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市场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在新品种引进和土著鱼类驯养繁育等方面有所突破,对基层的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大水面增殖和水库网箱养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1开展高白鲑为主的大水面增殖。2009年以来,重点在龙羊峡水库进行了高白鲑大水面增殖。经生长监测,其长势显著、成活率高、规格整齐、分布区域广,已形成一定的资源量。从该水库水域面积、饵料生物量丰欠、生存适宜环境等方面分析是我省目前高白鲑投放水域见效最为显著的水库。今后宜将龙羊峡水库作为高白鲑大水面增殖和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水域,集中力量进行投放增殖,以此来增加全省渔业产量。
1.2河蟹规模化养殖初见成效。我省河蟹规模养殖从本世纪初发展以来,现形成可鲁克湖和贵德黄河滩地两大养殖基地,约有养殖面积0.44万公顷,年产优质河蟹3—5万公斤。可鲁克湖河蟹具有反季节上市(3—5月)和高原纯天然绿色食品两大特色,目前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青海省名牌水产品的称号。2009年以来,可鲁克湖河蟹进入了北京超市,深受北京市民的认可和沿海客商的青睐,其品质可与名牌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3沿黄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两年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至2010年8月底全省水库网箱发展到535个,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养殖品种有普通虹鳟、金鳟、三倍体虹鳟、目笋白鲑、哲罗鲑、青海湖裸鲤等。其中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计划在三年内建成网箱面积2.33万平方米,有望成为我省冷水鱼网箱养殖的龙头企业。预计2010年全省网箱养殖产量达15万公斤以上。
1.4池塘养殖向休闲渔业转变。目前我省池塘养殖的实际利用面积413公顷,主要集中在海东民和、乐都、平安,海南贵德县,以及西宁市、湟中县等地。从本世纪初我省池塘养鱼基本没有单纯靠养殖为业的,都是以垂钓为主,结合餐饮、娱乐等开展休闲渔业。但限于经营者基础设施差,投入严重不足,休闲渔业的规模和档次较低,大多只能算渗淡经营。
1.5土著鱼类养殖是我省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土著鱼类作为本地特色水产品,目前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均已获得成功,今后的养殖开发工作应借鉴新疆、四川等地的成功模式,大力开展我省土著鱼类养殖技术的试验研究和规模化养殖,努力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同时深入开展土著鱼类养殖新品种的研发,增加养殖品种储备,以缓解对天然鱼类的偷捕压力,这也是我省今后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
2目前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形势分析
2.1我省丰富的冷凉水体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省可供渔业开发利用的水域面积约4万公顷,这些水域水体洁净、水质良好、具有明显的冷水水体特征,具备生产绿色水产品的资源优势。我省沿黄水库网箱养殖规模理论上讲可容纳33.3万平方米,具有生产虹鳟、金鳟等冷水性商品鱼2000万公斤的渔业潜力。而目前网箱养殖规模仅2万平方米,沿黄大水面增殖除龙羊峡水库形成一定产量外,其余水库均没有形成渔业产量,其渔业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开发利用率不足,致使本省自产鱼比重很小,与丰富的水体资源渔产力很不相称。
2.2养殖技术、产品销路及市场风险等问题需要规避。目前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的积极性很高,但虹鳟网箱养殖户普遍存在技术缺乏、饲料成本高、赢利空间小等养殖生产问题和市场风险。当务之急是从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规避其养殖风险。据调查目前在省内普通虹鳟鱼年均销量不足百吨,但西安、武汉等地虹鳟的销量持续增加;我国每年进口三文鱼2000万公斤,国内产量不足100万公斤,其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我省的虹鳟网箱养殖市场定位主要是凭借无污染绿色水产品的地域影响力和品质认可度来拓展国内大市场,目前养殖的普通虹鳟除少量满足省内市场外,主要销往西安、武汉等外地市场,同时要积极引导群众逐步由普遍虹鳟养殖向三倍体虹鳟规模化养殖转变,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在运营模式上主要以企业和渔民合作组织为主,以便规避市场风险。
2.3冷水鱼养殖将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我省在冷水鱼新品种引进和土著经济鱼类品种的试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工作基础,筛选出如高白鲑、池沼公鱼、三倍体虹鳟以及河蟹等适宜推广的优良引进品种和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养殖品种。为此,今后要结合我省水域资源特点,突出我省养殖特色,做好主推品种的示范养殖和筛选工作,进一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做大冷水鱼特色产业。
3我省养殖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3.1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要紧紧围绕在保护好渔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冷凉水域资源,采取集约化养殖和大水面增殖相结合,引进品种和本土品种并养,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速推进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这一方针,主推特色养殖品种、技术和模式,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技术示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储备,强化渔民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促进渔业生产比“十一五”翻一番。
3.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达到450万公斤,创产值1.4亿元,总产值比2008年增长6.3倍,年均增加1700万元。
3.3发展思路
3.3.1稳定池沼公鱼产量,推广高白鲑养殖。“十二五”期间,引导龙羊峡水库池沼公鱼产业的良性发展,使其每年稳定在100万公斤产量的前提下,加大高白鲑投放力度,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投放鱼苗800万尾以上,到2015年高白鲑产量达到50万公斤。
3.3.2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的网箱养殖。在龙羊峡、李家峡、苏只、公伯峡等沿黄水库向个体养殖户和民营企业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网箱养殖,同时做好群众网箱养殖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2015年虹鳟养殖(以三倍体虹鳟为主)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3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土著鱼类人工养殖很具开发潜力,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相对成熟,人工饲育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作为本地特色品种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在龙羊峡等沿黄水库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以缓解天然鱼类偷捕压力。
2015年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4推广河蟹规模化精养。生产无污染绿色“高原大闸蟹”,突出“三品”(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养殖精品)是我省今后河蟹养殖产业发展的主方向。重点在海西可鲁克湖和贵德发展绿色精品蟹,提高河蟹品质和产量,扩大品牌宣传,拓展市场销路,使我省河蟹进入大闸蟹高端市场。力争到2015年精品河蟹产量达到20万公斤。
3.3.5大力引导发展东部农业区特色休闲渔业。利用沿黄李家峡、公伯峡、苏只等大中型水库及东部农业区中小型水库渔业资源进行鲤鲫草等常规鱼类和土著鱼类增养殖,生产比市场价位高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发展高原绿色水产业,至2015年渔业产量达到80万公斤。同时把东部农业区休闲渔业纳入渔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制定休闲渔业发展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结合农家乐风味餐饮,开展集垂钓、娱乐、餐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经营,带动海东和沿黄地区池塘、水库的休闲渔业发展。
3.3.6继续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本土鱼类的驯养,做好技术储备。“十二五”期间,引进目松白鲑、凹目白鲑、哲罗鱼等鲑鳟鱼类新品种进行示范养殖,同时开展本土品种的开发,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等,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3.3.7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有效开展养殖水域渔业环境监测以及病害防治和测报工作,如水库网箱养殖对水域富营养化影响监测及评价,群众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渔业资源养护工作,为水产健康养殖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做到环境保护与养殖生产并重、渔业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3.4保障措施
