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

第1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

【关键词】现场总线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7-01

一、引言

现场总线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工业自动控制领域的控制网络技术,是高等院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以七层网络结构、数据通信原理为基础,系统地介绍CAN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profibus总线等工业控制常用的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实际工程运用等内容[1]。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2],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相当大一部分在从事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工业控制设备的研发、销售、技术支持与维护等工作。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从《现场总线技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和尝试。

二、教学内容改革

《现场总线技术》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与专业的定位。成都大学自身定位是城市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计划将于2016年接受工程教育认证,因此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该是培养现场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应该要综合结合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与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两方面的内容。成都大学是成都市政府所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担负起为成都市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我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中70%左右在成都就业,因此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应该要突出成都市在现场总线技术上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改革

《现场总线技术》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但是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概念不仅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表述清楚,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懈怠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制作生动形象的PPT, 增加视觉效果, 吸引学生的注意;讲课时应该多结合实际的工程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现场总线的概念。

讲授课程时应该要避免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与学生互动。讲授时间最好能控制在30分钟左右,剩余15分钟留给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准备1-2个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四、考试评价方法改革

传统的检查方法是一个学期末的一次考试, 再考虑学生平时作业的成绩和实验成绩, 就给出了学生《现场总线技术》的学期成绩。学生对于现场总线技术到底掌握的怎么样根本就无法评估。要改变这种状态, 只有改革考核方法,这种改革不只是单纯的针对于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于教师,需要让教师在平时就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手段, 激励学生成为有创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要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先要预习课程,准备1-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探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记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五、实验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现场总线技术》实验都是一个难题。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使用的网络技术,是控制信息传输的一个载体,因此,建设现场总线实验室需要很大的投入。大多数二本学校现场总线课程没有开设实验课。

为了解决现场总线技术实验课的难题,我校投入巨资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信息与先进控制公共实验室”,该实验室把西门子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理念直接带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了解现场总线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现场总线技术》实际的应用,并实现自动化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会增加现场总线的内容。

六、成果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成都大学《现场总线技术》现为四川省精品课程、成都市精品课程。《现场总线技术》教改已经申报省级、市级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现已获准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国汉,任文斌.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甘肃科技,2002,8:86

[2]吴新忠,乔宏颖,任子辉.现场总线技术综述[J].工矿自动化,2004,1:23-25

[3]李会侠, 黎明安.理论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5) : 117- 120

作者简介:

第2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3.5科技创新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第3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 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3-0009-01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和具体应用相结合的产物。

近年来,在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取得迅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应用范围也急剧扩大。从小到电子手表、电子体温计、翻译机等,大到如冷气机、电冰箱、电视机,甚至马路上红绿灯的控制器、战斗机中的飞控系统等。嵌入式系统几乎无处不在:

1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与通用计算机系统相比,嵌入式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

(1)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以及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2)嵌入式系统通常是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特定应用的。

(3)嵌入式系统和具体应用相结合,其升级换代也是和具体产品同步进行的。因此嵌入式系统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就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2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消费家电的智能化,为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展现出美好的市场前景,也对嵌入式系统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微电子技术和系统设计方法的进步,使得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随着嵌入式系统功能的增加,嵌入式系统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量越来越大,系统对处理的响应时问也要求更严格,嵌入式处理器的主频会越来越高,甚至采用多核的方式来应付日益增长的性能要求。

(2)嵌入式系统在工业领域和某些特殊场合的广泛应用,要求嵌入式系统具有远程控制软件更新和故障诊断的能力。

(3)随着嵌入式系统在手持设备上的大量应用,手持设备的特点要求嵌入式系统功耗、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4)嵌入式系统将具有更加高速的通信接口,如USB2.0、千兆以太网等。

