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对数字经济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数字经济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数字经济的看法

第1篇:对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多年实践形成的安吉斯整合营销模式

安吉斯是目前整合营销运用最成熟的传媒公司之一。全球有10,000名员工在97个国家和地区为客户提供整合传播解决方案。其服务涵盖市场分析、消费者洞察研究、制定传播策略、媒体策划与购买执行、网站建O维护、网络传播策略与执行、战略联盟以及娱乐和运动行销等项目。安吉斯媒体集团全球CEO JerryBuhlmann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整合营销需要充分运用和协调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使不同的传播工具在每一阶段发挥出最佳的、统一的、聚焦的效果,目的是协助品牌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关系。记者知晓,安吉斯媒体中国区旗下的五个品牌“各有所长”:凯络以媒介为主,其定位是客户的伙伴和媒体专业顾问;知世,安索帕是以数字营销为核心的国际性传播沟通集团,致力于以创新方法结合品牌与消费者;伟视捷将自己定位为媒介广告行业中的一个挑战者品牌。以其独特的行为动机为中心的沟通方法挑战传统的媒介作业方式;凯伦/博视达是户外传播沟通的领导者;安布思沛擅长搜索引擎行销。

对每一位客户来讲,安吉斯的服务都是全面且贴切的。

Jerry Buhlmann说:“在当今社会,消费者的行为,无论是看电视、上网、购物、聚会等等,都是互相联系的。没有一种消费行为是绝对单一的存在。既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整合性,我们就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资源。这样才不会造成浪费。安吉斯旗下五家全球品牌就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将市场看成一个整体,让每一个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针对客户的不同要求相互合作,而不是分散的五个公司。比如客户想做户外广告,可以由博视达来服务,想做数字方面的,可以由安索帕或安布思沛去做。”

旗下五家品牌,几乎涵盖了当今世界的传媒类型。安吉斯的客户享受“一站式”媒体服务。这种成熟的整合营销模式是历经市场检验的营销模式,在欧洲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安吉斯将这种模式带入中国,并得到中国客户的认可和信任。

当然,记者也注意到安吉斯媒体集团没有广告创意公司,问及这个问题时,Jerry Buhlmann说:“创意并不是营销的起点,而是一种手段。集团旗下的公司都有很棒的创意思考能力,在安索帕就有数字沟通方面的创意团队,当业务需要时他们会配合整个大团队提供专业服务。这也是安吉斯独特的模式。”

整合营销,给力数字化营销

数字化营销是这两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词汇。

Jerry Buhlmann谈到数字化营销,说:“在数字化营销的时代,消费者接收到的信息急剧增多,选择性也大大增加。大众使用数字化媒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化营销也是广告人必须顺应的趋势。安吉斯今年有35%的营业额来自数字营销方面。而且这个份额还将继续扩大。”

对于数字化营销,安吉斯同样采取了针对性的整合模式。“当广告主使用数字媒体广告之后,消费者可以追寻线索进入广告主的网站。当然,现在很多人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之后,也会到网络上进一步的将信息做系统化的了解,所以数字化是传统媒体规避不了的。广告主网站的好坏,用户评价如何,都会成为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影响因素。消费者在体验消费以后,会将自己的评价分享到网络,与朋友、同事、亲人探讨。这时候,营销事件就演变成为了一种社交媒体事件,随之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据再次收集和利用,就能有效的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动态。这些数据的运用,可以支持我们做出更有效的决策。这样的做法可以将资源整合以发挥最大效果”Jerry Buhlmann说道。

对数字化营销的巨大潜力,安吉斯大力支持旗下各品牌进行数字化渠道的完善和相关业务的开拓,让安吉斯不仅在传统媒体领域争取到优势。更跟进时代潮流,接受新鲜事物,适应市场的变化。

看好中国经济,期待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安吉斯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传播集团之一,对世界经济的看法也很成熟。Jerry Buhlmann认为:“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边是西方已经成熟的市场,这些市场的增长是缓慢的;另外一边是快速发展中的市场,这些经济体曾经以出口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但是现在西方市场的成熟和增长的缓慢,使这些发展中的经济体必须从依赖出口的局面中转变出来,靠刺激内需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第2篇:对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影;数字艺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网络文化;人文精神

一、数字电影到数字艺术

艺术与人类文明同行,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当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已呈现出瞬息万变的景象,传统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式样遭到了新美学体系的挑战,一个崭新的数字艺术时代已经来临。人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的手段更为简捷方便,数字电影艺术方兴未艾。

数字电影,即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发行方式、传播方式等全方位数字化。数字电影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是以数字文件的形式,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终端用户。从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来看,数字电影艺术属于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涵盖了科学技术、艺术审美、教育、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数字电影是数字艺术在这个时代的精彩典范,数字艺术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计算机诞生的1946年,但是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电影艺术)得以成为一个自主的艺术样式还是近些年的事情。

数字艺术泛指使用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它利用计算机以及相关数字化设备进行艺术活动,不仅以数字化设备为创作工具、创作对象和创作手段,还以数字化设备为传播和展示的媒介。数字艺术不经意间延伸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对于数字艺术的判断不再沿袭以往对经典世俗艺术概念的理解,而是对艺术概念的全新诠释。数字艺术的创作主体是人,是具有一定艺术才能,从事一定艺术活动的人,这与传统的艺术内涵相似,要求艺术创作主体要有创造力和想像力。不同的是,数字艺术的本体是超媒体,它是在主体对象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数字化时代,超媒体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人的表征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艺术扩展了艺术的概念:艺术媒体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技术和物质。数字艺术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使得艺术创造从平面到立体,从空间到环境,从单向到交互成为可能,为艺术家全方位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二、解读当代数字艺术的文化背景

数字艺术已逐渐逼近世界的文化主流,对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彰显了一个虚拟的非物质世界,甚至有学者提出 “我们可以完全预见未来的数字艺术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艺术”的观点。解读当代数字艺术的文化因素,正是因为大众文化的需求、消费文化的刺激和网络文化的支持,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电影艺术在21世纪的今天展现勃勃生机。

