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范文

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第1篇: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范文

此次的普查结果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污染一直都是与工业密切相关的。不曾想农业环境污染的代价是如此惨重,不仅已经对现有的生态环境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还将长期影响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从而影响到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

为什么我国的农业污染成了大户?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从农户角度来看,我国农民缺乏科学的营养配方施肥知识与习惯,存在单纯靠追施化肥获得产量的思想误区。过量施肥污染严重,浪费也很严重。

我国耕地总量占世界的9%,但所耗用的化肥和农药的消费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35%和20%。全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为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达每平方公里40吨,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的安全上限 。过量使用的化肥作物吸收不完,会渗入到地下或通过生活污水流入水体产生二次污染。禽畜粪便中大量的氮和磷也会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农民之所以大量施用化肥,是缺乏相关的营养配方知识的原因,如何增强农民的营养配方施肥观念,加强技术指导,是未来降低农业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

其二,宏观政策导向一直单纯追求农产品供给量的提高,缺乏对高施用肥料的相应约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农业污染的快速上升趋势。

欧洲的许多国家,规定不能直接向土壤中施用化肥,必须根据作物的营养需求进行包衣,量身定做,以防止过量的化肥吸收不完全污染地下水。但我国却缺乏相关政策。多年来我国的农业政策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产品的供给量,结果是粮食、蔬菜、肉蛋奶等产量上来了,但各种污染排放也大大增加。唯产量论,并没有计算产量背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前几年太湖的蓝藻污染屡治不愈,政府部门把周边的小化工厂都给关闭了但效果还是不显著。研究发现,原来是太湖的水系源头化肥施用量极高所致,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已到了很危险的地步。

其三,在监管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污染的监控重点一直在城市与工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监控一直关注不足,缺乏有效的治理方式。

同时,目前国家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缺乏有效的对策,存在着多头治理和“一刀切”的弊病,并且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的非市场特性,往往易将政府干预当作解决问题的“万能药”,这些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都不利于解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面临的困境。

第2篇: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环境污染;问题;原因;治理措施

一、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堆置固体废弃物、承受了大量工业污染的转移,农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延伸到了食品污染。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1、环保意识淡薄。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是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思想根源。长期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环保知识的缺乏,造成广大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认为环境污染与己无关。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更不考虑生态环境,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重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恶化。

2、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但却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3、农村环保法律缺失

目前,国家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河南省尚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或规章,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其他多部法律文件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原则性规定,概括性强,实践中难以操作。如针对有关畜禽养殖污染和面源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现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

即使有了相关的环保法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其管理效果也会有限。因此,乡政府应开展一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环保宣传活动,引导农民从我做起,提高每一个农民的环保意识,从每一寸土地开始,将环境保护深入其中,真正改变农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发展一些无公害的绿色有机蔬菜,提高经济收入,使农村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

2、有效控制污染源,从源头上扼制农村环境污染。

污染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切入点,要进一步加强对化肥、农药流通使用的监管,建立防治农药、化肥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体系和监测网络,有效防治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加强对农村水污染的保护力度,通过法律手段强制企业搞好污水处理,做到达标后排放。同时,还要加大对种养植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等方面污染的防治力度,要采取科学、有效、可行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堵住污染源。

3、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4、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5、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评价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第3篇: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村 环境污染 治理

中图分类号:Z822.3 文献标识码:Z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44801

正文:农村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发展速度,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地政府遵循这一政策,并将相关环境保护条例落实到工作中。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怎样对症下药,怎样将农村环境问题真正地解决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和探讨的。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的环境污染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一直不太重视,因此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且带有农村的特点。

首先,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大部分是由农业种植过程带来的农药等化学污染。农村的最基本的发展模式是经济作物以及粮食的种植,在进行作物耕种过程中,农民需要针对不同的作物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选择相应的农药来帮助杀虫或者施肥等,这些农药在喷洒过后,会随着雨水或者直接流入土壤里面,导致化学物污染。

