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范文

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

第1篇: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分析

Abstract: The author combines with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analyzes several issues that need to pay attention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architecture, for reference.Key words: city building; planning and desig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规划是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建筑规划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而小区的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工作,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做好住宅小区的规划,为建设高质量、高技术小区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要搞好城市建筑规划设计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居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问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2 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 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居住区的安全性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人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

3.1在小区和组团的人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

3.2 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人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

3.3 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杨”,减少交通环境的混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所有新建的城市居民住宅必须将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建设规划中,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城市居民住宅建设设计文件应当包括住宅安全防范设施部分。设计单位应当依据《住宅建筑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试行)》(DB32/T024—93)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B50180—93) 等有关的规范、标准、规定进行设计。市建设局施工图审查办公室和市公安局技防办( 设在治安大队) 共同负责对住宅安全防范设施设计的审查工作,与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同步进行。对不符合安全防范设施规范、标准的设计文件,一律责成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动。必须修改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书及相应的图纸并报设计审批部门重新审批后方可进行。

4 居住区的配套服务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白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以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

5 结束语

城市建筑是在一定的规划原则指导下将一栋栋住宅和公共建筑按照一定的间距或服务半径分散布置在建设用地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各项房改政策的出台,住宅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式下,居住小区的规划、开发、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购买住房成为居民最大的消费支出,住户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了,住宅的开发也随之成为一种以高品质追求高经济回报为目的的纯粹的商业行为。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生机。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特别是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一定要尊重环境、因地制宜,这是设计者的共识。尊重环境不仅指尊重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历史名胜、民风民俗等在内的人文环境、交通环境及景观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城市人口激增和大规模的住宅建设。本文通过对历史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分析与研究,针对我国目前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对住宅区的环境系统、景观空间和建筑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对今后的住宅区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小东.胡大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素的再认识[J]《规划师》2008年第 19 卷第 2 期.

[2]斯建培.城市规划基本要素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年第 8 期.

[3]王小荣. 刍议城市化发展及城市规划设计[J]《大科技: 科技天地》2011年第 14 期.

第2篇: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范文

[论文关键词]重点单位;安全保卫;法治化建设;问题;对策

重点单位通常分为全国性的重点单位和地区性的重点单位,是指关系全国或者所在地区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单位。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作为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维护社会稳定,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单位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社会治安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这项工作具有鲜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重点单位安保工作法治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单位负责人对保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正面临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产生的新矛盾对重点单位有着很大冲击,增加了单位的不稳定因素,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使重点单位治安环境更加复杂化。有些单位负责对安保工作认识片面,警惕性不高,思想上懈怠、麻痹。目前,单位负责人对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观念陈旧,认为治安保卫工作人员是“看看大门,关关大门”,看不到新形势下治安保卫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二是重效益、轻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三是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四是单位负责人认为治安保卫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五是“雷声甚大,雨点全无”,缺乏长效机制。

(二)重点单位的保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保卫能力是治安保卫基本要素之一,它通常是指保卫措施和物资装备。目前,重点单位的保卫能力存在以下问题:内部治安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存在一定空缺、安全防范宣传不到位、突发事件应预案不健全等。另外,重点单位治安保卫物资装备相对较落后,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特别是在违法犯罪智能化、技术化的新形势下,物资装备应逐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这是提高保卫能力的重要条件。由于重点单位领导缺乏安全意识及单位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单位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物防设施老旧,不能及时更新;二是技防设施运转情况令人担忧,不能落实到位;三是人防制度落实情况效果不好。

(三)重点单位治安保卫队伍薄弱

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设置与治安保卫任务相适应的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情况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重点单位保卫机构设置不健全,没有配备专职保卫人员,或者专职保卫人员数量少,致使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很难正常、有序开展工作。另外,重点单位保卫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当单位出现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贻误战机。重点单位治安保卫人员社会地位低,目前国家仍未出台关于保安人员的统一标准的正式职称序列,往往阻碍人才的发展或者留不住人才,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四)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缺乏必要的指导监督

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进行指导监督,必须依据法定程序,结合不同性质重点单位的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有效地维护单位的稳定。在现实工作中,经常存在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的指导监督不到位的情形:各级公安机关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有关行业、系统和单位配合公安机关监督检查的效果不理想;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治安隐患的查处不彻底;没有做到公安机关监督检查工作与单位自查整改工作紧密结合;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做出分析研判。这些情况都会导致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

(五)重点单位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安全风险不断增加,而我国重点单位安全风险评估缺乏法律依据,直接导致重点单位安全风险评估流于形式,这是极其危险的。重点单位往往涉及重要的人、财、物以及重要事项,一旦发生案件、事件和事故,后果不堪设想,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在现代社会中,安全风险评估也是重点单位安全管理的必备手段。只有全面地识别重点单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才能做好预防工作,控制安全风险,进而达到保障单位安全的目的。

二、重点单位安保工作法治化建设的对策

(一)切实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

“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是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方针,这一方针科学地表达了预防和安全的内在关系,体现出了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战略思想。预防是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核心与灵魂,我们要把战略上的防范和战术上的进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单位一切积极因素,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树立治安保卫工作的主体意识,认识到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公安机关的指导监督下,协调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行完善各种保卫措施,积极开展保卫工作,实行责、权、利的统一。同时,还应该大力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做到监管到位,不流于形式,实行重点单位安全责任追查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把重点单位的安全工作作为考察领导政绩的重要性指标,体现出法律的尊严。

(二)切实构建重点单位现代化安全防范系统

人防和物防是较传统的治安保卫的方法,在现代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犯罪更趋智能化,手段更隐蔽,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重点单位保卫的需求,加强现代化的安防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针对重点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模式,特别是要加大技防的经费投入和推广使用,可以安装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区域报警网络系统等实用的技防设施,增强重点单位的整体防范效能。构建重点单位现代化安全防范系统,应该依靠技术防范,并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重点单位存在的潜在风险,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达到保障单位安全的目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重点单位技防工作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全国性的法律规范,只有一些操作性不强的、笼统的原则和条款,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重点单位现代化安全防范系统,公安机关应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信息化主导警务”的理念,不断开拓进取,指导、督促重点单位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安全防范网络,提高整体防控水平。

