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绩效管理观念未建立
在实际性的工作过程中,很多单位对绩效管理工作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且对绩效预算管理的评价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将工作重点放在预算申报、项目争取以及预算的执行上,并没有对财政支出的效益和效果进行关注。一些单位单纯地认为预算就是简单的通过财务部门的报告,然后提交即可,这些和业务部门和综合部门的关系不是非常大,因此工作不到位。
2.法律法规在制度上不完善
很多法律法规缺少针对性,并设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和可实施的工作规程。在当前的工作过程中,我国目前所出台的法律没有涉及到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条款,因此此项工作的权威性不是非常大。国土资源预算绩效执行的15号文件当中缺少相关的配套管理办法,对于具体如何操作也没有提到。例如,在目标的填报以及定期报告和整改反馈当中都没有体现出具体的细则。
3.绩效目标指标设置不完善
目标的编报和审核在整个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当中属于重点和难点,目标的编报以及审核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性内容。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同的人员对这些指标内容的理解并不是非常透彻,并且理解也不到位,并不了解具体指标出在哪里,不了解目标如何细化。在指标的设置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指标标准值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就不能对不同年度的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表达,很多专家在审查时也不能提供可供参考的标准值,没有对此进行对比。有些单位为了避免出现达不成目标的情况,会将指标压低,这样就会导致预算绩效目标的填报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不能真正地实现应该有的作用。
二、国土资源预算绩效管理的策略和途径
1.对国土资源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进行分析
预算绩效管理和其他的工作并不相同,且和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一直以支出结果为准,并且预算管理模式也考察的是支出结果。预算绩效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出现主要是将预算的重点放在对成本的节约上,同时关注财政资金的不同性使用。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树立起一种意识,即“花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这种管理理念,更加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率和单位的具体责任。此种财政体制是改革的成果,也是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在公共财政管理当中的关键,在未来有非常广阔的空间,需要不遗余力地做好这份工作。
2.加强国土资源预算绩效法律法规的完善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保障一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更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安全的基础。按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规划,需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此建议国家能够出台一些关于预算绩效的法规和办法,不断地推进绩效的公开和绩效问责制度建设,让国土资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以在法律制度下进行。每一个部门需要按照自己的工作特点,建立起工作的预算目标,并且在工作中时刻谨记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好绩效监控以及绩效评价和反馈整改工作。这些有针对性的工作能够让国土资源预算更加系统化,更加规范化和具体化,从而提升工作流程的完善性,有利于做好细则方面的操作。
3.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国土资源部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秉承一定的原则进行,绩效指标都是从一些关键性的指标当中反应出来的,但是不能对所有的信息都进行处理,因此要秉承少而精、系统性以及可测性的原则。绩效指标体系首先确定项目绩效目标,在项目绩效沟通和执行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做出调整,了解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并且做出绩效的考核评价。其次,项目的立项阶段还要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进行年度、课题以及项目招标的分析,做出评价。最后是项目的验收,分为测评、验收、归档、维护几个步骤。绩效管理,主要是任务预计情况,植物执行阶段,以及任务的完成情况。
4.国土资源部结合政府进行绩效和预算管理
绩效和预算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位的事情,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力量,这样才能降低管理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涉及方面比较广泛,创新性非常强的工作,管理活动也十分丰富,需要融合政府的绩效和预算管理工作,两者成为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桥梁。政府的绩效管理考核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人的管理和工作的管理,其中法定职责以及工作重点还有制度建设等非常重要。预算管理考核的是政府所使用的资金花费是否体现了公平性,是否是合理的使用。不能将资金耗费在不匹配的工作当中,对产出的效果进行关注。国土资源部是绩效考核的主要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的指标和体系,建议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对预算的目标进行申报和审核,对绩效评价进行完善,并且结合政府绩效和国土资源工作指标,掌握更多的工作数据。这些数据尽量做到不重复,也不覆盖,真正地在绩效审核以及申报过程中发挥出最好的作用。将申报审核以及执行监控还有绩效评价结合在一起,每一项工作的进行不增加其他的工作负担,从而真正地做到桥梁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降低管理成本,让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5.按照分类细化的思想建立项目预算绩效目标指标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动态性管理,需要经过目标的编制、审核以及评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按照绩效标准要素进行衡量,绩效标准和绩效指标两者是对应存在的,只有在达到标准需求的程度上才能做好目标的绩效评价。国土资源部中的各个部门职责不同,所负责的范围也不相同,如果只使用一套指标也不符合标准,因此需要按照不同的支出科目进行预算绩效目标的考核和运算,以此建立起国土资源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库。按照不同的指标划分为必填和选填两个项目,在必填当中要直接的给定,选填的内容可以是自己选取,从单位和项目指标出发进行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建立起相应的标准库。绩效评价的结果需要进行更多的应用,从而真正地发挥出绩效考核的作用。例如,预算编制的实现、运行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等需要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运行系统,让评价工作更有意义,实现有效的绩效考核,实现国土资源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性目标。