1.大众文化:数字艺术以商品的形式扩张。

数字艺术存在的背后隐含着多样的文化背景,商业是数字艺术最本质的发源因素,数字艺术的商业性决定了它的审美指向必须符合大众审美普遍关注的方面,数字艺术的整体格调亦会随着大众的品位变化而变化――数字艺术容易表达一种大众文化的力量。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培育和纵容,挑战了个体精英文化的话语霸权,为数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参照南帆在《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中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与传统的文化形式相比,大众文化具有一种裸的商品性,它也不打算掩盖自己和资本的关系――通过能够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的消费,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使得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以及时装模特表演等等,不仅构成了大众文化的主要成分,而且成为只有在买和卖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己文化价值的普通商品。

大众文化暗含的复制性与商品性要求,在数字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商业电影、音像制品、网络影像等等大众文化关心和需要的形式不仅表现为商品,更需要有审美意识上的突破。数字艺术暗合了这一文化要求,也更加表达了大众的声音,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高特效电影的高票房、数字摄影的流行、卡通漫画大行其道。而从属于大众文化的视觉文化更是数字艺术发展的良好温床。从文化格局的意义上来说,视觉文化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建构更公平,更充满包容性的文化语境的契机,呈现一种大众化的发展倾向,视觉图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广告、艺术设计等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就迫使数字艺术快速地成长起来适应外在环境的急切需求。

2.消费文化:数字艺术符合形象消费的需要。

从表象上看,数字艺术成为当今时尚消费的代名词,各种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创作的数字艺术在存储、浏览、视听形式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但是从消费文化的实质来分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数字娱乐产业消费成为了消费领域的主导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消费文化刺激了数字艺术的高度发展,是商业与经济的需要使得数字艺术作为符号与影像的代名词进入到买与卖的流通领域。

暂且不论中国到底有没有进入后现代,以符号和影像为主要标志的消费现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争的事实,正如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提到“闲暇消遣、艺术作品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为文化工业所过滤;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的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可替代性大众商品文化,是费瑟斯通对大众文化中商品影像的功能的看法。在大众文化中,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形像――从形像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因此,影像就代替了使用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代用品。

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市场对多媒体影像、电子游戏、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等数字艺术作品的需求已经达到供不应求的局面,数字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商品,一旦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数字艺术的发展更像离弦之箭。这种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影视机构、网站等全面设立与之相关的技术创作室,专业的广告、设计、动画公司也纷纷成立,国内外近200所高校设立了相关专业。毫不夸张地说,数字艺术正走出艺术和设计的范畴,以独立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也意味着另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的诞生。

3.网络文化:凸现数字艺术的主流方向。

在网络中,现实被边缘化、虚拟化,而这种虚拟世界本身带来的是对现实世界秩序的消解以及产生了新的属于网络的秩序,带来新的属于网络的文化观念,即网络文化,它制造出不同于现实的距离感和虚幻感,隐含了新的精神生活方式,并且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艺术经验,网络改变着世界也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

数字艺术的交互性决定了它与网络文化密切关联,艺术的创作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形成一种崭新的生存体验,数字艺术互动的基本特性令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艺术家,或者是参与到数字艺术行为中来,传统的精英文化意识被打破了,在这“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里,网络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虚拟数字艺术作品在交互式的随意性和复制的无差别中更能使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被消除。数字艺术把图像变成了一种瞬时的空间性存在,个体和公众的交互体验在网络的技术的支持下成为新的艺术审美方式。也正是如此,网络文化推动着数字艺术朝公众的方向发展,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艺术体验,无论是真实再现还是现实的虚拟,网络文化将奠定数字艺术的主流艺术地位。

三、当代数字艺术潜在文化问题的思考

“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它为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同时,也布下了形形的文化陷阱”。数字艺术发展到今天是历史的必然,是科技作用于艺术的必然结果,但是作为一门艺术,仍然存在着潜在的文化问题,诸如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或许任何艺术形式的发生、发展必经一段艰苦的路程,数字艺术该如何完善自身,成为一种持久的艺术形式,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人们在欣赏凡高、莫奈等大师的艺术作品时,内心世界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和朴素生活之中的人性美,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这种通过艺术作品内涵所催人深省的淳朴的美,实质上就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所以,现在的数字艺术急切的需要传统文化精神的介入,因为人文精神是艺术作品真正打动人们心灵深处、抚慰人们情感世界的精神之源。

数字化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文化领域由于历史、民族、信仰等各种因素所造成各自的文化传承、艺术样式以及审美观念,正逐步在数字艺术时代被解构、重组。然而作为消费品的数字艺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同时,也传递了它的内在文化,所以关注数字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继承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是维护本民族艺术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抵制跨国的文化霸权和技术霸权的需要。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和环境差异必然造成不同的艺术差异,本文对数字艺术的探讨也只是停留在国外理论和一般文化特性之上,尚未对中国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中国的数字艺术貌似轰轰烈烈的展开,其背后还是隐藏着诸多问题:诸如中西方理论的差异、国内数字艺术理论研究的空白、数字艺术的创新、教育、技术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当代数字艺术的文化因素分析,了解数字电影乃至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欠缺,探寻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实质性影响,以期数字艺术在人类未来的艺术之路上走的更长远。

[参考文献]

[1] 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 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 形象的修辞[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 周智.新潮涌动:世界数字艺术[J].中外文化交流,2003,(5).

[5] 李云,王巧.关于数字艺术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3.

[6] 黄坚.网络时代数字艺术的文化分析[J].艺术,2005,(2).

