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1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流失;交互决定论;对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近年来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项政策不仅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满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是一项纵观全局着眼未来的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及广泛关注。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来,我国预计有20多万在岗的大学生村官,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变革了农村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可否认,这些效果是显著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严重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了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的基础上,以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为理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状

自2008年全国大学生村官选拔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大学生村官的群体日益庞大,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法琛(2010)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发现,任期满后,75%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公务员,17%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自主择业,3%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研,而仅有5%的大学生村官选择续聘继续担任村官。苏文苹(2011)对云南省农村干部学院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学员进行任期满后打算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88%的人想续签,其他94.12%的人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等。程毅(2009)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上海市金山区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发现上海市金山区有38.3%的大学生村官把村官工作视为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的过渡和跳板,不愿意在工作业务和与村民沟通上花时间和精力,也不愿长期扎根农村。根据郑强(2011)对威海市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截至2011年底,威海市三年内选聘的354名大学生村官,136名已离开村官岗位,而且还有许多思想不稳定、有所动摇的“村官”,隐性流失多于显性流失,隐性流失率达到60%左右,隐性流失表现在人常常不在村里,或者待在家里或者做别的兼职工作。据统计,目前威海在岗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10%愿意继续留任,71%选择报考公务员,3.9%选择考研深造,4%选择自主创业,11.1%感到不知所措。这与张强等人(2010)对河南省新乡市和信阳市的研究相一致。

以上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长效性,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交互决定论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的诠释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既不单独由个体内部力量驱使(人本主义、认知学派),也不单独由环境刺激掌控(行为主义),更不是个体与环境简单互动的结果,而是个体、行为、环境三者之间连续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决定,三者构成一种互动的关系。结合交互决定论分析,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就是个体自身、客观社会环境、个体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所有的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和他人行为结果的观察而习得自己的行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中,普遍存在角色定位不明确、工资偏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策缺乏长远规划、前景不明朗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引发了他们出现上述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的行为,流失的行为反过来又为其他村官提供了榜样示范,通过替代强化的作用获得了村官工作不利于个人长期发展的认知图示,为任期满后重新选择出路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参考因素。

(二)自我认知在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动机和调节的作用

个体通过观察学习、替代强化、示范等作用接受环境带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人并非被动的接受环境信息,而是在已有认知水平和基础上,有选择地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注意方向和范围。认知因素在其中起媒介作用对人的选择和行为产生影响,一般的认知因素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人格类型、需要和价值观等。若被选拔为村官的大学生思想态度本身就不够端正,存有过多物质化需要和享受的价值观,综合素质能力不高,人格具有有恒度低、坚韧性低、适应性差等特点,加之不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更易出现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更容易放弃具有艰苦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环境转而选择其他工作。

(三)行为激活环境因素,转而对个体自我调节系统的建立产生影响

通过行为,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个体独特的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个人认知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个体的行为连接着环境与自我认知,起着一定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大学生村官离开村官岗位选择其他出路的行为(考公务员、考研、自主创业等),一方面对公众和自身传达了通过村官工作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的正面信息,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项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仅仅是就业压力的缓冲或是将来找到更好工作岗位的过渡形式,并不适合长期的发展等。由此一来,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消极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一种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的社会氛围,随之影响那些即将从事或者已经从事村官工作的大学生的有关行为。

第2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社会流动;困境

所谓的“大学生村官”,就是选聘高校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等社会基层去任职,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主任助理或者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任职时间一般为三年左右,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享有政策优惠,工作期满后可以自主择业。它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最佳决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也是对大学生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效的检验。笔者认为,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就必须从其社会流动的方向入手。

一、社会流动理论

社会流动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索罗金发表的专著《社会流动》一书中。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流动理论逐渐发展成熟,社会流动正式被社会学家定义为:社会身份地位改变的总和。根据索罗金的相关理论,社会流动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就是社会成员的职业或地位发生了质变,水平流动则不同,它是一种在同一个职业中的位置同样的社会地位中的横向的移动或者发展。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流动实际上是流动还是不流动,也就是说应不应该在原来的位置上占,合适就应该继续,反之就应该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的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水平、家庭背景和社会网络资源等。

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流动现状

大学生村官这项政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中却也遭遇着一系列的困境和现实问题,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质量和数量。

