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制度的演变范文

经济制度的演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制度的演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制度的演变

第1篇:经济制度的演变范文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超微结构;变性;电镜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17-1445-04

Changes of ultrastructure of muscle and nerve i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fter injected with botulinum toxin

CHEN Jun-nan1,LI Zhi-hua1,LV Xiao-jie1,HU Xiao-chun1,WANG Yi1,LV Chuan2,SONG Jian-xing2,TIAN Xiao-chen1

(1.Department of Plastic,General Hospital of Second Artillery of PLA,Beijing 100088,China;2.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Changhai Hospital,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PLA, 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muscle and nerve of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fter injected with botulinum toxin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e of histomorphology for clinical use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Methods Totally 32 mal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group A(16) and group B(16),and anterior auricular muscle was used for injections. Each right anterior auricular muscle received the injection of 2.5U BTXA, Group A received the injection of freshly reconstituted BTXA while group B received the injection of stored (for 2 weeks)BTXA, and left anterior auricular muscle of the same rabbit with the same amount of saline as controls.Group A(16) were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included 8 rabbits each.Group B(16) were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included 8 rabbits each.Muscles and motor nerves were harvested at 5 days (early period) and 12 weeks (late period) respectively after BTXA injection, and left anterior auricular muscle was separated for histological analysis.Alterations in muscle and nerve ultrastructure were evaluated with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 Degeneration findings in muscle after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reshly reconstituted and stored toxin in the early period(the fifth day).When stored (for 2 weeks) toxin was used, atrophic changes in the muscle were the same as the fresh toxin at 12 weeks.On nerve evaluation, the changes on nerve ultrastructure shows similar degeneration as the muscle. Conclusion Injecting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to local muscle and evaluated with electron microscopy is a reasonable way to evaluate alterations in destination muscle and nerve ultrastructure.It seems that stored BTXA for 2 weeks and freshly reconstituted BTXA has the same initial potency,and it provides a new study and treatment for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botulinum toxin A; ultrastructure; degenera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作为一种神经毒素,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周围运动神经末梢,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融合和停靠,产生化学去神经作用,导致肌肉松弛麻痹[1-2]。A 型肉毒毒素用于面部美容除皱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独特的除皱功效,目前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BTXA) 在国内已成为较为广泛应用的面部美容生物制品,应用越来越广泛[3]。A 型肉毒毒素制造商建议:根据制品特性,应将A 型肉毒毒素储存于 -20℃~-5℃冰箱,生理盐水配置后宜在4h内使用,否则会影响其效价[4-7]。由于小剂量A 型肉毒毒素即可产生巨大效应,如此会有相当一部分A 型肉毒毒素剩余,造成制剂的浪费,处理不当更会污染环境。国外已有研究机构对新鲜和储存A 型肉毒毒素效价进行了对照研究,但针对肌注肉毒毒素神经、肌肉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实验针对这方面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研究新鲜和储存A 型肉毒毒素对运动神经和神经支配肌肉的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实验动物:新西兰白兔32只,普通型,健康,雄性,体重1.5~2kg,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试剂:A型肉毒毒素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商品名为“衡力”,冻干结晶肉毒毒素,规格为100U/瓶,该制剂临床应用广泛,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8];75%乙醇等化学试剂均购自上海长海医院。实验器材:LKB-Ⅱ超薄切片机,瑞士制造;日立 H800 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制造。

1.2动物模型制备和分组:新西兰白兔32只,实验前两周购入,单笼喂养,混合饮食,动物饲养于SPF级环境下进食消毒颗粒饲料,饮消毒水,室温(23±0)℃,湿度56%,12h/12h间隔照明,定期紫外线消毒与排风。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2006年科学技术部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9]。平均体重为1.80kg。术前常规禁食。本实验动物被随机分成A组(16只)和B组(16只),各组动物均取右耳注射A型肉毒毒素,左侧耳前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每安瓿A型肉毒毒素含 100U,使用前用生理盐水 2ml 稀释配置成50U/ml。配好制剂即刻注射,剩余储存于 4℃冷藏箱内,储存时间为2周。选择新西兰白兔右耳耳前肌为注射部位,耳前肌的起始处附着于同侧额骨,距离内眦约 2cm,止于同侧耳腹内侧肌缘(距耳基底3cm左右),其最小安全剂量为2.5U[10]。A组局部注射新鲜配置好的A型肉毒毒素0.05ml(2.5U), B组注射配置后储存2周的A型肉毒毒素0.05ml(2.5U)。A、B组各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分别于注射后第5天和第12周进行其肌肉组织活检,对照侧同时间点取活检。行肌肉、神经组织电镜观察。

1.3组织活检:每组左侧耳前肌作为自身对照组(G0),A组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设为G1、G2),分别于注射后第5天和第12周进行其肌肉组织活检,B组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设为G3 、G4),分别于注射后第5天和第12周进行其肌肉组织活检,对照组同时间点取活检。耳前肌活检采用纵行切口,钝性分离,垂直切断取出。取下的耳前肌及神经均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4h以上;后将组织用磷酸缓冲液(PBS)0.1mol/L漂洗;锇酸1%固定2h后用PBS漂洗;梯度(30%、50%、70%、90%及100%)丙酮脱水;用环氧树脂包埋、聚合等;LKB-Ⅱ超薄切片机切片,最后行日立H800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1.4神经、肌肉组织学观察:分别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神经、肌肉标本。主要观察指标:肌肉萎缩指标包括A-I带溶解/消失、Z线溶解/消失、细胞核迁移、肌原纤维溶解和肌纤维变性等[13]。神经的华勒(氏)变性指标包括髓鞘松散/溶解、Schwann细胞浆变性、轴索松散/溶解、无髓神经松散/溶解和基质变性等。上述样本采用半定量评分系统[11]评估变性的数量和程度。未观察到任何变性计0分;观察到明显的变性计5分。

1.4统计学处理:对电镜观察结果采用χ2检验( Kruskal-Wallis Test)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2.1肌肉组织学观察结果:①每组左侧耳前肌作为自身对照,对照组(G0)耳前肌肌肉结构正常,无变性表现(P>0.05);②A组新鲜的肉毒毒素注射早期组(G1)与对照组比较表现为明显的肌肉变性(P

2.2神经组织学观察结果:①每组左侧耳前肌作为自身对照,对照侧的耳前肌神经结构正常,无变性表现(P>0.05);②A组新鲜的肉毒毒素注射早期组(G1)与对照组比较表现为明显的神经变性(P

