在医疗保险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从制度上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利益,用制度来指导和规范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用好每一分钱,争取以合理的投入为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医疗保健,使大学生真正受益。
(六)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医疗保险保障体系。
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鼓励大学生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同时参加补充医疗保险,此外,还需大病救助基金扶持;二是大力发展医疗救助制度,在高校设立专项医疗救助基金,由教育部提出制定有关规定,从高校收取的学费中提取3%~5%用于设立学生医疗救助基金;三是通过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进行爱心捐助,还可通过福利彩票等多渠道进行医疗保险资金筹集,加大对需要救助的大学生实施帮助;四是运用社会上保险公司开设相关大学生医疗保险项目,为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提供多种医疗保险的选择,做到“应保尽保”。通过“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帮助学生缓解医疗费用支付的经济压力及解决重大疾病所带来的难题,全方位满足每位大学生享受医疗保险的需求,使医疗保险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参考文献:
[1]郭明军. 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黑龙江史志,2010(11).
[2]付艳华,张大明,杨慧莹.宜昌市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与分析. 湖 北 三 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11(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insurance manage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tries to improve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of medical treatment insurance, and provide better servic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workers.
关键词: 电力企业;医疗保险;管理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medical insuranc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181-02
0 引言
医疗保险是社会五大保险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最受关注的一项。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实惠、更方便的医疗服务,使职工身体的健康得到保障,能够安心工作,免除其后顾之忧,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使企业稳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现阶段,以电力企业为代表性的企业医疗保险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加上管理方法落后、医疗监督力量匮乏等原因,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给医疗保险管理带来挑战。
1 电力企业医疗保险管理现状
1.1 管理难度大 电力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大、下属单位多、工种复杂、职工参保人数众多等原因,医疗保险涉及面广,管理难度较大。电力企业由于缺乏科学的人员甄选机制,在员工的选择和任用上经常有论资排辈的情况,年轻人进入电力企业的机会较少,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这样的做法更进一步加大了电力企业员工的老员工比例,而老员工是医疗保险的“消费大户”,这就加剧了医疗保险的负担,给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另外职工医疗报销程序较为繁琐,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环节越多,就越难管理。
1.2 医疗保险管理体系落后 电力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速度,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医药品种的不断更新,《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很多都已经停产,非常多的医疗项目都不在保险范围内,需要患病职工自掏腰包,或即使在保险范围内但职工除了账户以内以及按比例报销之外的大病费用,都不能全额报销,自费比例相当高,没有发挥出医保应有的优越性,究其原因就是医疗保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造成的。
1.3 监管不力 由于如今企业的医疗保险只有基本医疗保险,保险金数额小,保险范围狭窄,只能满足职工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在实际医疗中作用有限。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监管十分有限,个别医保定点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允许甚至鼓励他人用医保卡进行违规消费,在医保合作的医院或药店可直接使用医保卡来购买保健品、化妆品等。
改制前电力企业有自己的医院,行政上从属于企业,企业员工就医过程中医院严格按照医疗程序进行治疗,医疗费用合理,一般检查与治疗的费用都在医保范围内,企业和员工均无压力。改制后电力企业医院从企业分离出来,归地方管辖,医院以盈利为第一目标,重视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导致不必要的检查、不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用药等等情况增加了医疗的成本,再加上没有一个合理的监督机制,导致企业员工在就医过程中医院不合理收费现象比比皆是。对医保患者来说即使有医疗保险仍然要花费很多冤枉钱,这些增加的成本都需要企业和员工个人的承担,使得医疗保险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1.4 参保思想观念落后 电力企业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经历了由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到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理承担费用的改革过程。企业和职工对医疗保险了解程度不够,企业出于自身财政状况的考虑,有拖欠甚至漏缴医疗保险的情况。而职工有的则认为自身身体素质好,甚至未曾患过大病,从工资里面扣除的资金很难用上,所以参保积极性不高。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参保职工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和待遇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高期望值与社保的整体发展水平缓慢以及医疗保险管理水平滞后相矛盾,易引起职工对医疗保险的失望。
2 电力企业医疗保险管理措施
2.1 在各个环节提高监管力度 首先对于有漏缴或拖欠医疗保险的企业要进行医疗保险重要性的申明,企业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并带有强制性,管理部门可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拖欠要加收滞纳金等。要加强对参保人员医疗保险知识的普及,使参保人员了解医保政策,明确权利,正确认识和使用个人医疗帐户,同时做好医疗保健和常见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努力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尽量减少医疗行为。对于不履行医疗保险合同的定点医院或药店,电力企业社保管理单位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对违法、违纪的合作单位进行惩治、终止合作等。应当成立监督委员会,对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工作,杜绝违法乱纪现象发生,并对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起到决策作用。
2.2 完善补充医疗保险机制 鉴于当前医疗保险仅限于基本医疗保险、无法满足广大职工医疗需求的情况,电力企业可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分为健康保障计划金、住院补助金、门诊特病补助金和一次性补助金。电力企业作为大型国企,一般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有能力也有责任建立这一保险机制,为企业员工和国家尽一份力。补充医疗保险是在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限额以外须由职工自费的医疗费用进行补贴的保险机制,补充医保的实行可大大减轻员工个人除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以外的福利外,还可解决患大病、重病等的医疗负担过重问题,解决职工医疗的后顾之忧,增进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