3 嵌入式系统设计流程

嵌入式系统开发分为软件开发部分和硬件开发部分。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一般都采用“宿主机/目标板”开发模式,即利用宿主机(PC机)上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及良好的开发环境和调试工具来开发目标板上的软件,然后通过交叉编译环境生成目标代码和可执行文件,通过串口FUSB/以太网等方式下载到目标板上,利用交叉调试器在监控程序运行,实时分析,最后,将程序下载固化到目标机上,完成整个开发过程。当前,嵌入式开发已经逐步规范化,在遵循一般工程开发流程的基础上,嵌入式开发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图1所示为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般流程。流程主要包括系统需求分析佞求有严格规范的技术要求)、体系结构设计、软硬件及机械系统设计、系统集成、系统测试、最终产品。具体情况如下:

(1)系统需求分析:确定设计任务和设计目标,并提炼出设计规格说明书,作为正式设计指导和验收的标准。系统的需求一般分功能性需求和非专题与综述功能性需求两方面。功能性需求是系统的基本功能,如输入输出信号、操作方式等;非功能需求包括系统性能、成本、功耗、体积、重量等因素。

(2)体系结构设计:描述系统如何实现所述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包括对硬件、软件和执行装置的功能划分,以及系统的软件、硬件选型等。一个好的体系结构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3)硬件/软件协同设计:基于体系结构,对系统的软件、硬件进行详细设计。为了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设计往往是并行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工作大部分都集中在软件设计上,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软件组件技术、模块化设计是现代软件工程经常采用的方法。

(4)系统集成:

把系统的软件、硬件和执行装置集成在一起,进行调试,发现并改进单元设计过程中的错误。

(5)系统测试:对设计好的系统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满足规格说明书中给定的功能要求。

4 嵌入式系统设计面临的挑战

要求更高的应用需求推动嵌入式设计从8/16位转向功能更强大的32位MCU。这种升级给工程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全新问题。

(1)转变观念,需要熟悉新的开发模式。嵌入式系统应用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单片机应用模式,而是越来越多样化,嵌入式系统实现的最高形式是片上系统SoC,而SoC的核心技术是重用和组合IP核构件。从单片机应用设计到片上系统设计及其中间的一系列的变化,从底层大包大揽的设计到利用FPGA和IP模块进行功能组合PSoC/SOPC设计。

(2)技术门槛提高,需要学习全新的RTOS技术。

(3)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熟悉新的开发环境。目前从8位升级到32位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开发工具的投入。32位开发工具要比8位开发工具复杂得多,使用的技术门槛要高得多,同时其投资也要高得多。

(4)熟悉硬件/软件协同设计和验证技术、设计管理技术。软/硬件并行设计是嵌入式系统设计的一项关键任务。在设计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软硬件设计的同步与集成。这要求控制一致性与正确性,但随着技术细节不断增加,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目前,业界已经开发Polis、Cosyma及Chinook等多种方法和工具来支持集成式软硬件的协同设计。目标是提供一种统一的软硬件开发方法。它支持设计空间探索,并使系统功能可以跨越硬件和软件平台复用。团队开发的最大问题就是设计管理问题。

(5)SoC设计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SoC已经开始成为新一代应用电子技术的核心,这已成为电子技术的革命标志。过去应用工程师面对的是各种ASIC电路,而现在越来越多所面对的是巨大的IP模块库,所有设计工作都是以IP模块为基础。SoC设计技术使嵌入式系统设计工程师变成了一个面向应用的电子器件设计工程师。随着SoC应用的日益普及,在测试程序生成、工程开发、硅片查错、量产等领域对SoC测试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DSP技术及应用.黄仁欣.2002年出版.

[2] 单片机技术.彭永.2007年12月出版.

[3] 电子感测技术.周南山.2007年出版.

[4] 电子技术基础.韦鸿.2008年出版.