3.4.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和宣传工作,使我省沿黄及东部农业区各地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把促进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作为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从体系建设、养殖基地建设、渔民培训、产品市场营销、打造品牌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并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创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
3.4.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财政每年继续拿出专项资金,在网箱养殖、河蟹精养、大水面增殖等生产养殖方面,以及基层推广体系建设,渔民培训和基础研究,实施品牌战略,开拓省外市场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比如三倍体虹鳟养殖生长周期长(3年以上)、持续投入资金较大,所以这期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引导养殖户规范养殖规程和管理模式,确保产品品质。
3.4.3加强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目前我省主要渔区海东地区、海南州和海西州等地都建有渔政站,但水产站只有1个地区站和4个县级水产站,且专业人才匮乏,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对基层水产养殖的技术服务功效十分微弱。“十二五”期间重点对沿黄共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及海西德令哈、格尔木市等基层水产站争取资金投入,开展人员培训,增强技术力量,保证有人员和经费,做好本地区的水产技术推广、指导和服务工作。
3.4.4开展渔业科学技术研究,做好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一是研究筛选适于冷水养殖的优良新品种,做好品种储备。二是加强对引进新品种的养殖技术、繁育技术和生物学研究,为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继续花斑裸鲤养殖技术的开发研究,逐步解决饲料、病防、养殖技术等问题,不断总结土著鱼类开发模式。四是开展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业发展研究。
3.4.5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目前我省渔业从业人员尤其沿黄网箱养殖户、河蟹养殖人员和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养殖技术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将成为我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一是对重点地区养殖户进行集中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标准化健康养殖操作技术和渔场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其管理和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二是对民营企业、中介组织管理层、养殖大户等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强化培训,掌握绿色产品的标准化养殖生产规程和操作模式,更新经营理念,培养品牌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聘用外地专家、高级技工等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培训标准化高效养殖技术;同时组织养殖和管理人员到省外考察培训学习,借鉴省外较为成熟的冷水鱼集约化养殖模式,考察外地水产品营销方式和手段,通过交流合作拓展营销渠道。四是对现有推广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技能培训,增强专业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一、优势生物产业推进计划进展情况
(一)资金投入情况
截止2009年6月26日,*县在优势生物产业发展中,共投入资金13717.2万元,其中:省州投入7349.2万元、县级投入1163万元、企业投入5205万元。所投入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9487.85万元,如:已投入7345万元资金对平远小舍姑二期和回龙新烟区开发建设核心示范项目,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提灌站1座,管网铺设478.75公里、制安灌桩8826棵,机耕道路建设30条70公里,桥涵6座,排涝河道1条5.7公里,排涝沟58公里;烤房群8群600座,防雹站1座(烟水、烟路、防雹站等工程已投入使用);固定资产投资3759万元;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702.2万元;产品研发233万元;市场开拓。
(二)培育龙头企业情况
目前,*县生物产业龙头企业26户,其中:三七加工企业3户、辣椒加工企业10户、蔬菜加工企业9户、松脂加工企业1户,花生加工企业1户,畜牧加工企业2户
(三)基地建设情况
截止2009年6月26日,*县优势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情况为:烤烟计划种植面积9万亩,现已全部完成;辣椒种植面积计划30万亩,现已完成30.023万亩;木本油料计划发展12万亩(其中:核桃8万亩、油茶4万亩),目前还未造林;蔬菜基地计划种植面积6.3万亩,现已完成5.32万亩;花生计划种植面积6万亩,现已全部完成;水产养殖计划2.73万亩,完成水产养殖面积2.29万亩;马铃薯计划种植4万亩,完成3.89万亩;畜牧业:(1)存栏数:全县完成生猪存栏29万头,完成年计29.7万头的97.7%,比去年同期的28.27万头增加7423头,增长26.3%;大牲畜存栏13.3万头,完成年计划13.94万头的95.1%,比去年同期的13.15万头增加1161头,增长0.9%;羊存栏6.51万只,完成年计划6.64万只的98%,比去年同期的6.29万只增加2115只,增长3.4%;家禽存栏116.52万只,完成年计划120万只的97.1%,比去年同期的111万只增加55255只,增长5%。(2)出栏数:全县完成生猪出栏166740头,完成年计划330000头的50.5%,比去年同期的156991头增加9749头,增长6.2%;肉牛出栏24303头,完成年计划49000头的49.6%,比去年同期的21784头增加2519头,增长11.6%;羊出栏27755只,完成年计划55400只的50.1%,比去年同期的26909只增加846只,增长3.1%;家禽出栏980774只,完成年计划1950000只的50.3%,比去年同期的957853只增加22921只,增长2.4%。
(四)推进精深加工情况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发生的影响,我县在发展生物产业中,紧紧围绕我县的优势生物产业推进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种类,满足市场需求,以扩大产品市场竞争力,来推动优势生物产业发展。今年来,我县围绕三七、辣椒两大产业,在推进精深加工方面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六个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其中有两个项目已竣工验收可进入生产,有五个项目正开工建设,具体情况如下:
1、已竣工验收可进入生产项目
(1)云南津渝天然辣素有限公司年产300吨辣素、150吨辣椒红色素技改项目,项目总投资667万元。项目现已建成投产、年可消耗辣椒(干)原料10000吨,产值可达1.5亿元,可覆盖10万亩辣椒种植基地。
(2)*县丰林花生油厂年产30000吨食用植物油生产线建设项目,项目投资7200万元;该项目已于今年3月建成投产,年可生产30000吨食用植物油,其中年产南瓜籽油2000吨。预计年产值达32460万元,利润1899.01万元。
2、四个在建项目
(1)文山华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万吨垛红椒、黄姜、洋姜精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现已经投入资金2000万元,预计年底竣工投入生产。
(2)*县润辉农产品工贸有限公司年产鲜食辣椒产5000吨精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77.88万元,现已经投入资金400万元,预计年底竣工投入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生产鲜食辣椒产品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加工增值500万元。
(3)*县同和辣椒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万吨辣椒出口系列产品萨尔萨酱(粉)加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4960万元,现已经投入资金9000万元,预计2010年3月竣工使用。
(4)文山齐氏生物三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盒三七加力神系列产品加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4997万元,现已经投入资金300万元,预计2010年8月竣工使用。
(五)强化科技创新方面
