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投融资奖励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融资奖励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2013年,经济建设工作要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各级财政工作会议和区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政府融资工作,进一步完善财政评审制度,规范镇级基本建设管理,努力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为实现“两年争先、四年领先、六年率先”奋斗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要点及主要措施

(一)全力攻坚克难,突破融资瓶颈

继续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细化落实各项措施,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确保政府融资到位50亿元,力争60亿元以上,为美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1、创新融资手段。除继续建立与各金融机构信贷合作关系外,努力探索新的融资途径,即采用权益性融资、债券性融资手段进行融资。一是推进公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项目;二是推进公司资产证券化融资项目;三是推进自来水公司区域集优票据项目;四是尝试发行私募债项目。

2、优化债务结构。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经营理念,不断优化债务结构,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一方面通过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集合债、私募债等低成本融资项目来置换信托等部分高成本融资项目。另一方面通过盘活道路、设备、管网、泵站等资产,实行融资租赁,以此置换一些敞口银票及委托放款等短期融资业务。三是大力推进目前国家信贷重点支持的城镇化建设、水利建设、老城改造等项目,力争使这些项目得到相关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3、规范平台管理。通过培训、辅导、交流等手段,帮助各投融资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逐步建立程序科学、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通过盘活公有资产,发挥经营性土地资产融资功能,力争在抵押物这个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同时,通过构建企业盈利模式,把各公司打造成有稳定现金流支撑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融资能力。

4、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办法与措施,督促各国有公司加强财务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提高投融资效率,扎实推进实体化经营。一是科学测算并下达年度投融资计划任务,确保年度各项重点工程资金的顺利支付和正常的还体付息;二是制定投融资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将融资任务和日常管理工作质量列入考核内容。另外,配合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2013年金融工作考核办法》,以争取各金融机构对政府融资工作的最大支持。

5、防范债务风险。一是强化计划管理。力争将年度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内容,强化政府性债务计划管理,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增强债务管理的科学性、可预见性和可执行性。二是建立偿债资金准备金制度。要尽快研究制定本区偿债准备金管理办法,建立政府偿债准备金制度,切实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提高政府性债务偿还能力,维护政府信用。

(二)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发展

围绕区政府确定的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在拓展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形象、片区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在工程建设推进关键节点中,发挥好应有职能,促进城市形象大提升,城乡统筹发展上塑新貌。

1、拓展城市规模。围绕打造东部新城目标,计划投资60亿元,推进金通三大道、世纪大道东延、青年路东延等一批交通工程,同时,推进通富路北延、金通二大道等续建工程,加快与主城区全方位对接。

2、提升对外形象。继续推进城东新区核心区建设,提升银河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开发水平。实施通吕运河两岸改造工程,提升改造世纪公园,继续实施城区截污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服务控违拆违、立面出新等专项整治工作,持续优化城市形象。

3、推动片区发展。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服务片区发展,着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片区格局。以余西古镇、进鲜港、忠孝文化园为重点,丰富城市后发展空间,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东南生态片区。以家纺产业为支撑,打造产业高度发展、功能配套齐全的南部活力片区。以沪通铁路开工建设为契机,加快联动发展,建设以高端制造、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为特色的西部滨江片区。以石港科技产业园为引领,建设组团清晰、协调互动、集约发展的北部综合片区。

4、加快城镇建设。加快研究小城镇建设扶持政策,完善收益分配办法,拓展城镇化投融资渠道,增强镇级开发建设动力。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高起点规划一批新型社区,打造农村新型社区样板。

(三)强化职能履行,提升管理水平

以基层财政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科学制定各项标准,细化各项措施落实,加大培训及考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提升财政投资评审质量,努力提高财政经建管理水平。

1、规范程序管理。一是重点推进基层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以基层财政建设年为契机,通过举办培训、制定工作手册、现场辅导等形式,对基层涉及政府投资项目决策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竣工使用阶段须做的工作及财务核算要求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基层掌握和执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做到财务核算规范,资金专款专用。二是加强决算资产管理。近几年来,政府投资项目投入巨大,但由于项目建设主管单位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造成建后资产权属不明晰、管护责任不到位及帐务登记不实等情况,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为此,要对近几年竣工的政府投资项目逐一进行梳理,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快完成财务决算,办理资产移交登记,落实资产管护责任。

2、提高评审质量。加强项目前期评审。通过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服务力度,对项目招标文件,特别是BT项目招商文件及合同加强审核;推进审核办法创新。探索背对背同步编制办法,有效降低目前仍存在的工程量核实不细致、部分工程缺项漏项现象,为项目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加大项目过程控制。与相关部门一起研究价格确定办法,积极推进分包工程、分项工程及部分主要材料公开招标办法,降低投资控制风险;实施项目后评价制度。对已建成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事后评价,发现问题要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资金效益。

3、完善管理办法。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拆迁管理办法,提高拆迁及安置效率。①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并下发拆迁及评估工作规范,明确拆迁及评估工作的相关程序和方法;②制定并下发拆迁安置资金包干使用管理办法,将拆迁费用、安置费用及用地费用全部纳入包干范围,实行费用总额核定、专项核算、专款专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自行平衡的原则;③制定并下发拆迁项目考核奖惩办法,提高拆迁进程。

(四)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创先争优

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会议精神,钻研各项业务知识,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创先争优。

1、加强调查研究。以“三解三促”、“五走进五服务”活动为基础,经常深入基层、深入部门、深入一线,加大调研力度,积极为领导提供前瞻性决策信息,主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2、改进工作作风。强化主动服务意识,认真抓好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督查落实,优化工作流程,把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率、快节奏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2篇: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被拆迁人可依法选择货币补偿或房屋产权调换的拆迁补偿安置方式。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市住房保障房产管理部门每半年公布一次市区新建普通商品住宅市场交易均价,以指导房屋拆迁评估。对居住用房选择货币补偿的,拆迁人在依法支付拆迁补偿金额外,按被拆迁房屋合法建筑面积给予200元/平方米的一次性补助。

二、老城区实行分区域定点安置

依据市区城市规划、土地级差和行政区划等因素,将市区划分为老城区、区和新区三个区域。

鼓励市区居住用房拆迁由老城区向外疏散跨区域安置。老城区范围内房屋拆迁,拆迁人应提供至少一处安置房源供被拆迁人选择。老城区范围内的被拆迁人选择老城区安置房源的,按被拆迁房屋合法建筑面积1:1定点安置;选择区的,按被拆迁房屋合法建筑面积1:1.2定点安置;选择新区的,按被拆迁房屋合法建筑面积1:1.4定点安置。被拆迁人只能选择一处安置房,在定点安置面积标准范围内,按市物价部门核定的安置房价格执行;超出安置面积标准的,超出部分按市物价部门核定的市场销售价执行;实际安置面积没有达到安置面积标准的,不足部分由拆迁人按200元/平方米给予补偿。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方式且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可纳入保障范围,符合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可优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用于拆迁安置的中低价位商品房实行不同区域不同价格优惠。市物价部门负责会同住房保障房产管理部门按老城区、区和新区,分别以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宅市场均价低5%、10%和15%标准预核中低价位商品房价格,根据拆迁时点结合市住房保障房产管理部门定期公布的市场商品房交易价格,核定拆迁人制定的拆迁实施方案确定的安置房价格。

