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科技奖励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奖励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奖励管理办法

第1篇: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科技

科技创新作为高校创新的重要内容,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校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更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协调、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石油大学在国家“十五”科技工作方针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深入实施科技精品工程,以制度创新为总抓手,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机制,营造科研良好环境,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等举措,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1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构筑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基地建设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是汇聚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对创新基地建设而言,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发挥创新基地学术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相继制定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学校也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使得制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学校紧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西部大开发、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成果优势,突出特色研究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条件建设、技术装备改造、增建实验室等举措,使创新基地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已拥有2个联合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和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由于“扩招”导致教师缺编严重,使得青年教师过早地担负起教学科研的重任。据调查,全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二左右。青年教师以后要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但是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能力和经验也都不足,也缺乏科研启动资金。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引导和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对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学校也给与科研启动金,资助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近几年学校共投入20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三成以上。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快速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

3 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凝聚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设一流高校,必须要有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指出:“争取政府资源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现。高校围绕国家目标开展创新活动,可以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学术地位,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科研团队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针对国家级科研目标开展科技攻关,进行学科交叉,可以稳定科技队伍,凝聚科技创新团队,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保障高层次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办法》。学校组织各学科技术骨干组成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及各省市设立的重大科技项目,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凝聚科技力量,培育科技精品。几年来,学校投入配套资金400多万元,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对加强科技团队建设,稳定学术队伍,坚持自身特色,形成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五年,学校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5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我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旋转导向可控偏心器工程化技术研究”项目,经费达1500万元,是建校以来第一个经费突破千万元的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由2003年的3100多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亿多元,年均增幅达30%以上。通过重大项目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凝聚了多支科研团队。比较典型的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了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4 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催生科技创新成果

学校革新科技奖励办法,拓展授奖范围,加大奖励力度,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水平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进行奖励,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获授权的专利技术、高水平的论文、经费数额较大的横向科研项目进行奖励。奖励以工资或现金形式兑现,几年来共发放奖金300多万元。此项制度在教师中反响很大,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创新热情,也调动了更多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得学校科技工作呈现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可喜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学校主持完成的“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油气管线分布式光纤光栅智能传感系统研究”等4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温高压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学校还获得了130多项各级科技奖励。近五年60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近5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多部。

5 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创新热情

高校近年来存在单纯以论文数量考核教师的现象,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出现。学校为此制定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认定办法》,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从国内核心期刊到国外核心期刊,从不同角度规范和引导教师通过科技创新和长期积累,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指挥棒。在强化科技业绩考核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关系。学校制定了《教师科技工作业绩与成果量化计算办法》,与学校的其他科技管理制度一起,形成了科技评价体系。此办法的实施使得学校科技成果认定更加公平合理。科技工作业绩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形成了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科技创新热情进一步高涨。仅2008年一年就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超过了学校前十年申请量的总和。

6 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增强学校学术影响

学校的科学研究要想创一流,就要积极开展各种学术合作与交流,就要选择高水平的合作伙伴,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提高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可及时获取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许多创新的想法、概念和思路,往往就是在学术交流中提出或受到启迪。

第2篇: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其中,《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办法》旨在加快企业改制上市步伐,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主体,支持金融创新和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企业上市促进机制,其支持对象主要包括在滨海新区注册的,拟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主要是国内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包括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新区企业。专项资金总规模1亿元,主要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贴、资金垫付、专项补贴等方式列’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支持。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明确设立科学技术突出成就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四大科技奖项。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奖设立奖励专项经费400万元,用于对近150项科技成果的奖励,每年评审、表彰一次。目前,该奖励办法已经开始实施。

《天津市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由滨海新区政府设立全国首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新区政府将自今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研发机构、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天津滨海新区关于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提出力争用五到六年时间,将滨海新区初步建成服务中国北方、东北亚、中西亚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为此,新区政府组织设立“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了16条具体的资金支持政策,主要用于加快培育集装箱物流网络,增强东疆保税港区和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对航运产业的聚集能力,提高现代航运服务水平,吸引航运人才教育资源聚集等方面。天津滨海将投

