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环境污染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口语;口语教学;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基本语言能力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口语教学作为其中的一支,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小学生的口语教学应被足够重视,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打造出轻松易学的口语课堂。下面,我们浅谈一下实现小学口语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已被大量运用于各种学科的课堂中,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也不例外。情境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具有较高的模拟性,很容易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环境中,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热情。以“我们能做点什么”这则口语交际题目为例,口语交际的主要内容是:“家乡有哪些污染现象?”“谈谈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这是在锻炼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小学生将现实生活中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转化为正式口语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教师可根据此内容,收集家乡未被污染前山清水秀的照片,然后将现在家乡被污染的地方拍摄下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施将照片和视频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描述对于未被污染的家乡的感觉,以及对于当前家乡环境污染的看法。教师还可以将那些环境被污染后又治理好的城市图片展现给学生,通过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强烈对比,带给学生以震撼,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决心,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对于保护家乡环境的看法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使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题目有所了解,否则学生只凭自己的想象,很难联想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性,也就没办法从心底里产生想要保护家乡环境的真情实感,那么学生的口语交际课也就与现实生活脱轨,只能是纸上谈兵,意义不大。
二、活跃课堂氛围
口语教学尤其要注意打造出轻松的语言环境,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形成发散性思维,进而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可以全班参与的小活动,以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紧张情绪。以“说说我自己”这则口语交际题目为例,教师可以先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等通过提取关键词的形式写成小标签,然后打乱顺序,再分别发给每个学生,然后让学生依次向全班朗读自己手上标签的关键词,进行全班竞猜,若被人猜到标签的主人,那么那个学生就要站起来向全班同学详细地介绍自己,将标签上的关键词一一做出解释。最后将没被人猜出的标签收集,找出标签主人,让其他同学说明标签上的哪些词语并不符合标签主人的性格特点,然后让标签主人对同学们抱有争议的关键词进行解释,或者由其他同学描述他们眼中的标签主人,再解释原因。这是一个全班都可以参与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迅速活跃,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投入课堂讨论,而且还可以使同学间更加了解,从而更加体谅每个同学。在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口语课的兴趣,也为今后的交际之路铺平了道路。
三、实现多维教学
口语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口语交际的情景千变万化,所以为了追求真实感,教师要时常变换自己的教学方式,为每个口语环境打造出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以“描述人物外貌”这一课为例,为了避免小学生陷入描述人物外貌的思维定式,教师可以将这堂课命名为“你来描述我来猜”,为这堂课量身打造一款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首先,教师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选出两个小组对老师指定的人物进行描述,被描述的人物可以是班上的同学或者为多数人所熟知的明星,被描述的人物只能被两个小组的描述者知晓,描述的语言必须是四字以内的词语或成语。然后两小组进行“竞拍”,使用词语最少的小组获得描述资格,如果本小组成员未能根据描述猜到人物,则由下一组进行描述,以此类推,最终正确猜到人物的小组获胜。成功小组继续进行游戏,失败小组则被淘汰。以记分方式,在游戏结束后选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通过这种具有紧张感的小游戏,可以锻炼学生对语言的锤炼能力,使自己的语言简洁又有内涵,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容易获得学生的青睐,也就易于得到学生的配合,打消学生认为口语交际课枯燥烦闷的固有看法,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四、创建评判机制
很多语言没有对错之分,但不同的表达方法却又确实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受,这也就是语言的魅力之处。口语交际的开设正是为了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技巧,提升学生语言的艺术性。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应该对于语言设置一个评判标准,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掌握交际技巧。比如,可以将语言划分为三个级别:表述信息级、令人欣然接受级和幽默趣味级。对于讲话最基本的要求是说话者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出来,并能被倾听者理解;再高一点的要求,便是说话者能够使用说话技巧,能够让倾听者很容易地将自己的信息理解并能欣然接受自己的看法;最高层次,便是说话者能将尴尬的事或者令别人难以接受的事情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付诸一笑。这是三个大致的语言表达级别,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量身创作几个话题,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划分级别,激励学生对自己讲话的不足之处进行提升。
口语交际的特点就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师要想让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达到有效性的目标,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给学生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寓教于乐,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训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污染环境犯罪 故意 过失 严格责任 定罪量刑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到各国乃至国际的、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些年来环境保护领域日益受到全世界法学者的普遍关注,各国纷纷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刑事立法。针对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1970年日本国会制定了《关于危害人体健康的公害犯罪制裁法》(即《公害法》),率先以特别法的形式规定有关污染环境犯罪的。1975年《德国刑法》第28章规定了污染环境的犯罪。[1]奥地利在1974年修正了刑法,增设了公害类犯罪的惩处。[2]我国为改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趋势也突出了以刑罚手段惩治污染环境行为的立法趋向,97年刑法典设专节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并规定了五个污染环境类犯罪:(1)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338条);(2)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339条);(3)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339条第2款);(4)环境监管失职罪(408条);(5)走私固体废物罪(155条第3项)。
根据我国刑法的基本理论,在污染环境犯罪构成中,主观方面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即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危害环境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因为多数环境污染犯罪的危害结果并非及时性的,而且犯罪主观方面具有不同于普通犯罪的复杂情况,司法实务中认定和证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十分困难。各国环境刑事立法采取的严格责任、过错推定过失等变通原则,虽缓解了实务认定的困难,却受到刑法理论界普遍的质疑。但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认定对于污染环境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以及量刑轻重意义重大,所以有必要对这一进行探讨。