3 讨论

肉毒毒素制造商建议:配置后A型肉毒毒素(BTXA)使用时间宜控制在4h内,原因是神经毒素的活性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这项用药指南让很多注射医生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由于小剂量的BTXA即可产生巨大效应,如此会有相当一部分 BTXA 剩余,造成制剂的浪费,处理不当更会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因为4h内使用这一狭窄的时间范围,医生需要花费很多心思来安排足够多的患者在这个时限内完成注射,但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国内、外已有不少临床医生采取将未用完的A型肉毒毒素存储起来以备后续使用。本实验对储存BTXA的相关效价展开对比研究,以期指导肉毒毒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国外已有关于肉毒毒素临床应用观察的实验研究,证实了储存一定时间的BTXA,其生物学活性未受明显影响。Garcia 和 Fulton[12]研究将新鲜配好的 BTXA与储存时间依次为 1、2和4周的BTXA 对比,通过物理检查等方法主观评价BTXA 治疗的患者,得出了新鲜与储存BTXA在效价上无明显差别的结论。1997 年,Sloop等[13]也做过类似实验,实验对象为 8例患者的指 (趾) 短伸肌,行肌电图描记结果,得出新鲜与储存 2周的BTXA 的效价无显著性差异的结论。Jabor等[14]用新西兰白兔模型来比较新鲜和储存BTXA的效价。此项实验将新鲜BTXA与分别储存了 2、6、12 周的 BTXA 比较,采用电生理学等实验方法,得出新鲜和储存的BTXA原始效价相同的结论。近年来,Thomas and Siupsinskiene[15]进行了肉毒毒素治疗43例喉肌痉挛患者的实验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平均储存时间约为2.4周的肉毒毒素,其效价同新鲜肉毒毒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本实验动物被随机分成A组(16只)和B组(16只),各组动物均取右耳注射,左侧耳前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并通过超微电镜观察实验得出:储存2周的BTXA与新鲜BTXA比较,二者对神经、肌肉变性的影响基本相同。

那么,配置好的A型肉毒毒素必须要在4h才时间窗口期内使用吗?本实验证实:储存的BTXA与新鲜的BTXA比较,二者均能导致肌肉、神经变性,且变性情况无明显差别。这一实验得出结论:储存一定时间的A型肉毒毒素,其效价未受影响,且无副反应发生。关于肉毒毒素的临床实验国外已有研究。国内临床实验鲜有开展,且关于肉毒毒素储存后药品成分变化,应进行生化实验等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orbiato L,Carli L,Johnson EA,et al. Neuromuscular paralysis and recovery in mice injected with botulinum neurotoxins A and C[J].Eur J Neurosci,2007,25(9):2697-2704.

[2]Madsen JE,Hukkanen M,Aune AK,et al. Fracture healing and callus innerva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resection in rat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8,351:230-240.

[3]李青峰.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医学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安全性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3):264-266.

[4]Nthony VB.The cosmetic use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J].Inter J Dermatol,1999,38:641-655.

[5]Matarasso A,Anand K,Chia C,et al.The plastic surgery educational foundation DATA committee,Borulinum toxin[J].Plast Reconstr Surg,2002,109:1191.

[6]Rohrich RJ,JanisJE,FagienS,et al.The cosmetic use of botulinum toxin[J].Plast Reconstr Surg,2003,112 (5):177S-187S.

[7]Cather JC,Cather JC,Menter A,et al. Update on botulinum toxin A for ficial sthetics[J].Dermatol Clin,2002,20:749-761.

[8]陈平纡,吴强,谢贵林,等.衡力改善眉间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1895-1900.

[9]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uidance Suggestions for the Care and Use of Laboratory Animals. 2006-09-30.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2006-09-30.

[10]Jabor MA,Kaushik R,Shayani P,et al.Efficacy of reconstituted and stored botulinum toxin type A:an electrophysiologic and visual study in the auricular muscle of the rabbit [J].Plast Reconstr Surg,2003,111:2419-2431.

[11]KilicA,Dingil O,Erkula G,et al. Evaluation of the muscles around the knee in rabbits whose anterior cruciate and/or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s were dissected [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4,124:626-630.

[12]Garcia A,Fulton JE.Cosmetic denervation of the muscles of facial expression with botulinumtoxin[J].Dermatol Surg,1996,22:39-43.

[13]Sloop RR,Cole BA,Escutin RO. Reconstituted botulinum toxin type A does not lose potency in humans if it is refrozen or refrigerated for 2 weeks before use[J].Neurology,1997,48(1):249-253.

[14]Jabor MA,Kaushik R,Shayani P,et al. Efficacy of reconstituted and stored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 electrophysiologic and visual study in the auricular muscle of the rabbit[J].Plast Reconstr Surg,2003,111(7):2419-2426.

第2篇:经济制度的演变范文

摘 要:以2013 年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研发密度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静态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研发密度对环境规制与财务绩效没有调节作用,而对环境规制与环境绩效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创新绩效 研发密度

随着当今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缓解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我国现阶段主要采用政府规制的方式。很多学者认为,绿色创新是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明智选择。但近年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环境规制是否真的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影响的研究未得出一致结论,这是否表明两者关系还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制约?文章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文献回顾

“波特假说”于20 世纪90 年代早期被提出,即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通过创新补偿作用,企业可以弥补甚至超过服从规制所带来的成本。自从波特假说提出后,人们开始陆续关注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一部分学者的研究在印证了波特假说,如Lanoie (2011)发现,严格的环境规制对研发有推动作用;殷宝庆(2012)指出,环境规制政策适当可以促进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继而赢得发展。但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与波特假说不符,例如,童伟伟等(2012)认为,当前环境规制政策主要促进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文献表明,国内外学者对于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关系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Baylis 等(1998)指出,企业绿色创新活动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因此创新投入资金较多的企业拥有更好的创新机会与能力。因此,文章在研究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绩效关系时引入研发密度这一调节变量,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基本假设

企业在面临严厉的环境规制时没有选择权,只能严格遵守环境规制政策,否则会受到惩罚。面对环境规制,企业不能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谋求企业发展,而应该寻求一种环境与经济共同进步的发展模式,绿色创新已逐渐成为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选择。绿色创新与其它创新不同:一方面,绿色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从而弥补企业应对环境规制所带来的非生产性成本的增加,有效提升绿色创新财务绩效;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创新,企业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相关废弃物的排放,从而有效提升绿色创新的环境绩效。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研发密度的调节作用

