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

小学生创客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创客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创客教育

第1篇: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情况和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的文化内涵、积淀等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优势,甚至在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处于“尴尬”的处境,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高专升格,所以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居多,从地理上看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肯定比传统高校要多。虽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而且有些高校还形成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专或高职升格而来,其总体的师资就是非常薄弱的,距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比较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各种检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但是,人才引进主要还是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极少会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原来的高专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相对来说职称、学历偏低,虽然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该队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学经验,总体来说,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属于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营业务的师资群体,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在实例讲授和实践操作中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知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该教育涉及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工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中去的首要条件。

(一)知识普及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关键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它们的比例,合理掌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别是原来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上,始终走不出“师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起来,侧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门专业课程。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尝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创业热情,传授创新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与培育重点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尝试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树立创新意识和学习创新技巧,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在大学期间尝试创业或是毕业之后自主创业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重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完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平台还没有搭建好。所以,我们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重点化和特色化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对具备创业热情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指导和培训。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建设专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在队伍建设上应当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实践背景、工商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为主,吸引部分有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学校该项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同时,鼓励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学习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此同时,要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示范、激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所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训练和项目孵化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总体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将“创业基础”纳入公共必修课,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开发项目;开设SIYB、KAB等课程,在通识课程中逐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开设若干门如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选修课,针对特殊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程。

(三)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在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后,由学生自主申报,从中选拔出创业热情高、创业资源丰富、创业基础较好的少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这部分学生仍然归属于原二级学院,再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课余时间接受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确定以创业为方向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课程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总学分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学分,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管理规定,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整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制度,试行将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和课程修读制度。

(五)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第2篇: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

一、导入生活化,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开启思维的闸门,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课始,我故意搬一把破椅子放在最显眼处。学生们顿时纳闷不已,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样不需任何语言,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我故意装作欲坐下,学生们立刻喊道:“老师,不能坐!”见时机成熟,我便问:“老师给你们一根木条和一些钉子,你们能把这椅子修好吗……”学生们议论纷纷,每位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思维活跃,一节好课就这样开始了。

二、例题生活化,化难为易

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例题更贴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教学 “小数读法”时,学生对“依次读出小数部分的每个数字”这句话比较难理解。我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看可通过什么方法、例子来帮助理解。在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就像读电话号码一样来读……”话音未落,赢来了其他学生雷鸣般的掌声。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话号码的读法。这既是对知识透彻的理解与掌握,更是对这位同学的方法的高度评价、赏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积极参与,掌握了知识,而且思维得到了拓宽。同时,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的事物中原本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三、练习生活化,学以致用

教材中有一部分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为此,在设计练习环节时,我将原有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习题做了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正好快到母亲节,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多媒体显示一个花店的花价:康乃馨3支12元,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母亲节快到了,老师来到了这家花店想给妈妈买一束花。老师想买7支康乃馨,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老师想用30元钱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这样的练习,既把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无穷魅力,又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促使学生以积极的、轻松的、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四、作业生活化,张扬个性

作业既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的进一步拓展。教师可设计一些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的作业,如制作、游戏、调查、实验、数学短文或日记、小课题研究等类型的数学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者,解决生活问题。如学习“方向与位置”后,我让学生用“方向与位置”的有关知识介绍自己的家。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从学校出发向西走,经过广源路、中和路交叉的十字路口,然后再向南偏东大约50度走200米的地方,有一栋全部贴满红瓷砖的5层楼,位置(3,2)就是我的家,欢迎大家到我家来做客!”像这样生活化的作业,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数学与生活达到了和谐统一,实际上就是一种“活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数学知识的提升,是学以致用的见证。

第3篇: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

一、奏响和谐之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由“规训灌输”变为“助成顺应”

