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课题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校工作方面
每一项工程施工,我们经常看到类似“安全重于泰山”的生产广告语,同样对于学校,安全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有的体育课上的伤害事故与学校管理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领导安全意识不够是造成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要想减少甚至避免体育课上的伤害事故,校方应:
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提高较好的运动场地,配置体育器材,并定期进行体育设施的安全检查,更新维护,对学生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
2.利用家校联系的平台,积极主动与家长联系,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督促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提醒。
3.学校也可以利用黑板、校报、橱窗、宣传栏、校内电台宣传安全知识,在醒目位置张贴一些安全标语和口号。
4.定期召开全校教师安全会议和学生安全会议。
5.应该备好可能的安全事故发生预案,把伤害事故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减小到最低。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体育教师工作方面
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在一种动态的情况下去进行教学,学生需要做闪展腾挪,投掷、跳跃、奔跑,甚至是激烈的、具有对抗性的比赛和游戏,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伤害事故,面对一些伤害事故,有的体育教师不是积极思考而是采用消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减少活动量,以“控制”学生为主,取消一些稍有危险的动作和内容,降低动作难度等。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更是在课程价值体系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害怕出现事故就采用上述一些消极的方法去应对,怎么能让学生真正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又怎么能完成不同水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了。
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思想上高度重视伤害事故,并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教育,树立安全教育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健康安全意识和预防事故能力,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教育理念。
2.课前认真备课。根据课的内容和要求合理有效地设计课,预估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并预备相应的解决预案和措施。《体育与健康》课教材取消了一些危险性较大的体育项目,如铅球、铁饼和标枪等,新增了医务监督、运动处方、技巧、武术和健美操等内容,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备课要把所授内容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写在“本课安全保护措施”栏中,对安全问题要有预见性,确保在教学中能准确无误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认真撰写详案,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尽量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
3.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4.课前仔细检查场地设施。在上室外课前要认真检查场地和各种器械,如单杠、双杠应确保牢固,跑道、篮球场地确保平整,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消除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5.正确优美地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既不合理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索。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地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同时,在学生练习前要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的动作和要求,并认真组织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比如,在教授“跳山羊”时,就应该前有助跳板,后有海绵垫,教师要站在山羊侧面进行保护与帮助。
6.根据课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条件,以及季节、天气等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比如,我们在进行“前滚翻”教学前,就要带领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充分活动手腕、腰部、特别是头颈部,尽量避免学生在练习时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而受伤。
7.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样的差异性,提出适当的教学建议,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在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和学生利益得到保护的同时,切实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几率。
8.体育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来,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也会传染给学生。低落且不积极的情绪会造成做动作心不在焉,是潜在的安全事故诱因,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情,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学生、去驾驭课堂,在快乐中去完成教学,在乐观中去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9.做一个细心的教师,就是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特别是他们的身体状况和伤病史,以及心理状况,在课前询问有无生病的学生,在课中练习时注意观察学生反应,及时地调整练习量和练习强度。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更要区别对待,不可大小一锅粥,让他们适当参加运动的同时,也促进了身心的健康成长。天气炎热的时候特别注意控制运动的量和强度,发现有面色苍白的学生要及时停止运动,带领学生到通风处,并适当给予补充水分,一旦发生伤害事故也不要慌张,要镇定自若,及时处理并及时联系校医。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合理地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孩子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学生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中要把预防伤害事故所采取的措施贯穿到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对象,在我们课堂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与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因此,学生也不再是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课堂,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地动脑筋想问题,真正地形成师生良性互动的教学效果。体育课上,伤害事故的受害者就是学生,所以作为学生我们更有理由树立安全意识,遵守纪律,有效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讲座,积极关注学校黑板报、校报、学校电台的安全教育活动。