第3篇:对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关键字]三维地震勘探 应用 煤矿勘探

[中图分类号] TD8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171-1

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工业和民用资源需求日益膨胀,为了适应新时期下新的需求,有很多的新型资源应运而生,但是相比于煤矿、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新的能源也有一些弊端,不能够完全替代前者。因此,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能够发现更多资源的技术上面,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精确的找到自然界贮藏的煤矿资源,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和准确率,为我国煤矿勘探贡献巨大。笔者从事煤矿勘探行业,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着深入的认识,就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谈谈自身看法。

1 什么是三维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分为三个内容,这三个内容都是需要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进行的,这三个内容主要分为: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室内地震数据处理以和地震资料的解释,只有将这三个内容完全的实施好,才能说够对煤矿勘探起到重要效果。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提高煤矿勘探准确率和效率上面有着杰出的效果,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

作为目前寻找煤矿使用率极高的一种技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业趋势,它在拥有精确定位煤矿田的同时,还能够对区域寻找煤矿的工作起着指导性作用,达到提高企业经济的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效果,因此,勘探企业必须做好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涉及到的三个内容。

2.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基础之科学的野外地震数据采集管理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是三维地震勘探应用的基础,其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是一种面积接收技术,它在单位面积上的工作量较多、成本较高,所以,如何确定三维地震观测地点与区域是三维地震勘探的重要工作,在确定三维地震勘探区域后,要对其地震数据采集工作进行科学的施工设计,由于工区面积大小与地下地质构造大小、埋藏深度和倾角有关,地下地质构造越大地面工区面积就越大,深度和倾角越大地面工区面积也越大。野外资料采集是三维地震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三维资料的处理效果通过严格的测量工作定好测线、爆炸点与接收的位置;通过钻井工作准备好炸药埋放浅井等工作使爆炸后产生的地震波经岩层棉结反射后准确的被检波器接收,获得煤矿埋藏情况的地震记录。

2.2 室内地震数据处理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重点

对于整个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而言,野外数据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会对整个技术产生质量上的影响。采集来的野外数据将被录入到专用的电脑中,会有专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算,并把不同的数据进行归类操作,取出来有效数据,摒弃无效数据或者一些对有效数据有干扰作用的数据。最后会对数据进行叠加,得出最终的结果,最终结果将会被显示成剖面图,呈现在工作者眼前。

在这个环节中,预处理方面扮演着对资料解编、对振幅进行恢复等工作,预处理工作是常规处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了预处理工作,常规处理才能达到精确的目的,而三位水平叠加作为三维偏移的基础性工作,也对三维偏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时,一定要重视这三个工作的进行,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2.3 开展单点地展勘探技术的应用

单点地震勘探技术是近年来提出来的一项勘探技术,其核心就是是在野外实行高密度空间采样,即点源激发、单点接收、小道距或小面元观测,对信号和噪声实行“宽进宽出”,

避免采集过程中因对付噪声而使反射信息受到污染,然后利用计算机中的数字分析方法将信噪分离,在室内进行组合,最后达到压制噪声的目的,保持反射信号原始性和丰富性。

单点地震勘探技术重要的一项核心技术就是室内组合处理技术,室内组合处理可以避免检波器组合误差,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验证单点接收、室内计算组合是提高数据质量的良好手段。

组合是限制数据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组合可以压制噪音但也限制了动态范围。单检波

器室内组合有两个主要优点:(1)可实施适当的空间去假频滤波,校正检波器的差异、静校正问题等引起的误差。消除了高程、静校正等因素后的道集组合可以减少相邻道时差在组合时的滤波影响,由于激发接收点的密度增大,静校正的精度计算精度会提高。(2)高密度勘探炮检点不采用组合或采用小基距组合,由于高密度采集采用点激发、点接收,各个方向的信号都被真实的记录下来避免了普通采集各向组合滤波特性不同的问题,因此,更有利于解决各向异性问题。

3 地震资料的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其是通过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对勘探所在地综合地质、钻井等各项资料的分析,作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并绘出有关成果图件,对工作区域作出含煤矿评价,提出钻探井位置等。这就需要三维地震勘探企业不仅要加强对勘探技术过程的严格管理与控制,同时还需要数据处理人员对数据的分析以及资料解释人员的综合分析情况,对勘探结果进行复核与审查,发现可能引起误差的数据或过程,及时进行纠正,确保勘探结果的准确性。

4 小结

综上所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目前的煤矿开采工作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煤矿勘探开采工作的准确率和效率,对我国煤矿开采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间接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技术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拥有高技能水平的人员,才能够深切的认识和运用好这项技术,对此,企业应当培养和吸收这类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自身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海东.我国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状况[M]科技时代,2011,8.

第4篇:对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7月26日,2012年Adobe北京数字营销用户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立足数字营销的前沿阵地,内容包括网络内容管理、移动、分析和个性化方面的探讨。Adobe产品战略和解决方案营销副总裁Kevin Cochrane、Adobe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耀辉与大家分享了Adobe数字营销的经验。

PC时代引领数字体验

Adobe在PC时代是一家多媒体工具的规则制定者,并在计算机行业的各个时代进行着深刻变革。Adobe三十多年来的使命一直是致力于通过数字体验改变整个世界。Adobe产品战略和解决方案营销副总裁KevinCochrane表示:“作为使命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在桌面PC时代,能够引领首个桌面出版的数字体验的变革,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来创作高质量、可印刷的内容,构成他们所有投入市场的营销资产。接下来引领数字媒体阶段的变革,让全球领域人们能在很多杂志、网站上看到的丰富的图片、丰富的演示。”

如今,Adobe正在引领针对新的处于多种渠道的消费者的数字体验变革,在移动领域如何通过社交网站互动使这种体验对每个人有意义?Adobe在网络时代通过收购Macromedia公司引领了变革,尽其所能确保开发人员在网络时代的早期为受众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浸入式的体验。

“移动上网的快速增长,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使用者已经达到了1亿9千万人,他们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在线活动,使用包括人人网和新浪微博的社交网络以及电子商务。对于Adobe来说,这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最令其兴奋的新时代。Adobe在中国招聘几百名员工,不仅有优秀的销售团队还有很好的工程师、技术团队,本地工程师团队创造的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也证明我们正在开拓这个产业是对长期使命的很好的延续。”KevinCochrane表示,“没有比中国更令人兴奋的市场了。Adobe大力投资中国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现是全球经济的前列,互联网经济的前列,也是变革和消费者行为的前列。在数字营销方面,中国也是处在前列。”