生态学意义上的和谐是指生命之间互关爱、互相支持、互惠共生,以及与客体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生态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倡导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和谐平等的语文课堂生态中,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合作者、协调者及语言信息的提供者,职能是助学,从学生的差异出发,采取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从旁助成、顺应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师生是平等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质疑的伙伴,通过教学相依、教学相融、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正如马斯洛所言:“从促进自我实现或促进健康的角度来看,良好环境应该是这样的,提供所有必需的原料,然后退到一边,让个体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自己进行选择。”[2]

以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为例。这一部分情真意切,细腻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文章大段地描写了地坛的衰败景象,生动地揭示了作者由死亡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我搭建合作交流之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语文课堂生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有限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具体操作:步骤一,让学生为此部分拟小标题,每组推荐一至两个小标题;步骤二,从所推荐的小标题中评选出最佳标题,并陈述理由。

经过认真地阅读思考,学生完成步骤一,拟出了如下小标题:“地坛――我的精神家园”“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走进走出”“我与地坛有个约会”“地坛中的生与死”“心灵的复活”“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坛――我第二个人生起点”“突出重围”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发言,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标题,并陈述理由,最后相对集中在这几个标题上:“走进走出”好在双关形象,耐人寻味,有吸引力;“荒芜的生命在地坛里重新开放”是作者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生的诗意表达,突出了地坛对作者丰厚的馈赠;“突出重围”既表达了苦难的深重,又展示了摆脱苦难的不易而又最终成功的心路历程。

在和谐平等的语文生态课堂中,学生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驾驭知识的情感进行思考,“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就会轻松愉悦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建构知识,敢于自我发展,他们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提升到主动地吸纳、内化知识的层面了”。[3]

二、奏响开放之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由“静态传授”变为“动态迁移”

生态知识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开放性。所谓开放,就是与外界经常性的多样的交换。[4]生态教育观认为学生的潜力不是遗传的,是学习主体在学习环境中与其他因素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因而也是无限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个体通过强有力的适应性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从而获取终身发展的机会。[5]

语文文本特别是阅读文本与其他科目的教材有着明显的不同,多数情况下,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情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感知、体验,它们的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如果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孤立静态地进行传授,必然会费时费力,而教学效果却是低下无效的。这时语文教师就必须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架设起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桥梁。我认为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动态体验感悟、实践参与应该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主要策略。例如切身观察法,主体感受言语对象是以自身的经历为起点,包括联系生活、设身处地等。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一的《十八岁和其他》时,我便精心设置了应用情境来实现体验价值,最终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方法就是布置学生和父母课后一同阅读文本,并在读后给对方写一封信。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和父母都在信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下面是其中一些书信的节选:

例1:(父母写给孩子的信)

……孩子,你长大了,我们希望你能有所作为,快乐地生活,更希望你能在青春岁月里留下美好的回忆……你埋怨我们对你的要求太严格,可是孩子你知道吗,你的未来旅程只能你一个人去走,今天的历练就是为了明天的自由,请理解我们吧!……

例2:(孩子写给父母的信)

……我的十八岁,憎恨书包和题海;妈妈的十八岁,向往课桌和书本;我的十八岁,读书是一种受罪,一种不能逃避的苦役;妈妈的十八岁,读书是一种奢望,一种在梦境中的理想。我要珍惜我的十八岁!……

比起枯燥的说教,这种动态的能力迁移自然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唯有在开放性语文课堂生态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知识、情感、观念、经验等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知识、情感观念的互补,有利于生态主体相互支持,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最终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三、奏响创新之曲――生态的语文课堂应由“无视抑制”变为“唤醒激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会根据语文新课程所表现的新理念,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会激发学生独到品评的意识,强调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会真正给学生自由阅读、思考的时空,尊重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让学生成为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创新者。

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课堂里就着课本跟着老师的提问阅读赏析。由于受课时等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是大量的课程资源被弃置,另一方面是老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尝试通过开展自主式学习、探究和互动式研究、探讨,采用“评点”式的鉴赏方法,力求达到读原著与读资料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个人或小组学习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阅读探究与表达交流相结合的目的。其中一个教学设计就是运用评点法鉴赏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的情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便有了如下阐述:

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自主宽松的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只是以民主的姿态,做一个睿智的组织者、友善的合作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经常地、反复地开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必然会促使自己形成学习上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新能力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学习过程的‘超异’、‘求新’等创造性品质不断地发展”。[7]

泰戈尔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无视学生个体存在的灌输、规训、抑制式教学方式是违背生态教学观的,自然达不成有效教学的最终鹄的,而通过创设和谐、开放、自主的语文生态课堂,最终将奏响有效教学的成功乐章。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28-329.