电力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的建立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经济能力,还应当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建立有针对性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电力企业内部要建立专门的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从企业财务中完全分离出来,做到专款专用。另外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员工的补充医疗费用要体现合理负担原则,杜绝不合理费用的支出,使有限的费用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另外一定要做好员工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这一保险体系于企业于个人的利害关系,只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才能从使补充医疗保险体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善。
2.3 鼓励员工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近年受医疗制度改革的影响,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的比例有所增加,增大了企业员工的经济负担。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基本医疗保险金的支出呈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医疗保险基金总量在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鼓励企业员工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以减轻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商业医疗保险是由保险公司经营的、赢利性的医疗保险。消费者依一定数额交纳保险金,遇到重大疾病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商业医疗保险的体系比较规范,其对基本医疗保险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3 结束语
电力企业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医疗保险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必须要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只有医、患、保三方形成协商共管,良性互动的双赢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由基本医疗保险、用人单位补充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三者共同支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志宏.对大型有国煤炭企业医疗保险的探讨[J].华章,2012(22).
[2]谢桂英.电力企业医疗保险管理初探[J].现代商业,2012(36).
[3]黄榕.浅谈电力企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难点[J].经营管理者,2010(24).
关键词:城镇医疗;保险;审计问题
城镇医疗保险涵盖了城镇居民、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基本涵盖了所有在城镇居住、工作、生活的所有人群,因此城镇医疗保险成为了保障城镇居民健康的一条生命线,所以国家在医疗改制和保险改制十分重视对城镇居民医保资金的管理问题,下大力度对城镇居民的医保资金进行审计,但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城镇居民医疗审计工作仍不能尽如人意,存在这众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当下城镇居民医疗审计问题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并且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以供参考,希望能对审计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城镇医疗保险审计现状
自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确立试点并逐步推广以来,对城镇居民在医疗方面的帮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城镇居民就医结算的主要依靠方式,因此必须对城镇居民医保资金进行重点的监管,虽然,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审计正朝着更加透明化更加公正化的道路不断发展,不可忽视的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审计仍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审计方式等方面。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目标不明确,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的审计十分必要,但是目前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的审计,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审查,这是我国城镇医疗资金审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城镇医疗资金审计的必经阶段,并且审查目标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审计的重点,无法实现全面、系统的的审计,难以建立科学的审计制度从而导倒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除此之外,国家和地方缺乏医疗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很难找到相关的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制裁。
(二)地方审计人才缺乏,审计方式落后
审计人才的主要是说了解医疗保险审计业务精熟的审计人员,大部分的审计人员都是只了解审计的内容,对医疗资金方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城镇居民医疗资金审计的效率低下,审计方式粗放,审计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巨大的偏差。随着城乡居民医疗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原有的审计方式已经不能充分的发挥财务审计功效,使得审计工作“不疼不痒”,城镇居民医疗资金审计工作关系到城镇居民的医疗健康状况,因此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方式的不管更新尤其需要关注。
(三)审计内容缺乏,审计体系不完备
我国对城镇居民医疗资金审计自开展以来一直备受,国家的重视,基金的审计工作不断的发展,审计的内容也不断的丰富,但是目前对于审计内容覆盖不够全面,缺乏实用性的内容,导致审计人员无法的进行及时的审计。同时业务流程方面的控制审计没有从医疗体制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审计分析,缺乏专项审计的特殊性,相关单位并未对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问题解决对策
(一)明确审计目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明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审计方案,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审计模式,可以在重点地区进行试点,如果试点效果明显,就可以进行全面的推广。尽快完善新农合的法规体系,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稳妥发展,实现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制度朝着公平、公正、公开化发展。
(二)加强人员培训,改善审计方式
城镇基本医疗基金监管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执行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对城镇居民医疗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落实。针对于审计方式陈旧的问题,这就要是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审计方式,比如一些地市开始创新的使用互联网审计,采用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数据库信息整合分析和人工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也可以节省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准确。
(三)丰富审计内容,形成完整的审计体系
随着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工作的不断进行和不断深入,审计的内容也必须要不断的增加,必须要做到涵盖医疗保险收支的各个方面,消除所有的“灰色地带”,让医疗保险的资金都切实的用到老百姓身上,守护好城镇居民这条生命线。在审计内容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地方的实际状况,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审计体系。四、结束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工作在现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将随着制度的不断健全、审计体系的建立、审计方式的推陈出现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变而得到解决,从而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合理监管,日后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方面肯定会是一个法律健全,体系完备、人员专业的未来,为城镇居民的健康就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群.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科学化的思考[J].江淮论坛,2015,(02).