一、国外污染环境犯罪主观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对污染环境犯罪,世界各国基本上都采取传统的刑事责任理论,认为故意和过失是构成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观要件,如果没有主观过错,行为人的行为便失去了非难的基础,让其承担不利的刑事后果是不恰当的。个别国家也采用严格责任理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不以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为必要条件,只要具备一定的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即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这一理论是随着突飞猛进地,高度危险性的行业引起环境公害的事件日益增多,广大社会成员的福利因少数的营利行为常常被侵害,而引起公害的的主观过错难以被侦查机关、法院和公众所知晓,而由一些学者针对污染环境犯罪原因上的复杂性、行为人主观过错证明的困难性而提出的。
(一)大陆法系各国
大陆法系国家传统刑法理论要求刑事责任的承担必须确定行为人有罪过的存在。故意和过失不仅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确定刑事责任的前提要件。然而,这种理论适用于环境犯罪,特别是于过失环境犯罪适用上遇到多方位的阻力与挑战。大陆法系各国对于环境犯罪主观要件的要求不尽相同。德国、日本、奥地利、瑞典诸国环境刑法均规定,行为人构成环境犯罪主观上必须具备故意或过失的要件,仅有违法事实不能构成刑罚的适用,即不适用无过失责任。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则认为,过失系构成环境污染的必要条件,无必须证明行为人的主观犯罪故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适用客观责任(严格责任或无过失责任),如法国农业法第434-1条及434-4条有关水污染犯罪规定,就是以实质犯罪或客观实体侵害行为事实作为建立客观责任的基础。在此问题上,行政机关与立法上的见解不同,前者趋向与客观的污染事实,即应构成刑罚适用的对象。而后者认为,犯罪行为的构成虽然不要求故意,但应有轻率、疏忽或违反法令的过失行为时,才构成犯罪。其司法实务上的见解亦同,但于法律上有特别规定时,得以无过失责任的事实犯视之,法国的这一作法在欧洲具有广泛的影响。[3]
(二)英美法系各国
英美法系国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环境污染犯罪的成立是否以故意或过失为必要条件存在有不同认识。美国《水污染管制法》S。309(C)(1)(2)规定,犯罪行为除非行政官署证明为故意或过失,否则不得为该法制裁的对象。美国部分学者强调,企业管理人公害污染的行为,无须有犯罪故意,只要有轻度的错误,即足为制裁的对象。英国在审理Alpgacell诉Woodward(本案为制纸工厂由于废水过滤设备阻塞,致废水溢入河流,排放超过管制标准,造成污染的犯罪行为)一案中,就采取客观主义,认为行为人的犯罪意思并非构成环境犯罪的条件,工厂不得以主张欠缺知情或非故意,而逃逸刑事责任。[4]
二、我国污染环境犯罪主观方面的理论
(一)严格刑事责任理论
由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以及为弥补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威吓和惩罚此类犯罪,有学者提出在采用过失责任制的同时还应考虑严格责任制,即有权利用环境的法人和行为人,有义务保证该行为不危害环境,一旦发生危害就应承担其应负的责任,直至刑事责任。笔者认为虽然严格责任是在近代刑法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采用,是对传统刑法理论中归则方式的重大突破,对于惩治某些犯罪可能有着积极意义,但将其适用于环境污染的犯罪,对主体主观上无过错的污染行为认定为犯罪,在理论上是不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首先,严格责任违背了我国刑法的内在生命,即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和刑法第16条关于行为人无过错不是犯罪的规定,与我国适用刑罚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目的悖谬。 其次,严格责任在污染环境的犯罪适用中,会有失公正,如果每个企业都按合理标准正常排污,是不可能预见到共同排污的后果,亦没有义务注意共同排污的后果,且他们的行为大多是获得许可后的行为,单纯追究企业的刑事责任有失公正。其三,严格责任适用的环境危害行为的严重程度与刑事责任的严重程度不匹配。一些国家的无过失或严格环境责任的适用范围主要是一些处以罚金的轻微危害行为,而在把社会危害性达到严重程度的行为才宣布为污染环境犯罪的,对于这一类主观过错不明或无罪过,但客观上造成了严重环境损害的行为,则纳入到了行政处罚的领域。其四,刑罚应该具有谦抑性,宽容性。正如陈兴良教授指出,对于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手段和措施仍不足以控制时,才能运用刑决的,惩治污染环境的犯罪中适用严格责任而扩大刑法的干预是可避免而无必要之选择。
刑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制裁手段,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刑罚的适用既应针对依法构成犯罪的行为,也应受制于刑罚目的。对主体缺乏罪过而并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施以刑罚,实不足取。
(二)过错刑事责任理论
任何犯罪都是行为人基于一定的被刑法所否定的心理态度而实施的,通过犯罪行为的“中介作用”,得以转化为客观现实。没有否定的心理态度的支配,行为人与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之间便丧失了因果联系,行为人即不应当承担被责难的后果。[5]同样,脱离了对行为人心理态度的,我们将无从认定环境污染行为的性质,搞不清污染环境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也会影响到量刑的轻重。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大多认为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危害环境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包括故意或过失。
三、对污染环境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想
(一)澄清一个有关问题
有人认为行为人故意违反国家环境保护规定也是认定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的内容而确认为故意犯,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行为人违反国家环境保护规定可能是出于故意,但不能把这种故意与造成环境污染结果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混谈。在我国刑法规定及刑法理论中,犯罪主观方面是以刑法对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的否定性评价为特征的,其实质在于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具有社会危害性。而某种行为之所以构成犯罪,是因为该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即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可见,刑法所关注的是行为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结果的属性进而也就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行为的结果予以充分的关注,以避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行为人对其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反映了行为人对其行为危害环境的心态,进而说明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的社会危害性。而行为人对违反国家环境保护规定的行为本身所持的心理态度不能反映行为人主观心理上对于危害环境的心态,所以不能认为故意违反规定就是故意犯。所以污染环境犯罪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而不包括对危害行为本身所持的心理态度。
(二)对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应一分为二
在污染环境的犯罪中,往往存在两个相互联系的危害结果,一个是环境被污染的结果,一个是环境被污染后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有人以环境受到污染不象有形物遭受损害那样可以肉眼明断,而需依赖于第二个危害结果的发生来判断,进而否认将其分为两个危害结果。该观点进从现行刑法典的实然角度出发,似乎缺少对该问题应然性的思考。
对污染环境犯罪中这两个结果行为人所持的心理态度是存在差异的。对前一个结果,即环境被污染的结果,行为人通常存在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首先从认识特征上行为人对污染环境的危害后果的发生是明知,在意志特征上,行为人表现出放任污染环境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虽不是希望,不是积极的追求,但却在明知行为可能发生污染环境结果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通常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仍然决议实施这种污染环境的行为,不设法阻止环境污染的发生而是听之认之。
