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平台;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一、网络平台对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出现错误,导致我国家庭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学校和家庭进行协调配合,通过家校合作,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以往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学校主要通过家长会或者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但这种方式的沟通效果不是很理想。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远优于家长,家长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需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因此,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加深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具体而言,网络平台对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教育的习惯,使学生的诉求得不到重视,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家庭教育环境较为僵化。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由与便捷的交流,也导致了物理空间的隔绝,很多学生在放学之后就沉迷于电脑和手机,很少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动摇了家庭的亲情基础,不利于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而在应用网络平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性与互动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和学生、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沟通,学校具备学校的空间、教师具备教师的空间、家长具备家长的空间、学生具备学生的空间,营造了立体式教育环境,为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二)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制度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协调配合,尤其是工读生学校,学校和家庭共同肩负着转化偏差学生的重要任务,学校更发挥着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作用。而任务的达成与关键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有效沟通。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制度,利用网络的可视化与信息传递便捷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准确传达给家长,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并解答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家校有效合作。和传统的电话短信沟通方式相比,网络平台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效率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网络平台的应用,增强了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务公开,使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了解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及最新的教育动态,明确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发展趋势,培养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建立共享功能,家长能够自由浏览他人的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为家长们提供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营造合作共赢的良好教育氛围。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亲子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家长对学生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网络平台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
(一)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
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需要通过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来实现。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网络平台逐渐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途径。就目前的学生教育而言,很多家长都将学校看做是“托儿所”,认为学生只需要接受学校教育即可,使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因此,学校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一途径,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实现民主化家庭教育,通过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平台打破了学校和家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有效沟通。比如,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家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与学校、老师沟通,给出自己对于学校教育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加深家长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师可及时与家长沟通,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为家长提供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为家庭教育提供方向,有助于家长制定完善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与此同时,家长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共享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3]。
(二)从家长的实际需求入手
