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伏行动计划范文

光伏行动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伏行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光伏行动计划

第1篇:光伏行动计划范文

【部委动态】9月2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旨在破解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的关键制约,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化发展,加快扩大光伏发电市场规模。通知提出要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规划工作;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标准和质量管理;建立简便高效规范的项目备案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模式;进一步创新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接网和并网运行服务;加强配套电网技术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费结算和补贴拨付;创新分布式光伏发电融资服务;完善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监管。

【部委动态】9月2日,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一届能源部长会议闭幕。会议强调,清洁能源供应将继续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确保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重点,承诺到2030年APEC地区可再生能源及其发电量在地区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会议就加强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持续社区、促进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和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等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并发表了《北京宣言》。会议提出,各成员经济体应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竞争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会议支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并倡导成员经济体在确保核安全、安保、防扩散的基础上,加强核电领域经验交流与务实合作。

【国家政策】9月12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东部地区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中部地区新建机组原则上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鼓励西部地区新建机组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到2020年,现役煤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其中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除空冷机组外)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东部地区现役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煤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煤电机组以及其他有条件的煤电机组,改造后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9月16日,2014中国-东盟电力合作与发展论坛召开。论坛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论坛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名电力行业管理精英和行业代表参加。本届论坛以“发展清洁电力,建设智慧家园”为主题,从核能发电、清洁能源发电以及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技术等方面展开交流讨论,加强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深度对话与合作;并就各国在电力相关领域的规划前景、投资需求、产业政策、项目对接等方面进行对话与交流。论坛专门设立了东盟各国拟在建项目环节,方便与会代表进行经贸洽谈和商务对接。论坛期间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电力工业展和新能源展,共有90多家电力企业参展。

【观点辑要】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健康发展。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面临的难题还比较多,共性的问题可能还是屋顶落实难、电费回收难、贷款融资难、并网接入难、质量保证难。针对这些难题,能源局今后要上下协力、认真破解:一要研究出台各省用电清洁能源配额政策,将各省非化石能源生产消费量作为碳排放、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考核的依据。二要研究拟订《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确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三要根据实际情况,调研拟订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财政补贴政策微调的可行性和具体办法。总的补贴政策不变,但集中式的补贴可能要适当降一点,分布式的补贴要适当提一点。四要将绿色能源县、新能源示范城市的授牌与实际的清洁能源利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结合起来,并与相应的政策挂钩。五要对多晶硅电池组件等产品单位能耗、成本等动态排序,供有关主管部门参考,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六要组织好分布式发电规划、计划、并网服务等重点环节的监管,运用监管报告推动政策措施的联动。

第2篇:光伏行动计划范文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电子信息司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电子信息司将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智能信息产业,以产业新动能带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全面支持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016年,电子信息司围绕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瓶颈,协调各方资源协同攻关,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

稳步推进“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落实电子信息领域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支持电子级多晶硅、高速光通信器件、高速连接器、硅衬底GaN基LED、IGBT等核心电子元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指导组建“中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互动。

2016年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全部采用国产超算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功率型硅衬底LED器件的量产光效达到140流明/瓦,申请专利共计332项,该项技术荣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优化供给能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2016年,电子信息司大力发展智能信息产品,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点支持武汉存储器、华虹“909”升级改造二期、成都中电熊猫、成都京东方、深圳华星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全行业投资稳步增长,1-11月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77亿元,同比增长14.7%。

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研究编制《“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联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

指导成立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组织开展行业调研、产业发展论坛。组织召开绿色计算产业生态研讨会,推动组建“中国绿色计算产业联盟”。

加快推进应用示范,培育新兴业态

2016年,电子信息司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信息技术与交通、医疗、能源、金融等传统领域融合发展。

组织开展“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与浙江、北京、河北、重庆、吉林、湖北签订部省市合作框架协议。

联合国家卫计委选择杭州、武汉、绵阳、青岛、厦门、广州作为数字健康养老基地示范项目点,会同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组织编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联合国标委印发《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开发高集成度低功耗北斗移动通讯一体化芯片并推动在智能手机应用,目前采用国产芯片的支持北斗导航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800万部。继续推动金融IC卡芯片的开发和应用,配合国家发改委实施金融领域IC卡应用示范工作,目前基于国产芯片的标准金融卡发卡量累计已接近3000万张,行业卡发卡量累计约10亿张。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

2017年,电子信息司将瞄准信息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强化顶层设计,编制核心信息技术发展路线图,启动实施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和设备攻坚工程,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关键环节,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加快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推动在CPU、FPGA等重大破局性战略部署,优化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组织实施“芯火”创新计划。

继续实施强基工程,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等支撑保障能力。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选择新型计算、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突破高端存储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系统、智能传感、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新技术,实现群体式创新突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科技创新活动的知识产权导向,积极推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推动知识产权成果标准化。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智能信息产业

2017年,电子信息司将贯彻落实《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提升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

制定实施通信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推进4G智能手机、行业应用终端、“天通一号”K端等产品的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制定《虚拟现实产业与应用发展指导意见》,提升虚拟现实产品供给,推进虚拟现实在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开展下一代数字电视技术与标准研究,推动智慧家庭终端产品整体更新换代。制定《2017-2019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白皮书》,提升国产显示材料配套能力,优化我国显示产品结构。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及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第六批规范条件申报工作,推动分布式光伏应用。研究制定《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MEMS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

深化电子信息与传统领域融合创新,推动典型应用示范

第3篇:光伏行动计划范文

村情概况。后白菜村委会位于下湿壕镇,辖区面积为9平方公里,东与前海流村委会相连;南与前白菜村委会相连;西与前白菜村接壤;北与银号镇相连。全村有耕地面积0.48万亩,其中水浇地300亩,旱地0.45万亩。有林地面积0.127万亩,草地面积1.2万亩。

