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改善项目奖励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善项目奖励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改善项目奖励办法

第1篇: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一、项目实施意义

实施G205线公路改造和S322线公路改建项目,可将铜汤高速、G205线、S103线、S322线和*北大门旅游公路连接起来,形成交通主干网络,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我区对外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确保如期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区委、区政府已成立*区世行Ⅲ公路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区交通局)。各有关乡镇、区直有关部门要及时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并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强力推进,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征地拆迁任务,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方法步骤

征地拆迁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㈠宣传发动阶段(11月5日—12月20日)

由区指挥部印发《关于做好G205线、S322线公路建设征地拆迁工作保障施工环境的通告》,并通过网站、电台和电视台广泛进行宣传。各有关乡镇、区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发动,上门入户向群众讲清项目建设重要意义、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及方式方法,使广大群众自觉顾全大局,主动配合、积极参与,为征地拆迁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㈡勘界调查及摸底阶段(12月20日—20*年1月5日)

在区指挥部办公室指导下,相关乡镇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统一口径和标准,逐村逐户进行地类和房屋情况调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切实掌握详实的基础数据。

㈢征地拆迁阶段(20*年1月5日—1月31日)

相关乡镇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征地拆迁规定,组织群众及时腾空房屋并完成拆迁,交付土地使用权。同时,区电力、通讯、广电等部门按要求完成各自杆线的调查及迁移工作。

㈣支付补偿款及资料汇总阶段(20*年1月31日—2月15日)

各有关乡镇、区直有关部门在全面准确核实被征迁土地及房屋面积的前提下,与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协议,经区指挥部办公室核实后按规定标准及时足额支付补偿款。同时,各有关乡镇应在交付项目用地前,将所有征地资料收集完整并报区指挥部办公室汇总。

有关乡镇和区直部门要对照各阶段工作要求,加强动员部署,确定专人负责,分解落实任务,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扎实稳妥、快速高效地开展工作,确保20*年1月31日前全面完成征地拆迁任务。

三、补偿、奖励及安置办法

㈠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及奖励办法

⒈分地类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和青苗补偿费三项费用(具体标准详见附件1)。

⒉公益林每亩另行补偿225元。

⒊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详见附件2)。

⒋对按时完成迁坟的给予每棺200元奖励,逾期未迁的视同无主坟处理。

㈡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及奖励办法

⒈房屋及附属物拆迁补偿标准(详见附件3)。

⒉考虑到龙门乡拆迁户建房的二次或三次搬运费用情况,按房屋拆迁(主房面积)补偿金额的20%增加补偿。

⒊凡在20*年1月20日前完成房屋腾空的,按房屋拆迁(主房面积)补偿金额的15%予以奖励。

⒋凡在20*年1月31日前完成拆迁的,每提前一天给予500元奖励(最高不超过6000元)。

㈢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办法

⒈评估价计算公式:评估价=房屋结构类型基准价×成新率×建筑面积。

⒉房屋结构类型基准价(详见附件4)。

⒊成新率:1985年前建成的房屋按80%、1985年—1995年的按85%、1995年—2000年的按90%、2001年—2006年的按95%、2007年的按100%计算。

⒋建筑面积:以房屋外墙测量为基准,悬挑阳台按50%、封闭阳台按100%计算。

㈣搬迁安置补助标准

⒈搬迁补助按7元/平方米(以主房面积为准)标准予以补偿。

⒉被拆迁户的临时安置以自行安置为主。自行安置的临时安置费补助标准为18元/平方米(以主房面积为准)。有条件的乡镇可实行统一安置,其安置补助标准为9元/平方米(以主房面积为准)。

四、资金管理

㈠补偿资金发放形式:征地拆迁补偿由当地乡镇政府登记、造册并经区指挥部办公室审核后,由区指挥部统一拨付到乡镇指定的帐号,由乡镇负责补偿资金的发放。各乡镇应积极引导被征迁户合理使用补偿资金。

㈡征地拆迁过程中不得擅自带征土地、随意上调征地面积、虚报房屋面积。确需带征土地的,须报区指挥部审核同意。

㈢对以各种形式侵占、截留、挪用、骗取征迁补偿资金及其他相关费用的,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㈣区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资金发放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五、其他事项

第2篇: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二、细则第一条提案项目范围:

(一)重点建设性提案项目

1、作业流程的改进;

2、市场渠道开拓方案、营销手段及营销创意;

3、广告宣传创意设计、形象设计、产品设计;

4、具开拓市场潜力的新品种的引荐、引进;

5、控制、节约成本费用、简化作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新方法;

6、减少或预防浪费的方法;

7、对公司采购、营销、仓储、物流运输、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建议;

8、对公司未来经营、发展规划的调研、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等;

9、公司急需解决的难题;

10、其它能给公司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建议和提案。

(二)一般性意见、改善措施项目

1、各种操作方法的改进及现场改善;

2、设备保养方法、废料利用、节约能源、作业安全等的改善;

3、对于质量、管理制度、人员结构、各项隐患防护等的改善;

