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农业遇到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38-03
Discussion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Wisdom Agriculture
DONG Miao HUANG Rong-rong ZHENG Yong ZHAO Shi-jing CHEN Jie *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wisdom agriculture is a trend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the key technology of wisdom agri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wisdom agriculture,architecture of internet of things,mainly including perception layer,network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concretely introduce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wisdom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wisdom agriculture;framework of internet of things;development situation; problems
智慧农业是我国近几年根据农业的发展而新产生的一个概念,就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物联网技术,充分利用传感器和其他平台软件对农业生产生活进行监测和控制。由于我国农业已经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智能技术融入到农业中,而物联网技术则是智慧农业的主要支撑技术,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智慧农业给我们带来的便捷、高产和优质,这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 物联网与智慧农业
1.1 物联网
物联网[1](internet of things)定义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主要是将物品与物品之间用互联网进行连接,所使用的技术包括智能感知识别技术、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实现远程管理控制的智能化网络,从而更好地将物与物、人与物进行连接,可以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在兼容了互联网所有的应用后,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私有化和个性化。农业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是将其具体应用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整个产业链当中,即将农产品与农产品之间的信息应用现代智能感知技术进行采集测定,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识别处理,再传到操作终端,实现智能化控制[2]。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就是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安装各类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通过数据连接,将无线传感网络、电信网、互联网进行集成,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在各个环节的传输,最后将大量农业生产信息进行整理融合,由操作终端实现对农业生产的过程监控,进而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高产、高效、集约的目标。
1.2 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即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物联网技术,充分利用传感器和其他平台软件对农业生产生活进行监测和控制,使农业系统不再像传统农业一样封闭,而是具有“智慧”,智慧农业不仅可以进行基本的感知、控制和管理,更是扩展到了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物联网技术可以说是智慧农业的基础[3]。
2 智慧农业物联网架构
2.1 信息感知层
顾名思义,感知层相对于物联网而言,类似于人类的感觉器官,主要是用于识别物体并进行信息采集。信息感知层通过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即利用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各种传感器,得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信息,如设施内温度、湿度、光照情况、CO2浓度、土壤湿度、营养液浓度等信息,是对植物生长状况进行判定的基础[4]。
2.2 信息传输层
信息传输层由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移动通信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组成,主要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也是物联网的中枢环节。信息传输层主要作用就是将信息感知层获取的数据以多种通信协议向局域网或广域网。其中应用较多的为无线传感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5]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自行组网,对网络覆盖区域中的对象的动态信息进行采集,并进一步计算处理。由于其监控效率高,且具有成本低的有点,因而在农业领域的信息采集工作中应用广泛。
2.3 信息应用层
信息应用层通过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而制定相应的管理决策,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控制。例如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取作物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信息,并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依据制定的管理策略,与传动机构进行通讯,控制传动机构,进行自动灌溉、施肥、加温、控光等,同时对异常信息自动报警[6]。
3 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分析
3.1 信息感知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农业的基础,而信息感知技术又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信息感知技术是整个智慧农业中最基础的环节。该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农业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等。
3.1.1 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射频识别技术在食品行业中主要应用于食品的跟踪和溯源。应用射频识别技术系统可确保食品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可确保食品源的清晰,实现产品追踪,从而实现质量监控和追溯[7]。同时,射频识别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可以感知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环境的状态信息,因为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影响很大,记录分析这些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方便地把这些状态信息及其变化传递出来。
3.1.2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在1994年全面建成,可以在海陆空的三维空间中进行全方位的导航和定位。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定位定时功能能够实现对农田具体生产状况的跟踪与描述,同时辅助农业机械将农作物肥料等定点运送并喷洒到准确的位置[8]。
3.1.3 农业传感器技术。农业传感器技术是农业物联网的核心,主要用于采集各类农业信息,包括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参数,畜禽养殖业中的有害气体含量,种植业中的光、温、水、肥、气等参数,以及水产养殖业中的酸碱度、氨氮、溶解氧、浊度、电导率等参数。
3.1.4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不同的传感器,对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谱信息进行收集,并进行分析处理。遥感技术利用地面目标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察目标的电磁波信息以达到获取目标的几何信息和物理属性的目的。在智慧农业采集地面空间分布的地物光谱反射或辐射信息,实施全面监测,同时根据光谱信息,进行空间的定性与定位分析,从而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9]。
3.2 信息传输技术
农业信息感知技术在智慧农业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无线传感网络。无线传感网络[10]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负责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蓝牙(bluetooth)[11]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规范 ,能够实现数据和语音通信,蓝牙通信带宽为lMb/s,一个“蓝牙”主设备最多同时与7个其他的“蓝牙”设备通信,支持点对点和点对多的连接,使用灵活的无基站组网方式。目前主要的应用场景有数码相机图像传输,计算机、手机等的交互会议,耳机、游戏机等的电子娱乐产品等,汽车产品等。Wi-Fi(wireless fidelity)是IEEE定义的无线网络通信的工业标准(IEEE802.11),主要特点是可靠性高、速度快,在开放的环境通信距离达到300 m以上,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通信距离在100 m。组网灵活、成本低、可移动性好,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网络非常容易整合。但是其明显的缺点是信号强度影响其稳定性,抗干扰性不好,且设备的功耗非常高。目前,Wi-Fi应用在如手机、PAD等的便携式电子产品中,有效解决校园网或办公室无线局域网的无线接入问题[12]。
3.3 信息应用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最后环节,也是智慧农业实现自动控制的基础,应用的技术有云计算、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
3.3.1 云计算。云计算指将计算任务分布在资源池上,使应用系统实现根据需要获取存储空间及软件服务。面对智慧农业中的大量数据,云计算可以实现信息存储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共享,超级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也为大量信息提供支撑[13]。
我国近年来开展云计算对于农业生产的应用,在农业相关领域的应用都有研究。目前农业云体验平台包括农业信息智能搜索与服务平台和绿云格平台,通过这2个平台能够实现农业市场信息和实用技术的准确获取与分析,为农业主管部门、企业及农户个人提供个性化检索,同时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环境远程管理服务[14-18]。
3.3.2 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在农业节水灌溉优化、大型养鸡厂管理、小麦栽培、饲料配方优化设计、农机化信息管理、土壤信息系统管理上进行了广泛应用研究[19]。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可对地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模拟,预测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与效益, 从而优化农业生产决策。目前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在农业结构优化、产量预测及潜力分析、确定农业投资规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0]。
3.3.3 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模拟人类专家解决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具有与专家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系统在利用农业专家多年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对需要解决的农业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决策,使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人类农业专家的作用[17]。例如专家系统在榨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为农户和科技人员提供了病虫害信息交流平台,为菜农提供了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指导,现实意义显著[18]。
3.3.4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建立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土壤数据、作物病虫草害发展趋势、作物产量等的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分析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决策方案[15]。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就是将土壤质地、类型、氮磷钾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土地数据进行整合,并赋予权重,再进行分析运算,生成土壤适宜性评价图,也可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土地适宜性的分级[16]。
3.3.5 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用来解决用传统方法无法顺利解决的复杂问题。目前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并在设施园艺、大田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得到初步应用[20]。比如,用神经网络分析甜瓜质量的物理测量指标与人们感官对甜瓜香味、甜度、酸度、组织结构、水分等质量指标的相关关系,来预测甜瓜质量。将实测物理标与人的感官分类联系起来,对食品质量进行预测,在食品工业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
4.1 传感器在温室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优化作物品种,使作物的生长不受或少受季节的影响,现代化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它的主要发展形势是温室大棚,相配套的温室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该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对温度、湿度、光照、喷灌量、通风等影响因素的测量和控制,实现对作物生长的精准控制。
在此过程中,对各类参数的测定采集尤为重要。主要是采用温度、湿度、光照、CO2、土壤湿度、土壤养分等各类传感器检测农业环境中的各项物理量参数,并根据生产控制策略,实现生产自动控制,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21]。
4.2 传感器在自动化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农业机械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机械各部分强度的测量也就尤为重要。例如,应用传感器技术测定农机的性能指标及零部件的结构强度;用应变式传感器测定犁体的阻力,为犁体曲面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播种机上安装的光电传感器可随时监测机器是否堵塞,保证农作物出苗率;自动灌溉装置中土壤温度、湿度传感器的使用,在保证农作物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节约用水[22]。