其次,农村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到农业大棚,农业大棚的塑料薄膜逐渐成为农村环境污染中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农业大棚是农民用来培育一些经济作物的场所,而农业大棚中使用最多的是白色薄膜,这些白色薄膜能够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确保作物在棚内的正常生长,但是由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另外,在处理这些薄膜时,农民没有固定的处理场所,因此,在农村随处可见这样的白色垃圾。

最后,农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大量的养殖牲畜,牲畜养殖过程中会带来废水、粪便的污染。牲畜养殖是农民发展经济的一项举措,一方面,牲畜能够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在进行牲畜养殖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就业。但牲畜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较大,就笔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一头牛所能产生的废水量超过二十几个成年人排放废水的总量,另外,牲畜的粪便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与工业废弃物相比,牲畜粪便的年产量是工业废弃物的两倍还多。这些牲畜带来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污染的严重性。

农村环境污染不仅仅来源于农业的发展,同时生活垃圾以及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农村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因此,在日常的废弃物处理时,农村居民并未对垃圾进行分类,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垃圾处理站,生活垃圾和乡镇企业的废弃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环境质量。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到位

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地方进行环境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能够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确保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不重视,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我国农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过于重视发展的速度以及所能收到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并没有过大的投入和重视。另外,我国农村的发展模式在近几年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到目前的集约式,同时,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但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的环境问题却日渐突出,一方面,乡镇企业并没有对废水废弃物进行科学的处理,另一方面,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进行使环境的承受能力严重受创。

(三)城市的环境污染逐渐地向农村蔓延

城市的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城市废水等都会随着大气运动等直接影响到乡村,其次,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破坏乡村耕地,使农村的环境承受能力变差,从而导致后期农村环境治理的困难。

(四)农业发展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比较落后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我国目前的农村发展中,新技术的应用较少,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农业垃圾较多,同时,农业垃圾的处理也没有适当的技术来进行,导致农村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三、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治理农村的环境污染需要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政府部门要制定出符合农村发展状况的环境治理政策。环境治理的进行需要有相应的政策的支持。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环境状况来看,环境治理迫在眉睫。政府加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能够带动乡镇部门相关工作措施的出台,并且在进行政策的落实时,工作人员能够依据有关政策对不合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改并处以罚款。

第二,政府需要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训,促进农民增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需要农村居民发挥主体作用,环境污染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的,因此,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意识的培训能够促使农村村民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同时,做好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

第三,政府要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能够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控制乡镇企业废弃物的排放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村的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四,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来。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因此,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较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不仅能够更好的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垃圾,更能够将农村环境压力适当的降低,另外,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对于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十分有利。

第五,政府需要结合农村环境的具体情况,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起完善的环保体系。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减少由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仅需要相关机构建立起一支合格的管理队伍,更加需要相关机构能够结合农村的特点对环境污染的产生源头进行针对性的治理。

第六,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制措施。农村的环境污染不仅需要体系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更加离不开法律的监管。环境污染治理法和相应的保护法等都能够促进乡镇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从而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结束语

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虽然没有城市环境污染那样严重,但是从具体的环境污染境况来看,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农村的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原则,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推动农村环境的治理进程,进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秋.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3)

[2] 苏玉,蔡佳亮,汪杰,李国富.黄艺中国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的划分方法初探[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10)

[3] 吴晓磊,余晓泓.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4)

[4] 肖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

[5] 牛春生.浅析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19)

第4篇: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面源污染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1~3]。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4~7],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7~14],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2.1.1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8,12]。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1.2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8~14]。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637万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使用量约130万t/a,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我国已有91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结果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因此,化肥和农药这2类污染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2.1.3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000km2增至2003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产生的超过2500万t/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2.1.4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近20a来,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t,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1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1.5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1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1~4]。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分为3类:①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8]。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6]。大多数农产品既无1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1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4.5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既利用了沼气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桑园肥料;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4.7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坚持“环保惠民”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助,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多方努力引导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农民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1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5-06-151

[2]国家环保总局1200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7-09-211

[3]苏杨1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61

[4]国家环保总局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中国环境报,2007-05-211

[5]周生贤1《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说明[N].中国环境报,2007-08-281