4、对不良行为的举报及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各项建议。

第二条提案申请、审核程序

1、提案申请人填写《提案申报单》,并附详细实施方案,经部门负责人评审后交总经办,口头申报无效;

2、总经办将《提案申报单》存档,并交主管总监对提案进行评审;

3、一般性建议、改善措施等提案直接由主管总监鉴定批准,予以实施。重点建设性提案项目提交总经理评议复审;

4、提案实施如需经费开支,报总经理批准核定;

5、提案实施需其他部门、人员予以配合,由总经办协调;

6、提案审核结果,由总经办反馈给提案人。如提案未被采纳通过,总经办还应注明原因并通知提案人。

第三条提案评审依据

1、提案的客观性及具体性,即要求提案人把现状真实地反映出来,以事实和数据说话;

2、提案把握问题原因的准确性,即要求提案人把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找出来;

3、提案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即要求提案人针对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具体的改善对策,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只提问题不提解决办法的提案被视为无效提案;

4、改善的绩效性,一切提案都以绩效为导向,这种绩效不一定是以金钱去衡量,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的判定标准是促使公司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条提案效果的评估、鉴定

1、提案采纳实施后,由实施部门经理填写《提案效果报告》《提案改善评分表》,并备齐报告所需的数据、图表等资料,交总经办。

2、总经办在收到上述提案资料后一周时间内,会同实施部门经理、主管总监及相关责任部门组成评定组,评定组根据该项目创造性大小、水平高低、难易程度、经济效益大小、对公司发展的贡献率大小等进行复核与综合评定,并将结果上报总经理。

第五条提案奖励

1、公司根据《提案改善评分表》,对提案申请人员进行奖励;

2、奖励办法分类等级评分值奖励奖金奖励A90分(含)以上1000大功一次B80分(含)以上500小功一次C70分(含)以上300嘉奖一次D60分(含)以上100嘉奖一次不采用或暂保留的每3项100

3、对因改善而降低成本或增加改入的,超过5万元的,总经办专案提报总经理核定奖励奖金。

第3篇: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一、考核对象

各村(居)、企业、个人。

二、奖励项目及考核依据

1、奖励项目:分别设招商引资奖、招商引税奖、税收贡献奖。

2、考核依据:对照镇下达的工作目标,以企业的账册、报表、台帐及相关部门的反馈资料和有关证照、报告、发票、付款凭证等的复印件(考核资料需提供原件核查)为准。

三、考核内容

1、关于招商引资的考核

各村(居)、科室(站所)每年提供有效项目信息不得少于2条;当年引进,符合产业和布局规划,招引土地、设备、厂房等实际投入1000万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2个和服务业项目1个。

2、关于招商引税的考核

完成镇交引税任务。党政负责人:党委书记、镇长、党群书记和分管负责人每人100万元,其余党政负责人每人60万元;每村(居)60万元;财政所60万元;垂直管理站所:每单位30万元;镇机关科室(站所):科长级(含主持工作)每人10万元,副科长级每人8万元,办事员每人5万元。

3、关于税收贡献的考核

税收贡献奖是指企业当年缴纳的国地税总额在100万元以上,且不低于全镇平均增幅,方能获得该奖项。纳税规模越大奖励标准越高。

4、关于新办私营企业和新增纳税户的考核

新办私营企业是指本年度新办且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个人独资企业、有限公司。本镇辖区内原有企业变更工商登记或增挂户名的不作为新办企业考核。本镇辖区外原有企业变更工商登记注册到我镇并有新的国税开票及税收的作为新办企业考核。

新增纳税户是指上年办理了工商登记但因筹建等原因而在本年度形成开票纳税的企业以及本年度新办执照并形成开票纳税的企业(含个体户)。

5、关于推进集镇区商业开发的说明

为繁荣集镇经济,改善集镇形象,健全集镇功能,各有关单位要注重招引集镇商业开发项目,并协助开发商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形成开发与销售的良性循环。

四、计分办法

1、基本标准分40分。招引重大项目(实际投入1000万元以上)并开工建设15分;引税12分;新办私营企业5分,其中新增注册资本2分;集镇商品房销售4分;新增纳税户(含个体户)3分;二三产台账、报表1分。按完成实绩比例计入目标管理考核得分,但最高得分不超过该项基本标准分的1.5倍(加分除外)。

2、加分项目:与2016年村(居)目标管理考核加分内容一致。

五、奖励办法

1、招商引资奖:对符合本办法第三项第1条条件的,如系企业或个人引进的,按当年土地、厂房、设备等实际投入的2‰一次性奖励给招商引资人(飞地项目同);如系村(居)引进的,在镇工业集聚区建成的工业项目或在集镇落户建成的服务业项目,自投产之日起5年内,按企业实缴税收中镇分成的50%奖励给村(居);在本村落户建成的,按企业实缴税收中镇分成的70%奖励给村(居)。

2、招商引税奖:年终按实际引税款的镇财政分成部分的50%返还给村(居)。未完成镇交引税的,村所得返还款中80%作村集体收入,20%奖励引税有功人员;完成镇交引税任务的,村所得返还款中70%作村集体收入,30%奖励引税有功人员。奖金中30%奖励村(居)支部书记,其余由村提出分配方案报镇主要负责人批准后由镇财政打卡发放;垂直站所、机关科室(站所)人员完成镇交引税任务的,由镇奖励各自招引税款镇财政分成的20%给予有功人员。