目前,在我县的优势生物产业中,从产业发展体系可看出,主要是以原料和初加工产品销售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因此,我县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我县设立了县级科技奖励办法,县科技局采取对企业申报产品或技术专利,取得专利的给予项目全部资助的措施,来推动科技创新。今年来,我县有文山华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津渝天然辣素有限公司、文山齐氏生物三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新产品开发。其中:文山华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优势产业仍然以辣椒为主外,为增加产品种类,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投入143万元,成立了新产品研发小组,主要负责产品创新和研发,今年已研发出酸甜藠头,腌泡小米辣、腌泡黄姜等新产品,这些产品已经获得qs产品生产许可、并通过了haccp、iso9000.2001质量认证体系的现场审核,产品在广东、四川等市场受到好评,并畅销市场;现仍有腌泡蕨菜、风味豆豉等创新产品正在试制当中;云南津渝天然辣素有限公司投入100万元,采取外聘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对辣椒精深加工产品辣椒碱进行提纯研究,今年4月已获得成功,达到年产500公斤的规模;文山齐氏生物三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入80万元,开展直接用鲜三七来生产三七加力神口服液技术研究,今年2月已获得成功,已在6月6日—10日的昆交会上亮相试销并获得成功,现有北京、上海、南京、南宁等地客商试销;公司现已取得三项产品技术专利。
(六)市场开拓情况
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的发生,给我县优势生物产业产品销售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出口贸易较大的辣椒产业带来极大影响,出口额锐减。因此,今年来我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一是相关部门积极宣传贯彻国家扩大内需和鼓励支持出口等有关政策,做好服务工作,引导和支持企业出口;二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国家和国际性商品交易会或展洽会,以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县内企业采取巩固原来的老客户,发展新客户的发展思路,开展市场调研,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文山华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腌泡小米辣、腌泡黄姜等产品已在广州、成都、南宁等地打开了销路,公司产品销售并比上年有所增加。截止6月26日,我县辣椒出口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然实现出口辣椒800多吨,创汇1500多万美元的良好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财困民贫,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开发资金筹集困难。无论从基地建设或现有开发企业资金需求,还是进一步开发生物资源的资金需要来看,在量上和渠道方面都很难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导致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产品研发滞后,制约着产业提升发展。如:就目前我县发展较快,已形成种植规模优势的辣椒产业,在种植上有70%的乡村种植户均靠天吃饭,辣椒产量不稳定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各级政府对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力度不够,虽然省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来扶持产业发展,但在实施中可变因素较多,条件要求比较高,大部份又属于竞争性项目,争取扶持难度较大,就是争取到了,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同时,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企业抵押能力低,取得的资金有限;企业原始积累有限及上市筹资条件又不够,产业投入不足;投资渠道狭窄,调动银行资金、社会资金参与生物产业开发的程度还较低。
二是由于科技创新不足,从良种培育、优质原料基地的栽培管理试验示范、加工环节上新工艺、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跟不上发展需要。如云南津渝天然辣素有限公司在收购本地辣椒进行加工,进行辣素和色价检测时发现,含量明显低于加工要求,需要引进优良品种建立优质原料基地问题,需要实施良种引进及选育工程。另外,多数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科技创新机制,拥有自知识产权的产品极少,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这也是我县生物资源开发产品难以形成知名品牌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海产品;品牌管理;营销策略
一、前言
水产品以其具有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特点成为食品中的上品。水产加工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更是一个增值潜力大、创汇能力强的朝阳产业。宁波,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由于毗邻沿海的区位优势,使宁波的水产业成为宁波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宁波水产业大体经历了家庭作坊式、小规模初加工、企业化、品牌化四个发展阶段。
本世纪初宁波海产品正在进入品牌化发展时代。目前本土发展起来知名海产品牌就达十多个,如南联食品、陆龙兄弟、史翠英、老板娘、梦婕、胖子、海能等,其中不乏浙江省出口名牌,宁波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宁波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是集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国内外贸易、水产科研开发于一体的中美合资企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南联公司产品就打入国际市场畅销美国、欧洲等地。2001年通过美国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验证,2011年获得“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实验室等级证书”,2013年被认定为“浙江出口名牌”,2014年获得“宁波市出口质量奖”,并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目前,公司主要出口产品有冻青占鱼、冻鲣鱼、冻[鱼、冻秋刀鱼、冻沙丁鱼、冻西瓜皮(正鲣)、冻马鲛鱼、冻黄占鱼、冻煮青占鱼肉、冻煮鲣鱼肉、冻金枪鱼、冻金枪鱼肉、冻鱿鱼筒/圈、冻安康鱼段、冻月亮鱼片、虾等,畅销于美、韩、日等国家及欧洲市场。多类产品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商标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近几年由于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等宏观政策的制约,大量出口型企业开始奉行“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发展战略,宁波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二、出口转内销品牌是王道
国际市场不景气,大量企业转战内销市场,这就使得国内水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进行品牌化发展就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对于出口型企业,因为其产品往往有品质好但成本高、价格高的特点,如果不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拓展利润空间――实行品牌化发展,几乎不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很难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1、品牌是必由之路
从消费者来说,一方面,产品越来越丰富,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使消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食用风险,产品的鉴别成本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宏观的商业环境和消费者自身经济条件的变化,都使消费者需要对自身的条件、文化需求进行准确辨别并要寻找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而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品牌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2、行业现状分析
但就对宁波市场调研发现,宁波区域品牌众多,由于价格竞争劣势,销售量始终在一个低位徘徊,利润空间低,不少企业发展困难,甚至出现倒闭或转做它行的现象。要改变水产品牌市场目前圈里热闹圈外冷的现状,必须回到消费者本身上。
3、水产业品牌塑造关键点
一直以来,中国海产品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保鲜”和“安全”。保鲜方面。由于受冷冻条件的限制,很多水(海)产品的销售半径不出200公里,从而失去了海产品唯一的一个“鲜”字优势,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针对海鲜产品市场最适合不过。安全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了中国老百姓最为迷惘和苦恼的问题,很多人从海外疯狂采购奶粉、水果甚至面包,一大批原来出口海外的食品企业也迅速抓住机会“转内销”,依托欧美市场严苛的食品安全检验标准赢得国人的充分信任,从而抢占市场。
三、宁波区域市场分析
宁波是个盛产海产品的城市,而且宁波人对海产品的“鲜”字尤为钟情,因此很多产品做得地道不地道,很多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宁波人一尝便知。但是,随着海产品的各种污染、加工、添加剂等原因,宁波人钟情的海产品的那种“舌尖上的记忆”还是否存在?