(一)身份处境尴尬

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大多数被管理的村民不认同甚至排斥“外来客”的引导,是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处境遭遇尴尬,难以融入村民生活,各项工作没有办法达到很好的展开。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标准和具体的工作事项,他们往往被当作一个办事员,充当端茶倒水跑腿的角色,没有施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其身份不属于公务员,也不属于国家干部,在任职形式上属于“空降”,因此更有大学生村官违法之说。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身份遭质疑,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处境尴尬。

(二)经济待遇偏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相对较低,在生活上也条件一般,很多大学生来自城市,甚至受不了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干不长、留不住”成了大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也是有很大现实差距的,例如大学生村官一般都具有党员的身份,到农村任职,是一种逆向的就业追求,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基层考验,这也是在经过了理想与现实的几经比较之后的慎重选择。再者,看到自己的朋友等在大城市拥有好的工作,高收入、高消费,自己羡慕而又不得,很多大学生村官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境地。

(三)工作推动艰难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推动艰难也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这是由于大多数村官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是文史类和理工类的,而与村官相接的农学类的专业的人甚少,这就造成了所学知识在农村的实际需要中根本用不到,专业不对口,所以在工作时还要从基础开始学起。同时,大学生由于刚出校园,社会阅历尚浅,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对农村的环境和民风民情等了解甚少,很难在农村尽力自己的交际圈,这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四)期满出路困惑

由于相关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结束后无法得到合理安置,使得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问题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也使其在任职即将满的时候往往无法安心投入工作。另外,相关的政策出台往往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村官难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是去是留的问题上犹豫徘徊。

三、影响大学生村官流动的主要原因

(一)机制不健全

社会群体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能体现出其社会管理和社会结构的活力性。目前大学生村官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相关的机制不健全,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火热之后变成了隐患。首先在待遇上没有给大学生很好的保障,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上包括政治和经济待遇等都制定了相关的措施,但是真正实现起来仍有难度,很难落实到位。其次在相应的配套机制上也不达标,只注重前期的选拔和任用,对后期人员的管理如激励、评价等机制往往较为忽略。再次,国家宏观上也制定了实现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相关社会流动政策,但还是出现了竞争公务员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而期满后大学生多流回高校自主择业,却缺少了一定的支撑条件,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

(二)思想存在误区

影响社会流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因素。因此,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流动,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意识上加以引导。但是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多数并不愿意长期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意识薄弱,而仅仅把村官当做“跳板”,以便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也有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弱,他们多是从城市的繁华来到农村的朴实,满腔的雄心抱负在现实的工作中遭到打压,因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失去信心,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这一现实。因为对农村基层缺乏全面的了解,应对繁琐的服务工作也是他们渐渐迷茫,产生被社会忽视的边缘化的心理问题等。因此,在长期发展中,这种经历也会被当做一种体验,逐渐影响大学生村官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流动方向。

四、如何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问题。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针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出现的社会流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笔者运用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提出相关的建议,以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一)留任续聘

根据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留任续聘属于水平流动领域。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深入基层、熟悉农村生活,对群众有较深厚的感情等就可以选择继续留任,成为基层管理的后备人才。对于这个群体的培养就应该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期满后续聘,也可以竞聘村委会职务等,鼓励他们在农村发展,实现自己的一番天地。

1.培养其职业认同感

大学生村官由于深入基层,心理落差较大,难免对自己的工作不重视,甚至只是为了能拥有较好的政治待遇等。所以,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就要从心理上使其产生很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将自己真实地融入农村基层生活,扎根农村,并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这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进行相关的培训、开展农村特色活动、文娱活动等并使其担任相关角色,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责任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2.引导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

目前大学生村官普遍的职业是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如果能自主创业,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发展方向为此,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组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大学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等。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村官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合理引导水平流动。

(二)进企事业单位或继续深造等

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选择考公务员、进企业或者留校继续深造等社会流动属于垂直流动。针对这一流动群体,可以灵活地采取相关措施,选择继续健全相关机制,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职业感,另一方面在其他职业层面也可以促进其社会流动,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1.健全流动机制

健全相关的流动机制,首先要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动机制,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每学期安排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等。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成立宣传小组,介绍地区特色及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大学生有好的职业定位。另外,在选聘的方式上也要多样,这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有着关键的作用和影响。