3、税收贡献奖:当年国地税净入库数达100万元以上且不低于全镇平均增幅的企业,可获得税收贡献奖。100~300万元的按增量部分的2%奖给企业法人代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按增量部分的3%奖给企业法人代表。

(在工业集聚区购买土地、未按协议投入产出纳税的减半奖励)

以上奖励如属同一个项目或同一企业,不重复计奖,就高不就低。

第4篇: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关键词:废旧农膜;白色污染;回收利用;改善环境

博乐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地膜覆盖已广泛应用于棉花、玉米、蔬菜等10余种农作物上,使用地膜覆盖已成为博乐市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博乐市总耕地面积93.7万亩,其中使用地膜覆盖的达89万亩,年地膜使用量达3750t。亩使用地膜4.2kg。2011-2014年博乐市农业部门连续四年开展了土壤残膜污染调查工作。调查结果为,博乐市平均地膜残留量为22.89kg/亩,最高残留量达33.13kg/亩。近年来,随着农膜使用量及产生的废旧农膜量的不断增加,博乐市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此,博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膜回收利用工作,出台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补助奖励办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参与”的思路,将废旧农膜经过加工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1废旧农膜对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危害

废旧农膜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如果在土壤中完全分解,大约需要一两百年时间。废旧农膜对土壤结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更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残膜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危害残留农膜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削弱了土壤的抗旱能力。严重地影响了作物根系的深扎和伸展,造成土壤板结以及作物对养分、水分的吸收。还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

1.2残膜对农机作业质量和进度的影响犁地时影响犁地质量和进度。播种时,残膜堵塞点播器,不能正常下种,影响播种质量。残膜堵塞覆土滚筒,卡住覆土轴,影响正常覆土。中耕时易挂残膜,影响中耕的质量和速度,进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1.3残膜对经济作物棉花的影响对种子的正常发芽和出苗率产生影响,种子播在了残膜上,就会造成烂种。据调查烂种率可达6.92%,烂芽率达5.77%,2~3片真叶棉苗死亡率达3.08%,现蕾期推迟3~5d,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在秋季机采棉收获时,风机易将挂在棉杆上的残膜吸入,从而影响棉花品质。1.4造成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秋收后的田间地头,可以看到勤快的农民会将残膜从农田里检出,一些残膜被丢弃在田间地头,堆积在道路两旁,散落在河流水体。当垃圾积累多以后,农民大多是一把火将它们烧掉。焚烧农膜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空气,对人体造成危害,还会致人生病甚至死亡。1.5破坏生态,影响村容村貌每当大风过后,随处可以看到废旧的农膜。残膜被风吹到房前屋后,路边树梢,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造成“视觉污染”,极不雅观,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村环境卫生。

2残膜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回收残膜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农民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对废旧农膜的危害认识不足,推广人工揭膜回收困难。

2.2超薄地膜易破损,回收机械不成熟,难以回收随着土地整合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均管理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有的甚至管理上千亩土地。由于地膜生产销售市场不规范,农民追求降低成本,常使用的厚度低于0.008mm的超薄地膜易破碎,再加上回收机械不完善,尤其是机械回收率低,导致残膜回收困难。

2.3回收时间有限秋季作物收获后,可用于残膜回收的时间只有15~20d,缩短了人工和机械回收的时间。大部分残膜只能在第二年开春犁地耙地前,用搂膜机大概搂搂。

第5篇: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 610061

[摘要] 目的 研究医院科教管理并提供管理对策。方法 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采取创新管理方法,较前一阶段工作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采取创新管理方法能让医院职工更加积极主动工作,工作成效也较以前明显改善。结论 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创新医院科教管理对策,可促进医院的发展。

[

关键词 ] 加强制度;创新;科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055-02

[作者简介] 罗东霞(197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科教科副科长,主要从事医院科研继续教育管理等工作。

医院的管理层分布在各职能科室、临床以及医技科室,每个管理者都会按照行政职务的职责要求来实施管理工作,在这职权基础上确立组织地位,形成内部人际关系,相互提供信息,做出决策,在全院管理工作中科室管理者非常重要。医院要发展,观念的开发和思想的革命是关键,医院领导的经营观念是医院发展的指导思想,[1]创新是指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管理者,能够结合医院工作的特点提出前瞻性的创意,本文针对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创新医院科教管理,就当前医院科教管理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医院科教管理并提供管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两年间,医院科教工作在其他职能科室的配合下,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管理,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模式,管理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情况。

1.2 方法

①搭建科研平台,营造科研氛围,鼓励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参与高级别科研项目,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促进科研项目如期结题,大力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②健全医学教学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积极做好在职职工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同时承担起全市传染病防治知识师资培训任务和培养传染进修人员的任务。③积极拓展业务,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管理。④搭建学术平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2 结果