第4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学评教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in Evaluation

by Student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XU Kai, LIU Ju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evaluation by students at Jiangxi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finding the problem during the evaluating by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 solving, expecting to offer the use for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valuation by students;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学评教”体系自传入我国以来,普遍在大学里应用,中职学校“学评教”还处在探索阶段。“学评教”强调以学生为本,体现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它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愿望,也给予学生评价教学工作和对教师以及学校管理提出意见和看法的权力。笔者在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实习,对该校的“学评教”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该校是江西省开办最好的中职学校之一,有在校学生8000多人,在职教师近600人。笔者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该校的教师与学生关于“学评教”活动的开展做了调查。学生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7.5%。教师卷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86份,有效问卷80份,问卷有效率93.0%。

1 现状及问题分析

该校自开展“学评教”活动以来,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会根据评教的结果跟部分教师沟通。各个部门也积极配合,并做好“学评教”的预备活动。评教活动每个学期开展一次,每班选10个左右的学生进行评教,以问卷的形式发放及回收,教务处完成对结果的统计,并将结果分发给各个系及部门,由各系及部门分别对其所有的教师作出反馈。该校除学生评教以外,还开展了教师评教、领导评价等评教方式,每项工作每个学期都会开展,笔者经历了本学期的评教活动。鉴于学生评教只是评教的一个方面,本文只针对”学评教”来探讨,并从中发现了几个问题。

1.1 学生评教活动没有量化指标,评教体系有待商榷

该校在评教时,班主任会宣读评教标准,学生根据这些标准来给予本班的授课教师分数,并在说明一栏中写下原因。参考依据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学生在参与评教活动时只有一级指标参考,而相应的更为细化的指标则没有,学生只能凭自己的观察来随意打分。譬如第一项:是否能够教学认真;为人师表。后面没有相应的指标如5、4、3、2、1等分值来参考。评教的表格只显示课程名称、教师姓名、综合评分及说明。如表2所示。

表1 学生评议教师教学效果之参考依据

表2 学生评议教师教学效果表

学生对这样的评分表格该如何下手是个问题,只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来评分,而大部分学生在说明部分是空白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分数,意义不明确。教师知道评教结果以后也无法改进,只是根据分数来得知自己的排名。由于学科之间存在差异性,该校没有针对这种差异性而做出区分。一个班的所有教师在一起排名,不具有针对性。有班主任反应,在评教时学生给某教师打分偏低,要求其写下说明,接着学生就把分数改到很高,对这种单纯的主观评价说明存在逃避心理。学生对这样的评教标准摸不清,也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有效性。据了解,该校在评教时每个班只选取10人至12人来进行评教,而学生普遍对评教不感兴趣,这十几人的评教有的是自愿的,有的则是班主任要求的,代表性有失偏颇。

1.2 学生主观意识影响评教的客观性

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性。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官不同,可能会由于态度、认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评教结果有失偏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学生受主观情绪影响,如问卷中有一题是”如果上课老师曾惹你不高兴或是曾让你难堪,会影响你的评价吗?”7.3%的学生直接回答”会”,25.4%的学生选择”看心情,可能会”。而在教师群体中有87.5%的教师认为“学生评教时打分太主观,只凭个人好恶,而非教学评价”。学生群体中有63.1%的人持此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评教时的主观性占有很大的成分。

(2)学生受知识水平限制和兴趣影响也会对评教产生影响。若学生热爱某学科,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上听得懂,学有所获,就容易对教师持肯定态度,相应的评分会高。相反,若学生对该科缺乏学习兴趣,课堂上又不认真听课,学不到东西,自然会对教师评分较低。

(3)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80%的教师认为只有部分学生有能力做出客观评价,而学生则有63%觉得自己有能力对老师做出客观评价。

图1 对“学生是否有能力对教师做出客观评价”的统计结果

如图2所示,对同样的一个题目,不同年级的学生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一年级中有85%的学生对评价不同课程教师的标准是相同的,只有12.5%的一年级学生对评价不同课程教师的标准是不同的。二年级正好相反,有88%的学生评价不同课程教师的标准是不同的,只有9%的二年级学生是相同的。但总体来讲,有62.3%的学生会给专业课的老师打相对较高的分数,20%的学生看是否喜欢该教师而给相对较高的分数。

图2 对“评价不同课程老师的标准是否相同”的统计结果

1.3 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评教”