[6]中国国务院第508号令1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N].中国环境报,2007-10-181

[7]杨智明12005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J].河北环境保护,2006,7(2):1-231

[8]张笑归,刘树庆,窦铁岭,等1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7-311[9]杨志新,冯圣东,刘树庆1隔、锌、铅单元素及其复合污染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关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4):138-1411

[10]Liushuqing1EffectsofCdandPbpollutiononsoilenzymaticactivitiesandsoilmicrobiota1Front[J].Agric1China,2007,1(1):85-891

[11]Yangzhixin1Effectofcadium,zineandleadonsoilenzymeactivities[J].JounrnalofEnvirenmentalSciences,2006,18(6):1135-11411

[12]周元军1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J].医学动物防治,2003,19(6):350-3541

[13]连彦峰,刘树庆1农田土壤中磷素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7):91-931

第5篇: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虽然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垃圾污染和大批污染企业向农村的转移,更是增加了农村环境污染的程度。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下就具体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以期找到相应对策,加强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治理。

1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由于长期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并不是很浓厚,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被随意抛弃、堆积,生活污水也被随便排放,且大多为塑料制品、塑料包装等不可降解垃圾,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2 农作物秸秆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部分农作物都被焚烧。这样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损伤了地力,更为严重的是污染了大气,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点。

1.3 农村种植、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农村种植、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居民普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加之农村规模养殖场普遍缺少标准化的粪便污染处理设施,养殖场粪便、污水直接排放,夏季蚊蝇滋生,恶臭难闻,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

1.4 城市垃圾和大批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成为新的污染源

由于农村的地价和劳动力低廉等的原因,一些郊区的农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染企业工业三废的排放地,严重地污染了农村的的空气和水源。

2 农村环境污染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

2.1 重视不够,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困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农村的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在具体的落实政策时,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尤其是经济发达乡镇、村,特别是城市近郊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受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随意堆弃垃圾、滥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污染物直接排放的现象日益严重。全体居民的整体环保意识普遍不高,这也是阻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因素。

2.2 农村环保治理资金不足,设施欠缺,现有的环保设施使用也不到位

由于乡镇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使得环卫经费严重匮乏,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欠缺落后;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农村环保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垃圾池残缺不全、垃圾桶丢失、垃圾不入箱、垃圾清理不及时等现象严重;部分小垃圾池因不实用而闲置,造成垃圾设施的有效使用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效果。

2.3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欠缺,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是由于环境保护牵扯到的部门和地区比较多,使得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虽然有些地方制定了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或规章,但是由于现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总之,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较大。同时,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为此,如何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值得环保及相关部门的思考。

3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考

3.1 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3.1.1政府部门要做好表率

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要把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摆上议事日程,集中力量,进行专门管理和保护。应该分级成立专门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以农业、环保部门为主,计划、建设、经贸、财政、工商等相关部门配合,在主管部门下设办公室,负责抓紧现状调查,摸清情况,制定计划,切实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治理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与政绩挂钩,加大落实力度。

3.1.2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辅导和培训,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培训;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向农民群众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加强农民科普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农民群众自己树立起环境意识,才能自觉的保护自己的生存、生活环境;才能抵制重污染企业,监督、敦促政府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视;才能自觉自愿地为建设整洁、优美的新家园环境而出力、投入。

3.2 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提高治理水平

各级地方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为预算的刚性支出内容并保持逐年增加,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建立必要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切实落实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开展农村污水的治理,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还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社会投融资机制,从根本上保证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有效运行。

3.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单纯的环保专项治理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从而将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

4 结语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系统工程,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面对严峻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如何用最有效的政策组合、最直接的方式、最快的实现速度,以求最佳治理效果,是我们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在进行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中,一定要遵守相关规则,严格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久生,晓燕,权方,胡洋.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22).

[2] 张爱莉.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对策[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

[3] 刘旭凌.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对策[J].科学之友. 2011(12).

[4] 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J].江西能源. 2006(04).