区和新区范围内拆迁安置仍按原相关政策执行。

三、多渠道筹集住宅安置房源

提高配建比例,增加安置房源。在老城区范围内,新建普通商品房项目安排不低于住宅总建筑面积10%的商品房安置房源。在区范围内,新建普通商品房项目安排不低于住宅总建筑面积20%的中低价位商品房。新区可实行定点安置与配建相结合的办法。

组织团购房源,扩大安置范围。市住房保障房产管理部门要根据市场价格和普通商品住宅房源情况,向拆迁人提供房源计划,组织拆迁人与开发企业签订《商品房团购协议》,给被拆迁人更多的安置选择。

加快定点建设,保障安置需求。为不断疏散老城区人口,在区和新区范围内,选择符合规划要求、具备建设条件的地块,成片定点建设中低价位商品房。市住房保障房产管理部门根据拆迁安置预估需求,会同市规划、国土、城乡建设等部门提前制定下一年度拆迁安置房建设年度计划,落实具体建设地块,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要加大市、区两级国有投融资平台参与开发建设中低价商品房的力度,切实满足市区拆迁安置需求。

四、规范认定房屋性质

被拆迁房屋用途分住宅用房、营业用房、其他非住宅房屋。营业用房是指规划、住房保障房产管理部门确认的直接从事营业活动的商业服务用房,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直接从事对外营业的部分)、娱乐、餐饮、服务行业的用房,土地使用权供给方式按土地使用证确定;其他非住宅房屋包括营业用房的配套用房,生产、办公、仓储、医疗、文教、交通运输、手工作坊等用房。

被拆迁房屋面积及用途不明确的,由市规划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对被拆迁房屋所涉及土地性质、取得方式、面积等不明确的,由市国土部门依法确定。

五、统一拆迁奖励补助标准

第3篇: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一、年金融工作开展情况

(一)信贷投放力度加大

为进一步调动全旗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订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由于政策对路,使金融投放大幅增加。截止月末,全旗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1.63亿元,同比增长了31.79%;各项贷款余额18.16亿元,同比增长了17.77%。人险保费收入6990万元,各项理赔支出723万元;财险保费收入1816万元,理赔支出578万元。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农牧业产业化资金的扶植力度,基本满足了中小企业、农牧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37亿元,比年初增加1.0亿元,增长3.36%,农牧业贷款余额14.57亿元,比年初增加5.13亿元,较年初增长了53.54%。两家小贷公司累计发放支农贷款9309万元,期末贷款余额4425万元。

(二)融资功能进一步增强

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四个平台共同发挥作用,增强了政府项目、中小企业、“三农”融资能力。投资公司为第六中学融国家开发银行贷款7000万元,年初进入放款程序,至月底已申请到位资金4300万元,是金融办成立以来融入的第一笔资金,同时也实现了开行贷款在“零”的突破。另外利用担保平台为谷丰粮贸、草业、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小企业融资万元。

(三)大力实施“引进银行”工程

今年在引入包商银行的基础上,成功地恢复了建设银行,同时与山区农村合作银行联系在建设一家村镇银行。预计村镇银行年内即可营业,包行、建行在年可投入运营。通过“引进银行”工程进一步健全了全旗金融体系,活化了的金融市场,有效地形成良性竞争,使全旗金融形成多元竞争、健康发展的格局,真正惠及民生、造福百姓。

(四)有力地营造诚信环境

旗委、旗政府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协调指导,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成立了政府旗长任组长的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见,使金融工作纳入了地方政府的宏观协调管理范畴;金融办积极推动政银企合作,上半年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项目42项,召开银企座谈会沟通信贷信息,促进银企合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在引进银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诚信,牵头组织信用社2300多万逾期贷款清收工作,以引进大棚养滑子菇为着力点,解决设施农业发展难题,化解贷款风险,即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又有助于贷款回收,还能净化金融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五)加快了产业化进程

农牧业产业化是农村牧区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支持产业化建设和小企业发展是旗域经济的重点,是信贷投放的着力点,是研究破解产业化和小企业发展进程中的资金瓶颈的有效途径。我们已深入到有关乡镇进就农牧业产业化进行了调研,组建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牧业龙头企业培植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有效解决农牧业产业化融资难的问题。

(六)组建了乡镇金融机构

根据年初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各乡镇苏木成立了金融工作领导组织,明确了分管领导,确定了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金融工作,打开了金融工作上下联动的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金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从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上发现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信贷规模较小,存贷差过大,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

(二)小企业融资艰难。由于县域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发放贷款需要层层审批,贷款周期较长。银企信息不对称也是主要因素,企业对银行的贷款政策了解极其有限,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以及信用程度没有准确的把握。双方掌握信息的不对称,制约了银企之间的合作,是形成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矛盾的重要原因。

(三)鑫汇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承担着大量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目前由于公司刚刚运营,公司没有现金流,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资产质量欠佳,尤其是3000万元现金资本由于财政局借回,致使公司在各家银行验资准入环节遇到了一定的阻力,这既影响准入条件,又势必影响后期的抵押担保规模。

三、年的金融工作安排

(一)制定年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考核办法,加快信贷投放步伐。

(二)继续做好引进银行的后续服务工作,争取再引入1家新的金融机构。

(三)利用鑫汇投资有限公司、金融办担保平台及鑫桥担保公司为小城镇建设、中小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融资,力争实现融资超过5000万元。

(四)清理、整顿和规范我旗寄卖行及投资公司,引导寄卖行业及各类投资公司健康、有序发展,避免金融恶性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对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及微小金融机构的监管。

为完成年上述金融工作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是制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办法》,通过建立贷款投放的正向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项目,召开银企座谈会沟通信贷渠道。

第4篇: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根据市委要求,现将我们财政局20__年来的履职情况简要述职如下:

一、领导班子履职情况

20__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财政局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和打造独具特色“经济小巨人”的总体目标,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强化大局意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财政改革有了新进展,班子执政能力有了新提升,圆满完成了全年财政工作任务,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积极培植财源,圆满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

20__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铜价大幅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对我市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面对困难,我们正视严峻形势不悲观,抓住有利机遇不错过,咬紧发展目标不动摇,着力从激发财政增收的内在动力入手,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培植财源,努力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积极支持工业发展。安排新产业发展资金12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200万元,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认真落实激励政策。根据对县(市、区)财政翻番、企业纳税大户奖励办法,安排企业纳税大户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县(市、区)财政收入翻番奖、乡镇超收奖等资金共计546万元,对纳税大户和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县(市、区)进行奖励。鼓励企业多纳税,激励县(市、区)加快发展。强化税收征管。加强财税库横向联系,开展税源调查,及时把握和分析财政收支文秘杂烩网动态,提高收入组织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强化征收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这些有力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各部门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有四个明显特征,一是收入总量增长快。20__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6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市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与20__年19.6亿元相比较,基本实现两年翻番。二是收入质量稳步提高。20__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1,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91.8,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8个百分点。全市人均财政收入超过3000元,达3276元,比上年增加683元,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设区市中列第三位。三是园区财政实力迅速壮大。全市工业园区提供财政收入11.2亿元,比上年增收4亿元,增长55.5。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收入4.93亿元,增长115.1,在20__年翻了两番多的基础上,20__年又实现一年翻一番。四是县乡财政发展势头好。20__年贵溪市财政总收入以总量23亿元连续六年居全省县(市、区)第一位,余江县、月湖区财政总收入跨上2亿元台阶;余江县财政总收入以84.5的增幅在全省县(市、区)排名第二;乡镇财政异军突起,全市37个乡镇街办,过1000万元的乡镇26个,比上年增加13个,翻了一番。其中:过亿元的乡镇3个,比上年增加1个。全市所有乡镇财政总收入均超百万元,贵溪市实现乡乡过千万元。