人口状况。后白菜村委会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352户,总人口1088人。常年外出户205户778人,常住户147户310人。有劳动力人口(16—60岁)840人,常年外出劳动力人口510人。有留守儿童0人,留守妇女127人。建档立卡8户21人,2017年脱贫0户0人,2018年脱贫8户21人,未脱贫户0户0人,贫困发生率0%。

产业情况。本村气候干旱全年降雨量200毫米,无霜期120天,种植业以小麦、马铃薯、葵花、油菜、荞麦、莜麦黄芪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羊、牛、猪、鸡为主。其他产业主要有光伏项目等(选择几个主要品种,种植业要写清各类作物的平均亩产量、每为平均投入费用;养殖业按照种类写清规模)

社会民生。全村有村卫生室,有活动室,有文化室,有阅览室,有接待室,便民超市和活动广场。5个自然村道路全部畅通,,所农户全部通生产生活用电。社会保障方面,全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72人,参保率达99%,纳入低保72户126人,纳入五保9户9人。

收入来源。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5400元,其中葵花收入占0%,土豆收入占10%,荞麦收入占10%,养羊收入占20%,退耕还林收入占10%,务工收入占40%,土地流转收入占0%,其他收入占10%。

2018年实施的扶贫项目。全年主要实施了XX类(可根据实际填写),具体见附件。

村脱贫巩固提升计划。本村主要致贫原因是XX。为进一步提高村脱贫质量,结合全村委脱贫攻坚实际,持续发力、精准施策,抓实抓细村脱贫巩固提升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按照三年行动计划,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目标,进一步改善发展的“硬环境”,提升服务群众的“软环境”,为村民增收致富夯实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全面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对扶贫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能带动就业、促进群众增收的主打产业。将种养殖业、光伏扶贫,扶贫信贷、土地流转、退耕还林、鼓励农户自主创业等有机融合,发展多元化扶贫产业,化解产业扶贫风险。

三是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草场和扶贫资金等资产,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以光伏、集体经济林、交易市场和大棚等不同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附件:1.后白菜村委2018年实施的扶贫项目具体信息

第4篇:光伏行动计划范文

 

为全面加快“能源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西基础设施补短板“五网”建设三年大会战总体方案(2020-2022年)》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广西“能源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实施方案(2020—2022年)》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围绕“能源网”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三年大会战目标任务,以电网、核电、煤电、风电、光伏、生物质、水电、油气管网、充电桩等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电源、输配电、油气管道、充电设施等四大类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700亿元,实现项目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二、工作任务

(一)电源建设方面。2021年共实施171个项目(包括风电、光伏、生物质、水电、煤电、核电),其中80个新开工项目实现开工建设、91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49个项目按期竣工投产。2021年完成投资443.0219亿元。

(二)输配电建设方面。2021年共实施5个项目(含打捆项目),其中5个新开工项目实现开工建设。2021年完成投资227亿元。

(三)油气管道建设方面。2020年共实施31个项目,其中19个新开工项目实现开工建设、12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2021年完成投资28.1084亿元。

(四)充电设施建设方面。根据2021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万个”目标任务,2021年以全区14个设区市为单位开展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充电桩、充电插座项目建设,2021年完成投资1.87亿元。根据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秦如培指示要求,从今年起连续三年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行动,14个设区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021年度建设任务数以《广西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统筹下达的任务数为绩效考核目标。

三、工作措施

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自治区能源局将进一步扩大“能源网”投资,把“补短板”、“保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各市、各部门、项目业主务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非常措施,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努力实现项目攻坚新突破。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在“能源网”大会战建设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能源网”建设工作专班、各有关市、有关部门、各项目业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认识,把“能源网”项目实施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扎扎实实做好项目推进工作。

“能源网”建设工作专班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定期会商制度,依托“壮美广西 发改云”平台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要建立日常调度工作制度,按月通报,不定期以简报形式向自治区“五网”建设三年大会战领导小组报送“能源网”项目推进情况;要细化工作计划和措施,强化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根据项目推进的实际情况,适时对项目进行调整和补充。

项目所在的市、县要切实履行地方管理责任,成立专门工作协调小组,协调落实用地、用林等指标,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对审批权限在地方的项目,要按照审批(核准)绿色通道的要求,落实容缺审批、承诺制审批、加快前期工作的推进。

自治区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协调指导力度,主动靠前服务,形成工作合力。

项目业主要切实担起项目建设主体责任,细化项目建设筹划、前期工作、筹资、设计、建设实施等各环节,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果。

(二)全面梳理项目情况,精准施策

1.电源项目。重大电源方面,在建项目重点加快防城港红沙3号4号机组、大藤峡水利枢纽项目、神华国华广投北海电厂、国投钦州电厂三期1#机组的建设进度,力争完成更多的投资;加快推进桂东电力贺州燃煤发电项目投产运行;加快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实现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年内开工建设,争取防城港红沙核电三期、白龙核电一期获国家核准。可再生能源方面,加大力度解决项目用林、用地、并网手续办理困难问题,推动包括宾阳马王风电场二期工程等52个风电续建项目加快建设,防城港防城区滩营风电场一期(150MW)工程等41个风电项目年内实现新开工建设;推进广西钦州市恒丰50MWP光伏电站等23个光伏续建项目加快建设。

2.输配电项目。重点加快500千伏凤凰站、新江站、220千伏东兰(向阳)站等一批主电网项目,以及南崇铁路、金南铁路牵引站外部送电工程等大工业项目配套送电工程。

3.天然气管网项目。全面启动广西LNG外输管道桂林支线、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广西支干线工程项目等主干油气管网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钦南柳管道-茂昆线成品油管道联通工程、“县县通”天然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打通油气输送瓶颈。加快推动北海LNG接收站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增强我区天然气保供能力。

