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思想政治教学
新媒体是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当前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进一步得以发展,该概念定义较为广泛,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电脑以及数字电视等对信息进行传播的一种形态,从新媒体视域下对教育教学展开探究,即主要是从教学方法上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应用。思想政治是教学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科目,该科目不仅需要进行考试,还对学生建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科目进行足够的重视,但这一科目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教学过程中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本文结合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探究,探究的过程如下文所示。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对于新媒体技术无法灵活运用
由于高校教师年龄参差不齐,因此有些中老年教师不会运用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新媒体技术。而对新媒体技术的不熟练便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视域下无法开展,并会回归原先传统课堂僵化死板的方式。并且有些高校学生对新媒体技术不够了解,无法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也无法与老师互相配合。技术素养的低下造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开展。技术素养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破的一大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落后
虽然高校已经开始引进并且运用新媒体技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依旧落后于新媒体技术本身。在许多高校中,不论是教案设计还是教学实施,依旧是传统课堂的那些旧的东西,而旧方式是无法适应新媒体技术这一全新领域的。再加之有些高校教师过于顽固,依旧坚持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不懂得创新,使得在新媒体技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越发困难。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
技术僵化呆板新媒体技术由于是新的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不够完善,导致运用的技术也极其僵化死板。许多高校教师只会运用粘贴复制来运用新媒体技术。但是这并不是新媒体技术的全部,只是皮毛而已。简单的复制粘贴,与以前的传统课堂模式没有任何区别,反倒没有起到新媒体技术应有的作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大大的损伤。
三、加强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途径
(一)提升高校师生的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技术要先运用才能进行创新,因此熟练运用技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加强十分重要。为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宣传与培训。从易到难,令全体师生能充分了解新媒体技术。并且各高校应该多多组织有关新媒体技术的活动,例如新媒体职业技能大赛,新媒体技术知识竞赛等活动,令高校师生了解新媒体技术,掌握新媒体技术,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养教师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的课程,让教师们参与其中,对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提升,并且学校为了让教师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可以要求课堂中新媒体使用率的占比,从而更好地将新媒体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地结合。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要适应新媒体技术才可以使得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发挥出来。如果只是坚守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那么新媒体技术的独特魅力将永远无法发挥出来。因此一定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进行改革。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讲解。传统的课程方式便是引领学生理解并且背诵的重要条款,因此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媒体技术。如果高校教师对这一课程方式改革便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高校教师可以令学生制作有关的网页,公众号,微博等,从而使得新媒体技术可以得到更好地运用的同时学生也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的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对一些音频、视频进行播放,增强学生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降低知识点的枯燥性。
(三)及时调整理念,与社会热点相结合
新媒体技术的一大特点便是时效性强,更新速度快。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注意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例如讲授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时,教师便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来传授这一概念。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方针政策也随机发生变化,而这不正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理念的体现吗?结合社会热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完整的展现出来,而这原本比空讲理论更加有意思也更加与社会相结合。同时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将这些热点展现出来,既运用新媒体技术,又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将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结合过后找到相应的新闻、视频以及图片等内容,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中进行应用,该做法不仅让知识点结合了实际,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联想能力,还能够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在学生生活中的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综合效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英语的关注度有一个质的飞跃,如今英语水平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评聘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的领导和任课教师。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高职英语教学需要不断的深入改革,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和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0 引言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国际交流语言,是世界人民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英语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成为各大高校必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专业英语人才。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逐渐走入一个误区,严重的忽视了培养学生日常的听、读能力,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纸上谈兵”,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将英语应用自如,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欠缺。近几年,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同时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广泛,相应地社会对于高校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彻底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必须使学生能够切实地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除了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答题能力,更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这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英语的读、说能力,才能在考试中或是与外国友人交流过程中听懂其谈话内容,进而才能实现与外国友人的无障碍交流。
1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学习重要性分析
大学英语语言教育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世界发展趋势而同步进行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个高校以及外语学术界对英语教育都十分重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英语教学工作者发现当前的一些英语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投入到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从而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当前,高职院校需要切合实际地对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进行一场深入的改革,以培养学生英语技能为目标,针对大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问题,创新与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使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之后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就业市场。
2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脱离实际的“满堂灌”、“灌输式”英语教学模式使得课堂的英语互动内容大大“减产”,使得学生即使掌握熟稔的基础知识,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也就是常说的“哑巴英语”。
