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岗位能力;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48-02
1.引言
高职院校之事,以教学为重。而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可以说,它是学生上课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也是学校体现其办学特色的象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以职业技能的提升及职业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课程内容主要选择典型工作任务的安装与设计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经典实用的教学项目,实现项目的知识目标要求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
1.1 坚持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以素质为本位的教学观、个性化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观以及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
1.2 坚持实践教育的课程理念,加强学生实践素质,加强产教合作,课程设计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专业培养目标及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起点。
1.3 坚持人格本位和终身教育的课程理念,以资源最大化利用主线,强化课程设计的开放性与发展性,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促进学生人格完满,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2 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2.1 知识和能力结构。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是落实"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等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相对落后,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调整、更新缺乏合理性,系统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学以致用从学理论到用理论指导实践还有很大差距。如何进行自动化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如何制定自动化人才培养计划,如何开设和整合相关课程,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通过是学生在毕业后数年的发展轨迹,通过职业发展,才能最终确定学生的素质水平。从培养目标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拓展到以技能的传授为主,把能力的培养拓展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导向、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关键所在。
2.2 课程体系改革。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依托自动化领域相关企业,采用"1+1"(学校+企业)模式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今后工作的就业与生存。社会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在这个大学校中,可使学生的视野开阔,尝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社会生活中的知识转化为社会生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娱乐中找出一技之长来展示,相互比较,感受到处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老师和学校不可能替学生包打天下,不可能使学生毕业离校时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博士”,学校的教学只是学生一生学习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更广阔的知识有待于自己独立掌握,更繁难复杂的问题有等于自己研究解决,无限辉煌的业绩要靠自己去奋力创造。而这一切,教师和学校只能为学生做铺垫,色不可能代替学生完成。因此,教师和学校为学生着想的唯一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克难奋进,养成乐学不倦的兴趣,向科学挺进,去发明创造。
要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只有改革考试制度,由应该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可喜可贺的是我国教育的考试制度正在向这方面转轨。但是,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同时,必须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如人机界面技术融入到PLC应用技术中,触摸屏,组态技术融入到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中等。
3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构建与实践
3.1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思路。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需求,明确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依托制造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重新设置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引领构建课程结构,以实际工作为情景实施真实教学。从课程定位、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以够用、必需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建设。针对岗位基础技能要求、配合理论学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工学一体实验指导教材,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出发,强化岗位适应性,采用理论模块教学和综合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按知识、能力、素质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跟上职业岗位的技术需要,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必须进行全面的内容充实与技术提升。
3.2 人才培养方案措施。本专业按照"明确岗位群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的顺序进行分析,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企业岗位专业技能需求和毕业生追踪调查,确立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专业能力,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由核心能力确定。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目标;具体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由该专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决定。在2012级人才培养计划中构建"1.5+2+0.5"改革并实践,强调动手能力提高,实现"发展有后劲、转岗能适应、首岗能胜任"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模块对应于综合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三步"步骤阶梯",每个课程模块引领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和核心课程和。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核心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具有阶梯式的职业能力和模块化的技能训练的培养等特点。将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互相融合贯通,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双证融通",及时调整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一体化教学,要求每一学生具有较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获得相应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并使学生毕业后发展具有潜力。
4 结论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经过工学模式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经历来看,职业能力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训练出来的,而不是课堂讲出来的,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中的主体指导地位中,做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建立起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模式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相配套,符合技能培养的规律,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加快提高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学生能在工厂仿真环境下接收职业指导,97%毕业生获得劳动部维修电工(二级级)证书,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学生毕业后敢于大胆上岗,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 邓唯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7(5):25-27
[2] 斯彩英.高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职业教育研究,2006(2):29-29
[3] 陈冰.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16-20
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集科学性、 先进性特色于一身的专业课建设与技能紧密结合,按照高质量、 高起点、 高标准的标准,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实践活动的功能。本文阐述了自身参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收获与反思。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实践 反思
几年来,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学生深入到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现场劳动,联系实际了解专业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技术流程,对其主要机构设置、人员分工等企业概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好专业知识创造条件。在业务方面,通过认识实习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参观有代表性的工厂、研究所及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设备,使我们逐渐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情况为今后从事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作打下有力的基础。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探索
1.1 提升自身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再认识