时常有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行为习惯较差、道德品质素养偏低以及法制观念淡薄等不良现象,很多家长对此一筹莫展。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当前,仅靠传统的讲座以及专家报告,已经不能有效传达教育思想了,因为很多家长在工作繁忙时,经常会缺席讲座以及专家报告,导致家庭教育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不同学生在家庭经济状况、家长教育背景与家长职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出的理念有所差异。因此,学校需要从家长的实际需求入手,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具体而言,学校需要将学生健康发展作为目标,为家庭提供理论指导和技能指导,建立完善的指导网络平台。根据家庭教育理论及相应的学科内容,制定标准化的指导内容和指导方法,使家长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充分利用以往家庭教育的资料,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度挖掘数据中蕴含的有价值信息,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再根据家长目前关注的热点和重要问题,拓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手段,实现菜单式家庭教育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家校教育 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 教学方法
对学校教育最具有补充和辅助作用的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家庭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只有密切家校联系,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不断提升家校合作的整体水平,创造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家长学校,搭建家校育人平台
家长学校能使学校与广大家长在孩子教育的目标上找到共同点,有利于搭建家校育人的平台。因此,要做好家校合作,首先要办好家长学校。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学校的现实意义,使全体教师和家长达成共同办校的共识,让家长能大力支持家长学校的工作。
学校要努力做好老师上门家访的工作,加强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让老师在真正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学校的领导班子也要组成家访小组参与家访工作,重点走访家境贫困、学习困难、行为偏差、家庭不健全等特殊学生家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
除了老师家访之外,学校还利用《家校联系手册》与家长取得联系。如通过《家校联系手册》,用文字与家长沟通,家长把情况写到《家校联系手册》的反馈栏里,老师与家长在《家校联系手册》里交流学生的学习、作业及行为表现情况,迅速及时地交换意见,达成共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及时快捷的教育途径。老师利用这种无声的交流,能获得更多家庭教育信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有机结合,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学校还印发了《家长学习记录、评价手册》,内容有联系记录卡、家庭基本信息、优秀家长评价标准、家长课程学习记录、感言等,对家校联系、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监督、综合评价等都有很大帮助。
借助QQ群这一网络平台,构建起家校立体教育网。教师通过这一网络平台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地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家长也可以及时地把子女在校外的一些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让老师能更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同时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资料,真正做到家校互动。家长通过QQ群便可获得相关家庭教育指导信息,并能就一些家庭教育上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网络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克服了家长在时空上的限制,在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平稳通畅的心桥。
二、提升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联系工作的能力
进入4G时代,学校应高度重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联系工作。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校家校联系工作带来新课题。在这种较为成熟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学校家校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家长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家校联系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学校家校联系工作的方式方法,占领新的网络平台,发挥其最大优势,改造其不利因素,是在新形势下学校家校联系工作的使命使然。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知识,具备熟练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工作的能力。第一,要掌握、手机微博、手机飞信、手机QQ、手机MSN等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第二,要掌握手机视频、手机彩信、手机音乐、手机摄影等手机多媒体工具;第三,要了解手机上网的相关技术原理,如3G移动通讯技术、WIFI通讯协议、手机WAP网站的建立。第四,要提高网络信息的整合能力,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第五,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简单的手机语言。传统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方式无法满足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简洁和快速性要求,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只有学会运用手机“拇指族”的网络语言,才能与家长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进行平等交流。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要善于整合各种和家长有关的高价值信息,增强家长的归属感和使用黏性,提升家长的使用满意度,进而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育人功能。面对负面信息,不能一味回避,要善于运用家长喜欢接受的方法引导家长以正确的立场对待分析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话题,要积极参与讨论与家长展开互动,在第一时间做出应答、澄清,以正面、准确、权威的事实依据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疏堵结合。
学校也应定期、有计划地对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开展移动互联网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应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和操纵移动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络信息的筛选、收集、整合、传递,使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能真正做到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家校联系工作。只有学校家校联系工作者真正掌握了这些手机上网中最基本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势。
三、设立家庭教育知心室,为家庭教育准确把脉