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两年间我院科教科实行创新管理以来,工作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表现在科研项目增加,临床医技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主动性增强,申报和立项课题较前有明显增长,刷新了历史记录。且2013年项目中标率达47%;率逐渐递增,2013年上升6%;继续教育达标率逐年上升,2013年已合格率达百分之百;临床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职工对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3 讨论

医院承担着救治病人的责任,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整个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就医条件。医疗工作是个科技含量高的工作,科教科是医院的行政管理科室,其主体任务就是承担医院的科研、教学管理、重点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开展、继续教育管理,[2]为更好地发挥科教科的职能,为医学发展服务,科教管理非常重要,工作的要点是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和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

3.1 将科教工作与绩效挂钩

医院这些年来科研、论文、学术活动的管理制度出台不少,但都无法具体落实,从而影响医教研的发展和提升,这就需要主管领导足够重视,严格各种学术活动的管理,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并切实的落实。我院从2012年开始,为使各学科、科室之间形成良好的学术竞争氛围,医院试行论文数量、申报科研以及院内学术讲座的参培率与科室的绩效收入挂钩。每月由科教科对以上各项工作进行量化统计,并公示至医院的OA系统,让每个科室都可以直观的了解到自己以及其他科室的考核成绩,这样一来,科主任护士长自然不愿落后于人,纷纷制定办法和科内激励政策,比如根据学历结构、职称比例,结合新老搭配、中西医配合等方式来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积极培养带教老师、积极参与院内学术培训等方式,你追我赶努力完成考核指标。2012年我院的论文数比2011年增长了20篇以上,2013年率再提升6%,院内学术讲座参培率也明显提升。

3.2 借助中医平台,成就学术新举措

医院这几年一直在致力于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研究工作,在2011年建立了国家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区域性平台,探索出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到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机制和创新性模式。在我市是首次建立国家级的中医药重点研究室。至2011年起,通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研究工作,辐射至全院临床科室,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积极参与临床研究工作,两年内医院中医药相关的科研项目达20项,同时医院于2012年成功加入“十二.五重大项目”研究课题,作为组长单位,协同分布在其他省份的五个分中心单位共同完成此项课题。该课题历时四年,科教创新管理方式有效引导课题的顺利进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我院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能力。

3.3 加强项目制度建设,促进项目规范化管理

科研课题的如期开展和按时结题一直是科研监管工作的一个难点,尽管相关制度和要求多次下达,医院也多次召开科研研讨会、科研进度汇报会、科研促进会,但仍然有很多课题负责人逾期未结题、未结项的现象。为理顺我院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优化现有的科研经费、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根据医院相关要求,2013年科教科对历年逾期未结题的项目进行清理,并将此作为医院科研管理的一项常态工作,修订并下发了《科研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工作奖励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科研工作的管理、明确了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加强了科研课题的过程实施的管理,为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立项、结题、鉴定及获奖的科研项目给予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和奖励办法,对不办手续或者不符合延期条件者,将撤消该项目,并由医院收回剩余研究经费,相应项目负责人2年内不得申报任何项目[3]。通过此次清理工作,收效甚佳。

积极动员科研项目申报,获批科研项目数刷新历史记录。科教科专人负责动态关注各级科研申报工作,鼓励和要求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和技术骨干积极申报课题,带领本学科人员参与课题设计和实施,加强团结合作。采取只要申报就奖励的办法,有效激励了大家都来尝试申报课题,写标书的行为,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2011年至今我院课题申报和立项工作都有了较明显的增长,刷新了历史记录。且2013年项目中标率达47%。

3.5 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参与横向合作,为提升医院影响力搭建平台

为提高本院科研技术水平,拓宽学术领域,扩大研究方向和内容,积极联系兄弟单位和本领域的领先团队,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学科带头人的参与下,科教科组织各专业参与多项横向合作项目,进一步加深了同多家国内知名医院的友好协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的科研水平,对外合作科研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能力的提升[4]。

3.6 加强职工继续医学教育,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①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在职职工进行继续医学教育,让职工及时获取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组织院内授课、聘请专家学者到我院授课,举办省市级学术讲座,选派职工外出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设立继续医学教育专项经费下发至业务科室,鼓励临床医技人员撰写文章参加学术交流。②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将业务技术学精学透,根据业务科室的安排选送不同年资的专业人员到全国知名医院进修学习。③医院按照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严格执行新进人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同时[5],为提高新进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巩固在学校学习到的基础知识,科教科在院内专家的协助下,拟订了专业授课内容和知识要点,在全院范围内展开授课老师的遴选工作,采取反复试讲的评比方式,确定了首批授课老师,并科学合理的制定了为期一年的课程,同时为新进人员统一安排住宿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要求每位新进人员在工作之余的晚上合理安排课程,结合所从事的临床工作接受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此项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新进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优秀的授课和带教老师。

3.7 积极拓展业务,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管理

医院制定并下发了《应用医疗新技术、新业务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新技术新业务启动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新技术新业务奖励办法(试行)》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新技术新业务的申报、实施和管理工作。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极大的提高了我院的综合诊疗能力和水平。