1.1.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就是培养以强电为主、 强弱电结合、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培养的学生.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要求必须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分析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般都要为学生提供工程训练的机会, 并且强调在某一方面具有比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践类型有技能实训、 课程实践、 毕业设计、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要求我们在知识结构方面必须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基本知识; 系统掌握典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工作原理和应用工具。 在能力结构方面: 具有一定的实践软件编程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够进行小型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较强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必要的基本工程技能。 在能力专长方面: 具有一般电子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制作能力。在设置学习方案时,要注意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从而使我们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2 提高认识.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
首先要达成“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 的共识,牢同树立“实践教学同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的学习理念。其次是积极参加校内实训中心,提高实验实训的使用效率。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到实训中心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 在此从事科技实验、技术革新等多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技术训练。在参加校内实训基地等方面,鉴于目前学校的校企合作方式, 要求我们在加强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增加一些技术革新、 产品设计、 方案论证、 管理训练、高技术操作等内容。在参加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自己还要通过深入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 岗位设置、 人才需求以及企业的发展规划等状况。 在最后一学期,根据自身的个人特长,通过顶岗实习、用工实习等多种形式,构建专项能力、 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相互独立的实践学习体系。根据专业定位目标对课程实验进行充实和改造。在综合设计性实践训练中,除了依据教师提供的一些小型设计课题,还要在自己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在完成教师交给的基本训练后.结合自己情况选择参加难易不等的实验项目课题。这样,我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得以体现,从而激发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1.2 要构建学习方案和自身发展体系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制造业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机遇期,而信息新技术要适应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和劳动者的新要求,就必须加大培养电气自动化知识的学习力度,在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和发展体系中充分考虑。在实践方案和发展体系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是要正确处理专业基础与强化实践相协调。专业学习不仅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征,还应表现在有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结构时,要注意拓宽知识面,同时要注意加强实践锻炼;二是要正确处理理论应用与实践创新的关系。自动化与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擅长应用,也应该更多体现为与应用相结合。如进行技术改造与个人创新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着重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并制定创新目标,给自身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与时间等。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反思
2.1 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心理素质、文化修养、身体素质等。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努力为学生打好管理科学、外语综合能力的基础。以致力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2 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以高素质的应用型课程作为主要目标,也就是将重视实践建设当做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经过参加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践实习,使自己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深入的接触社会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将产生积极地影响。通过实践,希望学校能够在每个学年安排一定的教学计划,经过实践历练来逐渐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渐提升整体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l]张爱玲,韩富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l,19(01):71-73.
[2]韩力,詹忠贤,严欣平等.构建面向2l世纪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思考[J].高等程教育研究,1999:21-23.
[3]郑荣进,黄家善,陈兴武.培养电气T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07):54-56.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策略;信息反馈
作者简介:郑征(1965-),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副院长,教授;陶慧(1979-),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教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JKGHAD-0291)、河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09JG068)、河南省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04-02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和意义
1.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但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结果具有多面性、长效性的特点,若用静态的指标来评判教学活动是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滞后。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不仅仅是对教学结果的监控,而应该是对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和监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监控目标的确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1]
2.教学质量监控的意义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可以实现对高等学校的监督和宏观调整目的,使之适应于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学质量监控使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不断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同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使学校相关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教学状况,为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搞好教学建设提供可靠依据。[2]
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兴建的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早在1958年重新建校之初,学校就已设立机电专业,专门培养机械、电气专业人才。自动化专业是在机电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文化积淀,第一次被正式称为自动化专业在是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目前,每年自动化专业招生人数稳定在300左右,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个领域,由于学校服务于煤炭行业,就业单位以全国各大煤业集团居多。自动化学科是一个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已从传统意义上直接面向工业自动控制,逐步发展成以自动控制为中心并涉及很多专业的学科。[3]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控制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涉及领域宽泛的自动化专业,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科学有效的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
二、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的确定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指导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只有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建立科学完善、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才能构建办学条件。而办学条件又可分为硬件条件和内涵条件,专业的内涵条件包含师资队伍、科研平台、教材建设等,其中师资队伍是监控体系的主体,其又可分为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是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然后通过评价环节,把监测结果反馈给师资队伍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部门,教学评价结果,一方面使教师、管理人员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以及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同时,让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对学生实习、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及时了解现实需求,专业发展情况等,及时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微调。基于以上思想,建立的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策略如图1所示。通过建立院级、系级质量监控小组,对各模块进行动态的监控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形成闭环的控制系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由图1可以看出,该监控体系涉及面广,关系到教学管理层、教师、学生、甚至企业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可以做深入研究的课题,如专业培养方案、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等。近年来针对该监控系统,自动化专业已开展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专业培养方案研究方面,所做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2009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三电”基础课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信息类控制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教材建设方面,出版规划8部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实践教学方面,目前与五家企业已签订了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习基地”,其研究项目“校企联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获得省教育厅资助等等。
三、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