(二)优化支出结构,有力支持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20__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首次突破30亿元,达32.3亿元,增长33.2。比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超出16亿元。这既体现了上级财政部门对我市转移支付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争取的结果。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增强财政支出保障能力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财政支出管理措施。一是完善预算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和完善一般预算标准定额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行综合财政预算,逐步将所有政府财政性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统一管理,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单位自有资金、政府性资金的统筹管理。预算安排时,着力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做到四个确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支出的需要。二是严把经费审核关,努力做好节支文章。对各部门、单位提出有关要求增加工作经费的报告,进行认真审核,从严把关,及时提出合理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加强市级重点工程预决算审查,审查金额6.89亿元,核减投资1.71亿元,核减率24.8,为政府节约了大笔资金。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市直共完成采购预算金额5444万元,实际采购4673万元,节约资金771万元,节约率14.2。三是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严肃财经纪律。对54个行政事业单位20__年度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做好20项强农惠农资金的检查监督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教育、政法等各项经费跟踪检查,不断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管理。

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优化了我市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生投入力度更大。为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80项民生指标,全市各级财政加大了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全市筹集资金2.66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安排5400万元,投入均超过20__年一倍以上,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四个全覆盖”,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实实在在地共享了我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措施更加有力。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大框架城市的发展思路,投入1.28亿元建设鹰雄大道,投入7000万元建设龙虎山大道延伸工程,投资4300万元对206国道天禄收费站至龙虎山景区一级 公路进行改造。三项道路工程都已全面竣工通车。继续投入3000万元支持体育中心场馆建设。继续投入617万元,支持人民医院科技楼建设并投入使用,改善了市民就医条件,继续投入520万元进行公园改造,为市民休闲活动增添了新的场地。三是财政支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财政支农支出3.19亿元,增长27.8,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全市21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累计落实财政扶持资金3807万元,新建成一批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四是维稳投入进一步加大。20__年,用于公安政法经费达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1%。筹集资金2300万元,为全市国有和国有控股已改制及困难企业7000名在职人员、1.1万名退休人员解决了医保、社保等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对于20__年内实施的各项财政改革,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做好各项改革调研工作,及时化解改革进程中发现的各种矛盾与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一是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扩面工作进展顺利。在20__年6个试点部门(13个预算单位)的基础上,20__年将改革扩大到已编制部门预算的32个政府部门和10个党群部门的161个预算单位。二是以契税为龙头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征管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实施了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征管。三是建立了强农惠农政策中涉农补贴资金的“一卡通”制度,全面实现了“一卡通”县乡联网,健全了“一卡通”监督机制,确保了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四是农村综合改本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清理化解工作顺利推进,取消了对国有农场在土地承包费外由农工自行缴纳的农业税和在土地承包费内由国有农场统一缴纳的农业税,使国有农场农工享受了与当地农民一样不再缴纳农业税的政策。五是积极推进“乡财县代管”改革。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实行了“乡财县代管”。这些改革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强队伍建设,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是财政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增强财政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抓学习培训,着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形势教育、政策教育、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进行“政务环境优化年”政治理论封闭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宗旨教育和廉政教育,并发动全局干部深入开展“三查三看”活动,查找个人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认真抓好整改提高。为了提高全市财政系统干部职工业务水平,组织包括县区在内70多名干部赴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学习培训。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卫东为全局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课。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全局干部职工政治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是抓执行能力提升,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局党组十分重视提高班子成员和科以上干部的执行能力,把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局干部职工的实际行动。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协调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科室负责同志,大力做好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联建共创”、“挂点督导乡镇”等各项中心工作,新农村建设、联建共创、综合治理等十一项工作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根据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立足财政部门职能作用,做好灾害财政应急保障工作,迅速启动了《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市本级财政累计拨付上级救灾资金564.5万元,市本级财政追加安排救灾资金405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市各行业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在挂点督导乡镇工作中,认真落实“七加二”工作任务,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一名科长作为挂点督导联络员,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班子成员到挂点督导乡镇,深入村委会、村小组宣传中央和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检查督导7个方面工作和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一大四小绿化工程和回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按照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和机关捐款28350元,支持锦江镇28个自然村卫生清洁工程设施建设。为了贯彻落实好市委六届五次会议精神,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局班子成员率相关科室同志,到园区企业开展调研,认真进行分析测算,提出“争资金上项目,加大投入促园区发展,打造融资平台支持企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具体建议和措施,切实帮助企业在困境 中求发展,拓宽在困难时期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财政增收的工作思路。

三是抓队伍建设,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班子建设方面,坚持民生集中制,加强班子成员沟通交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组织原则,广开言路,广征博采,在班子内部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每一位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抓好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规范了科学民主决策程序,规范了财政机关处理群众行政诉求行为,制定了《市财政局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市财政局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对内着力推进“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一支好队伍,营造一个好氛围,创建一个好机制,树立一个好形象”;对外向社会郑重作出“八项服务承诺”,即“待人热情、政务公开、办文快捷、责任落实、服务主动、行政依法、答复满意、为政清廉”。精心打造“效率、温馨”机关,讲文明、爱学习、重服务、比奉献、争先进的新风在全局上下蔚然形成,促进了我局工作的整体推进,20__年我局在全省财政系统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中获得第三名,受到省财政厅奖励表彰。

四是抓廉政建设,树立机关清风正气。始终坚持“两个务必”,以自身廉洁自律的表率示范于全局干部职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科室负责人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廉政责任分工,将管理业务工作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做到一岗双责;加强和完善财政部门内部制约机制,针对重点岗位,重要环节,严格执行相关监督制约制度,将预防关口前移;实行政务公开,将有关政策、法规和执行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切实抓好由财政部门牵头实施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集中采购、“乡财县代管”等管理制度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了我市财政工作运行的廉洁高效。一年来,全局工作人员未发现不廉洁的人和事。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20__年,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全市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财政收入结构有待优化,抗风险能力不强。铜企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很大,达60以上,而且铜加工企业中初级产品加工企业所占份额较大。20__年9月开始暴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由于铜价大幅下跌,很多铜加工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被迫停产或半停产,对财政收入造成极大影响。

二是财政支出结构仍不尽合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支出面散,监管困难等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积极改进。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着力创新财政体制机制,积极应用财政贴息、奖励、税收、担保等财政政策手段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大力支持铜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大力支持非铜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财政发展后劲,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抗风险能力,增强财政实力。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倡过紧日子思想,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千方百计挤出资金用于支持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保增长、保税源、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大决策落实”的“六保”目标。

三、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履职情况

第5篇: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关键词:政府 知识产权 文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57-02

1 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中的概况

1.1 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中的立法概况

我国加入WTO的最近10年来,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修改,在立法精神、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手段等方面,更加注意在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同时,做到与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的相一致。

除此之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其他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也相继出台为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提供了有力依据。全国各地知识产权立法方面的工作——在国家立法宏观指导下,纷纷制定出台地方法律文件。

1.2 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中的执法概况

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体系,实行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工作机制,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近年来,在国家的统一执法带领下,各地纷纷开展“雷雨”、“天网”等专项保护工作,集中整治侵犯商标专用现象,及时处理专利恶意侵权案件、查处假冒专利行动,遏制专利诈骗,有力打击了专利侵权假冒行为。