2.课前认真听取体育教师的安全提醒,并注意提醒同伴,形成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的学生内部安全教育的局面。
3.上体育室外课前,检查身上有没有如笔、刀、发卡等坚硬的物品,一经发现,要及时取下。
4.体育课前如果生病或者身体不舒服,要及时报告体育教师,以便于体育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并能在课中注意观察同伴有无不良反应,并及时汇报给教师。
5.上课时认真听讲,注意观察教师正确示范并做好动作,做好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学习动作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无谓的冒险动作,没有教师保护与帮助的情况下坚决不做危险动作。
6.在活动过程中做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不与同学发生打斗等冲突,遇到同学打架斗殴,要及时劝阻并报告给体育教师。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问题;方案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向,同时也是对教学工作的定位和实施。目前学前教育的基本研究方向就是课程目标的实施。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理解不清晰、贯彻力度不够、对目标实施过程不关注、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等问题。因此,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1.教育目标理解不清楚,贯彻力度不够
儿童教育的起始阶段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具有启蒙教育的特点、导向性、基础性等。儿童在学前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其基本的生活能力、适应学校环境能力,养成潜在的学习意识。在学前教育中注重的是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理解得不够清楚,对儿童的培养目标理解得也不够到位,在进行课程内容实施和选择过程中,没有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身心特点对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即使选择了适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对其贯彻的力度也不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混式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相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而言,新课程目标下的学前教育发展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一种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培养的重点。但是在现阶段学前教育中,仍然存在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教师更应在引导儿童完成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独立思考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缺乏对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目标的关注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为教育部门要求课程,但是相关的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并不健全,这样不仅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还阻碍了儿童全面综合的发展,学校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的关注是不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的。
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策略研究
1.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加大实际贯彻力度
为使学前教育能健康的发展,明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并加大实际的贯彻力度是其重要的基本保障。作为学校学前教育的教育者,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并能用实际行动实施课程教学目标。在经过详细阅读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目标实施标准后,应响应国家的号召,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儿童发展目标,以这个发展目标作为儿童系统发展的指导性方向,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身心、道德、智力等健康全面的发展,实现课程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关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
在学前教育目标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活动对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关注的较少,造成课程目标的流失,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加大学前教育目标实施过程的关注度,将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共同作为考核的内容,量考核的标准多元化,建立起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使成绩评价体系更科学化、公平化,对儿童的成绩和能力有一个客观、正确、全面的评价。教师在实际的学前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目说幕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3.发挥隐性目标作用
隐性课程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对学前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应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全面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对于显性课程来说,教师要做好对显性课程的发展,而对隐性课程来说要做好对隐性课程的发掘,促进儿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
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启蒙阶段,对儿童长远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加大实施力度、提高目标实施过程关注、发挥隐性课程作用等老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保障学前教育的课程实施能达到预期效果,推动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牛志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南方体育号称中国第一份雅皮风格的生活类体育报纸。雅皮(Yuppie)是Young Urban Professional (大都市中的年轻专业人才)首位字母的缩写,特指继嬉皮士之后兴起的一类精英人群。雅皮风格是典型的经典主义,没有浮夸的表现、没有庸俗的媚俗、没有俗套的装扮,“高层次”的品味是最重要的,绝不与人雷同是雅皮风格必不可少的要求。雅皮风格是来满足那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雅阶层的。南方体育的版式极富视觉冲击力,叙事风格极端娱乐化。它在版式上运用大量留白和图片,改变了体育媒体黑板报式的版式;在内容上关注培养读者对外延的兴趣,及除了三大球三小球外其他的体育项目。它将读者群锁定在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三高”人群,因此被称为雅皮风格的报纸。