KevinCochrane针对Adobe在中国市场营销的特殊性概括为:第一,这个行业的生态系统有特殊性。在中国,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都是针对中国市场且有很独特的地方。Adobe要做有针对性的投资,才能使数字营销人员能够真正利用中国的生态系统、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实现营销人员的目的:推动他们收入的增长,能够有更多在线的交易。第二,中国市场发展很快,消费者对在线业务的期待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发展速度都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中国消费者对营销和在线交易的期望也是处在世界的最领先水平。Adobe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耀辉也表示:“在中国从包括手机、社交网络的用户数据来看,不管是和美国还是欧洲相比,中国的量真的非常大。这也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我们跟客户沟通,设计整个系统时要从量的部分来看。我们在国内的客户,像国美、国航等,通常我们跟他们沟通的时候,他们说我们需要做得更好、更强大。我们在各个职能部门都应该有最好的专业人员,与合作伙伴和客户都进行紧密的联系。这是比较特别的部分。”对于Adobe公司来说,要保持前沿位置就一定要非常贴近市场。所以,中国的消费者在行为的变化非常之快就是Adobe一直专注中国市场的原因所在。

数据中挖掘营销工具

数据只有在人类能够以它为基础来开展行动的时候,才是真正强大的。目前,有很多的搜索引擎公司开始提供数字营销工作,包括Google的GoogleAnalytics以及百度的数字营销服务在内。Adobe也不例外,但与这些传统的搜索引擎提供的数字营销工具相比。Adobe数据营销工作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先进的分析功能。Adobe的营销工具能够真正从数据中进行挖掘,对整个数字营销活动进行优化。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客户群的互动方式,以及对客户行为进行分类,Adobe可以支持营销人员达到最高水平的客户转换度,以及可以使他们了解最赚钱的业务究竟是来自哪些领域。

第二,对于多渠道信息的分析功能。消费者目前不仅仅是通过互联网和这个品牌进行互动,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和一个品牌进行互动。包括去商店、人人网、手机以及传统的互联网。所以,Adobe提供的工具能够在整个和品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触点来追踪客户的行为。从而优化数字营销,使数字营销活动最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最终决策。

第三,预测性的分析功能。Adobe的工具不仅能够使营销人员有深入地洞察力,还能够帮助营销人员采取行动。除了汇报已经发生了什么,还能预测将要发生什么,即假设采取了一些行为,最后能够产生什么效果。

Adobe工具和其他的搜索引擎提供的工具不同点,就是它不仅仅使能够了解消费者的行为,也可以使你真正来使用这些信息,采取行动,而且是快速地采取行动,比竞争对手还要更早的采取行动,优化工作,从而推动交易。所以Adobe提供的套件,可以从多渠道的角度,无论是数字营销、数字广告,还是社交网络方面,使营销人员更好地优化他们的工作。“在大数据分析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投资,也在不断地加速工作,包括做一些新的研发,就是希望能够继续保持我们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领先地位。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在数字营销方面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机会也很大”,KevinCochrane强调。

把全球经验带给中国

中国的数字营销目前处于探索阶段,Adobe在中国数据营销扮演什么角色,进入中国数字营销市场,给中国数字营销行业带来了什么?KevinCochrane表示:“我们为中国带来的首先就是全球范围内和大品牌如大众、麦当劳、香奈尔、路易威登等所进行合作的经验。我们希望为中国数字营销人员带来不同的成功的经验和成功的战略,帮助他们能够把成功的经验和战略进行本地化,使他们对本地市场的了解在中国得到应用。”

黄耀辉赞同Kevin的看法:“把全球好的做法带到中国进行本地化,让这里的用户可以体验到全球范围内数字营销的最佳实践。另外从教育与培训上来讲,我们有很多合作伙伴不管是数字Agency(机构)或者是顾问还是厂商,大部分人都认为现在这个行业市场上的人才是不够的。所以,Adobe在大陆会做更多的培训,在学校培养更多的数字营销的资源。我们在与客户交流时感觉到,有些客户的数字营销部门的人是从技术IT过来的,他们很多对数字营销的策略和基础都不太了解。所以还是需要进行教育,从学校到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不管是合作伙伴还是客户,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5篇:对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学生认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13-04

A Study on th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raining Model

Abstract: Employing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he curricula, disciplinary streaming, employment prospects, as well as teaching result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raining model. By doing so, it aims to help the educators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when conducting the reform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l so as to probe into a new channel of cultivating talents need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raining model, students’ attitudes

1 引言

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是新的历史时期指导我国高等英语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1]。新大纲一出台,即对全国各高校英语专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测试等方面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复合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中,各院校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培养模式。概括来说,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有以下三种模式:1、辅修模式,包括:(1a)英语+其它专业(辅修);(1b)其它专业+英语(辅修)。2、双学士学位模式,包括:(2a)英语+其它专业(第二学士);(2b)其它专业+英语(第二学士)。3、特殊模式,包括:(3a)高职高专(非英语)+英语(大专);(3b)高职高专(非英语)+英语(本科)。在以上模式中,只有(1b)和(2b)较多地在一些高校实施,但各校情况差异比较大,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这里面有师资不足的问题,有经济效益不高的因素,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很少有学校把(1b)和(2b)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专业来办。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外语与其它相关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部分院校开始尝试实施英语+其它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种模式,修读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其它专业作为第二专业来修读。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示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人文素质下降,因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代价是减少了英语语言文学的课程。二是英语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其学科内涵受到了冲击。

为了克服以上提到的两个弊端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类型、规格与质量的要求,广西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楔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第一学年修读公共课、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除修读公共课、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外,还自主选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开设的法科专业、商科专业、工科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第三学年开始进行专业分流培养,学生可以自由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基础选修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再进行三年的学习。在这三年内,学生按所修专业修读专业课程以及该专业的英语选修模块,并进行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毕业时主修专业达到本科水平,根据分流情况分别授予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学士学位;英语达到第二专业本科水平授予英语第二专业本科文凭。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英语专业分别与法科、商科、工科等专业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使得两个跨学科的专业在修读时间、知识结构上互相楔入,从而促进其知识、能力、素质互相融合,实现真正的跨学科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为了了解楔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我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来进行论证。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根据楔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跨学科同时修读英语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课程。课程学习主要包括英语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两大块。既然是跨学科,必然会涉及到课程的衔接、课程的连贯、前后课程的相互联系等诸多问题。而且经历了以外籍教师为主体的英语专业学习和以中国教师为主体的其它专业学习的学生,他们对楔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度如何?他们在学习中碰到了哪些困难?这些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经过了两年英语专业学习并已分流到其它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个人访谈和问卷调查,着重探讨学生对楔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学习状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分流、课程设置、师资、英语学习与其它专业学习的关系等诸多层面。

