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概述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技术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检验技术概述

第1篇:医学检验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检验技术专业是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技术涉及范围广,学科间交叉内容多且具有独立运用范围的学科。医学的发展使检验科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为临床医院提供检验结果的专业,检验科除了在检验技术上的快速发展外,还开始参与到临床诊断、咨询、预防以及治疗等多项工作中。医院检验科在医学领域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对职业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检验科的变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做了一系列的优化和调整,打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得出以下结论。

一、吃透专业教材,改善教、学、考方法

1.教材大纲及教材是教师们日常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工具。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反复研究与改进大纲,使之逐步适应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紧扣临床一线对医学检验从业人员的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要求,对不合时宜的内容作了及时的调整和改革,删繁就简。理论课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需要而有的放矢,防止在校学习知识过度陈旧,避免人才培养不能与临床需要与时俱进。2.改革单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多渠道手段教学:学、做、练紧密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结合。工作中我们尝试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模式,例如,一对一、优对差、集中与分散、点对应片等等教与学的模式,凸显传帮带的作用,使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合理的最大化使用。同时将当下比较流行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PBL教学手段、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全方位糅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措并举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厌学心理极大的改变和降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效果。3.教学效果及质量如何往往通过考核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方式主要为理论考试及实践考核。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太过单一,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不能动态的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掌握专业技能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模式考核方式如:每节理论课五分钟的基本理论知识测试;每次实践课进行抽查十人考核讲解、操作技能;每一章节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归纳式考核。考核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这些“检测式”考核模式,动态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随之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

二、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变以往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最终实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积极参与教改创新,因材施教,在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其次,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实验内容的不断优化最能体现出实验教学的实力,选择与时具进、新颖而适用的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前提。在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删减临床应用较少而单一的检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强和实用性强的实验,以确保所开实验既有实用性,又能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性强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不能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例如,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内容,学生则被动机械的进行试验操作,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与预期结果不符时,不知道主动去分析原因,随意更改或抄袭他人结果,因此应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一些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模拟临床实验过程,分小组实验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此外,加强医教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尤为重要。

三、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培养目标

1.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中职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检验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观念,适当的增加理论与实验的比例,建议7门主干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验之比为1∶1.8(大部分学校是1∶1),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考虑将部分实验教学设在临床检验科进行,由中级以上临床检验师进行实践带教,从而提高学生适应临床检验工作岗位和实践技术发展的能力。2.优化专业课程结构,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能在各级医院、血站以及疾控防御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一成不变过于单一的专业培养方向(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笔者认为,优化专业课程结构,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如在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在专业拓展模块上加开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卫生理化检验课程、病理检验技术等内容,通过重组、优化课程结构,使不同类别的专业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使毕业学生拥有“一人多证”,增加就业的几率。另外,目前在各个检验部门的检验仪器设备非常先进,种类很多,应用很广泛,但同时缺乏一批熟练而又专业的仪器维护与维修技术人才,社会需求严重不足,所以学校可以考虑设立医学检验仪器维护与维修专业,培养既有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又有仪器维修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总之,对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强化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飞速发展的医学行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光义.实验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76-78+154.

[2]李文忠,何宪平.医学高职教育临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2006,(16).

第2篇:医学检验技术概述范文

1.1成立校本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突出“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仪器化及先进程度、开展项目及所选检测方法等差距较大,现有教材虽然比较优秀,但多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涉及面宽而杂,不太适合我院教学。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广大的县、乡、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各个单位均有一定数量的仪器,但其先进程度并不高,很多项目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的支持,我们以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为主导,吸收了部分省、市、县医院一线行业专家成立校本教材编审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建议下,研究编写专业课程特色教材。确定了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打破传统教材编写中过度的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参照第3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结合目前我国医学临床实验室常见、主要的检验项目,融基本知识、必要的理论于技术和疾病诊断标准为一体,实现教材编写的项目化、任务化,尽可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的校本特色教材编写原则。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行业资深专家的丰富经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除部分引用已出版的教材和网络上的资源外,我们重点利用临床科室的优势,采集了大量的典型形态学图片和临床疾病病例等一线资料,充实到本套教材中,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2成立行业专家工作室在行业专家中遴选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尤其是我校的优秀毕业生组建行业专家工作室,制定行业专家工作室工作制度,每年定期开展行业专家进校园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他们来校开展各种讲座。以他们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充实着学生,以他们成长的璀璨历程激励着学生,以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召着学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和人文底蕴、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养。

