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绩效评价的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效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1999年6月国家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并在部分中央大型企业集团进行了试点,这标志着新型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此后财政部又先后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解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计分方法》、《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评议指标参考标准》、《企业效绩评价行业基本分类》、《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等文件,从实务操作及技术上进一步完善了企业效绩评价体系。
开展企业效绩评价具有如下的现时意义:
(一)有助于为出资人行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基础依据,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二)有助于有效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和约束,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为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经济决策、企业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三)有助于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
(四)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观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改进企的经营管理。
(五)有助于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效绩管理制度。
虽然效绩评价在国内开展的时间较短,在应用领域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效绩评价结果尚未与企业领导班子利益挂钩。但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企业效绩评价必将不断获得完善和发展,将成为注册会计师潜在的业务领域。
笔者2002年参加了北京市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对市属10家企业集团的效绩评价试点工作,在执业过程中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及财政部关于效绩评价工作的文件要求实施了相关的审计程序,出具了效绩评价报告。现就我们在效绩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简述如下:
(一)效绩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会计基础工作扎实、会计信息真实的基础上。但目前企业现状不容乐观,很多企业集团不能编制出合格的合并会计报表,甚至未能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一些企业即使有当年的合并会计报表,也很少有连续三年的合并口径的具可比性的报表。故目前阶段进行的企业效绩评价存在数据缺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不断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提高效绩评价工作的质量。
(二)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只对企业年报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及现金流量表发表审计意见,可以说对企业上报财政的相关附表关注不够,甚至不予审核,导致相关附表中的信息质量较差。由于效绩评价工作中一些指标数据取自有关附表,故评价过程中应对此充分关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发现的差错予以调整,以避免或降低评价指标偏差。
(三)目前财政部只要求企业编制个别现金流量表,未强制要求企业集团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一些中央企业集团报送财政部的决算报表也未编报合并现金流量表,但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公式中的“经营现金净流量”数据取值于现金流量表,数据短缺造成该指标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四)目前财政部虽然制定了年度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但在实施评价时所选取的标准值是由评价人员主观判断的,同一企业选取“全国全行业”、“×行业大型企业”、“×行业中型企业” 、“×行业小型企业”几种不同的标准值得出的评价结果相差很大。如政府部门对不同的企业集团进行评价并比较,可能会因评价人员对标准值选取的自由导致评价结果不真实并不具可比性。为保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比性,建议进一步规范标准值选取的标准。
(五)目前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目前企业普遍资产质量不高,存在大量不良或沉淀资产,故即使在资产负债率相同的情况下,各个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指标体系未将该因素考虑进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建议增加偿债能力修正指标,用剔除不良资产后的资产进行相关指标修正计算及分析。
2、在反映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三个修正指标中,不良资产比率分值最高,但对不良资产的确认却很难。一方面,该数据取自“会年企附03-1表—基本情况表”,由于未经中介机构审核,其信息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评价人员掌握信息的局限性,对未达到三年以上的实际已形成呆账的应收(预付)款项、积压商品物资、已淘汰生产线及设备、不良投资等的不良程度很难计量。建议进一步明确不良资产的确认标准并加强审核力度。
3、现有的指标体系未考虑或有事项及期后事项对企业效绩的影响,如对外担保可能承担的连带责任、预计的诉讼赔偿损失等或有事项以及重大投资及资本性支出、重大诉讼和仲裁事项、重大资产损失等期后事项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一定影响,建议评价指标体系增加上述内容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研究尚不系统波士顿咨询公司自1991年开始对营运资本生产率进行研究,以单位营运资本所产生的净销售额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显然,较之于绝对值指标,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更有利于不同公司、不同期间的比较。同时,考虑到营运资金周转期中的营运资金范畴,波士顿咨询公司建议考察未减去应付账款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以避免利用应付账款操纵营运资本生产率。GeorgeStalkJr与HaroldLSirkin(2005)对营运资本生产率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该指标是用以度量企业运营业绩本身的指标,反映了提高绩效的努力成果。区分了营运资本管理成果指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表明这两类指标的作用完全不同。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方面,评价指标则由各单独项目指标发展到综合指标。其中,现金周期指标是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是综合性效率指标建立和改进的基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主要研究则是提出了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从而完善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系统。
二、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关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指标改进的研究较为系统由国外研究可见,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固有缺陷使其难以基于全局视角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基于此,郁国建(1999)介绍了一种新财务比率———购销周转率,将应收账款、存货及应付账款作为整体进行考察。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购销周转天数越短越有利。显然,这一比率具有集成性的特点,解决了单一指标难以考核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是否最优的问题,但其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应收账款周转期等指标,从而不能准确反映这些项目的真实状况。杨雄胜等(2000)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期”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以各项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实际状况;将“存货周转期”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以某种存货占存货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存货占用期,避免高估存货周转效率。显然,这些改进较好地反映了营运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准确考评。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已经发展成一个新研究领域王竹泉等(2005)在分析跨区分销企业后,认为企业应该把营运资金管理重心转移到分销渠道的管理上,应把保持分销渠道畅通、提高分销效率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由此提出了建立新型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思想,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由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构成。显然,从其使用的各具体评价指标看,重点改进的是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性评价,而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其他方面则涉及较少。刘树海等(2008)研究了基于流程管理模式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性、分权性、及时性以及和谐性等基本原则,建议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包括流程稳定性、收益性、流动性及和谐性。廉菲等(2011)借鉴了刘树海等人的研究,构建了包括流动性评价、和谐性评价及收益性评价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流动性评价主要借鉴了王竹泉(2007)提出的流动性指标,和谐性评价采用了平均付款期、平均生产期、平均账龄等增加权重因素改进后的指标,收益性评价采用的是各渠道收益增加额指标,但该指标的准确性有待考察。显然,此类研究增加了对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的评价,拓展了基于渠道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并未改进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王竹泉等(2012)在研究了已有体系中各渠道指标与总体指标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后,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中的“全年销售成本”改为“全年销售收入”;改进了传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的计算方法,将其重新定义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之和;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为各渠道增值额的确定提出了建议。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进而结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践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仍然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而非直接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考虑营运资金管理问题。