有教师说“‘学评教’每年都搞,但是年年不讨好”。为什么会觉得效果不理想呢?据统计,有90%的教师认为开展“学评教”是有必要的,有7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评教是有用的,而90%的教师在学生的评教中的态度是“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并能够给予改正”。那么,既然统计的数据显示有必要、有用且态度认真的比例如此高,那么,教师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如表3所示,在评教的过程中,37.5%的教师及53.5% 的学生认为有教师在课堂讨论评教,示意学生给自己打高分。65%的教师认为有教师为了得高分,刻意放松课堂要求,讨好学生。而“教师对评教结果不在意,不针对结果做任何改变”这一选项教师中有47.5%的人认为如此,学生中则有51.6%是认为如此。可见,部分教师在评教的过程中是有一些不良的行为出现的,在一定程度上使评教结果失真。

表3 对“评教过程中教师群体出现状况”的统计结果

外聘教师也在该校占据了一定的数量,部分外聘教师由于开学伊始时间不完全确定,中途调课、代课现象颇多,班级中途更换教师的情况也不少见,也为“学评教”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学生对新老师不熟,不知该如何评教,只能随意打分。

1.4 对评教结果缺乏科学分析和有效利用

由图3可以看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觉得“学评教”是否有用的统计结果有较大差异,一年级的普遍认为教师会改进教学方法等,只有6%的学生认为“学评教”无用,感觉不到教师的变化,而二年级则有近40%的学生认为评教无用。

图3 对“觉得学校的评教是否有用”的统计结果

在关于评教结果反馈的几个问题统计如下,有82.5%的教师能知道评教的结果,其中有60%的教师能了解学生的评语。有12.5%的教师不能知道评教结果,其中有80%的教师想了解学生的评语。只是知道结果,那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怎样改进没有如何实施的建议,教师并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

2 中职学校改进“学评教”的几点建议

2.1 完善评教体系,建立更加细化的评教标准

科学又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评教的内容要清楚、易懂,同时要便于操作、方便学生完成。一,针对现在中职学生普遍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悉,可以设置网上测评系统,更快并且更好统计。二,在一级指标后细化分为二级或多级指标,给予学生参考标准,使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教,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三,对专业课与基础课采用不同的系数,或针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实训课与理论课。四,在主观测评的基础上增加简单易懂的选择题,更好地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来评教。五,让全体在校学生参加“学评教”的活动,使评教具有代表性。六,数据的分析与采用要用统计学的方法,如去掉各种“废票”,使数据统计更加合理化,数据更有说明性。七,还可以增加三年级学生参与评教,因为中职学校三年级学生是在外实习的学生,中职学校又是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其所教能否在工作中受益,三年级学生在实践中应该有所感悟。

2.2 加强宣传,有效组织学生及教师参与评教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中职学校“学评教”活动基本流于形式,评教结果很少向学生反馈,学生做了评教,又不能知道评教的结果,影响了学生参与“学评教”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学校管理层应注意引导学生端正评教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能力,引导学生摒弃个人偏见,实事求是地对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且在评教之前,有力地组织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向学生明确评价的要求以及准则,同时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确,评教活动不是对教师的高度赞扬,也不是报复教师的机会,“学评教”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其目的是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完善教学,使学生认真对待评教。

在“学评教”活动的组织中,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引导并监督教师,严禁教师在评教前向学生示意评高分,并且针对中职学校教师流动性强的特点,对外聘教师系统管理,减少流动性,最大限度地增加评教的有效性。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理性对待评教,做到言传身教,增加评教的可信度。

由于“学评教”活动关系到几个部门的运作,为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可以专门设置一个领导机构或是直接由一个部门来完成,以便使评教更加制度化,常态化。

2.3 注重评教结果的反馈,使评教结果有效落实

由于反馈力度不够,中职学校在学评教活动之后,教务处统计出结果给各个部门公布,这个结果只是以分数的形式出现,教师不知从何改进。而各个部门对结果的反馈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教师。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对那些评教结果一直居于前列的教师,给予认可和鼓励,并组织学习和观摩,共同进步。而对于“学评教”反映较差的教师,应给予教师时间查找并分析原因,并给其一段时间来改进。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简单地只以分数来论高低,要有改进策略,从而真正达到评教的目的。

对结果要采取措施追踪调查,跟进教师的改变,有效落实,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鉴于“学评教”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以及学生评价能力的有限性,中职学校“学评教”只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学生评教只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不能完全以此为依据。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要进行多方面的测评。可以开展多种测评方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以提高评教的可信度,从而真正达到评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家枢,赵丹.高职院校“学评教”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学评教”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

[2] 李文莉.基于学评教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 钟碧芬.高职院校“学评教”工作的实践与反思——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1(6上).

