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问题 教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1-02
音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格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师范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涉及音乐课教学、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排练等工作,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他们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的师资。本文试以乡村小学教师为考察对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熟悉小学音乐教材、加强学生岗前培训、制定考核标准等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往往只学过几节简单的音乐课后便上讲台兼任音乐教师,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较差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师的音乐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通音乐师范院校都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入学学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同,该专业在招生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的考核要求相对较低,有一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甚至从来就没有上过音乐课,受过音乐教育或是学习过某种乐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大部分都偏向流行音乐方面,对音乐课上教授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兴趣。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很大的差异,“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使得授课的时间、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学时较少
由于专业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包括语文、数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还有许多通识课程,所以能安排音乐课程的课时非常少,有些是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学时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都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大班的集体音乐课主要在30到40人,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扩大教学对象的人数,大大减小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然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无法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教师上课感到吃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大班的钢琴课教学,一堂课9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40多名学生一一进行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时候都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新课的示范,学生课后只能“瞎练”,不仅教学进度慢,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原来的师范生音乐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参照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内容包括乐理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学习的内容很多,有些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往往是什么都学,但又学得不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培养目标不是学艺精湛的音乐人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通过技术技能的训练,能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特性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是师范院校,有很高的音乐技能和很深的音乐专业情结,所以在教学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理念搬到小学教育师范生的音乐培养上来,把师范生当成音乐专业学生来培养,忽视了小学教育师范生对音乐针对性的学习和对未来该职业特色的音乐需求。
二、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师范生音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很多乡村教师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对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及乡村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对象和硬件环境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采取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的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出台,使得教师创新教学有了更大的舞台,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指引了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小学音乐课的新课标,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等,为今后从事音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很多时候都是用专业音乐师范院校的教材来参考,以至于有时候也会把培养专业音乐师范生的那一套模式运用到小学教育专业来。其实,大多数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演唱歌曲难度有多高,器乐演奏能力有多强,会演奏多少种乐器,往往忽视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忽视了音乐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标中,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上要区别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上,更应该强调师范性、基础性、实用性、审美性、创造性与多样性,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是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必须把“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画家不一定会教画,音乐家也不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教师,“会”是一回事,“会教”又是一回事。教师要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上台、多试讲、多讨论和多总结,讨论如何设计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环节、如何将音乐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让学生做到与小学音乐教师岗位早接触、早了解、早熟悉。除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比如合唱训练、合唱指挥、歌唱比赛和晚会演出的组织等。
(四)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受专业课程开设的限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时设置得比较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音乐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生在课后的音乐技能训练就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技能水平较差,大班教学的人数众多,教师不能一一顾及,课后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为学生制订了一系列课后训练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以“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来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此外,还要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对训练内容进行录像、录音,保证学生课后训练的质量。
(五)熟悉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要从事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小学音乐课,所以要求学生对近几年来小学音乐课使用的音乐教材要很熟悉。为此,在进行音乐技能训练时,可以参考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教学要求,编写一些视唱训练的教材供学生练习,也可以进行儿童歌曲表演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技能上的提升,也对小学音乐教材更加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儿童歌曲量的积累,要多学、多听、多唱,丰富自己的曲库。还要对新出的儿童歌曲或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多留意、多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曲库得到及时的更新。
