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书范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书

第1篇: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书范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重视创业教育的院校越来越多,但从社会需求和总体形势来看,重视和普及程度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

1、创业教育起步晚,重视不够。

我国创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2年4月教育部才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而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创业教育,1919年,美国在大学开始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据调查,我国107所211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

2、开办创业教育的高校开课类型单一,且以选修课为主。

多数院校开设了创业导论性的课程,创业教育以入门知识为主。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他们面向本科生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必修课有三门,即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实务。选修课则有五门,即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

3、知行不一。

有创业教育计划但不知道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观念和行动的巨大反差,缺乏教材、认知和定位的差异、师资力量缺乏、实践机会少。创业教育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因此,对一般的学校来讲,创业教育还是喊的多,做的少,要真正纳入教学还需时日。

4、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存在问题,创业教育并没有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国外高校承担创业课程除了有专任教师教授课程,企业家、公司管理人员等兼职教师传授实践。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热门课程《创业管理》,由2位教师授课,一位是专职教授,另一位是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授,有的课程甚至会有3位甚至更多的客座教授授课。而我们的教师多是半路出家经过一般培训后就直接上课,且具体实践差。

(二)大学生创业的意识现状

1.对创业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和理性认识。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既可以是高技术创业,也可以是低技术或无技术创业;既可以是创办中、小企业,也可以是个体户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62.49%的人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开创一份事业,22.55%的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开办公司或企业,只有9.02%的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开发前沿的科技项目,5.94%的人选择了其他。这说明大学生对创业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调查显示,有38.67%的大学生赞同在校期间创业,45.8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要因人而异,12.30%的大学生反对在校期间创业。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业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都选择创业,这表明大学生创业心理逐渐趋向理性。

2.创业兴趣比较高,实际创业少。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几年创业教育已逐步渗入到学生就业观当中,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了变化,对创业比较感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持积极态度,创业意识强,81.25%的学生知道创业,对国关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有较深的了解,76.64%的大学生有创业意向。37.50%的学生在大学中尝试创业或正在计划创业。但实际已经进行创业的仅为4.55%.

(三)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学而优则仕”,所以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总是异常火暴,有些地区参加考试的人数多于录用人数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此外,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创业各项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并不考虑支持子女创业。而观念上的制约因素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意愿低。

二、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和经验,其中资金不足占30.82%、经验不够占30.38%,两项之和为61.2%。

(一)创业经验不足

1、创业方向把握不准。

大学生对市场的调查了解不够,对各个行业的动态发展及商业信息把握不准,不能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创业行情进行理性的风险分析,从而找到合适的自我创业方向,于是就可能导致创业者对于一些热门行业盲目跟从。

2、缺乏对创业相关知识政策了解。

如注册、贷款、办理各种工商手续、相关的法律常识、创业方式和技巧、首次创业所需的条件及各类注意事项及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这些基本常识的缺乏加大了大学生创业的困难程度,甚至有可能由于中间的某个环节没有做好而导致首次创业的失败。

3、创业面窄,方式单一。

创业者多选择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大多属于高科技领域,例如: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而对餐饮,书报等生活类的行业涉及较少。而这些行业恰恰具备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优势。在首次创业的毕业生中,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对风险的考虑,很多人选择了合伙创业;在选择合伙人的过程中,很多人选择了自己的朋友、同学等进行创业。而这些合作者的知识结构、经验等各方面与其相似,创业合作者之间缺乏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在决策中容易出现偏差。

(二)资金问题

国内权威大学生就业调查机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主要撰写方麦克思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2008届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资金82%来自于个人和家庭的资金。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目前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很大的瓶颈就在于资金缺乏。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毕业生有好的创业计划,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因而迟迟不能展开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也不乏有一些已经创业,但由于创业过程中缺乏资金而导致抗风险能力减弱,竞争力不强,最终导致创业失败的例子。大学生创业表现在资金方面的困难不仅在于资金的获取,也在于资金的使用上。学生创业吸引投资存在着三个误区。首先是急于得到资金,为得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其次,在接受风险投资的时候,即便投资人不能提供增值和指导,仍无奈与其捆绑在一起。第三,对风险投资不适当的使用。而这些误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创业者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信用,从而也影响到后续融资的可行性和价值评估。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的途径

在“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指出,中国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30%,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评奖,每年都有80—100个创业方案获奖,但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却很少,而在国外,46%成功的科技企业是来自MIT(麻省理工)的创业大赛。针对此情况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来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

(一)培养创业意识。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下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不高,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主体自觉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个体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心理成分。在本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意识,是创业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动力因素。