[4] 张建勇,潘海涵,陈煜.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评教体系构建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3).

[5] 王茂莉.高职院校评学评教数据关联研究及应用——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5).

[6] 戴维,王秀梅.教师背景特征对学评教结果影响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7] 杨甦宏.高校学评教困境源于其制度设计[J].黑龙江教育,2011(3).

[8] 史迎新.我院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

[9] 熊萧.增强“学评教”有效性的一个模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1(1).

[10] 唐果,贺翔.高校改善“学评教”效果的措施[J].经营与管理,2012(3).

第5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

关键词:任职培训 现代通信系统 教学方法改革

一、引言

根据总参谋部的安排,目前军队院校任职培训学员的学制时间、培训内容等都发生了调整变化【1】,学制时间明显缩短了。这一改变对课程的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须要结合课程定位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二、“现代通信系统”课程分析

《现代通信系统》这门课是普通高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任职培训学员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全部为理论教学,共30学时【2】。主要是介绍现代通信中的几种主要通信手段,包括光纤通信系统、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能全面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分类、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3】。可见本门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知识点很多,在有限学时内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针对任职培训学员的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取舍,让他们能掌握各个系统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主要目的是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开扩眼界。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充分认识了课程特点后,首先对以往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手段进行了再思考。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如下两种方法:

1)、教员讲、学员听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好的方面是教员讲得比较透彻,学员如果能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就能掌握的比较透彻。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学员认为这门课内容宽广,满足于平时听听,考前背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程度都不高。

2)、为解决学员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问题,某些章节采用以学员为主讲授、教员点评总结的方法。例如,在以前有的班次根据选修课的情况,拿出《移动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的部分章节,放手让学员去查找相关资料、制作PPT,以他们为主体讲授。这种方法好处是学员通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丰富了原有的素材库;学员通过讲课的机会,对自己准备的部分有了比以前更深入的了解;学员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高,每个人都要上台,都要准备授课内容,使得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学员把大多精力投入到自己要准备的部分,对其他部分反而忽略了;还有部分学员在讲解时时间把握不好,有的讲几分钟就没了,有的到了时间还没结束。

在思考了上述两种主要教学手段的优缺点后,结合目前任职培训学员的特点,我们认为第二种方法适合课余时间比较充裕的班次。而任职培训学员学制短,故教改主要还是针对第一种方法进行改进。而第一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学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采取其他手段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吸引学员主动参与。为此尝试了如下的方法:

1)、直观教学法

利用和借助实物、实物图片、录像等直观手段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例如以往在介绍现代通信系统组成时都是采用框图的形式,确实不太生动,特别对于以往不是通信专业的学员来说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这次我拿了一块以往项目中留下来的卫星地球站的基带板到课堂,让学员们先看这块板子,从接口到芯片和他们讨论,很快他们就明白了一般通信系统的组成框图。在此基础上还强调了理论框图和实际设备上的对应关系,例如在实际设备上往往有嵌入式的CPU及其部件,用于控制的目的,而组成框图上主要是从通信的角度出发一般不包含这部分。这样讲解学员的兴趣就很高,理解得也很透彻。

2)、归缪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学员回答问题有错误而不觉得的时候,教员不是立刻指出错误,而是暂时容忍错误,并以其错误的结论来演绎衍化,最终得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使学生顿悟的手段【4】。例如在讲解卫星通信体制时,介绍完调制和信道编码的内容以后,我提了个问题“采用和不采用信道编码方式时,解调器输出的误码性能哪个更好?”。有的同学回答说“当然是采用了信道编码方式以后更好了,否则要信道编码干吗。” 针对这个回答,我就推理说“信道编码以后数据比特数目不是增加了吗?这么说来相同的输入功率,每个比特所占的能量就更小啊,这样Eb/N0就下降了,怎么误码性能反而好了呢?”。学员根据这一思路再仔细一思考就会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这一重难点内容。