2.引导其进入企事业单位

在这一环节的社会流动中,要及时公布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和大学生村官转入编制的计划和数目,制定相应的转编制考核细则和规定。同时,也要鼓励大型的企业留有合适的岗位给即将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政府适当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等,使在基层待久但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也能流动到企事业挝唬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3.考公务员

在现行的形势下,报考公务员无疑是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热门的选择。利用报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也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村官留在基层。但在制定相关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指定规范化的指标,例如可以提倡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等,也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工作,工作优秀即可被扩充到公务员队伍。

4.支持继续深造

有的大学生村官也认为自身的知识修养不够,想要回校继续深造,对这一群体的培养,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不能仅仅依靠加分政策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如可以开设大学生村官培训班、设置相关专业的硕士培养等,鼓励优秀的村官通过深造学习,提高知识结构很能力,促进其社会流动。

第3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近日,笔者读到两则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新闻,一则是《成都商报》报道的:近10年来,四川省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统计却显示,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另一则,是《京华时报》报道的:2008年北京有1.9万多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北京地区近百所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大学毕业生报名当“村官”,其中研究生1800多名,还有17名博士生报名,录取比例达到6.3比1。

同样是选派大学生到基层做“村官”,为什么两个地方的差距会如此之大呢?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中伯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因在于:工作重视不够;经济待遇偏低;教育管理工作没跟上;政治激励不到位。

按照刘中伯总结的四个原因来“对号入座”,就不难得出为什么北京争做“村官”的现象盛况空前了:北京得益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及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被聘用者月薪2000元左右,并将按照有关政策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凡聘用两年连续考核合格者,可办理北京户口;工作满两年后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3年合同期满后表现特别优秀者,可推荐免试入学;3年合同期满考核合格通过相关公务员考试的,可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表现优秀的,还可列为副处级后备官员。这些优惠政策勾勒出一个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怎么能不令人神往呢?录取比例达到6.3比1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学生“村官”一直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但从四川省大学生“村官”大量流失和北京盛况空前的现象来看,大学生“村官”这项工作仍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推动。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着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弊病,打造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已成当务之急。选拔大学生“村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这将改变过去支持农村一定程度存在的“见钱见物不见人”的状况。然而,穷山沟要想引来“金凤凰”,说起容易做起难。

应届大学生下基层当村官存在“干不长,留不住”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这一实践的根本性问题。农村之所以留不住人,待遇问题是关键。今日的中国,已经不是“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年代,在重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每一个知识个体对于自我发展的合理追求。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只有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保证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心情舒畅地乐于在农村奉献青春。也因此,河北工业大学微电子所刘玉岭教授曾在全国两会上对大学生“村官”问题发出呼吁:“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例如支援贫困地区建设的 ‘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等是科学的、有利于经济发展需要的。但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配套政策落实滞后,例如工资待遇问题不能及时兑现等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在校学生对政策的响应程度。”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也认为:“继续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西部边远地区就业,对到这些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如国家应制订政策保证其各方面待遇和收入不低于同等条件下公务员待遇。”那种希望大学生长期甚至一辈子“终身插队”在某个特定的村子绝对无私地奉献毕生的想法,无助于激励大学生奔赴广阔天地,形不成人才的良性互动,将会使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计划大打折扣。

第4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广大农村需要大学生村官的奉献

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村干部的作用极为重要。当前,就农村干部而言,普遍现象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思想保守,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广大的大学生无疑是合适的人选。作为直接与群众进行接触的大学生村官,更能了解民情,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自身的知识面广、思路灵活等优势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二)村官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舞台

虽然农村和城市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农村的发展机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献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当村官,在熟悉国情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把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相联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现状

随着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这条道路,就江苏省来说2008年全省大学生村官仅1000余人,而2009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5000多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到来,这一数字还将会继续增长。

在多数地区,大学生村官大致可分为文职型和创业型两类。文职型主要从事一些档案管理、文件撰写、通讯之类的工作,和村民的直接接触相对不多。矛盾调解等直接接触村民的工作,由于阅历、背景以及农村人际等实际情况影响,他们也没有能力经手解决。很多村支书也都表示,大学生的到来,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对农村工作在计算机、文字和法律方面有了较大的补充。创业型的大学生村官主要通过将创业同自身的专业特长相结合,本着年轻人的激情,利用网络等途径的优势,使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成为可能。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及发展意见