对后一个结果的发生,即环境被污染后又导致的结果,表现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犯罪主体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不同于前者的,通常表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或过于自信的过失。一种可能为行为人对自己污染环境的行为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参伤亡的结果根本没有预见,虽对结果发生持排斥态度,却因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其他事物多数情况下为经济利益的追求,以致对人身、财产损失的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了疏忽大意,既没有履行预见义务又没有履行避免义务。另一种可能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污染环境的行为可能发生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的危害结果,尽到了预见的义务。但由于过高估计了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等客观条件,以为可以避免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过低估计了自己污染环境行为导致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发生的可能程度,正是这一高一低轻信估计心理,支配着行为人实施错误的行为而造成了危害结果。
(三)根据主观方面的不同分段定罪量刑
由上述分析可见,将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单纯认定为故意或过失似乎有粗疏之嫌。而在过错责任理论背景下,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关涉到该类犯罪的定罪和刑事责任的正确追究,因此应当设计更为科学且能满足司法需要的做法。国外一些国家,如德国在其刑法典中(324条-330条a)对各种具体的污染环境犯罪均先规定故意犯该罪处何刑,然同条异款规定过失犯本罪处何刑。[6]又如日本刑法修正草案第15章“关于公众健康罪”中规定了对于故意犯罪者,可判处5年以下惩役(或者罚金);过失犯罪者,或判处1年以下惩役或者20万元以下罚金。[7]上述规定。明示“过失”字样以避免分歧,各个种犯罪均有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且故意犯刑罚重于过失犯,这种做法有利于司法实践值得借鉴。但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对于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虽具体分析却未考虑全面。笔者建议对我国污染环境犯罪主观方面的规定应根据污染环境行为主观方面的不同分段定罪量刑,对污染环境行为导致的环境被污染的结果因其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行为人应被认定为间接故意犯;而对环境污染后导致的财产和人身伤亡的结果,因其持的是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行为人应被认定为过失犯。犯罪人应分别对两个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且前一刑罚应重于后一个刑罚。
对污染环境犯罪主观方面的这一尝试性设计是基于现行刑法对污染环境犯罪的一些规定造成学界和司法界理解分歧的情况,为更加便于发挥污染环境犯罪主观方面对定罪量刑的界限功能和规格作用,同时使环境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更加充实全面。这一尝试与传统刑法理论产生一定冲突,但任何理论都是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不断发展的。我国的污染环境犯罪主观方面理论也不应囿于一隅,而应不断探索,以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满足司法的需要。在此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指正。书目:
(1)《环境犯罪司法适用解析》 王秀梅 《湖南省政法干部管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公害法原理》 邱聪智 辅仁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程 395页
(3)《破坏环境资源犯罪》 杜澎 方正出版社 2000年3月北京第一版 91页
(4)《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王秀梅 杜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第1版
(5)《试论我国刑法中的罪过》 刘志金 刘晓南 淮阴师范学院校报 1999年第2期
(6)《中德污染环境犯罪若干问题比较》 唐世月 贺志军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7)《比较环境法》 肖剑鸣 中国检查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8)《刑法学》(修订版) 苏惠通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9)《环境刑事责任构成要件研究的突破与综述》常纪文 《湖南公安高等专校学报》 2001年8月第4期
(10)《新刑法法典释义与》 赵秉志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1)《新刑法通释》 严军兴等主编 光明时报出版社 1997年版
(12)《刑法的修改与适用》 周道鸾 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7年版
关键词: 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是贫乏的。笔者曾经作过这样一份问卷调查:
1.您认为栖霞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如何?()
A.非常严重B.比较严重C.没有问题D. 不知道
2.您认为栖霞区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A.水污染B.大气污染C.植被破坏D.固体废弃物污染
3.您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的?()
A.媒体B.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C.亲友,同事D.工作单位的普及教育活动
4.您认为“三废”问题是指什么?()
A.废气B.废液C.废渣D.废弃的白色污染
5.如果您家附近有个工厂,噪声非常大,影响您家的休息,您会怎么办?()
A.关紧门窗忍一忍B.设法搬走C.去找厂方交涉D.找环保部门解决
6.为了保护环境,可能会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提高,价格就随之提高了,那么您是否愿意接受提高了的价格?()
A.非常愿意B.比较愿意C.无所谓D.不太愿意
7.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这里列出了其中的三种,请问您最赞成哪种观点?()
A.人应顺应自然来谋求幸福B.人应利用自然来谋求幸福C.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D.说不清
8.科学技术总会有办法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您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如何?()
A.非常同意B.不太同意C.非常不同意D.不知道
9.假如在某个公共场所,您想把用过的废纸,饮料瓶,一次性饭盒之类的东西扔掉,但您却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请问您通常会怎么做?()
A.随手扔掉B.找到垃圾箱再扔C.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D.带回家
10.您认为栖霞区的环境污染现象是由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
A.人们的环保意识差B.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C.周边地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影响D.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而忽视环保
11.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你是否赞同?()
A.非常不同意B.不太同意C.大体同意D.非常同意
调查统计活动共发放调查问题120份,回收118份,有效答卷115份。各题选项被选择次数统计结果见下表(数据为百分比):
以上数据说明中学生的环境意识非常淡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肆意掠夺,环境对人类也实施了报复。例如: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007年6月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对居民饮用水产生了巨大影响。
环境污染事件数不胜数。这些现象要是人类环境保护观念淡薄所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从学生抓起。在这方面中学化学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它可以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缘由和如何治理等。我们通过化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是可以治理、回避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污染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紧密结合教材,使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肆意排放会引起环境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环境保护重要的知识点有如下一些内容:酸雨的形成、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的污染、温室效应等。如在酸雨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情境]前几天这里下了两场雨,现请同学们测定一下这些雨水的pH值。(6―7)
[讨论]这次雨属于酸雨吗?