三、结束语
关键词 机房管理;系统维护;系统备份与还原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225-02
高职高专院校的机房除了要保证日常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还承担学生空余时间自由上机和各类资格考试、等级考试的机试任务。计算机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必须给学生安排大量的上机时间。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教、学、做”的授课模式,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增大实践课时的比重,更加突出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因而计算机发生人为损坏或自然损坏的几率也就相应增大。
1 机房管理
1.1 机房安全
防火、防盗是机房最基本的安全措施,这就要求使用者必须严格遵守机房的安全管理制度,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与管理员沟通。任课教师每次使用完机房后,除切断电源、关闭门窗等常规性的工作外,还要认真填写实验室日志,记录机房内设备的使用状态,从各个环节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1.2 机房环境
计算机属于精密设备,强光、灰尘会影响设备运行的整体性能,也可能会导致设备不能正常使用。首先,大家都知道灰尘对于计算机的损伤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主机箱内主板上的灰尘,如果不及时清除,可能会引起主板上某些电路的短路,导致芯片产生致命的损坏。因此必须要合理安排机房的卫生值日,保持机房内的清洁卫生,定期使用鼓风机、毛刷等工具对主机箱进行除尘操作。其次,杜绝阳光直射在显示屏上,因为长时间照射会减少显像管的使用寿命,对学生的眼睛也会造成一定损害,所以在机房的窗户上必须安装遮光窗帘。最后,计算机在工作时,主机箱内有些零部件会散发出一些有害气味,如果使用者长时间的吸入,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因此在使用计算机时,要保证机房内通风效果良好,采用打开门窗,开启换气扇等措施。
1.3 其它方面
任课教师协助机房管理员在每学期初必须对学生宣读强调机房内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计算机的各项操作规程,从源头上杜绝学生不当操作或恶意损坏而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
2 系统维护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即用户是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因此要使计算机正常运行,必须保证安装的操作系统稳定性比较高。计算机的使用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新安装的操作系统刚开始运行的时候速度都比较快,但使用一段时间后,系统运行速度就有明显的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计算机感染了病毒;2)后台运行的程序占用大量内存;3)用户没有及时清理平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缓存文件,导致磁盘空间减少以及磁盘碎片的增加等。
2.1 安装杀毒软件
当你从网上下载一些免费软件时,病毒可能会隐藏在这些软件中并一起下载到你的电脑里,在执行安装程序时病毒就会侵入计算机系统,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无端变慢,甚至死机。因此对于网上下载的软件最好先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扫描,确认对计算机不会造成危害时再执行安装操作。因此杀毒软件是电脑运行时不可缺少的安全保障。例如360杀毒、金山毒霸等。
2.2 巧用磁盘清理功能
使用Windows自带的磁盘清理程序可以定期对计算机所有磁盘执行磁盘清理及磁盘碎片整理的操作,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磁盘内部构造的特殊性,所以不能经常对磁盘执行这个操作,否则会影响磁盘的使用年限。
2.3 优化程序启动项
有些软件在安装时会默认选择随着计算机的启动而启动,比如迅雷、手机助手等软件,但是用户并不是每次使用计算机都会运行它们。如果这类软件在计算机上安装过多,它们会随计算机启动而在后台运行,从而占用大量系统内存,影响系统的运行速度,严重的还可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的启动。可以通过360安全卫士中的优化加速这项功能里配置这些程序,在管理启动项里禁止不需要自动运行的程序。
3 系统备份与恢复
计算机在运行时,有些系统文件可能会由于杀毒软件误杀或人为误操作而被删除掉,这就导致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启动。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必须对新安装的系统进行备份操作,当系统遭到破坏时,直接将它恢复即可。
3.1 ghost备份与还原
为避免计算机系统被损坏而带来的重装操作系统、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的麻烦,可以使用ghost对系统分区或者文件夹进行数据备份与还原。首先,在备份系统前,最好将一些无用的文件删除,比如Windows临时文件、IE临时文件等。其次,在备份系统分区时,单个的备份文件容量不宜过大,否则可能会出现ghost镜像文件分卷现象,这也不利用户管理与使用。最后,在执行系统还原操作时,最好将要还原的目标盘中重要文件进行转移。
3.2 maxdos网络克隆
机房中计算机数量较多,在进行批量系统维护时,maxdos利用局域网进行数据备份和还原也是比较方便的, maxdos是属于Dos工具,它的原理是利用Linux网络环境,把Windows下的Dos引导文件加进去,修改引导区,使引导区出现进入Dos的选项来实现数据的备份与还原。在进行系统备份前,使用杀毒软件对母系统进行扫描杀毒等操作,以保证母系统的绝对干净。还要根据需要选择系统分区备份还是整盘备份,这样在系统还原时就可以避免数据出现丢失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网络克隆时,必须保证机房的局域网是畅通的,否则在进行网络克隆时,个别机子出现网络中断现象会影响整批克隆任务的完成。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管理与维护措施来提高机房维护效率,节约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唐红亮.计算机机房管理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白爱东.网络机房的管理与维护[J].教育信息化,2006(13).