今天延边家庭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了,这是新时期妇联组织发挥家庭工作阵地,不断拓宽工作领域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挖掘延边深厚的社会文化资源,推动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这是我州前所未有的工作探索,很有创意,非常符合延边实际。首先,我代表州委州政府对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致力于延边家庭文化研究的会员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借此机会,我就家庭文化研究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把握时代性与规律性,充分认识开展家庭文化研究
的重要意义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离不开家庭。当今社会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培养、心理健康和能力发展问题,社会转型期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问题,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应对不当,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阻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家庭文化研究尤为重要。因此,希望广大教育、文化和社会工作者,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全面把握新时期家庭生活的规律和特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那些我们有能力研究、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引导树立符合延边地区特色的家庭文化理念,为构建文明和谐新延边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突出针对性与实效性,准确定位不同时期家庭文化研究重点
文化建设是支撑发展的软实力,家庭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石。应当说家庭文化建设既包括家庭教育,也涉及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其他意识形态,具有交叉学科多、涉及领域广、综合性强、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等特点,因此在从事研究过程中,要避免面面俱到,注重特色研究,着力破解难题,确保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延边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文化底蕴深厚,时代特点鲜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州家庭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留守流动儿童大量涌现,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匮乏,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呈现出的问题复杂化、多样化,这些现象的存在为家庭文化研究提供了极具挑战的课题。延边的发展实际与家庭特点,要求研究工作者要用开放式、国际化的思维深入研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家庭文化在推动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深刻作用,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全社会重视的突出问题,选准切入点,通过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有益探索,确立建设先进家庭文化的有效途径,提升和定位新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朝鲜族特色的家庭文化。
三、发挥广泛性与创造性,切实提升家庭文化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文化建设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个挑战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某个独立学科的课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资源、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作为主管单位,州妇联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指导家庭文化研究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吸纳不同领域的会员参与研究。要充分利用社会化研究手段,借助社区工作平台、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社会资源,建立家庭文化研究的协调机制和长效机制,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研究网络,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主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研究工作。要创新各类研究活动载体,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会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家庭文化研究的活力。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提高会员的理论素养,把优化家庭文化作为重要任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研究、吸收国内外家庭文化研究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方法,不断完善具有延边特色的家庭文化研究理论体系。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研究甚多,而对社区家庭教育的研究很少,对于有关社区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笔者通过使用不同关键词,在不同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查询。通过研究其内容发现,国内相关文献多停留在以某市为例阐述该地区社区家庭教育现状,对社区家庭教育的定义还没有具体的研究。国外的社区家庭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指社会学校对父母进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即对父母开展的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组织和公益团体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弱残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救助。可见,社区家庭教育是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体,与社区教育密切相关,与家庭教育同音共律,但它与二者又存在很大区别。首先,社区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载体不同,家庭教育主要以家庭为载体,而社区家庭教育则以社区为依托,相比家庭教育而言,在实施广度上要宽泛得多。其次,父母在社区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定位不尽相同。《辞海》将家庭解释为由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在这个共同的生活组织里产生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一样,家庭教育本身也是相互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父母自身也受到教育。社区家庭教育的主体则以第三方形式展现,目前我国的社区家庭教育主要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部分由社会教育机构参与,父母则变成了纯粹的受教育对象。