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作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生;生涯教育;职业规划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促进了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全面开展,这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规划人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大学生接受了职业规划教育后,反而对自己的选择与前途迷茫了。某高校研究所调查显示,逾5成大学生认为目前就读专业不理想,近2成大学生对就读学校不满意,3成学生对所学专业热情不高, 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因不满意所考入的大学或专业选择复读,甚至厌学,这已经是个普遍性的问题[1]。笔者认为,中学时代(包括初中高中)是职业生涯的萌发期,从中学进入大学也是人生转折的重要节点,我们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工作。
一、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阶段缺乏职业规划教育,会直接导致中学生由于缺乏对自我、社会与职业的基本认识,在升学或因失学而无奈就业时,存在专业或职业选择的迷茫。当前开展中学职业规划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减少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大部分中学生会考虑过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但是他们对社会职业类型了解并不全面,对各种职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很难做出具体选择。这直接导致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陷入盲目状态,一般的中学老师与班主任,只能根据学生估计的分数和往年的分数线推荐几个学校,至于学生喜欢什么专业、能选择什么专业,则很难指导。对家长而言,由于家长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有限,他们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也不尽理想。对学生自身而言,尽管高考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其今后的专业,然而面对这有可能决定自己一生的事情,相当部分的学生在选择时是盲目的,真正结合自己兴趣和理想进行选择的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2、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个人的兴趣爱好从14岁开始趋向稳定,而对职业的喜好和价值观也正是在中学阶段变得现实而具体,能真正开始考虑职业的选择。美国学者金斯伯格认为,处于11-17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他们有了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念,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在这个阶段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满足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促进中学生明确自己的独特性、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为他们树立稳定、远大的职业理想打好基础。清华大学生涯教育专家樊富眠教授也认为中学阶段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能帮助学生思考未来的自己,减少未来选择职业时的困惑和迷茫。
3、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能有效地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融为一体。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阶段性的、连贯性的职业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与设计能力,以及树立终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这一点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更为重要,他们中间有近一半不能升学,未经过任何的职业规划教育就直接走上了社会。即使有幸升学的学生,几年后同样会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而无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以至于盲目选择专业,最终导致“学习无动力、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群体。
4、有利于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在当前,由于中学生填报志愿不当,他们进入高校后,很多学生无法顺利适应大学环境和专业学习要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学业不良、沉迷网络、不思进取、就业迷茫等,使高校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而且往往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成效。在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本身而言,中学也未与高校进行合理对接。前文述及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接受职业规划教育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选择错了,但此时往往已“生米做成熟饭”,要改变结果必须付出极大的勇气和代价。如果从中学阶段就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将更有利于做到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5、有利于促进中学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学偏重于应试教育,侧重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社会、企业的联系,这不利于构建学生完善的职业品格,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开展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将会推动中学教师去了解社会各行业的职业要求,促进学校去邀请社会各界事业有成的杰出人士参与到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建立教育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联系机制。与社会成功人士的良好互动,也必将有利于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中学提升素质教育工作。
二、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设置
当前中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迷茫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缺乏深入了解、对职业与社会缺乏认识、对职业目标或专业目标认识模糊、缺乏正确的规划方法、对规划的行动力不足等。我们必须针对现状,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将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目标定为自我发展、职业生涯探索、职业生涯管理;英国将教育目标分为自我发展、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加拿大将教育目标定为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学生职业设计技能,加深他们对教育规划的理解,获得更多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2];我国台湾地区将教育目标设定为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等。结合我国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生涯规划的“知己―知彼―抉择―确定目标―行动”等环节开展教学工作。
1、自我探索(知己)。自我探索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心理特质、兴趣爱好、能力、生活观、价值观及个人的优缺点等,这是生涯发展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学生处在一个心理成长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虽然脱离了童年的幻想期,但对现实并没有形成理智成熟的认识,大部分中学生不了解自身的兴趣,不了解自己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更不清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自我认识意识较差,因此,自我探索应当成为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内容。当然,中学阶段的自我探索内容相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内容会有所区别和侧重,毕竟中学生并没有直接进入职业领域,他们已有的职业意识仅仅是来源于书本知识和他人的谈论。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自我探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自我概念及生涯概念,引导学生探索自我的兴趣、性向、价值观及人格特质,了解工作与个人的关系,使学生能理解“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这是帮助中学生踏上最佳生涯发展路径的重要起点。
2、环境探索(知彼)。环境探索是指对自身周围与职业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可以分为社会环境探索与职业岗位探索。前者主要包括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职业的分类与需求状况、社会对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对自己期望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情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后者主要包括了解具体的职业、所处组织的相关信息和个体的家庭背景等。之所以要将环境探索纳入中学职业规划教育内容,是因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从现实来看,中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普遍具有盲目性,对所选的专业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也并不大了解,其填报专业的信息主要来自家长与老师的意见,并不是很符合学生本人的需求,最后很可能选择了自己不适合的专业。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通过职业的类别与工作角色,教育、训练机会与工作间的关系等教学内容,引导中学生认识职业分类和各类职业的独特性、了解各种职业的条件,选择几种适合的或可能的职业作初步的尝试,形成自己初步的职业观。