英语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地局限于讲授具体的知识、内容,也不应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地苦苦背诵,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的激情和精力,用足够的激情去打开英语教学的大门,付出一定的精力去琢磨如何教授英语或是如何学会英语,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教学任务或是期中、期末考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高职教育逐渐走向了市场化,各大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皆做出了调整,学生毕业后也实行了学校推荐就业、用人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这对推动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以及占据主体地位的学生自身也是存在诸多问题的。高职院校教师一部分是过去的中专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的教学思想受到了限制,很多时候仍旧停留于过去的中专时代,教师自身尚且无法完全适应现在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一些新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虽然具备新的知识结构,但是由于其教学经验有限,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不了解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无法“对症下药”,无法有技巧地解决学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类问题。因此,整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是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3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及对策措施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且文化素质达标的劳动者,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素质劳动者的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越发明显,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措施和方法,希望对高职院校英语的综合教学有所裨益。
3.1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外语教育观念的更新。对于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方面更新,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方面能力的训练缺一不可,最终使学生的输入能力(听、读)和输出能力(说、写)综合提高,学生不仅能够在纸上尽情地用英语抒发自己的感情,同时能够开口说出流畅的英语,成功地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因此在英语教育上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源头上抓起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在英语课堂上多进行口语练习和测试来激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3.2 创造英语语言教学环境。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学习了将近十年的英语,仍无法借助英语语言谈吐自如”,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高校并没有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毫无心理负担地展示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英语能力遮遮掩掩,即使参加与英语相关的比赛也是极度紧张,不能发挥自如。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拓宽各种渠道,鼓励学生参加校园“英语角”的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类英语演讲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从而使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以此来弥补英语课堂听说的不足。
3.3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必须提高其自身教学能力。就英语教师而言,其教学能力及专业素质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担当着主导作用,毕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纠正,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专业英语教学的能力,其次英语教师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逻辑和想法,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的增强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结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英语教学要以服务于社会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如此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良性的教学效果,进而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玉. "真实声音"对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活动设计的启示[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12)
[2]陈维维.高级英语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12)
[3]武晓燕,陈玲敏.浅议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职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混合式评价; 课堂教学录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认识不到位以及改革经验缺乏,课堂教学改革中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还广泛存在。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而教学的有效性最终需要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来体现和评价。本文研究者在相关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探索利用混合式评价方法与工具进行有效教学课堂的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1]用经济学的相关概念解释有效教学则可表述为: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2]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预设情景与教学实际的辩证关系;强调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效率和效果等。
二、“有效教学”的课堂观察与评价
(一)课堂观察与评价
课堂观察法是特指将观察法用于课堂情境中收集信息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教育研究的过程。观察法有多种分类标准,根据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条件下进行,可将观察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根据观察是否借助有关仪器,可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中,可将观察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根据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将观察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3]
教育评价的两种基本范式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量化评价是指通过将评价内容化为可以量化的数量,经过测量这些相关数据,并以量化统计方法来分析结果数据,最终达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质性评价则是相对于量化评价而言的,它以人本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力图通过描述性的评价手段,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动态评价,注重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与理解,评价的目的是彰显评价结果的意义。[4]
(二)“有效教学”的混合式课堂观察与评价
为弥补单一课堂观察评价方法的不足,科学评价有效教学的课堂过程,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研究者在综合分析自然观察、间接观察、非参与观察和有结构观察等多种观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的混合方法研究, [5]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混合式课堂观察评价方法。
“有效教学”的混合式课堂观察方法从观察视角上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在观察过程中结合量化和质性的评价方式。在三个层次的观察中,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课堂教学资源类型、教师提问情况、分组活动情况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均纳入到课堂观察与评价的范围内。
1. 课堂全貌观察
课堂全貌观察是在宏观层面对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课堂交互行为进行观察,主要的观察点有教师讲授与提问、全班学生参与互动情况、课堂练习、练习结果展示等。课堂全貌观察中观察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堂各个环节的行为,如呈现教学信息的方式和类型(讲授、教学演示、媒体呈现)、师生课堂交互的方式和类型(提问的问题类型、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提问学生的次数及分布(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提问次数、座位分布)等。
2. 小组活动观察
小组活动观察是中观层面的课堂观察,主要的观察点有一个小组内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中的协作(合作)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包括小组活动开展的时段,活动的内容、类型、形式,小组活动中的分组分工、学生参与度、教师的指导情况等。
3. 个别化观察
个别化观察是微观层面的课堂观察,观察者选定一个或两个学生进行观察,主要从该学习者的课堂注意力情况、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小组活动参与程度、课堂练习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见表1。
(三)“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编码体系
