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宣传奖励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xxx年,是局网分家的第一年,是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年,是广电发展关键年。半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艰苦创业,争先创优”总的工作思路,以打造“开放广电,务实广电,高效广电,和谐广电,卓越广电”为工作目标,以“宣传立局,经营强局,改革活局,管理兴局”为工作举措,真抓实干,克难奋进,全面完成了今年上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广播电视事业继续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理顺体制,规范管理
局网分家后,一些干部职工思想情绪极不稳定,不知道分家后那边好些,一时间议论纷纷,工作也比较散漫,而局网分家在财产分配上存在一些分歧,也对一些职工产生了波动。局领导针对这一情况,多次召开局党委会、中层干部会和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一方面向干部职工讲清楚局网分家后,广电局的发展优势和暂时存在的困难,打消部分干部职工忧患和悲观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从根本上转变了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将局直各单位工作体制和经营体制进行全面调整,树立“一切为经营服务,一切为经营开路,一切为经营效益”的思想,给予局直各单位经营自,鼓励各单位抓创收,想创收,创大收,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特长和聪明才智。局机关也精减人员,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事,人员尽量充实一线。这样使全局干部职工在思想上逐步形成“奉献意识,协作意识,法治意识,争先意识”,也为全局尽快走出困境打下良好基础。
二、围绕中心,宣传重点
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电视台、电台、**网《今日**》加强宣传策划,半年来共组稿并播发各类新闻信息1.5万多条,图片1000多幅,播发专题200部,重点对我市“大工业”“大旅游”“大城建”以及全民招商等工作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稿件数量和质量比往年同期都有较大提高,一些稿件还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电视台的《百姓视点》栏目,播发各项新闻60余篇,真正实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电视台还加大专题的宣传力度,新开辟了一档大型深度访谈节目《**关注》,节目每周日晚7:50播出,栏目定位明确,主题鲜明,紧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邀请的嘉宾均为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具有新闻的权威性。节目开播以来,得到市领导、市直各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为了服务“三农”,电视台还开辟了全新的农业栏目《今日农事》,节目开播以来,得到市领导和广大农民朋友的好评;电台的《行风热线》栏目,今年继续受到市领导肯定和群众的好评,电台上半年还围绕社会热点,“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举办了大型集体婚礼活动,此活动受到广大青年朋友广泛关注和踊跃报名,也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我市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加了亮点;**网在提高网站信息更新速度和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搞好服务和互动,经过不断地摸索,BBS论坛、访客留言等频道的开设充分发挥了互动作用,形成了服务基层,沟通群众,贴近生活的独特特色,改版后从内容上迎合了网友与市民的需求;《今日**》在宣传会议精神上做文章,配合党代会,推出“新起点,新思路,新举措”专栏,介绍各单位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工作思路和做法,将党代会的精神落到实处。
三、精办栏目,服务大众
全局各媒体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增加节目容量,提高节目质量的同时,加强栏目的设计与包装,一批优秀栏目和节目脱颖而出,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电视台、电台、网站、《今日**》半年来共开设各类专栏120多个,电视台、电台半年共播放电视剧、小说、评书4000多集。电视台还注重栏目的创新与发展,今年新开辟了为“三农”服务的农业栏目《今日农事》,这是一档服务农民的日播农业栏目,每晚9:00播出,节目时间为5分钟左右,节目涉及到农业、农办、林业、科协、科委等各个部门,范围包括农技知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经济作物的栽培、大棚蔬菜等几十个方面的内容,栏目播出后,市有关领导高度关注,并亲自指导栏目开设和改进,同时深受农民朋友的迎欢,为我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还有《百姓视点》栏目,反映老百姓普遍关心的事和社会热点、难点。是一个走近生活一线的栏目,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为群众解忧排难、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电台的《行风热线》,今年进一步加大力度,办精办实,继续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市直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每期半小时时间不停地有群众打电话,询问有关房产、土地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有的问题现场答复解决,有的问题有关职能部门几天后解决。被人们称赞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热线。《今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大工业”“大城建”“大旅游”在一版开辟了相应的栏目,并多次在一版头条等显著位置大篇幅予以报道。
四、加强外宣,展示形象
在搞好对内宣传的同时,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为了加大外宣力度,局里还出台了《对外宣传奖励办法》,《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评选方案》、《好新闻评选方案》等,进一步推进了外宣工作。半年来,四家媒体共在中央电视台上稿2条,在湖北电视、湖北电台、楚天广播电台上稿150条,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人民网湖北视窗上稿20条,在咸宁电视台、电台和《咸宁日报》上稿180余条。今年4月28日、29日**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拍在《新闻联播》的《时代先锋》栏目中连续两篇报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工会工作的先进典型——蒲纺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常雨琴同志的先进事迹共计时长4分多钟,创造近几年来**新闻在中央台《新闻联播》的新纪录,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外宣传了**的典型,提升了**形象。
五、加强管理,增收节支
局网分家后,我局从制度入手,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狠抓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健全、完善与兑现,使各项开支迅速递减,也促进了各股室和各单位采取措施增加收入。局机关也加大管理,电话费实行包干后,电话费迅速下降,文印室实行登记收费后,外单位和其它人员的打印基本上杜绝了,文件、通知的用纸也是正面用了用反面,复印机坏了几次,不是向局里添置购买新的,而是请维修师傅反复修,其它办公用品能用就用基本上不买新的,半年来共节省各项开支5000多元。
微波站针对高山设备多和人员少的情况,加强高山机房和设备管理,对681高山实行个人承包管理,把681微波站的日常值班,各种设备、仪表、工具、高低压电线路、无馈系统、供水系统、直流电瓶,站内全部财产维护以及清洁卫生、安全保卫已全部由个人负责。同时,还要求站内双波道阻断为“零”,设备仪器完好率为100%,年用电量不得超过1.5万元,超过部分自己出,设备由承包人自己保养和维修。对宝塔山发射台也实行班组负责制和设备设施量化管理。首先,加强机房值班巡逻管理,要求值班人员做到“人不离岗,心不离安全,眼不离屏幕,手不离按钮”的安全值班制度,监视设备信号传输与发射,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处理。其次,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每次维修设备都认真填写技术维护档案,做到小故障内部解决,大故障站内技术员商量解决,还不定期对设备进行除尘、通风、防静电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第三,加强电视信号的监视、监听,发现问题及时与高山机房联系,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电视信号正常传输。
在理顺体制的同时,重点加强管理。局网分家后,为使全局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原来一些好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使广大干部职工行为上有指南,工作上有奋斗目标,管理上有章可循,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良好工作氛围。
一、理顺体制,规范管理
局网分家后,一些干部职工思想情绪极不稳定,不知道分家后那边好些,一时间议论纷纷,工作也比较散漫,而局网分家在财产分配上存在一些分歧,也对一些职工产生了波动。局领导针对这一情况,多次召开局党委会、中层干部会和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一方面向干部职工讲清楚局网分家后,广电局的发展优势和暂时存在的困难,打消部分干部职工忧患和悲观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从根本上转变了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将局直各单位工作体制和经营体制进行全面调整,树立“一切为经营服务,一切为经营开路,一切为经营效益”的思想,给予局直各单位经营自,鼓励各单位抓创收,想创收,创大收,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特长和聪明才智。局机关也精减人员,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事,人员尽量充实一线。这样使全局干部职工在思想上逐步形成“奉献意识,协作意识,法治意识,争先意识”,也为全局尽快走出困境打下良好基础。
在理顺体制的同时,重点加强管理。局网分家后,为使全局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原来一些好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使广大干部职工行为上有指南,工作上有奋斗目标,管理上有章可循,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良好工作氛围。
去年年底,局网刚分家,就出台了《**市广播电视局管理制度》,这个制度从整体上制定了财务、财物、接待、水电、车辆、学习、广告、清洁卫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标准,迅速规范了干部职工的懒、散、漫的工作行为,有效制止了乱买乱发乱开支等现象,彻底扭转了局网分家的混乱局面,使全局快速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紧接着又出台了《**市广电局干部职工岗位职责考评办法》,这个办法在规范干部职工的工作准则基础上,从制度上鼓励干部职工努力工作,爱岗敬业,求学上进,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态”的用人机制,工作优秀的干部职工进行通报表彰、奖励和提拔,不称职的干部职工要免职和分流,逐渐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良好工作格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其它方面的管理,还先后出台了《**市广电局财务管理补充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的意见》、《关于干部职工分流的暂行办法》、《干部职工内退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全局上下基本上形成了“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半年来的实践,这些管理制度,推动了工作,转变了作风,为全局完成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二、围绕中心,宣传重点
