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27-01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设计、组织、实施、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小学学段的基础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班级授课的普遍性、有效教学的重要性表明了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早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就非常重视有效教学问题。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揭示了只有把握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法的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其中:“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由老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要求培养人才的活动。“有效”应理解为“有效果”有效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课堂常规、环节、设计都是指向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的。简而言之,“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是从收效上进行分析的。还可以从过程上理解为“时效”,也被分析为“效率”,是教学目标在课堂环节中得到落实而且兼顾了省时的特点。从参与教育的人――老师和学生关系上理解就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高效应。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国文明的重要记录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一门学生启蒙阶段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求学,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面向6到12岁的学龄儿童,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使他们达到语文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科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更重实践的课程,其核心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能自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备课、上课、说课等;第二,在进行教学实践时,能自觉应用一般教育教育理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有三个阶段:学会教学――学习反思一一尝试研究。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明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一是具有基础性。小学语文知识的学前启蒙和正规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二是具有人文性。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首先关注的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对他们人文情感的熏陶。三是具有工具性。语言文字是一切人类文明的载体。四是具有实践性。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实践和语感培养为基础,把默读、朗读、背诵、说话、书写、作文六项主要语文技能作为学生练习和实践的基本点。五是既有累积性。语文学习主要是靠集腋成裘、日积月累地学习和积淀,主要是依照不断地感悟范例、积累范例、比较和运用范例的方式来掌握。
关键词:职业学校 生命教育 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75-0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一般为14~18岁,属于青年早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叛逆期,任性而不服管教。而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较之同龄中学生而言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他们是世俗人眼中的“边缘人”。学业基础不如高中生,在中职学校生活中常感到压力大,专业学习不适应,专业学习能力比较差,因此学业成效不尽人意,导致他们产生较重的心理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伤害他人、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事件都屡见不鲜,这些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正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一般来说,生命教育既包含对自身生命的尊惜,也包括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因此,在职业学校加强生命教育内容迫在眉睫和势在必行。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叶澜教授说:“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教育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叶教授又说,教育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把整个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这只是教育的理想状态,这种理解以其必然性而与现实存在的教育状态相区别。但从如此广义的内涵来看,人的一生虽然有限,但是牵涉的因素甚为广泛,其过程也极为复杂,举凡生存、生活、生计,乃至于身、心、群、灵等,都可包含在广义的生命教育之内。换言之,此种生命教育应该是指健全人格的教育。
钱永镇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及实践四个层面的教育。黄德祥提出宗教取向、生理健康取向、生活教育取向和生死取向的四向度生命教育。杨乃虹从“人是一个集生存(生理)、生活(内涵)、存在(超越)三种生命形式共同存在的统一体”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张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意识、完善生命的意识、热爱生命的意识以及和谐意识。综观以上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内涵的观点,可见生命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生命层次的纬度不同,外延又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实施地域的不同如香港地区、美国和大陆理解就不同。因此,生命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址有不同的内涵。本文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应是从认知、情意、实践三个层次来认识生命的本真,以达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赏识生命的目的。尽管很多学者认同生命教育或全人教育就是教育的应然状态,但在实际实施中,生命教育往往作为现有教育体制的矫正和补充,也就是补充现实教育中应有但缺乏的东西,即专指教育或广义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大多数人所默认的生命教育并非指的全部教育,而是更关注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终极价值,也即人文教育。比如程红艳指出:“所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人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从而改变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
2 中等职业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职业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作为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人生是一次不可预测的旅行,每时每刻都会带来新的体验,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过得有意义,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学生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身体发育日益成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是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开始体验人生,思考人生,认识生命,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最困惑的时期。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主战场,理应加强生命教育。
2.2了解生命,尊重生命
了解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在职业学校生命教育中,应当按照职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将生物科学、生理科学、神经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种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失而不能复得;让学生明白生命成长的艰辛、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使他们能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容任意毁损。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帮助学生建立热爱生命的情感,并使这一情感不断加深巩固,使他们明白生命是不可逆、不可再生,不管身处何种逆境,面临多大困难,遭遇何种打击,都应能够逆流而上、迎难而上,借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去面对命运的挑战,笑对人生。
保护生命,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时的处理办法、逃生的本领等,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的伤害事件发生。职业学校要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包括饮食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会维护自己的生命,还要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活中很多残害生命的事件,都是由于交往不当而引发的。
2.3超越生命,升华生命
要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 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所以,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教育学生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当今社会,一些青少年学生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吃快餐文化成长,越来越成为“无根之人”,心灵枯竭,人生态度庸俗化,行为方式畸形,生命的光辉尽失。所以,职业学校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追求人生终极目标的“诗意”的生命教育。即不完全是功利的人生,而是一个有意义道德高尚的人生。
