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1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一、建立忧患意识

古人曾说:居安思危。因此,普及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增强环保的责任感,已势在必行。让学生从生活深层次认识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并不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很多领域已在发生恶变。因而,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源头上去扼制环境问题的发生。

1.科学的认识环境问题。我国虽有众多的江河湖泊,水资源占世界的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南北分布极不均衡,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工业、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湖或江中而远远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生产水体的富营养化,每年夏季蓝藻疯长,湖水发绿发臭,水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可利用量。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们不合理的行为造成。

2.培养学生的环保品德。环境保护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在地理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外,更要在平时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方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外出旅游时在爱护景区的花草树木等方面进行教育,主要是侧重在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上的培养。

二、培养绿色意识

环境是公众的环境,环境保护理应是公众的共同责任。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法制意识,我们可以采用举办环保法制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环保教育主题片案形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如利用校园内的板报、广播、画廊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适时地开展环境教育系列试问、演讲、绘画、手抄报、废品回收等竞赛活动,让学生逐步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懂得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1.日常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因素赋予其生活教育实践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看环保现状、问环保知识、集环保信息等途径,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2.课堂教学是学习环保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环保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把环保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做到时间上有保证,才能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3、社会是环境保护的主体。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学校附近河流进行小样分析、对学校周围大气层、噪音污染的调查,写调查报告和环保小论文。

三、树立参与意识

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个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除了通过环境教育课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通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环保技能的传授。通过各学科渗透环保教育,可以起到强化环保意识的作用。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结合创建文明卫生街道、居委、新村、小区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公益性活动。如打扫街道、擦洗交通护栏、清理花坛草坪等,共青团员还向市民印发环保倡议书。

3.与行为习惯相结合。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刮。自觉保护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4.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通过进行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办理板报,环保专题论文比赛,成立以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关系为内容的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宣传环保知识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第2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一、教师要有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在化学试题中渗透环境教育

第3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化学教育;实验;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11

前一段时间正好在网上看到卢广拍摄的一组照片,获得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奖。这组照片的名字是《关注中国污染》。在一万多条中被排在第一的是“看到图片,我哭了”。39张照片,每一张都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引用网友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我看到了绝望!”低下头,深深地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天这种情况,经济利益的驱使?监管的不到位?生存的压力等等。其实这都不是,或者说不是根本,根本在于人,在于人们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根本在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看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这里,就我们教师而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下一代不要让这样的污染继续下去,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知道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让学生知道环境破坏对人类的危害,让他们远离这些破坏环境的事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现象。当然这是我们的理想。那么,在此笔者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课堂中穿插环保意识的教育

在初中化学的教育中,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课程的进行中,有许多可以加入环保意思的教育。例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小节中,我们可以穿插“温室效应”的教育。在引入时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二氧化碳对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在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也用广泛的应用,但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就很自然的将课题从二氧化碳过度到温室效应。接下来我们也可介绍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以及现在各国所做的努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可以列举了1952年12月5日――9日英国伦敦市发生的“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二、将化学实验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

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穿插环境保护的教育。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半。在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的前提下,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则显得优为重要。

当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取药品、闻气体等等。当学生进行实验时,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比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强调硫的用量并在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同时,也注意改进实验装置,以吸收实验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例如,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三、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课题研究来让学生切身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来寻找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课题,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如“生活中水污染的调查”、“废旧电池的污染”,“废旧塑料的处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更加能深刻的体会到污染对于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影响。并且能通过对污染的处理等过程,进一步了解化学知识。