3.8 搭建学术平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素质有所提升

医院对各学科带头人、学科后备人才给予充分支持和扶持,体现在政策、设备、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医院制定了人才工作规划,建立了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选拔、奖励和培养机制。下发了《学术技术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试行)》,分三个层面对人才进行选拔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业务技术骨干[6]。

同时医院给重点学科配置学科秘书,制定《重点学科秘书管理办法》,让学科秘书协助重点学科负责人和科教科处理学科内的日常事务、全方位的协助处理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科教科年初制定学科秘书年目标任务,每3个月对学科秘书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其绩效收入挂钩。医院对学科秘书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这样既加强了学科的有序管理,同时减轻了学科负责人处理琐事的负担,更加有利于本学科稳定持续的发展和提升。

本资料中2012—2013年我院科教科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实行创新管理方法,职工对科教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工作态度也有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医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总体运行的良好势头,科研教学工作都上了一个台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了科室的发展和医院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科研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具体化,在管理方式、服务水平上不断探索,近年来,医院的科研、教学、学科建设的运行和发展势头良好,医教研工作协调发展,稳步提升。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创新是现代化医院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的关键,深化改革,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服务理念、加强科教管理,不断更新观念,主动适应,促进医院制度完善,促进医院科室建设和医院的全面发展,科教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组织、指导、管理的职能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更好的业绩。

[

参考文献]

[1] 金宏伟.创新医院科教科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7(21):149.

[2] 林民强,张志明,李卫华. 我院科研管理的实践[J].中国医院,2011,15(5):63-65.

[3] 陶毓敏,史玮,程志华.宁波市疾控中心科教工作实践体会及展望[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5)587-589.

[4] 胡桂周,鲁鸿,钱毅,等.转制后南方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做法与成效[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1) :71-72.

[5] 毛晨佳,董颖,黄建,等.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 (5):23.

第6篇: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一、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年均递增30%以上,至2015年达到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0%以上;2015年,建筑集团公司发展到3家以上,特级建筑施工企业1家以上,一级建筑施工企业10家以上,二级建筑施工企业80家以上。

二、政策措施

(一)鼓励建筑企业做强做大。建筑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享受我市工业企业转制的相关优惠政策。对企业资质晋升为一级、特级的施工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二)建立市外市场推介机制。加强与市外的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帮助我市建筑企业开拓市外建筑市场,为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开通“绿色通道”,协助企业解决在施工所在地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外承建工程(项目)在我市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2011年为基数,受益地方财政按照地方留成增量部分的80%奖励给企业。

(三)鼓励本市建筑企业参建政府及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含国有企业投资占主体,下同)。对我市被省住建厅评为全省50强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标免资格审查,直接参加投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政府及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公开招标时,不得任意抬高资质等级和提出不合理、不公平的附加条件,排斥我市建筑施工企业。

(四)改善建筑企业融资环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我市二级以上建筑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确定授信额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建筑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企业金融信用体系,鼓励建筑企业自身或联合成立建筑行业贷款担保公司。

(五)加强建筑企业人才培养。积极推行建筑执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企业负责人进入大专院校参加各类管理培训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政府有关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建筑企业家赴知名院校参加专题培训班。市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小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政策倾斜,为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便捷服务。建筑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其中60%的职工教育费要用于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打造建筑总部基地。政府规划一定数量的土地用于建筑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包括配套企业及附属设施),土地供应统一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

(七)鼓励市外建筑企业落户我市。凡总部新落户我市的市外建筑企业,按其在市外承建工程(项目)在我市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给予奖励,第一、二年奖励80%,之后按照比前二年地方所得部分平均值的增量部分奖励80%。

(八)支持建筑企业争先创优。建设项目实行优质优价制度,对已列入创优计划并获得优质工程奖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奖励施工单位一定比例的优质工程经费。对于创建优质工程、文明标化工地的项目经理除特殊工程外,在本市内同一地区可以同时承接多个工程项目。

(九)加大对建筑企业的奖励力度。除上述奖励措施外,同时参照《关于印发市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奖励办法的通知》(抚府办字号)给予奖励,凡涉税奖若有重复,按照最高金额计算,不重复计奖。对年纳税连续几年排名靠前的建筑企业法人及主要负责人优先给予政治待遇与荣誉。

第7篇: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作者:周昌宝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10年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些意味着未来10年,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所覆盖的领域将会变多,空间将会变大,整体办学规模将可能成倍增长。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基本职能和办学面向将要发生结构性的深刻变化。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又面临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面对这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建本科院校只有顺势而为,比资深本科院校更加主动地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更加积极地谋划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更加创造性地实施发展继续教育行动计划,才能乘势而上,推动继续教育“跨跃式”发展,才能跃上更高台阶,缩小与资深本科院校的发展差距。存在的错误倾向和面临的困难经过过去10多年的规模扩张期后,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的关键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已基本上完成了新校区建设和规模扩张的任务,正从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现阶段的中心工作。由于发展时间短,认识不到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继续教育方面事实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的挑战:一是脱离本校的学科和专业发展继续教育,在定位上向一般的社会培训机构靠拢,导致高校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同质化发展;二是忽略继续教育,孤立发展面向职前的学科和专业,使得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脱节,造成职后教育资源的闲置和巨大浪费。这两种倾向都割裂了职前职后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加以克服。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办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加快推进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进程,在一体化进程中实现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双赢:一方面,要促使继续教育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促进学校学科专业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继续教育要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新建本科院校因其社会地位、办学条件、办学经验、内部规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继续教育上比传统本科院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存的办学结构比例失调。除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外,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办学规模主要集中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所占比例很小。这既不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和趋向,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更不符合继续教育的本质要求。二是内设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客观上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制度建设起步就晚,加上主观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束缚,市场主导的意识滞后,导致制度建设的滞后。制度带有根本性,与时俱进地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是加快继续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三是人才培训模式比较刻板,存在低水平简单重复现象。培训的内容、方法、手段陈旧,培训方案的针对性、实践性不突出,不能在每一轮使用后优化方案以促使其实现螺旋式上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理念不强。