企业逐渐意识到绿色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企业的各项活动受到内部资源(如资金)的限制,因此拥有足够资金支持的企业在面临环境规制时才有能力投入较多的研发资金。相关的文献也表明,资金投入是限制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Sanchez(199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的研发度低是限制企业从事绿色创新的重要因素。程华(2010)指出,因此集中市场下的大公司在面临相同规制下更有进行创新的能力,大公司一般都有更多的研发资源和环境投资,它们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创新。凤亚红(2013)认为,对拥有更多创新资源与能力的企业来说,其创新阻力也就因壁垒相对较低而变得越小。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研发密度正向调节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的关系。

H2b:研发密度正向调节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环境绩效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选择2013 年的深沪A 股上市的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主要包括采掘业、制造业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一共163 家企业,剔除财务状况异常(ST、*ST)以及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后获取样本数量为98 家。样本中企业的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巨潮资讯网。

(二)变量的测量

1、因变量

(1)绿色创新财务绩效

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是指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从而给企业经济利益带来的影响,它表现出创新活动在生产环节具有的溢出效应。本文借鉴郭立新等(2010) 的做法,用销售毛利率增长率来衡量企业创新活动的财务绩效。

(2)绿色创新环境绩效

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是指企业通过绿色创新带来的环境表现方面的改善,包括能耗、污染物排放的降低、原材料利用率的提高等。文章用内容分析法来测量,假设企业如果通过绿色创新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绩效,则会选择积极的披露方式,反之,则会选择消极的披露方式。因此,若企业定量披露对环境污染的减少,则赋值4,若企业定性说明减少污染的排放,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衡量,则赋值3,若企业未提及污染的减少,但了社会责任报告书,则赋值2,若企业只是在年报中简要说明环境情况或者根本未提及环境改善情况,则赋值1。

2、自变量

用污染治理支出来代表企业面临的环境规制,因为当企业面临更加严厉的环境规制时,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支出在污染治理上。

3、调节变量

研发密度。企业年度R&D 投入是从研发资金投入角度反映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内部资源,一个企业的研发经费越多,就能更好地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

4、控制变量

文章把企业年龄(企业成立年限的对数)、流动比率、固定资产比率这3 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

运用spss19.0 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从表1 可看出,(1)样本公司2013 年度的研发密度均值仅为1.5%,远远低于国际上认为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的标准。(2)流动比例和固定资产比率的标准差分别为2.065、0.130,表明样本公司的流动比例相对于固定资产比率来说差别较大。(3)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而且调节变量研发密度与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相关,适合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三个模型的DW 值近似于2,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而且模型2 的F 值显著,说明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环境绩效的回归整体上显著。模型2 的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假设1a没有得到验证,原因可能是绿色创新需要企业在期初投入大量研发资金,而且研发产出具有滞后性,即研发给企业带来的财务绩效需要经过一定期限才可以体现,因此,基于静态角度分析,环境规制增加企业成本从而使得绿色创新财务绩效下降;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环境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1b 得到验证。模型3 是对调节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在验证研发密度对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环境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时,模型3 的拟合优度大于模型2的拟合优度,且交互作用显著,因此可以认为研发密度正向调节了环境规制与环境绩效的关系,但对环境规制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假设2a 未得到验证,而假设2b 得到验证。

五、研究结论建议

以资源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研发密度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环境规制与财务绩效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选用的是截面数据且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需要企业进行持续的绿色创新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而环境规制与环境绩效显著正相关,而且企业的研发密度对两者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文章结论对提高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环境规制的强度越大,资源型企业取得的绿色创新环境绩效越好,所以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企业环境污染的规制,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研发密度越大的企业在面临环境规制时更有可能进行绿色创新,所以政府可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如可以对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项目的专项贷款给予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Lanoie,P., Laurent-Lucchetti, J., Johnstone, N.,Ambec, S.Environmental Policy, Innovation andPerformance:New Insights on the Porter Hypothesis[J]. Journal of Managements and EconomicStrategy,2011,20 (3): 803-842.

[2]ChihHai Yang, Yu Hsuan Tseng, Chiang Ping Chen.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duced R&D,andProductivity:Evidencefrom Taiw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Economfcs,2012,34:514-532.

[3]殷宝庆,环境规制与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视角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2:60-66.

[4]童伟伟、张建民,环境规制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再检验[J],财经科学,2012.11:66-74.

[5]Baylis, Connell, Flynn. Company siz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further analysis at the level of the firm.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8,7(5):285-296.

[6]Sanchez R. Preparing for uncertain future: Managing organizations for strategy flexibil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1997,27(2):71-94.

[7]程华、廖中举,影响生态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综述——基于法规、市场和企业内部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152-156.

[8]凤亚红,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发效应及其制约因素[J],生态经济,2013.11:163-165.

作者简介:

第3篇:经济制度的演变范文

一、我国经济模式的政治学分析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景下,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机制,同时又彰显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在这一经济制度下,我国也逐步展开了所有制、产权制度等的改革与发展,也收到了较好的执行效果。该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方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另一方面也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中国特色。该经济制度不仅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社会制度,同时也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更加灵活、变通,丰富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形式。

(二)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支持我国经济变革、政治建设、社会发展的必备之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仅承认了公有制的主体经济制度,也同市场经济体制有效配合、相互支持、同步促进。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其中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调节各个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发挥市场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提倡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却具有强大的国家干预功能,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

二、我国经济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经济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过程,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经济模式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

(一)比较经济学范式

经济改革初始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理论改革也持续进行,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演变方面缺少理论支撑,因为无论是西方正统经济学理论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都不足以形成支撑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此时,比较经济学地位开始上升,当时中国极为推崇科尔内的“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协调”理论,以及其他著名政治经济学者提出的股份制理论、企业改革主线论等,都为中国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比较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模式的发展指明了出路,支持我国最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灵活吸收、积极借鉴国外经济发展中的先进制度,它推动着我国逐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中脱离出来,逐渐探究、探索,直至走向市场经济制度,支持并促进了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正向变革,然而,其劣势与缺陷也极为明显,体现在:缺少规范性,虽然可以立足于实践来对比、分析当前的经济制度,然而,却忽视了制度转移理论的发展。同时,该理论的发展相对抽象、无法实用与实际。