其次,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以下工作。1.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取得当地环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2. 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到周围环境污染的污染原因,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适时地开展环保专题讲座。如: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如初中教材第二章《自然界中的水》介绍了地球表面3/4被水覆盖,地球周围的大气中,生物体内地球表面,地壳内无处不存在着水,但“水球”却严重地缺水。我国就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由于缺水,地下水被超量开采,一些地区地面沉降,河湖干枯,我们的母亲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表明整个黄河生态环境正在恶化,黄河正成为一条季节河,不仅有可能变成内陆河,缺水已经成为威胁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紧迫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树立爱护水,关心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好风尚。再如,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与世界平均25%的差距还很大。而且,我国荒漠化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77万平方公里,还在进一步扩大。毫无疑问,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危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4. 向学生介绍一些环保先进事迹。如马永顺是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早在建国初期就创造了全国手工伐木之最,他因伐树多而成为全国劳模,40年后,马永顺用自己的双手种上了36000棵树,这正是他砍伐掉的树木的总量,因此,他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嘉奖。他还要带领全林区的人走上植树之路,实现朱容基总理的“造福子孙,流芳百世”的理想。

最后,除了上述的活动以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自己生活中的物质,来改善我们的家庭环境。比如秋季的柚子皮可以拿来放在卫生间吸附异味;煤球渣可以放入冰箱净化冰箱内的空气等等,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

第4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一、阅读题多以有关环境的文章为载体

试卷的短文阅读部分,特别是说明文,不少是围绕环境问题的,如介绍“绿色污染”――《水葫芦之灾》(南京卷)和《不容忽视的光污染》(南通卷),如关于生物入侵综合治理的文章――《连她的天敌一起爱》(淮安卷),如关于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冰川消融的介绍(南通海门卷),如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风力发电的开发利用(扬州卷),如介绍资源短缺带来的新思考――《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镇江卷)等。也有涉及由人文环境所带来的理性思考的散文随笔――《被女性化的苏州人》(苏州卷)和《城市的灵魂》(连云港卷)。这类文章无一例外地把读者的目光导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唤起人们的生存危机意识、环保意识。

二、注重环保情感的体验

此类短文阅读后面设置的题型,除了考查有关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更注重语文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知识的整合,注重学生平时的环保情感体验,考查学生的信息搜集、整合、分析处理能力。例如淮安卷中《连她的天敌一起爱》阅读分析中设计了这样的一道5分题――作者在文章最后指出:一个地方“迎娶”一种外来生物,就必须考虑连同她的天敌一起接受,这个原理可能同样适合我们人类的生活。你赞同作者这一观点吗?请你结合所了解的知识和生活体验,用具体事例阐述一下理由。再如镇江卷《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短文分析最后一题――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如果考生平时能关注环保,积极参与校内外环保活动,对环境问题有感性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思考,这类题对他们就没有多大的难度。

三、设计新颖的环保探究题

有不少阅读题,从阅读材料延伸到现实生活,要求考生就文章与另外的相关材料进行探究,引起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例如南京卷《水葫芦之灾》短文分析探究题如下:“绿色污染”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性的难题。请结合文章内容与下列资料,说说你对“绿色污染”的理解。

资料一:上世纪20年代,来自美洲的仙人掌盘踞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24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与农作物、牧草争地,致使畜牧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资料二:来自亚洲的葛藤,上世纪70年代一度占领了美国南部280万公顷的土地,挤占了公路,给农业、交通业造成巨大损失。

再如徐州卷中要求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话题对提供的一组材料作一番探究,归纳出几个观点。这类题型所考查的能力,功夫常在卷外,仅仅靠反复研读卷上短文是不够的,它考查了学生平时查阅搜集、处理整合相关资料的能力,平时没有实践基础,缺乏探究品质,是很难回答到位的。

四、环保综合实践活动直接作为考试的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近年来,一些试卷直接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情境,考查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例如泰州卷设环保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同学发现,我们地区捕食青蛙的现象较为严重。请以“保护青蛙”为内容拟一条公益广告词。再如南通海门卷――假如你是2005年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队的一名队员,科考回来后,针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融现象,你打算向世人提出哪些忠告。

第5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一、着眼身边,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启发孩子的环保意识