1、宁波本土水产品牌渠道分析
目前,宁波的海产品已涌现出很多品牌,抢占日常消费市场和礼品市场。陆龙兄弟以黄泥螺为主打产品,结合市民消费和礼品销售,并通过会议礼品、网络销售、积分卡等方式,成为宁波人津津乐道的首先品牌之一;史翠英通过大批量的广告传播,慈善活动等文化行销的方式,专注于平民阿嫂和中端礼品市场;老板娘、梦婕、胖子、海能等品牌则通过进超市、建立旗舰店以及关系行销的方式分割市场。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消费者开始更加关注水产品的产地水源安全问题、深加工的技术标准问题、保质保鲜方面的专业问题、产品品质的安全检测问题等等,都让本土生长、本土消化的品牌遭受着一种被质疑的“白眼”。
2、南联食品市场突破口
作为宁波老牌冷冻海鲜公司,有十几年丰富的冷冻品销售经验和渠道,在海鲜原材料采购上有优势,南联食品突出“原产地”诉求:产品通过FDA和EEC认证、第三方HACCP质量控制,突出产品的“高品质”;专业的冷冻技术和不远万里的销售经验,确保海产品的“味道鲜”。南联冷冻食品长期以来一直发展海外市场,这一点是取胜国内市场的突破口。如何深挖这一关键诉求点,通过策划、设计、营销等一体化的整合运营,借助冷冻技术、专业认证,突破销售半径,通过“外宣内攻”的策略,让“舌尖上的记忆”迅速占领消费者的心里,必将迅速占领市场并取得最大成功。
四、水产业创新营销模式的思考
目前的营销基本上有整合营销、差异化行销两种。整合营销也就是业界常说的4P营销,其核心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系统贴身配置;而差异化行销也就是业界常说的4C行销,其核心则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进行系统贴身配置。这就意味着无论整合营销还是差异化行销,其关键因素都有一个关键词――贴身!
在著名的“行销28律”中,“人性律”摆在了第一位,说明任何整合营销传播都是基于满足人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因此,在分析市场定位时,首先切入人们对海产品的“固有需求”和“不满足需求”。对“固有需求”的满足,是企业占据大多数消费者对产品的惯性思维需求,这是个企业必须要做到的关键元素;对“不满足需求”的了解,正是我们打开消费者心理防线进入消费视线实施“差异化营销”的关键所在。
五、南联食品创新营销模式
1、营销策略
为建立系统的、完善的、持续的营销传播方案,并能有序执行,南联食品制定“中提升、双引擎”的行销策略来迅速抢占市场。中提升:根据海产品的市场特性及南联水产品的特性,拟确定以“原产地、高品质、味道鲜”的差异化行销策略。
一是建立体验馆。要求在商业发达或人流集中的地方选择3-5家建立旗舰店,要求统一的VI设计和终端门店,以品质取胜,为产品形象展示和礼品市场的销售铺点。二是突出欧洲品质。重点突出推广南联“得来吃”(品牌名可斟酌,后面会分析到)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青睐程度,以FDA和EEC认证、第三方HACCP质量控制等为诉求点,突出产品的高品质,获得信赖感。伞是建立行销手册。通过突出产品特性,突出差异化和高品质,在高端商圈、企业家群体及高端酒店和会所展示。
双引擎:打造一个高端品牌,造就品牌拉力;建设一个商务商圈,推动礼品市场。一是高端品牌定位。在以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的基础上,一方面推出普通消费群体的“得来吃”品牌,一方面需要重新注册一个专注于海产品的中高端品牌,设计包装中高端的礼盒包装,并突出品牌的“礼”字,摆脱原有产品的形象和定位,进军中高端市场的全新形象(原有产品品牌及LOGO保持,以固有原来的忠实客户群);同时,需要建立一整套全新的VI设计。二是建立完整的品牌传播策略。建立自己的内刊《南联海产》,可以建立与客户的互动;通过网络、电视、杂志、报纸、微博等媒体,全方位打“组合拳”。三是打造舌尖上的记忆。着力通过专业期刊、微电影、海鲜文化等方式,打造“舌尖上的记忆”这一主题,让这一广告诉求真正能够深入人心。
2、打造商务商圈
一是打造服务商圈。通过“捆绑销售”和合作借位的方式,与有企业家主体、行政副总等商圈的组织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赞助沙龙、活动以及提供礼品等方式,让新的客户群迅速建立,在原有的目标商务商圈中进行有效营销,通过自己组建客服代表,服务商圈。二是建立完善销售渠道体系。建立和完善品牌形象标准体系,原材料采购体系,生产标准体系,包装体系,销售渠道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让产品销售及人员在工作服务中让顾客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三是互联网渠道。以实体旗舰店的配送体系为主,实施网络销售,在微博、淘宝商城、QQ商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多家B2C,C2C网络购买,成立网络直营旗舰店,并尽可能参与商城活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当前我市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重要时期,需要我们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和工作思路进行认真思考、及早谋划。本文就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定位作一浅显分析。多年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落实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管理,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具体表现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全市已有各类规模特色生产基地831个。建有水产养殖基地25.2万亩、毛竹18万亩、蔬菜13万亩、果品10万亩、茶叶5.3万亩、板粟5.2万亩、吊瓜2.4万亩。茶叶、板栗产量和蓄竹量均名列全省前茅。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趋增强。现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2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带动生产基地20多万亩。其中,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3家,超亿元的有3家,超5000万元的有6家,16家企业被列为省和无锡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致力拓展农业市场,产销渠道逐步拓宽。现有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00多个,年销售农产品超16亿元;各类农民合作组织82个,省和无锡市级的示范组织13个,入社(协)农民2.5万人,年组织销售农产品7亿元;各类农民经纪人7100多人,经销各类农产品达近7亿元。有36家农业出口企业,20__年创汇达4000多万美元。加快推进农业标准,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已制订各类农副产品标准46只,100多家加工企业执行农产品标准244只;省级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4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8个,绿色保健食品1个,有机食品9个,省级以上各类名牌产品37个。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__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2.02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5.23亿元,增长14.2,占农业总产值的78.8;粮食总产33.04万吨,油料总产2.7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90元,比上年增长14.3,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900元左右,增幅12。
纵观我文秘站网-市农业的发展,正在加快实现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是,与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市的现代农业实践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任重道远。农业经营一体化程度不高。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是条块分割、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研发能力弱;市场和流通仍然是制约农业加快发展的瓶颈。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凸现。在过去的调整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适应性调整和低水平重复,注重量与面的扩张,战略性不强,市场适应度差,经济效益不高;以“一减三免”为主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有所提高,结构调整的空间减少、张力不足。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合作领域不宽,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农技推广队伍老化弱化,科技研发力量不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速度不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基本水利设施薄弱,农业抗大灾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本身带来的污染,使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我市农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步伐的加快,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创新工作、着力化解。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挥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集聚生产要素,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全方位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突出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产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当前,要着重做好产业化、生态化和外向化三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要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主导产业培育工程。继续抓好水产、蔬菜、花卉、茶叶、吊瓜、竹制品等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好丘陵山区的林茶果特色经济区、氵鬲湖沿岸的优质水产经济区、太湖沿线的无公害蔬菜经济区,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发展特色、壮大规模为目标,加快调整区域布局,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优势产品。要按照《宜兴市现代都市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实施计划》要求,建设好茶叶、吊瓜等三个重点产业、中兴农业科技等四大示范园区和盛道茶业等十大重点示范基地。
