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农村家庭教育,是指在农村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让子女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家长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弱项,发展孩子的优势,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第三,教给孩子行之有效的做事方法。引导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
(二)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及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是与非、值与不值基本观点的总和。它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1.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特征一是价值观逐渐趋向多元化。在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网络时代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当代小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二是鲜明的个性色彩。当代小学生成长于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搜索能力更强,视野更加开阔,意识更加独立,他们以一个独特的社会个体的身份来审视评价和参与社会。三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由于小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成熟,造成了他们过分强调自己,自我意识太强的现象。2.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一是对价值观出现明显偏差的小学生,通过对其家庭影响因素的剖析,找出影响农村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起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生价值观问题的重视。二是只有重视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才能通过家庭日常的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一点一滴地传递给孩子。
二、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一)暴力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容易形成有缺陷的个性。首先,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造成性格很懦弱,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这些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遇事缺乏主见且优柔寡断,害怕犯错或者承担责任。这样的学生很容易养成自卑的心理,并且会养成说谎的习惯。其次是性格叛逆,脾气暴躁,特别讨厌父母的管教,在学校里往往不太遵守纪律,容易和其他同学起冲突。(二)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这种家庭的家长总以“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为借口,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即使是错的也一味地纵容,千方百计地包庇袒护。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的挫折;或者任性、自私、叛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行事,长此以往终究会给父母和他人带来伤害。(三)放任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这种家庭的家长不关心子女的需要,不理解子女的心理,放任自流。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两类,一类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子女由上一辈人看管。因为上一辈人精力有限加之对隔代人的疼爱,常对孩子放任自流。另一类是无意识教育子女,撒手不管。这些父母认为给孩子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负责,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义务。这类家长一切顺其自然。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心灵和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慰藉,容易形成抑郁、易怒、缺乏责任感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这些因素都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四)矛盾型家庭教育方式。这是指父母之间,或者是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有的纵容,有的批评,对其行为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自身相互矛盾。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说一套,做一套,不能以身作则,容易造成孩子认识模糊,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不服心理。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一致协调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只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要求一致,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矛盾的教育,会使子女无所适从,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判断是非的能力下降。(五)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指不顾子女的要求、意志和情绪,不管子女是否有能力或有兴趣做某事,家长都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把孩子捆在自己的身边,对他们过度地保护和过多地干涉,采用的教育方法也多是禁止、限制和替代包办。其结果是使子女独立能力较差、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弱、依赖,产生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叛逆行为等一些不良现象。
三、积极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农村家庭关于家庭教育的认知。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的技巧,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农村家庭父母应与时俱进,放远目光,通过各种媒体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大方向,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与合作的现代意识。(二)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提高农村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积极走访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家长需求等制定出系统的培训计划。培训切忌流于形式,要确保实效。利用村委会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其教育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成立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向广大农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方式来向家长们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三)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方法。父母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要辜负孩子的信任。在教育技巧上,父母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去潜在地影响孩子。另外,家长应学会与孩子沟通,要尊重理解子女,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坚决摒弃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民主和谐相处。家长一定不要一味地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性格。(四)强化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亲情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危害,要加大力度关爱关心留守儿童,扩大全社会力量,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农村家长而言,要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的引导,多跟孩子交流和沟通,在思想上为孩子答疑解惑,帮助孩子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在外务工的父母,不要只顾拼命赚钱,随时都要与子女联系,要从心灵上陪伴孩子,不仅仅谈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
四、反思与展望
由于农村家庭教育任务和内容的多面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方法的多样灵活性,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家庭教育的原则、结合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使各种教育方法相互配合、补充和协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的策略和艺术,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农村家庭教育怎样走向科学化,我们其实还在路上。