2.2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笔者所在学校经过了两年英语专业学习后已经分流到其它专业学习的1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了使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我们选择了来自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等五个不同学院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2%、37.2%、15.4%、17.3%及26.9%。在进行个人访谈时,考虑到耗时费力等因素,我们从五个学院156名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每个学院各挑选出2名男生和2名女生为研究对象,因此,个人访谈的研究对象共20名,其中男学生10名,女学生10名。这五个学院是学生分流人数较多的学院,且在学科门类上具有代表性。这些学生进校后的头两年主修英语专业的相关课程(主要课程全部由外教授课),两年后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兴趣和基础提出申请分流到其他本科专业学习。分流后选择英语专业的学制为4年(即2+2模式),选择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制为6年(即2+4模式),选择其它专业的学制为5年(即2+3模式)。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作为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问卷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年级以及分流后所学的专业。第二部分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第三部分是研究的主体部分,主要是与专业分流相关的一些问题,涉及分流后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就业前景等诸多方面。个人访谈主要设计了楔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关系、专业分流等方面的问题。

2.4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本研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20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录音,了解他们对英语学习、专业分流等方面的看法。(2)对1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56份,然后用饼形图的百分比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3 结果与讨论

通过访谈和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对本研究所探讨的楔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对英语学习、专业学习以及专业分流等方面的认知问题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3.1 学生对英语专业学习的看法

根据楔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进校后的头两年学习英语专业的课程,而且教师以外教为主体。在这种以外教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英语专业学习的态度及对英语教学满意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图1和图2揭示了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看法。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71.1%)对英语学习是持积极态度的,他们对英语学习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这与纯外教的教学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外教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图2显示了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满意度。如图所示,有58.8%的学生对英语教学是满意的,不满意的只占17.2%。如果我们把图1和图2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对英语学习比较感兴趣的学生(52.8%)对英语教学也感到比较满意(52.5%)。而对英语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20.9%)由于缺乏学习动机,对英语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也就不清楚他们对英语教学究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24%)。这二个数字基本吻合。以上数据表明,如果我们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2 学生对专业分流的看法

学生经过两年的英语学习以后,分流到各个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学习。学生分流涉及诸多因素,包括专业的选择、课程的衔接、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课的教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3.2.1 学生选择分流专业的理由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分流专业时,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有45.2%的同学是根据个人兴趣来进行选择,而根据就业需要来进行选择的仅占23.5%。这个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我们上述所提到过的观点: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学生对分流后专业学习的看法

学生分流后,由于他们专业学习的时间比正常的缩短了1年,这或多或少会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以保证他们能顺利完成楔合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所设置的课程学习,是我们所关注的另一个焦点。要达到上述目标,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分流后专业学习的看法。

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有18.2%的同学对所选择分流专业的学习非常感兴趣,而觉得比较感兴趣的占45.3%。这个数字与图3中学生在选择分流专业的理由是出于个人兴趣的占45.2%的数字基本吻合。这说明学生在选择分流专业时,如果是出于个人兴趣来进行选择,那么他们分流后也就对专业学习比较感兴趣。而对他们分流专业学习非常感兴趣的学生(18.2%)对分流专业的学习也就非常有信心(17%),比较感兴趣的同学(45.3%)则表现出比较有信心(41.2%)。通过对图4和图5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上述的结论。在谈及对分流专业学习的信心时,有46.2%的同学对专业的发展前景最有信心,而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最有信心的仅占23.4%。这个数字与图3中所显示的有23.5%的同学选择分流专业的理由是出于就业需要基本一致。这说明学生在选择专业学习时更看重的是专业的发展前景。至于学生分流后对专业学习哪方面最缺乏信心,有36.3%的同学认为自身专业理论基础薄弱,而有23.8%的同学认为专业课难度较大,这个结果给我们带来以下的启示,那就是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在头两年学习英语专业的课程的同时,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出一些与学生将来分流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真正做到学科的交叉,同时为学生两年后的分流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2.3 学生对分流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

图8和图9揭示了学生对分流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就专业的发展前景而言,有41.1% 的同学认为他们所选的专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个数字与图7所显示的有46.2%的同学对分流专业的发展前景最有信心的数字基本一致。另外有28.7%的同学认为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这说明大部分同学(69.8%)对他们所选择的专业的发展前景抱有一定的信心。这与图9所显示的有61%的同学对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数字基本吻合。以上的结果说明:如果学生对他们所选专业的发展前景持肯定态度,那么他们对将来的就业前景也就持乐观的态度。

3.2.4 学生对英语学习对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的影响的看法

从图10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66%)认为分流前英语专业的学习对其目前所学专业有直接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有所帮助。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在一、二年级就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因此,他们在分流以后就可以在专业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第二,由于受头两年外教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他们养成了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支撑。在谈到他们就业时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时,有45.8%的同学认为英语水平是他们的竞争优势,这个数字超过认为专业能力是他们竞争优势的同学(33.6%)。这说明在当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英语能力是取胜的重要砝码之一。

3.2.5 学生分流后对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看法

通过对学生对分流后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只有31.4%的学生对课程设置感到满意,超出一半的学生(55.6%)觉得一般,另外有18.6%的学生觉得不太满意。在访谈中,学生对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理论学习过多,应加强实践环节;有些学生还建议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在分流前开出,让学生自主选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以减轻分流后的学习压力。

3.2.6 学生对分流后专业教师及教学方法的看法

本研究还对学生分流后对专业教师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61%的学生对分流后的专业师资的配备感到满意。而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感到满意的仅占41.7%。造成学生满意度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与头两年英语学习时外教的教学方法相比,中方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中方教师授课时,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实践的环节。这说明作为中方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思考与启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要不断的对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根据新形势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胆地开展改革与创新。在实施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首先改革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实现以下两个转变:即由“专业素质”教育观念向“综合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2]。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4.2 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从传统的课堂讲授逐渐转变为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教育方式。同时,我们要大胆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大力倡导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使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努力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的单一、呆板的缺点。

4.3 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培养学生未来适应能力为宗旨的教育模式[3]。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应该具有较多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它强调的是学生个人潜能的开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要注重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即在调整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复合知识的取得以及驾驭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相关专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三、要拓宽选修课的范围,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5 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已成为必然。教育全球化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此外,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构建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我们要不断的反思我们在人才培养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不断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策略,以国际化的眼光来积极应对挑战。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赢得广阔的全球空间,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对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电力规划 非技术因素 不确定因素

