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小学教育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的必要性

第1篇:小学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教育科研;根本任务;必要性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关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在相关的学术论著中有很多种表述,但无论哪一种概念表述,其核心内涵都是:“教育科研是一种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则是揭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 滢.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4-10-23.

第2篇:小学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必要性;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常常将教学的重心放在课堂上,疲于教授课本上的固定知识点,往往在课堂上用了很多时间去解释和阐述相关内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多是被动的接受,长此以往,收效甚微。有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就好,但是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他们中很多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步伐,难以在课堂上完全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所以开展课前预习,让他们提前接触和了解课本知识十分有必要。

首先,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本,做好课前预习,可以减轻课堂上理解知识的压力。任课老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也可以更加的清晰明了,有重点有主次地将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予以解答,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对于那些易懂的知识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蜻蜓点水般的进行解释就可以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就可以集中在讲解课本重难点知识上,同时可以更多地安排在辅导学生的内容上,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学习兴趣很重要,课前预习可以让他们提前感受课本知识,对课本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对自己不懂或者认为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这样有预期有目的地听老师的讲解,不但可以更深刻地掌握课本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当老师们在课堂上对他们预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解答或者对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产生共鸣时,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预习的成就,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当低年级学生感受到了课前预习的乐趣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到课前预习当中去,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另外,课前预习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课前预习可以让他们明白积极探索语文课本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课前预习,可以使得他们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肯定课前预习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前预习的同时,对于如何开展课前预习以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适宜的预习计划。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们不论是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都相对缺乏系统的塑造和培养,教师应当顺势而为,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制定预习计划,只要给他们树立了这样的好的学习观念和预习习惯,就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去开展课前预习。

二是要循序渐进。在对小学生进行引导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针对不同的科目循序渐进地开展。比如小学语文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性课程,是最需要开展课前预习的首要科目。如果一次性让每位同学对每一门科目都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无法进行课前预习安排计划,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能力还不强,不可能做到每一门科目都能够开展下来,也不可能达到课前预习的最大效果。

三是要坚持不懈。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以及教师的教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开展课前预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需要长期以往地坚持下去。可能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波折,也会有一些同学对预习产生厌倦的情绪,但是从老师、家长、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不能因为某些小问题,小困难就影响了课前预习的开展,反之应该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地去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当中去,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展课前预习对于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说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开展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去预习,避免走一些弯路、错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前预习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对于现代小学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指导的策略[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09)

[2]李超.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强调预习[J].中华少年,2015(09)

[3]丁华娟.有效预习助推高效课堂的生成――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有效性的问题[J].新课程(小学).2013(12)

[4]车生龙.有效预习策略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04)

第3篇:小学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由记忆型转化为理解型在见习前,多数学生对于答题都是背课本上的答案,甚至一字不漏的背,比如:判断游戏环境的创设应该做到玩具材料越丰富越好是否正确。多数学生会照课本回答,不是的,问及原因时,不能用教育学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访谈时,学生们普遍认为,原本对记忆型的一些教育学知识就没什么感受,多数知识都是考前强制记住的。

见习后对于同样的问题进行提问时,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原有的知识水平适当增加玩具数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一个游戏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幼儿有没有兴趣和积极参与。如果材料很多,幼儿还是没兴趣,那表示多的材料只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所以要适量。

2影响见习效果的客体因素分析

2.1教育见习的有效时间(游戏活动次数)

教育见习中职生游戏活动的次数是影响见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对见习期间明确要求完成一个游戏活动。从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同学游戏活动顺利完成的都经过了活动前的预演和在幼儿园的反复尝试。如一位学生谈到:“这五天的见习学习,我发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是有难度的。在见习前一天问带队老师:我该准备什么样的游戏活动,类似这样那样的活动能不能在幼儿园进行等等问题,都是提出的建议是找几个同学试教一次。