1、利用晚饭后或休息日带孩子到田野里、小区的公园走走、看看、玩玩,在草地上游戏、玩耍,领略自然的美好风光,享受青青绿草带来的清新空气。同时,家长也可带领孩子参观小区周边的垃圾场,让孩子谈谈哪里的环境美,通过观察、比较,让孩子知道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带孩子亲眼去看工厂里冒出的黑烟,到车水马龙的马路上看车辆尾部的废气,看又脏又臭的河水,让幼儿区分乐音与噪音的区别及噪音的危害作用。

2、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让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如:父母可借外出游玩之际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在孩子游玩的时候同时给他们讲解,让孩子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唤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动物、花草树木的爱心。通过让孩子欣赏千姿百态的花草、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水,孩子们关心、热爱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

二、发挥家庭环境教育优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句话指出了家长这一资源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父母的身体力行,让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意识到环保行为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人人都可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点力量。作为孩子的家长,就应将环保知识渗透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对孩子进行渗透和开展环保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1、丰富知识。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孩子的环保意识。父母应多阅读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书籍,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孩子由于人类的任意砍伐,森林遭到破坏,所剩树林无法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少用塑料袋,塑料杯,最好用纸袋、篮子、减少白色污染。

2、树立榜样。幼儿期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的特点,父母亲是儿童身边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父母自然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尤其对幼儿来说,这是一种最重要的影响,它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使自己成为孩子耳濡目染学习的榜样。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自己的着装整洁、手脸干净,物品摆放有序;看见废物主动捡、看见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管。比如不随地吐瘫,不乱丢瓜皮纸屑,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高声喧哗,不制造噪音声影响其他人的生活等。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因此要求家长应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给孩子当一个名符其实的楷模。

3、从小事做起。

(1)要帮助幼儿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他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小环境做起。如发现孩子平时乱摘花、乱丢纸屑、随地吐痰或高声喧哗等现象,家长就及时地晓之以理,让孩子既克服了自身的不良行为又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2)与孩子共同收集废纸,易拉罐。不要随便当作垃圾扔掉,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布置家里的环境。例如:我利用孩子吃完的开心果壳做了相架。每天早上吃过的牛奶瓶,把它收集下来卖掉,用这些钱去买一些花草、书本,让孩子知道垃圾再生利用,既节约能源,又可减少污染。这就更激发了孩子们收集这些废旧物品的兴趣。家长还可通过家园互动的方式将幼儿在家中的环保行为告知幼儿园老师,并给予一定的表扬,能让幼儿有成功感和喜悦感,让幼儿的环保教育行为持续下去。

三、把握良机,结合平时生活习惯进行教育

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小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因此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如有的家长嫌孩子吃饭慢,就把饭菜倒了;还有的父母见到孩子玩水,往往只会训斥他太调皮捣蛋,而不会告诉他这样很浪费水;更有些父母则认为:孩子还小,浪费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些事关系不大。殊不知,家长的这些行为大大扼杀了孩子潜在的环保意识。

第6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渗透环境教育思想

1.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七章第三节《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第十三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第二节《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直接将环保教育作为这些章节的主题。在这些章节中直接介绍了环保的一些知识。在教学进程中,师生充分收集有关资料,通过录像、投影等直观手段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生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每种生物与我们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个小动物,虽然普普通通,并不起眼,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关爱它们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关爱身边的生物,关爱人类自己,渗透环境思想。

2.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让学生知道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环境必须提供给人类更多的资源,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但是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一旦人类的生存需求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破坏性活动也渐渐超出了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例如“空中死神”酸雨的增加、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的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环境中的一员,应注重环境思想,关注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人类自身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要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

3.八年级上册第二十章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让学生知道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2012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共同了《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这是一份地球的“体检报告”,结果显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其原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消耗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给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压力。所以联合国召开了保护生物圈的国际研讨会议,制定了“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保护生物圈,让生物圈真正成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每个公民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4.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