140亿建立低碳产业集群涉及六类

第3篇: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Abstract: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nterprises face intense competitive press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promotes the role of the patent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No.2 Subsidiary Construction Company of China Petroleum Pipeline Bureau, this paper perfects the patent management method and process, and implements the paten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 distance pipeline, tanks, and stations, promoting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关键词: 管道施工;专利;管理办法;流程;核心竞争力

Key words: pipeline construction;patent;management measures;process;core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33-01

0引言

专利管理作为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子项,其拥有量在企业竞争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的基础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专利管理直接关系公司科技创新实力,因此,加强专利管理已经成为管道施工企业拥有专有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前提,是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的强有力的武器。

1专利管理工作的开展

1.1 完善管理流程和管理办法专利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一套管理高效、流程畅通、激励单位的管理体系,为保证专利管理工作的顺畅和精细化,公司工程技术部针对专利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周密的权衡把握,制定了一套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办法,并予以量化,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作用;并且对流程涉及到的每个环节都责任到人,形成职责分明,各尽其责的管理制度,为专利管理工作提供管理的标准和依据,实施了企业专利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在管理流程实施的同时,还依据中石油集团公司和管道局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编制印发了《管道二公司专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发明人采取“一奖多酬”的办法还将专利项目作为部门考核、职称评定、科技奖励的重要依据,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给予奖励,进一步规范了专业管理,激励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强化意识,开展普及宣传培训工作专利管理工作离不开全员的共同参与,只有全员专利申报意识加强了,才能使公司的专利申报工作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为此,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通过电子屏、展板等载体加大对专利管理制度、施工新技术、知识产权的宣传,增强员工用于创新、勤于研发、善于攻关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专利管理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大家对专利申请的了解不够;专业技术人员分散在国内外二十多个工地等制定专项培训计划,为普及专利知识,自专利管理办法下发后,采取开办培训班集中培训,到施工现场分散培训和利用网络、OA、电话等信息化手段宣传专利管理流程和管理办法的各个环节负责部门、遵循的标准和要求,使专业技术人员了解、熟悉相关的流程,此外,针对专利的申请文件的撰写注意要点及技能也开展了专门的培训,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对专利的掌握和申请水平、为后续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1.3 拓展专利项目开发、加强专利全过程的管理专利申请主要涉及到申请决策、时机、种类、范围和国别等内容,应重视相关策略如基本专利、专利、防卫专利及迷惑专利战略等得综合运用。通过专利策略运用,对具有重大前景和周期较长的技术,应先行申报专利进行保护,另外,通过专利策略的运用,以基本技术专利为核心,在对核心专利涉及的附属技术、改进技术、产品装置、外观结构等成果进行保护,形成专利池,并借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局等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网。

在做好目前专利开发申报的基础上,公司及时跟进新技术成果研况,通过查新检索,定性、定量研究,掌握国内相关技术的分布和保护情况,结合自身技术成果,进行项目内容深度挖掘,包括附属、关联项目的成果申报等,力争研发更多的专利项目。

1.4 加强公司已拥有专利推广应用工作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是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专利项目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有效提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公司按照“在应用中完善,在完善中推广”的要求,对现拥有的专利项目进行宣传、推广应用,提高专利产品性能和工程适应性,更好地应用于工程施工现场,扩大应用范围,切实把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效益最大化,以真正实现公司提出的施工业务和制造业务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略。

2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2.1 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利意识有待加强日前,专业技术人员放大专利项目的申报难度,申报专利意识不强。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多数技术人员可能都怀有这样一种想法:申请专利的事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首先在思想上就打了退堂鼓,何谈发明设计专利?如今,已有少数技术员已经试着打破自己心中的那座城堡,事实证明人人都可以进行发明创造并申请专利,目前,虽然进行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仍然有许多人感到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是件高深莫测的事儿,只是科研人员才能进行发明创造并申请专利,发明创造似乎离我们远了点儿。