美国心理学家福雷德里克・赫茨博格1959年提出双因素理论(也称为动机保健理论)。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因此,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们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而这个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从这个方面可以分析南方体育停刊的原因。企业用于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市场营销因素可分为维持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维持因素是消费者购买的必要条件,动机因素是魅力条件,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对维持因素不满意,就肯定不会购买;但是仅仅对维持因素满意也不一定购买,只有对激励因素也满意才会购买。
维持因素得不到满足
――市场定位失败
媒体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而文化产业则属于内容产业的范畴,可以得知内容才是媒介的核心,是消费者选择媒体的维持因素,体育类报纸的维持因素自然就是体育新闻。南方体育打破了传统的办报模式,在内容上关注培养读者对外延的兴趣,及除了三大球三小球外其他的体育项目。南方体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类报纸,被定位为以体育报道为线索的城市男性生活类报纸。在2001年推出的甲A“足球宝贝”被认为是南方体育雅皮风格的代表,而这种另类的报道也让它在短期内跃升为中国体育报纸三强之一。在2001年底南方体育发行最顺利的时期,稳定的发行量是四十多万份,单期最大峰值是一百多万份。那个时候,根据南方体育做过的读者抽样,80%的读者根本不会读其他的体育报纸,可以说明,这部分人是其忠实的消费群。但是仅仅停留在八卦新闻、明星图片这些表象新闻上作报道是绝对站不稳脚跟的。体育类报纸的读者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体育方面的信息,很多时候可能“几比几”就已经能够满足了读者的需要。南方体育在内容上致命的忽视了体育新闻本身,维持因素得不到满足,自然得不到读者的青睐,在一定时期的新鲜过后,读者大部分又转回到老牌的体育报纸,因此南方体育的读者不断流失,销量持续下降。2005年3月,南方体育从一周两刊变为一周一刊,直到停刊,最后一期只发行5000份。
雅皮风格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南方体育的读者群基本上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三高”人群。体育报纸一般很难有清晰的读者定位,而南方体育也许是第一家。而选择太过特定、太过明显的读者群对体育类报纸来说实在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因为体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化,选择十分细微具体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决定,更何况这个对象还是一个尤其挑剔、难以伺候的群体。南方体育在缩小自己市场的同时,将自己推上了一个岌岌可危的悬崖,注定了它的失败。
南方体育坚持现在是观点制造商的时代。虽然体育报道从资讯供应商到观点供应商的转变是一个趋势,但是目前终究还是资讯的大时代,这种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南方体育太过于强调向读者呈现自己的观点,在一开始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前所未有的新奇,但在当前读者还是适应资讯供应的时代,期过后剩下的就是被摆布继而厌烦的不适感。
在维持因素方面,雅皮风格的南方体育根本没能够满足读者,这是其停刊的本质原因。
忽略内容,太过“艺术”――报道理念错位
南方体育一直提倡“体育娱乐化”的报道理念,这种报道方式影响到它的写作手法,在国内首创独特的言论,极富冲击力的版面吸引了大部分的读者,“原来体育新闻也可以做成这样”的慨叹此起彼伏,喜欢它的人甚至说它带来了体育新闻写作方式的一次大革命。注重表象的特性,被无限放大,这是南方体育吸引读者的最直接的原因。这种风格实际上是倡导一种优雅时尚的生活、消费方式,因此被很多人称为是一份十分“小资”的体育报纸。从“足球宝贝・甲A”、到“2002很酷很美・中国足球创世纪激情纪念版”,这一切都是它娱乐的代表。
当今是大众化报纸当道的时代,这种“小资”的风格为大众化的读者所排斥。南方体育由龚晓跃为代表的一批文人所创办决定了这种小资风格,他们将这份报纸当作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太迷恋作为传媒的价值观、表现力、版面的形式以及怎么样做一个报道,以致忽略了内容才是新闻的核心与本质。南方体育将报道方式极端娱乐化,虽然新闻娱乐化是大众报纸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但是南方体育的娱乐是一种“小资”的娱乐,太过艺术性,以至于略显矫揉造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小资”的娱乐与普通的娱乐是处于一种对立的角度,后者是一种流行的、浅层次、易懂的娱乐,而前者则是一种反主流、精英的、深奥的娱乐;后者服务于普通大众,而前者只是服务于一小部分受过较高教育、有一定艺术感的特定人群。在2002年3月22日出版的南方体育32版,公布了蓝田市场研究公司2002年2月的读者调查结果:南方体育55%的读者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64%的读者月收入在人民币2000元以上,70%的读者是党政机关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小资”的“体育娱乐化”的报道理念是南方体育的动机因素,但是这种风格在吸引一小部分读者的同时将大部分的读者拒之门外。
一味迁就读者――期待视野“零距离”
关键词:创新型应用人才 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重要思想。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成了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是高等院校一个重要使命。现行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朱高峰院士(通信技术与管理)认为,虽然工科培养的是工程师,但课程安排要求基础专业的系统性,工程实践环节内容不够,而工程师所需的知识如经济和法律基本上是缺门。朱院士指出,现行的培养方案,实际上培养的是科学家,而非工程师。可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计既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本特点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讲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不少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仍处于“表象”阶段,认为只要加强了实践教学,就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单纯按“实践”的量来衡量,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甚至是危险的导向,其谬误是重视了“应用”的培养,而轻视了“素质”的培养。
我们提出的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和普通的应用型人才有本质的不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可见人才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动手能力”。
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一般说来,普通高校培养的主要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而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这是当前不少高校所着力培养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与技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更专深的专门知识,属于人才的中端。
我们提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相比,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更强的研发能力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可塑性,适应面更广,属于人才的高端。