1、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分析
1.1 加强项目成本审计调查,提高项目工程成本真实性
1.1.1 明确项目工程成本审计调查目的
其目的是:维护工程成本管理制度和国家有关财务支出规定,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保证项目工程成本核算真实正确、完整,消除工程成本不实的隐患,寻求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1.1.2 完善项目工程成本审计调查内容
项目工程施工具有规模大、内容多、消耗大、周期长、涉及面广的特点,这些特点必然造成项目工程成本费用核算的复杂性。审计调查时主要看工程项目实际成本支出的核算、分配、结转是否合法、合规、合理;工程预算成本收入和实际成本支出的口径是否一致;属于项目成本开支的期间费用(如管理费、间接费)的核算是否合理,有否乱摊乱挤项目成本。
1.2 加强项目成本核算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2.1 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相利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施工项目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主体的核心领导,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
在责任支配下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用一定物质奖励去刺激,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格局。这样层层落实,逐级负责,使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做到责权利无空白,无重叠,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杜绝了推倭扯皮,一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便于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便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2 强化经济观念,树立全员经济意识
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经济意识。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从项目管理人员到普通施工人员要进行经济教育,灌输经济意识,把一切为了效益的意识深深地刻在每个职工的脑海里,使每一位职工都能把工程成本管理工作放在主要位置。
1.2.3 完善成本管理办法
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如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办法、工期成本管理办法、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合同评审管理办法、材料使用控制办法等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应是责任到人、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办法,使项目的成本控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1.2.4 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
工程的现场管理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控制成本为目的的人、机、料的管理;二是严格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对现场进行全过程管理,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三是工程现场要做好以下记录,以确保各项工作的可追溯性。(1)是人、机、料的消耗和管理记录;(2)是管材、设备的进货检验记录。
1.2.5 组织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应组织工程成本核算的培训,调动工程的各级人员当家理财的积极性,讲一下如何才能做好工程成本核算,真实的反应工程的成本和盈亏情况,进一步全面推行工程成本核算。
2、工程项目预控机制的分析
2.1 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相关办法;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编制项目责任预算;建立项目内部责任体系;分解责任预算;进行责任成本核算;进行效绩评价。
2.2 处理好两个层次的经济关系
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要长期有效地实施,除了有一套完善的保障措施外,还必须处理好两个层面的经济关系,用经济利益这一内在的驱动力促使每一个层面都主动地、自觉地去控制成本。
2.2.1 处理好工程与项目部的经济利益关系
工程与项目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可用一个等式表达:项目合同总额=项目责任预算总额+工程费用上交额。该表达式恒等,但等式两边的金额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工程必须及时地调整项目责任预算,并及时调整项目的上交款指标,实事求是地反映项目的成本变动状况。因此,建立责任预算的动态管理制度是处理工程和项目部经济利益关系的关键。
2.2.2 处理好项目部与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关系
项目部与各责任中心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可用一个等式表达:项目责任预算总额=各责任中心责任预算之和+项目经理调控基金。
2.3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预算绩效;难点;对策
一、推进绩效管理面临的难点
(1)绩效管理的理念尚未树立。被管理单位绩效意识淡薄,对绩效管理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不配合。绩效管理评价人员对绩效管理认识不统一,对绩效管理更多地停留在概念上绩效管理评价人员未能跳出传统财务收支管理以及合法合规管理的思维定式,过于注重微观资金使用情况,未能运用绩效管理的理念指导新时期的管理工作。绩效管理评价人员面对绩效管理存有畏难情绪,不愿过多涉及绩效管理,总感觉摸不到边际,付出与回报不对称。
(2)缺乏完整的预算执行绩效指标体系。目前,财政、管理部门从上到下没有建立统一合理预算执行绩效指标体系,虽然有些部门根据自己部门行业特点针对有些项目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在制定过程中由于所处角度局限性,指标体系不够精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指标评价体系缺失的情况下,绩效管理评价人员往往会根据掌握的客观材料,凭着自已的主观想像及专业判断,得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管理评价。不同的绩效管理评价人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管理结论也不尽一致,因此出具的管理报告,特别是对问题的定性,得不到被管理单位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的公信力。
(3)缺乏判断部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是评价被管理对象效益状况的判断尺度,是提出管理意见、作出管理结论的客观依据。目前,各职能部门尚未建立针对其职能、行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加之绩效管理的内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因人而异,因此造成绩效管理结果成效不明显。就是同一项目,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而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很大差异,衡量标准的难以确定,给绩效管理评价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4)证据收集难,管理风险大。绩效管理更多地需要使用相对宏观、全面且存在一定关联度的数据、资料,这些可能与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没有太大的联系,收集的难度较大。若由绩效管理评价人员通过管理方法获取,不仅成本大而且有可能因指标口径、统计不全面导致数据不够准确;若由被管理单位提供,由于缺乏外部数据印证,则会相应增加管理风险。与此同时,绩效管理中往往通过调查、座谈、查询等方式获取管理证据,但在实际工作中,采取这些方法进行管理,时常难以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如:对方不愿意配合调查;调查笔录对方不愿意签名;相关的业务资料愿意提供;查询问题回答避重就轻;行业数据资料难以获取等等。
(5)绩效管理评价人员综合素质尚不能适应绩效管理的要求。绩效管理是管理的高级阶段,要求绩效管理评价人员在开展绩效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懂财务,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理论、法律、管理、工程建设、计算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有过硬的查账能力,还要有较强综合分析问题和提升管理质量、运用管理成果的能力。当前,绩效管理评价人员具备上述综合素质的综合性人员不多,从而不能对被管理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