1.3 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上的信息化交流概况

(1)专利电子审批系统。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之一,该系统一方面将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批的全流程的电子化,即在专利审批的整个过程中采用基于电子信息传输并且以电子件作为审批依据的审批流程,专利案卷的纸件可以不必再执行审批工作的各个部门之间流转,从而降低了纸件案卷的流转和存储成本。

(2)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2008年新收集了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并在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将全部数据重新清理,整合和加工,为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和中国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准备。同时中国完成服务系统,为两大系统投入使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1.4 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中的教育培训概况

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大力实施千百万知识产权人才工作,首先是在湖南设立知识产权培育基地(全国首个);选拔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知识产权系统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以及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人才培养。展开高层次人才培训,中长期进修。(制定国家知识产权局中长期出国(境)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中长期出国培训管理工作);此外,政府在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中的教育及在人才培训当中不断深入,分级别、分层次、分类别地培养人才。

1.5 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中的创造运用的概况

(1)多措并举,统筹谋划,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支撑体系。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专利技术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展示交易中心38家,各类型大型展会,对接会相继成功举办。

(2)着力培育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规范专利质押贷款行为,培育和促进知识产权融资机制的形成,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创造性地开展企业帮扶工作,积极支持企业运用金融等手段紧密结合,实现商标无形资产的资本化工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1.6 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中的宣传概况

近几年,中国知识产权各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宣传工作,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国家知识产权局精心组织了2010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联合等25个部(委)成立宣传周活动组委会,通过举行启动仪式,召开新闻会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创造·保护·发展”为主题的知识产权宣传普及。通过音视频、网络等多种媒体报道28万余条,全国各地共举办了500余项宣传活动,参与人数达上千万,取得了较好宣传效果和社会反响。

2 中外知识产权战略的差异

(1)保障力度不同。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其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众多工作内容之一,而国家知识产权局是国务院主管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的直属机构;其次,知识产权的立法,都是基本的法律,附带法规不足;再次,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力度不足,属于补偿性赔偿,威胁力度低。在日本,建立了知识产权总部,部长是日本首相,成员包括了内阁成员和专家,其地位较高;而且其修订的附带法规较多,能够全方面深入保护。在美国,根据知识产权战略需要,通过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大大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另外,外国对于知识产权侵权一般采取惩罚性赔偿,其威胁力较大。

(2)可操作性不同。相对于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韩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更具有可操作性,明确了具体单位的具体目标与行为方案,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而中国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上,附带指导方案不足。日本也坚持每年制定推进计划和明确的指标、完成方式、方法,促进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

(3)目标明确性不同。韩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目标较为明确,细分目标较多,例如对创新技术产权化、商业化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中国知识产权目标性不强,没有较为明确集中的战略目标,较多泛泛而谈。而美国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也制定了较为明确的工作步骤和五年计划目标。

(4)创新型程度不同。过去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甚少学习外国的优秀做法,只是一些知识产权发展的基本要求,但近年的知识产权战略有明显的进步;而韩国、日本作为新生知识产权强国,其知识产权战略结合了多国的优秀经验,通过模仿创新,成为了自身的战略工具。

3 对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建议

3.1立法方面

构建完整的专利奖励措施,对于专利奖励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普遍性。既要有专利奖励办法,也要有专利申请资助办法。针对性在于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行业或重点领域,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节能降耗减排等该地区地区面临的现实疑难问题起到重要作用的专利进行重点奖励。普遍性体现在对所有专利授权人进行专利资助,对其专利申请一系列费用付出进行合理的补偿;与此同时,对于没有获得专利、但其发明创造仍有一定创新性或新颖性的人给予少量补偿,鼓励其再接再厉。这对于形成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也有较好的提升作用。

3.2 执法方面

完善知识产权执法方面的工作,我国的各个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强合作,通过立案协作,案件协办,联合执法等方式降低维权的成本,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明确自己的职责,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提高效率;各个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其知识产权报不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各个地区的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打击侵权行动。

3.3 信息化交流方面

(1)加强与完善网络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及其相关配套项目”和“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局内部分”这两大系统,一方面实现专利审批的全程电子化;另一方面,充分收集各国关于知识产权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整合梳理,充分发挥其系统完整、可用性好的优势,推进了信息资源建设和标准化工作。

(2)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平台建设,发展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国际的合作,走向国际舞台是构建知识产权文化的必然要求,开展各种交流活动能更好地促进知识产权信息的国际交流。组织开展升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认定工作;强化产学研联合,促进专利技术转化实施。通过信息传播网络技术形成信息化平台,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打造更加便捷的渠道。

3.4 教育培训方面

(1)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文化系统,横向纵向深化发展。全国知识产权文化系统相关部门应深化人员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展开相关培训。不同部门结合部门业务开展特色活动。

(2)把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作为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一个重要战略手段方针来实施。目前广东佛山南海、浙江已经成功将知识产权教育嵌入到中小学教学当中,下一阶段应该加快实施其工作的大规模推广。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传播手段,构建一系列另孩子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新模式。

(3)关于知识产权专业培训必须注重其专业性与技术性。培训也需要集中性针对性。吉林省通过政府牵头,根据地方特色产业举办产业内知识产权培训,针对性集中性极强,取得的效果也明显。与此同时,行业内部交流学习得到加强,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当中,行业内形成更具强大力量迎接外国的挑战。

3.5 创造运用方面

(1)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项目。让知识产权交易更加方便,以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审查知识产权无瑕疵且承购办理转让手续,给交易者带来安全的交易环境。最后能够有效地规范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有利于政府对知识产权交易信息的掌控,而作为政策制定、施行的风向标。

(2)降低服务手续费用。在知识产权项目初建伊始,政府应该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条件,激发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降低手续费用,全程由由专业知识人员指导,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知识产权服务方式。这有助于形成繁荣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3)建立专家与中小企业联络制度,加强点对点技术扶持;深入实地走访、进入企业调研;建立合理有效专家与中小企业联络方式。有利于企业信息及时反馈到政府,使政府服务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实到企业当中。也有利于政府决策信息第一时间传达至企业,帮助企业完成经营调整。

3.6 宣传方面

全国范围内各省的宣传工作迎合了时代特色紧扣时代主题,如奥运、世博、亚运等时代主题,在日后的宣传工作中宜结合大型赛事、博览会等宣扬知识产权文化宣传方式多样化、创新化:传统宣传方式如山东省的宣传手段有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高层论坛、召开新闻会、知识产权问卷调查、开展知识竞赛等等。在宣传工作中提倡运用现代化手段,如网络、移动媒体、户外广告等多种方式,更加全面地展开工作,使得宣传对象普及化,分层次多方位地进行。

第6篇: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1.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积极开发交易产品,健全配套的登记、结算、信息等制度,搭建交易平台,培育交易市场,完善交易服务,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交易。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区域主体功能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结合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科学确定各地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合理制定碳排放权分配方案,选择减排任务重或潜力大的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包括总量目标、配额管理、监测报告核查、交易、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等要素的碳排放权交易基本框架体系。试点地区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健全管理机构,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2.鼓励企业通过产品低碳认证。按照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积极推动低碳认证工作开展。组织企业开展低碳系列认证知识交流会,开展低碳认证制度建设研究工作,以产品为链条,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产品低碳认证标识向社会推进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以公众消费选择引导、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