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是分析、评价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教育研究较为有效的工具,但因其具有强烈的结构化、定量化特点,使其在课堂分析中的运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国内学者宁虹对此提出以定量的、结构性的分析作为研究的系统结构线索,以质的研究提供意义理解和丰富情境的细节, 提出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相联系的改进意见。[6]
顾小清、王炜从新课改的实施理念和信息技术运用的角度出发,认为FIAS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无法真实了解课堂中的学生学习行为,同时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要素所体现出的交互作用也没有表现出来,因此,他们对FIAS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形成了ITIAS编码系统。[7]本研究将从课堂教学行为的分解出发,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类别及表现形式,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制定出适合“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的编码体系。
1. 课堂教学行为分解
a. 教师教学行为
依据人类行为学和系统论的观点,教师教学行为的建立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行为主体相关因素构成,包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各种显和隐的总和。有关教学行为的分类很多,施良方和崔允漷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及发挥的功能,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即主教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即助教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等三类。其中主教行为又可分为三类:呈示行为,表现为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对话行为,表现为讨论、问答;指导行为,表现为阅读指导、联系指导、活动指导。助教行为是为主教行为服务的,通常表现为间接的、有时是内隐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的课堂交流、强化技术和积极的教师期望为主。课堂管理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规则、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和时间管理等。[8]
b. 学生学习行为
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有听课、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资料收集、问题解决、练习、回答问题、反思等。听课活动反映教师讲授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阅读活动反映学生对指定书目、媒体材料的阅读效果和效率;协作学习反映学生作为个体学习者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能否相互配合、积极互助的合作能力;资料收集指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c. 课堂交互行为
课堂互动,实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9]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互动的形式包括师生群体间的互动、生生群体间的互动、师生个体间的互动和生生个体间的互动等,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讨论、协作互助、指导学习、游戏等互动行为表现出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中还表现为人机交互等形式。
2. “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编码体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以及课堂交互行为都在时间序列上以一系列行为动作呈线性排列,只是在某一时刻某一类行为的重要程度不同,这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在时间序列上的抽样量化分析提供了技术和操作上的可行性。编码体系是结构化课堂观察分析的主要方法和依据之一,特别是在间接课堂观察中,为借助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工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观察分析提供可能。在系统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交互行为后,我们设计出包含17个编码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编码体系,用以对“有效教学”课堂录像进行结构化的观察分析,见表2。
三、“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
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一)“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工具的设计
1. 文件基本管理模块
a. 文件菜单,包括视频登记、学生座位表生成、退出等三个二级菜单。视频登记主要完成对所分析视频的主讲教师、讲授内容等基本信息的录入。座位表生成主要是为课堂全貌观察作准备,按照教学实况对学生座位分布及学力情况进行录入。
b. 视频载入,主要完成教学录像的导入工作。
c. 编辑工具,在录像分析开始前,根据教学评价的目的和要求,分析者对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编码)进行的添加、删除、修改、设置等操作。
d. 数据生成与分析,在对教学录像编码完成之后,通过“生成数据表”菜单完成各种结构分析表单的生成与创建。主要生成编码表、编码数据迁移矩阵(弗兰德斯迁移矩阵)、教师提问情况表、分组活动情况表、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表等五个数据报表。
2. 课堂教学录像采样编码功能模块
a. 课堂全貌观察功能模块(课堂教学行为采样编码)
软件主界面会自动显示分析者在视频编码前所制定的编码体系,在视频分析过程中,系统会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停下,只有当选择了相应的编码后,视频才会继续播放。
b. 小组观察与个别化观察功能模块
功能标签1:教师提问情况模块,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概要、问题类型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反馈情况等。
功能标签2:分组活动情况模块,从活动时段、活动内容、活动类型、活动形式等四方面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情况,当活动结束后,分析者还需从活动目标、分组分工、学生参与、教师指导等四方面对小组活动进行质性评价。
功能标签3:师生互动情况模块,动态记录教师提问某一学生的次数及学生的回答情况与教师的反馈情况。
功能标签4:教学资源模块,主要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资源类型及使用者,分析者需要从资源的使用时长、使用目的及效果出发,对特定类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质性评价。
(二)“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工具的技术实现
1. 核心功能模块技术实现
a. 双机位教学录像播控
为满足混合式课堂教学录像评价的需求,研究者设计了双机位教学录像播放控制系统,同时对主机位(课堂全貌)和辅机位(小组活动或个别化学习)的教学录像进行播放控制。为实现对双机位录像播放点的准确控制,视频播放控制时使用多线程的方法,利用Windows自带的API函数实现线程的创建、终止和激活,使系统开启一个进程,同时执行多个部分。
b. 程序自纠错管理
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需要处理大量数据,为使系统在出错或误操作导致程序被迫退出时能自动保存出错前的数据和状态,系统在运行时会自动生成运行状态日志,包括运行当前时间、已运行时间、执行的SQL语句、视频播放进度、系统捕获的出错原因等。出错后,系统重新运行时会询问用户是否恢复上一次运行状态,如果因为误操作导致非正常退出,可以通过运行状态日志返回至出错前的某一操作点。
c. 数据库设计
为了实现对各参数的灵活设定,系统把界面上所有的文字内容都存储在数据库中,由(Class_Ke)表存储课堂教学录像编码体系,(info)表存储视频登记信息,(jilu)表存储对视频的编码采样,每个表中设置主键与索引,以节省系统资源,实现高效查询。
2. 编码数据的生成及处理算法
a. 课堂教学录像编码表的生成
为了方便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将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过程中的所有编码均导出至Excel中,形成独立的数据报表。为了生成教学录像编码表,首先需初始化一个二维数组,并定义数据集,系统将从数据库中逐条读取相关记录,并对相关记录所属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判断及自相加,以此循环,完成课堂教学录像的编码和课堂教学行为的频次统计。最后将二维数组中的所有数据写入Excel文件。
b. 课堂教学录像编码迁移矩阵的生成
软件开发完成后,可在Windows 98/xp及更高的操作系统下安装运行,用户可以使用该软件实现对课堂教学录像高效、准确的分析。
(三)“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工具的应用
下文以一节常态化课堂教学录像“彩色的非洲”(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的分析过程为例,简要介绍“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分析处理。
教师行为主要以陈述知识、问答、布置任务为主,学生学习行为中,阅读课文与回答提问占主要成分。本节课教师共向学生提出11个问题,共有23位学生参与回答,其中82.6%的问题是通过阅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的陈述性问题,17.4%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回答的推理性问题,并且,从分析数据得知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虽然分布在全班各组,但是有多次提问特定学生的倾向。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无分组活动等其他教学形式,教师对资源的使用也只局限于课本,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但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把握、课文讲解时的清晰表达以及对部分学生的回答能够给予引导及反馈等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分析者建议该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互动、尝试使用多种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四、结束语
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诉求。但是,教学的有效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一项教育改革、一位教师、一堂课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学习的有效性,是学生是否受益。有效教学的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在评价中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教学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2] 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40~42.
