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十二五”图书出版 图书经济总量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文化产业特别是新闻出版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2012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为3.48%,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作为文化产业主力军的新闻出版产业占据了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部门和重要力量。
本文利用2013年最新的统计数据[1]和2006―2011年图书出版公开的统计数据对图书出版产业的总量、结构与速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近些年来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这对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特点,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出版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图书出版产业乃至整个新闻出版产业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初期图书发展概况
(一)“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产品规模
2012年年底,图书出版的品种数为41.4万种,总印数为79.3亿册。相对于“十二五”期末的规划目标来说,品种数已经十分接近2015年41.9万种的规划目标,年均增长率为13.1%,远远超过5.0%的规划年均增长率;而总印数已经超过2015年的79.2亿册的规划目标,年均增长率为5.3%,也在2.0%的规划年均增长率之上。从表1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提前三年完成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中对图书出版产业的规划目标。
(二)“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经济总量
“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较快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显示了图书出版产业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其中营业收入为723.51亿元,增加值为255.17亿元,总产出为751.16亿元,利润总额为115.22亿元。详见表2和图1。
“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图书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第二,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3亿人口的文化消费潜力,为图书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第三,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强力推进,为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图书出版品种数分析
中国的图书分为使用《中国标准书号》部分和不使用《中国标准书号》部分两类,其中使用《中国标准书号》部分又分为书籍[2]和课本[3]两类。图书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是大众最易接触到的出版物,图书品种数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2006年至今,图书出版的总品种数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出版社自有书号的逐年增加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国家战略三个因素形成的。图书品种的迅速增长表明出版社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品图书不断涌现和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
从表4和图3可以看出2006―2012年图书出版的总品种和书籍品种的增速平稳上升,特别是“十二五”初期总品种保持12%左右的较高增速,书籍的增速更是达到14%的高速增长。而课本品种的绝对值虽逐年增加,但“十二五”初期的增速波动较大,需要引起注意。
三、图书出版总印数分析
图书的总印数是衡量图书出版整体规模和发行量的重要指标。全年图书的出版规模和发行规模都可以用图书的总印数来衡量,人均拥有图书量也需要总印数这个指标。图书的发行量小于或等于图书的总印数,通过分析总印数可以大致得出图书的发行规模的总体情况。从表5和图4可以看出,“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的总印数和书籍印数增长较快,反映出大众对于图书的需求旺盛;课本则较平稳,主要是因为每年的学生总量相对稳定。
从表6和图5可以看出,“十二五”初期总印数和书籍的增速依然波动较大,课本增速相对平缓。三者的增速均为正数,相对“十一五”时期增速经常为负的情况来说,图书出版的总印数发展趋势逐渐稳定。与图3比较来看,说明市场对于品种的多元化需求增加,而对单种图书的需求量在下降,这就要求图书出版单位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出版更多高质量的图书,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品种供给。
四、图书出版总印张分析
图书出版的总印张是衡量图书用纸量最常用的指标,是和总印数相对应的总量测算指标,一般说来,总印张的增长曲线及趋势和总印数应该大致吻合。从图4和图6可以看出,两者的发展趋势符合这一规律。同样的,“十二五”初期总印张和书籍印张的增长较快,到2012年,总印张达到了666.99亿印张的新高,而课本印张三年以来均维持在270亿印张左右的水平,也反映出学生总数稳定从而导致课本印数和课本印张稳定的这一特点。
表8和图7表明总印张和书籍印张的增速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而课本印张的增速出现负数,为-0.79%,但是绝对值在“十二五”初期还是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课本增速下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关注。从图5和图7可以看出,“十一五”时期总印数和总印张的增长曲线互相吻合,如果综合“十二五”初期两年来看,发展轨迹也基本一致,符合整个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
五、图书出版定价总金额分析
图书的定价总金额与品种数、总印数、总印张一起组成了衡量图书出版产品规模的四大主要指标。定价总金额是图书总印数与图书出版定价的乘积,也称图书码洋。定价总金额和发行总金额(又称“实洋”)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这是由于图书发行或销售时有一定的销售折扣造成的。码洋和实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图书的产品规模,所以依然不影响用定价总金额来衡量图书出版的产品规模。从表9和图8可以看出,图书定价总金额、书籍总额和课本总额均呈现增长态势,“十二五”初期均创下历史新高。2012年年末,图书出版的定价总金额为1 183.37亿元、书籍总金额为825.47亿元、课本总金额为351.13亿元。这是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紧密相关的。
表10和图9表明,“十二五”初期图书定价总金额保持快速上涨的态势,主要原因有:图书品种数、总印数上涨引起图书定价总额自然上涨;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图书用纸成本上升;CPI近年来持续保持在一定水平,从而造成全社会物价以及图书产品价格上涨,等等。而课本的增速保持在相对低位水平,这与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课本实行补贴,规定定价的政策密不可分。
从图3、5、7、9也可以看出,衡量图书产品规模的四大指标的发展趋势联动变化,曲线轨迹基本相似,以2008―2010年的变动情况尤为显著。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离不开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传导到中国,而对中国出版业未造成严重影响,反而2008年图书出版各指标增速出现井喷式增长,达到历史高位,而后逐渐回落,到2012年恢复正常水平。所以准确把握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分析图书出版产业、制定图书出版行业发展战略规划都有积极意义。
六、结语
对以上图书出版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深入分析表明,“十二五”初期,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延续了“十一五”时期良好的发展态势,图书出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截至2012年年底,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图书的各项产品指标更是提前三年完成了新闻出版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图书出版产业将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继续探索体制改革的路径,加快图书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逐渐转变发展方式,将建立起由政府引导,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到“十二五”期末,争取全面实现并超额完成新闻出版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注释:
[1] 文中引用的全部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新闻统计资料汇编》和《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3 年的为2012年的各项统计数据。
[2] 系指使用中国标准书号或统一书号,但不属于课本的出版物。
一、前期重大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是向州委、州政府提交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重要前提。《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确定了我州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其中,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研究、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由州政府研究室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研究、州“十二五”期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研究由州发改委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由州委政策研究室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由州经委负责牵头研究。截止目前,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正在进行广泛征求意见阶段,预计在4月中下旬能够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二、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情况
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由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起草。为了能够提出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的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办在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署和要求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各县(市)、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需要纳入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提炼,使基本思路既立足于我州的实际,同时又符合国家和省的战略取向和目标要求。目前,基本思路已形成初稿,正在进行修改完善,将在近期内提请纲要起草领导小组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预计4月下旬按照各方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认真修改完善,力争形成送审稿。
三、重点专项规划推进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规划部署和我州“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我州确定编制24个重点专项规划。各重点专项规划负责单位都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12个部门已经编制形成初稿
州体育局负责编制的《州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广播电视局负责编制的《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安监局负责编制的《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州文化局负责编制的《州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编制的《州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十二五”规划》、州移民局负责编制的《州移民开发“十二五”规划》、州水利局负责编制的《州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农业局负责编制的《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州旅游局负责编制的《州文化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发改委负责编制的《州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电网公司供电局负责编制的《州电网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州劳动保障局负责编制的《州就业和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共12个重点专项规划目前已经完成规划初稿,正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之中。
(二)12个部门已完成前期研究并着手进行编制
州卫生局负责编制的《州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地震局负责编制的《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州建设局负责编制的《州城镇发展“十二五”规划》、人民银行州中心支行负责编制的《州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交通局负责编制的《州“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州教育局负责编制的《州“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州商务局负责编制的《州商贸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扶贫办负责编制的《州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州林业局负责编制的《州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环保局负责编制的《州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州经委负责编制的《州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州科技局负责编制的《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完成了前期研究并着手启动编制工作。
四、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工作部署,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要重视对上和周边规划的衔接,确保与全州同步完成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截止目前,各县(市)推进工作情况如下:
(一)市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于12月开始启动,1月18日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议,3月23日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规划纲要委托省政府研究室编制,目前已基本完成前期调研工作,计划4月15日前拿出规划纲要初稿。对“十一五”的评估和28个重点工作也已全面推进,预计可以和纲要同步推进。
(二)县
县在全州动员部署会召开后,于1月5日召开了专题培训和部署会议。共安排6个前期重大课题和23个重点专项规划。规划办从县级部门抽调骨干组成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起草班子。目前,前期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力推进中,“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初稿,在进行修改完善之中,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已经开始展开。
(三)县
县“十二五”规划编制确定了6个重点研究课题和26个专项规划,目前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形成初稿,待修改完善后可形成研究成果,26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有2个已经完成,6个形成了初稿,其余18个完成了规划提纲。“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编制,正在抓紧推进中,近期内可形成纲要初稿。
(四)县