[问题]什么是酸雨?(学生提前查阅资料,知道酸雨的pH值小于5.6)
[录像]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思考]同学们根据现有的知识解释一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练习]写出SO2形成酸雨的化学方程式。(介绍可逆反应)
[小结]酸雨有哪些危害?(学生能根据录像资料进行归纳)
正如学生在录像资料中看到的一样,酸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作用,由此可教育学生要对自己负责,对人类负责,不仅要自己做到爱护环境,而且要通过宣传影响身边的人、社会上的人自觉爱护环境。
二、通过讲座对学生进行教育。
环保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对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要求。学生自行研究,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环保意识。例如刚开始接触环境污染问题时,学生一直以为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天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他们没法相信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学生对工厂把成千上万吨废气排放到天空去,把数亿吨的垃圾倒进海洋的现象不以为然。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发现地球虽大(半径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平面下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95%的生物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千米的范围内,因此这些行为必然对环境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又如我校成立了“索尼绿色成长计划”研究性学习小组,参加了全国“索尼绿色成长计划”各个阶段的相关活动,这一活动有助于加深师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师生环境素养,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组织这样的活动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途径。本次参加这一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积极组织,大力宣传。
对于这项活动,我校十分重视,成立了活动工作小组:分管校长任组长,总务处、团委相关领导负责具体工作,学校其他职能部门领导及各教研组组长任组员,配合活动开展的各项工作。并且,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提升了广大师生的参与度。我们举行了“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并且通过学校网站、橱窗、绿色书架等宣传阵地进行专题宣传。
2.分工协作,积极筹备。
具体工作的落实也做到了“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总务处积极调研,针对师生用水、用电、领取办公用品、使用空调和学生公寓管理等诸多方面,提出制定出环保方案的方向,并负责后勤保障和经费使用工作。德育处和校团委负责参加活动的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各班主任负责制定班级环保行动计划,教研组指导学生制定方案。
3.开展活动,不断探索。
在“索尼绿色行动计划”的第一阶段,我校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了“绿色成长”征文和“绿色视点”摄影活动。我校学生获得了优秀奖一名、鼓励奖二名。在第二阶段活动,利用寒假期间,团委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调研、考察等。我校上报的方案为: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少乘一次私家车,每天活动一小时”活动方案;“纸类回收,节约资源”活动方案。这三个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也开始逐步落实。目前,垃圾乱扔、私家车接送、废纸乱丢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已经有明显的改善,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我校在2009年4月份还组织了校园“绿丝带”活动,倡议大家带上绿丝带,争做校园环境的支援者,这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师生手臂上的绿丝带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结合学校四星创建工作,开设各种相关兴趣小组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四、不要让中学实验室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进行中学化学教育不可避免要进行实验。中学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从小实验开始就注重环境污染的问题。做任何实验的时候教师都要强调环境保护问题。比如:在做实验室制备氯气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尾气的处理,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要进行处理。另外对于实验室里产生的废液更不能直接倒到下水道里。
总之,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将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中,要将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化学与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置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造成土地退化,河流污染,大气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农民的生活环境,农村的长久发展。
1.1农药、化肥、除草剂和地膜使用强度高,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农药、化肥、除草剂和地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直接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地膜难以降解不仅直接污染耕地,影响农产品质量,而且对农村耕地长久持续利用,农民增产增收都造成重大影响。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施用量超出世界平均的1倍多,其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70%~60%的化肥进入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使用量偏高,单纯追求高产,导致肥料施用之间的配比失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除草剂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污染。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地膜复盖技术得到不断地推广,农用地膜用量不断增大,由于农用地膜在田地难以降解,直接给农田造成了“白色污染”。
1.2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之农村人口居住由分散趋向集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较之以前更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以及管理不到位,村镇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的地方甚至根本不具有垃圾处理设施,据安晓云等人2000年对河北省20个自然行政村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情况来看,在生活用水方面,除了与中心城市相邻极少数村外,90%的村子至今还没有集中处理生活用水的公共设施,甚至35%的村子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水。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村里河流或者地面,对居民、牲畜饮用水造成直接的污染。由于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农民已经使用液化气或者煤炭,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直接在耕地里焚烧,对农村和城镇空气质量都产生了难以忽视的影响。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我国污灌面积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农村每年直接产生的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农村生活垃圾面广量大,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积,而且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特别是在汛期,各种垃圾随着雨水流到河边、溪边,严重污染水体,还造成河道堵塞。
1.3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我国乡村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哄而上,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同时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数量众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目前,乡村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由于许多乡镇企业急于求成,轻视对资源优化配置和组合,轻视对产业的选择和调整,轻视对污染防治项目的选择,轻视效益的提高,以投入增量谋取发展增量,加速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往往是一家小造纸、小印染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小采选毁掉一座山。
1.4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教育水平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据研究,超过1/3的农民不知道农药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害的,有65%的农民不了解虫害天敌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概念,84%的农民会超过规定标准剂量用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单纯追求高产,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了解过少,一味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和肥料,对耕地、地下水、大气造成直接污染。农民一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损害。同时由于相关部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长期以来把环保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在城乡环境权益的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现象4。中国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少之又少,加之农村缺少相应的执行管理机构,农村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2农村环境保护系统体系构建