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体系使其评价更具综合性上述研究表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涉及多方面因素,因而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了9项关键指标,借助沃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此外,郁国建(2000)指出,包含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才是有效的,在构建中应注意顾客信用、管理水平等指标,并且应该考虑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综上所述,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从早期传统营运资金管韩沚清张李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述评80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逐渐发展为评价内容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其中,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趋于多样化。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研究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一)规范性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研究中,大多使用资料法、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一般通过观察法、调查法提出问题,结合资料法对现有的经验知识进行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运用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进一步分析现有指标的缺陷,通过逻辑推理,改进指标。如,GeorgeStalkJr等(2005)运用比较法,区别了营运资本生产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阐释了营运资本生产率这一指标的性质;郁国建(1999)归纳总结了传统指标的缺陷,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杨雄胜等(2000)通过分析指标的内涵,指出了传统周转率指标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重新对营运资金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见,规范性研究方法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由其基本功能和作用可以预见,在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视角下,规范性研究方法仍然可以作为主要方法发挥作用。
(二)案例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一般用于新旧指标的比较以及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等。从现有研究看,大多使用解释性、评价性、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既有单案例研究也有多案例研究。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应用模拟数据案例,对比了现金周期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的信息处理结果,凸显了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构建的意义。通过模拟数据处理,使评价指标的应用方法得以简单、直观反映。李争光等(2011)选用3家2009年上市的家电企业,应用其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说明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分析评价了其数据处理的结果。田原(2012)选用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应用营运资金按要素、渠道划分的两类周转期评价指标,与行业平均、竞争对手绩效状况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可见,案例研究能够更直观地表明改进后的绩效评价指标较之传统指标的优势,可以更具体地阐述评价方法的应用方法和步骤,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应用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更好地反映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他因素为解释变量,一般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判定各变量对绩效的影响状况。宫丽静(2008)选取了215个沪深两市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2006年度报告数据作为样本,基于供应链视角,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进行样本分析,以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供应商数量等指标作为自变量,以经营、采购、生产、销售过程资金周转期以及整个经营过程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因变量建立线性模型,逐步检验假设。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多以企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该方面的研究可以有力地说明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可以体现指标使用的实际价值。如,Hyun-HanShin等(1998)采用净营业周期指标,选用58985家企业研究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净营业周期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崔雯静(2012)选择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系列实证分析,检验了企业绩效与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间的关系。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广泛采用了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较好地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有关影响因素等;另一方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研究领域不同研究阶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严谨性问题。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思路
一方面,现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多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即在既有营运资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而没有从营运资金管理的根本目的———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出发;另一方面,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研究,从而有可能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际要求相脱离。因此,基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应该从价值链角度重新审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从而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来探索营运资金及其管理的本质,进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
(二)完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评价 周期 PPP项目
PPP是英文单词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首字母的缩写,PPP项目绩效评价是指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PPP 模式从包含的内容上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 PPP 模式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而狭义 PPP 模式指的是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更加强调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项目的资金价值。开展 PPP 项目绩效评价是适应我国 PPP 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PPP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分析
目前,针对PPP项目的评价包含了PPP项目开展前期的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物有所值分析,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或结束后的绩效评价。其中,项目绩效评价是针对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的整个过程,对PPP项目进行的全面绩效评估论证。项目绩效评价规范了政府及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行为,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较大的推进作用,并且,项目绩效评价还促进了PPP项目的顺利展开。
PPP模式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系列合作关系,该模式中包含了较多的参与主体,项目实施的周期也比较长,并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PPP模式可以将政府的项目实施规划,对市场的监管调控和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以及技术上的更新相互结合,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PPP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耗时较长,利益主体复杂等特点,PPP项目较之普通项目而言,其风险程度更高,而PPP项目绩效评价正好通过事中和事后的跟踪问效,防范或减少了项目可能存在的问题,降低了PPP项目的风险系数。PPP项目绩效评价还规范了项目参与各方的行为,提升了项目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推动了PPP项目的良性发展。
二、PPP项目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相关法律基础
在现有的体制中,对PPP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主要是依靠财政部门的相关文件来做为参考依据,这些文件不具备法律效应,没有法律制度的约束,PPP项目的绩效评价效果就得不到保证。虽然2014年颁布的《预算法》明确提出了应对公共投资开展绩效评价,但仍缺乏相对独立和完善的法律条文,来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二)缺少专门独立的评价机构
当前PPP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一般是财政部门或发改委下设的评审中心或评审委员会,这些部门通常还需要承担除绩效评价以外的其他工作职责。职责的多样化对团队的稳定性和专业程度有一定影响;另外,由于这些部门依附于政府主管部门参与项目,其独立性相对较弱。PPP项目对人员稳定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缺少独立专业的PPP评价机构,不利于PPP项目绩效评价的可持续发展。
(三)缺少针对PPP项目特性的风险评价体系
PPP项目从项目的引进、参与主体到实施机制与传统的公共投资项目相比,其风险系数和复杂程度大大提升。因此,要想PPP项目绩效评价能够顺利进行,就需要在评价设计阶段,对PPP项目各环节的风险要素进行充分的识别,并在评价流程、人员配备和指标设计上针对PPP项目的特性和风险开展计划和安排。
三、发展PPP项目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
由于PPP项目绩效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基于以往的经验,对于PPP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加快推进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的立法,并健全完善PPP项目绩效评价的法律条款。通过制定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法律依据,在法律条款中注明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明确风险、收益的分配原则,并对实施PPP项目绩效评价需要遵循到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流程做出明文规定,有了法律的约束,PPP项目绩效评价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其跟踪问效的作用。