(三)推行保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卫队伍

保卫人员职业化是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符合法治化和市场条件的本质特征,而推行保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化的关键环节。保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能够衡量保卫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保卫人员进入就业岗位的凭证。目前,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保卫人员职业标准体系,致使我国重点单位的安保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保安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济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保卫专业资格培训体系,并根据不同岗位确定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实行职级工资制度,使保安人员有归属感,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

在我国推行保卫职业标准,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我国具有强大的职业教育资源,可以由公安机关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运作,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治安保卫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保卫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规范保卫职业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保卫工作进入职业化、正规化和系列化的轨道,为重点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奠定坚实的治安基础。

(四)加强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部提出、部署的“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警务机制的重要体现。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的指导监督,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职责。公安机关应监督指导重点单位建立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与治安保卫工作相适应的专职保卫人员;单位逾期不整改,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公私财产损失,或者严重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公私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依法处罚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保障公私财产和公民人身安全。

通过公安机关的指导监督,能够为重点单位的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内部工作秩序和外部治安环境,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的指导监督形式多样,可以按照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原则和本级列管的权限,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且检查内容不应流于形式,最后形成法律文书,按规定存档;此外,还可以采取抽样性、其他专项检查等形式进行。加强公安机关对重点单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公安民警转变执法观念,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强化执法监督,真正实现严格、公正、文明、高效执法。

(五)构建重点单位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第3篇: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范文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深化,使企事业单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位内部治安保工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现有各类单位2200家,做好治安保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内部保卫机构行使的行政职权,一些企事业单位原有的保卫体制改革后,保卫机构和保卫队伍客观上受到削弱,有些单位甚至撤并了保卫机构,出现了内保工作无人过问的现象。一些单位只追求经济效益,对内部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法人责任制不落实,保卫人员量少质弱,保卫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制约了保卫工作的开展。

三是在我市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社会处于历史转型的特殊阶段,社会防控机制、政府监管机制、单位内部安全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单位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一些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阻断交通等事件多发,对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

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重点单位、重点工程已发展成为全省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资源高度集中的地方,其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与公共安全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一旦发生问题,损失难以预料。五是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进城务工经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被雇佣到各类单位从事各种工作,这些人员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良莠不齐,成分复杂,由于目前我们对外来人员的用工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因此,外来人员在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单位的行政管理和治安保卫工作带来了压力。

对于上述问题,各县区人民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坚持“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工作方针,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切实加强对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及时化解影响单位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严厉打击破坏企业生产、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整改单位内部的各类不安全隐患,为维护单位内部正常秩序提供有力保障。要做好《条例》的宣传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宣传贯彻《条例》工作的组织领导。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当前社会治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指导有关行业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工作。各企事业单位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张贴宣传挂图、举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条例》的有关规定及其颁布的重大意义,迅速掀起宣传、学习、贯彻《条例》的,为全面贯彻落实《条例》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职责,确保《条例》在全市单位内部得到贯彻落实。各县区人民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坚持“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内保工作方针和“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努力营造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单位具体负责,—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搞好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组织领导,扎扎实实地抓好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把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定期听取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把贯彻《条例》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范畴,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考核。对那些不重视单位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导致单位或行业内部秩序混乱,或发生重大治安事故和严重刑事案件的单位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并坚决实行黄牌警告或一票否决。

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本系统、本行业的治安保卫工作应承担相应约监管责任。负责指导、检查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要及时掌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检查,督促整改重大隐唐,解决本系统、本行业内部单位治安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针对各行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特点和工作实际,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落实各项安全保卫措施。

单位是做好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主体。要按照法人代表责任制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其他业务工作与治安保卫工作的关系,把治安保卫工作与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项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纳入单位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保卫责任制,制定本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制度和措施,落实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保障本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所需的经费开支,落实人员,配备必要的通讯器材和防护器械,处理好涉及本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重大问题。

单位内部的治安保卫机构知保卫人员在做好内部保卫工作中负有重大责任。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在协助、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单位内部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针对本单位的性质、特点和对防范工作的特殊要求,以防盗、防抢、防火、防破坏、防泄密、防事故为重点,制定内部防范工作制度,落实防范措施。要加强对重点地区、要害部位、单位内部的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物品、剧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有效防止各类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要积极配合司法、公安等部门做好对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教人员、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管理、教育、挽救、转化工作,落实帮教措施,减少重新犯罪。要结合全民普法工作,在单位内部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法制宣传教育,培养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要加强对进出单位流动人员和在单位内部从事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人员的治安管理,确保单位内部的安全。

公安机关是社会治安的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对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要依法监督企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治安保卫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指导单位制定、落实治安保卫工作制度和措施,督促单位及时整改影响公共安全和单位正常治安秩序的安全隐患,指导单位特别是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建立健全保卫机构和保卫队伍。要加强对单位治安问题的分析研究,及时向单位通报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提出整改的具体要求,帮助单位提高保卫工作水平。要指导重点单位建立应对突发事件、重大案件、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完善处置措施,经常组织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要依法协助单位化解不安定因素,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对单位内部发生的案件,要及时出警、依法处置,严厉打击侵害公共财产和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对居住在单位内部的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周边的出租房屋要加强管理,公安派出所要建立辖区所有单位安全保卫工作档案和要害部位档案,实行建档管理。

司法行政部门要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工作质量,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做好单位内部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健全学校治安保卫组织,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学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管理长效机制,落实校园治安防范措施。

民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单位职工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加强社区建设,强化对各种社会团体的管理,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困难职工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单位和社会稳定。要做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减少不稳定因素。

建没、信息产业部门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推进社会治安防范设施建设,指导物业管理公司参与社区和内部治安防范工作。要加强邮政、通讯的安全保卫工作,与有关部门—起搞好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管理。

广播电视、文化出版、工商管理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广播电视设施保护工作,有效防范各种破坏活动,加强对娱乐场所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对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配合有关单位维护好市场治安秩序。

人民银行、银监部门要指导、推动各金融机构的安全防范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完善物防、技防设施,加强金库和运钞车的守护押运,防止和减少抢劫案件的发生。