[2]李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道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经济问题探索,2014,(04)
1.1机构设置情况
1.1.1市级
北京市新农合制度的顶层管理组织为新农合管理委员会,由市卫生局(现为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和市民政局等多个委办局组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主管处室为基层卫生处。2007年成立了市新农合服务管理中心,但目前尚未承担新农合的直接经办任务。(1)单位性质及编制。2007年1月,按市编办《关于同意成立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管理中心的函》[京编办事(2007)2号]文件设立组建市新农合中心,为市卫生局所属,相当于处级事业单位,全额拨款,编制9人,其中正处级1名,副处级1名,工作人员7名。截至2013年年底,实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处级领导2人。(2)单位职能。承担新农合方案的指导、评估;负责新农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负责开展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调研、咨询服务及经办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安全使用进行监督,包括各区、县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落实北京市新农合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基金筹集情况、基金支出管理情况和支出经办工作记录等;总结和推广各地区新农合经验。
1.1.2区、县
按照相关新农合经办管理机构设置要求,至2004年年底,北京市13个涉农区、县都成立了由区、县正或副职担任主任,卫生、财政、民政和人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县卫生局,区、县卫生局下设新农合管理中心(办公室)作为经办部门。按照区、县新农合经办机构的职能,一般设置管理、审核、督查、会计、出纳和信息统计等岗位,人员编制应以10万参合农民为基数(包括10万以下),人员编制为5人,每增加10万参合农民应增加1.12个编制。截至2013年,各区、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共有编制136人,实有工作人员131人。北京市各区、县乡镇新农合经办机构基本设在乡镇政府,未独立设立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和编制,一般采取乡镇政府社保所或计生办人员兼职负责乡镇新农合的筹资和补偿工作。
1.2人员情况管理人员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方面。新农合管理人员应具有卫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审核监督人员应为卫生技术人员并熟悉医疗业务,会计、出纳人员应是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的财务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人员应熟悉新农合工作和信息统计管理业务,所有经办机构的业务管理人员都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对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未提出具体要求。
1.2.1市级
(1)基本情况。市新农合中心目前实有工作人员8人,男性、女性各为4人。从年龄上看,50岁以上3人,40~50岁2人,30~40岁2人,30岁以下1人。(2)人员质量。北京市合管中心在岗人员8人,基本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2人为硕士研究生。从所学专业上看,临床医学专业2人(均具有中级职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3人,护理专业1人(具有中级职称),药学专业1人(具有初级职称),社会保障专业1人,人员结构基本符合新农合经办机构的人员专业要求,但缺乏计算机专业人员。
1.2.2区、县
(1)基本情况。截至2013年年底,各区、县新农合中心(办公室)共有编制164人,实有工作人员136人。其中男性63人,占46.32%;女性73人,占53.68%。从年龄上看,50岁以上28人,40~50岁41人,30~40岁36人,30岁以下31人。管理人员(中心主任、副主任)共有30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17人。从年龄上看,50岁以上0人,40~50岁23人,30~40岁7人。(2)人员构成。各区、县工作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101人,大专学历19人,大专以下1人。专业情况较为复杂,临床及相关专业28人,卫生管理专业23人,两项仅占总人数的37.50%;财务专业22人,另有其他专业,如教育、人力资源等共31人。由于各区、县新农合经办机构的管理人员(主任、副主任)基本都来自区、县卫生局或卫生系统(如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内部调剂,所以30位管理人员中,有26人都具有医学教育背景,占86.67%;其中卫生管理专业最多,有11人,占42.30%,其次是临床相关专业7人,占26.92%,其余分别为护理类4人,防保类2人,麻醉1人,病案管理1人。其余4人中有2人为教育相关专业,1人为行政管理专业,1人为财务专业。
1.3经办服务开展情况
1.3.1市级
由于北京市新农合在市级层面无经办业务,因此市新农合中心更多承担的是对各涉农区、县新农合业务工作的指导、监督与服务等,故对市新农合中心的工作效果需从这几个方面予以考量。(1)业务培训。对各区、县的业务培训工作是市新农合中心的主要职责之一。根据每年的工作重点与工作要求,主要涵盖的内容有:政策解读、医疗单据审核、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维护和财务规范等。培训的范围也由最初的以各区、县新农合中心管理人员(主管局长、中心主任副主任)为主,逐步扩大到具体业务经办人员,如财务人员、审核人员等。(2)运行监管。市新农合中心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区、县新农合进行监管与指导。市新农合中心每年都会对各区、县进行一次全方面的检查,内容包括新农合制度建设情况、当年筹资情况、基金支出情况、医疗单据审核及基金监管情况等,重点为新农合基金的管理。(3)课题研究。市新农合中心也会按照相关工作要求,利用现有数据等资源,与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自2009年以来,市新农合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展了《北京市新农合10年发展评估》、《北京市新农合规范管理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与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的《北京市区、县新农合综合支付方式改革可行性分析》课题研究,北京市卫生局依据此研究结果,于2013年出台《关于北京市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支付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京卫基层字(2013)5号],现已在平谷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