设立PPP项目独立评价机构,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针对PPP项目的专业评估和绩效评价工作,可设立独立于财政部门和发改委,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垂直管理(或委托社会机构直接管理,政府负责监督)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并针对PPP项目的特殊属性,配备专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同时,建立完善PPP项目数据库和专家库,加强对PPP项目绩效评价大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加快完善PPP项目绩效评价的配套制度,对PPP项目绩效评价的开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建立PPP项目的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绩效指标设计和相关流程。应在PPP项目评价设计阶段,将PPP项目特性进行梳理,并对风险进行合理识别与分配,设计与风险识别有关的评价流程,并完善相关的绩效指标;在评价实施阶段,评价主体必须在评价过程中收集更多的关键评价依据,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考察,并密切关注项目主体对于风险的认识程度以及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在评价反馈阶段,对于事中评价或长周期项目,还应建立动态的监控和调节机制,使评价结果能够及时有效的反馈到项目,进一步防范和降低项目风险,引导项目顺利持续开展。
四、结束语
PPP项目绩效评价应通过立法对其独立性和约束力予以保障,通过法律条文明确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流程,以及各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等设立专门独立的PPP评价机构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对PPP项目绩效评价的持续健康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想PPP项目绩效评价能够顺利进行,建立针对PPP项目特点的风险评估体系并完善相应的绩效指标设计和评价流程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袁竞峰,季闯,李启明等.基于虚拟标杆的基础设施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11
关键词 财政资金 项目支出 绩效评价
近年来,我区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以编制项目预算绩效目标为抓手,综合运用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和评价反馈等措施,大力推进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求真务实,创新思路,绩效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财政绩效评价在指标体系设计、评价结果运用、预算绩效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绩效评价职能的充分发挥,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充分,评价重点把握不准
目前,我区财政绩效评价工作虽然每年都制定工作计划,并按规定流程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但评价重心大多在项目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形式性资料审核、管理制度把关上,而忽视了对项目效益的科学合理评价,认为绩效评价工作就是找问题、提建议、促整改,认识上存在误区,不能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效益问题,更不能对项目效益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指标体系设置不够科学规范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按照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指标设计原则形成的,用以衡量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评价工具,是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区区级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是运用一些行业性规范标准、经验惯例等评价尺度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评价,侧重从工程、技术以及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上进行合规性认定,而没有按照绩效评价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项目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进行深入评价。同时,区级部门设置的评价指标比较单一,维度狭窄,不能很好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财政项目进行综合性评价,直接影响了绩效评价工作效果。
(三)评价结果应用约束力不够
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对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可以采取反馈整改、预算结合、绩效报告、绩效公开、绩效问责等方式进行合理运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评价结果应用约束力不够。一般情况下,单位把形成的绩效评价结果只是作为档案保存,或作为开展新项目建设、管理的参考资料,过多注重绩效评价工作的形式,对绩效评价实质内容重视不够,这既影响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又限制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度。加大评价结果应用约束力,需要区级各部门通力配合,形成良好的绩效环境氛围,促进绩效评价工作有效实施。我区虽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绩效评价经验,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但制度具有的权威与约束力仍较低,这势必会影响区级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效果。
(四)未全面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我区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出台了相应的绩效评价管理规范,对绩效评价主体、评价对象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但通过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看,区级很多预算单位只是形式性应付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不强,工作的主动性不够。“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形象依然存在。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复杂的工作。大多区级部门尚未形成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对预算绩效的认识比较肤浅,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广与实行。
二、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区起步迟,开展时间短,目前还不太完善,是各部门需要加强学习的一种崭新管理方法和理念。建立健全与财政支出框架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全方位地养成绩效思维观念。区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率,加速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区政府要带头做好典范,在部门财务管理中全面体现绩效管理理念,将财政支出项目绩效情况作为对区级部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要加大对绩效评价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让普通群众都能深刻理解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让纳税人知道财政支出项目的履行效果,积极推进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全面公开,切实建立起令公众满意的“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运行机制。
(二)设置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工作投入量大、技术性要求高的系统性工作,要组织开展好此项工作,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评价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要注重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充分体现财政支出项目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要求,还要注重各绩效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要求。二是评价指标应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科学性是指绩效评价指标能够准确合理地反映被评价项目的绩效内容,实用性是指按照现实可行性的要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尤其要考虑收集、处理指标数据的难易程度与取得成本。三是指标体系要遵循全面与简明相统一原则。设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能够从不同维度反映出被评价项目的全面绩效情况,同时,反映项目评价要素的指标也要简单明了,清晰易懂。四是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考虑设计指标体系。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目的以及指标设计原则,使用恰当的方法,设定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三)加大评价结果应用约束力
第一,在项目管理中,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按照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督促项目管理单位及时整改,保证项目按预期目标实施,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第二,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参考绩效评价结果,根据项目评价结果情况相应安排年度项目预算,绩效优的先安排、充足安排,绩效差的后安排、缩减安排。第三,在“谁用款、谁负责”绩效问责中积极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较差的要追究相关当事人工作职责,评价结果优良的要给相关当事人奖励,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机制。第四,逐步提高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将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民生、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按照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全面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区起步晚,开展时间短,目前还不太完善。要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目的、意义,强化预算绩效意识,使区级各部门都了解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并争取区领导的重视及区级各部门配合,积极做好我区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要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原则,为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是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区级各部门应改变过去那种随意申请、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做法,统一思想认识,逐步养成资金使用的绩效意识。
(作者单位为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张雪娥.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08).