在幼儿园第一次进行游戏活动的时候,不知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引导幼儿的活动,以失败告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认真观察指导老师的游戏活动。通过指导老师的协助,我们从书本上仔细查阅相关知识进行活动准备,进行第二次的游戏活动,最终游戏活动顺利完成。我相信通过一次次的实践训练积累经验,真正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达到质的变化,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同时,在见习期间,幼儿园指导教师谈到:“见习学生都能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见习目的明确,工作态度认真,积极配合老师开展教学活动,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对幼儿有爱心,与同伴合作团结,较好完成见习任务;主动接近幼儿进行沟通,积极环境布置日常工作,用心观察指导教师的教育活动,认真填写观察记录;游戏活动过程中,准备充分,教态自然,语言表达清晰。唯一欠缺的就是游戏活动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建议在校期间的理论课是将理论和实践试教课结合起来,多一些实践经验。”

2.2教育见习指导教师

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分为见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和师范学校的带队教师。一位见习生提到见习指导教师是这样描述的:“通过这次见习,我得到了一个将理论和实践全面结合的锻炼机会,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去管理班级,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准备游戏活动,更懂得了如何去爱幼儿、观察幼儿以及和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更深刻的领悟到,除了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细心、耐心、恒心、爱心。”

第4篇:小学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一、加强小学语文课堂课内外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很多小学生由于受到地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各种因素的牵掣,难以适应新知识涌现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效率现状令人担忧:

(1)教师习惯将课内的知识作为唯一的重点来强调,以教科书和试卷的内容作为课堂授课重点,重复、单调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也就难以提起读书的兴趣。如《悯农》一诗,很多教师讲到诗含义的时候,基本都会强调农民伯伯很辛苦,每一颗大米都凝结农民伯伯辛苦的汗水,我们都不应该浪费。笔者认为这个思路无可厚非,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实例分析,因此显得呆板。如果此诗讲解的时候能够结合地震灾区、洪水灾区和非洲难民区等课外生活实例,强调粮食的重要性,则能够使得诗的意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学生家长教育思想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学生课内外知识概念的理解方面过于狭窄,很多家长会认为课内的知识就是能够让自己孩子考试满分的知识,而课外的知识则是优秀作文书、习题等。而能够扩展孩子视野的经典,被认为是“闲书”,鲜有愿意让孩子接触的。再加上学校的教师在家长面前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家长在教育思想方面形成严重的误区。

(3)学校没有全面发挥图书馆等的应有功能,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图书馆等只是课外休闲的地方,而没有认识到这些其实是课内教程不可或缺的补充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将小学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融合,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通过课堂内外融合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方法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出击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渗透课外知识。《赶海》一文讲的是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的情景。教师在让学生掌握识别生字的方法之余,还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的实际理解“东逃西窜”“大螯”“武将”等词语的意思,结合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浪花、沙滩、螃蟹等,让学生在视觉角度上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同时学习体会“赶海”的乐趣,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而在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大自然的美丽之余,影响大自然的一个严峻因素——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也应该成为授课的一个侧重点进行讲解。从日常生活污染到其他污染,让学生了解保护自然的真正意义和方法。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接受一些诗句、格言、诗歌等的课外知识,而不能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教师要尽快摆脱固步自封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课内知识转变成主动结合课外知识、积极思考的角色,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了,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效率。

2.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相比于学校教育而言,虽然处于次要地位,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起到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的。对多个不同家庭教育背景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对孩子具有不同学习要求的家庭教育,其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笔者建议要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涉猎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一方面,在家长会上或者进行家访的时候,教师不要过分表扬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要结合每个学生课内外的综合知识学习情况,重点对家长说明课外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多买有益的课外书籍给自己的孩子阅读。另一方面,对家长们解释何为课外知识。据了解,很多家长都认为课外书籍就是各种优秀的习题、作文选和练习册等,这样只会给学生增添学习负担,让学生曲解课外知识的含义。在这一点上,教师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列举一些课外书籍、影像作品等的名称,建议家长们适当购买给自己的孩子学习,以刺激孩子学习课外知识和理解课内知识的积极性。

3.利用学校各种学习条件,拓展课外知识学习的范围

第5篇:小学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景教学

由于体育对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如果不培养学生相关的体育兴趣,很可能就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进行自主活动时往往能表现出比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更大的热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于单调的课堂教学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应适当的渗透情景教学因素,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是情景模拟的活动一定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一个好的叙事情节并在其中适当加入课堂所应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自由的发挥,并在活动结束后提交自己的活动成果作为对学习效果的检验。