第6篇: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范文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严重,近些年我们常常听到类似于“癌症村”这样的词,从现有的报道中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癌症村”的形成都与污染密不可分。

1.水体污染成为最重要污染。就目前而言,造成农村水体污染主是两个方面,工业废水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其中以工业废水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农业自身的污染是由于土壤的松动,在多雨的季节,大量泥沙被冲入水体,造成水体的浊度上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农药、化肥无节制的增加、使用,除少数被吸收,其余大部分最终进入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主要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而形成水污染。

2. 固体废弃物污染向农村蔓延。固体废弃物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如采矿业的废石、尾矿、煤矸石;工业生产中的高炉渣、钢渣;农业生产中的秸秆、人畜粪便;城市垃圾等等。若不及时清除,必然会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使疾病迅速传播,危害人体健康。目前,每年不计其数的固体废物被运往城市周边,有的被无害化处理如填埋,有的则任意堆放。那么我们的城市周边是什么? 广大的农村地区! 也就是说这么庞大的垃圾正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农村地区。如果这些垃圾不经过妥善处理,将对农村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3.大气污染走向农村。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第一,生产生活污染。近些年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秸杆不再作为农民的主要燃料,除部分用作饲料外,很大一部分被焚烧,引起大气季节性污染;煤,尤其在北方地区的冬季成为农民的主要燃料,大量的一氧化碳,氮、硫化合物气体进入大气,造成污染。第二,工业废气污染。大量工厂搬到农村,伴随而来的是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其中以炼钢厂和火电厂最为严重,直接带来农村大气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匮乏。在农村环境政策方面,强制性规范少,而一些奖励性环境政策法规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又相矛盾,所以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法律支持和民意支持。来自多方面的干涉使基层环保局感到力不从心,许多时候为了保证地方的经济发展,环保局不得不妥协,从而导致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2.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的治理,通常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 末端治理,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他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规模性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3.环境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比较淡薄 ,对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 ,随意投放垃圾成为习惯 ,造成农村垃圾污染日益突出。同时从农民本身来看 ,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 ,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发生、危害 ,不是很清楚。在他们看来 ,只有从工厂排放出的有毒废水 ,或从烟囱中冒出的各色烟尘才叫污染。他们搞不清周围的禽畜养殖场、屠宰场、皮革作坊的行为是否属于环境污染。他们当然更不能相信自己的农业生产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三、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1.综合配套、多管齐下。为了保护农村环境,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的倾斜,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应该扩大农村地区的环保人员编制,并增加农村地区的环境监测机构的布点。可采取增加补贴的方式鼓励在农村地区工作的环保人员,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物质基础,防止污染累积效应导致的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增大。完善环境侵权的行政处理机制,加大在环境公益诉讼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

第7篇: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农村环境污染不同于城市,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存在家庭化、个人化和无序化的特点,污染源小而多、广而散;农村居住分散使得环境设施的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贫困和环境意识滞后,使得农村的环境治理成本畸高。评估农村环境治理的绩效,反思环境治理路径势在必行。

一、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概述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产力下降、水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的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的不合理结构和布局、农村城镇化、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盲目的物种引进等等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在生产上,农村对于城市是作为一个原料输入地而存在的,因此也就相应成为了因供应城市原材料而导致生态破坏的直接受害者和部分城市污染物质的接受者。在生活方式上,农村生活、居住以一家一户一院的形式为主,生活废物因为基础设施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其生活的环境中。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受到来自农村内部的污染和破坏,还受到外部城市的污染转移,而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很大,农村基础生活设施建设因耗资巨大还没有得到普遍展开,因此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持续性将继续增强。

二、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难循环和粗放经营为特征,消耗大量的资源取得暂时的经济增长,这既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关键因素。 (二)环境保护法制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协调,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虽已成体系,但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不严,没有引入刑事责任,基层环保部门监管手段落后,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的偷排、漏排和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保执法成本高、环境治理成本更高的不良现象。 (三)环境意识淡薄,社会制度缺失 首先是环保跟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去,基层政府的注意力多用在计划生育、义务教育、发展经济等方面, 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看不到环境恶化将会带来的恶果,甚至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其次是政府的宣传教育没有重点关注农村。政府只注意到大量重点企业的显性环境问题,忽视了农村的宣传教育,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及措施来制止大量分散的环境破坏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环保投入不足 政府对环保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及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的投入极少,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对政府的税收直接影响不大,政府目前不愿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治理农村环境。基层环保管理网络没有真正形成,乡镇环保机构不健全,农村环保管理不少地方处于失控状态,造成农村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机制。 (五)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 随着国家对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视, 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纷纷进驻农村。如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等重污染行业,布局分散,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无人监管,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目前,乡村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三、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对策