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电视台、电台、**网《今日**》加强宣传策划,半年来共组稿并播发各类新闻信息1.5万多条,图片1000多幅,播发专题200部,重点对我市“大工业”“大旅游”“大城建”以及全民招商等工作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稿件数量和质量比往年同期都有较大提高,一些稿件还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电视台的《百姓视点》栏目,播发各项新闻60余篇,真正实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电视台还加大专题的宣传力度,新开辟了一档大型深度访谈节目《**关注》,节目每周日晚7:50播出,栏目定位明确,主题鲜明,紧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邀请的嘉宾均为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具有新闻的权威性。节目开播以来,得到市领导、市直各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为了服务“三农”,电视台还开辟了全新的农业栏目《今日农事》,节目开播以来,得到市领导和广大农民朋友的好评;电台的《行风热线》栏目,今年继续受到市领导肯定和群众的好评,电台上半年还围绕社会热点,“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举办了大型集体婚礼活动,此活动受到广大青年朋友广泛关注和踊跃报名,也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我市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加了亮点;**网在提高网站信息更新速度和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搞好服务和互动,经过不断地摸索,BBS论坛、访客留言等频道的开设充分发挥了互动作用,形成了服务基层,沟通群众,贴近生活的独特特色,改版后从内容上迎合了网友与市民的需求;《今日**》在宣传会议精神上做文章,配合党代会,推出“新起点,新思路,新举措”专栏,介绍各单位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工作思路和做法,将党代会的精神落到实处。
三、精办栏目,服务大众
全局各媒体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增加节目容量,提高节目质量的同时,加强栏目的设计与包装,一批优秀栏目和节目脱颖而出,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电视台、电台、网站、《今日**》半年来共开设各类专栏120多个,电视台、电台半年共播放电视剧、小说、评书4000多集。电视台还注重栏目的创新与发展,今年新开辟了为“三农”服务的农业栏目《今日农事》,这是一档服务农民的日播农业栏目,每晚9:00播出,节目时间为5分钟左右,节目涉及到农业、农办、林业、科协、科委等各个部门,范围包括农技知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经济作物的栽培、大棚蔬菜等几十个方面的内容,栏目播出后,市有关领导高度关注,并亲自指导栏目开设和改进,同时深受农民朋友的迎欢,为我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还有《百姓视点》栏目,反映老百姓普遍关心的事和社会热点、难点。是一个走近生活一线的栏目,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为群众解忧排难、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电台的《行风热线》,今年进一步加大力度,办精办实,继续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市直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每期半小时时间不停地有群众打电话,询问有关房产、土地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有的问题现场答复解决,有的问题有关职能部门几天后解决。被人们称赞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热线。《今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大工业”“大城建”“大旅游”在一版开辟了相应的栏目,并多次在一版头条等显著位置大篇幅予以报道。
四、加强外宣,展示形象
在搞好对内宣传的同时,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为了加大外宣力度,局里还出台了《对外宣传奖励办法》,《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评选方案》、《好新闻评选方案》等,进一步推进了外宣工作。半年来,四家媒体共在中央电视台上稿2条,在湖北电视、湖北电台、楚天广播电台上稿150条,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人民网湖北视窗上稿20条,在咸宁电视台、电台和《咸宁日报》上稿180余条。今年4月28日、29日**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拍在《新闻联播》的《时代先锋》栏目中连续两篇报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工会工作的先进典型——蒲纺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常雨琴同志的先进事迹共计时长4分多钟,创造近几年来**新闻在中央台《新闻联播》的新纪录,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外宣传了**的典型,提升了**形象。
五、加强管理,增收节支
关键词:96119电话 举报投诉 四个力量 举报人
建立火灾隐患举报投诉中心,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消防工作,是创新社会管理、破解消防监督执法力量不足瓶颈性问题的重大举措。下面,笔者结合沧州市的实际情况,粗浅的谈一下对加强“96119”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工作的几点认识。
1、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1年11月份 “96119”火灾隐患举报投诉中心成立以来,在发动群众参与消防工作、打击消防违法行为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照公安部消防局要求,沧州市的举报投诉中心在日常运行和对外宣传上尚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1“96119”电话社会认知度不高
一些群众尚不知晓“96119”热线电话,接到的举报投诉电话大部分只限于市区项目和工程,县(市、区)火灾举报投诉案件相对较少。
1.2虚假案件比例过高
沧州市接到的举报投诉电话中,虚假案例占举报投诉总量的26%。导致虚假举报的原因多数为邻里矛盾或涉及到利益纠纷。
2、加强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工作的几点措施
2.1借助“四个力量”强化“96119”的宣传工作,提高“96119”知名度
“媒体”发力。可积极联合文广新局,充分利用主流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通过当地电视台相关频道栏目、报纸等公告火灾隐患举报投诉方式及受理范围、奖励办法,宣传常见火灾隐患识别方法。并可聘请报社、电视台的记者、摄像专家,跟踪报道举报投诉到检查处理的整个过程,增加执法透明度,营造新闻舆论攻势,掀起人民群众举报投诉的新热潮。
“短信”借力。联合移动、联通、电信等移动通讯企业,向人民群众发送火灾隐患举报投诉电话“96119”,并用简练的语言介绍火灾隐患举报投诉的流程及类型,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火灾隐患投诉中心规章制度,搭建起随时随地举报投诉火灾隐患的桥梁。
“街道”助力。街道是每天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细微的变化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政府部门、学校、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场所、商店、超市、车站、医院等人流量大、人员密集场所的LED显示屏上设立滚动式消防宣传栏,播放、展示群众喜闻乐见的 “96119” 宣传故事短片、图画、动画。在公共汽车站点张贴举报投诉中心电话和流程,使“96119”宣传品随处可见,如影随形。
“网络”给力。在消防宣传微博、校内、网站、QQ等具有网络影响力的宣传媒体开设专门举报投诉中心交流群,设立专人接受举报,解答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的疑惑,拓宽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工作的宣传渠道。
2.2科学确定办结时限及奖励标准,确保举报奖励操作“有章可循”
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投诉机制是一项逐步推进完善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执行中应不断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完善和提高。
2.2.1严格设定工作办理时限
除了按照公安部120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严格执行对妨碍安全疏散违法行为、擅自停用消防设施行为的举报24小时内核查和其余举报三个工作日核查的规定之外,我们还应对受理后的转办、核查及查处结案后的情况上报、查处台账的定期汇总等环节的时限进行规定,特别是实地核查后的情况上报环节,我们在接到火灾隐患举报投诉以后不能仅仅按照地域管辖的原则责令辖区消防部门查处后便放任不管,可以合理确定时限比方说十二个工作日内要将实地核查处理情况反馈至举报受理中心,由中心统一回复举报人。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有效避免了举报人对查处工作的一些误解和不满。
2.2.2科学合理的设定奖励标准
火灾隐患有奖举报投诉奖励标准的设定尤为重要。奖励标准过低不能有效调动群众举报火灾隐患的积极性;标准过高又会误导群众,有可能催生出所谓的“举报专业户”,群众在对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的把握上毕竟不专业,奖励标准高固然能显示出政府和各级领导对消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但也有可能导致虚假案件比例偏高,从而会给消防机构无形中带来太大的工作压力。
2.2.3合理确定奖金发放时限
举报投诉核查完毕后何时对举报人发放奖励资金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既然是火灾隐患有奖举报投诉,那么按说在隐患核实后便应该下发奖励资金,但资金的下发毕竟还涉及到审批环节,不可能在每一个案件核实后便逐个下发。最合理的方法为按月或按季度统一发放。
火灾隐患有奖举报投诉毕竟是新时期的新举措,可能尚需时日进行磨合才能运行的更加科学合理,但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活动,国家应尽快拿出各种统一标准,以便使火灾隐患有奖举报投诉能做到有章可循。
2.2.4严格落实保密措施,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如何确保举报人的安全,解决举报人后顾之忧,让群众放心的实施举报,也是我们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市在推进火灾隐患有奖举报投诉工作中,通过反复深入研究和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保密机制,切实防止泄密给举报人权益造成损害。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虚功实做是生命。
面对当前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创新工作思路与时俱进。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宣传思想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变虚功为实做,坚持有为才能有位,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大局,积极主动地谋化,从而取得了县委的支持,从人力上、物力上倾斜;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委保证了宣传经费的及时投入,不断把宣传思想工作引向深入。近年来,我们围绕加快发展这一重点始终突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主动靠上去,我们以推进“特色兴88”和“湖泊经济”为主线,坚持正确导向,不断扩大湖泊文化宣传,向外界推介88,提高88在区内外的知名度,构筑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外宣网络,进一步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致力打造88品牌效应,提高88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坚持围绕中心、突出主线、贴近群众、导向正确,积极出谋划策,参与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如乌洽会、西洽会、旅交会展及大型经贸活动的宣传、鱼文化一条街文化理念规划、88旅游的湖泊文化定位,博斯腾湖有机鱼认证宣传、88“八个一”工程开工建设宣传以及88县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的宣传、新疆品牌万里行88站系列活动等,着里在抓88品牌、树88形象上下工夫,积极改进形式和内容,加大外宣力度,致力打造了88金名片123工程,先后策划制作了蔚蓝88摄影画册、蔚蓝88电视专题片、西域之眸电视散文风光片及两个光碟,用最少的投入,做成最大的事情,提高宣传效果;同时,配合招商、旅游等部门研制了系列外宣品,受到外界欢迎和好评,为88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整合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宣传合力。