2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形成多元化的实习实训模式

2.1完善校内专业实验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实验课时超过总课时的50%。随着招生规模扩大,校内实验、实训设施数量尚显不足。在各级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临床检验基础实验室、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寄生虫学检验实验室、卫生理化检验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新建血液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病原学实验室、病理检验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室,并在每个专业实验室安装了教学多媒体系统,极大地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需求,丰富了教学手段。

2.2建立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单纯的课程教学使学生缺乏检验的整体意识,使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存在差距,学生要很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检验科的各项工作。我们整合已有资源,将各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在一起,并适当补充一些先进或必须的设备,引用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规划设计方案,由院方指导建成校内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开展实习前岗位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尽可能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3遴选和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对已有实习基地进行遴选,适当增添县级医院实习基地,拓展省外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实习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求。按照合作共建的协议,针对校外实训基地的个体差异,参照实习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补偿教学计划,由学院或实训基地安排行业能手执行教学。校、企双向运行“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共育、教学效果共评”机制。通过多项举措,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3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以实施多方式人才培养模式

3.1组建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启动专业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搜集、制备和整理工作,将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电子教案、复习题、模拟试卷、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资源组建成专业课程网络资源库,方便学生课后自学和提升。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课程辅导与交流,实现校内、校外考证辅导与培训并重等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3.2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面对当今的高职学生,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各种先进的、适用于高职学生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开展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通过实验室改造,安装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建设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等,使形态学教学更加丰富、形象、生动和直观。逐步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区分,推进具有典型高职特色的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情景教学方法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4建成德技双馨的“双师”教学团队

依托学院《教师进修条例》、《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及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等制度条例,创造条件,落实相关制度要求,鼓励教师攻读学位,考取检验专业资格证书,取得“双师”资格。把企业精英、业务骨干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来培养,提升他们谋划专业长远发展的能力。妥善安排兼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分段式弹性教学,解决其工作与教学的矛盾。通过教师与企业人员的角色互换、互补互助等,加强校内外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不断充实,形成德技双馨的“双师”教学团队。

5改革传统考核方法以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新体系

摈弃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技能考试为辅的成绩评定体系,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1)规定专业课程必须开展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必须参加培训,合格后方可参加理论考试,促使学生必须重视技能的学习;(2)调整成绩评定方法,将理论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的70%下调到40%,技能考核为30%权重,另将占总评30%的平时成绩进行细化,执行对出勤、上课态度、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全方位的评价,尤其是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有效地抑制了部分学生偷懒、不认真或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等不良行为。这种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了监督与评价,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因其能有效地避免单次考核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使其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合理,因而也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6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第3篇:医学检验技术概述范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大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入校新生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1、2班为实验班,共有学生72人;3、4班为对照班,共有学生77人。

1.2调查了解教学内容应用情况

组织本校解剖生理教研室及医学检验教研室教师座谈,听取对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内容的意见建议,从已使用过的教材《人体结构与功能》(同济大学出版社)、《解剖生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中遴选出的教学内容或知识点110项构成的调查项目,每个调查项目根据其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学及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给出重要、一般、不重要3个选项,从而形成调查问卷主要内容。2019年3~5月,对11所高职高专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师、18家医院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及本校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生进行无记名抽样问卷调查。通过调研,进一步明确了人体解剖生理学不同教学内容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临床岗位中的应用情况。

1.3编写课程标准、讲义及授课计划

结合调研结果,课题组组织教师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学及临床检验工作对解剖生理学知识需求为导向,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编写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标准将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要求,各层次内容充分吸纳了调研结果。同时,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编写教学讲义及授课计划。讲义重点突出临床应用,遵循注重实用,又注意保持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理念[7],对调查结果认为不重要的内容予以适度删减,尤其减少了骨学、关节学、肌学、血管、周围神经以及器官微细结构等内容,力求克服偏深、偏难,偏离培养目标的倾向;每章节内容的编排则按照先大体、再微细、再机能的顺序进行,而非分解剖、生理上、下两篇(册),以避免内容重复及割裂。

1.4实验性教学

解剖生理学教学,在实验班依据课题组组织编写的课程标准、讲义等进行,每周4学时,共72学时;对照班仍采用原课程标准及教材,每周仍为6学时,共计108学时。教学均在第1学期完成。实验班用时比对照班节省36学时,节省出的学时用于增开1门医学检验基本技能课。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课时相同,解剖生理学及其他主要专业课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截止2021年1月,201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多数专业骨干课程已结束。