[3] [9] 王陆,刘菁.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0~101,126.
[4] 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4,134~135.
[5] 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2~17.
[6] 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5):23~27.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al reform, proposed the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al reform goal is to train the student's idea of the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and establish the human-centered, healthy body-emphasized guiding ideology, do well teaching work of the university sports in teaching content, educational model,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 etc.
关键词: 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Key words: the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al teaching;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81-02
1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从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体制还难以适应新的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育部所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①教学道路封闭,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脱节,不能反映当代世界体育科技的快速发展;②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都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复习、测验考试的模式进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③教学内容重复,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教材大部分存在内容低水平重复,容量庞杂,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提不起学生兴趣。四、教学评价单一,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2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高校学子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有差异,而且爱好,特长各不相同,在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一定要能够适应不同条件的学生,并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等特点,最终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高校体育教学要努力的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等要求,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的不同需求,除专业的体育院校外,其他高校应打破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抛弃以前那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过高,难度系数过大,运动过度劳累的教学项目,大力创新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们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健身体育的太极拳、瑜珈、健美操等,再如娱乐体育的奕棋、桥牌等,民间体育的秧歌舞、竹竿舞等,挑战体育的攀岩、登山等。实现人人参与,快乐运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学生在体育课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进行的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不同需求,目前就有很多的高校开始了这种体育教学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将以前的铅球,跳远,跑步等基础课程更改为现在的男生打太极拳,女生跳健美操,另外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选择体育的选秀课程,如足球,篮球,排球,毽球等等,这些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上课热情。
3改革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课堂是实施创新性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仅有一种教学模式来教学会造成单一化、简单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等弊端,而客观上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象、环境不同而对教学模式不断调整,因此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格局。第一,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课中举足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学中的组织、启发和鼓励三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方面。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教学目标组织为主线,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和正确的运用,适时运用“引导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避免强调那种整齐的对立,让学生从被迫状态下解脱出来,进入到积极的、宽松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让学生多一些参与、多一些兴趣,从而奠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基础。
4加强体育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是改革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
对教学工作来说,评价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反馈等多种作用,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对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提出“体质教育”、“快乐教育”、“技能教育”、“全面教育”、“快乐教育“等多种思想观点,在此基础上发展至今较为集中的“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随着新的教学观念的更新、评价理论的发展,评价方法的改进,评价体系的构建,体育教学评价已成为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体育评价应从重结果到重过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倾向,关心学生是否热爱体育运动,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与同伴合作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评价。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现问题也只有在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试图运用教学评价这个工具去诊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仅靠结果显然是不够的。体育评价更不能一锤定音,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提高的机会,学生经过一次考试后,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要求有第二次甚至更多的机会,在这几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机会,不断提高自己,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潜能的效果。
5体育俱乐部应成为课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主要渠道
体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掌握体育技能,开展体育社交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体育观、自我健身的意识增强,带动了地区和家庭体育活动条件的改善,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表现出多样性,反映出一种主体的体育价值意识,既追求锻炼的长期效益,更注重体育锻炼的健身、娱乐、放松和社交的多方面功能。正因为如此,高校体育既强调满足大学生现阶段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需要,又要求满足大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体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体育教育结构,深刻提示体育教育的“时代性”、“永恒性”、“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高校俱乐部正是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
体育俱乐部是在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下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师资和场地设施等优势条件,具体由体育教研室筹建,师生共同管理,承担起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外活动、课余运动训练的任务。通过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搭建起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教学平台,突显出以下几项效果:一是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二是实现师资优势资源的重新整合;三增强了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四是丰富了学生活动的内容;五是促进了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高校建立体育活动俱乐部,是高校群众活动形式的一种完善和有益补充,对高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6小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朝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我们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从教学改革的内部因素出发,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等方向的改革,探讨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优化体育教学专业结构,提高整体办学效益,不断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沈华.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探讨[J].内蒙古: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3).
[2]陈庄.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J].北京:体育科学研究,2006,(4).
[3]费加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内蒙古: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3).
[4]钟志玲.普通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师友,2006,(6).