(六)加强学生岗前培训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得到巩固。根据实习学校情况的考察,为学生创造情景教学或是试讲,同时,还加入一些音乐教具的制作等,为学生站上教师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七)制定考核标准
音乐教学技能的考核,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程教学掌握情况最直接的评价。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音乐技能考核标准。这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更加重视,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音乐课教学与训练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还要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的比例,使音乐课程的结构得到完善。当然,在培养模式上要具有灵活性,要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与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丽娟.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从教能力结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周晓露,刘霄.小教专业(本科)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践途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孙作东.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状态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1967~1994年)
坦桑尼亚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以“国家发展”为核心,期望通过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国家振兴。其政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倡导教育为自力更生服务,责任由国家承担。1967年,尼雷尔总统提出把“为自力更生服务”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强调教育与农村生活相结合,“在他看来,发展基础教育是坦桑尼亚摆脱愚昧,促进乡村进步的首选之路,应将发展教育视为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举措”。[2]1969年《教育法》规定将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权收归国有,使小学教育仅成为国家的责任。1974年政府通过决议,决定实施免费小学教育,并从1977年起强制施行小学义务教育,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并主要用于初等教育。
第二,强调政府社会共同管理,教育要面向生活。坦桑尼亚政府在加大政府办学力度的同时,实行基础教育管理权力分散化,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推动地方政府、学校委员会与社区对小学施行共同管理。为实现教学语言民族化,“坦桑尼亚政府在第二个国民发展计划中提出将斯瓦希里语作为初等学校唯一的教学语言”。[3]为贯彻自力更生教育政策,“在初等学校课程中充实进了大量的农业科学,并要求学生参加更多的农业劳动”[4],将考试制度与师生的劳动评定相结合,“小学毕业生强调不再为升学做准备,而是要走向生活,教育部因此将小学入学年龄由5至6岁提高到7至8岁”。[5]
第三,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改革教育支付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坦桑尼亚经济萧条、财政拮据、教育经费不足,国家公立小学勉强度日。为走出困境,“政府在1984年11月制定《通向2000年的坦桑尼亚教育制度》,揭开了坦桑尼亚教育改革新的序幕,其中包含两项重要决定:一是取消对集体和私人办学的限制,二是逐步改变免费教育的做法”。[6]“1989年《社会优先行动计划》出台,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性,提出教育经费应由中央政府负责逐步转向由地方和社区分担的政策。”[7]1992年11月,《关于21世纪坦桑尼亚教育政策改革的建议》提出小学教育经费分摊政策,并从当年起小学生开始缴纳学费。
2.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1995~2011年)
坦桑尼亚政府不断深化社会改革、发展民族经济,并积极寻求国际社会援助,进入21世纪以来,该国小学教育获得了显着发展。坦桑尼亚政府在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强调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政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政策相继出台。坦桑尼亚政府于1995年2月出台《教育与培训政策》,“该法案在实现小学招生增加、公平准入、提高基础教育效益和扩大财政基础上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将教育和培训权进一步下放,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私人兴办教育事业,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办学的积极性”。[8]《基础教育总体规划》的出台,明确了基础教育发展目标,“政府将从2000年起向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免费小学教育,争取让80%的15岁学生读完小学”。[9]1996年政府在制定的《2025年远景发展规划》中指出:“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发展,尽快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消除文盲现象,加强教育培训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层次人才的需求。”[10]
第二,借助发展市场经济以寻求国际社会援助。在西方国家的督促下,坦桑尼亚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于2000年1月制定《减贫战略计划》。“2001年11月获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后20年内获减30亿美元债务的支持,且减免债务主要用于教育、卫生、扶贫上”[11],为坦桑尼亚实行小学义务教育提供了保障。2001年7月,坦桑尼亚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推动了小学教育发展,“在施行义务教育第一年,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就从2000年的57%上升到75%,到2003年1月达到88.5%;与此同时,到2003年坦桑尼亚大陆小学达到12981所,教学条件和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第三,制定教育发展计划以保障小学教育发展。坦桑尼亚教育与文化部在2001年出台《小学教育发展计划》(2002~2006年),“该计划强调对小学施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扩大资金来源、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保持率,关注招生数量、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利用率以及政策目标的落实;另外,中央政府大幅度下放权力以发挥地方和社会办学的积极性”。[13]2006年,《小学教育发展计划》(2007~2011年)出台,“该计划在强调招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质量、教育供给、教育公平、体制完善以及政策规范”;[14]“对于教师的培训和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建立导师制以及教育督导机制”;[15]“其显着特点是在制定和实施的不同阶段,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管理;不同于第一阶段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第二阶段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16]进入后社会主义时期以来,坦桑尼亚政府的各项教育政策探索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小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给整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了希望。然而,历经长期殖民统治导致的贫穷落后以及独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失败,以及较多的依赖于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导致坦桑尼亚当前的小学教育发展仍具有不稳定性,并且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如教育经费不充足、教育公平难保障、教育质量提高慢、教师薪资福利难保障、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师资队伍培养不足等。
二、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之启示
自民族独立以来,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改革与发展历经挫折,但最终指导了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的深入发展,为该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演变的梳理,总结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管理政策制定与改革的重要启示。
