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

小学生品行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品行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品行教育

第1篇: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思品课;思品教育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小学思品课程作为小学生思想教育教材,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思品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真正产生作用。只有通过生活才能让学生在体验、分享和感悟中成长。因此小学思品教师只有把握了教材特点,才能因材施教,突出教学实效。具体特点:一是综合性。从教材编排看,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机融合,设置了综合性学习主题,按单元结构呈现;二是开放性。教材内容选择了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开阔视野,深化生活和情感的体念,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突出了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了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性;三是情感性。教材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而作为小学思品课,担负着培养学生情感,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并学会如何积极主动承担生活的责任等等。思品课教师要在思品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构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教学方式,积极主动地去收集、挖掘、整理和使用好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枯燥的思品课变得生动有趣。下面就我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谈谈点滴经验。

首先,改变课堂教学的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为了让学生能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获取有用的知识,让他们的学习同生活实际相结合,我就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那些反映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出发,建立课堂资源和学生的和谐关系。如在讲“了解家乡”时,我就利用我们市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文化旅游节等这些地方大事作为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我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积极对外开放,实施科学发展的实例,并动员学生谈感受,乡土乡音激发乡情,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本土文化的教育。

其次,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我改变以往那种通过轰轰烈烈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痛哭流涕的场面,而是让学生经历事物发展的过程,逐步体会“感恩”的内涵。例如,我安排学生上厨艺课,可以先分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准备材料,课中老师演示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学生们个个忙前忙后、汗流浃背的比赛着:哪个小组煮的饭菜最有味道,师生们一起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堂课的过程本身就对学生进行了生活教育,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对那些平日里浪费粮食的同学进行了很好的教育,同时也明白了父母劳动很辛苦,要学会感恩。为了让感恩落实到实处,我给学生布置任务:用在本节课学到的本领回家给爸爸妈妈做顿饭,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除了厨艺课,我们还开设了种植课、剪纸课等,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2篇: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

一、“品”前有准备

教材、幼儿、教师、班级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对于老师来说,品课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幼儿都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作为品课者不认真分析就妄加评判,会出现不客观的现象,因此品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且不能马虎。

1.在品课前熟悉教材。现在很多公开教学,都将教案打印装订后发给参加活动的老师。且不论教案是详是简,至少脉络清晰,能够很快从教案中理清执教者的教学思路,了解活动的难点和重点,领略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除此之外,教师在拿到教案后,应仔细揣摩教案中教师所设计的提问,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等问题,尽可能从教案中窥见活动的基本面貌。如果品课者事前没有准备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因为对教材的不熟悉而导致品课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2.了解自身的品课需要。教师想从品课中获得收获,学到方法和经验,在反思和比较中提高自身的水平,这就需要品课者对自己的教学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要“品”什么。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是为改善自身教学中的不足而品,是为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而品,还是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如何渗透到教学中而品。品课有了目标,才有了“品”的方向,品课的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3.选择合适的品课对象。听是品课中教师学习和切磋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听对品课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被品课的教师,也就是说,品课也要选择合适的对象。一般来说,要选择那些经验丰富、敢于创新、工作积极的教师的课来听。只有听这样的课,才可以学到如何上课,更能学习他们如何做教师,甚至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有所领悟。

二、“品”时会记录

一节课,教师不仅要会听、会看、会想,还要会记录。记录是品课的基础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资料,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极其宝贵的财富。[2]

1.记录自己的需要。如果在品课时有自己的目的,那么在记录时就可以详细记录自己需要的部分。比如,某教师非常关注社会活动教学中不同环节的小结,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使用不同的小结方式,以最大程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建立相关经验和印象。她在品课时就重点记录执教者在各环节的小结语。通过一次次记录的分析,这位教师在怎样进行有效的环节小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自己教学时环节小结的效果。以下是该老师记录的大班社会《微笑》中的部分环节小结及教师即时点评。

课堂实录:

教师:你会微笑吗?怎样的微笑才是美的?