(二)政治经济学的范式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获得了突破性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运作并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日益兴起,不断地发展并完善着中国经济模式。我国开始依托于政治经济学范式来探究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出以下关键点: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受到关注,严格区分于普通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模式明显体现出:四大主体形态,具体为:公有制为主的多样化产权体制,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发体制,国家主宰型的多结构市场体制及自力主宰性的全方位扩展体制。自从实行了改革开放制度,我国越来越放眼看世界,逐渐吸收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将国外先进的经济制度同我国国情相结合,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现了中国模式、彰显出中国特色。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同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经济模式的完美结合,是将中国国情融入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敢于灵活运用,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建了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

三、总结

第4篇:经济制度的演变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比较

[作者简介]林建红,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广东 潮州 521041

[中图分类号]F091.91;17091.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45-04

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都以制度为研究对象,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区别。研究两种理论的异同,在坚持马克思经济学的同时,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理因素,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体系比较

(一)逻辑起点和起始范畴

任何经济学理论体系都有其逻辑起点和相应的起始范畴或概念。

1 《资本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资本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商品理论,其起始范畴既不是资本,也不是产权,而是“商品”。当然,这个“商品”是资本主义的商品,不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过的商品。马克思认为,“商品”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一般的形式,“商品”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一般的范畴,在其中包含了能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矛盾的各种矛盾或矛盾的萌芽。

这一逻辑起点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演变顺序一致的。商品既是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资本关系发展、演变的现实起点。资本并非一开始就表现为资本,它经过劳动力的购买并实现了货币的增殖,才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也是由商品所有权规律演变而来的。所以,商品关系是资本关系的历史演变的现实起点。

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和决定商品二重性的劳动二重性,揭示了蕴涵在商品中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而资本的一切矛盾,也在商品分析中得到初步的揭示。这些矛盾正是资本内在矛盾的胚芽,是资本矛盾最抽象和最一般的形式。

2 制度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制度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对企业性质和存在原因的分析,“企业”是其起始范畴。

“企业”是一种组织,是市场经济中的主要的微观主体或经济细胞。正统微观经济学对企业的研究构成了其厂商理论,但它把企业视为一个既定的主体,一个既定的存在,一个与其他个体一样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者来看待,它所分析的是企业如何运行以达到利润最大化。至于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如何?正统经济学没有回答。科斯的理论构建,则从探讨企业的本质及产生原因开始。

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是交易费用理论,“交易”是其对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单元,又是现实经济活动中最普遍、最一般的活动。科斯从企业分析开始切入,对企业本质、产生及规模变动原因的逻辑追问,直接引出了“交易费用”的存在,从而修正或否定了正统经济学的“零交易费用假设”,也开始了交易费用理论的构建。“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制度经济学的基础,后面的分析都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交易及其成本展开的。科斯认为,市场交易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的。因为市场交易本身是有代价的,即存在交易费用。然而,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交易都纳入企业内部呢?因为企业内部交易也是有成本的。于是,在二者之间就有选择的必要,企业规模与市场交易就有一个边际均衡点。这样就进入了交易方式或交易规则的选择问题,也就是制度选择问题了。

科斯在分析“企业本质”、“企业存在及规模变动原因”等问题时,已经将“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了,后继的其他产权经济学家无非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要么补充和完善交易费用理论,要么是将这一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运用到其他具体领域。

(二)核心范畴

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资本”与“剩余价值”。它们本质上是一个范畴。因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体现的关系就是资本关系。而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分析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对资本产权制度的分析。

产权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交易”与“交易费用”。不过,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不一样,“交易费用”并非是“交易”的本质,“交易”是人们从事的活动,“交易费用”是人们在活动中消耗的资源或代价。“交易费用”只是揭示了“交易”中有成本这一事实而已。

(三)理论主线

所谓理论主线是指贯穿一个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它将各个理论构件或组成部分串成一个整体。

《资本论》的逻辑主线是对剩余价值或资本增殖的分析,剩余价值理论是贯穿整个体系的主线。整个《资本论》,从头到尾,都以剩余价值的分析为核心。从总体框架看,《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如何增殖或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第二卷研究剩余价值如何通过流通,使其增殖部分得以实现;第三卷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不同的资本家阶层之间分配;第四卷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其不同卷、篇、章、节中的具体理论,也都贯穿这一主线。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主线是产权的交易费用分析,交易费用理论贯穿在其理论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两条主线各自在其理论体系中发生作用的方式或把理论构件联系起来的方式是有差异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作为马克思经济学一切理论构件的内核而存在的,它是任何一个理论组成部分的实质。例如,劳动价值论是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基的,揭示商品价值的源泉,其真正目的和作用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对资本生产过程的考察,实际上是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对资本循环、周转,对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是为了研究剩余价值实现的规律;对利息、利润、地租等的分析,是研究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阶层分享的转化形式。

“交易费用”并非每个理论构件的实际内容,而是其中的方法或工具。用它分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企业产权理论;分析制度变迁,构建制度变迁理论,等等。

(四)主要理论组成部分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组成有两种划分意见:一是按《资本论》四卷的逻辑顺序,分成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剩余价值流通或实现理论、剩余价值分配或分割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史;另一种则超越四卷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等。两种划分都能成立,而且不矛盾。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构件是松散的。“交易费用理论”是其核心部分。以交易费用理论作为工具分析的理论,包括:(1)企业性质理论;(2)企业产权结构理论;(3)制度变迁理论;(4)法律经济学等。

二、方法论比较

从整体上看,两种理论范式建立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有着不同的分析方法、概念和理论逻辑。

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含义和内容一般概括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最终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分配、交换关系的规律也不同。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和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三者合一,本质是自由地追求个人功利。它遵循的是古典主义的个体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应追索到它们的个人行为基础,都必须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阐发;个人的目的或偏好是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和基石,必须把个人的有目的性放在首位。因为,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个人的有目的性乃是一切社会行为的起因。

三、产权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与新制度经济学定义的产权有许多共同之处。(1)它们都认为产权是财产权,不是单一的权利,而是一系列权利的组合体;(2)它们都认为产权可以分解;(3)它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法权。

尽管如此,通过比较,我们还会发现二者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产权的本质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的归属是所有制的本质规定,财产权利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决定法律上的财产权利。而诺斯则认为“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是一种私有权。产权是其制度理论的核心范畴,并认为法权(产权)关系决定经济关系。