首先,必须基于国情国力制定教育目标。在教育兴国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均衡考量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需求,将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制定与其国情国力相结合。在坦桑尼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过激的社会经济改革引发了小学教育发展的冒进,虽然在短时间内推动了该国小学教育的较大发展,但有限的教育资源承载着过重的负荷,终究未能使其小学教育实现从学生数量增长到教育质量提升的转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坦桑尼亚小学教育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姆卡帕总统执政后,基于坦桑尼亚国情开展了一系列政策调整与改革,如《教育与培训政策》就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坦桑尼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量专业性技术人才,为坦桑尼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其次,必须基于国际环境制定教育政策。当前,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一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国力贫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国的中小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审时度势,在充分考量本国国情的同时,还要考量到与本国联系密切的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社会组织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办学效益。在坦桑尼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即减少、甚至中断了对其援助,并对其实施全面的封锁政策,加上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原本就低,最终制约了其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都陷入了困境。相反,在1995年坦桑尼亚进行多党总统选举后,再次获得了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组织的援助,并在2001年争取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0亿美元的减债,从而为其实施小学义务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并为进一步促进坦桑尼亚其他各层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对策;农村;现状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1.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我国虽然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相当一部分乡村小学至今还存在教室短缺、危房严重、教学设备不全等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办公经费有限,仅仅能够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真正投入到教学设备上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加之最近几年适龄学生急剧减少,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无法引入,像电子白板、计算机等先进教学设备,偏远农村见都没见过。
2.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当薄弱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离开教师谈教育那就是一句空话。然而在偏远的农村,薄弱的师资队伍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相当一部分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只有几十个学生,但年级数齐全,学前班到六年级都有,缺的就是老师。七个年级只有三四个老师,有些课程根本就没办法开设,只有搞复式班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极为低下。另外,农村大部分教师只凭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授课,没有机会和场合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因此他们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教法陈旧。还因为教职人员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部分教师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
3.农村学生学习条件低下
农村学生由于自幼长在农村,他们见识少,没有得到城市优质资源的共享,视野狭窄。如今推广的先进教学法中的有些环节,靠学生的能力是根本完成不了的。由于农村学生身边没有网络、图书馆、书店,他们的学习资料极其匮乏。学了国家免费的教科书之外,手头没有一本教辅读物。因此,学生没有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4.农村家长教育观念陈旧
现在农村的独生子女增多,而家长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娇惯子女现象严重,任何事都随子女心愿,纵容子女犯错,“留守儿童”的出现以及家长与学校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的教育负担。另外,部分家长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无所谓,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根本不与学校配合。这些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的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二、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
1.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紧缺现象,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
农村教育要发展,有专业强的师资队伍是首要条件。如果没有专业对口、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一支教师队伍,就根本谈不上发展教育。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人事安排上应多考虑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另外,由于农村自然条件差,一部分教师思想波动大,有走心没守心,干上几年,想尽一切办法进城,原因是农村生活条件差,教师待遇不高。因此,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留住农村好教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关心贫困教师,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在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教师安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当前形势下,由于行业间的差别,农村教师的思想波动大,由此加强师德建设,弘扬正气,消灭邪风相当重要。通过学习先进、树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巩固专业思想。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使其解放思想,拥有良好的心态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3.提高家长教育意识,关注“留守儿童”
德育工作管理对农村小学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管理的重要性自教育改革伊始便成为素质教育战略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不仅是“教学首重育人”教改思想的指导核心,亦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关键举措。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来说,德育工作管理不仅是教育工作中起决定性因素的环节,更是在日益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教育者最具象的手段之一。改革开放在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也让多元文化思想全面影响曾经传统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在更加朴实甚至保守的乡村地区,外来文化在活跃地区经济的同时也让不少淳朴的意识、理念遭受到无法估量的冲击,甚至让部分人在精神层面出现了迷惘与混乱。因此,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管理起到了灯塔和照明灯的作用,让刚刚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未成年人接触到科学、严谨、正确、主流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教育。这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健全人格,也是在筑牢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防火墙,为未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更加牢固的思想和人才基础。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常见问题