作者:陈永福 张建青 单位:滨州市沾化区下洼学区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余林.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由此家长和教师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一、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充满信心,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气馁,对孩子丧失了信心。做家长的如果这样想、这样做,就是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是失职的表现。孩子也会因家长的行为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做家长的理应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没有积极情趣的加入,认知活动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很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孩子如果厌学,做家长的应该引导启发,列举事例向孩子讲清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做家长的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学习上的困难,以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不会知难而退了。家长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信心,还有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做家长的如果把培养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老师来承担,老师也难以担当得起。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头脑简单,孩子对于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在头脑里记得不牢,即使是年龄稍大些的中高年级的孩子也是这样,只是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程度不一样,这就与孩子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
由于潜移默化,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于是孩子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三五个就聚集在一起,背着家长也打起牌来,甚至还赌钱。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不仅给学校的教育增添了麻烦,而对于一个缺乏自主性和进取心的孩子来说,这是往歧路上引,这样的孩子要想学好知识、长大成人成才恐怕是不可能的。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
四、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们认为,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五、重视建立和睦的家庭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相沟通
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小学生在学习上“后进生”比例较大。我们身处农村的教师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能跳出“后进生”的群体,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我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最终还是投入很多,收效甚微。其实转变“后进生”就如医生治病,首先要了解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最后才能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我长期在农村任教,加之生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有所了解,现就农村中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和关于对孩子教育的浅见与大家进行探讨。
1.农村学生家庭负担过重,缺少必要的学习时间。
有的学生在家庭中相当于半个劳动力,不但节假日,平时早晚也要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更有甚者,父母都在外打工,正常的学习时间也要请假回家干农活。这样一来,耽误的功课没有时间补,必要的学习时间又不足,大多数家长又无法给学生补课,最终自然加入“后进生”的队伍。
2.家长知识观念淡薄,受“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学生深受其害。
时下,一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供子女读书花钱多,不合算,按他们的设想,读书不如外出打工或做小买卖。一部分学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校不安心学习,人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完全丧失读书的兴趣,成绩一落千丈,沦为“后进生”,有的甚至辍学回家“捞钱”去了。
3.家长的行为不检,忽视子女的品德教育。
有的家长赌博成瘾,脏话连天,一点也不顾及对子女的影响。孩子以家长为榜样,竭力效法,于是对学校的组织纪律反感,对学习厌恶,把从家中学来的恶习带入学校,玩世不恭,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钉子户”,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变成了“后进生”。
4.小学缺乏合理的训练,教师又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由于学科少,负担显得较轻,加上对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给中小学生减负的精神领会不透,许多学校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减负就是让学生不做或少做作业,而任其发展,听之任之。待这些学生升入初中后,那种随意性的学习和老牛慢劲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作业拖拉,被教师逼急了,就找别人的作业来抄,胡乱对付;有时干脆不做作业。
二、对农村中小学后进生进行教育的方法
由以上情况来看,学生成绩差的因素有来自社会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也有来自学校和学生的个人问题,但家庭因素占的比例较大。那么学校家长应如何联手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多表扬,少批评。有人说过:“赞赏孩子的时候如夹杂批评,孩子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批评的部分。”事实上,对孩子,即使是建设性的批评,如使用欠妥,也会带来相反的效果。例如:孩子把功课做得一团糟,那是他心情极坏的时候,此时最好不要批评,应在稍后的时间才集中讨论孩子的感受,然后和孩子一起想些改进的方法。千万不要挥舞大棒或进行嘲笑,体罚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会强化孩子的反抗心理和仇恨心理;进行嘲笑则令孩子处于尴尬难受的境地。应及时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进步。“后进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只要有点滴进步,教师和家长就要给予肯定,不仅要让他们看到师长对他们的进步的肯定,而且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到学校、家庭、同学各方面对他们的热忱、信任和肯定。比如说,只要“后进生”有进步,就在全班宣扬他们的进步,让同学知道、称赞,或展览他们的作业、成绩。让后进生对学习、人生充满希望、自信,激起他们主动认真学习的激情,点燃其上进的火花。
1.及时指出缺点,诚心帮助。
“后进生”取得进步后,有时会因为得意又出现一些缺点或错误。这时家长和教师不要灰心,应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热情帮助他们,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即使批评时,也要讲究方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凭一颗真诚的心爱他们,使他们一步步地健康成长。
有许多家长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动辄板起面孔进行训斥,或拳脚相加,漠视子女的感觉,久而久之,子女就会以为在家长面前不应该把自己的真正感受表达出来。家长在子女表现得让人很失望或很生气的时候,不要一味训斥,应心平气和地与子女谈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以尊重的态度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一旦孩子发觉家长理解他了,就会主动处理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2.给孩子当好表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直接的效仿者。正人先正己,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做好,检点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另外,家长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讲究艺术,要用“刀子心,豆腐嘴”来教导他们。所谓“刀子心”,就是遇到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不能心软,要让他们努力做到;所谓“豆腐嘴”,就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要以理服人,要让孩子乐意在你的面前说出他心中的秘密,使你的教育事半功倍,从而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3.加强家校联系。
关键词:农村 留守中小学生 教育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步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农村很多人因为户籍制度差异、经济条件差等原因,无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从而形成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对提高社会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的关注,改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现状,提高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情缺失
