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圆的面积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不断升级,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很多行业采取合作经营、联盟战略、全球战略等方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然而,所有这些方式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各行各业的原始出发点,即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得满足顾客的需求。面向顾客,满足顾客需求是各行各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否则,产品和服务将失去存在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条件。在现实中,很多公司采取联盟战略、全球战略等方式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但它们取得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而相反,那些面向顾客,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却得到了发展。例如,IBM公开宣布“IBM就是服务”,其倡导的经营理念是“我们是要为用户提供最佳服务而独步全球的。”被视为成功的典范,美国家庭仓库公司更是以让顾客满意为不懈的追求。这些事例说明,面向顾客的管理模式能够帮助公司获得发展,取得成功。
公司的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项目管理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推动公司的发展和产品服务的升级,所有这些管理都要采取面向顾客的管理模式。作为公司的重要职能之一,市场营销的目的就是识别顾客的需求,确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最佳目标市场,并且为满足市场需求而设计适当的产品、服务和项目。同样的道理,项目开发也只有面向顾客、满足顾客需求才有可能成功。从各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来看,面向顾客的管理并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管理,它应该成为整个管理系统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构建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司的发展战略。要使公司的经营战略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公司整体的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战略和其他职能管理模式之间的一致。因此,构建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实现面向顾客的公司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失去这一基本条件,面向顾客的公司的发展战略将难以实现。
二、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价值理念
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指在了解顾客的需求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员工和顾客的交流活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该种管理模式不仅配合了公司的战略发展计划,而且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价值理念。总的来说,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价值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顾客是上帝。
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要求员工树立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一方面,管理部门的员工要树立服务客户意识,关注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前,一些管理部门的员工认为自己比客户高一等,对客户的需求漠不关心,这不仅影响自己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也在贬低公司的形象。对此必须加以改变,提高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遇有客户的咨询和要求,要想办法帮客户解决困难,时刻心系客户,为客户排忧解难。
(二)服务至上。
服务至上理念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为公司内部员工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之外,还应该关注顾客对企业员工的需要,并把顾客的需求作为健全、完善员工行为的管理制度的主要依据和评价标准,通过规范员工行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此外,服务至上还体现在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培训、组织活动等方面为顾客服务和方便顾客。
(三)以顾客为导向。
以顾客为导向是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组成部分,该政策以开发具体的人力资源计划与实践为目标。该价值理念体现在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组织设计等人力资源职能的每一个领域。如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应该体现员工为顾客服务的信息、态度和目标。
(四)让顾客满意。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强调让顾客满意的理念和宗旨。 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主动、热情、高素质的员工。为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必须提高员工的服务标准和对对顾客的关怀程度。在员工中倡导“对待每一位顾客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一样。”为了达到这个服务水准,要求公司加强对员工服务精神、服务态度、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证让顾客满意价值理念的实现。
三、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模式
(一)文化机制。
构建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首先必须建立服务至上的文化机制,作为所有员工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建立服务顾客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一系列行为法则,以指导员工的行动。同时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服务至上的文化理念深入到员工心中,使他们的行动时刻体现服务顾客的观念。
(二)激励机制。
仅仅建立服务至上的文化机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因为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员工的性。文化机制不会自动形成,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能够强化文化机制所倡导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文化机制要求的行为要给予适当的处罚。通过激励机制使每一个员工的行为都符合文化机制的要求,促进员工的行为面向顾客,满足顾客的要求,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三)培训机制。
