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名言,言简意骇,发人深思。心理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一言而明。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础。没有心理素质这一生命的精神载体,一切思想、文化素质都不可能有效提升。
二、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管理制度: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1.学校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关爱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应“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让能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杜绝公式化、平均的机构化管理,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重庆直辖市的人文关怀。调查问卷中教师心声表明,小学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重视教学环节的原则问题,杜绝无意义、过于形式化的评比考核,如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会议、考核等等。
2.建设教师自我修定系统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调节,教师心理健康也自需要我维护。不断的自我修定。学校应该通过心理教育平善教师心理健康的自助修定系统探究学校内教师基本状态和需要,建立教师心灵的家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修定的能力。
3.社会关爱平台
教师担负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和责任,所以应该迎得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虽然重庆市政府已经落实了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但教师心理健康需要取得社会的协同支持。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大众的下一代。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信任氛围。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爱平台,让教师感受到职业幸福感,将更有利维护教师身心平衡,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二)调动老师学习兴趣,促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1.讨论式的讲座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收集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聘请专家开展专题式讲座培训。根据讲座内容预先设计交流表,拟订一些问题引发教师讨论、思考。引导教师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沟通与共鸣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参与培训的兴趣与实效。
2.情境模拟
提供模拟的教育情境,让教师扮演相应角色,在处理所提供的模拟情境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可以利用重庆名教师、名校长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育的专家库,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引路和辐射作用,引领青年教师掌握解读、领悟教育规律的金钥匙,指导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目前教师培训中一种引人注目的培训方式,日常教育实践是案例产生和形成的源泉。通过鲜活教育案例的讲述、聆听与体验、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有助于教师在相互的交流中分享经验、深入思考,有助于加强教师的生命意识,开启教师的生命情感,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
4.教育反思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反思日记,及时反思教育情境中的得失感悟,在不断的反思与重建中升华思考,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与专业品质,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生命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有效方式。
(三)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有效资源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应抓住当前社会提倡和谐教育的契机,努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建活动,使三者发挥最大的功效。对于心智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犹为重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环境是保障。能否有效的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融合与贯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组教学过程随时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应抓住机遇,在大力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关爱教育的社会优势,整体联动,全方位、多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深入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基地育人”、“环境育人”六大工程;进一步拓展家庭教育阵地,组建家教讲师团和家教督导组,提升家长教育素质,优化家庭成长环境;充分利用有关传媒,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与监督机制,设计、组织各种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艺术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群体。艺术院校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者,是艺术院校开展各项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结构,但艺术院校辅导员自身所面临的如工作压力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较大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发挥艺术院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范畴如音乐、美术、戏剧等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长期在这些艺术情景的熏陶下,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普遍性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独特的发展特点。(一)过于追求个性,缺乏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一般热情开朗,情绪体验丰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看待问题偏于直接感性;“对于所有表演者来说,得到社会赞赏以及功名有所成就也许是他们心中占绝对优势的需要”[1]。因此他们对流行时尚敏感度高,喜好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张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品位;他们的学习模式一般是师生一对一单独授课或小班上课,个人有较多时间独立进行专业练习。以上因素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以个体为中心,往往特立独行,追求与众不同,对个体的内在感受非常重视,“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却不能理解和宽容他人”[2]。(二)理性分析能力不足,感性认知占主导艺术类专业学习一般要求他们情感丰富、气质热烈,在舞台表演或创作中有爆发力。这使他们感性认知明显,看待问题趋于简单直接,想问题做事情富于幻想且思维跳跃性大,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乏理性分析和认知,凭个人直觉和主观感受去判断,容易产生偏执、敏感、冲动等行为倾向。(三)个性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突出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有着坚强的意志力,但在文化课学习及生活上则自制力较差。一般社会上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有一种“不爱学习”的误解,事实上基于对艺术的热爱,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期待,都使得他们在艺术专业学习上不懈追求,勤学苦练,不畏寒暑,体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他们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投身艺术学习,大部分精力用在专业练习上,其他事情则由父母包办,这就使得他们文化课程基础薄弱,理论课程接受能力弱;在处理具体生活事件中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经不起打击,容易产生冲动、逃避、自制力下降等心理状况。
二、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压力大,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时间和精力艺术类院校一般招生规模较小,教职工人数也相对较少,甚至有的学校辅导员身兼多职。他们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工作,还包含了教学管理、艺术实践等其他工作内容,工作压力大,在努力完成“硬性”工作后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再开展需要细致观察、冷静思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待提升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对一、小班教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形成一种“师徒关系”,他们之间接触时间最长,学习成长背景相近;而辅导员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所学专业与艺术相隔甚远,即便是毕业于同类院校且专业背景相同的辅导员其专业造诣、艺术实践水平也不能与专职教师相比。因此学生往往因对专业教师的艺术造诣敬仰而延伸至学习生活各个层面,对专业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却可能对辅导员的话“入耳不入心”。(三)辅导员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当前艺术院校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重视度有所提升,一般都参加了相应的短期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但知识的系统性还不够,尤其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易产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的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对学生易发的冲动、偏执、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方式运用不够熟练。
三、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辅导员及院校相关部门应从主客观方面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性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院以教育教学为主,向教学倾斜[3]。这使得投身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相对处于教师系统的较低层次,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导师对其的教育引导。因此首先要关注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为他们切实提供良好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增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他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与学生专业导师紧密配合,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基于学生与其专业导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专业学习及个体生活情况;尤其对于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可以请专业导师参与配合,以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起到较好的疏导和引导作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逐步增加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并合理规划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对于缓解和调节他们因经常处理突发事件,面对各类学生事件心理压力陡增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大有裨益。同时要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理性分析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要求辅导员参加相关心理调节方法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鉴别学生中的偏执、焦虑等多发心理问题,积极有效地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调适的简单方法。并能够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今后工作实际,在高年级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服务。