经贸部门要指导和督促企业搞好安全保卫,减少和防上安全隐患与事故,积极化解单位内部发生的矛盾纠纷,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可能引发治安问题的内部信息、并配合有关部门加强企业周边地区的治安整治,加大对单位治安防范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贯彻《条例》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增强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优势,全面开展保护职工、妇女合法权益和青年志愿活动,积极参与单位内部治安防范工作。

石油、输油、电力、电信传输等部门要加强单位内部保卫机构建设,确定并充实专职的巡逻、看护人员,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预防各类盗窃、破坏设施的案件,保障生产设施的安全。

三、健全机制,加强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范化建设。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在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范化建设上多下功夫,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机制。

—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保障机制。全市所有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规模大小,人数多少分别设立保卫机构或配备专职、兼职保卫人员,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情况报所在地公安机关备案。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必须建立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保卫人员。治安保卫一般单位要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需要,配备专职,兼职保卫人员,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内部及周边的治安状况,配备值班、门卫、巡逻、专职守护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巡逻看护扩制度,切实维护好本单位治安秩序和公共财产安全。

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各级公安机关和主管单位的组织指导下,内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以下安全保卫制度:①门卫、值班、巡查制度;②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③现金、票据、印鉴,有价证券等重要物品使用、保管、储存、运输的安全管理制度;④单位内部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制度;⑤治安防范教育培训制度;⑥单位内部发生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事故的报告制度:⑦治安保卫工作检查、考核及奖惩制度;⑧存放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传染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和传染性菌种、毒种以及武器弹药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其他有关的治安保卫制度。

三要以规范情报信息、防范指导、安全检查等基础业务工作为重点,着力构建职责明确、责任落实、管理高效、监督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保卫工作情报信息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不稳定、不安定、不安全因素排查工作,定期制定排点和工作要求,使各类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要建立发案原因倒查制度,注重从查处案件、打击犯罪过程中查找单位内部防范工作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指导督促单位加强安全防范,要积极推行治安防范等级标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部位治安防范工作的不同要求,重点制定和实施财会室、仓库、变电站(所),计算机中心等要害部位的等级化、规范化安全防范标准,提高单位安全防范规范化标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全面推进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和实体治安防范等级标准的落实,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安活动,增强单位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要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经济主体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新模式和内保工作运行机制,及时总结和推广不同模式的治安保卫工作典型经验。

四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公安机关要严格依据法律来防范单位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和事件,规范民警安全检查行为和程序规范,实行“谁检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提高安全检查质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限时督促整改,增强行政监督效能。要积极开展重大责任事故等案件侦办工作,加强与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的联系,建立案件线索移送工作制度,加强公安机关内部诸警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办案工作程序规范,形成运转高效的侦办工作协作机制要充分运用刑事案件信息、经济案件信息、治安管理信息以及内保业务信息等多种信息资源,开展单位内部治安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定期向单位治安防范信息通报,提出防范重点。要建立单位内部安全综合评估制度,以单位刑事案件、经济案件、治安案件、、职工违法犯罪、职工群众安全感等为基本要素,建立单位内部治安动态评估系统,推动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治安保卫工作。

五要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公安机关要加强监督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树立“花小钱、保大钱、保重点”的思想,对未安装物防、技防设施的要害部位要限期安装,尽快投入使用,对闲置和未发挥作用的技防设施,要尽快修复,投入使用。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市内部单位中的要害部位全部安装物防、技防设施,并与公安报警系统联网,初步建成安全网络防范体系,全面提高防范能力。

四、强化服务,为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发展”的思想,积极开展对外资、民营以及其它中小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努力为单位的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要规范监督、指导、检查执法行为,减少办事环节,规范操作程序,切实防止对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的干扰,坚决杜绝向企事业单位乱摊派、乱收费、拉赞助等违法违纪行为。

二要建立与重点单位的经常性联系制度,注意了解这些单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要大力整治单位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集中解决影响企事业单位发展的突出治安问题,强化重点地区的治安巡逻防控工作,为企业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四要以贯彻《条例》为契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本地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难点和薄弱环节,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力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

五要认真受理单位报警求助,迅速侦办、查处发生在单位内部的刑事、治安案件,并及时查找单位内部治安防范漏洞,有针对性地指导单位强化防范措施。

第4篇: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1-0183-01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一个全球信息化的服务平台,充分应用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也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及其便捷的服务。但是,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国家信息安全。因此,加强对于计算机安全的现状分析,制定相关的解决办法是极为重要的。

1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计算机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而网络安全的任务就是利用各种网络监控和管理技术措施,对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实施保护,使其不会因为一些不利因素而遭到破坏,从而保证网络系统连续、安全、可靠的运行。

(2)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1)保密性:保证信息为授权者享用而不泄露给未经授权者。2)完整性:包括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未被非授权篡改或损坏。系统完整性是指系统按既定的功能运行,未被非授权操作。3)可用性: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随时为授权者提供服务,而不要出现被非授权者滥用却对授权者拒绝服务的情况。4)可鉴别性:指对实体身份的鉴别,适用于用户、进程、系统、信息等。5)不可否认性:无论发送方还是接收方都不能抵赖所进行的传输。

2 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信息的泄露和篡改是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通信常面临以下四种威胁:(1)截获:攻击者从网络上窃听他人的通信内容。(2)中断:攻击者有意中断他人在网络上的通信。(3)篡改:攻击者故意篡改网络上传送的报文。(4)伪造:攻击者伪造信息在网络上传送。

网络面临的威胁除了网络信息的威胁之外,还包括网络设施,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一是人为的疏忽大意,操作员因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二是人为恶意攻击,攻击者通过修改、删除、延迟、复制、插入一些数据流,有目的地破坏;三是网络软件在设计和编程时遗留的漏洞。

3 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

(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加密的基本思想是伪装文明文以隐藏其真实内容。加密体制主要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对称加密技术使用相同的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由于通信双方加密与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因此如果第三方获取该密钥就会造成失密。密钥在加密和解密双方之间的传递必须通过安全通道进行,确保密钥在交换阶段未泄露。非对称加密技术对信息的加密与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用来加密的密钥可以是公开的,用来解密的密钥是需要保密的。其优势在于不需要共享通用密钥,用于解密的密钥不需要发往任何地方,公钥在传递和过程中即使被截获,由于没有与公钥相匹配的私钥,截获的公钥对入侵者也没有多大意义。