4.3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种现代测量技术,它是通过非接触、少破坏的方法对农林业等方面信息进行测定获取,它可以测定农作物品种的分布区域、植物品种的分类、土地肥沃程度、植物生长情况、植物受灾情况等,然后通过遥感所获得的信息来确定最合适的种植和最适度的施肥,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防止了环境污染,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23]。
5 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
农业物联网是一项创新型现代化信息集成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我国传统农业的面貌,即便如此,农业物联网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24]。
5.1 物联网设备概念性产品多于实际应用性产品
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主要产自高校院所的实验室,很多都是学生们研究出的概念性产品,实际应用推广并不高,且实验室理论研究与农业实际应用差异较大。
5.2 不计成本的示范对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并没有实际价值
物联网技术虽然说是在农业中要进行普遍推广,但更多的注重试点示范而不看重经济指标,尚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实际价值不大。由于我国农业仍处于弱势地位,物联网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受限,发展初期同时受到资金的限制。
5.3 资金投入回报周期长,不利于物联网推广
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在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情况下,很多物联网设备因价格偏高很难大面积推广。
5.4 传感器的缺乏
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温度和湿度监测方面,对其他农业生产环境因子的监测传感器严重不足,对生物本体的感知传感器则更少。同时,国产传感器性能不稳定,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足,且器材寿命较短[25]。
6 结语
智慧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技术会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现在,已经可以看到物联网技术为智慧农业带来更多智能化和信息化,而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升农业物联网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低成本、高可靠性、使用期限长的传感器开发,加强 Zig-Bee技术等新型无线传输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提升专家系统等智能决策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通过单项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应用并举,加快技术研发应用步伐,使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可以在农村地区大范围使用,这是我国未来农业的趋势和目标。
7 参考文献
[1] 范珊珊,李忠,柴荣.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41-42
[2] 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94-98.
[3]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1):1-7.
[4] 施连敏,陈志峰,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3(6):250-252.
[5] 段益群,刘国彦.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设计[J].软件工程师,2013(12):35.
[6] 顿文涛,赵玉成,袁帅,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发展与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2):9-12.
[7]王文洋.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探析[J].科技信息,2009(26):587.
[8] LAN Bin.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and GPS[J].ICS REI,2013(2):506-511.
[9] 刘晓明.信息技术打造“精准农业”[N].中国电子报,2004-09-10.
[10] YAN Ji-Feng,ZHANG Jian-Gang,DONG Fei-You.Wireless Sensor Traceability Algorith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in the Area of Agri-culture[J].Sensors & Transducers,2013(15):14.
[11] 杨宝祝.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9):4-8.
[12] XIAO Yan,AI Dong-Sheng,XU Feng,ct al. Ag-riculture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J].Sensors & Transducers,2013(15):811.
[13] 赵丽.浅议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及关键技术要求[J].电信科学,2011(增刊1):71-74.
[14] 云计算在农业上的应用[J].黑龙江粮食,2014(4):25.
[15] 赵赏,钟凯文,孙彩歌.GIS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 农机化研究,2014(4):234-237.
[16] 王璐,翟义欣,王菲.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及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增刊1):362-366.
[17] 刘卫华,张顺,许家来,等.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灾害研究,2015(2):52-54.
[18] 石琳,陈帝伊,马孝义.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11(1):215-218.
[19] 章牧,陈飞香,刘文玺,等.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设计与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2005(2):58-64.
[20] 张波,罗锡文.ICT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与展望[C]//中国农业工程学会(CSAE).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5.
[21] BIGGS P,SRIVASTAVA L.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M].Geverna: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2005.
[22] HE Yong,NI Peng-cheng,LIU Fei.Advancement and trend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agriculture and sensing instrument[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13,44(10):216-226.
[23] 刘歆.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144-145.
是“产业兴”而配建住宅,还是参照图纸建立一个孤岛新城?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耐心与智慧。如何让“新兴城镇化”变为真正的“新型城镇化”,从而成为支撑地区经济的强大引擎?
李毅中认为,要大力提升城市产业支撑能力。工业化导致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推动了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时代特征。
曾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任部长、有着传统工业与信息化和城镇化融合切身管理经历的李毅别提醒,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融合发展,要注重避免城市发展因缺乏产业支撑而“空心化”,也要避免产业发展因缺乏城市依托而“孤岛化”,关键还是要有产业支撑。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就“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智慧城市”构建等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
有产业才是“实心城镇化”
《财经国家周刊》:你曾经提到,充满活力的城市,必须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在当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产业体系的建设往往并不同步,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李毅中:城镇化经验表明,产业集聚带动了人口集聚,产业繁荣促进了城镇繁荣。当然,产业支撑不一定全部是工业,也可以是商贸、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但没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支撑,城市发展就没有根基。
有关专家曾做过调研和测算,以一个工农业经济有较好基础的地级中心城市为例,假定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50%提高到2020年的60%,按照人均收入倍增目标,相应GDP总量要翻番。虽然随着工业化进程,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要下降,但10年工业增加值需新增1倍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需超过20%。
也就是说,没有相应的制造业以及面向工业生产的服务业发展,城市不可能具有“造血功能”,城市发展目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即便是以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也必须有相应的工业提供丰富的商品、积累雄厚的资金、制造充足的就业,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发展三产和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财经国家周刊》:在地方上的强烈发展动力下,全国范围内往往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你认为各地应如何形成一个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
李毅中:一是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积极引入新产业、新业态。由于各种因素相促,一段时期内不少地方大上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不少城市大上汽车、石化等制造业,全国100多个城市都曾把风电设备制造和光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
各地应从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市场条件的实际出发,评价选定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深度加工,实施差别化发展。注重改善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有序开展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逐步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
二是培育提高本地产业综合竞争力。以主导产业为依托,牵引和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打造和完善产业链;通过第二产业延伸配套发展生产业、带动生活服务业,反哺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重视培育城市科技中心和教育中心,促进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防止主导产业衰退或资源枯竭等造成城市的萧条、衰败,美国著名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就是深刻的教训。
《财经国家周刊》:新城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那么如何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实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李毅中:产业园区的兴起和发展实现了产业集聚、升级换代,乡镇企业升级为地域经济,城镇建设改变了面貌。但同时存在着数量过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的状况,以及服务配套不足、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要注重产业园区自身的转型升级。据统计,目前列入国家公告目录的各类型开发区有1568家,其他各类功能区、集聚区、工业园区近万家。
要整合产业资源,淘汰落后、扩展优势环节、改善配套,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提升技术水平。要统筹考虑产业园区和城市区域的布局、占地、人口、交通、服务、绿化等因素,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当前尤其要重视补缺,治理“三废”,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建设生态园区。此外,要探索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厘清政府与园区、园区与企业的职责。
“智慧城市”的内在智慧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全国出现了“智慧城市热”,但是在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你认为在推进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
李毅中:智慧城市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宽带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构建城市功能系统中综合集成和协同应用,实现城市运营管理的有序高效,让居民的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有机融合,以虚拟空间突破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成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220多个城市(含县级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城市已启动实施,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约1.1万亿元。
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热的背后,一些城市对智慧城市的定位和功能不够清晰,大都停留在几项通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一些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真实需求缺乏判断,目标宏大,但特色不够,缺失足够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还有一些城市在推进过程中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缺失,各自为战自成系统,整体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另外,对引入跨国公司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带来的“路径依赖”以及信息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也须引起关注。
《财经国家周刊》: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应该如何构建?
