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金融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

第1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制度约束;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

在我国的农村经济增长过程当中,需要对农村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做出最大限度的研究,金融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的经济增长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金融的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对其做出全面充分的研究,对于在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研究,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金融制度的约束和农业经济制度的约束,保证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制度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都具备了特殊的地位和性质,因此在两者当中在拥有农村经济共性的同时,在特殊性方面也是具备的,其中在对两者的关系做出探析的时候,需要根据制度变迁的理论,来对我国的整体金融和农经济制度做出分析,通过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在两者当中具备着不同的基本特点:首先,在制度的变迁主体方面存在着不同。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当中,可以分为政府和农村经济主体两大类,其中的主次和内部构成并不相同。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主体都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决策层,农村的经济属于一个从属的地位当中。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对制度的执行者和信息的反馈者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需要进行权力的集中体现。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农村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于制度变迁也已经参与到了其中,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因此农村经济主体推动的金融制度变迁还处于被抑制状态。其次在制度的变迁过程当中是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在计划经济时期当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都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因此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上表现更加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制度则表现出了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制度变迁的过程。最后在进行制度变迁的动因也存在着严重的不相同。在计划经济的时期当中,我国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都是政府为实现其发展战略而强制推动的结果,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主体是完全不相同的。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主要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市场化的改革方面仅限于停留在了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期当中,因此需要对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出平衡,因此需要逐渐的面向农村经济来进行发展。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金融的关系

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和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当中,需要对两者的关系做出分析,在本文当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了分析:1.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农业的经济发展当中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财政补贴制度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我国很发达的地区当中,对于农业的经济比重是相当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仍然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相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当地的比例中是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的,因此农业而经济的发展和农业金融任然是我国地区当中的重点研究对象。2.农业金融研究在我国的农业研究过程当中,需要对我国的金融体制做出充分的研究,其中农业金融属于对非农业部门金融体制的一种扩展,需要是现在农业部门对资金流动和运转的良好操作。因此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下,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金融的支持需要保持全面的推动,利用不同的角度来实现不同。在我国的农村金融研究过程当中,通过对金融资产总量和经济金融程度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三、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对其在制度约束下的发展做出充分的研究,从而可以实现在相关的制度研究当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原则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其对应的模型,其中一般的经济计量方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计量,但是经济理论并不能详细地说明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步,需要进行指标的挑选,在对我国的农村GDP数值进行挑选的时候,需要对农村的金融关系做出分析和研究,对于全部的农村金融总资产来说,需要除以农村的GDP值,就可以得到其发展的数值。第三步,是需要对农村的信用社贷款和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总和进行统计和计算,其中的农产品进出口的总和是指农产品进口总额和农产品的出口总额,在对数值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需要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做出分析,方法分别是基于回归系数的检验和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第四步,需要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做出研究,其中需要利用模型结构来对其数值做出有效的检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区分,由于在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在资本方面就缺乏一定的配置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对制度进行减小约束来做到减少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并且可以通过对农村金融的发展途径来不断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对于不同的地区要进行不同条件的考虑,最终可以从根本上来对约束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减少。

参考文献:

[1]殷红霞.我国家村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及其化解[J].商业时代,2008(8):71-72.

[2]周雪晴,向传学,徐琰玮,等.西部地区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政策机制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分析[J].商,2014(8):122-122.

第2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金融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科创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132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发展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全过程中,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金融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哈尔滨市农业经济走的粗放型道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而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农户和企业大多资金缺乏、投资基础薄弱,而且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多,盈利少,私人部门对此积极性不高,且政府资金有限,只能发挥补充和引导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扩大融资渠道、改革融资环境已成为焦点问题。这时就需要金融资源投入该领域,金融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三、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总量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期,必然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沼气池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造等。而个体农户资金缺乏、投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大规模整体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需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企业由于自身的风险和资金需求规模的庞大,也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

(二)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一直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储机构,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还未形成;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困难,有的因亏损被迫收缩范围甚至取消;受政策性制约,农村的民间金融因经营行为复杂、监管困难,始终没有得到良好发育,近年大热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哈市也没有得到发展。除此之外,拆借、票据、存单、证券、黄金、外汇、农产品期货等市场发展不健全,租赁、典当等服务不规范,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重低,风险投资缺乏,也不利于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足

首先,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循环农业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且循环农业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存在高风险性,又缺乏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导致支农积极性大大降低。

其次,各金融机构本身发展存在问题:农业发展银行不吸收存款,业务面窄,其信贷业务只界定为对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及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商业化经营,农村营业网点迅速减少、从业人员逐渐精简;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且积累了大量的呆坏账,严重影响正常经营;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造成支农资金大量“体外循环”。

最后,贷款额度小,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且还款期短,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信贷投向失衡,大部分投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上,而农产品转化加工业投放额度却很少;农民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是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业务发展缓慢。