二、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的培养特色和独特的课程设置
1.牛津大学的培养特色和独特的课程设置
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学院制、导师制(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独特的专业课程设置(三个学科、两个学科齐头并进或一个学科,但必须修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外,导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但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加起来要到八门,三个学科齐头并进者,修习三个领域的五门核心课和三门选修课;而选择两个学科者,则选择两领域中的四门核心课、外加两个领域内的四门选修课。)可见其课程设置特点鼓励学生知识交叉和融合。
2.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独特的培养理念
哈佛人常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成立于1636年,比美国的形成早一个半世纪。370多年来,哈佛大学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国际教育界独树一帜。
1642年,邓斯特(Henry Dunster)校长,确立了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逻辑、修辞、希腊语、伦理学等。19世纪后期,为了培养实干家(doer)和能够做出成就的人(achiever),艾略特校长在哈佛全面推行选课制,把科学教育引入哈佛,但同时造成了缺乏系统性和过分专业化的弊端。1909,劳威尔校长,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行“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集中与分配制”。本科生毕业要修满16门全年课程(full course),其中六门必须是专业课(concentration),以保证学生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六门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选2门,保证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其余课程由学生任选。科学的培养理念,为哈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1979年,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educated men and women)哈佛大学开始实施核心课程计划形成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规定,本科四年必须修满32门学期课程(halfcourse),其中,核心课程八门(从11个领域挑选8门,每个领域至少1门,和所修专业最近的三个领域免修),专业课大多要求12门学期课程,其余为选修课程。
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理念注重知识面的“博”与“深”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培养理念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展成培养“有教养的人”。
三、“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根据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认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坚持“高起点、重实用、可持续”的原则。方案的具体制订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符合本校实际;二是要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科学地安排理论、实践、自学之间的课时比例。三是课程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杨叔子院士(机械)认为,在人才培养结构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核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没有知识,就没有形成良好素质的基础,当然也不会有强大的能力。
因此,课程的设置应涵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主要有四大模块构成:(1)基础类课程(核心课程应增加跨学科的课程的门数)、(2)专业类课程(含专业基础课)、(3)实践类课程(四年不断线,加重是综合型实验的比重)、(4)选修课程。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各模块教学应有所侧重。比如:
哲学、数学、外语等基础类课程,要根据新的培养理念,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哲学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远见力和预见能力,数学、逻辑学类课程则应强调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语、语文及逻辑学等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实用能力。
专业课外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力度,选修课主要分三类:(1)基础类:哲学、心理学、外语、法学、经济、中文;(2)应用类:计算机、逻辑学、管理艺术等;(3)学科前沿类(提高类)的课程,旨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选修课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既是对主课的一种有机补充,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可盲目跟风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国情、校情来制定,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要科学、理性地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可盲目跟风。
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都与其良好的人才培养理念密不可分。
牛(津、)剑(桥)大学(Oxbridge)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开创了“teaching university”(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先河,为英国国家的强盛,成为日不落帝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1620年五月花号船(Mayflower)驶入美国,美国继承并发扬了牛剑大学(Oxbridge University)这一理念,并把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美国所推行的通识教育为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人才,使美国发展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目前,国际上人才培养主要有美国体系和德国体系两大体系。