家庭是“人性的养育所”,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个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小学生在学校能够接受学校有目的的系统教育,虽然学校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他们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仍然是对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具有不可代替的力量。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大部分进城务工就业者忽视了自己外出对于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情感缺乏,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母教育、品行培养与心理健康引导,使留守中小学生从小家庭教育缺位,缺少父母的监督与教育,对其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和影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责任不明确
在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监护过程中,隔代监护家庭比率大,凸显的问题最多。隔代监护中,无论监护内容还是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隔代监护中存在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忽视了中小学这个关键的教育时期。家庭教育没有约束,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放纵,导致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我行我素,阻碍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家庭的良好教育氛围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充分呈现出来。但农村的实际情况是,监护人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精神上的需求关注较少。
(三)中小学校园教育忽视了留守中小学生特殊的心理需要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学校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要尽可能多的适用于大多数同学,又对困难学生提供特殊的帮助。学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变成了一种例行公事,他们对学生的关注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掌握,缺少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不能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至于学生在课堂之外、在校园之外的活动,他们则不再关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很细微,需要教师及时疏导。教师在一点一滴上给予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及时的帮助,树立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行为范例,对于中小学生的改正给予及时表扬,最终能促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心理、行为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在解决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时所要担负的责任
由于父母与孩子分离,导致孩子家庭教育和情感关爱的缺失,从而产生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方式就是要为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进城入学提供条件,让他们可以随父母进城就读,才能及时得到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爱。政府要出台各种优惠措施,真正关心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确实提高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基础教育正在逐渐地被广泛关注,基础教育是中小学生教育的关键期,政府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发展的角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提供给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先进的教育用品,活动设备和新颖的课外读物,充分重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有效地扩大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时所要担负的责任
教师应公平对待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未来学校教育的趋势是全面教育,它表现为一种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教学理念。农村留守中小学生享有同等获得教师赞赏和关注的权利,因此,我们应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切实关爱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师平时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要多观察,了解他们的行为变化和内心需要,针对这一群体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寻求最佳教育方法。不同的家庭教育类型中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其在学校的表现也截然不同,教师要结合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类型对其进行教育。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工作及班级工作的实施者。教师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给予这部分中小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深刻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疏导,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下,促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驾驭的基础,家长是中小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第一教育的意识,切实担负起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每一个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都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要给予中小学生正确的指引,帮助中小学生纠正错误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发邮件等各种方式主动与子女联系和沟通,增加沟通频率,鼓励孩子主动沟通,加强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父母与抚养人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此外,我们要引导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科学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沈辉香,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当代教育论坛,2005(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 小学教育 探析
一、农村小学教育变迁及现状
21世纪初期以前,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每个自然村均有各自的校舍、设备和教育系统,尽管有部分小学生在外就读,但所占比重较小,绝大部分可以在本村完成小学教育。
从2005年开始,旗辖区内开始并校,自然村的小学纷纷被撤销,逐步并入乡镇中心小学。截至2010年,80%的自然村小学被撤销,多数小学生开始外出就读。尽管部分自然村依然争取重新开展小学低年级(比如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育活动,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和教育经费的不足等原因,并未得到预想的效果。
当前,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外地就读,如去通辽市内小学就读;一部分到并校后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第三部分便是在乡间私立学校就读。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吸纳的农村小学生占较大比重。从经济角度看,在通辽市或科尔沁地区就读的学生开销较大,而在乡镇中心校和地方私立学校就读开销较小。因此,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农村学生就学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加强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但固有的城乡二元格局限制着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的交流。为了实现集约优势,合并自然村的教育资源也是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在转变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教育体系脱节
并校后,大部分小学生在六七岁便外出就读,甚至在四五岁便外出接受学前教育。该年龄段是接受家庭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学习传统道德的阶段。但外出教育需长期寄宿于学校,在家中时间较短,与家长的交流较少,直接削弱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
此外,通过初步调查,发现随着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绝大多数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更多寄希望于学校,而忽略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相对传统,现有的家庭教育功能已出现较大萎缩,但是学校和家庭是两个差异较大的场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子女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中发挥的功能不同,尤其对于小学学龄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承担家庭的教育功能。
(二)经济负担加重
由于大部分学龄儿童外出就读,从食宿、交通等方面加大了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经济负担。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提供部分食宿补助,但与在本村就读相比,并校后家庭对子女小学教育的开支剧增。