县“十二五”规划工作于12月上旬启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制工作小组,抽调了专门工作人员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6个重点研究课题中的4个已经形成了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另外2个课题完成了广泛调研工作,形成了初步提纲和框架。确定的22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有17个专项规划在开展前期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各专项规划提纲框架,部分已经形成初稿,有5个规划正在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和基本思路起草工作在抓紧推进中。超级秘书网
(五)县
县工作已经全面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委托省政研室编制,现已经完成初稿,前期课题研究基本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正在全力推进,部分专项规划完成初稿。
(六)县
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负责编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初稿,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中,全县确定的18个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完成,初步形成了研究成果,19个专项规划已经全部完成初稿,并且开展了乡镇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部分乡镇的规划纲要初稿已经形成,预计4月中旬可全部完成乡镇规划纲要初稿。
(七)县
县“十二五”规划于11月底全面启动,目前已经完成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各部门负责编制的专项规划相关工作已经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编制,现在正进行基础调研等工作,预计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在6月底可基本完成。
(八)县
县于9月制定了《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始启动规划相关工作。目前,全县确定的30个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完成,20个重点专项规划已经全面启动,交通、能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广播电视、绿色产业畜牧业的专项规划已经形成初稿,其余15个专项规划正抓紧推进,规划纲要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
(九)县
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于1月开始研究,5月全面启动了规划各项工作。目前,在开展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已经形成了《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初稿)》,正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之中,28个重点专项规划中除空间规划、参与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规划正在筹备启动外,其余专项规划2月底已完成初稿,并抓紧修改完善之中。
【关键词】:煤炭市场;分析;预测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煤炭消费弹性系数法
煤炭消费弹性系数来源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的是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能源消耗系数不同。在工业化初期,由于耗能多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加之能源利用技术落后,因此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快,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都大于1。工业化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随之变化,原来耗能多的比重相对下降,同时能源利用率普遍提高,因此,能源弹性系数逐步下降。为更进一步研究煤炭消费相关问题,有关学者引入了“煤炭消费弹性系数”概念。其计算式为
“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在0.7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煤炭需求会有所放缓,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估计为0.6左右,而我国“十二五”期间GDP增速预计在7%左右。据此,可以预测出20112——2015年间我国煤炭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需求预测(弹性系数法)
2.电力装机容量法
电力行业是我国最主要的耗煤行业,其耗煤量一直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2010年电力行业用煤17.57亿t,占全国煤炭消费的51.7%。预计到“十二五”末,电力消费仍将占煤炭消费的50%左右。
电力装机容量法是根据电力行业的火电装机容量,反推出全国煤炭的消费量。其计算式为
根据《电力“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燃煤火电机组开工规模预计为3亿kW,到2015年火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33亿kW,而火电单位煤耗约为2.2kg/kW·h。将相关数据代入上式可算出,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约为41.052亿t。
3.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法
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法即依据GDP能耗、GDP、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之间的关系,来测算煤炭消费量。其计算式为
根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15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69tce(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tce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tce下降32%。如果以“十二五”期间7%的经济增长率计算,2015年我国GDP约为55万亿元,当年的能耗则为47.79亿tce。以此推算,到2015年如可以实现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63%,则煤炭消费量为42.15亿t左右。
4.人均耗能法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对一次能源的消费量也不断增长,如今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人口数量巨大,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9年中国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约1.69toe,不足美国的1/4(6.95toe)。发达国家历经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并且随着清洁能源和节能措施的不断革新,人均能源消费量也趋于稳定。我国在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消费方式下要达到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必然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达到较高的消费水平。根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人均能源量约为2.34toe,到2030年基本达到当今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水平。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U.S Census Bureau)对未来中国人口的预测值,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我国煤炭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例的预测,预测得知我国未来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量。
5.模型法
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等相关方法进行模型预测。国内多位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模型对煤炭市场消费量进行了预测,在此笔者不一一列举说明。
6.结论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节能减排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决心和力度非常大,并将减排目标纳入了国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法更能体现我国能源消费的导向作用,用这种方法对煤炭市场进行预测,更具准确性和导向性。
【参考文献】:
【1】李学刚.冬季高峰先强后弱市场煤价先扬后抑【J】.煤炭经济研究,2010(3).