(6)评价结果应用比较难。当前,各地绩效评价工作大部分是由财政部门牵头在做,主导推进措施力度大打折扣,加之技术和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导致绩效评价报告的整体质量不高,致使在评价结果应用中只停留在反馈意见和通报层面,对报告所提出的问题无法引起单位的重视,甚至不予理睬,使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大大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绩效管理法规建设,消除模糊认识。依法管理是管理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管理确定下来,绩效管理评价人员在进行管理时才有法可依。当前,应研究制定绩效管理准则或管理指南,对绩效管理作出框架性规定,初步解决绩效管理管理范围、管理方式的问题。
(2)建立完善科学的部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标准和体系。当前,应加强对财政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历史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绩效管理评价标准。具体操作上,以市级为单位,按照不同的分类,集合各类专资深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者深入调研制定某一类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各地再将指标体系和形成的评价报告逐级上报汇总,最终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近两年绩效管理工作实践证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完善依赖于长期的绩效管理探索和实践,因此,绩效管理评价人员应在总结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系统完善和符合实际需要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操作规范,以指导绩效管理实践,规范管理行为。
(3)要强化绩效评价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绩效管理人员水平。由于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启动较晚,各地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业务水平不高,这也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不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采取各项措施,通过不同渠道加强绩效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绩效管理队伍,以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知水平,牢固树立绩效管理的理念,使广大绩效管理评价人员不仅有开展绩效管理的愿望,更要有开展绩效管理的能力。
1普遍存在“富裕地方有条件推行,穷地方不具备推行的条件”的错误观念
在财政绩效管理实践当中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财政绩效管理实践的普遍想法是富裕地区能推行是因为资金宽裕,各种需要能够满足,有条件推行,而自身由于钱不够花,还不到推行绩效管理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念。实际上,正是因为不讲绩效,所以这些地方才会穷,而富裕地方并不是富了以后才讲绩效,而是讲了绩效以后才会富裕,并且是越富裕越讲绩效,所以发展就越快,这就是贫富地区差距越拉越大的深层次原因。绩效蕴含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只有事事讲绩效、处处讲绩效,不断地积累,才能提高发展水平,不讲绩效的观念可以说是导致贫穷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财政资金满足不了了支出的需要,通过财政绩效管理对支出进行“轻重缓急”的判断后科学地统筹安排,把资金安排到绩效高的支出领域和支出项目,就更能发挥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的效果,加快贫穷地区的发展。因此贫穷地方加快发展,首要的是要破除不讲绩效的错误观念,转变认识,以财政绩效管理为抓手,培养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不断提高发展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唯指标论的误区
国内很多地方、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在财政绩效管理实践中,很多地方都认为需要财政部门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覆盖面广的指标体系,财政才能实施科学的绩效评价,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财政绩效管理的实际并不是评价项目究竟应该给多少钱,主要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建立外在压力体系,促使部门单位形成内生绩效动力,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改进和自我提升的一种过程,因此由财政部门去设计指标,一是用钱单位不认账,他会说财政部门不了解我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预算支出范围广,财政部门不可能设计一套涵盖所有支出领域的指标体系,而且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的重点要相应发生改变,过去的指标也就需要相应变化,因此由财政部门设计从管理上来讲根本没有效率。从道理上来说,各个部门单位从职责上讲应该知道自身职责,知道通过什么指标来反映自身的工作成绩和绩效,有责任和义务提出合适的绩效目标和相应表达指标,否则由财政部门来提,各个部门单位只是“被绩效”,达不到管理的目的。
3重指标、目标,不重视执行过程的管理的误区
有人认为绩效管理就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只要能够给单位设定目标,绩效管理就实现了。事实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单位不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过程想明白,事情应该做多大才是合理有效的想明白,目标就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切合实际的,其导向意义、激励作用也必然会失去。因此,真正体现绩效管理内容的就是如何有绩效的去做事,做事的过程科不科学、精不精细是工作绩效的前提,也是财政分配的核心依据。
4对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认识误区
财政部门往往从财政分配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只求如何少花钱,多办事,而忽略了“办好事”。少花钱多办事是对财政分配的基本要求,而办好事才是最根本的要求,无论如何少花钱多办事都必须服从“办好事”这个根本要求。办好事是对预算单位的要求,也是党政和人民的要求,从这个道理上来说,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的要求是统一的关系,有统一就有和谐,财政部门在推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专家帮助预算单位提升办好事的能力是应有的题中之意。
5财政绩效管理参与方关系之间的误区
绩效管理中,财政部门习惯于把绩效管理当成一种临时性的和应付性的管理手段,更多的是考虑怎么缓解收支矛盾,一旦有所缓和,推进的动力就不足了。没有帮助部门单位理解绩效的内涵,财政绩效管理的推行对部门单位来说是“被绩效”。在操作中缺乏财政的全局观,习惯于就财政论财政,习惯于财政主导的模式,容易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没有一种替政府理财的受托感和责任感,不善于与相关部门如人大、审计、监察和人事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更多的只是看到眼前利益,缺乏深入持久开展绩效管理的观念和意识,浅尝辄止,没有形成以绩效管理为抓手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的理念,不能科学地认识绩效管理的作用,以及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本文作者马晓玲为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综合研究处处长,许航敏为广东省财政科研所博士)
编者按
绩效认识误区,在现实工作中均有体现。特附广东省绩效评价专家致省财政科研所所长黎旭东的一封信。
黎所长:
关于中山绩效评审后的一些想法,想与您讨论一下。
很多预算为高端产品价。请投标单位列出当地市场价、市场占有率以及自己公司的报价和依据,不得不正当竞争。中标后要有公示,允许异议,防止围标,防止出现重建设轻管理、重建设轻运行、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
投标书可以增加基本标书要求以外的额外承诺,作为评标的参考。在中标之后的运行阶段,要像北京奥运申办一样,有制度保证拨款的大部分用于标书中既定的开支。大部分如果用来还向集团公司借款的利息的话,就是一个寄生在财政血管上的毒瘤黑洞(水处理开支现在比例低于20%)。建议今后由财政接收固定设备的投资部分,以事业单位的运行方式运作。
建议以后核定绩效目标时,尽量将可评价性较好的数值量化为目标要求。特别是一些难以量化的项目,如引进第三方的结论则较为客观。
由于备品备件的可预见性较低,为了有效的使用经费,建议要求中标方在投标书上作出承诺:可以在标书内指定的,最高金额限制的框架内自由变换各种配件的数量和品种,以期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招投标公司方、投标方和招标方的利益都和价格呈正相关性,都有推高标的物价格的原动力。而由招投标公司及投标方共同长期对招标书的填写单位进行公关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因此,每年的中标的标的物也比市场价高,有的甚至高很多倍。损害的是人民的共同利益,肥了少数人。
为公平起见,建议以后的招标书由第三方来填写,招投标公司的佣金与招标金额不挂钩。也可以避免评标专家被“绑架”的现象。
致礼
关键词:国土资源;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建议