诗意生命的教育首先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需要,融入自然,融入宇宙,与万物对话、交流,悲天悯人,培养博大而深沉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所以,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和充实心灵的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其次,诗意生命的教育是生命磨练的教育。人是无法避免苦难的,苦难与人生同行,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所以,学会挑战苦难,磨练人的生命意志,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的唯一选择。没有对苦难的挑战,也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苦难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多一份苦难,多一份磨练,多一种体验,使人生更丰富,更坚定,更有意义。
3 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通过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命的特点、生存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可通过开设课程和活动等有形的教育实施生命教育;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行动作和对生命的态度等无形的课程实施生命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生命教育争取家庭的积极参与。争取父母对生命教育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甚至必要时,生命教育首先要从家长开始,向家长宣传生命教育的理念、提供合适的技术。
3.1灵活的生命教育方式
生命教育的开展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渗透式教学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将其化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获得有关生命的多方面理解和启发,从而对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专门开设以生命教育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把生命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同时还可开设相关的讲座,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总之,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拓展生命教育的途径,拓宽生命教育的方式,大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氛围。
3.2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场所
教育科学理论十分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卓有成效。与各学科的知识教学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在活动中、在相互作用中获得体验,探索适应自己的心理调节的方法和途径。为此,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与场所。
3.2.1招收心理委员,开展朋辈辅导,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在各班学生中招收一批对心理学感兴趣,有意愿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组成校心理协会。实行会长负责制,分六个专业部进行二级管理。协会活动纳入学校正式的社团活动,活动时间为每周四下午第三节,其中单周有心理咨询室教师进行培训并带领学生进行活动,双周由各专业部负责人组织,对本部门的工作及活动情况进行跟进,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心理委员还参与心理阅览室、宣泄室的登记、引导,辅导预约登记等。
启动分级汇报制度,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为保证各种信息的及时畅通传递,各部每个班级心理委员要随时掌握全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异常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向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人汇报,每月如实认真填写《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晴雨表》并上交心理协会会长,会长做好记录、整理、上报、处理等工作。紧急上报制:各部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上报,特殊情况直接越级上报,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
3.2.2开设“心理阅览室”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阅览室按时对学生开放,目前阅览室内有一些有关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及杂志供学生借阅。这可逐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
3.2.3撰写心理日记,给孩子心灵一片蔚蓝的天空
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绿色通道,也是我校在进一步进行心理教育中找到的最佳结合点。心理老师充分利用心理日记,指导学生写好由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所引发的种种冲突,反映自己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挫折和苦闷,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及成就感和喜悦之情等内容。
3.3生命教育实施细节:三年规划的践行
3.3.1 一年级阶段
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学会适应、建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愉悦;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融入集体,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往。
3.3.2二年级阶段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了解自己的个性,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3.3.3三年级阶段
让生命在职业生涯中闪光。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利用毕业实习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卢锦珍.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3 期:8-9页.
[2]李云,李峰.论主题班会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69-71.
[3]叶澜.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4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提出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在此,笔者主要介绍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以内涵发展的思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经验。该校主要实施了“四个工程”,以此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全面质量构建工程
学校以“为人类的幸福办教育,为金色的童年办学堂”为办学理念,研究如何从管理、服务、环境、教学四个角度,向全面、全程、全局、全员管理要质量。
(一)追求民主和谐的管理
1.营造“幸福”氛围。倡导营造有利于师生发展的“幸福”氛围,调整了培养标准,要求:每一位都要发展,但不一定是一样的发展;每一位都要提高,但不一定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都要合格,但不一定是相同的规格。
2.坚持用人所长。充分发挥校内优秀人才资源的作用,坚持开展“师带徒”活动,让每一位年轻教师以师傅为榜样,向师傅看齐,向师傅学习,形成学“优秀”、赶“优秀”、超“优秀”的创先争优态势。
3.大力推进创新。为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组织“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月运会暨绳舞满校园活动、“我能行”活动、对外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一对一检查必背古诗文活动、“5―0.5”课程改革、“四合一”探索活动(师带徒活动、专题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和项目试验活动)等,切实通过改革创新使学校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二)推崇互动共赢的服务
1.领导为教工服务。学校领导对待教工的方式不是传统的命令式和监察式,而更多的是为教工提供保障和服务。学校领导树立“服务就是培训”的观念,通过培训告诉教工“做什么”、“如何做”。
2.教工为学生服务。教工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尊重、发现、激励”。学校通过打造“幸福校园”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举行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运动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成长,丰富阅历。利用每天的课间活动,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帮助其练就强壮的体魄。还开展了“关注后十名学生”的活动,要求教师做到:备课时要想着后十名学生,上课时要提问后十名学生,批作业时要面批后十名学生,辅导中要考虑后十名学生……通过这种创举,让爱如阳光般照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3.学校为家庭服务。学校坚持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每个学期都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以“伴随孩子成长”为主题的家长培训活动,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全程育人。
(三)打造“幸福教育”的环境
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打造“幸福教育”的校园环境。
1.继续完善校园设施建设。学校现有教学楼4栋、教室58间,建有标准的环形跑道、游泳池和篮球场,配备有多媒体宽带网络教室,藏书总册数达6万3千多册,还配备了科学实验室、美术室、音乐舞蹈室和合唱室……为全体师生提供了设施完备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学校计划更新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办公室的网络设备,重建3号教学楼等,让校园设施不断升级。
2.营造“幸福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幸福教育”思想的统领下,学校赋予了校园“康德智能”的文化含义,运动项目雕塑墙、经典文化雕塑墙、科技演进雕塑墙和可换橱窗墙分别体现“康德智能”的内涵。书本加雏鹰的校门、金钥匙加校名首字母缩写的校园塑像,象征着学校的生命活力。校园中逐渐形成处处育人的环境文化。“自尊、自主、自律、自强”,“今天做好自己的主人,明天做好国家的主人”,“研修精进,康德智能”,“民主科学育人”,“以个性求突破,以特色积发展”,“静心教书,精心育人”,“为人类的幸福办教育,为金色的童年办学堂”,“创办有灵魂的学校,建设有灵魂的课堂”……这些育人的理念扎根于校园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置身其中,能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校园环境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四)倡导充满活力的教学
学校以“有效教学研修链条”不断地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以更好地服务课堂、服务学生。从解读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案,到上课、评课,教师们都要进行深入研讨,切实把“有效”的理念和标准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同时,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口,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校还立足于多年的办学经验,在自身现有条件下,实施横向到边的全面管理和纵向到底的全程管理,树立全局意识,引导全员参与管理,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学校的发展潜力,形成学校的发展机制。