(四)灵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偏于感性,对于偏于理性的理论学习或者讨论有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参与性强、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则能够较好地切合艺术院校大学生情感丰富、善于表演等个性特征,利用自编自导心理剧、开展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深化情绪体验,了解他人所思所想,提高人际沟通,克服演出焦虑、理性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自我意识领域不断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支持。
(五)在日常工作中贯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大学生管理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增强其自制力和抗挫折能力艺术院校大学生虽个性独立、不拘小节,但其实他们同样具备组织策划、协调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关键是辅导员要采取有效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以社会实践、参观展览、学术讲座等为载体,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热情参与,在具体实践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理性成熟,能够较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
作者:刘晓艳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英]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00.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能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成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普遍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辅导讲座;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形成了心理危机的有效预警预防机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各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学校领导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认为它是软任务,只要保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无所谓;或者学生出现了问题就重视,不出问题就淡化,心理健康教育时紧时松;或者虽有发展,但在体系建构、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等方面还重视不够,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虽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从属于学生工作处或团委,没有独立的专门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
2.发展不平衡,受益人数少,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面较窄
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课堂教育上看,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有的只以一些知识讲座来代替,而且教育方式单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缺乏,受益人数少,心理教育普及面较窄。
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着单一封闭的倾向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运作过程中,普遍都暴露出过分注重校内环境,过分针对心理障碍和问题的实践倾向和偏差。心理咨询存在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的问题;心理健康的研究障碍层面的研究多,心理发展层面的研究少。这种单一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研究方法是不能完全有效地完成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之能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基本任务。
4.专业师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各高职院校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人员明显不足,且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心理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经验也较为缺乏,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专业师资缺乏,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推进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现代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自尊、自爱、自信且有自知之明,能不断地调整自身心理结构,在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中,逐渐提高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并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的教育活动,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因此,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应是针对少数学生的补救性教育,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要以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关注的实际问题为依据,以发展性、积极性心理素质教育为主导,以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开发心理潜能、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为目标,以实现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和人格完善为根本,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1.院系领导高度重视,完善管理与运行机制
1.1院系领导高度重视,是开展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院系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体系,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局。同时,建立以主管教学的院长为组长,教务处、学工处、心理咨询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划拨专项经费,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与物质保障。要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层层落实,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1.2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二级管理制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特殊问题情况通报与定期汇报制度、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度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1面向学生全体,突出发展性要求和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成为全院学生的必修课,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发展性内容,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教学内容时有所侧重:大一新生侧重适应性辅导,大二学生侧重人际和谐及人格教育,大三学生侧重于社会适应性、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就业辅导。
1.2丰富和开发课程资源。高职院校要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或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相关的课程,推进心理健康课程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
1.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课程。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心理知识专题、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在线互动等功能,发挥网络优势,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时空的有机统一和无限延伸,适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3.1扩大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应当扩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齐配足专职人员,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3.2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把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加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新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咨询、治疗手段和方法,以提高专职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适应各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3.3加强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了解、掌握、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因此,要对他们进行培训,除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外,还应讲授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使其能配合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学校、家庭、学生、环境、氛围、教师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