近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正式,对“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互联网、三网融合与新媒体等迎政策利好:
提出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越发明显。互联网、新兴媒体、三网融合、数字出版等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并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确201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包括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要基本完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基本建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明确要完成的具体要求等。
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在政策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尤其是,明确将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称,除了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之外,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我国将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还表示,将推动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国有、民营企业上市。
将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鼓励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兴媒体,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与三网融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
一、时间安排
年3月5日至4月20日。
二、征集内容
根据我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以下十个方面内容,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既可是宏观战略性意见和建议,也可是微观某一领域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1.“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围绕如何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如何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如何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何以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为关键,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如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建言献策;
2.“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优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网络布局。重点围绕如何完善公路网络、推进航空和铁路建设、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以及停车场站等方面建言献策;
3.“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加快新区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重点围绕新区和县城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农民进城等方面建言献策;
4.“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重点围绕推进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构建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建言献策;
5.“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水资源保障和建设节水型城市,提高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建言献策;
6.“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重点围绕教育、卫生、体育、劳动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建言献策;
7.“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实施人才战略及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围绕育才、聚才、用才和留住人才的对策措施等方面建言献策;
8.“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围绕国有企业改革重组、重要商品和要素市场领域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建言献策;
9.“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国际国内合作和对外竞争的新优势。重点围绕开放型经济发展,扩大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经济区域合作等方面建言献策;
10.“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重点围绕社会治安、防震救灾、突发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应对、工矿企业危机处理等方面建言献策。
三、征集方式
1.登录市政府网站连线政府栏目“建言献策”专栏,参与网上建言献策活动;
2.发送电子邮件到:主题注明“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字样;
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是稳定发展。“十二五”期间,需要逐步缓解2003年以来经济超常规增长(其中“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速达11.4%)、连年突破了一般公认的潜在增长率(9%左右)而带来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产业结构失衡、社会建设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中国经济面临从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型向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革分配制度,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不再一个劲儿追求GDP短期高速增长,适当放缓经济增速至8%左右,以便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常态的可持续的增长。最近,货币政策已确定回归稳健,宽松的财政政策看来在一段时间后也会回归中性,以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走向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和出口急剧下滑,大批出口企业停工或倒闭,上千万农民工返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11月,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四万亿投资等一揽子计划,2009年和2010年分别新增长贷款9.6万亿元和约8万亿元。这就使货币(M1和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加CPI上涨率。2009年底,M2同比增长27.7%,超出年初预定指标17%十多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2.4%,增速比上年加快23.3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增速仍处于高位,至11月底,M2增速为19.5%,M1为22.1%。其结果,是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大量游资到处冲击,主要是冲击房地产市场,使房价2009年上涨25%,2010年上涨15%左右。接着是带来CPI的逐步攀高。年初许多权威机构和经济预测专家都认为2010年CPI涨幅将在7月份登顶,然后回落,但是CPI在7月份上涨3.3%以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预计全年涨幅将超过计划的3%。2011年上半年CPI涨幅可能还要高一些,达4%—5%左右。当然,中国这轮CPI节节攀升还同部分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有关。面对逐步加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正在用更大的力气抗通胀,一再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最近国务院又出台16条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因此,今后为了逐步消化和吸收大量过剩的流动性,为了抵御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零利率政策致使全世界流动性过分充裕容易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冲击,政府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下大力气稳定经济、稳定物价,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确定2011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其次是协调发展。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太低,低得离谱(2009年只占GDP的35.1%)。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一些专家建议应逐步提高消费率并在“十二五”期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人均GDP从2001年起达1000美元,到2010年增加到4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GDP呈几倍增长而提高,一直在40%左右徘徊,同现代化进程脱节。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越来越突出,主要矿产品如铁矿石、精铜矿、原油等的对外依存度一路走高至50%以上。今后将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把节能、节水、减排等列为约束性指标缓解矛盾。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祸及子孙后代。今后既要努力做到生态局部改善而且要求在总体上也要改善,建设生态文明。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接近0.5,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1,如加上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平等,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则进一步扩大为5∶1。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今后五年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已成为各界共识。