二、学校精神构建工程
学校深入研究如何从文化立校的角度,在领导理念、教师风气、育人行为、学生活力、校外延展、长期传承等方面向学校精神要质量。学校文化建设的建构元素包括:(1)建设以“育人为本”为特质的领导班子文化:潜心教育,不断进取;民主开放,求真务实;重视精神,率先垂范。(2)建设以“研修精进”为特质的教师队伍文化:坚持一脉相承的科研之风,坚持永不停步的培师制度,坚持全方位的精益求精,坚持不间断的事业进取。(3)建设“双力(实力+活力)”的课堂文化:师生间有很好的情感交流,形成思想碰撞、交融的“对话课堂”,实现学校固化课堂的开放,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悟、体悟,达到教学的高效。(4)建设“内外修炼”的学生文化:内外兼修,提升能力,形成班级精神文化。
三、研修育师构建工程
学校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每一位教师融入到学校研修型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一)坚持“师带徒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现有一批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充分发挥这些校内优秀人才的作用,坚持每两年一个周期不间断地开展“师带徒”活动。
(二)延续“名师工作室”,优化名师带培模式
“十二五”期间,继续聘请自治区级的五位名师主持学校的教学示范、研修指导工作,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力争使教师获得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指导。
(三)深化“全国名师零距离接触”,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每年,在南宁市都会举行“名师大课堂”、“绿城之春”和“绿城之秋”等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期间,学校争取安排学校骨干教师与专家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让教师们领略名师的魅力,以不断增强其探索教学真谛的信心。同时,邀请全国名师与骨干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堂教学,让研讨更深入、更全面。
(四)延长“有效教学研修链条”,进一步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十二五”期间,延续前期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夯实教师基本功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11年上半年起,学校寻求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教育学院的支持,组建学校对外教育教学团,每月一次到广西14个地级市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宣传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最新成果,吸纳各地的最新经验。
(五)搭建幸福生活舞台
为了让教师自信、高效地工作,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丰富教师的职业生涯,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激发教师的活力。如帮助教师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增强教师们的保健意识,疏导教师们的心理障碍等。学校还以工会为依托,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开展气排球、篮球等多种体育活动和趣味竞赛,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多措并举,让教师不断成长和进步,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四、质量措施创新工程
(一)研究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除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要研究学生、研究脑科学,以此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此,学校开展了“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活动:
1.邀请广西师范学院课程教育心理专家、硕士生导师李福灼到校介绍最近发展区理论。
2.分两个小组进行实验(“找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
3.根据学生的语言发展优势和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文科重点下移――英语注重三多(“多读”、“多听”、“多说”),语文扩大阅读量。理科重心上移――低年级侧重计算,中高年级侧重解决实际问题。
4.组织教师定期交流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学的体会和收获。
(二)追求高质量目标
1.实施“起点教育”与“出发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一是努力解决好学生入学时幼小衔接的适应问题;二是切实解决好学生毕业时与未来的初中学习衔接的适应问题,提高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保持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后劲。
2.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打造“民主幸福课堂”。通过四个措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2)让学生养成“问学”精神和习惯;(3)倡导学生“兵教兵”的学习方式;(4)倡导“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学习生活。
3.组织家长培训活动。学校在小学6年的12个节点上分别设计了12个专题,与南宁市教育局关工委“春成家教讲堂”合作,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指导他们更好地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孩子。
4.课程建设:5―0.5社会综合实践课程,18―2校本口语阅读课程,18―1诵读经典诗文课程。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内涵解读路径选择
1991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构建了“专业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教学发展”的四维教师发展模型,其中教学发展被认为是教师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教师教学发展随之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育供给侧改革、新课改和教师专业化的多重背景下,小学生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越来越显现,小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突出,教学环境的多维性和两义性越来越强烈,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面临的挑战愈益严峻。重视和研究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解读
关于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有学者立足于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在个体努力与外部支持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实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形成教学风格,进而促进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1]。有学者从理性思考与超越之维的角度,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理论探究、实践反思和发展行动,提高自身教学专业意识、专业智能和专业精神,以实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卓越教学以及自身生命价值的专业成长历程[2]。有学者主张从应然意义上进行解读,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以教学咨询组织为主要载体,通过教师教学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引领教师的教学反思、协同与创新,以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持续提升[3]。还有学者站在组织支持与服务的立场,指出教师教学发展是学校或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持续支持与个性化服务,从而使其在教学价值观、教学学术与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4]。
上述观点虽然认识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其根本目标在于生成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形成教学风格、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具体而言,小学教师教学发展表现出下列特征。
第一,主动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小学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极为强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征。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一定要实现由“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与超越。小学教师在自身教学发展方面的追求应当是自主的,是源自内心对教学的正确认知、深深热爱和美好期盼,能够积极主动地确立发展目标,及时有效地展开批判性反思,并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际行动。
第二,阶段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伴随着教师教学生涯始终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规划,是指小学教师依据自身教学发展实际需要所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教学执行,是指教学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实际运行;教学反思,是指小学教师对自身教学发展过程及其达成效果的审视和评价。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就是在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提高的。
第三,整体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既包括教学价值观和教学哲学观,也蕴含教学能力和教学学术。前者是小学教师对教学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映,它是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学术水平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后者作为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它一旦得以形成和提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小学教师对教学价值观和教学哲学观的认识和理解。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既彼此关联又相互影响,它们辩证地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四,情境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具有高度情境性的过程。一方面,小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是依靠个体对教學实践的感悟和体认而获得的,小学教师必须基于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进行教学价值观和教学能力等的自主建构,进而获得教学发展的动力之源;另一方面,由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必须与教学的现实场域紧密联系,在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教学发展。