1.制订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和本校自动化专业定位,本院被确定为教学研究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是结合学校的背景与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具有较强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课程制定过程中,要突出专业的综合性与工程应用研究性,课程体系除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包括一定的通信技术、强电知识及有关行业中的基础课程等,以培养现场急需的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自动化专业为教学研究型专业,自动化专业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逐步分为矿山自动化、过程自动化、传动自动化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各有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煤矿自动化方向有矿山设备控制、采煤概论及数字化矿山等课程;过程自动化方向,则设置有过程控制原理及应用,现场总线与工业网等课程;传动自动化方向则设置有现代交流调速,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等课程。[4]这种专业化分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在低年级能掌握扎实的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工作。
确定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应在此方案下进行建设和改进。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效果的检测与反馈,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方案。
2.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实施的基础和可靠保证,建立了由教学院长为组长,系室主任为副组长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或者副教授为成员的监控队伍,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中的成员要求是教学或管理第一线人员,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召开监控队伍工作计划会议,讨论工作方法及分工,针对每学期工作任务及特点,在期中和期末召开工作会议,制定合理的监控任务和方式,把监控工作落到实处。主要工作有:系室学期工作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备课、授课过程,系室评讲及教学观摩活动,学生实验、实习及考核,科技竞赛创新活动,教学档案管理,毕业设计指导,在校学生反馈信息,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并把上述工作总结成书面材料,反馈至系室,供系室对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甚至根据毕业生调查信息及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3.制订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能保证教学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营造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5]由此本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包括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状态公示、教学奖惩等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考试管理、试卷分析、学风考核等考试管理制度;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同行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含网上评课)等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社会信息反馈等信息反馈制度。此外还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上述制度的管理与实施由学院教学院长、教务办以及自动化系室主任共同监督。
四、结论
通过十多年的专业建设和质量监控,目前河南理工大学自动化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教学队伍经过长期的建设,自动化专业拥有国家级“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省级“电气信息类控制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每年获得校级教学竞赛获奖、示范教师占全校获奖人数14.5%,获省级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3人。自动化专业自2009年开始在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西等省为一批分数录取,最低分数近四年超过省控线分数分别为4、9、11、15分,逐年攀升。近四年研究生考研率分别为20%,23.6%,25.8%,29.9%。且考取到221、985院校的学生占考研学生总人数的65%以上。全国大学生各类电子竞赛,参加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1年获得国家级奖二等奖4人,省级一等奖12人,近几年有7人因学习成绩优秀,在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学生,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攻读硕士学位。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业务能力强,在短期内已经凸显出能力,在单位逐渐成为技术骨干并走上领导岗位。
参考文献:
[1]周进军.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0,(1).
[2]王能河,邹卫东.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8,(4).
[3]张卫东,田作华.国内外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比较研究及其对自动化专业的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关键词:气象行业,自动化,交叉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1引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是以气象行业为依托的学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对于我国气象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气象行业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而气象服务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动化技术在气象领域的综合应用。
国外气象业务自动化起步较早,并且从起步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以美国为例,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近年来在国内外许多的气象部门用于数值预报和模拟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比而言,我国气象业务自动化起步较晚,自动气象站建设时间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并且目前气象自动化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加快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步伐。气象业务的高度自动化,不但减少人工资本投入,还将显著提高气象业务的工作效率。
气象业务高度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发挥行业优势,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气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为此,笔者提出在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结合一些气象行业的实际应用开展教学,使自动化专业与气象相关专业融合发展。这对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自身的发展以及气象行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气象行业特色下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目标
在未来的气象业务发展过程中,气象业务的自动化将会快速发展,自动观测站将逐步取代人工观测站,并且形成以雷达、卫星、接收系统以及观测站为一体系的气象预报系统。它们在整个气象观测中即可相互独立的进行观测工作,又可以相互传递信息数据,并且整个观测过程都是全自动进行,基本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在上述趋势引领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应为:将自动化与气象专业有机结合,在气象行业特色下促进自动化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业务自动化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条件,为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培养基础,从而逐步实现我国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广泛应用,有效带动我国气象自动化产业的发展。
3 气象行业特色下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思路
1) 参考国外的成功范例,探索学科间的交叉
气象业务服务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和大气科学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一些国家已发展和建立了某些单项气象业务服务的自动化系统,有的已投入业务使用。将这些科学成果运用于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使学生能够较早的认识目前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程度,并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
2) 改善自动化与气象类专业的课程搭配与设置
目前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式相对独立,缺乏与气象相关专业融合教学方式的实践,从而也就导致了专业间的“隔阂”现象。因此,为了促进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可以在通过对专业交叉性的分析与探索,实现气象与自动化的进一步融合,如:将气象业务中信息的传输与处理与微型单片机相结合,将人工操控环节与自动传送系统相结合。此外,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方面的强化,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气象业务自动化综合应用的目标。
3) 成立气象自动化研究兴趣小组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研究效率,有必要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成立院级以及校级的研究小组,参加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研究项目,提高学生在该领域的认识深度,激发他们的研究潜能,一方面巩固了学校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对国家未来气象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成立研究小组,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
4) 提供气象类专业学生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互动平台
搭建学科网络交流平台,使自动化专业学生更了解气象学科,也使气象类专业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动化给气象研究带来的新方向。与此同时,建立学生与老师跨专业交流平台,解决在学习非本专业知识时遇到的问题,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达成专业互通的目标。
4结语
未来的气象行业需要气象专业知识和自动化专业知识兼备的人才,对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气象行业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建设迫在眉睫,应把自动化人才的综合培养作为未来气象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大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突出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接轨,进一步提高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菊生. 美国气象业务自动化现状及公元2000年展望[DB].