3、生涯抉择(抉择)。在进行自我探索与环境探索之后,需要进行生涯抉择。所谓生涯抉择,就是在职业生涯路线上选择自己的目标。对于一名中学生而言,他怎么选择专业?选择专业应该考虑哪些方面?怎样才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从客观角度来看,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学会科学的抉择与决策方法非常重要。实质上,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抉择方法,例如自然发生法(依据高考分数能被录取的学校专业随便选择)、目标趋势法、拜金主义法(选择待遇最好的行业)、假手他人法(由父母或老师代替自己抉择)等,但这些抉择方法并非根据自己的能力或性格而做出,因此缺陷明显[3]。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掌握个性化原则、群体无害性原则和目标可操作性原则,引导学生学会“界定明确具体的问题、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收集有关的资料或向他人询问、权衡各个可能选择方案的利弊、选择适宜的方案”等生涯抉择的基本步骤,并掌握SWOT分析法、平衡单法等比较科学的抉择方法。
4、初步规划(行动)。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是我们开展这项教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根据美国学者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学生尚处于职业生涯探索的初期阶段,因此他们在现阶段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只能是初步规划,但这并意味着初步规划不重要,学校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后,应当要求学生撰写自己的初步职业规划,以利于巩固中学生对自我、对职业世界的探索成果,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更趋明确化。学校可以制作职业规划书模板,重点围绕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学业成绩等自我探索部分(可借助相关测评工具进行),以及家庭环境、高校与专业的探索、职业世界探索等环境探索部分,让中学生通过平衡单法或SWOT分析法等途径,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或者高考目标,完成自己的初步规划。也许初步规划的目标难以达成,但是通过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涯观念,掌握抉择的方法与技巧,如此以后,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更有效地了解生涯规划的历程,掌握自己的生涯发展。
三、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途径
早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便颁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正式在普通中学引进职业指导,但是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个《纲要》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实中,一些中学老师也理解职业规划教育的作用,但因为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欠缺,难以正常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建立必要的师资队伍。中学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必须依靠专业的师资队伍,但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中学没有意愿配备职业规划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制约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瓶劲到问题。对此,除了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外,学校自身也要有意识的去培养一批懂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指导的兼职教师,例如可以派遣学校心理咨询师、班主任等教师参加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培训班,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指导方法,指导中学生认识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设计。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邀请本地的企业界、商界、政界、学界、文艺界的成功人士到校与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交流,也可以邀请本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为中学生生开展职业规划讲座,以此来充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
2、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以什么样的课程形态出现?是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还是将职业规划教育内容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笔者认为这两者都是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完成各种与职业相关的学习任务来实现的,因此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能让中学生系统地学习职业规划知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但这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与充足的政策、资金保障。更为简约的方法是,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现有各科课程的教学中,这需要学科教师要深入了解现有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与生涯相关的活动或材料融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目前有部分重点中学在“劳技”课程中融入了职业生涯规划入门教育,也收到了一定成效。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对职业规划教育内容重视不够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采取团队辅导、讨论法(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操作法(通过具体活动进行体验)等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强教学效果。
3、开展适当的职业体验活动。中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强,学校除了利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实践课,组织学生实地参加一些具体的职业体验活动。适当参加职业体验,不仅是学生适应职业环境、社会环境的需要,也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具体而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发展较好的企业去进行实地参观,了解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和生产线,感受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地的高校,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情况,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通过职业体验和参观考察,学生能够亲眼观察某份工作是怎么进行的,亲耳聆听职场人士的经历与体会,亲身去体验在工作场景中的感受,亲自获取来自大学生的信息,相信这样职业体验活动,能够触动学生并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4、注重家庭教育与同伴教育。中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受家庭和同伴的影响较大,中学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时不应忽略这两股力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在关注他们的未来和自身发展期望时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父母通过为子女提供心理自主的机会能促进青少年思考和规划个人未来的主动性[4]。实际上,从高考志愿的填报工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学生受家庭的影响与干预程度很大。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力量,让家长多鼓励孩子在假期从事临时工作,让家长讲讲自己的职业故事,鼓励有条件的家长通过网络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相关信息,以发挥家庭在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同伴一起度过的,同伴交往能够促进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能够促进学生对未来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学校可以利用同伴教育,在课堂上或网络中组织讨论交流活动,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
5、建立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尽管中学会师资力量、办公场所、经费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较大,但是建立一个能正常履行职责的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还是很有必要。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职业规划是有强烈的个体性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堂教育让他们全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这就必须依靠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通过谈话、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指明方向、解除疑惑,找出咨询者的职业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5]。至于如何创办机构,笔者认为可以依托于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开展职业咨询工作,也可以借助民办培训机构的力量,引进培训机构的力量以补充学校师资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关于在中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EB/OL][2009-12-11] .
