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发展;媒体网络;家校教育;现状调查和思考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络和电视广播等媒体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些多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可以轻松的通过媒体网络拓展学生的视野见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性格尚未成熟,辨别能力较差,对于相对宽松的家庭教育来说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两者不能很好的协同将会对小学生的正常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潍坊市城区的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教学的状况进行调查,对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对小学生家校合作进行改进创新。
1.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潍坊市城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潍坊市的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潍坊市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小学生在校教育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完和发展。针对不同的小学生不同的家教状况,对当前潍坊市城区部分学校进行问卷形式的调查,以对当前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进行调查和思考。本次共发调查问卷100分,主要对潍坊市城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条件和环境进行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当前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家庭教育方面:
(1)经调查问卷显示,小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有31%有着大学教育经历(含专科及本科以上),37%有着高中教育经历,32%有着高中以下的教育经历,这表明潍坊市城区的家长文化程度虽然以高中教育经历为主,但是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群数量也较之以前有所增多;
(2)经调查问卷显示,小学生的家长工作情况和工作时间与教育经历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一般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家长一般工作较为繁忙,工作时间较长,缺乏对小学生的教育管理,虽然但学习方法指导和教育方法上有着科学的手段和合理的方法,但是缺少对孩子的监管,而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这样导致家庭教育状况并不好,这一比例在接受大学教育的父母中占到78%。而有着高中教育及其以下教育经历的学生家长一般时间相对宽松,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力不从心,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也使得家庭教育状况较为糟糕;
(3)经调查问卷显示,在所调查的五所小学校中,仅有两所存在着家校合作制度和管理实施办法,这说明潍坊市城区的小学家校合作状况并不良好。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小学的教育还是更加的侧重学校教育,而对于学校之外的家庭教育状况,学校并未制定完善实用的管理手段;
(4)经调查问卷显示,两所进行家校合作的学校在一些管理也存在这一些问题,学校成立的家委会虽然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和家长的要求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改革的作用,但是对于校方的一些重大决定也起到了干预的作用。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其有着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教育教学手段,家长的参与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这种教育手段,初衷是改善而不是改变。但是家委会的存在有时会强制的干预学校的管理教学工作;
(5)目前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手段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这种不健全的制度使得家校合作中问题频发,不能及时处理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家校合作管理的正常化进行。在缺乏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使得在校教师或者家长不能及时的对学生在校和在家的状况进行沟通交流。这种缺乏完善统一的合作管理制度使得家校合作大大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6)调查问卷显示,较多的学生希望家校合作教育,但是现实的状况会出现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管理手段相悖,使得学生产生迷茫感,不知道采用那种方法或者听谁的话。这也是当前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2.对调查现状的思考。潍坊市城区小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家校合作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和家长对孩子教育时间的不同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质量的要求为家校合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了改善家校合作的现状,首先针对不同家长的文化程度的现象,应当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关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培训工作。其次,学校和家长应当在合作教育上达成一致,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既使得学生家长能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管理中来,又要明确家长的权限范围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可以使得教师和家长能够定期的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在家状况,并对学生身上所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发现解决。
结语:潍坊市城区今年的发展促进了小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不断的改革创新。新的社会形势下随着家长对学生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家校合作教学管理已成为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目前潍坊市城区在家校合作方面尚存在着些许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当及时了解到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互补;教师素质;渗透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面提升我国人口的素质。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在各项素质教育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启蒙阶段,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塑造合格的人才,更能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和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针对我国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容易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德育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希望学校能教育好孩子的一切,忽视了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在乡村或者偏远地区,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多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父母言传身教这一块更是缺失严重。
(二)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独生子女较多,每个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及其他各位亲人都对其呵护有加,对某些行为甚至纵容,导致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纠正学生的空间就比较小,有时批评轻了没效果,批评重了学生容易做出各种极端行为。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比较滞后,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规劝上。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
由于德育教育的成果难以显而易见,因此,在大多数学校中,教师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中,传授哪部分知识就强调开设一门课程。在培养孩子德育素质方面,往往误以为通过一门思想与品德类的教育课程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作用。并且为了不让小学生的成绩输在起跑线上,只强调学习,忽视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一个好的劳动习惯是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开端,但当前还是有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才是学生的正事,劳动是在浪费学习时间。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
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其应该与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互补。家庭成员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有利于父母和教师探讨出比较好的教育模式,并且更全面地认识小学生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小学生日常最容易接触到的人之一,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德育观。而且,教师要主动学习,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知识,减少与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敢于、乐于向自己倾诉各种问题,乐于采纳自己给出的批评建议。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对教师各项能力素质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接受好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语文、数学、体育等各门学科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更要重视这类题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尤其是要给小学生创造德育实践的机会,如鼓励小学生参加劳动和文娱活动,让小学生有更广阔的展示平台。通过德育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胆量,使其获得相关技能,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多管齐下,利用一切可能的平台为小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
作者:陈慧慧 单位:美迪斯国际俱乐部
考文献:
[1]张榕.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技信息,2011(28):296.