而事实上,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自己能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多留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是一项不错的发明。应对措施:首先从思想认识上给予灌输,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对专利申报的认识,让其从思想意识上缷下包袱。

2.2 专业技术人员对专利材料编写要点掌握得不够精准,需进一步提升专利申报和材料编写能力。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专业技术和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切实让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熟悉申报专利的流程及专利材料的编写要点。

应对措施:多提供专利技术人员的编写材料的机会,给相关的样例做参考,使其单独着手编写,培养其独立完成的能力。

3结束语

专利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油管道二公司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专利管理已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基本满足了公司的专利管理需求,但综合实力竞争将更加依赖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求新、求发展企业才具有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参考文献:

[1]王虹.浅谈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J].价值工程,2010(36).

第4篇: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1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1.1统一制度,建设规范标准体系。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形势下,2014年12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精神,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内容、时间安排和保障措施。2016年8月,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整合优化省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及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省级科技报告制度。2015年12月,《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2016年4月,在《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中提出要求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目前,国家已颁布《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科技报告编号规则》《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和《科技报告元数据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1]。参照科技报告相关国家标准,根据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研究设计了省自然科技基金项目、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项目、省科技厅农村处项目科技报告编写规范,并编写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撰写模板和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流程图。这些规范标准体系的建设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2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为了进一步推进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安徽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负责全省科技报告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科技报告的收集、收藏、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开展省级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了本部门科研管理范畴,在项目合同或任务书中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须呈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各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市级科技项目纳入省科技报告建设体系。各项目承担(主持)单位建立科技报告工作机制,按要求呈交科技报告[2]。1.3构建流程化的工作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系统包括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科技报告审核系统(图1),主要是由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将项目信息导入科技报告数据管理平台生成授权码,项目承担人通过授权码登录呈交系统提交科技报告,工作人员将呈交系统中的科技报告导入审核系统,并组织全国范围内具备科技报告咨询、指导和培训工作资格的人员进行审核改写。由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最终审核后在省级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并提交给国家科技报告管理中心[3]。流程化工作系统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1.4建立互联互通的系统,确保科技报告充分共享。为了开展科技报告服务,发挥科技报告的作用,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建立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将收集到的科技报告经过改写审核后在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进行,按照“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则,系统采用实名注册机制和身份认证机制,实施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方案,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权限,提供分级、分层次的服务,实现科技报告资源的安全管理和充分共享[4]。面向社会公众,主要提供科技报告检索、信息导航等服务;面向科研人员,主要提供科技报告的全文浏览、原文传递服务;面向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决策人员,提供科技报告统计分析、行业、领域深度分析、主题挖掘等深层次的决策支持服务[5]。与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了用户对科技报告资源的统一检索,从而提升了科技报告的利用率。1.5多环节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科技报告质量。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启动之初就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科技报告的质量。第一,人才储备。自国家科技报告制度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就指派专门人员全程参与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培训、国家科技报告审核改写、国家科技制度建设研讨等相关工作,并陆续组织人员参加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培训。第二,试点领域选择。经过调研与论证,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选择在科研人员素质较高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攻关项目中开展,确保了科技报告撰写的水平。第三,针对性培训。在科技报告提交之前,工作人员专门针对具体项目类型组织项目主要负责人进行科技报告撰写培训。第四,审改人员。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在全国范围内从首批参加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并负责本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学员中聘请审核改写人员,从而确保了安徽省科技报告的质量。