(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通过执行控制策略来保护网络的系统。防火墙能够检查所有从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和从内部网络流出到外部网络的数据包,执行安全策略,限制所有不符合安全策略要求的数据包通过。并且具有防攻击能力,保证自身的安全性。

(3)防病毒技术。计算机防病毒技术主要有预防病毒技术、检测病毒技术和消灭病毒技术。其中预防病毒技术是初级阶段,通过相关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来确定病毒是否存在,从而防止计算机病毒入侵和损坏计算机系统;检测病毒技术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对计算机病毒的特征进行辨认,包括检测关键字和文件长度的变化等;消灭病毒技术则是具有删除病毒程序并回复原文件的软件,是防病毒技术的高级阶段。

(4)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是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目的在于监测和发现可能存在的攻击行为(包括来自系统外部的入侵行为和来自内部用户的非授权行为),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异常检测、误用监测及两种方式的结合。异常监测是指已知网络的正常活动状态,如果当前网络状态不符合正常状态,则认为有攻击发生。异常检测中建立了一个对应正常网络活动的特征原型。所有与特征原型中差别很大的行为均被视为异常。其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区分异常事件的阈值。误用检测是根据入侵者在入侵时的某些行为过程的特征,建立一种入侵行为模型。如果用户的行为或者行为过程与入侵方案模型一致,则判断入侵发生。在实际使用的入侵检测系统多数同时使用了以上两种办法。

(5)其他网络安全技术。目前,除了以上介绍的传统典型的安全技术之外,还有智能网卡技术、安全脆弱性扫描技术、网络数据存储、备份及容灾规划等一系列技术用于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

4 结语

计算机网络的维护,并不是简单的在技术层面进行的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明确网络安全目标;采用相应网络安全技术加强安全防范;制定网络安全政策规范,普及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等多管齐下,才能全方位做到计算机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曾京力炜,付爱英,盛鸿宇.防火墙技术标准教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何新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教程――网络工程师(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第5篇: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

1 现代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概念

现代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就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建筑物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组合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求并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人性化的环境,可自由高效地利用最新发展的各种信息通信设备、具备更自动化的高度综合性管理功能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建筑物。

2 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和原理

2.1 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组成

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通常由暖通空调、给排水、供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安全防范等子系统组成。根据我国行业标准,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又可分为设备运行管理与监控子系统和消防与安全防范子系统。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子系统宜一同纳入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考虑,如将消防与安全防范子系统独立设置,也应与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监控中心建立通信联系以便灾情发生时,能够按照约定实现操作权转移,进行一体化的协调控制。

2.2 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如下:

2.2.1 自动监视并控制各种机电设备的起、停,显示或打印当前运转状态。

2.2.2 自动检测、显示、打印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参数及其变化趋势或历史数据。

2.2.3 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之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

2.2.4 监测并及时处理各种意外、突发事件。

2.2.5 实现对大楼内各种机电设备的统一管理、协调控制。

2.2.6 能源管理:水、电、气等的计量收费、实现能源管理自动化。

2.2.7 设备管理:包括设备档案、设备运行报表和设备维修管理等。

2.3 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原理

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也称分布式控制系统。它的特征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即用分布在现场被控设备处的微型计算机控制装置(DDC),完成被控设备的实时检测和控制任务,克服了计算机集中控制带来的危险性高度集中的不足和常规仪表控制功能单一的局限性。通过安装于中央控制室的中央管理计算机上的管理软件,系统地管理相互关联的设备,发挥设备整体的优势和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优化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时数量。安装于中央控制室的中央管理计算机还具有CRT显示、打印输出、丰富的软件管理和很强的数字通信功能,能完成集中操作、显示、报警、打印与优化控制等任务,避免了常规仪表控制分散后人机联系困难、无法统一管理的缺点,保证设备在最佳状态下运行,最终降低了设备的运行成本。

2.3.1 直接智能化控制系统(DDC)

直接智能化控制系统(DirectDigital Control简称DDC)。计算机通过模拟量输入通道(AI)和开关量输入通道(DI)采集实时数据,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计算,最后发出控制信号,并通过模拟量输出通道(AO)和开关量输出通道(DO)直接控制生产过程。因此DDC系统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是计算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最普遍的一种应用方式。DDC系统中的计算机直接承担控制任务,因而要求实时性好、可靠性高和适应性强。直接智能化控制系统主要由过程输入通道、过程控制计算机、过程输出通道三部分组成。

(1)过程输入通道由模拟量输入和数字量输入两部分组成。模拟量输入通道由变送器、采样开关、放大器、A/D转换器和接口电路组成。其中变送器的作用是将非电量信号变换成标准电信号,可将温度、压力、流量变换成0~10mA或4~20mA的直流电信号,它是通过A/D转换器来实现的;数字量输入通道由开关触点、光电耦合器和接口电路组成,反映生产过程的通/断状态的触点信号,经过光电耦合器和接口电路变换成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

(2)过程控制计算机直接承担运算和控制任务,首先通过过程输入通道采集被控对象的各种参数信号,再根据预定的控制规律进行运算,然后向被控对象发出控制信号,再通过输出通道直接控制调节阀等执行机构。

(3)过程输出通道由模拟量输出和数字量输出两部分组成。前者把计算机输出的数字控制信号转换成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再经过放大器去驱动调节阀等执行器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一部分由接口电路、D/A转换器,放大器和执行器组成。后者把计算机输出的开关信号,经放大器去驱动电磁阀和继电器执行器,它由接口电器、光电耦合器、放大器和执行器组成。

2.3.2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图形显示技术和通信技术汇集于一体,可对分散在现场的设备进行控制,又可方便地集中管理、操作。与以往的控制系统相比,既避免了单台计算机集中控制的不足,又克服了常规仪表人机交互困难的缺点。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多台微型计算机取代了集中控制系统的单台计算机,从体系结构上分散了危险性,提高了可靠性。现场控制站、数据采集站、工程师站、操作员站、监控计算机和管理计算机通过数据通信网络被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分级分布控制系统。