1.5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

1.5.1解剖生理学教学满意度调查2020年1月,就实验班72名学生对解剖生理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内容编排的逻辑性、课时安排、课堂表现、学习效果等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9份,有效回收率95.8%。1.5.2解剖生理学满足其他主干课学习需求情况调查分别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对实验班72名学生以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就其解剖生理学知识满足生物化学、病理学基础(均为第2学期开课)学习需求情况,以及满足临床医学概要、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均为第3学期开课)等课程学习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69、71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8%、98.6%。

1.6统计学处理

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所得数据用x±s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2.1解剖生理学成绩比较

实验班(70.88±11.58)和对照班(66.28±9.97)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分数高于对照班。

2.2实验班、对照班其他课程成绩比较

成绩分析结果显示(表1),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课程成绩有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班平均分高于对照班;其他课程成绩无显著差异。

2.3满意度调查

2.3.1解剖生理学教学满意度结果显示(表2),实验班学生对优化后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的总体接受程度及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对所使用的讲义及讲义教学内容编排的逻辑性。2.3.2解剖生理学满足其他主干课学习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表3),实验班85%以上学生均认为其所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能够基本或较好或很好地满足其他专业课学习对解剖生理学知识的需求。

3讨论

3.1教学研究取得的效果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在其解剖生理学教学用时减少36学时情况下,其解剖生理课成绩高于对照班;其他专业课成绩平均分也高于对照班或与对照班成绩无明显差异;同时,实验班85%以上的学生认为,其所学的解剖生理学知识能够基本或较好或很好地满足其他专业课的学习需求;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对优化后的解剖生理学教学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这些表明,以突出临床应用为目的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对为类似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方法,为其他高职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提供思路,为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标准的制订及教材改革提供参考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由于实验班解剖生理学教学用时减少36学时,用于开设医学检验基本技能课,无疑也为学生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创造了条件。

第4篇:医学检验技术概述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检验技术人才。我校自1995年开设这个专业以来,一直不断在探索与积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但专科学生不同于以往的中专生,我们的教育思想仍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验室条件改变不大。我校专科层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2010年开始招生。通过对1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4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适应职业岗位要求情况的调研,在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态度要求的基础上,探讨和初步验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中“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下面就几年来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 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的改革,仅仅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岗位要求,结合学生毕业去向,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要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每一学期安排相应学科的一周医院见习,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第一学期是职业认知阶段,我们主要开设无机化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通过校内实验教学、寒假期间学生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到当地基层医院检验科参观,进行基本技能学习和基本素质训练;第二、三、四学期是核心技能养成阶段,第二学期开设医学基础课程,通过校内实验教学、假期基层医院社会实践,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素质训练;第三学期开设临床医学概要、寄生虫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等课程,通过校内实验教学、职业技能竞赛、附属医院检验科先进检验仪器设备参观,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练;第四学期开设微生物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血液检验技术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通过校内实验教学、检验实训中心强化训练、周六周日到附属医院检验科见习,进行核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练。使检验专业课程设置符合市场人才需求对检验专业人才知识的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适应各岗位对检验专业人才素质和知识基础的要求[1]。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社会需求,满足就业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病理检验技术、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的课时数。通过调研,发现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临床检验工作脱节,为此,我们对现阶段的实践教学进行优化整合。增加实践课程比例,调整了实验项目,减少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了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综合实验项目。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学校建立了检验实训中心,学生通过仿真实验、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等,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们还建立院校合作体系,加大临床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比率,校内教师定期进医院检验科顶岗培训,真正达到资源共享。

3 改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教学做一体化”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我校一直沿用中专层次的教学模式,尽管大家努力教改,但还是没有脱离旧模式的束缚。自2012年以来,我校在教改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推进,特别是我校上划省属之后,项目资金的支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做了大幅度的改革创新探索。首先我们对省内多家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医院检验科做调查,了解各医院检验科目前拥有的各类医学检验仪器及能开出的医学检验项目。我们进行了综合整理,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建立了两个数码互动显微镜室和一个检验实训中心,购置了大量的先进医学检验仪器设备,每个实验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只有完善的实训中心还不够,还需要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把校内检验专业教师由原来分配在不同部门重新组合到药学系成立检验教研室。同时,吸纳高校毕业生及外聘医院检验科骨干,组建了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首先在专业课程《寄生虫检验》教学中进行教改试验,接着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进行部分内容推广实验。由于它是在一体化的实训中心以一体化的师资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安排,因此能使每一次课都能讲授、示范、观察、操作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检验技术产生熟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第5篇:医学检验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 民族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44-02