提升服务能级,实施集团化发展新战略谋划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首先要确立一个总的发展战略,用发展战略引领实际工作。近年来,资深本科院校依托其学科专业优势和区域合作平台,做大做强继续教育,走上了集团化、紧密型、共赢性的发展道路。相比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相对较弱,服务社会的辐射面普遍较窄。新建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只有因势利导,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尽快提升服务的能级,实施集团化发展新战略,才有可能赢得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大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力度,把专业建设延伸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根据实践的需要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提高服务社会的参与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借助社会办学力量,构建多元合作平台。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合理合法利用和吸收社会办学资源,与本地区乃至省内外的培训机构深度合作,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力争面向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大中城市布点,使新建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特色能在更大范围产生影响和效益。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活力型运行新机制有了明确的发展战略,还要寻找能促成战略目标实现的体制机制。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要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理顺关系,创新机制,建立“权责对等、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继续教育管理新体系和以“理顺管理体系、工作重心下沉、收益合理分享、规范之下搞活”为特征的运行机制。首先,要调整内设机构和职能,理顺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实现指挥的畅通。继续教育学院是统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的职责是对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宏观谋划和指导,二级学院(系)是各个专业(项目)继续教育工作的执行部门,主要职责是负责所属专业(项目)继续教育工作的微观运行。要明确管理部门和院(系)各自的责任,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在加强对院(系)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全校继续教育的规划、统筹和监控。院(系)的责任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地立足于加强自身学科专业的建设,立足于培养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立足于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形象。依据今后5~10年继续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总任务,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设置好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内设机构,在继续教育领域构建好上下沟通、左右联动、内外互助、各司其职的运行体系,制定好绩效考核的奖惩办法,发挥好继续教育工作中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要将工作重心下沉到二级学院(系),扩大院(系)办学自,进一步调动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

诸如引进项目、聘请教师、挖掘资源、组织教学等权力应当加大下放的力度,促使院(系)成为学校继续教育的主阵地。第三,构建继续教育收益合理分享机制。继续教育的收益如何分享,本质上是一个分配的问题,在经济学上,分配由生产决定,但反过来又作用于生产。能不能构建一个合理的收益分享机制,往往影响着各方力量投入继续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所能取得的成效。要按照投入与产出成比、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收益分享制度,参照社会标准,等值或超值奖励各类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和首席主持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四,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搞活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高校继续教育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而应长期坚持在“规范”的基础上“搞活”。要借助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以规范办学行为。要实施培训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监管和考核机制、收益分析和效益评估机制。要制定校内合作、校外合作和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办法。要规范运作,有序运作,安全运作,促进学校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转变发展重心,构建多元化办学新格局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就能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当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就是要通过调整结构,转变重心,形成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新格局。截止到2010年,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在55%以上,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在45%以下。学历继续教育规模超过了50%,与资深本科院校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已调整到不足30%相比,学历继续教育比例过高。今后5年,新建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模应逐步增加20个百分点,上升到65%左右,把继续教育的重心转变到非学历继续教育上来。要构建新的办学格局,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多元并举。第一,发挥专业优势,稳定成人教育规模。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部分专业招生规模,加强与中职中专、高职高专的衔接,推进与知名高校合办在职硕士和在职博士的项目。第二,拓展服务面向,做大做强优势培训项目。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培训服务。积极主动争取省级、国家级培训项目,打造继续教育品牌。第三,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培训。面向“老年”、“幼儿”群体,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深入企事业单位,拓宽从业人员在职继续教育的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后培训。打造网络平台,开辟开放式发展新领域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的同时,其实也就在同步开拓着继续教育新的领域。相对于传统的面授式继续教育而言,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模式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主导模式。人们可以按照自身的需要,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学习,自主安排学习内容,满足自己的学习愿望,实现学习工作两不误。因此,打造继续教育的特色网络平台就是在打造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未来。一要高水平规划网络平台。从教育终身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大势出发,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借鉴各类教育网站的经验教训,面向服务群体,高起点、宽领域、全覆盖规划学校继续教育网络平台。二要跨越式建设网络平台。为了尽快缩短与资深本科院校的差距,要跨越式地建设网络继续教育基础设施,力争做到10年不落后;面对客户,要跨越式建设学习管理系统和数据培训中心;面对未来,要跨越式建设学校继续教育网络学习服务体系。三要高效率管理网络平台。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机制,高效履行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管的职责。多种方式形成具有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建设、维护、服务与管理队伍。加大投入,强化“先进、高效、实用”的思想,推进网络平台持续长效发展。有特色地打造网络平台,就是要以“教学做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为原则,以本地区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新成果为亮点,以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为重点,以开发网络课程和课题为力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特色、第一流的培训资源。突破硬件瓶颈,营造现代化办学新条件为了实现继续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就需要有过硬的硬件条件,它是突破发展瓶颈中的最基础问题。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大投入,突破硬件瓶颈,营造现代化的办学条件。