关键词: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家庭教育
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着眼于国家发展的未来,关注祖国的下一代,着力于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1注重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1.1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必然要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和谐推进的坚实保障。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主要还是靠教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小学教育作为一个人接受整个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起点。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营造节约环保氛围,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而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使之得以不断地延续和传承,就必需从娃娃抓起,着眼于发展的未来。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代,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代。
1.2不断加强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
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其一是启发性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二是德育、体育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善良的心灵和优雅的情操。
在启发性教育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等一些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小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从节水、节电等一些细节做起,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素质教育重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教育,必将成为加强和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
2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1课堂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渠道
课堂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要试图引导他们理解很多大道理,记忆往往对他们帮助更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环保事件,让他们记住这些有趣的故事,知道其中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数学应用题的案例编制过程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节约、环保的要素,如对不节约的生活习惯造成水、电浪费的量化等。
2.2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才能与特长。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其一要求活动主题明确,其二要求活动形式丰富新颖。例如,新华社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江苏扬州开展‘生态文明你我同行’系列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节能减排‘金点子’。扬州市中、小学生广泛参与,争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小卫士。”通过类似主题鲜明的课外活动,使他们懂得生活中要环保、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环保。
2.3家庭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延伸
当前,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5+2=0”现象,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5天的系统教育,当小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经过周末两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所以,在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教育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与协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例如,可以尝试以“绿色家庭日”为主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绿色环保活动。通过这样的平台,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关于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思考
3.1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塑造的价值观往往对其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社会对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学校家庭联动等诸多方面,并未结合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这一主题,有针对性地改革和转变。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和完善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超级秘书网
0引言
本文通过研究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的现状,通过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提高我国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目前农村小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教师队伍单薄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主要问题:一是教师老龄化严重,教龄一般在20到30年之间。他们在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面对新教材使用老方法,“穿新鞋,走老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二是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专业化教师严重不足,越偏远的地方越突出,一个教师上几门课,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生源流失致村级小学消失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进程,导致很多村级小学生源不足被撤消、合并。一部分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到城市里去读书了,一部分随打工的父母外出求学。我所了解的10余个乡镇里,每个乡基本只有1至2所完全小学。一所学校中的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仅一至两个班,每个班30多名学生。由于村级学校被撤消、合并,较远的学生就只有在学校寄宿,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外,学生们的饮食起居、人身安全、纪律管理等都是教师们工作的内容,教师扮演着老师和家长、宿管、保安等多重角色,也意味着教师们的工作更累,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三)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近年来,农村居民到城市务工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也就出现了,孩子的父母亲到外地打工,孩子交由爷爷和奶奶照管的情况。很多家庭没有担负起孩子明天的发展的责任。其次,部分农村家长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没有尽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有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正确,将教育子女的责任过度依赖于学校。以我校为例,许多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完全的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二、目前农村小学教学问题对策