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刚刚起步,按照国家的政策,为了缩小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落差”,营造有利于成长成才的环境,将大学生“村官”全都安排到交通便捷、班子战斗力强、工作环境好的村。但是,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村官选聘人数的突增,农村剩余富裕村庄锐减。这对后来的大学生村官挑战更加严峻,但同样由于此种环境,也给了大学生村官更大的机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一)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1、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对于新近到岗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通常都需要有一个过渡期让他们从一名学生角色向村民们值得依靠的村官角色转变。这就要求当地政府给大学生村官以帮助,使他们快速进入工作角色。

2、不熟悉农业生产知识。虽然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出生农村,但调查显示:只有23.4%的大学生村官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农业生产知识,52.6%的大学生村官对农业生产知识存在模糊认识,而剩下的24%的大学生村官对农业生产知识一无所知。

3、在村民中无威信。新到村的大学生村官,虽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由于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以及与村民的沟通了解不足,多数村民对其并不信任,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在上任后尽快树立形象,赢得信任。

(二)对新到岗的大学生村官在过渡期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需要主动适应当地环境,而不是当地环境和广大村民去适应大学生村官。7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来自任职的村子所在县以外的地区,甚至很多大学生来自外省。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怎样去融入当地环境是大学生村官首先要做的事。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上任一年内,在与村民沟通过程中是使用普通话,调查显示:90.3%的大学生村官都认为普通话拉远了与村民之间的关系,能讲当地方言的大学生村官更受广大村民的欢迎。这就是说为了能更好更快的在村民当中树立形象,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大学生村官要努力学好当地方言,主动地去适应当地环境,融入广大村民。

四、大学生村官前景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我国基层领导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投身农村热潮的到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在基层政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进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显现出过人的素质和能力,为当地农民创业、增收做出了贡献。同时大学生村官充实了干部队伍,给基层领导团体注入了新鲜血液。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多数村官在各自岗位上已经崭露头角,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未来几年,大学生村官岗位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样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优惠,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村官”行业。虽然大学生当村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决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但村官岗位甚少,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势必使岗位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村官选聘人数的突增,农村剩余富裕村庄锐减,对现在的大学生村官挑战更加严峻。

(三)大学生村官将从文职型向创业型转变

第5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益阳市;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50-02

一、大学生“村官”、绩效以及绩效管理的含义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绩效是相对一个人所承担的工作而言的,即按照其工作性质,职工完成工作的结果或履行职务的结果。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绩效管理人员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与员工一道进行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评价、绩效的诊断与提高的持续改进组织绩效的过程。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绩效考核,目的就是为了持续地提升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和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改善。

二、益阳市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益阳市组织部对益阳市大学生“村官”已经逐渐实施绩效考核,但和企业相比,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培训机制

1.对考核主体缺少必要的培训。考核主体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绩效考核结果是否准确可靠。根据调查,益阳市组织部在对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评估者进行培训时,很少涉及到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及操作细节方面的培训,导致考评者对考核的方法和考核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缺乏深入了解,同时考核执行的好坏不与考评者的工作绩效挂钩,在绩效考评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首因、晕轮等主观误差的影响,无法真实、有效地反映被考评者的工作表现。

2.对被评估者缺少必要的培训。在进行绩效考核之前,一般情况下只是单纯的下发通知,没有其他更多的宣传教育手段(如村工作网站、村公告栏等),导致很多大学生“村官”不理解绩效考核,无法引起被考评对象足够的重视,甚至误解绩效考核的意义,认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督,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计脱离实际工作内容

省级相关部门参照公务员“德、能、勤、绩、廉”绩效考核模式制定了《湖南省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考核办法(试行)》,同时给予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特点对考核内容进行调整的权力,但是益阳市相关部门未作出响应,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位进行分析,指标定位模糊,很多情况下都只是照搬公务员考核办法。55.6%的调查对象认为考核内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内容出入比较大,不能反应自己的工作表现。

(三)考核方法过于简单

1.重视领导考核,轻视群众考核。益阳市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采用的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直线式考核,“村官”的直接上级打分占的比重超过90%,在考核过程中很少听取服务对象及“村官”自身对工作表现的看法,造成考核主体缺位,影响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2.重视定性考核,轻视定量考核。在采访赫山区的现任18位大学生“村官”的过程中发现,实施绩效考核时,考核者一般采用的是问卷填写的考核方法,考核的内容仅限于问卷上提及的项目,忽视了执行过程中收集整理其他有关于考核的重要信息,仅凭着对考核对象工作表现的印象进行打分,而没有具体的数据和材料作为考核依据。“绩效考核”普遍成了一件十分“不正式”的事,发张问卷填一填就算给你今年的工作打了个评定,既没有考评对象个人述职,也没有考评双方的深度访谈,因此无法全面反映出考评者真实的绩效水平。