今后5~10年,继续教育发展的空间很大,预计高校办学规模的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于继续教育。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借鉴本世纪普高“大扩招、大发展”时期解决办学条件瓶颈问题的经验,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做好继续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工作。要统筹整合校内的硬件资源,既要改善相对独立的继续教育办学场地的条件,又要充分利用二级院(系)已有的办学资源。要采取过渡性政策,适当利用社会的物质资源,适当增加校外学生公寓和合作办学场所。要把根本性改善继续教育办学条件列入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规划和近期奋斗目标,改建或新建规模适当的多功能培训中心,满足快速增长的培训服务的需要。化解软件约束,打造专家型师资新队伍为了实现继续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还需要有出类拔萃的师资队伍,这是突破发展瓶颈中的最关键问题。在各类办学资源整合优化的过程中,师资的优化是最为关键的,它是保证培养培训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办学结构的调整、功能的转型必然要求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这里面有数量型的矛盾,但最主要的是质量型的矛盾,即继续教育的大发展对师资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不但从事继续教育的专业化教师数量少,而且在继续教育领域有研究有建树的专家更少。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解决这个最关键的瓶颈问题。第一、鼓励教师转型发展。参照普高标准,等值制定继续教育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学奖励办法、科研奖励办法,超值制定名家讲座、应用课题、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奖励办法。第二、资助中青年教学名师。定期遴选校级继续教育中青年教学名师。资助中青年教学名师校外驻点课题研究;资助中青年教学名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资助中青年教学名师出版校本继续教育教材和教研专著。第三、外聘一批“三型”专家。以满足需要,改善结构,提升素质为目的,多形式外聘优秀的继续教育师资,补充校内师资不足。并在提高“学术型”师资比例的同时,提高“应用型”、“双师型”的师资比例。第四、建立继续教育专家库。面向校内外、面向全国聘请继续教育专家,建立门类较齐、层次分明、社会认可、学员满意的专家智库,充分发挥专家对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引领、示范和指导作用。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而言,主要体现为既重视学历教育,又重视非学历教育和培训;既重视面授式继续教育,又重视网络式继续教育;既重视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又重视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体现为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地调整各种办学形式的比例和轻重,做到各部分之间的均衡协调,依托并突出本校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使硬件和软件与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相协调,在发展中做到有先有后,有轻有重,由点到面,从易到难。可持续发展体现为构建活力型办学机制,促进良性循环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级,营造更好的硬件条件,打造专家型师资新队伍。缘此,上述对策彼此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于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实践中之中,各个方面都只是促成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要素,只有不同的要素有机联系,形成合力,才能促成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

第8篇: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一)大力推动全县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利用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及工业园区,积极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三是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围绕我县石油钻采及装备制造、食品、化工、线路板、包装和汽车配件等六大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加强项目组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搞好创新,促进六大产业提档升级。力争年内市场主体增长20%以上。

(二)做好培育和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到2015年底,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01家,今年我局将下大力度培育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家以上。

(一)继续加大经济运行监控力度,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运行态势,加强对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控,切实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确保工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二)继续执行《__促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工作的考核奖励办法》并认真落实奖惩制度;科学地制定我县发展规上企业目标,组织召开发展规上企业专题会议,将任务下达分解至各相关单位,责成相关单位落实任务目标、筛选出重点培育对象,明确专人负责,落实阶段性工作目标。

第9篇:改善项目奖励办法范文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程度空前。国务院总理xx、副总理,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多次来江苏调研。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旅游业纳入全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内容加以发展。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和张卫国副省长亲赴国家旅游局,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梁保华书记率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期间,罗志军省长率团访问日本期间,均把旅游交流活动作为访问的重要内容。张卫国副省长还率团赴西班牙,与世界旅游组织共商旅游合作、应对危机事宜;二是财政扶持力度空前。各级财政在大力节流的同时,对旅游业的投入不减反增。省级财政投入1.4亿元用于引导旅游项目建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和奖励旅游企业,比上年增长了15%;三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南京全面实施旅游百企发展计划,引导银行业与旅游业合作。镇江进一步细化旅游业振兴纲要,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淮安和连云港出台了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宿迁制定了《旅游地接奖励和高等级旅游企业奖励办法》,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旅游产业宣传促销成果丰硕