[2]张海春,段彦艳.国外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览[J].教学与管理,2008(12).
[3]黄中天.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78(第1版).
[4]王瑜.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06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职业规划指导是指建立在综合评价自我和现实环境的基础上,明确职业路径,通过不断完善自我,为求职者稳定的职业生涯提供咨询、规划、辅助与指导的全过程。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就业、合理就业。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已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目前,我国高校设置了就业工作机构,以保障系统性的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变化和新方向,开始从单一的就业指导过渡到立体化、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指导。一部分高校还成立了单独的职业指导工作机构,面向全院学生提供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辅导。以笔者学校为例,从2007年起就从大一新生一入校开始,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这门课程;还有一部分高校虽然没有单独的部门从事这样工作,但也设有专兼职人员来开始承担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但从在实际工作中,职业规划指导的专业探索不深人,专门研究从事的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以及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导致了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在高校开展的情况还有许多的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指导的专业化不足
目前各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时,大部分依托于就业指导,从内容设置、实施方式上主要以就业为目的的指导。将就业指导等同于职业指导,忽视了职业指导的专业性。职业指导更加强调的是过程,从大学生一人校就引导其树立职业生涯目标,然后在四年的学习中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素养训练等方式帮助其不断完善自我的职业规划,最终水到渠成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职业。
(二)职业指导的信息传达不够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接受的信息,普遍以就业信息为主,部分高校往往将就业信息等同于职业信息,以就业政策、招聘信息、求职技巧等信息为主,而忽略了职业规划指导本身应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对没有社会经验,对社会认知还不十分清楚的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比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哪些可以选择从事的职业,这些职业的发展前景,对招聘人才的具体要求等职业指导相关信息。
(三)职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职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或必修课的方式,譬如: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就业指导》等。只强调共性的、普及性的指导而忽略了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大部分高校没有着手于学生的需求、特点、文化背景、存在问题等进行分类梳理,做出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职业指导方案设计。
(四)职业指导的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在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中,专职教师不多,师资力量以校内就业指导处工作人员、辅导员为主,师资队伍薄弱。同时,社会资源利用不足,尤其是社会各行业成功人士的参与较少。在职业规划指导过程中,更加需要发掘和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别是在职场中有了经验的职业人,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大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即将要从事的职业。
二、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作用缺乏了解,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混淆,将职业规划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
从范围上来看,职业指导包括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职业指导的一部分。就业指导重点在对就业政策的宣传解读,就业信息释放和就业技能指导,而职业规划指导是更加注重整个工作过程的规划,进而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咨询、指导及帮助。从过程上来看,职业指导具有长期性,强调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四年里提供全程的参与指导:一年级职业生涯认知,二年级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充实自我、目标实施,四年级准确定位、满意就业。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大学四年级,是为完成毕业生就业而实施的具体工作指导,更多地强调就业结果。
(二)重结果、轻预防,职业规划指导整体布局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具体工作中,重视就业结果,轻视预防性职业指导,以就业率为指标来衡量就业工作的好坏,还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一些高校没有将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上日程,通常是到了大学四年级要毕业的时候才开始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间分配严重失衡。
(三)对以人为本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职业指导人员素质要求的先决条件。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更加注重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需求,而对学生个性化的职业指导需求关注较弱。以人为本,就是在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指导方式。
(四)对全员化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缺乏整体的协调,无法使参与育人工作的全体教职工统一认识,因此很难将职业规划指导贯穿学生整个四年的大学教育。全员参与,也就是指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强调在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多方参与。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担任更多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因为不了解职业规划指导的概念,无法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而在家长和社会层面,由于认识不足,就更谈不上配合学校进行渗透教育。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