美国的培养体系,注重通识教育,强调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约占到30%左右),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由用人企业通过培训去解决;德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培养理念影响,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德国大学一般强调专业对口,毕业后直接上岗。就目前德国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世界上鲜有大学校能与之比肩。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提出的whole-person(全人)教育正是基于洪堡的培养理念。目前,国内不少高校纷纷仿效美国强调基础和通识教育,但都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忽略了美国的国情:(1)美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2)美国的本科生大都可以进入研究生教育,专业教育可以放在更高层次;(3)美国有较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本科生如果直接就业,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可见,对于我国学校来说,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行不同的。但仅仅照搬德国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同样也有困难。因为德国小学四年,中学六年,在中学就打好了较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我国教育体制和资源都不足于照搬德国的培养模式。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既非美国的通识教育,也非德国的“专才”教育,而应取其各自的合理内核,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良好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注释:1810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大学新时代的开始,科研成了大学的重要职能。19世纪前的大学被称为1815年哈佛派人赴德国留学,把德国大学的理念介绍给哈佛,并以德国大学为样板对哈佛进行改造。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2010
[2]钱伟长.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3]卓志望.素质个性化教育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中职视障生;按摩专业;半工半读;教学方法
视障生由于视力受损,行动不便,导致他们普遍存在与其他中职生不同的自我认识、社交、情绪、学习方面的心理和社会问题,普遍在学习上带有松、散、懒习惯。并且由于环境改变和身份的转变,使其心理压力增大产生学习情绪不稳定。所以做好视障生课程教育方面改革,从正常人学习课程转换为有盲人教育特色课程,使视障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压力转换为动力。
一、中职视障生存在的主要学习问题
1.来我校针灸推拿专业就读的学生,入学时学生及其家长有以下几种动机:(1)初中或高中毕业,视力缺陷或家庭贫困没法上国家高等大专院校,想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2)文化层次低,从残联培训班毕业后拿到国家劳动部所颁发的初级保健按摩师资格证工作二、三年,难以竞争理想岗位,希望提高自身竞争素质。(3)由于是残疾人特别是盲人的家长都十分宠爱自己儿女。怕自己小孩不适应社会,找个托管地方。总体上来讲盲人学生就学的主观是积极的、能动性较高、学习求知欲强。
2.盲人所特有视力缺陷而带来的心理缺陷也不容忽视,概括为以下五种:(1)有一定上进心,但自卑感较强,信心不足,缺乏动力。(2)自我约束能力差,意志不坚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3)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碰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社会经验不足。(4)未能广泛接触社会,把自己封闭在同班同学、老乡或本宿舍同学的圈子里。(5)由于盲人本身视障所带来社会歧视和不理解,引起盲人学生逆反心理,在盲人学生中产生视力好一点的学生看不起视力差一点的学生,有视力的学生看不起没视力的学生,造成自大心理。
二、中职视障生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生理缺陷因素及心理发展不成熟
视力残疾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致残的一般很难接受残疾的现实,几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普遍有心理上的自卑感。再者中职生正处在青春期,这时期是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所以当他们遇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易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一旦这些冲突得不到有效疏导或合理解决,就易形成心理障碍。
2.教育程度情况
在我校的盲生单班人数过多,受过各个程度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占三分之一、在各级残联培训的短期班约占三分之一、文盲约占三分之一。各类学生接受的教育参差不齐,教师上课要照顾各个学历阶层学生,教学资源不好分配;因视力障碍的因素,在正常学校读书非常不便、艰辛,基础知识较差。而中职学校的教材是与其他中职生教材一样,教材内容过多,要求过高。再加上现今的中职教育存在重“智”轻“情”现象;在形式上,以课堂教学包办一切,使盲生的学习局限于呆板的书本知识,视野狭窄,外界信息不能及时传播,逐渐变得自我封闭、知识面过小。
三、解决中职视障学生学习问题的对策
当我们为视障生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忙乱、困惑时,半工半读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在已往对盲人学习问题的解决途径往往过多地进行被动、填鸭式的学习,转变为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心态及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模式。
1.转换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鉴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传统知识的垄断者,教学过程中以师带徒,极大限制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视障生专业转换思路,以技能课为主阵地,兼顾其它学科教育渗透。技能课与理论课口授形式相比,课程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目的明确性等特点,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感触教育形式。
(1)学生为独立的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设计,以处理问题为教学内容。我校技能课采取单班授课形式进行,依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目标,与学生一起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单元,课程以活动为主的原则,通过群体的讨论、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演讲、辩论、游戏、故事等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引导者、协助者的姿态走进他们的学习世界,教学中尊重、接纳、重视学生,提供表达机会,激发他们的潜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平时教师“一言堂”的状况,每一节课以10~15分钟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小组代表或者个人到讲台发表观点,课堂中尽量创造互相尊重,重在参与,相互鼓励的宽松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自信大胆表现。
(2)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在活动中更好学习。根据在校视障生有三个不同阶层,在分组时每组4~6人,小组成员都有这三个阶层学生。教师协助每个小组自主确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主题,并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现在学生更习惯于多途径思维,不喜欢单方向思维,小组教学适合情绪躁动却充满活力的年青人,可以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性,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机,在过程中激励学生竞争和团队工作,能让学生马上领会到成功的正确路线。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3)教案设计联系学生生活,贴近实战。在教案的设计是以某个具体问题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注重如何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中有效地转化、转换和转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教学内容设计往往选择与学生成长有密切关系的或已引起学生普遍关注的内容。例如在13按摩班上“晕厥”这一课前,学校有个学生晕倒因无人会抢救而险些发生意外,于是就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由学生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各组学生都提出自己最佳方案。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与自身需要、生活相关,就有了投入讨论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各个小组依照自己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分析自己小组与他人小组利与弊,对其方案提出修改以及优化。