4.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项目。14个设区市要根据自治区新的部署要求,按照从今年起实施的广西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三年行动,按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攻坚行动要求,继续加快充电桩和充电插座建设。

(三)加强项目调度,实行挂图作战

以信息化手段加强项目管理,充分利用“壮美广西 项目云”平台,实时监测、实时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实行实行挂图作战,实施项目分类调度协调专员制,每类项目明确一名调度协调专员,实时监测督促项目进度情况,协调项目建设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能源网”建设工作专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项目推进协调工作,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项目调度会,特殊情况随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并抓好跟踪落实。

(四)强化资金筹措,保障资金需求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切实用好融资专项资金;做好银企对接,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争取更多金融机构支持“能源网”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第5篇:光伏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印度 政策 气候变化

印度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列第二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欧盟不作为整体进行排序,印度的排放量则是世界第三位。根据预测,发展中国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44%上升到2025年的53%。而印度在全球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将从4%上升到6%,年均增长率2.9%。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和印度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激增,印度政府不得不在审慎判断形势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回应。

一、气候变化对印度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的直观表现

气候变化对印度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印度地表温度明显上升。根据印度最新的地区气候模拟系统(RCM)预测,印度年均地表气温到本世纪末将升高3―5摄氏度(在A2预设条件下)或2.5-4摄氏度(在B2预设条件下),尤其在印度北方地区变暖趋势更为明显;而且高温和低温极值范围显著扩大,这种现象在西海岸和中西部地区将更为突出。二是季风变化明显影响降水分布。印度西海岸、西北地区和安得拉邦北部的季风季节降水量较100年前增加了10%-12%,而东北地区、中央邦的东部、古吉拉特邦和喀拉拉邦部分地区在季风季节的降水量则同比减少了6%-8%。三是极端气候现象逐渐增多,尤其是季风季节降水量的过度集中形成暴雨,常常引发严重的洪灾。沿海热带风暴的发生频率也在逐年增加,并且主要集中在西孟加拉邦和古吉拉特邦。近20年来,印度更加频繁地遭受热浪(极端高温、高湿天气)袭击,以印度北部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四是海平面上升。印度专家称2004-2008年间,印度海平面高度累计上升了9毫米,上升速度几乎达到每年2.5毫米,而且近年来海平面上升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五是冰川的快速消融,威胁印度的淡水储备资源。1999年,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喜马拉雅冰川工作组在报告中指出:“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速度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如果以目前的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将在2035年彻底消失。”

(二)气候变化的深层次影响

气候变化使印度水资源面临危机。印度科学家利用气候模型对2041年到2060年的气候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印度境内的河流径流量、土壤湿度和蒸散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气温升高、降水分布发生改变、地表蒸散量提高的情况下,尽管境内一些主要河流流域的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有些河流的径流量反而下降。

气候变化使农业出现减产。印度农业研究所(IARI)的研究结果显示,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印度粮食产量就会减少400万-500万吨。气候变化问题专家克莱恩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对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在2080年变为现实,那么全球农业生产力将比现在降低3%-16%,而印度农业生产力将会降低29%-38%。气温和紫外线的变化也会影响农作物单产量,例如拉贾斯坦邦的高温天气常使水稻、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产量明显下降,2007年袭击印度北方的热浪曾经使旁遮普邦的棉花大幅减产。

气候变化对公众健康的不利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到目前为止,世界十大最致命的热浪袭击事件中有两起发生在印度。1998年和2003年的这两次高温灾害共致4441人丧生。气候变化还影响了热带疾病的扩散趋势、传播范围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携带热带病毒的昆虫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开始向高海拔山区和高纬度地区扩散,造成疟疾等传染病在更广泛的地区肆虐。有研究显示,如果气温升高3.8摄氏度,相对湿度提高7%,那么蚊虫就可以全年在印度9个邦传染热带疾病。

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根据联合国1994年灾害报告,印度是世界上灾害发生密度最高的十个国家之一。印度沿海各邦,特别是东海岸的古吉拉特邦极易遭受风灾;12%的国土易发生水灾;28%的土地容易受旱。气候变化使这些地区遭受自然灾害侵袭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例如,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增加可能诱发更多洪水灾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01年指出,南亚地区极端降水的强度可能会提高,而印度洋海水升温则可能导致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奥里萨邦、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发生更多的旱灾。

二、印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目前,印度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尚未系统化,相关的政策规定散见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某些法案和法规中,如《印度环境法》、《印度能源法》、《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等。这些法规和指导意见在把遏制和扭转气候变暖趋势作为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印度的社会公平、扶贫问题和经济发展权利。在印度政府看来,唯有通过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才能增强国家和民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因此,印度气候变化政策是在经济和环境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妥协产物。总的说来,印度对待气候变化问题时倾向于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强调责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反对以牺牲自身发展利益为代价达成有关国际协议。在此笔者归纳总结出印度关于气候变化的十项基本政策,内容如下:

(一)印度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承担相应的国家义务

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排放水平所致,而是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排放积累形成的历史问题。因此,联合国气候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大幅降低排放水平。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给附件B国家制定了不同的减排目标,即综合减排目标是较其1990年水平降低5%。而且,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这个减排目标本身没有约束性。印度认为其应当承担的义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印度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和上限,只能保证其人均排放量不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气候变化的适应问题上,不能只把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注重点放在削减排放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样也是其确保印度国民福裕的主要义务。

(二)制定减排目标的基础是遵循公平正义原则

尽管联合国气候公约强调了公平与正义,但是这还没有对以后的谈判和磋商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该原则涉及气候权利的划分和区别责任的承担。但是印度政府认为,《京都议定书》签订后的国际磋商与谈判偏离了公平正义的主线,仅仅是在纠缠短期减排目标、实施方案、指导原则和运行机制上。毫无疑问,制定减排目标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现实性,但是这个目标必须建立