近年来,我们建立大宣传工作格局,形成宣传、旅游、科技、教育、文化、经贸、新闻媒体等整体宣传合力和规模效应,拓宽宣传渠道,延伸宣传触角,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针对宣传思想领域的群众性特点,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汇集方方面面的积极优势,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党委的工作参与积极性,有效地整合社会优势资源。一是抓引导。充分发挥广电和文化部门的宣传主阵地作用,把广电和文化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两翼,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提高引导水平,在创新宣传形式和层面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办节目和自办刊物的质量,使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及时把党的声音宣传到广大农村牧区千家万户,为88县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文化部门配合抓好各项活动,不断活跃和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举办了兰色畅想歌舞晚会、红色经典大型歌咏晚会、88放歌文艺晚会、88县民族团结运动会、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等;二是抓载体。注重日常宣传与专题策划相结合,利用88特有的人文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区内外媒体前来宣传;以节、会为载体,突出主题,注重特色,主动加强与区内外媒介的联系,借船出海,联袂延展了新的宣传触角;抓住重大经济经贸文化活动的时机,疏通渠道,利用宣传资源的供求需要进行专题宣传,增强宣传效果。三是抓基础,扶持基层很抓了两个队伍的建设。抓宣传干部队伍的建设,配齐配强了全县15个党委的专兼职宣传干事;抓通讯员队伍建设,建起了40多人的由各民族组成的通讯报导队伍,逐步实现了宣传上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字。四是抓活动。针对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的难点,在进一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致力打造和谐平安88,分层次开展主题性群众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使各族群众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引导干部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88县大力营造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们阵脚不乱,活动不断,共组织群众活动达百余场次,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初步建成了民俗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等4个梯次的文化活动形式,如乌兰乡的原生态蒙古族托不秀业余表演队、塔乡的社火队、88镇的民族服饰表演队、老年秧歌队,他们常年活动在基层,已成为88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强身健体舒络活血促外宣
近年来,我部通过抓队伍、抓骨干、创机制、强素质等“四位一体”,使88县的新闻宣传工作墙里开花墙外更香,有声有色而富有成效。
抓队伍强身健体。只有建立自己的通讯员队伍,才能让外宣工作绿树常青,几年来,通过培养“本土”记者抓队伍建设工作,培养了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通讯员队伍,彻底扭转了依靠专职记者成本高、效率低的不利局面。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机会,鼓励通讯员提高学习。通过讲座、 经验交流等方式,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向通讯员传授学习和写作方法;注重将重点培养与广泛培训相结合,建立通讯员培训制度,加强本地通讯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通讯员之间的交流,提高通讯员综合素质。近年来,县委宣传部每年都组织和选派外宣工作骨干深入到各乡(镇),为基层的通讯员和信息员讲授新闻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技法。目前,各党委基本都有了以骨干通讯员和信息员组成的通讯员队伍,城乡牧区活跃着一支不走的“土记者”,并在当地不断发展壮大成长。几年来,全县涌现出不少优秀通讯员,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各部门、各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在过去的通讯工作中,他们培养了全局意识,增强了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我们十分注重骨干通讯员的带动作用,通过通讯员对本地新闻的宣传报道,让乡镇的通讯员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怎么写,新闻图片怎么拍,增强了通讯员学习的可比性。鼓励广大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争取上头版,上头题。通过狠抓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通讯员的宣传积极性,20__年,已在上级各类新闻媒体上发表宣传稿件470篇,其中,在自治区级以上媒体(包括自治区级媒体)发表外宣稿件180多篇,位居全州前茅。在中央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刊播的《小鱼游出大市场》、《88菊黄蟹肥》等稿件,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为88引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前来问询的客商络绎不绝。
一、主要任务实施中的做法及进展情况
近三年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保稳定、保安全、上水平”为中心,以食品安全综合监督为重点,以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为目标,以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为中心任务,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纪违法行为。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感增强,食品药品经济健康发展,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按照“全省食品餐饮消费安全先进县”创建工作目标,采取“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制、农村集体聚餐备案制、生猪定点屠宰制、食品安全联合检测制”措施,县通过考核验收,成为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之一。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三年间,以强化农业“三品”和农业投入品的企业认证,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主要,在全县建成并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2家、绿色食品基地1家、无公害食品基地7家。共出动执法人员4552人次,执法车辆903台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7435户次,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57家,小作坊116家,食品流通企业1106家,餐饮单位744家,食品添加剂销售单位2家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检查。同时,加大对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的监测工作。共采集12个餐饮单位食品样品48个批次送检。2012年5月至10月,对94家单位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共抽样监测餐具样品509份,合格361份,合格率为71%。对抽检不合格的单位,进行整改。2012年5月至12月,认真执行《食品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和《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共发放行政许可证件337份,其中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297份,发放保健食品经营许可证40份。2013上半年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170份,城区发放从业人员健康证明618份。共对90家餐饮服务单位餐具消毒开展了现场抽样监测,监测餐具414份,合格301份,合格率72.7%。
【食品安全专项检查】2011-2013年,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保健食品、化妆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小餐饮专项整治等。2011年5月16日,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中,出动执法人员567人次,检查相关单位1085户,整治重点区域12个,重点单位25个,重点品种130个,查处违法案件4起,没收假劣食品180多公斤,货值0.62万元。10月,全县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专项监督检查中,出动执法人员150余人次,车辆50余车次,现场监督检查高中4所、初中22所、小学13所、托幼机构4所,A级食堂2家、B级食堂5家、C级食堂36家,现场制作各类监督文书80余份。在“地沟油”专项检查中,出动144人次,检查餐饮单位324户,对8户未严格建立进货查验索票索证的经营户责令整改。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专项整治总体情况良好,小餐饮整治工作的开展使全县城区小吃店食品安全整体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创建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根据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的创建工作目标,结合全县实际,开展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农村聚餐备案制、生猪定点屠宰和食品安全联合检测为主的创建活动,分别制定《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县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和《县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申报表》。2012年,重点开展创建餐饮示范一条街和示范店活动,推行餐饮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确定城区粉阳路一带、五山堰河村、南河旅游风景区等餐饮食品安全示范一条街和示范店,在示范一条街从事餐饮服务的单位共65家,已有3家达到了A级标准,16家达到了B级标准。以量化分级管理为主要监管手段,实行分级管理,全县量化分级管理率已达100%,其中A级单位5家,B级单位370家,C级单位209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3年4月18日下文公布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县名列其中(国食药监[2013]6号)。
【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有序开展】2013年,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开年伊始,就制定出台了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方案,对创建任务进行了分解,创建责任落实到了个人。5月份,局班子成员分组组成督办专班对各乡镇的协管站建设进行了现场督办,目前,针对前一段时间督办工作中发现的不足正在制定解决措施,现已制作了宣传标语及宣传手册5000册,举报公示牌500块,各种软件、硬件资料正在有序筹备中。
【药品医疗器械稽查】充分发挥药械监管职能,广泛普及安全用药知识,保证全县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三年间,对全县药品生产企业1家,药品经营企业91家(其中药品批发企业4家,药品零售企业87家),乡镇以上医疗机构17家,村级医疗机构217家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监管覆盖率100%,乡镇以上医疗机构17家,覆盖率100%,村卫生室217家,监管覆盖率94%。出动执法人员1800余人次。办理一般程序案件61件,万元以上案件14件,涉案货值金额45万元;简易程序案件25件,结案率100%。接受群众举报投诉12起,回复率100%。监测药械电视广告54次,监测药械96品规,发现违法广告数量18品规,移送工商行政机关18件,移送率100%。GSP跟踪监管药品零售企业103家。