小结:微笑时嘴唇微微张开,不出声,眼神笑着看着对方,微笑像一朵花,开在人们脸上。

教师:不知道我的微笑会不会传递给你?你的微笑会像接龙一样传递给好朋友吗?(幼儿依次将自己的微笑向好朋友、老师传递)

小结:你在微笑,是一个人的表情;许多人一起微笑,就是一个家、一个幼儿园、一个张家港、一个国家、一个地球的表情。

教师:为什么北京的人们要寻找最美的微笑呢?(老师将收集到的“北京最美的微笑”图片让幼儿欣赏,让幼儿在欣赏中去换位,去感受图片上人们在微笑时的心情和情景,从而理解微笑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小结:微笑使人温暖、使人美丽;微笑带来友谊、带来快乐;微笑获得力量、帮助成功。

教师评价:这些小结语突出了五个特点――结出了优美:语言直观、优美、朗朗上口;结出了情感:始终以情感为脉络,层层递进,小结伴随着体验进行;结出了自然:幼儿的反馈是小结语设计的素材,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信息,依次来设计小结;结出了氛围:辅助方式相辅相成;结出了巧妙:小结语又是过渡语,二者合二为一,减少课堂教师语言的频率,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主动的思考。

2.记录活动的亮点

我们在品课时首先要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一名刚刚走上幼教讲台的新教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何况是一节节精心准备,充分展示执教者才华和智慧的活动,必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我们在品课时要及时捕捉并记录。比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的巧妙处理等等。记录活动的亮点,既能帮助教师积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又有助于教师改善和丰富自己的教学。以下是一位教师在听小班音乐《捉迷藏》时,对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份记录:

课堂实录:

教师:小兔子藏到哪里去了?

幼儿听到教师提问后,兴奋地在整个活动室东躲,活动秩序一下被打乱了。

此时,教师指着中间的场地说:小兔子的家在这里,外面有大灰狼哦,兔宝宝们快回家吧!

幼儿从四处跑回场地中的教师身边,活动继续。

教师评价:随机创设了小兔家的情境,将幼儿拉回活动中,教师有机智。

第3篇: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4-01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向并养成一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基本处于课堂教育阶段,缺乏对其进行实际的应用与实践,所以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特点以及教育原则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特点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学校在进行教育时,应该重视对课本知识以及教育模式的创新,不能只将课程的教育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有限知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育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使学生能够亲身的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通过各项活动的不断完成,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品质[1]。小学生还处在思想意识不全面的阶段,所以学校的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对小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原则

1.针对性原则: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不良的习惯以及错误认识,学校以及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其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2],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改正。

2.教育的多样化原则:由于小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不完善,所以,教师在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该采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如可以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的讨论或者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进行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从而使教育的效果得到明显的上升。

3.坚持示范性引导原则: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行为引导人,小学生在思想方面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成熟,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他们将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规范,所以,教师的行为规范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言行一致,为学生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教育的效果[3]。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开展的创新性

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创新,主要是对其教育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创新,它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新的基础,对其内容的创新主要是指对教学的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等等的创新,创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

(一)对课堂气氛进行相应的改变

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气氛比较轻松的教学模式,因为小学生对社会还没有完全的认知,还没有建成自己的世界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课堂教学环境的轻松[4],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去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局限于室内教学,还应该积极的运用室外的有利条件,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的认知,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进行合理化安排

1.创新教学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所以学校以及教师必须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还应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让学生通过肢体以及感官的认知,对思想品德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在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便于学生理解的,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2.完善课外活动的形式

在对学生进行课外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主吸收能力对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及时的创新,在对思想品德教育时,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之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积极的参与社区的一系列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看望老人或者孤儿[5],这样可以是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来对一件事情进行思考,并且做出合理的处理办法,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去了解并领悟优秀的思想品德的建成,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提高思想教育的教育效率。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该重视教师素质的建设,有的学校对教师思想品德教育的没有足够的重视,普遍导致教师道德参差不齐等现象,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并积极的倡导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工作,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思想品德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之处,所以,应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能够最大效率的发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作用,使学生促进自身优秀观念的建立,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尹盼.教学中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2,08:72-73.