二、设定适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的阶段,并且对童话和故事有着特别强烈的兴趣,经常想象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并将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征,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引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学生们经常会对内容枯燥的排列队形的课程感到厌烦,认为这种课程比较无聊。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就“小白兔参军”的故事进行一定的设计利用,主要描述“小白兔去参军,来到森林部队却不知道站哪里。原来森林部队要分红、黄、蓝、绿军种,眼看部队马上就要出发,小白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红、黄、蓝以及绿色的粉笔在地上做好相应的标记,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颜色快速集合。通过多次的练习,不仅能会提升学生对于队形整理的兴趣,也能间接地带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三、通过情景的吸引提升学习效率

小学体育教育主要是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身体训练作为基础,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相应的体育运动技能和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大多都会认为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是最终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结果,因此往往忽视了小学体育教育的实质和内涵。小学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个人日后的发展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立定跳远课程上,许多教师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遵循“预备―摆―蹬―跳”的立定跳远的一系列步骤。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使许多学生对相应的课程心生抗拒,更遑论掌握技能的扎实程度了。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将“青蛙王国的一天”的相关故事情节予以一定的利用,让学生通过对青蛙跳跃习惯的观察获得相应的收获,并运用废纸将相应的动作步骤叠制出来,再进行互相比较、交流。

四、在情境中添加适当的游戏,做到学娱结合

事实上,小学体育学科既没有数学、语文以及外语等学科的压力和紧张感,又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将心中的情绪予以一定程度的释放,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积极影响。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适当的放松。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在情境中添加适当的游戏,做到学娱结合,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在体育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而通过这种乐趣又可以收获新的知识,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快乐的学习会使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武术“太极拳”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影视剧,如《太极宗师》《太极张三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演练一遍相关的动作,并在影视剧中找出相应的片段供学生学习和模仿,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投入到相关的学习中,做到学习和娱乐的结合。

五、在情景的设计中蕴涵时展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体育教育不仅要肩负起相应的教学职责,还要对学生人生观的培育起到一个积极地影响作用。小学体育教育在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过程中,一定要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脚步,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在情景设计中添加相应的时展因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可以将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情景进行设计和引入。学生们可以自由分成小组,并设定一定的比赛项目,在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中促进对体育知识的学习,通过各类运动的激烈角逐体现出体育精神应有的魅力。教师也可以将我国航天员的运动和训练项目进行适当引入,使学生们置身于航天员的情景当中,通过新奇事物的新鲜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树立和正确人生观的培育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6篇:小学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大学 体育教师 一专多能 必要性

大学是由教师、职工和学生及其他的职能部门组成的教育机构,因此大学教育既需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又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时展要求大学体育教师不仅需具备精通的专业知识,而且需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这对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结合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教师素质结构及社会活动对大学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等现状,本文主要对大学体育教师一专多能的必要性进行探究,以期能提升大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一、时展对大学体育教师的需要

一专多能的人才也被称作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具备本职的业务专长,而且要求具备其他行业的业务技能,一专多能已成大学体育教师的发展新模式。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师不仅应具备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能力,还应具备体育教学与科研、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和体育管理工作等多种能力,并通过其不断向知识和学者型方向的发展,最终达到适应学生、学校和社会对大学体育教师要求的目的[1]。

例如:即使是在同一个大学,不同的体育班的教学效果也会大不相同,究其原因是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不同。大学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术科能力,以及体育教师掌握积累的资料、语言文字表达以及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对大学生接受体育知识产生影响。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能力不但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教学手段的实施力度产生影响。

二、课程设置对大学体育教师的要求

大学公共体育课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实践课和理论课两种类型。其中实践课开设田径、球类、游泳等内容,理论课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以及从事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裁判与观赏[2]。因此大学体育教师不仅需掌握体育实践课的知识和技能,还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业务水平,从而有效掌握体育的教学规律及理论课的教学技巧。

例如:武术课程的教学,不仅是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武术动作,还需要教师在示范武术动作时对武术动作进行理论讲解,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但要求大学体育教师拥有体育术科技能,而且要求体育教师应掌握积累资料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以及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等基本功,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的目的。