广义上的社区教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产生,如原始社会的燧人氏钻燧取火,教民熟食;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是社区教育,只是这种社区教育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无组织性。现代社区教育则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为基本标志,其教育对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并根据不同社会层次的不同社会需求,形成了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一般以整个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如给居民创造良好的娱乐环境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为居民创造良好的职业培训以提高就业率等。当现代社会问题更多反映在家庭教育上时,社区家庭教育便从社区教育中分流出来,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独立发展。不管是社区教育,还是社区家庭教育,都无疑对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深远而积极影响。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家庭和社区实际情况,笔者将社区家庭教育定义为:在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系统中,社区管理者通过各种组织形式的社区工作和社会服务对家长和未成年人开展的一种新型教育。
二、社区家庭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即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社区家庭教育作为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符合现代教育标准的新型教育,不管是在微观个体上,还是在宏观整体上,都具有多重功能。
(一)优化功能
第一,社区家庭教育是提升家长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家长的教育思维。长期以来,家长总是把“自我理想”教育和对孩子的理想教育混为一体,不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灌输给孩子,还把自己在成长经历中的遗憾和没有实现的理想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以满足自身的成就感。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分数,盲目攀比,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备感无所适从。社区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式,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更好地指导孩子,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因此,开展社区家庭教育可以促使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反思自己现有的教育方式,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子女能力。第二,社区家庭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有效手段。除学校以外,社区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社会场所,他们探索新知,休闲娱乐,健康锻炼以及社交学习等活动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社区中完成的。当今社会青少年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大多工作比较忙,很多都是跟着祖辈一起生活,监护人不当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教育他们合理安排好在学校之外的时间,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外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成为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社区家庭教育是增强社区工作者职业技能的必要方法。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家庭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社区家庭教育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办好社区家庭教育的重要保证。社区工作者尤其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从事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对社区工作者来说既是服务群体、服务大众的任务,又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利于塑造高职业道德、高工作能力、高知识水平的综合型社区管理人才,有利于引导社区管理者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融入,在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基础上也大大提高了社区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
(二)协调功能
第一,协调亲子关系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驿站,亲子关系是子女人生中的第一人际关系,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及人格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总是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孩子只能顺从,直接导致了亲子矛盾和亲子冲突,令不少家长陷入教育困境。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正面临着巨大的时代变化。社会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成长,如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追名逐利的行为导致子女的价值观偏颇;祖辈带孩子致使孩子骄纵无理,形成了性格缺陷等。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现状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导航帮助其矫正。社区家庭教育正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改变以往单向、权威的家庭教育模式,将未成年人的家庭打造成一个不受世俗影响的成长乐园,使家长与子女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动的亲子关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第二,协调社区人际关系以提升社区管理水平。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村委会向城市社区转化,但城市化的衡量标准不应该只是关注这种简单的转化,应更多的关注转化后的社区管理和发展问题。据笔者访谈发现,从目前的社区管理模式来看,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交流极少,只有涉及到“户口”、“生育”等行政问题需要履行行政手续的时候,居民才与社区管理组织有部分接触。