【药品安全专项检查】近三年,开展查处“十珍排毒强肾胶囊”等假药的专项检查、对珍珠通络丸等三个严重违法广告药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专项检查、特殊药品专项检查、铬超标胶囊专项排查、中药材专业市场专项整治等。2011年8月开展的高温季节药品储存专项监督检查中,对9家存在未按规定储存药品的情况下发立即整改通知书。9月份的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中检查药品批发企业4家,医疗机构14家,暗访药品零售药店8家,立案查处1家药店违法销售终止妊娠药品及1家药品批发企业违规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不具备资格企业。2012年终止妊娠药品专项检查中,共立案查处3起违法销售行为。“雷霆行动”中,立案查处2起无证经营案件。药品生产流通领域集中整治活动中,查处3起关于票据的违法案件。隐形眼镜经营企业专项检查中,立案查处4家违规销售隐形眼镜的经营企业。2013年上半年开展“打四非”专项检查,截止目前,出动执法人员80余人次,检查药品经营单位14家,查处涉嫌冒用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案件1起,涉嫌保健食品文号过期继续生产保健食品的案件1起,非药品非法宣传功能主治等治疗功能的案件1起。先行登记保存保健食品货值金额5000余元,此项活动目前还正在紧密开展之中。
【药品抽验】三年间,针对药品监督抽验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710余人次,监督检查12个乡镇,地域覆盖率为100%,抽样涉药单位共39家,抽样涉药单位覆盖率43.3%,日常监管抽样175批次,对抽样不合格药品的立案率100%,查处率为100%,结案率为91%;针对国家基本药物专项抽验工作,出动执法人员400余人次,共抽样98批次。
【不良反应监测】坚持加强对内业务培训,提高监测能力,坚持强化工作考核奖励,确保工作落实,坚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获取外力支持,扎实推进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三年间收集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755例。
【食品药品教育宣传】各乡镇建立1-2个固定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阵地,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食品药品信息员集中轮训。结合药品安全宣传月、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等平台,向广大市民宣传安全用药常识以及《药品管理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三年间,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450余人次。县食安办在全县主要公路、街道两旁竖立食品安全公益广告牌24块、刷写大型墙体标语14处;所有食品企业门口均悬挂《食品药品监督举报公示牌》。利用网络新媒体定期向广大群众时令消费警示10期,连续在县电视台三套节目中滚动播出警示内容,引导全县人民群众自觉在规范餐饮点就餐。扎实开展食品安全进学校、进农村、进工地、进社区、进企业的“五进”活动。制定印发《县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办法》,推进诚信建设,在全社会形成“遵法受褒奖,违法受惩处,诚信得实惠,失信受谴责”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原因及调整意见
一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没有履行职能,部分乡镇没有建立协管站,没有专兼职协管人员。“县、乡、村”三级联动效能不够;乡镇一级监管无队伍及经费支撑,仅靠协管员及信息员难达到实质性效果。比如农村集体聚餐备案,无专门部门落实。建议机构设置延伸到乡镇一级。
二是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县财政目前只解决了执法大队的基本工资和部分津补贴,工作经费和抽验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经费困难严重影响了工作开展。建议食品药品监管经费纳入硬性规定,明确数额,方便基层政府操作解决。
一、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取得的基本成效我县自20__年5月开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全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开始实现新的跨越,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始增强,为推动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过去的两年,我县工业强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建筑建材、皮革皮鞋、机械加工业)已初步形成;工业经济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体;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培育了一批重点工业企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得到加强;工业经济对一、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20__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4亿元,工业总产值67.3亿元,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3.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在20__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5.45,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44,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了23.75,全县技改企业达到358个,技改总投资5.6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自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以来,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具体体现在:
基本政策方面,实施工业“七个一批”,整合工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来我县投资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在企业的用地政策方面,实行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优惠出让土地;在税费政策上按企业贡献大小和科技含量高低给予优惠和扶持。
建立了激励政策体系。建立了璧山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我县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贷款贴息,创名牌奖励,企业家培训等。
完善对引进项目、技术、资金、企业的奖励政策和加大对乡镇、部门的考核奖惩力度。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改革用人机制,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
建立和实施重点企业制度,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培植大企业,扶持优势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制定了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政策,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为发展工业经济、对发展重点产业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的政策支撑体系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另外在执行的力度上也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施工业强县的全局意识不够
对整合“大工业”,缺乏整体意识,特别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发展工业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全县上下认识高度一致、集中精力、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在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上,不论是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还是对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企业的政策都需要认真的研究,并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在推进工、农、商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不断延伸加工增值和转化链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坚持效益观念,强力推进“大调整”的步伐还不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虽然我县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支柱产业还是一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很少,影响了产业的聚集和规模优势的发挥。
(二)政策服务于企业的力度有待加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手段单一。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是新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也没有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市场。企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信息不畅。国家产业发展、前沿科技、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等政策和信息不能全面及时的获得,信息传输手段较为传统和原始;县委、政府出台的各项发展经济社会,特别是发展工业的政策,企业获得的渠道非常有限,许多政策制定出来,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影响整个产业的推动。
(三)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
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不论是我们的投资环境,还是企业的发展环境;不论是发展的硬环境,还是发展的软环境,都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为企业服务意识,精心营造“大环境”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特别是道路、城建、交通、环保、执法、案件执行、治安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优化;特别是一些部门的二级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吃、拿、卡、要,不文明执法等现象还存在,成为我县政令通行的梗阻,影响我县发展综合环境的优化和对外开放的形象。
(四)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积极参与“大竞争”的创新精神还不够。首先是产业创新不够,传统行业、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其次是科技创新不够,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第三是技术创新不够,部分产业、企业装备落后,生产手段跟不上大工业产业链的需求;第四是市场创新不够,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经营创新等问题仍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为此,我县应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尽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产业导向、扶持激励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为顺利实施我县工业强县战略,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产业导向和扶持激励优惠政策,为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产业发展导向政策
政府要通过出台产业发展导向方面的政策,吸引和引导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机构等优势项目到璧山来创业投资,以此推动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上档升级。一是鼓励和支持高新 技术企业、高新产业项目和产品的引进;二是培养、支持和发展高技术对我县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改造和产品升级。
2.扶持政策
(1)尽快出台璧山县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规定,吸引县外企业到璧山投资兴业。