通过调查,在通辽市内接受小学教育的费用较多。如在通辽市新世纪私立学校就读的小学生每年度的花费为12000~17000元,在乡镇就读的学生每学年的花费为5000~7000元。在并校前,由于实施义务教育,每年教育部门发放给每位学生补助就足以满足日常花费,节省了外出的交通和食宿等费用。
(三)学习状况不佳
教育资源整合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增加。学生的学习状况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据调查了解,由于学区之间对生源的争夺,小学生不得不转学,甚至多次转学,尤其正值并校过渡期的小学生。学习环境频繁变换,学生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扰乱了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较差,并未达到家长预想的效果。
部分学校为了争夺学生,出现欺骗性教学行为。在部分私立学校,事先发放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试卷,随后对试题进行详细讲解,用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如此每位学生的成绩均较高,绝大部分能得到满分。此外,除学习奖励外,学校以不同的缘由为学生发放奖状,以此来哄骗家长选择该校。
除了频繁转学和教学质量方面,频繁的家校环境转换也给对小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每周或每两周小学生回家一次,并校后家校之间距离较远,途中时间较长,对儿童的身体影响较大,尤其从家回到学校后,小学生都要经过一定的状态调整才能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刚刚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后又到了假期,加之学校管理的纪律性和家庭娇惯的环境反差大,小学生普遍存在“奔家心切”的现象,如此反复,大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甚至出现小学尚未毕业便辍学的现象。
三、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家庭的教育功能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出现外出就读的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的趋势。儿童与家长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短,随着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长与子女交流的方式与发生了较大变化。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越来越小, “孩子只听老师的话,而不听家长的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加强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保证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不能将教育责任完全寄予学校教育,不能忽略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提升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发挥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学校严管、家庭纵容”的教育现状,努力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相配合。
(二)调整教育补助制度
在并校的教育环境下,应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小学生实行有差异的教育补助政策。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小学生的家庭按照经济状况进行分类,然后实施城乡有别、户户有异的教育补助制度,在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保证每位学龄儿童均不会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影响其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位农村学生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小学教育。
(三)加强教育监督
在保证家庭教育和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学校教学质量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保障。经调查了解,各个私立学校都已申请并获取了与公立学校同样的教育补助。但教育质量未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存在哄骗学生和家长的现象。应对此种情况,教育部门应该进行调查了解,建立监督机制,实施有效的教育监督。严格成立私立学校的审批制度,并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一视同仁,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教育质量检查,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按质按量完成。
四、总结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给农村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也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学生学习状态欠佳,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都是影响农村小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小学教育作为社会转型当中的一部分实施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并校改革的过程中,当前制定的教育制度与实践之间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此期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必须正视,并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研所、教育系编.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马戎,龙山(加).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李志斌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2013规划重点课题《家校互联合作,提高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
法的有效性研究——以甘肃省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Z021;本文作者是课题负责人。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心理学
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
育的必要补充,只有家校互联合作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家校互联合作;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途径与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和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及
存在的问题。“现在,许多孩子都有心理问题,自私、叛逆、厌
学、辍学,乃至上网成瘾、早熟、自杀等等。”如今孩子们的心
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的几率不断上升。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
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
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的,可就我来看,
虽然学校已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但实施时,普及性
不够、意识不强、方法不佳。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资料显示,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比较突出的
是缺乏学习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大约有 10%的小学生存在明
显的情绪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
体规则,自主性行为习惯强烈。
二、家校互联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外最重要
的辅助部分,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家校互联合作就是最有效的教
育手段。学生除在学校时间最长之外,家庭依然是生活活动的主
要场所。最为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人父母等直系亲属对他们健康
心理培养至关重要。鉴于此,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懈怠更应成为学
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积极
协作,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更加优秀,协调可持续
发展。也就是说,没有家庭教育支持和融合的学校教育,不可能
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健康人才来。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教失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
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
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把孩子送进了学堂,就是履
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
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
不理,不和孩子谈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更谈不上帮
助。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酿成大错时,才没头没脑地加
以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
(二)教不得法。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一是过份溺爱。