可见,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度低,故而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也不高,这从根本上都归因于社区管理组织没有解决居民切实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作为一个普遍现象真实存在于几乎每个家庭,社区家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又能实实在在为居民解决困扰他们的难题,这无疑是协调居民与社区管理组织关系的最佳契机,通过在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中增强居民与社区管理者的互动,社区工作者能了解到居民的各种意愿,居民又能对社区管理组织的职能和作用有更深刻理解,在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中,既完善了社区管理组织职能,又提高了居民家庭生活质量,起到了互利互惠的双赢效果。第三,协调社区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优化社区管理。社区管理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实现和保障社区有序、有效转化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居委会在自治实践中对自己角色认知不明显,很多工作者在自我角色定位中都出现角色冲突、角色混乱甚至自我职能异化。通俗讲,当前社区该怎么管,管成什么样,用什么策略管,哪块儿具体谁来管,管理部门没有明确方向和规划。很多社区的管理模式还沉浸在“官-民”的传统模式里,扮演着“道德和制度的绝对权威者”,作为一个准行政组织,他们一味地机械接收上级行政部门的命令和指示,继而盲目执行。事实上,这种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需要,社区家庭教育迫切需要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让社区工作者能在群众呼声中有目标、有方向的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根据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原则,使每个社会工作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运用自身才能做有价值工作,这便推动了社区工作者内部职能细化与分流,优化了社区管理结构。
(三)整合功能
综合起来看,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其教育形式与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为此,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获得了许多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成为他们在学校系统接受德育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家庭环境有时对学校德育起着消极甚至是反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家长为公务员或个体老板,整天忙,忙得没有时间顾及子女的学习与情感的变化。二是夫妻感情不和,父母永无休止的争吵。甚至是离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成长。三是一部分家庭由于贫困或无知,对子女的学习与情感变化漠视,从未想过了解孩子或尝试改变教育方法。四是部分家庭过分关心子女学习,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过高的期望值不仅从心理上给学生以重压,而且也因其不能实现而带来父母、子女双方积极性的损伤,极易产生德育的负效应。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务之急。为此,学校应从两个方面加强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我们认为现代家长的理念应该跟上时代的变化,家长应该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要认识现代少年儿童的成长特点,家长首先应是一个学习者,对家长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在新生入校后就对家长进行一次培训,内容为两个,一是新课程改革需要家长了解的学习方法与教材特点。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学习上的特点与改变。二是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的培训,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时代背景、教育规律、教育注意事项等等逐方面进行培训,并与家长订立约定,内容有:保证每两个星期有一次与孩子谈心,在家中形成学习的气氛、定期与老师交流学生情况等等。然后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保证培训的连续性。有的放矢地加强家校的沟通配合。其次要重视老师与家长的联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以及可能影响他成长的人际关系。二是了解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社会关系、对子女教育观念、方法等有关情况,评估其对子女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三是及时将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与家长沟通,有意识地帮助家长采取正确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四是一定要认真听听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从中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的反馈及家长为此的补充意见,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切入点。
另外。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它教育每个学生爱国爱民,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但社会上也有种种不良习气的影响,圣洁的校园也会受到世俗的冲击,这些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更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一是要引导到位,弘扬英雄人物,正面典型人物,身边的优秀典型人物事例。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做祖国的栋梁之才。二是以团委、少先队为载体,经常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活动要丰富多彩体现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三是要建立德育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中、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美好的品德。
关键词:人力资源;家庭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偏差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ll一0234―02
1 湘西自治州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家庭背景
一般认为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孩子数量多、家庭劳动力少、家庭经济条件差会减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到孩子的上学。在民族地区,像湘西这样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农业人口大都占全部人口的90%以上,因此,农民的观念意识也直接影响着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从笔者的调查结果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由表1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1001―3000元、3001―5000元、5000以上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45%、10%和15%。1001―3000元占的比重最大,占了将近一半;在人均3000元以下所占的比例更大,占了75%。也就是说农村家庭收入与其他地区比起来有很大的差距,农民对教育的投人在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农民的教育投资负担还很重。