2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欠缺,尚未出台省级层面纲领性文件。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2016年科技部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报告管理暂行办法》,专门针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2014年,安徽省启动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主要针对省科技厅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尽管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技厅联合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但仍缺少省级层面的科技报告工作的总体部署,尚未出台安徽省科技报告管理办法。2.2工作脱节,科技报告工作未纳入项目管理流程。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科技报告工作要完全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实现强制呈交。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中去[6],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添加科技报告呈交这一环节。未在规定节点提交科技报告的项目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为此,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并于2016年4月出台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提出在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但是,在项目任务书签订时并未对提交科技报告的类型、数量、时限以及内容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另外,目前正值安徽省推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现有的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面临调整或重建。而安徽省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审核系统都是独立于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还无法嵌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科技报告工作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仍是处于脱节状态,从而造成科技报告收缴工作占用时间较大,效率较低。2.3激励不足,科技报告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已上线运行,但科技报告证书发放、科技报告作者阅点奖励以及科技报告原文传递等系统功能尚未完善。这样就造成对已提交的科技报告利用不够,科研工作者撰写科技报告的积极性不高,更难以保证科技报告的质量。同时,科技报告及其所涉及的创新性研究结果未形成产权标识,未与论文、专著、科技成果同等对待,尚未形成一种新型的著作权形式。没有与科技报告作者的个人奖励、技术职务晋升、申请科技奖励等工作建立关联,影响了他们撰写和提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2.4职责不明,科技报告工作未形成体系。尽管目前建立了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范围内科技报告的接收、收藏、管理和共享服务,但是缺少省级层面的纲领性文件,科技报告工作仅在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尚未延伸至省属其他部门,且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也是部分工作人员兼职,还没有设立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科技报告的收集、审核等工作。

3对策与建议

安徽省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既涉及管理层面上的组织架构、政策制度等问题,又涉及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组织运行、部门协调等问题[7]。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拥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以及必要的经费投入,需要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出台政策、建立工作机制。为尽快建成全省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现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3.1统筹规划,出台省级层面纲领性政策。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层面上涉及政策、机制、制度等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涉及科技报告的标准规范、操作运行、部门协调和配合等方面的问题[8]。因此,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制定并颁布科技报告管理法规,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形成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为了避免科技报告的部门垄断、封闭管理、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需在省级层面出台《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方案》以及《安徽省科技报告管理办法》。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强化呈交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和科技报告资源的集成整合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确保科技报告资源的统一呈交、统一收藏、充分共享。3.2落实制度,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项目管理流程。科技部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科技报告工作要完全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实现强制呈交。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嵌入科技报告呈交环节(图2)。因此,要落实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到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中期考核、结题验收等工作环节中;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签订任务书的同时规定科技报告的类型、数量、时限[9]。推进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将科技报告呈交工作嵌入到省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中,严格执行管理流程,对于未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要求提交科技报告的项目不予进行下一环节的考核和验收工作,从而确保科技报告的撰写质量和提交效率。3.3完善功能,建立科技报告工作激励机制。目前,在进行科技产出统计、成果奖励、职称考核时,多数部门并未将科技报告计算在内,提交科技报告与否、质量如何等对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声誉和竞争力没有影响,严重影响科研人员撰写和提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因此,要推进科技报告工作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证书发放、阅点奖励和全文传递等制度,对在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科技报告的撰写者颁发科技报告收录证书,并将科技报告收录证书作为项目结题验收的必备材料之一。将科技报告引入技术职务晋升、申报科技奖励等工作中[10]。利用科技报告共享系统的统计功能,对已公开科技报告的检索、浏览和下载频次进行统计分析,上报相关科技主管部门,作为评价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将科技报告作为科技人员的重要科研产出,科技报告工作质量作为评价科研机构工作绩效和科研人员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11]。3.4明确分工,构建科技报告工作体系。科技报告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关键性主导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工作机制,依托现有科技管理体系和信息机构建立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心,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本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具体实施。省属其他部门/地市也应根据自身需要设立科技报告工作责任主体,负责本部门产生科技报告的收集、保存、提交工作,与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对接,建立科技报告提交渠道;科研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本单位产生科技报告的收集、保存、提交工作,并承担科技报告审查工作[12]。形成省科技报告工作组织管理构架,形成省科技报告工作体系,确保全省产生的科技报告统一收藏、统一共享服务。

4结语

第5篇: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第一条为建立我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制度,规范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发挥公共财政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自主创新产品是指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具有自主品牌,产品技术先进,产品具有潜在经济效益和较大市场前景或者能替代进口,并能带动我省产业发展的产品。