(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的研究较为成熟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
(1)现金周期。
Gitman等(1974)将现金周期作为管理的重要因素引入营运资金管理研究。Hager和Hampton•C(1976)认为,现金管理过程始于采购终于销售收入的实际收回,通过原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产成品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等重要财务指标构建了现金周期指标。该研究仅讨论了现金周期的计算公式,以及其作为一项综合指标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意义,并未具体深入地分析现金周期指标的内涵,因而没有明确给出现金周期的明确定义。VerlynD•Richard和EugeneJ•Laughlin(1980)明确界定了现金周期指标的含义。他们认为现金周期是现金在实际支出后经过了一系列活动、投资形态转换后,以销售现金形态收回的净时间间隔,即“经营周期”用“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期”弥补后的“剩余时间间隔”,可以反映公司除供售自发融资外,额外的、非自发的筹资状况。该定义较好地揭示了现金周期的本质,分析了该指标的作用及优势。可见,采用现金周期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简单、直观、明了,但该指标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加权现金周期。
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认为,在原材料采购到销售账款收回的整个经营周期中,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是不同的,而Richard和Laughlin等人的研究并未考虑这一因素。由此,他们提出了加权现金周期概念。在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模型中,以各项目资金占用量与销售额之比作为权重,考虑了各项目的每日消耗量,将存货项目划分为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分别计算加权周期,并单独考虑了应付账款的影响。显然,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资金营运绩效。但加权现金周期的计算需要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资金占用额数据,从而较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不便于企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
(3)净营业周期。
Hyun-HanShin和LucSoenen(1998)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采用了净营业周期指标。与通过分别计算存货、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现金周期指标不同,净营业周期指标以这三个项目所占资金的合计数额作为分子,以销售额为分母,因而更为实用;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相比,所需数据则更易为外部投资者获得。另外,实证研究表明,合理减小净营业周期可以提高股东价值。
(4)营运资金周转期。
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在1997年开始的1000家美国最大企业营运资金调查中,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变现效率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净营业周期的计算公式相似,变现效率为经营现金流量与销售额之比。自2003年开始则不再采用变现效率指标。该调查还对各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以及应付账款周转期进行了研究,指标中的分母均为净销售额。综上,像评价资产利用效率一样,上述各项指标的主要目的都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但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显然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亦如此,即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也应该是其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研究尚不系统
波士顿咨询公司自1991年开始对营运资本生产率进行研究,以单位营运资本所产生的净销售额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显然,较之于绝对值指标,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更有利于不同公司、不同期间的比较。同时,考虑到营运资金周转期中的营运资金范畴,波士顿咨询公司建议考察未减去应付账款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以避免利用应付账款操纵营运资本生产率。GeorgeStalkJr与HaroldLSirkin(2005)对营运资本生产率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该指标是用以度量企业运营业绩本身的指标,反映了提高绩效的努力成果。区分了营运资本管理成果指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表明这两类指标的作用完全不同。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方面,评价指标则由各单独项目指标发展到综合指标。其中,现金周期指标是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是综合性效率指标建立和改进的基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主要研究则是提出了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从而完善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系统。
二、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关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较为系统
由国外研究可见,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固有缺陷使其难以基于全局视角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基于此,郁国建(1999)介绍了一种新财务比率———购销周转率,将应收账款、存货及应付账款作为整体进行考察。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购销周转天数越短越有利。显然,这一比率具有集成性的特点,解决了单一指标难以考核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是否最优的问题,但其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应收账款周转期等指标,从而不能准确反映这些项目的真实状况。杨雄胜等(2000)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期”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以各项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实际状况;将“存货周转期”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以某种存货占存货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存货占用期,避免高估存货周转效率。显然,这些改进较好地反映了营运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准确考评。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已经发展成一个新研究领域
王竹泉等(2005)在分析跨区分销企业后,认为企业应该把营运资金管理重心转移到分销渠道的管理上,应把保持分销渠道畅通、提高分销效率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由此提出了建立新型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思想,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由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构成。显然,从其使用的各具体评价指标看,重点改进的是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性评价,而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其他方面则涉及较少。刘树海等(2008)研究了基于流程管理模式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性、分权性、及时性以及和谐性等基本原则,建议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包括流程稳定性、收益性、流动性及和谐性。廉菲等(2011)借鉴了刘树海等人的研究,构建了包括流动性评价、和谐性评价及收益性评价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流动性评价主要借鉴了王竹泉(2007)提出的流动性指标,和谐性评价采用了平均付款期、平均生产期、平均账龄等增加权重因素改进后的指标,收益性评价采用的是各渠道收益增加额指标,但该指标的准确性有待考察。显然,此类研究增加了对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的评价,拓展了基于渠道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并未改进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王竹泉等(2012)在研究了已有体系中各渠道指标与总体指标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后,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中的“全年销售成本”改为“全年销售收入”;改进了传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的计算方法,将其重新定义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之和;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为各渠道增值额的确定提出了建议。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进而结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践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仍然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而非直接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考虑营运资金管理问题。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使其评价更具综合性