    3.提高全社会参与水平。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的办公节能管理,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大设施低碳化改造力度,推进低碳理念进机关、校园、场馆和军营。逐步建立低碳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制订政府采购低碳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推动行业开展减碳行动。制定钢铁、化工、石油、建材、煤炭、轻纺、有色金属、交通、建筑等行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方案,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鼓励企业完善促进节能低碳生产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节能低碳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积极承担低碳发展责任。选择全省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企业,试行“碳披露”和“碳盘查”,开展“低碳标兵”创建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多种形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组织开展家庭、学校、社区、农村等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1.适时修订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适时修订已出台的节能、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规、条例、行政规章。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管理条例、标准制定中的引领作用,参与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同时对我省相关法规做出补充、修订和完善,切实保持各领域政策与行动的一致性,发挥协同效应。

    2.及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规章、条例、标准。根据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总结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建章立制的经验,确定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满足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政策框架和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和工作要求。在制定和实施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各领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制定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制度及统计、检测、核算、考核制度,信息披露和管理制度,以及反映我省特点的配套法规、标准。

    3.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实施。按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加强相关领域的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形成督查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建立监察与帮促服务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各市、重点用能单位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为落实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提供支持。

    4.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宣传、法律教育力度,提供法律服务,保护合法权益,依法明确企业责任、政府职责和公众义务,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经济支持体系

    综合运用财税、投资、金融、价格和收费等多种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投资导向目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加大政府引导和调控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支持体系。

    1.财税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主导作用,建立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渠道,确保资金到位和高效使用。设置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以及在农业、森林、水资源等领域的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从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财政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加大财政专项引导资金,落实节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大力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新能源应用工程,促进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公共机构、商业和居民生活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支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完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对节能环保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对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给予企业所得税抵免,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政策。对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现有建筑的节能实行税收优惠。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促进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对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及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实行税收优惠,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健全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继续实行《省级机关节能降耗考核奖励办法》,鼓励机关单位对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用电设备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调整政府采购目录,完善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监督制度,定期公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补充清单,实行节能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加强对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

    2.投资政策。完善投资政策。规范和完善投资管理政策,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投资,引导投资更多地投向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审批程序,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低碳产业投资项目,要简化投资审批、核准手续,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准入标准。鼓励拥有先进低碳技术的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完善循环经济投融资促进体系,将由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变为以市场选择为主。优化投资结构。合理确定政府投资规模,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促进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非化石能源发电、新能源产业、低碳技术研发、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以及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等领域倾斜,提高对低碳试点和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发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能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有效引导企业生产和公众的高碳化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创新投资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投资机制。政府引导资金,要灵活运用补助、贴息、杠杆基金等手段,探索建立以政策性投资公司、专业化担保公司和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投融资新模式,引导并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绿色发展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标准,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重点耗能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社会化服务。

    3.金融政策。加大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提高能效、节能减排技术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低碳高效环保项目实施金融倾斜,大力扶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加快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多层次低碳金融保险市场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增强对农业、水资源、渔业等行业的金融保险服务,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低碳经济领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利用中国清洁发展基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支持我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4.价格和收费政策。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助手段,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温室效应成本的资源价格机制,推进一次能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推进水资源价格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电价机制。完善输配电价,竞价上网,以发电与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按照成本定价为目标,兼顾通胀形势和不同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稳步推进电价市场化。鼓励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气、余压等余能资源综合发电,完善余热发电上网价格政策和电价补贴政策,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适当提高加价标准。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根据产业实际,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类别及其耗能水平的评价甄别工作进程,修订差别电价加价目录,及时公布不同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的企业名单,对超过国家和省能耗限额的产品和用电单位,依法执行惩罚性价格,严格控制高耗能单位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适当推行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创新收费政策。全面实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谁受益谁付费”和“污染者付费”原则,科学设计收费政策。创新城市交通收费政策,建立分区域、分时段的差别收费政策,研究开征道路拥堵费,促进绿色低碳交通。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收费制度,推行环卫行业服务性收费,减少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的碳排放。

第7篇: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一、突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蓝色经济发展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十五”以来,分别承担海洋领域国家“863”和“973”计划约50%和80%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海洋科技成果。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将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发挥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全市不断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科技进步带动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海洋生物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重点开展生物活性物质、海洋药物及医用敷料产业化,推广海洋药物、功能食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精细海洋化工。现有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以及海洋生化制品企业30多家,9个海洋类新药已取得一类新药证书,其他类别的药物有近20个,一批功能食品、化妆品、生物制品及其中间产物正在研发或进入生产阶段。

二是海水淡化产业快速发展。引进南车汇通与青岛华轩合作,建立国内最先进的反渗透膜生产基地;时代新材料、海诺水务等正在建设中空纤维超(微)滤膜与水工业装备产业化基地,已具备生产年加工处理能力为20-30万吨海水综合利用装置的能力:青岛碱业海水淡化项目一期工程(7000吨/日)建成投运,在国内首家实现了“纯碱-海水淡化-热电联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是海洋新材料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明月海藻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主导产品海藻酸钠年产量达1万吨,位居世界同行业首位;中科院海洋所获批建设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与日东电工等国内外十几家企业开展产业化项目合作;海洋化工研究院在海洋防污防腐涂料方面的研究开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建成总体配套的舰船涂料研发及生产线,具有年产水性涂料1.5万吨的能力,占据军方60%市场份额。

四是海水养殖新品种不断增加。成功培育“黄海1号”中国对虾、半滑舌鳎、条石鲷鱼等养殖新品种;引进培育大菱鲆、黑石斑鱼、星突江鲽等鱼类新品种;“中科红”海湾扇贝、“龙须菜良种981”、“蓬莱红”栉孔扇贝等新品种通过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审定。目前,青岛已有规模化养殖场450余家,养殖名优品种达22种,水产品加工出口分别占全省、全国的40%和10%以上。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应用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本保障。青岛市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抓手,着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8家、市级创新型企业230家。其中,2012年全市15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204.68亿元,实现资产总额达3405.08亿元,净资产1185.3亿元;企业增加值639.8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20.77%;拥有专利总量超过2.6万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145项,获经费支持4亿元。

二是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青岛市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管理办法》,完成四批32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认定工作。前三批22家市级联盟中,企业数占联盟成员总数的76%,基本形成了企业牵头,高校、科研机构参与,行业协会支持的发展格局。22家市级联盟已经启动应用类研发项目累计185项,投入近13亿元。数字家电联盟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承担的国家核高基项目新增产值13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链总产值将达1500亿元。

三是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培育计划,对经认定的研发中心培育基地给予一次性资助。计划到2016年实现企业研发中心数量、投入、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四个“翻一番”和对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全覆盖”。提升研发中心建设水平,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市已拥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过100家。

三、加快创业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为鼓励和吸引高端科技人才来青岛市创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在青岛转化,青岛市不断加快创业载体建设,聚集科技创业资源,为成果转化、孵化提供必要的物理空间与全方位孵化服务。

一是全面推进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2012年,青岛市启动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工程。已编制完成《青岛市孵化器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6)》,明确6大领域22个产业方向和规划;当年开工251万平米,实现投资50亿元,入驻企业及服务机构122家。到2016年,全市各类孵化器面积突破千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累计达到10000家,毕业企业1000家。

二是高水平规划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重点围绕全市孵化器研发服务建设需求,规划建设20个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公共研发平台和30个运行高效、开发共享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梯次推进”的原则,已完成9个平台的可行性论证,橡胶新材料、软件信息与服务2个平台已开工建设。