面对农村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局面,有必要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与研究,众多学者对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与对策,但是,目前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议、对策仅仅停留在宏观的、零散的、缺少互动的层面上,因此,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系统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在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建议从以下四个层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系统体系进行构建。它们分别是:(1)城镇和乡村发展全面兼顾层面;(2)生态农业和高科技产业协同发展层面;(3)法律规范和机构完善相结合层面;(4)执行主体和农民参与提升层面。
2.1城镇和乡村发展全面兼顾层面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将基本建成,城镇+乡村形态的城镇化格局将在中国基本确立。因此在执行环境政策时需重新考量城乡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的优劣,从时代需求,现实情况作出改变,制定出适合现实需要的环境政策。中央政府乃至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及执行都应兼顾城镇和乡村发展。只有兼顾全面,切实执行,才能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2生态农业和高科技产业协同发展层面改变农业生产污染可以走出一条绿色环保无害道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农药、肥料、除草剂、地膜等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解决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为此,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有相关部门的介入,努力引进高科技技术,以高科技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反补科技进步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同时可以联合和依托当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2.3法律规范和机构完善相结合层面自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农村环境政策就开始提出,随着农村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保护的迫切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但是长期以来,出台的各项法律规范没有很好地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且多以末端治理为主,不能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同,环境表现形式不同,《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在农村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特殊的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农村环境的法律规范。目前,我国绝大部门农村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缺少强有力的政府机构执行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因此,为了切实实现相关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的效力,必须在农村设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完善机构层级设置,赋予机构相应执行权力,使法律规范和完善的机构相互配合,协同合作,逐步改善农村环境状况。
2.4执行主体和农民参与提升层面农村环境政策、法律规范以及监督监测等执行需要执行主体的参与,即需要执行人员。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环境政策执行主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不足等特点,需要对环境政策执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技术的训练。充足的、专业的、高素质的环境政策执行人员是政策高效执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国家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在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农民不仅要参与到农村环境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来,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和环境道德,积极监督、批评、检举、控告污染和破环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环保执行人员与农民二者合作,积极配合,实行信息公开,双向监督,积极遏制破坏污染农村环境的行为,改善农村环境条件,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生活水平。
3结论
关键词:环境税:税收理论:认识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4-0019-03
西方环境税的理论最早起源于英国现代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近年来又发展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效应理论,这些理论主要针对环境及资源的认识及税收的参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我国。更多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扩大了对外部性的研究。认为生产中的外部性不是外部性产生的唯一来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外部性还包括消费中产生的外部性、当代人对后代人产生的隔代外部性及同代人之间的跨国外部性等,对这些不同的外部性应用不同的环境税收来解决。在环境税的研究上。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税制,但对环境税建立的时机和体系有不同的看法。
一、环境税的理论渊源
环境税,也有人称之为生态税、绿色税。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才兴起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目前环境税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庇古的外部性理论
一般认为。庇古(1877~1959)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最早开始系统地研究环境与税收的理论问题。庇古提出了社会资源适度配置理论。认为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那么该种生产要素在各生产用途中的边际社会纯产值都相等,而当产品的价格等于生产该产品所使用生产要素耗费的边际成本时,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达到了最适宜的程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状态。因此。政府就应该采取征税或补贴等措施加以调节。按照庇古的观点。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的原因是经济主体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一致,从而私人的最优导致社会的非最优。这两种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可能非常大。靠市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只能由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纠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这种纠正外部性的方法被后人称之为“庇古税”方案。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资源应在不同的代际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进行平衡,它特别强调对地球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环境作为人类生存条件和全球共同财富必须受到特别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相对应,绿色税收的理论也有不同的理解。狭义的绿色理论从科技的角度认识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应是废物排放量的减少或不排放。广义的绿色理论包含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思想,尊重自然的思想,当代与后代兼顾的伦理思想,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与公平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解决,必须辅以非市场机制的手段。其中税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就必须以绿色税收制度取代现行的税制模式。
3、自然资本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共产品,且是天然生成的,缺乏明确的产权主体,谁都可以用。这样必然导致人们滥用资源、环境恶化。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时,又很少有人过问。事实上,天然生成的环境和资源,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也是一种资产,是自然资本向社会提供着它独特的环境和资源服务。这种资源的提供。也应得到相应的资本权益,因此,应该由政府代表社会作为自然生成的资源和环境的产权主体,以征集环境污染税的形式,从经济利益上建立起保护环境的机制。
4、外部效应理论
这种理论从数量上提供了开征环境保护税的依据。它认为。微观主体对资源环境的运用,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即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从而构成一种社会成本和代价。这种社会成本和代价是在市场体系之外发生的,市场机制无法对此发挥作用,即产品的真实价格不包括因环境污染和资源减少而带来的社会成本。比如。造纸厂生产每吨纸的市场价格,只包括生产这吨纸的实际生产成本,而没有包括因生产纸张而导致周边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和代价,这样就会产生额外的边际利润,从而刺激造纸厂增加产量,继续污染。外部效应理论认为,环境污染是市场体系产生的一种外部不经济现象。它不可能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自动地加以解决,而是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干预时应利用市场型机制即经济利益的减少引导人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政府可以以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形式,把被忽略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内在化”,提高微观主体的生产成本,降低其边际利润,促使人们改变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减少污染的技术开发和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发展,减少污染性产品的生产经营,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环境的恶化。
二、环境税收的基本含义及分类
税收手段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环境税的确立。环境税,简单来说是据于环境保护目的而征收的税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关于税收与环境的报告中认为环境税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初始即为实现特定环境目的而设立和征收的,并且被明确确认为“环境税”的税收,如排污税等;二是最初并非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设立。但是对环境保护有影响而后从保护环境的立场修改或减免的税,如能源税、燃料税等。
广义的“环境税”还包括税款减免和税收差别。税款减免指用于鼓励消费者和企业的有利于环境保护活动的各种税款减免。如对投资于削减污染物事业的企业减免所得税:对污染削减设备和再循环物品免征销售税等。税收差别指根据物品和服务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损害环境的轻重课加不同的税率。税收差别手段在西方国家被广泛采用。