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素描教学教学方法一、前言
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素描课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初、高中素描教学内容相比,从高等美术素描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上,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减少了直观性较强的内容,在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教学方面增加了很多的内容。要想提高高等院校素描教学的水平,需要老师们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思路,对现阶段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大胆的改革,不断对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确定素描教学科目在美术专业的定位和目标,使用设计与传统素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拓设计素描理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素描教学在美术专业中的内涵理解,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的素描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素描基础理论知识。
二、高等院校素描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目前美术专业教学制度的改革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不断推陈出新,使如今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有效地推动了美术艺术教学的发展。在成绩背后,作者发现作为美术教学中一门基础性练习科目的素描,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教学思路缺乏交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学美术素描教学中某些老师的教学思路出现错误,老师将自身的思想过多的融入到素描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绘画思路的理解,认为自己的思路能够代表学生的思想,只要把自己的教学思想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事实上,当学生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不相符合时,就会出现素描过程中的断点,严重限制了学生绘画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在高校美术素描教学中,某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和程式化,在教学中他们固守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不放,例如,素描从打线条做起,要求学生打得干净明了,之后就是进行明暗上色,保持立体感,最后将物象画出,强调“三大面”“五调子”等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将学生教育成思维禁锢的画匠。
3.缺乏对素描教学的正确认识
目前,许多高校美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对素描的定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在美术学习中应把注意力放到专业课方面,比如国画、油画等。而对于素描这种美术专业公共类型的基础课程一直以来不能得到广泛的重视,被视为美术教学的“鸡肋”,造成老师在素描教学中缺乏探索性和积极性,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课,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的绘画基础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绘画水平出现了断层。
三、提高高校素描教学方法的措施
1.加大对高校素描教学的改革力度
为了有效的提高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水平,作为一名美术教学工作者首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思想进行大胆的唾弃,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改革,在教学思路、方法模式、教学内容上不断进行探究和创新,改革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素描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强调素描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的发散性、想象力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能够通过仔细的观察事物,从中寻找出视觉的经验,从而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绘画作品。
其次,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高校素描教学中,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模仿式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对物象审美的能力,提倡独立思维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加强老师与学生彼此对素描物象看法和切入点的沟通,促进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素描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绘画基本功的水准。
2.培养学生素描思维和技术的素养
在素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绘画出整体美感较强的作品是教学的目的也是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素描整体思维和技术水平。观察事物能力是美术专业学生在素描过程中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全局观着手,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在思维中勾画出事物的整体,然后在分部进行细节的观察。观察过程中,切记不可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要做到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抓住事物的特征,同时找准事物在绘画图纸中的具置和布局,观察事物的立体感,做好明暗对比的分析,结合整体比例关系去分析素描的切入点,只有这样一副好的素描作品才能逐渐呈现出来。
四、结语
总之,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素描是一个基础性科目,在美术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好美术的基础。作为一名美术教学工作者,要正确的认识素描的重要性,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描水平,从而实现高校美术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典.关于素描教学现状的思考.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素描人物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关键词素质教育平衡计分卡体育训练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16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sBased on Balanced Scorecard IdeasHAN Xuefe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Abstract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how to implement thereforms in the trainingmethods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Twelfth Five-Year Plan" on the full implementationof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method, and content of reformbecome a spor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the subject of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is paper,management of the "BalancedScorecard" theory to sports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thods and problems depth study, explore and analyze its main contents inPE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thods, and then study the proposed deepening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thodsreform, promote th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 balanced scorecard;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当前高校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如何在教学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通过深化改革教学测评指标体系、方法和内容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培养,成为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文结合管理学中平衡计分卡的思维和方法,对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现状和改进方式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优化体育教学测评指标以推动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相关启示与思考。
1 平衡计分卡思想与体育教学训练方法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d Card),是美国学者罗伯特・S ・卡普兰和戴维・ P ・诺顿1992 年研究提出的用以科学、全面评价企业业绩,并指导企业推进战略实施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方法。它在以往企业业绩评价主要依靠单一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改为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角度来全面评价企业业绩。具体讲,一是财务角度,衡量怎样能在财务上使得股东满意;二是顾客角度,衡量怎样能赢得顾客认可;三是内部业务流程方面,衡量必须擅长哪些业务才能使得股东能力和客户满意;四是学习和成长方面,衡量应当具有怎样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目标。人们形象地将平衡计分卡比喻为飞机驾驶舱中的仪表盘,全面、直观地显示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飞行高度、速度、距离以及方向等各方面信息。
平衡计分卡的出发点是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将目标化为行动的指引框架,且各自都有自身具体指标和行动方案,大大增强了目标综合性与方案可操作性。在应用实践中,平衡计分卡引入了三个新的管理程序:明确战略目标与发展愿景,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跟踪测评,根据测评情况针对性制定发展规划和改进措施,其核心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在哪些方面还可以更加努力以追求卓越?