三、大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的需求

大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与教育理念、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教学策略等[3]。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均出现与社会发展不符等现象。为了适应并符合大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的需求,教师团队需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相关要求。例如: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学体育教师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不但导致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与陈旧的局面形成,而且导致重教轻研、业务水平停滞、教学方法陈旧等情况出现。因此,大学体育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技能素质,而且应该具备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目的。

四、社会活动对大学体育教师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大学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通常会身兼教师和教练两职位[3]。教练工作不但对体育教师在本专业特长具有相关要求,而且对体育教师能担任某种兴起的新兴运动项目的训练工作提出要求,所以大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体育术科方面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例如:北京市某高校的健美操比赛参加的11个参赛队中,无一名健美操教练是受过健美操专业教育的。因为带出一支优秀的健美操运动队不仅需要懂得体操技能,还需要懂得音乐、舞蹈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所以要求教练不仅需要具备健美操方面的技术水平和运动经历,而且需要教练员的专业知识深且专业面广。因此,要求大学体育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专业方面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实现一专多能,达到实现凭借丰富而有深度的体育知识传授于人并且融入社会的目的。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完成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而且需要承担训练工作等相关社会活动。在大学体育实际教学中,强调体育教师需要具备体育术科知识以及多样化、全面性的技能。因此,大学体育教师“一专多能”对符合时展、课程设置、自身素质发展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要求而言均具有必要型,能够有效实现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运鹏.大学体育教师如何上好体育理论课[J].体育教育,2014,5(05):84.

第7篇:小学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每个学生的一生。从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去看,心理素质是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中心,其中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思想基础,而学生本体的思想品德的进展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是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明白做人的真谛,掌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本领的。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学生成长为跨世纪人才的关键。从德育的角度讲,健康的心理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学生逐渐成熟的自我意识在品德发展中起着定向、决策和调节的作用。

    目前,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仍是薄弱点,对下一代的教育再也不能头疼医头,就事论事,而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去认真落实。当然,客观地说,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各种社会思想的冲击日益增多,有些事情成人尚难以接受,更何况小学生。如电视录像、广告、图书,其中充满了欺骗、酗酒、凶杀、战争、堕落等不该让孩子知道的内容,却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这些现象虽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采取了强硬的制裁措施,但潜在的影响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得了。再从我们主观去看,在学校里教师对培养健全人格的素质教育又缺乏足够的重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成了鉴别教育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势必出现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正面引导,全面发展的思想倾向。长此以往,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受到影响,我们的教育必然会出现滑坡。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除了敦促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净化社会环境外,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彻底清除应试教育给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样教师就应站在时代的高峰,更亲观念,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对他人的态度的判断,首先是看他表现的情感,而不是看他的谈话内容。同理,学生是否接受老师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首先看老师是否真心实意,而不是听他讲道理,如果学生体验到老师可亲可信,那么老师讲的道理就具有吸引力,即:“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如《小学美术教学指导纲要》在教学目标一节中指出:“(要)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受到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爱生活的教育。”如何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科的特点,以真挚饱满的情感,以熏陶渲染等手段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与人共欢,与国同庆,同仇敌忾等情感体验,打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总之,学校应把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去抓,并下功夫抓好,以达到预防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目的,而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关键,是增强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第8篇:小学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

如果把工科高校看作成一个制造业,那我们的产品就是学生,而高校的用户就是企业,高校的服务宗旨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了解企业对高校输出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什么类型的,这是高校办学首先必须清楚的。现在企业对刚毕业的本科生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三方面:(1)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这是企业对大学生不满意最突出的问题;(2)在工作中表现出,专业知识积累的欠缺;(3)眼高手低,不想能为企业做多大贡献,只想到企业能拿多少报酬。企业需要的人才是:(1)遵纪守法,对企业有起码的认同感和忠诚度;(2)有真才实学,而不是仅仅空有一张文凭;(3)踏实肯干,不好高骛远,在企业中能够耐得住苦闷、寂寞和辛苦;(4)愿意从最艰苦的一线工作做起,既能做小事,又能成就大事;(5)有勇气承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遇到困难不退缩、不逃避,能够全力以赴工作;(6)具有主动学习和与他人沟通能力;(7)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这些信息只有用人企业那里得到才是最真实、最准确的。