可见,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副县长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县政府召开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先就“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讲几点意见。等会,雷县长还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一、关于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精神3月8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会上,廖炎秋常务副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市发改委康强主任传达了全国、全省会议精神,部署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强调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规划引导,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环境新变化。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孕育深刻转型,原有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主要国家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同利益集团重新分化组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后危机”时期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国际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凸显。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要求我们树立全球眼光,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重塑国家竞争新优势结合起来,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认真研究和规划,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不断提升我国地位。二是通过规划引导,妥善应对国内发展新挑战。未来五年,我国将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深化体制改革、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诸多压力。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把充实完善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规划。三是通过规划引导,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对这些新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的新变化,全方位规划提出更具针对性和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四是通过规划引导,全力推进“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强市战略。就我省和衡阳市来说,当前面临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承担着深入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任务。这些机遇和任务,要求我们通过编制好“十二五”规划,为湖南领先中部崛起提供路线图,为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行动纲领。(二)明确了“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国家、省、市发改委要求规划编制要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强调在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上,要体现“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共建共享”;在主要目标上,要重点突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类指标的量化研究;在战略重点上,要着重研究八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动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省里提出,全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着重搞好发展动力、产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等6个方面的研究。(三)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做到“高、新、深、实”,即把握全局、高屋建瓴;开拓进取、耳目一新;深谋远虑、体现全球战略思维;增强可操作性,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加强协调、强化支撑。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切实发挥好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三是要规范程序、依法决策。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要求,以程序的规范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推进。四是要民主参与、集思广益。通过开展建言献策、专家咨询论证等活动,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五是要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乡镇、各单位要组织得力的规划编制工作队伍,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二、关于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根据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县政府起草下发了《**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各阶段的具体任务。(一)关于规划编制的重点任务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重大课题研究、思路提炼、文本编制三个环节。课题研究。重点
是解决“为什么”论述性的问题,侧重于摸清情况、认清形势、找准症结、突出重点、寻求对策,为规划思路提炼、文本编制奠定良好基础。重大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紧扣“科学发展、科学跨越”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对“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统筹、科教文卫、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要突出综合交通、城镇发展、优势产业、商贸物流、节能减排、重大项目等领域。具体内容要把握指标测算、项目筛选、政策对接三个关键:指标测算,相关单位要根据所编规划的性质,会同统计部门研究提出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指标体系,并对“十一五”期间指标完成情况和“十二五”期间指标安排情况进行摸底、测算、论证和说明。项目筛选,相关单位要对“十一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十二五”期间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形成“十二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库。同时,对需要纳入国家、省相关规划的重大项目,要及早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避免出现遗漏。政策对接,各单位要认真对“十一五”期间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加强省市相关部门衔接联系,对“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或可能新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对接,形成“十二五”规划政策推进体系。思路提炼。重点解决“怎么做”方向性问题,侧重于提出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基本方向、工作重点和战略布局。全县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都要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准确鲜明、符合时代、号召力强的规划思路。文本编制。重点解决“做什么”实施性的问题,综合汲取课题研究和思路提炼的成果,侧重于对主要工作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及综合保障措施等进行安排部署。文本编制要用精炼的语言、慎密的思维、科学的论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阐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标明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布局,提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二)关于规划编制进度安排。“十二五”总体规划编制大体分为动员准备、前期研究、纲要形成、报批四个阶段,各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其程序可适当简化。1、动员准备。