在公平分担的基础上。而且印度政府还认为,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必须跳出数字游戏的局限,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针对发达国家的约束性中期减排目标作为长期规划的考量因素,这才能使公平正义原则得到真正的体现。

(三)不接受任何约束性减排目标

印度决不接受欧盟、日本和美国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应承担20%-30%约束性减排任务的要求。印度深信约束性减排目标将会伤害其经济增长,削弱国家的扶贫能力。拒绝约束性减排目标并不意味着印度不做任何形式的减排努力,印度会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规划确立适当的减排方案。印度环境部长在2009年9月明确表示,印度准备给自己设定一个非约束性的减排目标。事实上,印度目前对外公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的确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施加的巨大压力以及中国宣布40%-45%的减排目标的双重影响下,印度已经宣布到2020年将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25%,但是该声明实质上并没有撼动其非约束性排放目标的立场底线。印度将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这条底线。

(四)发达国家必须忠实并切实地履行气候公约规定的相关责任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印度向来对发达国家承担的书面义务和实际履行的责任都感到非常不满。其理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京都议定书》签订后许多发达国家不仅没有兑现减排承诺,而且排放量不降反升,例如美国在1992。2007年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20%(美国未加入《京都议定书》),日本增加了11%,加拿大在1990-2004年间排放增加了27%,澳大利亚增加了25%。因此,印度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前同中国、巴西和南非起草了一份联合声明草案,呼吁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前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40%。二是发达国家至今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在印度看来,温室气体减排、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彼此不可分离。所以,缺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任何解决办法都是片面而失衡的。印度对支持的提供方式也有进一步要求,即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应当是单纯和额外的,既不能被当作援助加以对待,也不能采取市场机制的手段来实现。如果没有满足上述条件,印度便不会认可发达国家忠实并切实地履行了公约责任,自然印度也不存在做出更大让步的空间。

(五)制定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避免贫穷者和弱势群体成为气候变化的受害者

贫困是导致部分民众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的根本原因。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经济和技术资源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极端气候现象、相关自然灾害已经对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例如,近年来在印度高温事件中丧生的大多数都是穷人和老人。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一方面将包括穷人、农业人口、低种姓人群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进一步推向社会边缘,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印度政府的扶贫压力,拖累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印度新的发展战略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底层民众,将提高其生活水平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六)加快利用可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

不管是通过发展替代能源,还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时的碳排放,技术都将成为降低排放的一种主要途径。尽管先进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公认,但基于可行性、经济性和专利限制等方面的考虑,这些主要来自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先进技术还无法在印度得到普遍应用。不过,印度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替代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在中央政府非常规能源部的组织下,印度风能、小水电、生物质能和热电以及光伏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甚至在风力发电方面超越了中国,装机容量达8696兆瓦,居世界第四位。风电装机容量到2012年将新增6000兆瓦,占印度全国装机总容量的6%。按照印度政府的计划,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到2013年将达到1000兆瓦。

(七)研发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高效率、低成本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向发达国家引进低碳技术遭遇种种障碍的情况下,印度政府格外重视本国的技术研发能力。这些技术不片面追求高精尖,重在实用、高效和低成本。在印度能源效率部和科技部的综合协调下,诸如印度技术研究所、印度科学研究所在内的各研究机构、实验室和大学纷纷建立和开展低碳技术的研发项目。节能照明设备、用于灌溉和发电的低速风轮机、电动汽车、摩托车和三轮车用四冲程发动机、生物燃料、垃圾发电、煤层气以及煤变油的多级加氢等各项技术,都能达到高效、低成本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的,所以也成为印度科研部门当前的研究重点。

(八)建立新型市场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资源研究所最近的报告称,按照目前的势头发展,到2030年印度的能源需求将翻番。如果在提高能效方面进行适当的投资,如100亿美元,每年将可以节约1835亿度电,印度经济因此将获益无穷。基于这样的预测。印度的节能产业将形成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以指导和规范投资成为必要。此外,《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实际上也是一种市场化运作形式,允许发达国家以向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投资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式来冲销其排放配额。自从1996年碳市场建立以来,全世界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值迅速膨胀,到2007年已经达到64亿美元。虽然印度反对以市场化机制实现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但这并不妨碍其采取务实的做法。截至目前,印度在争取到的全世界32.83%的CDM项目的同时,其碳市场的发展速度也快得惊人,增速甚至超过了IT行业,不仅吸引了6.5万亿卢比的投资,而且到2012年便可创造20亿美元的收入。

(九)调动市民社会、地方政府、公私经济在内的所有力量参与实施国家气候变化政策

首先,印度政府采取措施引导社会进行低碳消费。如从2010年开始强制实施能效评级,先期对部分家电和照明设备的能耗进行标示认证,并在半年后将几乎所有电气设备纳入评级管理。印度能效局(BEE)此举的目的在于提醒、指导和调动包括消费者、企业、商业机构在内的全社会选择更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绿色设备,提高国家气候变化政策的实施效果。其次,印度还通过立法方式强制某些机构和企业采取节能措施。例如2001年《节能法》规定,中央政府和邦政府须在某些情况下宣告某些机构和企业为高耗能单位,并可要求其委任专人负责节能管理、公布能耗信息及采取节能措施、遵守能耗标准等。此外,政府还有权禁止生产、销售、购买和进口不符合节能标准的设备。再次,印度政府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方式提升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印度于1982年建立了公开的环境信息系统,向决策者、议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普通公众提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各个政府部门则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项目,如农业部负责向农民传授合理处理人畜粪便以及如何借助简易设备(如太阳灶)来利用清洁能

源的知识,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生活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十)在联合国气候公约(UNFCCC)机制下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促进科技研发、资金支持、技术转让领域的国际合作