所谓环境治理,是指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中,环境福祉的利益相关者们谁来进行环境决策以及如何去制定环境决策,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达到一定的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并力求绩效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

(一)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环境保护法》,淡化污染防治色彩、增加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宗旨、增加有关生态保育与资源保护的原则性规定,明确环境保护主体的权利义务和环境保护基本政策;第二,补充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欠缺的单行法,如农村清洁生产促进法、农村环境保护评价法、农药使用环境污染法与国土整治、农业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农业植物资源及新品种的保护等;第三,明确农业资源权属,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与集约型经营,在法制创新的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作用,改变其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式粗放经营方式;第四,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增加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法律,规定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权责,克服农村环境立法、执法、守法中的薄弱因素,推进生态城镇、城乡一体化环境管理进程。 (二)加大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应重视城镇规划作用,注重小城镇规划和乡村居民点、农田规划的结合。其次,增加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垃圾随意堆放,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第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力度,规范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对企业施加环境压力,促使企业主动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

(三)发展生态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广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用肥的利用率;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退耕还林,实现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 对于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加快企业改造升级,促进乡镇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对危害、威胁城乡水源地的乡镇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等强制措施;结合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布局,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

(五)逐步增强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农村居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在增强农村的农民环境法律保护意识的过程中,一要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信息上沟通;二要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加强对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科普教育,从而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三要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严重后果,切实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四要加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法规。

结论 各种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在农村,农村环境的日趋恶化会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易于执行的法律制度,在宏观层面上一定要体现农村和城市在享用环境资源和环境容量、承担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后果的区别,以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蓓蓓,张雪绸著,《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约束与对策》,选自《经济纵横》,2009年8月

[2] 严仍昱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生态管理创新》,选自《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2月

第8篇: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恶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31-01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受到有力冲击,环境污染逐步恶化、向更广阔的农村蔓延,其势必成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屏障。因此,为了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应当努力提高环境质量,加快农村环境建设,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1]。目前,农村环境监管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政府监管方面,现实中政府对环境责任的操作性不强,相关法规中尚未明确政府的责任,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政府不履行相关义务时无法追求其责任[2]。另外,部分政府环境权力机构未得到合理限制,权力滥用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其公众形象受到轻蔑。

1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恶化的原因

1.1 农用地膜

农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作用,但也引起了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国农村所使用的农膜,难以统一处理,回收利用难度也很大。由于其无法在短时间内降解,造成农膜在土中对作物生长不利,对环境卫生造成影响。

1.2 化肥和农药

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是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方面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另一方面使农民的劳动强度得以降低,但是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化肥、农药的残留,不断在土壤中积累,作物吸收后,增加了农作物中的有害成分,严重降低土壤质量。

1.3 滥砍滥伐和矿产开发

各地滥砍滥伐现象普遍存在,为了经济利益,不断开发建设,占用大量林地耕地,没有及时补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由于没有科学计划与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不考虑生态恢复,盲目开发荒滩、耕地和大小山头。这样的行为,虽然短时间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获得了一定效益,但是长远看对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破坏。

1.4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源于2个方面:一是农村自身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往,农村一般利用人畜粪便、燃料遗留物等进行还田处理,产出的生活垃圾较少。而当前随化肥的使用,农家肥被束之高阁,另外,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得带有各类包装袋的产品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同时缺乏垃圾集中处理的设施条件,使得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日趋严峻。二是城市生活垃圾影响了周边农村环境。目前,许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相对落后,仅将其运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即便做一些处理,方法也较为简单。城市周边垃圾场内的垃圾随风或水四处扩散,对周围农村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