三是加快高端研发机构引进建设。“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积极推进与中科院战略合作,先后引进建设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光电院、兰化所、软件所、长春应化所、声学所青岛基地,形成了“2所+5基地”的中科院院所架构体系。2010-2012年青岛市与中科院产学研合作项目共计238项,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8亿元,利税7.4亿元。与中海油、中船重工、中电集团、钢研集团、北方化工、航天科工等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引进中海油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家电院华北分院、中船重工710所和725所、航天三院三十三所和三十五所等应用开发类研发机构。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加快转移转化进程

科技成果转化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知识产权资产的交易、开发与利用,加强技术转移能力建设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根本出路。青岛市遵循市场机制,通过科技、产业、金融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工具,积极推进活跃而高效的技术转移,加快成果转移转化进程。

一是深入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与青岛银行、青岛担保中心合作,设立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实现财政科技资金25倍放大效应。与国开行、中国高新投、建行、招行、光大等21家银行及投资机构开展合作,获授信额度400亿元。市财政注资1亿元组建本市首家政策性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为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2012年全市获批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今年,将继续全面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国家试点,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开展公共研发平台大型仪器设备融资租赁工作。设立科技金融超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丰富科技金融手段。强化市、区(市)科技金融工作联动,年内与5家区(市)合作共建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为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科技信贷支持。

二是推进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政策措施,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全市技术经纪机构达186家。已建成“永不落幕的网上技术市场”,每月组织成果对接活动。规划建设具有技术交易、科技成果、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板块的技术市场交易大厅,建设技术交易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形成科技成果网上交易网下对接相结合,技术、资金、人才相融合,具有交易、交流、服务、融资功能的综合性区域技术交易市场。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成果信息定期制度和产学研洽谈对接常态机制。自2008年起,青岛市每年联合中科院举办“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五届洽谈会累计参会院所和大学142个,企业1500多家,签订合作协议101项,达成合作意向500余项。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2009年,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大厅开通运行,面向全社会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事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服务四大类服务。2010年,开通大型科学仪器协作服务平台和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2012年,市财政投资400万元重点支持建设产业发展科技数据集成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系统,提供综合性创新服务。截至2012年年底,依托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服务平台收集大型科学仪器信息2133台(套),原值超过15.7亿元,为近500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仪器共享及研发检验检测服务2300余次。

五、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青岛市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转化。

一是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1999年《青岛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市政府令97号),从明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奖励成果转化实施主体、鼓励技术产权交易等方面,制定了引导和激励政策。2002年出台《青岛市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奖励办法》(市政府令133号),设立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在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2011年出台《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针对科技创新与应用、科技创新服务、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等提供立法保障。

第8篇: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一、现状:园区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一)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各园区立足区位实际和产业发展重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并通过控规修编,为园区发展预留了空间、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市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达到了104.3平方公里,开发面积达到35.1平方公里。

(二)、园区功能不断提升

全市各园区采取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多元注入的办法,加快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的建设力度,使园区道路管网更加齐备、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5.8亿元,相当于“九五”、“十五”时期的总和。

(三)园区实力明显增强

一是入园企业增长。截至2011年6月底,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57户(以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为统计口径)。二是新上项目增多。目前,全市各园区新上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到290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23个。三是集聚效应增强。上半年,全市11个工业园区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65.76亿元,增长53.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9.6%,比2005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四是特色园区增加。各园区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创元工业园、灌溪工业园、西洞庭食品工业园、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蓬勃兴起。

(四)园区贡献开始凸现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而言,2010年,园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42.2亿元,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4%。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而言,随着园区的延伸和拓展,使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从民生工程的角度而言,在征地拆迁和园区建设过程中,真正做到让农民变居民,失地不失业,较好实现了园区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和谐共融。

(五)园区环境更加优化

一是行政审批得到提速。全市行政许可项目由792项缩减为285项,减幅达64%。二是企业负担得到减轻。部分区县深入推行“多家费、一家收、分头拨”和“一卡制、一站式”的税外费征管机制改革,规范了收费行为,减轻了企业负担。三是部门服务得到优化。积极推行了并联审批制、全程代办制、一票收费制、一站办理制;严格落实了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

二、问题:要素制约已成发展瓶颈

(一)项目用地紧

在国家“地根”日益趋紧的情况下,土地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园区开发、项目落地的“最大瓶颈”。今年省国土厅资源厅下达给全市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7500亩,远远满足不了项目的用地需求。

(二)产业层次低

全市园区产业集中度不高,161家亿元企业,分布在园区的只有63家企业,与发展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如机械制造是传统优势产业,但由于本地配套率仅为10%左右,一些企业不得不从市外、省外采购零部件,增加了生产成本,阻碍了产业的集聚发展、协调发展。

(三)建设资金缺

我市多数园区缺乏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不畅,制约和影响了园区建设进度,使得园区建设水平较低,形象建设进度缓慢,园区吸引力不强。同时,企业在自身拓展、做大做强上也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据估算,目前全市约有85%以上的园区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短缺问题,缺口达到5亿元左右。

(四)服务管理弱

在发展环境上还不够优化,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时间较长,执法检查较多,收罚额度较大,影响和干扰了企业的开工建设和生产经营。在管理体制上还不够顺畅,管委会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同时,企业在服务自身发展也存在欠缺,致使企业招工难现象突出。

三、建议:多措并举破解难题困局

(一)以规划作龙头,把园区打造成经济发展的高地

一方面,要科学编制规划,体现前瞻性。各园区要立足提升园区整体形象和项目承载能力,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适度超前”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水平编制、完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建设性详规,并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搞好衔接,做到“一次规划、长远受益”。市政府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根据各园区的工业基础、产业特点,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规划,突显权威性。各园区要严格按照发展规划推进园区开发、按照建设规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产业规划布点招商项目,使整个园区按照“功能分类、产业分区、区块衔接、整体协调”的思路有序推进,防止园不成形、区不成块的现象发生,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坚决防止随意调整规划,坚决杜绝肆意违反规划。特别是对工业规划用地要实施单列,采取带项目批土地的办法,对全市项目布点、产业集聚进行统一调控,确保规划真正得以实施。

(二)以项目作支撑,把园区打造成产业集聚的洼地

一要千方百计引项目。要围绕“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能力强”这一标准统筹招商引资工作、健全项目机制,做到同类项目相对集中,产业配套项目相对集中。力度不能减。要坚持大中小项目并举、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并举、外资内资项目并举,突出战略招商、主攻产业招商、围绕效益招商,集中精力主攻大项目,力争在重特大项目上求突破。

二要全力以赴建项目。对于确定的建设项目,要逐个落实责任,层层加强调度。新建项目,要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力争尽早生产;续建项目,要抢抓时间,争抢速度,确保如期生产;签约项目,要加快立项,尽快审批,确保如期开工。

三要不遗余力聚项目。各园区要根据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重点引进龙头、核心企业,并围绕龙头、核心和上市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园区专业化、产业化步伐,加快引进配套生产企业,缩短配套半径、降低配套成本,特别是要加快配套产业园的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

(三)以政策作引导,把园区打造成招商引资的基地

一要完善奖励政策。要进一步完善吸引投资的土地政策、规费政策和奖励政策,严格落实《市本级工业发展奖励办法》,可免的坚决免、能少的尽量少、该奖的一定奖,用最大的优惠吸引更多的投资。

二要优化用地政策。要按照一手抓集约利用、盘活存量,一手抓挖掘潜力、拓展增量的思路,集中清理闲置用地,加快建设用地复垦,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切实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同时,要大力推行集约用地,支持园区内中小企业创业园和标准化厂房建设。