[3]王以利.对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J].神州,2013,03:167.

第4篇: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有效性;生活;学习空间

我们究竟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本文就从以下两点,对此论题进行阐述。

一、将课程教学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使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鉴于此,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教师,我们就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点,不能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而是将此课程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进而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学习。

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中《我的一家人》这节内容时,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张家庭生活照,课堂上,每位学生轮流对照片上人物的具体情况进行介绍,如,年龄、职业、爱好、习惯以及发生在家人中的趣事等,这样,我通过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一方面拉近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了家庭的含义和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等,同时也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了锻炼,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扩展学生学习空间,使学生深刻感受学习的愉悦和乐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若将他们始终局限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注意力很快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而且变得越来越不爱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我们自然也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就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场所只固定于教室,而是扩展学生学习空间,比如,让学生在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汲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和乐趣,进而在以后学习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情绪投入。

如,在学年级下册中《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这节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观察、访问、查找,对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家乡故事、文化生活等进行了解,并且依据所调查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其中要写出自己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地方、认为家乡最美的地方、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家乡小故事等等,如此,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将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环境中的教学方式,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就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我们一定多开动脑筋,积极探究、总结符合小学生学习兴趣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欢乐、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获得最大幅度的提高!

第5篇: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

一、注重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与其身边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义务为小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真正受这种氛围的影响,充分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1.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各个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教育环境,要努力实现校园的三化,也就是绿化,美化,净化。早有心理学家研究过人的思想、行为和意识以及他们的发展与其生活的周边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美好的环境催人奋进,促使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人的思想、品格和意识的健康发展。同样的人,生活在洁净的环境中,经常会自律,不会随地扔垃圾,不会随地吐痰。相反,生活在到处是垃圾的环境中就不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目前,在这一方面,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小学大部分都积极改善校园环境,都建立塑胶操场,绿化、净化校园工作也进行得不错。然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还在筹划之中,政府应当考虑必要的经济支持,给他们创造条件。

2.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还要求我们努力改善学生成长的心理环境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比如科技、体育、文艺等。积极开展这些兴趣小组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兴趣尽量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科技靠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与此同时也可以多召开主题班会,鼓励校园文化艺术健康、向上、有序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进一步拓宽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渠道,确保家庭和学校沟通连续有效

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睦、恩爱、和睦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具体体现。家庭里,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对出生于离异,长期争吵、纷争的家庭的学生,优化家教“心育”环境。学校要努力构建家校“心育”良好环境,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在家校沟通联系过程中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家教知识的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家长和教师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生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了老师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老师应该在实际生活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老师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做学生的榜样。比如,老师应注意文明用语,言出即行,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再者,老师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对品行兼优的学生应该予以鼓励和表扬,但是对于后劲的学生更应该提拔,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即使是学习和行为有一定问题的学生也不该挖苦、讽刺,相反应该找到他们身上存在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同时要注意用语温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地接近、亲近老师,愿意以老师为自己的榜样,效仿老师的一言一行,从而实现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家长是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

孩子初到人间,就如一张没有任何污点的白纸,他们最先接触到的便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父母合格与否,是孩子能否成功的关键。有些家长不注意自身的修养,随意讲脏话,孩子长期在这样一个恶劣的语言环境中,会形成一个错误的印象,觉得这并不是什么缺点。还有的家长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整天让孩子学习学习,没有一点玩的空间,这对孩子心智的发展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首先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活动,会给孩子的童年抹上一层重重的阴影。更为严重的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发展成严重的学习障碍,最终制约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次,忽略对孩子的品德和人格教育,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已经明显跟当今社会格格不入了。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就一定能通过各种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且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就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6篇: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

关键词:以生为本;有效性;德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小学生为基础开展的,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中一再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支撑课程最原始动力的基础。可当今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仅局限于书本,人为造成了“纯而又纯”的书本教育,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无疑是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最严重的谬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认识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课堂,走向社会,才能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自主实践。