4.1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具有明显的共性,心理训练活动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因此,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和心理健康自助活动。例如,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开放式大型团体心理辅导,围绕一些专题开展经常化的心理训练,使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对每个学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小学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形成,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文化教育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匮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小学都将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文化知识教学方面,一切教学活动也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为主要目的,并未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另外,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不够,也未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小学生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授课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一味进行“灌输式”教学,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无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都采用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堂教学节奏完全由老师掌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内容完全按照大纲要求原文照搬,根本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相适应,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并未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内容基本都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且由于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具有随意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随意,起不到相应的教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老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规划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热荩并且缺乏对小学生的了解,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内容根本不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提升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老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探索和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重点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很难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尽量让小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抽象和无形的概念,但是对于小学生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心理教育基本就是一个模糊的词汇,对于心理教育,小学生也没有明确的认知。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小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首先让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的意识,比如说,小学生在参加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时,可能就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大脑空白、手脚发抖等情况,这将严重制约小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考试成绩。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老师就应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在辅导过程中让小学生掌握平复紧张情绪的技巧,掌握控制紧张情绪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过程,小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并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心理健康老师的整体素质,革新教育理念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素质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应该重点提升教师的素质。老师应该首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足够重视,把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下,老师应该革新传统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为了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素质引起足够重视,可以对小学老师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让所有小学教师都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老师的任务,而是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都重点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能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从而增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门的教育以外,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老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如果文章内容涉及爱国主x的相关知识,老师就可以带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对学生进行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小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表现励志、积极向上精神的文章,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小学生在了解文章主旨的情况下,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文章中的伟大科学家、经典的励志人物等作为学习的榜样,因为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励志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从而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以音乐为教育载体,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在小学生学习或者欣赏具有爱国情怀的歌曲时,老师就可以适时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青春励志歌曲时,老师就可以以音乐为切入点,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引导小学生及时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所以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各种情绪很容易从外部表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小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帮助小学生摆脱消极的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情绪相对来讲很不稳定,遇到高兴的事情就会喜形于色,手舞足蹈,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所以老师很容易从小学生的外在表现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好时,就应该及时向小学生了解情况,弄清楚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小学生及时摆脱不良情绪。
除此之外,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将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家长以及同学,只要将心事说出来,消极的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倾诉对象也可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针对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心理课程的优化设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袁传文.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和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
[2]林维晨,童正花.将阳光洒向童年: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
[3]姚叶红.金色童年从健康的心理开始:品德与生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途径 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思考
一、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生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需要各个学科协同起来,重视小学生个性心理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下面接着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结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策略。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2.1家庭的因素
有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小学校园学生所承受的最大心理压力是来源家庭背景条件方面,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学生没能获得正常需摄入的营养,相当一小部分学生由于这个患上不同程度的营养性疾病,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阻碍和影响。这些学生还在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开支所苦恼,他们所有的爱好兴趣、学习用品都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牵制。而这样的情况会随着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或者持续地紧张而不断往差的方面进行发展,进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弥补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正常的发育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2.2文化氛围的因素
一些小学生学生的成长一直都是笼罩在不良文化氛围当中,久而久之便让他们养成了较为固定且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往往因为家庭实实潜藏着较多的消极情绪,例如在想法观念上的传统破旧、家庭放松对学生的教育,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时期依旧会带有实际家庭情况给自己的烙印,与当前积极乐观、热情开放、具好奇心的小学生心理不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给孩子从小的影响是巨大的,与其他孩子接触往往会显得较为闭塞,心理失衡问题的出现。
2.3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能够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种环境进行分析。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通常父母亲的综合素质、对子女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和途经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氛围都会直接和间接给孩子的性格养成以及各方面的素质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亲往往在巨大的压力下形成严重的心理扭曲问题,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其次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在目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经常会出现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一些学生因为受限于经济问题不能很好地参与进去,进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心理归属感,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是社会的影响。在当前整体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贫富差距是越拉越大,学生需要承受由于家庭条件差距无止境的拉大而给自己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带来了不安和焦躁的不良心理因素。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特点,对个别同学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只有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找到突破口,家长和教师加强沟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过程中改一改耐心,讲究教育的方法,择机而教。