民族高校开设高等数学的目的除了给后继课程奠定必需的数学基础外,最主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高等数学也是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全国高等院校对高等数学的教学都非常重视,但在目前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尖锐矛盾。 一方面高等数学课面临缩减课时的压力 ,另一方面专业课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却越来越高。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民族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特别是还有一部分较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授课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实际情况。因此,如何利用较少的授课时间来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后继的课程学习中更好地应用高等数学知识,教师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和保证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民族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民族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经验,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方面

1 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随着学校教育规模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招生的来源较以前更加复杂,层次更多。大连民族大学的生源既有来新疆、等较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全国各个城市、农牧区的学生。他们入学时数学成绩、水平差别很大,他们的高考数学成绩相差100多分,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却完全一样,有些学生还没吃饱,有些学生已经吃不了,使得老师无所适从。

2 学习方法不对

中国的教育侧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管理能力的培养相对比较欠缺。学生十多年来接受的都是灌输式的教育,主要是依赖教师的教。因此上了大学,他们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懂得主动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视野会变得十分狭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现了问题也不明白原因所在。因为要面对考试,有的学生就装模作样,对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停留在高中阶段,老师讲什么,我就学什么,不做一点的思考和探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 学习目的不尽相同

当今正处于科技迅猛发展,事物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社会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对同专业的不同学生的高等数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对各行业来说,既需要能较快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并应用于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也需要进行深入理论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型人才。因此,从社会这一外界因素来讲,各种人才对高等数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相当一部分考研的同学对高等数学有较高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同学对高等数学的要求较低,只要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高等数学够用就可以。

(二)教师方面

1 部分教师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个别教师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只是单一的讲授,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把课堂作为传授信息与知识的“传输带”。部分教师通常扮演着信息与知识的供应商的角色。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的提高教学水平和认识,缺乏对当前前沿教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主要以板书、灌输为主,缺乏和学生的互动,课堂氛围沉闷。

2 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课时量的缩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完全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体会高等数学的推导过程,失去了高等数学课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功能。

3 部分教师对数学的人文价值认识不够

数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一,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数学的科学价值,对数学的人文价值认识不够,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提升。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二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充分重视学生之间数学基础的差距及个体差异,进一步研究实践高等数学课程分级教学。高等数学课程按不同专业的要求,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差别,按专业分级教学。对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开设了大学生数学竞赛和考研辅导,大学生数学建模培训,高等数学精讲等系类课程。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分级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实践中,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进 “三合一” 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所谓“三合一”教学模式是指传统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试验教学。通过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起到传统教学中做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对一些图形、概念的效果的展示,会更加直观,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师在强调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教学技术,毕竟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记笔记比较困难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使用。

3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

教师可以组建一个高等数学题库,上传到校园网络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自主学习,从而扩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特别是针对年轻老师,新任课教师,由于现在教师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有的时候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的听完有经验教师对一个课程的完整讲授。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来弥补这个不足。例如,在很多重点大学的网站上,都有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4 教学内容要突出应用性,突出建模思想

传统的高等数学注重演绎与推理、重视定理的严格论证,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确有好处,但事实上对大部分学科和人才而言高等数学只是一个工具,从应用角度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论证的过程,而是数学的结论和对该结论的理解。因此高等数学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外,还应该从应用角度让学生去理解高等数学知识。让学生理解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5 依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

现在的高等数学教材普遍内容过多,与专业结合不紧密,让学生感觉学高等数学无用。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减少枯燥的理论推导,首先,从高等数学的任课教师的改革入手,推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积极到相应的专业教研室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知识构成、专业特色等内容。 根据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拉近高等数学与专业的距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从改变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着手,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知识结构和基础知识构成,各专业的任课老师与各专业负责人协商确定各自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教学大纲。倡导高等数学课程为学习专业知识服务和奠定基础的理念。

6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行的高等数学考核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卷定优劣的考核方式。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但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课后作业两个指标衡量,这两个指标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而靠几天突击学来的东西往往是肤浅的,考试时不会综合应用,考完试也就忘了。这种考试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改变现有的考试内容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为此可采用多方位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方法。把考试和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考查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而且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第一,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课堂测验和作业等成绩 。第二,实验成绩通过数学建模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第三,期末考试成绩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这种考试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的不良学风,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成果反馈

我们分析了2014~2015学年度全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整体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不及格率由原来的25%下降到8%。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这说明改革的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增强了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友,王书臣.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62-63.