(2)认真贯彻我县《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决定》,落实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引导食品工业发展壮大,形成我县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3)大力发展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制定我县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
(4)加快发展特色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尽快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工业企业,形成璧山工业的“航空母舰”;对产品市场好、发展有前景的企业,要着力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着力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可以考虑在璧北地区建立“高新产业园区”或者特色工业园区,封闭运行和管理,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5)扶持和发展重点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要继续培植大企业,扶持优势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要继续完善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政策、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实行重点企业例会制度。对享受重点骨干企业扶持政策的各类企业,适当提高入围标准,尝试采取2一3年调整标准的办法,对重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6)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目前,我县工业企业普遍偏小,但在我县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支持、扶植、帮助它,给予一定优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着重注意培育成长性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努力建设一批小而精、小而新、小而高、小而强的中小企业优势群体。用足用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贯彻好《中小企业促进法》,把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7)扶持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我县无公害蔬菜、优质伏淡季水果、花卉苗木、禽兔等四大主导产业,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持久竞争力的优质品牌,与此同时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不断延伸加工增值和转化链条,以达到促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8)积极引导产业聚集
扶优扶强,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积极引导,形成我县三大支柱产业的聚集。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快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规模优势和区域特色,增强园区孵化功能和辐射功能。按照产业的规划布局,大力提高园区建设的水平、档次和品位,使之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企业扩张、重庆退二进三和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聚集的基地,逐步建设成为以机械加工、皮鞋皮革、新型建材为特色的工业发展区域。
加快形成我县食品工业新的产业聚集。食品工业是工业带农业、富裕农民的重点产业。一方面,我县有以温氏集团和风味源公司为龙头的我县鸡和兔的规模养殖经济;另一方面,全县开始出现以食品加工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因而食品加工在我县是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工程”,采用“订单农业”、“科技 公司(协会) 农户 市场”等多种模式做好优势资源增值转化的研究、开发、实施。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以优质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重点开发绿色食品的深加工。以此综合形成我县食品工业发展的整体聚集,力争形成璧山又一支柱产业。
3.激励政策
(1)继续执行和完善我县现有的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
(2)继续完善我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捆绑使用;重点加大对我县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和名牌奖励。
(3)完善对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企业的奖励政策,并认真落实兑现;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鉴外地经验,进行集团式招商和集团式扶持,对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实行重点倾斜。
(二)建立和完善为企业服务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目前,在加入WTO的今天,各地在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方面的政策制定上,基本上大同小异。因此,璧山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能只靠制定优惠政策,而应在制定为企业服务方面的政策上下功夫,努力为我县工业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大环境。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觉服从、服务于工业强县战略的意识;增强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全局意识。
1.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增强为企业的融资服务。
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过程中,我县通过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和壮大了机械加工、建筑建材、皮鞋皮革三大支柱产业。但是,这三大支柱产业多数是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县广大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融资困难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信用担保作为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担保人对商业银行作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通过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良好的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所以,就我县目前的经济状况及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而言,构建我县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势在必行。因此,应尽快建立我县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
具体操作上,可以由财政出资进行组建,也可以结合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行组建,实现担保资金增量放大,滚动发展,为我县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扶持和促进我县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2.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增强为企业的中介服务。
璧山县拥有三大支柱产业,其产值和生产规模均形成一定优势,但这三大产业均属于传统制造业,其技术含量不高,生产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资源浪费较大,总体经济效益较低。这些都需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立正好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双方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为了加快璧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应尽快在我县建立璧山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心作为背靠政府,面向社会的中介服务机构,将充分利用其政策、人才、信息优势,紧紧围绕我县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积极组织社会科技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供有效服务,推动企业的发展。
3.搭建信息平台,增强为企业的信息服务。
由于我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对国家产业发展、前沿科技、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等政策和信息不能全面及时的获得。特别是政府出台发展工业的相关政策,企业获得渠道非常有限,许多政策制定出来,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影响整个产业的推动。因此,政府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中,应努力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增强为企业的信息化服务。
(1)尽快完成广电综合信息网硬件建设,运 行政府公众信息网。
为保证我县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加快改善我县投资环境的步伐,加强璧山对外宣传力度,提高璧山县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对外整体形象。当前,要在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基础上,把“党政上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把全县乡镇和全县境内的大中型企业纳入该网络中,逐步开展科技含量较高的多功能数据开发,完成宽带综合信息网建设。运行政府公众信息网,以达到政务公开、改善政府服务职能、接受公众监督等目的。
(2)建立文件超市
建立文件超市,是积极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质性举措,是显示政府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决心和信心。它对于促进各级行政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务工作透明度、推进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县应立足县情,借鉴重庆市及其他地方政务公开的办法,一是在璧山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将可以公开的、涉及各行各业、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文件、政策法规以政府公报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塑造和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起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令畅通、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工作更加充满活力,成为联系全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为我县顺利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在政府机关,专辟区域,陈列各类政策性文件,向社会开放,有利于政令畅通和信息的公开。
4.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服务。