很多行业的新标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都是先在企业中发展和普及的。某985大学机械学部的现用课件中引用了国家标准《形状和位置公差》GB/T1182—1996,这个标准早在2008年已经废止,被GB/T1182—2008所代替,而且标准名也改为《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用过期的行业标准来教学岂不是误人子弟,这些低级的错误在机械类企业是不会出现的。以换热器为例,这些年来发展得非常迅速,换热能力在不断增加,从原来的光管发展到表面渗铝,到翅片管,到波纹管,到螺旋椭圆截面管,从弓形直折流板到螺旋折流析到无折流板。现新研发的高效节能换热器产品——螺旋椭圆截面无折流板换热器,它的传热系数是光管有折流板换热器的5倍,现已在部分企业中应用。而许多高校图书馆内的换热器类设备基本还是光管弓形直折流板那种。再有例如有的高校实习场,所用电焊机有的还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效率低、质量差,教材以手工电弧焊为主,没有加入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教学内容,而在当今的制造企业,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以其效率高,质量好,操作灵活,已被广泛应用,而且有逐渐取代手工电弧焊的趋势。这就说明我国工科类高校在新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已落后于同行业企业,现多数高校在这些方面处于信息闭塞状态,应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得以弥补。

现代企业要求高校输出动手能力强,和行业零距离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这样高校内的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相比较而言,企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全面,更注重实际。学生在企业接收实习,可以得到真实的厂规厂纪及安全知识培训,然后,在整个实习期间安排从设计,技术,车间生产,质量,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真刀真枪地参与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身入车间班组,和工人师傅零距离接触,可与工程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技术问题,有机会得到行业专家的当面指导,真正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企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毕业就业时对社会、对行业、对企业不再陌生,学生有信心,也有能力胜任企业岗位。通过毕业后的信息反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企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第9篇:小学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文/沈建良

摘?要:德育课教学中积极的、良好的情感教育能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本文提出,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手段的运用,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技工院校德育课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德育课?情感教育?尊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知识的感知、联想、理解、运用等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无时不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就像一个物体会承受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情感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大作用,其两面性主要表现于:积极的情感能够营造良好的认知氛围,强化感性认知,巩固认知效果;消极的情感会降低人们的“智商”,即削弱人们的感知水平。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感情的积极作用,触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教育要求教师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进行教学,这是促进教学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过程。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师生课内外沟通的重要纽带。技工院校德育课情感教育包括:爱、尊重和赏识等方面。实践证明:在实施技工院校德育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真正把握好这几个方面的内涵,就能切实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真正实现育人功能的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

一、技工院校德育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普高热的升温,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加上技工院校“先天不足”, 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招生比中职学校更困难。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没被普高录取,甚至有的连中职也进不了的学生,这些人在初中时段很大部分就是被“遗忘”的人或是“多余的人”。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却自尊性强,又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自暴自弃;厌学、成绩偏差,组织纪律松懈,道德规范相对薄弱。但是,他们都处在生理的青春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如何引导技工院校的学生分清是非,认清方向,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人的认知和职业素养都是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技工院校的德育课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开启学生心灵情感,培养积极、健康和向上的良好心理过程。那么,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德育课效果,提高课堂的活性,真正实现育人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技工院校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关键。

情感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爱”。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情感教育是“爱”的教育。情感教育的“爱”包含了“尊重和赏识”,因为技工院校学生在初中时期,这类“爱”的教育的甘霖很难降临到他们的身上。他们渴望“爱”的阳光,期待“尊重、赏识和信任”。因而,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广大学生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被赏识和信任。这就需要德育课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更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实现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效果。基于此,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学生对平等、自由、关怀的渴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从调整教学内容、变革组织形式、优化育人环境、实施过程评价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德育课堂,确保德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从而找到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模式,最终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中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时时关注,充分感受到关怀、尊重、平等与赏识,从而转化为内在的行动,深切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快乐,其产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德育课上活,修炼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最终实现德育课的教育目标。