印度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抵制发达国家向其强加约束性的减排要求,保护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权利。联合国气候公约认为,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必须首先承认“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印度通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增进交流和理解,强化上述共识,集体应对和处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矛盾和对立。2009年11月28日,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与77国集团代表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夕达成一致协议,反对由发达国家提出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约束性减排目标。二是积极敦促发达国家承担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公约义务。2002年第八次成员国会议的《德里宣言》再次重申了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当然,CDM为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提供了市场化运作模式,但这与印度的期望值还有很远的距离。通过项目合作与能力建设来实现直接的、不附加条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才是印度与发达国家开展气候领域合作的根本目的。

三、印度的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

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落实,并确保经济发展的促进措施能给气候变化带来正面影响,印度总理委员会于2007年制定了《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印度气候变化政策中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其重要性在于从国家层面将应对气候变化与促进经济发展两项任务结合起来,以相容共生的态度处理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不过,这项计划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主要反映在计划本身只将重点放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上,而对减排目标这样的实质性内容却只字不提。

(一)选择低碳化道路

《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政府希望就气候变化问题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该计划确定的八项国家使命分别涉及太阳能利用、提高能效、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水资源、可持续的喜马拉雅生态系统、绿色印度、可持续的农业以及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知识。完成这些使命可以看做是印度整个气候变化政策所设定的中期目标,其实现不仅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从本质上讲还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答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使命大致可划分为积极应对措施和消极适应措施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能、能源效率和可持续人居等三项,是国家行动计划中反映印度选择低碳化道路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1.太阳能利用:太阳能不单是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个子项,更被赋予了一定的扩展性,即促进并整合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例如生物质能和风能。印度打算通过热能发电和光伏发电两种方式利用太阳能,并在第十一个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在城市、工业和商业设施的覆盖率达到60%-80%。这项雄心勃勃的使命意在使印度用20-25年时间把太阳能发展成有相当竞争力的能源产业,商业效益要足以抗衡化石燃料的影响。

2.提高工业能效:工业是印度最大的能源用户,占总消耗量的42%,同时它还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占总排放的31%。2001年颁行的《节能法》为改进能效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规定对九种高耗能产业实行定期考核,敦促其遵守相关能耗标准。政府也通过调整补贴的办法来引导部分企业主动实施节能改造,如化肥行业等。此外,通过改用液化天然气、技术升级换代的办法也可提高能效。估计到2031年,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因此减少6.05亿吨。

3.建立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交通运输、商业以及住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相当惊人,成为印度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因此,这项国家使命将通过在居家和商业机构推广节能、处理固体废物和鼓励城市公共交通等方法来确保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降低碳排放。一方面,政府要着力进行节能公共宣传;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开发包括节能建筑、材料、设备、照明在内的各种产品。如果按照印度《节能建筑规范》的要求,建筑能效将可提高50%。对于城市固体垃圾,印度政府将进一步提高其回收利用率,这样也能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鼓励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现代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导致出行量提高的最好途径。此外,印度政府还打算采取扩大生物柴油、压缩天然气使用范围、报废老旧车辆、推行更严格的车辆排放标准等综合措施。

4.其他措施:毫无疑问,上述三项国家使命将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逆转气候变化趋势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它们涵盖的范围和所起的作用仍不够全面,因为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首要来源的电力行业必须被纳入国家行动计划。目前,印度发电行业所用能源中有66%是化石燃料,而且这其中又有55%是有效利用率极低的煤炭。在这种局面未来50年内可能都无法改观的情况下,利用高新技术和替代能源改造电力行业显然更切合实际。这些措施包括:推广能提高煤炭燃烧效率的超临界技术和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建设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电厂;为核电项目开发快中子增殖和钍为燃料的热核反应堆;降低输变电损耗率;发展水电;开发其他可再生能源。

(二)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适应性措施、策略和政策可以帮助减轻无法逆转的气候变化带来的许多影响。据相关统计数据,印度目前用于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开支超过GDP的2.6%,主要用于农业、水资源、卫生保健、海岸基础设施和极端气候现象等领域。国家行动计划在选择低碳化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该计划确定了五项国家使命,分别为水资源利用、可持续的喜马拉雅生态系统、绿色印度、可持续的农业以及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知识,均与提高印度国家和民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直接相关。具体而言,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能够帮助印度抵御强降水和干旱造成的影响;维持喜马拉雅生态系统、防止冰川过快融化、保护生物多样性能为印度提供稳定的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雨林的生物多样性,逐渐改变人们把森林作为燃料来源的习惯;加大对旱地农业、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和生物技术的关注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建立和完善印度气候数据信息库,开发气候模型,以便准确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气候现象。

印度政府为了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针对极端气候加强了灾害应急管理措施。例如,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把灾害应急管理的重点放在防灾、减灾和备灾工作上。采取三项具体措施确保防灾、减灾和备灾工作的实际效果,即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中提高抗灾设计等级、加强灾害应急通讯网络的建设、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责任分工。原本主要由政府承担的灾害应急管理职责现在已经分配给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民众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政府把灾害教育提到战略高度,大大提高了民众的意识和抗灾能力。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还通过法制和能力建设来推进灾

害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中国与印度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双边合作的探讨

中国与印度具备气候合作的良好基础。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而且代表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利益。这决定了中国与印度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根本立场是相同的。正如印度学者苏迪尔・切拉・拉扬博士所说,印度完全支持77国集团和中国的立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的国家应履行它们在《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行动计划》中的承诺,提出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同时向非附件一的国家提供技术和财务援助,帮助它们降低碳排放量。不仅如此,中印两国在气候变化中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包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旺盛、能源结构不合理、高度依赖石油进口以及煤炭等低品质能源所占比重偏高等。这种同命运、共患难的局面为两国合作寻求解决办法提供了前提和强大的动力。