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采取指定、委托、招标等方式,落实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承办机构和承办人,并积极开展基础调查、信息搜集、项目论证等工作;聘请“十二五”规划决策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引导专家学者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2、前期研究(20xx年3月-5月)。4月中旬,完成全部课题研究任务,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报告;4月底前,县直有关部门召开行业座谈会后,提出专项规划思路;5月底前,县发改局综合提出全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听取县人大和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后,报县政府审定,由县政府报县委,县委研究提出《关于编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3、纲要编制(20xx年6月-11月)。8月底前,县发改局根据国家、省、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县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完成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文本起草,并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专项规划文本起草;20xx年9月-11月,各规划编制单位组织开展征文、建言献策等活动,召开一系列座谈会、衔接会、论证会,基本完成“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建设,并在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文本草案。4、规划报批(20xx年11月-20xx年初)。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批准后,进一步做好衔接工作,报县政府批准。经过批准后,统一向社会公开。同时,对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三)关于规划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来说,做到“四个结合”:内容上,要做到贯彻上情与体现县情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充分体现国家有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推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又要紧密结合**实际,科学继承“十一五”期间好的经验和作法,提炼出指导性和号召力强的提法,充分体现**特色和时代特色。方法上,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编制各类规划时,既要强化规划目标及指标研究,突出导向型、约束性,形成一套能检查、可评估量化指标;又要从突破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发展新兴经济入手,对战略重点、政策导向、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真正做到“高、新、深、实”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程序上,要做到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既要按照国家、省规划编制的相关程序规定进行,又要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规划听证等制度,开门编好规划,使规划更能反映群众意愿。体系上,做到上下对接与平行协调相结合。在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和政策手段等方面,“十二五”规划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下级规划要与上级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要相互衔接,防止规划交叉重叠和撞车,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协调、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要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时间跨度长、工作任务重,必须聚全民之心、集全体之智、举全县之力,全力以赴,共同推进。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编制出一部可操作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的“十二五”规划。一要加强组织保障。各单位要加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凡有调研任务和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必须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安排充足的工作经费,切实做到组织领导、责任任务、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四”到位。尤其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规划编制队伍,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安排足够的工作经费,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财力保障,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二要提高思想认识。各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的一个黄金机遇期,这一时期将揭开我县全面建设大交通、突破发展大产业、财税实现大增长的崭新一页。所以,我们要更新规划编制理念,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趋势,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中长期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政策性和操作性,严防规划与实际脱节、规划滞后于发展的问题。三要突出项目支撑。据测算,**“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要实现12%的目标,投资至少要保持25%以上的增速,五年内投资总规模将达到330亿元以上。这么大的投资必须要有项目作支撑,因此,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要以项目来定规模、定方向,各行业、各领域的规划发展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投资项目上。同时,也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项目开发、策划、包装和推进的过程,努力争取**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相关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规划文本相配套、与规划目标相适应、与争取支持相吻合的“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四要加快工作进度。现在已经是3月底了,离规划报批,不到10个月时间。全县上下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紧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天的会议后,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尽快制定和实施具体工作方案,组建得力的工作班子,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县政府将“十二五”规划编制纳入到年度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县发改局要会同县委督查室,对各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和督查,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进度要求落实到位。五要形成工作合力。编制“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全县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县发改局的衔接,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县规划的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省和市里的规划。各部门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六要加大舆论宣传。“十二五”规划编制,是今年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请**报社和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积极关注,紧密结合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通过开设专版、专栏、专题,采取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准确、丰富、生动地宣传“十二五”规划相关情况,公开透明规划编制全过程,并引导广大居民围绕难点和热点问题发表意见,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创造良好条件,为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营造良好氛围。同志们,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对于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绘制出我县“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
提出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越发明显。互联网、新兴媒体、三网融合、数字出版等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并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确201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包括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要基本完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基本建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明确要完成的具体要求等。