(4)教学效果评估多样化、差异化及标准化。特殊中职半工半读课程教学评估要求做到从学生实际情况为主,除了书面测试以及技能测试之外,允许学生的平时成绩也纳入学期的总成绩。对于书面考试采取标准化的试题,题目不超出教材考试大纲,在平时上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平时学习情况采取让学生给自己评估分数,同学之间评估分数,向老师建议给自己评估分数,为自己要求的分楼辩护等方法,通过学生自我评估教师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同时还能知道学生自己给的分数做个解释。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采用积极动态和灵活性的评估,让学生在评估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并予以及时的肯定、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
2.心理治疗贯穿于课堂教学,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视障生的自卑、多疑、冲动等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不合理的归因引起的, 把失败往往归为自已的生理缺陷或社会对他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要从讲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首先,正确引导盲人学生: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注中产生的问题会影响学习,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要朋友式地谈心,要针对性地梳理,要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其次,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需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总之,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做到对症下药。
在教学过程,要根据各种不断变化,采用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尽可能使盲人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以使他们的相关能力正常化。在了解可以预见的困难的前提下,还应当考虑到他们理解的特殊过程,从而消除学习和认知和障碍。另外家庭与社会对盲人的关注、关爱、理解与帮助也会激励盲人在生活、学习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使盲人顺利通过学校技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一、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德育管理水平。
1.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制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年度计划与实施方案
二、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与管理
1.加强班主任的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1)坚持校、年段、个人三级德育考评,进一步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优、评先制度,真正把班级考核和班主任工作业绩挂钩。
(2)建立德育论坛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优秀班主任带班育人经验的展示交流活动,定期召开德育专题研讨活动,聘请省内外优秀班主任进行班主任工作指导活动等。
(3)组织班主任外出培训、考察,进一步提升班主任带班能力。
(4)积极组织班主任和年轻老师参加心理学C级培训和考试。
(5)鼓励班主任积极撰写论文,进行德育课题研究。
2. 进一步推进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工作,大力培养年轻班主任。
(1)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实施方案》。
(2)制定年轻班主任培养方案与考核评价机制。
初步目标:通过一年的培养,使年轻老师成为合格的班主任,人人做好管理上常规有序;通过两年的培养,让年轻老师能够独挡一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三年的培养,让部分年轻老师成为优秀班主任。
(3)创建年轻班主任培养校内学习资料手册
三、完善家校联系制度,构建和谐的教育合力,全面提升家长满意率。
(1)组织班主任开展经常性的家访工作,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家访(特别是贫困学生家庭以及学困生家庭)。
(2)做好家长来校来访接待工作,如实向家长反映其子女在校学习思想表现等情况。
(3)开好以学生品德为主要内容的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例会,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4)通过校讯通、微信公众号,向家长宣传学校工作,及时地发放家庭教育宣传资料、告家长书,邀请有家教经验的家长来校进行讲座。
(5)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例会,深化“家校共育”工作,促进学校、家庭、学生的和谐发展
(6)努力落实好行风评议、家长满意度调查、德育网络建设等工作
四、优化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和综合实践管理工作
1. 努力践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强化训练,做到规范管理,精细管理,严格管理。
2.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3.制定研学游、生涯教育等实施方案。
(1)开展高一、高三远足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在自然中放松心情,陶冶性情。通过远足,享受行走的乐趣,在繁忙的学业空隙劳逸结合。
(2)组织好高二学生赴浙江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大学的校园文化,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大学生活产生憧憬,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3)通过“问向”平台,为高一、高二学生实施生涯规范提供更多机会。
五、围绕各类专题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1)组织高一新生参加军训活动,军训由会操比赛、军歌嘹亮颂祖国比赛、寝室内务比赛、军体运动会等系列活动组成。通过衔接教育,确保高一新生了解绍兴一中的校史,学习学校规章制度,严明学校组织纪律性,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的前提。
(2)办好校园运动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特长。通过赛场上的拼搏、奋斗,进一步加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团结意识,促进学生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组织开展迎国庆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元旦文艺会演,积极参加市属学校元旦文艺会演和省文艺汇演。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4)开学典礼是新生到来以后第一次全校聚会,抓住开学典礼的契机,表彰优秀,提出希望,这对全校学生都起到了非常好的动员作用。
六、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校风、学风。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加强对学生早自修、午自修、晚自修的管理工作。