2 整治对策

2.1 加强对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坚决打击对树木滥砍滥伐及对矿产无序、盲目的开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对树木采伐的补植及矿产开发的生态恢复作进一步明确规定,杜绝一切不符合规定的采伐和开采现象。坚持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当前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问题之一[3]。同样,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4]。

2.2 加强对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究,倡导使用有机肥或以有机为主体的复混肥

加强对城市和乡村生活垃圾的管理,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置,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农民对可作废料的生活垃圾进行回田处理及综合利用,如发展沼气等。

在农药方面,一是加强市场监管,对低劣质量农药厂家实施查封,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为农药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加研发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的科研投入;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普知识水平,切实改善农药滥用现象,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合理处置农药包装袋和瓶罐。在肥料方面,一是全区域、广品种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二是加大缓控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的研发和推广。

2.3 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可降解农用地膜及其替代品

众所周知,农用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农产品的收成。目前,广泛研发的新型地膜品种有,生物质液态地膜、丝棉非织造布农用地膜、麻地膜[5]和再生植物纤维地膜[6]等。除了对新型地膜研发增加投入外,还应对以往残留在农田的聚乙烯地膜加以回收,尽快剔除可能污染乡村环境的不和谐要素。

3 参考文献

[1] 张祖庆.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与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蒋和清.农村环境污染监管的政府法律责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3] 潘圣明.试论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J].国土资源通讯,2004(7):44-45.

[4] 王宝仁.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7):44.

第9篇: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下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反差愈加明显。因此,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完善农业环保机制,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监管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事业也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并且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

(一)农作物生产过程造成的污染问题严重

在现代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和地膜等能使农作物增产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受农民青睐,这也使我国成为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地膜较多的国家。但是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方法不合理,造成化肥、农药、农膜利用率低,导致污染问题突出。据调查,每公顷田地使用的化肥已超过400kg,而化肥的作用仅发挥出了40%,超过施用标准的化肥,不仅会使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下降、资源浪费,而且没有被吸收的营养元素如氮、磷还可能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生态系统失衡。农药的使用虽然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给农民们增加了一些收入,但带来的后果更严重。过量的农药不能分解,大部分残留在农产品、土壤中,一部分进入大气形成酸雨,不但影响人的健康,还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而且收获的低质量农产品食用后也会形成安全隐患。而残留地膜会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此外,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像秸秆这类副产物,不少农民总是将这类副产物焚烧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了资源,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畜牧养殖业污染加剧

过去,我国的养殖业规模小,而且堆积的畜禽粪便处理方式和现在也不一样,大多作为农家肥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没有那么严重。而现在,农村的养殖业普遍采用集约式、专业化养殖方式,规模都比较大。但是,不少养殖户缺乏畜禽粪便处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往往直接将含有大量氮磷等污染元素的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形成大面积的污染,导致河流或者湖泊水受到严重的污染,造成鱼虾以及各种微生物的死亡。甚至直接污染地下水,人们饮用后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产生。据统计,我国大约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清洁水,与水环境相关的死亡率逐渐增加。另外,由于一些养殖场通风换气经常不到位,会使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气体聚集,极易导致各种病菌的滋生繁衍,粪便就成为细菌的载体,感染人体。

(三)生活垃圾处置不当形成新的污染

我国农民大多以一家一户一院的方式生活,居住较为分散,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了生活垃圾总量也大。据测算,我国农村每年产生大约80亿吨的生活污水,约垃圾1.2亿吨。由于大部分农民缺乏环境隔离意识,排放系统又不完善,排放地点以及方式不受约束和限制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不断发生,直接导致了土壤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此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产生以后,人们缺少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废塑料、服装等生活垃圾往往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或直接堆放在开放的环境中,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恰如其分的描述了目前部分农村的环境状况。