3.平时考核弱化,无法为定期考核提供依据。益阳市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一般以年和聘期为考核周期,考核周期过长、考核次数过少,缺乏相应的短期考核作为补充,因此无法及时反馈出平时的工作表现,更无法有意识地逐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这样也不利于指导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四)忽视绩效面谈和绩效反馈

在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没有绩效考核的面谈,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65%“村官”不知自己在哪方面的工作不足,需要改进,哪方面做得好。

(五)绩效考核结果缺乏激励性

1.考核结果与职业发展没有紧密挂钩。调查中发现有超过57%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仍处于建设和不断地调整的时期,因此本来就应当慎用的一些加分政策成了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大学生“村官”中不乏对前途及未来的发展比较茫然的想法,绩效考核的高分也只是一个漂亮的数字。

2.绩效考核的结果不与大学生“村官”的奖金相联系。从访谈中发现,益阳市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分四个等级:女生本科月薪为1 783元、男生本科月薪为1 768元、女生大专月薪为1 750元、男生大专月薪为1 735元,大学生“村官”们的工资由区委组织部专人与财政衔接,采取刷卡方式逐月发放。没有绩效奖金,在工资待遇方面绩效好的和差的没有区别,不与个人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导致“做好做坏一个样”。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体系对策分析

整体看来,益阳市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体系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为了减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鞭打快牛”现象的发生,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尽职程度,从绩效管理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完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的若干对策。

第6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今年我也面临一个选择,三年聘期期满,是选择续聘还是离职。在期满前,像以前一样,我对做出两种选择的利弊以及会对生活带来的变化做了详细的分析。我以为我会有勇气选择离职,踏上另一段旅程,但最终,我依然选择了续聘。像三年中每一次选择一样,我最终选择不改变现在的生活,继续走下去。

做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别的选择,做大学生村官是一段特别的旅程。它意味着你要到远离城市的乡村工作、生活、学习;它意味着你要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融入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它意味着你要在承受经济压力、考试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着来自朋友和家人的不解和质疑;它意味着你三年期满没有考入机关、事业单位重新进入社会找工作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

虽然会遇到种种问题,但仍然有很多人选择走这条路。做大学生村官期间是沉淀期、是转折期也是升华期。走上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你会发现你不是“天之骄子”,只是最基层的一个办事员;走上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你会发现你不再是象牙塔里面锋芒毕露的大学生,而是能和村里大妈一起参加体育比赛、一起跳广场舞的“村民”;走上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你会发现村组干部虽然学历不高但他们当中“藏龙卧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做大学生村官能让你在沉静的乡村的夜晚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不断寻找最真实的自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做大学生村官让你成为一些政策的最终落实者,能让你明白在落实中还存在什么问题、还需要做什么改进;做大学生村官让你在考入机关、事业单位后能很快进入状态、适应新的环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回顾走过的路,做大学生村官真的让我们成长很多。

第7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首先,谈两点非常深刻的感受

第一点感受是“不容易”。大家都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最小的年龄只有20岁,正是风华正茂、大展宏图的时候。大家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出校门就走向农村,中间没有过渡的环节。离开校门、离开家门、扎根农村,面临着许多问题,新的环境、新的情况、新的条件,很不容易适应,正如有的同志发言所说:刚到农村的时候有浮躁的情绪,感觉到呆不下去。但是,三个月过去了,大家挺过来了,而且从今天的情况看,大家都有一个很好的精神面貌,所以我为你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第二点感受是“不简单”。中央决定选聘2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具有非常长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就是当好“五员”,即宣传员、助理员、服务员、战斗员、示范员,从发言中可知,同志们是充分地履行了村官的职责和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五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家熟悉了农村的情况,解决了一些问题,总结了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探索,产生了一些比较好的创意,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些确实“不简单”。