第三条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科学的原则。经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列入《*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可在政府采购、重大工程采购等财政性资金采购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

第四条省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对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申请条件

第五条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由企业自愿申请。申请企业应为*省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并拥有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或部门。

第六条申请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的产品;

2.知识产权明晰、没有产权纠纷、拥有核心技术并已形成自主品牌的产品,或获得国家批准的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软件著作权、版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形式的产品;

3.产品性能稳定,成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度,并能出具专业法定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对于首次或首批生产的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新产品可适当放宽限制;

4.产品应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核心部件和整机产品为省内自主开发生产。对于特殊行业的产品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行业管理规定,并提供相应的行业许可证明。

列入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的产品、获国家或*省科技奖励的产品和己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认定。

第七条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应提供以下材料:

1.*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申报书;

2.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副本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3.产品自主创新及知识产权状况的相关证明材料(凡属于联合申报或多个单位共同享有知识产权的,必须提交与产品技术归属及权限有关的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授权、合作生产和开发的合同或协议);

4.产品检测报告或特殊行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5.产品采用标准证明;

6.环保达标证明及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第三章申报和认定程序

第八条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第九条申请认定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须向设区的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上报的产品及其材料进行初审,签署意见后,统一上报省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省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的产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符合条件的产品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无异议的,颁发《*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证书》。

第十一条被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有效期为三年。

第四章

第十二条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十三条对弄虚作假或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认定证书的单位,取消自主创新产品资格和认定证书,三年内不得申报。

第6篇: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第一条为奖励在广播影视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促进广播影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内的集体和个人及受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委托进行科技工作的集体和个人。

第三条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的奖励范围包括:

(一)应用于广播影视事业发展中的新的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等);

(二)在推广、应用已有的重大广播影视科学技术成果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和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四)在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应用国外先进的广播影视科学技术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五)在为社会公益服务的广播影视科学技术基础(标准、计量)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六)为广播影视决策科学化与安全运行管理现代化而进行创造性研究并取得显著效果的软科学成果。

第四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由科技司归口管理。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励办公室负责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的组织评奖工作,科技创新奖励办公室设在科技司科技处。

第五条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评审委员会负责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的评审和争议处理等工作。

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评审委员会由13-19人组成,主任由科技委主任担任,成员由科技司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委常委中遴选,报总局审批确定。

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

第六条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每年评审一次。

第二章奖励标准和办法

第七条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三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

第八条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

一等奖项目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达到或接近同类项目的国际先进水平,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很大,并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等奖项目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达到或接近同类项目的国内领先水平,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显著,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等奖项目在技术上有创新,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达到或接近同类项目的国内先进水平,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较大,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九条凡申报科技创新奖的项目,必须应用于实践一年以上,证明其功能和性能可靠,并由使用单位出具证明。凡属于标准的,必须在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一年以上,并有实施单位出具证明;凡属软科学研究项目,必须被使用部门接受,并应用于决策和管理实践中。

第十条获得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的项目,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奖状、证书。奖金由获奖单位自行发放。

第十一条获得一等奖的项目,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十二条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其业绩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业绩考核、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章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单位

第十三条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是指对该项目的完成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人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作为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一)提出和确定总体方案设计;

(二)在研制过程中直接参与并对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

(三)直接参与并解决在投产、应用或推广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第十四条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指在项目的研制、投产、应用或推广等工作中提供技术、经费和设备条件,并直接完成该项目的基层单位。

第十五条各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的限额为:一等奖6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5人。

第四章申报和评审

第十六条申请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的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经有关科技成果管理部门进行成果鉴定、验收并进行成果登记后方可申报评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项目不再参加总局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的评比。

第十七条申报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承担项目的集体或个人按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总局直属单位(以下简称推荐部门)。

(二)推荐部门负责审查和汇总申报项目,并对申报项目及奖励等级提出推荐意见。

推荐部门对各申报项目应准备推荐书一式20份、有关附件一式4份。

(三)推荐部门审查并备齐有关材料后,每年于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向总局科技创新奖励办公室申报本年度广播影视总局科技创新奖,逾期一律不予受理。