3.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磨练个人意志品质
小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生理方面导致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缓解学习的压力。所以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讲究“积极的休息”以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学生的压力和心理状态就会逐渐趋于平和,把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或是个人兴趣上,慢慢享受生活和学习的时光,这种自觉性的形成有赖于心理较快教育课帮助学生形成的良好作息规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其次,培养健全的人格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增强信心,树立起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的个人精神,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失败不气馁,这是学生时代需要慢慢培养起来的个人品质。往往有着积极失败管的学生往往更加乐观和开朗,心理问题会越少。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尽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的习惯,不要果断的干预和限制,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是健康心理教育极力避免的问题。
3.3满足孩子正当的要求
家长和老师往往给孩子过多的要求和自由的限制,使得他们的意见得不到尊重,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及时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取得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面对问题家长和教师也应该要善于等待,把健康的心理观念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传达给学生,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这是当前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想真正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给予良好的改善,需要长期坚持的扶持行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和转型,小学生群体会暴露出越来越多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要求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能够切实投入到其中,在小学中慢慢养成一种健康的学习环境。给予小学生时刻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小学生群体,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及时改变当前小学心理健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梅玲.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小学时代(教师) 2011年01期
[2] 仝云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途径[J]. 甘肃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现状;教学措施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其年龄较小,可塑性非常强,是完成良好心理建设基础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日益紧张,健康的概念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与生理的健康,精神与心理健康是同样重要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其出现厌学、易怒、社交恐慌、焦虑等问题出现,甚至沾染不良嗜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预防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及生活中的细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生活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文章将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教育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育理念和目标任务都出现了重大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知识的构建和培养。与此同时,也应当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当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较为脆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消极情绪,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对此,在实际小学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调节心理,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快乐成长。对此,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将这一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 )心理健康教育偏向形式主义
在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的影响下,很多小学在校内建设了心理辅导室、咨询信箱甚至开通咨询电话或心理小报等,但据我调查所知,有一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较少或不开放,部分学校并未为学生开设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甚至一些学校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所开设的心理辅导室作为其他用途,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 )家庭对学生过于溺爱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6 ~12 岁,这一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在这种家庭条件下,父母会更加溺爱孩子,导致学生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容易产生自私心理。很多学生在爸爸妈妈的娇惯下,十分蛮横,性格过强。此外,当前离婚率的增长,导致小学生处于单亲家庭的概率也越来越高,这种家庭环境也会使得学生性格偏激。在步入学校时,需要与同龄伙伴进行交流,但是这种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开展合作交流,从而引起更大的问题。
(3 )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小学生的年龄特性使学生的学习易受个人思维及兴趣爱好的影响,部分学校在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性,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度较低,造成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枯燥乏味,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及实际生活。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个人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感,对心理讲座、心理信箱等多样化教育形式运用较少。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 )建立师生友好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任何一方面或者一个人即可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良好配合与支持,才可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加强自身心理建设。而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人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可以通过多个方向进行开展,首先在课后接触时间,教师应当将学生当作朋友和伙伴相处,在课后游戏环节参与进入学生的游戏中,与学生协作完成,以此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二即是对学生的激励与鼓励,良好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从多个方向出发。以鼓励为主,以激励为辅,在对学生优势的鼓励与表扬之后,针对学生的劣势以及漏洞加以整理,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意见,注重表达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鼓励,更要使学生准确清晰的认识自身不足,以此进行改善。其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教育已迫在眉睫,教师在教学时需着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与生活艺术能力,要着力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防治处理。教师自身也必须树立完善的科学观念,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家庭结构完成了巨大的变革,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相对较重。在很多家庭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各种不如意状况,学生的心理也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疏导其心理问题。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心理期望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经历一些困难和挑战,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品格,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在目标制定方面则考虑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与学科教学的复杂程度,控制目标高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借以促进学生健全心理的发展。
(3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合作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部分小学生的家长因工作因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和培养,家长意识及行为上的缺失或不当,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对自身的关爱不足,在生活中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游戏、网络世界中,在复杂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观念易发生消极变化,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对父母缺乏尊重等,种种现象与家长和教师的未及时引导有一定关联。为改善此类不良现状,学校应及时和家长沟通,为学生构建适宜、健康的成长环境。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能力,充分提高家长对该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校内到家庭,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构建优质环境。
结束语
完善小学生的心理服务体系,有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健康学习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如不给予足够的关注,后果不堪设想。树立榜样示范,教会学生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安全的环境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沈锦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21):78.