龙头企业带动工程。要致力打造“大龙头”。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实力的农业企业,采取联合重组、增资扩股等形式,继续开发项目、技改扩能,做大做强;要积极振兴“小龙头”。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要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要加快培育“新龙头”。着力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促进我市水产、畜禽、果蔬、吊瓜等产业的深度加工和开发。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采取灵活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引导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二次分配等形式反哺农业和农民,推进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市场体系构建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功能。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和产品特点,悉心研究市场体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规范运作的原则,着力建设好本地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完整、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在沪宁杭、苏锡常等大中城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设立销售窗口,举行展销展示,建立购销合作和进驻大型超市等方法和形式,巩固和拓展本地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营销体系;要扶持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技能和素质,给予帮助和支持,引导更多的农村能人参与农产品市场开拓 。
农业品牌战略工程。实施品牌战略是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向。我市目前有各类农业品牌300多个,但叫得响、影响大、知名度高的品牌很少,迫切需要整合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取向,做大做强一批农业品牌。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要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根据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时修订、完善标准水平;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对我市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围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要求,加大整合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组织程度,加快创建一批新品牌,巩固保持一批老品牌,尽力提升一批好品牌,打出宜兴农业的品牌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工程。合作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要以突破农产品流通瓶颈为关键,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尊重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创新农村经营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要依托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农技推广人员等,围绕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各级政府应该在引导、指导、服务和协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积极实施农业生态化,就是要以科技为依托,在确保农业安全、高效的同时,深入开展“三清”工程,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扩展和提升农业功能的需要,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远大的发展前景。从宜兴农业发展的实践看,优化资源利用、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部门,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生态意识,把它放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上下形成共识,在全市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建设环境。
要重视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标准建设。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加强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继续推进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系数。要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继续加强农药、肥料、兽药等农用投入品的管理,加大对高效低残留生物农药、有机肥生产的支持,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化。
要实施“三清”工程,实现农业循环发展。坚持“绿色宜兴”建设方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积极推广适合我市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实现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推广秸秆还田,支持发展农村沼气,降低资源依存度,减少环境污染。要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全面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
要坚持生态与效益并重,着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我市山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独特条件。要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营造特色,做足山水文章,发展旅游观光农业。要结合《十一五》规划制订,搞好西太湖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好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生态农业休闲园区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业生产基地。同时,要建设和创办好能够让旅游观光者直接参与和享受的农家乐、垂钓场、茶艺节和杨梅节等经济旅游活动,使观光农业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关键词]四川省;东盟新四国;经贸合作;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38-03
[作者简介]李东川(1984-),男,四川渠县人,研究方向:商务经济;陈(1987-),女,四川富顺人,研究方向:商务经济。
一、四川省深化与东盟四国经贸合作的优势条件
(一)地缘优势明显
一是地理相近。东盟四国与我国山水相连,处于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四川是距离四国最近且最大的中国地区经济体;二是文化相通。古蜀国人2000多年前就开始移民越南,华语至今仍在越南广泛使用,巴蜀文化还通过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在四国交融沿袭。
(二)经济发展互补性强
四国经济发展需求与四川产业优势高度契合,四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以及工业化初期,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倚重外来投资。农林、水能、矿产、土地、人力和旅游等资源充足,且处于待开发或集中开发阶段。经济欠发达,人均GDP不足1500美元,对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等需求巨大,与四川省产业优势形成较强互补。
(三)经贸合作初见成效
四川省对东盟投资的比重占全省对外总投资的近1/2,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在东盟占比超2/3,越南已成为四川第三大对外承包工程市场。新希望、通威、开元、成达和东电等农业、矿业和工程企业已在四国取得良好效益。以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成倍增长,进出口、出口增速均超过100%,远超全省平均增速水平(见表1)。
二、四国经贸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上升势头强劲
2012年四国经济增长均保持在5%~8%之间,高于东盟整体水平,其中,老挝以83%的增速被列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10个国家之一。四国政府都将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设定在6%~9%之间,据IMF、安永和麦肯锡等机构的预测,四国人均GDP将在未来3~7年实现翻番,其中,越南将成为25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之一,缅甸有望成为亚洲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见表2)。
(二)投资贸易更加便利化
一是东盟四国加入WTO后将按国际规则要求实行市场经济,相关法律和政策将更加健全、透明,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和劳动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将符合国际惯例;二是为深化经贸合作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中国与四国同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成员,中国与老挝、柬埔寨还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四国将于2015年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协议中90%商品“零关税”的目标。2015年东盟共同体建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组建运行后,便利化程度还将更高;三是交通物流将为经贸合作带来巨大突破。中老、中越、中缅三条泛亚铁路线,以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在未来几年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四国市场面临的国际竞争更激烈