二、技工院校德育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乏味、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缺乏激情、学生上课睡觉,这是当前技工院校德育的普遍现象。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管教而忽略了“道”,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缺乏体验和关注,这种非情感化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德育课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个性品行,从而转化为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巨大动力。

技工院校学生绝大多数经历过中考的失败。他们一直处于“后进生”的层次,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是通病;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思进取是常见的现象,这些都让教师们很不省心,因而常遭到人们的白眼或冷遇。时间久了,使他们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进技工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多半是父母的意愿,是父母“逼”着来的;其次是因同班同学几乎都上了高中段学校,如果不进学校,就得干活,于是也就跟着进来再混几年。可是学习“力不从心”让他们找不到自信,看不见成功的希望。且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而又多逆反心理,两种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情感就出现偏差。加上技工院校学生中的家庭多数父母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就业层次相对较低,做父母的不懂也不善于或没时间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其间还有一些来自“单亲家庭”,他们不是缺失父爱就是缺少母爱。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逆反心理或自卑感较一般学生强。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人心向上”是常理,他们同样期待被关注、被尊重、被关爱、被表扬、被赏识,十分希望在技工院校这个新的环境里找回曾经缺失的爱,找回自信心和一个新的自我,以展现新的风采。德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说过:“人生活在希望之中,一个希望破灭,会有新的希望产生。”进入技工院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新的希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看到新的希望,并鼓励他们实现新希望的勇气和信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并贴合学生的情感特点,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功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和教育,找准学生深层情感的“切入点”,肯定能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阳光健康地成长。

技工院校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好交流,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以所用的教材为“切入点”,挖掘教材潜在的快乐因素,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德育导行。德育教材处处渗透着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所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思想上必须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增强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尚,从而憧憬美好的理想和远大抱负,以朝气蓬勃、旺盛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实习与生活中去。有人说:成功的教师要善于掀动人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最积极向上的,真诚善良的激流。使即使有很多缺点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被感染,不由自主地萌生出否定自己的错误,否定自己不良行为的愿望。所以,情感教育需要教师把握教育艺术,巧抓教育契机,找到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即找准学生深层情感的“切入点”。

三、技工院校德育课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情感教育是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的金钥匙。首先,情感教育的关键是“爱”。古语说得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与信任,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才会乐意听你的课。一旦教师自身处于情感冷漠状态,那么学生就会感受到“情感壁垒”,不能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此时,学生就会因为“不亲近”而“不信任”,难以与教师产生同频共振。而如果教师此番“苦口婆心”,学生往往会不领情。相反,如果教师自身情感丰富,并“以情动人”,就能征服学生。此时双方的教育过程就成为一种平等的、愉快的情感交流过程,真正达到感化育人的作用。

其次,情感教育中还应懂得“尊重”,重视“平等”教育,善于“躬下身”来与学生谈话和交流,课堂批评教育要注意场合,把握言辞分寸,决不允许讽刺挖苦学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与快乐,从而学会并懂得如何尊重别人的道理,并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第三,情感教育要求教师重视鼓励,赏识教育手段的运用。现代教育就是赏识教育,教学中要多看到或发掘学生身上闪光点,多用赏识的眼光和言辞,如课堂提问或教学生板演时要多用鼓励话,如“你行,我相信你!”“你的黑板字很漂亮!”等,善于赏识学生的每一滴细小的进步,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从中让学生受到鼓舞并树立信心。著名教育家周弘有一次让自己的盲女周婷做了10道数学题,结果只做对了1道。周教育家非但没有指责,而是发自肺腑地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1道,爸爸在你这么小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婷婷听了高兴极了,越累越爱做数学题,结果在升初中考试时,数学考了99分,这就是赏识的魅力。情感教育要努力让学生生活在“你行”的世界里,从而树立起“我能行”,“今天我必须成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信念!

学生就像教师的影子,像教师的模仿者。所以在实施情感教育时,教师必须“正己身”,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情感触动情感,用心灵触动心灵。因此,教师要不断倒逼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还要和学生一起共同体会,欣赏教学中的美,感受德育课中渗透的人文精神。发挥好“榜样”的功能,以“情”生“情”,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德育课教育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