这种类型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宝贝心肝, 宠孩子为小皇帝,
小太阳、小霸王,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二是过高
期望。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能
客观地顾及孩子智力的差异,基础的好坏,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
确定孩子的优劣。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都得 100 分,而不能
低于 95 分。 事实上, 有时学生的成绩 80 分就可能在班里是头名,
但这还要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殴打。三是激励过度。即家长一味
的给孩子许愿,以一定的物质奖励为诱饵。孩子本该自己干的事
情或力所能及的家务,经家长的错误诱导,便渗入利益关系,成
了等价交换,每事必先讲条件而后做。做道题,写页字都要伸手
要钱,考试得 60 分也要缠着买东西,导致孩子心理扭曲,斤斤
计较个人得失,一大批不良的心理行为随之而来,家长的良苦用
心与收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四是过多干涉。即家长不了解孩子
的年龄心理特征,处处以自己的成人标准或孩子的同龄人标准要
求他们。在对待孩子发展上,不是因材施教,细心教导,而是咄
咄逼人呵斥打骂,使孩子心理经常处于紧张无助状态,自信的心
灵在无尽的打击下受到创伤,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大大降低,
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四、家校互联合作教育模式中实施的措施
家校互联合作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与家庭联系和指导中,必
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家长,要站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角
度平等地对待家长,不论孩子是优秀的还是后进的,在家校互访
中,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尊重平等互助的合作理念。即使学生有缺
点错误、家长有责任,但毕竟不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只有尊重家
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才能采取有
效的措施和方法教育好学生。二是指导家长原则,许多家长凭自
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来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
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
科学育人。要利用适当的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向家长介
绍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
进经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一切从
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统一的学校要求同个体家庭教
育的可能性可行性结合起来,把群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真正地发挥
出来,有效充分地发挥出来。
总之,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人类社
会的进步发展,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家庭教育
在学校中的作用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成
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成功的合作,需要学
校和家庭的沟通,而沟通能否取决于沟通中合理的内容和有效的
形式。学校和家庭之间只有选择合理的内容和有效的形式进行沟
通,才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统一认识。减少观念上的分歧,促进合
作关系的建立,实现合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子.《仁者爱人》.
[2]班华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9-10页,10-14页,1994.
关键词:农村 养成教育
引言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名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虽然养成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1]
一、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野性十足、不守纪律、散漫随意、讲粗话、打架斗殴。
2.小学不良习惯的延续如随口说粗话、大声喊叫、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由于旧习惯的影响,许多不良行为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3.是非观念模糊。例如把与老师公然对抗、损坏公共财物、冒险、危险行为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
4.任性执拗、自私自利。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使孩子变得野蛮。
5.逆反心理、明知故犯。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
二、解决策略
1.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目前农村小学生随地吐痰、随手丢果皮纸屑甚至满口脏话的现象极为严重,虽然他们对于各种各样的《守则》《规范》倒背如流,这些现象表明养成教育仍在这还停留在行而上学的层面。为什么要等到每年雷锋月的时候,每个学生才能主动去帮助别人?为什么在学校能积极打扫卫生,回到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需要从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声好……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做起,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所以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2.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力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应避免出现“5+2=0”的现象。这个现象是说当前常常出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两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在两天的周末里,学生又回归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作为教育者在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而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出现无所适同,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3.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时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有关养成教育的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在学生行为规范训练中要特别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入手,从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具体细微的行为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开始,坚持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等。[2]
4.养成教育需要突出社会公德的作用
为使中小学生做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公民,在中小学的养成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让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班爱校、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其次,教师要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场所卫生及保护环境、关心公益事业等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入手,对中小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第三,要制定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公约等,号召他们“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根据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小学生自测自评,开展“社会公德,文明礼貌”问卷调查。建立小学生精神文明志愿者服务队,检查监督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以此来塑造小学生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
总之,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而对待农村的小学生,又不能违背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们要从点滴做起,结合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并突出社会公德的作用。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平时督促学生的常规养成教育,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开展调查目的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家庭收入增加了,二是大量的农村劳力涌向城市打工,这已成为时尚。可接着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农村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带着疑问,我走访了很多农村家庭,发现了很多问题,就我所在的谏岭分校为例开展调查。
我从教已十多年,按理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又搞了优生优育,现在的小学生应该是越来越聪明了,现在的小学生却越来越难教了,很多同事都有同感,这是为什么呢?