有计划地开展对员工的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开发一套规则将服务理念传授给员工以换取员工对面向顾客行为的忠诚,同时还可以把面向顾客的自信和与顾客交往的技巧传授给员工。培训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一对一的辅导,也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员工培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于一般的顾客服务原则,可以让员工演示,让他们清楚的知道应该如何服务于顾客;培养员工具备必须的完成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员工运用自己的能力来自主服务顾客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心理上的授权感。
(四)支持性管理方式。
该方式首先要求管理层和员工之间拉近距离,避开那种正式的、远距离的上下级关系。在支持性管理模式的引导下,管理层和普通员工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以显示尊重,给员工更多的机会。一线员工会把顾客需求和想法直接反馈给管理层,管理层对员工的支持和关注会从员工和顾客的交往中得汇报。同时,管理层的示范也可以在顾客服务中充当榜样作用。其次,支持性管理方式还要求在发生纠纷时更多的以顾客为中心,并且在公司里大力宣传。
(五)工作再设计。
构建面向顾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还需要从工作再设计这项工作入手。在与顾客交往中,员工应该被赋予更大的自。如赋予员工拥有不经上司而代表顾客利益行动的自;员工拥有决定与顾客交往方式的权利;员工可以不拘泥于所要求的与顾客服务的方式,可以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与顾客交往。
(作者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课件;视觉元素;形式美;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已经非常普遍。一个优秀的教学课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信息量大,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二是能通过优美的版面设计,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课件版面设计常见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只是认真搜集各种文字、素材,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要求与视觉感知。教学课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文字过多、字体不统一;图片层次感不强;动画效果杂乱;色彩搭配不协调;版面形式不统一等等,这些都是视觉元素没有与形式美有机结合的现象。如何恰如其分地协调布局这些元素,突出需要表达的主题,使版面看上去轻松和谐、美观大方、易于接受,是教学课件设计的关键所在。
二、版面设计的视觉元素
1.文字
文字是个非常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它在平面设计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中,电脑美术字体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既美观大方又方便快捷。
2.图片与动画
图片(表格)等元素通过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进行数字化编辑和处理后,更全面、更透彻、更精确、更省时地展示了教师的讲课内容,引起学生听课的高度兴趣,把乏味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视觉化,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间、地点、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加入动画效果,使画面更生动,学生会对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更容易记住重要的知识点。以上元素的组合,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教学情境变得形象生动,展示了新型现代化教学课堂的教学优势。
3.色彩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同学科、知识、领域有着不同的色彩应用。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来自于它的感性识别性能,即色彩的情感效应。对色彩的准确应用是版面设计表现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较好的配色方案有:白色做背景色,文字或者图形的颜色选择与模版色调对比或协调的颜色等。教师选择模版时应考虑,版面的色彩应用是否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让学生产生正确的心理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
三、视觉元素与形式美有机结合是版面设计的关键
如何将前面所述的文字、图片等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应遵循以下形式美的原则:
1.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形式美的总法则,两者完美结合,是版面设计最根本的要求,也是艺术表现力的因素之一。变化是强调种种因素中的差异性,通常采用对比的手段,造成视觉上的跳跃,同时也能强调个性。统一的目的是达成和谐,统一的手法可借助均衡、调和、秩序等形式法则。
统一的版面设计其版头和配色方案都是基于相同的元素,有相同的图形、标识和色调,有内在的联系。另外,为获得整体协调的色彩效果,避免杂乱,增强视觉印象,版面色彩必须要根据传达的主题选择一种起支配地位的主色,并考虑色彩心理效应的影响,使整体效果协调统一。版面的配色方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在此基础上寻求和谐的变化。课件的文字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会使画面失去魅力。所以,文字内容应力求简明扼要,以纲要性的文字编排为主,突出重点。字体类型要统一,主要的类型有宋、黑、楷、隶、魏。在同一类型的字体里,标题与内文的字体要有区别,可以用笔划线条的粗细识别,如:标题为粗黑体、内文为黑体。重点部分可选用活泼的手写字体和艺术字体。
变化是寻找各部分之间的差异、区别。统一是寻求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点或共有特征。没有变化,则单调乏味或缺少生命力;没有统一,则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和谐与秩序。课件的版面设计只有重视风格与标准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在课件的版面设计中,根据文字字体的特点,加以巧妙地利用,字画结合,象形会意,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视觉效果。如:展示“视窗”二字,利用“窗”字下半部分是全包围结构的特点、将收集到的相关插图、图案和照片巧妙地放入“囱”字里,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不失为字与画结合的成功作品。
2.对称与均衡
对称和均衡都是达到画面平衡的手法。对称的编排形式近乎完美,会让人感到静止、单调和呆滞,缺少变化是它最大的弊病。均衡感的设计有从版心的上左到右下或从上右到左下。如:在一个版面中有三幅图片,可以运用动画效果将图片依次从左上到右下出现。对称是静止的形态,均衡则将动态包含在画面中,比较活泼生动。实际设计中,均衡有着更多的变化空间和形式,容易产生新的效果。
3.调和与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以达到相互映衬的目的。对比的形式有很多,在版式设计中常用的对比形式有形象对比、色彩对比、明暗对比等。在课件设计中教师应注意文字、色彩、图片、动画等元素要有明显的差异,且应对比分明,重点突出。调和即和谐融洽,是指适合、舒适、安定、统一,强调近似性,使两者或两者以上的要素相互具有共性。