全省旅游行业紧紧围绕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扩大内需这一主题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壮大国内旅游市场、稳定国际旅游市场为重点,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亮点频现。江苏国际生态旅游节、江苏国际旅游周、江苏首届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的旅游氛围;基本完成江苏旅游整体形象和口号标识征集活动,并结合整体形象策划制作了新的江苏旅游形象宣传片,拍摄了不同版本的《美好江苏》风光片,展示了江苏旅游鲜明而又全新的形象;“百城旅游宣传周”、“同游大江南北,共享美好江苏”、“2010相约江苏·全国旅游广播网年会”等主题活动,形成了省内城市间客源互送、市场共促的喜人局面;围绕省委省政府出访活动,分别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举办江苏旅游推介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促销成果。“苏台旅游合作交流年”、“苏韩旅游交流年”、“苏新旅游合作年”等活动,加强了与客源地的合作交流,旅游企业赴欧洲、东南亚各国开展旅游推介、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在日本、东南亚、美洲、北欧等地的促销活动效果显著;为切实推进对接上海世博旅游市场,全省积极参加各项与“世博”有关的宣传促销活动,省局组织省辖市旅游局局长与上海市旅游局共商合作事宜,支持太仓建立世博江苏旅游集散中心,还精心推出了55条世博精品线路手册。

三、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成效显著

《江苏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围绕“一圈一轴三沿”的格局,五大省域旅游规划全面推进,《沿江旅游规划》已经实施,《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苏锡常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初步成果,《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完成初稿,“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顺利启动;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超过800个,投资金额突破400亿元。“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称号,积极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启动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正式启动,景区创a工作取得新业绩;“12301”公益旅游服务热线、江苏省旅游咨询中心等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各地也就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开展探索性工作。同时,旅游产业链不断拓展,建成“江苏旅游装备品集散中心”、各地发展购物旅游、打造夜游线路。

四、旅游产业规范管理取得新进展

通过宣贯会、在线访谈等方式,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旅行社新条例。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江苏省国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编制《江苏省居民赴台旅游手册》,倡导诚信旅游,试行第三方暗访对星级饭店进行复核;《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标准》、《旅行社访查规范》、《散客旅游接待工作规范》等五个标准,获省质监局批准立项,部分已经编制完成并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旅游安全质量标准,有效增强旅游行业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应对和有效防范甲流的能力;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完善《江苏省入境旅游贡献奖励暂行办法》,引导企业度过危机,为我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开展包机业务、举办重大商务活动、为省(境)外企业和项目落户江苏提供服务。

【2012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五、旅游产业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站在2010的起点,展望江苏旅游工作,省旅游局局长周乃翔表示,江苏旅游业要在现有较高发展平台上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为建设美好江苏、为我国建设旅游强国多做贡献。

一、以国务院《意见》为指导,推动江苏旅游产业大发展全省旅游行业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深刻领会《意见》精神,把贯彻落实《意见》的思想统一到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来。省局将举办2—3期旅游局长轮训班,对全省旅游管理部门的领导进行分批培训;将开展大规模旅游调研活动,不仅要了解各市对于《意见》政策落实情况和政策建议,还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形成各地关于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综合性调研报告、《关于加快发展江苏旅游业的意见》初稿三项成果;适时筹备召开旅游产业大会,进一步部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二、以上海“世博”为契机,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大市场

三、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大调整

首先,大力完善规划体系。在积极实施《“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江苏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完成《江苏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华东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启动《洪泽湖旅游圈规划》。加快《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化旅游研究》、《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进度;其次,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争取实现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严格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确定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原则,做好对旅游项目建设的补助工作,充分利用会议、活动、联盟等方式为投资商与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搭建合作平台;其三,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全年力争新评国家等级旅游景区30家,做好5a创建工作。与商务部门联合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与建设部门联合打造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村),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展省级生态旅游区。贯彻落实《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评星定级工作,建成首批“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积极打造我省商务会展旅游、包机旅游、海上旅游专线等新业态。第四,继续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和江苏旅游咨询中心等平台,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积极推广《江苏省旅游景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指引》,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支持有关城市打造面向游客市场的大型演艺活动。

【2012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以市场整顿为手段,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大提升

一是加强管理。大力实施《旅行社条例》和新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通过年审和检查,强化市场监管。举办全省旅行社发展论坛,帮助旅行社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开展饭店星评和绿色饭店创建工作,并在酒店业开展职业经理人评选。倡导低碳旅游,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如通过开发实施旅行社出境业务管理平台、推广第三方暗访星级饭店、定期旅游服务质量报告等;二是服务企业。完善入境游奖励办法,推出对国内旅游的奖励。推广旅行社责任险统保工作,提高旅行社抗风险能力。开展第二批省级诚信示范旅行社评选。在旅游企业和投资商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品牌和投资商来江苏落户。三是确保安全。针对世博、黄金周等重大旅游活动,制定专门的安全保障方案,联合督察,实行安全值班制度,建立安全员网络。继续做好应对甲流的防控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意见》的精神,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宗教场所的旅游安全工作。四是完善标准。试点完善《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和《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快完成《江苏省旅游饭店行业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和《旅行社综合评价体系》的编制。

五、以教育培训为重点,实现旅游队伍素质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