受总局委托进行科技工作的非广播影视系统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完成的项目,符合本办法的,可直接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励办公室申报。

第十八条项目申报须使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推荐书》(见附件一),并按照《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推荐书填写说明》(见附件二)的要求填写。

由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应当按贡献大小顺序排列,由第一完成单位填写申报书。

第十九条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评审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初审: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励办公室审查申报项目是否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推荐书是否符合要求,附件是否齐全;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是否符合本办法第三章规定。

(二)评审:

1、召开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评审工作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评审委员到会。主审员对所审项目向评审委员会介绍情况。

2、会议期间参评项目完成人(1到2名)需到场候审或答辩。评审委员会视情况提请参评项目完成人对项目进行介绍或答辩。

3、评审的项目中有评审委员会成员参与的,评审时该成员应回避。

4、评审委员会进行评议,评审委员会对评审的项目以无记名投票打分的方式产生评审结果。

(三)复审:科技创新奖励办公室负责整理评审结果,报送总局科技司复审。

(四)终审:复审结果报送总局主管局长审批。

第二十条接触申报项目文件的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内容负保密责任。

第五章公告和异议处理

第二十一条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审定的获奖项目应当于审定之日起一个月内在行业内予以公告。项目异议受理期为自公告之日起一个月。如无异议,即行授奖。

第二十二条对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获奖项目有异议的,应当按下列程序处理:

(一)对获奖项目有异议的,应以书面形式将异议理由、有异议的项目名称、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等报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励办公室。需要保密的,应当同时在函中注明。

(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励办公室接到异议函件后,应及时将异议意见通知获奖单位和申报单位;获奖单位和申报单位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答复意见;如在限期内未答复,视为放弃获奖资格。

与异议问题有关的任何一方,均需如实提供有关异议的旁证和补充材料。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评审委员会依此进行审议和裁决,并将处理结果答复有关各方。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或名次异议的,应在获奖项目公告后一个月内,由申报部门负责处理,并将结果报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励办公室审批。

第二十三条发现获奖项目属于弄虚作假的,可向申报部门提出,由申报部门负责调查核实,提供调查材料,报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励办公室,经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复议,提出是否撤销奖励的建议,报总局审批。对于撤消奖励的项目,推荐单位要负责追回荣誉证书、奖状并退还总局。对于弄虚作假者,按情节轻重和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或向有关单位提出处分建议。

第六章附则

第7篇: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科技查新高校企业技术创新经济

一、科技查新的概念

科技查新(以下简称查新)是指具备一定信息资源与相应查新咨询资质人员的查新机构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等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评价科研成果、科研立项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结果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的定义是: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是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本规范操作,并做出结论。卫生部关于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的规定中指出:查新工作是医学情报人员以高水平文献检索为基础,经反复深入筛析、鉴别确定密切相关文献,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为卫生部科研立题、成果评审等科技活动的新颖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的情报咨询服务。它与一般文献检索不同,不以提供可能相关文献目录为目的,而是以提供新颖性评价为宗旨。

二、查新工作的由来

查新工作体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与我国科研管理机制密不可分的。我国的科研经费划拨及成果评奖基本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模式:由国家组织专家确定下一阶段的科研选题,并课题指南,然后再组织各级科研人员申报,完成课题后再由国家组织进行成果鉴定,并进行推广。 80年代后期,随着各行各业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投入的增加,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为了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与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如原国家科委于1987年颁布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1988年3月又颁布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对成果鉴定做出了许多规定,并赋予了法律效力。1990年原国家科委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标明了科技查新工作的正式开展。2000年科学技术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表明科技查新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三、高校查新机构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优势