[2] 张建敏,罗昶,王建森,张晓冬,包炳生,杨安良. 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J],应用气象学报,2012(2):109-110.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能力培养;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科委综合局组织的《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途径与对策》中,根据社会需要、投资效益和现有基础等条件,提出优先发展15 个领域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及其他机械制造工艺设备、电子化量具量仪、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中小型电机与电气传动控制装置。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急需大量具备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的人才,因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方案。本文试图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方案,以期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笔者所设计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如下: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方向。首先对学生就业企业、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其他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大量搜集这些企业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的相关资料,并组织教师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调研可知,我国现代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生产自动化的依赖也越来越高,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企业急需大量的自动化生产线技师。因此,高职院校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定位于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技师。
第二,根据岗位群确定能力模块。
通过对企业和行业的调研与分析,自动化生产线技师应具备由自动化生产线系统构建、自动化生产线操控、自动化生产线维护的能力,从而构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生存基础,如电工基本技能;社会能力是生存平台,如对祖国的忠诚和团队合作等;方法能力是生存发展的核心,如学习方法。社会和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要跟上社会的变化,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第三,根据专业能力确定工作任务和工作领域。根据上述专业能力,自动化生产线技师在工作中的基本任务是系统构建、系统操控和系统维护。自动化生产技师专业能力对应的工作领域:
系统构建,包括机械本体选择、传动系统设计、检测系统设计和控制系统选择;系统操控,包括PLC 编程与调试、单片机编程与调试和工艺流程的编制;系统维护,包括检测系统维护、控制系统维护和执行机构维护。
第四,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能力要求。自动化生产线技师的工作能力要求包括金属材料选用、机械本体构成、传动方案选用、传感器选用、检测方案设计、继接控制设计、执行机构选用、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系统评价、PLC 编程与调试、单片机编程与调试和维护方案制定等。
第五,根据工作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能力。自动化生产线技师的专业核心能力应包括PLC 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传动系统控制和系统集成等。
第六,根据专业能力要求确定专业能力树。
第七,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学习领域包括机械本体、执行机构、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学习情境为机械本体,包括机械识图能力、金属材料选用、机械装配、机械本体构成、机械传动和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执行机构包括电机选用、液压系统构建、传动系统组建和气动系统构建等;检测机构包括传感器选用、仪表选用和自动检测系统构建等;控制系统包括继接控制系统构建、PLC 控制系统构建、单片机系统、系统集成和系统调试等。
第八,根据学习情境确定教学模块。
第九,根据课程知识点、技能点确定学生课程学习标准。课程学习标准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并可用来自检学习情况。课程学习标准包括知识点、技能点和评价方式等内容。
第十,根据学生学习标准确定学习情境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能力点、教学方法、实施条件、学生知识要求、教师能力要求和考核评价等内容。
第十一,根据学习情境实施方案确定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实施计划包括计划学时、能力点、教学方法设计和评价方式等内容。
第十二,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是针对某一教学领域建设起来的,是解决该领域中所有知识和技能的团队。因此,同一团队中的教师往往来自不同专业,同一专业可能会有很多个团队在开展工作,同一个教师可能在很多个团队中负责一定的工作任务。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团队、电气控制团队、自动控制团队、系统集成团队、工控机团队、职业指导团队、教学服务团队。对这些教学团队进行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十三,教与学过程监控。教与学过程监控包括教师教学过程监控和学生学习过程监控。教师教学过程监控主要监控标准要求及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手段、学生掌握情况、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建议和出勤情况说明等内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主要监控出勤、教学内容、掌握情况、问题原因分析和教学要求等内容。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一体化教学 技工院校
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以及应用性,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操作提高自己的技能。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校生就业岗位大多是从基础装配工作做起,为此,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新常态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常态下的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确立专业职业岗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体现在:电气设备的组装、运行、维修、调试以及电气产品的开发等;机械与电气联合制造产品的装配、运行、维修、调试等,比如数控机床电气设备。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一体化教学模式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同一课时内,由一名或者两名老师共同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理论与实践交替学习,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1.优化课程,使课程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是非常抽象,理论性强。技工院校学生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有必要优化课程,使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践。PLC、触摸屏、电磁阀、汽缸等都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可以以项目为单元安排一体化教学。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供水灌溉控制系统,学生可以将PLC、触摸屏、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马达等设备设计成一个供水灌溉控制系统。这种一体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以及为企业生产提供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教师队伍一体化
教师队伍的一体化,要求教师更多是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能有效传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指导。教师要能够有效组织教学,比传统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能够有效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学过程一体化
在进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项目设计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项目的选择要体现应用性,具有典型意义,否则会失去“项目”的意义与价值,项目的确立需要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共同开发课程。
教学过程一体化指的是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基地中。在一体化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即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工学结合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处理好学生学与做的关系。
四、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岗位剖析