《珍爱生命》,通过讲解与渗透,使学生知道要远离烟酒,拒绝,关注健康,告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拥有健康。但是环境因素对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优美而洁净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受污染的环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接触过量的电磁辐射可能会诱发白血病、恶性肿瘤,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如工厂污水的随意排放,如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等等。让学生了解其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危及人类健康的因素,为了自身的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从身边事做起,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根据生物学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多角度的环境教育。如结合校园绿化设计和“3.12植树节”,发动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设计和植树护花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等活动;发动学生参加“你丢我捡”和清除卫生死角等校园活动;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7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在高中所有学科中,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了生物学科教师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由懵懂少年步入青年的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将对国家的未来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生都知道破坏环境是不对的,对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但却没有看到环境破坏背后更为严重的后果,不明白一旦环境失衡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所以,环境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学生开始,生物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需有生态保护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环境破坏后带来的毁灭性影响,让学生自行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习惯。高中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已经愈发紧迫,下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环保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建议。

 

一、环保教育是是生物教学的一部分

 

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而环境教育是教育的具体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对环境破坏行为的高度责任敏感性。生态保护意识还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根深蒂固的环保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动植物的道德情感。

 

二、渗透环保教育寓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应有效结合教材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生态保护教育,让学生在学到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明白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明白世界之所以如此缤纷,其关键在于生物的多样性与互依性。例如,教师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讲解时,涉及现代生物与生物或者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合理开发利用的成功例子。

 

讲解生物多样性时,涉及环境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例子,引出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维护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联系学生周边可感可触的实际例子,搜集一些周边造纸厂、化工厂等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的严重后果,依据生物学知识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关环保知识普及。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生物知识推广至周边人群,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学生将不仅能把课本知识活用至生活中,还能为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让所有人都能自觉地去爱护周边环境,那么国家的未来会更加璀璨夺目。

 

三、利用课堂,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生物对环境有净化作用和环保作用,对环境污染有监测作用;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此利用生物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动植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能认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生物种类、了解生物界的概貌;也选取了一些初步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理论知识。这些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关注现实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丰富,意识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后来的吃尽山珍海味,直至现在绿色食品成为大众的追求。饮食观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经济条件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种的蔬菜不如天然蔬菜,圈养鸡鸭不如野生鸡鸭。

 

另一方面也有另类人为了私欲铤而走险,一些不法行为也导致曾经的野鸡野鸭林间飞舞现象灭绝,鲜有生物,生物种类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周边行为和事物,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但确保知识的活学活用,还能对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联系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除了渗透环保教育外还应联系当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定期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有一个实际了解,通过实际状况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最终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养成自觉的环保意识。例如,讲解生态系统时,结合当地成功的生态系统例子,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与人类发展是可以同步进行的,人类可以在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前提下得到更好发展。列举出破坏环境平衡的例子,并看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让学生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及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可以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议,让政府插手对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进行教育与管制。

第8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91-01

当前,由于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开展环境教育的良好平台。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一、进行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环境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现行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渗透,使环境教育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教学《哭泣的自然》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讨论以下问题:假如停水一周,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厕所无水冲洗,如厕就会成为问题。”“衣物不能清洗。”“缺水会影响我们打扫教室卫生。”“没有水就不能煮饭、炒菜。”“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将会被打乱。”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水,节约用水势在必行。又如,《法律常识》中有“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的内容,笔者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师可以思想品德课堂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例如,笔者发现,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不环保的行为:洗衣时,把衣服直接放在水龙头底下长时间冲洗;就算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也要把所有的灯都打开;随手乱扔零食包装袋;随意踩踏草坪,等等。为此,笔者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组织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寻找身边的(特别是校园内的)不环保的行为,并讨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环保小卫士”。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意识到环保离我们并不遥远,环保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环保习惯:不购买、不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随手关水龙头、关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爱惜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珍惜每一粒粮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浪费纸张、粉笔等。

三、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

思想品德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环保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教学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后,笔者组织学生参加以“绿色课程、绿色管理、绿色生活和绿色校园”为基本目标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参加了种植“成才树”、清理公共垃圾、回收废旧电池、制定环保公约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产生了参与环保的自豪感。