目前,我县工业企业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普遍缺乏技术人才。要想让我县企业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引进企业能够在我县顺利发展。政府应制定和实施我县人才战略,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过逐步建立我县相关部门领导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联系制度;建立目标明确、有效激励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建立方式灵活、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适度倾斜、特殊对待的重点人才保障机制;建立绩效优先、体现价值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门类齐全、协调配套的人才服务机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胆创新,支持、鼓励优秀人才搞实体,建立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政策支撑体系。培养、造就为璧山工业经济创业献身的人才队伍。扩大我县“人才发展基金”的规模,加大引进人才和科技人才继续培养的力度,认真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规划,为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5.采取措施,为企业发展服务。
(1)营销服务。营销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要树立帮助他们,就是发展璧山的观念。政府要认真采取相关措施,帮助企业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帮助出口企业争取出口配额,帮助企业解决新产品的市场开拓等问题。帮助、指导他们建立新的营销机制和网络,巩固老市场,开辟新客户,联紧企业供求链条,加快产品变现速度,实现企业产品与竞争市场的最佳结合。
(2)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作为我县工业支柱产业,大多没有或很少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因此,政府应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应专门研究和制定工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以此推进我县工业强县战略的发展。
当前,政府要积极推动我县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为主的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进度,大力发展以皮鞋皮革、机械加工、建筑建材为重点的电子商务,进行互联网网上交易,创造新型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
目前,正在我县西部鞋都建设鞋业网络化企业。用信息技术带动璧山鞋业跨越式发展,联合打造璧山鞋业品牌,提高中国西部鞋都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整体提升璧山鞋业对外竞争实力。逐步推进建筑建材、机械加工两大支柱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加快以CAD、CIMS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提升。通过培育和遴选一批企业信息化的示范行业和示范企业,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全县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环境包括硬软两个方面。实施工业强县,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以此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等。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业企业发展硬环境。当前,要在继续加快以交通、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我县园区建设。政府要认真制定全县园区规划,加快园区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和园区办工作规程,加快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开发和市特色园区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招商引资活动,选好一批项目和企业入驻园区。
2.加强软环境建设。
当前,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做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部门执法、案件执行、治安、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个别吃、拿、卡、要,不文明执法等现象还存在,影响我县发展环境的优化。因此,在巩固原有基础的同时,应加大完善我县工业企业发展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力度。
(1)继续深化“十个一批”综合整治措施,下大力气抓好投资环境整治和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工作,增加为企业服务意识,使政策在动态中保持最优,服务在建设中达到最佳。
(2)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对等参与、有序竞争、依法办事的公平环境。要对本地和外地企业一视同仁,坚决打破一切影响企业发展的障碍.在全县形成尊重企业家的氛围,真正做到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待遇,经济上有实惠”,进一步调动企业业主参与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3)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强化保障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
(4)要高度重视县属企业与红宇、青山、大江公司等企业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牢固树立“支持他们就是发展自己”的新观点,在发展中甘当“配角”,在服务上当好“主角”,不断加强协作和交流。
(5)继续完善行政审批大厅的服务功能,增加服务内容,加大政府部门服务能力。逐步推行政府网上办公、网上办事,整合资源,信息共享。让大家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足不出户,完成事务的办理。如:网上电子报税,电话报税,网上填报各种表格、网上申请等等。
(6)强化我县工业发展政策和工作措施的督查督办力度, 每年由县督查室牵头,对全县涉及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系统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政令不畅和不顾大局的问题。
(7)建设好工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我县司法服务体系要围绕工业发展的大局,形成法律服务平台;重点是公安部门整治好治安环境,县法院加快案件审判速度,加大案件执行力度,真正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随着中国加入WTO,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将更加开放。因此,我县经济要想在渝西经济走廊各区县乃至全市走在前列,就要在严重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观念、产业、技术、文化等方面大胆探索、狠抓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1.观念创新。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觉服从、服务于工业强县战略的意识,强化创新思维、大胆突破的发展意识,以观念创新激发发展思路的创新,以发展思路的创新开创我县工业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的新突破与新局面。
2.产业创新。目前,我县产业创新不够,虽然我县三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多数属于传统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因此,政府应出台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提高我县工业的整体素质。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72%。20**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
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
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年以来,我镇共引进**厂、**有限公司、***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三、保证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
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
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的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出国留学网
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平台。
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
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平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
二是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
[关键词] 林业 信息化 林农服务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85-02
一、林西县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林西县位于东南部,北依大兴安岭,南襟西拉沐沦河,是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带,也是牧区向农区过渡的结合部。林西县总面积3933平方公里,共辖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3个国有林场,总人口24万人。全县林业用地357万亩,占总面积的65%,其中:国有林地面积129万亩,有林地面积5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沙)83万亩,活立木蓄积242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7%,林业总产值18200万元。是内蒙古知名的“内蒙野果”之乡.
林西县切实加强林业信息化组织领导,不断加大“数字林业”应用力度。林业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县林业局成立了林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林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明确了信息化办公室岗位职责和奖励办法,在资金方面给予充分考虑,每年安排资金预算,内容包括设备购置、软件编程、系统维护等,保障了林业信息化工作的经费需求。2004年,林西县林业局以赤峰市启动的由内师大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负责,市、县、乡密切配合的“数字林业”系统工程为契机。借助“数字林业”系统工程,目前,已完成市、县、乡三级网络系统及规划功能模块的开发工作,建立了全县基础空间数据库和林业专题图层空间及属性数据库,并已在市、县、乡林业局和乡镇林工站、国营林场全面运行,在林业规划设计、检查核查、森林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切实推进“数字林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县乡镇林场工作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做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林西县林业局建立了专门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15期数字林业信息系统应用培训班,每期培训30人以上,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次,为数字林业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和全面发挥作用提供了人力保障。为保证林业信息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全面反映集体林改动态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林西县林业局组织召开了数字林业林相图层数据更新工作会议,将全县数字林业林相图层数据更新生成乡镇林场、县区和全市的林相图层数据库,为数字林业各功能模块全面应用,实现林地资源数据实时更新、动态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自2005年开始,林西县林业局结合集体林明晰产权工作,按市局要求,建立了集体林改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管理、林改信息查询、林权统计汇总、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数据维护等模块。目前,林西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完成林权登记发证面积262.5万亩,登记发证率100%,发放林权证1.57万本,3.36万宗地,建立集体林电子档案3万多份,绘制村级林权分布图108多幅,历史数据、林业图片、图书资料、合同书等电子档案录入90%以上。2011-2012年两年时间,对全县60多万亩重点林区完成了森林资源视频监控系统,布设监控点3个,基本对重点林区实现了全部监控,无线通讯实现了全覆盖,为防扑火指挥提供了通讯保障。2009年,林西县林业局建立了《绿色林西》门户网站,在对外宣传、为民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林西县先后两次对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开辟了林业信息、政策法规、生态文化、便民服务等栏目。目前《绿色林西》网站版面内容更简洁,浏览速度更快捷,网站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及框架设计具有可扩充性,数据处理更灵活,内容上侧重信息公开和政策技术服务。对群众来信询问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回函说明原因,帮忙分析解决的途径。