1.3.2区、县
(1)参合率逐年提高,新农合制度得到农民的认同。北京市新农合实施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初始阶段,北京市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237万人,农民参合率为71.88%,其中,门头沟最低,只有44.94%,海淀区则达到95.36%。此后,经过事实的教育,农民参合积极性逐渐提高,2013年各区、县参合率已全部超过95.00%。(2)新农合的保障范围由大病延伸到普通门诊,促进了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新农合实施初期,北京市制定了“以大病为主的补偿模式”,启动初期,新农合平均住院率很低,新农合受益面较窄,难以缓解一般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2008年起,北京市调整了新农合政策,各区、县也开始实行门诊统筹与大病补偿相结合的模式,将普通门诊费用纳入到新农合报销范围,从而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3)对定点医疗机构的严格管理,保障了参合农民相关利益。各区、县均意识到对医疗机构监管的重要性,多数区,县采取了定期或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管。如顺义区2006年出台了《顺义区定点医疗机构监督考核办法》,设置专人,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考核管理及三级住院情况的核查,并于2010年起由区财政每年出资100万元,对定点医疗机构实施考核奖励。
2存在的问题
2.1人才结构的专业性不强
人才队伍是各经办机构管理的核心要素。作为卫生管理部门,专业性要求无疑要大于其他部门,而各区、县新农合中心还承担着具体经办职责,专业性要求更是不言而喻。新农合制度与医保制度相类似,故工作内容上也一样,都是将医疗单据审核作为核心工作。但各区、县新农合中心中具有医疗教育背景的人都占较小比例,专业的、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审核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30名区、县经办机构的管理人员中,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占到25人,比例尚可,但在普通工作人员中,这一比例尚未达到50.00%。医疗单据审核工作是各新农合中心的核心工作,专业性人才的缺失,会给仅有的单据审核人员带来不小的工作负担。而当工作任务较重时,其他工作人员也会被迫“赶鸭子上架”参与审核,但审核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2.2管理内容有所欠缺
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不大完善新农合基金的监管是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北京市各区、县新农合经办机构的管理内容仍限于新农合处方和病历的审核和报销,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能力较弱。尽管一些区、县与辖区内医疗机构签订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但这种“单相思”式的管理起到的作用有限。
2.3管理网络不健
全北京市市级和区级新农合经办机构设置完整,但基本无独立的乡镇经办机构,经办机构管理网络不健全。全市和各区、县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的管理需求,乡镇新农合管理能力更不能满足需求。
2.4经办机构人才队伍不稳定
作为新农合业务管理部门的新农合中心目前大都采用事业单位管理。但由于对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在人事管理方面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不统一、不规范,造成人员待遇低、类似人员差异大,加之新农合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存在着部分人才流失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队伍不稳定,对新农合工作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5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近年来新农合业务的不断扩展和信息系统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北京市新农合信息系统无论是在硬件还是网络配置上,都已无法满足现今各区、县的实际工作需要;目前,开展HIS系统与新农合系统直接对接的医院数量比较少,大多数的单据仍然是通过人工二次录入系统,工作量大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录入错误。
3建议
3.1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新农合管理工作中,医疗单据审核作为核心工作,不仅关系到基金的安全运行,还与医疗机构的有效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首先重点引进具有医疗教育背景、医保管理审核经验及保险精算等相关人才,加强医疗单据的审核工作。其次还应适当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现有管理、经办人员队伍,提高其业务和管理能力。同时,相关保障体制机制应及时跟上,稳定机构队伍,避免因政策原因导致稀缺人才的流失。第三,要提高经办人员待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3.2借鉴医保信息系统的模式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解决新农合管理不规范、提高资金运作的透明度、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等问题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市已有部分区、县建立了县域内的新农合信息平台,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北京市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搭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基础,并可充分借鉴医保信息系统的模式,或直接在医保信息系统中加入新农合系统,用最经济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实现北京市新农合管理信息的网络直报和现代化。
3.3探索制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