二、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由于教学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等特点,因此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事实性存在”,而是一种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价值性存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路径选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前提
首先,小学教师要形成个体的教学哲学。形成个体教学哲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教学哲学家,而是要运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思考教学的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等问题,诸如“什么样的教学是好教学”“什么样的课程是好课程”“什么样的方法是好方法”“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等。只有对这些教学的基本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引领教师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发展。
其次,小学教师要树立教学学术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及西方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学术运动,对传统以科研作为唯一教师考核标准的价值导向产生了强大冲击,为学校教学具备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在教师教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教师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倡导像科学研究那样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并且把教学研究融入教师的备课、上课、教后记、听评课和读书等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把教师教学发展真正置于教学研究的牢固根基之上。
最后,小学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学发展理念。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向专家和同行学习,而且更需要与学生合作和交流,这是丰富与改善自身教学的重要路径。小学教师要意识到自身教学发展绝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要积极主动谋求自身教学发展,勇于面对教学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成长。学校要注意设计和实施常态化的、为教师所喜闻乐道的教学发展项目,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的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氛围,鼓励教师更多地投身于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2.激发教师自觉: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根本
首先,小学教师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不像传统学习那样过于看重结果,而是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意识、创新思维、情感体验、人格模塑和道德养成;它具有突出的问题解决导向,重视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实践困惑和疑难的有效解决,因而对小学教师教学发展极具积极价值。
其次,小学教师要重视反思性实践。所谓反思性实践,其实就是以批判性反思的方式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主张把教师分为“作为公仆的教师”、“作为劳动者的教师”、“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和“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等四种类型[5]。其中,“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就是强调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和反思性,能够创造性地直面和妥善解决“唯技术化”弊端下复杂的教学问题。我国教育学者叶澜和林崇德提出了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恰当地表明了反思性实践对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小学教师要加强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秉持“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的理念,其核心价值追求在于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参与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它能使小学教师把教室作为自然的“实验室”和“研究场”,在清晰的自我效能感支配下实现研究和改善教学,从而促进自身教学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
3.完善制度设计: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保障
首先,要不断完善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教学工作量、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数量、教研等定量评价,更要重视教学规范、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定性评价;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既要面向广大教师,体现出统一性,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学科教师教学的特殊性;要通过教学评价的制度导向,引领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教学。
其次,要加大教学业绩在职称评聘中的比重。当前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有论资排辈、科研为重的倾向,致使一些默默耕耘于教学一线且效果优秀的年轻教师难以很快实现职称晋升。为此,需要对职称评聘设定教学时数、教学质量量化的最低标准和教学学术水平的基线,在基本条件达标的情况下优先依照其教学发展水平评定职称。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助教制度。助教制度是指刚分配到学校工作的年轻教师,前1-2年要跟随教学能力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老教师做助手,通过这种“传、帮、带”提升其教学水平。这种制度一方面能使新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熟悉自己的教学活动场域,另一方面也能从老教师身上感受到敬业精神、学识修养、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从而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教学发展。
4.实行差异培训: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关键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领域,教师教学发展也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本质与规律。有学者指出:“在教学头几年,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呈上升趋势。教了五、六年后,教师已经習惯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进步的速度就不像以前那样快,甚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此时教师如果不加强自我发展和完善,最后就会出现衰退现象。”[6]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发展往往存在着“高原期”现象,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归因分析,忽视“高原问题”的妥善有效的解决,其教学发展就很有可能会丧失前进的信心与动力。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实行的差异化培训。
针对新入职教师,要重视不同任教学科和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的差异性,重点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针对处于“高原期”的教师,培训内容要侧重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如何顺利渡过高原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培训方式要注意采用专家引领与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反思相结合,培训时间上要注意体现经常性与及时性;针对教龄超过15年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培训内容应该侧重于学科专业前沿、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技术方面的学术性培训,培训形式要突出学术沙龙或学术研讨、头脑风暴、批判性反思等的价值与作用,培训时间上可以适当延长。
5.建构发展共同体: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条件
美国教育联合会1991年在对教师发展进行界定时曾经鲜明地提出了“组织发展”的概念,即以“共同体”的形式塑造和谐有效的组织氛围,加强和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形成更优更佳的教学实践。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同样需要共同体的支撑,它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一个与新的教学思想理念、新的学习和研讨材料、共同体其他成员展开情感交流和智慧碰撞的良好契机,通过共同体情境中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分享,从而实现共同体中所有教师的教学发展和教学成长。
我国学校教学发展共同体主要有“实体”和“虚拟”两个类别:所谓“实体”,是指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面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如以教学研究项目为支撑的共同体,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目标,通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和集思广益,展开深入的专题式教学研究活动,撰写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或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或设计与开发出新的教学课件。所谓“虚拟”,是指共同体成员在网络空间里展开的非面对面的探讨与交流。虚拟网络共同体的召集人应当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热情和责任心的教师,其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是在促进教师个体教学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使其顺利转化为一种组织化行为,把教师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化的协作学习,教师的教学发展也因此被赋予更多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作者:张典兵
参考文献
[1] 焦燕灵.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意义与路径指要[J].教育探索,2013(4).