三要落实资金政策。积极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扩大中长期贷款,努力为项目建设、基础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四要健全管理政策。要给予园区先行先试的权力,在人事权、财政权、管理权“三统一”上大胆尝试、大胆探索,逐步建立管委会主导的管理体制。

(四)以环境作保障,把园区打造成干事创业的福地

一要优化服务环境。要销减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集中行政审批权限、行政审批权力,实现园区办事提速。严格落实园区企业行政执法检查备案、全程代办、重点企业联系与跟踪监察等制度,实现企业宁静生产。

二要优化生活环境。要高位嫁接城市配套功能设施,逐步在园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商贸中心、职工住房、文教卫体、公共交通等设施以及治安机构,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培训体系,改善园区企业和员工工作、生活环境。

第9篇: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近期,省委、市委先后召开了全体会议,做出了实行分类指导,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根据省市要求,结合县情实际,提出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两个加快”三年行动的发展战略。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全局工作的总纲领、总目标和总措施。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如此高规格、高规模的全县振兴工业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会,其主要目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全会精神,动员、组织全县上下统一思想、真抓实干,进一步抓住振兴工业这一发展的希望,用好招商引资这一发展的手段,激发全民创业这一发展的活力,优化经济环境这一发展的保障,迅速掀起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热潮。前面,作尚、春让、晓波、向阳、亚东、翟波同志分别宣读了相关文件,通报了相关情况。等会,县委蒙汉书记还要作重要指示,请大家务必认真领会,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先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快发展必须率先走好振兴工业这步棋

“一步活,全盘活”。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群众增收的重要推手,是全县大局中的活眼,是加快发展中的节点,唯有率先振兴工业,方能纲举目张,全面突破,切实走活加速发展这盘大棋。因此,各级各部门务必牢牢把握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日益优化的有利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拉长工业短腿,加快____发展。

1.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具体来说,就是“坚持两个不变,建好四大基地,形成六大产业,培育一批企业,做大工业园区”。两个不变,就是必须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变,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变。四大基地,就是必须全力建好PVA、电石、硅材料、石材等四个省级产业基地。六大产业,就是必须切实做好化工、食品、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矿冶及电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并着力提升传统陶瓷、铸造及服装加工产业。一批企业,就是到2016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必须达到85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3家。做大园区,就是到2016年,____工业集中区产值必须达40亿元以上,红花园生态创业园产值达5亿元以上,桐木溪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产值达2亿元以上,龙潭石材产业园产值达10亿元以上,低庄硅砂产业园产值达10亿元以上。

2.要紧扣重点求突破。发展工业线长面广,必须握紧拳头,突破重点,整体推进。一是要在园区建设上求突破。当务之急是建好产业园区,彻底扭转“有企业无园区、有项目难落地”的被动局面。尽快成立____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迅速启动“一区四园”各项工作。抓紧组建工建投有限责任公司,做好园区投融资规划,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水平。重点抓好____工业集中区和红花园生态创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汇聚园区,打造我县工业航母。同时,按照“土地置换、财政补贴”等方式,全面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工作。二是要在产业培育上求突破。化工方面,重点支持湘维公司及配套企业多元发展,做大做强;食品方面,重点抓好雪峰食品、春和、银珍现代农业、金裕米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建材方面,重点发展花岗石加工,建立石材产业园区,做大新型建材产业;新材料方面,重点抓好福耀硅砂、四都福利、建国硅业等项目,致力打造硅材料基地;新能源方面,重点抓好紫荆山风电场项目建设,以及湘维公司3×25兆瓦石煤发电、粤源新能源公司石煤探矿及示范矿建设等石煤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力争实现重大突破;矿冶方面,重点抓好辰州矿业新田楠竹坑探矿、华能矿业曾家溪深部探矿及配套浮选厂扩能改造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电化工方面,重点抓好华昱硅业、永发铁合金厂2×12500千伏安矿热炉项目,加快扩能提质步伐。三是要在转型升级上求突破。要整合产能。按照“等量置换”原则,整合全县电解锰、铁合金、铸造等相关产业,致力形成年产10万吨以上的电解锰生产规模、年产5万千伏安矿热炉的冶炼规模和年产20万吨精密铸钢(铁)件的生产规模。

3.要强化措施保实效。工业是____发展的希望所在、关键所在,也是症结所在、难点所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超常的手段,过硬的措施,全力推动工业振兴。一方面,要齐心合力促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着力形成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协同配合、企业竞相发展的联动态势,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经济主管部门要主动服务,指导企业制定好发展规划,搞好生产调度,帮助企业解决矛盾问题;银信部门要指导企业搞好资本运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各企业要自加压力,强化管理,壮大自身实力。另一方面,要培育人才促发展。人才兴则企业兴,企业兴则地方兴。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业企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逐步建立一支精通行业管理、企业管理、技术操作、资本运作、 市场营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综合人才,不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工业园区,要着力引进懂管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实现竞聘上岗,加快园区建设。

二、加快发展必须认真打好招商引资这张牌

“好风凭借力,可上九重天”。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项目建设的基石,特别是对于____这样一个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的山区县来说,招商引资是实现后发赶超的唯一选择,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之策。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将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菜单,可谓高瞻远瞩,直切要害。因此,各级各部门务必将招商引资工作时时记在心上,牢牢抓在手里,确保引资实现大突破,发展实现大提速。

1.要全民招商。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69.7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14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1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0亿。这个目标靠什么来实现,任务靠什么来完成?我看既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要靠招商引资、借力发展。这次会议,县委、县政府下发了《____县招商引资绩效考评及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全县各级各部门都是招商引资主体,所有在职县级领导,43个乡镇,105个县直部门,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头上有任务。大家务必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全力以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主要经济部门、建设部门、综合部门、各类投融资平台公司以及重点乡镇,要按照任务要求,主动承担责任,明确专门班子,积极开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赴招商工作第一线,带头承担任务,带头招商洽谈,带头亲商安商。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参与招商引资,共促____发展。

2.要全面招商。既要把握关键、重点招商,又要整体推进、全面招商,致力形成多层次、多门类、多体系的大招商格局。一是要紧扣目标任务招商。要紧紧围绕推进“两个加快”三年行动中确定的每年力争引进过5000万元项目20个以上、过亿元的重大项目5个以上、战略投资者2个以上,国内外资金到位总额年均增长20%,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80%、60%、70%以上的目标任务,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二是要紧扣重点产业招商。要紧紧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全线出击,全面招商,切实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强、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投资伙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三是要紧扣重点项目招商。要紧紧围绕《____县推进“两个加快”三年行动重点项目表》确定的屈原文化城、江口工业集中区、红花园生态创业园、县物流园、警予大道、城南医院、____鹅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招商,一个一个项目盯紧,一个一个项目落实,确保项目尽快引资到位,尽快开工建设,尽快产生效益。同时,既要突出引进外资,又要大力激活内资,只要是有利____发展、符合规模条件的投资,一律公正对待,平等享受各类优惠政策,致力形成内资外资各类项目竞相发展的大好格局。