李毅中:一般地讲,智慧城市建设包含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社会社区秩序管理等内容;广义地讲,还应包括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应针对我国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如水、电、气、供热、通信、地下管网、三废处理等基础设施落后,住房、社保、教育、医疗、交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滞后,城市资源环境过载、约束日益趋紧等突出问题,统筹考虑制定总体框架。
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只是以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等智慧组件的单项建设为主,不能互联互通,尚未统一为一个整体。
要打破部门、行业分割,防止各自为政或政出多门,建设智慧城市统一的支撑平台,与行业应用组件系统对接,以网络化管理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要以实施“宽带中国”、“信息惠民”等工程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强和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城市运营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财经国家周刊》:通信等基础设施应该如何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李毅中:当前我国城乡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通信网络的覆盖强度、运营能力差距较大。网络的宽度、基站的密度和网络覆盖的广度都不适应。以带宽为例,目前一般城市家庭只有2M,位居世界70位以后,规划“十二五”农村达到4M、城市达到20M、一线城市达到100M,方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因此,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
但目前由于通信基础设施未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或重视不够,在执行“宽带中国”、“光纤入户”等工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一般地讲,通信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通信管道、移动基站、杆路、小区通信等设施,存在选址难、进入难、施工难、维护难等问题。
我的建议一是要纳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规划。要和城市水、电、气、热、交通等一样列为优先行动工程,立法立规给予支持保护,在建设审批、土地征用、基站选址、管路施工等多个方面给予保障。
二是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地铁、机场、车站、港口、商场、文体等公用设施和居民小区建设或改造时,统筹安排有线、无线通信设施和网络布局,同步实施,防止相互脱节、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民众而言,生活中的民生需求才是最关心的内容,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从民众的基本需求出发来构建?
李毅中: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广泛充分的信息获取、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安全快捷的信息传递,及时均等地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智慧医疗将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智慧教育将使居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智能交通系统汇总实时交通信息,人们借助智能手机预知出行情况,智慧家居使居民远程控制住所的家电等。
智慧城市让老百姓和政府同时了解到必要的信息,并及时调整自身行为和预期,从而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定要把满足民生需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年轻的时候,上司对我说:要做好农夫,别做懒猎手。农夫开垦土地,种植作物,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终于迎来了秋收的喜悦。踏踏实实的,与大地蓝天共命运,多好呀。我心里想:你丫城里长大的,根本不知道我们农民的苦。我爸爸种西瓜,辛苦了几个月,眼瞅着西瓜个个圆溜溜,一场夜雨却泡烂了整季的付出。农民是靠天收的,而老天又管不了,这种投入产出的极大风险,岂是坐在空调房里高谈阔论者所能体会的?
如今,我家乡的耕种早已机械化了,有钱的农民把周边的土地承包了,改造成鳗鱼养殖,种田的农民变成了养鱼的农民工,收入也明显增多。我的老父亲还在不亦乐乎地忙着,对新农村赞不绝口。在他眼里,机械化就是工业化,一个农民能跟工业沾上边,基本上就成了工人了。可见,在他们那个年代人心中,工业、工厂、工人是多么的神圣。叶敦明觉得有意思的是,自己娶了城里的女孩,着实让爹妈在乡亲们面前美了一大阵子,农民对城里的向往,那是谁也挡不住的。
19年前,我弟弟大学毕业分配到县城里的一个铸铁厂,我爸妈高兴坏了,总算有了一个铁饭碗。可好景不长,这家铸铁厂产品单一,尽是些低端的钢筋、铁丝之类的产品,能耗大、生产效率低、价格没优势,不过3年就面临破产。还好,我弟弟后来进入了养闲人的轻纺局,工资不算高,但能按月发。更重的要是,全单位的几台PC机,统统归我弟弟管,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懂得基本操作,算是单位里的IT人才了。这下子,我爹妈心里乐开了花,自己的儿子是坐办公室的干部了,体面。
我呢,忍痛放弃教师职业,进入到ABB干起了基层企业管理,虽然自己没多大本领,可工资比大学教授还好高出2倍。我妈不放心,或者说是不相信,派我弟弟从县城到省城,看看洋鼻子们是不是在欺负自己的儿子。而且,我妈还说,老外靠不住,别太看重眼前的高薪,老外要是把你给甩了,那时候高不成低不就的,到哪里再能找着这样的好工作呢?
再后来,叶敦明辞去了韩国现代电子的工作,回到合肥操起了陌生的营销咨询行当。这下子,我爹妈彻底懵了:咨询是啥玩意儿?噢,写写画画,讲讲说说,就能收客户的钱?担心呀,一个在企业里干的好好的儿子,就这么走上了飘悠悠的咨询之路,何苦来哉?