[2] 苏强,吕帆,林征.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超越之维[J].教育研究,2015(12).
[3] 康翠萍.从“理念”到“行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性之路[J].江苏高教,2016(2).
[4] 陈时见,周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6(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文化内涵; 救赎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65-001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和探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于2000年正式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界定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的内涵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传输来体现。它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学者李艺所认为的“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时代变化。在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中,首先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文化素养。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失陷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教师在经历了“豪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信息技术文化,但总体来讲,信息技术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想认识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重视,这是造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缺失最重要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一是思想重视不够;二是经费投入不足;三是教师配备不优。
2.发展阶段不成熟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历史源于1982年。1982年-1990年是计算机教育的实验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知识和程序设计为主,学科知识体系初具规模。1991年—1999年是计算机教育成长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的特征是学科结构实现模块化,逐渐形成稳定的应用知识体系。
3.教师素质不适应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一方面,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文化素养,对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另一方面,在现有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真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素材,使学生在学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熏陶的较少。
4.教学方向不明确
一方面是疏忽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另一方面是重“知”轻“识”的功利化取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全面育人的教导观,改革教导评价机制,重视对教师的多元评价,既重视对“硬教学”的评价,也不疏忽对“软教学”的评价,既重视对显性目标的评价,也不疏忽对隐性目标的评价。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救赎
1.进一步增强思想认识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引起重视,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我们很有必要将目光转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适应时代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进一步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构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历史较短,所以学生人文素养情境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活动场所、开放的活动形式和开放的学习评价,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环境。
3.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同样经历了一个学习、思考、提高的过程。在学习钻研、互助合作、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使老师们也系统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与能力,把自己融进了充满人文气息的现代信息技术中。于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以前单一的教科书转向了现在完整的课程意识,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而是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
4.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一方面,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的工具,在教学完Word的相关操作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刊,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过程认可了民族传统文化,并在完善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了解和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优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现代技术教育环境,提升教师素质,在教学中,引导与疏通相结合,渗透人文教育;最后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社会当中,我们都应该大力倡导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2..5&6
[2]林垂炳.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J]考试周刊,2010(31)
[3]江沛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
一、 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内涵
关于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内涵问题,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解读。有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特性和伦理学研究进展的角度指出,教师专业伦理品性是指“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共同拥有和必须遵守的、有利于促进教育者自身和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规范的总和,是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的具体体现”[1]。有学者从教师专业特殊的道德要求的角度指出,教师专业伦理品性是指“教师在其专业化的现实状况下所必须具有的伦理特性,是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和准则”[2]。也有学者从教师必须具有的服务理念的角度指出,教师专业伦理品性是指“本着服务理念,突出专业特征,教师在从事教育专业活动中一致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一套行业内部规范和准则,其共同目标是提高本职业声誉和社会地位”[3]。还有学者从教师生命的角度指出,“教师伦理规范的制定不仅要关注教师基本的伦理诉求,更要有一种境界――关注并尊重教师之为人的需要、尊严和自由,以及关注并尊重教师之为人的人生意义的彰显和生命价值的体现。”[4]
据此,我们认为,小学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主要是指小学教师在其职业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极为鲜明的伦理特性,或者说是其在专业活动过程中认同接受并自觉恪守的规范与准则。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不仅具有示范性、自主性、自律性和服务性等专业特性,而且也具有生命性、反思性、创造性和动力性等基本特征。美国当代教育学者古德森曾经指出:“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在新的教学道德规范中,专业化和专业精神将围绕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道德定义而达到统一”[5]。由此可见,一方面,作为对小学教师行为的一种基本规约或指导,专业伦理品性能够使小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保持清晰的“伦理警觉”,能主动评判和选择影响小学生权益的专业行为,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因而能有效保障小学生基本受教育权利的全面实现;另一方面,作为小学教师精神和心灵建设的一个重要范畴,专业伦理品性与小学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情意、专业自我、专业自主以及专业评价等密切关联,能够引领和调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促使小学教师逐步走向成熟,切实维护小学教师的专业权利和职业声誉。
二、 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结构
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发展的最终旨归应当定位于不仅要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也要使自身达到一种精神的享受与人生的圆满。而要顺利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小学教师就要对与自身专业伦理品性相关涉的范畴,如教育爱、教育善、教育宽容、教育公正、教育理解、角色敬畏等加以关注和修炼,而这恰恰正是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核心内容。
1.教育爱
教育是一种充满了温情和爱的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爱”不仅是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积极而重要的教育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教育爱”看成是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核心,是小学教师“师魂”之体现。小学教师的“教育爱”首先应当是一种广博的爱,它能使每一个学生沐浴到教师爱的阳光雨露。其次,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应当是一种社会之爱,它超越了父母对孩子的亲子之爱,深深地打上了社会要求的烙印。最后,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应当是一种理性之爱,它不是对学生的偏爱或溺爱,不是一味地迎合、迁就和放纵,而是要爱严结合。