上述研究表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涉及多方面因素,因而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了9项关键指标,借助沃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此外,郁国建(2000)指出,包含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才是有效的,在构建中应注意顾客信用、管理水平等指标,并且应该考虑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综上所述,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从早期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逐渐发展为评价内容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其中,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趋于多样化。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研究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一)规范性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研究中,大多使用资料法、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一般通过观察法、调查法提出问题,结合资料法对现有的经验知识进行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运用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进一步分析现有指标的缺陷,通过逻辑推理,改进指标。如,GeorgeStalkJr等(2005)运用比较法,区别了营运资本生产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阐释了营运资本生产率这一指标的性质;郁国建(1999)归纳总结了传统指标的缺陷,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杨雄胜等(2000)通过分析指标的内涵,指出了传统周转率指标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重新对营运资金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见,规范性研究方法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由其基本功能和作用可以预见,在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视角下,规范性研究方法仍然可以作为主要方法发挥作用。
(二)案例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一般用于新旧指标的比较以及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等。从现有研究看,大多使用解释性、评价性、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既有单案例研究也有多案例研究。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应用模拟数据案例,对比了现金周期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的信息处理结果,凸显了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构建的意义。通过模拟数据处理,使评价指标的应用方法得以简单、直观反映。李争光等(2011)选用3家2009年上市的家电企业,应用其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说明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分析评价了其数据处理的结果。田原(2012)选用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应用营运资金按要素、渠道划分的两类周转期评价指标,与行业平均、竞争对手绩效状况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可见,案例研究能够更直观地表明改进后的绩效评价指标较之传统指标的优势,可以更具体地阐述评价方法的应用方法和步骤,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应用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更好地反映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他因素为解释变量,一般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判定各变量对绩效的影响状况。宫丽静(2008)选取了215个沪深两市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2006年度报告数据作为样本,基于供应链视角,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进行样本分析,以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供应商数量等指标作为自变量,以经营、采购、生产、销售过程资金周转期以及整个经营过程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因变量建立线性模型,逐步检验假设。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多以企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该方面的研究可以有力地说明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可以体现指标使用的实际价值。如,Hyun-HanShin等(1998)采用净营业周期指标,选用58985家企业研究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净营业周期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崔雯静(2012)选择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系列实证分析,检验了企业绩效与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间的关系。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广泛采用了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较好地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有关影响因素等;另一方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研究领域不同研究阶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严谨性问题。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思路
一方面,现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多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即在既有营运资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而没有从营运资金管理的根本目的———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出发;另一方面,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研究,从而有可能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际要求相脱离。因此,基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应该从价值链角度重新审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从而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来探索营运资金及其管理的本质,进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
(二)完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校,财务绩效评价,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使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长期以来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如何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成本的最小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完善资金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发挥综合优势,这些都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体系。
1、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概念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财务风险评价、财务实力评价共同组成高校财务的综合评价。其中,财务实力评价主要是对高校的规模和资金实力进行评价,如总经费收入、总拨款额等;而财务绩效评价是对高校资金使用和产生的效益状况进行评价,反映的是高校教育资金投入而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效果即高等学校最终有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如科技成果等;效率是高等学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综合反映资金潜力的发挥程度;效益是反映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经济利益的实现情况。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可以定义为:它是指运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高校财务行为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
2、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2.1有利于高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配来进行的。在市场自发调节不能起作用的公共领域,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其宏观调配作用。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政府对其资源的配置提出了高效、优化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开展财务绩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财务状况作出理性判断,制定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划,有轻有重,有缓有急,积极稳妥地实现既定目标,从容应对各种考验和挑战。