(四)工业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许多企业建在农村,这些企业在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治污成本,采取了直接把污染物排放到大自然中的做法,对土地、大气和水体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譬如,2014年8月,湖北省建始县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试生产过程中,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导致了水库水污染,造成约5万人饮用水受到影响的恶性事件。2015年3月,由于万象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违法生产,导致了河北省新河县城区地下水污染,附近居民81人住院治疗。这些案件充分说明,工业企业对农村的污染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滞影响越来越明显,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瓶颈,形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一)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自律意识欠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仍有不少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自律意识欠缺。有的人把环境保护看作是政府部门的事,不愿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有的人碍于情面,对熟人的环境污染行为熟视无睹;有的人只顾及眼前利益,求方便、图省事,不愿为处理污染物花费精力;还有的人看到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怒不可遏,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态度就会放任自流。

(二)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保设施建设不完善

我国投入到农村环境保护当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可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财政预算中并没有将农村环保资金计入在内,环保资金不足,因而导致很多农村环境基础配套设施达不到标准,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具备污水无害化排放设备,无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还有的农村虽然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但是由于资金不到位,一些措施不能有效实施,导致已经投入的资金浪费,环境也没能得到改善。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早在2009年11月就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由于资金不足而缴不起电费,使得该设施接连停运。还有的农民由于知识的缺乏,对先进技术掌握不够而不能正确使用环保设施,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形成浪费,导致生活垃圾、污水仍得不到合理的处理。

(三)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我国制定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虽然不少,但是许多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明显。农村面积大、农民居住分散、污染源不易查找、执法人员数量不足都给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同时,针对环境违法的惩治还不够严格,也助长了一些人环境污染的侥幸心理。有时,环保执法是跨系统、跨部门的工作,需要多个单位相互配合,个别单位存在的对职责规定认识不清、监管不到位、监管合力不强等问题,极有可能会导致在执法时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保护农村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面对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状况,迫切需要探索出成本低、效果好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首先,针对一些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状况,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使之在农民群众之间普及开来。譬如,可以把村民组织起来,开展环境保护讲座,使每个村民对环境保护有更深的了解,更加重视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保护。也可以在农村采取张贴标语、设置布告栏等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其次,为了形成人人保护环境、人人监督污染行为的氛围,可以设置举报平台,公开举报电话或信箱,鼓励农民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再次,在农村学校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树立起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些节日,例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开展一些相关活动,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的兴趣。(二)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生态农业要想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倡导生态农业,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并推广先进的农业环保科技是非常有效的举措。譬如,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取代传统的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污染减少,也可以加快农村发展,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创建绿色乡村。

(三)增加农村环保投入,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治理

环境污染必须有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环保投入的本质是对环境的补偿,增加环境保护资金和设施的投入是优化环境的重要保障。事实证明,环保投资达到GDP的1.5%才可使环境的恶化趋势得以控制,改善环境需达到2.5%,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虽然趋于递增,但仍然显著偏低,达不到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途径扩大环境保护资金渠道来源,除了财政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吸收社会资金的投入,共同参与到垃圾集中点、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建设和运营当中去,使环保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好的效用。

(四)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管,控制污染物排放

在许多农村,大的污染源往往来自于一些工业企业或大中型养殖场,因此,要对这些大的污染源重点监管。可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建设配套的治污设施,如果单个企业治理污染成本太高且无法承受,可以将其迁至工业园区内,以便对污染物集中处理。对于大中型养殖场,首先应要求其远离人口聚居区,防止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其次还应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提高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减少对环境的直接危害。

(五)明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责任制,加强执法力度

目前,对环境负有保护监管职责的部门非常多,如环保、财政、交通、规划、国土、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多龙治水”的局面容易导致职责不清、监管缺位、缺乏合力,形成“有功都来抢、有过踢皮球”的现象。因此,各地应健全环保责任制度,明确分工,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各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责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环境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需要联合执法的,应当组织联合执法,有关部门或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从而避免推诿扯皮、等现象。

参考文献

[1]邱立成.环保治污重心须向农村转移[N].经济参考报,2014-03-10.

[2]廖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成摆设—污水处理厂反成污染源[N].新华每日电讯,2014-04-01.

[3]张俊哲,梁晓庆.多中心理论视阈下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J].理论探讨,2012(4).