[3]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53.

[4]汪霞.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J].全球教育展望,2005,(5):17-22.

[5]陆庆森.课堂管理的生态学研究[M].华南师范大学,2004.14.

第4篇: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

伴随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摆在社会面前的大问题。尤其是农科院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是加重,他们都是传统的就业型人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难以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开拓事业。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创业是近几年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的武器。通过少数有能力的人创业带动一帮人就业,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是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农科院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由于挑战杯创业大赛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所以只要是举办年就报名参加。

第一学期:听取高年级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经验、心得体会,旨在对企业有初步第二学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学校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学生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掌握创业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应将就业创业的课程纳入公共课程或者专业必修课程的范围,建立完善创业评价体系,深化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创业素质双重能力的培养,这种形式促使高校急需培养一支具有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二是聘请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到校兼任教师,尝试实施走校企结合之路。

第三学期:参与专业知识讲座和企业营销、管理方面的讲座。学院邀请本专业领域的专家、知名教授讲解本学科的专业知识,配以硕士、博士论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逐步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常项工作。激发学生的创新业和创业冲动,消除了学生对创业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列中来。开展企业高管培训课程。本学期邀请知名农资行业高管为学生作报告,听取他们创业历程,从中吸取精验和教训。

第四学期:举行院级、校级创业设计大赛。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专业知识和创业有了较深刻的掌握和认识,学院组织创业设计大赛、金点子大赛、专业知识竞赛、科技比赛等收集富有创意的创业点并进行评比与奖励。

第五学期:将搜集到的创业金点子进行进一步剖析整合,以期能实习商业转化。

第六学期:加强校企合作,到合作企业进行就业见习。创业教育需要真正的创业实践环境。在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学习到全方位的创业本领,在企业中,学生可以到不同的岗位上去学习包括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在为期半年的实习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为实施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安排学生实习既可学到创业知识,也可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和职业道德熏陶。

第七学期:结合国家优惠扶持政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创业园区,提供学生创业实战基地。经过三年的锻炼和学习,将创业比赛过程中涌现的完善的创业方案在该创业全区得到矫正、孵化和发育。高校应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基金,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成为高校提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

第八学期:公司试运营阶段。

农科院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取得的实效

以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农科院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在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营造了校园创业的氛围,推动了学生课外创业活动的普及。学生课外创业教育成体系、成规模、有计划、有组织地不断发展,在校园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环境。推进了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涌现出一批学生学术骨干。

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调查显示68%的企业看重学生综合实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非常重要。通过实施创业教育模式培养,企业对学院学生评价比较高,调查显示,95%以上的企业对学生非常认可,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学生经过创业教育实战引导之后,工作技能显著提升,创新意识与融会贯通的能力较强,能很快融入企业,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第5篇: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