(1)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数据通信网络

数据通信网络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支柱,整个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网络结构。现场控制站、数据采集站、工程师站、操作员站、监控计算机等都是这个网络上的“节点”,都含有CPU和网络接口。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网络地址(节点号),可以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网络中的各节点处于平等地位,既能共享资源,又不相互依赖,形成既有统一指挥,又使危险分散的功能结构。网络的架构区具有极大的伸缩性,可扩性很强,可以满足分布式控制系统扩充与升级的需要,十分灵活、方便。

控制网络特点分布式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不同于通用计算机网络,与一般的通信网络比较,它有如下特殊要求:

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传递的信息绝对准确、可靠,为此常采用冗余技术、后备措施和自诊断功能。如:控制站采用双CPU板,双I/O板等。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对环境适应性强。

网络拓扑结构建筑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常用的有总线网和环网,在两种结构中任意两节点通信可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各节点处于平等地位。

(2)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分散化

现场总线(Fieldbus)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不同的现场总线遵循的协议不同,接口标准不同,各具特色。现场总线技术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以数字信号取代4~20mA的模拟信号,极大地提高了信号转换的精度和可靠性,因此现场总线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

现场总线把处于设备现场的智能仪表(智能传感器、智能执行器)连成网络,使控制、报警、趋势分析等功能分散到现场仪表,使控制结构进一步分散化,导致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变化。

符合同一现场总线标准的不同厂家的仪表、装置可以联网,实现互操作,不同标准通过网关或路由器也可互联,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系统。

LonWorks技术LonWorks是一种完全分布式控制的局部操作网(LocalOperating Network―LON)技术。LonWorks网络节点由神经元芯片、收发器、固件和I/O接口电路组成。神经元芯片(Neuronchip)是这种智能节点的核心,它由媒体访问控制处理器、网络处理器和应用处理器组成,这就使得节点既能管理网络通信,又具有控制功能。LonWorks网络,可以采用多种通信媒体,如双绞线、电力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电、红外线,并且提供与上述多种媒体相适应的收发器,这使得同一网络中的信号可以在不同的媒体之间传输,因而可以根据需要组网,不同媒体之间以路由器进行连接。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分散化传统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在现场控制站这一级依然是一个集中式结构,而现在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是在原有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采用LonWorks现场总线的建筑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发展起来的新系统,标准LAN为原有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使用BACnet协议,以利于实现多种供应商的不同类型的子系统之间的通信信息交换,把具有控制功能的各个岛连成一个整体。新增的LonWorks现场总线使用LonTalk协议,把控制功能进一步分散到现场级仪表,标准LAN与现场总线之间的路由器相联。这样BACnet和

LonMark两项标准互相补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全分散的、真正开放的建筑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

3 直接智能化控制系统(DDC)

DDC是用于监视和控制系统中有关机电设备的控制器,它是一个完整的控制器,具有应有的软硬件,能完成独立运行,不受到网络或其它控制器故障的影响。根据不同类型的监控点数提供符合控制要求和数量的控制器。每处DDC具有10%~15%点数的扩充或余量。控制器构成符合以下要求:

3.1 以32位或16位微处理器的可编程DDC

3.2 具有可脱离中央控制主机独立运行或联网运行能力

3.3 具有电源模块

3.4 具有通信模块

3.5 DDC有在模板LED显示每个数字输入,输出点的实时变化状态。当外电断电时,DDC的后备电池可保证RAM中数据在60天不掉失。

3.6 当外电重新供应时,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DDC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

3.7 当DDC存储的数据非正常丢失时,用户可通过现场标准串行数据接口和通过网络操作将数据重新写入DDC控制器。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在全球范围的盛行,开放、互联和信息共享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潮流,新一代建筑自动控制系统已成为业主、系统集成商和最终用户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开发生产与世界接轨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开发中国自己的智能化系统,促使我国现代建筑市场走向良性循环和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6篇: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范文

煤矿安全的文化是一项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具体涉及到安全管理部门应该怎么做,如何去做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如果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寻找到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对于工作的安排必定有莫大的好处。

1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通俗地说就是煤矿企业近期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和计划,这些可以转化为企业全体员工最终的劳动生产力,起到团结和凝聚的作用。

2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是煤矿企业管理部门进行安全教育的前提,只有不断给员工灌输安全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才能培养员工安全作业的实效性。

3走动式管理模式

走动式管理是煤矿企业改变以往陈旧管理方式的一个突破,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推行走动式的管理模式,可以让管理部门的领导从办公室走到实际的现场中,通过实地考察现场的作业情况,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改正,这样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正确性。

4安全行为的养成

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直接关系到最终的行为结果,对于煤矿企业来说,职工日常行为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安全文化建设的成败,安全行为的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属于长期坚持和实践培训的结果,包含了现场作业、机械设备使用、行走站姿、服从意识等各种安全行为的养成。

5安全教育氛围

对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来说,安全宣传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在具体的操作中,不但要贯彻上级部门的安全精神,还要切合自身的实际,在做到明确部门职责的同时,保证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

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建设安全的主体意识

对于煤矿企业来说,负责安全职能的主体是每一个员工,职工自身安全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现。企业的安全因素、安全行为的实施也离不开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所以煤矿企业想要提高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安全文化的良好范围。倡导所有的职工都必须要树立安全第一的工作准则,制定各种详细的安全工作计划,对于一些高强度和高危险系数的工作要明确具体的工作流程,保证煤矿企业向着安全、有条不紊的计划来发展。同时还需要建立各种奖励和惩罚的机制和体系,对于安全管理这一部分要作为重点来落实,把过去一些关于安全管理的好做法和经验贯彻到现在的管理中,并且落实成具体的理论知识,传输给每一个在职的员工。通过定期安全培训、考核等方式来增加职工的标准化作业方式,凸显安全生产的活动内容,并且通过一些奖励和惩罚的措施来鼓励职工和规范工作纪律,利用以往工作中一些真实存在的案例来教育职工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加强安全防范。教导职工将安全和生产、安全和效益、安全和质量等关系紧密结合。在平时的工作中,主要根据访谈和落实工作的方式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比如可以深入到员工的家庭、宿舍等地方,将领导对员工的切身关怀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爱。利用访谈的形式让职工明白只有每人遵守安全,才能保证全家幸福的道理。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多和职工交谈,充分了解每一个职工内心的真正想法,在做思想工作的同时渗入安全文化教育理念。最后在工作过程中,领导要发挥认真对待的态度,为每一个职工做好事、办实事,替职工解决切实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调动职工自觉遵守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创造安全的文化氛围