国土资源管理是一个国家及其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保障国土资源工作的优化开展,需要加强对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管理,进而提高运营质量。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促进财政工作的科学化和管理的合理化,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但是目前,国土资源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体制尚未完善,仍存在很多问题,急需遏制和处理,以增强国家的经济效益,提升国土资源经营的社会价值。
一、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存在的不足之处
针对国土资源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性的总结与整理,主要表现在:
(一)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健全
据调查分析,我国尚未建立健全与国土资源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进而导致此项工作欠缺一定的法律保障。配套管理方法和工作规程过于笼统,且针对性不强。甚至,一些单位在管理过程中不知如何操作,潜在的威胁因素不容忽视。
(二)绩效管理理念不明确
有的国土资源单位对国土资源的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认知不够,工作重点不突出,盲目地将工作重点放在预算执行、项目审计上[1],却忽略了财政支出的效益。除此之外,责任意识不强,淡化职能观念,部门与部门之间欠缺沟通和交流。
(三)绩效目标缺乏标准的指标体系
在进行绩效工作时,有的国土资源单位对绩效目标的内容、定义理解不到位,不能正确地区分产出指标、效益指标以及如何区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此外,缺乏统一的标准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工作的难度性,欠缺可参考的科学依据。一些国土资源部门在上报绩效目标时,个人主观意识较为严重,随意性较大,且缺少创新意识,也没有对项目进行深度的研究与分析。
(四)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评价效果不够显著
国土资源部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国土资源把绩效评价的重心放在了反映情况和完善制度层面,并没有让国家相关机构很好地进行衔接。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形式主义严重,工作形式缺乏实操性,而且约束力大大不够。有的国土资源绩效评价过于片面性和单一性,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更不能全面地反映出项目之间、单位之间的绩效差异。
二、预算绩效管理不足之处的存在原因
(一)传统的管理思想根深蒂固
传统的预算管理思想仍然流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且依赖性较强,而且预算分配体制也没有得到改变和治理。有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算仍然由财政部门自上而下地控制预算,经济改革要求部门预算要自下而上的逐级控制,这样既能保证预算的透明度,也能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同时,预算编制时间较短[2],欠缺际性。部门的相关人员重视程度也不够,漠不关心,预算单位只注重财政资金如何花好,注重过程而轻视效果,并不关注取得的效益和反映结果如何。
(二)预算绩效管理发展尚未完善
一些国土资源单位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一定的实践管理经验,可参考的信息资料也比较少,实施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其次,对于绩效管理的发展,我们也不能单单只注重获得的经济利润,眼光长远、开放,全面推进绩效管理,继而带动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三)国土资源工作的实施较困难
国土资源的实施工作时间性较长,且效果不太显著。因为国土资源的项目预算支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以及地质矿产等方面,因此各个方面的效益表现得并不显著,也许过了很长时间才能有所显现。
三、制定预算管理绩效目标指标体系[3]
国土资源部门的绩效考核,需要改善传统思想、先进管理手段来引导新的机制。将研究内容具体细化,制定出系统、合理的国土资源管理绩效目标指标体系。
(一)绩效标准要与绩效指标相呼应
预算绩效管理属于涵盖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具有全局性的导向作用。绩效标准要与绩效指标相互对应,将指标需要达到基本要求。因为国土资源的实施工作相对系统、繁琐,单单靠建立一套考核指标体系是无法满足国土资源的要求的。应该根据预算支出的实际内容进行分析与研讨,然后分类制定出预算绩效目标指标,之后针对预算绩效目标再进行分类,层层深入,这样有利于预算绩效目标体系的良好运作。然而,不同的单位项目实施不一样,相对而言,预算绩效目标的制定也就不同。我们要认真选择,结合实际情况。
(二)指标设计要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在设计国土资源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要以“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思想。建立节约集约的指标体系建设,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要尽量人性化
目前,科学发展观思想深入人心,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效果。国土资源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要结合国情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最大程度地符合民意,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当然,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致力于绩效考核的稳步运行;职能责任意识要强,加强职业操守。
四、推进国土资源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工作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重视国土资源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与以往的传统管理思想大有不同。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体制改革的进步,符合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求。
(二)加大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完善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具有权威性和保障性。依靠法律法规的制定深入工作,有针对性、有原则性地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方案及配套措施,更加有利于工作的进行。
(三)缩小预算绩效管理的使用成本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创新性强、内容丰富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紧紧地将政府绩效与预算管理联系在一起,国土资源部门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试点部门,建立了一整套考核指标体系。在进行绩效考核工作时,要将预算绩效目标的审核、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特有的纽带作用。
(四)加强深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一定程度上来说,要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把目标审核和绩效评价结合起来。在项目论证的时候,专家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该项目是否符合实施开展的必要,还要考虑效益的成效。对符合要求的国家将大力予以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但是对不合要求的一律不予以立项,甚至取消项目的提案。与此同时,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进行优化和改造。
(五)加大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平台,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的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保证预算决策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另外,不断注入新的科技元素,加大新能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迎接挑战,从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实施工作势在必行,不仅是提高国家相关部门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深入预算绩效管理思想的强化与深入,不断优化。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习国外先进的预算管理思想,有借鉴、有参考地运用,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不断推进国土资源工作的实施进展,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芳芳,李慧,任卉.国土资源信息化项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国土资源情报,2013,08:51-56.