照本宣科、机械僵化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农村小学教育受到长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深刻,加之相对偏远或封闭的区域传统文化限制,其在优化教育形式、创新德育工作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不少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管理者、教育者依然习惯于照着既有的教材、书本或参考资料按部就班地宣传灌输,这不仅极易让好奇心强烈但专注度不足的小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对德育教育缺乏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相当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寻找更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于是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和老人。这种祖辈照顾孙辈的模式往往只能停留在对农村小学生物质、生理需求的满足层面,却很少能够触及小学生的思想、心灵、意识、精神层面。加之现代化传媒方式尤其是网络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乡村地区获取外界资讯的渠道与机会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加和拓展,这在迅速扩大农村小学生眼界的同时也使其更有可能被未经分类、筛选的不良信息所污染甚至损害。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创新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 教学现状 应对措施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1.没有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农村教师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身旁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长管理力度有限,学生基础薄弱。即使老师再努力,但学生的成绩提高缓慢。到最后老师的学期评估就被这成绩一票否决。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的积极性和热情。
2.教学观念落后,领导不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第一:过分依赖教材,忽视学生;第二: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科整合;第三:强调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显然,这是造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乡、镇一级的基层领导对语文教育、教学知之甚少。在他们眼里特别低年级语文简单的不得了,是人人都可教的课。你数学应用题做不了就去教语文吧,所以语文教师就得低人一等,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且更是低人一等。因此,从高年级(作文、日记)到低年级(造句、写话)在众多农村小学的语文作业本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严重的方言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农村教师或学校氛围的原因,在农村小学很难真正意义上开展好教研活动,要么也是应付上面的检查。从而导致老师的“单干”教学方法比较多,不能快速及时地共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所以,我认为加强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农村小学重视语文教学。
3.语文教师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目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院校的培训,即使国家的远程教育所提供了电脑、课件、音像等,民办教师也无法熟练操作或发挥最大功效。同时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素质急待提高。语文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普通话成了大多农村孩子的一块污斑。教师语文素质低,是造成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语文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4.没有适合农村学生的配套教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际,笔者发现,农村学校用的教辅跟城区学校学生用的教辅难度一样。尤其在村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特殊的环境,很难达到与城区学生一致的教学目标。就拿考试来说,因为试卷的难易程度只适合城区的学生,把其拿到村小来考,每次考下来,学生的成绩都很不理想,每次平均分只有四五十分。这样一来,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也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
二、改变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低年级语文谁都能教”的偏见,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适度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普通话也做为打分的一个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只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的。其次,面对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语文教师,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加大对主教语文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力度,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在岗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第一,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语文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他的最大功效。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城市中语文教学的优秀成果,发展教师的创造性。第三,文化素养。语文教学不仅包括天文地理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英语、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间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3.加大语文教育投入。首先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教学设施是制约语文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农村小学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却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4.制度出一些适合农村语文教师的鼓励措施。或者在同等条件下,政策应向农村教师倾斜。只有这样,老师的积极性上去了,也自然而然把学生成绩提上去了。
关键词:小学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教育。少数民族留存下来的无论是历史、语言、文字、思想,还是音乐、体育、绘画、服饰、宗教,都是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的瑰宝。那么如何使文化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的这种方式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是当前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民族学领域,对“文化”一词的解释与文化学界的解释基本类似,即文化是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1]民族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需要国家政府做好保护措施,使得物质文化能够长期的保留下去,精神文化需要借助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的存在对一个民族有独特的价值,它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内涵。民族文化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文化的交流渗透日益频繁,使得我国一些民族文化呈现出逐渐消失的态势。从某种程度来讲,发展和传承特色民族文化我们应从教育抓起,在教育中实施特色民族文化的精髓,使祖国文化在保护性传承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所以说,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2]因此,将特色民族文化融入在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扩大繁荣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使之不断发扬广大。