平衡计分卡带给人们最大启示在于,它由单一维度考核转向全面关注影响目标实现的多维度要素,运用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综合目标实现,依托多维度测评指标体系,据此针对性地制定发展与改进计划推进实施,来追求全面可持续发展。
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是体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指根据体育教学训练目标,结合各项体育项目的特征和体育运动规律,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准确跟踪、衡量学生各方面训练进展与成果,进而针对性实施教学指导与训练的方法论。它主要包括确立体育教学训练目标、构建测评指标、实施相应指导与训练三个环节。其中,科学确立体育教学训练目标是基础,它决定了体育教学训练活动开展的根本方向和主要内容,合理的体育教学训练目标应当统筹考虑体育教学短期和长期目标、单一训练项目成绩和体育素质全面增强等;科学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是关键,它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连接作用,一方面它将体育教学训练目标转化为可观测、衡量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它通过指标跟踪分析为妥善安排和制定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指导和实施方案提供了直接依据;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分项指导与训练是重点,它决定了各项训练活动开展的途径、方式和节奏等,科学的体育教学训练活动是以教学训练目标为指引、以测评指标为手段并以其评价结果为依据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实施方案。
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方法中,人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于特定阶段、单一项目的单项成绩达标与否及成绩优劣,而忽视了学生全面体育素质的提高及为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训练。笔者认为,为加快推进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有必要学习借鉴平衡计分卡思想及其主要内容,加强其在体育教学训练方法中的应用,创新丰富体育测评指标体系和训练方案,推进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
2 体育教学中的借鉴平衡计分卡思维构建四位一体的测评体系与训练方法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战略安排,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目标应当是注重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不仅是单一体育训练活动的成绩提高。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单纯关注短跑速度、跳远距离等单项运动项目成绩、将其作为体育教学训练终极目标和主要方案的做法,已不能充分适应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要求,有必要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维,创新推进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这就要求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质的体育教学目标,优化改进体育测评指标体系,并据以科学优化体育训练方法,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方法论体系。
体育测评指标方面,自从学生体育素质与技能的评价指标产生并付诸体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以来,对其批评就从未间断过。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针对体育技能评价指标的改进主要包括调整和补充两种思路。显而易见,平衡计分卡即是综合采取了补充的思路,即在企业业绩单纯财务指标衡量的基础上,增加了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三个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使得测评体系更加全面、更有助于分解落实战略目标。借鉴平衡计分卡这一思路,笔者认为,尝试构建涵盖速度等主要类型单项体育活动成绩、力量、技术及情绪等要素“四位一体”的测评体系,用以全面衡量和指导学生体育素质提升,并据以科学制定训练内容与方法是一条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创新改革思路。其中,速度等主要类型单项体育活动成绩是核心,力量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情绪是重要影响因素。以短跑运动教学和训练为例,作为典型的“速度―力量型”项目,影响其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包括速度、专项力量、短跑技术和情绪。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人们过多关注学生的速度,通过各种方法努力提高速度,而忽视了对专项力量、技术和情绪的训练与教育。首先,短跑训练中的专项力量,是指在完成短跑专项技术动作时使肌肉力量达到高度水平的能力。专项力量若薄弱,将导致途中的短跑技术动作变形、支撑腿完成着地到强有力后蹬所用时间过长、步频变慢等,这些都会影响短跑成绩。通过采取上肢与下肢力量训练、一般耐力练习、腰腹肌练习、级跳等有针对性的专项力量训练,使肌肉收缩方式、用力性质、动作幅度等与专项技术结构相类似,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是短跑训练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其次,从技术方法看,短跑技术是在专项力量一定的情况下,有效提高短跑成绩的手段。在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等各阶段如能熟练掌握科学方法有助于显著提升运动成绩。通过针对性地开展起步提速、抗阻力练习、变速跑、摆臂、调控步长、冲刺爆发力等方法训练,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重要支撑,是短跑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从情绪面看,短跑运动中调整并保持乐观放松的心情是影响短跑成绩的一项重要因素。在短跑过程中保持放松的心情、积极乐观的心态、集中注意力去全身心投入做到身心合一有助于在既定体能和方法情况下的最佳发挥取得最优成绩。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进行情绪调整训练、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调控技巧,是短跑训练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可见,速度、专项力量、短跑技术和情绪四位一体的测评指标是衡量学生短跑训练水平高低的主要竞技能力指标,是全面准确衡量训练情况的科学测评指标体系,也是据以开展全面素质训练的教学依据和指引。基于上述四个维度科学测评学生训练过程情况并采取科学方法针对性实施训练,是确保学生取得短跑优异成绩的可靠保障和有效手段。
关键词:高校;艺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将他们打造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心理特征
(一)重技能轻文化
艺术专业学生进入高校途径有所不同,他们在高考前需要加试,然后参加文化课考试才能够进入高校接受专业化艺术教育。相比较之下,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分数偏低,且高校招生仅关注其技能,对艺术专业学生产生了影响,使其更加关注专业技能,忽视了文化课学习。因此进入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较弱,且思想政治素养较为匮乏。
(二)缺乏理想信念
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发源地,艺术专业学生经过艺术熏陶,对于新鲜事物的敏锐度更高。因此艺术学生多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艺术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定位较为模糊,极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非常薄弱。
(三)纪律性不强
在校艺术专业学生多为90后,他们成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新时期,物质与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感丰富。一些术专业学生过于自信,活在自己营造的艺术世界,目中无人[1]。常常只顾及自身利益,过于表现自己,缺乏纪律性。可见,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构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
(一)明确教育目标
大学生接受教育最多的方式是课堂教学,因此思政教育中,课堂是重要阵地。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应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兼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双重需求。如在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德沃夏克写作背景,将捷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怀。而美术系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自由引导人民》,教师可以对作品内涵进行介绍,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使其能够认识到作为人民艺术家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服务的重要性,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渗透传统文化
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民族自信心。中华传统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艺术建立在历史、文学等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也应坚持该项原则,应适当延伸其深度和广度,改变单一学习模式,深化对艺术知识的学习,以此来提升自身鉴赏力[2]。除此之外,高校艺术专业还应将戏剧、戏曲及京剧等融合到一起,丰富艺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三)重视隐性教育
校园艺术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丰富学生生活,且能够达到隐性思政教育。首先,教师要从顶层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采用多样形式,以此来适应新时代艺术学生心理特点,为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利用节日等机会,举行与节日主题相一致的活动。如清明节时,可以举行祭奠民族英雄的朗诵会等;中秋节举行古典舞大赛等,将思政教育无形渗透至校园艺术活动当中,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现阶段,高校艺术文化活动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但出具雏形的校园文化已经在各所高校开展[3]。如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举办的各类活动等,既能够在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能够体现大学精神。其他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举办相应的活动。如创作与校园生活、景观等相关的艺术作品,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学生爱国等情结,且能够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艺术专业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思想、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祖国未来发展。艺术专业学生与一般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个性鲜明、理想思想欠缺。