(四)融资政策不足,社会环境欠佳

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激励乏力,没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手段来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村循环经济服务,从事农村信贷的银行没有在本金、央行再贷款、风险拨备、利率、营业税、所得税和监管标准上有更多的倾斜和优惠;缺乏健全担保体系且抵押、评估、登记和公证手续繁琐、时间较长、收费较高。

(五)农村信用环境欠佳,融资条件不足

哈市当前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户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有效抵押不足、自身资信质量不高且缺乏有效担保,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批前提条件,无法评级、无法授信。

四、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制定有利循环农业融资的优惠信贷政策和加大财政转移支持力度,从而吸引和促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入农村;还可通过不同的金融信贷倾斜政策作为商业金融机构资金选择投资重点的重要指示信号,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优先支持和保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等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严格控制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投放。

(二)各主要金融机构找准定位,发挥自身支农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应发挥自身业务优势,要以低息或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弥补循环农业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尝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产品协会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放贷款。

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用社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支农意识;加强业务创新,除保证以往的小额信贷外,要加大放款力度,增加大额、中长期信贷,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保证方式;与其它商业银行加强联系,开展资金拆借、票据贴现业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做好进一步改组为商业性银行的准备。

农业银行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支持农村经济、促进工农业均衡发展的重任,政府通过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吸引银行把支农贷款投放的重点向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倾斜。

(三)进行金融创新,多渠道拓展融资途径

积极支持循环农业企业上市融资,适当降低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标准及给予优先核准;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适当放宽发行债券条件限制,鼓励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支持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的并购活动,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行风险;鼓励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循环农业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方式投资;加快实施产业创投计划并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对于哈市循环农业的大型项目建设应大胆、灵活使用项目融资方式。

(四)加强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的建设

由于哈市的农业生产面临较高的风险,要实现循环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具备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构造政府主导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具体为:开展法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制定农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加快农业保险品种的开发。

(五)完善担保和准入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业担保体系,改进信贷担保方式,丰富担保品种。推广专业担保公司承保;积极探索新型抵押方式,如采用林木、库存商品、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物;可建立“哈尔滨市循环农业发展保障基金”,业务重点面向大宗农业贷款,为其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也可向金融机构提供利息补贴。加快研究独立的农业循环经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同时,建议各银行适当降低该类企业贷款准入条件,增大企业融资的可选择性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经济、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完善现有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为农村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化的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改革发展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推进与之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促使哈市的农业循环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赤,孙柏,汪春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M].2009

[2]冯兴元,何广文,杜志雄.中国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民间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研究[M].山西

经济出版社.2006

[3]李东卫.循环经济发展与银行信贷支持问题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2

[4]吕冀平,冯雪.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报.2006;8

[5]那洪生,周庆海.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 [J].金融时报.2004;2

[6]宋金杰.农村资金融通与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徐文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 [J].学习与探索.2007;2

第3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职能体现在引导农业生产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相适应,实现农业生产者与社会的双赢局面,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起步较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完善之处。

1.资金筹集渠道和方式单一

农发行的信贷支农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以及发行债券,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于“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以及关注程度的不断加大,对于中国农发行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尤其是在国家当前面对的复杂金融局势下,农发行的信贷资金要针对当前局势作出相应调整,同时,由于国家对于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信贷计划没能很好地进行差异化安排,对于农发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安排不够合理,使得农发行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缩减了农发行的筹措资金渠道,使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既要捆着手脚与同行竞争商业性涉农金融业务,使得本身资金筹措渠道就较为单一的农发行更加窘困。

2.政策性金融创新产品不足

农发行的政策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侧重于社会性,因此农发行的政策不管是从制定还是在执行环节都与其他金融机构有所不同,同时因地制宜的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更需要对于金融业务的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农发行下设的众多分行往往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或按部就班的开展业务,这就造成行业内缺乏创新潮流,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典型的贷款、抵押业务中的抵押物的品种、贷款的投放领域以及资金来源都比较单一;二是开展的业务品种比较单一,面临着农发行开展的相关金融业务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3.农发行难以与农户发生联系

农发行难以真正进入基层去逐个地区的进行考察,这就导致一些项目的实施很难完全符合农业生产部门或个人的现实要求。近年来,作为支持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的农发行不断加大了信贷力度,信贷资金投放量逐年增加,但由于缺乏同农户的直接有效沟通,对涉农项目的信息掌握不够全面,使得一些支农资金没有运用到实处,没有发挥出农业信贷资金的最高价值,加大了对重点涉农建设项目的支持难度,长此以往将不利与政府引导和使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资金,不能很好地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农发行对全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

二、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的措施

1.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形式

一方面,在当前信贷规模严格控制、形势趋紧的情况下,传统的信贷融资渠道难以为继,过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靠借贷这一手段融资,在大形势的发展下,需要不断丰富融资渠道,通过开展市场化债券发行、同业存款、同业拆借、票据交易、现券买卖与回购等融资业务;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如果能主动地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沟通,努力挖掘各类资金交易市场的潜力,实现各种融资渠道的优势互补,构建农发行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渠道,将大大有利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与融资渠道的市场化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农业政策性金融产品的创新