(一)加快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步伐
评估制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评价制度不改革,教育教学的状态就不会有什么大的改观。现虽说是素质教育,但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考成绩,因为那是自己工作成绩的体现。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是挺热衷于举行统一考试的,因为那是评价各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简捷的手段。现在,大多数地方仍然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尺度,而不是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就会只围绕着考试转,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较大的前进。所以现在急需教育部出台措施,要求地方部分实行绿色评价指标,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同时也推动农村小学的新课程改革向前进行。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针对性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最活跃因素。一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通过校本研修、定期培训、外出考察、实践探索等方式,为他们充电、加油提供方便,提供必要的支持。二要坚持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农村学校每年必须保证一定数量农村教师进修培训,合理安排城区学校名师、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采取更加优惠政策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严格控制农村骨干教师流向城区学校。三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的专业敬业精神。
(三)科学合理建设农村小学教学点
中心小学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教师教学、学生就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和便利服务各村庄等问题,科学合理布局,使得中心小学附近的农村小学生受教育便利。在中心小学建成之后,接送小学生的交通设施和小学生住宿的心理辅导要及时跟进,师资力量的整合要及时。
(四)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独处与反思的时间
我们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就是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学生自己独处与反思的机会较少,然而在美国专家和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反思。独处与反思被确定为探究性学习的十条设计原则之一:独处与反思独处、反思和静思能够帮助我们恢复精力,开拓思维。保证学生们有时间独处,理顺思路,做出判断并形成观点。然后,还应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彼此交流心得,与成年人互诉体会。一年级的学生就有进行反思的能力,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条件差一些,教师要多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他们从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五)构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阳光桥梁。
让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孩子的成长负责。1建立家长学校。这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2.学校设家长接待日,专门接待来访家长,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3.教师应定期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学生的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从而因材施教。4.设“家校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发送到家长手中,并回收反馈信息,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六)根据学校实际,合理核定学校教师编制
现在部分学校从编制来看超编,但部分教师接近退休年龄、体弱多病,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核编。
三、结论
小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和启蒙课程。但目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农村小学教学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来解决。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同时也看到了很多农村地区的问题,并通过了简要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农村小学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长远性,保持农村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也是复杂多样,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探究、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农村小学的教育才能日臻完善。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也是农村发展问题不容忽视的部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期盼农村教育能立教之基,为祖国明天的建设而托起新的太阳。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成效;提升;路径
小学品德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时展,以及人口流动,农村小学品德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现状与问题
1.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容易照本宣科,缺乏艺术性教育。品德教育作为人的素质教育,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求真性,教师要循序引导、举一反三,真正让品德走入小学生的心扉。其次,教案和课件资源比较旧,不能及时通过社会热点或农村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最后,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教师的科研素养有待加强。品德教育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品德教育存在的新问题,及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教师虽然平时也进行总结,但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小学品德教育专门性的研讨会和交流组织次数不够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普及不够深入。
2.缺乏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
小学品德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是社会教育。这就需要一定数量且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农村小学生对品德的认识,践行品德要求。然而,农村地区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往往离学校较远,由于交通不便、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同时,社会生活化实践的开展力度有待加强。品德社会生活化实践是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举措,能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品德的重要性,践行品德要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诸如爱国主义、革命先烈教育基地,具有远大性和崇高性,必须与日常品德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品德。当前农村小学品德教育这种社会化的实践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频率不多,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缺乏家庭教育的补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当前农村小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负责照料,但是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对品德教育缺乏必要的认知,无法开展家庭品德教育。而学生父母由于进城务工,虽然有较低程度的文化知识,对品德教育有所认识,但碍于距离不能时刻进行教育,对小学生应当拥有什么样的品德也不能理解透彻,常常不能把握重点,阻碍了品德教育成效的提升。