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已具备了查新机构的条件,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文献资源丰富。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书本式文献资源,包括各类书籍和杂志,与办学特色相关的文献资源则更具有权威性,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许多高校图书馆还购置了各种电子文献资源,自建特色数据库,实现国际联机检索,并对其他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成为虚拟馆藏。这些都对查新形成了强大的文献支撑。二是查新人员素质较高。高校图书馆的查新人员一般来说都有丰富的文献检索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他们在与用户交流之后,一般都能较准确地理解查新项目,提取查新检索词,制定检索策略,对检索结果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对比能力。三是拥有大批行业专家。高校人才资源丰富,专业覆盖面广,各学科的专家、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等成为科技查新工作的强有力的后盾。

四、查新对企业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作用

1.为企业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

科研项目在立项前,首要的工作是要全面、准确地了解该项目在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情况,弄清该项目在国内外是否有人研究过,研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已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尚未攻克的难点等等。通过科技查新都可以了解到,并对所选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做出判断,提供客观依据。防止重复开发而导致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的浪费和损失。

2.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转化、验收、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

科技查新能够保证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转化、验收、奖励等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没有科技查新报告作为文献依据,仅凭专家小组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难免会有不公正之处。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再加上可能人为的因素,往往会得出不确切的结论,甚至不正确结论,这样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又妨碍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查新就是为防止上述现象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机制。高质量的查新,结合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便可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3.为科技人员研究活动提供可靠和丰富的信息服务。

作为科技查新机构,它至少具有15年以上与查新专业范围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源或数据库,具备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具有3人以上取得国家科技查新资格的专职人员,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1人。由于查新机构具有丰富信息资源和完善的计算机检索系统,能为科技人员和企业提供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的全面服务。另外,通过国内外联机检索系统,如DIALOG联机系统,可检索到科技、经济、商业等的数据库近千个,内容涉及各种学术会议、期刊论文、技术报告、专利、标准、规范、报纸和通告等。收藏的数据库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最新可查到几分钟前公布的信息。这些系统包含了世界上98%以上的机读文献,基本上能满足科研工作和企业的文献信息要求,也节省了科技人员因到处查找文献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加速了科技发展的速度。

4.为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信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劳动生产力的提高50%~70%是依赖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而其中科技信息的作用占30%~50%。通过科技查新可以为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较为全面的与所查课题相关的信息,尤其是所查课题最新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避免走弯路。同时,作为查新机构,为科研生产管理人员提供最新国内外多种信息,可以有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技术更新提供信息服务也正是自己的优势所在。

五、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高校查新工作的开展

第8篇: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服务项目、服务企业的中心思想,坚持依法行政、服务发展、高效运行的原则,着力营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科技服务环境。

二、目标要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高行政效能的总体要求,从创新管理机制,明晰工作职责入手,规范工作流程,简化办理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和公开、公平、公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科技计划立项与实施、科技成果鉴定与奖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复审等职能重点工作。加大科技产业扶持力度、规范科技资金管理使用、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保护,不断强化监察监督,服务企业发展,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实现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服务环境更加优化、行政效能明显提升的科技工作局面。

三、工作任务

(一)精简审批事项

全面梳理和精简审批事项,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清理和压缩,根据工作需要,仅保留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审批服务工作。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凡以县市区冠名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下放到所属县市区审批。坚持审批项目进驻大厅,审批授权到位。实行行政审批服务工作集中办理制,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窗口,重点承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审批工作,限时办理,提高工作效率。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审批工作,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办结,为企业提供方便、及时、高效和满意的服务。

(二)优化办事流程

本着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原则,简化、规范业务经办流程。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服务流程明确为:指南、项目受理、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立项、签订任务书、执行监理、绩效评价等环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流程明确为:企业申报、审查认定材料、行文推荐等环节。科技奖励服务流程为:企事业单位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评委会审定、社会公示、市政府审批。经过压缩和优化,缩短、规范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三)实行审批流程限时办理

坚持“一站式”服务审批制度,所有审批项目要“一门受理、联合会审、同步办理、限时办结”,做到能办即办,随到随办。无法当场办结的项目,向申报单位说明,给予承诺时限,压缩内部运转时间,尽快办理。实行“首问负责”和“一次告知”制度,凡企业申请的行政审批和咨询事项,要一次性告知企业所有需办手续和程序,确保限时办结制的落实。