我跟爹妈汇报:咨询好呀,是信息化、智慧化的服务产业,大有作为,见识多、视野广、人脉宽。他们总算忍住了不叹气,但还是不理解这个类似忽悠的行业。农民能够迅速接受工业化,工厂车间、设备流水线的,看着踏实。而对信息化时代,是心存恐惧的,一切都那么难以琢磨,过程与结果似乎是难以关联。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经验,在信息化领域似乎突然失效了。
行动比思想快,这可能国内三十多年开个开放的成果之一吧。干的越来越多,想的越来越少,要是哪一天真的要搞个明白,还真的无解了。拿来主义,拷贝粘贴,我们的思想变得懒惰不堪。我们这些所谓的白领呀、金领呀,满口信息化的,其实还不如一个农民和工人。我们正在干的劳什子事业,既不知道缘起,也不关心其未来,就这么人云亦云地干着,以至于懒得问为什么、怎样更好等常见问题。被信息化给整懵了,成了信息的奴隶啦。
农业时代靠勤奋和运气,工业时代靠机械和管理,信息化时代靠什么呢?靠智慧,靠理念,靠分享。分享是关键。大家可能一开始脑袋空空的,方向也不大清晰。只要一群人能够拧在一起,这些问题很快就会化解,更可贵的是,还能发现之前根本无法发现的机会。于是,一群人不再争论什么问题,而是集中精力抓机会。资源配置于机会,要比配置在问题,效率不可同日而语。蜡烛之火,彼此照亮,终成星火燎原,团队的力量才是前行的拐杖。
理念决定了一个人的方向感,特别是在遇到重大挫折时,能不能持守、能不能挺过去,这与个人与团队的理念是否坚决密不可分。叶敦明觉得,我们国人基本上没有宗教信仰,要是内心的信念再缺失或模糊,那真的只能顺风、不能逆风。经济景气时忘乎所以、大干快上、盲目发展;经济低迷时,自暴自弃、谨小慎微、左顾右看,眼中只有风险,没有机会的光亮。这样的个体、团队和企业,都难以成为国际大潮的浪里白条的。
智慧布局 惠及“百城”
采访中,周侠一再提到同方要在今年年底完成建立100个城市智慧中心的目标。这就是同方在着力实施的“百城计划”。不过,“百城”只是一个宽泛的概括词汇,并不指代任何具体的数字。“现在,与我们真正签约的城市大概有40多个,我们的计划是在年底完成100个城市的建设目标。不过,按照目前的推行速度我们会很快完成既定目标。接下来,我们仍旧会在智慧城市领域加深布局。”周侠如此说道。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也使得同方的智慧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呈现出一种“东弱西强”的局面。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信息化基础也较为薄弱,从而使得同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在这些地区更快、更好的开展。
目前,同方已与新疆、甘肃、四川、贵州、广西等省的多个城市就智慧城市建设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不仅如此,同方并没有因为站得高而忽视掉细节。除了推动城市智慧中心的建设之外,同方还将触角延伸到了交通、旅游、农业、物流等诸多细分领域,意图打造一个囊括各行各业的大数据智慧中心。
未来,同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贴近中小城市的发展需求,通过参与这些城市的顶层规划设计,进而打造一条全方位创新的智慧城市路线图。
中心搭建 统领全局
周侠在演讲中提到,同方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核心是构建大数据智慧中心。当记者问道这个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占据什么地位,并发挥什么作用时,向来喜欢打比方的周侠,将它比作了人的大脑。
他说:“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大数据智慧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占据的是主导地位。城市跟人是一样的,所有的数据都要汇通大脑,最后由大脑处理,并指挥你的动作和想法。就像人一样,如果城市没有一个强大的城市‘大脑’作为指挥系统,那么我们就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技术和政策上的瓶颈。最终,由于行业间的数据保护心态,从而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
而周侠力推建设大数据智慧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他的设想中,由于中小城市的条块化建设力度低、政府的指导精神强,所以可以将中小城市作为切入点,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逐步将从中小城市积累的经验渗透到大城市当中,进而实现此种模式的全面落地。
周侠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我们不是一次性做城市‘大脑’,我们可以构建一种从行业、若干行业、再到城市的,由下而上的三级数据中心,通过对数据和资源的整合,来消除条块化建设中形成的信息孤岛。”
接下来,为了使得地方上更好地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施步骤,同方考虑建设一种以云技术、云平台为基础的智慧城市体验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从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的广泛布局。
周侠解释道:“通过这种我搭台,你体验的方式,能够使得地方决策者切实感受到智慧中心对于城市发展带来的益处,这样就可以促使其下定决心,力推智慧城市建设在当地的落地实施。”
生态建设 意义深远
除了推行“百城计划”以及建立大数据智慧中心之外,同方还希望以主导者和引领者的身份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尽管周侠一再强调同方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主体地位,但周侠也明白,市场并不是仅依靠任何一家企业就能做好的。
他说:“智慧城市建设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和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发展过程、也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行业可以解决的事情。”
“打造生态圈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拥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如果一看到利益就想据为己有,那这个生态圈就永远也形成不了。同方之所以被称为同方,是因为它是志同道合的人相聚的地方。多年来,同方人一直在践行这种理念。这也就决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同方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拥抱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无论这些人是友商,还是竞争者。”周侠如此说道。
另外,周侠也提到,目前同方正在大力推进和实施“双百计划”。“双百计划”一方面是在一百个城市里面构建同方的智慧城市生态圈,另一方面是通过与包括资本商、产品供应商、地方服务平台等在内的100个合作伙伴共同助力智慧城市生态圈的建设以及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不过,在周侠的理解中,人们对于生态圈的普遍理解与同方的生态圈概念并不相同。人们对于生态圈的惯常理解是建设一个行业内的、包括行业上下游资源的生态链,最终形成的是一个生态闭环。而同方的生态圈建设却恰恰相反,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极其广泛,所以就决定同方必须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寻求全方面、多角度的合作。
周侠举例说:“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是极其巨大的,以同方一己之力并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做尽所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提出了‘百合计划’,以图利用社会上的巨量资源,将智慧城市的面铺展的更大、更广。”
关键词 智能电脑甘蔗专家系统;不足;发展方向;德宏州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31-01
智能农业专家系统是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总结和汇集农业领域的知识技术、不同层次农业专家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以及通过试验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及数学模型等,用计算机语言由智能工程师开发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计算机软件。它来源于人类专家的头脑又高于人脑,最后应用于生产的指导方案,它不是某个科学家、教授、技术人员或某个专家的知识和技术,而是一群专家集体智慧,群体经验通过计算机的反映[1-2]。因此,只要有一个成熟的系统软件,就可以带着专家群体的智慧,超越时空,跳出人为的因素,走向田间地头,进入千家万户,把农业技术直接交给广大农民[3]。为此,德宏州科技局科协组织开发了德宏州智能电脑甘蔗专家系统。甘蔗智能系统功能齐全,准确性高,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实用性强。以准确的数据来指导甘蔗生产,达到低耗高能的目的。
1 智能甘蔗专家系统的开发
2000年,德宏州科技局科协决心把电脑农业高新技术引入德宏指导农民发展甘蔗生产。因此,在德宏州成立甘蔗专家组,收集甘蔗生产的信息资料(天气、海拔、温度、水资源、土壤性质等),综合专家组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以及长期通过甘蔗生产试验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及数学模型等,经过反复论证、设计和研究,制订了符合德宏州实际的甘蔗种植生产情况的方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德宏州“智能甘蔗专家系统”完成了初步的方案。
2 智能甘蔗专家系统试验