(二)产权的形成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所有制及所有权(产权)的形成与发展同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变化相联系。而诺斯则认为“产权的出现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的结果”。

(三)产权的功能

马克思经济学强调所有制对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社会公平的影响。而新制度经济学则强调产权的激励功能与效率功能。

四、制度变迁理论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仍然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1)经济人是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点,只有个人才进行选择和行动,集体是无法选择和行动的;(2)与经济人相联系的成本一收益法是“标准经济学方法”,也是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分析方法;(3)制度变迁取决于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平衡,是制度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是经济人在成本约束下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趋利过程;(4)国家拥有利用暴力“规定和强制实施所有权的地位”,它以提供“保护”和“公正”的服务换取统治者的收益,一旦制度创新会使统治者私人收益超过私人成本,制度调整就势必发生;(5)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有利于克服搭便车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的非市场配置及降低社会经济运转的费用。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1)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因此,人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主要应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迁来解释;(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与激化,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制度乃至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与革命;(3)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在社会经济关系中,主要体现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或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变革的性质、方式和程度;(4)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代表生产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阶级斗争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杠杆作用;(5)制度变迁的动力源泉在于现有的各种法权关系或社会制度不能适应潜在生产力的实现和发展,致使掌握新的生产力的社会集团为获取自己所能控制的、潜在的、新的收益而推动制度的变革;(6)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和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矛盾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式是不同的;(7)尽管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对制度变迁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制度变迁的模式与方式,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差异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差别与制度变迁模式差别的客观根据与决定因素。

五、几点结论

1 马克思经济学从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宽广角度,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规律,着重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对立,指明社会制度变迁的方向,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思想武器;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是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修补、完善私有产权制度,以减少制度的磨擦,提高经济绩效。前者是宏观的、整体的、深刻的,对人类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后者是微观的、个体的、精细的,对调整企业、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提高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马克思经济学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引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范畴,分析了人们在历史形成的生产方式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不同的利益集团或阶级,揭示这些集团和阶级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变化,从而较好地解释了人类历史上重大社会制度的变动。

但由于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矛盾、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上,而对资本家之间、资本家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像个人的心理活动、行为选择等微观个体的行动特征的揭示,没有列入自己的分析框架内,或者没有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因而,它对基本经济制度相对稳定条件下的、日常的、微观的企业制度变迁缺少针对性较强的分析。

3 新制度经济学以个体主义的分析方法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释制度变迁的原因与机制,强调个人理性与个人选择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把制度变迁归结为个人之间相互博弈与相互交易的结果;但它没有分析决定个人理性与个人选择的社会经济条件,以为个人可以随意地进行选择,这就难免陷入唯心主义泥坑,无法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与实现条件。

不过,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对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的分析,对于在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相对稳定情况下的企业制度和产权结构的微调,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5篇:经济制度的演变范文

1 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

大中农场经济责任制历史久远、名目繁多。早在1958年农场就实行过“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成本和超产奖)与固定工作相结合的政策,激发了生产人员的积极性。1979年以后,农业生产经营责任制基本可分为“定、包、奖”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制、职工家庭农场3种类型。责任制发展趋势由责任到队到组向到人发展,由不联产向联产发展,由联产计奖向联产计酬发展;场办工业在办厂早期一度实行过计件工资形式,随后开始实行以“超利分成”为主要形式的责任机制,农场根据工程规模采取超出利润指标部分按5:3:2或6:2:2的比例分成,即500IoI}交场部,30%留给单位、20%职工分配,同时规定同比赔产,实行奖赔相结合等;1988年推行了“改造、生产双承包”责任制,一度激发了全场干工的工作热情。

2 经济制度的指标体系

随着大中农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体两翼”产业格局的逐渐形成,现阶段执行的责任制已经涵盖了农场的农业、工业、劳务三大行业,目前的经济责任制指标能反映企业的各种产业和各个岗位的特点,包括经济技术指标、生产经营指标、安全工作指标、生产管理指标、绩效考核指标等,规范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高标准严要求。

依据农场经营目标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同时将生产经营作为内部经济责任制的重点指标。依据生产经营成果的完成幅度,分别设立了确保指标、争取指标、奋斗指标;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了效益指标、质量指标及管理指标等,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指标体系,形成考核体系、指标体系及组织体系等。

3 经济制度的运行模式

大中农场经济责任制应为权、利、责的相互结合,规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范围与责任主体,落实层级制度,依据各部门的岗位设置与分工确定相应责任主体。现行责任制由企业管理部经过广泛调研,在上一年经营实绩的基础上,提出年度经济责任制方案,经集团董事会通过后执行,明确了各独立核算单位是责任制的执行主体,企管及相关职能部门是监督考核的主体。责任制的兑现分为2个阶段;每年末根据各单位的经营情况先行预兑现一部分效益工资;来年由企管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实际效益计算,依据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提出责任制兑现方案,报集团董事会研究审批,将各单位的效益工资全部兑现到位5一日。

4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对经济制度认识不到位

首先,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缺乏认识,大部分员工与绩效挂钩的收人所占比例较低,这就导致员工的工作绩效与薪酬关联性不强,无法有效激励员工,不利于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其次,员工无法充分理解绩效管理。部分员工对绩效考核缺乏信任,不认同绩效考核能公平、公正地反映员工的工作实效,从而对绩效考核不认可,导致绩效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大障碍。

4.2 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向来重视可靠性与安全性,而价值最大化与绩效管理文化却往往被忽视。正是“稳定与平衡”的国有企业文化致使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了营造和谐与稳定的气氛,在绩效考核中盲目追求无差别。绩效管理倡导用绩效激励员工,而国有企业的文化氛围与绩效管理文化却不一致。

第6篇:经济制度的演变范文

从周王朝建立到春秋再到战国,政治使命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周王朝建立在松散的封国联盟基础之上,其政治使命就是维持分封制的秩序,即为孔子高度赞赏的周公“礼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周天子中央政府的威权逐渐沦丧,扛起政治使命大旗的任务,就逐渐落到分布于四方的诸侯国身上,鉴于与周王室千丝万缕的血缘、亲情关系,这个时代的实力派诸侯的政治使命是代天子行使威权,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尊王攘夷”,所以有齐桓公、晋文公的王霸事业,随着进入战国,周天子威权彻底覆灭,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更加疏远,以至于无,因此,战国时代的政治使命是“大争天下”。

应对不同的政治使命,经济政策将如何演变?