一、把教学目标融入课堂,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

1.依据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完整地把握与落实目标,并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防止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课。

2.课堂要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下发“课前调查单”,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开学第一课不是直接上课而是带着学生一起梳理教材,分单元带着学生认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使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3.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清晰。教学目标的落实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既要自己读懂,又要能让学生了解,一定要避免“读懂”“了解”“清楚”这样的模糊词语,要用能使学生看懂的词语,如“学会”“懂得”等。表述更有层次性,更易于全体学生掌握和达成。适当的时候合适的课程环节,可以适当出示给学生看,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而设计的。

二、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品德与社会教学形式的本质特征是活动性。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讲求教学的实效。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生成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

3.要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伙伴合作。

4.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法指导;适时启发点拨,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5.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目标达成的整合。根据课堂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反馈,正确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品德与社会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教师在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时,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密切联系儿童生活活动,注重学生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儿童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在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实际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注意拓展教学空间

第7篇: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

一、创建学生喜欢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可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有些教学内容如果在教室中讲授就会有局限性,比如四年级上册的《美丽的生命》一课,如果一味在教室中讲解就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所以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将教室“移动”到室外,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感受蓝天白云、苍翠的树木、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水、清新的泥土气息等。看到这些鲜活的景致,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感受到生命的美丽,这比教师一味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瑷珲历史陈列馆等地参观,让学生在实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总之,只要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创建学生喜欢的课堂,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开展贴近生活的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应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的认识来源于他们所参与的活动。要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加深情感体验,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案,特别是应把课堂活动设计得丰富多彩。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是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气氛营造得不可谓不热烈,可是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学得心不在焉,这就说明课堂活动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1.教师课前要多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品德与社会课学科常用的教学手段,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我的成长足迹》一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一年级时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而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这六年里发生的成长故事你是否还有记忆,储存这些记忆的载体,如相片、荣誉证书等,你能拿来与大家分享吗。如果课前多开展这样的小调查,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更有的放矢,实效性更强。

2.教师要善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我的责任》,通常学生会认为责任就是做好作业或者完成好值日等事情,这时就需要教师结合班级里现有的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看到班级的花缺水了就现场指派学生去浇花,看到地面有脏东西就让学生现场打扫。这样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善用这些资源,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

小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对他们的表演热情及时鼓励。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诚信是金》一课,教师可以先把教材中古代年轻人对于诚信的态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讲述到部分突然停止,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能把故事续编完整吗?那个年轻人最后怎样了呢?学生对于编故事很感兴趣,他们的想象力比成年人要丰富得多,在表演时有的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时髦的现代语,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哄笑。这时教师可以说:你的续编很有新意,我们要给你鼓掌。但是你表演的似乎不是古代人,难道这个古代年轻人穿越来到我们现代社会了?他因为不诚信来我们现代社会也是无法生存的,还是让他穿越回到古代,在古代做一个诚信的人吧!这样的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让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教师直接以否定的语言评价这名学生,就会使他感到难为情,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课堂气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小聪明,又要对其进行恰当引导。

三、多给予学生语言激励

第8篇: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增强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认知社会的能力。而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需要学生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因此要想该课程真正达到其教育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教,而且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来参与。由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其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实现师生间互动的双向教学模式或“群言堂”模式,也使小学生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意识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得到锻炼。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因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真正让小学生理解和践行也并非易事。因此为增进小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必须努力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1)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时候应力求从学生的视角着手,比如,学生会有哪些困惑和疑问、巧妙地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实际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去等,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具体化,尽量减少抽象和晦涩的语言,以免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3)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感情要饱满和丰富,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三、努力营造欢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营造欢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也使知识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相对比较通俗和幽默的语言进行讲授,尽量活跃课堂氛围,以避免课堂呆板化。(2)教师要努力加强和学生的对话,让学生多袒露自己的心声,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3)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小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并在做游戏中增强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影响力