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东盟四国已逐渐成为大国逐鹿的焦点。丰田、东芝、三星、福特、耐克、可口可乐以及联合利华等日韩欧美跨国企业均在四国投资发展。日韩成为四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国投资额远低于日本,在越南的大量项目被日韩企业挤占,老挝最好的公司大楼几乎均属于日韩企业,日本还出资兴建孤儿院和大量教学楼。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也通过东亚峰会等多种对话方式拓展四国市场。老挝、缅甸更多的外资来自东盟内部的越南、泰国和新加坡。从国内来看,广西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与四国的经贸合作更为紧密频繁。
(四)投资环境不够理想
东盟新四国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金融业发展滞后以及电力供应不足等诸多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并可能面临部分国家政府违约、效率低下、官员腐败、工人罢工、小范围武装冲突、各种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等风险。美国“重返亚洲”极力拉拢我国周边国家以制衡中国,越南已加入美国主导的TPP谈判,缅甸获得美日巨额援助。东亚领土问题可能阻碍东盟与中国达成RCEP合作协定,这必将制约相互间的市场开放。
三、四川省与四国深化经贸合作的优势领域
(一)农林牧渔业
四国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老、缅、柬森林覆盖率均超过45%,在温度、土壤、水质和森林资源等方面具备发展农牧渔业的独特优势。四国均是农业国家,相关投资更受政府和人民的支持,生态农业等允许外资持股比例甚至高达70%。四川省应加强与其农林合作,投资发展水产养殖、农业食品、木材加工,为当地居民推广新的生产技术等,这也正是四川长期以来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优势所在。
(二)制造业
四国工业基础薄弱,土地、劳动力等价格远低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工业渐成经济支柱。越南加工制造业吸引外资占比超过2/3,老挝外资特许经营土地已覆盖5%的国土面积,柬埔寨51%的人口处于就业年龄,非熟练工人月工资仅60美元。当前四川生产成本优势减弱,企业可在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将产业优势与当地及周边的市场潜力充分结合起来。
(三)工程承包
四国处于百业待兴的建设期,电力、石化、路桥以及建筑等领域建设需求巨大。亚洲开发银行预估,未来10年东南亚基础建设总金额将达6000亿美元。通过积极开展四川优势领域的工程承包,推动钢铁、水泥、化工建材和家具等产能有序向外转移,同时投资上下游产业,如开发运营房地产,参与能源经营,将老挝电力资源向严重缺电的缅甸输送,促进四川企业参与缅制造业的发展。
(四)资源开发
四国蕴藏大量的铅锌银锑铜等有色金属矿,其他矿藏主要有煤、宝石、岩盐、石油和天然气,老挝水电资源将成亚洲的“蓄电池”,与其资源开发具有广阔前景。
(五)服务业
四国共有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10余处,柬埔寨旅游业占GDP比例在亚洲最高,老挝旅游业已成为外汇收入第二大产业,旅游合作具有良好基础。越南互联网用户超3000万,缅甸手机拥有率不足10%,电子商务、网络通讯发展潜力大。越南引资政策逐渐向服务业倾斜,老挝将开放128个服务业自由化领域。教育、卫生、物流、酒店餐饮以及商务服务等都是受鼓励的外商投资领域,四川省企业应抓住机遇,为参与其市场体系建设提前布局。
(六)贸易投资
2012年四川对东盟新四国的贸易额不到与东盟的1/8,较大贸易空间尚未发掘。东盟新四国对机电设备、纺织服装、化工制品、农机产品、手机电器、医药用品、汽车配件、建材以及日用品等产品需求量将加大。投资贸易市场辐射面广,RCEP自贸区和泛亚铁路若建成将便利东盟南亚18亿人口,在四国投资建厂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东盟及日韩澳印等东盟众多伙伴国将享受“零关税”以及贫穷国待遇等优惠权益,使四国成为拓展南向的重要平台和转口贸易中心。
四、深化四川省与四国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间合作
推动高层互访,建立互信,增进友谊,为深化经贸合作营造平稳的外交和政治氛围。构建稳定完善的合作机制,成立高规格的经贸合作协调推进小组,按部门、行业和国别分工协作,共同磋商制定经贸合作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起草签署有关合作协议。
(二)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的作用
鼓励和支持四川有关行业商协会,与四国相应经济组织和机构开展对接交流。探索设立境外商务代表,组织成立分行业分国别境外四川商会,加强企业间的联系和权益保护,促进川企抱团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加强与亚洲开发银行和东盟经济研究学院等东盟四国的长期合作机构和伙伴的联系,获取更多合作信息和资源。
(三)构建双向务实合作平台
选准产业和市场突破口,在四国建设农业、建材、纺织、家具等特色商品市场和优势园区,搭建贸易和产业平台。加强与广西、云南等省的合作,参与经贸合作区建设。邀请协助四国到四川招商引资,支持在西博会、东盟博览会以及昆交会等相关重大展会上举办经贸促进活动,在四川相应的市场和展会上打造特色专业商品展馆或展区。
(四)强化政策支持和政府服务
全面搜集四国的金融财税等政策和法规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环境以抵制风险。分类建立相关企业台账,给予双方企业一定的财税优惠。量身制定促进经贸合作的配套政策,引导和鼓励双方商协会和企业双向拓展。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协调提高授信额度、组织企业实地考察、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等具体服务。
(五)深化旅游文化交流合作
支持协助四国到四川开展旅游、食品和民俗文艺等资源推介,每年定期举办东盟新四国“旅游文化周”等交流活动。通过政府活动、企业项目等方式,将四川特色餐饮、食品、民俗和文艺表演等带进东盟新四国,增进文化上的了解与认同。
(六)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互利合作
企业“走出去”必须着眼长远,从战略高度布局境外投资,避免盲目投资和短期投机行为,逐步向农业和第三产业拓展商机。坚持道德自律,努力赢得社会和民众信任,积极主动融入投资所在国。加强多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R],2013
[2]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世界贸易报告[R],2013
[3]李建伟中国与东盟新四国双向投资现状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2(5):60-63
[4]李国章 且看RCEP和TPP如何逐鹿亚太[N] 经济日报,2013-06-04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人;背景;培训;模式:对策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般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那么,谁能解决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谁能在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帮助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产品经纪人一手牵着农民生产,一手牵着市场需求,他们是农民和市场的桥梁。因此,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经纪人,是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本课题组,同时,自2006年始,即与绍兴市农产品经纪人鉴定中心一起承担了省内部分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鉴定工作。3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先后在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诸几市、新昌县和越城区多个镇、村完成了23期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培训学员累计达2000余人。实践证明,这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培训模式在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民经营理念、植入农民市场意识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何让现有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真正成为农产品流通中的一支生力军,帮助农民缓解农产品销售难的矛盾,则需要继续思考和研究。为此,本课题组于2008.5~2009.5期间,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调查手段,抽样调查了浙江省所辖宁波、绍兴、杭州、衢州等地区的部分农产品经纪人,对他们的经营现状和需求特征进行了广泛的信息收集,部分重点对象还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表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0份,调查涉及农产品经纪人的基本情况、经济活动以及对培训课程的感受和评价等10项指标,调查信息的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为更加精确地把握农产品经纪人需求及影响培训的因素等提供了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和深化培训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深化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模式,探索如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能手,为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聚集大批实用创新型的中介组织和现代商人。
二、农产品经纪人现状调查
(一)经纪人队伍结构老化,呈“青黄不接”之势
从表1的调查结果分析,在务农人口中,中老年人留守现象比较突出,35岁以下的经纪人明显偏少,仅占被调查人口的不到20%,说明浙江省农业弱质、农民弱势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农产品具有分量重、保鲜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等特点,所以,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体力作保证。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务农,必将导致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及流通后继乏人,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埋下隐患。
(二)经纪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偏低
表2数据分析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经纪人占样本总体的65.5%,其中,小学及以下的人数又占了样本总体的22.1%,说明浙江省经纪人队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多数经纪入信息采集手段落后,利用媒体或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意识比较淡薄,相互之间缺乏信息联系和交流,自律管理及权益的自我保护机制十分缺乏。