环境税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对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征收的税收。即排污税,如污水税、噪声税、垃圾税、二氧化硫税和废物税等,有些国家的排污税以排污费的名义出现;(二)对产生环境影响的商品和服务征收的税收,如能源税、碳税、汽车税、化肥税、农药税、一次性用具税等;(三)对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而征收的税收,即资源税。如石油税、煤炭税、有色金属税、水资源税、盐税等。资源税是为了节约合理使用资源,进行环境恢复,补偿资源价值等目的而课征的税。
三、环境税收的作用
环境税收的产生拓宽了税收的调节领域,不仅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20世纪80代被明
确提出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国于1992年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很多国家也相继定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环境的污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环境就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问题是无法靠市场本身来解决的。因为市场并非万能的。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环境保护等“外部性”问题,它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往往既不从全局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也不会自觉地考虑生态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因而,那些高消耗及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
2、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平等竞争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由此可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完全合乎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环境税收的产生,既是源于人类保护环境的直接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活动主体所拥有的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利又是环境税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环境税收首先诞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3、促使社会成本和代价内在化
根据“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开征环境保护税,把由于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消耗而形成的社会成本反映到商品和服务中去,使那些对环境带来危害的污染者的生产成本提高,从而把环保和有效利用资源与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作用下,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选择有利于环保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消费者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也就选择无污染的商品进行“绿色消费”。这样,企业只有加强治理污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才能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不仅减少了污染的排放量,还有利于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据OECD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开征汽油税,促进生产者减少了汽车废弃物的排放。通过对生产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消费税,促进生产者减少在泡沫制品生产中对氟里昂的使用。净化了空气和环境。美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很好地利用环保税收政策,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4、有助于筹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
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投资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只依靠国家财政投资进行治理,既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又不利于控制污染。主要是因为这种作法没有触及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人们就会继续以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失衡换取自己的超额利润。所以开征环境保护税既可以从经济利益角度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又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据统计,芬兰政府2004年征收的与环保有关的税收总额为239亿芬兰马克,其中70%以上为能源税,仅能源税一项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有关专家甚至认为,环境保护税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税种,它可以和流转税、所得税并列逐渐成为主体税种。以环境保护税筹集到的资金专门用于环保项目,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资金来源。
关键词:室内环境,环境污染,污染来源,控制对策
Abstract: in the 21 st century, mankind will be more pursuit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get along,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eople t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lso, no matter of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or rear base management, people may no longer content to fix a dam, build a building, will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of mo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ch for us is a chance more challenges. So, to indoor environment pollution, this paper is not only stay in theory level, is not just an academic question, to us it is of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indoor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llution source, the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
(1)空气本身:室内空气中存在着许多种有害的臭味气体。臭气的产生途径大致有以下3种: a、生活污染产生的有害气体,包括体臭、汗臭、烟臭及动物和食品腐败时产生的臭气; b、室内各种化学材料持续地散发有害气体,特别是地毯、油漆涂料等; c、空气经过空调系统处理后可能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如空气经过不洁的喷淋装置会带上霉味。
(2)室内装修及家具:居室装修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由于室内装修使用的各种装修材料:木芯板、纤维板、胶合板、油漆、涂料、胶粘剂以及家具、地毯等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机气体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Compounds,简称VOCs) ,由此也带来严重的室内污染。其中甲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VOCs之一。甲醛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能引起头痛、失眠、咳嗽、流泪、皮肤肿胀和溃烂,高浓度时能致癌和诱发白血病。
(3)空调装置的使用:空调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在享受它所带来的舒适的同时, “空调病”这个词已为人们熟知,它表现出头昏. 头痛. 鼻塞、噪子疼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直观的看法是进出空调房过于频繁、温差变化过大引起的,其实它也有比较复杂的原因。据研究发现,空调系统的某些潮湿表面,很适宜细菌的生存繁殖,特别是冷却部位、加湿器、水箱、盘管表面、集水盘、喷淋室、过滤器、消声器表面成了细菌繁殖的“温床”,细菌在这些地方大量繁殖,并被风送入室内,影响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4)烟草烟雾:烟草烟雾除能引起人的眼. 鼻. 喉刺激以及头痛. 恶心等症状外,更为有害的是其中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及亚硝铵等化学致癌物,可诱发肺癌. 喉癌. 口腔癌等多种癌症及心血管疾病。被动吸烟者的患病风险也比不接触烟草烟雾者高一倍。
(5)放射性气体氡:氡是自然存在的无色. 无味. 放射性惰性气体,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 地基土壤. 岩石和地下深处,还来源于室内装修所用的各种石材。人长期暴露在氡射线下可导致肺癌,氡已成为除烟草烟雾外的第二大致肺癌因素。
(6)燃料燃烧:室内取暖和烹饪时所用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有机、无机气体污染物(VOCs. CO. 硫化物. 氮化物等) ,它们一般具有毒性和腐蚀性,长期接触将导致“三致”。
(7)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主要有射频和微波辐射两类,室内电磁辐射的污染源主要有建在屋顶或邻近房屋上的无线电和电视发射台及其它电子设备,以及微波炉、手机等家用设施。射频和微波可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乏力、衰弱、眩晕、心悸、胸闷、记忆力衰退、消瘦、情绪不佳及神经紊乱等;微波接触者会产生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出现冠心病发病率增高的趋势。一般情况下, 5mW /cm2 微波辐射不会引起明显损伤,而10mW /cm2 的微波辐射却能使离体人红细胞脆性增大,膜脂流动性下降,通透性增加 。我国规定了电磁辐射的安全阈值为5mW /cm2 ,但由于电磁辐射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8)家用化学品及生活用水:合成洗涤剂、杀虫剂等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使用不当会对人体产生多方面影响;由于生活用水多用氯气消毒,所以自来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氯,可形成卤代烃,是VOCs的来源之一。
(9)微生物细菌、真菌、霉菌等及微尘:多存在于室内温暖潮湿及不清洁部位,如地毯、空调、卫生死角及阴暗潮湿、通风不畅的地方,能附着在灰尘颗粒上随空气一起流动,产生过敏、哮喘等传染病症状。
(10)噪声:电器噪声过大( 42dB以上)将直接引起人的听觉疲劳和损伤,长期作用将引发神经衰弱及心血管疾病等病症。
(11)特殊空间污染源:水电工程施工应用较多的金属结构加工车间, VOCs、噪声是主要污染源;施工所用的大型机械设备驾驶仓这个特殊空间,噪声是主要的污染源;而在拌合楼中粉尘又是主要的污染源。
(12)其它潜在的污染源:现代办公设备等。复印机工作过程中产生O3 的危害还不为大众所了解。空气中O3 的浓度为( 80 ~100) ×10- 6时 ,长期接触会引起肺炎。
2室内环境污染的检测及分析