中国与印度目前开展的气候合作总体上积极而健康,而且取得了实际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印在气候公约框架内为汇聚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做出了表率。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四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峰会上共同提交了一份草案,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约束性减排目标。这种同呼吸、共进退的统一战线是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最好武器,同时也能帮助发达国家清醒地认识到在气候问题上不存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单边格局。二是两国在2009年10月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合作达成了广泛协议,包括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转让、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等。

第6篇:光伏行动计划范文

《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最明显的差别,是粮、棉、油产量到产能的变化: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2650万吨,棉花产能30万吨,油菜籽产能260万吨。也就是说,不一定追求产量这个硬指标,但仍然要保证具备达到一定产量的生产能力。

到2020年,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61%,意味着4000万人口将住在城镇,这也意味着食物消费刚性增加。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里。基于此,《规划》提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围绕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新增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旱涝保收、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规划》要求深度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提质增效。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增强科技与人才支撑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搭“互联网+”快车重点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规划》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重点实施“互联网+”生产、市场、服务、管理、创业等五大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农业(000816,股吧)、精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促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推动农业大数据创新发展。依托“12316”三农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农业智能服务及行政管理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作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区)建设,加强农村电商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三大产业融合打造10条优势产业链

“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把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积极探索“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构建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提出,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推进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以地理标志农产品(000061,股吧)为重点,发展“一村一品”,将其作为农村“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的重头戏。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与价值链。在全省打造粮棉油、食用菌、柑橘、茶叶、生猪、肉禽、禽蛋、淡水鱼和小龙虾10条优势产业链。

发展农业第三产业,拓展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打造全省融合发展样板。

实施绿色兴农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规划》提出,大力实施“绿色兴农”发展战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强化耕地资源和野生植物(药材)、畜禽、水生物等农业资源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初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做到“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全力帮困扶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规划》提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资金、项目、技术、要素覆盖,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第7篇:光伏行动计划范文

6月1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新能源发展规划将带动数万亿投资,“一方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另一方面还将包括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例如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电网等内容。”

江苏、浙江、上海的新能源振兴规划已分别在5月底和6月初次第推出,从各省的规划来看,底牌并无二致,均主打太阳能、风能和核电。

桌面上的是长三角新能源发展的蓬勃之势,桌底下的是三省市暗暗较劲。

浙江省发改委的一名官员分析说,各省之所以这么早都出台自己新能源规划,有两个最主要的目标。首先是,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初步确定了3万亿的投资额度,各省都想争夺中央的资源,“国家几万个亿,每个省都分一点”。不过,在新能源发展方而,国家并不能给多少钱,最关键的还得地方自己支持。其次,地方还想借此带动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及一些重要专利成果转移。

浙江具体针对新能源的产业规划正在酝酿成型,年内定将推出。

上述浙江省发改委官员表示,此前5月份推出的《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意见》仅针对具体新能源产业,总的规划正在制定。

他分析说,一般意义上来讲,风电、太阳能带动的产业多,生物质能和沼气池比较难开展,对区域产业和能源的改善没有多大作用,对GDP拉动也慢。

因而浙江的新能源布局的序列仍然是以核电第一,风电第二,天然气、光伏第三。

“浙江新能源现在有点眉目的就3个点,浙江慈溪的风电,嘉善昱辉的光伏,以及三门市的核电”。据其介绍,浙江三门市拥有中国最大核电基地,三期装机容量是750万千瓦,第一期两台机组分别115万千瓦,已经开始施工,装机总量。

而浙江正泰能源在杭州新建的光伏基地已经投产,第二期在温州当地,将会联合8个集团公司,“要搞一个100亿到200亿规模的光伏基地,因为涉及土地,国家要批复,正在运作,因而还没有围起来”。

上述浙江发改委官员说,现在最大的瓶颈,就是新能源电价高出普通矿石电价一倍以上,这并不单是浙江一省的问题,江苏和上海也面临共同的问题。

上述浙江省发改委的官员透露,长三角三省市彼此邻近,都靠海,海上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的天然基础都差不多,只不过,后天禀赋上,江苏的光伏发展较早,上海的科技力量比较雄厚。

该官员说,新能源对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刺激,上海可能获利最多,因上海的科技优势明显,很多风力、核电装备都是上海的企业在生产,而江苏的新能源的底子较好。

他解释说,新能源主要靠政策推动,周家的政策路径并不存在多大差异,因此各省的起点相差并不太多,也不存在多大程度上的差异化竞争,很有可能会出现产业同构。

不过,他称,产业同构的问题不用担心,市场竞争机制会导致产业集中,现在政府强力推进,将来怎么样,将来再说。

长三角各省虽然差异优势并不明显,但在新能源方面的起点却差别很大,江苏是三省中“吃得最饱”的一个――2008年,江苏省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9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580兆瓦,拥有8家上市的光伏企业,风力发电整机制造能力达100万千瓦,风电装备成套机组制造企业数最全国首位。

因而江苏发了宏愿,在《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中,江苏提出,新能源产业规模要进一步壮大,2009年要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2010年实现3000亿元,2011年实现45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销售收入实现3500亿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形成10000兆瓦左右生产能力:江苏新能源发展的序列为光伏产业、风力发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和核电装备。

相较之下,浙江的新能源目标较为务实,只是力争到2012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350兆瓦,其中光伏发电50兆瓦,风力发电300兆瓦;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而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地源(水源)热泵空调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年产沼气1亿立方米,实现光伏等新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以上。

上海的目标基于二者之间,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3%,其中核电、风电和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500亿元,新能源汽车300亿元,太阳能300亿元。