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面向的岗位主要是电气维修、自动化仪表安装与调试等。技能证书主要是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电气工程师等。
2.培养目标
知识结构:一定的文化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文化等;电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 AutoCAD、PLC、供配电系统维护等。
能力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自学能力,会运用一些电工电子测试工具,会运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简单电气自动化工程图,会对简单电气工程系统进行设计、调试与维护。
3.考核评价一体化
建立多元化评价系统,具体方案:在每个项目完成后,由指导老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优劣,并且把项目评价结果告诉学生,该项目过程评价的分值所占的比例最大,另外发挥笔试以及平时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辅助作用。这种一体化考核评价是一种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平时表现以及笔试为辅的考核评价体系。
4.毕业设计过程的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过程,突出强调了学习技能,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为此,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联系。技工院校应该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不仅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贯彻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实施一体化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产学研发展。
五、小结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一体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归纳,丰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探讨出适应技工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促进技工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标准;维修电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将职业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维修电工的考证及学习是重要项目之一,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对应的职业是维修电工。因此,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为标准、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有机地融合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重建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以解决专业教学与“维修电工”考证相互脱节的问题。
一、确立专业及其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企业调研,维修电工在不同工业部门如机械与设备制造、汽车与配件工业、电子工业,从事自动化生产。除操作自动化生产设备以外,这些设备的维护成为其专业工作的重点。此外,维修电工参加生产设备的建造和改造,进行电子维修,在车间维修并制造电子、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组件和仪器。符合专业要求的工具、测量仪器和测试材料、旨在有效完成任务的工作和工作岗位设计以及与同事进行符合专业要求的交流,都属于维修电工的任务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不同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职业行动的要求。维修电工能对任务进行整体性观察并在完整性的工作过程背景下对其进行组织,也就是说,借助其企业关联知识关注过程的衔接并与其他部门(机械保养、物流、制造计划等)合作。
二、提取、划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以电气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及营销服务等职业岗位为导向,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提炼难度1-4级的典型工作任务。
(一)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1)
工厂车间照明设备的安装与维修、普通机床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电机的安装与维修、小型电子设备的调整与改装、工厂供电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构建与维护。
(二)系统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2)
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设备运行的检测与控制、电气设备控制的安装于调试、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三)蕴含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3)
电气设备的调整与改装、数控设备的维护。
(四)无法预测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4)
生产设备的调整及生产质量保障。
三、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方向教学计划
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提炼支撑课程,形成了12门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编号 学习领域课程 基准学时
小计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1 电工基本技能 2周 2周
2 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 4周 4周
3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 4周 4周
4 电气绘图技术实训 8周 8周
5 PLC应用技术 5周 5周
6 组态控制技术 2周 2周
7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4周 4周
8 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 3周 3周
9 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 3周 3周
10 单片机应用技术 4周 4周
11 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 5周 5周
12 自动化课程设计 2周 2周
合计学时 1196 468 286 442
四、建立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举例)
以《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学习领域课程为例,建立讲授单元和行动单元学习任务和内容。讲授单元主要对PLC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PLC的编程软件及编号范围;基本逻辑指令表示方法及其应用方法;掌握梯形图的绘制原则及PLC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对典型生产线工业控制对象进行系统的意见设计、系统的软件设计、安装调试设计,共计150课时。
行动单元中建立五个子学习领域课程:
1、控制方案的初步设计(学时:12),学生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现有自动化生产线及需改造的生产线进行调查,并据此形成初步控制方案,讨论并完善,最后提交具体可操作性的控制方案。
2、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学时:48),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交流电机的控制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使用完成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3、物料分控系统的PLC控制(学时:24),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物料分控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的使用方法,完成物料分控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4、机械手的PLC控制(学时:30),根据控制方案要求,了解并掌握机械手的使用方法,完成机械手控制子系统,并进行测试与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5、系统综合计划与调试(学时:36),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全系统进行联合调试,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完成全系统了,并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融合到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开发中,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凝练工作过程要素,在现实的职业资格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为未来的职业资格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研究,可有效的优化学校课程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课程最大的作用;可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为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平均,王伟,韩宝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以高职维修电工实训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5):49-51.