二、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成效提升路径
1.加强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学素养
要提升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的成效,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是关键。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是通过寒暑假对农村小学品德教师进行集中继续教育,重点传授小学品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应当将讲授教学与课堂情景模拟有机结合,让农村品德教师在授课时得到专家点评,及时发现授课中的不足,以针对性的改进。二是开展在线教育培训。随着农村教育教学设施的健全和电脑、手机的普及,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包括优质公开课、品德教育素材、教案、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等。三是开展多层次的小学品德教育教师研讨会和兄弟院校交流活动,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2.多渠道建设小学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增强品德教育
体验小学品德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更是社会教育,需要小学生将品德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因此加强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是关键。一是继续进行革命信仰教育。这就要求对学校周边的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挖掘,以充实革命信仰教育。同时组织小学生到本地区比较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精选纪录片或者高质量的影视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广泛加强社会生活化实践教育,通过社会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比如带领小学生深入田间采风,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不要随意丢弃垃圾,要学会带小方便袋收集垃圾。还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农村养老院敬老,感受传统文化和孝顺观念等。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与家庭联动,增强家庭教育效果
教师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动,引导父母加强品德教育。首先,可借助微信、QQ等聊天工具,将父母拉入班级群。授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品德教育的宣讲,包括现代小学生品德素养、小学生品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但要注意小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理解程度,宣讲应当通俗。其次,要经常家访。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品德动态,对学生养成的良好品德进行鼓励,对不好的习惯及时进行阻止。最后,加强重点学生的随访。有些农村小学生因为家庭原因或者社会原因,品德有待提高。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授课教师应当经常随访,探究家庭因素,及时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其为小学生树立好榜样。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多管齐下,协同合作,尤其需要为农村小学品德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购买教育设施、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引进优秀师资等。
作者:王国顺 单位:湖北省鹤峰五里乡苏区小学
参考文献:
[1]罗建华.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思考[J].学周刊,2017(4):80-81.
虽然中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全国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思想、文化的千差万别,使得素质教育改革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在地域上、经济上、文化上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使得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改革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多数学校只是形式上应付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的改革方案,但实际上仍以应试教育为本,以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考核教师教学成果和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年龄老化,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年轻教师,音、体、美、德育、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等现象广泛存在。同时,在硬件方面,校园设施陈旧落后,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设施等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在硬件条件方面相比城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合理
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大量存在,许多中小学生由爷爷奶奶照顾,且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得正确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普遍存在溺爱、放任、严酷管教、体罚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且大部分家长并未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种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思想认识,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2013年,在山东农村一所小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学生小明和小东在课余时间玩耍,小东不小心将小明的手夹到,经过医生检查后并无大碍,但小明的家长却经常去学校里闹,要求赔偿,最终事情以老师赔偿2000元告终。由于家长的溺爱和放任,本身道德知识水平有限,造成学生养成了大量的坏品质,老师之间也形成了不敢教,不敢管的气氛,当然这是少数,但这部分学生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受家长教育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因此,应该在村里通过海报广播等途径宣传有意有利的道德观价值观。
(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副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身身心还未成熟,自制力低下,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放任自流,造成了懒散、傲慢、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品质下降等问题,不认真学习,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行为,这是目前农村素质教育改革主要出现的副作用。
二、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现状的反思和展望
目前,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正是改革带来的阵痛,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要积极寻求改进方法,来攻克当今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带来的问题。