3.要全力招商。当今世界,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区域竞争之烈前所未有。____地处湘西,招商优势并不明显,吸引能力并不突出。因此,唯有以更坚定的决心,更优惠的政策,方能大招商、招大商。一方面,要以优惠政策招商。为打造投资洼地,增强吸纳能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____县招商引资暨鼓励社会投资暂行规定》、《____县优化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务必立足工作职能,严格执行土地、财政、收费、用工、用水用电、标准化厂房奖补等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赢利空间,努力实现企业发财、地方发展的双赢局面。另一方面,要以过硬措施招商。要重奖招商功臣。凡在招商引资中工作得力,成效显著的部门、单位或个人,均按照文件规定给予重奖。如,引进高科技项目(经省级以上认定)及5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且当年实际到位资金额达20%以上的,每个项目奖励10万元,切实调动广大干群招商引资积极性、创造性。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考评。凡工作不力,单位年度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不合格的,给予诫勉谈;连续2年没有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连续3年没有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的,责令单位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三、加快发展必须切实点好全民创业这把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落实“两个加快”是当前全县的中心工作,建成小康社会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唯有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全民总动员,全民大创业,方能实现全速发展、全体进步、全面小康。因此,各级各部门务必立足职能,上下一心,点好全民创业这把火,搭好全民创业这个台,合力促成“人人创大业,个个当老板;行行出状元,业业结硕果”的喜人局面。

1.要营造大氛围。人心齐,泰山移。全民创业必须充分激发广大干群的创业激情,照亮他们心中的创业梦想。一是要更新观念促转变。实施全民创业,关键在于转变创业观念,发扬创业精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固步自封,胸无大志,小进则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克服慵懒无为,但求无过,瞻前顾后,不敢想、不敢闯、不敢干的保守思想;改变因循守旧,教条僵化,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落后观念。牢固树立锐意进取、自力更生、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切实增强广大干群创业意识、商业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二是要多措并举强引导。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____县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实施意见》,对各级各部门支持全民创业的具体职责和优惠措施作出了明确要求,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全力抓好贯彻落实。要搭建创业平台。通过加快“一区四园”建设,积极引导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要加强创业帮扶。通过规费减免、税收优惠、所得税奖励、无偿支助、社会保险补贴、人事、小贷贴息、开办费和场地租金补贴等各项政策扶持,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创业。要优化创业服务。通过设立全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创业辅导、政策咨询、流程讲解、金融信贷、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切实解决创业人员现实困难。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县财政每年将安排20__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民创业的产业项目扶持、公共平台建设、贷款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创业培训以及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信贷担保新方式,扩大担保抵押物范围,真正以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将____打造成为“人人有出彩机会,个个能梦想成真”的理想创业园。三是要广泛宣传造声势。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县电视台、____红网、____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开辟全 民创业专题、专栏、专版、专页,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定期开展年度“十大创业明星”和“十大经济人物”评选活动,树立创业标兵。积极推荐优秀创业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升创业者的社,!会地位,着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尊重创业、人人竞相创业的良好氛围。

2.要培育大主体。聚沙可成堆,滴水可成川。全民创业就是要创造最宽松、最优越的发展环境,提供最优惠、最灵活的支持政策,引导、支持、鼓励广大干群积极参与创业。要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充分利用____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及务工人员的群体优势,切实搭好返乡创业平台,千方百计引导、鼓励他们带资金、技术、信息回乡创业,积极参与家乡经济社会建设。要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积极发挥我县现有企业及企业家群体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其开展产能扩容、技术更新、产品转型,实现传统产业大升级、企业效益大提升。要鼓励科技人员以智创业。支持科技人员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科技人员经批准可到民营企业兼职,允许以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鼓励社会能人带头创业。引导、鼓励广大个体工商户、经济人士充分发挥自身资本、技术、经验优势,带头创业,或利用人脉关系,广泛引资创业。要鼓励外来客商来溆创业。以更浓厚的投资氛围、更优惠的投资政策和更优质的置业环境,支持、吸引县外投资商来溆兴办企业,置业居家,参与城镇建设。要鼓励农民积极创业。对规模较大(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的种植、养殖大户,提供贴息贷款、技术指导、土地流转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全力创业。同时,对村支两委(社区)引导全民创业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要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残疾人员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创业。通过小贷贴息、所得税奖励、无偿资助、创业成功奖励等优惠政策,扶持他们安心创业。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经过批准离岗在县内创业。采取领办、创办、招办、自办等多种形式,离岗兴办企业。努力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全民创业格局。

3.要做强大产业。全民创业不是千人一面,不是一哄而上,而是要引导鼓励广大干群立足县情实际,挖掘优势资源,把特色产业做大,把优势产业做强;把产业链条做长,把配套产业做活。具体来说,新型工业方面,要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化工、建材、矿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制造、加工贸易、高新科技等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现代农业方面,要重点支持规模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粮食、食用菌(黑木耳、杏鲍菇)、楠竹、中药材、柑桔、蔬菜、油茶等种植业规模基地建设;____鹅、生猪等畜牧业养殖规模基地建设。商贸服务方面,要重点支持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大型商场、电子商务和仓储物流企业;加快星级酒店、旅游景点、星级农家乐(宾馆)、4S汽车服务店和商业步行街等房地产开发建设。社会事业方面,要重点支持社会养老及康复保健服务机构、民办教育及托幼机构、民营医疗机构等建设;大力发展家政服务、文化体育、公共交通、金融保险、信息资讯等服务业。

四、加快发展必须严格把好优化环境这道关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地方,政策再优,如果执行不到位,就是一纸空文;条件再好,如果环境不优化,一切都是空谈。特别是对于____这样发展较为滞后,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的山区县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各级各部门务必将经济环境作为第一影响力、第一竞争力、第一生产力,全力优化环境,扫清发展障碍,增强发展保障。

1.要以铁纪律优化政务环境。全县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村支两委及全体公职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头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做到“三严禁一曝光”。一是要严禁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等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若有违反,依法查处,严惩不贷。二是要严禁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要严格执行《____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二十条禁令》,严肃查处、索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违法违规行为,不管涉及到哪个部门,涉及到哪级干部,发现一起,彻查一起,绝不姑息迁就。三是要严禁互相推诿、互相 扯皮、互设障碍。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全县一盘棋”思想,对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安排,做到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坚决杜绝“见利益就上、见事情就躲、见矛盾就推”的机关陋习。四是要公开曝光损害经济环境行为。要定期不定期进行明察暗访,公开处理、曝光一批影响发展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让违规违纪的单位面上无光,让顶风做案的人员羞愧难当。要建立健全投诉案件处理协调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优化环境监督测评,真正让干部规规矩矩用权,企业明明白白办事。

2.要以硬措施整治建设环境。环境优不优,客商最担忧;环境好不好,企业最知晓。当前我县企业周边环境、项目投资环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挟地漫天要价者大有人在,强买强卖强运者大有人在,阻工扰工强揽工程者更是大有人在。常此以往,谁还敢来____投资,谁还敢来____创业,谁还敢来____搞建设?因此,这股歪风已到了不得不刹、不能不刹、不刹不行的时候了。必须痛下决心,重拳出击,彻底整治施工环境,为落实“两个加快”,建成小康____扫清障碍,保驾护航。政法部门要严格按照《____县维护重点项目建设治安环境十条规定》,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阻工、强揽工程、强装强卸、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寻衅滋事、聚众串联、扰乱公共秩序、阻碍执行公务,以及盗窃、哄抢、破坏建设工程物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一批涉嫌阻工、扰乱施工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坚决刹住损害施工环境、影响施工进度的歪风邪气。纪检监察部门要严格按照“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快速反应”的总体要求,及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对影响建设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知法犯法、造谣生事、充当“黑伞”的领导干部,要坚决依法从重从严从快惩处,该教育的教育、该训诫的训诫、该处罚的处罚、该拘留的拘留,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心慈手软,姑息养奸。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