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具有思想开放、目标明确,知识丰富,富有激情,敢于创新,注重自我实现,追求个性发展等优点,但也存在好高骛远、缺乏毅力、责任心淡薄、缺少社会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而职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性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促使大学生理性的审视自身的不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心理品质.养成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逐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二)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就业的成功与否,不仅看毕业生所签的工作单位是否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者政府机关,也不单单看工资高低,更重要的还要看学生对选择职业是否满意,职业的未来发展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实质是否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指导正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个人潜力发掘、个人职业素养提高,创造性地开展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要有创新精神,这符合了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四年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开展,可以使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更加勇于承担规划自己职业所带来的风险,使更多的大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大胆创新,为就业拓展更多的渠道。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但是由于高校毕业生总量相对巨大,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在短期内难以得以根本性解决。因此扶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也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很好选择,同时他们的成功又将为其他学生树立很好的示范作用.容易形成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就业观念的形成,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正确的看待职业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以科学、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就业观念的指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掌握就业环境与当前形势,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多种就业途径和职业情况,再次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期望。在高校当中主要是以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专家讲座、主题教育、网络宣传等方式,同时结合班主任和辅导员一对一帮扶来开展就业观念指导工作。
关键词:中职 职业指导 全程化
一、中职职业指导背景
中职职业指导工作应当贯穿于学生入校、学习、实践、回校、即将实习、企业试用期的整个过程中。
二、全程化职业指导过程
1.学生入校环节
本阶段学生结束中学义务教育阶段,正式步入职业院校,开始技术能力的学习,对于自身和行业的了解都不甚清晰。因此,此阶段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以了解自身性格、爱好、职业倾向以及行业解析为主。设置的课程类型为施测和解释测验以及行业分析。
2.在校学习环节
本阶段学生已经入校并结束了入校后的自我了解与行业了解课程,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了明确的认识,适应了技能操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并且根据自己的倾向调整了合适的专业。对职业的发展和本专业的工作流程和详细内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本阶段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以行业案例分享、规划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为主。设置的课程类型为成功案例分析、人生规划以及职业生涯选择。
3.实践环节
本阶段学生经由学校安排赴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实践学习,在此期间学生会再次面临学习转型,并逐渐适应从学习技能到应用技能的日常工作转变。学生们会深入企业,亲身经历工作的所有环节,不仅学习技能的使用,还需涉猎如何与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相处、如何获得同事的青睐、如何在企业中进行个人的发展方向选择、企业的工作方式等。因此本阶段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以社会技能和强化个人素质为主。设置的课程类型应包括交往礼仪、办公室礼仪、岗位类型分析、职业类型分析、企业类型分析,并针对工作中产生的困惑座谈辅导。
针对本环节的特点,可选择植入式企业授课,也可由班主任以实习考察座谈的形式进行。
4.回校环节
本阶段学生进行了整个学期的工学结合后,对技能操作有过基础实践,对工作状态有过详细了解,对人际关系有了亲身实践。对实践内容在回校后课程分为三大方向。
第一方向:主要方向为针对工学结合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惑和规划经过实践后选定的工作方向以及本方向的职业晋升路径。
第二方向:主要方向为了解政策对劳动者的保护,针对性地对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解析。
第三方向:主要方向为学生离校及就职手续的办理解析,详细讲解毕业设计各环节内容和办理流程以及对自身利益的影响。
5.毕业实习环节
本阶段学生即将学习结束准备完全融入社会,对于面试、公司选择、个人信息准备、如何进行工作筛选、如何争取工作机会、如何稳妥度过试用期都有迫切的学习需求。因此职业规划课程将进行分类讲解,针对就业的需求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求职,进行企业职位选择。针对此类学生着重进行个人资料整理、个人简历撰写、求职礼仪、办公室礼仪、职业化工作方式以及面试模拟课程等。
第二类:创业,进行自主创业与合作创业。针对此类学生着重进行创业案例分享、中小企业创立流程学习、商务礼仪学习、公司法及劳动法的课程等。
6.跟踪指导
本阶段学生已经毕业,在企业里正处于试用阶段,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仍有欠缺。因此在此阶段设置回访和相互的联系通道以便于帮助学生顺利、及时通过试用期。
三、小结
青年学子精力旺盛、充满激情,对未来也充满梦想,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时难免会定位不当,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中职生对现实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了解、归纳分析,可以正确评估他们的自我职业生涯目标,适当调整与现实社会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职业目标,做到“我的未来不是梦”。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实施措施
一、企业员工个人职业规划的研究背景
企业吸引人才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提供了足够合适的发展空间,即所谓“选择了一个企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是海尔在塑造共同“远景”时提出的观点。张瑞敏认为,海尔要实现企业总体目标,首先要实现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要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首先要解决共同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系问题。企业的基础是个人,没有个人能力的发挥,没有了解个人能力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企业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机体,也就不可能形成企业活力。