3.指导班主任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4.进一步规范住校生日常管理工作
5.规范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和撤销工作
6.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穿着校服的意识
7.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七、做好爱心帮扶资助工作
1.组织开展困难大学新生资助活动。(炉峰慈联天天向上、福彩牵手助圆大学梦、爱心人士结对大学生)
2.组织好“感恩心中奋进路上”助学仪式(8月底,绍兴一中-协办单位)。
3.贫困生资助工作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就当我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勤耕不辍并乐此不疲时,一则则触目惊心的消息如一颗颗重磅炸弹将我本不成熟的心灵震撼得地动山摇。一名少年因不堪作业重负而服毒自杀;一个小男孩仅仅因为妈妈的管教过分严厉,就弃深深的母爱于不顾而持刀刺向母亲的咽喉;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泄私愤竟手持硫酸泼向国宝大熊猫……我,乃至所有的为人师者都不禁为之深思,这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了责任与压力。此时,我有幸成为一名德育课题实验教师。这一切的到来仿佛拨云见雾,使我看到了一线光明。接下来的工作繁忙、紧张、有序且快乐,我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在德育这片百花园中尽情地吸吮、酿造……
当我试图把自己的感悟奉献给学生时,却感觉到自己的思想是那样的浅显,自己的学识是那样的浅薄。我渴望学习,我一头扎进书堆里,一个个精辟的论述,一个个鲜明的观点,让我这身处最基层的老师看到了一个浩瀚如海的德育大世界。压在我心中令我深思不解的问题终于初见端倪。为什么一直放在教育首位的德育会出现如此令人担忧的现状?我反复地寻找、思考、尝试,我推开一间间教室的大门;我与一个个孩子亲切地交流;我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答案慢慢地浮现: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制约着教师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脱节的交互影响导致学生形成多重人性标准;远离儿童生活实际的德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却被树立为道德的权威,这种德育主体的错位,是以往德育的最大失误。
雄关大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古人有句俗语:“看花容易绣花难。”就当我踌躇满志,决心大干一番时,我却感觉无从下手。怎样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开辟一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怎样具体地把德育教育于无声处潜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缠绕着我,使我如困兽犹斗般找不到突围的方向。最终在课题组的帮助下,我确定了德育科研实施方案,制订了详尽的德育教育实施计划。在做完这一切时,我感觉心中的风帆已经扬起,就差东风了。
说做就做,我的德育科研计划就从“四条龙”身上开始实施了。
刘海龙、郑海龙、薛海龙、王志龙并称我班“四条龙”。他们是班里的头号捣蛋小团体。只要哪里有违反纪律的事情发生,哪里几乎就有他们的身影。批评、呵斥、请家长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教师的良心和班主任的职责促使我想极快地把他们从这种局面当中拯救出来。我在寻找机会。终于,我在一个中午到班级例行看看时,发现整个教师只有“四条龙”在唇枪舌剑,他们正在就《奥特曼》中的某一个情节争论不休。原来他们这么喜欢看课外书哇,我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由此为契机,我组织了一系列的讲故事比赛。站在讲台上大讲特讲的“四条龙”因此重拾了要做好学生的信心,其他的同学也因此重新认识了他们。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在班级工作中分别担任不同的班委角色。信心和责任促使他们自我认识、自我矫正,成为真正人见人爱的“四条龙”。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德育,像一条长河缓缓流淌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大教育家孔子,更是以“文行忠信”教人,把“博文约理,修德于内”的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但是放眼我们目前的教育,放眼我们周围的教育,我们都不难发现,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担忧。如学生欺骗老师,考试作弊等,这些小事恰恰反映出“诚信”教育的问题。学生有不诚信的行为,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
【关键词】课程规划 课堂教学 拓展课程 课改保障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育人模式,课程改革又是转变育人模式的重要因素。本轮深化课程改革把“选择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本质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余姚教育内在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四个点”,以此推动本轮课改向纵深发展。
一、抓实课改规划――深化课改的起点
个性、拓展、整合是浙江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词,它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权”,需要校长有卓越的课程领导力,切实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确保深化课改有序、有效地进行。为此,在加强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强化“论证指导”这一关键,对76所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论证全涉及、指导全覆盖,整体提高学校课改规划的质量,使之成为这轮深化课改的一个亮点。
(一)明确顶层设计内容,搭建课改方案框架
习惯于执行课程计划的学校,缺乏对课程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内容和框架。于是我们根据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出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顶层设计时,务必编制好“三方案+三表”。“三方案”(一总两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总方案》+《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三表”:总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师任课情况一览表。
(二)指导课改经典案例,提高课改方案档次
要整体提升每一所学校课改方案的档次,需要有几个高质量的样板作示范。我们在课改初期,重点打造了两所学校的课改方案:长安小学“BEST”课程和实验一小“实美”课程,点亮深化课改的航行明灯。
(三)研制方案论证要点,明确课改方案标准
有标准才有方向,“怎样的学校课改方案才是优秀的”,一直是我们重点思索的问题。为此我们研制了以下七条论证参考要点,促使学校课改方案更规范、科学、系统:①能依据校情和核心素养理清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明确且合理,关键词提炼恰当;②课程结构符合上级规定,且能支撑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逻辑性强;③方案结构完整,责任落实明确,措施具体到位,安排合理有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围绕课程改革的立德树人、拓展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进、教师团队、互联网+教育等方面全面推进,且主攻方向明显,亮点突出;⑤课程建设的程序明晰,有一套课程开发、选用、审核、选课、实施、评价等具体要求和做法,力求拓展性课程精品化、系列化;⑥课堂教学改革追求“学为中心”,组织保障到位,措施手段有力,任务目标明确;⑦方案整体性和统领性较强,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体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论证学校课改方案,把握深化课改方向