[2]岳红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甘肃教育,2018(13):28.
[3]王国儒.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及策略[J].新课程(中),2018(06):224.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情感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有资料显示,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其中小学生约占15%。另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及培养研究”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问题行为的比例占到了20.6%。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虽然包括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环境因素是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其中,又以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1.家庭环境。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倾注了所有的爱,导致其在性格上刁蛮自私,很难与同龄人交往。2.学校环境。面对多重的竞争,包括升学竞争、工作竞争等,教师和家长都不得不给学生施压,在压力重重的氛围下,学生也就容易产生厌学、逃学、不爱学习等心理问题。3.社会环境。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连网络都充满了诱惑。对学生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千万不要小瞧了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省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形式化倾向。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教师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健康课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心理咨询室也是形同虚设。2.学科化倾向。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导致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教师在课上也只是形式化地讲讲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等,甚至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这反而加重了学生课业和考试的负担,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3.片面化倾向。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治疗,要等学生出现了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后,再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其实,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多数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针对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以引导其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这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生的发展过程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1.走讲课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能让学生通过活动感悟成长,从而正确认识成长道路上出现的各种发展性危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地走进课堂,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活动之中,满足全体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2.融入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不管什么学科都可以伴随着心理辅导。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我要报效我的祖国》一文,可以通过学习邓亚萍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教育学生要从小立志报效祖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可以教育学生只要真诚关爱别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就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在课堂中,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治疗学生心灵创伤的良药。例如,对于一些平时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鼓励,使其能在课堂上大胆、大声地说出来;对于想问而不敢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善意的微笑或一个眼神为他加油。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所在。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游戏辅导;方法及策略
积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小学生不愿或很少参与活动的互动和讨论,所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游戏辅导能为学生带来诸多趣味性,也能活跃课堂氛围,调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并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育、训练、治疗或者干预发展的目的。但是,游戏辅导方法具体应当怎样适当地使用呢?在下文中,笔者将具体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游戏辅导方法及策略进行论述。
一、游戏材料的选择
首先,可以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游戏辅导方面的书籍和电视视频中获得游戏材料,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相关材料。其次,教师查找到相关游戏材料后,需要适当地将其进行筛选、修改,增强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和操作性,设计出适应自己班上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游戏环节,以更好地达到游戏辅导的预期目标。一言以蔽之,游戏材料选择的主要流程是:“查找筛选修改设计整合”。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辅导方法及具体策略
1.课前准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辅导,需要事先选择好游戏材料,并设计好教学内容、写好教案。在这之后还要做好具体的课前准备工作,好的课前准备能够保证游戏辅导的预期效果顺利达成。课前准备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充分预设游戏辅导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或者紧急情况。小学生思维活跃,有时不符合成年人的正常逻辑,所以,教师也要灵活教学、因时制宜。并且,教师还要准备好课堂游戏辅导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具,比如,纸、笔和剪刀等具体器物或者多媒体图片、音频等。如果第二天的课堂需要用到小学生自带的道具,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当然教师也要准备一些,以防粗心的学生没有带道具。只有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容应对。诚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师做好课前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准备好下节课需要的道具。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游戏辅导的具体策略
(1)心理游戏。将游戏辅导应用于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来说就是,游戏能突出促进团体之中人际的交互作用,协调孩子与他人的交际关系,使他们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体验、观察模仿和学习,从而不断地认识、发现自我。教师可以查找有关心理游戏活动的书籍,抑或是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应用心理游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2)亲子游戏。顾名思义,亲子游戏的主角是孩子和家长,是在具有专业知识的游戏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的孩子。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学校与家庭的相互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达到亲子游戏的目标,首先学校的游戏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们掌握亲自游戏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一起参与游戏活动、如何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亲子游戏进行心理教育,能增进孩子与其家长的亲密关系,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也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3)沙盘游戏。沙盘游戏是一种借助玩具或者沙子进行的心理游戏。在沙盘游戏过程中,教师会全程陪伴,学生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部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当沙子从指缝间滑落,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能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
总而言之,通过尝试研究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笔者认为游戏辅导能满足大多数小学生发展的需要,激励小学生主动接受游戏中所提供的学习过程和经验。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教材、教学用具的不足限制了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和教育者为了小学生能够愉悦地学习、身心健康地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