调和与对比是相辅相成的,在版面设计中,一般占版面率高的元素宜调和,占版面率低的宜对比,这种平稳、温和的感觉,适合表现各种类型的课题。在配色时要注意:明度和饱和度较高的颜色,经过长时间的注视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因此,背景色应避免大面积地采用明度和饱和度很高的色彩,而小面积对比强烈的色彩可以营造出视觉重心,吸引人的注意,增强易辨别性。前景色与背景色之间的对比要适度,使两者之间的色彩距离拉开,造成醒目的视觉效果。一般情况下,背景颜色深,则前景色就要浅;背景颜色浅,则前景色就要深。这种深浅变化在色彩学中称为“明度变化”。如:在深色或中度色调的背景下采用白字或黄字,在浅色的背景下采用深色字。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适度对比,才能达到主题形象突出、色彩效果强烈的目的。
4.节奏与韵律
节奏和韵律对应视觉流程的动态过程,借用的是音乐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效。节奏是视觉元素通过一定的变化,产生有规律的重复。节奏是韵律的条件,韵律是节奏的深化。韵律的主要作用就是协调版面的整体节奏,增强版式的感染力,开阔版式艺术的表现力。在单独的版面设计中,应考虑动画节奏的变化,要渐进地选择快慢,如需同时展示几张图片,可以按照图片的明暗或色调的变化依次排序导入。在版面设计中,何为韵律?即要文字、图表的编排详略得当,又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调整,使其内容以清晰、流畅的形式呈现。
综上所述,课件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将文字、图片等视觉元素与形式美有机结合,产生视觉美感,是教师制作优秀课件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上,将抽象的说教化为形象的演示,不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形象化、立体化,而且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修休.动画课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利条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111-114.
[2]张艳.形式美法则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科技论坛,2010(20):30.
[3]王若鸿.色彩在版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4):60-62.
关键词: 苏南现代化;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81-02
0 引言
2013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所指苏南地区包括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要求,规划确立了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无锡、常州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的要求。
无锡职教园是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的“五大中心”重点项目之一,园区位于无锡市区西部,园区总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规划居民10万,学生10万,总人口20万,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科研、实训、文化、旅游、生态、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教园区,园区所在地钱桥街道与职教园区实行“街园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职教园的建设旨在立足于建立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在无锡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的提出,为无锡职教园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的更大的活力。无锡职教园区目前已入驻的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有: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惠山职教中心、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和1个公共实训基地。据悉,无锡职教园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65亿元,并一直致力于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职教中心。高等教育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无锡职教园的建设在以锡西新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前提下,应立足建立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锡西新城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苏南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无锡职教园区院校的科技创新提供借鉴,带动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进而全面推动区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
1 苏南现代化形势下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1.1 园区院校开设专业与园区产业匹配度低。无锡职教园区产业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园区工业拥有近千家焊管、钢管及带钢企业,近年来,在锡兴集团、苏嘉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中国带钢交易中心和钢管采购中心。园区服务业主要拥有钢材交易专业市场、高档汽车产业园和五洲国际装饰城,集仓储、物流、加工、咨询和市场推广为一体。而职教园区各级各类院校目前开设的专业主要以电信、经管、旅游、建筑和艺术大类为主。园区院校开设专业与园区产业匹配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1.2 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园区院校纵向课题申请非常困难,特别是国家、省部层面的课题非常难争取。以2013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为例,面上项目公示资助405项,其中高职院校仅有7项,占1.73%;青年项目公示资助1000项,高职院校仅有3项,占0.30%。
1.3 科研管理机制不灵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科研主要实行以课题组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由于课题组多为“小团队”,科研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跨专业、综合性的大成果,缺乏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数量少,院校助推园区产业能量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1.4 应用型拔尖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园区各院校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高职和中职院校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近年来,园区院校每年都有科研人员流出,并且以副高级以上职称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随着职业院校对科技发展的要求,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更显得缺乏,阻碍了职教园区各院校的科技创新。