在加强网站安全防范工作中,林西县林业局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制定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并在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注册了 “绿色林西.政务”域名。为确保网站正常运行,进一步完善了网络信息、网络安全等岗位责任制。
目前,林业局“绿色林西”网站按照国家信息化示范县,门户网站建设的要求正在进行改版升级,升级后的网站更便捷,速度更快,内容更加丰富。
二、有林西特色的面向林农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1. 林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相关概念
林业信息化的服务体系是在林业的各项领域中,恰当地使用相关的信息化技术,使其能够通过这些采集开发的林业信息资源,来促进林农生产建设,加强生态发展,提升林农产业的质量,推进林业生态文化的兴盛,对林农服务的行政管理科学稳步发展,从而带动林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繁荣。
2. 林农信息服务的体系构想
林农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林农业相关的主管部门,林农科研机构,林业、农业大学,林农合作社这样的组织等等为林农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依靠这些相关机构的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来采用相应的各种促进林农业发展的服务,为林农在林农业的生产活动中提供先进的技术,帮助其实施林农管理,加强生产加工能力等服务活动。其中具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2.1针对林农信息化提供服务的相关组织机构是林农信息服务建设的主体,其中包括政府分管林农行业的相关部门、针对林农服务的相关科研机构、同林农业合作密切的企业以及林农合作社等等。
2.2林农信息化所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林农群体,能够为他们提供先进的技术,帮助其将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林农建设中去。
2.3林业信息化服务的相关内容包括了解林农行业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掌握其对信息的需求现状,对林农行业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实时调研,以致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高效服务。
2.4林农行业方面的相关信息人员根据林西县林农现状,搜集所所需要的信息。对获取的林农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归类综合,去良存优,反馈回广大的林农群体,为林农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
2.5林农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是以政府的主导为基础,政府向林农行业投入人力物力,同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为林农业提供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三、有林西特色的林业信息
1. 林业科学技术
关于林木新品种的相关信息,林业的种植技术等这样的知识以及像生态、气候等方面的林农业信息。促进林木的种植养护,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能为林农提供有效的情况数据信息,促进林农的生产。
关键词:基层央行;履职创新;矛盾;重构;保障体系
一、创新实践:基于邵阳视角的积极探索及成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基层人民银行履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层人民银行面临既要严格执行国家频繁调整的宏观调控政策,又要承担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难题。为此,人民银行邵阳中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创新“窗口指导组合平台,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力
一是完善引导平台。建立了以“风险预警、政策传疏、发展引导为主要内容的中小金融机构约见谈话制度,加大“道义劝说力度,引导中小金融机构严格执行从紧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均衡投放贷款,满足合理信贷需求;协助政府组建市、县两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改善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搭建考核评估平台。制定《邵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暂行办法》和《评分细则》,通过建立信贷政策传导与信贷管理、经济培育、政策引导等三大类测评指标,对信贷政策导向效果和政策调整后的效应进行测评。起草出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考核奖励办法等制度,强化货币政策实施的考核力度。三是搭建政银企沟通互动平台。通过协助政府召开银企洽谈会、项目对接会,增强银政企交流力度;通过创建“中小企业信贷项目库,打造“信用评级+融资辅导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建立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例会、财税银联席例会制度,将人行的意志转化为政府意志,增强“窗口指导的有效性。
二因地制宜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组织开展“项目融资促进年和“一行县一品、重点突破的信贷创新活动,打造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生态旅游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联保贷款等信贷品牌,建立农村信用社“中小客户贷款营销中心、城市信用社“三通一平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新模式,引导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造就近就地就业机会。2009年该市涉农贷款增量名列全省第二,有力地促进了该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二是通过开展“农村批发市场刷卡无障碍试点和实施“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管理改革,不断创新清算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
三创新监管模式,强化基层央行权威
通过建立“行政执法+金融教育+金融维权+金融服务四位一体的监管新模式,维护人民银行监督管理权威。一是依法履行金融监管职责。在强化金融服务的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如2009年利用人行征信系统查处邵东个人异议信息牵出长沙银行“假按揭贷款,得到人总行苏宁副行长批示。二是创新金融宣传机制,提高社会遵守金融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创建反假币流动培训学校和征信学校,分别被国务院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办公室和人总行肯定推介。三是积极开展金融维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近年来,在全市分别开展了以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欠款为主体的维护金融债权行动、金融案件“执行月活动、“司法服务金融活动,市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四是将监管寓于金融服务之中,提高监管的社会价值。创建发行库存取款预约制度,提高现金出入库效率,完善《开户单位缴存钱捆和对外支付现金质量考核办法》,提高市场流通币整洁度;开展“信用建设年、邵东县“信用市场创建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守信意识。
四积极历练风险预警处置能力,维护金融稳定
一是建立了完整的业务风险防范体系和区域金融风险处置体系,其中,国库资金风险评估体系在赣鄂湘三省国库工作会议上作经验发言。二是积极开展风险处置演练,提高实战能力。组织“中小金融机构挤兑风险处置演练,长沙中支和省内地州市中支到场观摩指导,为全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三是积极介入处置区域金融风险。先后成功处置了新宁县粮补资金被挪用谣言引发的邮政储蓄挤兑风波和洞口县特殊人民币尾号一兑二谣言引发的银行网点兑换风波等。
二、难点透析:基层央行履职创新面临诸多现实矛盾
一货币政策目标整体性与局部不确定性的矛盾
理论上,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其直接控制下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施加影响。但是,当前基层央行执行和传导货币政策的手段却十分有限:一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和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缺乏执行弹性。如存款准备金率的执行,基层央行没有结合地方实际灵活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的权限;面对商业银行的利率执行,基层央行也只有“监测权而没有“监督权或管制权,对处于资金垄断地位的金融机构单方信贷定价无力作为。二是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的空白。与总行可以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实施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相比,针对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基层央行则无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权限。三是再贷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小。由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且再贷款管理上的局限性等原因,当前基层央行发放给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数额小、比重低,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非常有限。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与货币政策目标的高度统一性和强制执行性存在较大的冲突。从宏观、整体层面来说,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有着相对的一致性,即着眼于全国的总体经济确定相对固定的目标,没有考虑太多的区域差别性,同时它又具有较高的强制性,地方必须无条件执行,没有变通的缓冲地带。例如,货币政策的传导对欠发达地区来说,紧缩时最先紧缩,宽松时最后宽松,这种政策传导特征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伤害最大;而从微观、个别层面上说,不同的区域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对金融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对货币政策有着差异性的要求。现实往往是,基层央行既要执行和传导中央货币政策、保证中央宏观调控的统一性,又要结合地方实际、满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在承担双重职责中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二履职责任与法律缺失的矛盾
.履职主体与对象责任义务不对称导致基层央行履职处处掣肘
一是维护金融稳定问题。如尽管《中国人民银行法》用了系统条文对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作了详尽的叙述;但是,对金融机构承担的支持、配合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义务,则无论是《中国人民银行法》还是《商业银行法》都没有明确规定,有违责任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导致中央银行在开展维稳工作时难以取得金融机构的有效配合和支持。