1、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创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具体途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一种鲜明生动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可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进行创业的专题实践活动,积极进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诸如: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机构,完善创业管理体制,激励学生将业余时间投入到创业活动中来。同时要多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大力开展类似创业设计大赛等为主要形式的创业系列活动,合理利用科研资源拓展大学生创业领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也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创业教学研一体化。

2、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人的创业作为和成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古往今来,创业成功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品质:自信,乐观,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意志坚定,不怕挫折,心理素质好等。各行各业的创业成功者是大学生学习的活教材,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大学生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创业的成功经历,会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明确创业目标,激发创业热情,树立创业志,给大学生创业者以莫大的启示和感染。

3、建设有利于创业的外周环境。

学校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板报、校内网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创业的重要意义,宣传创业的经验,宣传成功创业的典型,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弘扬创业精神,在校园形成讲创业、想创业、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校园舆论氛围,引导形成鼓励创新、开拓进取、宽容失败、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二)培养创业心理素质

创业是富有挑战性,存在风险的,因此要求创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与人固有良好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联系,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

1、完善学生创业人格

自卑、自我意识不清晰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也是创业心理素质中最薄弱的部分。面对创业就业压力,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迷茫和对自身素质的否定。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创业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此外,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让学生学会通过心理咨询促使自我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创业人格的完善。

2、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气氛,培养浓厚的学习风气和学术风气,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大学生在充实的校园生活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高雅、广泛的兴趣爱好,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学会以适当的方式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适内心平衡,自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在感受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完善创业知识

1、通过书籍、网络媒体资讯等完善创业知识。

大学课堂开设的专业课所提供的知识不仅仅是就业的基础知识,也提供了认知创业市场的知识;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海量知识与资讯的数据库,能带给你的不仅仅有可供未来创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也还有可扩展创业人格与意志的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人文知识。网络媒体资讯如《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中国策划网》、《中华策划网》、《阿甘创业加盟网》等都可以获得关于创业的各方面知识。

第2篇: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模式,特色教学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次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约66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大的考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也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这和我们对于高等教育的定位有关。我国的高等教育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都是从计划经济脱胎而来,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给国家提供了大量符合国家要求的人才。从现在的趋势看来,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专一提供专业人才,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必然会加深“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一)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1、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等重大项目。并对今后五到十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

2、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以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为支撑,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

(二)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1、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我国要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目标,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努力使大批高素质人才能够及时进入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2、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我们要从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带着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尽最大努力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愿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舞台,最大程度地帮助毕业生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3、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同和选择。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都难以就业,就不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影响高校的稳定。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一所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性质及教学模式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性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模式现状

1、现阶段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三种模式

(1)第一种模式。该模式主张开发课程模块,缺什么补什么。按照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课程,属于问题式教学。(2)第二种模式。开设一门课程。各年级学生均可选择,名称叫“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自我探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训练、就业形势与政策等等。(3)第三种模式。结合社会需求和大学生成长阶段开设两门课,分别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和“大学生求职技巧”,前者针对大一学生,后者针对大三或者大四学生。

2、存在着几类不良倾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自我定位,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提升自身在就业大市场的竞争能力。但在某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良倾向。

(1)急功近利型。一些高校大量聘请专职、兼职讲师,灌输给学生面试技巧,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力度不够。从而使学生的就业指导课过于技巧化,尽管能暂时提高学生在面试时的能力,但从长远来看,并未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设计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2)随波逐流型。随时根据市场需要调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顾师资能力限制和自身学科积淀。考虑市场需要是必须的,但自身特色更不容忽视,因为,市场永远是变化的,而高校自身的特色是需要沉淀的,这包括自身的学科、课程、教学的特色的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是应该以自身特色的不变而应市场需求的万变。

(3)深度缺乏型。就业指导只有针对性,而无长远性。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预备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学生面对社会已非常明确提供的就业机会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在少数几种职业中做出选择,无所适从。指导教师在课程设置上不专业,不合理,填鸭灌输方式,学生接受知识目的不明确,接受无兴趣。应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缺乏深度、广度和针对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造成目前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之一。

三、优化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

(一)、整合校内外资源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并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进行全程的指导规划,在围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各方面资源力量,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地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基地是大学生开展就业学习和实践的基地,是开展就业教育、就业实习,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实践平台。基地包括如下功能:(1)教育功能:宣传国家、省(市)、高校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各种信息;普及大学生创新就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2)培训功能:整合校内外各方优势资源,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大赛、沙龙等方式,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群体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3)实训功能: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所组成的各类创业团队,以创业项目组织模拟运营,开展创业实训,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积累就业创业经验,为真正的创业活动奠定基础。(4)辐射功能:通过广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吸收其他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搭建就业、创业教育共享平台,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开展。