事实上,企业的所有问题都在于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设立企业的共同远景就要关注个人、个人的意愿、心智和思考方式。如果员工本身没有被充分激励,没有向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挑战,就不会有企业的成长。所谓共同远景,就是要充分兼顾员工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人生目标、个人的爱好和志向,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共同事业贡献力量。
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作用
1.充分重视组织生涯管理。组织生涯发展的本质是让员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从组织的角度充分考虑员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而形成个人职业定位和规划,不断为员工成长提供帮助,因而员工在企业内部不仅可以公开地提出自己的“理想”,而且未来是可以预期的,这样对员工的激励是内在、高层和持久的。由于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协调,因此,当个人目标实现时,同时对企业做出了有益贡献,对企业的贡献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员工的动力,最终达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结果。
2.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通道。企业把员工招聘进来,不仅仅是要让他工作好,更应该通过培训等各种方式,提升员工的技能,尽可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培训需求分析不应只是关注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应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纳入其中。与只顾及企业现期或短期需求而开展的培训不同,具有组织生涯导向的培训需求分析要把员工的长期发展需求充分考虑进来。举例来说,一名初级技术人员,打算在几年后向管理序列发展,那么在现阶段就应适当地把管理基础知识纳入到当前的培训内容中。
3.加强员工心理疏导和干预。运用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提升员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各个阶段的能力。由于员工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尽快、可靠的将员工的能力进行提高,对企业管理人员而言,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一套好的工具有利于对管理人员提供帮助--建立员工胜任能力素质模型,以胜任能力素质模型作为辅助工具来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做法可以从下面去考虑:找出员工能力的强项和弱项;让员工谈谈对自己能力发展的想法;制定对员工能力发展进行提高的途径;争取与员工达成一致;共同确定员工能力发展的行动步骤;不断进行改进,并与员工进行沟通。
三、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
1.职业锚。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在职业上必须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埃德加·施恩研究提出了5种典型的职业锚:(1)技术/智能型职业锚。倾向于选择能够保证自己既定的技术/职能领域不断发展的职业。(2)管理型职业锚。倾向于沿着组织的权力系统逐步晋升,直至担负全面重要的管理责任职位。(3)创造型职业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事业,创造新的产品、服务或创造发明。(4)自主/独立型职业锚。总想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倾向于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工作、生活方式,喜欢咨询、自己经营企业、写作、教书等职业。(5)安全/稳定性职业锚。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中维持稳定而有保障的职业,甚至更愿意让组织决定从事什么职业,对职业的稳定性和保障性极为重视。
2.职业倾向。职业倾向包括职业能力倾向、职业性格和兴趣、职业价值观和适应性。美国人力资源专家约翰·霍兰德在进行职业测试研究时发现了6种基本的职业倾向。
四、加强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
1.明确自己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则的基础,一个人明确了人生价值观,就清楚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奋斗目标,出就会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2.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兴趣被誉为第一老师、一切与兴趣相关的工作都会激励人的内在潜能。如果你的工作选择与兴趣相关的话,你的未来职业旅程就会充满挑战,同时也充满乐趣。
3.找到你的奋斗目标。几乎所有成功的职业经理人都提到目标,找到奋斗目标你就不会荒废你的青春。在有限的年青时光里,奋斗目标将会一直指引着你,直到达到目的地。
4.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你不能决定自己是否要选择一份新工作,或者你根本就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工作,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活得明白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的目标。有了目标,你就不会碰到选择的烦恼。
5.了解能激励你的因素。有的人被外界客观的因素所激励,比如看到别人的成功和成绩可以激发你的表现欲、行动欲或者上进的欲望等;有的人被自己激励,自己激励自己的人通常表现为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或者达到某种自己认为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等;也有的人同时被内部和外部的因素所激励。了解激励自己的因素可以帮助你自省并适度地调整目标,从而降低选择的风险,缩短达到目标的距离。
6.明确你自己的成功概念。成功的概念因人而异,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至少你自己要明确什么是你的成功底线。这样可以促使你进步。明确你的选择,这跟你的生活期望、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关系。不明确自己的成功概念,人就容易迷惘和懒惰。你要时时注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果发现不是良性的,那么请尽快调整。
7.透视自己目前的职业状态。工作是否开心?发展空间如何?是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你需要透视目前的职业状态,目的是为了管理你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犹如花草一样,如果你精心去打理,它会给予你丰厚的回报;如果你疏于或者懒于去管理,那么你也不要指望它对你会有什么作用。
8了解你的个性特征和心智能力。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又叫做个体心理特征。所谓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或者说是导致一个人的行为并使这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动态组合。这些心理特征包括:需求、动机、价值观、气质、情绪、自我知觉、角色行为、态度等。
参考文献:
[1]杨华,杨辉.浅谈企业员工的电子商务培训[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01期.