“点”和“面”有机结合,德宏州甘科所“点”上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测出了各阶段精确试验数据,平均提高甘蔗糖分0.9%,提高甘蔗产量9 .795 t/hm2。“面上”通过2000/2001、2001/2002 2个榨季推广试验,华侨、景坎、平原3个糖厂共试验416.8 hm2,平均提高甘蔗糖分0.8%,提高甘蔗产量7.5 t/hm2,但是“智能甘蔗专家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甘蔗种植技术、专家经验、电脑软件,而且还与环境有紧密联系,在应用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智能软件系统中人―机界面不友好,输入数据比较麻烦,不快捷,二是氮、磷、钾原在一定范围内应该按实际检测值输入,使之更加精确,三是防病虫害、除草等方面不适合德宏州情况。针对上述问题,专家成员采用“理论―实践―理论”,对甘蔗智能系统进一步修改,完善人―机界面,删除了操作复杂、对甘蔗生产无关紧要的许多参数;针对土壤分析的氮、磷、钾改为按实际检测N、P、K含量进行输入;并对除草、虫害等方面不适合德宏州情况进行了修正。通过此次修改使系统更准确、更科学。
3 智能甘蔗专家系统推广应用成效
通过德宏州实施“智能甘蔗专家系统”的经验看,其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紧紧抓住既要提高产量又要提高糖分的要求,解决了“产量―糖分”之间的矛盾,既保证蔗农甘蔗产量的增加,又满足了糖厂对甘蔗多产糖的需求,使甘蔗生产更合理化;②糖厂效益;(以州甘蔗所精确测试为依据)智能化种植法比常规法可提高重量纯度2.48%;降低还原糖0.09%,提高甘蔗含糖分0.52%,糖厂每入榨1 t蔗可多产白糖4.16 kg(按85%回收率计),糖厂每入榨1 t甘蔗可增收12.48元。用智能软件,可多产白糖507 kg/hm2(按117.39 t/hm2计),糖厂增加收入1 512.3元/hm2。如果电脑种植666.67 hm2,可多产糖338 t,增收101.42万元。全州种植4.67万hm2,可增收7 07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③使用智能软件可增加产量9.795 t/hm2,多投入成本453元/hm2,仍可增收4 270万元。④对甘蔗种植有了科学方法,民族贫困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就能应用智能软件科学的指导农民使用氮、磷、钾肥配方施用,合理使用农药等,做到经济合理。
4 存在的不足
一是病虫害还未进入动态防治;二是人机界面不够完善,操作不够简单,还须进一步完善修改;三是专家组成员对糖厂试验基地跟踪、指导不够;四是德宏州尚未有土壤分析实验室,必须到保山化验,土壤分析滞后;五是科研、试验经费不足,糖厂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制约了该系统的推广使用。
5 发展方向
一是加强对智能甘蔗系统软件的推广工作的领导,真正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二是逐步成立电脑甘蔗系统办公室,配备相应的电脑及软件,组织培训,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稳步推广使用,使德宏州甘蔗生产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用严谨科学态度进一步修改、完善智能甘蔗系统[4]。
6 参考文献
[1] 刘延忠,赵文祥,张颖,等.加强农业科技网络信息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4):18-20,23.
[2] 尤习贵.让电脑农业推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J].中国民族,2002(6):40-41.
(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
李宁,11年咨询行业从业经历,具备丰富项目执行及管理经验,善于解决传统企业转型电子商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专注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设计、战略路径规划、运营规划、运营辅导及培训,对于B2B、区域B2C、O2O、全渠道、微商等商业模式均有深入研究,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向电商领域稳健过渡,快速成长!服务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中粮我买网、中免集团、越秀集团、中国远洋集团、舜天集团、宏图三胞、天津物产、淘常州、港湾网、九龙港、尚农网等众多国内大型知名企业。
潘晓,资深互联网电商专家,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导师,6年互联网战略转型咨询经验。专注于传统企业向互联网电商转型的战略规划、组织变革、商业模式、运营规划等,在O2O、B2B、B2C等领域有丰富的实施经验。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中远集运、中免集团、越秀集团、大猫电商、尚农网、派格太合、四季沐歌、天津物产、CETC、中国城建院、中节能集团、河南水投、中国电信、浙江联通、陕西联通等。
徐英淇,吉林大学经济学硕士,资深互联网战略管理咨询专家,尤其擅长企业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重塑、股权激励设计、人力资源体系搭建、企业文化营造等领域,在《管理学刊》《现代商业》《中国经贸》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远洋、中国烟草、上海金山投控、厦门同安国投、尚农网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互联网农业”产生的现实发展、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出发,总结出“互联网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与创新模式,并*终提出了农业企业打赢“互联网化三大战役——卖货、聚粉、建平台”的实践应用以及各大战役间的协同运作。本书结合案例进行详尽论述,并适时总结核心观点和关键成功要素,对于还处于初创探索期的“互联网农业”,不得不说是*为珍贵的伴手宝典。本书能够为那些亟待寻求转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业界人士提供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启示。本书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谋划了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为农业电商健康发展指定了清晰明了的通道路径,无论你是农业相关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农业相关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闪光点。
目录
推荐序一互联网:助力三农发展
推荐序二互联网:创新农业产业模式
推荐序三互联网:打造有机农业全产业链
序言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化的三大战役
第一章环境催生“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
一、“互联网”大环境分析// 2
二、互联网农业:风口下**变革潜力的蓝海// 8
第二节政策要求与产业需求双轮驱动农业拥抱互联网// 12
一、国家政策大力促进“互联网农业”// 12
二、我国农业落后现状亟待产业升级// 18
三、用户消费转变要求农业互联网化// 21
第三节中国“互联网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23
一、中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3
二、目前国内“互联网农业”的核心问题// 28
第二章 什么是“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一张图读懂“互联网”// 32
一、什么是“互联网”// 32
二、什么是企业“互联网”// 34
三、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52
第二节“互联网农业”全景// 62
一、互联网农业企业// 62
二、互联网农业产业// 66
三、互联网智慧// 69
第三节“互联网农业”产业链// 73
一、互联网农资农机// 73
二、互联网农业生产// 78
三、互联网农产品流通// 82
第四节“互联网农业”创新模式// 87
一、互联网休闲农业// 87
二、互联网淘宝村// 90
三、互联网农村金融// 92
第三章 如何实现“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互联网农业”之卖货// 101
一、什么是卖货// 101
二、卖货案例分析// 101
三、卖货关键措施// 129
第二节“互联网农业”之聚粉// 130
一、什么是聚粉// 130
二、聚粉案例// 130
三、聚粉关键措施// 140
第三节“互联网农业”之建平台// 142
一、什么是建平台// 142
二、建平台案例// 142
三、建平台关键措施// 158
第四节国外“互联网农业”创新模式// 161
一、Ocado—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161
二、Local Harvest—整合农场资源专注本地化服务// 163
三、Farmigo—打造食品社区C2B模式// 165
四、Peapod—世界上**家食品电商公司// 166“
第四章 互联网农业”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政府层面// 171
一、需要面对的挑战// 171
二、实施举措// 176
第二节企业层面// 183
一、需要面对的挑战// 183
二、实施指南// 187
第五章“互联网农业”趋势与未来
第一节趋势一:生态圈融合趋势// 198
第二节趋势二:智慧农业趋势// 200
第三节结束语// 201
后记// 202
后记: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2018年瞬间已去。自2018年8月23日举行揭牌仪式以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农服公司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努力推进各项目进行,为农服公司起步踏出了坚实的一步。回顾2018年,虽然我们没有骄人、优异的成绩,但是我们能平安、顺利的过度、在项目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是最大的收获。展望2019年,坚信公司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将2018年度工作总结及2019年度计划汇报如下:
一、2018年工作总结
(一)厘清土地流转思路
2018年,根据集团公司下达的土地流转任务目标,经前期充分考察筛选,农服公司选定拟流转地块分别为位于400亩农地。
在600亩土地流转的协商过程中,由于该地块现有经营者种养殖合作社无法拿出前期投入凭证,且在流转费用问题上与永丰村委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经慎重考虑,暂时暂停此地块流转事宜,将全部工作重心放在地块流转事宜上。