电力规划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具有规模大、不确定和不精细因素多和涉及部门和专业领域广的特点。电力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大量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还需对现状网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亦要对社会未来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今以计算机作为工具,采用新技术,仍然要特别强调人在规划中的主导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人在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处理非技术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问题,以及降低数学算法的计算复杂性。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工作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用电情况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有些地区甚至供远大于求,电力市场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但同时电力市场开发的潜力还很大。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我国的电力工业即将步入商业化运营,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工作,意义重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应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有的决策投资都应充分考虑投资的回报收益率,避免武断决策、盲目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电力规划工作,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难度更大,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工作者应当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分析经济结构优化、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开拓等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收集各行各业发展的信息,充分研究本地区用电量和负荷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做好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利用、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协调发展,对规划方案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分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确定符合电力企业实际的电力发展目标。

2 电力需求预测

需求预测是电力规划的主要依据,它为电力规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规划工作的优劣。如果预测的需求滞后于实际需求,将会导致供电负荷紧张,甚至造成拉闸限电。但如果预测的需求过度超前于实际需求,则系统利用率太低,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可见,科学、准确的电力需求预测不仅对于电力企业有经济效益,而且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密切关系。电力需求预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这项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以致电力规划、建设难于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电力需求预测工作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真正达到先行一步。要高度重视原始数据及相关信息的收集、组织、检索与再开发,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目前的数据采集技术,总结出规律提供给规划人员参考。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需求预测方法。

2.1 电力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电量需求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宏观指标。其计算式为:

b=α/β

式中 b--电力弹性系数

α--电力消费年平均增长率

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应该来说,电力弹性系数反映市场需求情况,体现市场需求变化,对电力的规划和发展有一定的意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电力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电力要先行","电力要超前发展",电力工业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这种看法的背景是当时国内严重缺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电力需求的缓和,这种看法有一定的偏颇性,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从弹性系数的定义可以看出,计算弹性系数的电量需求和经济增长速度两个因素是相对数量,存在着变化的随机性,而电力弹性系数是两个数值的比值,同样存在着变化的随机性,电力弹性系数会因此产生不稳定,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波动较大地区的年度之间差别很大。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地方的电力弹性系数呈现出无规律的显著变化,不宜再作为电力需求预测的主要方法。实际上,弹性系数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描述复杂的经济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从我市的情况来看,电力弹性系数多年来低于1,而国民经济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近年来电力供求趋于缓和,已经出现最高负荷增长率大大高于用电量增长率的现象,用电力弹性系数法预测的用电量误差很大。因此本人根据多年的规划工作经验认为,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力需求预测应当淡化电力弹性系数法而采用电力需求综合模型进行多方案预测,寻求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电力发展的科学指标。

转贴于 2.2 产值单耗法

产值单耗法是电量预测的主要方法,适用于三大产业用电量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预测。此方法分析各年度产值单耗变化率,充分考虑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电气化水平、节电潜力,参考国内外先进产值单耗,预测各产业产值单耗,计算高、中、低经济水平时相应的需电量。

经济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历史上各产业的产值单耗及人均用电量为已知,记第i年第j产业的产值单耗为Qi(j),第i年的人均生活用电量为Ki。可以分别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采用外推手段预测未来年份的值。

当已知第j产业(j=1,2,3)在未来第i年的产值为Gi(j)时,该产业在第i年的用电量由下式计算:

Ei(j)=Gi(j)×Qi(j)(j=1,2,3)

同理,当已知第i年的总人口预测值为Pi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由下式计算:

Ei=Pi×Ki

此方法要求首先对三大产业的产值及城乡总人口作出预测。 2.3 GNP综合电耗法

GNP综合电耗反映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电量,是一个综合的能耗指标。在一定时期内,GNP综合电耗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已知历史上各年的GNP综合电耗G1,G2,…,Gn时,可以首先按Gi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运用回归技术、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灰色系统法等手段,预测未来年份的GNP综合电耗Gi(i>n)。然后,以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测值GNPi(i>n)为基础,按下式预测未来的用电量:

Ei=GNPi×Gi (i>n)

此方法要求首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预测。 2.4 人均用电量法

根据本国、本地区规划期内人口及人均国民(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预测相应的人均用电水平。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预测人均生活用电水平。人均用电量法一般与横向比较法结合进行。

与2.3方法类似,当已知历史上各年的人均用电量Q1,Q2,…,Qn时,可以首先按Qi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运用回归技术、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灰色系统法等手段,预测未来年份的人均用电量Qi(i>n)。然后,以总人口的预测值Pi(i>n)为基础,按下式预测未来的用电量:

Ei=Pi×Qi (i>n)

此方法要求首先对总人口作出预测。 2.5 横向比较法

通过分析与本国、本地区国民(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工业产品结构、人口、面积、气象条件等相似的国内外地区情况,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用电相应值来预测将来值。 2.6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是考虑到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间综合平衡的电量预测方法,着重分析和研究各部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根据相应的投入产出表做预测。但本法因有关统计部门难以经常编制投入产出表,数据积累不全,实际工作中很少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2.7 分部门预测法

在长期规划中,可按第一、二、三产业用电和生活用电四个部门结合2.1~2.6方法进行。在中期和近期规划中,第一、二、三产业中还应分若干行业,按分类分别测算其未来年度需求电量。 3 实现方法

第7篇:对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 图书馆

Abstract:As a centar of collec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library is inevitably one of the agent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ideas and proposals as to take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his management,as well as trys to interpret its contents and features.