[2]徐立萍.国企职工培训的创新[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生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作用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逐渐受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并成为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职能的重要课题。在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多形式、多元化局面的今天,对此应加以必要的重视。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需进一步挖掘探索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缘起及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源于美国,早期以职业指导的形态出现。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的职业形态比较稳定,工作机会与选择范围比较狭窄,个人对职业的观念大多倾向于谋生的考虑,职业生活主要以工作为核心,因此,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在于协助个人做出职业的选择,仅是一项作为解决失业和就业问题的社会工作。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兴起,职业指导也逐步地由最初的简单“协助人择业”演变成了一项“协助个人发展、接受适当与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的工作,它的名称也就由最初的“职业指导”变成了“职业生涯规划”。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涵盖了个人探索(认识自身)、职业探索(认识职业)、就业形势和政策分析、职业素质塑造、成功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指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更好地成长和成才。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1.认识自我、准确定位。相对客观全面的自我认识帮助大学生更好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科学清晰地分析出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通过就业指导老师指导借助信息化的职业倾向、职业类型测量分析,如:测定职业能力倾向的明尼苏达空间关系测验、贝内特机械理解测验、明尼苏达文书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测评气质类型人格特征的明尼苏达多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测试、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和 MBTI 职业性格测验等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良好的自我认知。
2.准确描述职业愿景。职业愿景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所在,明确的职业愿景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职业生涯的构想和规划。确立目的性强烈的职业愿景尤为关键,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关键是要准确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职业愿景。在职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撰写自己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愿景制定方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精细规划大学每学年的学习生活,畅想在未来 5~10 年的完成目标,充满理想与斗志地投入大学生活。
3.发掘学生个体潜能优势,增强应对职业竞争的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将会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同时促使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选择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4.实现发展目的与计划的统一,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谋求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与安排的设计,具有明确的计划与目的性,学生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了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确定自己能干且能干好的工作,明确了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了个人人生目标,即给了自己的人生较为明确的定位。初步解决了“我会什么” 、“社会可能给我什么”、“我如何选择” 、“我怎么做”等问题,在发展目的与计划统一的基础上使职业理想可操作化。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对策
1.重视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特殊作用,加强对辅导员的相关学习与培训。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在大学校园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同时,辅导员也是一个多面的角色,凡是涉及学生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往往是由辅导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结合辅导员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性质,笔者认为,让辅导员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本身的角色定位、职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辅导员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的指导者与引路人。同时,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得到提升。
2.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的班级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载体,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奋斗目标,同学们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在班级建设方面必须主动进取,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务实、开放、有效的班级建设模式。
3.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通畅、有效的信息渠道,逐步健全和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及时的信息更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生命力所在。
4.引导学生重视评估与反馈。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很多,一些变化因素可以预测,一些可能难以预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要善于根据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职业生涯中的不和谐之进行矫正。这种建立在清晰、标准、客观、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成功要有美好的愿景导航,更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工作,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提升择业就业能力,对高校的良好发展与品牌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夏利波,王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14).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接着从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出发,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路径。
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相关研究表明,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包括:高职院校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生人数增多;用人单位“用人高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力度;学生就业悲观情绪和盲目攀高心理并存,等等。笔者认为,在当下的现实情况下,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
一、高职就业指导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就业指导的形式缺乏多样性和合理性
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往往仅在学生找工作时作短期的集体指导,而且基本上还是就业技能指导。但即使是这种就业技能指导也常局限在课堂理论教学上,大多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参与其中,只能获得“被告知”的知识,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
(二)高职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高职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科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职就业指导多是进行政策性的指导,缺乏深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就是帮助个人寻找适合其个性的职位”。其次,诚信就业教育不够。大学生违约现象已成为用人单位、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高职学生尤其如此。虽然学生违约有其客观原因:签约后出现了继续就学、报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等事先难以预料的变化等。但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责任仍不可推卸。最后,高职就业教育往往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教育,受这种教育取向的影响,学生也常参加名目繁多的取证培训,以增加自己就业竞争的筹码,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盲目追随社会潮流导向,却不考虑自身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不顾及以后的发展,这就颇令人担忧。另外,高职就业指导的内容也缺乏针对性。高职学生性格差异较大,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从而寻找到个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点。没有个性化的服务,就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实施科学的就业指导。
(三)高职就业指导的实施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常把职业选择当作个人就业时的临时事件,没有认识到人的职业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仅是对毕业班学生就就业这一个环节进行指导,对非毕业生以及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等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就业指导缺少全程,没有全方位切人。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是一个整体,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指导,否则将影响学生的发展。进人市场和社会化的就业工作强调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但目前的就业指导观念相对而言比较功利,它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毕业前教会学生找工作的技巧”,这淡化了就业指导在促进学校和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获得长期的职业发展却缺乏指导,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就业指导的特殊意义