2 政策建议
2.1 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和园区产业匹配度。利用园区电子信息教育资源优势,规划开建动漫、软件外包和创意类等高端产业基地,园区院校可以直接为各新兴产业提供具有创新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另外,院校也可根据产业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可使园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获得保证。
2.2 拓宽科研经费来源。主要申请应面向厅市级应用课题,同时应积极立足园区企业,通过横向课题形式,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2.3 开展科研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选择一批研究基础扎实、条件较好的课题组,开展综合科技创新试点。园区、院校和行业企业三者结合,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4 着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应用型科技专家。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园区职业院校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激励制度。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扭转目前重论文数量轻生产应用,忽视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倾向。四是通过培养校际联合、校企联合等形式多样的攻关团队,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应用型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在“无锡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无锡职教园唯有加速观念转变,确立奋起直追的信念,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结合院校科技创新实际和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的新浪潮中得到长足发展,真正带动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今年批复7个区域规划新经济版图成型[J].城市规划通讯,2009(22).
[2]国务院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10(11).
课题
解决实际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圆的面积知识的一个拓展,也可以理解为圆与正方形的特殊组合。本节课利用组合图形的特点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理解两种特殊的组合图形特点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借助经验,理解图形特点。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圆外切正方形与圆内接正方形都可以理解为圆和正方形的简单组合。借助主题图的演示,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圆外切正方形和圆内接正方形的特点。
2.尝试应用,掌握方法。
以半径为1m的圆为例,引导学生求出它与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面积的差,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体现了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计算圆、正方形、三角形等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了解并掌握外方内圆、外圆内方图形的特征,以及相关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很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学前准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圆规
直尺
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一、以旧引新(6分钟)
1.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圆的面积公式。
2.回答下面各圆的面积。
1.说出S正=a2、S圆=πr2
2.左圆面积=π×22=4π
右圆面积=π×(2÷2)2=π
1.边长是5cm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5×5=25(cm2)
2.如果r=4cm,则圆的面积是多少?
3.14×42
=3.14×16
=50.24(cm2)
二、动手操作,感知特点。(15分钟)
1.探究外方内圆图形和外圆内方图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两种图形,
思考:
(1)外方内圆的图形是怎样组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老师明确:外方内圆的图形称为圆外切正方形。
(2)外圆内方的图形是怎样组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老师明确:外圆内方的图形称为圆内接正方形。
2.引导学生画一个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然后在这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
3.引导学生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4.将图形分解,分解为同一个圆的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两个组合图形。
1.(1)外方内圆的图形是一个正方形内有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2)外圆内方的图形是一个圆内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对角线等于圆的直径。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以正方形的边长为直径画一个圆,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是这个圆的圆心。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说出作图的方法并明确:正方形的对角线等于圆的直径。
4.小组合作,将一个图形分解为同一个圆的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两个组合图形。
3.请画出一个半径是4cm的圆,并画出它的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并说明画法。
三、探究思考,解决问题。(10分钟)
1.计算圆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1)课件出示半径为1m的圆外接正方形。组织学生讨论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算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2.计算出圆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课件出示半径为1m的圆的方形组合图形,组织学生讨论计算方法。
1.(1)观察图形的特点,讨论计算方法并尝试汇报交流。
(2)分别算出这个圆和正方形的面积:
S圆=3.14×12=3.14m2
S正=2×2=4m2
S阴=S正-S圆
=4-3.14
=0.86m2
2.观察图形,发现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讨论计算方法并尝试汇报交流。
4.王师傅做一个零件,零件的形状是圆内接正方形,已知圆的直径为12cm,你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吗?