农业政策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就是要避免金融产品的同质化,体现在贷款业务方面,主要包括对贷款种类、贷款投向领域等方面的创新;体现在抵押担保方面,不管是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还是对粮棉油战略性客户贷款,主要是对抵押品种的创新。这就要求全行上下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业务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适应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新形势,抓紧创新信贷品种。

第4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关系分析

一、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金融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协调

最近几年,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资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首先,农村企业和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占据了农村农业资金的绝大多数,大部分都是需求类生产资金;其次,农民群众的资金需求,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相对来说所占比例比较小。在农村经济结构中,金融贷款需求一般包含了农业生产需求,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和农村贷款需求。上述三种不同的贷款需求给农村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地区的金融机构需要对不同的信贷进行科学分配,直接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能真正做到科学分类,重视乡镇中小企业信贷投入而忽视农业信贷投入,和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适应的现象。

2、农村金融机构工作效率不高

农村金融机构是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和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比较滞后,导致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不集中,需要金融机构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此外,在金融机构中,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农村,其专业素质不高,不能紧跟时展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老化,从而影响到农村金融发展和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1、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要想实现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就应该尽量保证农业和农村之间的供求关系维持平衡,农村金融发展,使得农业的各个生产要素得到了很好的划分和配置。农村金融随着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寻求全新的发展,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但是现阶段,全国农业金融供给还得不到满足,发展还不是很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增长必须依靠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要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发挥好农村金融的支撑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金融量在持续减少,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农村金融供给不合理,造成这种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贷款额度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2、农村金融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结构能够真实反映出其实际现状,对金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帮助。金融是经济行为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点,投资者通过减少费用来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更好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还能够更好发挥金融各项功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从农村金融发展角度分析,农村和城镇发展相比还比较落后,农村金融的发展依赖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数量,而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优化,使得农民群众、农业生产大户以及农业企业有更多的渠道进行融资,从而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更好的激发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

3、农村金融效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衡量农村金融效率的高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储蓄动员能力;其次,储蓄资金投入后转化率;最后,投资投向效率。在广大农村地区资金不平衡的现象经常发生,所以需要使用相应的金融手段将闲置的资金进行有效的分配,保证各个环节资金分配均衡。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资金的供求现状直接决定了利率的高低,投资者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应该选择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对资金分配进行科学配置,保证资金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同时还对更好的促进资金流动创造了必要条件。农村金融在发展规程中,常常伴随着金融制度改革,改革更好的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不断趋于完善,同时,还会诞生更多新鲜的金融工具种类,这些金融产品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投资方式和储存方式以及途径。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更好解决储蓄和投资者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储蓄转变为农业投资,最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尹希果,陈刚,程世骑.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再检验-基于面板单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计[J].当代经济科学,2007(01).

[2]王虎,范从来.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影响机制的研究-来自中国1980-2004年的经验证据[J].经济科学,2006(06).

[3]张立军,湛泳.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分析及其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

[4]刘洁.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1980—2007年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

第5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金融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36-01

1 农业经济与农业金融的相互关系

1.1 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关于工业经济发展与工业金融的研究要比农业方面的多,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农业占据的经济量正在快速的降低,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在发达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良好的财政补贴制度来缓解这一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的提高有着帮助与推动作用。也有国际上的农业经济学家支出:虽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农业的比额有所降低,但是不代表农业就失去了在经济之中的重要性[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旧不可忽视。不难发现,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依旧占据了全国经济较大的份额。对于这一部分国家而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金融依旧是研究的重点。

1.2 农业金融

中国的发展和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一样,金融发展都是依赖工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在以往的金融体制之中,农业金融算作非农业部门金融体制的一种扩展,但是又与农业部门有着资金流动和运转操作方面的差异。在如此的经济体系之下,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金融的支持就很难得到顺利的发展。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站在不同的环节,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去发现、去探讨。就我们的研究资料表明,除开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金融关系直接的研究之外,绝大部分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关系的研究都是依靠变量的方法进行间接的研究。通过对农业生产力与产品市场的研究,国家就可以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最终说明农村金融对于农业技术发展有着促进作用[2]。在对我国的农村金融研究可以看出,将经济金融化程度和金融资产总量作为指标,就可以发现金融水平发展要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收入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依据,因此,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依赖于经济收入。在融合了农业经济增长、经济收入以及农业金融之后,发现我国的经济金融关系已经有所转变。

2 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关系的分析中,农村金融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所以,本章节从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结构优化以及金融效率提升三个方面探讨了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1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经济增长需要农村金融规模的支持。第一,从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区域的模范单位来提供服务,这样的金融机构只能够只服务于农户。第二,从农村信用社的资源优势来看,金融职能的发挥,能够合理的分配资金优势,同时还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现状,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信用社体制(产权不够明确;不属于合作制,也不属于股份制;还需要提高信贷发放质量)这一类的问题。所以,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将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明确是非常关键的,再加上货款等相关业务的发展,建立相应的信贷制度,才能够解决农村用钱问题,推动农业的经济增长。