[2]刘勇,段保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11(6):85-89.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学习产出
1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院是在一所具有65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校基础上进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型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我院的前身———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的电工电子专业(专科)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2004年开始本科生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本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基础,并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本专业是2009年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专业群核心专业之一,2012年获得宁波市特色专业。目前本专业已累计培养1600余名本科人才[4]。但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在电气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过程和行业脱轨严重、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差、就业压力大,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
1)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
从OBE教育模式的要求出发,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学生要学什么”,说到底就是“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原先企业中技术落后、的生产设备已在逐步淘汰,取为代之的是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企业,这就需要专业来培养一大批既具备先进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2]。
2)课程设置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要做到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针对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专业在一些基础核心课程中开展了“项目化”、“做中学、学中做”、“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结合“互联网+”等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一些教学成果。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专业核心课程和模块课程在教学改革上比较落后,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教师无法深入有效地展开教学,只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统筹能力弱化,往往只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课程知识、应付考试,导致理论很难与实践结合;第二目前不同模块方向的设置,只考虑到了不同的就业方向,而并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没有进行分层分类教学的探索,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部分优秀学生又“吃不饱”的矛盾现象存在。另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开展需要具体的教师进行实施,而师资队伍与行业实际情况的脱节,也导致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也导致因人设课现象严重,不是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来配备教师,导致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甚至出现课程内容上的重复。
3)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开展“项目化”的课程,其评价方式相对多样化一些,比如本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及实践”课程将课程内容融入到4个项目中,根据每个学生完成的项目情况给出项目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期末考核再占一部分成绩。没有开展“项目化”的课程,其评价方式则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简单的考核。但是这两种考核方式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的考核方式漏掉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对学生平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综上所述,虽然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电气行业的升级和转型,急需能够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只有紧紧抓住适应新时期经济形势和电气行业的发展要求,建设和发展基于OBE思想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时刻思索“学生需要学什么”、“如何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取得学习成果”等核心问题,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电气行业的市场发展、岗位实际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将基础知识、应用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转化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才能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2主要改革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针对当前社会新经济、新产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梳理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知识、能力、素质实现矩阵、人才培养计划等内容,使之更契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课程体系
基于本专业取得的教学改革基础,在“项目化”、“做中学、学中做”等教学方法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将课程知识点和企业项目实际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引入分层分类教学思想,模块课程中设置竞赛模块,培养学生参加本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课赛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双师型”师资队伍
电气工程专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只有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包括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新教师,出台政策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
4)学习过程监控和成果评价体系
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除了正常的督导听课制度,建立专业内部听课等制度,及时反馈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效果;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具有平时课堂考核和期中、期末多次考核功能的考核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和考核,在本专业课程进行试点并推广。