方案在实施前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确保方向正确、目标合理、措施到位。而这单靠学校的力量明显不足,我们就抓实“论证”环节,确保学校方案有思想、有措施、符合逻辑。我们组织部分优秀校长和专(兼)职教研员成立学校课改方案论证指导组,分学段分类分组对各学校“三方案”“三表”进行论证,分别采用A、B、C、D等级赋值,对相对优秀的A、B类学校进行指导,C、D类学校则要求重新设计,并将达到A、B类学校的课改方案编入《启航深课改》专辑。目前这样的论证和指导已经历时一年半,已汇编三个专辑,直到所有学校“全通过”。
(五)组织现场交流观摩,提升课改领导能力
深化课改需要校长卓越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校课程规划总体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中。它需要一个交流学习平台,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培训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对所分城区学校、中心学校、非中心学校分别召开课改推进会和现场会。目前,已举行3次大型活动、6次分组活动和10余次小组活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明显提升,学校课改方案的质量明显提高。
至此,我市已构建一套学校课改方案论证和指导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有效地提高了学校课程改革方案的整体质量,为深化课程改革开了个好头。
二、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课改的重点
课堂改革始终是课程改革的灵魂,仍然是这次深化课改的重点。课堂改革的方向是:推进体现学科本质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项目驱动,课堂改革成为核心任务
自2008年起余姚市就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2012年起启动“快乐学习行动”项目,以深化课改的余姚行动来打造减负提质的余姚模式。这些项目的重点在于打造高效常态课,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该项目及子课题分别获省市成果一、二等奖。
(二)专家引领,“以学定教”成为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专家的引领。2016年,五十多位省市专家指导我市课堂教学改革,“以学定教”“学为中心”已经成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体系的基本特质已经明确:①以学生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为价值追求,突显育人目标;②以“简洁活力、扎实有效”为组织要求,注重课堂效率;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式转变;④以“分层―合作”为教学模式,突显“学为中心”理念。
引入STEAM课程,探索“跨界”整合。我们引导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跨学科进行课程拓展与整合,推进项目学习,将科学、技术、数学、工程和艺术整合起来,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如我们开发的《快乐科学》《神奇的光》等课程就体现了多学科跨界整合的特点。
四、夯实保障机制――深化课改的支点
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来保障。我们在硬件和经费有效保障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方面来支撑深化课改的推进。
1.厚实德育功能。立德树人既是深化课改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一方面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我们在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突出育人功能,将教书与育人相融,将育人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编写基于余姚地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材。结合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开发了两套义务教育段德育教材:《姚江情》(初中)和《姚江行》(小学),探索和构建基于余姚地方文化进行核心价值观浸润的德育教育体系。
2.提升教师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研训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倾注了不少心思,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新教师的初始指导和目标引领;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师的阶梯培养体系和考核奖励制度的制定;开展规范、示范、名牌教研组评比,规范区域教研和师徒结对活动;开展专题和项目研究等。
3.丰富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标,引领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抓住了“评价”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目前相对成熟的评价改革有:小学低段全面推行“模块游考”;小学音体美课程实施水平评估;义务教育段期末质量数据采集分析;推行“等第”和“星级+特长”评价等。正在开展的评价专项研究有:基于现代技术和大数据的评价和改进;关于拓展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价;学生拓展课程过程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测评等。
回顾近两年的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余姚教育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可,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拓展课程为有特长的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热情持续高涨等。
毋庸讳言,深化课改也存在许多瓶颈和节点。如:习惯于执行的校长还缺少课程实施顶层设计的能力;习惯于拿来的教师还缺少课程开发的水平;评价制度改革滞后制约着深化课改的推进;课堂中理念与行动脱节、技术与应用脱节、教学与练习节等现象时有存在等。为此,我们将从“德育课程整合”“主题下的基础性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实施”“基于互联网的生本课堂教学”“评价引领教学改革”“体艺课的分层走班”等方面入手,组织研究团队,确定实验学校,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做好探索性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育 德育体系 德育网络 德育顽症 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 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 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转贴于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 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 ,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 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 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 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 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 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 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 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 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