二、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实施现状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处于断裂和重构之中,当前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消亡是普遍性的。[3]紧抓少数民族的教育,重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刻不容缓。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现代文化不断增多的过程也基本成为传统文化衰退过程。[4]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少数民族的教育现状相对滞后于汉族文化教育。首先,发展不均衡问题突显。在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现状就截然不同,那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教育现状更是不均衡的。少数民族地区间、聚居地与杂散地间、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也相差甚远。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比较少,许多孩子都是直接升入小学,很少有从学前教育升入小学教育的这个过程,孩子们很难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师资缺乏,辅导少数民族的专业幼儿教师较少。发展的不均衡性很难实现多民族文化交融学习的理想形态目标,特别是考评体系的省际统一性标准,使得少数民族聚居地特色民族文化很难纳入基础教育范畴内。其次,教师缺乏民族文化的知识。有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对本地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特色语言及风俗等了解匮乏。教师也很难承担传授民族文化的这份责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特色民族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教师是小学教育中的主力,无论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是学校在开展有关于特色民族教育文化的实践活动时,教师都发挥着主要引领作用。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这什么样的校风,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素质,教师对于民族文化知识的掌握及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特色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学习特色民族文化、民俗、历史、风俗等有关的知识,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所在,并和学校教育体系、课程体系进行匹配发展分析,使得学校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最后,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突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素,少数民族一般都生活在偏远的乡村地区,艰苦的生活条件,造成了人们的教育意识普遍薄弱。许多人们生活都不能有一个很好的保障,他们也很难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的建设中,很难展开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短缺,不能及时的开展有助于特色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教学设备贫乏且陈旧,民族特色文化不能很好的在教学实践中生成。
三、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发展与传承的有效策略
1.巩固民族地区教育体系,改善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
普及教育体系方法是现在刻不容缓的事情,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尽管全国大多数城市已经实现义务教育的指标,但对于生活环境较差的地区,教学环境、师资力量仍存在着极大的隐患,虽然已经存在着特岗教师等一系列的改善方法,然而艰苦的教学环境使得很多教师望而却步,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很多特岗教师存在“下不去”“回不来”的问题。因此,建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本民族教师优先考取特岗教师等针对性政策,选取可以在本地扎根的少数民族优秀教师执教,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落实教师之间的轮流交换机制,完善教师的培训体系,本着发展民族文化的宗旨,多元融合的发挥教育合力。此外,还应通过多渠道整合,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彻底解决因为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的民族地区师资力量入不敷出的情况,可以通过一些慈善的方式,让许多热爱公益的人士参与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来。培养具有专业的少数民族教师,赋予他们更好的优惠政策;也可以通过本地区特色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动当地产业链及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自给自足的解决好当地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2.积极做好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性传承
发展文化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有许多民族语言种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阿尔泰语族、蒙古语族等。由于汉语的发展和西方语言的引进,使得少数民族语言逐渐衰落。一个国家的教育无论有着多么深刻的改革,无论受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影响多大,都不可彻底摒弃自己的传统,所谓教育的民族性正在于此。[5]因此,我们应在基础教育中全面开展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活动工作,逐渐形成以“授课民族语”和以“授课汉语”为主的教学活动模式。近年来,许多省份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的语言,为抢救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开启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传承的工作。但是规模较小,影响范围不是很大。
3.扎实长效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字的学习
文字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特色,传承与保护特色民族文化中的文字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现代的书法教学中,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教学,大都是以汉字为基础,极少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文字。可以在小学书法课上同时开设汉字和民族文字的教学,增加书法课的乐趣,使得小学生了解多种文字形式。尽管现在的语文课程中已经教授了汉字的写法及其用法,然而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不能仅仅学习汉字,所以在民族地区的教学活动中也应涉及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使其传承下去。从而达到充分发扬特色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激发学习少数民族文字的热情。
4.开展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在小学阶段,可以由学校的少先队、班会、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促进同学们积极参与,使其了解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精髓。这些多元化的文化精髓恰恰体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保护、传承与创造性发展更是当前函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唤起每个生命保护特色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感。现在汉族文化占据了国内极大的一部分,很多少数民族也逐渐“汉化”,对民族特色的了解也逐渐在减少,开展这类的主题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去认识这些文化,去细细品味不同的文化知识所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其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少数民族文化都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让人忍不住去探索研究那些带有独特韵味的文化传承,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各族文化的特色、起源、仪式等等,加深各族文化的交流,并进行融合发酵。教育人类学认为,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因为人的发展方式也应是丰富多彩、多样化的。正因如此,把特色民族文化渗透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中,使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与特色民族文化精髓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多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共存,使得特色民族文化能通过教育的形式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宏.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大众文艺,2010(18).
[3]杨福泉.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J].思想路线,1998(5).
[4]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由于小学教育的不重视,课程安排的不充足,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较差。因此,学生刚升入初一时,通过对学生进行一次调研,通过问答收集学生的真实情况。经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只有40%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家长还会限制学生的使用时间。计算机操作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甚至只停留在打网络游戏的阶段。了解情况后我就做好登记,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二、端正认识,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氛围