[2]王世元.深化改革 完善政策 全面提高国土资源财务工作服务保障能力――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12,22:12-19.
关键词:乡镇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优化建议
一、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乡镇政府在优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当中,在确保制定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乡镇预算编制的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现如今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在开展对预算目标、内容以及流程化编制的工作的时候,并不能充分考虑到整个乡镇的新兴经济增长点以及充分重视对于乡镇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估测,仅仅是依靠上级政府所制定的财政收入比例来进行测算。这种不科学的测算方法极大的抑制了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仅仅只注重于宏观整体的目标规划,在对于支出和税收内容细化的方面则不够重视。往往许多部门在面对一个新项目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获取更多的财政资金,从而疏于对于项目绩效的预测。除此之外,各部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单一,急需一套以严谨、准确的数据为基础的科学全面的指标信息化系统。而在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时候,首先需要熟悉项目实施的整个流程,并对项目作出全面的绩效以及影响的分析,正确的分析项目目标的可实现度,最后再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乡镇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调查,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灵活性以及适应性。
(二)缺少专业化管理人才预算绩效管理属于现阶段各级财政机构新生事物,面临短时期发展极端,同时如今乡镇财政机构缺失专业化人才培养,专业化素质欠缺、缺少培训机制,所以,不管是财政部门还是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工作人员,包含中介机构,专业度暂时均无法满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业务办理同时,无法真正把控时机绩效管理事务重点,则无法达到上层级机构对乡镇提出的明确工作要求。
(三)缺失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乡镇政府的基层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以及信息传递效率较差,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不能为乡镇财政资金的预测工作及时提供全面的信息参考,乡镇政府难以对财政预算管理开展有效的评级工作。同时相关的监管机制建立不完善,难以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并作出有效的处罚,政府财政资金信息的透明化程度较低,无法通过民众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对此,有三点措施需要乡镇政府积极实行,一是推进财政绩效信息化,二是开展系统操作专题培训,三是健全结果反馈整改机制。
(四)评价结果应用不够目前乡镇做法暂时无法得到整改落实,根据现阶段的预算编制计划,总体来看,由于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事件的处理不够尽心尽责,降低了评价结果的质量,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
二、提升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财政预算编制办法乡镇政府应当在全面的了解完当地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充分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财政预算情况之后,再对乡镇的财政预算管理目标进行确立。乡镇政府的各部门之间应当简化工作流程,加快办事效率以及信息传递效率,为政府能够更为全面的制定预算管理目标以及内容提供帮助。在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时候需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管理的目标,形成动态变革,发挥资源配置,促进当地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变革,形成信息化、数据化管理系统,避免因数据传递延误导致的预算管理工作失误,有利于财政人员整合数据,做好有效的信息收集,为此后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便利。
(二)提高专业化人员培养充分贯彻预算管理思想,使财政机构相关人员从基层到管理层均对财政预算管理得到充分认识,不断优化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开展管理工作,提高专业化人员薪资水平以及福利待遇,引进新时代专业化优秀人才,增加管理机制下的专业化人才,避免由于专业度不足产生的决策失误。
(三)强化财政预算管理中的监督机制依据现阶段的管理监管途径,丰厚监管方式,完善在财政预算管理中的监管机制,若使监管机制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完善责任追究办法,事无巨细,责任到人,才能够充分体现监督机制的有力度和实际意义。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与各部门人员的晋升及待遇挂钩,在使用每笔政府资金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实际影响与自身的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做到权、责、利三者结合,迫使违背相关制度人员能够得到合理把控。所以,在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最终达成资金使用者在享受使用资金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四)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通过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各部门责任不断划分,坚决实现责任到人,让各部门成员互相监督、互相牵制,避免财政资金被被不合理的使用,不允许有任何的包庇、纵容行为的发生,一经发现要给予严肃的处理。同时对于在项目绩效评估工作当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可以从财政预算当中取出一小部分作为奖励,从而达到以最小的代价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水平的目的。同时也需要乡镇政府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评判规范,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区分,鼓舞正方向发展战略,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针对偏差较大的发展策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监督意识,增强绩效管理理念,促使政府部门从盲目追求调整为科学性追求绩效。
(五)加强乡镇财政的严谨度,确保公开公正对于预算公开事项,应简历预算公开的工作机制,规范预算公开的流程,对外做到透明化,能够定期对外进行展示,尽量细化到:“科、目、项”上,扩大乡镇群众的知晓权和监督权,从而给乡镇群众一个清楚明白的财政预算数据,提高预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一步提升乡镇预算的管理水平。
目前,全世界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50多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实行了绩效预算,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正逐渐形成世界性的改革潮流。我国从2000年起开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并在广东、上海、甘肃等地进行绩效预算管理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财政部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和《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这标志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即将在全国全面推行。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强调预算支出的效率和责任,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因此,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需要彻底改变过去“投入型”预算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结果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改变,相应的思维方式也必须改变。常言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维方式将是决定高校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成败、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系统论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以系统论为基础的系统思维方法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为人们认识当代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等特点。基于此,本文拟从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四个维度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这对于全面把握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精髓,在高校顺利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性思维要求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站在整体、全局的高度,通过对系统的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组织、环境等分析,从而达到对系统的总体特征和总体规律的认识。