2.2 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金融结构调节后,就可以调整实体经济,为农村的金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客观来讲,发展农村金融,就不需要满足农村经济多元要求,这需要对市场的不间断考察,并且随着农业的需求进行改革来加以支持。在改革方面,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在融资体系的完善、融资方式的完善等方面。目前,农村金融的融资还处于外援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但是实际情况表明这样的融资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以,只有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有效的降低成本,减少货款的频次,才能促使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实现与农业经济的共同增长。目前,货款融资、存款还是农村市场最普遍的形式,但是却无法满足企业与个体户对其的需求,所以,金融方式的灵活性还有待提高,这样才能让金融服务更为全面。

2.3 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相比金融结构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能够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略显薄弱。作为一种金融功能,虽然普通,但是调控上更加的方便。通过实践表明,想要发挥金融效率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需要将平衡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中贯彻到底,实现相互的制约,才能够确保农业经济的增长与收益[3]。目前,农村的金融融量已经成为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所以,做好金融机构的协调,提升金融效率,才能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的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属于一根链条上的两个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农村金融体制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所以,本文提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关系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但是种种研究表明,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不能够局限于我国的基本情况,还要懂得放眼全世界,通过发达国家先进理念与理论的分析,借鉴有利于国内发展的经验,再配合上国内的具体情况,才可以让研究取得满意的效果。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必定会不断前进,让研究持续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建波,杨国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95-100.

第6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民收入;金融供给;弹性

作者简介:嵇正龙(1982-),男,江苏沭阳人,宿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8;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3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65-03

一、引言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水平都位居前列。但与中国整体经济结构类似,经济的二元结构并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要如期完成“两个率先”的目标,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三农的现代化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内容,三农的现代化迫切需要金融支持。受限于农业生产处于分散经营的状况未能改变,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受自然气候极端变化的影响,江苏农村金融供给主要是政策性金融主导,商业性金融辅助的混合供给格局。政策性金融供给主要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支农支出或农林水事务支出;①商业性金融供给包括乡镇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②

从图1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江苏农村金融供给沉陷快速递增,其中乡镇企业贷款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居于前列,其次是农业信贷,而一般财政预算支出中农林水事务一项的规模和增速都较慢。

农村金融的供给总体增长,无疑为江苏三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是体现农村金融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图2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江苏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多方面因素的促进下,呈现快速上涨趋势。在现有的金融供给格局下,细分各类金融供给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探讨农村金融供给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外的相关研究,在肯定农村金融供给对农民收入提高的贡献的同时,也提出了政府主导的补贴型农村金融供给存在负面影响。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Barro, 1992;Jim,2005)。通过对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研究,揭示了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Greenwood and Jovan,1990;Banerjee and Newman,1993)。但是经济转型国家由于金融市场体系低效率(Koester,2000 ),农业的生产风险难以控制(Townsend,2001),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效率较低,而且政府补贴的农业信贷体系扭曲农村金融市场(Jensen,2000)。

国内研究有人认为三农的发展需要金融供给的支持,特别是在现阶段财政性金融供给非常重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财政支农政策的支持(孙长清,2006),因为增加财政支农的总量和提高财政支农的结构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推进农村市场化(冷志杰,2005)。也有学者认为在诸多制约因素制约下,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效率较低,甚至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农村居民储蓄比率和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温涛,2005)、农村存款余额与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的比率(刘旦,2007),以及对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进行回归分析(许崇正,2005;温涛,2005)、应用VAR模型分析农民收入、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杜兴端,2011)等大量的实证研究都认为现行的农村金融供给抑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但是应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村存款、农业保险赔付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向关系,而农村贷款、农业保险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呈负向关系;农业贷款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期,乡镇企业贷款不仅没有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余新平,2010)。究其原因,纵向控制的、条状的金融体系以及贷款风险硬约束、存款成本软约束的激励机制使金融支农政策的效果难以有效发挥(潘敏,2002)。而且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具有显著的反均等化效应和挤出效应(马拴友,2003),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并使二元社会结构固定化(傅道忠,2004)。此外,有些学者的研究认为,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必须达到一定临界水平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龙海明,2008),应整合财政金融支农政策,提升支农政策的杠杆效应,在此基础上加大支农资金规模,大幅度提升支农整体能力(冉光和,2009)。

现有研究通过不同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供给问题,并且得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建议。本文使用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1990年以来,江苏省不同渠道的农村金融供给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并揭示其政策含义,以此为依据研究提高江苏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的措施。这对于促进江苏的均衡发展、三农现代化,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一)模型设定

本文研究江苏农民收入的金融供给弹性,因此设定模型中因变量为农民纯收入(Yt),自变量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农林水事务支出(X1t)、乡镇企业贷款(X2t)和农业贷款(X3t),同时引入控制变量农林牧副渔产出(X4t)。对上述变量取对数,模型设定如下:

LN(Yt)=c+?琢*LN(X1t)+?茁*LN(X2t)+?酌*LN(X3t)+?姿*LN(X4t)

其中c为常数项;0

(二)数据说明与处理

各变量数据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直接得到或者根据相关数据处理得到。同时考虑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使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由于2010年之后,江苏关于信贷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乡镇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数据难以获得,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本文数据选取的期间为1990-2009年,并且用1990年为基期的消费价格指数剔除价格因素。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估计

利用OLS估计对数方程为:

LN(Yt)=-1.44-0.07*LN(X1t)+0.22*LN(X2t)+0.08*LN(X3t)+0.08*LN(X4t)

(-1.84) (-1.19) (1.56) (1.49) (5.77)

=0.98,F=217.61

从估计结果看,各个系数的t统计量结果表明系数估计皆较为显著;较大的可决系数表明样本整体回归拟合程度较好;较大的F统计量表明该多元回归整体较为显著。

(二)结果分析

1.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农民纯收入产生负效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是财政对三农发展的重要支出,目的在于通过相关的补贴或转移支付促进三农发展。回归的结果中,农林水事务支出的系数为-0.07,表明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农民纯收入产生负效应,即农林水事务支出每增加1%,农民纯收入下降0.07%。这同政府补贴政策扭曲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一般经验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因此, 对现行的补贴和转移支付的机制和效率改革,实现均等化发展,而不是让受益者主要集中为大户或者龙头企业。此外,政府补贴和转移支付应该更多的从理顺农村投资体系,减少农村生产环节的税费着手促进三农发展。

2.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民纯收入有较小的贡献。乡镇企业贷款的回归系数为0.22,表明乡镇企业贷款增加1%,农民纯收入增加0.22%。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优势组织,其发展固然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乡镇企业在信贷促进下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更多的吸纳了本用于农业发展的资源。因此,政府应重点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升级所需要的农业企业,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达到促进三农发展的目标。

3.农业贷款对农民纯收入有微小的贡献。农业贷款的回归系数为0.08,即农业贷款每增加1%,农民纯收入增加0.08%。分析的结果表明,农业贷款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极其微小。究其原因,农业贷款在总体规模上较小,对促进农民收入上升作用有限,同时农业贷款的用途非农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农业贷款非农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贷款获取后并非用于农业生产,往往被挪作消费;二是,农业贷款获取后被转借给回报更高的乡镇企业使用。因此要发挥农业贷款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还需要对农业贷款实行过程监控。

4.农林牧副渔产出对农民纯收入具有显著的贡献。农林牧副渔产出的回归系数为0.88,意味着农林牧副渔产出增加1%,农民纯收入提高0.88%。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的产出。而农业产出的提高,应从技术革新和产权完善两个角度激励农业生产。而技术革新需要有规模经济的支撑,就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小农经济的格局,构建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并多措并举的鼓励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权保护有待加强,只有产权有保护,有良好的预期,农民才能对生产过程做长期投资。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收入的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等金融供给弹性皆较小,作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来源都未能带来预期的支持农村总产出增加的显著作用,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支农资金甚至对农民增收产生了负面效应。农民收入增加贡献的主要来源为农业本身的产出。

农业贷款支农效果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农业贷款存在非农化现象。农业贷款具有明显的政策性,较低的利率水平导致非农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获取农业贷款。二是农业贷款存在生产和消费的混合性。农民以农业生产的名义申请贷款,而所获得的贷款部分用于消费。乡镇企业贷款的投放未能产生理想的支农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乡镇企业生产的资本回报相对高于农业生产,获得贷款扩大生产导致其进一步吸附了农业生产资源。财政支农资金理论上讲,应该能有效的支持农村产出的增加,但是受限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重复投资较为明显,许多地区存在挪用现象,反而对农民增收产生了负效应。因此,金融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村产出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

综上,农民收入的金融供给弹性皆不显著。要提高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产出弹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应加强效果监控;其次,对于农业贷款加强监督和审核,特别是后期监管,实行动态化监管;第三,从长远来说还是需要改革现行的,实现土地有效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

注释:

① 江苏省统计年鉴中,2004年之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使用农业支出,2005年开始使用农林水事务。

② 江苏省统计年鉴中,1994年之前信贷分为银行和信用社两个部门分别统计,文中使用相关指标加总。

参考文献:

[1] 杜兴端、杨少垒.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09).

[2] 林炳华、张文棋.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支持作用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07).

[3] 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

[4] 杨小玲.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果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2).

[5] 金晓春.江苏农民收入增长与江苏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09).