(四)健全完善信息公开

按照职权法定、程序合法的要求,将管理权限、审批依据、申报条件及材料、办结时限、服务承诺、法规纪律和监督渠道等,通过办事指南、市科技局网站、行政审批服务大厅LED显示屏等渠道向社会公布,方便企业查询和办理;推行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完善科技计划管理系统、奖励评审系统,实现对外业务网上办理和服务水平、规范、时效的实时监察,自觉接受社会和局机关内部监督,树立科技系统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五)减免涉企费用

规范涉企收费的工作要求,科技查新事项按规定收费,其它服务、审批等行政服务项目,均免费办理,减轻企业负担,并为企业在资金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广阔的空间。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强组织保障

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分工负责、市纪委派驻纪检组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各科室各单位要依照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服从大局,狠抓落实。要按照分工,细化责任、各司其职,形成统筹安排,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以办公室、人事科联合,定期检查和督导落实情况,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对科技管理过程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加强监督,维护政令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强化学习,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和科技工作的新规定、新措施、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立足本职工作,开展各类科技知识培训,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并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所思更好得体现到为企业发展服务上去。

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行超前服务、延时服务、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主动上门服务和电话预约服务。坚持电话回访制度,健全企业满意度即时评价系统、网上投诉调查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做到人管和机管相结合,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相结合。通过创新各项服务机制,打造“主动、高效、优质、廉洁、满意”的企业服务软环境。

(三)完善制度,规范服务行为

围绕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服务企业这个中心,制订和完善“业务集中办理”制度、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在科技创新大厅明确设置服务规范、工作制度、工作纪律等管理办法,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把管理活动、服务范畴、行政目标等纳入科学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服务行为,做到用制度管理人、激励人、约束人、规范人,为下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9篇: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各县市成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与辅导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科技部门牵头,财政、税务部门参与,重点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辅导、服务工作。科技部门要配备必要的办公条件及专职的工作人员,保障工作小组开展相关工作。各市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行委”)要积极发挥主动服务的作用,加强对工作小组的指导与监督,加强认定申请、监督检查、信息统计及培训服务等工作。

二、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作用,是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各地要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在培育、辅导、服务中开展管理;积极主动地深入企业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要增强全局意识,密切联系,协同配合。通过工作方式的转变,确保尽可能多的企业得到培育和指导,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认定,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能够顺利享受税收优惠。

三、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各地执行委和工作小组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科技部门重点做好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服务工作;财政部门加强对会计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重点做好企业财务制度建设的服务工作;税务部门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服务工作。

四、提高工作效率。各地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行政透明度。各地执行委和工作小组可以采取集中受理、集中办公的方式,审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材料,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对于企业申报材料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反馈、认真分析、积极指导,保证企业申报材料规范、真实。

五、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各地要综合运用知识产权奖励政策、科技奖励政策、财政科技投入扶持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丰富自主创新产品、健全创新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六、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各地要认真落实《省科技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项目鉴定等问题的通知》,使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能够及时享受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基本条件。

七、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备选库。根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各地应摸清本地区企业的现状,积极推荐有潜力、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备选数据库。针对入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各地应积极开展“一对一”的培育服务工作,使之尽快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八、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各地要积极宣传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先进典型,引导和吸引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拥有核心知识产权,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道路。每年要针对进入备选库的企业,组织2次以上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培训工作,使得企业能够通晓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规定,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管理和财务管理实务。

九、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各地应运用市场机制,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帮助企业完善技术创新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各地要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行业自律的监督管理,积极引导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行业诚信建立行业权威,为企业提供合规、合法、合适的专业化优质服务。要加强中介机构的管理,对有不良行为的要及时予以公示,并在三年内不得从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相关业务。

十、加强跟踪服务。各地对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以及出现的新问题,加强指导与服务,及时落实好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企业能够至始至终地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通过比例。

十一、开展统计工作。各地应加强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备选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数据统计工作,实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为宏观决策和微观管理提供基础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