Key word:knowledge management;library

由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二十一世纪正在经历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已发生根本变化。以知识为对象的知识管理,就产生于这一环境下。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知识创新,形成知识生产、传播、交流和利用的良好环境,并将知识转化为竞争能力和优势应运而生的。它是以当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继承、发展和扬弃的一种新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代表着二十一世纪人类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成为管理学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知识量呈指数增长,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如何利用已获取的知识以及如何实现知识再造增值等有关知识管理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图书馆管理者所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组织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知识管理”一词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知识管理的概念从多角度进行了有见地和有意义的描述。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和与知识有关的技术、组织结构及其它各种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和知识工作者――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也称客观知识)和隐性知识(也称主观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或文字表述,易于整理、存储、获得和共享,而隐性知识则是一种潜意识的知识,集中存贮在人的脑海里,很难用语言表达或只能用语言表达其中的一小部分,不易交流和共享。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社会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管理的重点是显性知识(图书中包含的知识)的有效研究、开发与利用。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新,加快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总体而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的过程。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图书馆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资源管理。图书馆知识资源应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和可利用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知识资源管理,既要充分开发馆藏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其网络资源共享;又要积极挖掘网络资源,由专业人员对庞杂无序、鱼龙混杂的网络资源进行鉴别、加工整理,使之优化、有序化。

2.知识重组管理。图书馆知识重组管理主要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连线公司首席执行官荣・杨(Ron Yong)曾经说过: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由于它只存在于人脑、组织结构和文化之中,是人脑的所有思维方式,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总和,不易为他人感知与获得,故重组的过程只能由人来完成,再先进的技术,甚至超高智能计算机也无法代劳。知识重组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取、组织隐性知识,加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积极实现两者的转化、创新,共享与交流上。实现重组虽非易事,却可以通过积极的管理行为进行催化,这种催化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各种激发人的创造力的方法和措施。因此,创造良好的重组环境,也就成为重组管理的主要任务。

3.知识服务管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社会的纽带,也是其达成自己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一管理,图书馆将实现其社会价值。它的主要形式包括: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咨询、知识信息评价、知识营销等。

4.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创新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动态转化的过程。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经过文档处理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是规模化、系统化的,易于传递和分享。隐性知识则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点、价值观等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和行为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难以与人共享。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生产、传播,以及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进行的管理。它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所谓理论创新管理就是通过对全世界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所进行的深入研究,丰富和拓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推动图书馆学不断向前发展;技术创新管理就是要加强对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不断改进图书馆职能部门的功能、效能及其工作流程,建立起一套更加适应信息时代数字化图书馆有效运行的组织管理体系。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使它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相比,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拥有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

1.知识管理的扩展性。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其管理对象不仅是有序化知识―――显性知识,而且更强调隐性知识。它的这一特征产生了图书馆知识管理之组织管理和重组管理。

2.知识管理的创新性。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知识创新。由于隐性知识已成为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因而通过管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并加快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流动,最终达成知识的创新,也就成为其管理行为与过程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产生了创新管理。

3.知识管理的人文性。人是管理的核心,管理活动归根到底是通过人去实现管理目标,取得管理成效的过程。因此,知识管理与其它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更重视人,更注重以事就人,使人尽其才,所以图书馆知识管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管理过程中,它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是隐性知识的载体;人是实现知识创新的源泉;人是知识增值的主要力量

4.知识管理的增值性。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创新管理、人本管理,其管理过程就是人的创新过程,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将实现增值。

5.知识管理的技术性。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存储、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技术,它是以电子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作为管理的高级阶段,无论是其产生,还是应用均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没有“知识”就没有知识管理。

四.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是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抉择,是顺应历史变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具有传统信息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特征。它不仅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机械性的管理,而且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逻辑性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的需要。

首先,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是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给人类社会以巨大的影响,知识成为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乃至人们的社会生活。二是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社会的文化,图书馆一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发生了管理与服务方式的改变,网络产生以后给图书馆以更大冲击。图书馆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知识资源管理基础,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提高图书馆文献组织与管理的质量,提高信息资源的可存取性和可获取性,提高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益,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与潜能。

其次,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也是图书馆观念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需要。从文献管理到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其应用表现在:一是图书馆思维的变更,图书馆将以知识求生存,将决策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洞悉未来的发展趋势,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图书馆形式的变化,馆藏形式多载体化,服务形式开放化,资源利用共享化,网络是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及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三是图书馆人才的变化,图书馆员除了具备“广、博、精、专”的能力外,还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

第三,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更是图书馆管理改革的需要。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图书馆以知识服务为己任,虽然两者存在的目的不同,但存在的方式却很相似,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要有顺应时代的管理体制,知识管理是目前图书馆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梅伯平:《知识创新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2].马恒通:《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1。

[3].袁玉英:《试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现代情报》,2003.10。

[4].谌新华:《利用知识管理构建图书馆的管理策略》,《图书馆学研究》,2004.3。

[5].朱丽君、孔庆杰:《知识管理理念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图书馆学研究》,2003.7。

第8篇:对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人事档案管理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一、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我国现代的人事档案管理涉及到的信息不断增多,信息的载体也日益多样化,造成传统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人事档案一般都是由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有关部门直接进行档案数据的更改、补充,很少由当事人参与。当事人的人事档案管理的知情权缺失,以致部分材料失实。其次在档案的管理上,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才拥有人事档案的管理权。私营、民营企业只能把人事档案放在人才市场。使企业不能及时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变更,以致档案管理落后。

(二)管理方法不健全。

人事档案管理应当实行“档随人走”的管理模式,但是现今社会中,企业间人才流动现象普遍,档案的管理变成“人档分离”。 人事档案多年来采用传统的十大分类制,一份材料归属什么种类常常存在许多主观因素。近年来,虽然采用了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但也只是采用电脑进行目录录入,并没有带来管理方法质的飞跃,造成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低。

二、信息化技术对档案管理的作用

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之路,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保护重要原件。

通过计算机对档案原件进行数字扫描,之后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收藏、管理和使用,可以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避免档案原件因多次使用而损坏,并降低和避免重要资料丢失的风险。

(二)一体化运作。

所谓一体化运作,是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计算机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在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建立人事档案管理平台。只要一方进行人事档案的维护操作,其他各方都可以得到同步的数据更新,大大缩短了人事档案调用的时间,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一体化运作。

(三)快速检索。

以往进行人事档案信息的查询检索,主要是通过手动翻阅,经常是花费了大量时间,翻阅了大量档案还是找不到所需资料。而信息技术利用现代计算机检索技术对数字化的人事档案进行分类存储与查询可以在瞬间找到。