第7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1相关指标和数据来源

1.1相关指标

(1)理论资金需求量。根据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了金融相关率[8](FinancialInterrelationRatio以下简称FIR)用以衡量绿洲农业经济金融化的程度,以计算绿洲农业发展的理论资金需要量。绿洲农业FIR=新疆农产品商品化率×全国FIR(1)绿洲农业理论资金需求量=绿洲农业FIR×新疆农业GDP(2)。

(2)实际资金需求量,即资金需要的实际满足量。实现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包括满足基本生产需要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经营费用资金;农机、家具、生产用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土壤改良、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文中的实际资金需求量是绿洲农业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费用支出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总和。

(3)资金需求缺口。理论资金需求量与资金需求的实际满足量之间的差额。

(4)资金供给量。包括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和民间资金供给量,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包括财政、金融机构、外资等对农业进行的生产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民间资金供给量包括农民自身积累的再投入资金和民间借贷资金。民间资金供给量因无统计数据,依据实际资金供求平衡原理,推算如下:资金供给量=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民间资金(3)实际资金需求量=资金供给量(4)

1.2数据来源

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量,农业发展资金需求量的数据来源于1989-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和1989-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售的数据来源于《新疆中国60年―新疆人民生活》;金融资产的总量和金融相关率的数据来源于1989-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保险年鉴》。

2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供求分析

2.1资金需求分析

图1绿洲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金融相关率Fig.1CurvesoftheratesoffarmproductioncommercializationandFIRinOasisagriculture

2.1.1理论资金需要量

根据上式(1)和(2)得新疆绿洲农业金融相关率,绿洲农产品商品化率和绿洲农业发展的理论资金需求量(图1和图3)。从图1可以看出:

(1)1989-2009年绿洲农业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在0.4-0.65之间,比较平衡,2001-2006年农产品商品化率有所提高,2007-2009年有所回落。绿洲农业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新疆地域广阔,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费用较高,对道路、运输工具的要求较高,近年来新疆政府采用各种政策促进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2)1989-2009年绿洲农业金融相关率不断上升,进一步验证了戈德史密斯的结论: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的超常水平增长。1989-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在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9年的35.9%下降到2009年是21%,说明农业在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新疆农业发展的理论资金需求总量在新疆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也相应下降。

2.1.2实际资金需求满足量

绿洲农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资金需求:

(1)生产经营费用投入资金。农户生产经营费用主要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图2绿洲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实际满足量及其构成Fig.2CapitaldemandanditscompositionforOasisagriculture动而消费的商品和服务、自产自用产品,如种子、化肥、农药和地膜等。满足基本生产和收获过程的各种基本生产费用支出。

(2)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资金。指农民用于建造和购置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所支出的费用,如生产中的建筑材料、生产用房、役畜和农机、农具和打井灌溉等。

(3)农业公共基础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公共物品生产,包括:农田水利和气象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农田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具体数据(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新疆农居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从1989年的23亿元,到2009年为402.6亿元,增长了16.5倍;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支出从1989年到2000年增长了14倍,但是从增长的绝对数值上看,1989年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仅有50.38元,到最高2009年为462.4元。说明农民的生产投入资金主要集中在经营费用支出上,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相对较小,主要因为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一次投资支出额较大,农民收入积累有限;生产经营费用支出是必须的,如果不满足这部分支出当年的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而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一般不是那么紧迫,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推后支出是很普遍的情况。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由1989年的18841万元,到2008年是187.4亿元,增长了98.5倍。从增长的整体趋势上看,波动幅度较大,在2001年前增长缓慢,投入资金较少,在20亿元以下,在2001年以后,增长迅速,主要原因是2001年后,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增加迅速,带动整个新疆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

2.1.3资金需求缺口分析

通过以上测算,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资金需求量和实际需求资金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即为资金需求不足。图3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理论需求量,实际需求量和资金需求缺口Fig.3CapitaldemandandthegapforOasisagriculture从图3可以看出,1989年资金需要缺口仅为6246.99万元,1989年以后资金需要缺口迅速扩大,到最高的2007年达到951亿元,2009年回落到605亿元。在2002年以后资金需求缺口超过实际资金需求量。1989-2009年新疆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了9.69倍,理论资金需求量增长了41.5倍,实际资金需求量增长了21.5倍,实际资金需求量大大低于理论资金需求量的增长。造成了资金需求缺口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农业的弱质决定其自身积累缓慢。从实际资金需求量构成来看,1989~2009年家庭生产经营费用支出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中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的绝对数远远小于生产经营费用支出。主要原因还是农民收入增长有限,积累慢,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优先满足生产经营费用支出。

(2)相对于工业和其他行业来说,农业基础公共设施投入的资金较少,主要由于农业生产产出规模低,收益不稳定,大部分的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只能由财政预算来满足,在财政预算有限的条件下,农业投入规模就受到限制,从新疆财政支农预算的比例可以看出,新疆财政支农支出占预算的比例仅为10%左右,最低的2002年仅有5.64%。

(3)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的现状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消费与城镇居民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农民能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少,范围窄。在有限的收入中,支出依次为农业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生活消费支出、子女教育、婚嫁,医疗、养老支出等,长期以来新疆农业自身积累缓慢,无法向农业再投入更多资金,形成日益扩大的资金需求缺口。