无论是“尊王攘夷”还是大争天下,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公共事务的大量增多,导致过去相对静止的社会组织模式被破坏――对那种模式的描述,老子形容的很诗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状态下财政政策的根本思路,仅仅保持在维持“礼制”规定的程度就可以了,公共事务数量稀少,纳贡政策就可以完全平衡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战争,也基本被控制在一个少量的范围之内,只要不超过农业经济的缓慢积蓄速度,就不至于导致财政破产。

而如今,诸侯国天子行使威权,以一地之力去完成过去集天下之力才能解决的公共问题,再保留消极被动的财政政策,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管仲的“利出一孔”,正是应时而生。

为什么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从经济运营角度去看,这是必然的结果,重商的传统,“利出一孔”的经济政策,推动齐国率先崛起并立于不败之地。齐国的霸业是最名副其实的,齐桓公的事业建立在管仲成功的经济政策上,因而格外显得实力厚重且有后劲,有效的政策保证了该国的财政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晋文公(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的霸业有些问题。与齐国不同,晋文公称霸的基础是他在流亡期间组织了一套综合素质较高的幕僚班子,如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等人――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三家分晋”事件中的主角赵、魏、韩三个家族,有两家的先祖(赵衰、魏武子)已在这个时候进入晋国权力的核心层面了。

第7篇:经济制度的演变范文

一、CPI上涨影响分析

2007年我国CPI指数出现了大幅上升,其中尤以猪肉价格最为突出。

国务院常务会议曾研究部署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的相关工作,并制定了具体措施,但是从市场表现看,部分商品价格在诸多宏观调控和措施下依然稳定在了高位。在以猪肉价格为代表的CPI上涨过程中,最直接的受惠群体是农民,食品类产业的物价上涨(尤其是猪肉价格的上涨)能最大限度地使农民获得直接的生产利润。同时,它也起到了一个良好的警示作用,势必会使国家更关注猪肉和其他食物的国家储备,并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但不能忽视的是,CPI的持续大幅上涨势必加剧贫富差距,因为我国的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06年为35.6%),物价上涨对于收入确有提高的家庭影响不大,但是对一些低收入家庭则会加重其入不敷出的压力。其次,CPI持续上涨也促进了其他资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典型的资本市场迎来新一轮的资金注入,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动荡。再次,食物价格上涨带来劳动力成本上涨,这有助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但同时也会使得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一向拥有的廉价劳动力相对优势有所丧失。最后,CPI的持续上涨很有可能最终演变为一次较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如果价格上涨的原因单纯就是周期性问题或市场供应失调问题,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但是这次的CPI上涨显然有更深层次的成因,对此后文将进一步分析。

二、CPI上涨内因与外因剖析

1.对当前理论界关于CPI上涨成因观点的简要评析。

当前研究者对此的理论解释基本契合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认为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不足导致供不应求;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上涨导致处于食物链较高级别的猪肉价格随之上涨;此次物价上涨是由于猪肉产业具有周期性特征,不用特别采取调控政策也会逐渐回归原水平等等。这些观点似乎均有一定的可解释性,但深究之下,则不尽然。

(1)自2007年开始,我国一直处于投资过热、流动性过剩的经济环境中,在没有出现以往的“生猪瘟疫”或“劣质猪肉涌入市场”等不利于卖方的舆论导向下,无论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生猪生产都不可能大幅度减产,生产环节不应该成为此次CPI大幅度、长时期涨价的“元凶”。另外,由于猪肉交易市场存在一定周期性,有学者根据历史经验推断:这次物价上涨还没到“峰值期”(应在今年年初期),且此次达到“波峰”用时极短(3个月左右)。

(2)世界粮食市场的涨价早在我国猪肉涨价前就存在,主要是由美国进行了玉米代替燃料计划拉动全球玉米价格引发,造成小麦、大米、大豆等基本农产品价格上涨。但是我国农产品(除了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相对偏低,在粮食市场的问题上,中国是略与世界粮食市场隔离开来的。此次猪肉价格上涨被如此多的人认为受到了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除了某些外国媒体渲染“中国发展抬高了全球农产品价格”外,还因为正逢全球粮食面临储备不足的压力时期,来自国际的粮食短缺的紧张情绪或多或少传到了中国。但是,这种粮食减产造成的暂时短缺在全球市场上仍属于正常周期的范围,对CPI的影响程度有限。从全球范围内看,因粮食价格上涨,世界食品价格在2006年上涨了9.8%,2007年一季度同比上涨了11.6%。而2006年世界消费者价格上涨3.8%,仅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2007年一季度上涨2.7%,比去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再者,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足,能够应对暂时的短缺和粮食价格上涨,没有充分理由认定是粮食因素导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3)关于猪肉生产的“周期性”是猪肉涨价成因的观点,虽然符合经济理论中标准的“蛛网模型”,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粮食储备和生猪、猪肉储备,养猪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适合“自给自足”经济制度下的“蛛网模型”在现代社会是缺乏说服力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由于生猪生长周期已从9~10个月缩短到5~6个月,按周期理论猪肉价格应在下半年开始回落,事实是不但没有降价,其价格在沿海、北京等地甚至达到了10年来猪肉价格之最。

2.以猪肉价格为代表的CPI上涨是市场经济下价格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成熟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中,作为正常消费品的猪肉价格应随人们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所以,这是猪肉以及其他农产品价格长期被抑制的一次剧烈反弹。2006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利润大增促使雇主和职工收入增长加快,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达到近年来的新高,现在CPI的上涨是各种原材料、能源、资源普遍价格上涨环境下的成本推动型的上涨。由于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肉价和其他食品价格的上升很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甚至恐慌。本该随着国民人均GDP而逐渐上涨的猪肉价格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所以才会在最近猛烈攀升到了历史新高。由于价格上涨存在惯性,而经济政策普遍存在时滞效应,国家的宏观调控从长远看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意味着猪肉价格是以存有大量“泡沫”的形式在上涨,一切外因和供求情况只是这次涨价的导火索,关键是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对猪肉价格进行了调整的结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制度对各方面信息的感知和调配能力大大增加。