四、拓展应用。(5分钟)
1.如下图,已知圆的半径是3cm,求这个圆和正方形之间的面积。
2.下图中正方形铜球的直径是22.5mm,中间正方形的边长是6mm,求这个铜球的面积是多少?
1.读题,审题,明确题意后,尝试独立完成。
2.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汇报。
5.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102π-102≈57(cm2)
五、全课总结。(5分钟)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体会。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六、教学板书
七、教学反思
关键词:巧用课件;课堂小结;探究结论
一、在复习旧知中巧用课件,为探究做铺垫
复习铺垫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迁移作用,同时也是为学生探究知识搭桥铺路。探究新知的检查复习必须对准这节课要用到的知识点及方法,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让学生回忆这一推动方法,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一时难以说清,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适时提示,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推动的过程,并概括为剪拼法。
二、在导入新课中巧用课件,激发探究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一个老地主临终前把两个胖乎乎的儿子叫到身边把两块田地分给两个儿子(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两个儿子一时争执不下。”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到底哪一块大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像这样,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三、在新知教学中巧用课件,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课件的演示介入,主要起突破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动画显示一个空心圆柱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心圆锥,通过平移,把它们的底和高在屏幕上闪动重合,学生直观地看出它们的底和高重合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演示一个小朋友将空心的圆锥装满沙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中,如此三次正好装满,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从动画演示中学生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教师因利势导让学生观察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倒沙动画操作实验,发现倒三次未能装满,通过正、反的操作实验对比,从中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启发学生联系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sh。
四、在知识巩固中巧用课件,提高探究效率
数学教学过程中进入巩固阶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重要一环。教师巧用课件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和连线对应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及探究数学问题的效率。如:在单纯的计算教学中,设计“小动物们开设数学医院”栏目,请同学给生病的动物治病、看它们病在哪里等问题。如果答对了,课件语言系统就发出小动物欢快的叫声,反之就发出“再想想”的声音。在这样的练习中,图片、声音和动画将传统的匹配题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在拓展练习中巧用课件,培养探究能力
每一节课教师应该设计出一道拓展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思维,培养其探究能力。如:复习组合图形面积时,利用课件显示下题: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如图1,单位厘米)
学生踊跃发言:用梯形面积减去空白三角形面积。列式为(5+12)×6÷2-5×6÷2=36(平方厘米)。教师设问:如果梯形的上底5厘米这个条件不知道,还能不能计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呢?学生困惑之时,课件显示:把这个图形中空白三角形的顶点逐渐向右移动,移到梯形下底的中点(如图2),学生迅速发现空白三角形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因为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从而列式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6×6÷2+6×6÷2=36(平方厘米)。
六、在课堂小结中巧用课件,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数学课堂教学小结经常穿插于检查复习、新知教学、巩固应用和课后总结阶段。如在“圆的周长”这课里,课件先动画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学生联系自己画圆的经验,发现圆的周长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关。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大胆猜想后,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分组做实验,测量自己准备的三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比值。实验细致认真的小组与猜想吻合,而有些小组可能因为器材等多方面原因而探索失败。如果让这些学生盲从实验成功同学的结果,显然违背了自主探索的教学设想,在这里,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人机对话的程序。学生可以上机操作,选定任意长度为直径,画出相应的圆,然后动画演示拉直周长、“倒下”直径去量周长要量三次多的过程,这样实验失败的同学通过另一种形式的实验,同样亲自证实了猜想。
问题一:引领学习方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本堂课就按“温故—知新”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问题二:引领学生“温故”
师:先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再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用你学过的知识描述这是一个怎样的圆(如右图)。
下面是这一个问题研究的课堂实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师生质疑。
生1:我发现这是一个半径是3cm的圆。
学生质疑:什么是一个圆的半径呢?