2.2资金供给分析

绿洲农业生产资金供给主体主要有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外资、农户资金和民间借贷融资,前三者是正规渠道资金供给者,后二者属民间资金,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比,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供给主体相对较少,因为小规模生产的农业企业很难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资金供给渠道有限。

2.2.1资金供给主体分析

(1)财政支农投入。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发展和社会救济。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村村通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农村自然灾害救济和社会救济等。

(2)金融机构农业信贷资金。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具体业务有:粮棉油收购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主要对象是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农业银行和农行新疆兵团分行因特殊体制盈利情况相对较好,其他商业银行因农业贷款业务不良贷款率较高,低收益或无收益而不断缩减农业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主要面向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服务。缓解农民贷款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服务新疆农业、农民的主要金融机构。

(3)外商投入资金。国家鼓励外商进行农业投资,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弱。外商投资主要限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

(4)民间资金。绿洲农业正规金融融资与其他行业相比是比较薄弱的,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农村民间资金就成为绿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农村民间资金主要包括:农民手存现金和存款;农村民间借贷。民间金融的存在是由于正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农村、农业、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其本身的比较优势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农村民间借贷方便快捷,适合农业经济主体的需求;受民间借贷乡规民约的约束和本土文化习俗的影响,具有预算硬约束的优势等是正规金融无法比拟的优点[9]。

2.2.2资金供给量分析

(1)正规金融渠道资金供给。通过以上测算,绿洲农业发展资金供给量(图4)。图4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量Fig.4CapitalsupplyforOasisagriculture从图4可以看出,财政支农投入的资金总额1989-2009年不断增加,从1989年的5.2亿元到2008年的196.78亿元,增长了37倍。但财政支农投入资金在地方财政预算的比重很低,平均为9.35%,2002年最低为5.64%,最高是2009年为14.6%。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在1989-2009年增长迅速,但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0.09%下降到4.22%,1997年后增长缓慢,说明金融机构对绿洲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不断下降,也体现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追求经济利益的特性。外商投资农业的规模呈现不稳定性,1989和2000年外商投资为零,2004年以来外商投资规模维持在1亿元左右,说明绿洲农业还缺乏吸引外资投入的项目和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正规渠道资金额供给从23亿元增加到507.6亿元,从资金供给的构成看,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占比为78%,是新疆农业占正规渠道资金供给中的中坚力量。正规渠道资金供给量在1989-2009年期间迅速增长,仍不能满足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财政支农投入资金的比例较低,且大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用于事业费支出,无法满足绿洲农业发展的公共需求。

(2)民间资金供给。从图4可以看出,绿洲农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量中民间资金占的比重较大,平均占整个农业发展的供给总量的34.73%。占到新疆绿洲农业发展资金供给的三分之一以上,民间资金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调剂作用,对绿洲农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结论

(1)从资金需求上看,实际资金需求小于理论资金需要,需求不足,原因:一是从事绿洲农业生产收益不稳定,积累少,风险大。可发展定单农业,同时利用农业保险和大众农产品期货分散农业风险,维护农民的利益,提高生产积极性;二是完善农民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促使其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三是政府应尽可能加大投入并引导社会其他投资主体参与投资。

第8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已形成,但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有所不同。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成的总结,重点分别对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非正式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简介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并积极活跃起来,形成了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传统正规金融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以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非正式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创新型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非正式金融机构主要有私人钱庄、当铺、私人借贷、高利贷、合会等。 

二、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1996年以前,农村金融正式安排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自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行社分离、国有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以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呈现萎缩趋势。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担落在农村信用社身上。但实际运行时,农村信用社并没有真正担起这个重担,它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合作宗旨,农村资金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扩大趋势。为了解决“三农”资金支持,国家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制定政策时,要更多地考虑到“三农”;中国农业银行转向商业化的同时,政策方针首要还是面向三农;农村信用社继续发挥在“三农”中的核心作用。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以政策为导向的国有农业信贷机构,其业务范围主要是办理农副产品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办理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并不与农民直接发生信贷业务关系,这使它无法直接延伸到最基层去顾及农户的基本金融需要。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服务作用,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可将一部分邮政储蓄、社会保障资金等转存入农业发展银行;鼓励国家开发性金融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开发性金融更多地参与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二)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放在筹措资金保证支付和清算票据上,近年来,其经营重心明确向商业化方向转变,业务范围也由广大农村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倾斜。目前,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重点主要放在支持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上,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农村信用社这时就能起到很好的金融服务作用。随着国家清理整顿农村“两会一部”、国有商业银行部分机构从农村市场退出,农村信用社一段时间内在农村金融服务中起到近乎垄断的作用。但农业经济的风险相对比较大,农信社不良贷款也不断增多,农信社要想更好服务三农的同时,又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还需多多努力。 