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由于家长的认知程度和对学生引导的不足,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并没有带来什么便利,使得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而只会对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如何在学校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是个很迫切的要求。
1.做好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宣传工作
初中学生爱玩,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如果没有从思想层面上统一认识,那么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要让学生了解,当学好了初中阶段的课程之后,他们能够掌握哪些知识,并且对于以后出了校门,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并且,我在每个班级建设了一个信息组,根据学生信息水平的高低和学习的态度,每组评选出一到两位同学,组成班级的信息组长。让水平高的学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好为人师”是人的本性,当信息组长想要给其他同学帮助的时候,他们本身就要很好的掌握各种知识,并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深化了知识。
2.我也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这种体制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判断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不要什么知识都一股脑的教给学生,要给学生制造一点他们能够自己解决的“小障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协作,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钻研,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三、有效利用已有资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教师要做好维护工作,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如使用GHOST对系统分区做镜象,以便实时快速恢复等。
关键词: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 现实意义
陶行知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见解深刻,兼容中西,积极创新,理论简约,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主张,这些主张不仅给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给目前的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认为幼儿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陶行知把儿童看做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因此他非常注重幼儿教育,大力倡导在社会上普及幼儿教育,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是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很重要,幼儿教育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凡人生的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其意思是儿童六岁之前的教育直接决定未来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当时的他大力呼吁社会有志之士创建幼稚园,开启幼儿启蒙。
2.重视对幼儿发展全面教育
陶行知认为幼儿的教育需要全面发展,他提出的幼儿发展包括四部分的内容,即幼儿的健康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幼儿的道德教育,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幼儿的健康教育上,他一再强调幼儿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它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颇有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味道。他认为教师有必要对幼儿进行一些卫生常识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此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上,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与一个国家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他强调“科学要从小教起。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工夫培植”。他的这一思想和现代教育科技兴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先生的思想是非常具有远见的。在幼儿的道德教育上,他认为“道德乃做人之根本,不可不立”,即使一个人满腹学问和本领,如无道德一切白费,因此他十分注重幼儿道德教育的培养,还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即“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真善美合一”。在幼儿的劳动教育上,陶行知强调“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在他的认知中,真正的劳动必须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也就是寓教于实践中。陶行知的幼儿全面教育思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原始鼻祖,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重视幼儿园教材教法
陶行知认为幼儿园教材必须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健康,必须体现出童真童趣,必须和生活接轨,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即教学做合一。他认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教育,幼儿才能真正从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他反对强灌输死读书的现象,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师面对个性发展不同的幼儿时,要根据其心理特点和爱好兴趣不同对待,坚决杜绝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强迫性学习。陶行知的这些教育思想即使放在现在,对幼儿的学习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为他觉得幼儿教育的失败,不仅是孩子本身的教育失败,而且是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失败。
4.倡导中国式的幼儿园
20世纪初,国内开始兴办幼稚园,生搬硬套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模式,陶行知当时就指出国内幼稚园的三大弊端,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认为国内的幼稚园孩子都唱外文歌,弹外国的钢琴,学外国的舞蹈,花钱还很多,只有有钱人的孩子才上得起幼稚园,多数孩子得不到学前教育。因此他倡导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幼稚园,要面向全社会所有幼儿,即平民化,还要根据旧中国贫穷落伍的国情,创办省钱的幼稚园,让贫困人家的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他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很多地方出现的“天价幼儿园”来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学前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内的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加,在城市农村中大力普及。在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幼儿的各项发展指标,强调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一方针政策正好是陶行知因材施教的体现。陶行知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当下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近年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盛行,某些幼儿园出现了洋化病和贵族病,双语幼儿园层出不穷,社会上的外语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天价幼儿园网络媒体是时有报道,如此弊端很有必要借鉴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平民化省钱式的幼儿园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总之,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还有很多,内容丰富,见解独特且一针见血,具有远瞻性和先进性。他提出的很多教育主张,不但对当时的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时下21世纪的幼儿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他对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他的幼儿教育思想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周颖.陶行知农村幼儿教育的思想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3]祝正龙.湖北省幼儿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这些改变源自于北京教育新地图的精心打造。近两年,北京市教委持续发力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统筹解决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绘制了一幅“公平、优质、均衡”的北京教育新地图,让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每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绽放精彩。