3.以流动性过剩为核心的诸多外部因素刺激了CPI涨幅扩大。猪肉价格的上涨是必然,但是这次“恢复性上涨”在如此强硬的宏观政策下还是稳定在了高位,以流动性过剩为核心的诸多外部因素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1)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不断加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2006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但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起步太晚,金融工具种类偏少,大量流动性货币涌入银行和国内市场,增大了央行对冲压力的同时,造成了全社会范围的流动性过剩,除了直接影响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典型代表的资本市场以外,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消费品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造成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也具有乘数效应,且比银行直接发行货币的乘数效应大,也使得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从历史经验看,1978~2002年,我国名义GDP的年均增速为14.94%,而同期的M1和M2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2.29%和24.96%,比GDP的增速高出50%左右。货币供应量更快的增长使得M1/GDP和M2/GDP这两个指标迅速飙升。至2002年已分别高达70.96%和182.42%,远高于其它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人民币升值过快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这种压力不能通过金融市场得到有效排解,最终只有反映到CPI上,而且还使对外贸易优势减弱的压力也倾泄到了CPI上。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相对外币(以美元为基准)的贬值会造成通胀,但由于中国是个净出口国,而且人民币也不能自由兑换,升值后收入的缺口只有通过提高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方式进行补充。这就提高了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猪肉和其他产品的价格。中国出口越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就越大、升值速度越快,就必须发行更多货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为6.992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创出新高。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

综上所述,外汇市场和国内货币流动性市场确实对CPI有直观的影响:第一,本国货币升值CPI应该下降,但这里的CPI是“真实水平”的CPI,而我国CPI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所以表现为先升到真实的水平再随人民币的升值而降低;第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部分移交给了物价,这种升值的压力会随着升值幅度的提高和速度的加快而越来越大;第三,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流动性过剩。短期内消费者对高额的肉价及其他产品价格尚可承受,价格会在短期内一涨再涨,但是一旦价格涨到难以维持日常正常开支的水平时,通胀已经普遍存在了,并有向恶性通胀演变的可能,因为在CPI上涨带动下,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价格也会上涨,甚至由过热演变成泡沫。

三、控制CPI持续上涨的对策建议

第8篇:经济制度的演变范文

关键词:林业发展;林业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森林是比较特殊的资源,既可以吸附自然界的污浊空气,给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提供木材等资源,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等。可见,林业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但是由于保护不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林业部门要大力发展林业工程,加强林业资源建设,正确选择造林方法,对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增强林业工程的措施

1.1 林业生产要选择高品质的优良树种

这要求林业工作者在营林过程中做好苗木的培育工作,加强林业基地的整体数量,规范林业基地建设。加强苗木培育过程中的母树林比重,采取有效措施与手段切实提高母树林质量,并加强对幼树的抚育管理。

1.2 造林整地的选择

造林地的选择是改善造林环境条件的主要工序。通过整地环节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改善地面透光度,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增强土壤肥力,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活率。

1.3 造林地的及时清理

将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及采伐剩余物清理掉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工序。清理方法主要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块状清理、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及化学药剂清理等。

1.4 选择合适的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可分为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的一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块状整地和带状整地。块状整地是将土地分成块状的翻垦造林的方法;带状整地是将土地呈长条状翻垦林地的方法。全面整地是翻垦全部的造林的土壤,此法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平原地区造林整地的方法主要有坑状、块状及高台等;山地应用的造林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及鱼鳞坑等。

2、林业资源合理利用是加强林业发展的基础

2.1林业资源利用的现状

国内林业能源产权主体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清楚,这和经济制度改变以及经济构成的多样化进度紧密相连。在以往的计划经济制度下,林业能源的产权是公有的,传统时期的产权构造以及经济构造较简易,不过在那种制度下,对林业能源运用的产权以及利益的拥有留存着争论,特别是对单位以及个体来讲并非非常分明。

从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产生的程序,林业经济构造以及产权构造旱现多样化现象,对资产全以及经济行为中的收益配置己十分明确,产生在国家、公有、单位以及个体间不一样的比例。因为在利润的激励以及市场制度的影响,产权不太清楚的林业能源就沦为各类利润主体相互抢夺的目标。现在各个区域存在随便处理林业能源产权、行政权代替产权的状况,这种状况是林业能源在林业发展中不足的详细表现。所以,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没有明确的产权,市场制度就不会对林业能源起到主动的影响。每一个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都将产权管辖当做政府的关键性能,国内林业也要符合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一样要增强对产权的管理。

2.2林业资源合理利用

增强林业发展强度是对林业能源运用不仅有现实以及历史的含义,其关键是从林业能源产权性能上体现出来的,林业能源产权的性能关键体现在对产权主体的鼓励、限制以及对林业能源分配改善部分。因为林业能源产权联系木质上就是利益之间的联系,在物质益处的带领下,林业能源产权的拥有者肯定要受到林业能源产权的影响,争取在完成林业能源产权主体物质收益时,能够尽可能少的消耗林业能源。尽管产权未必会使产权主体最优地利用林业资源,但是产权可以激励主体利用林业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有利于林业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同时,林业资源产权关系易演变成责任关系,即约束产权主体对自己林业资源产权的保护。一旦界定了林业资源产权,就有了林业资源产权的法律保护,林业资源产权就会主动保护林业资源产权不受破坏,从而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物质利益的驱动还会促进林业资源产权的流动,林业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可以转换到最善于利用林业资源的人手里。由此可见,无论从发挥保护和利用林业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还是从促进林、世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上,加强林业发展一定会对林业资源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3、市场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开发

3.1市场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关系

市场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利用不但是传统的林木种植业,还包含经济林的培育业与花卉培育业等新型的产业,发达国家的林业产业体系要达到:森林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森林面积及人均蓄积量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林地单传面积产出率高。采用集约经营方式扩大森林资源培育规模,满足国内的工业原料需求;充分的利用森林资源种植野生植物与养殖野生动物,提高林地的利用率:鼓励任何形式的投资者建设特色的经济林基地与竹林基地及花卉基地等。森林资源培育既要为林业产业提供原材料保障,也要为生态建设提供资源基础,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要加大造林的力度,保障生态公益林的采伐与更新配套,从而促进林地利用率显著的提高。在确保森林资源数量的同时,还要实现质量最优,这对于提高人民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保护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尤为重要。