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主要是为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指定范围内的资金支持,而市场经济体制促使金融机构追求利益,所以,仅仅以行政命令或者建立以完成农贷资金任务为评价指数的绩效制度是不足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应给予农贷行为一个成熟的金融环境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以此激发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在合适条件下主动寻找农贷机会,并最终解决农村金融供求失衡问题。 

三、创新型农村金融供给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在“三农”服务中起主导作用,但这些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国家有针对性地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即允许一些社会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并解决我国农村建设资金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我国已逐步让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在资金供给上已解决部分问题。 

(一)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007年3月6日,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2007年3

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邮政储蓄银行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主要是基于邮政储蓄有2/3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唯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因此,从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础金融需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角度出发,邮政储蓄银行的农村网点主要是从服务“三农”的大局出发,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降低了支付给邮政储蓄的利率,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对农村的“输血”机制,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业和农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 

(二)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金融服务情况分析 

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农村金融组织模式的一次重要改革,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但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1)村镇银行的数量近年来虽不断增多,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增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农户及农业的资金需求,但和我国众多的农村人口及需要资金的乡镇企业和农户个人比,它们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2)村镇银行多数设立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区域,部分乡镇只有一家,多数比较偏僻及经济发展不好的乡镇根本就没有,同时,这些偏僻的乡镇多数是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的,即使有其他金融机构,多数也只有一家,故这个地区“三农”对资金的需要是很难得到解决的;(3)村镇银行作为新兴力量,多数人并不认可它,对它也不是很了解,导致它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困难。村镇银行存在吸储难、利润低、风险高等问题,另外,村镇银行的结算渠道、现金供应问题及存款准备金率等问题至今也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故要想让村镇银行更好地为农村金融服务,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三)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2001年11月28日,国内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营业。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农村各经济主体对商业性金融的需求,应加快组建新的农村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可由个人和企业等出资组建。但我国银行业不对个人开放,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时虽然允许个人入股,但不允许个人出资组建商业银行,这必将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四)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在满足农村金融供给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这部分作用主要是基于部分农户或企业在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机构那贷不到款,只好选择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然人或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不能吸收存款,它的贷款利率是比较高的。小额贷款公司获得高利率的同时,风险也伴随高利率产生了,加上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还没有建立,故小额信贷公司如不能调整好风险与收益的问题,是非常容易退出市场的,这将会带来一系列相关问题。国家的监管机构应做好政策支持和监管,让小额信贷公司真正为农村金融做一些服务。 

四、非正式金融供给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 

非正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私人钱庄、当铺、私人借贷、高利贷、合会等。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非正式金融机构因此得以迅速发展。非正式金融机构为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市场交易,表现在:非正式金融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从事违法活动和高风险投机甚至是金融欺诈活动,存在着极大的金融风险。风险虽然比较大,但非正式金融机构至今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农村金融供求的现实客观性: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是因为民间借贷的利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到金融机构存款不方便;从资金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正规的金融机构信贷手续繁琐、服务态度欠佳,而民间借贷迅速、便捷且多不需担保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方式,即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重构。但事实上还是没有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要想真正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还需更好地发展现有的这些农村金融供给方式的作用,让它们实现服务“三农”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运用Excel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各计算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处于0.6570~0.8742,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但影响效果不同。在此结论下,即可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从纵向来看,X1(农林牧渔总产值)、X2(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关联度相对较高,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的贡献度较大,尤其是对传统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突出,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就越快。X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数据均小于其他两列,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农村金融的关系相对较弱,即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贡献度低,原因在于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民获得的金融支持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农业,其农业附加值较低,从而使农民收入的增长效果不明显

(2)从横向来看,Y3(农业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水平关联度较高,特别是对传统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很大,说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存、贷款规模与乡镇企业增加值关系密切,即乡镇企业收入越高,存款规模越大,贷款规模也越大。

(3)从最大值、最小值来看,X1(农林牧渔总产值)与Y3(农业贷款)关联度最大,表明农业贷款对传统农业总产值贡献很大,农业发展已成为农民纯收入增长的直接原因;X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Y4(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关联度最小,表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与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关联度最差,贡献度最小。这是由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从而影响了乡镇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

二、深化安徽省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由于上述研究在指标的选取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在研究中,安徽省农村很多规模较大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被忽略,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性,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巩固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功能。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看出,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投资依赖性较大,其金融投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因此,安徽省政府应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对于农村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力度。同时应以目前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为立足点,适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资金的聚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性金融的跟进,以更好的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支持的核心力量。要增强农村金融的实力,应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和重组进程,提高其竞争力。首先,应给予农村信用社必要的政策性扶持,对农村信用社实行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利率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其次,因地制宜的选择改革模式,对于安徽省南部农村地区来说,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均高于北部地区,所以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地方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商业化经营改革模式较为合适;而对于北部农村地区来说,其相对较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则应选择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合作金融组织作为改革的方向。因此,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模式,而不是“一刀切”,以期实现安徽省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