二、正确看待村官这个角色

一是大学生村官很受欢迎。在分配大学生村官名额的时候,很多乡镇和村都纷纷申请要求增加指标,可见,大家很受欢迎。现在农村人才太少,基层组织力量较弱,村干部文化层次偏低,贯彻执行政策不容易到位,随着工作要求越来越精细化,他们的能力很难适应得了,你们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基层很需要你们,也非常欢迎你们。

二是大学生村官很光荣。发言时,很多人说到责任的问题,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沉甸甸的的责任,这些责任归纳起来两点很重要,第一是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第二是锻炼好自己。你们是做群众工作的,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你们是农村和农民的希望,所以很光荣。

三是大学生村官潜力很大。现在的村官绝不是没有事干,农民迫切需要致富,新农村迫切需要建设,基层党建、计划生育、稳定、人口普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非常多,除了做这些事情以外,大家还要静下心来思考,结合农村实际,帮村里面理清思路,促进发展,所以村官大有作为、潜力很大。

三、如何做好村官工作

1、深入基层,真情融入。要带着感情走进群众,带着感情来做群众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要做到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如果没有感情,没有真情,作风就会漂浮。

2、立足岗位,勤于实践。农村是个广阔的舞台,也是一个生动的课堂。书记助理、主任助理是我们的岗位,大家要结合自己的岗位找准切入点,参加各种实践。现在要求干部有基层工作的经历,有了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处理问题的方法很多。大家刚出校门就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好。要知难而上、迎难而进,绝不能遇着困难绕道走,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的实践。

3、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农村是学习不竭的源泉,你们可以通过向最基层的农民学习,向村干部学习,向农村的各种实践活动学习。相信大家把这三年的时间充分地利用好,认认真真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思考,一定会在思想上更加成熟,能力上更加进步。

4、锤炼意志、历练人生。农村条件比较艰苦,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锤炼我们的意志,同志们在发言的时候,没有提到工作的艰辛、没有提到工作的困难,不是说工作没有困难,而是同志们战胜了困难,磨练了意志,历练了人生。

四、对大家提几点要求

一要真正把握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做村官的机会,大家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对于有心人来说,在农村三年经受的锻炼会受益终生。但是如果把这三年仅仅作为岗位的过渡,作为跳板,那就太可惜了。不管以后干什么,这三年都是非常宝贵的,大家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二要真正付出感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带着感恩的心,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切记不要漂浮,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和老百姓交心,满怀感情地为群众服务,做群众工作,交一批农民朋友。

三要真正学到东西。学习一些农村工作规律性的东西,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提高谋划思考的能力。农村在最基层,存在很多问题,大家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学习一些东西,管用的东西。

第8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到目前为止,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时间不长、为数不多。但是我们仍可以按照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文献分类评述。

1.大学生自我特征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交往能力、职业规划,张慧(2011)通过对湖北省的实证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与村官的个人因素有关,如性格特征、交往能力、毕业院校、职业规划等,其中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性格的成熟度对大学村官的人际交往影响最大。她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个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学生气’,还停留于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交往对象的阶段。”③所以在村官上岗之前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大学生对村官岗位有一定的认识,树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余迎(2012)基于对淮北市杜集区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方式相关,他认为“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顺应和不顺应,以及在顺应与偏离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彼此之间的传播平衡的。不管是入乡随俗还是坚持自己,这样两种状态在大学生村官身上并不互矛盾,只要他们能在这两种状态中找到一种平衡。”④

2.政策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等,如林美如(2011)认为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组织部门的培养和管理现状、政策落实情况、期满出路相关。她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多方保证机制,优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

3.社会环境对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一视角的文章注重于社会舆论、城乡结构、父母态度、村民态度等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赵锦山(2008)在对山西省大学生村官的个案研究中发现村官人际关系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资本、心理需求层次、社会互动等因素相关。特别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村官人际满意度有着强关系。对于个体大学生来说,当周边的舆论对其支持时,大学生村官的人际满意度更高。再如周汝文(2011)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社会资本相关,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大学生快速适应农村生活,融入农村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以往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但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一个省或市,样本总量不大。本研究亦采用实证研究,但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取样,涉及31个省,抽样4528。此外,在以往的研究通常注重大学生村官自身特征如性格特质、毕业院校类别、交往能力、职业规划等;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社会舆论如媒体环境;他人的态度如父母态度、村民态度;而忽略村落本身的环境。本文探究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并探讨村落环境各维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影响力的大小。