沿着北京教育新地图,北京教育杂志社的编辑们走进了京郊美丽乡村的美丽学校,探寻新地图上的“教育密码”。第一站,我们走进了平谷。
平谷区位于北京的最东边,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汇处,以花果著名于京城。22万亩桃林,每到4月,桃花烂漫成无边无际的花海,如霞似锦,美不胜收,引得游人如织,流连忘返。
2016年3月,正是桃花待放之时,北京市平谷区第九小学摘下原来的校牌,正式挂上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牌子,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成员之一。
从3月到7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学校的变化悄然发生。
行为改变:孩子们有礼貌了
李烈校长第一次来上课,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有的低下头,有的腼腆地笑,却没有人开口回应校长的问候。在那节课上,李烈校长告诉孩子们,当别人向你问好时,你要呼应。
现在的平谷分校,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呼应,还学会了主动向陌生人问好。
杜同学的妈妈不是第一次到学校来,但是这次一进校园,她就感觉到了不一样。“不少孩子看到我,都喊‘老师好’!”她很意外,“他们也不认识我,还主动跟我问好,太有礼貌了!”
除了主动打招呼,孩子们的变化还有不少呢。
以前,孩子们会一边吃饭一边大声说话,声音能传出很远。吃完饭,孩子们把盘子一推就走了,剩下一片狼藉给食堂师傅收拾。现在,孩子们吃完饭都会自己收拾整齐,不给师傅们添麻烦。因为学校教育过他们:“师傅关爱你,你也要关爱师傅。”
以前,孩子们放学都是一窝蜂似的往外跑,现在,他们会自觉排成整齐的队列,“一边走还一边背古诗,摇头晃脑地,可神气了!”说起孩子们的样子,周玉江校长的神态和语气也很“神气”。
来听课的老师们也说,学校挂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分校的牌子,孩子们好像一下子就变了,变得大气,懂礼貌了。
孩子们的变化得益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遗传”。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根据“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别聚焦为“思维品质”和“德行品质”,借助汉字“人”一撇一捺的结构来寓意这两大学生发展的目标,左撇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右捺为学生德行品质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尤其捺的支撑作用,更是寓意着“德行品质”的重要性。平谷分校继承了总校的“全人”教育的基因,提出“以爱育爱,爱育全人”的办学理念,从学生的行为习惯着手,智力因素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双管齐下,培养“全人”。
成为实验二小的分校后,学校按照总校的标准,从一点一滴抓起,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成立红领巾先锋岗,监督学生的礼仪、路队行走,校园内追跑打闹现象少了,见人不打招呼的现象基本杜绝了。
成立了校园志愿者队伍。文明志愿者行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监督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树立了以文明为荣的观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课堂习惯培养。出台了新的课堂评价方案,把良好的课堂习惯纳入课堂评价。
除此之外,学校还更加重视阅读。实施早晨随到随读制度,增加学生读书时间;在门厅和楼道增设多个读书角,让书籍触手可得。现在,课间和中午休息时间,图书角被学生充分利用起来,自觉读书已经成了很多孩子的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习惯加书香的熏陶,让孩子们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课程改变:美丽乡村课程建设起来了
一个蔬菜大棚内,孩子们淌着汗水的笑脸,映在乳白的菜花、通红的水萝卜、碧绿的小白菜中间,随着老师一声“茄子”,这景象定格在相机里……
这次活动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美丽乡村课程的一个环节。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课程体系参照了总校“以参与求体验”的课程文化,基于对小学生思维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分析,通过有趣、有价值的参与式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或核心知识。据周玉江校长介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引领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括国家必设的课程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程;拓展课程包括校本课程、游学课程、美丽乡村课程、一日品质提升课程;引领课程包括单学科实践活动课、主题研究课、多学科实践活动课。这三部分合起来,就构成了学校的“全人教育课程体系”。
美丽乡村课程包括四个类型。
一是实践基地的农事课程。学校租了一处8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学生能定期走进大棚,听农业技师给他们讲农业知识,学习劳动工具的使用,还亲手种植和移栽蔬菜。等蔬菜成熟时,学生们到大棚里采摘,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品尝。孩子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充分搜集资料,精心设计了形式美观、内容丰富的基地宣传板报,内容有二十四节气的农业知识,有种植、撒种的正确方法,有自己品尝有机蔬菜的喜悦,有劳动中同伴合作的快乐……
二是花鸟鱼虫课程。花鸟鱼虫课程教学生养花、观鸟、养鱼、养蚕和蝈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还能养成细心、专注的好习惯。
三是游学课程。选派分校学生到总校同学家里生活一星期,让他们回来后谈谈在城市生活的体会,认识到自己生活中不一样的美。
四是传统民间游戏课程。学校重拾北京民间的传统游戏,如陀螺、滚铁环等,让现在的孩子认识并学会玩这些多年不见的民间游戏,了解这些游戏背后的文化内涵。
除了上面这些充满乡土气的课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还有一些“高大上”的课程,如足球、武术、竖笛、羽毛球等,让学校的孩子和家长们格外兴奋的是,教足球课的教练还是外国人呢。而软式棒球这种“非常洋气”的运动,也落户到了这所美丽的乡村学校。
美丽乡村学校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开心,家长们也是开心又羡慕。家长李女士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出去上学,看到城里来的孩子会各种才艺,我什么都没学过,心里就有点自卑。现在我儿子在学校学到了很多才艺,回家还要教我踢足球呢。”“可不是,我闺女在学校学了竖笛……”“我闺女学了书法……”李女士的一席话打开了别的家长的话匣子。可是,孩子们学这些才艺,会不会给家长增加负担呢?王女士抢着说:“家长没有负担,足球、篮球,啥都是学校买的。上书法和绘画课,纸也是学校买的,我闺女说,上课之前老师都把纸裁好了。我们家长一点也不用操心。”“我们当家长的就是特别羡慕孩子,我小时候啥也没学,啥才艺也没有。他们想学啥都能学,还不用出去,在学校就能学到了。
教师改变:培训方便了,专业成长了
“2016年5月12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在小会议室利用云服务平台观看了北京教科院小学教科室主任张立军做的一节《只有一个地球》市级示范研究课。并与总校老师交流、研讨、互动。”
这个信息来自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微信公众号。张立军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大咖”,能够听到“大咖”们的课,还跟他们对话,对于过去的平谷区教师来说,机会真是不多。不过现在,这完全不是问题了。自从成为名校分校后,学校有了云服务平台,老师们足不出户就能和总校老师同步观看名师和专家们的讲座、授课等,并与名师、专家们交流互动。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双主体育人”办学思想不仅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非常重视且强调“教师”在办学中举足轻重的主体地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秉承总校办学思想,一手抓学生习惯养成,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在很短时间内,让教师看到成长的希望,更有了前进的动力。
学校先后聘请陶礼光、崔增亮、李春旺、程舟、季苹、乔敬敏、柴福善等名师为学校名誉校长,定期开展名师送课进校园活动,在专家的引领和熏陶下,快速提高课堂实效。
这让老师们非常满足。有过几年工作经历的教师都深切体会过,身为平谷区的老师去城里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是多么难:“我们一般都是早晨五六点从平谷出发,到城里学校一般是9点。听课、活动结束往回返,通常会赶上堵车,每次回家基本都是晚上七八点。”“我有一次的经历才尴尬。那天去城里听课,路上堵得厉害,9点的课,我到的时候将近10点,那节课已经结束了,我只听到了一节录像课。”
成为名校分校不只让老师们免除了奔波之苦,老师们还有更多的受益之处呢。
分校有机会共享总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分校教师可以参加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大爱杯”教学评优,和总校优秀教师一起做课、研讨;分校领导可以参加集团对全国35所分校的视导,更好地向兄弟学校学习;分校希望得到总校在专业方面的支持,比如,想请某位名师来分校指导教学,只需打个报告上去,总校就会安排相应的名师过来指导。
分校教师有了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挂上分校的牌子两个星期,名师就进来了。跟名师交流增多以后,我感觉自己成长特别快。”对于这一点,刘红芳老师的体会特别深。