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在政策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尤其是,明确将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称,除了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之外,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我国将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还表示,将推动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国有、民营企业上市。
将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鼓励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兴媒体,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与三网融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
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减缓的情况下,中国强劲的内需正成为市场焦点。据世界银行11月的《中国经济季报》预测,未来两年,中国国内消费的增速在8.5%以上,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在8%以上。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成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的头领。
11月初,商务部召开《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的中期专家论证会,这一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
内贸流通新定位
知情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当前《框架》仅是中期讨论稿,未来还会有很多修改和完善,但已经可以从中看到一些亮点。
《框架》在内贸规划指导思想中,首次出现了“强化内贸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表述。
流通是国民经济四大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流通即交换,它起到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作用。
流通业是国内贸易的具体承担者,它主要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物流配送业,以及拍卖、典当、租赁、会展等生产生活服务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丁俊发认为,当前流通业已经成为与工业、农业并列的基础产业。突出表现在,流通业是除农业以外容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超过制造业,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30%以上。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流通领域吸纳就业人数达8461.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10.9%。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表示,“十二五”期间要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大量农民进城就业的问题,流通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毋庸置疑。
“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地位表现在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上。”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说。在流通产业中,仅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四项,2007年的增加值占GDP比例为12.9%,虽然2008年以后的数据国家还没有公布,但洪涛预测,当前这一比例至少为13%,而未来五年会超过15%。
流通业提供了社会的消费环境,市场需求是通过流通反应的,需求什么生产什么,因此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起到先导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内贸流通受到各级政府的忽视,重视工业企业、轻视流通商业企业的观念比较普遍。
这种忽视,造成当前流通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流通成本高,2009年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比率为18.1%,而发达国家为10%左右;流通效率低,中国年商业流通资本周转为2~3次,而日本则为15~18次;流通速度慢,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库存占当前销售额的6.37%,美国、德国、日本在1990~1998年间只占1.14%~1.29%。
《框架》对于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地位的确认,有望改变社会对于流通业的认识,进而推动实践过程中大力促进内贸流通的发展。
规划缺失
《框架》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措施中,提到要尽快出台《商业网点条例》。业内解读,这部久违条例的加快推出,将为流通业统一、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带来曙光。
丁俊发说,虽然流通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但在政策制定上,从来没有制定过一个全国性的流通业发展规划。
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没有统一、长远的规划,流通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进而造成内贸流通的活力不足。
“北京中关村,不足一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着家乐福和沃尔玛两家大型超市,同时还有一个物美超市和一个超市发。”北京市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川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都看好这里的消费能力,争相建店,导致竞争过度,每家店都“吃不饱”。
同样也是在北京,靠近北六环的北安河地区却找不到一家像样的超市,周围的居民购物非常不方便。
李燕川表示,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城市商业发展规划的缺失。政府应该建立系统的商业网点规划,如果一家商业企业在繁华地区建店,就应该要求它在相对应的偏远社区建一家店,或者对需要扶持的社区,给予相应的补贴,这样就会改变商业发展不平衡以及恶性竞争带来的诸多浪费。
早在2004年,商务部就起草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2008年国务院法制办就多次修改的征求意见稿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然而,由于该条例横跨包括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建设部、规划委等多部门,难以协调各方利益,因此一直没有出台。
此次《框架》明确提出要尽快推动条例的出台,将产生比较积极的作用。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刘普合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商业和服务业不仅仅是市场化的问题,同时在基本生活方面,具有公共设施的性质。由于企业趋利的本性,都愿意集中在盈利空间大的地区发展,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政府必须有系统的规划和相应的扶持政策。
当前流通体系的发展严重不平衡,不仅仅表现在上述都市商业与社区商业和服务业的不平衡,刘普合认为,还表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以及城乡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他建议,政府应该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给予城市社区、中西部广大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流通业发展以必要的税收、地租和财政上的支持,促进流通体系的平衡发展。
《框架》涉及了部分对于“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使“全国有条件的乡镇,基本实现农家店全覆盖,行政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并提出优化国内贸易布局,重点建设东、中、西几大城市群市场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对记者表示,当前流通体系的建设规划固然重要,但还需要首先解决统计口径的问题。国家统计部门不掌握流通领域各个业态的具体数据,包括各类企业的数量、规模、分布和从业人员等等。
“对已有的东西没有认知,也无法对未来进行规划。”荆林波说。
《框架》也涉及到了这部分的内容,提出“改革内贸统计工作,设计新的内贸流通及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将电子商务发展纳入统计范围,建立市场信息制度。”
多头监管之困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曾在年初向媒体透露,“十二五”规划中,内贸将被放在更重要的地位,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依赖型”转变为“发展内外需双轮驱动型”将成为规划重要指导思想。
然而,当前内贸领域却一直是“九龙治水”的格局。
商务部主管大部分商品;国家发改委及其管理的国家粮食局,负责粮食、棉花、食用油和国家战略物资的收购、储备、流通、调控,并实施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工信部及其管理的国家烟草专卖局,承担盐业和国家储备盐行政管理、烟草制品生产流通专卖管理;农业部主管农作物种子流通,参与化肥、农药的市场管理,拟定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规划并实施,等等。
与此同时,对市场监控也常常是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商务部、卫生部齐头并进。
管商品的,不管市场;管市场的,不管价格;管生活资料的,不管生产资料。“最大问题就是国内市场没有统一的管理。”黄国雄说。
同时,流通成本90%是物流成本,流通时间中物流占95%,但是在物流配送方面,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各运输方式自成体系。
北京德利得物流公司运营总监恽绵对记者表示,当公司的货物交给航空公司或者铁路后,就掉入了“黑洞”,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查询货物的抵达时间和状态,增加了大量的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