二、资料来源及研究设计

1.资料来源与概况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12JZD043],该项目就全国31省向4528名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并收回有效问卷4252张。

2.研究框架(图)

3.研究假设假设1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相关性显著。假设2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假设3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村长和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4.研究方法⑴访谈法。先期对全国12个省(直辖市)、36个市(县)的36名优秀村官,72名普通村官进行了个别访谈,对108个村的村民、村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以及对108个乡镇的国家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分别采用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集体访谈法、个别访谈法等。⑵问卷调查法。在对先期访谈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访谈材料进行筛选、编码,形成问卷,向31个省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4528份,删除无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9%。⑶数据分析法。在问卷回收后,对其进行编号整理。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将使用如下的数据分析方法。①加权平均方法。村落环境大分为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可以分为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这五个维度同样选取各问题来测量(详见表2-2)。对题目进行重新编码,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等级方向一致。再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维度上,我们用问题“我感恩上级对我工作的支持”,“领导很放心把事情交给我处理”来测量,在与村民的关系上,通过SPSS19.0因子分析降维,我们选取问题“答应了村民的事情我尽量会去做”,“我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我很乐意处理里的琐事”来测量(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②描述性统计。描述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学历、性别及其所占的比例。③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④单因素方差检验。检验不同学历、年龄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⑤Person相关分析。探究村落环境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及显著性。⑥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来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比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的大小。

三、数据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本研究的样本来自31个省4528名被试者,本研究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统计数为4252,具体见表。从表2可以看到男女村官的比例不是很大,女性只是略多一点,而且大多数村官的年龄在21~25,26~30两个年龄段。学历层次大多数为本科,这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生的职业,基本上以新生代的大学生为主。

2.差异性分析⑴性别与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表4显示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F值和T值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在95%的置信区间,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都没有显著差异。⑵年龄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⑶学历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对于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3.相关性分析本节主要分析村落环境各变量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里主要运用spss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由表7可知,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度呈正相关,其中语言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相关度最高,达到35.8%。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方面,村落环境的五个变量也均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性显著,且自然环境、宗族或家族势力与上级人际关系呈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工作作风与上级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上级人际关系两者相关度高达36.1%。这里主要运用SPSS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相关分析解释的是变量之间相互的联系。但它无法说明因果关系,即无法明确哪个是因变量,哪个是自变量。故我们在做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村落环境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果关系分析我们在剔除非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spss19.0做回归分析,整理所得下表8:⑴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1,模型的R方为0.129,调整R方为0.128,也就是模型1的整体拟合度为12.8%。村落环境的各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且均为正影响。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33.4%并呈正影响(beta值为0.334),即语言环境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提高0.334个单位。也就是说,语言越一致,越容易沟通,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就越趋向于融洽。语言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GeorgeHerbert)在结合了库利、托马斯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⑤该理论无疑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作用。再如时蓉华(2005)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那种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享和理解过程。“其中语言符号主要是指人们语言沟通时所运用的字、词;而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身上所承载的非言语类的符号,主要指肢体语言。该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这种互动双方或多方共同享有和理解的过程。”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一种互动的符号,在大学生村官与村民对事物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在我国大多数村落中的村民仍用方言进行沟通,特别是南方地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方言不但种类多,而且差异极大,有些地方不但有自己独特的口头语言,甚至还有自身独特的书面语言,外来村官很难听懂读懂。不同的语言符号造成了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隔阂,这是阻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达成人际和谐的重要因素。消除这种障碍因素最好的办法无疑是聘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这也是制定村官政策所要考虑的一点。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15.7%(beta值为15.7),村落经济越发达,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就越可能融洽。这同样能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对管理、专业技术知识的需要越强烈,故通常对大学生村官呈欢迎的态度,而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管理技能的确也能为村民带来“社会报酬”;而在村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村落经济通常还以农耕经济为主,没有支柱的产业,简单的农耕经济使村官无用武之地,而村民往往会认为,村官的出现不但没有带来实惠,反而占用了资源。从而导致村官与村民之间的人际不和谐。其次,根据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社会网络理论人们更倾向于与同质性的人交往,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思想、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相似的人交往。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往往更开放、受教育程度越高,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越相似,村官与村民之间差异也越小,村民与村官容易相互接受。⑵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2,模型的R方为0.215,调整R方为0.214,也就是说模型2的整体拟合度为21.4%。由模型可知,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这个看似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无关联的因素,却能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上达到33%的正向影响力,即村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33个单位。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村落经济越发达,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越好。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官经济待遇、福利等也比欠发达的地区要好,这使经济发达村落的村官比较重视所在的职位。而在现行体制下,上级对村官的晋升、考核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这使得村官尽力搞好与上级的关系。其次,“根据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人是理性的,人们进行的任何行为都以获得“社会报酬”为基础的,是具有目的性的。所以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⑦在经济发达的村落,上级通常需要大学生村官这种新生事物。因为经济发达村落往往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农耕经济,村落里通常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使村落管理出现复杂化、专业化趋势,就更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辅助上级进行管理。通过大学生村官的辅助,上级能得到想要“社会报酬”,也更乐意与大学生村官处好关系。