(一)改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方案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广泛征询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考虑学生,家长的意见,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有益的改进和调整。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软硬件条件
国家需要大力提倡和引导杰出的青年教师和优秀的师范生到广大的农村去工作,缩小城乡教师薪酬待遇差距,并且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通道,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
(三)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水准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农村地区家庭教育落后,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开展大量的讲座、宣传杂志、广播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并且进行后期跟踪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引导农村中小学生利用素质教育平台提升自我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特别是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大大改善,家庭教育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从重智轻德向全面育人的方向转变,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也即其价值取向发生了众多变化。1)家庭教育的目的变得明确而务实,素质教育培养得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家长们的教育目的也有所改变。家长不再单纯追求文凭,而是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在被调查的家长中,64%的人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为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8%的家长认为,掌握一门技术对孩子很重要,人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身发展,读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8%的家长选择读书为了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还有10%的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问及你认为孩子哪些方面最重要时,64%的家长选择成绩好,考分高;14%的家长选择爱劳动,能干活;60%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个人品质最重要。由以上可见,那种追求成绩和考分,忽视其他素质能力的观点已经渐渐淡出家长们的脑海,也即父母也开始重视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绝大部分家长而言,把子女培养成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符合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已成为共识。2)家庭教育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据调查,有80%的家长开始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已经逐渐力不从心。因此,部分家长在工作之余还不忘给自己充电,并主动了解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翻阅相关家庭教育的书刊,有57%的家长参加过较为系统的家长学校培训班。而且约32%的家长有过利用网络寻求家教秘方的经历。由此可见,家长们在实践家庭教育的同时,开始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标志着家庭教育开始走向科学教育的轨道。3)坚持正面教育、讲求教育方法逐步成为主流。在家庭教育中,肢体暴力惩罚正在被大多数家长所遗弃。当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或不听话时,70.5%的家长都主张采取谈心的方式,正面教育,以理服人。50%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子女应平等相处,共同探讨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家长认为,父母应平等看待孩子,允许他们讲出自己的意见,不能随意将父母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强制他们服从。还有一部分家长重视言传身教,重视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赋予了人才以新的含义。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处于发达地区的农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教育的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2)父母的知行分离现象突出。3)亲子关系冷漠。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4)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针对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对父母而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首先,家长在工作之余,多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出符合实际的成长期单。再次,家长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另外,学校课程和家庭教育面对都是孩子,但是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孩子既属于学校,也属于家庭。这样,在孩子面前,就可能有两种培养目标,一种是学校的,一种是家庭的,由于每个家庭的经历和状况不同,其子女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不一定一致,教育目标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影响也可能产生冲突和抵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建议家长和家庭参与学校课程以缓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家长和家庭应当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去。
对学校而言,要大力挖掘并科学利用家庭教育这个有力资源。使学校教育得到更好的延续和补充,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一方向,学校要积极配合社会各职能部门办好“家长学校”。针对本地区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有重点自我“补课”,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教育有的放矢,便捷高效。为此,学校可设定信息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公布教育最新信息及学校工作的进展情况,欢迎广大家长到学校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特殊原因而不能到校的家长,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导核心作用,通过个别联系(家访、师访、书面联系等)、召开家长会、举行开放日活动、举办教育讲座、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具体途径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同时,学校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指导家庭教育。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的老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学校应当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工作。学校可以开办家长学校请课程专家和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新课程的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理解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成长。最后,对于大多家长来说学校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支持方式就是为其提供信息支持。这些信息的内容对学校支持家长的参与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向家长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向他们个人的孩子,可以是孩子在学校内所参加的各项学校活动及其表现,家长对于有关的一般信息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学校可以建立校园网站,把学校的政策、学校的课程安排、学校的活动安排、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任课教师的名单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发到网上,家长可以随时上网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以便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在对学校相关信息了解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对学校课程安排提出建议,可以走进学校和课堂听课并参与孩子任课教师的教学课程设计。