同时。在调查中。90%以上的家庭认为孩子的教育开支占到了总开支的30%甚至更高,而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的上学费用过重。
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愿意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愿意给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普及义务教育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由表2可见,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认为教育“很值得的”小学程度占了61.1%,初中程度占了84.5%,高中或中专占了87.4%,由于高学历以上的很少,笔者把此类归人了大学及以上,他们占了93.8%。可见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认为受教育很值得,即高学历家长倾向于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意给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
1、2 对子女教育投资
许多贫困民族地区“传宗接代”、“多子多福”观念根深蒂固。从笔者的调查走访中发现,在湘西州,很多家庭都是4口以上的大家庭占到了70%以上,子女人口的激增导致了家庭负担的加重,直接影响了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在教育期望上,80.6%的家庭期望男孩能受到大学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78.5%的家庭期望女孩能受到大学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
在上学和打工的选择上,很多人便选择打工。笔者还对家长供孩子上学的目的进行了调查。对这一问题的调查采用的是多项选择的方式。
调查结果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选择将来找个好工作和多学点知识的百分比相对较高,前者都占了35%,后者都占了55%。笔者认为家长供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很实际的,多学点知识,提高素质,找份好工作,跳出农门,不做社会的最低层。而显示传统思想的“光宗耀祖”目的的比例已经是很小,人们的思想已经变得相当的开放。
1、3 教育投资结构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民家长的家庭教育投资意愿上升,投资意识加强。从家长投资教育的目的上看,有近80%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学点知识,考上大学,并表现出强烈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意识。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和与村民的聊天认为目前家庭教育投资意愿上升,投资意识增强,有其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更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1)投资目标单一与投资盲目性并存。
在本调查中,有22户派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22%。部分家庭不惜一切代价送子女继续上学,其目的一方面是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更重要的方面是这一类的家庭主要是想让孩子获得高等教育学历为脱离农村辅路。“让孩子直接回来务农或务工”的农村家庭,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代表农民的本能愿望和近利思想,这部分农民认识到此时子女既有一定的知识,又基本发育成熟,能担当一般的重体力劳动或外出务工,能为家庭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2)智力投资过滥与德育投资不足并存。
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的投资,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投资。他们认为,只要为子女提供足够的金钱,舒适的生活、学习条件,似乎就已经万事大吉了,很少去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些家长甚至向子女保证,只要能好好学习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包括整理个人内务,就连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都一律包办,从而造成了智力投资过滥与德育投资不足并存的局面。
(3)对子女投资过剩与对自身投资不足并存。
调查中,有近62%的家庭认为关心孩子成长,父母要以身作则,即要求孩子怎样,自己也要怎样――应该以身作则,如要求孩子努力、刻苦,父母也要勤奋、敬业。但仍有8%的家庭以家长的姿态来要求小孩,认为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话,还搞什么条件;同时,有30%家长认为这是两码事,父母就这个水平了,保证家庭的经济来源就行了,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情感投入上,89%家长表示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孩子的学习;87.1%的家庭对子女的学习实行过奖励。其中较多的是实施了不花成本的口头奖励。
总之,通过对各种家庭教育投资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教育政策和形势下,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结构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其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还是对子女的教育决策产生了影响。
2 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因素分析
2、1 经济环境
经济水平低下、观念落后严重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开发,但一定的观念总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因此,经济因素也是制约乃至决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存在,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技术含量低。因此,无法形成吸纳科技人才和发挥其更大作用的工作环境,严重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2、2 观念落后
农村过去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见,“书中自有黄金房,书中自有颜如玉”,人们把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看作是升官发财的阶梯。在男女教育上也存在偏见,男孩可以上学念书识字,女孩是要嫁人的,没有必要念书识字。但增加收益,必须增加投入,而且他们也认识到了这种投人包括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但他们把投入的增加仅局限于量的增加,希望于“多生致富”,他们认为“多生”可以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因此,长期以来不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都十分低下。
2、3 社会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讲,民族地区基本上还是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无形中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可以表现在:
(1)难以形成和强化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动力。