2.2有利于高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可以发现哪些投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哪些投入是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财政和教育部门在安排资金时,可以按照绩效评价结果,使资金的分配由过去的按需分配向“按需要、按计划和按使用效果”方向转变,从而不断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2.3有利于高校人才激励和健康发展
组织、人事部门可将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社会监督,建立合理的人才奖惩机制。通过合理的评价和比较,充分调动职工创造良好绩效的积极性,促使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3、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3.1对财务绩效评价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对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普遍以规模作为基本目标,对于效益和效果并不重视。长期以来高校存在重改革,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重教研、轻管理”、“重使用,轻跟踪”、“重分配、轻监督”等现象,造成绩效管理和评价的缺失,导致了政府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浪费共存、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有效利用率低共存、教育支出结构不甚合理等问题。
3.2缺乏完整、科学、规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缺乏完整、科学、规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采用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软件不同造成基础数据缺乏一致性;
(2)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造成投资利益的复杂性,从而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较为复杂;
(3)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单纯追求定量化,甚少考虑非财务指标,缺乏完整性、关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3缺乏监督机制,配套改革滞后
监督机制缺乏导致了高等教育资金错位、高校严重冗员和设备闲置浪费等问题。配套改革滞后,缺乏制度环境和法制建设,使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少应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财政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报告制度的相关政策、办法不完善;此外,其他相配套的改革如高等教育收支分类规范、科学规范的高校会计制度和体系、完善的财政金融制度、高新效能的信息系统等也还需进一步完善。
4、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4.1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到高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首先要从财务绩分析的信息使用者——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角度考虑。一是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是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最重要的信息使用者:一方面政府是维持资源配置秩序的政策制定者,同时还行使行政权力,担负着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控角色;另一方面,政府又是高校资产最大的所有者,因而它关心的是高校资产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率和使用的安全性以及高校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水平,并对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因此,在进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时,应着重考虑政府的需要。二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他们侧重于关心高校的营利能力和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三是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他们主要关心高校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
4.2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1)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对比项目的相关性,对比口径的一致性,衡量标准的科学性。
(2)在解析指标体系时,应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横向指标与纵向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多角度地展开思路,发挥绩效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3)注意主观指标的量化,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是一种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定性指标都具有主观性,要对这些带主观性较强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4)选择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沃尔比重分析法、指数法、因子分析法、功效系数法、隶属度赋值法(综合分析判断法)和平衡计分法。不同的方法的指标选取,赋权方式皆不相同,因此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非常关键。
关键词:电网企业 绩效评价 现状 建议
电力是与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快电网企业规模经济发展,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实现集团中长期战略目标,是亟待解决课题。而建立完善与当前电网企业集团战略匹配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概述
对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和运作效率所做的综合性评价称为企业的绩效评价。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如果你不评价,你就无法进行管理”,电网企业绩效评价在其战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电网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由两方面组成,即业绩和影响业绩的相关方面。具体说来,业绩就是工作的结果,而影响业绩的相关方面是能够影响工作结果的行为、态度、技能和能力等。所以,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既包括静态的结果评价也包括动态的过程评价。两者相互结合和促进。电网企业绩效评价过程对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是电网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实现的有力保证和支撑。
可以说,电网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的绩效评价方法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产生了如:杜邦分析法、平衡计分法、隶属度赋值法、功效系数法、经济增加值法和德尔菲法等诸多方法。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涉及到体系的设计和调整、相关配置与考核、员工激励、企业资源管理和目标管理等方面。其中评价体系设计及调整,是整个绩效管理的核心部分。
二、我国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一)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目前电网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资产经营、四好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建工作,一般财务部主要负责企业内部资产经营绩效的考核,安全生产指标的考核主要由安监部门负责,党风廉政建设指标由监察部门进行考核,人事部则是绩效目标考核、奖励的归口管理部门。
绩效考核评价主要采取工效挂钩考核、资产经营考核、专项考核和绩效管理考核等四种方式。具体说来,工效挂钩考核的标准主要围绕安全生产、经营业绩、可控费用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设置,考核结果与各责任企业工资总额挂钩。资产经营考核围绕年度责任目标进行设置,对责任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考核。专项考核主要针对重要工作指标如电费回收率、线损率、电网建设前期工作、低谷电等进行单独考核,并对有关人员兑现奖励。绩效考核主要通过签订绩效合约的方式,一般从指标类、任务类和扣减类三大方面对责任单位负责人进行考核。
(二)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
虽然目前电网企业采取了相对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但是根据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国家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我国电网企业的现行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改进。不足之处主要有:
1.指标体系分散,不够全面。主要重视从企业内部作出评价,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如缺少发展创新、人力资本、战略管理的评价等内容。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综合衡量内外部的种种关系,达到可持续性。
2.过于重视财务指标,而非财务指标考虑不够充分。
3.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不够重视。没有与现金流量密切相关的财务指标,无法反映电网企业的偿债能力。
4.定性指标过少,偏重视定量指标,并且定量定性未能有效结合。
5.考核及指标体系一般关注企业内部因素,对外部的社会责任及发展因素影响指标未能涵盖。作为双重属性,电网企业必须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提供优质的电能服务,造福人民。