2.教育善
“善”是相对于“恶”而言的,主要是指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对个体和社会完好圆满地生存与发展所表现出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人格健全为己任的职业,小学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必然会表现出强烈的“向善”品质。如果说“教育爱”是小学教师须臾不可或缺的情感投入,“教育善”则是小学教师“爱”的基础和支撑,小学教师“善”的萌发恰恰是其对学生爱的开端。正因为有了“教育善”,也正因为建立在小学教师“善”的“人性”基础之上,教育所具有的“人学价值”才获得了充分的彰显和实现。小学教师的“教育善”首先是要具有一颗善良和仁慈之心,表现出一种悲悯情愫与博怀,时刻心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小学教师的“教育善”表现为要开启学生的善端,引领学生积极向善,启迪学生体验生活的价值,鼓励学生追寻幸福美好的人生。
3.教育宽容
“教育宽容”作为专业伦理品性的重要内容,是指小学教师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对学生所表现出的差异化的理性认可,以及在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同。它不仅反映了小学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真诚信任与美好期盼,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真理的执著追求,因而是小学教师所具有的博怀和超然精神品格的深层体现。小学教师每时每刻所面对的都是具有独特年龄特征的学生,他们虽然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不足,但却有着强烈的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着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即使他们还很肤浅、稚嫩甚至出现错误,但都应当得到理解、宽容、接纳和呵护。当然,小学教师的“教育宽容”,并不意味着屈从学生或放弃自我,而是要表达出对学生及自身真正的尊重。
4.教育公正
从社会评价的意义而言,“教育公正”应当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伦理品性。“教育公正”是指小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待教育对象以及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与正义,其实质和核心在于充分尊重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理性自由”。教育的终极关怀应当是回归学生的生命,解放学生的天性,而回归与解放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由。没有公正,自由就会失去保障,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有效教育。“教育公正”不仅能反映小学教师的内在心灵,而且也能衡量小学教师的外在行为,因而对公正的执著追求正是教育成功的不竭的精神动力之源。小学教师的“教育公正”首先表现为要尊重热爱学生,对他们能够一视同仁;其次,小学教师的“教育公正”表现为对学生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主持正义、赏罚分明;最后,小学教师的“教育公正”表现为要了解学生,善于因材施教,促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5.教育理解
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所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在理解中”、“通过理解”和“为了理解”的特殊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理解”既是小学教师的一种教育方式,又是小学教师的一种专业伦理行为,同时“教育理解”本身也正是积极教育结果的充分展现。当“教师自觉地深入理解教育对象或自身时,这种理解本身就是责任感,是专业伦理水平高的表现”[6]。为此,小学教师必须秉持理解的教育理念,理解学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理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引领学生体验并理解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意义及人生价值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6.角色敬畏
作为一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职业,社会往往对教师角色赋予极为深刻的道德内涵,承担着崇高的道德责任。“教师的角色化存在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它总是凝聚着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某种‘敬畏’。敬畏必然表现为道义、良知和职责,……体现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7]小学教师的专业伦理也必然蕴涵着这种角色敬畏,它是小学教师源自于人性深处的强烈诉求,是产生对学生热爱、宽容、理解和尊重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小学教师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动力。小学教师只有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敬畏,才能深刻体会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坚定的教育信念,从而产生无比巨大的职业信心和勇力。
三、 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涵养
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格,专业伦理品性主要是小学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职业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确认职业生活与人生意义、获得自我价值实现和满足的过程。由此来分析,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涵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小学教师的反思
反思也称自省、自克,它是我国古人总结提炼的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一。所谓伦理反思,主要是指小学教师自觉主动地对自身专业伦理品性状况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省察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它内在地表明了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已由外在规约进入到内在自觉。小学教师一旦缺失了对自身专业伦理品性的批判性反思,他就不能发现自己在专业伦理品性方面的好坏优劣,就难以摆脱自己在专业伦理品性形成方面的惰性和局限,他也就会很快成为所谓的“经验”与“习俗”的奴隶,从而对自己的专业伦理品性进行消极的“自我设限”。小学教师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伦理反思,才能清楚知晓自身专业伦理品性所蕴涵的价值意义,也才能准确把握自身专业伦理品性所具有的主要内容,从而促使专业伦理情感体验不断深刻,专业伦理意志不断增强,专业伦理行为不断优化。
2.重视小学教师的慎独
慎独作为古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它往往也被看作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慎独,主要是指小学教师在无人监督或独处的情况下,凭着高度的内在自觉,依然能按照专业伦理规范要求和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做任何违反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事情。慎独之于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形成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一方面,小学教师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他往往享有充分的独立处理教育事务的权利及义务,倘若缺少了慎独的崇高境界,就极有可能会导致不良专业伦理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慎独也往往为其更好地进行伦理反思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专业伦理的真实样态只有在独处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得以真实显现,而这恰恰为小学教师反思自身专业伦理行为提供了最佳契机。也就是说,小学教师清楚把握自身专业伦理品性问题和欠缺之时,也正是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之机。
3.提倡小学教师的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小学教师接受新信息、进行价值比较和形成专业伦理素养及约束力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形成要善于与小学教师集体中其他教师展开合作、交往与交流,这往往能够在问题切磋与观点碰撞中发现问题,启迪智慧,获取更多和更有益的信息与经验,为自身专业伦理品性的形成与完善提供良好的帮助;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形成也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合作、交往和交流,因为专业伦理品性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手段,它往往能够产生比单纯的道德说教、道德知识乃至道德惩戒更为巨大的影响作用。小学教师正是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交流,对不同专业伦理需求产生的不同教育效果有了切身体验,不仅促进了积极专业伦理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良好专业伦理意志品质的养成,而且实现了“反思”和“慎独”等专业伦理修养方法的完善与升华。
4.注重小学教师的实践
从伦理的本质上来说,专业伦理品性其实就是一种实践理性,如果离开了实践或践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伦理品性。小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就是人类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并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其专业伦理品性才能得以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践正是小学教师提高自身专业伦理判断、专业伦理思维和专业伦理认知能力,建构生成自身良好专业伦理品性的重要路径。专业伦理品性作为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专业品质和实践精神,它能够引领小学教师在相关价值情境中展开积极主动的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出正确的专业伦理行为选择。而新的专业伦理实践契机往往又会对小学教师提出一种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其专业伦理品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和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昂.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与持续发展[J].中国德育,2008(4).