第6篇:医学检验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食品理化检验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食品产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是食品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质量监督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理化检验是企业检验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食品理化检验技能,以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近几年,笔者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完成化学基础、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本课程向学生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任务与要求、基本程序、主要方法及相关标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门以技能培养为主,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组按照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食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遵循如下思路进行课程的设计:

1.以食品理化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食品企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开发课程,以岗位技能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原理与概念为辅,主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问题。

2.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应成为选取课程内容的参照,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

3.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不同样品的相同项目检验技术具有的相同性,应成为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

4.企业产品的简单性和食品种类繁杂,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系统和高度真实所要针对解决的问题。

5.将专业综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6.根据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采用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要安排有教、学、做一体的单元项目教学训练,也要有以产品典型检验项目为主的技能综合训练,还要通过食品检验技术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集成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发挥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本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本课程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检验岗位工作要求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必须熟练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技能,从而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互相交融,互相交叉,充分发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主导作用。

本课程已开发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训练项目近50项,技能训练的时间已占课程教学时间的60%以上,加上理化检验技能综合训练,本课程的总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已超过70%。

2.真实检验任务驱动,工学一致。结合广东省食品和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精心选择代表目前食品常规检验技术,又将当前食品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真实检测任务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同,学生学习如在岗位工作、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直通,工学高度一致。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移向学生,着重于学生如何“学得到,学得好”,将学生从单一的听课中释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做”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分离、将实践作为理论教学延伸的观念,突出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交融,将教师的角色从“指挥”转变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讨实践,教与学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本课程教学任务全部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和课室、实训室一体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检验任务带到多功能实训室,边讲解边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重复进行操作训练。面向学生开放实训室,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企业员工培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从而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食品企业专家意见和企业发展需要,我们对食品检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分析,选择有实用性、普遍性、代表性的食品检验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糕点面包、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啤酒及软饮料、罐头食品、粮油及其制品等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国家标准中常规的理化检验技术为重点,充分体现“学习”和“工作”的一体化。由于食品与农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食品理化检验的应用技术、方法、标准更新快,周期短,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提高创新意识和增强竞争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视学科前沿的发展,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入教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做一体化”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统筹安排教学。

2.教学组织与方法的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如:

(1)“课堂、实训室一体”的现场教学法。我们采用了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即做,学亦做”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直观、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学习自主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

(2)项目导入、启发引导教学法。根据食品样品种类繁多,要求的检验项目各不相同,相同的检验项目有不同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样品也具有很多相同的检验项目等特点,本课程在单元操作部分主要采用“项目导入、启发引导”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的讲解、演示和操作,在学生掌握了该操作技能之后,我们再启发学生去思考半固态食品、液态食品、含脂肪和糖类高的食品、香精、香料等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按“教师下达检验任务(项目及样品)学生制定检验方案讨论确定方案,教师总结(理论)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检验总结(问题及分析)反复训练、熟练操作”的方式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减压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等水分测定方法的操作技能和适用范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同检验项目不同的检验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样品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取启发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在学校做过什么,工作中就只会做什么”。

(3)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引起学生对检验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注意和重视,用问题讨论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教师主讲。例如,在进行某个检验项目的教学时,教师不做任何讲解和演示,而是由学生分组对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展开讨论,找出该方法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影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长期在食品检测部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并归纳,并指导学生完成检验项目的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要注意问题的印象,实际操作时就会有的放矢。

(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职业情景,将课程内容置于食品企业检验岗位的真实情境中,训练全过程严格按企业检检流程进行,学生接到检验任务(待检样品)后,严格按要求进行成分分析,认真填写《食品检验原始记录表》并进行数据处理,且根据相关标准作出产品质量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最后形成完整的《产品检验报告》。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吻合,使学生了解了企业检验的流程和要求,掌握了对样品和相关文件信息资料的管理方法。

(5)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下达检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训练。由组长负责采集样品,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从成分分析检验到报告的撰写,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纠偏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独立工作的能力。