笔者还利用“植树节”“水日”“环境日”等节日,引导学生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玉林市福绵镇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建起了很多制衣厂和与之配套的洗染厂,这些工厂所排放的污水造成了附近江河的水质污染。于是,笔者带领学生考察当地江河的水质情况,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向学生介绍污水处理知识,使学生亲身感受“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义。

在笔者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环保先锋队”。“环保先锋队”利用板报、教室文化墙等宣传环保知识,为其他同学推荐有关环境保护的杂志、报纸和书籍,利用假日分发环保资料、张贴环保标语,在校园里营造了良好的环保氛围。

第9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手段 环境保护教育 社会实践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然而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并不乐观,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滥伐森林,滥垦家园,滥捕动物,滥挖矿产……真可谓自毁家园。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刻不容缓,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更是迫在眉捷。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较好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和情感熏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环保教育,适时渗透环保思想,大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些小小的尝试与体会。

一、利用新教材,了解环境现状,引导内心自省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与环保教育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渗透环保方面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感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综观语文教材,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比比皆是。如《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鸟的天堂》、《沙漠中的绿洲》、《斑羚飞渡》、《华南虎》、《珍珠鸟》等都不失为很好的环保素材。教师以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知识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发挥课文的环保教育功能,为取得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奠定基础。通过教学自然地渗透环保知识,努力让学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在行为上全力保护美丽的大自然,在生活中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主动参与者。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形成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进而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就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投影等方式让学生知道罗布泊美丽的过去和可悲的今天,结合投影图片多方面认识罗布泊消逝的真正原因,进而延伸到几年前的民勤——这一被称为如不尽快治理很可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地方,然后播放有关沙尘暴的录像,让学生深刻感受暴风肆虐、千里飞沙的残景,震憾学生的心灵,引起内心强烈的共鸣,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环境保护,那人类将陷于万劫不复的绝境,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敲响环保警钟。

二、找准切入口,落实行动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环保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随着温总理关于“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指示,甘肃省上下掀起了全面综合治理石羊河流域的热潮。作为环保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更要大力宣传、全面号召,人人参与,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力度,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好习惯。现在石羊河流域经过全面综合治理,环境大有改观,岸边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河中水流清澈,民勤绿洲再现,面貌一新。作为语文老师能为绿色家园的创建尽微薄之力,深感荣幸。在教学《林海》一文时,先利用丰富优质的中学课堂资源,挑取直观形象而生动逼真的关于大兴安岭的美丽风景以及重大贡献的动态图象进行展示,伴随着优美的风景、动听的音乐、图像的变化,同学们对认识大兴安岭独特的景物特点兴趣更浓,对大兴安岭的良材为祖国做出的重大贡献更是赞叹不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我们的日常用品中哪些是来自大兴安岭的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情绪高涨地回答:“纸张、一次性木筷”。我接着问:“如果我们不爱惜纸张,随便浪费,长期使用一次性木筷有什么结果呢?”同学们恍然大悟,都说要节约用纸,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木筷。这时我趁热打铁,用多媒体播放大兴安岭在一九八七年曾发生过的森林火灾景象以及对损失几百个亿的数字统计,同学们震惊了,表示以后游山时一定不使用火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多媒体教学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

又如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我积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实景,学习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唤起到实际生活中寻找美的意识,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争取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增强责任感,树立牢固思想,内化环保行为。

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牢固的环保思想,自觉抵制有损环保的行为。这一切仅仅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种形式的课外补充,把环境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近年来国家对青少年在环保方面的具体要求及实际作法,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自己心愿,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环保标语进行张贴,同时要求班级中开展“人与自然”的主题班会、制定《绿色宣言》、“网络绿色环保宣传”等活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都散发着浓浓的环保意识,为了环境保护都在付出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环境保护已蔚然成风,网络绿色环保宣传已初见成效,真是令人欣慰。

四、树立绿色观,加强社会实践,倡导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