6.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长远考虑和对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系统支撑。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应紧紧围绕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形成对战略目标各驱动因素的评价支撑,而不应过多关注短期经营行为。
7.绩效考核和评价执行刚性不够。基层电网企业往往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弄虚作假,粉饰指标业绩,考核评价因各种利益驱动流于形式。
三、电网企业绩效评价的改进建议
(一)电网企业绩效评价的特点
1.多层次性。电网企业股权级次延伸较长,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和业务划分形成的组织架构级次也较长,造成绩效考核评价涉及层级多。
2.复杂性。电网企业比较重视生产和安全,而往往忽视了供应及经济等层面,加强安全措施或是提高供电的服务水平都会影响到成本的增加,导致利润的降低。这些方面的矛盾,都会给绩效考核带来阻力,增加其复杂性。
3.双重性。电网企业本身具有双重性质,绩效考核既要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又必须综合考虑到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应该承担的职责。
(二)电网企业绩效评价的原则
一是绩效评价指标要紧密联系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二是绩效考核要注重效益,应以评价效益足可以弥补评价成本为前提进行。三是不能忽略非财务指标的局限性,但非财务性指标的存在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其难以用货币进行量化,具备较强的主观性,所以要适量采用非财务性指标。四是评价体系必须进行定期改进和完善。随着国家政策和电网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绩效评价体系也要与之相适应。
(三)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
1.建立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应围绕战略目标展开,突出战略重点,兼顾平衡。要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上进行综合考量,确保战略设定的覆盖面足够广。但与此同时,对于不同部门不需要刻意追求平衡,要根据根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有适当的侧重,符合企业的利益。
2.纵向评价与横向比较互相结合。西方的绩效管理理论如:平衡记分卡原理和目标管理方法,都是以业绩的纵向比较为出发点,将业绩与相应的目标相比较,强调自我的比较。而我国电网企业主要以级别划定薪酬标准,与西方企业的本质差别决定了不能照搬西方的方法。因此,现阶段实行同一岗位层次绩效的横向比较,对于我国电网企业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
3.划定绩效管理范围,定位准确。西方管理理论主张实行“公司一部门一员工”的全员绩效管理。但是对于我国电网企业来说,各岗位在工作中有较多的调配和互补,部门内部人力资源配置灵活,这些特点和要求决定了岗位绩效目标和标准的描述很难明确,且不易与公司战略直接关联。由此,电网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事务管理为主线的绩效考评方式;对于职能部门,以公司的长远战略为出发点,层层分解进行综合考评。这种绩效评价体系不但可以促进电网企业目标之星,也能对部门和个人进行较全面的综合评价。
4.科学管理,部门协作。目前电网企业的管理逐步趋向扁平化流程化的方向发展,部门间的协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带动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协作来共同促进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实现,是绩效评价指标中必须要考核到的问题。要将配合部门与责任部门联系在一起,对责任部门进行考评约束,对配合部门则安排其自主决定是否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范围。为了能够约束和激励各部门之间更好协作,可以采取类似于:“部门合作满意度”这样的共性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在部门协作互评中加大责任部门与结果接受部门的评价权重,从而实现对部门协作的有效激励。
5.持续优化指标体系。电网企业要谋求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延续一成不变的绩效评价体系,相关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优化指标的设置以及改进指标体系,与时俱进更加适应企业的特点和发展。
6.指标设定的全面性。除财务收益指标、成本费用指标、资产运营指标、安全生产指标等常用指标外,笔者认为电网企业还应重视如下指标的建设和考核:(1)偿债能力指标。不可否认,企业的偿债能力强弱是安全性的重要表现,也是衡量企业能否健康经营和财务风险强弱的重要标准。(2)人力资源指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企业不竭的生命动力,甚至关乎企业的兴衰成败,除了设立四好班子和建设企业文化等,还应定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等以期实现企业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3)计划任务指标。由于电网企业属于垄断企业,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供给和产品价格往往都由计划确定,其资源配置和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计划性。所以应该从计划投资的完成程度以及重点项目的推进情况等方面来进行绩效评价。(4)社会服务指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社会价值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电网企业的绩效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设置诸如社会贡献率、环保与节能等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龚璇.省级电网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探析.中国电力教育,2010;第10期
[2]王毓.对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
浙江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早,2005年起积极展开工作探索。2009年开始探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强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开展财政扶持政策和财政支出项目的评价。从原来的财政支出项目事中、事后绩效评价,向逐步构建“事前目标设立、事中绩效跟踪、事后绩效评价”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转变,从原来单纯的财政支出项目评价,向财政政策和项目评价转变。
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因此评价报告的质量尤为关键。影响评价报告质量的因素很多,从评价方法上看:有评价工作组评价和委托中介机构评价。对于评价工作组评价,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部门(单位)开展的评价,都是抽调与项目有关的专家或人员进行的评价,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客观上使评价结果“报喜不报忧”。因此,要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第三方评价是方向、是重点,即委托中介机构评价是主要选择。浙江省从2006年始,对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做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为配合全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浙江省资产评估协会多次与省财政厅相关处室进行沟通,详细了解该项工作的思路和要求,积极推荐相关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参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2006年,省财政厅下发了《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对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的条件、工作内容、评价程序、委托协议、委托费用、回避制度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省资产评估协会及时把相关信息向行业进行传达,配合省财政部门举办全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培训班及专题研讨会,加大全省资产评估、会计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力度。该项工作自2006年开展以来,已逐渐进入良性运行的轨道,注册资产评估师从事绩效评价的专业胜任能力逐步提高,各级财政部门对注册资产评估师从事该项工作的信任感增强。可以预计,今后我省将有越来越多的财政支出项目需要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来进行评价。
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218家中介机构入库,其中专营资产评估机构23家,兼营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195家,2010年,全省共有98家中介机构参与了338个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工作业务收入达1000万元左右(其中,省级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收入约300万元,市县区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收入700万元左右)。资产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拓展了资产评估的业务领域,锻炼了资产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能力,评价报告的质量也得到了逐年提高。现将浙江省资产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做法作一介绍,与同行探讨。
二、浙江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规范制度
2006年,省财政厅下发《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并从2006年起着手建立和完善全省绩效评价中介机构库。为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评价工作质量,2008年,省财政厅制定了《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规程》,对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操作流程作了具体规定,并要求在具体实施评价时,严格按工作流程进行操作,填写绩效评价工作底稿,以规范有序地开展评价。