限于目前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种种困难的存在,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竭力为小学生提供真实、逼真的生活化语言交际情景,从而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他们迅速投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中,准确地理解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这对于小学生学习英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 创设自然、逼真的生活化教学情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8岁至11岁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也喜欢新鲜事物,但对陌生语言内心还是存在畏惧感的。目前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就是平时孩子生活的真实再现。所以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如:打电话、买东西、问路、看病等,我们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为他们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样的情景中他们就会感觉很自然亲切,觉得英语学习很生活化,与实际生活很贴近,真实体验学习英语带来的乐趣,对英语的厌倦感和畏惧感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我在教学生学比较级SHORTER,LONGER;SMALLER, BIGGER;TALLER, YOUNGER, THINNER等词时,起初学生表现出不解的表情,对于比较级这个概念感到很模糊,很抽象,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担心自己学不会,认为这个很难去理解,为了能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我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显示了一些动物如何找自己居住的房屋的画面,如:MONKEY, ELEPHANT, SNAKE, LIZARD, GIRAFFE, DOG等动物,让学生通过大屏幕,对这些生活中可以看到动物进行比较后,让学生帮助它们找到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这一些活动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降底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缓解他们的畏惧心理因素,变抽象的语言为具体直观化的事物。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带来的乐趣,又进一步激发和保持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注意、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效果很好。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感觉的情绪性很明显,也就是说对自己感到不畏惧的,进而产生兴趣的,感觉亲近自然地、与生活很贴近的知识能记得很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竭力创设比较真实、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参与其中,更好地体会语言的交际性和情境性。进而更好地运用语言,体验学习语言成功的乐趣,促进更好地学习英语。

二、创设真实、贴切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育学指出:学生所获得的认识,只有经过实际锻炼,才能变为行为,而且从体验中获得的感受是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给他们设置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鼓励他们去实践。如学了家庭成员后,建议学生制作自己的FAMILYTREE 。填上英语名称、年龄、职业、爱好,将学过的日期、月份、季节制成活页、挂历,将天气情况制成小小气象台,根据每天实际情况进行预告。收集奇闻异事,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的由来,在制作过程中来体会英语文化的底蕴,在合作中分享成功的快乐。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的英语课程标准也倡导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但要求“任务设计要真实,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这也就要求教者要设置真实、逼真的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如6A UNIT2 BEN`S BIRTHDAY 在LEARN THE TEXT 环节设计LISTEN AND ANSWER 的任务,让学生听引言和对话并回答问题,以此来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的习惯,PRESENTATION 环节设计我自己快要过生日的具体生活化的情景,教师的生活经历作为英语交流的素材,可以巧妙地展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用英语,给学生创设了英语实践的环境,体现了英语课堂的对话不只是句型的操练,更是语言的自然流露于运用。自然朴素的交流方式更易为学生接受。

在CONSOLIDATION环节设计 MAKE A NEW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TEXT的任务,此项任务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通过完成此项任务,让学生综合用于所学知识,自主发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真实生活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在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中自然地学习和运用新的语言项目。

三、创设自然、真实的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深化素质教育

目前小学英语也正在深化教学改革,只有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效课堂教学效能,才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中,真真实实地引入自然真实的生活化情景,一定的形式上,减小了学生因不理解所带来的困难,同时真实的生活情景也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积极踊跃地参与进去。在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模仿、去感受感知、去体会、去张口说,激发出他们想用英语表达的欲望。这样的一个过程就体现出一个应用语言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的转化和升华的过程。学生将在情景中获得的感知和理解运用到情景中去,而这情景又是与生活相贴近的、是现实生活真实的写照,这样学生在潜意识里会有这样一个初步的理解:生活中某个时候,某个场合,他们可以这样来使用英语,既一定意义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该教学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第6篇: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第7篇: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

一、传统的数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小学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支配者,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不对等,两者的关系不对等,因此,造成了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致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

2.课堂教学没有活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法,教师只是照着课本,按照规定的教学步骤讲课,缺乏灵活性,课堂太过于严肃,使人昏昏沉沉,这样导致了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一点深入的理解,这样会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会使教师产生疲惫感,打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这是一种两败俱伤,不可取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有关兴趣的问题毋须争论。”就连伟大的思想家也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而小学生正是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兴趣,可能会对他们一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笔者认为具体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如下:

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就是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运用到问题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将充分的思考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发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它并不是一件难事。