三、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

时代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是这样,不能恪守陈规,应该主动突破旧规则对档案工作的限制,探索和分析更适合现如今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思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一)推进档案数字化,提高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形象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当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创新认识档案管理的理念。

作为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在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引进一下现代化的理念和管理方法,一方面对档案管理硬件上提高,为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高效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应该建立一个系统的档案管理体系,对档案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处理。

(三)人事档案内容的创新发展。

针对人事档案的内容,也应该进行一定的创新,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一般包括政治面貌、工作经历、学历、职称等,当时却很少会涉及人员的工作能力、特点、业绩等,在对档案内容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这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档案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信息载体,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很多共性,但更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性质、职业特点、社会评价等等,我们应该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对人事档案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人员属性,对档案进行重新定位,提高档案的价值,更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管理机制的创新。

人事档案管理应当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体制,围绕这一中心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强化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手段。首先,定期检查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若发现问题应当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其次,建立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机制,对人员档案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充分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确保人事档案管理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四、结束语

人事档案管理创新不只是管理技术上的创新,也要从制度上、思想上去创新。信息技术可以做到管理技术上的创新,但它也需要制度的维护,思想的重视。文章通过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的分析,从而引出档案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为档案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看法和建议,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人们利用档案提供方便。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开发区管委会)

参考文献:

[1]尤晓敏,万季芳.信息技术在机关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7):35-35.

[2]周喜强.推进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山东档案,2011,(3):13-14.

[3]郭英.论信息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5-125.

第9篇:对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当前,摆在我们全县统计工作人员面前的大环境、大形势就是,国家经济发展形成了新常态,统计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总理多次强调,增长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各级领导在统计工作会议上也都分别重点强调,统计数据要实实在在,如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这对我们做好新常态下的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统计工作的作用越来越强。统计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非同寻常。大到国库收支,小到柴米油盐,都离不开统计。及时、准确、科学的统计信息是党委政府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各界正确认识经济形势,了解市场供求状况,把握投资机遇的重要窗口。这一点无论对国家来讲还是对地方来讲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各项统计数据都将对__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统计工作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强。

统计工作的责任越来越重。统计工作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发展成果,反映干部群众付出的汗水。哪个部门对数据不重视,实际上就是对大家的劳动成果不重视;对数据敷衍应付,就是对干部群众付出的辛勤汗水不尊重。如果没有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数据,党委、政府就无法准确判断经济形势,无法抓住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无法掌握重点工作的实际进度。比如我县实施的“五大工程”,取得什么样的成效,推进的重大项目,推进到怎样的程度等等,都需要数据来判断。有时候,大家辛辛苦苦地做了很多工作,但最后因为在数据上不重视,未能真实反映成果,不但得不到肯定,甚至还会受到社会的质疑,这就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教训。

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县属于欠发达后发展地区,统计工作还存在起步低、基础薄、技术手段落后、调查对象配合能力弱等诸多实际困难。在统计工作中,一些部门存在迟报、瞒报现象,一些单位报表不全、不足,还有的为了完成指标任务,虚加数字,造成统计数据失真。随着追赶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县的经济规模也越来越大,经济内涵更加丰富,经济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这使得统计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加大。

面临的新形势,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清醒看到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服务新常态,以“四个坚持”努力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以“三个进一步” 营造统计工作和谐新环境。

坚持法治立统,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要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第一的观念,以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为首要职责、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进一步加强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规范统计工作流程,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统计正常秩序,提高统计执法威慑力。建立数据审核评估机制,健全数据会商和国民经济核算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数据统计口径、计算方法,防止“数出多门”。要加强对数据采集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数据间协调性和匹配性,加大对经济形势分析,确保做到应统尽统,力争客观全面反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坚持改革兴统,统筹推进各项重点领域改革。首先,切实抓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2015年,国家统计局将在全国全面开展投资统计改革试点。这次改革重点调查对象包括现行“一套表”范围的法人单位调查对象和其他亿元以上在建项目的法人单位,同时采取法人单位所在地统计原则。统计部门要组织做好试点工作中“一套表”范围法人单位、部门和新建企业统计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也要高度重视,提早谋划,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大投资项目建设的统计管理力度。按照“先入库、后报数”原则,确保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及时纳入统计目录库。发改部门要加强项目立项管理,尽可能提高部门、新建企业项目立项金额达到亿元标准,提供重点项目清单,完善项目资料。财政部门要做好有财政资金参与的建设项目统计,确保财政投资财务数据反映实际。国资、工信、教育、民政、国土、环保、住建、交通、

水利、农业等部门要认真组织本系统内的项目及时完整报送投资财务统计数据,配合督促企业做好报表报送工作。工商、投资促进等部门要推进项目法人本地化工作,协助统计局做好法人入库工作。地税部门要及时提供分地区分行业项目建设缴纳税款数据。其次,扎实推进服务业统计改革。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县服务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弱,这种一产比重大、三产比重小的经济结构,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既要做好服务业扶持培育工作,也要做好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分类要求,完善本部门和所属行业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服务业业务量统计,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统计部门要加强指导,为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统计技术支持,规范调查方法,综合汇总、评估、统计数据。 坚持创新强统,扎实抓好住户调查工作。住户调查是国家及地方政府获取居民收入数据、掌握居民生活状况的重要来源,具体表现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两个收入”指标。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但两个收入与全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应引起高度重视。统计部门要服务到位,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对记账户的培训和指导,全面稳固推进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提供增收的亮点难点材料,全面做好面上评估分析工作。人社部门要加大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居民增收能力。农业部门要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特别是农副产品深加工,要形成产业链带动就业,提高农村居民增收水平。各成员单位要配合到位,及时提供本部门在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方面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问题,整改推进。

坚持服务塑统,切实提高统计服务水平。首先,要提升统计工作服务宏观决策的能力。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进行统计监测分析,加强对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准确判断形势、科学进行决策提供统计咨询建议。其次,要提升统计服务经济社会管理的能力。规范完善统计数据共享制度,加强部门之间沟通联系,为各部门科学管理提供优质统计服务。再次,要提升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通过主流媒体媒介,依法依规统计信息,为公众提供快捷的统计咨询服务,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

进一步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经济社会越发展,改革开放越深入,统计工作就越需要加强的理念,给予统计工作大力支持,切实帮助统计工作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保护和支持统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