3.2加强进行林业产业结构优化

确保林业产业构造的改善,这是林业产业构造探索的一种最佳状况。在提升林业提升经济利润、提升生态利益以及社会最仕收益的宗旨下,符合林业各个行业的和睦发展态势。林业行业构造改善不光包含以往影响下的产业构造科学化以及商业化两部分。林业能源的稀少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树木材料的刚性需要的冲突越来越尖锐,在这种状态下,林业行业要争取和生态环境均衡,这需要林业机构在运用能源时,要呵护好人类生活以及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根本,慎重留意经济行为带来的不良的生态以及环境的结果。林业产业构造改善还包括林业产业构造的生态性,因此建筑的发达的林业行业系统,不仅要确保林业行业融合,发展速率相等,国内现在的林业行业中广泛使用高新措施,加强林产品的制造深度以及附属价值,并且不能轻视开展低能源、高生产率、低废物排出的林业第二行业,使用林业中空闲的能源,多层次建造运用林业能源。

3.3林业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

国内的林业行业是创建在林业能源根本上,林业行业范畴的扩张和林业能源是紧密相连的,不过林业行业范畴扩张不会无尽扩张,也不会停止,要坚持一定的强度,要和林业能源的量相当,必须在不损坏、适量耗用林业能源的根本上,开展林业行业。要把能源耗用量管制在能源承受能力范畴内,确保林业能源的自身改革、自身复原。

4、结束语

增强林业发展和林业能源的运用,是对国内不一样林区、林业各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公有林区首先要开展第一产业,特别要增快开展木浆竹浆造纸行业、家具加工、林产化学商品生产业,朝着高功效、高品质、低排出、低耗用的方向发展,争取轮回发展、呵护环境、措施改革构造调节以及对外开放的准则发展,在开展林产化学商品生产行业时,还要着重推动产业单位的合并重新组合,扩展单位制造范畴,特别是森林旅游行业。要凭借公有林业改革,在开展程序中要坚持能够运用自身获取的林地,以使用承包、集资、合股、入股、租赁等股份方式,用企业化的形式、市场化的经营,开展各式的旅游品种以及旅游业务,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争取使林业能源可以为民众供应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朱社安. 林业信息化建设对林业发展的促进意义研究[J]. 江西建材,2014,23:214.

第9篇:经济制度的演变范文

关键词:环境宏观经济学;IS-LM-EE模型;环境定向技术;商业周期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往往更多的强调在需求及膨胀等内容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环境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尽管在资本主义市场形势下环境对宏观经济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但当今社会世界经济形势已然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宏观经济形势也暴露出了极大的缺陷,其必然也需根据市场经济形式的转变而做出创新,将环境所具备的影响纳入其理论中,这也是环境宏观经济学出现的原因。下文将就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展开相关研究。

一、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环境宏观经济学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HermanE.Daly提出。其认为经济在其增长过程中应受其所处整体大环境的限制。受市场形式的影响,往往在环境、资源等方面会出现滥用等现象,因此,要切实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能保证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适度性。通过总结来看,其在环境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研究任务的提出

在研究中Daly认为要完善对环境公关经济学的研究,首先就必须对研究的任务等进行明确,而这一任务就是要针对环境宏观经济学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这一任务就好比是要在船上设置承重线来明确其载重的标准一般,经济制度的制定就是为环境宏观经济设置同样的限制,以此来预防环境宏观经济超过其速能承载的负荷。其也指出,就如同家庭等经济形式从属于整体的经济市场一般,环境宏观经济也从属于大的自然系统,且这二者也相互承担能量的投入与产出,而这也正是环境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主题的明确

关于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Daly指出其所研究的内容更多的集中在规模等方面,而不是经济配置的相关问题。且在这一研究中其也对规模和配置等进行了划分,并同样以船的承重线进行比喻指出,当水位超过船的承重线之后无论船的质量有多好也难逃下沉的结局,同样,当经济的形式超过了在一定时期内环境所能接受的承载度,那么尽管经济形式使用如何优质的配置也难以继续发展。所以,针对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除了要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之外,还必须要在适度性的原则上研究其规模,以此来保证经济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三)重视相关的环境政策

以环境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主题来看,其对经济所明确的规模往往和传统经济学中所指出的公平与稳定等方面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这也必然应成为环境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环境宏观经济学的规模适度可能与其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性,因此,但规模和配合问题处于同一系统中时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就要求能在解决中采用相关的政策来作为工具。而Daly指出在这一问题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来对人口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转变以往知识产量的观念而给予产率更多的重视。

二、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HermanE.Daly提出了环境宏观经济学之后,有很多经济学家也对其这一观念表示了认同,并在Daly的环境宏观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如IS-LM-EE模型、环境定向技术、商业周期理论等等。

(一)IS-LM-EE模型

IS-LM-EE模型Heyes在21世纪初继HermanE.Daly所提出的环境宏观经济学之后所提出了一种模型形式,这也是对环境宏观经济学最具影响的一项研究。对于环境宏观经济学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能有效对其进行重新的评估,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的支撑。而之后的Lawn和Sim等也在IS-LM-EE模型上有所研究。首先,Heyes在IS-LM-EE模型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环境均衡曲线”的相关概念,为Daly的环境宏观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Lawn在Heyes的IS-LM-EE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融入净账户等相关的因素;最后,Sim同样对在Heyes的IS-LM-EE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但与Lawn之间不同的是其在模型中更强调产出方面的缺口问题。

(二)环境定向技术

环境定向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利用其框架对技术、经济、环境这三要素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也是在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所出现的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环境定向技术方面的研究。而在这一研究中也可针对对象的不同来进行进步模型的划分:首先,节能技术。其在环境定向技术中具有典型性,能放宽在源消费基础上经济增长与其之间的限度;其次,环境定向技术的进步模型。这一概念由Acemoglu提出要求能融入劳动及资本等不同的要素;最后,开放经济下的进步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是对封闭的经济体进行扩张,让其能在开放的经济形式中实现进步模型的建立。

(三)商业周期的理论

在以往,商业周期的相关理论主要是对经济波动的现象进行研究,但其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技术等进行研究,就往往存在一定的假设性。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因此,在商业周期的相关理论中也应当融入相关的环境政策内容。而在这一研究中所采用的环境政策主要包括:“不确定冲击”背景下的环境政策、“商业波动”背景下的环境政策、“确定及不确定”背景下的环境政策、“能源密集度模糊”背景下的环境政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和环境之间往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而就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来看,其往往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而对相关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限制。而环境宏观经济学其提出了背景就在于环境在行为等方面的制约性,因而,要切实做好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就无法与环境等相脱离,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未来也将成为经济学研究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任力,梁晶晶.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