然后教师可以多设置疑问,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从旁引导,让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感情,从而,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2.创造平等的师生关系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荼毒,有人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喻成老鼠与猫,足以见得教与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极其不对等。所以,平等的教学理念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对知识点没有理解而对学生采取轻蔑、责骂的态度,或者是体罚学生。或者是教师过于严厉,使学生对其望而生畏,不敢回答问题,不敢举手发言,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做的是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沛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和教师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

根据《礼记.学记》中所说,“教学相长也”。说明了教和学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要把自己放到该放到的位置上去,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支配者,而是知识的搬运工,所以,教师要摆好自己的心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悦的发展,这样才能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3.丰富课堂活动

生态课堂教学不应只教授学生知识点,更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死气沉沉的课堂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以及有生命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乐趣,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发展。教师要积极设计各种各样有益身心的教学活动,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情境,让学生对此产生浓厚有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成长。

教师可以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美妙,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碰到求图形面积或周长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折叠,剪裁、连接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这样,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并且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活力,有生命力。

4.积极营造学生参加小学数学学习的开放性

传统的教学是封闭式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生态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封闭式教学模式必然会在发展中被新兴的开放式教学所取缔。开放式教学的目标是突破知识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写作、创新、思考等能力,让学生有实现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教师会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资料,把教材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这样学生才会积极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情况,把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上,而不是简单的成绩高低上,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陈述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

第8篇: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堂;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15

1 创新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一般概念与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

创新思维培养教学模式,一般的说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依据创造理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目标,以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为依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创新的教学基本结构与活动程序。

小学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的 积极性高。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课程,这种“手脑并用”,兼以“触”、“观”、“听”等感知综合判断来学习实践的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讲,文化课无论是思维的创新、动作的创新,都没有体育课程涉及的“深”和“广”,从这种意义上讲,开发体育课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就具有更深的意义和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尽可能的全面与多元化。体育课程的传统意义不必多说,在此基础上,体育课堂创新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体育教学意义拓展、精致,使之更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且越早越好,因此,对小学体育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2 体育课堂创新思维培养教学模式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有其特点,有宏观层次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选定以及比较具体的单元计划课时编排,还有更具特点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课时计划撰写。创新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框架体系上,去努力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手段更多样;教学目标更具新时代人才价值感。

2.1 创新思维培养教学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1 以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原则

体育课程在以锻炼学生身体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也应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培养重要目标中起作用。这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让学生朝“一个完美的人”发展的选择,更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对人才需要的选择。

2.1.2 情境设计的原则

为避免单纯数字演算的枯燥,数学应用题成为了数学题目的主角。同样,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以及认识结构的激活。小学体育课堂更应该努力的创设情境,因为良好且生动的情境氛围会让小学生的心理更和谐,手脑配合更协调,全心身地投入还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激发。

2.1.3 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条理化、整合化为原则

根据人的思维逻辑和有关创造理论,结构化、层次化的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创新。因此教学设计可采取由一般到特殊和由特殊到一般的设计顺序,即逐步分化和逐步统合的原则。内容设计上要循序渐进,以旧知促新知,让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练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技术到技巧的循序变化,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切忌不合实际和一蹴而就。

2.1.4 教法设计以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的认知策略为原则

教法的设计不应该只偏重方便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和创新。设计教法的着眼点要放在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善于练习实践,以及会创新和善于创新,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萌发耕整土壤。然而体育课堂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学生的创新实践总是基于以安全为前提上进行,因此,学生的创新大部分就应该在教师的预想范围之内,要以“启发设想――告知――安全与技术可行性分析――实践练习”这一流程来进行。

2.1.5 教学形式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自主活动不是单一的活动内容,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关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檠生提供一系列的学习机会,学生才有选择的空间,才可能在多种活动中选择出适合自己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的活动,这也是使教学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途径。

2.1.6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要着重考虑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不应一味追求总体目标而统一框定活动要求,达成具体目标要有弹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让他们尽情投入,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体育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大都以集体、小组形式为主,创造性设想往往也是学生集体智慧体现,在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游戏方法和游戏规则是可以更改的,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尝试机会,要真正做到为学生创新尝试提供良好的开放空间。这种方法用在小学高年级效果比低年级要显著。