由以上对污染源的分析可知,室内环境污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能引起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也很多。我国现阶段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检测分为两类:对民用建筑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验收,按建设部颁布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 - 2001进行检测,检测项目为5项,分别是:甲醛、氨、氡、苯、TVOC (VOCS) ;对已投入使用的室内环境的质量,按环保总局等部门联合颁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T18883 - 2002 来进行检测,检测项目有近20项。从我们近年来开展这项工作获得的大量检测数据中,可发现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所用的检测分析仪器见表1:
表1检测项目、方法和分析仪器表
表2甲醛数据表 (单位:mg/m3 ) 测点
表2中的甲醛数据是从大量的监测数据中随机抽取的未装修和已装修的住宅各4套。从表2中不难看出,未装修的住宅甲醛数值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各测点值也变化不大,都没有超过国家标准限定值(GB50325 - 2001中是0. 08 mg/m3 , GB /T18883 - 2002 中是0. 10 mg/m3 ) 。装修后的4套住宅及其各测点因所用材料和材料量不同而数值变化较大,相对而言,客厅、厨房和书房这三个测点因含甲醛材料用量大,测量值较高,多接近或超过国家标准限定值;厨房和厕所这二个测点因较少用含甲醛材料,测量值较小,保持在国家标准限定值以下。
表3氡数据表(单位: Bq /m3 )
表3中的氡数据是从大量的监测数据中随机抽取的未装修和已装修的住宅各4套。从表3中不难看出,未装修和已装修的住宅氡数值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各测点值也变化不大, 都没有超过国家标准限定值( GB50325 -2001中是200 Bq /m3 , GB /T18883 - 2002中是400 Bq /m3 )。从更多的氡测量数据中发现一般住宅底层的氡数值稍高,这与氡气易从土壤中挥发出来有关。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同在底层的房间,因所用地板材料不同,而密闭性不同,氡测量值也会有差别
3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范
(1)应加大室内环境污染危害的宣传普及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各污染物最高室内允许浓度标准以及各种室内污染物的检测、分析方法标准;还要加强相关的立法,特别是对建筑商和工程承包商的立法工作,因为室内污染物本身并不是产生污染的直接原因,真正的元凶是建筑物不合理的运行和维护、错误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错误的装修;与此同时,规划设计、环境保护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在一些基本技术环节如层高、采光、通风、相邻环境等等上进行把关。
(2)室内装修一定设计合理,装修应以简洁适用为原则,避免片面追求豪华,装修材料的选用符合环保要求,大理石等石材的选用一定要看是否达到放射性分类级别,对底层住宅应搞好对氡的密闭防护工作。
(3)对一般居室中的空气质量的改善,应加强通风;也可以采用空气净化器进行处理;还可以在室内摆放如吊兰等能吸附有害气体的绿色植物。
(4)对水电施工行业来说,主要是做好一些特殊空间污染物的防护工作。对于粉尘和噪声污染,在合理设置整个生产工序、加强大的生产环境管理的同时,搞好局部空间的劳动防护工作,必要的治理设施和劳保用品不能缺少;对于拌合楼这种可能出现氨污染的环境,更应加强生产设备的维护和职工的防护工作,配备合格的防毒面具等用品。
4结论和意义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解决措施
市政工程建设可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也会给我们城市环境造成影响。由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与人们的居住地很近,在施工时很可能产生噪音,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更为严重的时候还会引发纠纷问题,影响施工进度,最终导致施工不能顺利开展。另外在施工中产生的粉尘、废弃物品乱堆乱扔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并树立绿色施工理念。
一、市政工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影响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常见的有粉尘、噪音,废弃物品污染等。以下是几方面是产生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施工中产生的灰尘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在市政工程的施工现场,由于施工作业产生的灰尘,在加上现场内外运输车辆的行走,将地上的浮尘都扩散到空气中,这样就给施工现场的内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还包括施工现场土方的挖运、施工材料的拌合、场地的清理产生的扬尘等。都会对施工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其中受害最大的还是那些坚持在一线的施工工作的人员,他们每天不知吃了多少的灰尘,这将严重威胁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为了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环境:
1.施工现场及周围要安排洒水车有规律的洒水,防止扬尘再起。对于运输车辆行驶时,一定要将车上能够引起灰尘的材料进行遮盖,防止产生扬尘。这样能够降低环境的污染。
2. 对于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比如说水泥,沙子,粉煤灰,白灰等,都需要进行遮盖,以防止经风一吹造成场内环境污染。再就是装载机的动作要小,最好应用可以降低污染的机械设备,从而降低环境污染。
3. 施工人员要及时将现场的沙石以及开挖完成后的地面进行绿网覆盖,以防止引起扬尘,降低施工现场的污染。
(二)施工中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由于产生的固定废弃物没有按要求处理,而是随处放置,这样,不仅是污染环境,还影响到城市的美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办法进行改进:
对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实行分类放置,可以将再利用的与非利用价值的进行分开放,将可利用的砖头瓦块用作回填材料,这样可以节省成本的输出。而将那些不能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集中放置,并及时的进行清理,以防止污染环境。
(三)施工中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由于施工现场人员较多,通常,一些人将洗衣用的脏水随处排放,在加上冲洗场地的雨水及施工废水等,都会流进入水体,造成附近水体严重污染。同时污染气味弥漫到城市的上空,还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减少施工中的污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对施工中产生的施工废水(泥浆水,搅拌水,洗刷水)及生活垃圾以及人们的粪便等进行有效的处理,在处理时必须设置垃圾集中处理的地方,并严厉禁止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2. 施工中我们所用的油料,我们要妥善保管,禁止出现泄漏。但是在实际中,油可能会通过油桶渗出,那么一定要事先做好防渗工作,防止渗出的油被雨水冲入到水里,造成水体的污染。
(四)施工产生的噪音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在进行工程施工中,机械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这些噪音主要是来自施工机械的强音,和机械加工的声音,为了能够降低噪音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降低噪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处理:
1. 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对机械产生的噪音可以应用消声或采用隔音设施等技术,以降低机械的噪声。对于那些比较老的机械,在施工中产生的噪声非常大,我们可以进行更新,可以购进噪声低的机械设备。
2. 现在的工程的工期都比较紧,而且工程量大,有时需要晚上加班工作,为了能够给周围人们一个好的休息环境,我们尽可能的将机械工作安排在白天,以降低夜间机械施工对人们的影响。另外,当工程需要晚上施工时,必须经过申请许可,方可在晚上施工。用最好的措施降低噪声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危害。
二、选择环保节能的工程机械,减少环境污染
在进行工程建设中,工程机械会排出大量的尾气及产生很大的噪声,不仅对周围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也给整个环境增加荷载。所以,我们在工程施工中一定要选用节能环保的机械设备。
(一)环保型机械设计使用材料的选择
我们在选用制造环保型机械用的零部件,一定要选用易于分解的,可以再利用的,在生产加工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材料。铅在工程中使用较广,为了能够更好的增加材料的回收的可利用性,我们在选用材料时,要尽可能的不去应用铅。另外,为了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及提高液压系统的轻量化,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整个机体的重量而不影响机体的各项参数的变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机械的使用年限,还能够降低机械的能源消耗,减少成本投入,而且还可以降低尾气的排放量。这将大大提高我国空气环境的质量。因此,新型的零部件要具有通用性能与互换性,并且容易处理掉,或是回收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
(二)环保型机械的设计与选择
在施工中,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耗能少,排放量小,噪声低的机械设备(如水冷增压柴油发动机),以减少环境的负荷。并要优化液压管路,采用悬挂式动力装置,这种机械可以克服整体机械振动对机器的损坏。另外,采用好的过滤装置与优质的液压管,可以减少泵体的吸油性,从而保证油田的清洁、保证各部分零件不会被磨损,大大增加了机械的使用年限,同时也降低了液压油的更换次数。进而达到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引用新技术,减少环境损害
对于我们在施工中所产生的的环境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现阶段的新的环保技术来改善环境污染的伤害。
(一)新技术对垃圾的处理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1. 垃圾的处理与利用。我国以往对城市里的垃圾处理方法是掩埋和焚烧,所产生的臭气弥漫到空气中,漂浮在城市的上空,给空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引用新技术来处理垃圾,首先是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将其中的可再生资源再次利用(有机物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制成绿色肥料),固体物质进行粉碎,做成切块转;将其中的白色垃圾进行高温加热处理,处理后经过加工制成环保型材料。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2. 运用W.D.M法进行垃圾处理。W.D.M技术原理非常简单,工作量还少,不需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而是直接将垃圾投入到高温高压的热解罐中。将垃圾高温杀毒,粉碎,装入集粉装置,减少了垃圾对空气产生的二次污染。
3.利用化学方法处理污水。我们可以通过向污水中投入化学制剂,让化学制剂在污水流动中发生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称作凝聚反应。反应后会出现固体与液体,将其固液分离,对水进行净化处理,而对于含有有机质高的固体,可以经过加工处理做成复合肥料。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有助于提高城市空气的质量,有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能够为我国建设出更多的环保工程。
参考文献:
[1]崔瑛婕.浅析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问题[J].工程技术,2012(08).