(一)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落户我国时间很短,不过十年左右,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一度被学生、学校和社会误读和忽视。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认为只有在学有所成之后才能考虑职业问题;第二,高职院校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无法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适当运用职业生涯规划,以致不能为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三,就业指导体系本身发展尚未成熟,致使人们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由第三方提供的职业指导服务方式时还缺乏热情和主动性。但在高职院校中引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可引导学生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突破,从而不断丰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
(二)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纠正高职生职业目标定位的偏差
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时虽然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某种预期,但常常没考虑到个体的条件和未来发展,就业目标定位过高、过偏或者过于理想化。有些学生一味追求好单位、大城市和高收人,为了这些甚至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不顾自身性格和职业兴趣;也有学生仅看重专业,对个体特质、潜能及爱好却视而不见;还有学生表现出职业目标的不确定。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则可使学生对其总体的职业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他们各.阶段的职业选择确立起一个很好的参照系,这就能让他们确立好职业目标,集中力量谋求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使学生把就业当成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不再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而以更长远的眼光,以平实、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和择业。
(三)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生提高就业能力
若要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较好地运用职业生涯规划,那就应该正视高职教育的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它看重的是职业技术和知识应用能力,具有职业性、技能型的特点;二是高职院校的生源参差不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三是高职教育的学制较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全部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应让每一个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学生都掌握一种思考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就业指导的全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列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开展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这样就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在就业、择业时,就能少一分盲目,多一分自信和成功的把握。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
职业咨询是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学生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应利用现有的就业咨询、心理咨询机构或专门的兴趣活动团体对个体成员或团体成员进行专门的咨询,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团体咨询是心理咨询方法在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其中教师将具有类似问题或相同需求的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引导学生相互启发、讨论、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强调参与,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与助人意识。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
高职院校应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专门的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传授给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策略。课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必修课程的形式开设,重点讲授职业生涯设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规划技巧,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学习;另一种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可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有机结合。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充实就业指导的实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应重视实践教育,利用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或实习等活动的机会,通过接触岗位,接受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与职业规范教育,帮助高职学生认识职业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科学的职业观,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下牢固的基础。它具体包括:
1.组织职业生涯测评活动。包括职业生涯成功方向测评和职业生涯成功标准测评。职业生涯成功方向测评用于测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意愿,协助策划职业发展方向,以更有效地发挥职业心理优势,有目的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成功标准测评是回答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价值观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真实的价值取向,以便更好地迈出职业生涯的下一步。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概述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就业动态和行情、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制定出一份切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最终成为一名有价值、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二、简析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职业生涯规划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高层次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中间层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最基础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健康、审美和人文科学教育等。职业生涯教育有效地将思想教育的三个层次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笼统。长期以来,高校只是关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其就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多数高校由于受到资金、人才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部分高校简单地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只是象征性地举行几次形式上的就业指导报告,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质上的帮助。部分高校只看重学生的就业率,并未考虑到学生的长远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意性较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力的支撑。大多数高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即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对策、职业道德及求职技能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及职业生涯的长期性规划,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只关注短期的就业率,忽视了长远的就业生涯规划。
(三)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当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都是临时的聘请一些学者在学生毕业前夕做报告,笼统地灌输就业技能、就业政策及职业道德。
四、以生涯规划为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以生涯规划为平台,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例如,在大一阶段: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激发学生成才欲望,树立正确的人生口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巩固学生成才意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三阶段: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开展各种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一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口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在学科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劳动活动、集会、集体活动等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的任务和要求;二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专题活动。如参观成功的中小企业,访问某个职场成功人士,请他介绍个人成长、奋斗一的历程;三是建立职业规划园类学生社团,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引导他们通过发挥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以社团为依托,提高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能力;四是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简历设计比赛、模拟而试等。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职业世界,拓展职业素质。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