刘红芳老师参加工作也近20年了,之前的那些年,她也一直很努力,但是因为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没有那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成为名校分校之后,区里和学校都格外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她请了特级教师做师傅,每个星期都有一天时间在学校跟踪指导她,这让她的专业成长特别快。拜师两个多月之后,她就上了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紧接着又上了一节示范课。“这都是以前想也没想过的……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我感觉特别幸福。”说这话的时候,刘老师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呢。
理念改变:打造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学校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到石景山区考察近期在石景山区调研时说:“目前北京推进教育深综改,无论是举办城乡一体化学校,还是名校办分校,其‘捆绑’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松绑’,是为了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而不是永远变成名校影子下的子校。”
秉承这样的理念,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吸收名校的办学理念,学习名校的课程思想,借助名校的优质资源,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经验上起步,目标却不是办成另一个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而是办成教育教学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的农村优质校,用周玉江校长的话讲,是要打造一所“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学校”。
经过学习、研究、论证,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秉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总校“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把自己的办学理念确定为“以爱育爱,爱育全人”。
如今,走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校园,就像打开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上面镌刻一个大大的“爱”字。周玉江校长介绍,这个“爱”字,昭示着分校一切以爱为核心,一切工作都围绕“爱”字,用博大的爱心,培养有爱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正知、正念、正能量的合格人才。
为了实现“以爱育爱,爱育全人”的办学理念,把学校打造成让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除了在课程系统设置、干部教师队伍成长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还在校园建设和家校合作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打造了廉政园、启航园、静泊园、憩谐园,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有故事,有氛围,富有教育意义;成立“家长委员会”,举行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倾听家长的呼声和诉求,共同研究学生成长的好办法。
如今,在平谷老百姓眼里,尤其是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的教师家长眼里,“我们学校确实能让城里人羡慕了!”这是老百姓的心里话,也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继续努力的方向。
主任访谈
平谷教育:提升教育供给能力 助推区域教育快速发展
去采访美丽乡村学校的时候,“顺道”采访了平谷区教委主任李学东。近年来,平谷区教委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优质与均衡并重,坚持借力提升与做强内功并行,坚持开放办教育的工作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组合拳。
:今天我们采访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成为实验二小教育集团以来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学校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像这样的学校平谷区近两年引进了哪些?
:引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是我们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举措之一。2016年3月,区教委引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资源,将原平谷区第九小学改建并更名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纳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统一管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两个教育集团。
2015年6月,平谷区教委与海淀区教委合作,将原平谷六中、平谷二中、平谷四小、平谷七园注册成为北京实验学校、北京实验学校附属中学、北京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委托北京实验学校(原海淀区立新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共同组成北京实验学校平谷教育集团。
2016年3月,平谷区教委与东城区教委合作,成立以平谷中学、平谷三中、平谷一小、平谷三小为成员的平谷中学教育集团,将该集团纳入广渠门教育集团统一管理,双方合作期限为六年。
:北京市教育深综改背景下,郊区建设了很多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平谷区这样的学校有哪些?目前看效果如何?
:目前我们建成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有两所,还有一所待建。
一是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2012年9月,区教委与东交民巷小学签署为期10年的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合作协议,将原马坊第一学区建设成为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分校校长由北京东交民巷小学校长担任,与本校实行“一长两校、一体化管理” 的办学模式,保证了优质教育资源输出端和输入端的高效连接。
二是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2013年9月,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携手创办的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正式开学。该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办学模式,法人代表和执行校长由北京师大附中选派。
正在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学校是北京一师附小平谷分校。平谷区教委与北京一师附小合作,将把平谷第十小学建设成为北京一师附小平谷分校。平谷区部分干部教师已到北京一师附小进行脱产培训,计划2016年9月开学招生。
已经建成的两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发展势头都非常好。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不但步入平谷区小学优质学校行列,而且成为区本教研和干部、教师培训基地以及课程改革、学校特色和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现在正努力向北京市郊区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的目标迈进。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建校短短三年间,学校就已荣获北京市科学实践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近百名学生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2014年,分校作为北京市优质高中学校面向平谷区和西城区招生,2015年,学校成为首批进入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招生计划的学校,面向全市各区县招生。
:在专家资源的引进方面,平谷区有哪些举措?
:这方面我们平谷有一张极具特色的教育名片――北京市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2010年,区教委引入著名艺术家小香玉到平谷办学,建成这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这所学校已经成为全区艺术教育基地和艺术教师培训基地,带动了全区艺术教育协调发展。
此外,平谷区成立了高中学科中心备课组,在全市范围内选聘9名教科研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担任各学科中心备课组长,备课组,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提高了全区高中教学教研整体水平;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借助北京教科院人才和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全区教科研水平;与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将建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外国语学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校区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培训中心,并通过二外的外语优势开展英语师资培训,拉动全区各学段英语学科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