2.调查方法
2.1 问卷法,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生活等家庭情况。
2.2 与各年级教师通力合作,了解各班学生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家庭教育形式是,农村的劳动力一般固定在自己的家中,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一般是父母共同负责的形式。在家庭中,父亲一般采取严格的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母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即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说服式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家庭教育,父母一般采取"严"与"慈"相结合的方式,但在教育中多采取对孩子体罚的方式。另外,由于多数的家庭孩子较多,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孩子的父母大多数会出现偏心的现象。虽然当时的家长由于文化知识的限制,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采取了一些不科学的方法和行为,但从整体上来说,那时的农村家庭教育还是有效的,对孩子的心理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配合了学校的教育工作,这就是教师认为以前的学生教起来比现在的容易的道理。
还有一种是委托教育。也就是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亲戚,一般是外祖父、外祖母、舅舅、姑姑、阿姨、姨妈等。这种教育的方式在我校占了8.6%。这些学生在他们的亲戚家住,少了父母的约束,而对他们的学习帮助不大,也就是说他们也没有对孩子进行认真管教。这些孩子常常学习比较差,常常不完成作业,纪律也差。而老师得不到家长的配合,孩子的亲戚又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教育效果也不会好。
有的家庭是属于只有父母其中一方在家,另一个出外打工的形式。这些家庭占被调查总数的21%。这些家庭中,一般没有祖辈的帮助,而且家庭负担较重,工作也挺忙,常常在地里忙到天黑才回家,回家后又得忙很多家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只是简单问一声做完成作业没有,而很少能抽出时间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有时发现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武断地对孩子进行训斥,很少从根本原因入手去解决问题。他们很少与孩子沟通,也很少与学校联系,等到老师到家访,才知道孩子的情况。而且这些家长大多对孩子的教育观念非常淡薄,他们认为只照顾好孩子的吃穿及身体健康,还有就是不让孩子在学校里、社会上不受别人欺负就行了,至于孩子的思想教育就很少顾及到,甚至有的家长还把赌博等坏习气传给孩子,这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更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家长知道孩子在外面或学校犯了错,也只是采取包庇的态度,有的只是作轻微的指责,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采取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更在甚者,有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行了,孩子的学习只是老师的事情,孩子成绩差了,他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会责怪老师或孩子,这样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
从上面的调查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是何等重要,父母在身边的督促与指导,对年龄幼小、自制力差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就拿镇小和我校的学生对比吧。我有个小侄子在镇小上一年级,由于从学前班开始对孩子进行辅导教育,他上一年级没有吃力的感觉,而且每次段考和期考的成绩没有一次是在90分以下的。而我校的一年级就不同了,虽然这些孩子经过幼儿班和学前班的教育,但缺少家庭的辅导教育,学生到了一年级就觉得很吃力,老师教起来也很辛苦,而且收效甚微。
心理学告诉我们:间歇性的学习能促进人脑,对对象的记忆和理解,也促进人脑的成长发育。如果一出教室就再也不接触课本,不温习功课,是很难把所学的东西记住的,也谈不让成绩优秀,学识丰富了。由此可见,家庭的教育是何等重要。
3.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从我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近年来经济越来越发达,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是家长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时间也越来越少,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很少,一家人在一起进行思想交流的机会也逐渐减少。有的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说,自己到广东打工是挣了些钱,可孩子也管不好,弄不好会出现新一代的文盲。这也不是危言耸听,如何真正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家长和教师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农村的家庭教育工作。
3.1 希望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增加教育的投入,完善r村小学校舍建设,健全农村学校的教育体系,减轻农民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经济负担,使每个孩子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用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3.2 加大农村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的父母担负起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来,加强家长的责任感,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自己,同时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
关键词 苏北农村 小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67
Abstract 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at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in Northern Jiangsu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here is a weak sense of self learning, poor self-control,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problem. The reason is not onl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chool environment and other objective aspects, but also the subjective aspects such as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improvement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which can be integrated in the aspects of changing the idea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reforming the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Keywords rural area in Northern Jiangsu; pupil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1 苏北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采用自编《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对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等苏北5市9所农村小学共计364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所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苏北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1 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即学生只有自己想学,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目前,苏北农村小学生在学习上过多的依赖教师,缺少主动探寻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假如老师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往往不会主动进行学习。正是由于小学生自身自主学习意识不够,从而导致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1.2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控能力。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较为缓慢,因而其自我控制能力往往处在一个较低水平。随着苏北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溺爱使得小学生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对小学生自主、独立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作用,自我控制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自我服务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呈弱化趋势。
1.3 自主学习动机较弱
现在小学生越来越善于借助外在的工具进行学习,遇到问题直接询问老师和同学,或者直接借助于电子设备查找答案,而忽略了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即自己思考的过程,尤其是在农村留守儿童家中,父母外出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无法引导孩子正确的思考问题,导致他们对解题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2 苏北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的成因