(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四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一个完整有机系统。首先,绩效目标管理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目标审核和绩效目标批复。其中,绩效目标设定是绩效目标管理的关键,决定了高校提出的绩效目标能否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与批复。经财政部门批复的高校绩效目标是高校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的依据,同时还是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的参照标准。此外,高校在制定每一年度绩效目标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上一年度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与高校有关职能部门之间进行持续的多方管理沟通,使预期的绩效目标、绩效指标设定形成共识,以便有效地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其次,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运行耗时最长和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落实,这就需要高校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运行跟踪监管机制,时时掌控高校各部门、各项目绩效目标运行情况,对其申报的预期绩效目标是否逐一贯彻落实。同时,高校还需要在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加强绩效运行过程指导和监督,对发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或可能发生的变化对绩效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高校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的质量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效果。再次,绩效评价实施管理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体制,主要关注的不是预算的执行过程,而是预算执行的结果和效果,因此,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关键是建立起一套客观、准确地反映高校各项经济活动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年度结束和预算项目实施完成后,高校要及时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绩效自我评价,同时,还要做好迎接财政部门或第三方的绩效评估。高校通过认真总结和分析绩效运行存在的问题,努力查找没有实现绩效目标的原因、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交完整的预算绩效自评报告。高质量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自评报告,既是财政部门或第三方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基础,也是反映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最后,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是实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和重要环节。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绩效评估结果如何应用。一方面,评价机构(如财政部门或第三方)将预算绩效评价发现或存在的问题反馈给高校,高校据此改进业务流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降低财务支出成本、强化财务支出责任;另一方面,根据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财政部门作为安排高校以后年度预算资金拨款和高校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作为实施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从而充分调动高校有效使用财政资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序整体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还是环环紧扣的有序管理系统。在这个有序管理系统中,绩效目标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起点、第一环节,该环节主要是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预算的编制,是该系统后续其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第二环节,该环节主要是如何有效保障高校绩效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实施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第三环节,该环节主要是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绩效评价重点揭示高校资金运用产出和效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同时提出进一步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提高高校预算支出绩效的意见和建议;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有两个功能:一是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高校,使之进一步完善和整改;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高校财政拨款挂钩,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同时对预算绩效评价较差、很差、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高校,则进行行政问责。
[关键词] 绩效管理; 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04- 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体育事业出现了旺盛的需求并逐渐走向产业化。体育局一方面致力于建立优秀的运动团队、代表政府行使公共体育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在很多领域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建设,通过开展投资、入股、合营、品牌输出等各类经营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优化配置体育资源避免无效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成为体育局预算管理新的研究课题。
1 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方法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1.1 有利于将预算目标与单位发展战略相结合
绩效预算研究的不仅是“投入—产出”管理模式,而且更加深入全面研究“投入—产出—效益”管理模式。体育局用这种方法管理预算,可以进一步使体育战略规划建立在可靠可行的基础上。比如运动员是自身培养还是直接引进,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的运动寿命和忠诚度都高于后者,而后者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然而,不同的培养方案需要不同的资金支持方案,需要编制不同的预算。究竟选择哪种方式,涉及体育局的长远发展目标问题。选择绩效预算管理,可以从源头上做好资金规划,将经费投入落实到具体部门或单位责任人,形成可靠的事前控制。
1.2 有利于协调、平衡预算,优化资源配置
因为单位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预算不能简单地将各部门的资金需求相加,而要通过沟通与协调,权衡利弊,使资金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绩效预算管理要求将业务目标数量化、精细化、标准化,并考核其结果,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平衡调整预算,使预算发挥其本质的作用,整合单位的资源。
1.3 有利于将权利和义务落实到部门与个人
绩效预算管理与一般的预算管理方法相比,更加强调效率。效率的考核可由审计部门或委托社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包括量和质双重标准,其结果将成为拨款的依据。引入这种方法,可以在体育局内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责、权、利,激发全员主人翁意识、竞争超前意识,树立预算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
2 领导的支持是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保证