相比之下,上海新能源规划还有一个优势,即已明确了各自产业布局,这为其避开产业同构埋下伏笔。

其中,核电建设以浦东(临港)、闵行等为主的产业基地,浦东(临港)基地主要开展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的研发和总装;闵行基地主要开展核级锻件的研制;同时建设宝钢核材料供应基地。风电以浦东(临港)等为主,建设大型风电机组关键设备产业化研发制造基地。1GCC以闵行等为主,建设燃气轮机、气化炉等关键设备产业化制造基地。

闵行区是上海市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在上海市尚未公布新能源扶持细则之前,闵行区就已经印发了一份长达25页的

小册子。在这本名为《2009~2012年闵行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小册子中,闵行区一共27条扶持政策,分别针对新

第8篇:光伏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为河北行政学院2012年度项目《河北低碳城市框架构建及其实现路径分析》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0日

一、引言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迅速发展,人口转移,城市人口剧增。目前,城市容纳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和碳覆盖领域的扩张都远远超出其所能承载的界限,严重影响它的继续发展及其在当地和全球环境、经济中的作用。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58%~6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这无疑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快速增长。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建成宜人居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低碳城市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低碳城市概念阐释

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的概念,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低碳城市概念进行了阐释。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内涵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CO2低排放。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皮书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低碳城市的基本支撑体系是低碳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系、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低碳城市的消费支撑体系以及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体系。

三、中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典型有丹麦模式、英国模式、瑞典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等。自2006年起,国内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虽然在实践上各城市构成和重点有别,但在以下几方面有着共识:1、都制定了减排目标;2、关注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3、强调低碳发展的经济机遇;4、通过技术发展减少排放;5、制定了分部门的减排目标和具体行动;6、市政府机构以身作则,优先落实减排行动,起到示范效果;7、强调行为主体的相互合作和市民日常行为的改变,鼓励不同层面的机构和人员参与。不难发现城市层面的建设都有相对固定的要素:低碳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目前各部门碳排放情况、碳减排目标确定、各主要部门的碳减排目标与行动、通过大型项目推动低碳化发展、转变能源使用结构政策、低碳城市理念宣传教育、实施效果反馈与评估等。归纳起来就是从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入手,通过居住、就业、交通和游憩相关的各部门的碳排放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制定,达到减少CO2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各城市根据自身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侧重点的不同,结合城市特色分别选择适合城市低碳建设发展路径的行动内容。

四、河北低碳城市发展途径分析

河北省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全国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个性。共性表现为现有能源资源条件都无法持续支撑高碳城市发展模式;个性表现为河北省具有全国唯一怀抱两个直辖市的独特区位,特别是首都对生态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与河北省固有的重化产业结构及高碳城市模式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借鉴国内外低碳城市研究和实践,结合河北城市发展的特点,创新研究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低碳城市,更加具有紧迫性。

(一)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理念创新是行动的先导。低碳理念的形成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城市的基础。

第一,提高低碳意识。政府机关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教育部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开展低碳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第二,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采购低碳产品,鼓励低碳消费,推行绿色消费模式。各地政府优先采购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加快节约型、环保型政府建设。开辟非机动车专用装置,规划遍布城市的自行车租借系统,鼓励以步行和使用非机动车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公共交通工具。大力开发绿色节能环保建筑,有计划地对城市现有居民住宅实施节能、保温技术改造,尽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

第一,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电源结构调整,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气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优化电源配置,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燃煤机组,提高电力装备水平。推进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稳步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二,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强发展清洁汽车技术和汽车尾气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依托各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面向市场,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第三,发展静脉产业。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收集——运转——集中处置——资源化”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三)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

第一,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加快对传统产业实施低碳化改造。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第二,推进建筑节能。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三,强化城市交通运输的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使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使得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逐渐达到欧Ⅲ标准。

第四,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

(四)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发展支持

第一,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城市研究相关工作。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以各市现有高校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低碳领域先进单位合作,吸引相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

第二,加强合作,建立联盟。以低碳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低碳城市研究会为依托,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国内外先进地区和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引入“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内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经济调节。

第三,加强宣传,全员参与。将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城市宣传作为重大主题,制订宣传方案,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产业发展、技术交流等途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树立低碳城市形象。

五、结语

低碳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未来。目前,中国城市的低碳实践还只是零散和尝试性的。正如世界气候组织的《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报告称,中国城市系统解决能力尚弱,一些城市的低碳实践只是“领先性的探索和尝试,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在河北省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时期,为了避免未来城市发展被“碳锁定”而付出沉重代价,在“低碳”视野下,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研究河北城市未来发展路径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4.

第9篇:光伏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藏中电网;缺电问题;光伏电源;骨干电网;电力供应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1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7

1 自治区藏中电网现状

自治区土地面积122.84平方公里,近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2014年末总人口323.36万人。有3个地级市和4个地区,分别为拉萨市、林芝市、日喀则市、山南地区、昌都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目前电网形成了中部电网(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昌都电网、阿里电网“一大二小”的网络格局。其中藏中电网覆盖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和林芝等地区,是电网的主要负荷中心;昌都、阿里为孤立电网。目前,藏中电网通过一回±400kV直流线路与西北电网相连,联网通道两段落点分别位于青海格尔木换流站和朗塘换流站。近年来,藏中电网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主网架正逐步向220kV电压等级过渡,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1 电源方式单一

电网电源装机主要以水电为主,电源结构相对单一。地区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影响,最大负荷出现在冬季枯水期,直接影响了对用户的供电。同时自然环境薄弱,生态自我恢复能力差,政府拒绝批复火力发电等带有污染性的项目。

1.2 电源建设迟滞

地处偏远,可供选择的电源点装机规模小,建设难度大,建设进度滞后。阿里电网的电源仅有阿里热电联产项目和阿青水电站,其建设进度远不能满足当地负荷发展需要。

1.3 电网覆盖面小,部分地区电压等级低,结构薄弱

2014年供电面积3935.55平方公里,供电人口211.67万人,全社会用电量33.98亿千瓦时。10kV线路大部分分散在县级供电区,用户多为农、牧民,用电性质多为生活用电。在阿里地区,仅形成了以狮泉河35kV变电站为中心的辐射型网架结构,用电人口不足地区人口的20%。电网规模小、网架结构薄弱、供电质量较差,经常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