对于安全文化建设来说,安全教育工作是一切安全工作开启的前提。煤矿企业可以多进行一些安全知识、安全态度和安全技能方面的教育工作。通过安全教育让每一个职工充分了解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为企业内部创造一个安全的文化氛围。在企业内部开展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安全教育方式,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宣传工具在职工中进行最大限度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让安全教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每个人都能知道和遵守。同时在基层职工中多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利用一些奖励的措施来鼓励各位职工争当安全标兵,在职工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安全竞争氛围,或者利用一些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评比,让职工自觉形成一种安全上岗的作风。利用一些先进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党员的突击先锋的力量,做好自身安全文化管理的同时,还可以行使监督的职能,发挥现场控制的作用,及时劝导和阻止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班组之前建立一个安全监督和管理的圈子,点面结合,共同创造一个安全文化建设的环境。

3创造安全文化的环境

人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通常情况下,群体的效应能反映到实际的工作环境状态,如果煤矿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创造一种群体安全生产的环境,就可以提高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水平。首先,可以强化现场的生产管理。对于煤矿企业来说,现场作业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场所,如果能加大对于现场的安全管理,实现现场安全的标准化,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投入更多的资金维护安全环境,这些双重的安全管理可以提高职工工作的舒适度,让职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环境因素提高了,安全问题自然也会减少。其次,强化安全教育工作。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环境中的软环境适当调控,领导干部要起到带头的作用,利用自己的说教提高职工的安全防患意识,定期举行一些安全知识讲座,重申安全的重要性。在煤矿的工作中,不但要教育职工领会安全文化知识和技能,还要教导职工互尊互爱,建设稳定的长期安全环境。最后,处理好安全生产和职工收入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实行区别对待,平衡员工心中的小算盘,让职工的心态保持平衡健康的发展。因为利益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利益和安全教育的关系,才能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对于煤矿企业来说,要明确一切奖惩制度,不,将职工的收入和安全管理直接挂钩。

4强化法制观念

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内容的学习,将法律知识普及给每一位职工,让职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安全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三结语

第7篇: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职责 分配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67-01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建筑施工的安全质量问题都是比较关注的,研究也比较多,根据其研究结果显示,很多的建筑工程安全质量问题都是因为管理系统不完善所导致的,涉及的有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度的执行效率、管理程序、员工训练等等方面,这些让建筑施工出现了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建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如何进行管理和预防,还是要看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现在的一些人对于安全质量问题都认为全部应该是施工方的责任,其实这个是错误的想法,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是很多的责任主体共同承担的,所以,应该要对责任的分配有所认识。

1 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计的问题

设计是建筑施工前的工作,是对建筑从动工要竣工的所有内容进行设计和规划,需要由专业的设计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建筑设计需要对建筑内部的空间使用和设置给予重视,让内外条件能够合理的与环境融合,把握住设计的细节,这样才能够让设计符合艺术和实用两个要求,对建筑的综合功能起到了提升作用,所以对于这些建筑功能要求的满足以及材料、劳动力的投入等等都应该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建筑设计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因此建筑设计也存在着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安全方面,如何同时实现结构设计、防火、抗震以及加固等功能。设计与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矛盾,进而也会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疏漏,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建筑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么矛盾包括可能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设计本身与投资者、使用者、城市规划以及施工制作之间,以及由于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使得它们彼此之间产生的矛盾;建筑物外部与内部之间、建筑物群体与单体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在技术要求上各技术工种之间存在的矛盾;建筑的几个基本要素之间,包括了适用、坚固、经济、美观等等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时候是可以通过管理来解决,但很多时候是不可解决的矛盾,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犹豫不决,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1.2 施工安全与质量方面

政府及社会各界自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越来越重视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建筑施工出现质量安全等问题,不仅给国家和企业本身带来巨大的损失,还让民众对中国建筑失去一定的信心。然而,在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方面,各责任单位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建设单位不遵守建筑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甚至是不按施工企业的资质要求来承接业务,使得建筑市场混入了很多不合格的施工企业。还有的施工项目对应招投标的项目不实行招、投标,使得建筑市场一派混乱,并且出现了恶性竞争,甚至还有一些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为了收取管理费,允许没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挂靠其名下,以他的名义承揽工程,但事实上这些施工单位没有技术和资质,其管理水平也很低,是有名无实、虚有其表的伪施工企业。这些管理问题都是导致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1.3 施工材料不合格

施工使用的材料是建筑的物质基础,对于工程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工程质量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关乎建筑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也关乎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使用规范合格的建筑材料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重要内容。现在,材料质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钢材、水泥、机械设备这几个方面。

2 现阶段的责任分配情况

2.1 建设单位的管理职责

法律上对于安全责任有明确的规定,建设单位和管理人员应该要依法执行。在进行招标的时候,建设单位选择承包商应该要对他们的相关资格进行审核。然后,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安排专员对施工单位来进行监督,对他们的生产过程进行及时反馈。最后,以建筑质量安全为前提,建设单位应该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对于勘察、施工、监督等等单位都应该提出在法律规定内的强制性标准。

2.2 施工单位的管理职责

项目的施工是由施工单位来完成的,安全施工既是定期完成施工项目的要求,也是施工单位安全的基础,因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对施工安全进行管理,特别是现场安全。施工单位安排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项目经理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对施工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增强施工安全意识。

2.3 监理单位的管理职责

监理单位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也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监督施工的质量安全生产。监理人员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尤其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若能发现建筑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必须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或者是及时上报给建设单位,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有权利要求建设单位让施工单位责令限期改正。对于不进行整改的施工单位,需要上报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根据合同的规定来进行强制执行。

2.4 设计单位的管理职责

设计单位的工作承担的是设计责任,完成设计后,其责任仍然存在,需要对施工安全防护和操作进行考量,在设计图纸中标注,对于一些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叮嘱,给出安全防范指导建议。设计的责任由注册建筑师及其单位来承担。

3 结语

纵观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多而且杂,很多的事故都是因为施工管理责任的分配不合理导致的相互推诿和不作为。建设单位、监督单位、设计单位都是建筑工程的责任承担方,他们都有一定的责任,此次对于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责任问题探讨对他们各自的责任都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且对目前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这些部门的合力协作来完成。该文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路,供大家参考。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敦促各方履行自身自认,做好本职工作,建筑项目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能顺利执行,合理分配责任,对于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好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灵锁,王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职责分配的现状及思考[J].建筑安全,2009(1).