2、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

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同时加快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尽可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积极创造条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并努力帮助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

(二)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针对学生不同在校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全程指导,使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成为既分层次又有联系的有机整体,体现出职业指导教育针对性、实用性、层次性、关联性、系统性的特点。

1、第一学期。(1)主要介绍职业理想,明确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2)介绍专业特点及发展前景;介绍所学课程、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等。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对人的特殊要求(知彼)。结合所学专业及个人的价值观、兴趣、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3)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活的重要性。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2、第二学期。(1)人际沟通能力训练,理解沟通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沟通意识,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2)团队合作意识训练,了解团队在现代职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团队精神,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合作能力。(3)服务意识训练,理解服务意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体验服务意识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

3、第三学期。(1)责任意识训练。理解工作责任感对职业活动的重要作用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工作责任意识,养成尽职尽责的职业作用。(2)规范意识训练。理解建立规范的重要意义、作用及遵守规范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规范意识,养成做事严谨的良好职业作风。(3)质量意识训练。树立质量意识,了解树立质量意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体验树立质量意识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

4、第四学期。(1)相关职业的基本状况及社会发展趋势、热门行业、企业、职业。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职位等。熟悉上海市主要行业、企业、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学会了解求职信息(途径)、用人趋势、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用人要求等,完善个人职业(大学)生涯规划。(2)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准入制度、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及从业人员资格要求等。了解资格证书、职业准入制度,树立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并重的意识,提高求职竞争力。

5、第五学期。让学生掌握求职途径,制定求职计划,个人形象设计,撰写求职简历,体验求职面试,初涉职场从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完善个人职业形象,提高求职能力和竞争力,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场环境。

6、第六学期。个人创业条件分析,市场调研和分析如何理财撰写创业计划书。进行创业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方针、政策和形势,了解劳动关系与个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劳动法律、法规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劳动权益的意识。

(三)探索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1、学生职业生涯观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结束整个期间,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因此,就业指导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指导毕业生如何找工作,而要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潜能、重视自我发展,和大学生理想相结合,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相结合。

2、坚持高校自身特色指导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自身将强化自身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机构,未来大学的定位是建立在自身特色之上的。这包括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及其关联结构。特色,将是社会和学生对一个高校的认可方式,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生存之道,尤其对处于后发阶段的民办大学。国际上,知名的大学大都是私立的,也因其有灵活而坚持特色的指导方针,兼容并蓄而独立的办学精神。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和模式上,强化学校特色,也是就业指导课的一个出发点。特色体现如下两方面:(1)地域特色(2)专业特色。

3、坚持案例式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师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主要形式,其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坚持以案例式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案例选择同样应该坚持体现学校学科特色,课程特色,并根据社会和企业需要而定。其核心为坚持学校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品牌内涵,长期坚持品牌积淀。

4、创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接与整合的模式

(1)校企合作。就是高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联合在大学毕业生校内外就业市场上建立的促进就毕业生业的一种就业模式。(2)校行合作。是以高校与各个行业的行业协会联合为举措的一种毕业生就业模式。(3)校地合作。高校与高校所在的地方人才市场的联合,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促使外地企业找到该区域内的高校并与之订立接收毕业生的协议。

校企、校行、校地合作三个模式的层级关系明显。高校仅仅和企业建立联系具有局限性,只能小范围解决个别毕业生就业;高校与行业协会的结合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的信息,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但仍然的有一定的局限性;相较之下校地结合是实现更大范围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模式。

5、将“三讲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

“三讲式”教学模式是指就业指导课教学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和学生需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1)教师讲一节: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教师讲一节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在这一课中的主要作用是教会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的学习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就业观。(2)学生讲一节:注重实践活动锻炼,深化职场体验。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从课内走上讲台,从课外走入社会,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认知、角色扮演、观摩招聘、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实习实践等活动,增强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专家讲一节:注重求职技巧指导。强化学生应聘技能。专家讲一节.是指在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各种社会资源引进课堂,纳入教学体系,从而弥补教师水平、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6、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

“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将会给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课带来如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拓展自我”转变;教学内容由“政策法规讲授”向“广泛的职业素质训练”转变;教学核心由“以教师为核心”向“以学生为核心”转变;教学方式由“呆板课堂讲授”向“多种方法并用”转变:教学重点由“注重课程本身”向“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转变。“体验式”教学优势体现在:(1)更具针对性(2)更具效应性(3)更具有人文性(4)更具有灵活性

在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引导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指导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化解就业压力,切实将人力资本转化为人才资本的重要举措,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的成才、成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小凤周光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人文社会研究2010.7

[2]于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国家就业政策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

[3]许珂王楠《当前大学生思想现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科教文汇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