1.4 经济发展对电量的需求逐年增大

1.4.1 矿产开发与加工的影响。有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变,矿产开采和加工均成为可能。矿产业的电力需求量将呈现超常规增长,并成为电力消费的大户。“十三五”期间,将有巨龙铜矿(最终最大负荷420MW)、玉龙铜矿(最终最大负荷约112MW)等一大批企业投产。

1.4.2 铁路通车对电力需求的影响。目前青藏铁路和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均已通车,拉萨至林芝电气化铁路计划2020年左右通车,初期最大负荷约为120MW,2030年最大负荷达290MW。铁路通车后,将形成新一轮建设,这将对电力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尤其是藏中地区电源严重缺乏,限制了电力负荷的增长。因此,必须加快开发新的电源,长期缺电的局面才会得到改善。

2 可利用能源的特点及解决方案

2.1 风力资源

风能资源丰富,境内有两条主风带。一条位于藏北高原地区,大致沿那曲~阿里公路一线;另一条在喜马拉雅山脉与岗底斯山脉之间的山谷地带东段。初步测算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

优势:没有公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劣势:(1)风速变化和风机固有特性均会使风电场的输出功率波动,会引起电压波动、畸变率和电压闪变;(2)电网电压波动引起的风力发电机端电压降落很容易导致切机,反复切机将会缩短风机寿命。

2.2 水力资源

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01亿千瓦,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雅鲁藏布江的峡谷地形很多适合建筑水坝,拦洪蓄水。

优势:水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污染环境。

劣势:(1)高寒缺氧,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2)建设周期长,费用巨大。

2.3 地热资源

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全区共有地热700多处。

优势:地热发电不消耗燃料,运行成本较低。

劣势:(1)地热发电的热效率很低;(2)地下热水和蒸汽中大都含有硫化氢、氨、砷等有害物质,会污染环境。

2.4 太阳能资源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透明度好,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成为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300~3600小时。

优势:的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全区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辐射年均达6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超过同纬度平原地区一倍左右。

劣势:(1)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直流电经逆变后转换为交流电并入电网时,会产生谐波;(2)太阳能户用电源主要分布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相关服务与维修得不到有效保障。

2.5 对策及解决方案

从自治区气象局的《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区划》中,该报告采用38个气象站点1980~2014年近34年逐月日照百分率资料。阿里地区、日喀则市日照百分率在70%以上。那曲地区、拉萨市、山南地区日照百分率为61%~70%。这充分说明了广大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来看,太阳能是新能源利用最理想、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也是实现能源利用结构调整的有力推手。同时太阳能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制约少、故障率低、维护简便等优点,在广袤严寒、地形多样和居住分散的现实条件下,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

因此,发展以太阳能为代表的绿色、低碳、节能的新能源利用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3 光伏发电的现状

截至2014年年底,电网已经投产的并网光伏电站合计195MWp,其分布及接入电网方案如下:

3.1 山南地区60MWp并网光伏电站

中电投山南20MWp、中广核山南20MWp、保利协鑫10MWp、尚德10MWp光伏电站。四座光伏电站分别以1回35kV线路接入赤康110kV变电站;赤康110kV变电站则开断接入泽当~墨竹工卡110kV线路。

3.2 拉萨地区羊八井一期20MWp、二期25MWp光伏电站

羊八井一期光伏电站,以1回35kV线路接入羊八井110kV变电站;羊八井二期光伏电站,以1回110kV线路接入羊八井110kV变电站。

3.3 日喀则地区55MWp光伏电站

力诺日喀则一期20MWp、国策20MWp、龙源吉定15MWp光伏电站。其中龙源吉定光伏电站以1回35kV线路接入110kV吉定变;国策光伏电站以1回35kV线路接入力诺光伏电站;力诺光伏电站以1回35kV线路接入35kV城区变。

3.4 阿里35MWp光伏电站

阿里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为35MWp。截至2014年底,已投产并网发电10MWp。最终以两回35kV线路接入狮泉河35kV变电站。

4 光伏发电的常用方案

根据《自治区“十三五”主电网规划报告》,计划新建电源容量为1093MW,其中光伏电站943MWp、光热电站50MW、风电场100MW。2014年底投产的山南琼结县下水乡孜拉光伏并网发电工程,在工程选址、气候条件、施工标准等方面极具代表性。在此将以该工程为例,展开叙述。

4.1 工程基本情况

该工程位于自治区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光伏电站地面高程在3750m左右。规划建设规模为20MWp,本期建设规模为10MWp,建设用地约42.32公顷。本期场地呈矩形布置,短边长约468m,长边长约910m。

4.2 光伏电站电气连接概况

光伏电站以1MW为一个光伏方阵发电单元,每个独立1MW发电单元由4160块光伏电池组件(240W)组成,并设16个汇流箱;每个汇流箱可连接6/14个支路,其中每个支路又由10个电池组件(240W)串联而成。每个1MW单元有208个支路。每个单元经汇流箱汇集后由逆变器整流逆变后输出270V三相交流电,再通过一台1000kVA变压器升压后与站内10kV集电线路相连。

4.3 光伏电站在藏中电网中的作用

本光伏电站建成后,可为电网提供一定的电量,可降低藏中电网火电的利用小时数及青藏直流送入的电量。同时光伏电站也可与羊湖抽水蓄能电站及当地的沃卡一级电站等调节性能较好的水电站配合运行,充分利用其水库库容进行蓄水,从而优化水电站的出力特性。

5 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