同时,大专以上学历的经纪人仅占10.5%,学历较高的农民不屑于从事农产品流通业务,或者对农产品流通职业不够重视,说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尚需加强宣传力度,经纪人的社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以个体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
表3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经纪人的年营业额集中在15万元以下,这其中,又以5万元以下的占大部分,5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廖若辰星。从组织形式上看,个体经营占了很大比重,合伙型、公司型等经纪人实体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组织化程度偏低,导致经纪人经营规模较小,经营信誉、经营资质、抗风险能力都比较低。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少经纪人(他们同时又是地地道道的农户)尽管已成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但由于合作社本身仅仅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社员销售农产品的渠道、方式及价格均可以自行选择和决定,又由于许多合作社没有统一的农产品销售章程,所以,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自产自销这种传统的产品流转方式。据调查,目前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将农产品卖给个体商贩,只有2.7%的农户采用订单销售,另一方面,由于浙江农民人均农业资源少且分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农产品流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而主体过于分散,又导致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千家万户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单个农民就好比飘浮在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弱小无助,无法掌握市场动态,很难获取增值利润。典型的小规模农产品经营格局,难以产生支撑新农村的经纪人群体,这与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标准化、市场
国际经验表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合法权益,使职业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更有发言权,更有机会参与利润平均化。
(四)明显的经营区域局限,市场辐射力较弱
统计表明,61.5%的经纪人将农产品选择在当地销售,这种“门前销售”又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当地农产品专业市场销售,此类为“等客上门”式销售(如嵊州的水果交易市场);第二种是在种养基地,结合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销售,此类为“借船出海”式销售(如上虞的龙浦葡萄专业合作社);第三种则是由农户挑起“货郎担”进行摊贩式、近距离流动销售。除第二种销售模式外,其他两种模式,对经营户来说,可获取的利润通常是极低的。
经纪人选择就近销售农产品,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茶叶、葡萄、西瓜、杨梅、茭白、桃子、鲜菜等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强、易腐烂、运输要求高等特点,不宜远距离贩运;农户分散经营,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从产品销售单位成本的角度思考,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浙江的不少农产品多为与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角色产品”,游客在玩乐中采摘、在休闲中消费,使农产品处于“僧多粥少”、供不应求之态,农民便无卖难之虞。这自然使得经纪人开拓省外市场和国外市场既无动力,也无压力了。
(五)“获取信息难,寻找客户难”是经纪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表5显示,66%的经纪人认为,获取
信息、寻找客户、灵活的推销技巧是开展经纪活动时所面临的最困难环节,说明在今后的培训中要加强市场营销和谈判技巧方面的训练;同时,近16%的经纪人认为农产品储存技术落后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经纪人培训需要农技专业人员的加盟;此外,剩下18%的经纪人需要在合同的兑现及农产品加工方面获取更多的知识,说明这些模块需要在今后的培训内容中予以进一步充实。
(六)培训效果初现,培训模式需要深化
表6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培训对象普遍认为,经纪人培训对自己帮助很大。在与经纪人座谈中,学员纷纷表示,参加培训后,他们的市场意识逐步建立,产品标准思路逐渐清晰,营销技巧开始关注,产品销售增效显现。据嵊州市供销社主任介绍,该市前4期经纪人培训后,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20%。
在实地走访时,通过对种植(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社长和社员的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学历层次比较低的经纪人,其当务之急是需要接受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现场指导和培训。而大专及本科学历等层次较高的经纪人则希望在理念和体系方面得到更加系统的培训;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不少经纪人提出,时间太短、内容太多,容易陷入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的窘境。
综上所述,经过第一阶段的普及性培训,一些初步掌握了经纪人基础知识的农民大部分活跃在了农业第一线,他们已经成为农产品流通活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经纪人本身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相关对策,创新和深化培训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
三、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深化培训模式的对策措施
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培训模式深化上做文章。培训模式应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突出培训范围的广泛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培训程序的规范性,坚持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的需求相吻合、与培训对象的层次相一致。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领域、延伸培训链条,综合运用集中辅导、典型示范、“菜单”选学、以农教农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活动,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体对策如下:
(一)分层分阶段式培训
根据经纪人文化层次的差异,开展分层、分级、分阶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既可以消除部分学员“吃不饱”的饥饿感,也可以化解部分学员“吃不了”的消化不良症,真正实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培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设门槛的经纪人普及性培训。参加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只要他们有学习的意愿,都可以进入培训班听课学习。培训内容可以在兼顾市场营销知识启蒙与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引进的同时,侧重于介绍让农民可以直接应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产品质量标准等,通过普及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例如,新品种及种子的处理技术、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节水技术等。培训形式可以是现场示范、实地操练,也可以是视频演播,分段讲解。总之,尽可能使培训效果立竿见影。第二阶段为经纪人的素质提升培训,参加培训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农民,以及经过第一阶段培训后考核成绩较好的农民。培训内容则是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系统培育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介绍相结合。又以营销和管理理念的系统培育为主。重点开设市场拓展和产品销售知识及实务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市场调研方法、市场营销策略、商务谈判技巧、营销渠道管理等),同时插入农业高新技术课程(如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工程与智能化装备技术等)。培训形式既可以是请专家、学者集中讲授,也可以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远程答疑,还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座谈交流,如在本地合作社中选取成功经纪人宣讲经营心得,集思广益;加强区域合作社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营成果;组团进行跨国交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合作社的农产品经营管理经验,等等。
通过这种分层分阶段式的培训,可以使受训学员真正系统地、卓有成效地掌握农产品经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高超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宽视野、高素质的农产品经纪人。
(二)划圈分类式培训