下面就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浅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厌学心理的成因:
1.家庭教育背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是孩子的第一舞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推给老师、学校,而忽略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单亲家庭和备受当今社会关注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留守儿童家庭。家庭构成的不完整,导致中小学生的监管缺失和心理失衡。监管的缺失削弱了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孩子的学习责任心,而心理的失衡则使学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寻求其他的发泄方式。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的中国家庭子女少,且有不少是独生子女,颇受家庭的呵护。父母的过分保护,使中小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了依赖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学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家长的打骂,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2.学校教育背景。当前的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学业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而教师也因同样承受高考压力而更关注课堂进度和教学成绩,这些都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厌学、逃学、弃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3.社会文化背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让现在好多农村学生感到前途渺茫,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已极大地削弱着青少年学生的求学积极性,成为厌学学生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另外,社会低俗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可尝试从以下方面解决:
第一、家庭层面
首先,父母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来,关注孩子的情绪、心理,帮助孩子培养阳光的性格、坚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安静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愉快、专心地学习。其次,家长在生活中可学习借鉴欧美国家的家庭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挑战生活的意识和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品格,帮助孩子强化进取意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遇事注重理性地引导子女,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家族的家庭教育方法就是一典范。约翰·肯尼迪的父亲始终教导子女“永不言弃,绝不被动接受命运”,他教导子女“面对厄运,如果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少还有成功的机会,而消极悲观的心态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失败”。肯尼迪认为这是一个慈爱明智的父亲的肺腑之言,是最好的人生教育。
第二、学校层面
1.学校应在强调应试教育的同时,重视文体活动。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迁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又能为学生解除学习的疲劳和烦恼,为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使学生在校期间健康地成长,精力充沛地学习和生活,而且能让学生的性格变得开朗阳光。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情和心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有厌学症的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了解厌学症学生的知识结构加以适当照顾,授课时能适当放慢进度。同时能做到“四经常”,即经常了解,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三辅导”,即老师辅导,家长辅导,优生辅导。这样,为厌学症学生营造了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同时还可鼓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读者》、《品读》等品位颇高又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书刊。
第三、社会层面
社会方面应本着爱护孩子的思想,积极净化文化环境,阻止涉黄文化产品进入社会,开设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给青少年提供一些健康活动的场所。另外,节假日期间,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亦应发挥作用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开阔他们的胸襟,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
[关键词]创造力 中小学生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已经被一部分学校、家长所认同。但是,在教育实际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实现的,这特别表现在中小学生创造力普遍低下,对所学知识的一味接受不会批判,在与老师同学的讨论中局促不安无话可说,甚至人云亦云的现象成为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度,成为他们的性格特征。面对这样的现状,思考哪些因素导致了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低下,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创造力
对创造力的定义虽然很多,但各种定义都认为,有创造力的标志是创造性的观念或产品具有新颖性和恰当性。“新颖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产生的观念或产品对全人类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对于一门学科或文化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二是产生的观念或产品对生产者个人而言是新的,虽然对世界而言并非如此。“恰当性”也包含两层含义,从宏观上来说,创造性的观念或产品能符合一定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从微观方面看,创造性的活动必须遵循具体领域的基本准则,有一定的意义和目的性。
根据创造力的以上特点,结合教育的目标,对于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可以界定为:中小学生形成的观念或作品对于其本人而言是独创的,形成观念或作品的过程对其本人而言是独立的;这些观念或作品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有与外界沟通的可能。符合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或者说学生具有创造潜力。
二、影响创造力形成的因素