因此高校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将爱国主义作为重点,重视隐性教育,并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在学习艺术内涵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艺术品质,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树立好榜样,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1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创新 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适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加适应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必须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总体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为之服务。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就业问题结合得更加紧密,其内容、目标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教育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教育目标也不再仅仅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即主要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谈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注重开发大学生的潜能,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四有”新人。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发展变化阶情况下,如果方法仍然固守传统的灌输教育形式,那么其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只有进行方法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变化发展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所处的具体环境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阶段,从国内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挑战;同时,精英型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因此,要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掌握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产生、变化和发展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是一切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他们观念上的反映,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他们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存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方法,只有持续不懈地进行创新,才有可能愈益深入地认识规律,认识方法。相反,如果总是墨守成规,就必然会落后于时代变动的脚步。
四、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育者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主动根据其基本原理和要求,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完善、优化、整合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遵循人性化的原则,科学地选择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主体性、能动性紧密结合,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产生更为明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实行创新,并在创新过程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道光.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0(1)
[2] 丁政,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学科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基地,是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思想的平台。学科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四大职能能否充分发挥。历史原因所致,全国初等教育院系学科
建设起步都比较晚,主攻方向亦不够清晰。小学教育专业设立伊始,初等教育院系还来不及思考学科建设的诸多问题。十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回过头来试图厘清专业发展脉络的时候,愈来愈感悟到学科建设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
学科与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科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学科建设的水平是用本学科科学研究的成果来衡量的,而专业则以人才培养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需求。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以专业为基地。有时某个学科下设若干个专业,有时某个专业又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小学教育即为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专业对于学科的依托性集中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基地,也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从人类的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是源,专业是 流,所以不能只在 专业建设的层面谈专业建设,不能只在人才培养的层面谈人才培养质量。就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学生的发展潜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成效,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知识的转化程度(知识的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的转化)是由专业建设的成效决定的。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和岗位的适应能力,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学术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密切关联。
(二)承担学术创新任务
当今的初等教育院系不同于以往的中师,这不仅仅在于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别,即由中等教育提升到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层次,还在于步入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初等教育院系,除了人才培养的任务之外,还承载了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也就是说,初等教育院系对学术界要做出应有贡献,而学科建设恰恰承担了此项任务,这是初等教育院系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否则初等教育院系的不可替代性就无从谈起。
(三)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每时每刻都有新的问题发生。仅就在职教师培训一个领域来说,我们能否对教育实践发生的诸多问题站在较高的学术视野上给予诠释,从而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能够在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凝练成若干学科研究方向。可以说,没有学科建设的成果,无从谈起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事实上,学科在自身体系和社会需求这两大系统中形成了两大回路,一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依托服务对象提升学科水平,二是以更高水平的学科再作用于社会。
(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定与院系的学科建设主攻方向、导师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而研究生教育的展开也使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与活力。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而言,近三年全院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署名的占20%,在一般期刊上不计其数。
(五)汇集人才、提升队伍水准
从目前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的总体情况来看,学术队伍水平相对薄弱,属于小学教育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与该领域学科建设的水平相对较低、学科平台不完善、学位点建设刚刚起步密切相关。只有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时机、提高水平,才能聚集更多的学科人才投身于小学教育事业。
二、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生长特色
(一)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原则
1. 基础性
学科建设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创新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形成,不是凭空盖起的高楼大厦。所以,认真分析、仔细梳理初等教育院系学科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优势与特色十分重要,也是定位的第一步。我国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初等教育院系绝大多数是由中等师范教育转型而来,中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具有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富有特色的中师文化。这种文化倡导全员育人,德育为重的理念,并将了解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作为其办学宗旨。可以说,中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师范教育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办学经验。百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中等师范教育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小学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对小学教师培养与时俱进的研究,不过由于办学层次所限,这些研究并没有上升到学科建设的层次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凝聚化;也没有形成学科意义上完整的逻辑体系;更没有制度、体制与政策上的保障。由此可见,步入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理应在小学教育这片沃土上将既有的研究成果提升到学科建设的层次,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学科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
2. 前沿性