2.2 创新思维培养教学模式设计的步骤

2.2.1 设计预期教学目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明了学生的起点状态,其次要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预期目标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以便设计相应的过渡目标。目标陈述应尽可能的明确、具体,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有更明确的针对性。

2.2.2 设计教学结构

首先在分析总体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明确课堂教材结构,再根据计划指导制定相应的单元与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要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心理特点和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上,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学校场地器材实际情况来编订,它包括教学的知识逻辑和相应的师生活动方式及层次结构两部分。

2.2.3 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它是能否达到教学任务目标的关键。教学参考书上“范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师生一般情况设计的,它只可能作为一种参考和启迪。

如何落实教育的有效原则和经济原则,保证师生以最少的精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来换取最佳学习效益,选择教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3.1 熟知每种教法,不偏爱某种教法。

2.2.3.2 合理组织各种教法,使之为达到教学目标发挥最佳效益。就小学生心理特点来讲,多变的练习方法能让他们乐此不疲,启迪式的提问会更好的活跃他们思维。

2.2.3.3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实施的具体过程,真正让课前准备在教学环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4 设计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评价的设计不仅要多元化,其内容还要反映内在的与外在的多方面的变化。不能只反映测试结果,还应该评价学生在课堂中活动的情况、参与态度与行为方式、出勤率与精神面貌等。

3 几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3.1 情趣激励法

情趣激励法是对学生内部动机和创造欲望的激发与培养。在开始活动之前,教师富于想象的把活动内容串设于事物情境之中,使之对学生产生吸引,让他们对活动内容产生主动接受的心理欲望。在练习活动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调节课堂气氛,用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学习氛围来充盈学生的情感。尊重与鼓励会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身心愉悦轻松、思维无拘无束、动作自然洒脱,这都是最佳的学习状态,加上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头脑中必然会产生更多的活动新意。

3.2 直观示范法

直观示范法是最简洁的告知式教法。小学生认知水平低,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把某个动作分解示范,也可以把概念动作多样展示,让学生在观察中去设想、去判断,然后通过实践练习去探索、去求证,从而在这些条件关系和类比关系中发现因果关系,并以此来改进与完善动作,从而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

3.3 模拟体验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在游戏比赛或实物练习之前的想象练习。以器材为载体的练习活动,学生如果是初学,就必须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动作的完整画面,依据认知规律和出于安全考虑,这种增进理解,强化动作记忆的徒手练习是必要的一环。如今的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会解决许多问题,学生能从中得到直接经验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尝试中可能带来的危害。

3.4 思维训练法

任何动作都由大脑指挥,也就是大脑思维的表现。思维方式直接决定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以下思维方式的训练,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4.1 批判性思维训练

“批判”是对既成事物的疑问,在疑问的基础上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改变与修正,或者重建。跳高技术的沿革,最初是人们从“跨越式”发展到“剪式”,又从“剪式”发展到“滚式”,继“滚式”之后又出现了“俯卧式”。几十年来,人们用“俯卧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俯卧式”一时间成为了大家公认的且竞相采用的最好的跳高技术。可是,怀疑与否定从来都是创新与前进的动力。1968年第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用首创的“背越式”技法夺走了男子的跳高金牌。这一当时被视为奇特的跳高方法如今已成为了最广泛采用的跳高姿势,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与之抗衡的新姿势出现。可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创新思维培养教学,它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以任何肯定的方式去终结某个练习动作的合理性和唯一性,哪怕小学生总是出现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也不要去生硬的否定与指责。

3.4.2 辩证思维训练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尽可能地全面地看问题。其次是要教他们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这是辩证思维的一条重要原则。小学高年级应该多应用。

3.4.3 发散思维训练

体育活动中,要完成一项任务或达到一个预期目标,可以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方法来思考,从众多解决办法中寻求最合适可行的途径,教师此时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让这些设想有尝试实践的可能。