通过与进行了多次沟通,并结合实地踏勘情况,对运营情况、项目所在地情况、流转相关程序与材料等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流转的经验教训,总结经验明确了流转方式,目前流转事宜已获得村民大会通过,与当地村民签署委托协议,并已与达成合作意向,委托办理土地流转前置鉴证相关手续。
经过两宗土地流转项目,农服公司对土地流转相关程序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经过全面总结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农服公司厘清了土地流转的思路,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明确公司发展方向
2018年,为落实“项目优先”的发展战略要求,农服公司先后考察多个农业项目,考察确定了嘉年华项目,并与有限公司就合作展开了深入的沟通。
其中,嘉年华项目已经完成前期概念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根据报告结论,该项目建设符合各级政策及公司战略要求,建设方案可行,布局合理。下一步将继续跟进此项目,积极推动规划落地。
健业方面,在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和深度沟通之后,农服公司最终明确了获得海鲜菇产品独家经营权的合作方式,但由于在尽职调查问题上与健业方存在分歧,该项目暂时停止,但仍继续跟进联系。
经过对农业项目的接触和深入了解,农服公司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先行”的工作思路,肯定了“独家”的营收模式,并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构思,确定了公司业务发展从项目营销、农产品销售、专业农业服务以及争取政策扶持四方面开展。
(三)园区基建项目稳步推进
2018年,农服公司先后承担了园区内“智慧农业展示厅”及“果蔬花卉试验园”的建设任务。
其中,果蔬花卉试验园项目已经进行多个品种的试种植,产量及质量均可,在此基础上联合公司食堂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进行售卖,反响较好。下一步将对更多优良果蔬品种进行种植,并尝试多种销售模式扩大影响,打响品牌。同时对试验田的土壤成分及农残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根据结果对试验田的种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试验园种植需要,拟将平房进行温控室改造,进行花卉种植。目前已经进场施工,年内完成此工程。
智慧农业展示厅项目已与设计方确定内部布局方案。拟建“展示厅”分为三个部分。前区为农耕文化、企业文化及农资产品展示厅。中区为阳光房,进行无土栽培展示,后区为农资超市。目前设计效果图已经制作完成,下一步将开始投招标等建设前准备工作。
果蔬花卉实验园及智慧展示厅项目是公司转型发展的试验田、公司形象展示和后期品牌打造的重要载体。2018年,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农服公司稳步推进两个项目的建设,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科企合作初现雏形
2018年,公司与农科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通过整合双方人才、科研、技术、资金、平台、渠道等优势,建立长期稳定、深层次的“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更高的站位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农业种植养殖和科技研究的“试验田”、农业科技人才交流的“实战所”。合作内容包括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培训、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现代农业生态项目合作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相互宣传、建立长效沟通机制等。
计划等流转地任务完成,进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五)积极推动品牌建设
根据农服公司业务开展计划及发展要求,品牌建设与推广至关重要,2018年,公司先后完成了包装袋、包装盒的设计工作,品牌logo及商标注册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当中,并作为参展商参加了于11月17日至11月20日举办的第十五届武汉农业博览会,展会上,公司集中展销集团特优农产品,和同行企业、单位交流,展现了地区带头形象,达到了很好的品牌推广效果。
二、2019年工作安排
根据集团公司要求与农服公司发展规划,结合2018年工作经验,2019年,农服公司将以项目基地为载体,从项目营销、农产品销售、专业农业服务以及争取政策扶持等四方面开展工作,并分为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1)黄陂1400亩种养示范基地落地实施。
2)探索公司内部试验园、展示厅与种养殖基地的联动机制。试验园进行前期种苗试验,预种植,同时对消费者偏好进行摸底,展示厅进行宣传推广,最后根据实际摸底及宣传情况确定种养殖基地种植方案。
2)引入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商进行合作,对其产品进行销售,获取利润。
3)针对种养殖基地特色创立农产品品牌。
4)推广三农服务中心农资农家店,并使用其标识创立渠道品牌,开设农产品直营店。集中售卖自产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及合作商优良产品。
5)农产品品牌和渠道门面品牌进行统一设计与宣传,形成产前农资农家品牌,产色农产品品牌,产后渠道品牌“三位一体”格局。并通过报刊,展销会,自媒体等形式扩大影响。
6)以三农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并推广农机具、田间指导等农业服务项目。
7)初步建立起公司包含生产、销售、服务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
第二阶段
1)进行有机认证、初步建立公司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有机农产品可持续生产体系。
现状:忽如一夜春风来
仿佛如一夜春风,吹来了百花盛开。媒介融合在我国对农电视节目之间目前已深度展开,短短数年间对农电视节目就跨入了媒介融合传播的大时代。
台网一体:打造对农节目收视平台。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相互渗透、整合,对农节目由台网互动向台网融合、“台网一体”迈进,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开创了对农电视节目传播的新局面。“农民网”是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官方网站,于2009年5月1日正式上线,实现了新媒体与对农电视节目的融合。作为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新媒体平台,“农民网”在对农民频道进行24小时网络同步直播的同时,也对农民频道的节目资源进行了整合,全力打造“随时随地的农民频道”。农民频道所有节目可以在“农民网”随时在线点播,和节目主持人面对面交流,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台网一体”在受众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官方微博:延伸对农节目在线服务。近年来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微博,以其内容简短、信息实时深受众多网民喜爱,成为对农电视节目与受众互动的重要平台。微博融合了博客、论坛等多种传播媒介的传播特点,各地对农电视节目相继在网站开通微博,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与受众进行直面交流,答疑释惑,解决难题。对农电视节目开通微博后,服务重点大都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二是利用微博手段,构建对农电视节目双向互动的服务体系,在线接受政策咨询,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三是通过微博,积极宣传对农节目服务内容,广泛征集受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节目品牌和对农电视节目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智慧社区:创新对农节目使用模式。随着对农电视节目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对农电视节目的功能不断拓展。“智慧社区”是江苏常熟广电部门依托有线数字网络开发的一项集电视、通讯、互联网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信息化服务项目,对农电视节目的智慧化应用渗透到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常熟电视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所办的对农节目在“智慧社区”中的功能不断延伸,如新办的对农电视节目“智慧康博”,开设了“政务信息”等栏目和“村务公开”“健康档案”等52个子栏目,让农民能随时了解最新的村级政务情况、政策动态,增强了与农民的双向互动。农村居民只需通过点按电视机遥控器,就可知晓掌握生活知识,了解农事建议等,还能办理各种费用代缴业务。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对农电视节目实现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
手机媒体:拓展对农节目报道空间。对农电视节目与手机媒体的融合很好地适应了农业生产的开放性、移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浙江手机台”是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旗下重点打造的核心产品之一,提供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的《翠花牵线》《新农村纪实》《聚焦新农村》《农技110》《政策面对面》《新农村戏曲大观园》等节目的在线直播、节目点播回放。通过手机电视、手机报等媒介踏踏实实服务“三农”,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信息需求。
特点:像雾像雨又像风
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实现转型升级,有以下三方面的传播特点。