生1: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圆的半径。
学生再次质疑:那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圆心的?
生1:将一个圆对折后打开,再换方向对折后打开,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学生质疑:纸上的圆我们可以对折,但有些圆我们无法对折,比如黑板上的圆,那我们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它的圆心呢?
生2:通过找圆上两条最长的线段(即直径)的交点的方法可以找到圆心。
生3:我把正方形的学具卡斜着对折,也能找到圆心。
师:真好!这个正方形就叫做圆的外接正方形。其实还有一个正方形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圆心,知道是哪个正方形吗?
生4:里边最大的正方形!
师:对,我们称之为圆的内切正方形!(课件演示)刚才同学们从圆的半径、直径的角度描述了这个圆,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这个圆呢?
生5:我通过计算知道了这个圆的周长是18.84cm。
师: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
生5:C=πd或C=2πr。
师:关于π,你有哪些知识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π是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π是一个常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老师也有一些关于π的知识和大家共享。(课件出示如下)
中国周髀算经 圆周率=3
1800年以前
刘徽 圆周率=3.1416
1600年以前
祖冲之 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400多年以前
英国琼斯首先用?仔表示圆周率并计算到小数点后一百位
……
师: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这个圆?
生6:我发现它的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
生6:代入圆面积计算公式计算。
师:我们一起回顾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讲述,教师动画演示)
在问题二的引领下,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数学思考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工作量,并且通过小组交流和集体反馈,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课堂在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迭起。
问题三:引领学生“知新”
师:右图是一个充满玄机的图案——太极。请同学们比较标准太极与谢老师太极中的涂色部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7:这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周长相等吗?面积呢?
师:对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生8:周长相等!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由半圆和“S”形曲线围成的,因为直径相等,“S”形曲线也相等。
生9:我们还算出来两个图形的周长都等于圆周长!
学生质疑:我不太明白你们的意思。(生9上讲台指图说明算理、算法)
生10:我们用割补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谢老师太极大一些!(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问题三是一个开放的数学问题,学生充满好奇地探究着这个图形中的奥秘,已有的知识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得到拓展延伸,教师要做的除了欣赏还是欣赏。
问题四:引领超越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发现谢老师太极和标准太极中的涂色部分周长一样,谢老师太极中的涂色部分面积要大一些。如果现在老师给你一个机会,你能创造一个和标准太极中的涂色部分周长一样,面积更大的新太极吗?
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大胆想象,大胆超越,直至逼近太极图的极限——圆。(课件展示太极的极限图——圆)学生的思维在激烈的碰撞中溅出思想的火花。
问题五:引领小结
师:回顾一下刚才的研究历程,联系孔老先生的古训,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新体会或者新发现?
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或谈对圆的知识的认识,或谈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或谈数学学习的乐趣,课堂又掀起了新的。
同时,聋生由于听力的丧失,其语言和思维能力相对健全人来说,发展迟缓,长期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演示,同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用Flash制作了草坪上水龙头旋转喷水的动画作为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观察:水龙头旋转喷水后形成的面是一个什么形状(草坪上有水喷过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通过生动的画面,聋生对“圆的面积”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提出:怎样求圆的面积,由于受刚才动画的影响,聋生对这一问题也许是似懂非懂,学习好一点的也是“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因此,对于问题的迫切解决是一触即发,水到渠成。又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我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整个教学过程中,让聋生自己“亲身经历”社会,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
【关键词】引导;发现;方法
一、背景分析
这是一个思维活跃但数学基础较差的班级,六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水平.面对简单的数学问题常常是简单、机械地把数字拼凑到一起,即使能解题,也不一定能说出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用一句话可以形容:解题完全是跟着感觉走.针对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从孩子们的思路训练入手,注重方法的引导,以人为本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对于图形面积的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在五年级关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如果我们老师能花更多的时间精力,通过动手剪、拼、移.做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图形计算的公式,对于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就相对简单一些.我在教学中积极地探寻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尝试着建立具有“引导发现、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展示汇报”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
二、课堂写真
师:你们最熟悉的图形面积计算有哪些?长方形、正方形.