2.1 家庭环境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身教育思想较为落后。在苏北农村地区,大部分家长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自身并不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来教育子女,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家长往往以明天去学校问老师应付孩子,并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消极影响。
其次,家庭学习氛围较差。由于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差异,农村家庭所能提供给孩子的学习环境受到限制,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放学回家后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甚至学习到一半还会被叫出去干农活,这种行为会打断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阻碍学生未来的发展。
第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够民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在民主型的家庭中,父母会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够正确积极的引导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反,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会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使得孩子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这种教育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降低了学生自主W习的独立性。
2.2 学校环境的影响
首先,学校教学资源条件匮乏。由于地区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苏北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相对落后,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具上。研究数据证明,优秀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一个个复杂的知识点转变成有趣的动画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能够吸取知识,又同时在脑海中产生生动的形象,从而更好的记住这些知识点。但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都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资源条件,大大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
其次,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大多数年轻教师不愿去农村地区工作,导致苏北农村学校中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教师,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这是其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老教师往往按照自己一贯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懂创新,不能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学校管理方式不合理。虽然素质教育已全面展开,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大部分农村小学关注的依然是学习成绩,学校的教育模式依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教育的过程远远比教育的结果重要,目前农村小学过度强调教育结果,忽略了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表现出显著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要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也要随之改变。20年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基础型人才,而现在的教育目标是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育方式的调整,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2.4 自身因素的影响
农村小学生视野较为狭隘,与社会的接触不多,思想观念也较为片面,不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再加上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疏于管教,很容易就会被周围的暴力行为或者动画片中的暴力场景所误导,从而走上歧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自身不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对未来长期的发展都将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3 苏北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
3.1 转变教师观念,发挥引导作用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成人来引导,教师无疑是最主要的引导者。在苏北农村学校里,教师的身份具有单一性,课堂中的主动权往往都集中在教师一人身上,而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首先,要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切实转变教师角色。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其主要职责就是把知识用不可置疑的态度传授给学生,这种教育情境,忽视了学生自主性。对教师的知识素养要求严格,却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发展。①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这个角色应该得到转变,不应是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知识,追求权威者的形象,而应当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创设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激发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其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要明确自主学习目标,定期检查监督。教师要根据课内教学的学习情况,合理地制定学习内容,并且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使其在自主学习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②当然,教师在为学生制定目标时要符合现实情况,不宜过大或者过小。有些教师虽然给学生明确了自主学习的目标,但却缺少后期工作,不能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及时给予评价与建议。而教师的引导作用恰恰就体现在这最后一步中,定期检查可以察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
3.2 转变学生思想,掌握有效学习策略
调查显示,苏北农村小学生思想较为狭隘,观念较为片面,他们受到家长老师的影响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即行了。然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关键的还在于小学生自身,因而要想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注重转换小学生自身的思想,让其知道学习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学会自主和自觉。这就要求家长及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真正含义,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便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学习方法或者计划。学习策略与学习能力存在着极大的关联。③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专门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 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家庭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为重要。首先,家长要给子女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家长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能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还在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家长还要与教师一起配合,共同促进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及时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及时鼓励并且指出需要改进之处等。
3.4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地。由于农村教育教学环境的限制,再加上农村学校教学资源条件匮乏,这就使得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支撑。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健全教学设施,丰富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如此,学校的管理体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发挥著重要作用,因而学校应该杜绝灌输式教育,要致力于培养能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生群体而不是所谓的“读书机器”。
本文为江苏省2016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大学生苏北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XCX2016003)的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为张典兵教授
注释
① 田立伟.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