3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要坚持以OBE的三个核心问题为导向。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专业改革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和兄弟院校的专业改革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调研浙江省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邀请省内同类院校专业负责人以及本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负责人,对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和完善。总体上分三个阶段展开实施。1)实施阶段一:首先要了解当前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才能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掌握什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为目前急需的热门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4.0的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在地区经济驱动下,将呈现更深层次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特征。因此必须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活动,本部分的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与座谈、个案分析与比较等方法。2)实施阶段二:以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要求每门课程对应具体的学生学习成果,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与之对应。①毕业要求与课程的关系应清晰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使大纲成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指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契约性文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小型研讨会等方法,邀请专业社会服务做得比较出色的教师参加,同时积极吸纳产业界的各种校外机构和企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②在新增模块课程中,除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坚持产教融合、坚持以学生成果为导向外,模块学生的挑选可以尝试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竞赛学生挑选方法,可以从对大一学生的宣传、大二进入开放创新实验室、参加各种竞赛进行选拔,这个选拔过程在本专业已经执行多年,从学生获得的各种竞赛奖项来看还是非常有效的。③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保证学生取得有效学习成果的关键,这个可以和课程体系建设同步进行。一方面通过电气系向学院提出引进新的人才,另外一方面,以提高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电气系以及二级学院的共同协商,在系里进行试行。3)实施阶段三:专业改革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是重点要求。在前两个实施阶段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在电气系教师内部听课制度,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和对课程成绩的质量评价来实现教学活动、课程大纲、师资队伍和支撑条件等的持续改善,该机制的主要任务是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另一方面将改进目前课程的评价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具有平时课堂考核和期中、期末多次考核功能的考核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和考核,在本专业课程进行试点并推广。以教学监控和考核结果反馈为依据,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设内容进行持续改进。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课程地图;核心能力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8-0038-05
课程地图的概念于1974年首先由Hausman提出来的,并由Eisenberg(1984)率先引进到课程的规划过程。近年来在欧美国家的医学等学科教育中开始盛行,我国台湾地区也逐渐加强了课程地图的建设,但在我国高校中,还未见到实质性的课程地图。课程地图就像是培养计划的蓝图,用于说明课程运作的具体情形。它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全校学生及教师,可作为学生的学习路径以及教师审视课程、学校规划课程的依据。
一、自动化专业课程地图设计理念
课程地图的设计是一个专业培养计划的具体体现,因此,培养计划的制定乃是课程地图的基础及根本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高校,强调产学研的结合。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快速推进,对学生的知识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方案的制定,通常情况下是在完善专业知识体系下,对课程按照知识点进行梳理细化。而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工程能力和专业能力。如果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知识点,其最终的结果是课程增多,学生负担加重,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的不平衡。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以新增的知识点为主,而是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整合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改善实践环节。我们培养方案制定的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即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构建知识体系,规划课程,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实践环节,培养出具备业界所需核心能力的专业人才。
根据我院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及社会需求,我们总结出了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能力素质目标如下:
1)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控制系统设计能力:
3)计算机编程能力;
4)控制系统分析能力:
5)控制系统集成能力;
6)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
7)企业实践能力。
二、自动化专业课程地图概况
依据所归纳出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我们设计了自动化专业课程地图。该地图由公共基础、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方向选修课程、实践环节和专业拓展课程等6个部分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外语、体育、思想政治、工程基础等全校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为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7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自动控制原理、自动化装置、过程控制工程等6门课。根据我院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我们提炼出了3个特色方向,即控制理论与应用方向、化工控制工程方向、电气自动化方向,见图2。
每个方向设有5门选修课程,其中4门是理论课程,如化工控制工程方向设有系统建模与仿真、过程设计控制欲优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化工安全评价等4门理论课:另外还设有1门针对该方向的实践类课程,如化工过程虚拟操作课程,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每个方向的课程均为选修课程,但是要求学生至少选修7学分,以保证该专业方向的学习,减少学生盲目选课的弊端。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增设了专业的Map课程:《自动化导论》,16课时,放在第5学期,以便在学生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前让学生对本专业的情况、特色方向等有大致的了解,便于学生在大三进行方向选择,另一个目的是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我们的课程地图。专业核心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基础,这里我们将其提前到第5学期,以便于在大三上学期使学生可以完成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该学期必修课程较多。而大三下学期主要学习所选择的专业方向课程,该学期的特点是选修课程多,便于学生在了解专业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将实践类课程、大部分的专业拓展课程放到大四的上学期选修。