(2)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其才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形成一种能够刺激人力资源进行自我投资和自我开发的机制,个体素质不但不能很好的提高。反而会受到压抑和排挤。
(3)论资排辈及由血缘关系和平均主义来评价的做法仍还有一定的市场。
3 对策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城市和富裕地区一般家庭相比,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投人是较低的。家庭经济是教育投入的基础,而较好的教育投入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现代教育设备,使孩子接受更多的信息;同时,家长也应相对地更多地面向社会,站得高看得远,更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教育孩子。反之当孩子获得较高的成就后,对本民族、本家庭也会有更大的贡献。
3、1 扩大家庭教育投入
作为家庭和个人要承担一定的学习费用的,可以理解为是接受教育的一种价格,这一价格同样对人们的教育消费或需求产生不同的刺激效果,如果过高,则人们将减少对教育的需求,所以,政府调节的重点是通过加大投入,对民族地区接受教育的家庭和个人给予较大力度的补贴。
3、2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1)加续型(3+x):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对不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用技术教育。
(2)渗透型(3+0):在不改变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适当增设农业技术课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农业、职业技术知识。
(3)“9+2”教育模式: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未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孩子实行2年以内免费(或优惠)的“订单式”职业教育,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脱胎换骨”,同时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3、3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投资效率
采取以就业、产业为导向的教育投资体制,提升人们对教育投资的预期,使基础教育投资获得理想的收益。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子不教,父之过”。多数家长的教育理念深受《三字经》中此六字影响,从而导致日常教育行为的鲁莽与简单。我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基底,便是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在面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剧烈革新与变动的时代,作为单个个体的家长们,似乎都有一种心理的焦虑与恐慌,似乎对于教育子女,不出手不代办即表示着自己的无作为。
从孩子的表现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从文化心理角度观察,过多地代办、过多地管孩子反映的是我们传统社会文化中的威权思想,其核心即是一种不平等不尊重心理意识:“家长永远高明于孩子,永远比孩子拥有更多的社会经验与知识”“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没有我们代办或指挥的来得更好”。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明智家长开始思考管与不管对于培养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同样在日常教育行为中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从教育心理学方面完善自身。
作为有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又接受过欧洲高等教育,也自然在日常的教育行为中经历传统教育文化与成熟现代的教育理念互相冲撞与融汇和谐的过程。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我和太太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为什么在很多场合下我们会发现亚洲学生比欧美学生胆小木讷,这无关乎同龄段知识水准的高下,而在于其心智发育与独立人格的成熟度。
让孩子学会独立,需改变先家长
在我们大女儿读幼儿园时,我们评价她是个大胆热情与快乐的孩子,但步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递增,随之而来的是个性的变化,我们也观察到她比幼小时更多的沉默,不爱与家长沟通,等等;反观我们自己,也一样发现我们更多地干涉学业,代管生活,等等。改变是从我们家长自己做起的,从日常小事做起的,但如果简单粗暴地给予一个指示,其实又是一种惰性教育的表现。积极的做法是给予一个示范,日常的工作则通过鼓励,细节探讨来和孩子一起提高。大
女儿是学校专业舞蹈团成员,舞蹈排练对发型有一定要求,我的太太从一年级起就给她示范过几次,之后我们即“不管了”,每个排练的早上,我们都能看到孩子自己能按要求做到专业发型的梳理,即使有时候略显毛糙,作为家长,我们就给她技巧上的建议,但绝不代劳。
信任,是让孩子懂得承担起责任,各年龄段就有各年龄段的内容,从小到大,逐步放手。家长要有“退”的勇气,孩子则会有“进”的担当。
“无为”而治,“退步有为”
孩子成长过程中责任感的建立完善,言下之意就是高尚的独立人格的确立,也可以说是“情商”或者“心智”。而责任感和独立人格的确立就存亡于家长手臂的长短之中。“无为”而治并不是惰性教育,撒手不管。而是“退步有为”。家长能起到的作用是架设桥梁、指明方向、建设环境等大事有为,退步的则应该更多的是在生活细节中,具体学习过程中,时间管理中。
大女儿今年五年级,明年即面临小学升初中,在这个关键年龄段和年级段,我们太太很清晰地认识到从学业上必须树立她独立担当责任的意识,我们只能指明努力的方向,提供实用的信息,与她共同总结探讨学习的进展;在生活上,则要意识到其身体的成长发育与心理意识的成长发育阶段,更多地给予体育锻炼的建议和生活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学生厌学;家庭教育;学校环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对孩子的一个期望。“名列前茅,学业有成”是所有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待。为什么这期望和期待只能在少数人的身上实现呢?为什么现代的教师总说工作累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总说学习没意思呢?为什么家长总为自己孩子不爱学习而苦恼呢?我认真思考了一下原因,归根结底,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是厌学。学生厌学导致教师为了成绩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感到累;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目标,而感到学习没有意思;导致家长为了学习推着孩子往上爬,而感到苦恼。我又深深地追溯了一下源头,为什么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而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呢?我分析了一下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问题
1.家长期望值过高
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头,这超出了有些孩子的智能和努力的上限,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考试得90分、95分,甚至99分都不满意,非得100分不可。一旦孩子未达到要求或成绩下滑,就总能听到这样的话:你能不能认真一点,上课要认真;读书要用功;你脑袋怎么这么不灵活;整天就想着玩;能不能花点心思读书……甚至有的家长还会武力惩罚。这使孩子虽经努力,但仍达不到目标,产生不知所措及心灰意冷之感,对学习发憷,产生厌学心理,迫使家长推一步走一步。
2.家长放任自流