(6)仿真教学法。对一些直观性差的检验项目或操作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的使用,采用虚拟实验或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完善

(1)“教、学、做一体化”强调教师教学是以“做”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程组通过引进企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建立了一支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双师”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现有教师11人,100%的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其中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师8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

(2)“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实训场所作依托。我校正在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主、集科技、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配置了满足教学需要的检测仪器,并安装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安排了足够工位,完成建设后可同时容纳2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岗位操作。该中心将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运作,提供完全真实的食品检测环境,完全满足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另外,本课程所在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迄今已经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其中包括了食品检测权威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为本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集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运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本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上教、做上学”,突出了教、学、做的同步性,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尤为重要。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包括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和任务书、单元练习题、综合测试题等内容,为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

四、考核形式的选择与改革

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做、考”四者有机结合,以考促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将技能考核纳入课程考核,选择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形式,建立了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具体考核评价体系见表1。

五、取得的成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使教学目标更具体化、清晰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打下了扎实的食品理化检验理论基础,具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微生物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的学习融会贯通,毕业时100%获得中级以上食品检验技能等级证书,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竞争力,而且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种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检验岗位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及时掌握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实训场地需要配套完善,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应该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参考文献:

[1] 王燕.食品检验技术(理化部分)[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8.

[2] 范俐.谈“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高职食品微生物检

验实训教学的改革[J].福建陶研,2008,(2):23-26.

[3] 陈会琼.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职

业技术教育,2006,(4).

第7篇:医学检验技术概述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教学改革;土建

“建筑节能技术”此前只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但是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专业增开了“建筑节能技术”这门课。目前,我国每年全社会终端能耗折合成电力总计为20000亿度/年。其中,正在飞速发展的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总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住宅一般都配备了采暖和空调设施,建筑能耗大幅度增加,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发达城市,夏季空调、冬季采暖所消耗的能量已占建筑物总能耗的40%~50%。因此,在与建筑相关的专业中开设“建筑节能技术”课,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作为该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就遇到了新的问题:能不能照搬给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授课时的所有内容和教学方法?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因为授课对象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一样。如何给土建类学生上好“建筑节能技术”这门课,怎样安排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改革

“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建筑及其设备的节能原理与技术,可以分解为建筑本体或围护结构的节能、空调系统的节能和供暖系统的节能,每一部分又包括很多具体的节能技术。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第一,由于土建类学生没有学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直接讲“建筑节能技术”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所以笔者在讲具体的建筑节能技术之前,先给他们补充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知识,这样在后面讲授墙体保温隔热、窗玻璃遮阳、低辐射玻璃等节能技术时学生就容易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等基础课的内容比较多,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又不能占用太多课时,所以教师在讲课之前要精挑细选,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精心编排。

第二,根据土建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建筑本体节能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包括建筑节能与气候的关系、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合理利用太阳光、改善通风等。这些内容与土建专业是相关的,所以要安排较多的课时,对于空调系统节能和供能系统节能部分可以安排得相对少一些。比如,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做的主要工作是建筑外形设计,我们重点讲授建筑本体节能,就能让他们明白建筑外形不是越美观越有艺术感越好,还要考虑不同建筑形状对能耗的影响,要考虑体形系数、窗墙比等参数,要让他们知道我国一系列建筑节能标准和规范中对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比都是有要求的,如果设计出来的建筑不满足标准规范要求是不能通过审批的,这对他们将来工作和推动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都很有帮助。

第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贯彻两种观点:节能不只是减少需求,不用能或少用能,不是要求所有建筑夏天都不开空调、冬天都不供暖,其真正的含义是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技术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具体的建筑节能技术都有其适用性,而不是万能的。对于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国外那套拿过来用,可能不但不节能反而更加耗能。所以对于具体的建筑工程来说,要根据其地理位置、建筑类型、可用能源等选用适合的建筑节能技术。

二、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

对于土建类学生来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所用的建筑节能教材都不太适用,况且该课程课时较少,一般在28学时左右,适合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专题讲授是指每次课讲授一个主题,它不局限于某一本教材,可以针对这一主题通过网络搜集很多资料,特别是跟这一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并且及时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东西。 转贴于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调动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讲外墙保温技术时,讲过外墙保温的基本原理和做法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保温层是不是越厚越好?不同气候区外墙保温层的厚度是否都一样?外墙保温技术是否适用于我国所有地区?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教师再给出答案,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取得良好的效果。