绩效预算的实施需要与体育局的使命、价值、定位、核心能力相一致,需要紧紧围绕实现体育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和方向来编制。因此,为了更好地应用这种方法,必须得到领导的支持。为了引起领导足够重视,建议将绩效预算管理的最高领导层预算管理委员会设在体育局党组,由党组书记对其负责,主要职责是组织有关人员对预算目标进行预测、审查、研究,协调各种预算事项。预算管理办公室可设在局经济处,职责是领导核算中心根据体育局的总体目标编制部门预算并控制执行。审计工作可设在局监察室,负责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起草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这3个机构的运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参与和协调,只有加强领导绩效预算管理的意识,才能动员全员参与,形成一个更为开放和透明的绩效预算管理系统。
3 编制绩效预算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关键
3.1 收入预算的编制
体育局的收入由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5部分构成。
财政补助收入是按照有关政策、制度,在健全人员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确定定额标准。上级补助收入主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补助。事业收入预算的编制需要结合本单位的业务重点,它采用归口管理的办法,明确具体的收入项目、征收部门和责任人,将所有可能实现的收入编入到预算中。预算外资金作为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要始终坚持“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原则,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
3.2 支出预算的编制
为合理安排财政拨款,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投入产出比,体育局支出预算的编制可吸取零基预算方法的精华,即各单位按业务活动范围及资源运用等先后顺序,着眼于“需要优先”,合理筛选安排资金。
基本支出主要指维持日常运营所需要的资金。包括人员支出、对个人及家庭的补助和日常公用支出。编制的依据主要是定额标准。人员方面根据国家和江苏省有关人事政策,统一口径,确定工作人员(在职、离退休)、运动员、教练员的工资、津贴、伙食费等;公用支出方面则根据实物测算用量及当前价格来确定,与资产及其配置标准挂钩,形成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工作机制。
项目支出则是依靠体育彩票的销售提成反哺体育事业的发展,形成的公益金,主要以各类专项资金的形式体现。它要求各单位(部门)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在各个环节 “深耕细作”,制定尽量详尽的项目费用预算。具体申报项目预算时,需填写项目申报表。主要包括公益性投入的类型、属性(一次性项目或经常性项目)、依据、申报理由(可行性论证)、经费预算等5项内容。
政府采购支出是按每年公布的政府采购目录采购所需物资。预算对所涉及货物的名称、规格、质量、数量、市场价、总价、资金类型、供应时间、技术要求、采购方式和预算金额安排等编制具体的计划。
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关键
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得到正确评价结果的必要条件。因此,体育局应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评价目标和划分的支出范围,设计360度全方位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4类指标:财务指标、业绩指标、资产配置指标和社会评价指标。
4.1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主要考察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完成本文。收入预算主要考察资金到位率,即各项收入是否按照预期实现。虽然财政收入是体育局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它是按照定额标准下达,所以一般都能满足。而事业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补给,更多的需要单位自己去创收,因此,本文主要考核事业收入完成率、事业收入增长率和预算外收入完成率。
支出预算主要考察预算执行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人员支出的完成率、日常公用支出的完成率、政府采购支出的完成率。
在实际经费支出时,单位的各项支出一般不可能完全与预算保持一致,因此,除了要分析预算完成率外,预算调整率也是考察预算支出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出现偏差时,就需要分析预算调整的原因。预算调整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政策的改变,也有可能是主观人为的调节,如用公益性投入弥补人员经费的不足。总之,需要结合《预算调整申请书》中列明的原因及调整建议,深入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2 业绩指标
这是为了挖掘各预算单位(部门)的能力,做好各项业务活动而设立的指标。这是绩效评价指标的重点,它的考察要与目标管理和成本控制相结合,主要衡量财务的稳健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情况。一般来说,经费的支出比例应相对合理,基本支出不宜过高,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应相对充足。具体包括:开展基础性业务活动和发展性业务活动两类指标。
基础性业务解决的是吃饭问题,是单位生存的保障,主要衡量的指标有人均人员支出比率、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
发展性业务解决的是发展问题,是体育事业发展前进的动力,重点的项目和体育赛事需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主要衡量的指标有各项目支出之间资金占用比率、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长率和体育场馆开放天数及使用率。
4.3 资产配置指标
无论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都是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重要指标,是组织继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持。所以,我们需要考察体育局所拥有资产的变动与配置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银行存款储备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
4.4 社会评价指标
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效益,社会舆论与社会评价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我们还需从公众满意度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两方面考察。
公众满意度指标具体包括: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安全事故发生率和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
服务对象满意度具体包括:服务(赛场)硬环境、赛风赛纪满意度和全民健身的认识度。
5 建立内外监督体系是实施预算管理的支撑
一套完善的内外监督体系能够有效克服预算执行过程的随意性,它是建立绩效导向型预算必要的支撑体系,以保障单位预算向绩效导向型预算的过渡。
在内部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绩效预算就必须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从各个角度监督部门的预算活动。在体育局内部,可由经济处牵头,组织预算监督活动,将考核结果同年度先进评比相结合,加大内部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如表1所示)。
如果出现人为调节预算指标的现象,抵扣其在财务指标评价中的原有得分,直至全部扣减。具体情况如下:
(1) 根据人为调节值占该项预算指标值的比例,酌情扣减5~15分。
(2) 资产配置指标中如有长期挂账、无人处理、金额超过20万元的项目,扣减5分。
(3) 如果确定被考核对象存在会计信息严重失实、不合法经营、安全质量无法保证等重大问题,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意,可将指标考核分数全额扣减。
另外,通过外部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对体育局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是绩效管理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环节之一。绩效审计的发展势必影响到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没有良好的绩效审计作支撑,就无法保证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利用第三方审计,可以提高绩效预算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为全面实现绩效预算管理奠定基础。
6 结 语
绩效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世界银行专家沙利文认为:“绩效预算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行政奖惩的标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提高体育局行政管理能力,为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和资料。实施绩效管理不但要认真考核,而且还要将绩效评价信息及时反馈和公开,从而真正推动绩效预算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预算司预算课题组. 建立现代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的思路[J]. 预算管理与会计,2008(10).
[2] 钱巨炎.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 中国财政,2009(17).
[3] 侯佳奇. 由“数”到“术”——预算指标确定过程中的若干技巧[J]. 财务与会计,2009(22).
[4] 陈宏斐. 高校部门预算现状及创新研究[J]. 财会通讯:综合(中),2010(1).
[5] 温小素.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应用[J]. 现代商业,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