我们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而作为一个职教中心的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就课堂中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化学实验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中的作用,结合热点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环保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强化环保意识等问题发表两点自己的看法。
1、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职业化学教学可以通过讲解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把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日常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两个头号“杀手”SO2和CO在职业化学教材中就有详细的介绍,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给学生讲清SO2和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避免SO2和CO的产生,SO2和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解SO2的特性时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物中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教师可以结合1942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在职业化学教材中涉及很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材料的内容,对于这些知识,采用开放式教学效果较好。我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然后组织分组讨论,达成知识的内化,最后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对社会性问题的关心与关注,特别是环境保护的知识和“三废”处理的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达成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的目的。在教学中遇到和环境有关的绿色化学的内容时在讲清楚原理内容后要适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因素,知道学生用化学知识分析污染的成因、解决办法等,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班委会在学生中发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倡议活动,提倡少用合成洗涤剂,保护水环境;拒绝香烟,保护自己和环境;合理使用绿色装饰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等做法,让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2、化学实验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化学实验设计要有的放矢,精心准备,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在教材中,Cl2、HCl的制取强调要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可以联系Cl2、HCl的毒性向学生讲清这样做的目的。而在做Cl2、H2S、SO2等性质实验时,特别是实验室分组实验,实验的尾气直接排放到教室中,对学生危害较大,也污染了环境。可以据此向学生讲解实验室条件下有毒气体的排放量与工厂的排放量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以扩展开来,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毒气体,必须经收集处理后才能排放,否则会对环境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这样结合实验情境,因势利导,环境教育水到渠成,并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以巩固被唤起的环保意识。我们还可以自己动手改进实验装置,目的是使学生在试验中亲身感受危害环境的物质,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加以利用转化或无害化处理。由此也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积极的参加解决环境问题的讨论与实践。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愿我们大家联合起来,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国的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关键词】 绿色税收 建立 完善 绿色税收制度
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是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因此,人们通常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形象地称为“绿色税收”。
随着绿色税收理论在我国的出现和应用,如何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制度,不但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筹集专项资金,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调节,矫正其经济行为,使其从事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见,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是改善我国目前环境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有: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等。此外,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的税种还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等。值得肯定的是,上述税收政策与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税制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的需要,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1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未形成规范的绿色税收制度。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排污费的收费方式由环保部门征收,在征收方式上也不规范,增加了征收阻力。另外,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来得以实现,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人。
1.2现行税制中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税收优惠项目较少,受益面比较窄,且不成体系。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此外,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以增加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内容十分缺乏。
1.3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各税种自成体系,对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不够。一方面税种多,计算复杂,给征纳双方带来许多麻烦;另一方面税制内外有别,不利于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现行的资源税也很不完善。
1.4收费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偏低.而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间收费标准不平衡,并且征收依据落后,征收阻力大,排污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等,都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主动治理污染。
2. 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措施
根据我国目前现状,建立和完善绿色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采用多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1取消排污费,开征环境保护税。
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开征新的环境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开发生产行为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列为环境污染税的征收范围。首先改排污收费为征税,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污税。按污染物设置不同税目,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物不同,征收形式也不同,如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噪音税等,以对因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进行补偿。改征“排污费”为“排污税”以后,由地方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一方面,改变征收标准偏低、不同污染物排放之间的税负不合理的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征收成本,改变资金使用和管理方法,以切实保障我国对环保的投入。其次,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程度征收环境保护税。具体设计是:以排放“三废”和生产应税塑料包装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及塑料包装物为课税对象;对不同的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计税依据。对“三废”排放行为,以排放量为计税依据从量课征,对应税塑料包装物,则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人按比例税率课征;在税率的设定上不宜按全部成本定价,以防把税率定得过高,使得社会为环境保护付出太大的代价。此外,应将环境保护税确定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并且环保税收收入作为地方政府的专用基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开支。
2.2改革和完善现行资源税。
应该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或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 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现有的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林业补偿费、林政保护费、育林基金、电力基金等并入资源税,并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把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如矿藏和非矿藏资源列入征收范围,以扩大资源的保护范围。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人资源税,使其税制更加规范、完善;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实际产量为计税依据,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同时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2.3继续调整消费税,尽快开征燃油税。
进一步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进程;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使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绿色”燃料的汽车用户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饮料容器、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游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同时针对目前机动车绝对量不大而污染严重的现象要尽早开征燃油税。可以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计征,用以控制燃油的使用,既保护大气环境,又增加了税收收人。
2.4实施绿色关税制度。
绿色关税一般都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按照“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一是对出口的消耗国内大量资源的原材料、初级产品、半成品征高税;二是对进口的那些对环境有严重污染和预期污染而又难以治理或治理成本较高的原材料、产品征收较高关税。比如,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治理污染设备、环境检测和研究仪器应免征或减征进口关税;在允许进口的情况下,要大幅提高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关税;改善出口结构,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出口,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等。
2.5在所得税中体现绿色税收精神。
对企业进行的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固定资产投资可采用加速折旧办法;企业购进的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性摊销;企业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开发费用允许据实列支;对单位及个人给予环保的投资、再投资、捐赠予以退税或所得税税前扣除等。
2.6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以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注重环境保护。
在现有的减税、免税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人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保护环境。
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应坚持以调控为主,聚财为辅,本着“谁污染谁纳税” 原则,达到税收的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形成绿色税收调控体系,积极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鸿玲,《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我国绿色税收制度》.
[2]金慧琴,《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