选对教学是改善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单一的、僵化的、缺乏艺术性的课堂授课模式已不能有效承载并传递教学信息。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创新,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影响力,并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要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和多样化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可能不太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多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是教师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极探索和广泛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课程,现实中的案例和素材非常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办法用多媒体将学生身边的故事讲出来。多媒体教学能灵活集中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感效果等多种媒介。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对小学生有直观的吸引力,可增强他们的关注力;另一方面,多媒体能将相对比较抽象的知识讲得具体化,将比较复杂的知识讲得简单化,有利于小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

五、努力加强课堂教学反思,积极拓展课堂教学的新思维、新空间

改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其教学实效性,不仅需要教师认真在课堂上授课,还需要教师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积极拓展课堂教学的新思维、新空间。

1.教师应总结、反思

教师应对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发生的一些情况及时给予研判和总结,反思其存在的原因,并力争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之前给予纠正或改善。

2.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和学习

教师可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开展集体备课和集体研讨,共同分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建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机制。

3.教师需要广泛涉猎知识,努力储备各种与课程相关的知识

第9篇:小学生品行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66-02

大学生扶起被撞老人家而被讹、地沟油的使用、产生黑心产品等等,这些事情都是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都是道德缺失的现象。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道德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这样才能从小开始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水平。在这个道德缺失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道德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小学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提高师生间的关系是基础

在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那么教学课堂的和谐型以及高效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教师首先就要提高师生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教学的,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班级学生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营造符合班级情况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师生之间可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就是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问题。除了是指导者的身份外,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以朋友的关系来进行沟通交流。以朋友的关系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首先朋友之间的平等,建立朋友的师生关系也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平等;其次,建立朋友一样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对学生学习外的了解,比如加强对学生喜好的了解、家庭的了解以及一些想法的了解,这些了解是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于学生品德的鉴定,从而更好地规矩学生的品德水平来制定更加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计划,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故此,要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首先就要提高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关键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课堂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所以要想更好地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教师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比较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积极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喜好,提高教学效率。譬如,在进行《我们的国庆节》教学时,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趣味性,教师既可以播放部分阅兵的视频以及开过庆典的视频让同学们收看,然后再分别让同学们发表自己对于祖国的认识,对于祖国伟大人物的认识,对于国庆节的由来的认识。例如,学生讲述到对于的认识,那么教师就可以立刻上网收集的事迹,并且生动形象地讲述给同学们听,从而更好地学生对于的认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主,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

3.开展游戏教学很重要

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堂,开展游戏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小学生的好动性以及好奇心都比较高,所以如果能够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开展游戏化教学,将能大大地吸引学生对于课堂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品德和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拔河比赛,首先教师需要将全班同学科学平均地进行分成两组,每个小组的男女比例应该一样,然后采取三局两胜的方法来进行拔河比赛。在比赛完毕后,教师就可以采访个别同学,询问同学们在拔河比赛中学到了什么,因为拔河比赛是一项合作的比赛,所以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同学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到了"团结就是力量",如果学生在拔河的过程中不团结,将很难赢得比赛。故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拔河比赛来让学生认识和记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班级的团结合作。故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师就可以开展游戏教学。

4.加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所以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认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失那些人物,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例如,当讲述到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清洁工人,那么教师就可以播放清洁工人字辛勤劳动的视频或者图片来让学生认识到清洁工人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有趣的视频或者是音乐来让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可以播放《光头强》的视频来进行爱护大自然的教学,从而熊大和熊二 不断地阻止光头强砍树的行为中来提高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爱护,从而提高学生品德水平。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

5.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学是应用

品德就是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但是品德是一样比较抽象的东西,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品德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的形象化,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就要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开展生活化教学。例如,在进行《珍爱生命》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何为珍爱生命的例子,比如每天按时吃饭,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不要害怕吃药等等,通过列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珍惜生命。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本文一共阐述了五个关于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所以小学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就可以参考以上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品德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盛华. 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 考试周刊,2015,0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