[2] 王有兰,曾子桐.教师专业伦理的失落与重塑[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
[3] 杨晓平,刘义兵.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4] 刘万海,孔美美.论当代教师专业伦理的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4).
[5] 孙峰.教师专业伦理的价值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08(22).
唐燕、高德胜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尽管现代学校自认为应该责无旁贷地教授道德,然而种种现实因素似乎又在解构此职责,致使其饱受“德育低效”的诟病。现代学校可以进行道德教授,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大规模、划一性的道德教授图景,以及知识化教学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的教育效果,成为现代学校其道德可教性的理由。然而,蕴含在现代学校道德教授背后的种种理论假设并非自明。无限可能性和可教性的人性假设,使得现代学校道德教育无视人的有限性与复杂性;而建基在个体与社会经济利益一致性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目标,使得现代学校模糊了人的真正利益所在;诉诸知性德育与惩罚教育,使得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只实现了对人行为的型塑和控制。因此,受限于这些成问题的理论假设,现代学校无法追求和实现更高的道德教育目标。
尽管现代学校的进步在于以新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实现了对大多数人的道德教育,但是,现代学校依旧面对古老的道德教育难题:道德是否可教。现代学校进行道德教授所预设的人性基础及使用的手段,只是为了方便达成它所追求的现实目标,即对人行为的规范和控制。而着力于此目标是以放弃仰望更高的道德,以及偏离道德教育的真正目标为代价的。因此,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限度,并为人更高的道德追求和道德需要开辟空间。
潘希武:重构学科教学的德育内涵与方式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模式;问题;策略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来华留学的层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的高等教育业顺应时代的发展,正迈向“时间上的终生化,空间上的国际化”(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在1997年的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的教育会议上的讲话)的轨道。我国教育部将接受和培养海外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高校整体学科水平和进入“211工程”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对对留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在加强管理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优化管理,使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已成为留学生教育工作中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高校留学生教育现状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留学生规模得到显著发展,从留学生人数上来说,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统计,2003年全国在华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75个国家77715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3所高等院校和其它教学机构(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全国来华以学习汉语为目的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为53126人,占全部来华留学生人数的68%。从留学生教育制度上来看,我们主要把留学生分为学历学生和非学历学生两大类。从学生来源上,分为自费生和合作院校交流学生两大类,其中自费生占了主要部分。从留学生教育形式来看,目前各种形式的中短期汉语培训仍是主要内容。从国家管理制度上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开放自费留学,简化留学生申请入境手续,极大地加快了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速度。但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与中国留学生的出国留学发展形势相比,我国的外来留学生的教育却存在着留学生国际化流动强、在中国进修高层次学历人数增长缓慢等一些明显的问题。在主客体的影响的诸多因素中,教育模式存在问题日益凸显。
二、目前留学生教育模式的问题
1.以利为本,忽视留学生教学管理
随着到访留学生人数的增多,在教育经济化的潮流中,各个学校过于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留学生作为人这一个体的主观感受,表现为校舍,教学设施,宿舍陈旧,无生活管理老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
2.教师教学的教学理念与国际社会脱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参照中国学生的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教学,应试型教学,而不能在课堂上真正引导激发学生中国的知识文化的兴趣;又或者教学过程中缺乏弹性,过于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而忽略了语言类知识的实用性,交际性的特点,挫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材编写思路陈旧,系统化的创新教材少
在国际汉语教学教材的编写方面,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师们积极行动编写出了一套新颖实用的教材,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刘编),但在国内,口语教材的编写更加灵活,实用的精读教材少,已有的教材如《桥梁》知识体系严谨易于掌握,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实践活动
留学生的汉语培训过程中,课堂模式设置单一,基本围绕着口语、读写、听力等课程进行基础设置,忽略了国内汉语学习实践性更强的特点,课程设置上既不能与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也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结合。
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成效,在今天应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如何在坚持有中国特色和传统的留管工作方法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留学生工作新法规、新秩序,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三、创新留学生教育模式的策略
1.创新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模式
在学习体系的设置中,我们既要丰富我们的课程,更要认识到学生在我们国内学习,我们应作为他们融入中国社会的桥梁,让他们能把学习、生活、自我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探索交流中提高语言能力,提高对中国的认知能力。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北京语言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专门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的高校,经过30年发展,创立了集理论的严谨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于一体的特有教学模式。学校针对不同层级、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课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与课程配套的教学实践内容,最成功的就是自1979年延续至今的本科毕业实习活动。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29年来一直坚持进行毕业实习,汉语言方向、双语和翻译方向结合教学内容以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实习为主,经贸汉语方向则以专题经济调研为主,周庄风景区、丽江古城、吉利集团纷纷成为留学生在华的实践基地。学习加实践的模式不仅锻炼了来华留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使他们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2.运用科技手段,强化自主学习模式
语言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留学生的教育也不仅是短期的语言培训,怎样克服距离时间的限制保持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呢?自主学习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基于网络新技术的留学生汉语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运用网络技术的前提下,在教师给予适当辅导的基础上,留学生自主创造出有助于汉语学习的情境和途径,从而充分发挥其个性化学习特点,自觉或不自觉地习得汉语知识的模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以小组形式组织留学生在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汉语学习心得和体会,在这种环境里,学生为了体现个人价值,会主动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汉语学习能力,更自觉地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教师还可以结合所教内容来实现认知策略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如阅读策略、交际策略、写作技巧、听的技巧;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制定网络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的习惯。形成持续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3.制作鲜活教学材料,创建体验式教学课堂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改革加工过教学材料入手。将鲜活的生活语言引入课堂,可通过截取录制实际生活场的片段语音入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让所学既有所用,将刻板的知识讲解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得到升华体现,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
综上所述,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留学生教学的需求日益复杂,全球一体化更对我们的国际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学生教育模式,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点的教育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健,张宪.浅析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3).