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呢?以下两种创造力理论能够为我们提供归纳的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人格特征是形成创造力的特殊因素。心理学家马斯詹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和朝向自我实现的运动”,有创造力的个体倾向于非常自然的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包括日常生活的小事。马斯洛认为拥有自我实现创造力的个体的人格特征是相对不惧怕无知、更多自我接受与不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创造力是人类心理健康成长的结晶,指出人们创造的动力就是“人类实现自我,发挥自身潜能的倾向”。罗杰斯界定出与创造力有关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对经验的开放性,能充分体验环境,依赖个体自身的判断而非外部的;嬉戏事物与观念的能力。
另一种创造力理论——系统观认为,仅仅是创造力个体内部的心理机制不足以诠释创造性过程,必须把创造力置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把创造力看作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系统观的创造力理论中,创造是认知过程、人格特质、环境、领域与背景等各种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综合以上两种创造力理论,可以归纳出影响中小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人格特质、认知方式、家庭背景、家长教养、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其中人格特质又受到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低下的原因
我们从创造力理论中得出的一系列影响创造力形成的因素,也可以作为我们探析学生创造力低下的原因的出发点。
1、人格特质
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做事情的时候是灵活的、机智多变的,这种特点非常自然地表现出来,已经成为他们做事的一种基本态度和心理习惯而存在。而另一些学生则明显是呆板压抑的、受到外部的某种控制的。这两种不同的做事态度和心理习惯体现的就是他们不同的人格特质。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其人格特质是“大胆、勇敢、自由、自发、敏锐、整合、自我接受”的,而不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其人格特质是拘谨、刻板、易受外界影响、自我否定的。珀金斯认为,“创造力可能是一种由能力、风格、价值观、信念和策略组成的特质”,人格特质影响了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形成和发挥,风格、价值观和信念的形成和坚持,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拘谨、呆板、易受外界影响、自我否定的人格特质是个人创造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当然,人格特质是在个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利于创造力形成和发挥的人格特质受到了家庭、学校教育等外界环境的影响。
2、家庭和家长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有着中庸传统的浓厚氛围,孩子们从懂事起接受的便是为人要礼貌、谦逊、顺从的家庭教育。孩子们在家庭中占据中心地位,他们在得到长辈的宠爱和呵护的同时,却在行动和思想上受到极强的约束,家长包办代替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丧失了尝试与验证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的学生依赖性强,没有独立行事的愿望和能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和行为就是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无限制的比较,即使有时候这种比较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有害的,比较之下的孩子往往容易放弃自我的想法,人云亦云,模仿大于主动。所有这些,就潜移默化地夺去了孩子们直觉的敏感,主动和独立的信心和勇气,抹煞了他们的好奇心,形成了许多学生呆板木讷,毫不怀疑、一味听从的个性。
3、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隐性和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非常直接和强烈地影响着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当前中小学教育阻碍创造力形成的最大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去获得经验。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知识是“别人确定的许多事实和真理”。而经验是相对于个人来说的,是已经内化为目己的东西,比起固定的知识对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展无疑是更有价值的。在我国,从小学到中学,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种填鸭式的知识学习限制了创造力的形成,学生会沉溺于已有的知识而难以找到自己看问题的新视角。在这种仅以增加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中不能创新也就不是奇怪的事了。杜威认为,经验是“包括着行动或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任何理论只有在经验中才有活力,才有被证实的意义。经验并不排斥和否定知识,获得了自己的经验后反而使知识变成学生进一步探索的资源。因为,要获取经验就必须具有主动性,学习时必须联系自己的实际,思考自我与外在知识的联系,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此外,经验是开放的,也是便于交流的。学生通过接纳别人的经验,传递自己的经验,能够为新的问题观点提供源泉。
另外,当前中小学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性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发现问题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是创造力的一部分。爱因斯坦和莫费尔德合著的著作里有一段话这样说:“问题的形成经常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问题的解决可能只是涉及数学或实验技能,但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性,或从旧角度来关注旧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可见发现问题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但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少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校为学生安排好了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孩子们一进校就要面对一大堆已经设计好了的知识,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问题,导致了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从而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能力。
4、考试
我们的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考试只有一个目标:测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要知识掌握得好,就会得到好的分数,成为教育中的优胜者。这样的考试模式让我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学习就是记忆和重现所学知识。如果教育只要求学生达到这个程度,那么学生们为什么还要去做这以外的事呢?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升上好学校乃至找到好工作,那费尽心思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不是多余的事吗?考试的导向作用使得学校、家庭和学生都不重视书本知识以外的东西,在这样的考试制度和教育制度中,学生甚至根本不需要有创造的意识就能顺利毕业。
5、教师
在中国学生的眼中,教师代表神圣和权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对学生的判断和评价,甚至一个非常微小的表情和神态,也会被学生视做自我判断的标准。如果教师传达的信息使学生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和有潜能的,那么学生就会大胆地表达好奇心,表达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不同之处不持包容和欣赏的态度,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渺小的、没有价值的,那么学生会缺乏心理安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