资料显示,浙江既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稀缺大省,同时,又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其出产的茶叶、柑橘、蚕丝、水产品、竹制品、苗木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如浙江茶叶的主产地集中在绍兴、杭州和嘉兴一带,浙江蚕丝的生产基地在湖州,衢州已成为浙江柑桔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嵊州及安吉的竹制品已闻名中外……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像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性,如萧山萝卜干、富阳芦笋、临海西兰花、常山胡柚、上虞葡萄、余姚杨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本次调研中浙江的农业经济不仅具有明显的品类区域性,而且具有鲜明的高效生态农业特征。单以绍兴市为例,目前,该地区已呈现设施农业、集约生态养殖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绿化园艺业、有机农业、生态林业、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等8种值得推广的生态类型。如诸暨市马村畈现代农业园区,绍兴县绿神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绍兴县稻鸭共育模式,上虞市虞南山区的板栗林套种高杆型名茶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诸暨花果山庄休闲观光园,绍兴兰渚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县大地园艺有限公司。绍兴县王坛镇南岸村的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上虞市海涂防护林建设,上虞松厦镇祝温村村庄平原绿化和曹娥江景观带等均已成为自成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各不相同,致使农产品种类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特点及市场特点,这就要求经纪人培训不能采用“大一统”的培训模式,而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指导。培训要变过去的“一灶制”为今后多模块并存的“多灶制”。变过去教学内容的“给什么,吃什么”为“点什么,吃什么”。即要根据不同的农业生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按照产业特点,巧设课程菜单,实施解剖麻雀式的、划圈分类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培训
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不足和弊端。因为这种培训方法,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概念原理的逻辑性。加上在培训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落后,不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缺少灵动性。同时,也容易让学员陷入学习思考的惰性陷阱。
对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不需要那种
学究式的教育,要针对受训对象文化层次及需求特征的差异,将一些概念的辨析和原理的剖析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和故事穿引起来,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这种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培训模式,可以让受训学员将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培训可通过提供活生生的素材(如引人大量的“营销案例”、“商务谈判案例”、“信息收集案例”、“合同签订案例”、“核算案例”以及“经营决策案例”等),将抽象的理论活化为具象的实践。将枯燥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还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促使学员主动地、持续地学习。
在遴选案例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案例要有真实性。所选案例必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事例,切忌哗众取宠虚构案例。二是案例要有针对性。培训师应结合教学对象和培训要求选用案例,有的放矢,远离对牛弹琴式的案例。三是案例要有启迪性。人选案例应该能够启迪农产品经纪人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帮助其理性地分析问题,引导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式教学还要特别注意培训师对案例的点评和升华。同一案例,由于学员能力、经历和水平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案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悖。实际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多半不只有一种精确的答案,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结论。因此,培训师在进行案例点评时要结合学员的实际,注意激发学员去联想、去探索、去创新。不要把结论束缚在某一方案的窄巷里。总之,通过这种案例式培训和体验式学习,要引导学员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点评升华,使培训效率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员真正掌握经纪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四)借专业合作社平台,释放经纪人培训优势
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中国农村,将是合作经济组织大放异彩的世纪。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揭示了这一动向,到2008年6月底,全国依法新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8072家,入社成员达771850人。浙江省1/3以上的农民参加了专业合作社或受专业合作社的带动。2007年10月,浙江省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亮相国际农交会,首次在国际农交会上摆开合作社的“丰收盛宴”。2006年,浙江省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额248亿元,经营盈余12亿元,社员通过返利获得的收入户均达2463元。事实证明,浙江已成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社员收入较高的省份之一。而在农产品大市场中披荆斩棘的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们,正是那些善于捕捉市场行情、长于市场运作的经纪人。
经验告诉我们,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对合作社管理者及其成员进行组织培训和能力培养的最优组织,也是进一步提升经纪人综合素质的最佳平台。农产品流通上连生产、下接终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高素质的农产品经纪人,不仅应该是产品流通方面的专家,还应该是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行家里手。所以,在农资采购、新品种引进、种植养殖技术更新等生产环节中,需要得到农技专家的指导;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需要营销专家、品牌专家等给予市场拓展、渠道创新等方面的专业性指导。以专业合作社名义对外聘请专家组织培训。在合作社内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经纪人业务交流活动,将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加工销售、资金融通等服务功能集于一体。借此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合作意识和协同经营能力,释放经纪人培训优势;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经纪人的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农村知识分子充实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争取农产品经纪活动得到地方政府的更大支持。
(五)规范考核,严格鉴证,实现面的扩张与质的提升
规范考核制度,严把鉴定质量关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的又一关键措施。我们认为,由于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在培训的初级阶段,应尽可能鼓励农民主动报名参加,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培训,学习科学技术,树立市场意识,了解营销技巧。为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考核可以相对宽松些。对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完成了相关模块的学习任务之后,颁发农产品经纪人结业证书,并鼓励其进入高一等级的培训和学习。在培训的中、高级阶段,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细则,要设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要求,考核方案的设计既要有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课堂参与讨论的情况等),又要有综合成绩(包括独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测试考核)。考核程序要规范严格,考评尺度标准要高,内容要实,使考核真正达到鉴定标准,真实体现经纪人的经纪能力和经营水平。由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颁发的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含金量。但是,如果考核过程不严格,考核制度不科学,那么,不仅证书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此外,为使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在面的扩张与质的提升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由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牵头,制定《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根据《标准》编写《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修订现有的《农产品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将目前五花八门的《培训教材》按农产品类别规范为统一的《培训教材》初级、中级、高级系列,以便于培训考核鉴定。
同时,《职业标准》应体现农产品经纪人不同等级的职业要求和鉴定标准,《考试指南》应涵盖不同等级的考试目的、鉴定点、考试内容与测试题、考试样题等内容,《培训教材》应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板块可按照农业类别的不同进行模块化设计,以方便不同种类农产品经纪人的学习和考试。
最后,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发证机构对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要实行定期验证制。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可以通过现场测评、设立举报电话、网上投票、电话访谈等方式,重点了解培训效果及培训对象的满意程度。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经纪人队伍的动态管理和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经纪人队伍在扩张数量的同时确保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