第9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虚心求教的学习星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复杂而又繁琐,想要做好农村工作,不仅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还应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这些正是我们所匮乏的,因此只有加强学习,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尽快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基层工作中去。刚进村里的时候,就听说在村里工作有三怕:一怕“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二怕“抡胳膊动粗,挨打挨骂理不清”;三怕“一闹二告三上访,追究责任撇不清”。开始还觉得不在意,时间长了发现这绝对不是乱说的,是真真实实存在的。这个时候,村书记的威力立刻显示了出来,往往他的一句话就顶上别人磨半天的嘴皮子,这样的能力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问题,往往是在长时间的工作中积累出来的,人不是天生就什么都会的,都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学会的,只有学好了,才能做好,将别人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才能少走弯路,最快的达到目标。因此作为我们刚进入农村的大学生来说,我们必须本着虚心求教的心态,向同事、村民学习,虚心接受他们的批评和指导。

知民知心的民心星

古人云: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领导干部能够在本职岗位安然静坐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要想稳坐“钓**”,关键还是要干部们时时心怀百姓,处处惦念群众,多思百姓事,多想群众苦,做到“知民”,这就需要多跑、勤说、善思。有人认为,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同农民打交道,“谈笑无鸿儒,往来多白丁”,不需要多少知识,多少技巧,殊不知,持这种想法的农村工作是危险的,工作难以开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要把农村的工作做好,大学生“村官”应该先当“村民”后当“村官”,要忘记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当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入乡随俗,说群众话,办群众事,站田头,吃炕头,向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对待农民,以真心对待每一件事情,与农民多接触多交流,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真正融进农村去,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与农民朋友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关心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农民心连心、心贴心、心换心。

勤劳能干的事业星

农村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我们要把自己真正放在“村官”的位置,积极主动地协助村“两委”成员工作,积极主动为村的发展献言献策,积极主动地为村民的生活谋福利,不断拉近与村民群众的距离,工作要踏实肯干。要善于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对村民多动手多帮忙、多跑腿多服务,真心实意、尽心尽力,甘做群众的“勤务兵”。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很多时候都要用到电脑,但是在村里,基层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对于电脑的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使用。因此,作为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我便着重针对档案资料的电子化进行了整理。通过电子化的整理,不仅提高了村里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通过互联网为村民提供各类信息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了相关问题,开拓了视野。基层工作是复杂的,你不仅要管理村部的基本事情,同时还要帮助村里解决邻里纠纷,贫困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虽然这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工作,但是往往越平常的工作越复杂,越平常的工作越能磨练我们,小事见真章,正是通过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使我逐渐成长起来。在这一段的工作中,我体会到,农村工作无小事,村干部不是学历高、多读几本书就能干好的,要不怕吃苦流汗,不惧艰难困苦,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学,要肯干、实干、会干、真干,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扎实肯干的形象星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只是把村官当成了“跳板”,是来“镀金”的,这一观念给大学生村官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不理解、不支持、不认可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自己必须去改变形象,要让人们看到,我们是把这份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实现人生理想、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重要基础,要做好、做实、做强,而不是仅仅作为职业的过渡,我们不是一个到村工作的“漂浮者”,浪费青春的“流浪者”,而是能弯下腰、卷起裤管和农民同甘共苦的实在人,是一个能扎根基层的“扎根者”,我们像蜜蜂一样勤劳,像小草一样顽强,像耕牛一样朴实,我们有理想、有追求,我们应该努力做好组织分配的每一项工作,认真负责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成果,让老百姓相信、认可、支持,为实现自己未来的人生理想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宣传法纪的法纪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