对农节目融合传播的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的主要运作特征。首先是节目资源的共享。对农电视节目根据不同的媒介将共享的对农电视节目内容制作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对农电视节目采编流程,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提高对农节目的利用效率与传播效果。其次是可检索性。数字化技术使得对农电视节目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对农电视节目资源的搜寻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对农电视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同时为其它媒体共享电视信息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创造了条件。其三是信息的开放性。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对农电视节目通过对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与深度开发利用,确保各类“三农”信息及时、客观、全面的。同时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对农电视节目信息资源对每个人都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共享信息内容,都可以轻易地使用互联网、手机与接收信息,随时参与对农节目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展现了受众的平等话语权,信息传播也变得更加广泛与开放。
对农节目融合传播的互动方式。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对农电视节目具有多向互动的传播优势,得天独厚的多媒体特性,使得多向互动成为现实。一是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对农电视节目可以和广播、报刊实现互动,对农电视节目体现了多种传播媒介的组合,使多向互动成为现实。二是与电视网站的互动。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推出一档带有河南特色的对农拳头栏目《乡村服务社》,该栏目立足乡村、贴近民生、服务百姓,为城乡搭建互动平台,为百姓提供维权帮扶。《乡村服务社》建有官方网站,首页开设有《专家在线》《站长推荐》《站长帮忙》《有理说理》等栏目,对农电视节目《乡村服务社》和网站互相联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三是与受众的互动。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链接不同媒体的受众群,传者与受者一律平等,促使不同媒体之间的受众进行多向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对农节目融合传播的个性特征。媒介融合使电视节目传播进入了个性化时代,对农电视节目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个性化传播。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与河南省农业厅、河南联通三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合作策划推出了大型三农服务节目《12316-9#直播间》。《12316-9#直播间》利用联通公司的3G网络在全国电视节目中率先进行3G视频直播,每名“乡村情报站站长”配发一部3G手机,全省各地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新闻事件,不同季节农村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农作物病虫害,乡村情报站站长都可以通过3G手机和《12316-9#直播间》的农业专家实现互动,现场解答疑问。媒介融合下的对农电视节目使大众传媒和个性化传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点”对“点”传播的效果。
其次,自主性接收。媒介融合的大潮将人类带入了全新的数字网络时代,受众对自由和个性的追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受众可以主动上网或用手机电视收看自己喜欢的对农电视节目,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节目。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多种方式获得想要的“三农”信息,也能通过链接浏览互联网寻求在线帮助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其三,指向性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在节目内容上更加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科技苑》是中央电视台节目整体结构中唯一的专门制作农业科教节目的栏目,《科技苑》栏目十多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为农业科技的推广默默耕耘,到目前共播出了2000多个小时的农业科教节目,介绍了5000多个农业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每个节目几乎都刻成光盘发行,累计发行光盘40万张以上。《科技苑》不但可以网上点看、《手机报》订阅,而且指向性内容非常明确,打破了农业科教节目晦涩难懂的瓶颈,成功塑造了《科技苑》这个“中国农业科教节目的第一品牌”。
前瞻:农村是个大舞台
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出现,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步伐还将不断加快,对农电视节目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媒介融合催生对农服务新内容。首先,精准服务。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精准服务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服务理念,将受众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视为服务的出发点。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可以考虑到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延伸需求,实行个性化的手机电视内容定制,在有限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用户最感兴趣的“三农”节目内容,快速传输图文并茂、生动丰富的农业信息。
其次,立体服务。媒介融合拓展了对农电视节目传播者为受众服务的范围,使服务的内涵发生变化,服务的外延得以增加。辽宁白城电视台对农节目《美丽田野》设置了专门的热线电话,每天24小时开机,栏目编导轮流值班。一方面介绍各方面的专家给需要帮助的农民受众,另一方面,也会选择有影响或者有代表性的问题制作成节目呈现给电视机前更多的农民朋友。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网上视频来烘托采访的内容,如在采访《鸵鸟养殖》时《美丽田野》的编导下载了“鸵鸟心态”的视频,引出鸵鸟养殖规程,对同样服务内容采用不同媒介组合,使服务增值,魅力独具。
其三,营销服务。一个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服务理念的转变。在媒介融合的新格局下,对农电视节目积极利用媒介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营销服务。河南周口电视台对农服务类品牌栏目《乡村服务社》集“特约记者站、农村服务站、文化活动点、产品代购点”四大特点于一身,通过《乡村服务社》品牌栏目带动,依托“快道(周口)乡村服务社有限公司”,做好“三农”相关的商品经营,搞好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服务,实现栏目与产品销售的“双赢”。
媒介融合刷新农业科技指导模式。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开拓农民的致富门路,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重要指导,从而为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远程培训。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利用自己传播迅速、普及面广的优势,通过介绍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开发经验,让农民及时了解最新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看到农业新技术的好处,学会农业新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方法,使这些农业科研成果能够迅速地得到推广和普及,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解决科技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福建广电集团公共频道开办的对农电视节目《农村新事》,从2010年3月起每月直播《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远程培训通过卫星、网络同步传输到全省15331个行政村,参加培训人数累计超过上百万人。
其次,上门救助。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紧密结合“三农”实际,坚持“实用”原则,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陕西杨凌电视台农业科技服务栏目《阳光大地》开辟“农事110”板块。“农事110”主动与当地两大农业院校(包括5个科研院所)的专家联系,以陕西本土农民受众为主开通日常救助热线,配备救助专车,牵头协调并组织有关专家一起到事发现场,具体指导农民破解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难题。
其三,以点带面。湖北襄樊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在《热线帮忙》中,把农村受众的电话求助向农业技术专家请教,然后通过主持人口述的方式公开播出,以点带面,方便有同样疑难问题的农民对照观看。在节目播出过程中,《热线帮忙》还通过游动字幕的方式,把农民的供需信息播出去,服务农村供需市场,使受益者不再局限于个体或者小部分群体。