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应吸收国内外初等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密切结合。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只有十几年的历程,而发达国家早在20 世纪中叶就完成了小学教师培养的高等教育化进程,与此相对应的学科建设,我们的起步就更晚。据此,在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伊始,应该以国际化视野来研究初等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以保证学科建设的高站位和前沿性。
3. 关联性
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联性,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我国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不同步,不是先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再设专业,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先有专业再建设学科,进而引领专业建设。一方面,学科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专业的基础性体现在:专业为学科提供教师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基地、多学科构成的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的成果以及毕业生入职后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力等。同时,由于专业建设在先,专业建设从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出发,对学科建设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譬如,6~12 岁小学儿童学习与认知发展的特点?根据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进一步,具有这样特质的小学教师培养的路径与环境?这些都对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实践诉求。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学科建设若能对专业建设的以上问题给予理性的回应,则必然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专业化的引领。所以,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应特别关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联性,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
4. 条件性
我国初等教育院系承载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任务,而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一般而言,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的师资队伍也呈现多学科的特征。这就有别于高等教育中传统院系办专业的师资构成。队伍结构的这一特点,为初等教育院系提供了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做得好会有很好的亮点,还会产生出奇花珍果。
5. 应用性
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鉴于我国初等教育院系自身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社会期待,其学科建设的重点以侧重于后者为上策。即关注学科建设的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的转化率和转化价值。
6. 独特性
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归属于教育学科领域,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如果不突出特色就会被一般的教育学科同化,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需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才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生命力。
(二)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生长特色
根据以上对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分析,学科建设的生长点与特色应该充分体现我国百年师范的文化积淀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关联性,同时,根据多学科队伍结构的特点,期望通过开展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出新芽、开出奇花、结出珍果。另外,还要特别关注小学教育的对象6~12 岁儿童的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的成果对小学教育实践的转化价值。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领域主要确立以下研究方向。
1. 小学儿童研究
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儿童发展也是小学教师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在这一方向上,学院进行的主要研究有:小学儿童生命发展与教育、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小学儿童学习与记忆、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绘画心理、儿童音乐创作、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儿童科学学习心理研究、儿童游戏与教育、儿童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与教育、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等,这些研究特别关注它们彼此的内在联系。
2.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
在一般教师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小学教师特质研究、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建设)、小学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小学在职教师培训有效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研究等。
3. 初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
学院于2011 年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初等教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这一新学科的开创,大大激发了初等教育研究的活力,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初等教育学研究的定位、初等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认识、初等教育学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初等教育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定位、初等教育史研究等。
4. 小学各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
以往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的研究多关注于中学阶段,小学教育阶段的研究相对薄弱。抓住这一生长点和队伍的优势,学院开展了对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教与学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知识的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的研究。
5. 交叉学科领域研究
在理科交叉上,成立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汇集了化学、物理、生物、地理、数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一批青年博士,涌现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在文科交叉上,成立传统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涉及国学教育、哲学、宗教、历史、书画、手工、礼仪等十几个学科分支。除此以外,还有综合实践、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等。
6.大与小联系的纵向研究
体现大学教育教学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的联系,包括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古诗词与小学古诗教学、写作理论与小学作文教学等。
三、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生长特色的培育
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学科建设会有一些生长点经过筛选、扬弃显现出来,如何使有发展前景的生长点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学院标志性的品牌特色学科方向,培育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领导者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以外,还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住。
(一)培育一支由多学科构成的、和谐共生的教师队伍
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需要有一支由多学科构成的教师团队的支撑,要做到多而不散、和谐共生,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追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105 位,这支队伍中既有中师留下来的骨干教师,也有建院以来引进的青年博士。教师队伍涉及包括教育、心理、文、史、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音乐、美术等在内的20 多个学科领域,学缘结构多元,理论型、技法型兼有,大家互相学习、和谐共生的基点是将面向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此外,学院一直倡导学术自由的理念,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都支持他们坚持原有的研究方向,在时间、经费、出国进修和研究生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高水平的,仅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每年投入建设经费就有百余万元,目前已连续投入了三年。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逐步了解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把自己原有专业与小学教育合理嫁接,期望生成新的研究领域,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生成新的研究团队。十几年来,由于学院始终坚持了这一队伍建设的理念,教师个人专业得到了发展,本科、研究生教学蕴含了更多的学术前沿信息,几个交叉学科研究团队也应运而生。其中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儿童生命与道德研究中心、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团队的形成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注重学科平台的建设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初等教育学院成立十五年以来,先后成立了10 个研究机构,即初等教育研究所、科技教育中心、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初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育协调发展中心。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的成立,汇集了院内外、理论型、实践型的各类研究者参与其中,有利于结合学科方向、合作攻关,提升了研究者的学科认同感。
(三)学位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