(二)加强培训
绩效评价不同于审计,中介机构审计侧重于财政资金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查,把审计情况和发现的问题描述清楚,并提出相关建议。而绩效评价不仅评价财政资金的合法性、合规性,更主要的是评价项目实施各环节相应人、财、物的支撑及项目的执行情况,总结项目实施绩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因此绩效评价范围更广、要求更高。为提高中介机构的业务操作能力,浙江省评协和省财政厅绩效管理处采取业务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专家讲解和中介自身现身说法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工作要求相结合的方式,先后4次共8期,对中介机构近2000人次进行了培训。邀请绩效评价工作做得好的机构针对接受委托任务后如何组织实施评价、如何把握工作重点及应注意的有关内容,在培训班上作了系统的、现身说法式的讲解。2010年,根据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在认真整理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如何撰写评价报告”为专题进行讲解,得到了学员的充分肯定。
(三)提高评估工作质量
绩效评价目的在于应用,促进部门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预算管理和财政支出的绩效,推进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因此评价工作的质量是关键点、是生命线。为切实提高中介机构评价工作质量,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站准工作角度。部门(单位)是政府具体公共职能的受托人,也是公共资金的使用人,因而他们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效果负有责任。根据受托责任原则,部门(单位)理应对委托方——政府负责,加强对本身和所属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评价来促使其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中介机构评价也应对政府负责,无论是财政部门委托,还是部门(单位)委托,中介机构都应站在政府角度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价,这一点非常关键,在每次项目委托、培训班或座谈会时也都被反复强调。
2.稳定评价人员。要求中介机构加强绩效评价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勤钻研、肯吃苦的绩效评价人员,原则上在杭入库的中介机构里从事绩效评价的人员不少于6人,非在杭入库的中介机构的不少于4人,并确保人员的相对稳定。
一、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的绩效评价框架
绩效评价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衡量并提高绩效,这个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绩效工作本身就是管理的一个部份,而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的绩效评价也是如此,统一于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的全面管理之中,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框架。概括地说,体现在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的3种重要文件中: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年度计划(Performance Plan);年度工作报告(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Report)。
一是战略规划明确绩效评价的体系。美国联邦审计机关从2000年开始实施战略规划,每2年作调整修正,2004年开始变更为每3年调整修正,现共了《2000~2005年战略规划》、《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4~2009年战略规划》、《2007~2012年战略规划》。各战略规划阐明了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的使命、职责、核心价值、战略目标及细化、实现战略目标的主题和方法等等,其中包括自身工作绩效评价的框架、方法与指标体系。
二是年度计划细化并设定当年绩效指标值。美国联邦审计机关根据战略规划及各年度的具体情况,会制定一份年度工作计划,详细说明当年的工作目标和重点,明确具体工作策略。同时,根据战略规划确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解设定当年要达到的绩效指标值。
三是年度工作报告评价当年绩效结果。美国联邦审计机关每年会一份年度工作报告,对当年工作做全面的总结,其中包括对自身工作的绩效评价,计算并说明各项绩效指标值的实现情况。
二、美国联邦审计机关最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目前采用一套围绕结果(Results)、客户(Clients)、员工(People)和内部运作(Internal Operations)等4个方面,包括16个定量指标的体系测度自身的工作绩效。
结果指标:重点测度作为实现美国联邦审计机关使命的基础性的结果及实现结果的进程,共有4个指标。
“当年财务效益”――指因审计而提高了政府绩效并实现的可用货币计量的财务效益,以实现的数值表示。
“当年其他效益”――指因审计而提高了政府绩效但又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效益,以根据审计而采取的动议(Action)的数量表示。
“4年前建议的落实百分比”――指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考虑审计建议的采纳有个客观过程,以4年前的年度审计建议已落实数量占原提出数量的百分比表示。
“当年有建议的审计文件比例”――指当年审计文件提供审计建议的情况,以含1个或1个以上审计建议的审计文件占审计文件总数量的百分比表示。
“当年财务效益”和“当年其他效益”是两个比较复杂的指标。美国联邦审计机关将“财务效益”和“其他效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政府机构根据审计报告或建议而提高了公众服务所带来的“财务效益”和“其他效益”;第二类是审计机关向国会提供信息而导致了法律或法规的改变所带来的“财务效益”和“其他效益”;第三类是由于审计工作促进了政府机构核心业务流程的改善以及政府范围内的管理改革所带来的“财务效益”和“其他效益”。“财务效益”与“其他效益”的区别在于“财务效益”可以货币来计量,而“其他效益”难以用货币来计量,这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诸如信息系统技术的安全化和各州儿童福利机构的业绩改善等分布广泛的各类事项。其中“财务效益”由三个来源构成,它们分别形成于:当审计工作促进了国会和行政部门采取行动,而(1)降低了各项联邦计划或活动的年度营运费用;(2)减少了各项项目的成本或补助津贴支出;(3)提高从债务收回、资产出售、税法改变和用户收费等项目中得到的收益。美国联邦审计机关为计算“财务效益”建立了一整套的政策和程序,全部项目以净现值计算,用于财务效益估计的所有资料来源于独立的第三方。
客户指标:测度审计机关为其主要服务对象美国国会的服务质量,共有“当年向国会提供证词数”和“报告及文件的及时性”2个指标,比较简单直观。
员工指标:主要测度美国联邦审计机关在员工队伍管理及为员工提供服务工作方面的质量,共8个指标。主要有“当年招工计划完成率”(New Hire Rate)、“录用通知接受率”(Acceptance Rate)、“当年职员保留率――考虑人员退休 ”(Retention Rate With Retirement)、“当年职员保留率――剔除人员退休”(Retention Rate Without Retirement),以及通过第三方公司进行职员满意度问卷调查从而反映员工在“职员发展”、(Staff Development)、“职员利用”(Staff Utilization)、“领导能力”(Leadership)、“组织气氛”(Organization Climate)等4方面的满意度指标。
内部运作指标:主要考察美国联邦审计机关内部业务工作支持机构的工作质量,共2个指标。一是“帮助完成工作指标”(Help Get Job Done),二是“工作生活质量指标”(Quality of Work Life)。两个指标均由员工根据31个相关支持工作对自己的重要程度和自己的满意程度分别打分,分值为1~5分,越重要或越满意分值越高。最后由系统综合2个分值计算指标值。“帮助完成工作指标”主要反映帮助员工完成工作的网络服务、IT支持、邮件等21种服务的质量。“工作生活质量指标”主要反映与员工工作生活质量有关工资福利、办公场所条件与安全、员工安全与健康等10种服务的质量。
三、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新发展
目前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2000年以来逐步形成的,从其发展过程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绩效评价由定性定量结合逐步走向以定量评价为主。查阅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的有关文件,在其《2004~2009年战略规划》中,还提到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以及部分地采用平衡记分卡进行绩效评价。但在实践中,美国联邦审计机关力求更多地采用定量的办法,在其最新的《2007~2012年战略规划》中,没有定性评价及平衡记分卡的提法,而指出主要采用定量绩效评价。
二是绩效评价定量指标在不断拓展和完善。2000年以前美国联邦审计机关主要用财务效益、其他效益、报告数量等反映工作成果的定量指标来测度绩效。2000年以后开始尝试建立更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并逐步进行较大范围的指标重构,增加了涉及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员工管理、内部运作等方面的指标。目前美国联邦审计机关已考虑增加有关与联邦其他监督机构合作关系的指标。
四、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
从美国联邦审计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发展来看,虽有美国国情及思维的特殊性,但也有一些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是充分体现了“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哈佛大学教授巴达赫说过,作为当代政府改革的实践指南,公共管理“最核心的观点是为结果而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在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专门体现“结果”的绩效指标,将财务效益与非财务效益并重,并辅之以操作性强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了绩效评价“结果导向”的重要理念,也反映了审计工作效益的多样性。
二是充分体现了“客户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在美国联邦审计机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设计了关注外部客户――美国国会的指标,还有关注内部客户――员工的一系列指标,这符合现代绩效管理倡导的“职能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