有些家长也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但是,思想和行动不统一。往往口头要求孩子要如何如何,可实际操作时却对孩子要求过低或是放纵,任其自由发展。其实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对未知现象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得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能沿着笔直的大道前进。而此时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对孩子不管不问,他们认为,孩子的学习、教育都是学校的事,跟我们家长无关。我们把孩子送到了学校,那就是教师的事、学校的事了,教师、学校想怎样教就怎样教,家长当起了甩手掌柜的了。家长们这样做,往往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及在学校的一切悲喜,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习惯。一旦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二、学校教育问题
1.应试教育逼得紧
为了考试能得到好成绩,教师每天都让学生陷入题海,让学生没有喘息的余地。在学校每天学生听到的都是跟学习成绩有关的话语。每道题,每个字、词、句都是跟考试有关的。在家里,还要做家庭作业,甚至除了作业之外,家长还要给留些课外题。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而转的。导致学生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性,在他们脑海里,学习成了“讨厌鬼”,永远不见到它才最好。
2.“减负”受影响
“减负”的呐喊声让许多孩子走入了一个误区,视学习为负担,从而不努力学习。一旦教师或家长给留稍微多一点的作业,他们就承受不了,心理上就有了学习负担。怕吃苦,成了大多数学生的现状。长此下去,学生就会认为家长或是教师让他们学习,违背了“减负”的原则。甚至有的孩子还会说:“你们大人都不学习,为什么让我们孩子学习?”从而使孩子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教师或父母的不公正,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3.时代背景优越,没有奋斗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所以在孩子的脑中,始终是“无论我缺什么,只要我跟家长说,马上就会有的。”的思想根深蒂固。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反正家长让我上学,我就上,教师让我写,我就写,被动的学习态度就这样产生了,甚至有的学生就这样想:“我不学习,将来也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钱花。”因为社会中有很多不经刻苦学习就取得成就的事例,这种事例使学生耳濡目染,觉得学习不学习都无所谓,对将来没有多大影响,所以学习兴趣无处可生。
主题班会活动成为班级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得到广大班主任和教育研究者的认可。然而不少主题班会课要么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要么停留在热闹的活动场景中。要解决班会课的有效性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主题班会活动的主题怎么来,主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的实际需要
实际需要是指向未来发展的需要,即成为“人”的需要。学生发展中的问题都应该归集为“未成熟体”的问题,即教育的目的是“人”,就是如何让男孩成为男人,女孩成为女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担负起家庭、社会的责任。所以主题应是从学生积极发展出发,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发展。主题聚焦学生问题越少,聚焦学生发展越多,则这个主题就是最需要的。如有关感恩的情感教育,有关职业规划的成才教育等就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
高二上学期,按照学校惯例,半期考试后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体育节,随后就是家长座谈会。怎样才能开成学生喜爱的家长会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于是,我请班委设计了《心目中“最喜爱家长会”问卷》,问道于全班每一名学生,统计结果具体情况是:(1)对个人的半期学习状况满意占18.6%,否定的占52.9%,无所谓的占11.4%。(2)愿意主动向家长汇报在校发展情况的占55.7%,不愿意的占20%,无所谓占1.4%,被迫的占11.4%。(3)希望家长来开家长座谈会的占50%,不愿意的占25.7%,无所谓的占2%。(4)愿意和老师与家长交流关于个人的情况,如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成长;与家长聊聊我们想做的事情,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改掉不良习惯,促进成绩提高;让家长保持对自己的期望,并且努力做好等等。
此份详实的问卷和统计,经班委共同商议,同学们献计献策,我一改“一讲到底”的惯例,由学生自己主持,具体流程:(1)隆重地迎接我们的家长,由《致远报》编辑部记者负责接待,制作《家长会签到簿》,准备心愿便签贴,学生与家长互写赠言,并照相留念。(2)临时家长会礼仪队引导家长就坐,并准备好水果、茶水,《致远报》记者分发《致远报・家长会特刊》,《特刊》由《致远报》编辑部特别奉献,主要呈现半期以来同学们的风采,向家长介绍致远23班上半学期精彩的校园生活。(3)家长会正式开始前,播放致远23班家长会片头提醒家长家长会即将开始。(4)学生主持人登场,开场白后,班主任致欢迎辞。(5)播放运动会花絮,寝室文化节等半期以来班级的活动片段。(6)亲子活动《盲人旅行》和《纸杯传情》。(7)学生、家长、老师合唱《我们是一家人》后,进入自由交流。
这次家长座谈会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我们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这就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展的主题班会课,这样的班会才更有意义。
二、班级发展的时代背景
主题班会活动课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载体与重要手段之一,德育目标又是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时代要求与实际背景成为班会活动课主题的来源与制约,可以是主题班会活动课开展的前提条件。例如,当围绕“中国梦”开展的主题活动就是应时展的要求,其影响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开展与此相关的活动(甚至后续的活动都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就需要深入地解读时代背景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为我们领悟主题本身的内涵与价值提供积极导向。
三、班级发展的愿景
班主任要打破就事论事,最大程度地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班会活动课(也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式的主题班会活动)的格局,就需要有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就是班级发展的愿景。班级发展的目标同样是指向学生成长的,与个体成长不同,这里多了集体的成分。例如:有关团队合作、奉献等主题的班会活动课就属于这类。活动的目标是指向成为一个卓越团队的。例如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趟过高三这条河,在高考中取得优良的成绩,我以时间与学生问题两条主线,将高三进程粗略地划分为了适应期、上升期、冲突期、松弛期、强化期、疲劳期、调整期、攀升期、冲刺期、抚平期十个时期,根据每个时期主要问题的特点制定了工作思路与班级班会主题。
四、班级发展中的应急事件
在学生发展,班级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关于成长的问题。此时就需要班主任将主题聚焦在问题上,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要目标。如时间管理、遵守纪律、避免伤害等等。这类主题班会活动的特点是应急性的,偶发性的,需要及时解决(若是未能建立良好班风下的应急则不属于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