Wu Yuling
(Library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从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图书馆 内涵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途径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及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还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第二场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时期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出了以下素质要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较高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广泛的语言交际能力;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乐于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高往往和图书馆息息相关。
2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图书馆主体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图书馆主体建筑之外的各种设施及配置,如图书设备、家具设备、电子设备、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图书馆服务意识等,它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灵魂所在。[2]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就是对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强化和建设,以使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学素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加强,和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密切相关。例如:①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优质精神食粮;②良好的馆舍环境可为大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场所;③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产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益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等。
4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扩大馆藏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服务读者的知识载体,也是图书馆借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提高文化水平、丰富人生阅历的精神源泉。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资源已从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转变为由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共同构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馆藏,又拓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空。进入书库,大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网络资源给读者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开启了通往世界知识宝库的大门,读者尽可吮吸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2 搞好入馆教育,上好图书馆素质教育第一课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了解、认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起点,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其目的是给新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尽快掌握图书馆检索资料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激发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并强化有关遵循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图书馆学习习惯的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馆藏布局、馆藏书目检索、电子资源利用、服务流程、规章制度等等。图书馆尽可利用好这个平台,由业务精,素质好、形象佳、善表达的人员担任,还可配以有关视频在大厅巡回播放,为新生尽快认识图书馆、适应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打好基础。
4.3 做好导读工作,避免读者借阅的盲目性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步入图书馆,面对浩瀚的图书,往往徒生喟叹,不知怎样寻找自己所需图书。图书馆可根据读者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读者选择图书资料。如在张贴栏定期预告新书,使读者及时了解馆里新进图书情况;推荐优秀书目;定期在读者中举行读书会、书评会、研讨会等,交流读书经验,避免读者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果。图书馆还可指派有关人士在活动现场讲解,解答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馆里还可以在大厅设立读者咨询导读台,帮助读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图书。[3]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读者可尽快阅读优秀图书,早受教益,而且使读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步提高,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
4.4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读者言行规章制度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规范作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人员管理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日常管理的依据。图书馆规章制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读者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二是针对读者,在平时借阅、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图书馆规章制度,进而养成办事遵规守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定势,例如:读者入库须知、借书证办理与管理办法、读者借阅图书规定、关于损坏、遗失书刊及其他违章情况的处理规定、自习室阅览制度等等。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自己言行,养成遵规守则习惯,促使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4.5 发挥馆员职能,影响感化读者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文化知识广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硕士、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如果他们能全身心致力于读者服务工作,其学养风范不仅会使大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图书馆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这种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门和职工不可替代的。[4]
4.6 优化借阅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图书馆静穆有序的借阅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成为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如保持阅览室的整洁、安静,在阅览室、书库、走廊等处悬挂名人名言、名人字画等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便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5]
4.7 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没有读者,图书馆便失去了存在价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理念,“读者至上”是图书馆遵循的基本原则。强化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员树立“读者第一”意识,心系读者,服务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功能、效用的发挥。图书馆员要想赢得读者的尊敬,首先应有较好的服务态度。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工作由原来传统单纯的坐等读者上门、简单的图书借还服务变为现代复杂的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网上预约导航等服务。与之相应的是图书馆员也不再是单一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而变为集文献资料管理、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等服务于一身的信息导航者。图书馆员唯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丰富的服务项目,将过去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转变为积极为读者解答各种信息咨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主动服务状态,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终达到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4.8 举办文化活动,增长读者见识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图书馆可定期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本校知名教师做相关专题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组织评选优秀读者、演讲大赛、书评大赛等,与读者互动,增长读者见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4.9 开通网络Blog,实时解答读者咨询Blog又称博客,是在网络上按照日期排列内容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这一简单工具将要书写的内容成可浏览的形式,可以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个人信息,并与网络上的人们(网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识,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会关系。[6]
图书馆员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岗位,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遇到的疑难问题上传到Blog页面上,与读者进行互动,读者可随时提问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询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馆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时予以解答,最终达到对读者素质教育的目的。
5结语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均对此寄予厚望。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多措并举,强势推进素质教育,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白晓燕.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及图书馆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43-45.
[2]曹福林.论图书馆内涵建设[J].兰台世界,2007,(3):64-65.
[3]郝锦.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A].方小容,李明.读者服务工作拓展与创新[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3-255.
[4]胡安宏.注重内涵建设与创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健康发展[J].科技信息,200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