(四)通过课程建设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职业生涯管理技育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教育内容,如在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时可以强调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普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课堂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继而引导实践的良好平台。
(五)通过网络平台,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平台。信息化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红色摇篮”、“思政园地”、“职业规划”、“生涯设计”、“心理在线”等网站,通过网络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用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陶冶大学生的灵魂;同时引入人才测评和心理测评系统,用科学的测评技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开发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J]教育评论,2005(2):33
[2]张春香.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理论观察,2007;(2):128
【关键字】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提升核心能力提出的背景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主观原因:(1)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这方面能力的欠缺主要反映在其专业知识不系统,知识结构不健全,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差等方面。所以在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使用需求的。(2)大学生自身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盲目性很大,对于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大都没有明确的规划,他们就业期望过高并且就业心态也不平衡,对于自己的特点、能力、素质以及兴趣都不了解,在选择工作时,通常都是将交通的便利性以及薪资待遇是否优厚作为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大都不愿意到基层岗位去。[1]客观原因:(1)各大高校专业的设置存在错位的情况。我国的大学在设置专业和课程时都是有较大的盲目性的,专业趋同现象严重,这就造成了供给是要明显的大于需求的。学校都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出来也大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理论功底很强,但实践的能力很弱,无法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2)企业用人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大部分的私营企业的用人制度不合理,有的企业不与员工签署任何的劳动合同,有的企业没有养老保险、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同时起薪较低、岗位发展空间小以及严格的罚款制度,这让大学生都是很难接受的。[2]
(二) 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健全了,大学生选择工作时也有了较大的自了,但是大多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求职意识还都是较为薄弱的,其自身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仍然是影响其求职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在提升其自身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明确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认清自我并做好自身定位,不断的提升其核心的就业能力,这样才能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稳固的基础。
第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核心就业能力的关系
(一) 核心就业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大学生的就业就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到的知识以及逐步形成的各种素质而获得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就业理想并且体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而核心就业能力的概念就是源于就业,主要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以及适应能力等。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其所处的实际环境所选择的职业通道和所确定的职业目标,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从而完成这个目标。[3]因此大学生应在充分了解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详细的分析的当前的形势和环境,这样才能对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计划并且有方向的安排工作。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核心就业能力的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工作就是要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因此只有事先就制定好其职业生涯的规划,才能使学生们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提升核心就业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一个设计自我、了解自我的过程,[4]只有先充分了设计自我、了解自我了,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从而最终的塑造自我。因此大学生必须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其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第三,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一) 学生的大一阶段:探索期。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就已经选择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每一个专业也都是有着自身的特殊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这也是其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学生的大一阶段,学生们先初步了解其职业的内容,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且了解其将来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对于提升核心就业能力的工作,学生们则应上好文化基础课,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5]
(二) 学生的大二阶段:定位期。大二阶段,学生就应确立一个初步的职业目标,充分的分析自身的个性和特点,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确定是就业找工作还是考研继续深造。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或是组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重视选修课程,为发挥知识的最大效能,应对自身的知识进行重组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独立学习独立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 学生的大三阶段:准备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应该更主动的去了解职业信息,并且更加熟练的掌握职业技能,因此准备阶段的学习目标应为搜集各个公司的信息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求职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学生应开始编写简历和求职信,全方位的搜集工作信息,并开始投递简历,同时他们也应和上一届的学长们交流经验,提升自身的求职技巧并且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这样他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有针对性的实践和锻炼。
后勤工作是学校其他工作的重要保障,作为学校后勤工作人员要树立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的思想,加强后勤服务和管理。后勤工作人员也要发展,发展是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为切实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后勤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从我自己的实际出发特制定本人的发展规划。
二、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优势分析:
1.经过几年的后勤管理工作的实践,不仅管理能力上的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增强了不少。
2.积极参与各类培训活动,开阔视野。善于思考,注重反思,能在工作中以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提高了后勤工作的管理工作能力,完善和提升了自身能力。
3.职业心态平和,严于律己,善于和他人合作,能以身作则,能正确的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关系。
4.爱岗敬业,遵守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乐于了解师生们的身心特点和生活需求。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解决他们的困难。
不足剖析:
1.有待提高的随机应变能力。对住宿学生的身心特点了解度还不够,不能准确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并将事件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对事件的整体性把握有待提高。
2.个人领导能力缺乏决断力,遇到问题总是等靠,得过且过。
3.对于后勤工作管理方面缺乏探讨、研究的积极性,钻研能力不是很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不断积累,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个人专业发展的近期目标
1.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工作中以身作则。并在管理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管理风格,向业务水平高的兄弟学校看齐。
2.每月读1-2本相关书籍,继续专业理论能力的学习。更新个人专业知识和理论从而寻求自身理论和领导能力有所突破。
3.坚持每月一次的后勤工作会议,带领后勤工作人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育方针和政策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理论和觉悟,不断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执行力。
四.个人专业发展的远期目标
1. 阅读有助于自身提高和个人素质提高方面的书籍,尝试每学期能自读2——3本,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
2.在校长的领导下努力打造以服务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以“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宗旨的后勤服务群体。
3.作为校长的助手,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扮演好角色,当好校长的参谋,团结班子成员,当好校长和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踏踏实实地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做”的过程中,我努力营造上与校长、下与老师中与领导班子之间融洽的工作关系。
4. 对后勤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各项管理及服务工作,努力打造“满意后勤”、“高效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