[2] 郭刚,高成政.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经营及项目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第8篇: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范文

智能建筑的概念正向多个领域渗透,其中智能校园便是从智能建筑的基本含义中扩展出来的,其服务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以及安全的学习环境。可以预见的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智能校园,智能校园是集成式的数字校园。

从智能建筑说起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是指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对建筑物的结构(建筑及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户、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系统集成),所构建的能提供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且投资合理的建筑物。

对管理者而言,智能建筑应该具有一套可控制、管理、运行和维护的通信设施;对用户而言,智能建筑应该能够提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工作环境。

由此,智能建筑系统要实现这些目标:提供高度共享的数据资源;提供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短期投资,长期受益(节约投资);系统具有可扩展性,能适应环境变化和工作性质的多样性。

智能建筑系统由基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的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

从整体来看,校园也是一个建筑物,因此,完全可以用智能建筑的方式来建设数字化校园,这样的智能校园是智能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

从数字校园到智能校园

一般来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校园网络基础建设阶段。此阶段着重于校园局域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特点是数据、信息资源匮乏,应用简单且缺乏集成。

第二阶段:数字化校园应用建设阶段。此阶段的网络基础设施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图书资源信息化。

第三阶段:集成的智能化校园建设阶段。此阶段把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技术、集成管理的概念融入数字化校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校园。这个阶段实现各种系统和应用的全面整合和集成,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级发展阶段。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们提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虽然对“数字校园”,目前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但是资源数字化、信息流转网络化、应用集成化,最终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活动现代化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的主要目标。而数字化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智能化校园。

智能化校园的基本特征

首先,智能化校园是基于智能建筑的智能小区。智能建筑是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控制和通信系统。智能小区系统由智能建筑物和园区安全防范子系统、物业管理与监控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三部分构成。它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所以,智能化校园首先应该是一个智能小区。

其次,智能化校园能实现资源数字化:员工、学生、资产、财务、教务教学、图书等各种管理和教学资源信息实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属于内容建设,是智能化校园的基础。

再次,实现信息流转网络化:通信网络系统是信息流转的平台,智能化校园应以网络为依托,实现信息流转网络化。

第四,实现电子校务应用:建立人事、资产、财务、学生、教务教学、招生、就业、图书等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公文流转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电子校务,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活动现代化。

第五,应用集成化:建立数据编码标准和应用开发建设规范,通过各种应用的集成和统一身份认证,实现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信息服务,建立虚拟大学,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六,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支持决策智能化、科学化。

整体架构

智能化校园是综合智能建筑、智能小区和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全部功能,高度集成化新型校园。从系统组成上看,它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语音通信(电话)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广播和背景音乐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物业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其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

・基础设施平台 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系统软件两个大的方面。硬件部分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网络交换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计算机(Web、FTP、E-Mail、BLOG、DNS、AAA、Anti-virus)、终端设备(用户计算机、POS机等)、存储及备份系统(如SAN等)等;系统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费系统、防病毒系统、认证系统等,这两部分有机地构成智能化校园的基础。

・应用支撑(软件)平台 包括基础服务平台和公共应用支撑平台两部分。基础服务平台提供Web、E-Mail、FTP、目录服务、流媒体服务、数据仓库等基本服务;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一些管理工具,实现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审计、异构数据集成、消息中心等服务,根据相关逻辑向用户提供资源,是智能化校园的信息传输和管理的中间平台。

・信息(应用)服务系统 提供电子校务应用操作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管理及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这部分是智能化校园的核心。

・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安全管理设计与实现,提供对等实体认证、数据源认证、数据完整性、访问控制、机密性、不可抵赖、可用性、流星机密性等安全服务。

・标准规范体系 包括技设施术标准、安全标准、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保证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可扩展性,支持互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应用软件系统是智能化校园的核心,提供全面的智能化校园服务,它包括电子校务应用和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电子校务应用包括人事、资产、财务、学生、教务教学、招生、就业、图书等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公文流转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通过电子校务,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活动现代化。

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则包括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支持决策智能化、科学化。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智能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组织实施。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原则

智能化校园系统由各种不同的子系统组成,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图形图象技术和学校内部各种不同的业务部门,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也就是坚持统一领导,规划一步到位,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必须制订和遵守标准,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

其次,在数据资源上,遵循设备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原则

在数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树立设备集群、数据集中的思想和原则,以有效支持应用集成,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达到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并节约投资,优化管理。也就是说,网络信息中心建立数据中心(IDC),实现数据存储、备份和管理,各部门应用服务器集中到网络信息中心托管,而不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别拥有自己的设备、建立自己的机房和技术维护队伍。

再次,在应用软件建设及管理上,统一标准和规范、归口管理、建设与使用者分工协作原则

第9篇: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09-02

自20世纪90年以来,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自巴林银行倒闭后,日本大和银行因操作失范导致的11亿美元损失,法国兴业银行和瑞士银行 “魔鬼交易员”而导致的巨额亏空等事件,逐渐受到全球银行界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商业银行混乱的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制度缺失也导致了诸如“齐鲁银行伪造票据”等案件。根据DIB内部控制与风险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整理可以发现,2011年,我国境内上市银行披露的风险中有11.3%明确提到操作风险,而境外银行明确提到操作风险的仅为5.2%。由此可见,我国银行境内操作风险发生概率要远高于境外银行[1]。张吉光(2005)研究发现,今后数年内可能引致我国银行破产倒闭的罪魁祸首,可能既不是信用风险,也不是市场风险,而是被人们经常忽略的操作风险[2]。