其四,个别指导。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主要作用是架起党和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展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只有农民真正具备了科技意识,成为科技型、知识型的新农民,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科直播间》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创办,每期请权威专家走进《农科直播间》,就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资服务、涉农政策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直接与受众对话,实时直播。《农科直播间》以演播室嘉宾访谈为主,穿插外拍短片,将受众电话、手机短信引入直播节目中,与演播室嘉宾实现“点对点”交流。
媒介融合激活对农节目受众市场。首先,热情参与。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节目受众从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意见表达,更注重反映和表达他们的主观愿望。河南周口电视台通过随机电话抽访、邮寄调查问卷、短信群发、入户调查等方式,走访了一千多户农民家庭,发现农民最关注的对农节目内容是:农民负担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其中包括农村经济的政策、科技致富信息、新型种植养殖技术、乡镇干部的腐败现象、乱收费、乱摊派等。这说明,对于农村受众来说,对农节目是农民群体的代言人和忠实可信的朋友,是公共参与的重要手段。
其次,满足需求。在媒介形态不断创新、融合,媒介渠道增多,受众日益多元化、分众化的今天,对农电视节目要创新节目的形式,提高节目质量,加大农民娱乐节目的制作,为农民提供真正喜爱的电视节目,从而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对农节目要重视农村电视节目议程设置,多为农民提供“合口”的精神食粮。节目内容要多反映农村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貌,要多把镜头和话筒对准农村,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把触角深入到农村中去,反映农民的智慧、农民的伟大,在新媒体环境下满足农村受众的多样性需求,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其三,受众细分。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改变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受众细分使融合媒介纷纷推出了个性鲜明、具有针对性的“三农”节目。媒介融合传播形态满足受众的细分要求,使得受众获得及时、多角度、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事实证明,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农电视节目原有的受众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而且受众群的年龄结构、职业分布、性别比例也在发生着变化。农业电视节目应开展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切合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的实际,为农民受众提供想看、能看、爱看的节目。
(作者单位:常熟电视台)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1.幸敬华:《从“垄上频道”看媒体如何履行为农服务职责》,人民网,2012/03/30。
2.卢小雅:《媒介融合对电视业的影响及对策》,人民网,2012/07/18。
3.侯亚红:《气象服务中心和《黑土地》栏目联合制作农村防雷节目》,辽宁省气象网, 2012/07/13。
作为破坏环境的因素之一而遭挞伐。比如这次关于怒江建坝引起的争论中,就不断有人作如是之论,还有人把刀耕火种与裹小脚相提并论,认为它不具备文化多样性的资格。而实际上,这些自居先进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被他称之为落后的人们究竟是怎样生存的,被他称之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又究竟是怎样的。
我在年轻时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种社会达尔文的无知狂妄,本能地也会觉得刀耕火种会破坏环境,当我在这样想的时候,我同样既不了解刀耕火种,也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然而,农民怎么可能不爱护自己的环境,不爱护自己的家园呢?作为农民的后代,我常常本能地从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刀耕火种真的会破坏环境,从长时段考察,刀耕火种的民族所生活过的地区,应该是满目苍痍、一片狼藉才对。然而,恰恰相反,这些民族所生活的区域都是郁郁葱葱的大山。正所谓“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81)
所谓传统,必须要能够传下来。无论其形而上的文化传统是巫术、是神话还是宗教,在其形而下的层面,它必须有足够的生存智慧,能够解决好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持续,能够传承,才能够成为传统。
西盟的佤族,或者怒江流域的怒族、独龙族,他们的刀耕火种已经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如果这种生存方式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早就被自然淘汰掉了!
到底刀耕火种是怎样耕、怎样种的?云南大学的尹绍亭教授对景颇族、佤族、独龙族等村寨的刀耕火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得到了一系列颠覆性的结论。他认为,刀耕火种是一整套极为复杂极为成熟的农业形态,其文化生态内容远比灌溉农业丰富。
最典型的刀耕火种形态尹绍亭称之为“无轮作轮歇类型”,一块地只种一季就抛荒休闲,休闲期长达十年左右,这种类型的地被很多民族称为“懒活地”,意思是不需要怎么费尽儿,就可以获得收成,所以是各个民族的首选。只是在人口增加,土地不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轮作轮歇类型”。刀耕火种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放火烧荒,而是有着长时段的精心规划。所以这种农业方式还要有相关的社会制度予以保证。比如,他们会以村寨为单位,把全村的懒活地分成比如十份,这样才能一年种一份,十年一轮回。在正常情况下,所烧的也不是原始森林,而是他们的“地”。山民们在当值的山地砍树、烧荒、播种、收获,每项工序都有传统的规则。比如烧火前要清理防火道,专人把守,以免山火越界。砍树时大树留桩,小树留根,以便来年春风吹又生。
烧荒有很多好处。云南的红土多为酸性,草木灰为碱性,可以改良土壤。大火把草籽和虫卵烧熟,几乎不需要除草治虫。所谓刀耕只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如果真的耕了,反而没有好处。因为深耕会把草木灰埋到下面,并把土壤深处的虫卵和草籽翻上来。烧地的时机也是专门的学问。烧晚了会误农时,烧早了不能马上播种,反而让杂草得到机会。一块地又砍又烧,只种一年,外人会觉得可惜。而尹先生则认为,耕种时间越短,树根就越容易复生,植被越容易恢复,水土流失越少。每年新烧的都是已经恢复了近十年的懒活地,可以保证地力常新。这样,山民总是有地可以种,有山林可供采集狩猎,与自然形成良性的循环。(212)
种地当然也是学问,很多民族实施着不同的套种方案,一块地里既有空中吊的(陆稻、豆、粟等),又有地面爬的(南瓜等),还有地下钻的(山药等),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充分地利用了阳光和土地。故又称“百宝地”。尹先生指出,百宝地远比固定耕地的综合收益要高,同时所需的工时要比轮作的锄耕和犁耕田要少一半儿,主要省在除草和杀虫上。(91,219)所以,这种生产方式是山民主动选择结果。只有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采用轮耕的方式。在尹先生看来,刀耕、锄耕和犁耕并不是三种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方式,而是三种不同场合的农业方式。后两者并不比刀耕火种先进,反而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结果。
很多民族都知道在懒活地里种植水冬瓜树,水冬瓜树是一种速生树种,落叶多,并有根瘤菌可以固氮,有利于土地加强肥力。西盟佤族是在粮食收割播散树种,盈江卡场的景颇族是将树籽与陆稻种子同时撒播,怒江的独龙族和怒族则是栽种树苗。(63)这种丰富的多样性表明,刀耕火种并非是由于愚昧无知,恰恰是对于其所生存的自然有着深厚的“知”。
农民不可能不爱自己的家园,也没有人比农民更爱他们的家园。因为他们只能在土地上生存,他们必须要善待给他们带来食物的大地。他们的禁忌、他们的自然崇拜,都是其传统生存智慧的表现形态。
毫无疑问,在当今这个有限地球时代,传统地区也遇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固然有传统本身的缺限,但更多的时候是受工业文明所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工业文明为了解决自己的资源和能源问题,不断地开疆拓土,把一片片传统地区纳入到现代化和全球化食物链的下游,这才是当今时代传统地区生态恶化并且难以恢复的罪魁祸首。
如果传统地区的生态开始恶化,首先一定是有外来的不敬畏自然的力量强行闯入,并且喧宾夺主。而如果那里的农民自己也加入到破坏环境的队伍中来,一定是那里的传统失去了阐释本地事务的话语权———传统被消灭、被遗忘了。
要区分两种不同地区的“贫穷”。一种是加入到了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作为其下游和边缘而存在的那些地区;一种是如西盟佤族和怒江流域这样的传统依然相对完整、尚未被工业文明完全吞噬的地区。同样的低GDP低,低年均收入,对于前者,我们需要扶贫,需要在现代化的框架内为他们寻找出路。但是对后者来说,年人均600元也可以日日欢歌。如果按照我的建议,把人年均唱歌多少作为衡量贫富的标准,把月歌一首作为新的贫困线,西盟和怒江都是富裕地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自以为是地用冥尺的逻辑“发展”他们,而是要退出对他们的干预,恢复传统对本地事务的话语权。
传统具有足够的生存智慧,也具有足够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