师:还记得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
生1:我来说说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平移就能得到一个长方形,此时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生2:他的回答,让我想起了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算的:我是将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因为是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的,所以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要除以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底乘高除以2.
生3:梯形的面积……
师: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对我们研究圆的面积有什么启示呢?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生: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把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师:这个办法不错.那么把圆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呢?让我们动手试一试吧!
生动手操作,发现转化有难度.
师:课件演示先将一个圆沿直径平均分成两份,再把两个半圆又分别平均分成2份.
师:摆一摆,问:像长方形吗?不像.
继续课件演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
师:像长方形吗?还是不像,跟前次拼的图比较一下,有什么变化?按照老师刚才的做法,请同学们合作,把自己带来的圆纸片平均分成16份,拼一拼,看看拼出来的图形怎样,并与老师拼的图比一比,又有哪些变化?
等全部同学都拼出来后,选一个拼得比较好的小组拿到展台前进行展示.
师:请看白板,在4等分、8等分、16等分的圆的转化图形中,哪种更接近长方形?(16等份)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0份、1600份,甚至无数份,那么拼出来的图形会怎样变化呢?纷纷有人发现.在从圆转化为这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中,什么没变?(面积)
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圆周长一半×圆半径
用字母表示:
思考: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动手摆,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出现的结果: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你们真了不起!
师: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个条件?(半径)
三、分析研究
本课从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过渡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算过程就可以看到,目的引导学生要从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过渡到圆的面积公式上,这是对学生方法的引导,数学方法不仅对于本节课有用,对于学习其他的课程也会受益.对学生的发现进行引导,学生处于强烈的探究欲望中,然后启发学生动手试一试,在试一试不能成功的情况下,课件演示并提醒了转化为圆的面积过程.启发下的孩子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注重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没有经历发现的数学过程是苍白无力的.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优越性;兴趣;动态;共享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62-02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因此,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教师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利用摄像机记录过程。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只是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参观过程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学生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众所周知的京剧脸谱激疑,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京剧”。教师接着引题:“京剧是国粹,京剧脸谱的古老而绚丽深受世界各国人士的喜爱。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你们想看吗?”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教师紧接着用电脑课件逐个演示不同的京剧脸谱,那一张张富有民族韵味的京剧脸谱的呈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请你在欣赏时留心观察,哪个脸谱在图片设计上与众不同?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地发现了包拯的脸谱图片与众不同:额头上出现了不对称的“月牙”。在区分对称和不对称的脸谱图片后,引出课题。这样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始至终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观的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对数学问题的动态展示
多媒体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呈现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满足的。例如:在教学“画圆”时,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用电脑演示画圆的方法。学习数学是为了生活服务,在学会用圆规画圆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学生展示了体育老师利用铁锹画圆的过程,课堂上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老师画圆的方法是应用圆规的原理。”“老师右脚尖的位置是圆心!”“我还知道从老师脚尖到铁锹尖端是圆的半径!”……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提问:“体育老师让我带给你们一个问题,如果想画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探究活动中。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复习了割补、转化的方法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猜一猜,它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方法,并找到不理解的问题,以便解决。学生手中的圆可以8等分、16等分,然而32等分、64等分……却再难以进行操作,在此时,教师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通过电脑将变曲为直的过程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渗透极限思想于无形之中。在问题解决后,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使其主动参与分析、综合、推理、演绎等思维活动,经过拼摆,有的学生利用圆的十六分之一,把它看作一个小三角形,求出一个再乘16;有的学生利用割补转化的方法,将等份的圆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用不同的方法自己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
三、多媒体对长篇幅内容的展示,减轻教师负担
如:在“圆的直径有几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问题教学中,由于无法充分展示“无限增加”的效果,使学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又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学。简化了教师为节省上课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小板贴,把板书内容逐条写上;为增加课堂练习量,把各式习题都抄在小黑板上。至使上课出现“纸条到处贴,黑板到处挂”的现象。
四、极大的资源共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