一、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含义

本文引用国际惯用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即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3]。由定义可知,内部控制缺失是操作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

内部控制一词,最早出自于1992年COSO委员会公布的ERM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该框架完整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5项基本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其目的是确保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保障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准确、真实。我国上市公司于200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界定的控制主体包括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并针对5项要素提出具体要求。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足导致的操作风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系统,加之在信息披露时可能会存在的隐藏操作风险损失的动机,故而很难获得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的全部数据。这对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十分不利。本文根据公开媒体报道这一渠道搜集了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的典型案例(见表1),从损失类型可以发现,近年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多以内外勾结和内部欺诈为主,且案件中基层单位的管理层参与的比重较大,总结大多数操作风险案件,其共同点和本质多是银行内部流程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及管理存在漏洞造成的。下面,本文就从内部控制不足角度归结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缺乏与时俱进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操作风险并没有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那样引起管理层的广泛重视,多数银行对操作风险仅存有碎片化的认知,在日常业务管理中会因为暂时未出问题而放松警惕。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操作风险的隐蔽性和突发性,多数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并未能及时重视操作风险,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巨额损失。有些管理者甚至将操作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单纯将操作风险定位于风险控制部门应该处理的事情,很容易导致过度追求规模和速度的不良竞争。按照这种管理理念的指导,必然会导致各经营部门重视业务发展,忽略风险防范,从而导致银行资源配置在操作管理和内部控制上严重失衡,在商业银行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的风险隐患。

(二)缺乏对关键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

“企业中80%的利润是由20%的关键员工创造的”,商业银行同样适用于这条“二八定律”,银行中关键岗位的人员其管理权限更宽,掌控银行资源更容易,也就拥有更多的作案机会。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协会(ACFE)的创始人Steven认为,就像燃烧必须要同时具备热度、燃料、氧气三要素一样,企业舞弊的必要条件也是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银行的关键人员恰恰容易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4]。具体来说,在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框架下,支行行长负责制就赋予了支行长这一职位过多的权力,如果没有内部控制作为“机会”的抑制剂,部分风险意识淡薄的支行行长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尽管监督机构会要求商业银行施行关键岗位的管理约束制度,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分支行较容易在日常业务中出现操作风险,而且当前支行领导拥有绝对权力,总行操作风险规范可能就被束之高阁。

(三)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缺陷

内部控制机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并控制商业银行、弄虚作假、盗用公款等行为而设立的银行内部的管理活动。从本质上说,内部控制属于风险管理最初的组织形式和施行手段。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往往根据具体的业务类型分散到不同的部门中,这在管理过程中就会导致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而少数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商业银行,其职能也大多集中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上,容易忽视日常业务的操作风险,更多的是事后风险控制,几乎没有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过程。此外,目前商业银行也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操作风险管理规范,这无形中加大了内部控制监督执行的难度。

(四)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弱化

在现有的商业银行组织框架下,内部审计部门并非对董事会负责,而是设置在同级行长的管理之下,对行长负责。这种组织结构设置造成了内部审计部门管理权限的弱化,使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出现了内部控制 “控下不控上”的局面,隔断了审计部门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至于审计部门对操作风险的监督,目前还仅局限于稽核部门对业务操作实施的不定期稽核,审计结果并未按照操作风险的业务种类进行差别化分析,而且,其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导致内审部门没有处置权力,因此检查出问题也只能文过饰非,不了了之。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建议

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而操作风险的降低也有利于银行节约资金成本。从银行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银行应该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全面有效地降低自身的操作风险。本文就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出发,探讨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相关建议。

(一)营造全员管理的风险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具有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其中,董事会应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反映董事会及各级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同时,董事会应该在商业银行塑造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环境,灌输操作风险不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又必须是全体银行成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在商业银行系统内部要加强开展典型案例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全行员工的遵纪守法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要加强业务人员业务素养和业务能力培训,使其熟悉岗位职责要求和职责权限,不越权办理业务;同时,要努力发现身边现实问题,不要因短时利益得失而遮蔽风险,因小失大;同时,可以尝试个人薪酬、绩效考核与风险管理结果挂钩,增强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二)建立主体多元化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

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商业银行自身通过主体管理进行自身评估,主要源自于商业银行对剩余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区分可接受的剩余风险和不可接受的剩余风险,并要求采取可操作的控制改进措施,加强对整改行为进行全程化监督。另外一种形式是银行启动审计署、外聘审计事务所、银监局等外部审计部门评估操作风险方面的问题。对外部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商业银行应会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识别和评估,对真实存在的可接受的操作风险进行整改,并对具体操作风险进行分类,将突出问题列入关键风险指标,加强风险管理。因此,应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型事后管理局面,尽快实施主动化、程序化、全面化的风险评估,构筑系统化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三)完善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商业银行为了确保管理方针顺利的贯彻实施,还需要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程序,它们构成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关键点,被称之为控制措施。由于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环节就是控制过程。控制过程正是将环境、目标、事件、风险评估与应对、信息沟通、监督等要素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控制过程的每个细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控制系统的紊乱。

完善操作风险摒弃传统的单纯依靠各部门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手段,一笔记账背后会追加复核、授权、内部稽核、外部审计等若干人的监督,而是要在业务操作流程过程之中融入内部控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也有利于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有效的操作控制措施需要改变传统业务流程再造急于求成的错误思路,将程序控制作为操作规范标准,规范“事中控制”过程。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反馈渠道

企业的有效运营依靠的是对外部信息的识别和对内部信息的处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依靠媒体或中介开展内部控制,以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只有建立顺畅的信息交流渠道,银行的管理层才能够掌握银行经营管理动态,并确保员工能够在信息交流中明确自己的任务分工和职责所在。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纵向结构之间、横向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确保对风险关键点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做到有效防范风险。

(五)实行风险导向内审,建立监督网络

实行风险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就是要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商业银行相对独立的地位,高度重视新业务风险,在环境变化中判断无法防范的剩余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覆盖全部经营业务过程。同时,还有必要建立银行间的审计监督网络,实现银行间业务数据的对接和风险预警提示。

参考文献:

[1] 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