二是传导和执行货币政策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的职责,基层人民银行的首要工作任务是传导货币政策,而当前货币政策传导的手段主要是靠出台几个指导意见、召开几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座谈会和约见谈话等道义劝说的“软手段,对于商业银行不按照央行引导方向操作的行为缺乏法律和政策上的约束,使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在传导环节受阻,导致货币政策传而不导,传而难导。
2.制度上的监管与处置分离导致基层央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角色被动
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职责是防范和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众所周知,在金融实务中,系统性风险总是由单个银行甚至单个网点的道德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共同作用诱发而来,银监分设以后,基层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高管资格不再有审查权,对其经营行为的检查处罚权也较大程度的削弱,只能“根据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可以建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单一风险的防范和处置责任由银监部门承担,这种制度安排的直接后果使得基层央行在处置金融风险的时机上难以提早介入,角色被动,最终扮演“运钞车、“提款机的角色。
3.职能界定的“全能化趋势导致基层央行履职抓不住重点,履职效能被削弱
一是金融服务“全能化。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既是基层央行的重要职责,也是塑造良好形象的有效手段。但笔者认为:央行服务的重心应当是创新金融工具,提供服务平台,凡属通过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可以由商业银行去承担,人民银行创新的金融工具可提供给商业银行选择使用,不必不计成本强制推行,如银行本票的推广,规定每个金融机构要办多少笔,完全不顾及市场的接受度和需求度,最后大部分演变为银行职工自开本票完成任务。
二是征信体系建设“全能化。征信系统是以银行借贷为主体的金融信用信息系统,目前正在向司法、财税和社会管理领域扩展,其目标是试图建立涵盖整个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但从人民银行的地位和职能而言,目前是无法完成如此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的。
三是金融调研“全能化。优质的调研监测是决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目前调研全能化、全员化倾向严重,“跑题调研多。表现在人民银行的调研不仅内容、对象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远远“跑出了金融这个核心,“跑出了货币政策、金融服务范畴,而且基层人民银行不论所处的岗位和职责,每个部门都有调研任务,甚至每个员工都有调研任务。
三履职的高协同性与基层央行社会地位低认可度之间的矛盾
央行履职涉及多个层面、需要多方协同。只有通过各分支行同心协力,构建和完善对外沟通互动、对内协作配合的运行机制,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提升履职效能。
而现实情况是,目前基层央行的社会地位认可度较低,履职很难得到相关对象的协同配合,工作局面难打开。例如在履行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时,基层央行处于“想为但难作为和“能为但不能为的尴尬状态,其对外宣传的履职形象与实际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一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认为,基层人民银行“手无缚鸡之力,只有“问没有“答,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实质性问题,作用有限,反映问题多了反而认为人民银行是无事找事、越俎代庖,对基层人民银行希望了解的情况提供的资料极其有限或语焉不详,态度生硬。二是银行类机构“口是心非。对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布置的工作和召开的会议有些敷衍了事,只有“听和“应,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不是迟缓就是推一步动一步。三是与保险、证券类机构的关系基本“形同陌路。四是社会公众对人民银行职能及作用知晓度低。
四基层央行履职的高挑战性与履职基础脆弱的矛盾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人民银行金融调控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分支行在人民银行整体核心职能发挥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比如说既要确保有关货币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到位,又要结合区域经济金融情况积极为地方政府当好参谋,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可协调发展,极大地考验基层行的履职能力。然而当前基层行履职基础相对脆弱,难以适应履职需要。一是用人制度僵化。履行职责靠的是人,人的因素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基层央行职工素质参差不齐,人员年龄偏大,难以适应新职能的要求。人事管理权责不对等。基层行人员进口过小,出口不畅,新生代人员补充不足,不适合在人民银行工作的人员也无法责令退出,队伍素质和结构一时很难改变。二是组织结构僵化。内设机构和岗位设计“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党政综合部门职能分工太细,分设部门过多,整合力度不够;业务部门岗位设置重叠,过度占用资源,导致人手不够。三是激励制度僵化。基层行员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不大,激励机制作用不大,在职员工积极性难以调动,部分青年员工存在不思进取倾向。
三、路径选择:构建四大保障体系
一重构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管理机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给世人留下的深刻教训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宽泛的金融管制会给市场经济带来灭顶之灾。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顺应经济转轨、分业经营而建立的“一行三会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混业经营使监管重叠与真空并存,政出多门使政策效力中途流失,尽管国务院批准的人民银行新“三定方案明确了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三会参加的金融协调机制,但这种机制在基层究竟如何操作没有下文,即或有细则出台,在目前行政体制下,其实际效能仍值得怀疑。笔者认为:要抓住国家实行行政体制改革,有选择地建立大部委制的机遇,重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一种模式是将监管“三委由国务院直管的事业单位改为由人民银行代管的国家局,建立由人民银行领导,银监、保监、证监、外管各施监管职能的监管体系;另一种模式就是在行政上保持现有模式不变,但党团领导机关设置于人民银行,只有统一政令,才能步调一致,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基层央行职责与权力相匹配。
二重构基层央行履职法律保障体系
一是以法规形式保证基层央行信贷“窗口指导的法律效力。除明确基层央行在信贷规模和公私合营投向上进行“窗口指导的法律效力以外,还要通过明确基层央行可以采取的惩罚性措施、赋予基层央行有限的利率管制权等手段,保证“窗口指导的有效性。
二是以法规形式保证基层央行金融稳定监测的法律效力。应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定期向基层央行报送包括流动性、资产安全性、盈利能力、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指标,同时相应明确基层央行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稳定监测可以采取的罚则。并应考虑有条件扩大到包括证券、保险等整个金融业。
三是以法规形式保证基层央行对征信市场监管的法律效力。
三构建人力资源制度体系
构建央行人力资源制度体系是指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建立起有关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各项制度。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人才强行战略中必须把人才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引进和招录优秀人才,努力为各类人才创造培养与开发机制,坚持以用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活力,正确有效地对人才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进行恰当的考核、评价与定位,满足人才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人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而塑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央行履职提供不竭动力。一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与招录制度。要适当提高基层央行进人比例,为基层央行补充一批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具有真才实学的生力军。二是要加强人才有序流动,促进人才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行级领导异地交流制度,积极传授或学习分享工作经验。尝试建立人民银行优秀人才到商业银行或地方政府挂职锻炼,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健全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在人才制度的设计上,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导向,加快推进职位分类管理的试点与推广应用,制定并健全竞争上岗制度;破除逐级晋升原则的限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破格选拔机制。以充分发挥干部的真才实学和潜能。四是要健全人才激励与保障制度。要探索建立具有央行特色的央行文化,从薪酬激励、组织激励、工作激励、文化激励等方面着手,对高素质人才采取特殊的激励措施,形成有利激励和促进创新的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潜能。为努力建设高效履职、科学发展的中央银行而提供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四构建基层央行履职环境支撑体系
一是要提高基层央行的创新能力。随着经济金融改革发展,人民银行工作的探索性日益突出,对工作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方面我们更要提高自觉性,增强紧迫感。当前从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信贷征信、反洗钱等新业务发展情况来看,还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需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完善和调整,不断开拓创新。
二是要积极探索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央行与、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协同方式。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是“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或居民,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只起辅助作用。在监管职能分离和商业银行改革深入的形势下,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窗口指导职能更为集中,需要结合实际认真搞好这方面的工作,本着依法履职、综合协调、符合规律、创新方式的精神继续积极探索。要通过多种途征的宣传、业务窗口、融资平台,进一步拓展分支行与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协调沟通方式,以利更加全面准确地获取必要的信息,同时将央行有关信息传播给对方,以提高基层人民银行的社会公信力和知晓度,为更好地履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曾省晖《法律视角下基层央行履职环境与效能优化问题探讨》,《武汉金融》2008年期。
[2] 张本明、鲍瑞琪《金融法规缺失视角下基层央行履职的尴尬处境及建议》,《中青年论坛》2008年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