各学期学分分布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这样进行安排的课程学分分布基本较为平均,大一学生刚入校,相对课程少一些,便于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大二至大三可以逐渐增加,而大四课程量相对较轻,降低学生的负担,有助于学生准备考研。第8学期表中的学分为44.5,但是由于该学期主要是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选择了其中一个方向后,其他两个方向的课程可以不必学习,因此应选择的学分总量不多。
三、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课程地图
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地图和普通班的主要区别在于将专业方向选修改为校企联合培养,也设有3个模块,分别是校内培养、企业培养和工程实训,见图3。
其中,校内培养部分至少选修10学分,课程为本专业方向课中的精选课程,一般性课程争取和普通班级同步。企业培养部分根据出口不同设置了4个企业培养实践方向。分别为工程设计实践、工控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实践、过程控制实践。为了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设置了工程实训,分为I和II两个部分。
由网上所看到的近年来的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浙江中控等企业的招聘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中对英语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在和浙江中控的周总监等的会谈中我们也发现,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全球意识、多元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创新人才,而让学生在学校就奠定良好的外语能力,才有信心迈向国际。因此我们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课程设置里,加强了双语课程的开设,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中6门课程中有4门是双语课程。
四、课程地图的网页形式
如果课程地图仅仅作为培养计划中的一张纸,相信会很快被扔到故纸堆中,而不会对学生的培养起到多大的作用。将课程地图以网络化的形式实现,方便学生和教师能实时查询,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具有实际意义。自动化专业网页化课程地图的主要功能如下:
1)自动化专业课程地图网页主页
2)课程地图总图(课程体系图)
3)课程及能力对应关系图
4)课程时序图
5)专业方向课程关系图
6)课程内容关系图
7)未来就业去向图
课程地图网页主页主要是自动化系的介绍、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及地图的使用说明。点击首页上的菜单条可进入课程地图总图。
课程地图总图体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整体思路。包括了前面所说的所有6个部分。但是这不是一张静止的图,鼠标落到每个部分的图框都会有一句话简要说明出现,而将鼠标放到每门课程上网页上就会动态显示该课程简介以及和其他课程的前后续关系。如鼠标落到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方向中的《系统辨识》课程上时,会出现如下图框:
如用鼠标点击该课程,则可以进入相应课程的课程及能力对应关系图,有较为详细的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编号、课程中英文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学分、课程简介等。要看该课程的详细大纲可点击最下方的pdf文件,即可打开或下载该课程的详细大纲。右侧上方为课程的前后续课程及关系。如自动控制原理Ⅱ的前序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Ⅰ,后续以其为基础的课程有过程控制工程、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PLC原理及实验等课程。右侧下方为课程能力指标图(见图5),主要标明该门课程在我们所归纳出的7个核心能力素质的各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主要侧重于哪些能力。有些课程侧重理论分析,有些课程侧重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在该图中都一目了然,便于学生选课指导,也方便教师对自己所教授课程体系的把握。
课程时序图中以不同的图形将课程区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再以不同颜色将课程进一步区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环节、专业方向课。课程时序包括必修课程时序、专业方向课程(3个)的时序、所有课程时序、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时序。时序图将课程分11个学期排列。将鼠标放在任一课程上即可动态出现该课程的前后续课程的联系,进一步点击鼠标则可出现该课程前序课程的前序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后续课程,给学生画出一条学习该门课程的具体路线。
专业方向课程关系图则分三个不同的方向展示了学生选择任一方向时涉及该方向的所有课程之间的前后续关系。这些课程是按照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和专业出口排列的,同样,将鼠标放在任何一门所涉及的课程上,将会动态出现和该门课程相关的前后续课程。继续点击鼠标则会出现所有课程关系,可作为学生在确定专业方向后进行课程选修的路径指导。
课程内容关系图则展现了内容具有关联的几门主要课程之间的关系。如自动控制原理、自动化装置、化工原理、自动检测技术、过程控制工程5门课程的关系,我们以5边形的形式来描述,将鼠标放置在任何具有关联的课程之间的连线上,则会在该图右侧动态出现这两门课程具有关联的部分的内容列表。该部分内容可帮助授课教师在处理和相关课程的知识点的侧重及衔接时参考进行课时和课程相关内容的分配,有助于减少课程内容的无畏重叠的授课重复。
我们注意到,在所有网页中,相同课程均以相同的图形及颜色出现,而且从该课程所延伸出的直线和箭头的颜色也和该门课程相同,以便于信息的获取。
就业去向图主要告诉学生在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完成学习之后,可能的就业及去向。常有低年级学生询问自己毕业之后到底能到哪里去,能干什么工作。甚至于刚毕业后的学生也对自己到底应找什么样的工作感到茫然,直到工作几年后才能找到工作方向,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在该图中将毕业后的去向分为继续深造、出国留学、就业和自主创业四个方面,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在继续深造部分给出了和我校自动化专业的五个二级学科(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比较接近的几所高校供学生参考。在就业方面,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对学生毕业去向的统计给出了研发、设计、系统及装置生产销售技术支持、生产运行、教育、公务员、出版情报等8个方向,归纳了较为相关的企业。
自动化专业课程地图的开发采用了HTML5标准,Iavacript脚本和svG矢量图形,以实现完全动态的矢量图形的现实和交互,前台和后台均实现了平台无关,方便移植的特点。另外采用了后台动态数据库和前台静态化网页相结合的形式,使课程地图具有以下特点:1)统一的数据框架,方便扩展;2)操作时所对应的各种计算均在用户的电脑中进行,有效降低服务器压力,提升用户体验和系统的负载能力,避免学生蜂拥上网查询时造成系统崩溃。
五、全校课程地图的构想
如果根据核心能力素质培养需求,各专业分别制定各自的专业课程地图,加上全校公共基础及通识课程地图,则可构成连贯、层次、系统的全校课程地图,见图6。全校课程地图不仅是各专业地图的单纯累加,如果增加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则不仅可为跨专业选修课程,选修双学位及学科交叉提供良好平台及基础,也可作为校、院、系三级课程发展教学的沟通平台,纵横整合沟通全校资源。
建立全校课程地图,有如下作用及意义:
1)对学生而言,可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四年大学的专业学习路径,协助学生个性化发展、课业规划、选课及就业规划等学习路径。
2)对教师而言,有助于教师了解所教授课程在方向课群的相对位置以及和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以便在该课程中承前启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3)对培养计划制定者而言,可整理及审视本专业的课程分布与时序有助于梳理特色方向、知识结构及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等。
4)对教学管理者而言,可以帮助管理者宏观审视各专业教学工作情况,使其全校教学情况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能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合理配置资源和组织教学活动;将全校课程地图作为制定和组织实施教学工作计划等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