3.4.4 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让学生大胆的朝着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学生年龄越低越容易启发。这种思维的学生会有许多令教师惊奇的设想,教师不要随便扼杀哪怕是看似荒唐设想,只能本着严格遵守“启发设想――告知――安全与技术可行性分析――实践练习”这一实践练习原则,以此来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3.4.5 联想性思维训练

不同项目,不同运动看似有其固定的动作技巧。然而,运动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时期,这些动作都会不断地被改进。铅球投掷动作由侧向到背向再到旋转,就是受到链球投掷的启发。反弓超越器械是受到弓箭的启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联想思维是思维创新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3.5 交流与讨论教学法

交流与讨论是集思广益,是互启智慧。在争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实践练习中去纠错、去完善,从而达到创新。

讨论可以先提出讨论主题,再围绕主题找出显性和隐形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途径,最后归纳总结出练习的方法。

3.6 设问教学法

不管是什么活动内容,都有其具体目标,要达到目标也不可能只有一种途径,总体目标也许还包含许多子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任务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可以是为达到目标提出疑问,也可以是针对诸多设问来进行解答。在设问与解答的基础上再过练习实践去求证,在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不仅是对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体育课堂中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法,都不能偏离为实现体育课程价值而服务的目标,都应该以增进身体健康为第一目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姜瑛俐.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东方出版社,2001.

[2] 鲁克成. 创造心理与技法[M].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3] 周志俊,魏名国.体育教学艺术概论[M].安徽教育出 版社,1997.

第9篇:小学生创客教育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酵工艺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

国内外同类高校对于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研究的是如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纯讲授的上课模式。也有研究教学内容改革问题,主要集中在改革过于陈旧的理论知识和增加当代新的发酵理论知识上。但是这些教学研究往往是对全国任何一所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而言的,缺乏针对性。其研究成果对于像我校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价值有限。

目前国内外同类高校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纯粹的理论教学课程的研究,对于在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创新环节的研究内容极少,而有系统地主要针对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创新环节的研究,并与国内外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科研成果相融合,目前笔者还未发现类似的研究项目。

一、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修改完善专业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设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基本理论可靠、论述准确、信息量大,尽可能地包括该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2.重点、难点的突出性。

采用以科研促进教学,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把研究内容充实到讲课和实验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通过大量的彩色照片、课件、录像,将枯燥乏味的操作流程变得生动形象;课件的制作力求图文并茂,收集大量的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图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3.实践教学建设力度的加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结合现阶段的实验条件,尽可能地多安排实验教学,让学生外出参观,使学生对发酵工艺的操作过程、企业的实际生产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面临知识类别空前复杂、研究程度日趋深入、成果信息日新月异的现状,这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的知识容量和教学效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不断修改完善专业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应以科研促进教学,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把研究内容充实到讲课和实验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2.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着教学的手段、方法、内容、模式、规模以至体制、观念诸方面的变革,大学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许多知识需要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授给学生。针对现在学生思维活跃、爱思考、好动的特点,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彩色照片、课件、录像,以读书报告与学科发展相结合,课堂提问与专题讨论、平时测验与期终考试相结合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关注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出综合性读书报告,阐述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亲自写出示范读书报告,让学生分析讨论,从选题到基本格式,从收集资料整理总结到写出读书报告,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不能学到的知识。

4.结合生产实践,开设综合性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笔者首先利用100L啤酒生产线在实验室进行综合性试验,然后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了解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希望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养成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分层次的发酵工艺学教学研究是以后研究的一大趋势。不同层次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不能用同一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去要求每一所院校。笔者的研究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的。

目前,众多院校的研究学者已经注意到发酵工艺学理论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脱节问题,针对发酵工艺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创新环节的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只是缺乏专门针对此项内容的系统研究,希望有志同仁能对此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林剑,郑舒文,王长海等.发酵工艺学的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2,18,(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