3)、板书标示法

如今的课堂,越来越多的课程使用了多媒体幻灯片。有些课程甚至完全依赖于PPT,教员上完课黑板还是空空如也。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灵活、快速切换的特点,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但它画面切换频繁,容易造成学员视觉疲劳,不利于思考大量信息与少量核心信息之间的联系【5】。纵观国外大学的开放课程,比如像MIT、哈佛这样的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他们的教授还是在采用板书的方法,一堂课下来整整写满六、七块黑板。板书的内容学员可以随时回过头去看看,即使偶尔分心也能很快跟上思路。但是不能为板书而板书,例如有的板书仅仅是纲目的列举,这样效果也不好。国外这些教授的板书可以说不是非常美观,甚至有时候挤在某个角落里填一堆内容,但是整个思路却“跃然板上”。例如在介绍微波中继传播特点时,就在黑板上按照人们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的客观规律,在黑板上写上“自由空间传播――>刃形障碍物阻挡――>大气折射影响”的主题,这样学员非常清楚每种条件下的传播特性,即使在某些细节上有点模糊,但一看这个思路就比较明确了。

4)启发式发现教学法

这种方法模仿历史上某些理论的发现过程,通过教员引导,使学员重现这段历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员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4】。启发方式主要有动机启发、方法启发、推理启发、联想启发、回归启发、激疑启发、类比启发等,需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5】。例如在介绍卫星通信系统体制的调制技术时,首先让学员说说以前都学过哪些调制方式,在学员七嘴八舌讲调制方式的时候,将它们一一记在黑板上。但同时又不是学员说一种我就记一种,而是根据功率有效还是频带有效分成两大块。很快学员就会发现这个现象,他们就会有疑问,为什么像BPSK、QPSK记在一起,而像MQAM、MPSK会记在另一边。在写了七八种调试方式以后,再启发他们去思考,这些方式的频带利用率和相同Eb/N0条件下误比特率有何不同。学员一下就能发现分类的原因了,原来它们的功率效率和频带效率不同!这时再引入功率有效和频带有效的概念,学员就很好理解,同时也对某种卫星通信选取何种调试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5)课堂讨论法

这是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4】。当然讨论不能凭空讨论,必须要结合学员的实际,否则就会出现冷场的尴尬现象;而且不能为了营造讨论的效果而去讨论,现在有些课上的讨论就像表演,不是学员真讨论的结果。在实施的时候注意营造讨论的基础,也就是让学员首先有可讨论的话题。例如在光纤通信系统中,我首先介绍各种光纤的特点,然后再组织学员讨论如果要扩容,采用波分复用的方法,对这些不同种类的光纤有何影响。由于学员有了前述的基础,很快就能讨论出G.652光纤需要加色散补偿,G.653光纤由于有四波混频特性不太适合,而G.655光纤特性比较适合WDM的结论。这种方法比直接由教员告诉他们结论要好得多。

四、教学改革的体会

通过这次教改实践,在教学方法方面做了些探索,学员听课、参与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总体教学效果要好于往年。但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教学理念上客观主义成分还较多,不利于学员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虽然努力向个性化方向努力,但还存在以统一模式应对有差别学员的需要问题;在教学实施中还过多强调了教员的权威地位,学员的学习还不够主动【6】;要解决这些问题,使学员能从“学会”到“会学”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逐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政联〔2010〕1号《关于加强国防生军政训练和任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2] 学院任职培训人才培养方案

[3] 《现代通信系统》课程标准

[4] 百度文库 《教学方法30种》

[5] 沈庆. 对课程教学中若干重要关系的认识. 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系列报道”

[6] 高校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综述 理工大学训练部2011年第30期情况简报

作者简介:

方华,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卫星通信系教员,讲师, 硕研

续欣,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卫星通信系教员,讲师, 博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