3.与案例相结合

“建筑节能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挑选一些典型工程案例讲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热泵技术时可以介绍上海世博园区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联合系统,在讲空调系统节能时,可以介绍焦作本地的案例——解放军91医院的恒温恒湿恒氧系统,选择这些案例会使学生感觉更加亲近,更感兴趣。在讲授案例时不能只是教师讲,还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

在课堂讲授案例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的大课堂,到外面进行参观并据此写出调研报告,对节能工艺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融为一体,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繁琐内容精练化,实际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例如,在讲墙体外保温技术时,可以通过插入图片,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外墙保温的做法;在讲热泵技术原理时,可以通过动画形象展示热泵机组各组成部分以及流体的流动传热过程;在讲工程案例时,可以通过大量现场图片展示建筑外观、空调机房、室内末端等,使学生更快地了解该案例。

5.学生讲授法

学生讲授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讲授部分教学内容,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讲授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定课题,拟定提纲,课前准备,学生讲授,补充、评价总结。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学生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建筑节能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1~2次课让学生来讲,比如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国内外著名的节能建筑实例,选取一个来分析其所用的节能技术及其优缺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查阅文献搜集资料,还要认真写讲稿,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授,这样其查阅文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并且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

第8篇:医学检验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1、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

1996~2000年原国家教委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重大的改革。研究内容涉及到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体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涌现出许多重大教学改革成果,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国内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了教学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竞争在进一步加剧,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3-8]。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创新推动着艺术设计类专业不断的发展。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的高科技时代,艺术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先进国家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思想,在高校的学术交流中不断为我所用,从而加快了我国科教体系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并促进了诸多艺术设计新学科的诞生。与此同时,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训练,也打破了以往的单调模式,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新的基础教学直接运用到现代化的艺术设计课程之中,在材料应用的工艺训练手段和创意思维以及制作、表现等方面,一种更宽泛,更合理的教育课程结构日趋完善。总之,新课程从基础训练到专业设计大大加强了课程之间的互动联系,使现代化的高等艺术设计如虎添翼。

从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上来看,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适合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还未完全树立,适宜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还未形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从重视程度到实施方式与内容上还大有可为;等等。

为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之初,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研究。

2、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分析及研究意义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追求日益高涨,艺术设计类专业象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凡是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各高校都很看重其专业设计理论基础的课程建设,而轻视实践课程建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各高校都在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方法进行探讨。本人也到过一些大学参观考察,参观了一些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设计实验室,发现学生很难自主创新,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设计性相差甚远,而且由于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学生人数多、课时有限、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设备台套数少的缺点,实习基地太少,怎样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所学知识具有连贯性和创造性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强调以创新设计为主线,把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的发展创造应有的条件,这也是我们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艺术创作发展的趋势,现有的基础课、专业课程的改革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3、结论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并未根本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是以教师为主导、为中心的,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其创新潜能的发挥。所以提倡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立学习模式;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成创新设计与制作中心,进行设计及其它技能创新设计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设计活动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及动手能力;建立“课外学分”制度,“课外学分”活动使学生置身到学、研、产的环境中,开扩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9篇:医学检验技术概述范文

一、建构主义理论向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是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发展而成熟起来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灌输,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从当前国内外的教学改革来看,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是否可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进一步融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日益完善,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普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越来越大,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契机

教育技术是人类教育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和科技相结合的结果。现代教育技术强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是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传递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1.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学习资源,为无限制的学习提供了机遇

“学习资源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习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为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和终生学习提供了条件,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更方便地获取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为多感官的知识获得提供了可能

在现代教育技术下,知识的获得是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来自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多渠道,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多渠道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可能性。相比较传统单一的获取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更有优势。

3.现代教育技术将教与学相结合,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可能

以“教”为中心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就为两者之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两者取长补短,通过人机交互,搭建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的桥梁,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1.树立建构主义和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行者,理念是实践的指南针。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前,需要树立建构主义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

从当前国内外教学改革来分析,其中最至关重要的在于能够打破长期以来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对建构主义熟悉并加以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变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学生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才能更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变革和运用。

2.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建立适应“教”与“学”相互结合、人机交换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适应合作学习的多媒体技术环境、适应课堂教学的多媒体综合教学环境和远程网络教学环境等。

3.加大教学软件建设的力度,建设新型教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